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教师述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施工技术计算题类
通过对历年中职学生高考试卷分析发现,对《施工技术》高考中的计算题大致是:土方量的计算、施工配合比的计算、钢筋配料的计算三大类。于是我在教学中进行了计算题的专项训练,其具体方法是:
一、关于土方量的计算:
对有关土方量的计算又可分(1)土的可松性系数类计算、(2)拟柱体类计算、(3)方格网类计算、(4)土的可松性系数与拟柱体结合的综合类计算等。
(一)土的可松性系数类计算
要求记住一个概念、理解二个系数、弄清三个体积即“一性二系数三体积”就OK了。
一个概念――土的可松性――天然状态的土经开挖后体积总有增大的性质;二个系数――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和最终可松性系数,――为土经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分别与其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之比值,即Ks= 、Ks′= ; 三个体积――V1、V2、V3分别是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土经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经回填压实后的体积,有V2 V3 V1的关系。
例1:某基槽需挖土300m3基础体积180m3,土的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4,最终可松性系数为1.1。计算预留回填土量和弃土量。
解析:(1)挖土量300m3基础体积180m3=120 m3 (是回填压实土的体积)这120 m3回填压实土转变为松散状态下的体积就是预留回填土量;(2)挖土量300m3是土在自然状态下的体积这300m3自然状态下的体积×最初可松性系数为1.4为开挖后松散状态下的体积,再扣除预留回填土量就得到了弃土量。(尝试一下吧,你会的)
【参考答案:(1)预留回填土量VL=(300-180)×(1.41.1)=229.09 m3
(2)弃土量VQ=300×1.4-VL=190,91 m3】
(二)、拟柱体类的土方量计算
要求记住一个公式[V= (S上+4S中+S下)],会用视图作铺计算三个面(上底面、中面、下底面)的面积(S上、S中、S下)。
例2:某基坑坑底平面尺寸如图a所示。基坑深3m,基坑边坡坡度为1:0.5。计算该基坑的土方量。
解析:根据基坑边坡坡度及基坑深度,绘出上、中、下三个面的剖面图(如图b)并标注尺寸,由公式V= (S上+4S中+S下)计算OK了。
【参考答案:由于S上=33×53-20×20=1349 m3, 4S中=4×(31.5×51.5-20×20)=4889 m3,S下=30×50-20×20=1100 m3,所以该基坑的土方量V= (S上+4S中+S下=7338 m3】
(三)、方格网类的土方量计算
这类计算练习时只要弄清计算步骤【①划分方格网②测定自然标高③定设计标高④算施工高度⑤定零点划零线⑥算挖、填土方量并汇总】根本是根据题目要求实际需要哪些步骤,特别是第③④⑤⑥是很重要的---必要会!这样考试时没问题,因为考试时一般计算量不大。
对于第③步,要弄清H0= 中每一个字母的含义,再由是否有排水坡度情况计算场地内任一点实际施工时采用的设计标高;
第④步要为对应于某点:施工高度=设计标高自然标高。结果值“差值”为“+”表示填方高度、为“”表示挖方高度。
第⑤步由相似三角形方法确定“零点”后再划出“零线”(注意弄清“零点”和“零线”的概念)
第⑥步根据每个方格的具体情况分别计算挖填土方量后再汇总
例3、如图(图略)所示,边长为20m的方格网,已标出自然标高,有X、Y两个方向的排水坡度,场地内挖填平衡,不考虑土的可松性系数,计算场地挖填土方量。
解析:此题不需要进行第①②步,直接从第③步开始。
(1)、计算设计标高:
①初步设计标高(即假想中心点的设计标高)H0 这里
∑H1是一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2是两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3是三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H4是四个方格共有的角点标高之和,N是方格网的个数.
②求各格点的设计标高(要考虑两个方向的排水坡度----可先横向后纵向考虑)。
(2)、计算各格点的施工高度(“+”示填方、“”示挖方):由施工高度=设计标高自然标高得之。
(3)、定零点划零线有零点的方格边线(施工高度有变号的方格边线):(用相似三角形法在这些方格边线上确定“零点”OK,能解决吧!)
划零线:相邻零点的连线就是零线(注意:有时零线不止一条哈)
(4)计算各方格挖填土方量(一个一个方格算)后再汇总(搞定了,微笑吧!)
如果例3①没有排水坡度或②只有一个方向的排水坡度或③给出设计标高等的话计算步骤和计算量将大大的简化(此不具例,自行变化吧)
(四)土的可松性系数与拟柱体结合的综合类计算
例4 、在例2中,若基础所占体积和为1000m3,试计算预留回填土量和弃土量;当用车容量为3m3/车的自卸汽车外运弃土时,需要多少车次才能运完弃土?
(相信你一定能很容易地解决)
二、施工配合比的计算
此类题一般是先给出设计配合比和现场砂、石的含水量叫求现场施工配合比和相关的每m3或每盘混凝土所需的各材料用量。解决方法是:抓不变调需变――水灰比(或水泥量)不变,调砂、石用量和搅拌的加水量)。
当混凝土的实验室配合比为水泥:砂:石:水=1:X:Y:W,现场测得的砂、石的含水量分别为a%、b%,则施工配合比是
水泥:砂:石:水=1:X(1+ a%):Y(1+ b%):W-X*a%-Y*b%。
在知道每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的情况下,根据现场施工配合比求每m3混凝土所需的砂、石和搅拌加水量是很容易的;如果在告知搅拌机出料容量的情况下,先求出每盘需要投放的水泥用量,再根据施工配合比求得其他材料的每盘需要量。OK了。
例5、某建筑工程混凝土实验室配合比为1:2.56:5.5,水灰比为0.6,每1m3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为250kg,测得砂子含水量为4%,石子含水量为2%。试求:
1、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是多少?
