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研究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确定实验课题
掌握好课程大纲规定的基本操作实验是实验设计的基础"根据学生已学过的知识以及掌握的基本操作技能,提前一周公布设计实验的课题,其内容可涵盖探究物质性质!实验产物!实验条件或联系实际,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化学问题等,例如我们给学生的实验课题是乙酸正丁酷的合成,并提供三氯化铝!三氯化铁!硫酸铁馁!硫酸氢钠!对甲苯磺酸!杂多酸!固体超强酸等催化剂供学生选择一种与浓硫酸做催化剂进行合成结果比较"学生以2人为一小组,经过选题后进入设计实验阶段"
1.2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设计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查阅文献,搜集资料,教师加强对实验方案的指导,学生对查阅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一份初步设计方案,并交指导老师审阅,老师侧重审查学生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安全性,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修改完善,有完整的设计实验方案,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1.3实施实验方案
实施阶段是学生根据计计的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进行实验操作"自己动手操作,不断强化对仪器操作与实验方法的熟悉"同时了解实验设计要有对照!能重复"记录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和数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老师主要是加强巡视及指导"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出现一些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和分析,究其原因"
1.4完成实验报告
总结阶段学生经过实验操作后,对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和讨论,最后完成实验报告,老师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对学生的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进行评议和评分"
2.开设设计性实验的几点体会
2.1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加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开设设计性实验可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应用过程结合起来,可以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点的融会贯通"乙酸正丁酷合成实验中,涉及的主要有机化学知识点包括催化剂的选择及作用!反应的原理与条件,如何提高可逆反应的产物产率及反应的速率等,这些知识均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学生们将枯燥的理论与丰富的实验过程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验操作技育旨
传统验证性实验常针对某一部分的知识进行实验应用,而设计性实验是将多方面知识融合在一起,训练学生综合实验技能"开设性实验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3设计性实验可以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
在实验完成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获取相关信息,通过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结果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指出改进实验方案的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和态度,为今后的研究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乙酸正丁醋常规试验用浓硫酸做催化剂,但浓硫酸具有腐蚀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而且产率不较低"可以引导学生选用其它无腐蚀性的催化剂进行创新性的改进,这样有利于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4仪器设备是开设设计性实验的保障
关健词:中学化学;模块化;教学设计
化学课堂教学设计应当突出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开展模块化教学设计,能改变课堂教学的线性结构,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设计。
一、模块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模块化的概念源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开发,其基本思想是用系统的思想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按用户至上的原则,结构化地对信息系统进行分析与设计。此思想和方法应用于教学中,形成了模块化教学的思想。模块化教学(简称MES)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国际劳工组织研发的一种以现场教学为主、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教学和培训模式[1]。近年来,该教学模式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受到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的积极关注[2]。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如果把每节课作为一个总模块,那么这节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就是由一系列子模块有机组成共同实现的,每个子模块体系围绕自己知识体系的主导思想广泛认知, 发散思维, 接纳新信息。模块化教学设计就是按照内容相近、方法相当的原则,把具体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二到三个子模块,根据各个子模块的达成设计教学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加以统摄和整合,以达到设计效果的最优化。模块如何产生,能否有效地组合成系统,系统的分解和组合的技巧和运用水平,是模块化设计的核心问题。建立模块系统是实施模块化设计的前提,形成模块化系统则是模块化的最终归宿[3]。
二、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模块化教学设计需要变“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为“非线性结构”的教学设计。其基本思想是指以一个主题为中心将相关的知识组织在一起,在一定时间内按照一定的目标开展学习活动。笔者结合沪教版初中化学第八章第二节《糖类 油脂》教学设计,介绍模块化教学设计的操作流程。
1、确定模块内容。在模块教学中, 模块指的是组成知识的各个不同的功能部件 ( 组件) , 它反映了学习内容不同但相联的知识内涵。一项好的任务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子模块的内容确定是模块化设计的前提,教师要认真研究“新课标”,分析教材,确定教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疑点,找准教学的切人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兴趣爱好。例如:围绕《糖类 油脂》的教学,我在认真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课的两个子模块,一个是围绕糖类的子模块教学,另一个是围绕油脂的子模块教学。
2、定位模块目标。模块化教学设计与传统的教学设计一样,需要预先设计本节课有关知识和技能、情感、能力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每一模块的目标和要求都要明确而具体,只有教师和学生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和要求进行协同活动,抓住教与学的主要矛盾,有的放矢,才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收到预定的效果[5]。例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分解为糖类和油脂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目标,两个子模块的教学紧紧围绕子模块的教学目标来组织实施。
