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第1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及各种校园活动等方面,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在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时指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要加强校风建设;开展各种文明健康的文化、科技和体育等活动;建设“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校园环境;加强广播、影视、报栏、专刊等宣传舆论阵地的建设和管理,丰富精神生活,发挥正确的导向和宣传教育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社会主义文化设施和大众传媒对德育的积极作用。”

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包括软、硬件条件以及办学特色,应立足于以下几点,着力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一、以校风建设为核心,努力培养稳定优良的治学环境

校风是学校的形象,是学校的无形资产,是学校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把校风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在校风建设过程中首先是从领导作风抓起,发挥领导的表率和感召作用;其次,抓校风建设强化了学风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解决学生在学习精力和时间上投入不足的问题;再次,加强了师德即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教育,以优良的教风带出了优良的学风,构建教风、学风互动建设的良性循环机制。一些学校为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平时注重鼓励教师为学生开设学术讲座,担任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指导教师,参加学生的科技文化活动并加以指导,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校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校风建设为核心,营造稳定优良的治学环境的做法,充分保证了高校高质量人才的培养。良好的校风,具有催人进取向上的教育力量,能使师生员工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在一种积极向上的气氛中受到激励、鞭策,是校园精神的具体体现。

二、立足实际,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注重从本校实际出发,努力建设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对激励师生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要注重营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科技创新活动以及校园文化艺术活动,对激励师生员工继承和发扬光荣传统,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均会起到积极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开发地域文化资源,充分利用优秀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来孕育校园文化,使校园文化融汇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特点。

三、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形成党政工团学齐抓共建的格局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群众性活动,只有坚持党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达到党政工团学齐抓共建,才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形成合力,实现预期的目的。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领导,很多院校都成立了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校园文化活动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每个时期实施的意见和措施,下达具体的工作任务,指导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大型活动,从而保证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

四、发动和依靠师生员工,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群众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理论学习小组、青年志愿协会、大学生科技协会以及各类社团大量涌现。高校因势利导,借助这些组织形式,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参与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发动和依靠师生员工,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一项系统工作,而且是一项群众性的工程。归根到底,校园文化建设是要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素质,因此只有大家都来参加这项建设,才能达到建设的目的。所以,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发动和依靠广大师生员工,使校园文化建设成为学校一项群众性的活动。

五、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致力于提高全校人员的整体素质

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校园文化为重心。因此,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发挥文化对人的思想、认识、情操的潜移默化作用,是提高全校人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各校在组织文化活动时,应有意识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寓于文化活动中。

近年来,我院把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作为提高校园文化层次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一环来抓。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我院在政策和舆论导向上着手,对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予以支持与鼓励,在不断探索、总结的基础上,建立了交流、学习、示范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规范动作机制和竞争、择优、激励为一体的学生科技活动的竞赛机制,学生通过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巩固了基础知识,强化了科技意识,提高了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

第2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 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0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学校正是这样的一方水土。由于每个学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各有不同,所以也就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校园文化,这种差异化的存在,当你深处两个校园中的时候就能深刻的得到体现。一所学校如果没有自己的校园文化,犹如小草缺少了雨水的滋润,失去了盎然的生机,失去了生存的活力更失去了精神与灵魂。由此可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至关重要、不可缺少的。

那么,何谓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确切内涵是什么呢?校园文化是由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主体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制并共享的,以文化冲突与统整为表征的亚文化系统。校园文化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四方面构成的有机整体,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围绕师生群体的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产生的。校园文化不仅能表现出一所学校校风校貌,更能深层次的反映学校的精神和价值取向,是不可复制且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

一、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现状

1.校园文化建设在“制度”与“管理”上失去平衡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更加重视相关的制度建设,相应的行为规范、守则、奖惩制度等应有尽有,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显得无力,并不能完全达到制定目标。这就直接导致了制度与管理层面的失衡,校园文化建设显得无力。

2.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存在脱节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并不能与物质文化建设并驾齐驱,忽视了深层的精神文化建设,导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物质、轻精神。近年来学院尽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作了不少努力,但往往忽视了深层的文化建设,不能处理好通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关系,使得课桌文化、厕所文化等媚俗文化、模仿文化、荒诞文化在校园内流传,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本末倒置和不同步的现象。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挖掘其中的精神文化。

3.学院部门分工不明确,自我定位模糊化

学院部门分工认识不到位,导致校园文化建设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上。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业务活动进行开展,认为校园文化建设与教师队伍无关或关系不大。这就在无形中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职能局限在学生管理层面,而校园文化建设“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分工不明确以及认识不到位,也导致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

4.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

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的盲目性。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本应以形成学校精神和接受学校精神熏陶为宗旨,要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发挥作用。但在现实生活中,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导致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创造力,校园文化建设未能与人文教育教育相整合,无法承载人文教育责任,导致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科建设、专业教育脱节。

二、加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意义

1.加强学院校园建设,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和学习生活环境

良好的学校文化环境,具有很强的层次感,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丰富的、全面的、无声的教科书。能起到潜移默化、对师生进行熏陶和塑造的重要教育作用。从校园文化的功能上看,校园文化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学生情感的陶冶、心灵的美化还是良好的精神面貌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都与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丰富优秀的校园文化更有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加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建立健全学生人格功能

学生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有健全的人格,而和谐的校园文化是对学生进行健全人格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学校的集体意识。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受到特定群体意识的熏陶和影响,就会在社会过程中形成与群体一致的文化意识和品格。

