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统计工作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开展“每月学法”活动。2008年我局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每月学习计划之中,组织干部职工以科室为单位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并做好学法记录,全年干部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每半天为4学时,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
二、抓好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工作。抓好领导干部学法工作,把法制学习列入本单位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之一,年度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不少于4次,并做好学法记录。
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我局上半年将举办一期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班,请有关专家对统计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关知识进行专门辅导,并组织我局人员外出学习取经,以提高我区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能力与水平。
1、局队理论中心组学习中安排一次依法行政法制讲座。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负责
完成时间:8月
2、对新参加政府统计系统工作的人员进行依法办事能力培训。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负责
完成时间:5月
3、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执法案卷制作培训。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
完成时间:5月
4、“五五”普法总结验收。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
完成时间:6月
5、对检查单位进行法制宣传,开展送法到企业活动。
责任科室:执法队
完成时间:10月底前
6、利用报表时机,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法制宣传。
责任科室:业务科室及镇统计所
完成时间:全年
7、镇统计所开展不少于1件的法制宣传活动并报送活动信息。
责任科室:镇统计所
完成时间:12月底前
8、更新普法专栏信息24篇。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及执法队
完成时间:每月2篇
9、开展“12.4”法制宣传。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牵头,执法队、办公室参与
完成时间:12月
10、开展年定报法制宣传。
责任科室:人教法规科牵头,执法队及各业务科室参与
完成时间:12月
二、主要措施
1、创新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方式。以“三个结合”突出重点开展法制宣传,即在传统形式与现代手段的结合上注重现代手段,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优势,利用门头沟统计信息网普法专栏“统计法堂”,开展法制宣传。在集中宣传教育和日常宣传教育的结合上注重日常宣传教育,潜移默化、点滴渗透,增强全民依法统计意识。在法制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的结合上注重实践活动,利用日常报表、各种培训开展对基层统计人员的法制宣传,利用执法检查,开展对检查单位领导的法制宣传。
2、拓展宣传媒介,创新宣传载体。开发电视台、报刊、杂志、橱窗、专栏等宣传阵地,加大网络宣传力度,充实普法园地,丰富普法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使统计法制宣传教育体现时代特点,提高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
3、树立政府统计系统大宣传观。政府统计人员要将法制宣传融入、渗透到日常统计工作管理和组织开展的统计调查中,通过“送法到企业”、“送法到乡镇”活动,开展“面对面”的普法宣传。
三、工作要求:
1、突出法制宣传的广泛性。要区分不同普法对象,通过各个层面,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统计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统计法制观念,提高广大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素质,提高全社会的统计法律意识,造就全社会学法、知法、守法的氛围。
以规范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重点,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根本目的,以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策略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将教师专业素养渗透到整个教研组工作中,促进我校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教学教研工作的发展,进一步提升我校信息与通用技术教育教学水平,确保我校学生顺利通过市学业水平考查。
二、工作思路
在新学期的教研组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与教师针对课程改革和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共同研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各自的教研与教学水平和能力。针对高中信息与通用技术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专项研究。组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师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狠抓教学常规的落实,提升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的教学水平。
三、主要工作
1、在新的学期中组织本组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与教研部门组织的各项教学教研活动以及学生有关的竞赛活动,如省教科所组织的“教学设计与课件制作网络大赛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生电脑作品制作大赛”活动。
2、深入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优秀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专业水平和课程建设与管理能力。
3、继续研究与学习信息与通用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评价的理论和经验(如任务驱动法、项目学习法、探究式学习等),并恰当地运用在我校的信息与通用技术学科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4、继续推进体备课制度,每周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和定主讲人进行集体备课,并将集体备课资料上传学校至校园网资源库为全组教师共享。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每课除了教案外还需有较完整的学生学习素材并有针对性的每章选择1~2课题作专题研讨有较详细的教后反思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到许多的地理知识,但地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一年的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如何学习地理,地理学科所需各种能力基本上时从零开始培养起。同时,初一年学生的所学的科目由小学的两个科目一下子增加到7各科目,学习压力加大,小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都要有所改变,而我校很多学生的小学时期的学习习惯都比较不好。
二、教学目标
加强教材、课标研究,更加高效完成七年级上册地理教学任务。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理的研究内容,地理的学习方法,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同时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和宗教、世界的聚落等方面的特点。掌握必要的地理知识,和基本的绘图技能、读图、析图能力。同时,通过传授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能力,最终使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三、具体工作安排
