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调查报告评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思考
所以做好教学思考大有好处。可以发现不足,查找原因,寻求改进办法,使教学逐步完善,不断提高。将教学中的光辉处进行总结提炼,使之成为稳定的理,使教学过程更加的精彩纷呈。通过对学生学习表现的思考,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增强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互动性。也可以通过对自身行为剖析,可以更加理性地认识自我,从而更有效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体现自身价值。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存在诸多无法预知的因素,课后思考不但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经验,用以指导教学,而思考过程本身又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研究能力。有助于实践智慧的生成。
教师可适当安排多种形式的历史研习活动,例如,课堂讨论、辩论;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搜集整理多种类型的历史资料;编演小历史剧等。根据新课标理念,以下几种方法切实可行。
1.课堂讨论、辩论,学会合作学习。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活动建议,其别强调开展课堂讨论和社会调查,而讨论和调查都需要通过合作学习才能解疑。合作学习的研究表明,合作能有效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激发高度的求异思维,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如关于的性质,笔者在教学中跳出教材观点的束缚,设置新的问题情境“有人认为是一次失败了的资产阶级革命,对此你有何看法?”新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新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同学们对性质的热烈讨论。又比如对拿破仑的评价问题,教学中先投映出恩格斯和列宁评价拿破仑的两段话(恩格斯认为拿破仑在德国是革命的代表,是旧的封建社会的摧毁人;而列宁认为拿破仑战争最终变成了帝国主义战争),激化学生的认知矛盾,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进而引导学生探讨恩格斯为什么肯定拿破仑而列宁为什么否定拿破仑,正确认识拿破仑战争的双重性,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讨论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学会在讨论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解疑,在解疑中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在讨论之后,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总结得失,提出新的问题,进入深层次的思考。
教学中几乎每堂课都可以开展类似的讨论,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巧设讨论主题,力求每次讨论都有精彩的内容和独到的思考。在开展讨论之前,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关的资料,拟定讨论方案和发言提纲,做好课堂讨论的准备。
2.撰写历史小论文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法,也是历史学习评价的方式。它包括写作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历史题材的社会调查报告,制作历史模型、编绘历史图表和制作历史课件等活动,重点考查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动手与动脑的综合能力。
3编演v史剧。参与历史课本剧的排演可以将对历史的理解与对历史学习的情趣完整地结合起来。通过教师的精心安排指导,的确能促成发展并提升学生历史思维的预期目标。毕竟学生通过主动阅读理解史料、编写剧本、掌握角色在情境中的扮演,学习相当主动,收获自然丰富!其实历史剧的趣味性不仅表现在有趣的台词,滑稽的动作,更在同学间互助研究剧情发展的可能性上所体会出来的心得。
4考试。历史考试是学习的一种评价方式,主要形式包括笔试和口试,运用这些考试形式时,要注意其科学性、有效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新课程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学习档案。通过建立历史学习档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高中阶段每个学生都应建立完整的学习档案。历史学习档案一般由教师、学生及家长共同建设。档案内容主要包括:考试成绩、历史习作、调查报告、历史制作、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师生和家长的评语等。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有利于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长期、稳定的综合考察和较为全面的评价。
教学思考注意事项:
1.思考时除了思考一般性的教学问题之外,应注意突出对学生能力培养的思考。除了依据教师自身的思考、感受以及同行的意见开展思考之外,要注意搜集并利用学生的反馈、感受和学生的学习结果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摘 要:新课程实施之后,思想品德教育淡化教材知识体系,强化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和活动实践,更加注重学生的道德素质、心理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这表明思想品德教学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单一的教学过程,而应该是一个教材、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教学评价多维互动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多维互动 思想品德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谭正桥,男,广东省东莞市可园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多维互动教学是把系统论、信息论运用到教学中而形成的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和课外延伸为平台的创造性教学模式。思想品德的多维互动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遵循学生的道德认知规律,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在组织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构建一个有效的、有实际意义的、易操作的多维互动教学过程,实现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社会之间的多边互动,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自主学习和交互合作的学习状态,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促进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发展。
一、教材多维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中提出:“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资源观,整合并优化校内外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功能,丰富教材内容,有效落实课程目标。”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根据社会的发展变化、特定的教学境况及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灵活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改变和补充,以灵活的教学内容代替相对固定的教学,以使教学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四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如果我们沿着教材思路让学生逐一活动,因为涉及到肖像和姓名两大权利,就会显得内容庞杂,费时费力,学生注意力会难以持久;如果由教师自己给学生讲授肖像和姓名中有哪些权利和这些权利的重要性,则会陷于传统说教,枯燥乏味。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我们可以以教材为蓝本,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把学生生活中耳闻目睹的,课内的、课外的、零散的、不连贯的事例整合起来,利用教材的《牛顺改名的故事》,串在“牛顺”身上,创设情景,然后把这些情景交给学生,让学生参阅《牛顺改名的故事》,同桌讨论,去感悟,去探究,去发现肖像和姓名中有哪些权利,并且感受到权利的重要性。
这样多维互动的教材处理体现了既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把教材内容融人中学生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情景的感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认识。
二、教学形式多维互动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思想品德教学不能拘泥于课堂教学,要注重社会实践教学。《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ll)》明确提出,思想品德具有实践性,要“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作为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基础;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社会实践教学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深化,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获得正确的认识、情感的体验和行为的养成。
思想品德教材每一单元的篇首都有“主题探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起来。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一框“新学校,新同学”,组织七年级新生对新环境适应状况作自我调查与研究,让学生在亲身的调查活动中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学习生活,尽快融人新的班集体,使自己的身心健康地成长。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将教学形式仅限于课堂教学,必须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把教材、教学与学生、学校、家庭、社会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思想品德课堂更具生命力,更具魅力。
二、教学方法多维互动