3.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这一群体存在很多方面的矛盾,他们既是学生又是一个成年人,具有独立而成熟的思维活动。他们所要面临的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学科学习,更多的来自于社会、就业、环境等多方面的压力。面临着各种问题,心理压力较大。这种情况下,学院应该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此调节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增进身心健康。学校可以利用各种文化设施,开展各种活动,如知识竞赛活动、科技咨询、学术讲座、以及技能训练等来增长大学生们的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丰富校园生活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使大学生的各种能力得以提高;通过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综合素质。例如,我院一直重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市级以上比赛,近年来系内先后组织学生参加了参加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技、文化、体育及其它专业类比赛,2004年-2012年共获得各类奖项600多项,其中获得国家级奖项达130余项。2008年,学院成功承办了全国首届大学生高尔夫邀请赛、广东省第三届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深圳分赛区大赛、珠海市第二届大学生运动会等多项大型赛事活动;2009年,学院成功承办了“青春乐章”珠海市金秋艺术节高校专场晚会和第四届珠海市大学生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幕式等大型活动。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构建出我院一派和谐的景象,为学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肥沃土壤。

4.校园文化建设能提升并表现出学院的文化品位

一位哲人曾说:“对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环境”。学校的环境包含人文环境和校园环境。人文环境指的是校园文化,学风学貌建设,教职工队伍建设等一系列偏重与主观意识的构建;校园环境指的就是学校的校容校貌等客观生活环境。校园环境表现出一个学校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强大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把握好这两方面的建设,从主观和客观双方面入手,有效利用现有资源,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树立优秀独立学院品牌。

三、如何加强学院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如何构建校园文化呢?构建符合校园实际、显现校园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校园、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体措施如下:

1、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开拓新型文化传播载体

大学生这一群体,对新事物的发现具有很强的触感,例如网络微博、BBS、论坛等。因此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型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建设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使网络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除此,大学生社团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和学术科技型社团,正确引导和提倡兴趣爱好型社团,以及社会公益型社团。

2、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建设”与“物质文化建设”发展不同步

精神文化是学院校园文化的核心,也是校园文化建设追求的最高目标。精神文化是由校园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体现出来的师生共享的价值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文化传统、和师生认同意识,核心是凝集着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努力做到校园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并驾齐驱,相辅相成,不可出现脱节或者精神文化建设跟不上物质文化建设的步伐等现象。

3、校园文化建设中改善“制度文化”的建设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是整个校园文化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内容,是维系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这些制度体系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以人为本,即一切制度都充满人文关怀,有利于激发所有人的聪明才智。二是刚柔相济,也就是刚性的制度约束与人性化的制度激励相统一。三是适时而变,即制度具有灵活性、困时制宜。四是开放包容,即制度创新既能立足校情、符合国情,又能博采众长。具体地说,就是要从学生思想和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制订出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挥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度和规范,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主义校园制度文化。要广泛深入到学生和教师之中展开调研,认真倾听他们的话语,了解学生对人生未来的发展动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以及他们的学习、工作与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本着政策导向和价值取向有机结合的理念,以创新促进校园和谐制度文化的建设。

4、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创新思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院应紧抓创新这一主题,创新办学思想、培养创新人才,抓住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的脉搏,突破传统、单一的办学教学意识。既要以现有高校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展的需要,规划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着力于特色立校,以特色确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方向,体现学院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并明确学院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以上是结合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而进行的总结和思考。总之,校园文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项冗杂而长期的工程,没有特定的模式和手段,因各个学校所处的环境各有不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造,将原有模式进行深化,符合自己的校情,使建设工作行之有效。

参考文献

[1]郭玉玲《加强高校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意见及对策》2008年7月

[2]周永亮《浅析如何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2007年12月

第3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有正确的思想认识,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对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的正确认识是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观前提条件。在一些高校,他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校园文化建设,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换上的一个新名字,其主要作用无非就是听上去更时髦了。这种肤浅的认识会导致校园文化自身的特质得不到充分体现,极易沦为高校建设和发展中的一种装饰或点缀。这些高校一般都抱着一种观念,认为高等教育就是要重视专业技能教育,人文精神培养可以放在一边;或者只片面强化硬性的制度管理,不注重营造更为柔软的文化氛围去引导学生;或者倾向于功利化,急功近利,忽视人本情怀。另外一种误区则是人为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从根本上割裂开来,视思想政治教育为政治范畴,而校园文化建设则属于非政治范畴。这种错误的认识极易导致将思想政治教育搞得“一脸的严肃”,又将校园文化建设搞得“飞扬浮躁”,走向庸俗和泛娱乐化。实践已经证明,板起面孔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得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认同,难以提高其实效性,而“轻浮”的校园文化建设更是一种简单化、低层次水平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本是一种“你侬我侬忒煞情多”的相互交叉、包含、渗透、依存、作用、影响但又相对独立、保持各自特点和优势、不可替换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主导方向和有力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有效载体和新的着力点。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换上“轻松”“活泼”和“前卫”的新面孔;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坚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真实的“严肃”“认真”和“传统”。我们应该走出误区,实现二者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增添各自的吸引力,共同构筑大学生“精神高地”,取得共赢。

二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差别待遇

在很多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有着不同的待遇。物质文化建设往往得到高校管理者的“偏爱”,待遇较高。相比之下,精神文化建设则是“备受冷落”。君不见,多少高校在打着校园文化建设的旗号下,颇为用心地精心打造出豪华壮观的校园大门、气派十足的图书馆、各式风情的雕塑,争奇斗艳的花草树木、各类让人垂涎欲滴的饮食文化节,对社会、家长、学生展示着高度的“魅力”,赚足了眼球,仿佛学校的身价和身望也顿时倍增。这要是在法律法规和学校能力范围内进行建设也无可厚非,因为优美的物质文化建设可以传达积极健康的思想品德教育正能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物质前提、条件和重要载体。正所谓没有物质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可是,与红红火火的物质文化建设相比,精神文化建设却处于被边缘化、“坐冷板凳”的地位。鼓励、支持和保障精神文化建设发展的资金和措施不到位,指导、督促、服务精神文化建设的力度也不够。为什么物质文化建设比精神文化建设更容易得到一些高校的“青睐”?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质文化建设可以在短时间内成效显著,而精神文化建设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淀过程,其人才培育的效果需要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凸显出来。人生短暂,许多高校管理者都难免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毕竟,做“十年树木”比“百年树人”容易得多,也有诱惑力得多。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如果忽视了这点,仅仅热衷于一些徒有其表的浮华外观建设,只会导致校园文化建设长期处于低水平建设状态,犹如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缺乏应有的生命力。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泛娱乐化”现象

