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例尺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片断一:情景创设
在比例尺一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了解到学生在社会课上已经接触了大量的地图,因此就将教学从地图着手展开,使学生感受比例尺的由来、用途。
教师边问学生边出示一份中国地图:你知道我们的祖国有多大?
生:我们的祖国有960万平方千米。
师:老师这里的是什么?
生:这是一张中国地图。
师:那咱们的祖国画在这份地图上怎么这么小呢,是什么原因呢?
生:因为按照一定的比缩小了再画才这样的,不缩小是不可能画得下的。
片断二:“小小设计师”
比例尺的概念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知识点.如果教师直接揭示,学生显然也能接受并理解,但这明显违背了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探究的教学思想,因此我设计了“小小设计师”的教学环节,预设由学生中出现的一些数据揭示比例尺的概念。
教师出示问题:“学校新建了一个游泳池,长是50米、宽是30米,你想不想一试身手,做个小小设计师呢?把这个游泳池的平面图画在老师发下的白纸上。
边讲边出示学习要求:
(1)独立思考并确定图纸上的长和宽;再绘制成平面图。
(2)分别写出图上的长与实际的长、图上的宽与实际的宽的比,并化简。
(3)完成后参加4人小组交流,重点说说你是怎样确定图上的长和宽的。
学生在老师宣布完要求后纷纷跃跃欲试,动手制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针对图纸的布局能力也是不一样的,在设计过程中肯定会出现不同的比例尺,即使相同的比例尺,效果也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在课前,我给学生准备了16开、32开和64开三种不同规格的白纸。
果不其然,学生的设计丰富多样:大部分图的图上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即比例尺)是1:1000或1:500,也有小部分图的比例尺是1:2000、3:500;一样大小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大有小、不同的白纸上的平面图有一样大的;有的平面图显得比较美观,位置大小都适中,有的在白纸上只占了一个小角,有的平面图又显得顶天立地……这些都是我所期待的生成性资源。在学生交流自己的设计时,我将学生中出现的不同情况板书在黑板上,向学生介绍了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的概念,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不同导致了所画的平面图的大小也是不同的,比例尺的大小可以决定图的大小。在学生交流时,我也顺便对学生进行了如何使设计图更美观的教育:你认为符合怎样标准的设计图更美观?通过讨论学生明确了平面图画在纸上既要大小适中,还要考虑在纸上的位置,要根据图纸的大小决定平面图上的比例尺大小……就这样把原来一些联系不太紧密的内容统一起来了,同时将比较呆板的例题教学寓于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不知不觉中被调动起来了。
片断三:当回小老师
比例尺有不同的形式,可以是比和分数形式的数值比例尺,也可以用线段来表示,认识比例尺的关键在于理解比例尺的含义。如果由老师来讲解的话显得比较枯燥,学生未必就能很好理解;如果能请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将发现介绍给大家,让学生来当一回小老师,肯定会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着这样的想法,我再次想到了地图,不同地图上的比例尺不仅数据不同,而且形式也是多样的,我设计了组织学生自由组合在自带的地图上寻找比例尺再交流的环节。学生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围在地图前,没带地图的同学都集中围在老师的地图前,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学生汇报如下:
生1:我在中国地图上找到的比例尺是1:35000000,我想大概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35000000厘米,也就是350千米。
师:大家同意他的解释吗?你也找到类似的比例尺吗?你能介绍一下你那张地图上的比例尺吗?
生2: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和他找到的是不一样的,地图上标明比例尺是分数 ,但我想它们表示的意义是差不多的,这张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12000000厘米,也就是120千米。
师:哪些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用分数表示的?为什么既有分数形式又有比的形式呢?它们有什么联系吗?
生3:比和分数是有联系的,我们知道比又可以写成分数形式,所以比例尺既可以用比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4:我认为这里的分数也是一种比的形式。
师:刚才同学们的讨论都非常有道理,确实是因为比和分数的关系,导致了比例尺的不同表示形式,但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用具体的数表示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我们把这两种形式的比例尺都叫做数值比例尺。
还有没有其他形式的比例尺呢?
生5:我这幅地图上的比例尺是一条线段,和大家的都不一样。
师:请给大家展示一下好吗?
生展示
师:像这样用线段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线段比例尺,有没有同学的地图上的比例尺也是这种形式的?
请你量一量这条线段,看看有没有新发现?