1、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2、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有效性。
3、积极参加教研教改活动,在教研处,教务处的指导下,努力使教育教学能力再上新台阶。
4、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认真参与集体备课,精益求精,争创优秀教案。
6、参加听课评课活动。虚心向他人学习,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7、拟好复习计划,制定复习提纲,认真组织复习。
8、每次考试后,全面做好每个班级的质量分析。注意发现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9、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10、积极参加计算机培训并不断自学,提高课件的制作水平,争创优秀课件。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本年级学生都是刚入初中的新生,上进心强,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不过年龄特点决定会有不少学生好动、贪玩,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做到因人因材施教。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主要的地理教学任务:主要是与同学们谈地理,认识地球和地图;学习陆地和海洋;天气和气候;居民与聚落。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重点学习内容是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节地图;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内容是第一节大洲和大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三章天气和气候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第三节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第四节世界的气候;第四章居民与聚落第一节人口与人种;第二节世界的语言和宗教;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五章发展与合作
三、教学措施:
1、以课改的精神和要求指导教学。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特别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以便顺利地实现教学任务,完成教学任务。注重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整合;践行我校的校风: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创新的精神,从而总结出教学活动应该是由教学内容、学生、教师、教学环境整合而成的系统,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应注重师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的经历和经验,关注学生体验、感悟和实践的过程,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实践环节的开发和学习渠道的拓宽,丰富学生的经历和经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调地理同生活实际的联系,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引导学生把课堂中的地理知识和方法运用于生活实际中去。
2、要注重非智力因素的优化与智力潜能的开发,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关心学生;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推出教学品牌。
3、要特别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和指导,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勤于钻研、辛勤劳动,精于业务、精备教案,周到思考、周密安排,严格要求、严把关口;勇于改革、勇于创新,来夯实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基础,以“爱生、乐教、善思、会研”的教风带动“爱师、乐学、善知、会问”的学风。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全方位的开放性试题训练。
关于地理老师教学工作计划通用范文
一、学生状况分析
初二年级时一个历经1个学年有序建设的、并颇有成效的年级,年级整体情况较好,生活、学习基本上能按部就班,全年级225名学生,有六个班级,除初二(1)外,均形成了有序课堂。初二(1)班有学生37名,班级分为活跃,最能深度学习,需要完善的是课堂秩序;初二(2)班有学生37名、初二(3)班有学生32名、初二(4)有学生33名、初二(5)班有学生41名、初二(6)班有学生35名,这5个班级基本形成了有序课堂,为有效教学事先存在了基础。
二、教材分析
八年级下册地理为中国地理的区域部分,主题是中国大区域内不同尺度的区域状况。主要包括四大地理区域、省级区域、省内区域和跨省区域。有以下特点:
1、从公民的素质教育出发,不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
2、为高中区域地理课程学习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
3、用案例学习的思路安排课程内容
三、教学目标
1、让复杂的内容变简单
2、让简单的框架丰富起来
3、经营有效课堂
四、重点工作及措施
1、重点工作
(1)充分发挥“几何地图教学法”和“地理学案”的作用。
(2)强化地理学案,以“知识问题化、问题习题化、习题基础化”为思路,深化学案的设计和应用。
(3)充分准备,高质量完成地理会考任务。
2、措施
(1)每一节课强调学习思路,明确整体线索和正在进行的环节。
关键词:现代测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方法
现代测试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了解相关现代测试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和选用测试系统与装置,进行机械工程动态测试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研究和处理工程测试与分析问题奠定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教学和实验条件限制,授课侧重课本内容的讲授,实践性环节偏少。21世纪初,从事该课程教学的各位专家及前辈针对学生普遍反映的测试技术应用、发展部分空洞,传感器部分没有实物对象、枯燥无味,信号分析理论部分深奥、难懂等问题陆续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尽管这些教学改革措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实质性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一、传统教学法实施过程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以案例和实验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课堂实验教学无法完全替代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中所获得的第一手感觉和经验;而且,各部分知识的传授都是分开进行的,尽管每部分知识在传授过程中反复用演示案例或事物强调,但终因没有形成系统化而导致学生学了前者就忘了后者,甚至学了很长时间还不能弄清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测试技术的实验类课程尽管需要比课堂教学型课程更多的学时数,但目前国内测试技术课程的学时数显得不足,通常为6~8学时/40学时。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实施过程
