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教育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传统文化教育论文

第1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1.1图书馆承担着社会教育的责任图书馆作为具有社会教育责任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承担着社会教育的义务,是少年儿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修养、陶冶道德情操的极佳场所,在少儿传统教育中具有“第二课堂”的特殊作用,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没有围墙的学校;学校教育与图书馆教育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图书馆应主动更新观念,不断拓展领域,采取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传统教育,承担起少儿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任。

1.2在少儿传统教育中图书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的优势之一是馆藏优势。图书馆是城市的社会文化服务中心,传播信息、共享资源的阵地,是对公民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保存着浩瀚丰厚的中国文化典籍,这些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陕西省图书馆现有大量线装古籍、珍本、善本古籍,在传统文化藏书的完整性和延续性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图书馆的优势之二是人才优势。拥有丰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图书馆员不仅能为读者提供很好的信息和文献检索服务,也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通过各种渠道弘扬传统文化,提高读者的传统文化素养。图书馆具有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任何机构不可代替的。

2图书馆实现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

2.1图书馆应加强传统教育的硬件建设图书馆应加强传统教育投入,增加视听文献、电子文献、多媒体文献馆藏,如陕西省图书馆网站中,馆藏资源里的“陕西帝王陵”“三秦史话”“古籍珍品在线”就很受读者欢迎。同时图书馆还应合理地调整馆藏结构,把传统经典读物集中起来设立“经典读物阅览区”“少儿国学启蒙区”“唐诗宋词区”“诵读读本区”“国学漫画区”等。图书馆必须积极创造适合少儿读者进行传统文化阅读的舒适条件,比如设立“亲子阅览区”,营造传统文化阅读的浓厚氛围,让传统教育形式活泼有趣,更具可读性和实质性,贴近学生的心理特征,潜移默化地传播传统文化。

2.2必须全面提高图书馆员的传统文化素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深入的了解。作为图书馆员,如果不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只是守着那丰富的传统经典,不知经典所云,就不知经典有何价值,就不能很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图书馆加大传统文化阅读推广力度,定期推介传统文化阅读书目,从而不断培养公众阅读传统文化典籍的兴趣。

2.3大力开展阅读推广活动阅读推广活动是文献价值体现的重要途径,其服务质量直接决定着教育普及工作的效果。图书馆首先应遵循实用、科学的文献分类原则。文献分类应以主题为主,中图法分类为辅。目前大部分图书馆采用了中图法对图书进行分类,在实践中,可能将一套图书分割在不同的分类号下。为便捷阅读,开架阅览文献应坚持以个性的主题分类进行排列,使相关度较高的文献相对集中,利于少儿读者阅读。其次,做好适当的文献揭示工作。必要的文献揭示是对读者阅读的引导性提示,如适当地对传统文化典籍的创作背景、历史演变等内容给予生动的故事性介绍,则容易引起小读者的阅读兴趣。

2.4有计划地开展读者活动开展读者活动就是加强文献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有计划地开展读者活动,不但能促进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图书馆完成辅助教育职能的有效工具。一是定期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举办文化学术讲座无疑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和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邀请传统文化底蕴丰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或研究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系统地举办传统文化讲座。二是开办少儿经典诵读班,举办“少儿国学课堂”“少儿书法比赛”等活动;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多种形式表现传统文化。在主动向读者宣传传统文化的同时,激起其对传统文化学习的自觉性。三是举办专题传统文化展览。利用馆藏珍贵的传统文化实物、典籍、视频资料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在图书馆内举办专题展览,让学生置身传统文化的海洋,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既培养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知识,是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好方法。四是利用网上图书馆,丰富网络资源。将书籍、讲座、展览等制作成电子资料,放在图书馆网站上,使读者能便捷地阅读经典书籍,观看国学讲座和专题展览,这对弘扬传统文化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是很有帮助的。总之,在传统教育上应具有创造性,并建立多元化服务体系。

3结语

第2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重要性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学完,甚至一辈子也学不完,所以人的一生都可以学习,都在努力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都说学习要从娃娃抓起,其实,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也应该从小学抓起。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是非常强的,有些小孩子靠眼观耳闻一遍就能牢牢记住所见所闻。小学生在生活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对他们的思想、人格等都有重大的影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对他们的成长还是民族文化的传承都具有无法磨灭的作用。另一方面,在传媒迅速发展的当下,世界各国文化不断冲击国内文化,很多小学生对奥特曼、樱桃小丸子等等都能脱口而出,但是对于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哪位名人却一无所知,传统文化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