生5:这里的线段每一小段都是1厘米长,这条线段一共有4厘米长。
生6:我们这张图上也是这样的,不过它一共只有3厘米长。
师: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这个比例尺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7:我们认为,它用1厘米长表示实际60千米。
师:你能将它转化为刚才的数值比例尺吗?请试一试。
学习练习再交流。
反思
“不去认真预设,那是不负责任;不善实时生成,那是不够优秀。”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学内容一定,新课程追求的是有效的课堂,因此在设计和教学时要尽量做到:
1、教学目标预设到位
是教学,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为采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需要设立有意义的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教学目标明确了本节课所要达到或完成的任务所在,如果一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极可能导致教学随心所欲,即使再生动的生成也不一定能被老师发现,而成为一种浪费。正确的目标预设是学生成功学习的基础,也为教师在学习材料的选择与进程推进上提供了正确的保证。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动态生成的主体,老师要采用种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发展。一方面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减少动态生成的障碍;另一方面,要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在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中,老师通过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做好思维导向,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维障碍;通过引导讨论,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碰撞中促进生成。同时还要恰当运用评价方法,适时应用激励性评价,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保持学习的热情;结合实事求是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学习中的不足,得以更深入地学习。教师在考虑学习预设的时候,还要注意在“粗”和“精”上下功夫,各教学环节不宜过细过密,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思考性、探索性较强的学习材料,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
3、认识已知与未知的关系
【关键词】有趣 有用 地理教学 境界
初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地位有些尴尬,一方面管理层面通过质量测试来显示地理教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实际的地理教学成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甚至成为机械的知识记忆。学生在地理课堂上所能够获得的就是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所体验到的学习过程相对枯燥,地理学科原本具有的科学韵味被严重冲淡。在这种情形下,笔者以为在追求评价效果的同时,还要注意地理知识教学过程的重要性。简单地说,初中地理教学要瞄准有趣、有用两个目标去努力。
一、有趣,初中地理教学的当然选择
如果随机对师生进行调查的话,相信绝大部分学生与部分教师都会认为地理学科就是纯粹的记忆性学科。这样的判断,实际上将地理教学的趣味性排除了。事实上,有趣应当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本来面目之一,初中地理教学不能失去有趣的本味。
以“地图”一课的教学为例,主要的教学内容是地图上的比例尺和方向识别两个基础性知识。要求学生能够借助比例尺在地图上丈量两地之间的距离,并能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不是想象当中那样简单的事情。实际教学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对照教材上的内容,跟学生机械地讲授比例尺的知识,基于纯粹数学比例上的讲授让学生听得味同嚼蜡。对于方向的识别,同样是机械地强调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全然不顾学生是否能够有效地消化这些知识。显然,这种没有趣味性的教学对于学生建构地理知识来说,是有害无益的。
笔者考虑到兴趣激发的需要,在教学中进行了这样的设计:首先通过投影仪投出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让学生感知地图的大小;然后再投出一幅学校的平面示意图,让学生感知大小并与刚才的全国地图进行比较。当学生发现学校的平面图比全国地图还要大(预设好了的)时,教师假装惊讶:怎么我们学校比全国还要大呢?(还可以夸张一点补充一句:这是“神马”节奏啊?)这样的问题提出与诙谐的补充,可以有效地激发课堂气氛,同样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会努力去思考形成如此感知结果的原因。
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出比例尺的概念,并让学生领悟到比例尺对于地图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正如有学生在后来总结时说了一句:老师,我感觉看地图首先要看的就是比例尺。先看比例尺的人就是内行,先看地图形状的就是外行。我们内行要看门道呢!笔者以为,学生这样的判断,说明了建立在兴趣基础上的知识建构是极为有效的。
二、有用,学以致用思想的实际体现
有用,是地理教学的另一个追求。所谓的有用,不仅是指学生在接受书面评价时能够用相应的地理知识去回答问题,更指学生能够将在地理课堂上建构出来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将地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是活化地理知识的需要,也是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以地图教学中的方向识别教学为例。要让学生认识到方向识别中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就必须让学生认识到这样的规定或者说约定俗成有其实用性。在实际教学中,笔者采用了对比的策略。首先,笔者让学生画出学校的示意图,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即使刚才已经呈现了学校的示意图,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画图的时候不会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原则。这说明了学生此时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方向认识,他们在画学校示意图的时候,仍然遵从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方向认识。于是,有的学生画出的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有的学生则是上西下东、左南右北。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告诉你,这与学生的坐向有关(由于小组合作的原因,学生的坐向并不相同。)
在学生的这种情感基础上,笔者顺势引出地图的经线与纬线概念,告诉学生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人们在地图上画出了互相垂直的经线与纬线,并结合地球自转的方向确定了方向,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确定出了地图的方向识别原则,那就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为了更好地适应这种方向识别,请大家面向北,结合地理方向加强一下这一印象。
三、趣用,初中地理教学的双重境界
初中地理教学要摆脱枯燥无味的束缚,就必须在“趣”和“用”上下功夫,笔者在教学中将趣和用当成了自身教学的两重境界。
就趣而言,笔者在每一个知识的教学设计中,都首先考虑其可能具有哪些激趣的地方。激趣其实很简单,只要知道初中学生的兴趣点,只要知道具体知识怎样延伸可以让学生有意外的惊喜,就可以把准学生兴趣的脉搏,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需要强调的是,气氛活跃不是目标,在兴趣的基础上有效地构建知识才是教学的根本目的。因此,在“趣”的基础上还要追求“用”,让学生在“用”的情境中深化对地理知识的认识,更何况,“用”还是让知识更有效地扎根于记忆的重要手段。
总之,初中地理教学不能忽视“趣”与“用”的价值,基于“趣”而指向“用”,应当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双重境界。
【参考文献】
[1] 张国清. 初中地理激趣教学之我见,《教育教学论坛》,2011(16).