2、每1m3混凝土中各种材料用量;
3、若现场搅拌机采用ZC-350L型,试确定每次投入各种材料的数量是多少?
(OK,做一做吧,你没有不行的!)
【参考答案:
1、混凝土的施工配合比:水泥:砂:石子:水=1:2.56×(1+4%):5.5×(1+2%):0.6-2.56×4%-5.5×2%=1:2.66:5.61:0。39;
2、每1m3混凝土需水泥250 kg
砂250 kg×2.66=665 kg
石子250 kg×5.61=1402.5 kg
水250 kg×0。39=97 kg
3、采用ZC-350L型搅拌机每次投入水泥250 kg×(3501000)=87.5 kg,
砂87.5 kg×2.66=232.75 kg,
石子87.5 kg×5.61=490.88 kg,
水87.5 kg×0。3934.13 kg】
三、钢筋配料的计算
要求:①有相应的识读配筋图的能力
②记住两个概念:钢筋配料(钢筋因弯曲或弯钩会使长度变化)
弯曲调整值(弯曲调整值=钢筋外包尺寸―轴线长度)
③记住三类相应数据:
弯曲 角度30°45°60°90°135°
调整值0.3d 0.5d 1d2d 3d
弯钩 角度值90° 135° 180°
增加值 3.5d 4.9d6.25d
箍筋 直径Φ4-5 Φ6 Φ8 Φ10-12
调整值405060 70(量外包尺寸)
80100 120140-170 (量内包尺寸)
④记住相应的公式:
直钢筋的下料长度=构件长度-保护层厚度+弯钩增加长度
弯起钢筋的下料长度=外包尺寸-量度差值+弯钩增加长度
(外包尺寸是直段长度与斜段长度之和)
箍筋的下料长度=箍筋周长+箍筋调整值
如此,你不会有问题的。
例6、 完成给出的已绘出各种钢筋简图(见表1)的钢筋配料单中的“钢筋下料长度”。
计算钢筋下料长度
①号钢筋下料长度: 6190+2×200-2×2×25+2×6.25×25=6802(mm)
②号钢筋下料长度:6190+2×6.25×12=6340(mm)
③号弯起钢筋下料长度 :
(765+636)×2+3760-4×0.5×25+2×6.25×25=6824(mm)
同理,④号钢筋下料长度计算为6824mm。
⑤号箍筋下料长度
下料长度为(162+462)×2+50=1298(mm)
此止了,见谅,望多交流!
一、政治思想素质
本人始终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拥护中国******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认真学习“*”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八荣八耻”,切实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平时认真参加政治学习和教研活动,提高了对******的认识、拓宽政治知识面,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并努力向******员学习,用一名******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身作责,严以律己。
二、业务能力
1、教学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我始终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作为已任,把成为优秀的教师作为自己的目标,孜孜追求。任现职以来,我要求自己不断增强业务素养,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坚持系统性、启发性、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我坚决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始终把学生的“学”放在教学的核心位置上。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我突出落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每一节课都要设计学生参与的情境,来引导和训练学生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法环境中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化环境下进行协作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在无锡市第二届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在我校“开启教学智慧,激发学习潜能”教学展示活动中,对外公开课《网页制作》,受到好评。
2、教育科研
教师的生命力来自教育科研,教师的未来和未来的教师,都将与教育科研联系起来。20*年,本人独立承担了校级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科研工作,并与许明源老师合作,进行了“无锡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展示课”活动,课题为《白杨礼赞》,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课题的结题论文《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点思考》,获得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三等奖。论文《网络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获无锡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三等奖。
3、学生竞赛和课外活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学科,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绝佳舞台。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对有特长学生的发现和培养,并开展竞赛培训工作,我指导的梁晨亮、杨帆、祝婷婷等二十多位学生在省、市信息技术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本人也在20*年、20*年连续两年被评为无锡市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辅导员、伯乐奖。
为了避免社会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教室的优势,本人积极组织和开展校园“绿色网吧”活动,活动时间为周一至周四,12:20——13:00。每学期初,制订《“绿色网吧”活动计划表》,学生在“绿色网吧”活动期间完成《绿色网吧活动报告》。这样,使“绿色网吧”与各个学科紧密结合,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舞台。20*年,我校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示范学校,我本人被评为无锡市校园“绿色网吧”先进个人。
4、继续教育
1.1 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国内高校面向全部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的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其教学内容更新快,知识覆盖面广,影响范围大。《计算机基础》课程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主要讲授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内容涉及到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方法学等学科内容,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为学生参加国家二级计算机考试奠定理论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训教学模块主要提高学生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其内容涉及到Windows、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Flash、IE和常用工具软件的基本应用。
1.2 分级教学实施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已经对大学英语课程实施分级教学,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分级教学研究的较多,真正开展分级教学的高校确很少。在已开展英语分级教学的情况下,如果开展大规模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拆开自然班,会增加排课难度,对自然班的其它课程冲击较大,这是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难以真正实施的重要原因。
2 实施分级教学的必要性
2.1 学习基础参次不齐
目前,城市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相当多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少部分学生对计算机非常精通,而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情况则刚好相反。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课堂教学内容太浅,没有吸引力,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水平较低的学生又存在跟不上、难以理解教学内容的现象。学习基础的参次不齐,给正常教学实施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尴尬,迫切需要开展分级教学。