3、选择教学方法。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精髓就是设计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活动,突出以学为主,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结合任务和问题通过合作讨论交流互助,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进行积极主动的意义建构[4]。在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 只有选择最新的教学内容, 使用最灵活的教学方式,机动灵活地组织教学, 使它们达到最佳的组合, 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以糖类的子模块教学为例,主要教学方法与程序设计如下:第一,情境创设,通过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第二,自主学习,设计问题题组,通过对课本有关内容的自学、讨论、交流,得出初步结论;第三,归纳整理,教师针对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所得出的初步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第四,迁移运用,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与课堂训练的开展,达成教学目标。
4、设计课堂检测。模块化教学设计时要贯彻及时性原则,设计好过程性检测和结果性检测。过程性检测针对各个子模块的目标达成开展设计,伴随子模块教学进程及时呈现随机完成,及时获取反馈信息调控教学进程。结果性检测重在了解课堂总体目标的达成情况,涵盖各子模块的教学内容,以开展课堂5-8分钟当堂训练的形式组织实施,以促进知识形成,实现能力提升。
三、模块化教学设计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1、设计的独立性。每个子模块都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教学系统,有明确的目标、有相对固定的程序和方法,这使得各子模块的教学相互独立、易操作。同时,围绕子模块教学的程序和方法对于学科同类型的知识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遇到类似子模块的教学中,可以采取相同的教学设计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2、活动的递进性。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应体现递进性,子模块内容并非盲目地堆砌在一起,而是严格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散到系统进行设计,学生在经过较低层次子模块内容的学习以后,继续进行较高层次的子模块学习,这也体现课堂教学应贯彻的循序渐进原则。
3、内容的关联性。内容的相互关联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整体化设计水平,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思维发展选择不同的子模块,以不同的联结方式构成不同的结构,这些结构即演绎出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5]。同节课子模块之间在内容上要相互关联,避免知识之间相互割裂,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有效促进学生认识结构的形成。
4、学习的自主性。知识的意义建构过程必须借助他人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情景之中,经过协作、会话交流将知识意义建构出来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学习活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从中获得乐趣与知识。
5、方法的多样性。对每一个模块的教学采用灵活、多变、富有启发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点拨、提问、质疑、讨论等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善于把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加以归纳、整理,在“学”的思路与“教”的思路相结合上动脑筋,既保护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模块化教学设计对于变革传统教学设计,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设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模块化的对象是系统,模块化的主要方法是系统的分解和组合,有目的、有内容、有步骤、有组织地安排模块进行模块教学至关重要[6]。同时,模块化教学的非线性和生成性,给教师在教学时间和进程的把握、教学调控上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这需要在行动中加强研究,以实现教学设计与教学效果的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周艳华.美术课模块化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探讨[J].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2004(3):60
[2]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3] 百度文库
[4] 赵忠江.对外汉语模块化教学设计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2010(2):141
【关键词】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o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018-01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批准号:J1103302)资助;吉林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419050550133)资助。
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总体要求,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1]-4号)文件中强调指出: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1-3]。有机化学实验是化学、生命科学、医学、材料学、环境化学等各专业的一门极其重要的实验课程。实验教学是培养理工复合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给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和更广泛的要求。为了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满足21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要,全面落实教育部提出的本科教学质量工程,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和英语水平,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及人才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必要在大学本科院校开展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教学课程。在高校进行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有利于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将来在科技领域里能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和竞争[4]。
为适应经济全球化、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吉林大学自2001年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以来。通过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经学校批准立项建设的双语课程累计达到222门。但是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实验的双语课程还未开展,从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来看,由于有具体的操作演示以及仪器的实物参照等因素,双语教学是比较容易接受的。加之我们可以借鉴本校已开设双语教学的课程的成功经验,相信在我校部分专业开展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具有可行性。
经过查阅文献,参考本校和兄弟院校双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我们从实际出发,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和培养学生能力为根本原则,灵活地开展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工作,初步设计采取以下措施:
1、科学选用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