1.提高重视意识

在各国文化漫天飞舞的今天,不是要排斥它们,而是在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的同时,更要学习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要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从小学一年级的语文教学中,就要注重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让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兴趣,让祖国的花朵从小有一个认知: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要从小开始了解、学习。

2.诵读经典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化经典著作是传统文化权威性的文化精髓的代表,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且大多朗朗上口。诵读经典一直以来就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往往能在诵读中感受文化经典的文字美感和抑扬顿挫的韵律,潜移默化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操。在低年级尤其是一年级,应该诵读一些较简单的经典,如《唐诗三百首》《三字经》等,而且要反复朗读,直至可以随口背诵,牢记于心,甚至可以运用于日常交流中。诵读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增强记忆力的一种方法。

3.结合生活实际学习传统文化

诵读经典是相对抽象的,而经典是来源于生活的,生活又是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的,尤其是生活中的节日。传统的节日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下来的,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结合生活实际,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是学习传统文化的做法之一。如端午节,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了解端午节的来由,与哪位人物有关,在这个节日都会有哪些习俗,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名言、诗词等等,再联系自己家是如何度过端午节的,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去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与意义,在实践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息息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所有中华儿女的重任,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陈红旗.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几点做法[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08).

[2]梁继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苑教育,2011(16)

第3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近年来,教育部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新世纪高等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国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把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德育教育之中,在现代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核心课题。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我国同世界的更多更快的相互融合,使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意识渗入或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等各个方面。我们的青少年渐渐远离了这些经过5000年文化沉积,具有独特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那么学校该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呢?

一、历史传统文化教育的重大意义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而5000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精髓,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是先人们传承下来的丰厚的历史遗产。在传统文化中不仅弘扬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情怀,而且还提出了“忠、孝、礼、义、信”等修身养性的精髓。传统文化的普及教育,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提高青少年人文素养、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

二、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的人生观、幸福观、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传统文化中所提倡的“勤俭节约”“重义轻利”“忧国忧民”“舍生取义”等精神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抛弃。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尤其是老师,常常会感慨“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了”。确实,在如今的孩子身上,娇骄二气,自我中心,自私冷淡等,独生子女的通病有愈演愈烈之势。而传统中尊师重教的观念有时只能是我们为人师者自我安慰的想法。而还没有形成正确人生观的青少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中,慢慢养成了唯我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随意浪费、大手大脚等坏习惯。他们体会不到父母的艰辛,体会不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不懂感恩,集体观念越来越差,社会公德意识变得淡薄,功利思想成为社会行为的主导。这一切都表明将传统文化渗入到现代教育中已是刻不容缓的形势,立足传统,才能使我们的德育理论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将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德育教育中的举措

1.教师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体会与领悟

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是传播传统文化的媒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鉴赏水平,在教育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没有一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只能是停在口头上。因此,加强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底蕴,在教师中提倡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传统文化教育的基石。教师要先做到博爱学生、彬彬有礼,更要具有“亲其师则信其道”的观念,以有亲和力和师德风范的形象去接触、教育学生,使其在精神上感受到接受教育的愉快。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要以优秀的传统教育来引导学生从“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得到正常的发展,以提升其个人修养。

2.用传统文化进行德育教育

学生有错,利用“惩罚式”教育,写检查或者从经济上进行处罚,给予处分,是不少人常用的手段。但这些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学生没有达到内省自悟。因此,在德育教育中,用优秀的传统教育理念、名人警句、杰出人物轶事,深入分析,说理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3.营造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

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深入到学校的各个角落,使学生从心理上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真正喜欢传统文化。我们应该注意以下的有效做法:

(1)传统文化教育同时代背景相结合

选择具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精髓和糟粕,并且具有时代性,因此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选择与时代背景相适应,具有积极教育意义的内容。

(2)传统文化教育更持久深入

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一阵风,水过地皮湿。想起来就做,想不起来就不做。要具有持久性、经常性、深入性,更有专人、专门机构去管,使学生从时间上、空间上时时刻刻、随时随地、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地受到熏陶。这样,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在学生心中扎根。