2.2 教学内容过于系统
计算机作为一种使用工具,在教学过程中要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而目前教学使用的教材,因考虑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过于完整和系统,从进制转换、操作系统、网络应用,理论内容庞杂且难以突出重点。另外,在授课的安排上,因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内容不是面向应用的,而是一大堆的概念和术语,使学生原本认为非常有趣的得十分枯燥乏味,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热情。开展分级教学即注重知识点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难以适应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不利于因材施教,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2.4 与专业结合的程度较低
高等学校各专业的培养方案对计算机应用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如何与专业结合,更好地为后序专业课程服务,充分发挥计算机这一工具在专业领域的应用,是分级教学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分级教学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按照“因材施教,分级指导,能力为先,重视基础,强化应用”的教学观念来组织分级教学,以“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形式来实施分级教学,才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
3 基于知识树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
在高校大规模普及英语分级教学的基本情况下,因排课难度、机房机器设备和数量等原因的限制,开展全校范围的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根本就不现实。计算机基础理论教学模块相对学时较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大部分学生对此部分内容不够熟悉,不进行分级教学。实训模块采取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开展分级教学,即不打破原自然班的情况下,不增加学时,也不增加师资,在原教学班型的内部开展小范围的分级教学。
3.1 与专业结合构建知识树
发动与组织全体一线教师,对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把全部知识点按构建包含基础操作、高级应用和综合应用三个等级结点进行分类,并构建好知识点树,并对每个级别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训实例,提供实训用的原始文件资料,并做好便于学生自学的操作要点提示。
3.2 摸底考试,划分级别
在计算机基础实训的第一次课,对学生的计算机水平进行摸底测试,设计一些基础理论和操作题进行水平测试,达到75分以上成绩的学生可允许申请免修本门课程,成绩以考核成绩为准,最高记80分,并取得本课程相应的学分。
对于不摸底不申请免修的学生分为ABC三层。测试成绩合格且高于75分为A层次学生(综合应用级)。A层次学生已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以自学为主,能独立创新并完成一个作品。75至60分之间为B层次学生(高级应用级)。B层次学生主要学习Word、Excel、PowerPoint、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课程。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训练的方式,完成一到两个有一定综合性的实际项目,学以致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考试成绩不及格的学生为C层次学生(基础操作级):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和技巧的应用。
3.3 分级管理
实训过程中,组织A、B、C三个层次的学生分别选择知识点树结构中相应综合应用级、高级应用级、基础操作级的实训知识点完成实训,并生成电子版实训报告,进而实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对于进入A层次学习的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适当辅导答疑。教学过程中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法,多提供上机和上网在线学习的机会,使这些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和网络化学习的方式,完成知识树中综合应用级别的实训项目。
对于BC层次学生,采取教师机房授课、学生上机练习和教师辅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学习。尽量缩短上课学时,在较短的时间里完成本门课程的设定的相关实验。B层次学生,完成高级应用级的实验项目。C层次学生,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完成基础操作级的实验项目。
基于知识树的分级教学模式仅增加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的劳动强度,即考虑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节省了师资和教育经费,也充分考虑到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更与当前计算机应 用技术的发展相适应,将会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4 分级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加强学生对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
经过分级后,被分到慢班低层次的学生或许会产生自卑心理,再加上同班同学的层次较近,缺乏一种互相激励的环境,他们中有些人可能会自暴自弃。因此,课前加强学生对于分级教学的正确认识,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教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分级教学是为了他们的学习,也要让他们明确经过努力学习后,低层次进入高层次学习的机会绝对是有的,分级教学对于每个学生是公平的。
4.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分级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要起到引导、辅助的作用。采用班级授课与学生自主网上学习相合的教学模式。教师将多媒体课件、相关教学资源的链接到网络,为学生提供网上学习的环境。同时减少理论授课学时,鼓励学生课后上网自主学习,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的选择权。
4.3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基于网络的学习环境中,不但可以学习知识树中已框定的课程内容,也可以通过网上查询,链接到相关网站,获取相关的学习信息。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还不同程度的提高了计算机应用能力。
4.4 教学内容和专业知识结合
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设计一些练习和作业,而不必采用教材中的例子或作业。如针对财会专业在讲授Excel部分时,侧重多讲些财务函数、财务报表和账单的制作;法律专业可以做一些公文排版和文字表格处理;网络专业可以适当加大网页部分的制作内容;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加深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意识。
4.5 分级考核
计算机基础实训模块为考查课,要根据分级的不同层次,分别制定适合的实训考试方案,进行全面的考核,进而保证考核结果的公正、公平。考核结果最终由实训的机考成绩、出席率、实训报告的排版及完成情况、以及实训创新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实训作业提交情况等方面来综合决定。
5 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分层次是教学的手段,不是学习的目的。分级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压力和心理冲击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和丰富知识树的内容和结构,将会取得越来越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蒋兰玲,张爱国,宋平.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9).
[2] 乔晓华,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8).
