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克服困难的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班集体建设
1.培养有责任心的班干部,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热情。
2.制订更加利于班级建设的规章制度,确立一定的奖惩条例,并有比较合理的评价体制,有专门的同学进行考核和鉴定。
3.实行卫生包干制度,一人一岗,包干到人,中午,傍晚都要有例行的检查。
4.各个班委有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督促的机制。
5.小干部会议目标明确,2周一次,职责分明。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二、班队主题活动
1、在班级中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每个同学自己找出身上的缺点与不足,同时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与闪光点,互相督促、指正,争取共同提高。
2、开展学科竞赛,让每个同学找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班报上公布,拟在期中及以后评选进步明星,以作表彰。
3、做好两课两操活动,完成学校各项的任务,努力提高本班全体学生的各项素质。
4、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三、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工作方面:
1.在班中开展多种主题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2.强调集体精神,加强集体互助精神,增强我为集体添荣耀的意识。
3.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坚定的意志。
4 .培养责任心和对学习、工作的热情乐观态度。
四、学习方面
1.抓好辅优补差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要多鼓励和帮助,采用多种形式,补缺补漏。
2.与家长积极沟通,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状况,鼓励进取,争做先进。
3.多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讲究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并且经常用实和道理指导学生。
4.培养坚韧的毅力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努力在这一学期有大的进步。
五、工作安排
三月:
1、报道的有关事项
2、优秀班干评选
3、加强期初的行为规范教育
4、做好班级文化布置
5、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
四月:
1、出庆祝国庆黑板报
2、加强安全知识教育
五月:
1、家长会。
2、做好流感防控工作。
六月:
1、小学生创新作文比赛
2、迎元旦校诗歌朗诵比赛
3、进行远足活动
七月:
1、配合学校做好消防演习工作
2、复习,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动机。
首先,进行目的教育,明确写作目标。我在给学生上第一节作文课时,就对学生进行作文的起始目标教育。我首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题:王涛借了陈刚一本《平凡的世界》,看完后,来陈刚家还书,刚好陈不在,请你替王涛写张留言条,注意语言简洁、准确。学生做完后,我结合目标要求进行了分析评比。在此基础上,我又讲了作文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作用,最后使学生明白:作文不但在各类语文考试中占分最多,而且是以后求职工作和正常生活的必备能力。
其次,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强化学生的写作动机。我们不能寄希望于学生一写作文就能写出名家名作,也不能只认定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才是好文章。平时教学中,遇到学生写远大志向时,需要肯定;写个人琐事时,也需要肯定。只要学生有一点长处,就应当肯定。^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欣赏,得到社会的肯定性评价,故表扬、奖励的获得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需要,能增加其学习行为重现的相对概率。
每次作文讲评课上,我不仅把好学生的优秀作文推荐给同学们欣赏,而且对其他学生所表现出的进步,如好的创意,好的开头、结尾,好的词语、句子等,也找出来予以表扬,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经常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更好地强化其写作动机。
最后,展开竞赛,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抓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在作文教学中经常采取个人、小组竞赛,以及口头、书面作文竞赛等多种形式,使训练充满竞争气氛,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动力。每周的周记或作文,我总是让各个学习小组对组内同学进行评选,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三个等级,然后对每组的优秀作品,我再分出一、二、三等奖并把获奖作品发表在全班的博客上。因此,全班博客也成了同学们乃至家长们的最爱。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兴趣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应运用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
第一,丰富生活,积累素材。途径有四:从阅读中积累(包括课内和课外);从社会生活中积累;从网络、电影、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介中积累;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来积累。我要求学生每周都要完成至少600字的读书笔记,读书内容允许自选。这样宽松的安排,使学生把阅读当成了自由快乐的事情。读书笔记完成后,学生要在班上交流,这就不知不觉地扩充了学生的阅读范围。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社团活动,每位学生至少参加―个学校社团。他们在社团活动中接触了更多新鲜的生活,开阔了视野,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也逐渐变得深刻与全面,写作的源泉也更加丰富了。
第二,科学命题。命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作文的兴趣问题。教师必须根据生活实际去命题,忌大忌空。正如魏书生先生所说:“作文题目最好是学生亲身经历过的喜闻乐见的事,或是学生身边经常接触的人或物。”像《元旦联欢会》《妈妈,您真好》《我的梦想》《最喜欢的一部电影》《世界杯有感》等题目,就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学生就比较喜欢写这样的作文。