何谓“泛娱乐化”?即过于追求“卖点”,不惜逾越传统道德、扭曲传统审美,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快乐原则”的需要,使得表现形式和内容都过度的娱乐化。一般认为,泛娱乐化起源于以追求商业利益的各种影视、广播、报刊等媒体。随着空前繁荣的信息和网络时代到来,泛娱乐化现象已经悄然波及到社会深层次领域,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例外。当代大学生群体面临着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而身心却尚未完全成熟,缺乏足够的自我调控能力。他们对那种空洞的、散发着高压气势的政治教育方式颇为反感,更愿意接受轻松、幽默、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校园文化活动适度体现娱乐性,可以使大学生有效地调节身心、解放自我、缓释压力。但是,正如孔子说的“过犹不及”,如果没有掌握好娱乐的限度,就有可能走向泛滥,致使校园文化建设效果大打折扣。美国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曾提出警告:“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1]在一些高校,“教室被改造成摇滚音乐会”、娱乐性社团飞起云涌、演唱会和歌咏赛纷纷登场亮相却又缺乏应有的管理,其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没有真正体现,反而一些低俗情趣掺杂其中,没有激发反而削弱了大学生的判断力、思考力、创造力和社会责任感,没有树立反而扭曲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没有建立反而损害了校园文化的纯洁性、高雅性和教育性。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是否应该思考如何做到既避免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又疏远泛娱乐化,如何努力引进高雅艺术,如何适当加入娱乐化元素,如何加强对校园网络、社团的管理,如何引导师生自觉抵制泛娱乐化倾向。高校应该通过种种措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唤起大学生心底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使他们真正明白那种“脑残”式的笑声永远代替不了严肃理性的思考。

四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

所谓“多元文化”是指“在一个群体、社会或区域系统中,同时存在、相互联系且各自具有独立文化特征的几种文化”[2]。当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融合与暗战共同构成了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之一。在这种背景里,潜伏着多元文化的选择与冲突,冲击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旋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所标榜的“民主”“自由”“人权”观念随着网络而悄然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进一步导致大学生对信仰的缺失,价值观念产生混乱,政治方向出现迷茫。有些大学生甚至出现了“以后有钱了就移民”的崇洋思想,政治观念异化,传统道德观念进一步丧失。现代大学生大多是90后,他们追求思想独立,向往民主、自由,但是又缺乏社会实践锻炼,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来磨练他们的意志,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更多的时候来自于网络、影视、报刊的报道,他们对社会负面思潮抵御能力总体较弱,极易受到不健康不正确价值观念的影响。作为西方敌对势力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前沿阵地的高校,面对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冲击,一些高校却对此没有保持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没有制定和采取积极防御措施,导致校园文化建设漠视了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色。在这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仅仅被视为一种教育活动的管理方式手段,只是为了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功能而被设置于学生管理部门。有些高校则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办学方向和目标割裂开来,没有做到二者融为一体,从而极大地阻碍了校园文化建设功能的有效发挥。高校对此应该高度重视,进行有严肃而认真的思考,制定出有效措施以抵御多元文化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五结语

第4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网络文化背景;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20-02

随着网络的发展,各种各样的言论的传播,信息的交换,社会思潮及行为方式的变换,对如今的学校教育、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于五年制高职校来说,如何才能更好的建设校园文化成为了教育家们关注的焦点。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从年龄上来说,各方面都还在发育阶段,在如今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就变成了尤为突出的问题。

一、五年制高职校的特点及其学生特点

五年制高职校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贯通在一起,课程设置把经济与社会需求作为导向,密切贴合社会的需要,所以其毕业生很受社会欢迎,就业的形势很好。但是,因为学生年龄较小的关系,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也会有一些特殊的心理特点,比如有比较强烈的自卑感和失落感,因为还在身心的发育阶段,会显现出很强的叛逆心理,同时自控能力也比较差,相对于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高职校的学生感恩意识不强。对于这种特点,校园文化建设如果进行的好,就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反之,可能会对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不良后果,特别是在当今网络文化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强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

二、网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网络文化的背景可以促进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

网络使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更加丰富。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由于受到许多客观或者主观条件的限制,显得有些枯燥乏味,缺少生气活力。对于现实世界的动态感知不够明显,不仅是空间约束,更是时间上的滞后,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与现实脱节。网络的出现正好弥补了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克服了时空的局限,使得更多的信息可以第一时间被学生们知晓。网络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选择自己喜欢的知识进行个性化和自主性的学习,并对自己知识体系不足部分进行补充。对于五年制高职校的学生来说,能够和社会同步,获得最新最尖端的技术和知识,对于他们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帮助。这不仅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而且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促进。

(二)网络带来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方法

在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比较常见的开展校园文化的方式有开班会、办黑板报、知识竞赛、演讲、墙报、社会实践等,但是形式过于传统,且受客观条件如时间、空间的限制很大,灵活性不强。随着网络的发展,全新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式应运而生。网络可以将声音、图像、视频有机地结合起来,生动直观地传递信息,学生在接收信息时各个方面都受到调动和刺激,使得接受效果大大提高。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载体,如论坛、电子信箱、网上讲座、热线服务等等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网络的普及,学生们如今更加习惯使用网络来接收信息、表达自己的看法。五年制高职校可以通过网络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比如设立学校论坛、网络刊物等,在网站上进行活动或者是专业信息的,建立起一个学生们自由交流的平台。通过这样的一个平台,实现学生与学校之间双向互动,使得学生的声音被听到,也使得学校的教育进一步贯彻。