本文提出应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所谓工作过程,是指个体“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该教学法最早由陶行知先生针对职业教学提出,后由姜大源先生将其系统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步骤为: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典型工作整合)学习领域转换(课程体系构建)学习情境设计(学习单元设计)。目前,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应用的效果较好。而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其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设计实施如下图所示。首先根据工程测量问题,将所讲授知识进行重新组织。例如,工程测量可分为三大类:静态测量、动态测量和系统识别。工程中温度、力或力矩、位移或转速等参量的测试,属于最基本的静态量测量,而实现这些静态参量测量的基本方法就是组建测试系统,即包括选用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显示测量结果并记录。这一类测试相对简单,放在学习的首位。因为学生初学该课程,对课程的教学目标还不能完全理解,为此,在实际教授过程中,针对温度的测量,教师引导学生首先了解温度测试在工程或生产应用中的重要性,之后进行传感器的选择,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温度传感器的测量原理,其次选择与之配套的信号调理装置并了解其功能,最后进行数据采集卡以及信号分析与处理软件的选择并学会如何应用,当学生从应用软件结果显示界面看到温度测量结果以及测量结果如何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学生就有了一定的成就感,也就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在进行力或力矩测量时,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要组建测试系统。到位移或转速静态参量测试时,教师基本不用帮助学生组建测试系统,可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选择测试仪器,组建测试系统,进而实现相关物理量的测量。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检查学生组建的测试系统是否可行等。这种直接面向工程实际、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第一次就感觉到这是一门非常实用的技术。当学生完成静态参量测试的学习后,开始对测试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开始朦胧地觉得测试其实很简单。为此,应及时开设动态测量的教学,这部分的关键是对信号频谱分析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以及时域分析的局限性。最后在系统识别环节强化前面两大部分内容,综合全部所学知识和内容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每一块的最后一个教学内容教师都可以大胆甩开手让学生自己完成。
三、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法的优势
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工作过程进行系统化设计,通过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设计与实施,通过对学生熟能生巧的比较学习过程,逐步让学生生成完整的测试、信号分析和故障诊断技能,实现从知识的拷贝到重构再到迁移直至创新的教育目标,最终从根本上实现本门课程的培养目标,即所有知识点在传授过程中重点体现系统化和目标化,学生从接受任务开始就非常明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目标,而且所有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教师从手把手教到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学,教师从检查到最后甩开手完全让学生自己学,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教学过程设计,比如从静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到动态信号的测量与分析,直至最后进行系统的故障诊断等,既可以让学生尽快入门,不至于望难却步,又可以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综合测试技能,最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技能;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看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最终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通过团队协作竞争实现优势互补和分层次教学,因材施教。学生在分组教学过程中,总有几个组综合表现优秀,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较强,可以分配优秀组的学生检查、评估,并帮助其他组的学生进行相应内容的学习,同时针对这组学生可额外增设测试内容,提升学生的测试技能和熟练度。
总之,针对现代测试技术在实际教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客观问题,提出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方法及实施过程,该方法最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即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多次重复比较学习相似的工作过程,最终实现任课教师“手把手放开手甩开手”的教学实施模式;学生从开始完全拷贝老师的知识后模仿重构,到遇到类似的问题自己能够主动查阅资料,决策测试系统的构成,计划所选仪器类型,进而组建测试系统实施测试,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评价测试效果,最终提升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世雄,王成勇.“机械工程测试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8-109.
[2]程朋乐,刘毅.“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网络化教学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林业教育,2009:6-7.
[3]王建.汽车测试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改创新,2013:50-51.
[4]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66-70.
[5]姜大源.工作过程系统化: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1-27.
[6]姜大源.论高职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1):1-6.
工作过程 高职 教材
一、引言
在我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中,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随着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深入,编写配套的注重职业能力培养的教材尤为重要。《化工自控系统构成》课程教材要求应既注重知识传授、又要兼顾能力培养,而目前市面上虽然出现了较新的不同版本的自动控制系统方面教材,但教材内容安排上并不符合职业的工作逻辑,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将要工作的内容不一致,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实训环境不配套,因此有必要开发编写新教材。
二、教材开发思路与方法
本教材编写基于“教、学、做一体化”指导思想,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并吸取同类教材的优点,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知识以实用、够用为主,引入相关职业技术规范,以工作过程序化教材内容,按工作任务来整合知识、技能,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尽量模拟学生将来的工作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完成技能训练。
通过教师下企业调研、与企业实践专家座谈、学生顶岗实习、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等形式,了解化工行业企业化工仪表自动化技术发展的最新动态,了解企业对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并检索自动化相关科技文献,了解自动化技术发展现状和技术规程、标准,结合化工自控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搜集、整理、设计学习情境和工作任务。化工自控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包括化工生产中四大参数(压力、物位、流量、温度)测量仪表、控制仪表、执行器及控制系统的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任务,归并与本课程有关的职业典型工作任务系列,对这些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整合,归纳出教材内容要涵盖的知识点,确定教材大纲,使教材内容更加与企业生产实际相符,学生能够获得更切实际的实践技能,改变学生学非所用的情况,实现专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