(3)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

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结合实践才可以展现出它的魅力,学生也才可以真正的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因此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我们要经常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比如,到敬老院帮助孤寡老人,在公共车上让座,学生中间互相帮助,尊老爱幼等等。在实践中让学生真正领会“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等优良传统的内涵。

在现代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复古行为,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我们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将现代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使传统文化延续、丰富、提高、发展,发挥各自优点,有侧重地教育,使学生的教育真正又红又专。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思想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2]李成林.学校德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4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承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77-01

“文化”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是人类的创造性成果,而不是人的本能活动的结果。文化的初始含义是与自然物、自然行为相对的人的创造物和创造行为。文化是人所具有真、善、美的一种素养。古文中“文”指交错有序的现象,如“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海曰明。(尚书 舜典)”。古文中“化”指变异和转化的过程及结尾。“以文求化,因文而治”乃“文化”。刘向的〈说苑 指武〉一书说“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意思是说“说服、教育、谈判、外交等方式解决不了就要动刑惩罚。”“文化”简言之即“文治教化”,也是人类不断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进步的过程,它包含了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审美文化和符号文化等。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又有什么内涵呢?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汉民族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代相沿共同认可的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民情习俗、知识系统、道德意识、思维特点、价值观念、理想追求、人生态度的聚合体。它孕育于上古时期,兴盛于春秋战国,鼎盛汉唐,延续宋明清,衰退于1840年,终竭于“五四”,再度破坏于""。它主要以:典籍册卷、文物古迹、风俗习惯、口口相传四种方式留存下来。它具有三大基本特点:①具有强大的凝聚性。如“叶落归根”“眷念祖国”“怀念故乡”等思想人皆有之,而且很多集合团体也因此而萌生和发展。②具有严密的伦理性,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道德文化,如“以德为先”“以孝为先”“礼仪廉耻,忠孝仁爱。”(八德)等。③具有突出的人本性。如:“民贵社稷次之,轻之。”“民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

《语文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何为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目标到达经天纬地照临四海,即为人文。素质教育借鉴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在教师素质、教材素质、教育管理者素质、教育思想理论等方面无处不含传统文化。中国的教育现实已经达到了普遍关注传统文化教育的趋势。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教材饱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因此,语文教育不容忽视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教学中如何播洒传统文化的种子呢?我坚持要求学生在积累字、词、句、段、篇的基础上创作并整理自己的文化簿。并开展以下活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

1.每周一字辩文化

我每周给学生示范辨析一个字,从辨析中融会传统文化。当然也要求学生每周自己积累一个字,并能够辨析。如:“孝”,会意,形声字。 解:金文“孝”字,为子承老形。小篆之孝,从老的上半部分,从子,意谓子背着父母,意即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故其本意作“善事父母者”,此之谓孝。其义有:①善事父母之道曰孝。如《孝经·开宗明义》“夫孝,德之本也。”②善事父母之人曰孝。如《汉书·武帝纪》“兴廉举孝”。 ③居丧曰孝。如守孝、在孝。④奉养、孝顺曰孝。如《礼记·祭义》"内则孝于亲"。⑤服父母与祖父母之丧的曰孝。如孝媳、孝孙。 ⑥能继先人之志也。如《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孝”,上为老、下为子,是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称之为孝。 子女从父母那里承传血脉和家训,子女之身,就是父母的分身,不孝父母就失去了自身的大根大本。故古云 :“孝乃天经地义”。 《诗经·蓼莪》写道:“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因此,身为子女,如何行孝,是我们每个人不可不知的。如果能将孝敬双亲的心,扩大到对所有的师长、宗亲;如果我们还能在立身行道方面有所努力、贡献,让父母宽慰,使他们一生的辛勤没有白费,这就是古人所谓的“光耀门楣”,“孝行”至此就更加圆满。“孝,乃百行之本,众善之初也。”孝不分老少、富贵贫贱,是人人可行可做的。愿我们能牢记这些话。及时把握行孝的机会,切莫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痛,至此追悔已迟。

2.课前故事说文化

我依据学生学号轮流值日,每节语文课前由值日生讲一个有意义的故事,之后发动对故事进行评论,在评论中引导学生说出故事中蕴涵的深刻的传统文化。如〈赵孝争死〉。

汉赵孝,字常平,与其弟礼相友爱。岁饥,贼据宜秋山,掠礼,将食之。孝奔贼所,曰,礼病且瘠,不堪食,我体肥,愿代之。礼不允,曰,我为将军所获,死亦命也,汝何辜。兄弟相抱大哭,贼被感动,并释之。事闻,诏分别迁授。