第三,形式多样。我们可灵活采取办报、写日记、做产品广告、参加作文比赛以及开展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写作训练,尽量让学生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每年高考期间,《齐鲁晚报》都要刊登本报记者撰写的当年高考同题作文,于是我和学生们也写同题作文,然后我们拿自己的作品和记者的作品做比较,不仅找自己的短处,更要肯定自己的长处,这无形中就提升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与斗志。
三、培养学生写作的真情实感
创作离不开灵感和激情。那么,如何唤起学生的创作激情呢?教师除了通过作文命题来拨动学生内心复杂情感的琴弦外,在进行作文指导时还一定要做到导之以情。教师要认真写好“下水”文章,并指导学生欣赏,体会其中蕴含的真情实感,从而引起他们心灵的颤动。同时教师还要结合自己的“下水”创作体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自觉观察体验生活,从而实现既教作文又教学生做人的理想效果。
当然,学生更为看重的还是教师对他们作文的判别与批改。在批改学生作品时,教师应该做到动之以情。写评语时不要对学生做冷冰冰的评价,而要对学生内心情感表示理解,要在情感交融的理解中使学生获得启迪。因为写作文评语实际上就是教师和学生进行创作的对话,而对话的前提是民主和平等,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展开师生互动,以探讨的身份参与其中。如:“老师从你的作文中看到了红粉飞扬的画面,听到了娇嫩清脆的鸟鸣,闻到了无比醉人的甜香,感受到了春天剧烈跳动的脉搏。这一切,无不让我感受到春天的美丽与神奇。可是你这位大师,还保持着我当年的风格――对句号情有独钟,使用得有点多哦,还是盼望你对标点们多一些博爱。小伙子加油,我看好你的创作前途”。使用这样的评语,不但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且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去更换新颖的写作内容或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
四、锤炼学生的坚强意志
关键词:汉语文学习困生;问题表现;形成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129-03
随着双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跟不上各学科的教学要求,感到学习困难而厌学、逃学、辍学现象。为今后我区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研究资料,本文主要分析了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特征
1.小学低年级学生课堂汉语文学习中的师生语言互动、教学交往存在严重的困难。本课题组成员跟学生一起听课、与学生进行双语交流过程当中发现,小学低年级双语班大部分学生汉语听说能力差,当教师课堂提问时,部分学生听不懂,需要班里个别汉语较好的学生进行翻译;部分学生能够听懂或者是部分地听懂老师的提问,但回答问题时表现出发音不准或者是汉语表达断断续续、不连贯;有时回答不上来,就以母语回答老师的提问;部分学生甚至不会说一句汉语,也听不懂课堂基本用语和指令,课堂汉语文学习中的师生语言互动、教学交往存在严重的困难。
2.小学低年级学生汉语文学习中的音调困难较突出。小学低段学生汉语文口头语学习很困难,维吾尔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过程中受到的母语干扰较多地表现在语音方面:四声不准,f、c、r、zh、ch、 sh发音错误。汉语语音学习中读音困难,主要体现在声母 f与P不分, c与s不分,zh与j不分,ch与q不分,sh与x不分,韵母中ou与u不分,以及前鼻音与后鼻音不分等。如、从cóng读成sóng;错cuò读成suò;上shàng读成xiàng;楼lóu,读成lú。因为维吾尔语是一种无声调的语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学习汉语过程当中经常出现掌握不准四个声调的现象。如,育yù,读成yǔ。
3.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生量词、介词、同义(近义)词、语法使用、字词区分、字、词、及课文理解等方面的困难较为突出。
随着教材难度的加深,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学习困难除了声母、韵母区分困难外,还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第一,汉语量词、介词使用困难。学生往往用错量词或介词。如:一位贼、一双帽子、一片电影、一根领带;我们对雷锋同志学习等等。第二,同义(近义)词使用困难。到了高年级,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出现的同义(近义)词也随之增加,这时学生会出现同义(近义)词使用混乱现象。例如:青年人的良心受到了责骂。(“责骂”应为“责备”)你自己弄丢了斧头,不看你自己,看别人干什么?(“看”应为“怪”)等等。第三,形体相似的字、词区分困难。如:洒酒、句旬、折拆、瞧雎、休体、未末、己已已、戊戌戊、赢赢赢、冶治等等。第四,学生很难理解有关汉语文化的字、词、句及课文。如学生对“长城、泰山、天云、中秋”的文化含义不知道,对“无欲而刚、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样的词语不懂含义;少数民族学生不过春节、中秋节、泼水节等,没有相关的生活经验,因而学生在学习有关“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课文时,对内容不理解,也难以理解。中高年级部分学生虽然具备了较好的汉语听说和课文朗读能力,但对词语和课文内容不理解。如:对“亭台、观、中餐、肿瘤”不解其意,还有六年级学生不知“山峦”为何意。第五,缺乏汉字结构的理论认识,对词语含义理解不透。如:把“暖”的“日”字旁写成“目”字旁,显然没有明白“温暖”与太阳(日)有关这一含义。第六,学生课文朗读困难较突出,学生课文朗读过程中经常出现朗读课文不流利、语句不连贯、文中个别词语不认识,以及部分词语发音有误等现象。
4.小学高年级学生的作文困难最为突出。对于小学高年级学生来说,作文学习最为困难。特别是通过叙述要说明的一个道理的的作文,例如“最成功的一件事”,“最尊重的人”等,需要发挥想象的描述性文章对他们来说也不是十分容易。
二、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缺失,学生学好汉语文的自信心不足。由于少数民族学生在入学前,接触和使用的都是民族语,因此,入学后直接学习汉语文产生了严重的学习障碍。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小学绝大部分双语班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前双语教育,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第二语言能力的培养,加上入学后缺乏帮扶,学生不能自然跨越“拼音关”、“识字关”、“说话关”、“阅读关”、“写作关”,逐渐导致汉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产生并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2.使用的《语文》教材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比较吃力。供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是全国通用的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这些教材不仅与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的掌握程度不适应,而且在文化背景上也与少数民族地区有较大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造成较大困扰。比如:学生教材中的古诗词、文言文及神话故事等的掌握与理解比较吃力,他们只是表面上理解或死记硬背。目前,相当一部分一年级学生是在既听不懂也不会说汉语的情况下,就开始学习人教版的《语文》教材,其困难程度可想而知。2011年9月份开始,虽然有些学校对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进行了整合和删减,但是还是存在着前后内容不衔接、教材内容与练习册的内容不配套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教材问题已成为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3.双语教师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较低。