三、教材内容的选取与组织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提出,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编写教材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中学,学中做”的职业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直接经验的形式掌握融于各项实践行动中的知识和技能,根据化工自控系统安装、运行与维护岗位及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及化工仪表维修工职业资格标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本位,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编写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来源于企业实际控制系统,选取时考虑内容的普适性、实用性、代表性,并与实训资源配套,以化工自动化仪表人员所从事的化工自控系统安装与调试、运行与维护岗位工作任务为编写依据,将生产实际工作任务融入相关的理论知识及行业职业标准,转化为教材内容,内容主要为化工生产中典型单元――精馏塔、离心泵、换热器、反应器中所涉及四大参数――流量、温度、压力和物位的自动控制系统。
在内容组织上,以符合教学要求的工作过程为基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层层递进,将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系统地串在一起,教材内容基本涵盖化工生产自动化简单控制系统到复杂控制系统,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每部分都有实践训练,指导学生能够主动学习,提高效率,动手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在课后习题中,增加了中、高级化工仪表维修工考证训练内容,有助于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在教材编排上,打破以往教材的编写模式,以各个完整的、典型的的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线索编排教材内容,教材共有九个学习情境内容,以学习情境1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为例来说明,首先表述工作任务,然后介绍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既1.1知识准备,这部分有8个子内容,通过这8个部分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简单控制系统的构成、分类,熟悉控制流程图、精馏塔特性,掌握控制系统各部分仪表的选型等知识,1.2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实施部分为实践技能训练部分,通过这部分,引导学生将前面知识融入到实践中,完成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初步调试等工作。每个学习情境安排都是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每个工作任务中,相关知识是为完成工作任务服务的,这样的编排,能训练学生在化工自动化检测仪表和控制仪表的选型与应用、化工生产中各典型单元控制方案设计与实施及综合应用化工仪表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具有系统性和实用性。
四、教材结构
《化工自控系统构成》教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材整体结构,从简单到复杂,通过九个学习情境,构建了“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离心泵出口流量控制系统构成”、“换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构成”等学做一体化的学习内容,方便教学同时利于自学。《化工自控系统构成》教材结构如下:
学习情境一 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1.1知识准备……
1.2精馏塔塔底液位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一……
学习情境二 离心泵出口流量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2.1知识准备……
2.2离心泵出口流量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二……
学习情境三 离心泵出口压力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3.1知识准备……
3.2离心泵出口压力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三……
学习情境四 换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4.1知识准备……
4.2换热器出口温度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四……
学习情境五 夹套反应釜串级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5.1知识准备……
5.2夹套反应釜串级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五……
学习情境六 前后精馏塔均匀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6.1知识准备……
6.2前后精馏塔均匀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六……
学习情境七 氯化氢生产过程(合成炉)比值控制系统(模拟)
[工作任务]……
7.1知识准备……
7.2前后精馏塔均匀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七……
学习情境八 夹套反应釜(温度)分程控制系统构成
[工作任务]……
8.1知识准备……
8.2前后精馏塔均匀控制系统构成实施……
习题八……
学习情境九 精馏塔控制系统构成(综合训练)
[工作任务]……
9.1知识准备……
9.2精馏塔控制系统构成实施(综合训练)……
习题答案……
参考文献
五、教材特色
1.校企合作。与企业专家合作共同开发,并且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知识以实用、够用为主,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2.理实一体。不追求理论体系的完整性,突出讲述内容的实用性,教材的内容要让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起来,突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动中完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
3.任务驱动。以任务驱动为出发点,导入每个知识点,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学生很容易掌握。
4.教材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把课程和学生未来的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传授完全融于学生的直观操作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单纯的听和记忆,能动性得到发挥,学习的效率提高,使学生能愉快的掌握知识和技能。
六、结束语
以企业岗位对能力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教材,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积极作用。《化工自控系统构成》教材正在使用,从教学反馈回来的信息,学生大多对该教材满意,认为该教材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不同,注重实践技能内容,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另外,本教材开发经验也可为高职类院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材编写提供指导和借鉴。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与培训学习新概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王亚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课程教材开发分析与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9,(1).