采用的材料是甘登岱乔丽娅李珊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程,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授课对象17级计算机班。授课时长45分钟。
1.本节课的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概念;计算机网络的分类;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2.本节课教学目的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
本节课既是全书的重点章节之一,又是本书的第六模块—网络基础的开局之篇。本节内容学习的成败直接关系到后面的章节能否理解和顺利进行,所以学好它,将为本章后面章节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会给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对计算机网络的使用带来很大方便。
本节课面向职业中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学生在以以前上过信息技术课程,也对接触过网络。但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没有基础,所以通过理论基础知识的学习,调动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过对本节课的内容学习,让学生对本章内同有个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情况(教学过程举例说明)
1.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教学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教学难点,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授法:讲授法、列举法、观察法、总结归纳法。展示法。
授课过程,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网:如鱼网、蜘蛛网,让学生脑海中有“网”的概念,形象。让学生总结出网的特点,纵横交错,引出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把分布在不同地点且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并通过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然后通过找文中的重点词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这个概念。首先,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系统,她是有多个计算机、通信设备和通信线路组成,其中的计算机是分布在不同地点,功能独立的计算机,而他们三者不仅仅是连接起来,还要有网络软件支撑,最终能实现资源共享的计算机系统。分别给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计算机系统(Windows、Linux、)通信设备(路由器、集成器)通信线路(光纤、同轴电缆、双绞线、无线网)列举日常生活中上不了网的可能性:网线未插、协议未配置、服务器等原因。通过对概念的升入解剖,让学生清楚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快记忆计算机网络的定义。最后再次总结定义,引导学生记住定义。
2.讲述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指出计算机网络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
(1)按网络覆盖地理范围分类:分为局域网(LAN)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其中局域网LAN(LocalAreaNetwork)中局局部的意思。特征为:传输速率高、可靠性高、误码率低、结构简单,由单一组织拥有和使用。对应广域网(WideAreaNetwork)中广广阔的意思,因为覆盖地理广阔,所以数据传输速率低,成本高,介于广域网和局域网间的便是城域网(MAN)覆盖地理范围为几千米到几十千米,即大约一个城市内,如北京市城域网。这部分要求学生记住城域网,局域网,广域网的缩写,给出缩写能写出全称,然后举出任意网络让学生判别出属于具体哪个网(LAN、WAN、MAN),能举出局域网广域网的特征。
因为没有实物参照,比较抽象,所以把复杂的计算机网络拓扑机构总结成一个表,便于学生比较学习和记忆。
(2)按模式分为对等网模式和客户端/服务器模式,通过两张图,列出它们的区别、特征、功能。
3.讲述计算机的功能
数据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处理。这部分的内容让学生自主总结,提出网络的功能,老师归纳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指出重点。通过做练习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指出日常考点、考试形式。
三、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反思
1.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展示法效果明显
在讲解的过程中采用的实物展示法,其优点是直观明了,帮助学生更正确、更深刻、更牢固的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使理论知识容易理解,容易记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展示教学,增加了学生的好奇心,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让学生更快、更容易的掌握新知识。不足之处在以我自己讲解的知识比较多,学生参与的比较少、并没有给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站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还有待提高。内容有些多,怕时间不够,导致讲得有些快,学生消化记忆的时间比较少。学校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的认识不足,导致网络实验设施不齐备。没有专门的网络课程实验室,很多东西只能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能够看看,不能看到实物。现下流行的无线设备、XDSL等设备更是没有。
2.职业中专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教学要明确教学难点、重点,给学生明确清晰的思维路线图。
(1)教学难点总结
计算机网络的主要功能,信息通信;资源共享;分布式处理;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提高性能/价格比。
(2)教学重点总结
信息通信。信息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用来实现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信息的传送,使分散在不同地点的生产单位和业务部门可以进行集中控制和管理。
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整个网络的核心,它包括程序共享、数据共享、文件共享、设备共享、处理器共享、进程共享等,用户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部分或全部地使用网络中的资源。
(3)分布式处理
分布式处理,对于一些大型的综合性问题,通过一些算法分交给不同计算机进行处理,使用户根据需要,合理地选择网络中的资源,快速地进行运算;分布式输出,将需要输出的大型任务,选择网络中的空闲输出设备进行输出,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分布式輸入,将大量的数据分散在多个计算机上进行输入,以解决数据输入的“瓶颈”问题。
(4)提高计算机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靠性表现在计算机网络中的各台计算机可以通过网络彼此互为后备机,一旦某台计算机出现故障,故障机的任务就可由其他计算机代为处理,避免了单机无后备使用情况下,一台计算机故障导致系统瘫痪的现象,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提高计算机可用性是指当网络中一台计算机负担过重时,网络可将新的任务转交给网中较空闲的计算机完成,这样就能均衡各台计算机的负载,提高了每台计算机的可用性。
(5)提高性能/价格比
提高系统的性能/价格比是联网的出发点之一,也是资源共享的结果。比如在一个网络中不必为每个计算机配备一台打印机,可通过打印机共享让多台计算机共用一台打印机,从而节省成本。
三、小结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课程改革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定位
计算机网络技术是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中必开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门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数据通信基础、局域网技术、广域网技术、Internet接入与网络应用服务配置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及相关技能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组成、基本原理、掌握OSI/RM和TCP/IP参考模型、掌握局域网组网技术、掌握各种常用的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和基本配置、掌握常用网络服务器的配置、掌握一定的Internet接入技术及简单的网络安全知识。
如何让学生掌握既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重要概念和基本原理、又可以将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相结合,这一直是本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内容进行设计,才能够培养出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设计与规划、组建、应用、简单管理与维护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2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特点及现状
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操作性、技术性,涉及的内容、范围非常广,而且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其中有很多抽象的概念、定义和技术原理,所学的内容抽象、空洞,难以理解,加之目前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普遍比较差,因此,如何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体现出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成为了摆在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传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主要以讲解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和网络体系结构等原理为主,教学方法也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课堂上老师通过幻灯片、动画、视频等工具对一些计算机网络理论和概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讲解,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缺少感性认识,对于学生实际的操作能力的培训,训练较少,导致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相关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普遍低下,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网络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3《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改革措施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十分迅猛,新知识、新技术的更新速度较快,很多职业院校没有积极地应对知识体系结构的变化,并且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也较为落后,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对新技术、新设备的了解,难以在教学过程中解决当前实际问题,致使教学效果难以满足社会的真实需求。为此,我们一起来探讨下对当前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
3.1改革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内容。高职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主要目标,因此这门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还要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操作技能。其教学内容的安排要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采用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原则进行规划。为此,我们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为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纳入工作任务,以构建校园网过程来组织设置项目。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构建校园网中的工作过程,把实践内容分散、细化,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功能模块,各模块相对独立,构成项目实训子任务,如表1。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学生实际情况自由调整或重新组合,这样可以实现按需组建的实训项目,增加实训任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2)更新老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计算机网络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不断涌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也需要不断更新。新教学大纲简化了中继器和集线器等设备工作原理的讲解,淘汰了老旧过时的X.25、帧中继等内容,增加了先进的IPv6、云计算、万兆位以太网技术等内容,删除了电话接入、ISDN接入等内容,增加了光纤到大楼、光纤到户,三网及四网融合技术以及路由器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内容。