双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第一手资料,也是教学研究实践中的重要一环,所以教材选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过程的成败。目前,有机化学理论课英文原版教材比比皆是,但是实验项目多是各个院校根据各自实际条件开设,在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并不多的情况下,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开设的实验项目,适时调整教材或讲义。我们打算选用科学出版社出版,季萍、薛思佳、Larry Olson主编的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材,该教材有如下特点:
(1)教材分2部分,第1部分是全英文部分,第2部分是汉语对照部分,这样编排有利于学生自学。
(2)对实验中所用试剂(物理参数)、仪器、操作、装置等都用英语做了较为详尽而精炼的描述。
(3)对实验步骤的英文描述通俗易懂,并对注意事项做了标注。[3,5-6]
我们课堂教学以该教材为主,同时参考Experimental organic chemistry,Norries J.著的原版教材。
2、先试点,后铺开
面对学生英语接受能力参差不齐,多语种学生在同一专业或同一班级,双语教学教师不足等问题,我们欲在生命科学学院中选拔英语能力好的学生,成立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试点班,在条件成熟后再向更大范围铺开。
3、先部分,后整体
先对较容易接受的有机化学实验实行双语教学,如乙醇的蒸馏、乙酸乙酯的制备、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等。在学生接受能力提高的基础上,逐渐扩大到所有的有机化学实验。
4、汉语教学和英语教学混合进行课程教学
由于目前教师口语水平不强,学生接受能力有限,所以先采取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混合的形式。并注重有机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英语专业词汇渗透的形式提供学生的专业英语能力。
双语教学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化接轨、深化教育改革以及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双语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双语教学的开展需要学校、老师、学生的共同努力,大力配合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目前,学校大力支持,需要我们老师精心准备,学生积极配合,才能共同开展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
参考文献
[1]周萍.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J].药学教育,2002,18(2):47-48
[2]朱建成.高校实施双语教学之探析[J].高教探索,2004(4):57-59
[3]万福贤等.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的探索和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6):166-169
[4]吴莉,工科有机化学实验双语教学中的思想障碍分析[J].科教文汇,2010(3):34
关键词:理论;实践;审计教学;优化
审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开设的一门融会计、税法等多门学科为一体的理论性、专业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综合性课程。审计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并能理论结合实践,学以致用。目前,审计教学大多采用以讲解教材和习题为主的传统式教学,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为提高审计教学效果,让学生真正从学习这门课程中获益,必须对传统教学进行进行多方面调整优化。
一、审计教学现状
(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
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往往强调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导致教师照本宣科,形成学生死记硬背以应付考试的单一教学模式。我国很多高校的审计教学没能把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导致某些学生尽管已通过审计相关考试或已获得相应的技术资格证书,但缺乏基本的实务知识。
(二)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据调查,我国多数高校只重视审计理论教学,较少涉及实践教学,从而使学生普遍感到审计难度大、不易学。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严重脱节,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一段时间内很难适应企事业单位的审计实务工作。
(三)师资能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审计教学好与坏与授课教师素质及学生学习的积极息相关。目前高校的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很难将抽象的审计理论放在实践案例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通俗易懂,再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其整体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不高,互动不佳。这是审计教学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优化的必要性
(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审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就好比“鸟之两翼”。理论教学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提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对审计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有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具有设计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进行全面掌握和实施的过程,是一次再创造和深化的过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实践认识能力,对全面掌握审计理论知识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审计教学与专业师资的关系
要避免在审计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审计教师除具有较高的教学水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还应具有一定审计实践经验。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审计教学有了好的“引导者”,审计教学质量的提高才指日可待。
(三)审计教学与学生素质的关系
审计是会计专业自考课程,是CPA考试科目之一,也是从事会计工作后每年要经受的“年终考核即审计人员对对企事业单位账目进行审计”。因此,审计教学对学生无论是学历层次的提升,还是以后从事会计、审计工作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优化的方法或途径
(一)注重理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1.多媒体教学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板书教学已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多方面的需要,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直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一是审计视频的引用应与讲授的知识相关,突出审计实务的应用,应具有知识性、专业性、趣味性;二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感性到理性的过渡。但是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应与教师的板书讲授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审计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学实施时应注意四个问题:一是案例选用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具有代表性和实用性;二是在案例讨论中,教师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注重其参与性;三是教师应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评价;四是教师要具备将理论、实践进行融汇贯通的能力。
(二)注重实训或实践教学