一、课前探究自主参与形式
教师备课时应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全员参与;注重知识探索过程中的能力转化;注重认识与情感的和谐发展。备课时,要密切将学生生活经验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尽量在学生的情绪体验中找到相应的支撑点,使学生的心理定向、情绪定向、思维定向,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调动其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自觉有效地参与到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之中。
例如在“圆的周长”教学设计中,在教学如何测量圆的周长这一环节时,传统教学往往是这样处理的:先由教师演示测量圆的周长,而后学生模仿进行。这样设计,似乎学生也有了动手参与的机会,但是,这样模仿参与只是走过场式的学习,既不能提高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又不能发展他们独立思维的能力。
有鉴于此,在这一环节的 教学设计中,我采用了“实践――观察――总结”的教学步骤,先由学生在教师不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实践操作,留给学生探索的时空,让学生自己去想、去说、去做同时,在实践中,也必然有部分学生会碰到以些障碍,可让他们合作讨论,也可以让他们质问难。然后,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展示规范操作的全过程。此时此刻,学生们有的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实践操作是否正确;有的则想弄懂尚未掌握之处,他们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从而使教师的“导”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比较让学生肯定自己的成功之处,发现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正确的操作方法,又初步学会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参与热情,可谓一举三得。
二、课内挖掘自主参与潜能
1、唤醒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时要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说、敢想、敢问,促使学生形成一个健康的 学习心态,从而调动其自主参与学习的内驱力;另一方面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好动的的心理特征,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唤醒其参与学习的热情。
然而,有的教师认为,高年级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似乎已进入“休眠”状态,“导”也无用。其实不然,试想,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其见识愈广、思维也愈成熟,“自主”的意识也就更强,他们怎会甘心做学习的傀儡?他们有他们的思想,他们有他们的见解,他们有交流自己想法的愿望与热情。只要教师能善加引导,相信星星之火,也可燎原。
这一点,我在平时教学中深有体会。例如,教学“比例尺”一课,我便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课堂旅游”的情境,激励学生量地图算旅程。这时,教师尚未向学生介绍比例尺的有关知识,而故意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计算旅程的方法。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质疑问难。此时再顺水推舟,让学生自己理一理:“要算出旅程,必须知道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有哪些能自己看书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就使学生在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认识和掌握了比例尺以及运用比例尺计算路程的方法。
2、提高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最终归宿,需要学生在长期的探索、实践中不断掌握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并在灵活运用方法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使能力得以发展。所以,学会自主参与的方法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关键所在。
如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一课教学中,教师首先出示准备题:“把1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学生顺利解决后,教师再出示例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块?”由于单位“1”发生了变化,使学生在理解上遇到了障碍,新旧知识之间产生了强烈的矛盾。通过短时间的思考,学生心存疑虑,有了合作学习的需要。这时,教师再顺应学生的需要,安排四人一组进行操作讨论,让学生自己在小组学习中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这一系列安排,既顺应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发挥了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了学生个体自主参与学习的动力和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了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应当注意的是,学生自主参与的方法虽然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在一堂课中,各种自主参与的方法又不是绝对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自主参与的方法体系。教师应根据知识类型与课堂教学结构的不同帮助学生综合运用和掌握各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促进其学习能力的全面提高。
三、课后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教师不但要在课内激发和维持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更要将课内迸发出的参与热情有效地延续到课后,以促进使其在课外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并由此体验到数学知识散发出的魅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而使学生从课内到课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自觉参与的氛围之中。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图册运用 课堂实践
我国宋代史学家郑樵提出了“古之学者,为学有要,置图于左,置书于右,索象于图,索理于书”的观点,阐述了地图的重要性。地图是我们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认识与重视既往事实的一种重要载体。在教学实践中,地图比文字更形象、直观和简明、生动,在时间表述与地理位置表达上,它能更具体地体现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动程。因此,利用地图教学已日益成为展现广大历史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一种尺度。随着新课程的展开,教育创新的理念已经逐渐渗透到教材中去,中国地图出版社的配套社会图册便充分体现了教育创新的理念,适应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
一、运用图册教学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图在生活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地图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和对文字叙述的重要补充,可以直观、形象地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及相互关系、地理事物的性质和数量等方面的特征。
美国著名学者哈拉里曾经说过:“千言万语不及一张图。”这就说明了形象、直观的地理图形是一种易被大脑接受的形象化学习。
1.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都认同了“学生本位”的观念,在教师组织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教学目标定位上,应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激发学生兴趣,自主地加强对地图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等综合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和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学习过程中不要求对教材中所出现的有关行政区划、山川湖泊、交通旅游以及一些历史地名等内容死记硬背,而是要求学生能学会在地图上找出这些地名和分析相关问题。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借助于地图的运用,理解教材,加深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所任教的二(4)班学生张伟男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本成绩一般偏下,上课听不到他发言,作业马马虎虎,字迹潦潦草草。但在我组织的课堂活动中,我注意到他对地图的空间想象能力特别强,能较快地从地图上寻找到相关信息。于是,我特地在课堂上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鼓励,并在他的填充图册中倾注自己的心血写下了人性化的批语。慢慢地,我发现他上课活跃了,发言积极了;作业字迹工整了,主动性增强了;期中考试时成绩还有了很大提高。这就告诉我们,社会学科教育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的启发外,还有身心的点化和人格的培养。