(1)教师具有高学历、低能力的现象。小学汉语文的学历较高,80%以上的教师已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但是毕业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民汉兼通”的教师较少,教师的汉语语文专业知识极为匮乏,基本不具备应有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双语教学能力。
(2)教师语文文化素养较低。虽然有的教师汉语发音标准,能熟练运用汉语进行交流,能流利的朗读课文等,但由于大部分教师自己接受的是母语文化教育,所以对《语文》教材中蕴含的相关文化知识和内容不了解。
(3)教师驾驭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能力欠缺。
(4)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实情进行教学。部分学生的汉语听说能力较低,教师却不能根据学情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实施教学,如:对学生进行汉语的简单听说训练等。
(5)部分教师主动学习的意识不强。少数民族教师约占70%以上,绝大多数教师自己既没有汉语文学习的经历,也不熟悉《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但主动深入学习和钻研教材的教师为数却不多;大部分教师在备课中多为抄写教案,对教案也不进行符合学情的再加工等。双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造成这些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根本原因。
4.民族语言差异。维吾尔语和汉语的相异性比较大,虽然有某些相同之处,即都有字母组合的拼音,但是二者的性质迥然,维吾尔语属表音文字,而汉语属表意文字,维吾尔语的语序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动词前,定语在中心词前,而汉语的语序是主语在前,定语在中心词前,状语位置较灵活,补语在谓语动词后面,宾语直接在谓语动词后面。因此,语言文字性质和组合规律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维、汉民族人们思维习惯,对社会客观事物的认识,对客观事物作出的反应都是大不相同的。为此,维吾尔族小学生学习母语以外的第二种语言,尤其是第二种语言的文化知识,更是有一定难度。如果幼儿时期一直在汉语幼儿园,其较容易培养第二语言的输出能力,并容易理解和掌握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如果在幼儿时期没有上过汉语幼儿园而是上的维吾尔语幼儿园,其第二语言的文化知识学习是很困难的。所以,汉语文学困生有的上过维吾尔语幼儿园,有的没有上过幼儿园,这是造成这些学生汉语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
5.部分学校缺乏必要的双语教学教材和设备。学校供双语教学使用的各种教材和设备一般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教学挂图、字词卡片、录音带、录像带、激光视盘、幻灯片、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但是,有些小学双语班所使用的汉语文教学教材只有汉语文教科书、教学参考用书、教学挂图和字词卡片,而其他可视性和有声教材却比较缺乏。在绝大部分教室里没有幻灯片,电视机、多媒体设备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甚至有的学校还处于“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的教学状态,影响着双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6.家长的文化素质较低,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适当的学习辅助。通过调查了解,汉语文学习困难学生家长大多学历比较低,基本上不懂汉语。这些家长根本就没有能力指导孩子的学习。部分汉语文学困生家长的“读书无用论”思想较严重,不太关心孩子的学习。部分汉语文学困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一般只靠社区发放的低保金来维持生活,这些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大多数父母由于工作忙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辅导孩子的学习,这也是导致孩子汉语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解决小学双语班学生汉语文学习困难问题的建议
1.教育部门重视落实国家的学前教育政策,坚固的打好学生的汉语基础。为了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的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重视0至3岁婴幼儿教育。”为了顺利推进新疆的双语教学改革,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抓好机遇重视落实国家新出台的这些学前教育政策,保证每一个幼儿享受学前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在学前教育双语教学中,应当重视对维吾尔族学生的语音教学。双语教学自小抓起,自语音教学抓起,这是很重要的。
2.优化汉语文教材教法,积极开发地方和校本课程。
(1)相关部门应该重视改善部分小学的“一支粉笔+一个黑板+一张嘴”的教学现状,尽可能利用一切资源,开展视听教材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相关部门应该配备《汉语口语》教材的相应的图片、录音和录像材料。
(2)汉语文教师一定要在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字知识的同时,加强其中蕴含的汉文化背景知识。
(3)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教材、实物、声像进行直观情景教学。
(4)教育部门应从学生的语言背景、社会环境、地区特点等多种因素出发积极开发能够满足双语教学班特殊需求的多种地方和校本课程。
3.要重视提高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和工作积极性。
(1)各级各类学校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引进一些高水平的具备良好双语教学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来充实小学汉语文教师队伍。
(2)各级政府要重视汉语文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一方面学校可采用民、汉语文教师相互听课、集体备课、汉语演讲、课堂教学竞赛、观摩、汉语强化、微格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培训等多种校本培训的办法,提高教师的汉语文授课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汉语文教师参加区内外的学习、培训、交流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汉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开好汉语文课程打好基础。