实训教学能够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审计的具体操作,能使其在掌握一定审计理论的基础上在实训室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实际,并能对以后将要从事的审计工作做到心中有数。审计实训主要是审计基本理论结合5个业务循环,为加深对审计业务循环中一些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或假日进行短期调查。比如,审计中内部控制的概念,可以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到采用集中收款方式的大型商场做购物观察,描述购物过程并对商场柜台销售与收银环节的内控制度进行评述。这种实践方式既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下社会,又可以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搭建一个很好的平台。
四、结语
总之,审计教学不能满足于教师只管讲课,学生只管听课,不管教学效果如何,而是要对审计教学进行准确定位,动态优化。审计教学的优化对专业教师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花精力去钻研实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才能使审计教学落到实处,达成实效;才能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优秀的审计储备人才。
财参考文献:
[1]海占芳.浅谈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J].课程教育研究,2014(8).
[2]邹德琪.基于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审计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11).
[3]朱晓芸.高职高专审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4(3).
[4]汪寿成等著.审计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分层教学现如今已经在教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应用分层教学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出现顾头不顾尾的情况,这种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高效性和人性化。在职业化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是教学历程的一个很大的进步,如今的社会存在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更新教学手段以及研究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措施是适应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所以,在职业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学显得格外重要。
一、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目的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学生能力的参差不齐因材施教。在现代化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化学水平能力参差不齐的情况,教育生源组成复杂,如果再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授课,必然会造成一种两极分化的现象,造成优秀的学生更加优秀,同时成绩差的学生更加差,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职业化学教学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方法,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
二、 职业化学教学分层教学的措施
(一)教学对象分层。由于接受职业教学的学生数量过于庞大,能力方面也是各不相同,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教学对象分层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学习化学的障碍。按文理科来分,可以将学生分为理科生和文科生,因为理科生的化学基础和文科生的化学基础是大不相同的,在教学中必须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才能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再者,一些城市即使是理科生也有可能不学化学,例如江苏等地的理科生可以任意选取自己擅长的课程,而不作为强制,这种即使是理科生,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分层教学中依然被归为非化学类理科生。教学对象分层也可以分为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显性分层就是依据化学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班,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能够轻松许多,对于学生来说学到的知识也会大大的提高。隐性分层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化学水平的了解,在心里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范围,对于化学基础比较扎实的可以鼓励他们学习一些更为深层的东西,对于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他们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教学对象分层的初衷也是为了整体的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学校的初衷也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的提升。
(二) 教学过程分层。化学的教学是一个非常具有系统性的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书本的顺序,从头到尾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但是在进行职业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根据自己的经验将整个化学教科书进行整体的规划,决定先讲哪里后讲哪里一定要提前给弄清楚,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化学知识掌握的情况来进行教学,而不能盲目的进行施教。比如说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技巧可能对于理科生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是一定要考虑到文科生的情况,所以,理科生可以适当的辅助一下文科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化学的困难,可以在化学教学顺序上进行以下调整:首先进行各种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符号以及这些物质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等基础知识的讲解;其次进行各种化学反应现象的讲解,这一部分必须要和试验结合在一起,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各种化学用具拿到教室里给同学们演示化学反应,也可以将学生带到实验室里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加大学生对各类反应的印象,之后为同学们讲解各类化学方程式的讲解,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和配平相当于化学的入门基础,这一部分教师一定要夯实学生的基础知识。最后才应该进行各种有机化学的讲解。应该也这样教学过程来进行分层。教学分层主要是教师需要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来将化学教学进行分层,从而取得职业化学的教学分层的高效性。
(三) 教学评价分层。教学评价分层能是指在化学考核的过程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对于同一份化学试卷,基础好的同学可能考得也不错,基础差的同学考出来的分数就不是那么理想,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能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分数来衡量基础知识弱的学生的分数,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带给学生一种挫败感和失落感,他们可能会从此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在对学生前一段的化学知识的考核的时候,一定要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分数高的,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争取下次考得更好,而对于分数不理想的,教师应该仔细分析他们的错误,帮他们纠正错误,争取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同时在进行课堂提问的时候,教师也应该采用教学评价分层的方法,对于基础知识比较扎实的同学可以提问一些与现代社会相关的一些知识,鼓励他们在学习的同时把眼光扩向世界,鼓励他们将化学的学习融入到生活当中去,而对于那些基础知识不扎实的同学,教师在提问的过程中可以提问一些与课本知识有关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分层评价,以其在原有知识水平上的进步和提高程度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化学教学目标的基准,也是分层教育的一重要的方面。
