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业建筑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字:工业与民用建筑;测量成果;场地规划;关联;
1 引言
在建筑学中,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费和居住的民用建筑;用于各类工厂施工,组织生产和为了生产提供相关服务的工业建筑;最后就是用于农业生产生活的农业建筑。一般情况下,农业建筑主要是存放农业相关物品的库房等,在建筑工程中所占比重不大。所以本文我们将着重研究的就是工业和民用建筑工程。设计到建筑就不得不考虑建筑施工,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进行的建筑场地的规划设计,然而规划设计的基础又是建筑测量。所以本论文将要研究的主要是在我国工业和民用建筑中测量成果与场地规划设计的关联。
2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测量
2.1 建筑工程测量的用途
建筑工程测量关系到我们的工程质量,如今我们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多修筑在地表附近,既包括摩天大楼也包括地下商场。为了更加合理的布局,建设出高质量的建筑,使得生活更加舒适,工厂效益更加高,在建设前就要先做规划,因此我们就必须对地表起伏以及周围的情况等相关情况进行整合测量,所以规划设计的基础正是建筑工程测量。
2.2 建筑工程测量的内容和任务
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已经发展为一门学科,并成为了土木工程学的基础科目。关于工程测量的内容主要是研究地球的形状,以及地表分布并确定地面某个点的精确位置。对于如今的建筑工程测量,主要是分为测定和测设两部分执行的。所谓测定就是相关工作人员利用测量工具对建筑地点的具置以及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和整理,而测设就是将我们在设计图纸上标好的信息转移到真正的实物上并以此作为施工的依据。
建筑工程测量是测量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建筑工程测量的任务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分别是设计前的地形测量,建筑中施工测量和竣工测量。可见在建筑过程中测量贯穿着工程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只有熟练掌握测量方法和技术,才可以建设出更高质量的工程。而且由于测量的多程序性质,我们还需在测量中贯穿着“边测量边检验”,以保证测量的准确。
3 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场地规划设计
工业和民用建筑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主力军,对于建设出高质量的工业和民用建筑直接关系着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施工前我们都要进行场地规划,对场地中规划进行分析,使建筑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布,并就此以提高场地利用的科学性,使场地中各要素尤其是建筑物与其它要素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并与场地周边环境有机结合,使建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这些都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
场地是一块可以利用的地方,而规划则是对这个地方的事物进行分配和安排以使得产生最和谐的效果。人们为了达到某种最和谐的需求而对一块特定的土地进行人工改造和设计,这就是场地规划。建筑场地规划的内容根据用途不同可以分为很多类,而本文主要讨论的工业建筑场地规划和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3.1 工业建筑场地规划
对于工业建筑场地规划主要是对工业建筑物进行建筑前的场地布局。不同的工厂,有其不同的生产物品以及不同的生产环节,它主要可以分为两步“一是根据城市道路的要求安排厂区的总方位。二是根据生产厂的功能可将厂区分为厂前区、生产区、仓库区,有些厂还需安排生活区。”
在工业建筑中的场地规划应该分清不同区的不同任务,例如“生产区根据工艺流程来安排生产顺序。一般是 原材料检验零配件粗加工零配件细加工装配试车产品检验产品包装入库,根据不同生产性质布置各工序工种厂房,有些生产产品可集中在大厂房中,有些需分散布置。”
在工业建筑的场地规划中我们还应该注意根据生产工艺利用场地的自然状态加以充分合理利用。如在藤县陶瓷产业园区中,在场地设计时根据地形的实际情况,在满足生产工艺及运输、排水等要求下,厂区平面采用台阶式布局,使场地内土方挖填平衡且方量最小,土方挖土由原方案的7235万方减少至5348万方,不但降低了建设成本,且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园区建设速度,使利益最大化。在如今若只考虑生产要素进行设计已经是不能满足的,为了满足环境的要求,在如今的工业建筑中我们还应该注意进行环境方面的设计和规划,在规划中注意绿化美化,建设出低污染的优美工业园区,使得人性化的工业建筑环境塑造出工人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使得工业利益最大化。
3.2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
民用建筑场地规划设计是对场地内的建筑群、道路绿化、各种管线等进行全面、合理布置。在规划设计时应综合利用环境条件,使之成为有机整体。因此在场地规划过程中,更要有准确的现状地形图,以便对场地条件进行全面分析,合理确定场地平面布局和进行竖向高程设计,做到明确建筑主次关系、完善空间布局,合理有序地安排场地内各种绿化及设施,使规划区内闹静分开,不同功能分开建筑,交流流畅,减少相互交叉与干扰,使场地布局整体合理、经济,达到在保证建筑群体空间形式及功能完整统一的同时,使建设项目充分发挥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4 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
测量成果是一个区域的综合性数据,只有严格掌控了该区域的自然状况和城市设施情况,才可以保证场地规划可以正确的实施和进行。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的关联可以分为两部分考虑,分别为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4.1 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测量成果主要是对于一个地区的地形结构以及相关需求数据的整合,而场地规划则是利用场地的相关数据进行综合设计,所以测量成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场地规划无论是对于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要求满足以下几个个要求:“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二、符合当地城市规划的要求三、满足生产、生活的使用功能要求四、技术经济合理五、满通运输要求六、满足卫生、安全等技术规范和规定的要求七、竖向布置合理八、管线综台布置合理九、合理进行绿化布置与环境保护十、合理考虑发展和改扩建问题 。而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场地规划时对场地具置,周围环境以及范围要求进行综合掌握,可以在场地设计中准确且合理地作出规划,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些都需要准确的测量成果来保证,所以可以说测量结果是场地规划的基础。
4.2 场地规划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场地规划后,我们需要对场地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监理,而监理工作的进行则是充分考虑到了周围地理环境和人文因素。这种考虑是多渠道,多方面的,并不一定是测量成果。而对场地规划的监理将直接反应到我们测量结果的正确性以及误差性。所以另一方面场地规划也可以反馈测量结果的正确性。
5 结论
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是我国建筑工程中的重要组成成分,它直接关系着人民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对于民用和工业建筑工程的建筑测量和场地规划我们需要十分的注意。测量是工程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只有在有了准确的测量成果前提下,才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规划成果。而场地规划是需求和谐化的保证,项目没有了场地规划就相当于一个公司没有了预算,实施中将杂乱无,带来的损失是无可估算的。所以测量成果和场地规划它们之间是关联的,并都是一个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影响着工程建筑的质量和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既要重视规划前的场地测量,也要重视场地规划,使工程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完美统一,这也是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建筑企业;施工资料;规范化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每一幢建筑物在交付使用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对该工程的质量验收。工程质量验收的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观感、实测和工程资料,并对三项内容量化考评,实行百分制。其中观感占50%,实测占10%,工程资料占40%,从三项验收内容所占比例来看,工程资料所占的比例仅次于观感,由此看出资料对工程质量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建筑法》的颁布和《建筑规范》的完善,对工程资料的整理要求越来越规范、严格,且工程验收完毕后,必须按要求存档。