(3)改革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是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为了更加有效地实施实训任务,在实践教学中必须以能力培养为主。为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我们对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按照实训目的、工作情境、实训要求、相关知识点讲解、实训设备、实训拓扑图、实训步骤、注意事项等环节来组织实施,真正做到从实际网络应用出发,使每个项目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另外,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还提升实践环节在专业教育教学中的比重,将实践课时总量调整为总课时的50%以上。课程结束后,我们还安排了一周课程设计(课时为30学时)。课程设计是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进行一次较全面的综合训练。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深学生对OSI七层模型、TCP/IP模型的各层功能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掌握组建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技术,特别是网络规划、设计和IP地址的分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1)改革理论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性,我们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习题训练法”等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是理论加理论的授课模式,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每一种应用的讲解都是从“为何需要(Why)”过渡到“技术原理(principle)”,然后“怎样实现(how)”这三个方面加以阐述,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课件中大量引入动画、动态视频、实际操作演示等多种形式,使抽象的信息形象化,可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兴趣。还充分利用校园网络资源和其他院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立网络课程,提供课件、授课录像以及试题库,使课程教学得以延伸。
(2)改革实践教学手段。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践部分我们分别采用了当前最流行的Cisco Packet Tracer模拟仿真软件、VMware虚拟机构建Server 2008和真实的网络配置三种方式。对局域网组网、交换机、路由器技术、广域网技术及各种网络协议部分我们使用思科公司推出的Packet Tracer模拟网络运行软件进行实验,Packet Tracer可以模拟完成网络中各种设备的配置,而且在配置之后能够将网络中的数据传输过程形象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对各种服务器的配置部分, 我们使用虚拟机软件VMware,VMware能够支持在一台主机中同时运行多个操作系统。用户可以随意修改虚拟机的设置,而不用担心对自己主机造成破坏,这有效地解决了直接使用物理主机反复配置、反复重启所带来的系统损耗问题。对设置主机IP地址、共享资源等部分我们采用真实的网络配置。
(3)改革师生交流方式。课堂之外充分利用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开展教学管理。课程开始前,我们把课程大纲、选用教材、教学资源等上传到个人空间中,供学生浏览和查阅。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制作每堂课程的空间课程教案,使之成为教学实施程序和操作方案,当然我们也可以通过空间完成旧课复习、预习新课,巩固所学,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点评作业、展示优秀作业、课后辅导及答疑等工作。教师空间的使用使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变得更为有效和便捷。
3.3改革考核模式
考试的组织方式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做法,而是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办法。改革后的期末考试除了进行理论笔试(占50%)外,还要进行实践操作考核(占30%),还将平时作业、课堂练习和实训作业递交情况也要纳入总分(占20%)。迫使学生不得不重视平时的学习和实践。
4结语 (下转第185页)(上接第52页)
通过本课程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对当前计算机网络的主要类型、常用的网络协议、主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有了较清晰的概念,初步掌握了以TCP/IP协议簇为主的网络协议,初步培养了学生局域网上的实际工作能力,了解了计算机网络新技术的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唐茹.“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2(34).
[2] 胡远萍.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改革的研究[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92-95.
[关键词]新形势 职业技术学院 计算机教学 创新
[作者简介]曹红玲(1967- ),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信息管理或数据库。(湖南 长沙 412004)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44-02
高等职业教育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不断发展,一方面,高职教育迎合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即对高层次专业技术型人力资源的需求;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目标是培育合格的新型社会主义建设者,首要目标是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培育优秀人才。这些都给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确定了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总理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既为高职院校加快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为高职院校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需。特别是在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管理一线的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数据表明,社会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具有浓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数量持续攀升。但是,由于高等教育的扩张,我国青年人口数量的减少,导致教育资源出现不平衡性的问题,给高职院校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积极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素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院校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职业技术学院,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在教学定位、学生特点、教师配备等方面有别于一般高校,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具有一般高校不具备的特点。
1.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突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适应未来职业需要,这也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十分明显。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计算机理论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开放内容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新系统、新软件不断推陈出新,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课程体系必须是开放的、不断更新的,这就给职业技术学院,特别是计算机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正确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特征决定了计算机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上机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源广、来源千差万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入校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运用;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导致在上机练习时,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上机感到无所谓,会把上机时间作为游戏娱乐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各级对职业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政策扶持、人才倾斜等方面力度都在不断加大,有力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尽管高职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设施不断完善,较好地服务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但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张,参加高考学生数量的减少,这给高职院校招生、教学与发展都带来了严峻挑战。计算机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对于其他技术专业或管理类专业学生而言,只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形势的变化,使得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着一定的压力,要扭转这种不利局面,首先要求学校相关部门必须认清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现状,抓住症结,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教学 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8-0170-02
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信息技术在各专业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并日益显示出其重要性。当前,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许多职业和工作岗位所要求的基本技能。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其使命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在校生数已在高等院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在办学理念、培养模式、培养过程,以及教学过程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特别对于计算机这种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课程知识的更新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必须深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等先进技术的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经出现,计算机水平成为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来说,计算机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目前教育背景下,由于种种条件的制约,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专业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设置总的来说是专业设置一般化,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的今天,这没有体现出所谓专业的特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专业重复设置,培养方向偏重于经济及管理,致使高职院校人才短缺这种现象在公办高职院校,特别是设置高职院校的本科院校普遍存在。
2.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欠缺