关键词:九年级 化学教学 情境创设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发展周期的日益缩短都使传统的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而且世界一流的教育必须是创新人才大量涌现的教育,必然是为抢占世界科技发展制高点而不断提供一流人才的教育。在这样的形势下,以知识为载体,以情感为动力,以思维为纽带的师生素质和人格不断提高的师生共振类型的教学系统应运而生。要构建师生共振的教学系统,首要的问题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实施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中方兴未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情境创设有机的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一把学习的快乐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感觉到学习不再是一件受苦的事情,而是生活中最有趣和最伟大的游戏[1]。
1.情境创设的原则
1.1目的性原则
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就应该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机地将这些目标整合在情境中。
1.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反映着教学的客观规律,是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公认的教学原则。这个原则在两千多年前已被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及古希腊大思想家苏格拉底所重视。九年级化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启蒙教育,他们在这一阶段的学习,将对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化学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应注意情境的启发性,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能够引导学生的独立思考,要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为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并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化,由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创造条件[2]。
1.3真实性原则
教育即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教育不能离开生活而独立存在,建构主义非常重视情境的真实性,真实的情境来源于日常的生活,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启迪意义,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师创设贴近真实生活的情境可以改变以往学生对知识刻板的、不完整的、肤浅的认识状况,能够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醒,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他们所学所想不再是与现实生活或实际无关,就会不由自主的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
1.4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格式化与程序化的情境,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变的枯燥、单调。很难使学生对学习化学产生持久的热情,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不同的教学过程,选择和组织不同类型的、鲜活的教学情境,不断的给学生的学习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势必会得到保护并不断高涨[3]。
1.5主体性原则
情境创设的根本的目的不是教师的教。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立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依据不同学习者的智能特点,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之能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才能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逐步的提高。
2.情境创设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2.1情境的引入
中学生受生理和心理的影响,对新鲜的事物总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而在我们奇妙的世界上,千百年来酝酿出的和化学相关的故事,对九年级的学生更是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这些故事或惊险离奇、或感天动地,大都为学生所喜闻乐见。它们或见于史书记载,或见于人物传记或见于民间流传等,取材极为广泛。课堂上教师一个动人的故事,能够很快的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的角色,在愉快的情境中快乐的学习化学知识,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端正学习化学的态度,激发创新的智慧火花。
2.2 情境的体验
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果在教学中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从学生的发展着眼,创造性的理解和运用教材,为学生构建“生命课堂”,无疑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得到激发。如果说情境是带有情感色彩的特定教育教学场景,那么体验就是学生认知内化的催化剂。没有体验,感知就不会深刻,没有体验就不会有自我构建,更不会有创造的发生。体验会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会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化学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为学生创设一种现实的、有吸引力的、鲜活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可以激发学生学化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情境。通过紧密联系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现象的情境,使学生获得体验,才可使化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的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给学生带来荣誉感和化学的价值感,从而促进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因此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将知识巧妙的融合到生活情境中,就可以使学生学得有趣、学有所得。
2.3情境的拓展
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息息相关。二者相辅相成。科技的发展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在九年级化学教学中教师结合科学知识和科学素材创设出适宜的学习情境,并适当的加以拓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整体性、规律性、独特性的认识,提升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和能力,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心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了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论
总之,作为学科教学过程的情境设计相对于今天的教育发展战略来说可能是微观的,可是微观的事物中常常包含着最有丰富内涵,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具有良好的灵活性与变通性的教学情境,符合时代的要求,方兴未艾,己被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可与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林素琴、江孟.化学课堂气氛沉闷的教师主导原因分析及其调控措施[J].化学教学, 2007,6,20-23.