(3)各级政府在重视加强对现有的“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更要重视从源头上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要从现在起就制定本区高、中等师范院校各学科“双语”教师的招生计划,逐年增加招生计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师。
(4)为了提高汉语文教师的理论水平,交流经验、总结教训,应该多开办有关汉语文教学的理论研讨会。
(5)建立合理的汉语文教师激励制度。汉语文课是一门语言文字和文化教学相统一的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教师必须要付出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更多的艰辛,引导学生了解文化背景,学习教材内容,克服困难点,学生必须做大量练习才能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所以,要从职称评定,课时量的分派等方面优先考虑、照顾汉语文教师,尤其是那些工龄短,但是教学成绩比较突出的汉语文教师;建立汉语文教师超工作量补贴制度,或适当的减少工作量以保护教师勤奋工作的积极性。
4.优化语言要素教与学。
(1)针对小学维吾尔族汉语文困难的特点,应该对双语班学生进行语音训练,纠音、正调。为了防止和校正汉语文教师和学生发音不准的现象,双语学校可以采用汉语文教材配录音磁带的补救方法来提高师生的正确发音能力。
(2)在词汇教学中始终贯穿汉字结构分析,认真讲解词义,使学生把词语的音和义有效结合起来。文字是汉语的结构单位,而且汉语言文字是一种形义结合严密的文字。所以词汇教学必须以分析汉字为基础,尤其在教合体字时要进行部件分析,即偏旁部首的组合规律。
(3)语法教学中应该加强汉语文的语法对比分析。维吾尔语在语法方面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主语在前,宾语在动词前,定语在中心词前,这与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不一致。所以有意识地加强汉语语法教学中的结构分析,运用母语辅助对比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汉语的语法特征。
笔者之所以提出这一问题,不仅是因为学习计算机课程和提高该课程的学习质量,需要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还在于,计算机是人类通用智力工具,它在培养某些非智力因素方面具有特别有效的作用。所谓“用电脑来开发人脑”,就包括对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提高。事实上,正是由于忽视了计算机课程的这一作用,已使得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效益受到一些影响。那么,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非智力因素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层次性,激发学习热情和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如果毫无兴趣,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就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一般说来,对他们学习兴趣起主导作用的是直接兴趣,作用时间也较长。教师应帮助他们形成直接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适时地帮助他们把直接兴趣转化为间接兴趣。
相对而言,在计算机课程中,学生往往对直接接触计算机兴趣很大,愿意动手操作;而对于学习计算机原理,兴趣就小多了。有鉴于此,不妨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操作机器来学习新知识。这样,学生,特别是小学生在计算机课的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并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在教学内容上,也应力求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阶段,可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有意识地介绍一些游戏软件、工具软件、优秀的辅助教学软件和作图方法等,让他们在比较轻松的学习情境中了解计算机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程序。
事实上,在一些小学校中,计算机教学缺乏明确的目的,课程内容的安排不适宜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没能体现出与中学计算机课程的区别,如开设程序设计教学等。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计算机课望而生畏,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这种状况亟待改变。同样,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学阶段亦应避免简单化的教学倾向。在中学阶段,如果仅仅进行文字输入的教学和趣味程序的设计,也会使学生感到“不解渴”而丧失学习兴趣。为此,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知识的深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析疑解难,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稳定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做好启发引导工作,适度严格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力是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人自觉地确定目标并克服困难,努力实现预定目标。意志力是在克服困难的不断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可以得到这方面的锻炼。比如,在计算机操作等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要动手操作,需要集中注意力,如果错按一个键,有时会影响到操作的执行,甚或前功尽弃。又如,在文字输入练习中,要达到既快速又准确,就要求学生反复练习,坚持不懈,特别是在实现从初学到“盲打”的过程中,更需下一番苦功夫。
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学生利用课程软件进行学习,实际上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和实践,这就要求学生运用、组合已有的知识,保持脑力和体力的适度紧张,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足够的耐心与恒心。
在计算机教学中,要达到编制程序和解题的正确、完美,就要求学习者能够不断探索,不断进取,百折不挠。
上述教学过程对学生意志力都是很好的磨练,但它并非自然而然就能实现,这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创设适宜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产生创造思维。