目前,虽然高职院校学校的硬件条件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各地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各高职院校学校实际硬件的投入和配置水平相差很大,仪器设备数量不足,陈旧老化,仪器设备的配置与实际生产水平脱节,与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与职业不够紧密,校内外实训基地无法解决教学需要,基地建设滞后,实训条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高职院校计算机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要坚持面向社会,与IT行业发展实际接轨的原则,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既具备必需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发展潜力。为此,根据国家关于高职高专院校“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发展的道路”的办学方向,结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合理安排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确保培养质量,使本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顺利成为计算机网络行业从业人员,具备从事办公自动化、网站开发与维护、局域网设计与管理、网络工程、网络管理、网站建设的从业能力。另外,通过对社会需求深入地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行业的发展趋势,对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不断地调整。
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与本科计算机专业相比,首先我们要认识到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应用型”专业,那么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可能和计算机专业本科学生或研究生抢“岗位”,拼别人所长了。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是非常快,众多中小型非IT企业用人单位(该类企业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灵活就业的主体单位)不可能每年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引进不同的人才,也不会因为某一个小的系统或技术升级而引进新的人才。因此,要求所引进的人才具有多功能型,即在拥有某一项技术专长的同时,还掌握其他多项技能,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应掌握多种技术,如多种语言、多种应用软件、多种硬件常识、多种开发能力等。据调查,网络相关技术、常用软硬件安装与故障排除成为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应掌握的通用技术。如进行网站管理的人员最好也能做一些数据库开发及办公自动化的应用工作,做一些简单的数据库管理、平面设计等;计算机应用与维护的人员除了维修计算机技术之外,也可以完成局域网组建,小型网站的建立与维护等。分析一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岗位分布:除软件公司用人外,一般的企业公司办公或信息管理用计算机专业人才,大概有办公自动化、网站开发与维护、小型局域网设计与布线等。另外,广告策划类、游戏公司类企业,对平面设计、动漫制作是情有独钟的。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除保留行业针对性强的软件与游戏动漫两个专业点外,其他专业点可归并为计算机应用专业,合并后的计算机应用专业重点培养通用性人才。
四、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思路
目标:①深入进行社会和行业调查研究,分析社会和计算机网络行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优化的人才培养方案。②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形成“必需、够用、适当考虑发展潜力”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以实验室、实训室环境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为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③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集专业教学、职业资格培训、教学科研、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设施条件好、管理水平高、培训能力强的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④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较高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水平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⑤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良好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机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教育运行管理规范,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训模式。⑥建立与专业技能紧密结合的职业资格认证教育,包括国家、行业和著名厂商的职业资格证或等级证书,建立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人才考核评价体系。
基本思路:①以培养从事计算机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专业培养目标,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的教育特色;②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方向。③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为主线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④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⑤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⑥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形成与企业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缩短毕业生的部分岗位适应期。⑦下大力气培养“双师型”教师来满足校企合作教育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建立适应高职院校教育特点的育人环境和素质培养体系。⑧彻底改革先讲理论再上机的常规教学形式,大力倡导上机操作的直观教学、示范教学方法,老师边讲解,学生边操作,所学内容就会记得更牢,学习效率才能更高。
五、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
1.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时代的发展促使教育改革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引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计算机教学中可以采用行为导向教学法中的项目教学法,如在讲授Visual Basic、Visual Fox、C语言、JAVA语言等编程课程时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教师首先提出具体的项目,接下来授课紧紧围绕如何完成这个项目来展开,项目完成时,教学也在不知不觉中取得预期的目的。教学过程因为有了一个十分具体的教学目标--“项目”而显得有条不紊。接下来是关键的一步,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之前,一定要留有适当的时间进行知识点回顾和总结。一来可弥补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缺少系统性和条理性的缺点,二来可弥补由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造成的部分学生知识点的疏漏。在具体做法上,根据所学知识的复杂程度可采用口述回顾、画知识结构图等方式。或让学生先试着总结,以培养他们的归纳总结能力,但教师在最后一定要把好关,即把知识点陈述完整。在具体实施时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 教师分析讲解,学生模仿。教师展示一个已完成的或基本完成的作品并讲解其制作过程,要学生模仿着去做。比如在讲VFP程序设计课程时先给学生看一个用Visual Fox做好的管理系统(如“图书管理系统”、“工资管理系统”),然后分析这个系统所用到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模仿完成类似的管理系统。
(2) 教师点拨,学生尝试。看到教师演示的“项目”,一开始学生必然对它有浓厚的兴趣。但若按有些教材的顺序,先讲数据类型、创建库、表单等一大堆理论,一半教学时间过去了,学生仍未能编出一个像样的实用程序。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若采用项目教学模式,我们可以在每堂课内、每个教学单元内、各教学单元之间乃至整个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项目”,通过这些“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有的可通过阅读教材解决,有的可通过同学间相互交流、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稍加点拨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去尝试、去创造,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探索的乐趣,从而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参与意识。
(3) 教师引导,学生探索。学生为了完成具体项目,一方面会认真学习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发现所模仿的"项目"中有些不合适或功能缺少时,就会尝试着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就会延伸学习内容。这进就需要教师适当地进行引导,让学生去探索,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了。
(4) 进行总结,提升知识。在项目基本完成后,教师要适时地进行总结归纳,甚至可以将这个项目中所用到的知识点再串讲一下,让学生在理论上得到提升,有助于再次进行改进或巩固知识。
2.建立以实验室、多媒体为和战场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实践性强,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室+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而采用以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能直观地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这样也更适合用项目教学法或案例教学法,在这要的教学硬环境下,教师就更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视频、课件等)的软环境进行理想教学。例如,计算机组装现维护课程应在组装维护实验室中进行,教师在实验室中以实际操作的形式进行讲解,实验室中应有“开放式”的计算机供学生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计算机软件类的课程也应在多媒体计算机室以边讲边练方式进行讲解。
3.充分利用网络作为辅助教学系统
现在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已有校园网络,应该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采用远程教学、网络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进行教学,如没有自己的校园网站,也可利用其他网站提供如QQ聊天、博客等一些功能进行网络教学,比如可以进行网上辅导答疑、网上考试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可将自己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放置在网络上,供学生参考学习。
六、考核方法的改革
传统的成绩评定方法无非是期中、期末加平时成绩(包括考勤)来确定学生本门课程的最终成绩,考试除了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外,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但因为多种因素,老师们往往发现有时候学生的卷面分数和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是不成正比的,所以我认为在抓考风的同时,进行考试方法的改革是很必要的。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采用学分制,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进行选修课的学习。(2)加大实践操作考试所占比例,促进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的学习,培养学生技能。(3)以学院规定必须考取的计算机等级鉴定的成绩作为本门课程的综合成绩。 (4)自主考取国家承认的相关等级证书时可适当加学分。 (5)可以项目设计的成绩做为该门课程的主要成绩。(6)毕业设计的成绩应由设计作品及设计过程综合评定。
计算机教学有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改善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改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热爱,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以培养出更多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综合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智. 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J ].教育与职业, 2006 (35).
