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音乐学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音乐学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学历论文

第1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关键词】节奏;旋律;速度和力度

小学阶段的音乐(乐曲)欣赏课,一直是令很多教师感到比较难上的一种课型,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理解作品难,教师组织教学难。我也曾被这些难题所困扰,经过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逐渐摸索总结出了一种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即注重挖掘构成音乐的主要元素——节奏、旋律、速度和力度等,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以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通过音乐的“骨架”——节奏,引导学生理解音乐

音乐是时间性、动态性很强的艺术,而它的时间性、动态性又是通过节奏反映出来的。节奏是音乐的语言要素,是音乐的骨架,是音乐赖以生存的基础,因此,在欣赏乐曲时可抓住其节奏特点引导学生来理解音乐形象。比如在三年级上学期欣赏《我是人民小骑兵》这首乐曲时,抓住“×××︱××××︱和××××××”这种类似马蹄声的节奏型,通过听听、拍拍、说说等形式启发学生想象骑兵骑着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的情景,而中间段落出现的“ו×︱××××︱×—︱×—︱”较舒展的节奏出现后,引导他们与前面的节奏进行对比,节奏变化了,骑兵的活动又会怎样呢?再结合课本中的插图,想象骑兵在草地上休息或交谈的情景,学生基本把乐曲表现的内容讲出来后,又和学生一起分析产生这种效果的原因:是由于节奏的疏密变化,才表现出了骑兵在草原上巡逻、与风雨搏斗等情景。再如欣赏曲《溜冰圆舞曲》、《跳绳》等乐曲也是抓住乐曲中节奏的变化,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较好地完成了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从而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

二、抓住音乐的“灵魂”——旋律,理解音乐旋律是音乐的语言,是音乐的灵魂所在,是塑造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音乐有了节奏的支撑,再加上起伏的旋律,才使其具备了感人的色彩。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分析乐曲的旋律特点,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比如四年级学生在欣赏《牧童短笛》这首钢琴独奏曲时,初听前我提醒学生:钢琴演奏的高低声部有什么特点?根据旋律特点,乐曲能分成几部分?之后引导学生想象第一、第三两个乐段的两条此起彼伏的旋律,就象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的吹着牧笛,一唱一和地行进在田间的小路上;中间段落的旋律出现了跳跃性的起伏变化,老师稍加引导,学生便很自然地想象到牧童在田间嬉笑、游戏的情景。再如《丰收欢乐而归》、《蜜蜂》等这类乐曲,其旋律特点都是帮助学生理解乐曲的关键。

三、利用音乐的速度和力度,挖掘音乐形象

第2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音乐理论教学教学手段

多媒体是90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利用了计算机科学的交互性、界面友好性、操作简便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将分散的素材与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也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相关知识点。特别是在音乐理论课程的教学中,涉及大量的多媒体素材,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对素材合理编排,能突出教学重点,有序组织课堂教学,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可极大的丰富课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是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多媒体手段如果应用不当,反而会降低教学质量。如何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合理应用多媒体手段,使课堂生动活泼、重点突出、内容连贯、解析清楚,是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垦待解决的问题。

一、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为音乐理论课程教学注入了活力

1.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的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营造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例如在《中国音乐史》教学中,古代部分由于年代久远,学生难免在学习中觉得枯燥。这时,多媒体教学就能发挥很重要的作用。我在介绍骨笛时,就给学生用投影仪分别展示了舞阳骨笛、河姆渡骨笛的图片,介绍它们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对现今的影响,并欣赏了骨哨与乐队演奏的《原始狩猎图》。使学生在学习了骨笛的相关知识外,还对骨笛的外形以及演奏有了形象的认识,一堂原本枯燥乏味的古代音乐史课,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下,顿时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中国音乐史的兴趣大增。

2.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以景促思,提升教学效果。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欣赏曲目的曲调、节奏、韵律、内容安排对应的图片或动画,营造出对应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对欣赏曲目的特点把握得更加牢固。这样,多媒体可以创造生动的意境,起到很强的感染作用。譬如在欣赏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时,我就用投影仪显示了冼星海的画像、《黄河大合唱》的演出剧照等,在此背景下再来进行《黄河大合唱》的欣赏教学活动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这样创设教学情景的多媒体手段,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厚,能够很好地掌握学习内容。

3.牢富教学手段,缩短教学时间。多媒体技术表现能力强,手段丰富,可用来分解、演示一些复杂、枯燥的教学内容,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直观形象,减少知识点重复教学。高等院校音乐理论课程与技术课程相比较,理论课程显得要枯燥、烦杂一些。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讲解为主,造成了教学手段单一的客观局面。多媒体技术融入到音乐专业理论课程的教学中,这一局面得到了很大的改观。

4.优化教学过程,扩充教学容量。在音乐专业理论课程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对教师传授的知识兴致淡漠。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讲课方法比较单调,学习内容也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内容用多媒体组织起来,在课堂上按教学程序得心应手地把影像清晰地呈现出来,引人入胜,从而节省了时间,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兴趣,使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知识。

二、多媒体技术运用不得法,反而影响教学质量

1,媒体依赖,盲目跟风。在音乐理论课使用多媒体过程中,存在着不顾教学内容与目标、为追求课堂效果盲目使用多媒体的情况,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现象。许多老师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用事先准备好的课件取代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禁锢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习的每个阶段都严格按照老师的多媒体流程来。教师的表现手法单一,盲目的使用多媒体,从而成为媒体的操作员,没有成为课堂的领导者,也没有成为教学内容的驾驭者。这种类型的教学,完全依赖多媒体的质量和流程,无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2,主次错位,重点不明。随着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课件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很多教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生动性,不再将精力放在搞好课堂设计上,而将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课件制作上。同时,某些不合理的教学评价条款,也为这种趋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多媒体制作从内容确定到资料查找,从音乐选择到色彩搭配;从软件操作到界面切换效果,教师的任务从教授内容变为操作软件,教学的重点从学习内容到观赏课件。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一道多媒体屏障,教学质量也在某些程度上受到影响。