三、网络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网络文化背景会使得学生兴趣发生转移

在如今的网络文化背景下,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广泛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群体,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络娱乐或社交上,而对于学校的校园文化生活的参与度下降。当学校为学生所创造出来的简单、单纯的校园环境与网络复杂多变的环境相碰撞,使得学生们传统的文化观念受到了网络上许多自由言论的影响,从而打破了校园文化向学生传递信息的权威性,而网络上复杂的思想、言论、观点会模糊学生的观念,造成学生意识的混乱。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或是学生本身不能很好的分辨这些,就容易造成学生心智上面的缺陷

(二)网络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和谐的校园制度产生冲击

如今,因网络开放性、匿名性、隐蔽性的特点,其弊病不可避免,对学生来说,最突出的可能就是网络中出现的不良信息,像是“灰色”、“黄色”、“黑色”信息。对于涉世未深、辨别能力不强的高职学生来说,这些信息很容易被接受从而蛊惑学生们的心灵。学校和社会各方面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这些信息传播,一旦这些信息被学生们所接受,就会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很直接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并且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对学生的判断力和自制力进行加强,鼓励学生们积极正确地使用网络,减少网络给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网络文化背景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环境更加复杂

和谐而健康的多元文化环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积极健康地发展。在网络形成的多元化的现状中,必然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东西方文化的矛盾,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碰撞,在这种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一些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可能由此发生错位,传统的伦理观念受到了挑战和侵蚀,这对于积极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网络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法

(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加强网络的管理

网络的普及和发展,信息时代使得网络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发展的新形式、新碰撞。网络对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碰撞,但我们也要趋利避害看到网络的好的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在校园文化方面的新载体、新平台作用。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学校要加强对网络的监控和管理,通过科学技术、有力的防范措施,对于网络的危害在最大程度上进行防范,通过实时监测,设置防火墙,对不良信息、不良网站自动过滤。规范学生上网制度,对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指引,进行相应的上网安全教育,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让学生主动抵御网络的不良危害,使学生健康地使用网络来丰富自己,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二)网络背景下不断萌发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观念

在现在网络文化的背景下,信息高速的传播,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都会在网络上被广为传播,校园文化建设此时作为一个单方面传递信息的工具则只会使之显得刻板和守旧。应该要加强学校和学生的双向交流和沟通,积极主动地对话,能动地接受、选择教育。第一,树立民主化的观念,正确地面对学生从多渠道获得信息的现状,亲切、平等地与学生对话,使得信息有效的被学生接受,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建设更加有成效。第二,要有开放式的教育观念。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主动,积极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等问题来了之后被动应付。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更好的带领学生,从而积极地引导校园文化建设。无论什么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为了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接收知识,磨练和提高自己。

(三)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职校通过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有效地使学生们感受到良好的风气,并且在良好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增强自身抵御不良信息的免疫力,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在网络文化背景下,需要更加注重整个校园的和谐之风,不断加强对于学生的精神文明教育,从各个方面努力,倡导和谐校园。一方面,学校要建立、健全校园文化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健身房等,使得校园文化的层次有显著的提高,学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校园的魅力,主动参与到校园文化中来。另一个方面,开展各式各样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这些生动有趣的活动将学生的注意力和讨论焦点吸引到校园生活中来,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熏陶学生,提高学生自身分辨和抵制网络中不良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内在品质。

(四)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注重学生的人文关怀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五年制高职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增加学生的参与度。五年制高职校中的学生相比其他学生而言,情感方面较为敏感和叛逆,学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候如果忽视或者不重视学生的人文关怀、忽视学生的情感,可能会对学生造成心理上的伤害。当学生在情感和学业上找到了归属感和正确的方向,那么对于学生来说,能很好地投入到校园中去。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来说,必须要思考和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使充满人文气息的网络更好地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

总而言之,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认识网络对校园文化的影响,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把握准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功能,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校园文化与时代精神[J].中国高教研究,2007,(03).

[2]麻富游.基于职业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10,(01).

第5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对于本科院校而言,在素质教育方面和泛文化方面的积累较为缺乏。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利用其在校时间来加强和完善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除去正常教学手段之外的、非常有效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措施和手段。本文就加强高职高专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作论述,主要从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创建正确舆论导向四个方面探讨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相比较其它高等院校大学生来讲,生源相对集中在二线城市与乡镇、农村,尤其是农牧行业背景下的高职高专院校里,这种情况更为突显。这些学生在中学期间,拘囿于家庭条件和求学环境,绝大多数仅只是为高考做准备,接触的都是应试教育的学习内容,在素质教育方面和泛文化方面的积累较为缺乏。所以我们会看到很多学生入校后不会与人交流沟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敢也不知道该如何向人求助,承受着许多本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沉重心理压力,部分学生有决心改变自己,但是更多的学生沉默寡言、自卑敏感,总觉得自己无法快速自如地融入校园生活和城市生活。这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教育者的重视,充分利用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来加强和完善学生个人的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措施和手段,对受教育者来说,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我们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基础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紧迫的任务就是要转向素质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走向。而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让学生主动发展,这同样要求我们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总的来说,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它大体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众多教育学家一致认为,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本文就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手段作论述,探讨如何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1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创建良好自然环境

物质文化有较强的直观性,如校园布局、建筑装饰、教学设施、环境卫生等。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创建校园良好自然环境入手。高职高专院校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物质文化建设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切合实际,比如整体规划要合理科学;要体现出德育的教育内容与过程,比如师生共同参与设计与整理校园面貌;要考虑经济、实用的原则;要保持校园环境的洁净,讲求艺术美感;还要维护校园的正常教学秩序,要干净的同时还要安静,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