施工技术资料是施工单位自工程开工至竣工备案的整个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真正反映并记录施工全过程的原材料合格证、复试、检侧、隐蔽等文字、图纸、图片、声像等资料的总称。一旦工程质量出现问题或有业主投诉时,具有备查和追朔责任的功能。但是,目前在建设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与审核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外,如以圆珠笔填写、签名不真实、甚至伪造资料,严重影响了施工技术资料归档的价值,无法为质量事故分析提供佐证。为了进一步加强技术质量管理,规范和统一资料的整编工作,确保工程的顺利验收,为用户提供符合要求的工程施工资料,就必须对资料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为此,应采取以下措施和编制方法:
(1)强化监控
企业的技术质量部门应强化对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监控,始终把它作为保证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在编制年度工作计划时,对于技术资料的整编要做出具体安排和部署,以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克服资料中存在的各类问题,使资料整编工作不断规范化。检查工作时,将资料列入必检对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与此同时,还可以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监控。
1)编制本企业技术资料整编实施细则
按照国家及上级各项规定,结合本公司实际,在细则中明确各类工程应编制那些资料、如何编制、各类资料的具体要求、各类人员在编制之中的职责,使企业的规定具体化,使资料的整编标准化。
2)制定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常见问题的治理办法
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本单位资料整编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常见问题的纠正方法,以便使有关人员吸取教训,引以为戒,少走弯路。
3)编制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样本
工程技术资料具有非消耗性和共享性,可以给本企业内部编得较好的资料加上工程简介,做出评语,指出其优缺点及努力方向,装订成册后发到各基层单位,供有关人员参考。
(2)各方协作
由于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原始数据来源分散、信息量大、原始数据资料加工方法具有多样性、资料的整编在加工空间上和时间上具有不一致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工程技术资料的整编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需要外部各相关部门协调一致外,还需要企业内部资料供应、材料试验、施工管理、技术质量管理人员的密切配合。在资料编制中靠资料员或质量员包揽一切的做法是不对的,必然会出现不少漏洞。
要搞好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编,关键在于提高专业工长的工作质量,如果专业工长该制订的措施不制订,该记录的不记录,该填写的表格不填写,技术资料就很难搞好。所以,在资料整编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资格岗位责任制,坚持各行其事,各负其责,同心协力,步调一致。
(3)资料分类及编制
工程竣工资料应分为下列5大类:①质量保证资料;②分部分项工程评定及感官评定资料;③施工技术资料;④施工管理资料;⑤竣工图。对于5大类资料应单独组卷,大型或较复杂的工程,资料较多时每类资料可分册装订。资料整编工作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必须设置专职资料员。对专职资料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培训,坚持持证上岗,使他们懂得有关规范和标准,能够熟练地从事资料整编工作。在资料整编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及时收集,力求齐全
随时掌握材料进场情况和工程进度,每进场一种材料,按要求作必要的测试,并且充分利用现场例会收集资料。已收到的文件、资料要做好记录,妥善保管,以防丢失或损坏。
2)仔细核查,不留隐患
主要核查资料的内容是否齐全,所反映的情况是否符合工程实际,结论是否正确等。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按规定的程序正确处理。如:有的合格证复印件没有加盖经销单位公章的,可让经办人到经销单位补办;从实验报告中发现混凝土或砂浆强度等达不到设计要求时,应立即向技术负责人汇报,待经过处理达到设计要求后,将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等三方共同研究的处理方案,施工单位的处理记录,权威性部门的检测报告等作为补充文件归入整编资料中。
3)归纳分类,条理清楚
对已收集齐全并确认符合要求的同一类单项资料,应按一定次序编排整齐,填写好汇总表,打印出分类封皮,以备装订成册。需要分析计算的,还应按要求做好计算,并将计算式放入适当位置。同时要装订规范,便于存查。工程竣工资料应分为5大类单独组卷。编制成册的资料尚应由企业法人代表或总工程师签字,并应加盖企业的公章。
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其产生、管理、使用过程都具有明显的信息性。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必须实现计算机收集、储存、加工、管理和开发应用,这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实现快速、高效利用的根本手段。开发和研究工程技术资料信息储存、加工、处理、分析的使用软件,是计算机这一现代化手段用于工程施工资料整编及管理的前提条件,也是工程施工技术资料为社会化服务和现代化服务的基本要求。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和计算机技术信息化相结合,是发展工程施工技术资料整编与管理的必由之路。有条件的单位应使用计算机进行施工技术资料的整编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工程施工技术资料编制管理现代化,真正体现施工技术资料的价值。
结束语:工程资料的管理是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相关单位综合管理水平高低和工程质量优劣的反映。因此必须重视建筑工程资料的管理工作,使资料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总之,所有的建筑工程资料在控制工程质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要求专职资料员在整理时,必须保证资料的完整、规范、真实,以使工程竣工验收能顺利通过,保证建设工程文件的移交归档。
参考文献:
[1]党维花.安全管理资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筑安全,2004.
[2]郭俊英.浅谈如何搞好工程技术资料的管理.山西建筑,2002.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风险与规避
1 当前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总体建设水平不高,企业通过信息化能见到效益的也不多,真正成功的案例较少。原因来自多个方面,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在实施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整体规划和咨询,企业内部缺乏相关的技术人才,信息化市场不规范,实施信息化的执行力度不够,对信息化的认知程度不足,投入偏低,重硬件、轻软件等。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否则很难取得预想的效果,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应有的优势,甚至是失败。
2 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应注意的问题
施工企业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一点,就是实施信息化是有风险的,深度的分析非常重要。换句话说,就是要打好基础,从基础性工作做起。第一步必须深入调查、了解企业现状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建筑施工企业一般有四种管理模式:
第一种财务管理控制模式。如集团型的大型跨行业的企业,多元化程度比较高,涉及房地产、酒店、建筑施工等,企业总部一般没有这么多专业人员进行管理,只能是控制财务指标。
第二种是战略管理控制模式。这种模式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提出正确的指导、制定正确的目标,对下属子公司的管理更细一些,除了下达财务指标外,还下达内部管理需要达到的指标,企业员工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指标,为客户、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的指标等。
第三种是经营管理控制模式。这种企业的分子公司多元化程度比较低,如都是市政,都是施工总承包等,总部对下属分子公司所有的管理业务比较到位,由总部拿出方案,分子公司组织实施。