三、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理论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提高教与学的整体水平

1.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辅。多媒体教学具有操作简便、媒体兼容性好、内容组织方便、声画合一等特点,可以使抽象的音乐知识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学习者的音乐视野,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教学手段,近年来在音乐理论课程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多媒体教学手段有其优越性,也有缺点,需要辩证的认识。合理的使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有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如果超出了使用的“度”,就会物极必反,反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们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不能仅仅其中依靠一种。单一的多媒体教学,无论界面、音乐做的多么漂亮,总会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知识的接收者仅仅扮演了电影观众的角色,而不是学习者的角色。从学生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各种教学方法都具有辅。在课程的教学方法确定过程中,关键在于这种教学法是否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知识的顺利传递创造条件。因此,一堂成功的课程应以知识的有效传递为目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而包括多媒体在内的各种教学手段是为知识的传递服务的,都是教学的辅助手段。

2.合理确定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多媒体教学中的交互性也就是教学双方的互动。良好的互动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现阶段音乐理论课程多媒体手段教学的一大问题就在于缺少互动。教师备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自身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确定教学的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方法,编辑好教学多媒体软件。课堂上以此为主线、单线程的、按部就班的灌输给学生。这种做法确实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但是带来的负面的问题就在于无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根据具体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课堂问题,合理确定多媒体课件中知识交互点。这些交互点会依照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不同情况产生不同的结果。通过对各个结果的分析,或是大量的事例对比,给学生更直观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参与到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做法加大了教师课前准备的工作量,但是对提高学生能力是非常关键的。

第3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方法多种多样。如果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那么对激起学生接受知识的欲望,将有一定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丰富的、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父对子满怀热望的慈爱之情。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讲道:“同学们,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充满着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然后教师范读,学生看着课文,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二)寓教于乐、巩固知识

课堂求活忌沉闷。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如《〈白毛女〉选撤中的杨白劳父女间的深情厚意,如果单是讲解分析,就显得缺少滋味没有波澜。这时可先让学生集体唱一曲《北风吹》,再找几组学生来一首《红头绳》的对唱,学生会兴趣大增,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是不是对该掌握的知识都记得住呢?一节新课下来,学生大都有些疲倦,这时若能让他们唱或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新知,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讲完高四册的《词二首》后,可为学生播放歌曲《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三)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第4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一、实施方案

在音乐学院教学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上,教师可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学到更广阔的知识,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前提,完善教学过程,对教学过程严格把关。由于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关系到学院的教师、教学政策、资金等人力物力,其在建设初期应和各个教学部门做好协调工作。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初期,可先在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上加强管理,利用院校中的各个管理平台,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院校教学资源网站,该网站应针对院校的教学课程进程编制,教师可利用该网站上传每天的课程表、学习内容、作业、成绩等都可在该网站,每个班级的专科教师可在资源网上建设不同班级和年级,以此区分与其他班级和年级的教学课程,在校园资源网上教师还可上传自己的教学视频课程,并把国外的教学资源和视频也一起引入自己的教学网站,让教学资源实现共享的同时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来源。在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中期,教师可利用信息的网络资源逐渐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鼓励提倡学生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教师在从网络上搜集教学资源时,可结合课程知识与教学经验对资源进行筛选,选择适合现阶段教学的资源,盲目收集资源会导致课程内容与信息教学脱节现象,所以,教师在网络上选择教材资料时应根据实际状况来挑选。在选择了合适的教学资源后,教师可把该资源进行剪辑,把不需要的部分或不符合教学内容的部分给剪辑掉,把需要的资源利用网络软件进行拼接,组成一套适合教学与学习的教材信息。在教学课堂中,教师可用多媒体设备将剪辑好的教材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学生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接触到更多的课外教学资源,通过学习课外知识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随着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完善的后期阶段,资源如何共享是困扰许多教师多年的问题,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其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其用于教学中还缺乏一套统一的标准,对此,教师可针对信息资源的呈现方式作出调整,随着教学资源网站的不断调整,教师在教学网站上可利用国外的现有教学资源进行调整,跟随国外教学视频的跟新动态结合实际课程来进行探讨学习,将院校的信息建设平台资源、音乐家作品、音乐视频实现资源共享,与其他院校共同探讨音乐的学习方式,在网络上形成无界限、无门槛的开放型交流平台。在资源建设逐渐完善后,教师可把教材资源应用到教学课堂中,并把与课程进展相对应的资源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给学生参考学习,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视频一起学习。在教材资料上教师可多收集国外著名音乐家的教学视频,并通过这些教学视频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改善自己教学不足之处。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教课程知识,也可在课堂上引入其他国家的教学视频,鼓励提倡学生学习其他国家的教学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有很大的性质区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学习进度,有些学生因性格内向常常在音乐教学中出现声音小的现象,对此,教师应放慢教学速度或针对出现该现象的学生进行课后单独辅导,改善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方式的不足,利用信息化管理建设完善不足之处。