2.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强调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强调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良好的品德。教师再也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蜡烛”了,其生命将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与学生共同发展。教学“地图的语言”时,我充分运用图册,让学生从整本图册的任何一幅地图,找寻地图的“语言”,以验证自己的所学。在学习形式上分为课内和课外两种形式。课内教学设计一个主题情境,通过情境设计让学生选择所要使用的地图,并作适当引导。同时让同学们分享各自收藏的地图,阐述各种地图的用途。课外的形式是让学生们根据从课堂中学来的地图知识,通过分组或者是自己独立完成一幅简易小地图(不用十分精确),可以是关于学校附近的地图,也可以是关于自己所居住的小区及其附近的地图等。小地图中要包含一些必要的地图元素,例如比例尺和图例等。这就更需要教师在备课中倾注自己的智慧、情意和心血,给学生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冰冷的教化中走出来,使学生进入一个主动体验的互动空间,从而极大地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
二、运用图册教学的案例探索
1.课内实施过程
(1)确定主题
要培养学生认识地图、使用地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根据实际情况正确选择不同比例尺的地图和不同种类的地图;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和分析地图,并应用地图来说明问题,使学生真正做到理解地图的“语言”;通过设计地图帮助学生学会借助于地图的运用,理解教材主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自己的家园、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的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及团队合作精神。
(2)创设情境
①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琐事作为案例,如请学生介绍在假期去旅游的城市,或者是展示自己收藏的一些其他城市的地图,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他们的收获。
提取信息:地图有很多种类和用途。
②如果国庆节你的海外亲戚要来台州玩,他们又不想麻烦你们,计划自驾游玩,就是要你给他买张地图,你怎么选择地图(投影展示两张不同比例尺的台州和浙江交通旅游图)?请说明理由。
提取信息:在相同图幅下,比例尺越小,反映区域范围越大,图上内容越简单;比例尺越大,反映区域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
(3)模拟情境
我市一批获得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教师,市教委决定在国庆长假组织他们参加一次休养活动,并为此项活动针对各旅行社进行招标。通过招标的过程,分别将以上的三个情境进行整合,锻炼学生们自己选择相关地图的能力。
招标条件:第一,出发地是温岭,目的地是杭州(教师的休养地),交通工具为火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中国铁路干线分布图》,找到“温岭——杭州”的最佳铁路线。第二,在景区的休养时间是两天,让学生对这两天的行程进行安排 (提示:寻找风景区的出入口,过夜的宾馆、饭店,相对集中的游览景区)。第三,休养期间为老师安排天目山登山比赛。比赛分青年组和老年组,以书中鸡冠山的地形图为参照,考虑到青年组和老年组体力的差异,故要设计难度不同的攀爬线路。目的就是加强学生对等高线地形图的掌握及灵活应用的能力。
策划招标书:请在座的各旅行社精英(各学习小组),为我们的休养活动设计好招标书,内容包括火车线路、两天的行程安排以及登山比赛的线路,相关材料在大家的说明书(即教科书P15—P16)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的招标书策划。策划过程要作适当引导,如指导同学利用手上的图册找准杭州的具置;在两天的行程安排中,要关注住宿和午餐的地方;两组登山比赛线路的选择,验证他们对等高线图中坡度的理解等。
招标发表会:各旅行社精英代表(小组代表)来出席发表会,讲解他们的招标计划,让同学们评选出最佳方案。在线路方面会说得多点,因为这涉及到与现实是否合理的问题。还要提示学生关注旅途中的一些人性化问题,如餐饮安排、休息安排等,让学生在两天的行程安排上各抒己见,再以书本中的台湾地形图为题,巩固本课教学重点。
通过这样的活动参与,同学们初步树立起了公平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的合作意识,初步培养了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最后,可以以学生自我总结的形式结束,听听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可以作适当引导,以实现他们在选图、读图这些综合能力上的提升。
2.课外实施过程
(1)确定认知
积极选择、提炼、整合课堂生成的信息,认识到地图上的比例尺、各种标识等的作用,如学校、医院、机场等地理事物在地图上该如何标识等。
(2)创设活动
①让学生自由组队并制作小地图。学生们先根据自己的情况(如同个小区)进行组合,然后让他们首先确定好自己制作简易地图的实际地点,接着带领学生们进行实地考察并制作地图。例如制作学校及学校周边的地图,就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观察学校东、南、西、北各个方位的景物和建筑,测量这些景物和建筑与学校之间的距离,做好相关记录。
②让学生学会使用网络工具来帮助作图。如让学生使用“Google地图”找到自己学校的卫星地图:首先使用“Google地图”的搜索功能找到我们所在的城市,在“Google地图”的工具栏中直接输入地名,如“浙江省台州市温岭市泽国镇”。“Google地图”会迅速地找到城市所在地,在“分类搜索”中点击“教育”、“学校”,然后使用缩放功能,找到你需要的图片。用“Google地图”中的拉伸功能把需要的范围放到最大,然后使用屏幕打印截取地图。将获得的图片进行放大,让学生去分辨其中的各个单位建筑的相对位置,然后让学生配合自己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绘制简易地图,比例尺的选择由学生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范围进行确定。
通过带领学生走访学校及周边地方,通过使用“Google 地图”,对学校及周边情况有一个更直观的了解,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已掌握的制作地图的方法,制作自己所居住小区的地图,了解自己所居住小区的环境。
三、运用图册教学的思考
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学,教师可以将枯燥的课堂知识教学变得妙趣横生,使得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操作化。学生也能够对地图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并基本上运用到了实际操作中。在教学中,我发现课外实施的难度较大,如学校位于镇开发区的交通要道上,安全问题令人担忧;学生所绘地图差异很大,准确性不高等。但在实地测量时,我发现学生用体育课中侧平举的方式排队,能够较容易地测出大致距离,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创意。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课程的实施,大大的提高了读图、识图能力,让学生认识到了地图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提高了学生通过地图分析有关问题的能力。通过绘制简易地图,让学生掌握了绘制简单的平面图、地形剖面图等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动手能力。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巩固,而且也强化了记忆。但学生间理解的差异与平时授课时的差异出现了偏差,课堂知识接受快的学生在实践操作上并无太多优势,而像顾江平这样的顽皮学生,实践操作似乎更容易。
总之,通过这样的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学生们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合作,学会了团队合作,迸发了智慧的火花,也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感。
参考文献
[1]王君红 中小学生历史感问题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5)。
[2]杨美清 浅说历史与社会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2010(1):13。
关键词:ArcView GIS; 体验式教学; 地理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TP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6-0171-03
作者简介:李聪(1987-),女,渤海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教育技术。