最后一种是财务管控、战略管控和经营管控的混合管理控制模式,比如主营业务采用经营管控,副业采用财务管控或战略管控等。企业要根据自己的管理控制模式来选择开展信息化的方式,这个问题没有分清,是无法合理实施信息化的。而这只是企业实施信息化的过程中,在分析阶段的第一个重点。第二个要分析的重点是企业的业务流程。在做信息化之前,有很多施工企业不是在自己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做流程分析。流程分析的目的是分清楚各个管理层、各个职能部门甚至每个人的责任、权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完成什么样的任务等。公司总部、子公司、项目部等的具体职能都要在这步流程分析中明确。这里涉及到企业的集权与分权,因为所有的管理工作都是一种利益的博弈,是一个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博弈的关系,管理者需要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这也是流程梳理的重点。流程梳理完以后,还要看这些流程能不能形成一个标准的、完整的管理体系,流程和流程之间有没有矛盾,有没有冲突。要把流程形成企业的管理制度,原来没有的流程或者臃肿的流程,都要在梳理阶段完善或再造。有了制度和流程配套以后,再上信息化。施工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企业的过程,是企业深化改革,转变经营思想,重新设计运营模式,业务流程再造,优化企业组织,合理设置工作岗位,规范企业管理行为,严格企业规章制度的过程。这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工作,是成功开发企业管理的信息系统的必经之路或先导性工作。因此,企业信息化必须从这些基础性工作做起。研究开发软件只是这一过程的结果。也就是说,要遵重信息化的客观规律,按照信息系统的方法做信息化。我们提倡的信息化,首先是企业的诊断,分析企业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然后按照流程化、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的步骤,一步一步的走,才能保证信息化的顺利开展。如果企业对自身了解不深,或者对信息化理解不深,一定要聘请外部专家,借助第三方的力量来分析企业,制定企业信息化方案和指导实施。有很多人认为自己的企业不错,也有很多企业比较悲观,这两种极端都不好,要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企业,就像做工程基础一样,分析将决定将来的信息化做成什么样。
3 建筑施工企业对信息化的开展
企业信息化需要经历五个阶段:支持阶段、排斥阶段、磨合阶段、认同阶段和协同应用阶段。第一个阶段比较好理解,企业信息化的启动,一般都要得到领导的支持才能开展。但随着信息化的逐步开展,涉及到企业的改革问题,如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自己的工作状态,有些岗位利益丰厚,不愿意根据信息化进行工作职能的调整,甚至还有的岗位养尊处优。这样就会出现有人怕麻烦、有人不高兴等抵触情绪,这属于第二阶段,即排斥期。有了新的信息系统后,会出现不适应新系统,不太会用,不熟悉等情况,这需要使用者适应新系统,系统也有不完善的地方,也需要改进,这就是第三个阶段,即磨合期。如果企业不能够正确地认
识企业信息化这样的一个发展规律,不能够很好地控制和坚持“挺过”信息化的排斥期、磨合期,企业信息化就会夭折在摇篮之中。尤其是在排斥阶段,因为在推行信息化的过程中,必定会涉及某些个人利益、优势岗位和传统势力,会遭到他们的反对或抵制,从而使信息化的推进受阻。这时,如果企业没有坚定的组织,明确的态度和强有力地执行力,企业信息化是很难迈过这道“坎”的。系统调整完毕以后,就基本进入第四个阶段,即认同阶段。大家认为这套信息化系统确
实比较好用,能够提高工作效率等。如果每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通过运用信息化系统而发挥得很好,各部门之间、上下级之间配合也很好,能够很好的协调起来,那么就到了最后一个协同应用阶段,这时候,信息化系统才算是在企业真正的运转起来了。
4 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方式及应注意的问题
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化建设的过程中,共有四种方式:系统式、变革式、渐进式和引导式。系统式就是按照某种理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施信息化。如项目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管理规范、企业管理手册、财务管理体系等。这种方式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方式,能在企业较好的实施的前提条件是,企业的管理实践必须与其知识体系吻合。如果完全按照编制的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实施信息化,面面俱到,结果往往是做完以后,发现很不好用,甚至用不起来。这就属于没有找准企业信息化的突破口,用信息化解决企业的什么问题没有找准。变革式就是采用“休克”方式,用一套全新的管理信息化流程同时替代当前企业的所有管理制度、管理方法。这种方式需要强有力的、团结一致的高层领导班子,有着坚定的信念,并且对新的管理流程、管理体系有90 %以上的成果把握。有的企业在流程梳理完以后,宣布所有的中层干部全部下岗,重新按照业务流程通过竞争上岗来任命。这种思路推进信息化是非常危险的,如果中层干部不理解、不配合,会很难推进信息化。渐进式是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首先选择一个突破口,即选准一个流程并加以梳理、提炼和优化,进而在此基础上将其信息化。待该流程应用成功后,再采用同样的方式对其他流程进行信息化。这种方式只要有相关领导的支持,信息化项目班子努力工作,并按照预先梳理好的流程,正确的实施和有效地推进应用,提高执行力,信息化就会循序渐进的顺利开展,便于企业“消化”、掌握和推广应用。引导式是从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企业某项繁琐或复杂的业务问题,或领导特别关心且经常需要的报表开始,即从“小事”做起,给他们“实惠”开始,迎合他们的应用要求,让他们尝到“甜头”,在他们尝到“甜头”之后,他们就会进一步提出要求。这就是所谓的“引导式”方法。这种方式是在企业高层领导还不理解信息化,不知道怎么做信息化,也不打算做信息化的情况下,一种用“实例”或以“甜头”来引导企业做信息化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是企业不
能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要做有效益的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在制定标准、规范的时候应引导企业做有效益的信息化,这里所说的信息化效益,是指通过信息化提高生产、工作和管理效率以及管理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外,做信息化就是要整体规划,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的推进信息化。从上到下,即满足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需求,逐层推动。从里到外是从企业本身做起,做好内部信息化以后,再扩大到企业外部去。现在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不
是单个企业的竞争,而是一个企业的供应链和另一个企业的供应链的竞争。
5 信息化溶入企业的管理方法
企业管理大约可分为隐性管理阶段、显性管理阶段、量化管理阶段、优化管理阶段和精细化管理阶段。企业处在哪个阶段要分析清楚。如处在前两个阶段的企业,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在企业管理达到量化管理的程度,才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长和作用。如果企业管理没有达到量化的程度,那在上一个流程的时候,这个流程也一定要量化。即流程中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每一步操作、操作的结果要量化,这样计算机才好处理,信息化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希望以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能够给建筑施工企业实施信息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在规避投资风险的同时,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关键词】民营建筑;安全管理;考核
前言:
随着各级主管部门对建筑业安全生产管理的不断规范,特别是2008年5月13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办法》(建质[2008]91号)正式实施以来,各地对项目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配置人数、备案、考核等相继出台管理办法,大部分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已明显感到专职安全管理人员“C”证数量的不足。为满足各地开工备案的需要,企业内部展开了安全员“C”证培训的热潮,出台相应的奖励措施,不论公司还是项目部,不论什么岗位,甚至连门卫、司机等只要能去考都欢迎。此办法获得的“C”类人员证书在数量上的确满足了一时的需求,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上的实质性需求,更是违背了行业主管部门针对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备案、考核管理的初衷。于是越来越注重项目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到岗情况,各地安监部门对注册备案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在各次例行检查中均要求到岗,给企业在“C”类证书的使用备案上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其实,大多数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在刚开始实施安全三类人员管理时,参加“C”类人员考试的都是实实在在获得安全员上岗证,并有一定管理经验的项目部在职安全员,经过几年的培训、考证,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从总体数量上还是基本满足建筑行业施工安全管理需求的。但就我企业而言,前几年老一批60多名以本企业名义获取的“C”证人员,现在仍在我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的已不占多数,在我企业项目部服务的专职安全员不下百人,持外单位“C”证的居多,其他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一定同样存在这个问题。
为此,民营建筑施工企业应从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角度出发,采取以下措施,将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纳入企业规范化管理。
一、企业“C”证人员的组成
1、与持有本企业安全管理人员“C”类证书的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作为企业正式职工编制,由企业统一缴纳五险(个人部分自理)。