二、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音乐院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上,单纯的管理模式已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渐被完善,在建设信息化管理模式时,院校应根据课程设置采用科学合理的手段来规划教学管理,通过合理规划逐步完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作者:王盼盼 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第5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一般形态下,音乐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就是老师在台上唱一句,学生在台下学唱一句,抑或老师打节拍指挥,学生在下面跟着老师的指挥手势来唱,简简单单地去模拟音乐的发音。这么僵化的教学讲授模式,只能使学生不断地失去此中的乐趣。假设把一方传输,另一方被动接受的模式,变化成为两方能够进行互动交流的模式,把学生变成老师,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就会在心中得出平时不一样的感觉,就会找到其中的差别,进行自我学习和感受。音乐教育的要领要本着两方面发展、分析选拔、标新立异的主旨,深刻开掘学生的艺术天赋,在个体对音乐的见解中凸显课程的意义,为这些标新立异的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我价值的展示平台。要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并重视实践的重要性,改变重实践、轻扮演的传统状况,增进表演的课时,将讲堂教学与舞台魅力融合起来,为学生上舞台,实现实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机会,促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达到学生对音乐的磨练、个人唱功及表演能力的综合性提高。

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大家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外在价值,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与练习,而忽略了联想、愿望、创造这些情感的因素。疏忽了音乐关于审美育人的目标以及对学生音乐兴趣爱好的培育,从而致使音乐教育不但索然无味并且缺乏艺术性,致使学生对音乐课提不起任何乐趣。对于音乐教育要面向所有的人这一点,身为音乐教育的我们来说是必须要明确和知道的,教师这时的使命并不是让自己的学生成为音乐家、艺术家,而是更多地应该为很多将来不是音乐家的孩子们打好音乐基础,帮助他们成为具有一定音乐才能的音乐文化艺术的喜爱者,并且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能够享受到一种快乐的情绪,能够对音乐发出一种由心而生的浓浓的喜爱之情,让他们常常带着浓浓的喜爱走进音乐课堂,让学生坚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并有愉悦的体会,从而使他们的审美才能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提升。

三、音乐教育的一项基本使命是对学生审美才能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对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是在音乐讲授大纲上所提到的关于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同其余的学科来比较,音乐教育教学中的美育要素,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这也就意味着音乐教育在对学生的美育教学体验中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点和关键性的作用。对于音乐的欣赏是音乐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具有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作用,并且是唯一不可替代的一个功能。对于学生审美才能的培育,除了那些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所必须要掌握的艺术基础知识以及了解艺术体现的方法和窍门外,并且对艺术欣赏类的活动还要大力鼓励学生去参加,培育学生对美的追求,加深对美的了解。

四、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审美才能的重要手段

人们只要对某事物产生快乐喜爱的情绪,就会乐此不疲地去学习。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快乐和喜爱,才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只有培育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抓住其注意力,进而提高其才能、思维才能和标新立异的才能。因此,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其最好的路径、最有效的法子,便是举行音乐欣赏讲授。对于美的喜爱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在音乐演奏作品中,声乐曲也罢、器乐曲也罢,这些都存在许多许多美的要素。就好像一曲《春江花月夜》的演奏,在音乐响起的一开始,在不安静的课堂气氛中学生马上就安静了下来,那婉转朴素的旋律,流转多变的节奏,小河流水的演奏,就仿佛学生来到音乐景象中去了。由此可见,经过这种娱乐性的欣赏,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五、音乐欣赏是培育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艺术活动

音乐欣赏是孩子的听觉感知、感情体会、欲望遐想、创造性思维融为一体的音乐审美练习手段。这类艺术手段,可以陶冶孩子的艺术音乐观赏能力,培育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学生用倾听的方法来进行音乐的欣赏,这里面只是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动态感触才能,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做到这一点。然而,对音乐中的旋律节奏、调式速度、力度、曲式的听辩才华,很多学生都具备这一方面的能力了,这就需要学生从开始一点一滴学起,从最初级的到最高级的,先要对音乐进行自我赏识和感触,然后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

六、结束语

第6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师音乐理论;多媒体课件;MIDI教室

多媒体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所表现出的优势是众所周知的。随着各高校硬件设备的逐步完善及校园网络的建设,多种媒体的使用、计算机课件的开发已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我们可喜地看到,许多老师都已感受到使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和便捷,开始有意识地使用多媒体和制作计算机课件用于教学。但在实际运用中,我们发现,有些问题还是值得探讨的。

一、力戒贪多求全,课件制作软件的选择以适用为原则。在制作计算机课件时,有的老师只是一味简单地把学科内容原封不动地搬到课件中,画面呆板,文字太多太密,课件仅仅起到了代替黑板板书的作用。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不是从教学内容实际出发,也不是从教学方法的需要出发,而是一味追求媒体形式的“大”而“全”,好像不加入几段音频或视频,不用3Dmax做几个动画,便不是真正的多媒体课件。有的老师把功夫下在课件表面制作技术上,在界面、色彩、配音、按钮等方面制作得很精关,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结果教学虽然很热闹、很生动,但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实际效果并不好。笔者以为,媒体的选择要力戒贪多求全,重在需要,贵在精。