0引言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有关部门制定了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地理教学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提出观点,为自主学习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同时,课标建议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引用ArcView GIS辅助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期望达到课标的要求。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地理信息系统的英文缩写。ArcView是美国环境系统研究所(ESRI)的GIS产品。ArcView拥有任何GIS桌面系统所具有的最大范围的可用功能,具有直观的基于Windows的图形用户界面,简单、易用且包括有附加的在线帮助和全面详尽的文档。
1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现状
目前,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在发挥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和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两方面。
1.1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
第一,教学情境选择的单一或数量的繁多。在情境创设中,很多教师经常会选择视频或者图片作为学生的体验情境,但学生只能从拍摄者的角度去体验地理现象,使学生的体验受到局限,从而导致学生认知过程单一乏味。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还会走入情境过多的误区。在一堂课的容量中,设计多次不同的体验环节,导致学生只能感受,而没有时间和空间去体验。
第二,教学情境创设的局限。在教学情境创设中,教师常常通过感知语言意境、欣赏图片和观看视频等途径让学生进行想象体验。但是在地理学科中,有些知识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大大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仅观看视频或欣赏图片难以使学生在感知上对地理知识形成完整的认识和对地理知识的真正体验,学生学习的热情难以被激发,无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2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问题
在课堂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忽视学生个体的独特体验,没有注意到不同学生体验的层次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知识结构、兴趣爱好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他们对地理事物的理解不一致,因此学生获得的体验也各不相同。同时教师忽视了对学生的引导,没有对学生的思维和活动作出及时的评价,教学目标就很难达成,体验活动也就形同虚设。因此这样的体验式教学无法达到教学设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针对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现状,将ArcView GIS融入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非常必要。
2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必要性
2.1符合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基本要求
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最基本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学习资源主动建构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ArcView GIS提供给学生一种分析解决地理问题和地理现象的工具,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自主地利用ArcView GIS进行相关数据的分析、表达、建构地理知识。ArcView GIS的应用将会使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引入ArcView GIS,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情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发展的要求。
2.2适应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关注自然与社会,使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强调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学习。
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课标建议教学时要注意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重视地理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利用。地理图像、地理辅助软件以及计算机网络等都承载了大量的地理信息,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信息载体,丰富课程内容,优化教学情境。ArcView GIS既是教师的教学工具,也是学生的学习工具。因此,ArcView GIS作为一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信息技术被引入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符合地理课程新标准的要求。
2.3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将ArcView GIS与中学地理课程整合,可以理解为把ArcView GIS技术融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之中。整合强调ArcView GIS要服务于课程,应用于教学;强调学生能够利用ArcView GIS主动建构地理知识;强调根据学生的特征,发挥ArcView GIS的教育功能。ArcView GIS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将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启发者和促进者,教师不再是课堂上唯一的知识源,不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唯一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指导学生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生也将从被动接受知识的模式中解放出来,变为学习的主体。
因此,将ArcView GIS应用到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能够创设教与学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
3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的优势
3.1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要上好一节课,就必须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一种迫切想要学习地理知识的渴望。将ArcView GIS用于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能够提供给学生许多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直观地显示,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从而实现地理事物大小、远近、动静、虚实、快慢等的转换。也可以直观、全方位地展现地理事物的全貌以及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这样的教学情境可以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ArcView GIS可以为学生营造生动直观、内容丰富的教学情境,将枯燥的教学内容融知识性、逻辑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提高学生对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的认识,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状态中轻松愉快地掌握地理知识。
3.2优化信息传递,培养创新思维
ArcView GIS可以从多方位提供地理教学的相关信息,增大信息传递的速度、密度等,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ArcView GIS的数据查询功能,可以让学生详细地查询地理知识的每一个细节内容,方便、快捷、全面地获取地理信息,同时发现适合自己处理信息的最佳途径。丰富的信息能加深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认识,在帮助学生全面、直观地认识地理问题的同时,缩短学习时间,实现高效学习。
运用ArcView GIS提供的学习信息和学习素材,让学生利用信息库中的内容,扩大学生的思路,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使有限的学习素材,成为无限的学习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利用ArcView GIS传递教学信息,有助于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边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有效教学有积极的作用。