2、外单位“C”类证书的人员,在本企业项目部从事安全生产管理的,愿意转入本企业的,只要原单位同意转出,经企业有关部门审核符合录用条件的,转入后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作为企业证书职工编制。
3、每年根据实际招聘一批大、中专应届毕业生,作为企业安全管理人员的新生力量,通过项目部经验丰富的安全员的帮带,尽快实现独立上岗能力,并获取“C”证,纳入企业统一管理。
二、企业对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考核
1、企业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五险、补贴等所有费用均由企业按规定向项目部提取,并由企业统一发放。
2、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结合本人的工作经验与业绩,双方协商确定。
3、签约后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由企业指定部门实施考核管理,出台考核办法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考核结果与待遇挂钩。
三、与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交流、沟通
作为一支由企业直接领导、管理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队伍,日常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应建立专职安全管理人员信息平台,定期组织交流、学习。企业主管部门在对项目部实施检查的同时,有目的地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掌握项目部对他们的评价。最关键的是帮助安排工作,使他们不再为寻找下一站工作而花费心思。
四、提高专职安全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确保企业安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
要想成为一个称职的专职安全员,一定要熟知国家、行业与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企业安全规章制度,除了要懂得安全管理的知识、方法外,还要知道各类工作业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术,否则工作中会出现一些差错,或者偏离法规和制度的要求,所以要求专职安全员做好以下事情:
1、安全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要保证安全生产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作为一个安全员就必须建立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进度的关系,牢固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严守安全生产“三条底线”,千方百计地抓好安全生产工作,确保电网安全稳定,保证可靠供电,勇当企业安全稳步发展的坚强卫士。
2、做强自己。一是要深刻理解“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树立“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把安全生产放在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高度来看。二是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宝库,掌握国家、行业和企业关于安全生产工作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规章制度、工作规程,并能合理地应用,一定要在合理上下功夫。三是一定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不断学习和积累安全监督的业务技能,着力提高工作水平,做到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四是安全监督讲究方式方法,指出存在问题的同时应当说明违反的规章制度,并提出纠正的意见或措施,以理服人。不要把自己与员工形成对立面,否则员工一看到安全人员就躲开,安全监督就不可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3、提高素质。作为一名合格的专职安全员,就应当不断学习,不断进取。一是要充分体现自己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业务技能和管理水平。二是要做良好的表率,正人先正己,要求员工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三是视野宽阔,思维得体,展现管控能力。
4、更多地关注安监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安全生产重在结果,安全监督关键在过程。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发挥“四级安全网”,认真监督每一个环节,控制风险,制止违章,引导员工养成遵章守纪的良好习惯,把传统的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和事中监督,提高安全监督的质量和效率,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
五、与项目承包责任人的沟通,得到他们的支持
项目承包责任人是否支持企业的相关规定是推行专职安全员规范化管理的关键,从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向项目部提取的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费用相对比较高,高出的部分主要是缴金的费用,以及考虑人员可能闲置的风险。但从法律角度分析,规范用工是企业生存的基本要求,企业要从制度上作出要求,同时必须多做工作,以得到项目上的支持。从规范管理的角度出发,对项目的安全生产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项目部急需用人的时候就能靠企业的强大资源给予充实,也避免了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而不计成本到处找备案的安全员到岗的局面。
(一)环保理念。
在开展工业总平面设计与平立面研究的过程中是需要遵循一定的理念的,而不是根据相关设计者的个人理念进行研究与设计工作。随着环境问题的逐渐加重,环保似乎成为了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题材之一。因此,在开展工业总面积设计与平立面研究的时候,就需要遵循环保理念。所谓的环保理念就是要保证设计成果在建筑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以环保理念为核心的设计才是一个合格的设计。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在开展设计与平立面研究工作中需要遵循的理念之一。所谓的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近几年来,我国各行各业在生产和设计的过程中都在遵循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艺总平面设计与平立面研究也是如此。只有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设计,才能够满足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生存的需要。
二、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的意义
(一)提高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准。
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并不是毫无意义的,但是许多人对这方面的内容似乎并不是很了解。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工作是具有许多方面的含义的,可以提高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准就是它的意义之一。一个完整的工艺建筑成品,不应该只是关注它的建筑面积多大、建筑多么宏伟,在这个审美能力不断提高的时代,建筑的外观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个建筑如果耗资非常大,建筑也非常宏伟,但是它的外表的美观度不高的话,也是不会受到人们的喜爱与追捧的。因此,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整体水准,从而使得工业建筑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
(二)加强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
加强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也是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的意义之一。一个建筑的整体形象问题与它的总平面设计并没有很大的关系,相反,与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却有很大的关系。简单来说工业建筑平立面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工业建筑成品的美观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后也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因此,人们的审美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因此,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从而使得工业建筑的美观度提高是非常有意义的。这样不仅可以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更能够使得人们在一个相对美观的环境下进行工作和生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三)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就如同高层建筑一样,加大楼层的高度从而可以有效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面积,从而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工业建筑平立面的研究也有这样的作用。更好地研究工业建筑平立面,可以在土地资源使用最少的条件下,使得建筑的空间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保证建筑美观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开拓建筑的空间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过程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城市规划的要求。