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学资料及多媒体制作手段完美结合的产物。在制作课件之前,一要多渠道收集和整理好素材。课件制作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素材一一特别是音乐多媒体课件,有很多的音响、中外古今音乐家画像以及乐器的图片资料等等。在开始制作前应首先收集整理好素材,如果是边做边找,就会导致制作过程混乱无序、费时费力,有时还会造成大量返工和修改,事倍功半,影响课件质量。二要认真备课,并对课件制作的目的、拟达到的效果进行思考。教师对自己本学科各章节的重点、难点要十分清楚,在资料准备充分的前提下,经过仔细筛选、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反复推敲课件中的各个环节;既要最大限度地体现计算机课件的优势,又不至于喧宾夺主,忽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把教师变成了解说员。经过这样的准备、制作过程做出的课件才可能是精品。总之,课堂上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效果夕州可,最终还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必须根据教师讲课的思路用得恰到好处,才能显现出这种教学手段的效果。再者,对于大多数音乐教师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尤其是各种软件的使用,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此,在课件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效果与效率的关系,争取用尽可能少的投入收到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正确认识、使用多媒体课件要从教学实际内容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时坚决不用,切不可追求表面形式。以《外国音乐欣赏》为例,如果我们手头的音响资料大部分是磁带、录像带或VCD,DVD,教室里又有现成的播放设备,播放起来也不麻烦,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把这些影像资料转录、制作到课件中,况且Authorw等软件播放较长、较大的视频时,质量往往不好。当然,若是到外面比赛,为了携带的方便,则另当别论。如某些章节或问题用语言、文字、图形等形式能表现得十分清楚时,就没必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整理、截取。在课件制作软件选择方面,也应捌昌适用即可的原则,Powerpoint操作简单、容易掌握。对仅需蛋对雷入一些图片和音响资料的音乐史论课,就很实用。所以,能用Powerpoint制作的,就没必要非用Authonvare,Director等软件来制作。

二、充分发挥MIDI教室的作用,提高音乐理论课教学质量。计算机课件不是万能的,有些课程铡门完全可以采取多种媒体并用,如利用MIDI教室进行教学。其实,很多理论课都可以在MIDI教室进行,像和声、复调、作曲、配器、视唱练耳等。以《和声》课为例,教学中有大量的谱例,想把它做成计算机课件会有相当大的难度。在MIDI教室中上课,就可以发挥作曲软件的多种功能,实现计算机课件无法达到的效果。如Sibelius有着非常直观的乐谱显示功能,利用这一特点,可在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中将和声谱例与实际音响同步展现在学生面前,并可迅速重新演示。对和弦连接,教师可在讲授其基本写作规律的同时,通过MIDI键盘弹奏出它的各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旋律位置、不同的排列、不同的音域音区等因素的变化。学生在听到和声音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它们的乐谱显示,并可根据自已的听觉与视觉感知,对教师所弹的各种连接形态作出自己的音响判断。以这种方式进行和声教学的课堂讲授,学生看得见、听得着,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因此,在高师的许多音乐理论课中,用MIDI系统进行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使抽象的理论教学变得真实可感、活泼生动,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活跃了学生的音乐思维,更加激发起他们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较大幅度地提高了音乐理论课学习的效率。

MIDI教室的数里和规模可以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配皿。如一个20人的音乐理论教室,需要配备教师用电脑1台,学生用电脑20台;教师用电脑需要配备一套品质较高的电脑音乐设备,包括MIDI键盘或合成器1台、通用标准格式曝好是XG格式)的音源1台、4进4出的MIDI接口一个、有源监听音箱一对。如需要更好效果或是加强音乐制作功能可再多配音源、采样器等。学生用电脑每台各配一低档合成器,也可用类似YAMAHAMU10的教学用音源加一小型MIDI键盘代替。规模较大的学校可按不同课程分别设t教室,规模较小的可以用一个教室上所有的音乐理论课,采取专业教室专业使用的方法,让不同班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轮流在一个教室上课。只需要把上课时间调度好了就行,以增强使用效率。教室内所有的电脑都配备相应的教学与作曲软件等,还可以通过局域网连接起来,这样,教师在自己的电脑上给学生作演示时,学生在自己电脑的屏幕上都可以看到,就像看自己的电脑一样,教师能监视到任准1一个学生的操作,并从自己电脑上操作学生的电脑,实现远距离手把手的教学,学生在有问题时也可随时呼叫老师。为了方便作业或教学资料的传递,在技术力最比较成熟的学校,还可以将这个局域网做成一个小Internet的形式,学生可以用电子邮件向老师文作业。这就不仅可以用真正现代化的手段实现了音乐教学,并且可以使这些学生具备适应当今这个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能力。当然这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是值得的,因为时代在发展,很快我们人人都要面临这些问题。

第7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格式塔心理学 音乐教育 整体论 顿悟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根据其原意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完形即整体的意思,格式塔是德文“整体”的译音。它于1912年在德国诞生,后来在美国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原子心理学相对立。格式塔这个术语起始于视觉领域的研究,但它又不限于视觉领域,甚至不限于整个感觉领域,其应用范围远远超过感觉经验的限度。苛勒认为,形状意义上的“格式塔”已不再是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的注意中心。根据这个概念的功能定义,它可以包括学习、回忆、志向、情绪、思维、运动等过程。广义地说,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用格式塔这个术语研究心理学的整个领域。格式塔心理学采取了胡塞尔的现象学观点,主张心理学研究现象的经验,也就是非心非物的中心经验。在观察对象的经验时要保持现象的本来面目,不能将它分析为感觉元素,并认为现象的经验是整体的或完形的,所以称为格式塔心理学。由于这个体系初期的主要研究是在柏林大学实验室内完成的,故有时又成为柏林学派,主要代表人是维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

一、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格式塔”意为“完形”、“整体”,这一学派否认对心理现象的认识等于对其分解的种种元素的认识,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直觉和问题解决方面。Www.133229.cOM格式塔心理学认为:动物和人都是以相互关系来感知、学习的,事物相互间体积的大小、颜色的深浅、位置的上下左右、呈现时间的先后长短等关系才是感知、学习和记忆的关键。