[3]何佳兵,肖军民.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材开发[J].新课程研究,2009,(12).
[4]宋岩丽.校企合作下的高职教材建设研究[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5]封娜,徐忠娟.高职高专《化工原理》教材建设的思路探讨[J].化工时刊,2010,(9).
【关键词】工作过程 高职实训课程 室内设计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实训课程教学的研究意义
现在职业教育课程中常规实训教学的过程是:教师按照课本上的内容给出实训名称、实训目的和实训步骤,讲解实训的原理,演示实训过程。学生看清楚后,记在笔记本上。学生只要按老师所讲的、所做的步骤自己动手就能完成实训内容。这种情况相当于是教师“手把手”教会了学生。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综合实训教学,是对多门功课的综合应用,以工作过程为主线,突出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按工作任务的需要来制定方案,培养学生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为学生提供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实训按照工作过程来强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多门课程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意味着适度够用的陈述性知识的总量没有变化,而是这类知识在实训中的排序方式发生了变化。
本文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应用于高职课程中,并以“室内外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实施为例进行说明。以室内效果图设计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中心,介绍开发工作过程导向课程的思路,通过对本门课程进行整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并以整套室内设计效果图为载体,进行情境教学单元实施步骤展示,形成具有岗位职业特色的课程教学方法。希望通过本文的实践能对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教学改革在高职教学中的推广运用有所推动。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
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如下:首先通过企业调研和课程分析,明确课程定位;接着根据课程定位和现场需求,确定主要就业岗位,并进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进行学习情境设计,确定课程标准及任务要求,并针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学习情境教学单元设计。
(一)课程定位
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限选集中实践课程,课程以实用案例为主线,基于实际应用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其功能是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整个室内设计的流程,并且使用3dsmax制作效果图的能力。学生学习完本课程后应达到的具体职业能力目标是全面地了解室内设计的流程;巩固学习制作效果图的方法;熟练掌握3DS MAX和VRAY各种工具的应用;掌握对材料、造价及工艺进行分析。
(二)典型任务分析
本实训课程的设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根本,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作为实训教学的根本目标。根据目前人才市场对室内装修设计人才的需求设计实训项目,使学生了解整个室内设计的流程,掌握对材料、造价及工艺进行分析以及3dsmax效果图制作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各专门化方向的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三)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
“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这门课程对应的岗位行动领域可以根据施工的流程作业,划分为三大类模块,即:现场测量确定方案、施工图和效果图设计和材料工艺及预算报价。接着我们根据已知的行动领域对应的转化为三类学习领域,即:现场测量确定方案、施工图和效果图设计和材料工艺及预算报价。
(四)学习情境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设计的主要宗旨,是通过学习情境的设计使学生能够获得结构完整的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是以促进职业能力的形成为目的。本研究以室内设计中所涉及的具体施工对象为载体,将“室内设计案例综合实训”课程分解为“客厅设计”“卧室设计”“厨房设计”和“卫生间设计”四个学习情境模块。
(五)评价方式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采用了形成性考核的方式,课程成绩形成方式最终课程成绩为五级制,由各项目评价分值的平均分构成。具体来说,我们以客厅设计项目为例:考核学生合作进行实地测量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0%;考核学生构建设计方案并采用CAD表达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5%;考核学生实现设计方案的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60%;考核学生文字表述能力,这部分占本项目成绩的15%。其他项目采用相同的评价方法。
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实训课程教学实践总结
关键词:专业教学设计;项目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平台;实训教学体系
一、把握专业职业能力的“四个特征”
1、“动手”与“动脑”。在“动手”与“动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方面,经管类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更多的表现在应具备“动脑”能力。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所具有的分析、思辨、判断决策以及各种方案和策划的制订、改善、调整、实施的能力。
2、“管物”与“管人”。如果说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大多面对的是材料和设备等有形物品,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更多的是与“人”打交道。因此,勾通、协调、组织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3、“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不管是在什么职业岗位上,其所处的环境都是千变万化的。即使是按照固定的管理流程、标准和程序实施管理过程,但管理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和管理点都会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随时变化而产生许多变量。这就需要管理作业人员具有随时适应环境,调整策略和方法的能力。
4、“单体”与“协同”。从管理的组织原理看,绝大多数的管理项目不可能是“单体”作战,管理的层级组织注重的是协同效率。因此高职经管类专业毕业生,必须具备在组织环境和系统内的合作、服从、交流和领导的职业素质。
二、抓好课程体系开发的三个环节
1、界定行动领域。行动是指职业人在特定职业岗位上根据职业行动目标所进行的职业活动。行动领域是一系列职业行动的集合,其载体是来自企业的工作项目(任务)。界定行动领域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开发的基础,需要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组织研究小组,在企业第一线进行深入调研。确定行动领域应重点考虑业务范围的一致性、工作过程的完整性、信息传输的便捷性、业务流程的范例性、经营目标的统一性、工作任务的相关性、职业能力的聚合性和产品流动的增值性等原则。