[2]谭浩强. 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 J ].计算机教育, 2003 (12).
关键词:实训任务书;计算机;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74-01
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学都是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的,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生上机实践操作、加强自己的动手能力更为重要,因此在实践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教材内容和社会需求,设计一些针对性强的实践操作内容,并且要善于利用实训任务书的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1.传统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分析
1.1 计算机实训课程目标不明确。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并没有使用过计算机课程实训任务书进行教学,因此常常导致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时不明确教学目标,虽然教师在课堂或课程结束后为学生布置了许多实训题,但是由于教师自身不明确教学目标,因此也无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使得学生对实训过程不重视,不认真完成实训任务。
1.2 计算机实训课程步骤不具体。就目前职业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来看,因为教师缺乏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经验,导致在实际计算机实训课程中,教师只给予学生实训要求,对于具体操作步骤和操作方法,不是直接省略就是讲解一部分,其余一部分让学生自己在实训过程中自己领悟,导致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面对实训任务无从下手,对实训降低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3 计算机实训课程结果无总结。由于没有实训任务书提醒教师在结束计算机实训课程后,要对学生的完成度和实训过程进行分析、评价和总结,导致学生对于自己的实训步骤和结果,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在实训过程是否正确操作,导致学生即使在完成实训课程后,学习能力仍然无法提高。
2.实训任务书的设计要求
2.1 实训要求。实训任务书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实训目标,能够通过实训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因此实训任务书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确实训要求。实训要求有三个步骤,一是要明确实训目的,如学生能够通过哪些实训内容,提高实践能力或者学生在通过规定时间内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作品出来等,二是要根据实训报告格式,写出能够执行的相关文件或者是罗列实训中所应用到的知识点,三是确定实训时间和交报告的时间。
2.2 实训任务详解。实训任务由能力目标、实训要求、实训项目及内容摘要组成,能力目标是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达到实训确定的目标,如通过2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操作实训,要求学生对办公软件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使用办公软件完成教师布置的相关任务。实训要求,如学生需要利用办公软件完成校园文化海报的设计,教师只给出相关素材即可,其余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搜集完成教师给出的任务。实训项目及内容摘要需要教师根据实际实训项目及学生完成度进行设计和填写。
3.实训任务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作用
3.1 明确教学目标。计算机实训课程通常是两节课完成的,一节课用于讲解理论知识,另一节课用来实际操作,若操作难度较大可以多增加一节实训课,多数教师在开展计算机实训课程时,都是根据前一节理论课的内容或是教材给出的实训步骤安排实训过程的。然而在实训任务书出现之后,教师能够将自身的计算机实训课程教学经验运用在实训课程中,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能有一个准确的方向进行学习。
3.2 完善教学内容。实训任务书的核心部分就是实训任务,实训任务包括实训要求、实训内容等,因此,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内容时,能够达到完善教学内容的目的,例如:设计运动会班级海报。第一步,根据教师给出的素材,确定设计创意;第二步,搜集素材,整理资料;第三步,确定海报文字和图片版面位置;第四步,对图像进行加工、编辑;第五步,添加文字,选择合适的字体,最后一步,完善整个海报版面。这样一来,就能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整个实训过程的流程。
3.3 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在于实训任务书的最后一部分,即是评价、总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训态度、实训质量以及完成任务之后的实训报告等进行评价,并要求学生在完成实训任务之后,写下对实训过程的心得。
4.实训任务书存在的必要性
实训任务是教学方法中的一种任务驱动法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有益的,首先是每位学生都独立承担一项或多项具体的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工作责任心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若编制的程序出现了问题,模拟仿真时就会发现,学生就会要设法解决;学生就会寻找原因,研究对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规范作业能力。这些都使任务驱动教学法成为职业学校多数教师钟情及探索追求的新领域。
5.结语
实训任务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够帮助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改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也能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按照教师给出的步骤,正确的、科学的完成实训任务,以提高自身计算机操作水平。
参考文献:
[1] 周玫娜. 谈"行为引导型教学法"在《数据库与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 职业教育研究. 2005(12)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计算机网络技术 实验教学法 虚拟机
面对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已成为中职学校的重要课程,中职学校担负培养计算机网络初、中级人才的重任。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鉴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重要性和社会的需要,如何让中职学生熟练应用网络技术,探索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方法,对提高网络技术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现状
(一)中职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不高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普遍不足,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偏低,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比较薄弱,不易接受理论知识的传授;部分学生在家长的压力下学习,学习兴趣不浓厚,无学习动力;有些学生甚至只为了一张中专文凭,在学校消磨时间;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好,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但是在那些不爱学习学生的影响下,这部分学生也渐渐地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学生素质良莠不齐是当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