另外,在软件编制上还需要更加精细。如有的学校计算机硬件设备不错,已配置486微机,却没有很好地开发软件。在语文辅助教学中,只是简单地做一些选择、填空等练习,即使是电脑作文,也只是在电脑上进行打印,缺乏“人机对话”机制,反馈不及时,使本可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的教学过程变成为学生机械的应答。特别是有的中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因编排不当,使本应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变得不那么难解,学生只要在电脑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即可,甚至有时靠连续不断地瞎蒙也能解题。这就失去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而且对学生意志力等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是不利的。这里既有认识的问题,也有不容忽视的教学软件编制技术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优秀教师与软件专家共同协作,各取所长,联合开发,是十分必要的。
三、培养热爱科学的观念,丰富学生情感
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可以形成友好的人——机界面。在计算机辅助教学中,反馈及时,学生答对时,计算机给予奖励;答错时,则给出是否需要帮助等信息提示,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从而构造一种愉快的教学情境。这种因材施教的方式,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都是有促进作用的,特别是对那些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可使他们免于在其他同学面前产生窘迫感,进而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难怪不少学生把计算机称为“循循善诱的老师”。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结合声、画功能,使学习者更加感到亲切、愉快,计算机便成了学习者的“知心朋友”。
数学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中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乃至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行为,都有一定的目标要求,当然数学文化的教学也不例外。由于中小学生时常受到自身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因而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文化教学有其特定的目标,我认为可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促进中小学生对数学和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了解
事实上,数学自萌芽开始,就与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结伴而行,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一方面,数学的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对此,我们不难从欧洲社会的发展史中发现到这一点。在古希腊,数学家注重思辩、强调严密推理、追求理想和美,这可以说是古希腊社会具有发达理性文明的重要因素。而在中世纪,欧洲数学停滞不前,则其社会文化也就变得黯然失色。但在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数学得到空前发展,数学理性对社会的影响也就更加深刻。
另一方面,社会的进步也有力地促进着数学的发展,并成为其主要的原动力。比如,在十五、十六世纪,由于受欧洲思想革命文艺复兴的影响,数学的创造性空前高涨,产生了变量数学,诸如解析几何、微积分等,它们的问世标志着数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培养中小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我们知道,数学是采用较为抽象的方式对要认识的对象进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因而,我们可以从数学的角度(主要指运用有关的数学思想方法)去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并对其中所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从而去解决我们身边的一些问题。把这总结为一句话,也就是要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已成为判定一个学生数学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它们的解决需要用到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而重视知识内部所蕴涵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已成为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关键。由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时,更要关注数学思想方法,并积极引导学生探讨如何运用这些思想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以此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日常生活有关,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我要用数学,我能用数学”的积极情感,由此强化他们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扩展中小学生的数学视野
为克服学生对数学及其价值认识的这种短视目光,我们可通过适当的内容选择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有关数学文化的教学,以此扩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就内容选择上,我们可以围绕某些专题展开;就教学方式上,教师可进行专题演讲,也可指导学生就某个专题查找、阅读、收集资料文献,以此为基础,写一些形式丰富的数学小作文等。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对数学及其价值的片面认识,以此拓宽他们的数学视野及深化对其价值的体验,进而可以更为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数学,从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探求数学的愿望并增强他们的数学创造力。
四、发展中小学生求真求实与探索创新的精神