2、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学习领域是经过教学论加工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即是课程。在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化中,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可以是“一对一”的关系,也可以不是。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应保证教学实施的可行性、行动过程的连续性、行动目标的指向性、行动内容的多维性、工作过程的典型性、知识和能力的相关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普适性。
3、学习情景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并不排斥职业能力分析,而是使二者做到有机结合。学习情境设计原则包括七个方面:知识和能力的相容性、能力目标的特殊性、能力结构的层次性、职业行动的针对性、学习和考核方法的多样性、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适应性以及职业领域的拓展性。
三、正确处理项目课程教学的“五个关系”
(一)工作过程、工作项目与职业岗位分析的关系
通常,只做职业岗位分析所带来的问题是,大多数职业岗位因其所具有的多变性和复合性的特征,而不具有同一性和代表性。同是物流企业,不同规模和经营范围其职业岗位设置的差异是很大的,因此,单纯建立在职业岗位分析基础上的课程体系构建就缺乏充分的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分析并不排斥职业岗位分析,而是二者应做到有机结合。它的具体表述应是: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一项具体的工作项目。这样职业人通过完成具体工作项目所具备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就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和工作项目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路,工作过程与工作项目的关系是链条与结点的关系。工作项目体现在工作过程之中,而工作过程和其过程目标的实现则要求具体工作项目的实施,二者的有机合成构成一条完整的“工作链”。
(三)工作项目中“大项目”与“小项目”的关系
在高职经管类专业中,有的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比较明显,如会计、市场营销专业等,由此,应首先明确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确定工作项目;而有的专业,如物流管理、国际商务等专业,从专业整体看工作过程不明显,则首先应确定工作项目,以工作项目的实施排列工作过程,而一个具体工作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又要通过“小工作项目”(工作任务)的完成才能实现其项目目标,这就出现了在课程开发中“大项目”和“小项目”的关系。
(四)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的关系
在课程开发中,工作项目与课程体系是对应关系。其中,应把握的要点是,在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分析的基础上,工作任务应和课程相对应,有时一门课程可以对应多项工作任务,但不允许一项工作任务对应多门课程。如果出现此情况,就意味着应对该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如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仓储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和运输设备操作(工作任务)分别体现在仓储业务操作和运输业务操作两门课程中,出现这种情况就应经过整合独立开设“物流设备操作”课程,从而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与工作任务相对应,同时应明确完成该任务,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点,能力点和职业素质,从而为制订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奠立基础。
(五)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的关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的实训教学应以兼职教师为主”,这样的要求无疑是经过认真调研,是科学、可行的。但是,应注意的问题是,在课程教学中,专、兼职教师同讲一门课程,依据同一个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因此,专、兼职教师必须彼此熟悉,相互沟通,双方的合作应作到“零缝隙”,否则专、兼职教师虽然在课程教学中发挥了各自的专长,但偏离了课程标准,则不可能真正体现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其教学效率也将大打折扣。
四、构建校企合作的“六个平台”
1、专业建设平台。在专业建设平台上的合作项目应包括:专业和专业方向的开发、专业人才需求调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标准的制定和论证、专业教学评估、双证融通教学模式的实施等。对此院校应充分利用企业优势,依据行业标准,聘请企业领导和专家实实在在参与上述项目实施的全过程。
2、课程开发平台。在课程开发平台上的合作项目重点应围绕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是示范专业的主要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上述项目的建设必需有企业深度参与。
对此项目负责人应当根据课程的性质和内容,选择并深入典型合作企业,与企业共同开发。其中包括: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共同实施项目教学过程、依托企业选择真实的工作场景、开发企业管理案例、广泛汇集企业真实的制度等有关资料等。实践证明,离开了企业的支撑和帮助,精品课程和优质课程建设很难达到预期目标,也很难做出示范。
3、实训教学平台。根据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精神,“专业的生产性实训应占实训教学时数的80%以上”。根据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的特点,生产性实训应体现在生产过程、生产场景、生产对象、生产方法等方面。在实训教学平台上,校企可以通过课程内实训、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场景和职业岗位上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逐渐做到校内教学与企业真实的职业岗位“无缝对接”,并逐渐过度到“订单培养”,同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
4、项目研究平台。项目研究对于校企双方是双向的。一方面,在示范院校和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有大量的教学研究项目,如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和课程标准、教学管理及其运行机制等。上述教学研究项目只有借助于校企合作平台,请企业专家深度参与,研究成果才能具有真实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需要研究的项目,企业可以充分借助院校教师所具有的科研能力优势,结合企业需要,真题真做,从而实现校企双赢。
5、专任教师培养平台。高职院校的年轻教师普遍缺少企业经历,从而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教能力”,这已成为深化教学改革的瓶颈。在专任教师平台上,院校的青年教师可以有目的、带项目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这是教师团队建设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6、培训与服务平台。校企合作过程中,企业的收益往往包括需要院校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和服务以及项目咨询等。在培训与服务平台上,校企双方可以根据企业需要共同开发员工培训和服务项目,共同制订培训大纲和实施方案,通过员工培训和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全方位地提升企业员工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另一方面也是院校教师接触企业实际,提升教学与科研能力的极好机会。
五、实施“五个环节”,建立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
点、线、面一体化的实训教学系统是指:根据认知规律,构建以“单项能力、岗位能力和综合能力”,即“点——线——面”为一体的技能训练系统。