1 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大一新生在大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实验素质不高 无机化学实验是新生刚进大学就马上开设的第一门实验课,要求为后续实验课打下基础,其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学生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基本不是从实验着手而总结出理论,而普遍出现“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现象[1],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几乎没有自己亲手做过实验,因此,无机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性与学生较低的实验素质形成了矛盾,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1.2 化学实验课程和无机化学理论课程不能科学统一 无机化学实验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它与无机化学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化学中的一些定律、原理、学说都来源于实验,同时又受实验的检验。做无机化学实验是学好无机化学的必要手段,做好实验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同时理论也可以指导实验的操作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两门课程必须紧密结合在一起,才能同时学好两门课程,二者缺一不可。
1.3 “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实验的思考和探索 笔者在从事将近三年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做实验时很少思考,是因为他们都是按照教材上已经很成熟的实验方法操作,对应实验步骤照搬完成,形成所谓“照方抓药”的实验习惯,而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很少思考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原因是学生在实验之前没有充分预习实验,对于实验出现的现象没有科学的预测,导致在实验中只是照着步骤按部就班,不思考为什么,并且对于出现的特殊实验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此如何督促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需预习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4 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实验能力 无机化学实验是独立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它不仅与无机化学理论联系紧密,而且是后续实验课的基础。但是无机化学教学实践中,实验教学往往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作用也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缺乏科学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手段是其中重要的原因。过去,无机化学实验成绩主要是根据实验报告给定的。但是仅凭实验报告给成绩,造成了一些学生不认真做实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实验报告的书写上;这就导致了实验成绩高的学生,实验技能不一定高,并且慢慢对实验产生厌烦情绪和草率应付的态度[2],这样的态度对于学生良好实验素质和严谨科学态度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2 针对存在问题的改革措施
2.1 开展基本化学技能竞赛 对于刚走进实验室的新生来讲,由于中学几乎没有基本的实验基础,因此基本仪器的认识和规范操作是必须面对的一课,对于刚开始的实验基本技能的操作培养常常感到枯燥和乏味,甚至认为这不是化学实验,从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此,学院具有针对性的开展了基本化学技能操作比赛,如溶液的配置、酸碱中和滴定、物质的称量等,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学生对于基本操作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相当弥补了在中学阶段实验能力的缺失。
2.2 上实验课必须先写预习报告 针对学生实验之前不预习,直接开始实验,照着教材实验步骤“照方抓药”的不良习惯,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先做实验预习报告,实验预习报告由实验老师根据每一个无机化学实验的具体内容设计,如在元素化学实验部分,实验预习报告应该包括以下几项:实验步骤、预测的实验现象、预测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实验现象、实际实验现象的解释、实际现象与预测现象是否相符(若不符,请解释)。先做了这样的预习准备,学生在开始实验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出现的实验现象会有主动的思考。
2.3 改进无机化学的实验考核制度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考核制度并不能反映学生实际的实验能力,可以做如下的改进:无机化学实验成绩的评定按五级制记录考试成绩,凡实验成绩不合格者,该门课程必须重修。学生成绩以平时成绩为主,平时成绩包括预习成绩、考勤和纪律、实验操作、卫生整理和实验报告五项,其中预习成绩以实验报告质量打分,实验操作则以每次实验中实验老师分别给出每次实验的操作分数,期末以平均值为最后成绩,实验报告成绩则以上交的实验报告的格式、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给分。
无机化学实验成绩=平时(80%)+期末(20%)
平时=预习(20%)+考勤和纪律10(%)+实验操作(40%)+卫生整理(10%)+实验报告(10%)
期末=最后一次实验成绩
关键词: 初中化学 实验教学 教学创新