数学不同于其它科学,它的真理性须受逻辑和实践的双重检验。它的这一特点,一方面决定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真求实历程必然充满艰辛,另一方面也磨练出了数学人所特有的求真求实精神,即客观公正地看待一切,不随波逐流,不轻率盲从,敢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质疑,甚至提出批判性的意见。再者,在学生潜意识里,数学没有语文那样贴近自然情感与社会生活,没有物理、化学那样有趣的实验与操作,没有历史、地理那样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音乐、美术那样的赏心悦目,只有抽象的符号推演。对此,决定了数学学习必然是一项艰苦复杂、受意识支配的脑力活动,这就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时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因而,同其他学科相比,数学课程的学习更需要学生具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以及永不放弃的坚定信心。此外,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还要去积极主动探索,力求能有所创新,对那种认为中小学只打基础,大学再去创新的错误想法要给予批评指正。诚然,我们所指的创新不是要求学生创造出前人没有发现的新的数学成果,而是指在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上能有所新的发现和新的创造,这里主要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培育。由此,我们进行数学文化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目标就是要发展学生的上述求真求实精神、探索创新意识以及其它良好的情感与态度,并贯穿思想品质教育。否则,必将导致学生数学学习信念的荒芜。
五、提高中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关键词:数学日记;身边数学;有趣数学;数学眼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4-281-01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日记就是学生用数学眼光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一个重要举措。学生在写数学日记的过程中,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他所学的数学内容进行总结,还可以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感悟数学是真实的、有用的。当然,在教育由研究教师的“教”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的新课程背景下,它还是学生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运用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揭开神秘面纱
要写好数学日记,就必须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日记。数学日记就是记录自己在数学学习中的一些心理活动,或写生活中的看到的一些数学现象,同时还可以记叙自己异想天开的质疑和创造性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等。当然,也必须让学生了解,写数学日记不必像写作文一样围绕主题思想搜集典型材料,要求文笔优美,注意写作技巧,只要根据实际情况把平时学数学、做数学和用数学的想法、过程或心理活动简洁地写出来,从而总结、反思和评价自己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提高自己应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由之可见,数学日记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思考的手段,是让学生学会体现数学发现、数学思考、数学方法的一种形式。
二、挖掘身边素材
刚开始,对学生来说,写数学日记会感到很棘手,不知道写什么东西好,也无从下手。所以,老师的要求不能太高,可以允许学生写一些记流水帐式的文章。例如,今天我在超市购买酸奶, 5杯1块9的酸奶,10杯就是3块8元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可逐渐加强要求。当然,为了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最主要还是要求教师平时多引导学生观察、收集、记录他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和“数学例子”,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另外,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命题,让学生每次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这样一来,学生就会感到数学日记本不象想象中那样陌生,甚至觉得它比作文更自由、有趣,真实、有东西可写。
例如:身边的数学。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介绍自己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反映学生感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如到商场观察商品标价,看看会发现什么规律;比较一下同种商品的大小包装,总结买哪种划算;打折的秘密;如果给你50元,你会买什么,为什么;统计家里的用电用水情况,提出节省水电措施;购物、旅游、租车预算方案的设计;手机优惠,根据用户的实际选择那种最划算等等。
有趣的数学。主要是学生介绍自己的“独特解法”、学生自己发现的“趣味数学知识”、学生自己编的“数学故事”、“数学趣题”等。如在学完《三角形的面积》后,一个学生写的数学日记是:“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后,我有点疑惑:为什么要用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一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行不行?这样得出的三角形面积公式还要除以2吗?……”这个学生不仅在日记里面提出了问题,还详细叙述了自己通过动手操作解决了问题的过程,得出了不管怎么样拼三角形所得到的面积公式都是一样的结果;还有一题多解的几种解法或找出最优解的过程;为自己的数学学习方面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培养数学眼光
学生有了写作的欲望后,教师应该善于培养孩子的一双数学眼睛,用孩子们好奇的大眼睛去细心观察生活,去发现我们意想不到的数学问题,努力写出有价值的优秀的数学日记。比如,有同学在数学日记这样写到:“星期天,我跟妈妈去街上。坐在妈妈的自行车上,我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当人们把自行车停在地上不动的时候,为什么必须打开支架呢?’通过观察我发现自行车支架打开以后和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形成了三个着地点像个三角形。原来,根据三角形的稳定性,这样打开支架就可以让自行车平稳的停在地上了。我们要把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还有的同学在数学日记中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解释了“为什么老人拄拐杖走路平稳”的问题。
四、充溢人性评价
关键词:兴趣激发;养成习惯;英语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习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拓展视野,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习惯呢?