综上所述,ArcView GIS被引入到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体验式教学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以最大的发展空间。根据课标要求,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教学中的重点,让学生从中体验知识的真谛和学习的乐趣,由此培养出能适应信息社会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4ArcView GIS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的教育功能
4.1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特征及规律的教育功能
在地理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ArcView GIS在空间上显示符合条件的地理要素的功能,帮助学生认识地理空间事物和地理现象;利用ArcView GIS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具有数据查询、分析、表达和显示的功能,辅助教师讲授或学生主动学习某区域自然与人文要素的分布特征及规律;通过地图漫游的功能,可以实现地图比例尺的无限放大或缩小,使教师和学生能够清楚地看到地图的某一个部分的详细情况,从而弥补了教学挂图、课本地图和地图册等教学用图中固定比例尺的束缚。
利用ArcView GIS进行教学或学习,不仅可以探究地理知识领域的宏观内容,还可以利用缩放功能,到微观的领域深入体验学习地理知识。也可对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地理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掌握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等地理要素的分布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4.2数据的组织与管理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将地理数据分成点、线、面等不同类型,并分别归入不同的数据集,每个数据集作为一个单独的图层,每个图层中的数据所对应的地理事物具有相同的特征,ArcView GIS以此实现了对数据分类、分层的管理。将多个图层“透明叠合”即可表达完整的地理信息。图层方便了ArcView GIS对不同特性事物的数据进行管理和应用。
ArcView GIS地图还可以进行复合叠加,并将地图表达的信息灵活动态地显示出来,将几个图层进行叠加组合成一张综合的地图,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进行多因素的综合分析,这是教学挂图、课本地图和地图册等教学用图难以做到的。
例如,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情况与气候、土壤的分布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要综合三幅纸质地图对它们的分布特征、规律和相关性进行分析,既复杂又困难。而用Arcview GIS软件分别对陆地自然带、气候、土壤的地图先进行处理,然后将各图层叠加,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分析出它们的分布特征及规律,更是一目了然地得出它们的相关性。
4.3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是对现实世界空间关系的计算机模拟,它使我们对空间上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分布有一个非常直观的视觉感受。ArcView GIS软件对地图的无级缩放和地图漫游功能使学生可以小比例尺查看地图的全图、适当比例尺查看地图的局部、大比例尺查看地图的某一特定部分。
例如,讲授七年级《地图》一节的活动内容时,要求通过比较“中国地图”和“北京市略图”,说明地图表示范围和内容与比例尺大小的关系,并得出结论。使用ArcView GIS地图来展现这两幅地图,能够使学生准确地获得有用的信息,通过在大、小比例尺范围下的比较分析,学生可以很容易、很直观地得出结论:地图的比例尺反映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小和内容详略程度。
由此可见,ArcView GIS的空间信息可视化的教育功能在揭示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提高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建立空间概念等方面是地图册等教学用图不可比拟的。
4.4地理事物空间查询的教育功能
地理事物空间查询是ArcView GIS最基本的功能之一, 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图形与属性的关联查询、复合条件查询两种查询方式。
(1)图形与属性的关联查询。在View1窗口中,选择任意一个区域,系统可以根据鼠标所指的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或所选择的空间范围,查出该位置或该范围的地理事物空间实体及其属性,并在属性窗口列表中显示所选择区域相应的属性信息。同样,在属性窗口列表中选择任意一行属性数据,在View1窗口中就会突出显示对应的区域图形。
(2)复合条件查询。复合条件查询,也称SQL(结构查询语言)查询,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查询方式,查询的条件并不仅局限于某些地理事物的属性条件、指定的某空间位置或选择的某空间范围,而是它们的综合,是ArcView GIS中利用属性信息查找满足多个特定条件的空间目标的查询方法。
正是借助于地理事物空间查询的教育功能, ArcView GIS才可以完成大量的空间分析方面的教学内容。
5结语
地理空间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的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本文结合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在中学地理体验式教学中引入了ArcView GIS。作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ArcView GIS以强化学生空间概念、帮助学生处理地理信息、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为目标,让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解决地理问题,以达到教学设定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真正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叶冬.高中地理体验式教学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关键词】德育素材;德育教育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一年级起贯穿在各年级的教学中去”。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学科教学应加强德育渗透的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我们一致认为:小学生的年龄很小,但他们的主要任务,不仅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的道理。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肯定也必须重视德育教育。
一、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的人格培养。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内容可以成为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载体。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就能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的教学中。
(1)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数学教材中有很多情境图,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富有教育意义、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例如在一年级《加减混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结合教学情景图,从遵守公共秩序开始导入新课,“小朋友,你们乘过公共汽车吗?你会乘车吗?上下车是什么样的秩序?”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孩子对情景图顺序的观察有帮助,让他们联系生活经验知道乘车时应让到站的乘客先下车,接着其他的乘客再上车,对于如何计算列式加或减的顺序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德育教育渗透,平时我们乘车时是要遵守公共秩序的。
(2)在练习环节中渗透德育。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为完成知识教学、能力培养的任务,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技巧,同时也要根据教材内容和习题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
(3)在对知识的拓展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和拓展环节中。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就可以找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素材。