赵氏昆仲,以至性孝友,而化及盗贼。夫恶至杀人而食之贼,且当众贼饥饿亟亟待食之时,尚可令起慈心,则世间安有不能化之人。《大学》云「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其然乎。

【译文】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给他们兄弟两个都做了官。

3.每天一得记文化

我要求每位同学每天在日记本上记下自己的体会,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星期天跟同学到烈士陵园去爬山,越感觉自己运动得太少了,爬不了多久就累了。里面埋的大部分都是途中为国捐躯的烈士。我向他们致敬!”

第5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传播;文化性

从文化性统一的角度着眼,英语教育与传播中有两个层面的结构系统值得我们去关注。一个是文化形式系统,也就是借助符号活动,人类创造出的与动物不同的文化世界。在人和文化之间,人借助符号使二者有了联系,而人在借助符号进行活动之后所得到的文化这一“产品”也就为人所有,而结果则是人类成为了文化的主宰。该系统提供的文化功能性依据可为各种知识的教育所应用。第二个是文化要素系统,对人的教育活动离不开人的“圆周”也就是人类活动的基本机构进行研究,并且人类的这些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了一起,由功能的纽带将其结合在了一起,其中就有人开展文化传播的功能和其意义与目的,这个系统提供了文化功能性的内在机制,为对英语教育的文化传播价值进行具体而深刻的挖掘提供服务,因为人类文化所独有的道德价值、理智与品行是从其建筑结构中得到的,而非其形式或构成的材料。

一、存在于英语教育与传播内部的联系

虽然针对文化的研究学者们所选择的途径存在较多差异,但在对文化的基本内在特性方面他们有共同的理解,也就是文化是符号,是人的活动的外化形式。卡西尔是第一个在文化哲学高度上人类的文化行为与符号联系在一起的人,他借助符号对人的本质进行了规定,“人是符号的动物”这一著名的命题就是他提出来的,在他看来这个界定给了“人”向文化方向的引导,因为在人类的生活中,符号化的思维和行为是最为典型的特征,并且这些条件是人类文化全部发展不可或缺的。因此,在人类交际过程中,所运用的是代表事物的符号而非真实的事物。要想使传播有效,就应对基本的传播符号形态做到掌握,以使其能够得到传受双方的认可,进而成为传播的工具。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理解,传播其实就是借助对可选择的符号的操纵,达到一个系统(信源) 影响另一个系统(信宿) 的目的,借助连接的信道符号得以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从本质上来说,英语教育其实就是英语国家传播和分享文化信息的活动,传播的基本因素在这整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首先,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情境是英语教育与信息传播不可或缺的,并且传播中各个变量之间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进而建立其意义的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和文化的因素决定的,意义的情境得以建立使得信息的传播也更具社会性与文化性;而传受双方所接触的文化环境会对意义的被传播和被接受起到限制作用,他们各自的文化意义的认知和构建是以其所处的社会文化为依据的。其次,人是具有社会性的,这对于信息传播活动的有意图性和非盲目性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符号何以将其目的性与意图性做到充足的展现。因为传播属于符号互动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该过程中的动作、功能及其程序都是处在进行和发展的动态状态的原因啦,从社会结构意义角度看传播,它一直是处于不断变化的、复杂的和动态的调试和游走状态,并非固化了的信息流动。所以,在生产意义时,新的意义在不断的被传播活动制造出来,传播活动的过程其实就是在进行生产和调试。三是场依存性是英语教育与传播共同的特性。符号的存在都是与地点、时间、相互关系这样的文化环境的外在背景,以及对符号者的文化素养进行解读这样的内在因素密不可分的,不存在单独存在的符号。因此在符号特征这一方面英语教育与信息传播达成了一致: 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借助怎样的方法,谁将怎样的信息传给了谁,目标是什么,有怎样的意义产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霍尔认为,不管从哪个角度着眼,人都会发现信息系统有一个普通特征,那就是接受者的背景、传播、以及依据预先设定的程序做出的反应、情景(后两者为内在语境与外在语境)等因素组成了意义。因此,在对语境性质的理解方面接受者能够实际感知的东西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活动、阅历、地位及环境是影响生物体感知内容的四个方面。而对于人来说,还有一个方面十分重要,就是文化。霍尔的观点可以为上述观点提供依据。