(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有专人来进行管理和维护,检查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比如要达到校园“绿化、美化、净化”,基本达到卫生无死角,地面无纸屑等等标准。校园要划分出来卫生责任区域,落实到各个班集体。

2 大力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1)全面展示学生个性特长和教职工的风采,围绕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来搭建快乐校园、平安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和谐校园、幸福校园等。

(2)成立长期存在的大学生社团,如“文心剧社”,“电影协会”, “心理协会”, “校报通讯社”等,定时开展活动,发挥学生特长的同时也因材施教。

(3)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和师生间的教学相长,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等。教师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生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勤奋攻读,立志成才,整个校园充满一种浓厚的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3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修订完善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机制

俗话说:“不依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制度是执行的强有力的保障,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核心,建立、修订、健全、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机制。

4 创建正确舆论导向,创造和谐校园文化

从某种意义上讲,正确舆论导向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促进其奋发向上,健康成长,还可以形成良好的集体意识,从而创造和谐校园文化。学生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学会明辨是非,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和分析力,还要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明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事物有自己个人清晰正确的判断,也便于个人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

总之,在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高专人才的教育过程中,一定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人才的健康全面地养成才会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exam8.com/lunwen/jiaoyu/gaodengjiao

第6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图书馆;校园文化建设

引言:

高职院校图书馆作为学校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和传播场所,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成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高职院校图书馆管理员应改充分发挥图书馆的重要价值,结合校园文化特点,更好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校园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一、提升管理员的服务意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服务性是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重要职能和工作宗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的图书馆已经改变了原来单纯的图书借阅功能,转向了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信息导航的服务功能。图书馆作为高职院校进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要不断提升服务意识,有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当前,图书馆管理员要不断增强其整体文化素质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有效提升管理人员的服务和导向意识,形成一支素质和能力较强的图书馆管理队伍。一方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全面做好学生的入馆教育工作,努力搞好学生的图书咨询工作,积极主动为学生推荐优秀书目,比如:管理人员可以通过举行图书讲座、读书经验交流会、读者留言、热点调查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能够从中能够了解和获取更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管理人员要端正服务态度,比如在为学生查找、借阅图书资料时要有耐心、热心,为学生提供微笑服务,用微笑迎接每位学生,使学生感受春天般的温暖,从而学生和管理人员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管理人员通过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能够有效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提升校园文化氛围。

二、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图书馆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设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彰显出高职院校独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位。优美舒适的图书馆环境设施具有极强的教育功能,能够润物无声地滋润和熏陶学生,营造出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优雅环境,从而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并在无形中积极地感染和塑造学生,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各种挑战。因此,图书馆管理人员应该不断加强图书馆的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强图书馆静态环境建设,比如学校加大对图书馆的投资力度,建立窗明几净的图书室、现代化的电子阅览室、多功能读书报告厅等文化设施,不断优化其内部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积极建设风格独特的图书馆建筑、画廊、墙报等外部设施,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环境和设备优势;此外,图书馆管理人员要强化图书馆的内部布局,大到图书馆的整体设计,小到阅览室桌椅和图书的摆放都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在图书室和阅览室的墙壁上,张贴上适当的名言警句、名人画像等,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通过图书馆环境建设能够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提升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品位,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三、优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搭建校园文化平台

高职院校丰富的馆藏资源是学校最珍贵的精神文化财富,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主要职责是服务于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通过筛选、加工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文献信息服务,充分满足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管理人员要不断丰富和优化其馆藏资源,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从而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当前,图书馆资源包括纸质和电子资源两部分,一方面高职院校要以特色专业作为主导方向,针对学校的专业发展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不同需要,不断加强应用型和技术型文献馆藏资源的建设,建立起有益于广大师生和科研需要的文献收藏体系,从而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搭建平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建立一个网络信息馆藏资源,全面实现与国内外各种类型图书馆和学术机构的有效链接,广大师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通过网上连接对电子文献进行查找和阅读,从而尽快获取所需的最新信息,全面推动校园文化建设。

四、组织多样的动态活动,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高职院校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管理人员要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具有的优势,以其作为重要基地,积极主动地融入高职院校广大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有效配合学校的学生会、社团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动态活动。一方面管理人员配合学校各部门积极组织多样化的读书活动,例如读书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读后感比赛等活动,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多读书,从而不断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管理人员要积极成立读者组织,比如读者协会、读书俱乐部等各种组织,读者组织可以以图书馆为重要依托,积极开展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加无限生机,同时能够把优秀的图书资源引荐给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阅读氛围。另外,管理人员可以定期举行“读书节”活动,借助世界读书日的良好时机,在高职院校开展“读书节”活动,为学生介绍图书馆的资源服务项目,使学生更深入了解图书馆,充分发挥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作用,营造一种良好的读书氛围,有效支持校园文化建设。总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有效地配合了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高职院校管理人员要坚持科学创新的原则,通过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加强环境建设、优化馆藏资源和组织各种活动等过程,充分发挥图书馆自身优势,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从而不断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软实力。

参考文献:

[1]闫卫娟.浅谈高职院校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J].图书情报通讯,2010(1)

[2]张彦静.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与图书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3,23(8)

第7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职业化;建设

作者简介:徐令(1971-)男,江苏盐城人,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油画、艺术史及电脑美术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编号:3-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5-0006-03

作为国家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承载高职院校“历史传统、办学思想和精神风貌”[1]的高职校园文化立足于社会文化,以学校师生为建设主体,营造特定的高职校园生活方式和高职教育精神,是开放性、鲜明时代性、长期持久性、广泛参与性、独特创新性的综合体现。“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然包含高层次的校园文化”。[2]随着我国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这意味着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指导下,力求在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上建设文化内涵职业化、活动内容专业化、文化载体现代化、学生组织社团化、学生活动社会化的高职校园文化。因此,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开拓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重视校园人文环境、校内文化设施和校园景观建设同时重视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工作”[3],同时还要针对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的需要,研究高职校园文化的特征,制定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校园文化方针政策。