在音乐教学中,联系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理论,可以运用“先整体后局部”的方法,弄清学科的结构,就能发现一系列个别事实和技巧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知识迁移,以后的学习就会变得容易,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学科材料。例如,在合唱的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个声部一个声部地教和学,每一个声部在演唱的时候尽量不要互相交流,等到每一个声部学会了,再合起来演唱,并在合唱时要求各声部不要去听其他声部的演唱,以免受到干扰。而在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论的指导下,则首先要求教师尽力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所有声部合起来的音响形象,并要求各声部在演唱时随时注意倾听其他声部的演唱,在了解其他声部的基础上达到配合一致。在器乐教学中,传统教学法是一段一段地学习,再整体连起来演奏。而整体教学法则要求教师先讲述这首乐曲的整体风格,然后分段讲解,其中必须注意段与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最后逐段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会注意段落之间的关系,并会在段落过渡时做相应的情感转变的处理。如果依照传统教学法,就割断了乐曲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表现乐曲上缺乏完整性和对乐曲的宏观理解。声乐艺术中的“整体”概念是指:人的思想感情与演唱能量整体运作的整体展现。例如,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就是演唱方法与感情表达、声音色彩、演唱风格等种种要求同时到位的效应。思想感情是指演唱者对歌曲情感的处理和艺术升华。演唱能量是指演唱者的歌唱技巧,如歌唱的呼吸、咬字、共鸣、声音的强弱、音色的明暗,等等。声乐教学的整体概念指的不是一个单一的整体,我们将它归纳为一个由多个部分构成的整体,部分与整体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层层制约、环环相扣的,并且整体教学取得的效果不仅仅是部分之和。整体与部分理论指导下的声乐教学要求我们做到把声乐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看成一个整体来对待,尽管教学过程中每一个层次的每个阶段的学习都有步骤、有计划及侧重点,但是却不能把演唱者的声音、语言、情感分割开来单独进行训练,片面强调声乐单方面某个表现,往往会阻碍声乐训练的进展,这是不可取的。

二、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理论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顿悟理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以有名的“接竿问题”实验得出来的结论。把饥饿的猩猩关在笼里,食物放在笼外一定距离处,笼与食物之间猩猩伸手可及的地方则放了几根木杆,每根都不能单独够着食物,但木杆之间有机关可连接。猩猩在几次无效地尝试之后,突然显出明白的样子,把两根木杆接起来,达到了取食的目的。这就说明:这并非练习和经验积累的结果,而是猩猩观察、试探了整个情境,明了情境中各种条件之间的联系后,产生了顿悟。格式塔学者认为,顿悟是思维的基础,只有对事物整体的思维才会真正理解问题,并领悟解决问题的原则,而这种原则的迁移就是“触类旁通”,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从音乐学习来看,对音乐语言的概念的理解、对音乐表现内容及风格特点的把握等,适合用顿悟的学习模式。而在技能技巧学习中,除了模仿、练习之外,有时也要用到顿悟学习模式。顿悟实际上是一种在感知、想象、联想和情感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基础上渗透着理性色彩的直觉。音乐艺术作品最深层次的意蕴,往往是将无穷之意蕴在有尽的形式之中,具有多意性和模糊性。在很多时候,这种“弦外之音”,仅仅靠感性直觉、体验或是单纯的理解都难以把握,只有欣赏者将自己的心灵完全沉浸在艺术的境界里,在一霎时获得顿悟,才能把握住。

心理学认为,顿悟可以通过一定的情境或情绪来激发。那么,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适当的情境,营造符合音乐情绪的某种特殊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顿悟的形成。例如在欣赏钢琴协奏曲《黄河》时,教师可以选择一种配有电视画面的vcd作为音响载体给学生欣赏。强劲有力的音乐伴随着黄河之水奔腾跳跃的壮观画面,在课堂里营造出雄壮豪迈的情境和氛围,学生对音乐艺术形象有了更为直观的感受,进而对作品所蕴涵的情感内容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结合关于作品创作的基本介绍,他们很容易就联想到这雄伟豪迈的音乐所描绘的奔腾不息的黄河,不正象征了中整理

参考文献:

[1]库尔特.考夫卡.黎炜译.格式塔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大桥正夫.钟启泉译.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

[4]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4.

第8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关键词:音乐本科生;毕业论文;策略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文章。撰写毕业论文,既可以检验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基本技能的训练。本文拟从分析音乐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中出现的问题出发,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策略,以提高音乐专业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

一、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主要存在的原因有专业特殊性,其次是现在的学生写作能力薄弱。音乐专业属于艺术学科的一个分支。在考入高校时,文化课的录取分数线较低。而入校后,学生通常只注重演唱演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在对《艺术概论》《中西方音乐史》《音乐教学法》《民族民间音乐概论》等这样的专业理论课程教学中,学生普遍学习热情不高。这样的学习态度导致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普遍理论功底不够深厚和扎实,同时又缺乏文字功力的训练,因而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常常难以驾驭。现在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学生平时练笔的时间少,而教师灌输为主要教学方式,必然导致学生写作能力方面的欠缺。

二、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策略

1.加强学生对论文写作的重要性的认识

“毕业论文(设计)应该是实现培养目标、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检验学生是否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1]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专业课的特殊性,学生普遍出现重视技能技巧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一个只会演奏、演唱而不会表达文字的人,不能算合格的音乐教师或音乐科研工作者。毕业论文的撰写不单单是一次简单的写作过程,重要的是通过撰写论文,可以使学生掌握如何收集、整理和利用资料,如何利用图书馆检索文献资料,使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全过程,是一次系统的实践机会。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可以加深和巩固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使他们把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际合理选题