1. 兴趣激发学生养成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克服困难的一种内在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知识的动力。抓好入门教学是开展兴趣教学的关键。语音教学是英语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新教材的词汇量大是我们顺利实施新教材时碰到的第一个拦路虎。以音标为凭借,语音教学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激情。同时运用直观的教具或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景,营造氛围,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深入,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英语的潜能,需要老师去唤醒,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2. 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的习惯。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学生在课前要对老师本节课的内容有初步的预习。首先,学生应对老师要讲的内容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预习,如单词预习、听力预习、课文预习等。其次,学生要有正确的预习方法。如课文预习,一是,快速阅读全文,找出疑难点,查出生词,对文章形成初步了解;二是,解答课文后的问题,并查找与课文有关的信息;三是,对新课和不懂之处先自己仔细思考,尽量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确实不理解的部分要做上记号,带着自己的问题去听课,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听课效率。
3. 让学生养成勤于动笔记笔记的习惯。
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应该认识到上课时做笔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准备五个本子。课堂笔记本,作业本,默写本,改错本,作文本。课堂笔记本用来随时记录每节课的要点;作业本用来巩固记忆课堂上应掌握的内容;默写本用来听写单词,默写老师要求背诵的内容;改错本用来对作业试卷中的错误订正整理;作文本用于书面表达,课文改写、缩写和英语日记。每个本子书写要求规范、工整、美观。分工细致明确,各得其所,便于学生以后查阅和归纳总结。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做笔记方法,即要做好听课笔记,学生的思想进程与老师的思想进程必须一致,必须抛开与听课无关的杂念。笔记内容要注意重点、难点、疑点、新观点,听课笔记可用自己的话,用关键词和线索句、提纲挈领地记录。
4. 让学生养成课后勤复习的习惯。
根据艾宾斯遗忘曲线“先快后慢”的规律,在所学知识还没有忘记的时候就复习一遍,以加深印象,防止遗忘。首先,复习要及时,要先快后慢,练习少而精。这一步很重要,许多学生因为没有及时复习,把前面的很多知识逐渐忘记,导致课堂不能有效接受新的知识,成绩逐渐下滑。其次,复习的方法要讲究:1、整理笔记法:整理一天所学的内容,补记新内容;2、卡片记忆法:把易忘记的单词、词组和课文写在卡片上,随身带着,可以随时随地复习;3、句型图表归纳法:把所学的新句型画成表格插入以前学过的句型,进行比较,归纳总结,真正做到温故而知新。
5. 让学生养成及时纠错的习惯。
学生课后一定要多思考多总结老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学生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对于自己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也一定要多积累多总结。每位学生把平时常犯的错误都记在错题本上,及时复习,以备考试不再犯错。
“磨刀不费砍材功”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虽然需要坚持不懈地,有条不紊地进行练习和强化,要经历很艰苦的过程。可一旦学生养成了正确的学习英语的习惯,他们会发现原来英语如此简单,随着一个又一个学习上所获得的成功,他们会变得很自信。而且他们会慢慢地爱上英语。同时也为他们的终生学习做好了准备。着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我们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
习惯是通过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动力定型,属于第二信号系统,是可以培养和改变的。习惯是一种主宰人生的、顽强的、巨大的力量。正如乌申斯基所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值,而存放者一生中都会享受着它的利息。不良的习惯则是无法偿清的债务,它会不断增加利息,并以之折磨债务人,消失他的创造性,直到彻底破产。”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一门工具课。因此,英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习惯养成的过程。良好习惯的养成,一方面靠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另一方面靠严格训练,持之以恒,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广大英语工作者们,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为了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在英语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吧。
参考文献:
一 中学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具体表现
1.注意力很难集中
中学生处在青春期发育阶段,思想浮动较大,加之缺乏正确引导,容易导致思想不集中,以至于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了学习成绩;日积月累,逐渐与专心学习的同学在学习成绩上拉开了差距。尤其是一些留守少年儿童,缺少家长监管,他们常常会边写作业边看电视,很难静下心来专心地学习功课。
2.学习生活很无序
这类学生的物品摆放乱七八糟,学习用具与其他东西混在一起。经常出现写作业时找不到作业本,上语文课抓出一本数学书,该交作业了才想起它还在家里,各种资料东放一张,西放一张,因而找东西的时间比学习的时间还长。
3.做事拖拉,有头无尾,缺乏计划
正准备读书,突然想起有事还没有做,于是放下书本就走;学校举行学科竞赛,突然心血来潮要学习,买了好几本学习资料,结果没有看几页就扔在了一边,以后再也不提。因此,浪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却毫无收获。
还有些同学在看到同桌的同学在做数学作业,自己也拿出数学书;听到后面的同学讨论一道物理题,自己也翻开物理书,猛然抬头看到黑板上写着:“明天交作文”,又开始琢磨该写点什么——于是,三心二意,没明确目标的推动,也没有单位时间里较高的学习效率。
4.抄袭作业成为习惯
有些同学从偶尔的抄袭作弊慢慢发展为经常的抄袭作弊,这种抄袭作弊习惯所产生的惯性作用又会渗透到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他们逐步形成虚伪、不诚实、害怕困难等性格。学习变成了一种取悦别人的行为,虚假的成绩成了自我安慰的精神鸦片。
5.学习畏难情绪严重,缺乏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学生对学习有恐惧心理,怕吃苦,遇到困难则临阵退缩。随着困难积累,形成不想学或无法学的状况。
二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
1.培养自觉性,形成坚强的意志力
作为教师或家长要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而要使孩子能有意识地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必须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其次必须让他们明确坚强的意志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条件。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由小积大,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严格要求,反复强化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对他们严格要求。给他们制定一些严格的学习规范与制度,必要时可让家长监督执行,做到持之以恒,最终实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目标。
3.整体培养,相互促进