二、英语教育文化传播的意义

第6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高等教育;意义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它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光辉灿烂,而且在当代也已经和正在受到亚洲乃至全世界日益众多的国家和人民的重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人的思想、文化、审美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中,应当认真地加以弘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应当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模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所形成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积淀。它既散见于经典文献、制度规章等程式化的客体形式之中,又存在子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风俗习惯等主体形式之内,经过数千年的演绎与扬弃,这种文化积淀已深深地融进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之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是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新文化创造和发展之基点,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这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传承性,而要建设、创造和发展,首先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内在价值,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方面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导向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潜在的推动因素。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承担者,中国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他们的努力。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根植于民族传统之中,以传统文化为前提。只有把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才能赋现代化以民族特色,也只有这样的现代化,才是真正现实的、具体的、有活力的现代化。英国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最早向现代化发展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保存传统最多的国家;即使在今天,日本的传统文化依然大量存在于政治、文化、经济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所以,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现代化教育中,应当加人传统文化教育,以增加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力度。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培养、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因素。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灵魂,它对于塑造民族的品格和风貌,对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增强,作用之大不可量化。而蕴含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产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感情。民族历史愈悠久,传统文化愈丰富,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则越深邃,民族精神越强烈。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客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之主体。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这一辩证统一关系,决定了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时,离不开传统文化教育。诸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天下为公”的理想精神、协和万邦的宽容精神、献身祖国的爱国精神、“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在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冲击精神文明建设的时候,必须进行认真的整理、挖掘,用以武装当代大学生,从而重新树起民族文化的旗帜,以激发人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抑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弘扬社会主义新文化,为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由竞争的经济,或者说是一种效益驰动的经济,与其它事物一样,它具有双重性:市场经济强化了人们平等观念和经济意识,但可能导致以拥有金钱、商品的多寡作为划分人们等级地位的标准和判断人们的价值尺度;市场经济追求利润的最高极限,也会导致人们“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可以提高人们的自主意识,但一些人追求无限自由。产生无政府主义;市场经济以企业甚至个人为经济运行主体,容易引发极端个人主义;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劳动使相互服务意识增强,同时又使交换关系渗透到人际关系和权力结构之中。市场经济双重作用中的负效应,将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如果我们在教育大学生时赋予传统义利观以时代的内涵,则对于冰释滞存于大学生思想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会有立竿见影的积极效果。除了对大学生灌输集体主义奉献精神之外,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进行传统文化中的群众精神教育。千百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形成了这样一种民族心理积淀:社会是一集合之整体,个体总是生活于群体之中,是民族、国家之一员,如果整体利益受侵害,则个体利益也难以保障,因此,个体利益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整体利益。传统文化中这种社会成员服从群体、群体服从国家的集体精神,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引发的本位主义、地方保护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直接对立的。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继承、发扬这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群体精神,通过分析与取舍,将群体精神注人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之中,无疑会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不仅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点是强调“先义后利”、“义以为上”,认为在获取个人利益时,要看是否符合公正、公平和诚实原则。

二、寻找和发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建设的结合点.赋予它新的时代气息,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规范

在大学生思想教育问题上,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发扬集体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经坎坷、动荡而巍然屹立于当今世界,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集体主义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维护国家社会整体;孝敬父母、关爱兄弟是维护家庭整体;

“天下为公”是人类大同世界的最朴素想象,集体主义的具体内容因时代和社会的条件不同而各异,但就群体生活中个人需要顾及他人利益及大众利益这一点却是共同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正是这种精神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持久不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个人与国家、杜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仍然存在着矛盾,而二者必须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来。大学生由于思想尚未成熟易走极端,崇尚绝对自由,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的时候,潜意识不可避免地要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因此,教育大学生在继承传统文化整体精神时,应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一定要从传统的整体主义精神出发,上升到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高度上来。