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教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重复地进行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片面强调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不同程度上压抑和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传统的考核手段使得学生通过大量记忆掌握知识,对学生实际操作与运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考查几乎很少。这种教学模式难以适应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差,难以达到社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要求。
(三)中职学校缺乏网络实验设施
当前,很多山区中职学校由于资金不足,很少购买高端的网络设备和实验中的必需品。中职学校的设备一般就有以下几种:普通的主机、交换机、路由器和双绞线。这些设备大部分都应用于教师工作和电脑室上,专门用于实验的设备几乎没有。由于缺乏网络设施,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着重网络理论知识的讲授,网络技术的实践环节相对较少,使得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明显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社会需求同样反映出中职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环节缺乏、教学中时间与理论课程安排比例不合理、学生网络操作与管理能力差等问题。
二、实验教学法
实验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或者得到相应的功能,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或功能的显示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这门课中,实验占了一半的份额,可以使学生把实际操作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建立比较完全的知识体系,培养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实验法因实验目的和时间不同,可分为:学习理论知识前进行感性的实验,这种方法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为了掌握这项技能,他们会很有兴趣地学习理论知识;学习理论知识后验证性的实验,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根据不同的实验组织方式,可分为:小组实验,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独立实验,运用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实验法的运用,一般要求:
1.教师事前做充分准备,进行先行实验,做到胸有成竹,对仪器设备、实验材料要仔细检查,保证实验效果。
2.在学生实验开始前,对实验的目的和要求、实验的操作过程等,通过讲授作充分的说明,必要时进行示范,提高学生实验的自觉性。
3.小组实验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并且要督促部分不自觉的学生完成任务。
4.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
5.实验结束后,由教师进行小结,总结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实验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采用的实验教学策略有两种:
(一)实物配置
(二)仿真配置
实物配置,鉴于中职院校资金不足的情况,一般指一些简单便宜的设备。如,在讲解传输介质一章时,可以向学生展示同轴电缆和双绞线;对于比较昂贵的光纤只能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展示;对于无线传输介质这一看不见的介质一般以图示的方法展示。在讲解网络常见设备一章中,可以向学生展示网卡(常见的是RJ-45接口网卡)、Modem、交换机(一般为二层交换机)和路由器,对于不常见的中继器和网桥以图片的方式展示;在讲解组建局域网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无法做小组实验,只能由教师一人在教室进行组网演示,包括以下过程:
1.准备相关的设备
2.双绞线的制作
3.IP配置
4.测试网络连通性
5.文件的共享
若有时间的话,则可以让学生上来亲自演示。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建无线局域网。像这种实物配置的实验一般用于学习理论知识后进行,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书本的知识。
当参加实验的学生人数多,而设备数量较少时,开设组网实验就会有较大的困难。仿真配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方面的困难。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基本可以在电脑室里做到一人一台电脑,因此可以让学生进行仿真实验。实践表明,仿真配置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弥补硬件设备短缺的困难。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验中,通常安装虚拟机(VMwareWorkstation)作为仿真实验。在组建局域网和服务器配置时,如果用实物配置的方法进行实验,则至少要两台计算机才可以完成实验,在学生多的情况下,用这种方法显得有点力不从心,这时虚拟机就可以很方便地为学生提供一人多机的实验环境,让学生独立完成实验任务。在虚拟机中可以安装一个或多个系统,虚拟系统和主机系统可以组成一个网络。像上面用实物配置方法组建局域网的实验就完全可以在虚拟机中进行,除了双绞线的制作外,在计算机网络技术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用虚拟机实现以下实验:
1.常用命令的使用。如ping命令。在网络无法到达课堂时,用虚拟机可以实现两个系统之间的网络连通测试实验。分别实现网络不可达和网络可达的实验,并分析网络不可达的多种原因。
2.windows2003 server服务器的配置。如,DHCP服务器、DNS服务器、WEB服务器、FTP服务器等。利用虚拟机,将windows2003 server系统当做服务器,window xp系统当做客户端进行实验。用虚拟机这一仿真实验手段是最便捷、最经济的方法。
3.多机共享上网。在因特网接入方式一章中,涉及多机共享上网的连接技术。如果有实物进行实验则当然最好,若没有,则用虚拟机做实验也可以让学生对多机共享上网有一定的了解。
4.远程协助应用。远程协助是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的一个产物,人与人之间离不开协助。如何利用网络请求协助或进行协会是我们应该掌握的一项技术。
5.网络安全。如ARP攻击、黑客入侵、特洛伊木马、口令攻击、电子邮件欺骗等安全问题,都可以在仿真实验中进行。
除以上所讲的网络实验外,虚拟机在其他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验中也会用到,例如,BIOS的设置和系统安装等。
四、结语
虽然利用虚拟机进行仿真实验可以部分解决由于硬件缺乏而无法进行实物配置实验的问题,但实物配置实验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可忽略的。仿真实验毕竟是虚拟的,只有在实物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才能真正掌握网络管理配置技术,二者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发挥实验教学法的作用。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既是提高学生本身技能操作水平的需要,又是培养社会现代化人才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效的实验计划,在实验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研究和积累经验,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这样才能推动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大量合格的网络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