其中,“点”是指岗位单项能力,即在职业岗位完成某一工作任务应具备的单项操作技能,其载体是工作任务链的节点,单项能力尚不能完成该工作任务的全部技能操作。“线”是岗位能力,即在特定岗位上,履行职责,根据工作过程,完成全部工作所具备的技能,是单一工作任务链上相关技能的集合。 “面”是指专业综合能力,即适应轮岗、转岗需要的工作技能,是多工作任务链相关技能的集合,也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点、线、面实训教学系统的实现方式为:
岗位单项能力=课程实训+综合实训
岗位能力=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专业综合能力=顶岗实习
六、建设具有“七个结合”功能的校内实训基地
1、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相结合。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内的实训是指,在该课程中的学时范围内,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应安排的实训环节。其形式为企业参观+校内计算机软件模拟+沙盘模拟演练+相关设备操作;综合实训是指,学生在已经完成专业主干课和核心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为了实现专业的培养目标所进行的综合训练,其实现方式应是在真实场景下的生产实训。在课程实训和综合实训中,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力求符合生产性实训,学时应占总实训学时的60%-70%的基本要求。
2、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仿真模拟实训是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教学主要形式之一。从目前看,仿真模拟实训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模拟实训和沙盘演练模拟实训。仿真模拟实训利用其理念和方法虚拟了企业真实的经营环境、条件、流程、数据和管理,符合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中关于“建立虚拟工厂和虚拟车间”的基本精神。由于仿真模拟的实训过程体现了企业的真实场景和真实的经营过程,尤其是符合经管类专业“实训应设置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的基本要求,因此仿真模拟实训应视为生产型实训。但是在高职经管类有的专业中,实训过程只依靠仿真模拟是不够的,应使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经营环境中进行设备操作,接触到真实的合同、凭证和单据。在项目课程教学中应围绕一个具体工作任务的完成,将仿真模拟和实际操作训练进行有机结合,使学生通过训练具备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
3、“动手”与“动脑”训练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的能力培养体现了经管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特征。在这里尤其要强调注重学生“动脑” 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国内有的公司开发的“沙盘模拟演练”以及课程教学中的小组活动与研讨,典型案例分析等应当在实训教学和实训基地建设中给予充分考虑。
4、课程教学与技能取证相结合。“双证融通”在许多高职院校中已经成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在经管类专业中,许多专业的职业资格鉴定充分体现了行业标准,因此双证书教育既是学生就业的需要,也是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需要。在实践中,课程教学和职业技能取证在学生的知识和素质培养以及技能训练中,其内容和方式具有一致性。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训基地所具备的实训功能和开出的实训项目也应当与专业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相吻合。
5、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由于条件所限,经管类专业有的实训项目在校内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此必须注重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使“两个基地”在实训教学中各自发挥优势,开发不同的实训项目,并且互为补充,以满足实训教学的要求。
6、校内实训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示范专业在建设中必须发挥其引领、辐射和带动作用。因此实训基地建成后应做到资源共享和充分利用。一方面提高有限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通过向社会开放也可以进一步搞活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创新实训基地的管理模式。
7、政府投资与企业共建相结合。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融入企业资金,做到校企共建将会改变实训基地的性质,使其具有双重属性和不同的服务功能,这对校企双方是双赢的。经管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建设中应积极寻找与企业合作的机会,积极吸收企业资金,逐渐使实训基地和企业环境做到“零距离”,双方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担风险、共享收益。
参考文献
[1]黄克孝.“中等职业教育多元整合式课程模式的开发”研究报告[G].教育部面向21世纪职教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项目成果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旅行社管理;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7)06-0117-02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被广泛应用于高职院校课程教学与设计中,并突显其优越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是职业教育实践探索的成果,是建立在职业工作过程基础上对实践本位、能力本位课程的优化与超越。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模式以项目化教学的形式展开,整合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获得“三合一”的教学目标,通过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个控制环节,对课程体系进行循环反馈处理。《旅行社管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课程。课程开发小组在对旅行社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基础上,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地对《旅行社管理》课程进行了教学设计与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定位
《旅行社管理》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主干课程,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岗位能力课程。其前置课程有《旅游学概论》、《管理学》、《中高级导游业务》等等,后续课程为《旅行社计调业务》、《领队业务》、《客源国概况》等,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统领全局的作用。本课程主要向学生传授旅行社内部核心业务部门的具体岗位操作技能和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旅行社门市部、计调部、销售部和接待部四大核心业务部门的基本知识和岗位操作与管理技能,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与处理,具有一定的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旅行社管理》课程教学服务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旅行社综合操作与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把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旅行社基层岗位的综合操作与管理技能。主要培养能懂现代旅行社具体业务操作与基层管理,又具有一定后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教学设计