正确而又合适的选题是决定文章内容和价值的一个关键性环节,往往直接决定论文的成败。毕业论文的选题首先要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能够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把握“适中”的原则。本科生在校期间掌握的多是基础知识,知识面和掌握的深度都有一定的局限,选择的题目一般来说,宜小不宜大,宜窄不易宽,应尽量结合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和实践,并能体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另外,学生要充分考虑并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兴趣浓厚,研究的欲望就强烈,写作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夯实专业基础,提高写作能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外,还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作为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对音乐学的学习兴趣和探知热情,有意识地加强科研方面知识的讲授。在有些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例如音乐史课、教法课、欣赏课等等,可以采用写论文的形式进行考核,训练学生提炼论题、组织材料、运用论据、论证问题、阐述观点等的论文写作能力。另外,在一些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上,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留一些具有延伸性的,能融合相关课程的思考题,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培养学生科研实践能力。

4.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

针对毕业生在论文写作的相关知识和技巧训练方面缺乏应有的实践经验,应开设音乐论文写作基础课程,系统地向学生讲述音乐论文从选题、资料收集和整理、撰写论文提纲、撰写初稿及论文修改到文论答辩的全过程,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撰写毕业论文的技能和方法,以解决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中所遭遇的诸多问题。

5.积极发挥教师指导作用

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障。首先要建立一支年龄、学历、职称、师生比结构均较为合理的教师队伍,做到有足够的指导教师以及指导教师有足够的精力指导毕业论文。其次,指导教师在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从审定论文题目,指导学生搜集和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确定题目,拟定提纲,一直到初稿至终稿的写作,都应发挥监督指导、启发促进的作用。通过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实践过程,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科研方法与思路,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语

撰写毕业论文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理解水平和运用能力的检验,也是大学生开始从事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实践的初步尝试。要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首先应对学生进行重视毕业论文写作的教育;其次,要夯实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人文素养知识的根基,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科研能力,对进一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将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多层次灰色评价方法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8,03期(15).

[2]傅利民.音乐论文写作基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袁培. 常思则善――由毕业论文写作谈及“音乐学文论写作课程”的开设意义[J].黑龙江史志,2010,(7).

第9篇:音乐学历论文范文

十多年前,笔者采访过当时已经在音乐教育理论方面小有成就的谢嘉幸,2013年在苏州菩提书院有幸再见谢嘉幸。十多年过去了,他看上去似乎没有变化,依然精神饱满、状态积极,一脸谦和的微笑。但在事业上可谓成就巨大,除继续教学外,他还肩负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理事、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学会会长、中国音乐美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数职。

成长履历

音乐之路异常艰辛曲折

1951年10月,谢嘉幸出生于武汉,父亲谢旭和母亲胡朗都是四十年代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声乐专业的毕业生。谢嘉幸从小听着德沃夏克的《母亲教我的歌》长大,七岁时即在首届“银城之春”音乐会上登台演奏钢琴曲《牧童短笛》,同很多音乐世家的孩子一样,音乐一直伴随在他的生命中。

十二岁时,谢嘉幸以钢琴专业考取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却因学院解决不了校舍问题,领取入学通知书后未能入学。第二年再考附中,因当时海峡两岸关系紧张,虽名列前茅,又被父亲的“历史问题”所影响而未能录取,他童年的音乐梦就这样破灭了。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谢嘉幸和其他兄弟姐妹一同在农闲时的田间地头给老乡们演奏,这段蹉跎岁月一度就是七年。后因有音乐特长,他被调到学校担任音乐教师,开始在小学,后来调到中学;开始在农村,后来在厦门师范学校任代课音乐教师。不管在哪里任教,他都尽心尽责,教学之外,他自学音乐理论作曲技法,为孩子们和学校创作了不少歌曲。

1977年恢复高考,对学习如饥似渴的谢嘉幸,虽考试成绩优秀,但由于其他原因仍然没有被录取。谢嘉幸并不气馁,就这样他每年拿高分,但每年因政审不合格而落榜,直到第四年,他的年龄已经超过高考要求,只得放弃高考。为了实现大学梦,他先到集美师专进修了一年,后又只身北上,在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干部进修班学习了两年。此时,没有本科学历的他,在夫人的支持下,决心直接考研,先在天津音乐学院试考了一次,专业成绩优秀,却因英语的底子薄未被录取。这次考试给了他信心,感慨这是人生最成功的一次失败,又自学了两年,1986年,终于考上了李西安老师的作曲研究生。从第一次拿到中央音乐学院附小录取通知书,到真正走进音乐学院的大门,谢嘉幸花了整整二十五年。他常开玩笑说:“范进考了二十四年中举,我考了二十五年入研,范进疯了,我却没疯。”1988年,谢嘉幸拿到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理论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

1998年,时任学院研究部副主任的谢嘉幸,又考取了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当时他已经四十七岁。

谢嘉幸一直很庆幸自己能成为李西安老师的学生。李西安是中国音乐理论的先行者,思路开阔,在音乐思想建设上富有远见和创意,也特别保护和提携年轻一代。李老师从最早对中国现代音乐青年作曲家和理论家的关爱与支持,九十年代率先成立华夏民乐室内乐团,到提出“走出大峡谷”、“构建传统与现代张力场”理论,积极倡导在高等音乐教育中重视对传统音乐的基础――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尽管已经毕业多年,李老师的思想一直影响着谢嘉幸在专业上的思考与发展。

谢嘉幸会走上音乐教育理论研究的道路,也是受李西安老师的指引。1988年,时任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的李老师在中国音乐学院开创新专业,其中就包括音乐教育专业。谢嘉幸承担了论证这一专业的任务,这当然与他当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有关。当时,谢嘉幸答应给李西安老师十天时间来起草专业的论证报告,精彩的报告和论证答辩,使谢嘉幸承担起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筹建工作。这项工作一干就是二十五年,干得跌宕起伏、精彩纷呈、无怨无悔,也干得硕果累累。