(二)发扬仁爱精神,加强热爱人民、尊师爱生教育。孔子把“仁”由西周时的“爱亲”扩展为“爱人”,由家族之爱推广为天下之爱,不但体现了由亲而疏的爱的变化而且包含着“泛爱众”的质的升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将心比心、以情交情、以诚求诚,正如孟子所言:“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古今社会必然有种种差异,但以“仁爱”为总纲所提倡的礼让、保民、爱人、尊亲、团结、互助、谦虚、同情等,仍为年轻一代不可或缺的优良品质。现在一提“现代化”,人们往往就与竞争、紧张、高科技、高消费相联系,很少与“人情”挂钩。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们今天受益于现代文明,同时也受害于现代文明:一方面知识激增,科技发达;另一方面人口失控、战争不断;科技的日新月异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与现代化之进程,但同时却加深了竞争的激烈程度;经济的突飞猛进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却俗化了精神领域,淡化了人情关系。上述不良影响反映在大学生身上,集中表现为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甚至以金钱作为评判人生价值的标准,所以,我们应对大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仁爱”教育,使其热爱人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牢牢确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交际准则。

(三)倡导“重家庭”伦理道德风尚,加强社会主义家庭观念教育。家庭是在原始社会氏族解体过程中产生,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至今仍存在和发展着的社会最基层组织。在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中,家庭既是社会基本的生产单位,又是社会婚姻的生活单位,它兼顾赔老扶幼、教育子女等众多的社会职能,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家庭伦理一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齐家”思想、“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妻和敬’,、“邻里和睦”等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在促进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西方不良文化观念也在猛烈地冲击着中国的每一个家庭。大学时期正是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其思想品德可塑性很强,对事物的真假优劣辨别能力不够,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目前,有部分大学生对父母口出狂言,视为“保姆”,当作“包袱”,因此批判继承传统文化中的“重家庭”伦理道德,发扬中华民族特有之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妻柔以及扶弱济贫、尊老爱幼这些传统美德,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不仅能使千万个家庭和乐融融,而且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健康和谐,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国家长治久安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四)主张慎言力行,发扬自强不息的实干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处理言与行的关系间题上主张“懊言力行”。“慎言力行”这是古圣先贤务实品格的集中体现,这种品格对今天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极为可贵的。年轻人富于理想,热情浪漫,年纪轻,阅历浅,往往誓言多于行动,好高,远,脱离实际。因此,教育大学生发扬务实精神,刻苦学习、精通学业、奋力拼搏、自强不息,这对他们将来建功立业,成长成才,无疑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以科学的态度正确对待人类一切传统文化成果

传统文化既是人类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人类继续前进的基础,又是一个可以阻止人们前进的包袱。因此,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就必须强调对一切传统文化进行鉴别和选择,采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抛弃其保守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糟粕,吸取其为时代需要的精华,并赋予其新的意义。学校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要和大学生日常生活行为规范联系起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只有从具体的小事人手,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尽量避免呆板、说教式的方式,避免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

第7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第一,今日事今日毕,坚决与拖拉懒散的思想习惯作斗争。孩子之所以表现为拖拉懒散,在于习养,一般都有一些思想根源。我有时在课外与学生促膝而谈,找一找学生的思想最近发展区域,试图从根源上找出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此外,以学生具体转变的生动事例作为教材,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只要自己不懈努力,持之以恒,坚持与自我做斗争,总会有进步。以一些名人故事激发感染学生,例如齐白石“不让一日闲过”,偶有闲过,必在第二天补上,终成一代巨匠。在实际操作上,要求学生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必要时借助老师、同学与家长的约束力。当天完成作业后,自己整理好学习用具。

第二,勤用功,惜时间,树立具有自己兴趣倾向的远大理想。“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聪明在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应知学问难,在于点滴勤”“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好读书时不好读书,好读书时不好读书”……一句句由中国传统文化演化而来的名言警句,也是我经常用来告诫学生的话语。结合着合理引导,让学生学会合理用脑,合理作息的教育,让学生懂得要科学安排,才能提高效率,做到事半功倍。这里仅仅闪现一个特写镜头:我班的孩子每天上交的家庭作业,我都会亲自批改,你发现没有,交上来的作业都是一本本打开的,拿过作业本,一眼就可以看见本次的作业;每一个小组和下一个小组的作业都是颠倒而放,错落有致。“志当存高远”,我每每这样教育学生,一方面要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在小学的高年级阶段,引导孩子把远大理想同自己的未来和社会的发展和需要结合起来,和自己兴趣努力方向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好最基础的文化知识,切忌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既向学生适当传播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最新进展,让学生具有面向世界的知识视野,又紧密结合现实生活。只有脚踏实地,找到实现理想的途径,并为之不懈奋斗才能最终成功成才,实现理想。