一、高职院校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

从事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院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与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有明显区别,它立足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特殊性所诞生的一种文化体系。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要素构成,以高职院校为载体,体现了学校的整体育人价值观、始终贯彻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以及能准确反映出学生综合素质、教师道德修养、学校所具有的文化品位。其中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作为可视的有形文化是文化建设所展示的外表,而整个学院的制精神文化是建设的核心。除了具有高校校园文化的教化、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辐射、协调等一般外,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更加强调技术人才培养和为社会服务的职业教育特性。

那么,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这种特殊的教育模式,它从诞生初始,就强调“职业化”的特点,这就使其校园文化站能在企业所需要员工掌握的职业技能、拥有的职业道德以及职业综合人文素质基础上进行建设,所以导致具有了高职院校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即“实用性”特点,也就是高职院校所倡导的开放性和企业化。为什么这样说呢?主要有两点,首先在文化传承方面,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要紧贴企业需求,所以能够在自身的文化积淀之上去吸纳各种优秀文化。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比本科校园文化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其次从文化的需求性来看,高职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强调与地方接轨,满足地方需要,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同时,由于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要求学生技能的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学校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进入企业所要拥有的职业素养,使校园文化符合与企业文化、职业文化的一致性,从而满足服务性和实用性这两点。虽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术性、理论性与本科院校相比相对较弱,但在教师教学、学生技术训练及服务地方等方面更加现实意义。正是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程序与企业技术的创新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而专业和课程设置又是以市场需求为核心,在人才的培养呈现面展示出出多样性和实用性。因此,和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表现出明显的“实用性”特点。

二、当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建立的历史已有有20年余年的发展历史,但不可否认的是众多的高职院校中也有成立和建设的历史较短的。这就带来一个问题:相对于招生的规模的逐渐扩大和学校的盲目扩建,这些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展示出一定的落后性。具体表现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在定位、规划上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对高职院校建设何种的“校园文化建设”没有明确认识。有不少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对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理解不全面,对其特点的认识过于肤浅,所以将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照搬办成本科院校的模板,丧失其自身特色。又有一部分高职院校重视生硬的纯理论知识的学习讲解而忽视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相悖,导致所在进行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核心精神,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高职院的特色。此外,还有一些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理解为社团活动性质的教育教学活动,片面强调其物质功能及对学生表象性地促进功能,无法突出职业精神特色,限制了校园文化功对学生培养的全功能。

(二)缺乏对校园文化建设行动方案有步骤的系统化设计。对与目前新组建的或新升格的高职院校来说,国家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建设等文化建设工作方面结合国情提出了新的目标,但是有一些高职院校对于这些要求并并没有加以足够的重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构想、行动方设计案和完成步骤的缺乏规划,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学生的发展达不到所期望的目的和作用。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办学者依据自己的教育目的宗旨和办学理念对所处的社会文化的最终评价、吸收优点的过程,并结展示出自身独特的特性,从而使受教育的群体在语言运用、举止行为和创造性思维等方面显现出某种一致的认同性。校园文化建设首先思考的是高职院校如何从发展自身的角度重新审视自我的优劣点,选择合适的市场定位,,把建构富有自身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作为发展方向,让全校师生员工的思想和学校的总体目标上相统一,最终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目标。

三、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园文化建设中,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方针:

(一)紧随人才培养目标,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之所在。校园文化建设应教育者所制定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最终目标来确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陪养人才的目标应该是适应培养能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包括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能服务企业第一线需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

(二)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是确定一所院校高职校园文化能否长远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长远规划是指站在整个学院长远发展的角度,结合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从而使校园文化与学院总体发展目标相互统一。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符合整个国家社会大环境发展的需要。通过对院校进行外部环境的考查和对内部自身环境的审视分析,明确自身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什么,怎样才能建设与自身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进而推动自身的可持续长久发展。同时,要清楚地知道校园文化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她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方面的结合统一,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系统严密的规划设计,最终使校园文化建设涉及到高职院校教、学、科研、管理、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在结合产、学、研创新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促进高职校园文化的发展活力。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建立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和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校园管理体制和教育模式,坚持“以学生培养为核心、全面增强德智体美劳”为主导的办学思想,结合不同类型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各个专业为基点,建设特色专业校园文化。总之,期望通过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有机地融合能够多方法地对学生进行全面化科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使得学生全面素质得到提高,成为全面发展的专门技术型人才。

(四)针对高职院校教师的师资结构层次进行优化,这是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根基。校园文化的最终形成是一个逐渐由内而外产生影响的过程,是一所学校教师的育人宗旨和自身文化素养的集中体现。提倡“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区别本科院校的特点之一,也是职业院校建设校园特色文化的骨干力量。高职院校必须要建立一支拥有较强专业技能和理论修养,同时又有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只有建立一支既具有教师知识有具有技师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实行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第一,加强校园硬件建设,增加发挥校园文化功能的载体。校园硬件建设是指各种校园物质实体的总称,是充分展示校园文化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对外展示物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建设好硬件物质设施,注重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建设。校园硬件设计制作时,高职院校要秉承人文艺术氛围的宗旨,根据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方针的特点在硬件物质设计上就要有艺术性地把职业与艺术文化结合,突出职业特色。