因为有多年在基层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的经历,谢嘉幸的研究不是脱离实际的理论空谈。1999年,他出版了自己第一本音乐教育专著《走进音乐》,结合专业院校作曲专业的音乐分析法与普通音乐教育中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图式的直观形式,深入浅出地将作曲专业知识术语直接用于普通学生音乐欣赏课的聆听训练中,首创“音乐鉴赏水平的整体训练与评估”方

法,先后在全国二十几个省市的讲习班中,受到几千名音乐教师、音乐专业学生以及音乐爱好者的热烈欢迎。同年,他在“全国民族音乐教育研讨会”上《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将地区学校音乐教育融入地域文化和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内容,突出各地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在我们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性,在全国音乐教育界引起广泛反响。

1999年到2000年间,谢嘉幸出访德国,与德国不来梅大学开展中德音乐教育比较课题,完成了作为国家教委教育科学“八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成果的《德国音乐教育概况》。回国后,谢嘉幸积极参与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学会的各项活动,并当选为会长。2001年在香港举办的“中国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谢嘉幸发表了论文《学校教育中的民族音乐传承》。他先后担任国家教委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重点项目课题《学校教育与民族音乐传承研究》负责人,北京教委“十五”重点课题《北京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与学校教育》负责人。2003年,谢嘉幸应聘为国际音乐教育会第四届亚太地区音乐教育研究会顾问,并作为该年会亚洲地区唯一的主题演讲嘉宾。之后的十二年,他每年都带着自己的学生携课题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学会举办的世界与地区国际学术会议,积极为年轻音乐学子开拓视野,促进和推动国际间音乐教育的交流和互动。

在很多人对音乐工作者的认识还停留在唯技术、唯虚荣、唯利益的世俗层面时,谢嘉幸提出“为人生而音乐”,将在音乐高等学府专业音乐学习的刻苦过程,激发为一种自觉用音乐表达人生的生命过程。

在教学领域,谢嘉幸多年来的教学科研成果《音乐教育与教学法》在“十一五”期间就被评为国家级教材,他还是中国音乐学院唯一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音乐教育基础》负责人, 2013年,该课程再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除此之外,他的《音乐的鉴赏与批评》《音乐学分析》等多门课程被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超星学术视频网录制播放。

谢嘉幸不仅是一位教学型人才,更是一位理论型人才。著名科学哲学家赵洪洲,在看了他的《反熵・生命意识・创造》一书的初稿后,写下这样的诗句:“中国哲学有八斗,南纪北谢占六斗(“南纪”指科学哲学家、上海社科院的纪树立 )。”后来,他又发表了《论知识权威》《论不可交换价值》等文章,在相关领域也引起不小反响。当然,谢嘉幸本人并没有自视甚高,他认为哲学仅是他的兴趣。1998年考入音乐美学专业,师从张前教授攻读音乐美学博士学位,并以优秀的质量完成博士论文《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是他理论建树的一个转折点,该著作2007年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届理论评论奖三等奖,2009年获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学校成就

实现理论到实践的跨越

2005年,谢嘉幸被任命为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这使他有机会将自己一直关注和研究的理论课题落实为全校的学术性活动,不仅自己顺利完成一次华丽转身,成功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同时为提升学院整体学术地位和声望起到积极作用。

在任多年,谢嘉幸亲自策划组织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学术活动:

其一,主持研究所工作后,将本院及院外的著名教授李西安、樊祖荫、赵宋光、乔建中、沈洽等返聘回所里,请他们出选题,参与课题设立和研究,不仅调动和发挥了老一代音乐家的知识才学与科研经验,也丰富和延伸了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各项工作的开展。

其二,提出并落实对学院专

业上成绩斐然的老音乐教育家、艺术家进行有计划的抢救性采访,完成“口述”系列,现已完成包括赵宋光、董维松、耿生廉、李凌、施万春等多位老专家的口述专辑出版。2011年,解放以来我国高等艺术院校开设民歌教学的先行者耿生廉教授,没等到自己的口述样书印出来就去世了,如果不是采访及时,老教授一生的经历及贡献,也许就随着岁月而消失无踪了。为此,谢嘉幸表示一定要将口述项目做下去。

其三,2010 年,与著名作曲家瞿小松教授策划并组织了由学院研究生处、音乐研究所与作曲系共同主办的“音乐纵横三人谈”系列讲座,至今连续举办了几十期讲座,已经成为学院一门颇具特色和学术品格的研究生课程。讲座选题围绕“传统”这一永恒话题,从纵向到横向涉及广泛,应邀参与讲座的特邀嘉宾有美术家陈文骥教授,中国新音乐歌者龚琳娜及德籍丈夫老锣,香港“进念・二十面体”创团成员及联合艺术总监、华人实验艺术先驱荣念曾先生,中国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戏剧导演李六乙先生,中国现当代新诗先行者、作家哑默先生,第七代电影导演佼佼者、澳大利亚总统奖得主程裕苏先生,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教授,以及著名作曲家施万春、叶小纲,马头琴大师齐宝力高等等。谢嘉幸在具体组织落实各场讲座过程中,与近百位跨地区、跨文化、跨领域的艺术家联系交往展开对话和讨论,共同确立论坛话题和思考问题,做了大量工作,表现出在开拓未来艺术和文化方面富有前瞻性的开阔视野。

其四,作为音研所所长,为提升学院学术地位,谢嘉幸协助学院成功申办了音乐学博士授权单位(2005),而后又成功申办了少数民族高等人才培养基地(2009)和博士后流动站(2013),这些成功直接提升了学院的办学建制规格、招生规模和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以及影响力。