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数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要求学生学习要一丝不苟,在教学活动中应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如在进行计算能力训练时,我先要求学生认真审题,边审边思考:“题目有没有抄错或者抄掉的现象?先计算什么?再计算什么?能否简便计算?” 在计算时要求学生一步一回头,自觉进行检查,做错及时纠正,养成认真学习的好习惯。同时要求学生对题目中的数字、运算符号等必须写清楚、规范,做完作业后要养成自觉检查的习惯,端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目的教育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生产建设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联系实际,阐明所学知识的用处,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潜移默化地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可以介绍按“比例尺”计算“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以及按“比例尺”绘制图纸,在建筑、军事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等等。通过教师简明扼要的介绍,要使学生把所学新知识同现实生活、今后的学习和国家的建设逐步联系起来,明确所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深沃土壤。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选取有关德育信息,及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五、利用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受到教育
下面我就如何设计数学课这个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我不太成熟的看法:
第一、数学课的设计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在数学课的设计上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就是法则,数学就是公式,数学就是定律,不能让学生感到数学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而应感到数学是趣味无穷的。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在设计数学课时,就应该将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让“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东西生活化”,从学生最感兴趣、最熟悉的生活问题入手,从而体味到数学的亲切。
在听了北京市特级教师杨绍波老师举的两个例子后,感受颇深。其中一个例子是“0的认识”的教学设计:教师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幅长有三根头发的人头像简笔画,学生兴致很高,争先恐后回答说是三毛,老师再问“三毛的弟弟是谁?”有人便会说是二毛,接着追问“二毛的弟弟呢?一毛的弟弟呢?”当学生说到一毛的弟弟没有毛,老师便借此给出“0”的意义“没有我们就用0表示”,从刚才的例子中让学生懂得了0表示一个也没有,而且知道了有比1更小的数0。接着老师便将0至9的十个数字分别用以上形式板画出来,教学序数、基数、相邻数,比较数的大小。整节课师生围绕黑板上的十幅图教学,气氛非常活跃,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应用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很多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它是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综合体现。从应用题的步骤来看,一步应用题是基础,两步应用题是关键,一步应用题到两步应用题是质的变化,而两步应用题到三步应用题只是量的飞跃,因此,应用题的步骤再多,只要抓住有直接关系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一步一步地完成,都会迎刃而解的。在教学“三步应用题”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师先提问:我和你是什么关系?(师生关系)你和你的爸爸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你的爸爸和你的爷爷是什么关系?(父子关系)你和你的爷爷又是什么关系?(爷孙关系)。老师指出:你和你的爸爸的关系、你的爸爸和你的爷爷的关系都是直接关系,而你和你的爷爷之间的关系则是间接关系,我们在解答三步应用题时只要弄清量与量之间的关系,找出谁是直接条件,谁是间接条件,再解答,是非常容易的。然后再举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找出例子中的直接关系和间接关系加以训练,这样由生活关系自然引入数学关系,显得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将数学东西生活化,学生也易于理解,从而产生对数学的喜爱,体味数学的乐趣。
第二、数学课的设计要创设情景。
数学教学应“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发展学生的集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数学课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主动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可以这样设计:课前师生举行一个竞赛,由学生报出九个数,分别为一至九位数,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哪些数是3的倍数。教师当然会出奇制胜,在学生失败后,教师可以马上设问:“为什么老师能如此神速,奥妙何在?”学生便会带着渴求的心态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发现规律。当学生初步得出结论后,可让学生再次判断几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感受数学的乐趣。
第三、数学课的设计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新的课程标准的核心。在数学思维中创新意识是最可贵的品质,叶圣陶老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才。”因此教师要努力发展每个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的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将学生培养成为创造之才。
例如在教学完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后,我设计了一节练习课:教师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土豆放在讲台上,学生很疑惑,于是教师便提出问题:“今天看谁能很快地求出这个土豆的体积?”顿时学生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的说把土豆削成学过的规则形体;有的说用胶泥捏一个与土豆形状完全相同的,再把它捏成一个学过的规则形体……此时老师强调:以上方法都不能用,说完便拿出一个装有水的圆柱体量杯,让学生接着讨论。终于有学生想到: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圆柱体量杯内浸没,水面上升,因为土豆要占据一定的空间,土豆放入水中,把水向上挤,而上升的水的体积正好等于这个土豆的体积。老师再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学生的讨论过程。
接着我们又把量杯换成一个透明的长方体容器,让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求这个土豆的体积。在前面的基础上,一部分学生很快就想到了方法:还是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内浸没,把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了求长方体的体积,所以只要测量出长方体容器的长、宽和上升的水的高度,就能求土豆的体积。在刚才的学习过程中,不仅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而且也进一步渗透了数学的转化思想。
第四、数学课的设计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精心备课设计,是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摒弃了一本教参书打天下的格局,前所未有地激发了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综合本领。较过去相比,教师必须有一本参考书,否则教师就无法上课,把教参书当作教书的法宝,忽略了自身教书育人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构建了教书育人的良好环境,打破了教师依照教参教学的定向思维,它需要教师自身去挖掘教材资源,把握教材的目标和重难点,积极主动地去猜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主动地去构想课堂教学的策略。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师,教材一改过去的条款式,有时从课题到练习就只有寥寥几个文字,大多数是图画,没有教师的精心准备是绝对不能走进课堂的。每位教师备课必须做到:教材上留痕迹,研读教材,对知识点、重难点有勾画、批注;教参上留痕迹,对教参上提供的知识点、重难点及教与学的方法有圈点勾画;教案上留痕迹,对别人提供的导学案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步骤、方法指导、检测设计、练习拓展等内容根据自己的教学进行修改;作业上留痕迹,凡是设计布置给学生的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改变依赖教参教书的观念,积极主动地去思考、交流、记录、内化;主动地与标准、教材、学生和生活相联系;主动地寻求教师和网络的帮助,确立课堂究竟教给学生什么,探究怎样教学才能使学生在四十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正确引导教师备课的动机,保证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让学生真正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增强课堂互动,是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重要抓手