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手段,结合教学实际,对实验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整合创新演示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演示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它通过生动具体的演示过程和形象直观的实验结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因此,初中化学教师在开展演示实验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通过严谨的操作态度、规范的演示流程和精练准确的化学语言帮助学生抓住实验重点,另一方面要注重实验整合创新,以强化演示实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化学实验课程之初,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的重要性,我在课程开始之前设计了“鸡蛋入瓶”、“空中取烟”等趣味实验,而在“闻气体的正确操作”的实验中又补充设计了闻浓盐酸和氨水的气味的演示实验。在这些实验中,我严格规定学生用手轻轻地在瓶口扇动,缓慢吸取少量气体,而对于把鼻子凑到容器口直接闻气体的学生的实验操作予以纠正,并阐述错误操作的危害。通过这样的实验整合与创新,学生不仅在趣味实验中逐渐对化学产生兴趣,而且在补充性的实验中复习巩固实验操作的正确方法。
二、转变课堂角色,尊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演示实验中,教师通常作为实验的主体把控整个实验过程,而学生作为实验的观察者和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很容易在长时间的观察中走神。而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实验热情,教师应该积极转变课堂角色,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尊重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演示,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励学生自主探究。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取”的实验中,教师可以进行这样的尝试:首先让一名学生来到试验台,对木条、药匙、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等实验器材,以及高锰酸钾、木炭、细铁丝、水、澄清石灰水等试验试剂进行介绍,并完成器材的组装与检查;然后指导学生将高锰酸钾装到干燥的试管中,并用棉花团塞好试管口;接下来让一名学生点燃酒精灯,均匀加热后固定在药品的底部加热,最后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在整个演示实验中,学生是实验的主体,教师是操作的指导者和评价者,而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过程不仅可以亲自体验实验过程,掌握实验技能,还可以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增强学习信心。
三、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化学实验存在的意义是帮助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但是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学生通常都会在分组实验阶段学习实验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在实验操作中变成对这些理论知识的检验,从而削弱学生从实践中发现新知识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可以重新规划分组实验的教学时间,依据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将实验操作的规范、实验现象、实验原理、反应结果等内容放到实验教学中,这样学生可以在边听边做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例如在“酸的化学性质”的实验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及预习内容,亲自做盐酸、硫酸分别与酸碱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某些盐反应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课堂巡视,并对学生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指导,最后教师要求学生自主编写实验报告,并认真总结实验规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在实验中完成化学知识的消化吸收,而且在兴趣的引导下形成自主探究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四、优化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实现教育生活化已经成为教育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初中化学教材在编写中通常会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体现生活化学知识的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许多初中化学教师忽视这一部分内容的重要性,只是从形式上要求学生自主实验,并未做过多要求,而这显然不利于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师应该予以家庭实验和趣味实验以足够的重视,优化实验内容,如利用“制作家用冰袋”、“制作简易家庭净水器”、“鸡蛋壳成分的探究”、“汽水中气体成分的探究”等实验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激发了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结语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能否真正运用好实验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学效果的好坏。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推进,初中化学实验中的一些问题逐渐暴露,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过程、创新实验方法,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还有利于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玲.浅析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化学实验教学[J].化工中间体,2015,11:136-137.