(一)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国内外知名旅行社的基本情况;理解旅行社的设立程序与要求;掌握旅行社门市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掌握旅行社计调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掌握旅行社销售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掌握旅行社接待部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领。
2.能力目标。能设立一家旅行社;能设立一间门市部;能进行门市部日常经营管理;能设计与开发国内游和出入境游的旅游产品;能进行国内游和出入境游的采购与操作业务;能进行团体销售;能进行同业销售;能进行导游招聘和派团;能处理各种旅游投诉。
3.素质目标。懂得旅行社的核心岗位和要求;感知到旅行社工作的优缺点;具备正确的职业道德,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树立正确的职业观,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二)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出发,以旅行社各大岗位的工作为依据,选取旅行社主要部门的岗位操作与管理为教学内容。本课程共分为四个情景,分别是门市部操作与管理、计调部操作与管理、销售部操作与管理和接待部操作与管理。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是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素质”为目标。教学思路具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四个新”教学理念的逐步营造
“四个新”就是“全新课程、全新舞台、全新感觉、全新体验”。旅行社管理是一门传统的核心专业课程,但需要从内容和传授方式上营造出具有一门新意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个全新的舞台去进行全新的体验,从而产生全新的感觉。
2.“微格教学”的创新运用
微格教学英文为Microteaching,意为微型化教学,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微观教学”、“小型教学”、“录像反馈教学”等。微格教学法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方法,它的教学特点与职业技能的特点和要求存在着一种无形的默契。本课程引入了微格教学这种方法,同时我们结合了旅行社岗位技能的特点对原有的微格教学进行改进和完善,形成一套符合旅行社岗位技能培养特点的微格教学模式。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尽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微格教学。
3.“生本教育”理念的全程穿
本课程试图把“生本教育”运用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达到真正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本课程是一门注重操作的课程,课程不同于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他不是主讲者,而主要是一种“主持人”或“设计者”的身份,其作用在于引领课堂的秩序、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仲裁有关争论性问题,也承担着发言者、提问者、参与人等角色。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交流、研讨等平等式对话就成为最为常规的授课形式,改变了传统理论课程填鸭或灌输的单向度模式。教学内容中的每一个任务,每一个任务中的每一个环节安排都以学生为主。
4.启发式教学的综合实施
本课程是一门注重操作的课程,教学中尤其重视触类旁通和学以致用,注重启发式教学。在教师教的过程中,传授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实践经验和具体的操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创新思考。本课程对讲授的每一个任务都分为三个环节,首先是“这是什么”,其次是“怎么做”,接着是“如何做得更好”,每一个环节都是启发式进行教学。
5.“七步阶梯”教学模式的全面引入
“七步阶梯”教学模式即是“W-C-H-R-F-S-M”教学模式。该模式遵循以下七个步骤的教学:一是“是什么”(任务描述);二是“能做吗”(检测可行性和信心度);三是“怎样做”(任务流程展示);四是“准备好了吗”(任务准备);五是“跟我做”(任务共同实施);六是“成功了吗”(任务检测);七是“掌握了吗”(任务巩固)。本课程全面引入这种教学模式,做到教师主导、师生互动、学生自主,效果很好。
6.多元化、动态化的教学检验体系的严格执行
教学效果检验的多元化和动态化,以累积式考核检验学生学习状况。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相结合,平时成绩采取分项累积式计分,保证检验效果标准更为科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从课程一开始,就要严格全程执行。
7.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的整合重构
本课程使用了课程开发小组主编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作为教材。这本教材的内容整合了传统的核心知识,基于旅行社工作过程去整合重构。基于旅行社实际工作岗位的内容选取是教材的灵魂所在。结合教材,本课程以旅行社核心部门岗位为依据,把教学内容分为四大情境,分别是门市部操作与管理、计调部操作与管理、销售部操作与管理和接待部操作与管理,强调旅行社的业务运行岗位内容。
(三)教学内容选取与设计
以旅行社实际工作岗位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选取出与职业技能集成的教学内容,设计了4大学习情境,分别是情境1:门市部操作与管理、情境2:计调部操作与管理、情境3:销售部操作与管理、情境4:接待部操作与管理;9个子情境,分别是子情境1:设立门市部、子情境:2:门市部日常经营管理、子情境3:国内游计调、子情境4:出境游计调、子情境5:入境游计调、子情境6:团体销售、子情境7:同业销售、子情境8:导游管理、子情境9:旅游投诉与服务质量管理;每个子情境又包含了若干个学习任务,比如子情境1:设立门市部里面有门市部选址要求、门市部设计和装潢、门市部物品陈列和图片张贴等等。
(四)单元教学设计
以学习情境2计调部操作与管理中的其中一个学习任务“旅行社线路产品设计与开发”为例,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六大步骤进行设计。能力目标是能设计出具有创意性和市场性的线路产品,并做出准确报价;知识目标是理解旅行社产品的特点,掌握线路产品设计的原则、流程和技巧;素质目标是感知到设计线路产品的繁杂性,树立吃苦耐劳的精神。单元学时为6课时。
1.步骤一:资讯
讲授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的原则,设计流程和技巧等内容;布置工作任务;教师提出资讯建议,提供获取有关资讯的方法与途径信息。学生利用电脑查阅有关资料;针对任务展开讨论;向老师提问有关问题。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案例分享法。
2.步骤二:决策
对学生进行分组,了解学生对布置的工作内容的理解程度,听取学生的决策意见,提出可行性方面质疑,帮助纠正不可行的决策结论。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法、头脑风暴法。
3.步骤三:计划
每个小组设计完成工作过程的计划,做出一份“如何完成一份旅游线路产品设计”的实施计划。教师给予现场指导,听取学生的计划报告,审定实施计划。学生展开讨论并设计小组计划,听取教师的意见。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提问法、引导法。
4.步骤四:实施
每个小组按照计划,利用网络与电脑,现场在旅行社实训室设计一条具有创意性和市场性的旅游线路。教师现场引导好学生,监控整个工作过程。学生按照计划进行旅游线路的设计,协调合作,现场设计出一条旅游线路。教学方法包括现场操作法、实训法。
5.步骤五:检查
检查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每个小组派出代表展示完成的旅游线路产品,并做出说明。学生现场展示设计的线路产品。教学方法包括提问法、讨论法、展示法。
6.步骤六:评价
每个小组之间交叉互评每条旅游线路,并评选出最佳线路,教最后总结点评。最后教师总结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评价教学效果,检测学生学习效果,并对对学生出勤、学习态度、职业道德、团队合作、敬业勤业进行评价。学生自我检测学习效果。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讨论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旅行社管理》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课程教学评价方式,考核方式分为三个基本部分:过程评价、成果评价和期末评价。学期教学评价=过程评价30%+成果评价30%+期末评价40%。过程评价主要包括课堂参与度、课堂训练、作业、课堂纪律与出勤;成果评价主要包括各项目单项成果;期末评价:40%,通过试卷测验,以笔试形式完成。整个评价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