第二,增强校园制度方面的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学生认同感凝聚方面的作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制度纪律等校园内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对师生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制度文化建设要让制度拥有文化内涵,把具体规定与精神要求有机结合,把“软件”与“硬件”两种文化建设融为一体。以人为本,情法并重,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的各项工作。加强民主机制建设,使制定的规章制度更有利于师生成长和院校发展。并且加强院校对外办学制度的建设,保证有关机制的科学建立与运行,使得各项文化活动有制度可循,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对接。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对学生精神文明的陪育功能。校园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包括一所学校的一系列校园内意识形态如办学理念、学校传统、校风、校训、人际关系等。校园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着重加强学校校风、教师教风和学生学风的整体建设。以严谨的教风和优良的学风共同促进校风的形成,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同时,增强师生共同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动力,使自身校园文化与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文化融合贯通,以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的精神建设促进校园文化的蓬勃活力。

一所学院的校园文化是这所学院历史文化多年积淀的成果,同时也是一所院校发挥主观能主动性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发展过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在继承自身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共性与自身专业特点的个性之间寻找到平衡点,注重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二手抓,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融合。只有从遵循职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自身特点出发,从多个角度运用多种多方法,全方位地来开展规划设计,才能真正建设起既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又富有浓厚文化内涵和专业特色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从而为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关键词】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在校师生在校园教育理念指引下,在特有的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个性化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也是一所高校在管理建设、文化建设长期过程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在师生的直接参与和精心培养下发展起来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的存在,在校园出现时,它便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产生并存在。

校园文化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办法。随着大学教育的逐渐兴起和高校改革的逐步深入,急需建设一种适应大学的新型的校园文化。那么,应该如何建设大学的校园文化呢?大学校园文化又包含哪些方面?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剖析。

二、校园文化的结构特征

校园文化由五部分组成――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媒介文化,这五方面相互作用,构成了和谐校园文化的有机整体。

(一)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具有明显文化意味的物质设施,主要指图书馆、活动场所、校园内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等。这些物质设施和外在环境是校园内在精神的文化,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内涵,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启示。

(二)校园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在交往中缔结的校园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工作守则等,对规范校园内各项活动、规范师生言行起到必要的导向和约束作用。

(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在学校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得到师生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要求、行为规范等。它是校园文化的精神内核,既表现在校风、学风中,也表现在校园的学术气氛中,它凝结了校园内师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深刻地影响着后来者,代代相传,形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四)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在校园精神文化的指导和校园制度文化的规范下,从事的各种群体性文化活动及个体文化行为。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方式最灵活的部分,是校园文化沟通各个层次的中间环节。

(五)校园媒介文化:是校园文化氛围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校园文化存在的传播方式和重要载体。包括网络、广播、校报、电视、宣传栏等,这些媒体传播的内容,给高校带来特有的文化特征。

三、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高校的迅猛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着过分注重功利性,从而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发展成长的意义。主要问题有:(1)教育功能弱化,功利性色彩日益浓厚。随着社会竞争压力及就业难等现象的影响,校园中充斥着急功近利、浮躁的读书色彩,常常出现挑课或逃课现象,一味追求眼前利益和个人价值,对社会表现出功利性的期待。(2)校园文化缺乏导向,业余生活单一。不少大学生业余生活单调,靠上网打发时间,而学校组织的活动有限,不能吸引大部分的学生参加,缺乏感召力和吸引力。因此,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大,沉溺于网络,无心学习的现象日益严重。(3)理想信念模糊,道德修养有待提高。随着快节奏的社会变化和经济的深入发展,功利性思想充斥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大多数学生除与自己相关的事情外,对他人和社会现象漠不关心,社会责任感欠缺,甚至出现了无信念、无信仰、社会责任感薄弱、价值取向扭曲的问题。(4)心理问题日益显著。当代大学生成长经历相对单纯、平坦,自尊与自我意识强烈,情感丰富但不稳定,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往往感到难以承受,产生压抑、冲动等负面心理,甚至会出现极端的行为。

四、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康和谐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开发智力,丰富文化生活,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确立整体目标,明确指导思想。校园文化建设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有计划、有目标,分批建设,逐步完善。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整体考虑。通过建设校园文化工程,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拓展校园文化的活动领域,有效促进素质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2)合理布局,整体规划。一个布局合理,整洁优美、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必然产生巨大的影响。校园文化规划建设要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结合,依托学校实际发展,在物质、制度、精神三个层面,统筹规划构建校园文化体系。(3)精心设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学校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结合自然环境,构建集绿化、美化、园林化为一体的育人环境。通过精心规划设计,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校风校貌等育人因素,让学生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4)推进制度文化,强化管理机制。完善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是学校的管理水平的直观反映,更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让师生参与。规章制度应该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内容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用完善科学的制度,规范师生行为,从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制度文化环境。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和创立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人文传统和优良校风的根本之源,也是学校创新发展的生命所在。建议学校每年拿出一定数量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进展。

参考文献

[1] 黄达人.建设基于使命与和谐的大学文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0).

第9篇:如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范文

一、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校园文化是指教育机构在长期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培育和传承的,教职员工共同崇尚和严格遵循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治学理念等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环境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方面。环境文化是指通过校园建筑物形象的塑造、校园设施的装饰和美化等方法展现教育机构崇尚的精神境界、价值取向和伦理道德等,对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制度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执行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精神文化则主要是指师生员工受教育机构倡导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心理状态和情操情趣等影响和激励展现出来的精神境界和风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主要有三个方面。

1.校园文化是促进民办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大学生成才起导向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会明确地指明当代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目标和道路,体现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治学理念。这必定会与立志成才年轻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共鸣,并把它作为自己行为的指南和准则,从而对其起着导向作用。二是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要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德育目标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治学理念,并形成巨大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因此,具有鲜明的是非准则和强大的感召力,对大学生的行为起着规范作用。三是对大学生起着激励作用。优秀的校园文化必定会培育出一代出类拔萃人才,这些出色人才必将成为楷模和榜样,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当前,民办高校有部分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相对较低,成绩相对比较差,自律性不高,不良习惯也比较多。要把这部分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仅需要教师讲得好,学生认真听,还需要教育环境的支撑。教育的实践也证明,当教育内容与教育环境一致时,教育生效,效果好,反之,教育失效,效果差。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优良的教育环境,对民办高校大学生成才是不可替代的。不仅如此,校园文化对塑造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还具有巨大的渗透、选择和强化作用,因为校园文化能潜移默化地唤起大学生对高尚情操、健康人格和伦理道德的追求。这种追求往往是其他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