第三,顺自然,循规律,以发展的目光看待自己与同伴。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满足孩子的需要,展示他们的天性,看到他们的笑颜,是我一向最开心的事。“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孩子是成长中的人,而不是小大人。这是客观规律。他们的合理需求应该能够得到满足,得到教育及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事缓则圆”,这个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里的亮点与西方教育中的“暗含期待效应”在我的时域中不期而遇了。今年,我在结束一年的支教生活后回到本校,开始了新的教育事业,在新学期开始的这三周左右的时间里,我在一开始就与学生交流说,我们的脚步会比较慢,以致很慢,这之后,会有一个逐渐加速的过程出现。其间,一方面是双方相互适应,另一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不严,师之惰”。上课能不能随意说话,能不能喝水等等,为什么不能,如果有的同学这样做了,该怎么办,要有明确的规定。从我努力地放慢语速。咬清每一个字,力争让每一个字都浸入学生的心田。到新知识讲授前的准备,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拿出八成以上的精力去关注学生的信息情况及其反馈,不断地调整进度及方式方法。在第一节课上,我工工整整地把“公平”二字写在了黑板上同时也把它深深地刻在心里。公平地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尤其对于一些学习吃力的孩子,首先让他们树立自信心,以内驱力和责任感为基点激发上进心和求知欲,鼓励他们多多向同学、家长、身边的兄弟姐妹等等询问,形成多渠道的信息来源。每当让他们回答问题或上台展示时,我都倔强地坚持让他们自己或最大限度地由自己独立完成,我打心眼里深信他们是最棒的,而暗暗地期待他们每一点点的进步。有了发展评价与推迟评价两把尺子,学生之间关系更加融洽,在我的建议和鼓舞下,大部分孩子逐渐学着称赞自己和别人,鼓励多了,进步快了。和自己的过去比,和同学比,和同级更多范围的同伴比,开阔了视野,增强了自信,防止骄傲情绪的滋生和蔓延。

第四,重氛围,时交替,适度的紧张和偶尔的放松有机结合。“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在说明氛围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也很深远。进入我们的课堂,环境清洁,桌椅整齐,桌面规范,学生坐姿规整。从一尺,一寸一拳的强调,到双脚平放,上身直立的讲解,从细微处见真情。既旨在营造一个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更重要的在于对学生的身体健康负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加上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的注意力不可能长久保持。动静结合,读写结合,讲练结合,是我经常使用的交替方式。每一堂课,我总是在结合着手势动作、语言和微笑的赞美自己与别人之声中开始。在不断的激励和鼓舞声中进行,在恋恋不舍的师生问候中结束。我在鼓励孩子跳起来摘苹果的同时,更是让自己在不断地跳起来想办法,一如鲁迅先生说:有人说我善于解剖别人,其实我更加善于解剖自己。中国传统上把“五世其昌”作为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我同样把以上的五条送给广大的读者以及可爱的孩子们,祝大家永远幸福安康。其实,我深感自己虽然做了不少工作,有了一点点经验,在浩瀚无边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尚只是一滴小小的露珠。而我同样深信一颗水珠可以映照出整个大海,它或许微弱的光芒将指引我向更加深远的方向继续前行。

作者:张学炬巩玉顺单位: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中心店镇老营小学

第8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1.综合利用传统节日。据有关研究表明,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幼儿认知、情感、行为的相互发展,有助于幼儿了解社会民俗习惯、社会礼仪及规范,萌发积极健康的情感,培养其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众多,在其悠久的历史中孕育了众多的民俗文化、节日活动,这些活动蕴藏着丰富而宝贵的教育资源,需要我们提炼并加以利用。结合传统民俗节日,精心设计过节方案,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节庆活动,通过专题性节庆活动、节日环境熏陶、节日亲子活动等途径,对幼儿进行情感的培养。如过“端午节”“中秋节”时,组织幼儿做粽子、月饼,使幼儿切身体会劳动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在初步了解传统民俗节日,体验节日愉快的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分享,萌发关爱父母、关爱老人、关爱同伴、关爱他人的好品质。