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有许多的制约因素,并不是设计者简单按照自己的设计意愿就可以开展设计的。需要考虑许多的外部因素。在众多需要考虑的外部因素中,城市规划的要求就是其中的一项。每一项工业建筑的设计、施工都需要遵守城市规划的要求。城市规划要求的主要目的就是在保证城市美观度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城市规划的相关要求。
(二)相关规范的要求。
一些相关的规范如法律条文等也是制约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因素之一。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并不是一项简单的设计工作。一些相关的规范如法律规范、环境规范等等都制约着设计空间的拓展。这些规范是不允许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超越的。一旦超越这些规范,那么这项设计是不合格的。因此,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时候,一定要遵守这些规范的要求。
(三)基地条件的要求。
不同地方的地质条件是有所不同的。不同的地质条件所对应的相关设计也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过程中,基地条件也是制约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够充分考虑到基地的条件的话,那么设计工作的开展相对来说是不成功的。就算这项设计品设计再完美,在开展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也会不断暴露出来一些问题,使得建筑的施工无法按照计划进行开展。
四、更好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的措施
(一)详读城市规划规范。
想要更好地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那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详读城市规划内容就是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相关的设计人员在接到一项设计工作的时候,首先要找出这所城市的城市规划条例。对这些条例进行充分、详细的解读;然后,结合此次的设计工作要求,将城市规划中与此次设计有关的条例加以提炼。这样不但可以找出需要遵守的城市规划的条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效率;接下来就是相关设计工作的开展。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城市规划相关条例的要求,避免发生原则上的错误。
(二)深刻研究设计规范。
深刻研究设计规范也是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过程中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相关的设计者在开展设计工作之前,要翻阅并且找出需要遵守的设计规范。如相关的法律规划和环境规范等;接着,在找出的设计规划资料中开展筛选工作。筛选工作的开展主要是为了找出相关设计规范中需要严格遵守的内容。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然后就是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开展了。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上述设计规范的要求。充分考虑每一个细节的设计要点。从而更加努力设计出更好的作品。
(三)深入了解建筑环境。
深入了解建筑环境也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之一。在开展工业建筑总平面设计工作之前,相关的设计人员要进行建筑工地的实际考察。通过翻阅一些资料和亲自去基地进行考察。从而对基地的基础环境情况进行充分的、全面的了解。然后在开展设计工作的过程中,将这些情况充分考虑到设计工作中。从而使得设计的成品更加符合建筑的实际情况。
五、结语
智能制造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作为物质载体的工业建筑却相对滞后,在功能、形式和艺术表达上有明显不足,与城市发展不相协调,亟需调整提高。本文以智能制造为出发点,分析并总结了工业建筑的设计策略,概括性的介绍了其在项目实践中的应用,为今后工业建筑提供设计思路。
关键词:
智能制造;工业建筑;设计策略
工业建筑属于建筑学的范畴,却由于其使用的特殊性而偏立于建筑设计的一隅,不为主流建筑设计研究之列。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但面临着大而不强的现状,与大众的生活脱节。随着国家将智能制造作为发展“中国制造”的主攻方向,作为侧供给改革的重要一环,智能制造的影响力将渗透到公众的日常生活中。而作为其物质载体的工业建筑,也将越来越多进入主流建筑学研究的范畴之内。
1现状分析
工业建筑设计在实践中有着其项目类型的特殊性,因其主要作为生产加工科研的场所,一般以平面功能设计为主导,以各个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据来组织功能、布置平面,在设计中较少考虑工业建筑使用者的需求。加之多数工业建筑会考虑采用轻质、简易的建筑材料,将平面布局简单的立体化,其结果便是工业建筑普遍呈现出相似而单调的外观,给人留下工业建筑就是粗犷、简单、巨大的片面印象。随着国家工业实力的提升与进步,工业建筑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载体,对其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工业建筑作为体现企业实力,展示企业形象的代表,其设计需要承载更多的内涵。当今,“工业4.0”、“智造工业”等概念蓬勃兴起,工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变革时期,传统工业建筑缺乏生机、缺少人文关怀、与周围环境割裂等问题逐步暴露出来。这对当下工业建筑设计策略的转变有一定的启发,设计需要顺应对象主体的发展需求,采取相适应的技术方法。工业建筑要紧随产业发展的趋势,务必要改变以往的设计思路和建筑形象,因此,需要更新工业建筑设计的指导理念。总结下来,就是要注重与城市设计的关系、提高建筑的空间环境品质、注重建筑的个性特征、重视建筑的可持续性、提高建筑的智能化。这既是工业建筑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智能制造的本质要求。
2应对策略
(1)工业建筑设计应注重和城市设计的协调统一。智能制造使工业产业更为细化,每一细分产业都与其他产业及城市整体有着更为密切的关系。工业建筑在规划上应符合城市规划的总体原则,在区域联系上,应与其他建筑及周围环境更为紧密。在空间分布上注重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环节链的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综合优势,促进产业发展。在城市设计的理念指导下,将工业建筑的选址布局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中,从人居环境结构的要求出发,综合考虑城市、工业和建筑的协调发展,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2)工业建筑应提高建筑的空间环境品质。智能制造摆脱了以往以人为主要劳动力的生产方式,人在工业建筑中作为管理者保证生产的运作。作为产业革新的承载器,工业建筑需要在内部和外部全面提升空间环境品质。首先,由于智能制造的发展要求,工业建筑不仅仅需要生产、生活、管理等基本功能,还逐步发展出技术培训、休闲娱乐、产品展示等多种功能。在空间营造上,也需要以共享空间、休息廊道、庭院、餐厅等多种形式去契合这些功能,创造具有人文关怀和生活气息的内部空间。其次,工业建筑室内外色彩设计能够直接作用于生产人员的视觉和心理。因此,结合企业形象,妥善利用色彩特性,能够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作条件、降低疲劳,同时创造具有标志作用的外部形象。再次,在工业建筑中应重视开放空间的创建,创造接近自然的环境条件,增加自然环境的引入和渗透。(3)工业建筑应注重建筑的个性特征。智能制造具备高效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维护能力,能够依据实际生产的情况来调节系统,展现独特的个性化和针对性。工业建筑兼具双重属性,即空间物质性和文化艺术性,也应根据特定地域自然环境因素和人文因素,来创造适宜工业建筑的环境佳境和文化属性特色,使工业建筑在整体统一中呈现相应的特色。加强与公众交流,获得效益的最大化,通过向公众展示生产过程、传播企业文化,从而向更广泛的社会发展,发展工业旅游开发、传统文化展示及教育教学的拓展,使工业建筑具有独特而充满活力的文化内涵。(4)工业建筑设计应重视建筑的可持续性。智能制造使工业生产方式转变,具备了可持续运转的潜力,节能高效是其本质要求。工业建筑的可持续性,首先是实施经济、合理的工业建筑群体规划,满足其生产功能、投资效益、环境效益及建筑艺术质量等综合效能,使整体建筑、环境和城市面貌相协调。其次是建筑设计中广泛运用被动式能源技术,利用自然光作为主要光源、采用自然通风措施保持舒适的工作环境、采用绿色建材与热工性能良好的低能耗维护结构、注重建筑自遮阳等。使建筑成为智能制造的一部分,共同创造可持续的工业生产新方式。(5)工业建筑应提高建筑的智能化。智能制造主要在提升工业产业的科技程度、优化生产系统的效率,另外,也应将工业建筑作为制造流程中的重要一环,融入到智能制造的大系统中。工业建筑应具有前瞻的灵活性,一方面,选用新型结构体系、辅以适当的材料搭配,能够以独特的结构技术美和材质色泽美来塑造丰富多彩的建筑形象。另一方面,智能制造的不同发展阶段对生产系统的要求略有不同,应提高工业建筑的生产适应性,将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及应用纳入工业建筑设计中,重视与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协作与配合,提高建筑的智能化。