2.校园文化是教师发展的重要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由于公办高校扩招,公办教师缺乏日渐突出,教师一退休即被学校返聘。而由于民办高校是在公办高校异常强大的情况下起步和发展起来的,办学的时间又比较短,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还比较差,社会公信力也比校低,因此难以聘到公办高校的退休教师,导致民办高校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已成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培养费,多数民办高校办学经费都很紧张,因此民办高校教师不仅社会地位低,而且工资和福利待遇也差,这致使民办高校很难聘到硕士毕业生和优秀本科生来学校任教。就是民办高校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引进的素质较高的硕士和本科毕业生来校任教,他们也往往是一边工作,一边复习备考公务员,备考博士、硕士。只有那些备考公务员、博士硕士无望者才会比较安心任教,因此,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数量不足,而且教育教学水平也不够高。民办高校应如何破解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呢?已进入良性办学循环的民办高校的实践证明,只有在不断提高教师工资和福利待遇、不断创造优越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青年教师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并激励他们不断进取和发展,才可能使其安心任教,并努力钻研和提高教学水平,学校才可能构建一支素质较好、教学水平较高、数量相对够用的教师队伍。

3.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替代的条件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首要条件是,要能培育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而要培育出人才市场需要的人才,学校除了必须拥有必要的教育教学用房、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条件外,还必须拥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开展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和陶冶师生情操的校园文化等软件条件。民办高校办学的实践也证明,学校离开了优秀的校园文化,师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就会发生偏颇,正确的治学理念和学术道德也会丧失,学校就会陷入困境,无法生存和发展。反之,学校加强了校园文化建设,师生就会注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风、教风和校风就会正,学习的气氛就会浓,学校就会生存和发展。可见,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不可替代的条件。

二、当前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一)校园文化建设阶段的划分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校园文化建设前期阶段,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三是校园文化建设高级阶段。

1.校园文化建设前期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一是教育机构的领导还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和领导班子工作的议事日程;学校也可能已经对校园建筑物进行了装饰和塑造,可能制定了若干项规章制度,提出多条伦理道德、精神文明建设等口号,但是却没有在学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方向、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下做上述工作。还有,装饰过的建筑物、制定的规章制度、提出的精神文明建设口号也会因领导班子的更迭而改变,不能传承。二是师生还没有对学校塑造建筑物形象的寓意、制定出规章制度的内涵和提出精神文明口号和治学理念产生共鸣和认同,校园文化建设还没有发挥作用。三是教育机构的管理还处于人治为主阶段。因为师生还没有与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产生共识和共鸣,规章制度还无法规范其行为。四是学校内往往矛盾重重,事故频发,领导处于频于应付事故和解决各类问题的状态。

2.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领导班子已经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和领导班子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根据师生思想、工作和学校办学具体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规划和若干举措。但因师生对这些校园文化建设的举措产生共鸣、导向和规范行为作用需要一个较长期的过程,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对师生与学校进步和发展作用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但部分师生员工已经看到了校园文化对师生成才、对学校建设和发展的积极作用,而积极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来。

3.校园文化建设的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校领导班子能根据师生思想和教学工作的具体实际,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发展需要提出新的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规划和举措,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建设水平。绝大多数师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并自觉按着校园文化倡导规则规范自己的行为。校园文化建设已经起到了引导作用、规范行为作用和激励作用。不管来自农村、乡镇,还是大城市的大学生都会因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树立和传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治学理念,都能模范遵守国家、学校的规章制度、讲究文明礼貌,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学校呈现出人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局面,学校管理已经步入文化治理阶段。

(二)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我国多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都还处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

1.多数民办高校的领导班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还有误区,如把校园里的建筑物塑造、校园环境装饰,只看成是美化校园,还没能根据学校制定的校园文化建设目标和特色,来设计和塑造校园文化环境;再比如,学校的规章制度,还不是依据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制定,有的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各类评估而制定,其多数规章制度都是上网抄来的;又如,学校设计和组织科技活动和文体活动,往往只是为了活跃师生的课外文化生活,不是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目标开展的,因此很多活动对提高师生素质针对性不够强。校园文化建设本是一项群众性的系统工程,但部分学校还没有调动起学校的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踊跃参与这项工作,同时,学校的各单位、各部门还不能各履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地搞好校园文化建设,还处在“各打各的鼔,各敲各的锣”的状态,甚至有部分民办高校还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2.部分民办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够健全,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不够协调,效率也不够高,特别是校园文化建设需要的人、财、物还没有完全到位。

3.部分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鲜明。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但因各个学校所在地区不同、设置的专业不一样、生源质量也不同,因此,各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所需的环境也不会相同,这就要求各个学校都应该根据本校的具体实际确定和建设校园特色文化,但目前多数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都还不够鲜明。

三、对加强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建议

1.董事会、行政和党委三套领导班子应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的角度,从教师发展的角度,从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校园文化的内涵、地位和功能,切实把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列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之中,列入工作的议事日程,并根据师生思想、学习状况和学校发展目标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特色和目标。

2.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因此,必须在正确判定本校校园文化建设阶段的基础上,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强化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确保校园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并根据师生学习和教育教学的实际,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3.要根据在校生规模、学校建设和发展实际确定领导校园文化建设机构的体制、机制和编制,并制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所需人、财、物的保障机制,还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研究,举办校园文化建设论坛,开展校园文化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校园文化建设水平。

4.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群众性极强的自我教育工作,因此,应广泛发动师生员工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把学校的意志变为群众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