我在教学《比例尺》时改变教材,对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下:先出示“中国地图”,问:“你们出去旅游过吗?到过哪些地方?”在学生回答后,又问:“你知道你们现在离那些地方有多远吗?我们接下来就来学会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学生的学习欲望被激发,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接着,先学习“比例尺”的意义,再让学生拿出地图,测量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地间的图上距离,根据学到的知识算出实际距离,然后引导学生共同交流,找出错误并向老师汇报。这一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你到过哪些地方旅游?”,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以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数学的背景,而让学生测量计算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地间的距离时又为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学生展开操作、推理、交流等一系列学习实践活动,使他们的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实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保证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课标;课堂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218-02
基础课程改革已在新世纪之初启动,新制订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已在全国施行,下面我们就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一、如何制订有效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目的是指对教学所要完成的任务的一般或概括的描述。课堂教学目标则更确切、更详细地定义和描述每堂课的预期效果。这种预期效果主要是通过学生学习结束后的行为表现反映的。所以人们也把具体的教学目标称为行为目标,在应用时一般用“使学生能够怎样做”来表达。教学设计中,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同样重要,甚至可以说,对教学目的的认识更应放在第一位。但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时,地理教师更能把握的是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由于其一,概括性很强的地理课程的总教学目的以及各个年级、各单元(章、节)的教学目的,往往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或者教材编写者编写的教学指导书(或参考书)统一制定的,教师需要的是了解、体会和记住这些教学目的,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去实现。其二,因为上述原因,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地理教师只有通过设计教学目标,才能使地理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方法更有针对性,更能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此外,教学目标是与教学评估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教学目标也可看作是课堂教学目的的具体化或次一级目的。
表述教学目的时采用的动词,由于它们在实际操作中的不确定性,就不宜在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使用。(1)“知道”。例如“使学生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2)“了解”。例如“使学生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3)“懂得”。例如“使学生初步懂得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4)”掌握“。例如”使学生掌握日本主要岛屿、临海、山峰和主要工业中心的分布“。
使用以下这类动词则会使教学目标比较明确。(1)“说出”。例如“能说出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2)“解释”。例如“能解释自然资源的概念”;(3)“分析”。例如“能从海陆位置方面,分析东亚地区从沿海到内陆气候的变化”;(4)“填入”。例如“能将日本主要岛屿、临海、山峰和主要工业中心正确填入填充图中”;(5)“计算”。例如“会使用比例尺在地图上计算两地之间的实际距离”。
作为一名有多年教学生涯的地理教师,经历了旧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转变,对于新课程标准也在不断探讨研究中。在这些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我领悟到课堂内具体落实三维教学目标,并将三维教学目标进行有机整合,成为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思考与实践的课题。
1.要把握三维目标内涵,制订有效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是地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根本和首要的一步,是教学设计的基础。传统地理课堂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地理教学目标的设计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关系。虽然教师备课时提出不仅备教材也需备学生,但在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及体验上做得并不够。而三维目标丰富了原教学目标的内涵,三维目标将原有的教学目标细化和具体化,更便于操作落实和测量。因此三维目标设计的依据不仅仅是教学内容,同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能力基础、教师本身特点以及教学环境这些因素,使教学目标的设定具有实效性、可操作性,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2.三维教学目标设定的基本出发点是有用的地理、学生需要的地理、科学的地理。教学目标必须求真务实符合学生学情,突出学科特点,凸现学科价值,并在课堂教学中确实能有效落实。
3.切实关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践研究,能有效落实知识技能,更好地体现课改理念。
总体来说,在课改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订,还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都对教师提出了挑战。现代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较强的专业功底,灵活的教学应变机智。让我们以此为目标,不断学习,不懈探索和实践。
二、课堂教学评价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科学的评价呢?这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的课题。下面从如何改变评价课堂教学的传统观念和如何采取多种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谈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
(一)转变对课堂教学内容的传统评价
新课程目标已明确指出,学生不可能学会所有知识,教师也不可能预见学生今后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单纯的知识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人的终生发展的需要。学生必须学会学习,以便在不熟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此外,从国际科学教育的改革趋势看,科学的教育目标不仅关注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而且越来越倾向于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
要求教师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安排教学内容,科学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讲和练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具体一点,让学生施展才华的面广一点,既要让学生表现才能,又要让学生表现逻辑思维的才能、形象思维的才能。在课堂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要给优生有提高的时间,给一般学生有理解的时间,也要给学困生有补缺的时间。通过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让优等生“吃得饱”,让学困生“吃得下”,使人人都能有所得。
(二)采用多种课堂评价形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