3项目分析
以上种种,最终需要落实在设计细节中,以笔者参与的皇上皇食品加工中心项目为例。项目选址于广州开发区,周边规划了众多上下游密切相关的食品企业,形成产业的集聚效应,与城市设计协调统一。项目集科研与生产于一体,设置了多样的共享空间,充分利用建筑间距处理交通和绿化需求,采取底层架空实现景观与室内空间的交融,提高空间环境品质。利用公共廊道联系整个厂区,建筑立面造型凹凸有致,实现建筑物的自遮阳,充分考虑本地冬暖夏热的气候特征,为建筑的可持续运转奠定基础。由骑楼引申出的廊下空间,结合岭南传统文化装饰的内部空间,依据企业标识涂刷的建筑色彩,充分展现了建筑的个性特征。建筑内部采取可变的空间划分方式,既能结合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流线,同时又具有灵活的可调性,能够适应未来智能制造的升级。此外,园区以大量的绿色植物来塑造景观,灵活运用植被,采取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等手法来营造宜人的景观,使园区环境与周围生态协调。最终,项目在满足工业生产,优化工作空间,提升企业形象,传承地域特色等方面达成均衡。同时,为未来发展工业旅游、体验工业等附加产业奠定了基础。为企业走智能制造之路,提高企业发展水平铸就坚实的基础。
4结语
由此可见,在智能制造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作为企业形象代表、企业实力体现的工业建筑,需要紧随产业趋势与时俱进,在形式与内容上展现企业发展智能制造的坚定决心和鲜明态度。同时,建筑作为工业产品集中应用和人文艺术审美高度凝缩的实体,也应在智能制造的浪潮中展示名片作用,为智能制造的革新添砖加瓦,为城市建筑的发展引领方向。
作者:于鲸 单位:广州市设计院
参考文献
[1]周济.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J].中国机械工程,2015(17):2273~2284.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迅猛发展,虽然在建造技术上进步很大,但是在工业建筑设计中对于节能环保要求不够完善,很多建筑没有降低能耗,对周边环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些节能和环保措施。
[关键词]
工业建筑;节能环保;节能措施
伴随工业化以及城市化发展,城市中的高楼和工厂鳞次节比,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愈加严重,基于此,就要求建筑要节能环保,减少碳排放和环境污染。在工业建筑的规划设计中要依托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加快促进工业建筑节能减排。
1工业建筑节能
1.1建筑外环境节能设计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对于规模大、耗能多的工业建筑进行节能减排的治理至关重要。我国能源一直处于短缺的局面之中,因此我们要采取一切可行的技术措施来节约资源,降低损耗。要从工业建筑的设计着手保证节能降耗,首先要先择好工业建筑周围的环境、地质条件以及地理地貌,将大自然的自然规律与人的设计有机融合。工业建筑是人类科技发展的产物,而如今与大自然显得格格不入,是因为它给环境造成了伤害。所以,在进行工业建筑的设计时就要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资源浪费。除了选址利于节能设计之外,建筑物的外墙设计也很关键。在传统设计中,外墙的设计并没有关注到节能,以致于很多热能被白白释放掉,没有很好的加以利用。比如某些工业设备需要大量热能的支持,外墙如果保暖性差,热量散发加快,势必要进行长时间的加热才能满足要求,进而增加碳排放和能源的消耗。因此,建筑的外墙要注意增强气密性,做好隔热措施,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储存住热量,有效减少了资源的消耗。我们要结合外墙的设计规范与隔热、保温的功能,利用新产品和新技术,不断提高建筑外墙的节能技术水平。
1.2门窗
建筑物的门窗设计也与外墙的要求相差无几,因为门窗是建筑与外界相连接的地方,如果密闭性不强,甚至留有缝隙,就起不到对整个建筑的保温作用。在设计门窗时,要注意与墙面的紧密性,不要留有缝隙,窗户最好使用一个窗口一面玻璃,减少玻璃与窗框的连接区域。在北方地区,有的地方采用双层玻璃窗,就是要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将热量更加持久的留在建筑物内部,减少排放又节约了能源。
1.3屋面
在建筑隔热系统中,屋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保温材料的选择过程中,不能选用那些密度过大的材料,防止出现屋面重量过大,而导致荷载加大的情况。此外,也不能够使用那些吸水性的保温材料,因为保温材料在吸水之后,会使得保温效果有所降低,进而促使整个建筑的隔热性也有所下降。隔热屋面可以采用架空型屋面或者种植屋面等,这些屋面都能够促进屋面隔热性能的提升。
2提升节能环保设计的主要措施
2.1提升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
对于工业建筑的设计者而言,对于建筑行业的相关建造标准和程序已经驾轻就熟,但是节能环保的设计规范和概念并不深入人心,很多设计者并没有考虑到建筑物如何减少资源消耗,对于节能设计和理念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多年来建筑行业迅猛发展留下的后遗症,只顾建设,而没有注意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设计人员的节能意识薄弱,是工业建筑设计中缺乏有效节能措施的一大原因。我国没有形成建筑节能技术和措施的规范性标准,关于工业建筑的节能环保内容相对匮乏,也是导致设计人员节能意识较弱的一个原因。如今,我国愈加重视环保相关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工业建筑的节能环保已经引起足够关注。设计人员要与时俱进,在工业建筑的实际规划中结合好节能技术,做好防治资源消耗的措施。工业建筑不同于其他建筑,它所需要的能源更多,消耗的速度更快,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最大,设计人员要根据工业建筑的特殊外形以及功用等特点,在设计中结合节能环保的技术措施。
2.2对建筑外在环境设计时要科学合理
由于工业建筑要考虑工业设备的安全存放和正常运转,所以在进行建筑的外在环境设计中要注意根据工业设备的要求进行。而要使建筑物能够达到节能目标,还要充分研究选址周围的地质地理环境条件,当地的气候是否要加强建筑物隔热保温方面的节能设计,山川与河流是否会受到工业建筑的影响等。只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查研究,明确工业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联系,才能在设计中将节能环保的技术更好的与工业建筑的建造结合起来。
2.3使用建筑节能材料
伴随材料技术的发展进步,我国已经研制并生产出大量的环保节能材料,工业建筑的设计人员在选用材料时,就要更多关注和选择节能材料,其对于建筑物的节能设计是一大助力。对于工业建筑来说,采用低碳低能耗的材料进行建造,可以达到节能环保的要求,技术与材料的结合运用,能够提升节能力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建筑要更多的选用节能材料,达到良好的节能效果。
2.4建筑给排水的环保节能
在对建筑所需管材进行选择时,要首先选用优质绿色的管道材料,材料要具备一定的耐腐蚀性和抗压力性。如果排水温度超过一定温度时(通常在40℃),就要采取金属排水管。另外,当给水配件潜水压力较大时,管道中的水就难以根据水的额定流量流出,从而出现超压出流的现象,进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基于此,就需要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选择抗压能力较强的管道材料,以应对工业建筑中超强的排水压力,避免因管道质量差而引起的管道破裂问题。从其他角度达到了环保节能的目的。
3结语
节能减排已经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一环。中国许下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大力整治工业化带来的污染和能源消耗。在工业建筑设计时,节约能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降低对环境的污染,需要设计人员认真思考,深入研究并切实实现在设计规划中,打造节能环保的工业建筑,其对于我国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和缓解能源短缺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王雪 单位:吉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
参考文献:
2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现状
2.1我国工业建筑的成就
全国解放以来,我国工业建筑经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工业建筑无论是在量还是在质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出现了新的面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
2.1.1新兴的工业园区迅速发展
高新技术在向生产力转变的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工业建筑类型,新概念、新思想、新形式不断涌现,诸如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园、软件园、创业园等。这些新兴的工业园区都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除了生产建筑之外,还有完善的办公、娱乐、科研等多种功能的辅助配套建筑,并精心设计了优美的厂区环境,把生产、工作与生活设施综合起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体现了企业精神和城市现代风貌。
2.1.2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
为了满足企业改建、扩建的生产需要,工业建筑的厂房设计向大跨度和“弹性”大空间发展,厂房内部空间环境引入人性化的设计,保护了工人的身心健康,提高了生产效率。
2.1.3工业建筑结构类型趋向多样化
大开间、大跨度的柱网形式,型钢与混凝土组合结构、预应力结构、空间网架结构、轻型钢结构、桁架结构、悬索结构、空间膜结构等结构体系以及压型钢板墙体和屋面体系等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