其五,中国音乐学院始终以传承、发展和弘扬中国民族音乐为己任,鉴于此,2009年学院创建了由北京市教委与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学院承办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成功举办了五届,并于2012年获得全国”最具国际影响力民族节庆”奖。谢嘉幸亲自参与了北京传统音乐节的创办和每届的主题策划组织落实,他说:“北京传统音乐节的举办是与中国音乐学院的办学特色紧密结合的。传统是根,传统是河,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新一代音乐工作者的使命。中国音乐学院作为中国第一所专门为传承民族音乐文化而建的专业音乐院校,多年来在中国民族声乐、器乐与音乐学理论研究等各个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随着学术界对本民族音乐文化的逐渐重视,自2009年起,每一届音乐节我们都突出了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主题,如2011年的戏曲主题、2012年的‘大河颂’主题以及2013年的‘礼乐重建’主题,展现了从‘北京的北京’、‘中国的北京’以至‘世界的北京’的宏大画卷。音乐节邀请来自欧美、亚洲各国以及台湾地区的海内外音乐家与艺术团体、音乐家、艺术家参与学术活动与演出,共举办了数百场音乐演出、大师班讲座和学术研讨会,不仅为推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更展现出人类文化历史传统的源远流长以及多元文化对人类未来的展望。传承,要求我们继承历史上无数前辈留给我们的音乐瑰宝;发展,要求我们在传统民族民间音乐在当代的流传之中加入我们的一己之力;弘扬,就是要我们通过努力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深入每个炎黄子孙的心灵。”

至今,每年一届的北京传统音乐节已经不仅是一个专业音乐院校的国际学术文化交流活动,而成为有全市百姓参与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北京市文化形象的一张名片。

其六,2010年,谢嘉幸策划并参与组织了在北京召开的第二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堪称音乐教育领域的“奥林匹克”大会,本届大会是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一届,按照教育部副部长(时任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所言,该大会“无与伦比”,共有来自国内外四千多名正式代表、三千多名表演艺术家,共九千多人参加了历时一个星期的大会。会期共举办了七百多场研讨会、一百六十五个工作坊、一百零三场音乐会,赢得了来自世界六十五个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家、音乐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誉,实现了中国跻身世界音乐教育行列的多年梦想。

其七,2012年9月,谢嘉幸组织团队申报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招标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在全国二十多所院校申报竞标中胜出。该课题内容之重大,可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表述中见出。该课题推进一年来,已取得不少成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繁荣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其八,近两年,谢嘉幸就建立中国当代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的基本任务做了大量调研工作。他从中华各民族传统音乐的普查、保护、研究、展示,中华各地区音乐文化的梳理、描述、整合、开发,民族各地区音乐文化资源的吸纳,推动北京音乐文化建设,建立中华民族音乐文展示范区,面向世界建立传播中华民族优秀音乐文化的全球网络等方面,通过理论建设和实地深入走访少数民族地区考察,提出并落实在全国相关地区建立多个“民族音乐教学研究实践基地”。

妻子口述

淡名利严于己的工作狂

学院的科研、教学以及学术活动,几乎排满谢老师每年的时间表,留给自己和家人的时间有限,好在谢夫人知书达理,而且两人当年是福建同一学校的师生恋,曾经同甘共苦,感情甚笃。

“嘉幸开朗、热情、乐观,为人本分老实,但遇事执着。从我认识他,他给我的印象就是特别勤奋好学。他的一家人尽管饱受磨难,但内心依然充满感恩与爱。

“嘉幸从小钢琴弹得很好,上山下乡后,他劳动之余写剧本,组织演出,十分活跃。经历的坎坷并没有影响嘉幸对音乐的执着和热爱,因为父亲受迫害,他做音乐家的理想一直到1986年考上音院研究生才得以实现,谢老因此称赞这个最用功的儿子是‘兄弟姐妹中的长跑冠军’。他爱好广泛,对文学、物理都很有兴趣,所以和音乐界的‘鬼才’赵宋光老师特别谈得来。他的英语完全靠自学达到如今的水平,现在出国参加学术会议都可以用英语与外国同行交流。

“我和嘉幸是1978年在师范学校认识的,他是我的老师,可以说是师生恋。我毕业后在老家教小学,嘉幸调回厦门集美师专教书,我们82年结婚后,他就到北京学习。女儿85年出生,为了有益于孩子的成长,他在女儿三岁时把孩子接到北京带了三年,但因为上小学要北京户口,结果女儿只得回厦门上学。我们分居了十二年,我和女儿的户口一直都没解决,直到1994年,户口关系才通过厦门驻京办事处解决。

“他有种知识分子的清高,大部分时间都在忙工作。他在中音院所开的研究生课程已经讲了十多年,但每次上课仍提前备课,翻阅大量国内外最前沿的纸质资料和音响资料,力图让每次授课内容都有更新,因此学生特别爱上他的课,他也多次被评为学生最喜爱的老师。

“他全身心为学院工作而忙,但从不邀功请赏。有时我也会埋怨说:‘很多人只为自己的教学和专业忙,你一个学者又不是院领导,何必考虑那么多自己专业以外的事。’但在一起这么多年,我知道他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我很理解他。家里的事他基本顾不上,连女儿小时候的家长会都是我去参加。女儿特别像他,兴趣爱好广泛,小时候一直学钢琴,但因为文化课好,最后没有选择音乐专业。女儿考上清华大学生物系,后又就读美国生命科学专业的硕博连读研究生,拿全额奖学金,已经完全独立了。”

在谢夫人形容女儿很像爸爸的一刻,我似乎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骄傲,听得出话里有埋怨,但更多的是多年来相濡以沫的心心相印。

2012年教师节,谢嘉幸教授被中国音乐学院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师德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