对中学生来说,要养成的良好习惯颇多,诸如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等,最重要的是生活习惯,因为一旦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为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卫生习惯打下基础,也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要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结合起来。
4.消除恶习,破旧立新
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必须要求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习惯,并用良好的习惯代替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意思。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坏习惯的危害性,下决心改掉它;其次要落实具体措施;最后还要做到不搞“下不为例”。关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明确指出:“每一回破例,就像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团线掉下地一样,一回滑手所放松的线,比你许多回才能绕上去的还要多。” 转贴于 三 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
1.上课环节
课堂是同学们获取知识的主渠道。然而,听课不认真,注意力不集中,在课堂上“走神”的现象十分严重,对老师讲的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全然不知。至于只听老师讲不动脑去分析,学习处于被动地位,不假思索、不求甚解的同学大有人在。
2.读书环节
要提高读书的效果,应当把握以下三个环节:即“上课前要先读”,即预习,可以“粗读”,这样就能做到心中有“底”、有疑、有问进课堂;做作业之前要再读,即复习,要求“细读”;在训练中遇到疑难问题,找到对应章节反复读,要求“精读”。另外,读教科书还要从中把握好知识点、重点、难点,通过自己的归纳、小结,形成本节课或本章节的知识结构,把零碎的、一点一滴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体系。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训练,同学们可亲自去体验、品尝读书的味道,真正认识到“书本是最好的教师”,从而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了读书方法,自学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3.练习环节
课堂练习或课后练习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检查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完整地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的技能、技巧,发展思维能力。对于这些目的,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要告诉学生,练习要认认真真地完成,因为它既是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又是学风、意志和品德的考验。不仅要保质保量,而且还要独立和按时完成,更要从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轻松教学法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校提出了讲究整体效益,重情、重导、重实践三重并举的教学模式,基于一体三重的教学平台,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应用于信息技术课中,并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进行教改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日前信息技术教材、教法的研究尚不完善,学生虽然对信息技术学科充满兴趣,但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中,对许多概念知识感到很抽象,很难理解,从而有时达到厌学的地步。因此探讨行之有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已成为我们迫切研究的课题。笔者从自己从事信息技术教学多年的情况总结出一套运用轻松法教学的教学模式以供广大的同仁们共同探讨。
1.轻松教学法的首要问题是学生要有想学习信息技术的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想学、爱学是轻松教学法的首要问题,一个人被强迫做自己不爱做的事情的时候那他永远也做不好。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社会上的普及运用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教学,尤其是电子投影仪、音响和多媒体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信息技术产生了神秘感,同时也充满了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有利条件去点拨、激励学生,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要学”的主动状态,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求得快乐。学生初次同电脑打交道,不能一开始就讲一些理论性的问题,而是先从使用某个应用软件开始,让他们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切身好处。例如让他们在电脑上试着用汉语拼音写作文、信件,运用画图软件进行画图等。只要他们按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地去做,就可以尝到学习电脑的乐趣。这样做有利于消除学生对电脑的神秘感。让他们感受到像电视机、录音机等家用电器一样,对于电脑我们也可以在不了解它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的情况下使用它,从而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2.轻松教学法的关键是教师科学的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这一理论已经是大家公认的科学教育观。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要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从而发挥他们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玩”的过程中会碰到一些问题和困难,这时我们再结合这些具体问题,给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性和原理性的问题,使他们知道我们学习信息技术不光要掌握一些实用性的知识,还应知道一些理论性的东西,让他们知道任何学科都是理论指导实践这一真理。
例如,计算机发展了 50多年,但其基本原理并没有变,仍是基于冯诺依曼体系,即由“控制器、存储器、运算器、输入、输出”五个部分组成没有变。信息技术学科内容丰富,名词术语多,各知识点之间联系密切,常常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往往使得学生在入门阶段,感到陌生的名词多、难点集中、头绪繁杂,甚至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好学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鼓励学生要有契而不舍的精神,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过程,而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只有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学习,掌握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和原理、基本操作方法后,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另一方面要针对学生的实际,进行分层教学,对于高层次水平的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横向拓宽、纵向深入的训练,着力培养能力,发挥特长。比如可以让他们自主钻研课本以外的知识,尝试探索和追求及成绩的乐趣。学生在不断地向各种问题挑战的活动中,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并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或自学的能力。对于中层次的学生在达到基本教学要求之后,如有余力向高层次进发;对于接受能力慢、反应迟钝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达到基本要求。这样既给高层次的学生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又使得低层次的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