2.1.4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和再利用得到重视
建筑并不是一次性的易耗品,目前,尚有一些因工艺落后而废弃的工业建筑其建造质量仍能满足其他用途。因此,以可持续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因时代变迁而出现的众多旧工业建筑,重视对其进行改造和再利用,已成为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我国老工业基地的一些工厂企业通过调整生产结构、挖潜改造,重新焕发青春,如长春一汽大众新厂。旧城中的老厂有的易地重建,有的旧貌换新颜,如前文所提到的1933老场坊的改造,将已废弃的工业遗产盘活,现已改造成为一个环境优美的时尚之都。
2.2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的发展趋势
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现代工业生产的模式也在发生变革,已从早期以加工业为主,转型为以电子信息工业、化学、生物、金属机械工业为主的高科技产业:即从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密集型。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性发展观念和各种文化思潮的兴起,都极大地促进了工业建筑创作的进一步繁荣。在当今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3]:生态、节能、省地、可持续发展的趋势;人类工程学的应用以及空间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趋势;高科技化及多元化的趋势;文化性趋势。
2.3我国工业建筑与国外的差距
与过去相比,我国工业建筑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工业建筑在观念方面、体制方面、技术方面和教育方面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4]。这里固然有各专业工业设计院在“以工艺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建筑师们普遍认为工业建筑仅仅在工艺流程之外依附结构“涂脂抹粉、穿衣戴帽”,对工业建筑创作缺乏热情等原因,但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教育界对工业建筑教育的忽视却更值得我们深思。
3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工业建筑教育
工业建筑设计水平就是建筑师技术水平的体现,而建筑师的技术水平与学校教育、在职培训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建筑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严重忽视工业建筑教育的问题。因此,如何尽快全面提高我国工业建筑的整体水平,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解决我国高等院校的工业建筑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3.1我国高校建筑院系工业建筑教育的现状
3.1.1课程开设方面
国内大多数高校建筑院系不重视或完全忽视了工业建筑的教育。据统计,在我国设置了建筑院系的高校已超过60所,但在这些院校的建筑学教育中,基本上取消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的讲授和相关的课程设计。根据调查,只有重庆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中南大学等不到十所高校的建筑院系开设了工业建筑设计原理这门课程。长期以来,高校建筑教育对工业建筑的忽视造成了优秀工业建筑设计人才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水平的提高,导致我国工业建筑创作思想领域一直处于比较低沉的局面。
3.1.2教学师资力量方面
各高校建筑院系具备工业建筑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高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师大部分只是具有民用住宅、公共建筑等方面的工程实践经验,现有的师资力量无法满足工业建筑教学的需求。
3.1.3教辅教材方面
与工业建筑相关的教材严重匮乏,现有的教材内容旧,技术落后,所讲述的创作思想远远滞后于当代建筑理论的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信息时代下工业建筑课程的教学需要。目前,市面上介绍国内外优秀的工业建筑作品,以及新技术、新材料、新的建筑理念在工业建筑中的应用等相关的参考书籍寥寥无几。
3.2加强工业建筑类型特色教育,培养宽口径设计人才的建议与对策
3.2.1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
建筑教育的教学计划及大纲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基础素质,拓宽专业,增加社会适应性,构建以学科为基础,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途径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专业理论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将学生培养成为专业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的建筑设计人才。
3.2.2重视工业建筑教育,加强学生对工业建筑的全面认识
通过建筑历史、设计原理、材料构造、工程实践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工业建筑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对工业建筑设计产生兴趣,培养学生运用科技新知识解决工业建筑的整体性、综合性、灵活性等问题,加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综合性知识的学习,处理好工业建筑大尺度、大比例、大空间的相互关系,进而训练其发展思维,鼓励其独创性,以弥补传统建筑教育中的不足。
3.2.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思想
工业建筑能耗在社会总能耗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无论旧工业的改造还是新工业的开发,工业建筑始终与城市规划、环保、节能、地理环境、经济、文化、人居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现代工业建筑设计中,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来实施,使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可通过在建筑设计教学活动中加强对学生可持续建筑理论教育,鼓励学生关注环境,探索高舒适、低能耗建筑设计,探索新能源、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建筑一体化设计,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生态、艺术、技术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理念。
3.2.4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
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思想,重视工业建筑生产和生活区域的环境设计。随着现代化工业生产的生产工艺、管理高度科学化及人们经济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产条件、劳动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工业建筑设计中,也应更多地强调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注重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设计上表现为注重营造室内外环境。
3.2.5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模式上,可以采取跨学科的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采取“请进来带出去”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校开设工业建筑设计课程时,聘请设计院具有实践经验的建筑师、结构工程师、暖通设备工程师来学校给学生讲授各学科与工业建筑相关的知识,并结合设计院现有的工业建筑项目给学生布置课程设计题目,让学生“真题真做”;学校与设计部门联合建立实习基地,毕业设计时将学生分派到设计院去,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工业建筑设计的相关原理,加深对工业建筑相关规范的理解和执行,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的跨学科交流和协作能力。
3.2.6建筑教育是终身的教育
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能随时吸取新的创作思想,运用新的科技成果,发展、整合专业思想,在今后的工作实践中才能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
4结语
近年来,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诸多工厂产业升级,逐渐向城市转移,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闲置工业建筑。这些场所不仅失去其原有的经济生产价值,同时也成为一块日渐破败的废弃用地,残存的工业遗迹与城市及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当下,城市对闲置工业建筑的更新已相当急迫,利用改造再利用的手段使其新生相比拆旧造新,更能体现出其经济性、环保性、历史性,是促使城市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从旧工业建筑再利用为切入点,首先论述闲置工业建筑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工业建筑再利用的相关案例;其次以上海1933老场坊改造为对象,研究分析旧工业建筑再利用在城市更新建设、生态环境、居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以及积极意义;最后通过分析,总结出适合中国旧工业建筑再利用的手段。