2.发掘利用传统民间游戏。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游戏,幼儿的体验得到丰富,能力得到发展,再运用这些知识及能力来感知认识世界。众多传统民间游戏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对幼儿群体发展和个体成长以及社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这其中,有的游戏可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表演能力;有的可以使幼儿的思维、想象、创造力得到进一步丰富和提高;有的可有效锻炼幼儿投掷、跳跃、平衡、协调等能力,使幼儿在娱乐中得到有益锻炼,促进身体发育;有些游戏具有竞争性,可以培养幼儿的进取心;有些游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可以培养幼儿勇敢顽强的品质。另外,游戏的规则性,可以使幼儿受到遵章守纪的训练。通过有趣、有益的游戏,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健康快乐成长。

二、在幼儿教育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与相关建议

1.存在的问题。目前,幼儿园开展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绝大部分幼儿教师接受传统文化教育明显不足,幼儿园传统教育整体氛围欠缺;在选择传统启蒙读物上存在盲目性,在开发利用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上缺少积极性主动性;与家长沟通不足,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目标上有较大分歧甚至争议……

第9篇:传统文化教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我们今天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在整体上是指以儒家文化为主、以佛道文化为辅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体系。从根本上说,人类所受的教育就是文化的教育。利用中国古代的文化典籍教人育人,这可以说是孔门道德教育,亦即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之一。在新加坡,政府不仅频频开展“礼貌运动”、“敬老周运动”,还邀集海外专家编写《儒家伦理》,用作中学伦理道德的教材。其主持者刘蕙霞博士在谈到开设这一课程的初衷时说:“新加坡在这二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一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社会。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旧的传统观念被冲淡了,而新的价值观念还未确立起来,加上新加坡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外国文化和价值观能够自由传播,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想行为。在这种环境里,不少关心年轻人道德观念的人,都深觉年轻人有过分西化的倾向。纠正这种偏差以及加强学生的价值观念,便成为教导儒家伦理的一个特殊任务了。”与新加坡类似的还有日本、韩国等国,他们都不排斥儒家文化,反而都比较注重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与现代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相矛盾,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二、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

对于今天的思想政治工作来讲,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经济体制转轨所引起的价值观念的嬗变,挖掘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道德,概括起来讲包括五个方面: ①强调为民族、为集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整体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强大凝聚力,是中国自古以来爱国主义思想的基石。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对这一优秀传统加以改造与继承,必将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尤其是克服个人利己主义,抵制腐化堕落行为。②推崇仁爱,讲究礼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人们处理自己与他人关系所应遵循的原则。正是从这种“仁爱”原则出发,在人和人的关系上,强调“人和”、“和谐”、“以和为贵”、“和气生财”的思想。“礼”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今天,我们更应该弘扬这种美德,讲文明,懂礼貌,知礼节,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③追求精神境界和高尚的理想人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这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千百年来激励人们在困难和挫折面前,泰然处之,积极进取,也铸就了中华民族安贫乐道、越是艰难越向前的进取精神。④勤劳质朴。中华民族是勤劳、善良、质朴的民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勤有功,戏无益”等早已成为人们生活态度、审美标准、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⑤强调修养践履,注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统一。中国传统道德思想,特别强调“为仁由己”的道德主体精神,一个人只要立志向善,就一定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并且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三、传统文化中可资利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教育法。中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认识到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许多教育问题实质上是社会问题,必须把它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加以考察解决。孔子还提出”国之本在家”的思想,重视家庭伦理和社会道德“孝悌忠信”的教育。因此当前思想政治工作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的作用,使其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以取得最佳的教育效能。

(2)注重道德教育与自我修养相结合。孔子在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发展了一种“爱人”的境界,怎样才能“爱人”达到“仁”的境界呢?孔子认为必须高扬“良知”,发扬“本性”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强调人的内省,就是说人的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通过内心自省的方式,吸取正确的东西,抛弃错误的东西,最终达到“齐贤”的目的。这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灌输,但灌输必须与受教育者的内省相结舍,灌输是外因,而自省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

(3)道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相结合。中国古代教育家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首先是道德教育及其实践,其次才是知识教育,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德育要通过智育来进行,智育要为德育服务,这对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德育首位的确立、教书育人功能的发挥,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社会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发挥德育主渠道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各门专业课程的隐性德育资源,使思想政治工作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