关键词:绿色化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理念
有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有机化学的理论和规律都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品、试剂较多,其中不乏有毒有害、易燃易爆以及有腐蚀性的物质,同时实验过程中还会产生许多废气废液废渣等,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绿色化学的理念应运而生[1]。绿色化学是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减少或消除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有害的反应原料、催化剂、溶剂和试剂、产物和副产物的新兴科学。其最大的特征在于从产品生产的始端就采用科学手段来控制污染,并且在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使用中均做到零排放和零污染。绿色化学实验中使用化学药品应遵循5R原则,即减量(Reduce)、重复使用(Reuse)、拒用(Rejection)、回收(Recycling)、再生(Regeneration)[2]。在人类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的今天,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要做到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首先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实施绿色化学理念,其次要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应用绿色化方法。
一倡导绿色化学理念,增强环保意识
绿色化学不仅仅是一种预防污染的方法,还是一种新式教学思维。有机化学实验的主体是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栋梁之才,将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理念和环保意识尤为重要。有机化学主要是研究化合物的组成、性质、结构以及合成,而绿色化学则是围绕化学反应、原料、溶剂、催化剂等绿色化进行的,与有机化学内容息息相关。在实验过程中,将绿色化学理念灌输给学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实践能力。将绿色化学理念贯穿有机化学实验始终,让学生切身体会绿色化学的内涵,养成绿色环保的意识,并保留到日后的工作生活中,从源头减少污染、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3]。我们依托《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通过教学模式优化,在传统的有机化学实验内容模式上,改变教学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与创新性内容,这对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较大提高。其次是强调和关注实验安全问题,通过实验开始时的讲授,让学生从心理层面上提高认识,从内心带着敬畏的态度开始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严格,设置实验操作分项表,提高实验安全措施保证实验安全。再次是实验过程中优化操作、试剂使用保质减量,要做到有机化学实验的绿色化。
二实验内容绿色化
传统的实验设计注重实验内容的典型性、代表性以及实验现象的明显性、学生能否掌握实验操作,轻视所用药品、试剂的毒性以及会造成的环境污染。有机化学实验多具有药品用量大、毒性大、腐蚀性强、副产物多等特点,因此,将绿色化学理念融入到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准备实验绿色化
实验准备过程中教师全程参与并指导,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因为学生多数没有参与过具体的实验准备工作,对药品的用量、配制方法等都会感到没有信心,无从下手,手忙脚乱。学生参与实验准备工作,锻炼了学生动手,把实验步骤落实到实际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设计中的实验准备和实施打下基础。有机化学实验通常需要大量的试剂和仪器设备,在实验准备时可提前计算好所需药品和仪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前提下,试剂减量并尽可能选择无毒无害、污染性小的试剂。如正溴丁烷的合成试剂减量,最终的蒸馏部分多人合作完成。在己二酸的制备实验中,以环已烯为原料,以H2O2氧化剂合成己二酸,该工艺以绿色氧化剂H2O2代替危险、有强腐蚀性的HNO3,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实施效果表明,既保证了教学质量,降低了教学成本,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反馈效果较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可选择离子液体、水溶剂、固定化溶剂、超临界液体等绿色化溶剂和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和循环使用,减少环境污染[3]。
(二)实验设计的绿色化
微量化实验与常规实验相结合,倡导绿色化学。微量化实验是指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用微量化学试剂(试剂用量一般仅为常规实验的十分之一以下)在微型仪器装置中进行的化学实验。微量化实验不仅能够减少试剂用量、缩短反应时间、降低实验成本,而且还能减少“三废”,降低环境污染程度。另外,微量化实验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微量化实验所用试剂用量较少,一滴试剂、一粒药品有可能就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很大的影响,甚至导致实验的失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认真仔细的对待实验过程、增强他们的实验技能、培养优良的科研态度。这也是未来有机化学实验发展的方向之一,通过合理的设计实验内容,将单个实验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体系;也可以开设多步反应,使每一步的反应产物能够在下一步中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了药品的使用率,促使学生认真的对待实验,因为一旦失败,实验就可能无法继续。此外,连续实验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上一步的产率和纯度都会对下一步造成一定的影响,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生更加认真细致的对待每一个实验操作,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验积极性[4,5]。
(三)实验结果的绿色化
有机化学实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废弃物,妥善处理“三废”是有机化学实验绿色化的重要环节。实验过程中,不能将用过的化学试剂或者过量的酸碱等随意倒入下水道,应该分类放入专门的废液桶中,回收后由专门人员进行处理。对于强酸或强碱废液,我们要中和到pH为6-8再进行排放;对于产生大量有毒或者腐蚀性气体的反应,必须在通风橱中进行[5]。实验过程中的产物回收利用情况和“三废”处理情况不容乐观,未来需要结合现代技术进行教学,有效避免了部分危险操作和环境污染问题。如何应对有机化学实验课程的绿色化、微量化和综合多步化,是摆在当今有机化学实验课程面前亟待解决的另一个难题,也是有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重点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