关键词:
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城市更新;1933老场坊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和城市发展规划的需要,导致诸多例如纺织、机械以及重污染等产业纷纷调整、合并、搬迁。留下大量废弃或者闲置的厂房和仓库,大量工业闲置建筑的更新成为了本阶段城市更新再开发的主要对象。以上海为例,根据1997年颁布的《上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上海今后的城市更新重点主要集中于市中心工业用地的建筑更新及功能置换。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针对闲置废弃工业用地的改造更新可以尽可能挖掘利用工业空间的原有资源,充分发挥其剩余价值价值:从历史及社会情感价值来看,城市中各历史时期中各种风格建筑成为了城市历史文脉的载体,工业建筑作为工业革命时期的主体象征着城市的近代工业文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城市的发展,工业历史风貌逐渐残破消失,整合更新具有丰富历史价值及工业表征的工业闲置建筑,可以更好保存城市的发展历程,延续文脉,使其以有机生态的方式融入城市的未来。从经济价值分析,大部分城区工业用地都处于城市较为优质的区位,它们的闲置就等于浪费城市优质区位资源,对这些废弃用地进行更新,能够丰富城市的经济效益。从建筑价值分析,旧工业建筑的框架结构较坚固,且室内空间敞透,改造局限性较小,用途较广。改造工业建筑可节约建筑材料以及能源的损耗,同时减少对周边环境的污染。
(三)相关研究
国外旧工业建筑更新起步较早,有许多经典案例,例如设计师哈普林改造的旧金山吉拉德里广场,它的前身是废旧的巧克力制造工厂;为纪念反对高速路运动胜利而被保留了下来美国纽约SOHO老仓库,都成为了日后设计师学习的改造模式。我国旧工业建筑改造研究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如建筑师崔恺将外研社旧印刷厂改造为办公楼;张永和将国棉第三纺织厂旧厂房更新为远洋艺术中心等。受经济、技术、价值观念等问题影响,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大多还是采取“大拆大建,推到重来”的方式,目前我国的旧工业建筑再利用正处于发展阶段。
(四)概念界定
工业建筑按照原有的建筑特征和文化价值分为3部分,即: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旧工业建筑,它们的历史相对较为久远,普遍建于20世纪初或更早。对于这类建筑的改造主要是保留其建筑原有的历史痕迹,进行必要的结构维护及立面翻新。带有城市地标特征的旧工业建筑,诸如水塔、烟囱等工业构筑,因其外观特征深入市民记忆。普通工业建筑,其并没有较高的文化价值,也不具备明显的历史、美学价值及特征,但结构坚固、内部空间宽阔,对于此类建筑再利用的方式可以更加自由、多样化。
二、以上海1933老场坊改造为例分析
(一)背景分析
1933老场坊位于上海市沙泾路10号和29号,紧邻外滩18号、新天地以及田子坊,区位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在商业、交通、娱乐、人文等方面都占据先天优势。建筑始建于1933年,由英国著名设计师设计,工部局出资兴建。总建筑面积约3.17万平方米,为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浇筑。其前身为上海工部局宰牲场,是当时远东最大、最现代化的屠宰场,也是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中首先被改造的建筑之一。由于屠宰场现在已经不具备原有的生产功能,为了避免其被闲置造成城市中心区位资源的浪费,为了改变这样的状况,政府采用了长期租用的办法,配合三个不变的政策(土地性质不变,产权不变,建筑规模不变)允许投资公司加以改造,于是便有了1933老场坊这个项目的诞生。
(二)更新目的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在土地、水、电力等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原有的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结构急需进行产业优化及升级。利用屠宰场留下的建筑,通过对建筑内部及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并且带动屠宰场产业转型,使其成为发展创意产业的载体,并且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创意产业逐渐为全球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该建筑作为屠宰场的功能已经结束,但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反而急速凸显。
(三)更新手段
屠宰场内部空间布局奇特,外方内园,东南西北4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功能分为宰牲场、废肉抛弃所、鲜肉市场和冷藏室。南楼和东楼为牛舍,北楼一部分用作饲养猪、小牛、羊等;另一部分为宰猪场,其中下面三层为人工宰场,四层为新式宰猪场。该建筑建造时是根据宰牲的工艺进行设计的,是功能主义的工业建筑,在对屠宰场进行改造时也保留了其空间原有的特色。例如无梁楼盖的伞形柱结构设计、连接空间的廊桥、上世纪30年代从英国进口的水泥制成的镂空水泥花格窗、动物行走的牛道、为了工人逃生而设计的法式旋梯等。改造后,设计师将神奇的工业空间变成了独一无二的民用空间。连接室内外的斜坡和桥梁在当时是供大型动物行走使用的,它们是连接空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大部分的建筑外立面被保留,内部主要空间结构也未进行大改。在建筑外部新增一条木质廊道,形成了一个对外交流的空间;顶层新建的玻璃圆形屋顶将外部空间包含进具有新功能的内部交流空间。在材料的运用上适当增加了玻璃、木质廊道和金属材料来丰富建筑层次,并且通过全透明的玻璃地面来增加建筑的趣味性。老场坊由原来的屠宰场改造为如今的创意产业园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同时容纳了办公、商业、展览等功能,在内部中心圆大剧院还举办过2007风尚论坛、派对等活动,同时也被电影《小时代》以及型户外竞技类节目《奔跑吧兄弟》选为拍摄场所。工业建筑正在一步步转型成为一座多功能的商业建筑。改造更新后的1933老场坊让来到这里的人们能够体验到建筑在时间长河里穿梭,在城市整体更新发展的步伐中新生。
三、针对国内工业建筑再利用手段的建议、方法与展望
(一)更新建议
从1933老场坊的改造分析,改造中成功保留了旧建筑的历史痕迹,新旧部分能够和谐共存,并且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空间整体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设计师成功地保留了屠宰场原有大部分结构及立面,但同时也存在建筑细部粗糙、能耗较大等问题,从部分游客的评价来看,没有通过新型材质及灯光等手法改善原有屠宰场阴森的气息。工业厂房一般拥有大面积的窗体、高屋顶和开场的空间,符合艺术家对于空间的基础要求。当吸引一定数量的艺术家聚集的时候,创意产业可以带动包括餐饮、酒吧、住宿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会吸引到相关文化产业和文化机构的入驻,最终呈现艺术产业的一条龙发展。例如广州的红砖厂创意区,艺术家租用厂房开办作坊、工作室、店铺,甚至吸引当地的各种演出和各种展览进入厂区,带动艺术氛围,吸引了更多的艺术家入驻以及前来参观的游客。对城区闲置旧工业建筑进行再利用设计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设计改造:体现时间的痕迹,通过新材料和原有旧材料的结合,体现历史文脉的传承关系,关注城市更新的历史延续性与城市居民心理情感的追忆;在进行设计时要体现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生态节能设计手段;设计之前要做好详细的评估工作,要达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避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短视现象。
(二)更新方法
针对于旧工业建筑改造更新的方法可以从3个方面进行探索,即:
1.功能及空间结构重组
闲置工业建筑的原有功能基本为厂房、仓库及一些特殊存储设施。在功能结构更新时,我们可以根据其所在城市的发展需要及周边业态需求进行合理的功能置换,满足区域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完善区域公共服务功能,挖掘其经济价值。在内部空间的组合上,由于工业建筑本身内部空间巨大敞透,结构组合可通过灵活的空间加减法来规划,满足空间功能再利用的使用需求。
2.外部形态更新
旧工业建筑大多为钢框架结构,立面以砖墙堆砌且设有面积较大的开窗,在设计的过程中需充分考虑室内遮阳采光、空气流通等因素,尊重旧工业建筑立面特点,保留其原有建筑特色酌情进行改造。
3.加入公共空间交流
旧工业用地主地面以硬质铺装为主,室外景观与设施相对匮乏。在对其进行改造时,应以整体的眼光统筹兼顾,不单单改造建筑,因为建筑周边环境也是吸引产业入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改造应结合建筑周围的外部空间,局部增加景观绿化、景观设施来营造舒适的环境氛围。
(三)更新展望
工业建筑的改造对于一个城市的更新发展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为居民带来积极的影响才算是成功的改造再利用。城区闲置旧工业建筑的改造再利用符合城市更新的生态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市民对城市区域化的新型基础生活娱乐设施表现出了迫切的需求,工业建筑的改造正好可以有效地满足这一需求。通过利用现有资源,改造后的旧工业建筑能促进城市进入生态、有序的良性循环。
作者:童安祺 单位:上海大学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崇新.变身、平台、再生———图说1933老场坊改造过程[J].工业建筑,2008,(10):4-7.
[2]严若谷,周素红,闫小培.城市更新之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1,(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