在思想品德课中除了传统的讲授法,还要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中所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通过调查、参观、讨论、访谈、项目研究、情景分析等方式,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和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在自主探究和切身体验的过程中增强道德学习的能力。”多维互动教学方法不是单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法,它是一种崭新的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符合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有多种类型。思想品德教学中,以下的几种多维互动教学方法是比较成功,值得借鉴的。一是案例分析法,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注入一些鲜活实例,组织和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明白其中的道理,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和世界观。二是调查研究法,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深入实际、亲自调查研究。三是辩论法,辩论法注重立足现实,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引导,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增强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他们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深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四是模拟法庭教学,《思想品德》有部分内容是法律知识,对于初中学生,法律条文是抽象的枯燥的,然而现实生活是具体的实在的,针对初中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在法律知识教学中,可开设模拟法庭进行角色体验。当然以上的教学方法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教师必须针对不同课程和不同学生,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九课第二框“防范侵害,保护自己”中可以选择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电影中活生生的剧情,架设生活和教材的桥梁,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接着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从中得到情感体验,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提高警惕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分辨是非,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正确的选择。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互助学习,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正确态度,并且在探究新知识的同时获得轻松、愉快、成功的情感体验。最后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多元、多向对话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手段多维互动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多等特点,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说教,使教学枯燥乏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而积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给学生以声、光、影等立体化的感受,使抽象的思想观点、道德规范、道德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提倡的:“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优化组合声、光、音、像、图、动画、文字等最新信息资料,呈现教学所需“鲜活”情境。
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世界各国的文化习俗和风土人情,并配以优美动听的解说,使学生在欣赏中犹如身临其境,乐而忘返,感受到不同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这些形形、林林总总的文化,把大干世界装扮成了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园。学生在愉悦中既掌握了知识、培养了想象力,又进行了美的心灵陶冶,进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五、教学评价的多维互动
评价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思想品德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必须是一个多维互动的评价。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我们应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稿)(2011)》所提到的几种评价方式。包括第一,观察。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的依据。第二,描述性评语。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第三,项目评价。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第四,谈话。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引导。第五,成长记录。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自我小结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关键词】:语文 教师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88-01
为了实现小学语文活动课程的目标,教师应充当好以下五种角色:
一、参与的引领者
美国科学教育家兰本达曾说过:“学习是在学习者自身内部发生的过程,他越是卷入得深--他越是有动力--也就越能积极地和这一过程合作。”因此学生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只有当他真正地积极地参与学习者自身内部所发生的过程,他才有学习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皮亚杰说过的“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做先决条件。”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中充当参与的引领者,学会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儿童“ 自主参与”提供充分的条件。
结合语文教学的语言交际训练的要求,在一次活动课中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安排了“语文文艺会”这一活动形式。在活动之前教师首先进引领学生民主讨论,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文艺会内容和形式;然后同学设计活动游戏,排演童话剧相声,布置文艺会会场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完全由学生自主安排和决定,这样就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的引导者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目标得到尽可能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但应更多地视为是一项人际互动的过程。”因此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坚持“在活动过程中关注的不仅是学生已学知识的巩固,更应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能力的提高程度”;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应成为组织学生自主分组合作学习的引导者,让学生通过合作促使语文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同步提高。
在语文活动课程之中,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如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组织新闻会,故事会,朗诵会,讨论会,演课本剧,办手抄报,编习作集等。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在讲述、讨论、交流、品评、操作等活动中促进发展,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创新的点拨者
《语文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小学语文活动课程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课程。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在语文活动课上重视激发学生展开想象、联想和幻想,当好创新教育的点拨者,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
比如,为了鼓励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发现问题,写成建议书,向有关部门提出改进的建议。又如,指导学生就“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有所提高”的问题,进行调查访问,然后整理调查所得,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再如,指导学生围绕“爱护益鸟”“ 保护环境”等主题,搜集资料,写文章,办小报。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又能增长才干,学生的创新意识也一定会被激活,创造性思维一定会得到发展。
四、资源的开发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其次,“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学习称之为“游历活的思想的发源地。”实施课改之后,自然和社会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为多样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根据语文活动课程开放性的特点,教师应树立大教育观,把学生的成长看作是一种社会责任,充当学生活动空间的拓展者,引领学生从教室走出室外、从校内走出校外,根据本校实际、班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利用社区的各种场所、人士,努力开发各种教育资源,为丰富学生的语文活动服务。让学生从生活中参与语文活动课程,然后将自己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五、评价的组织者
1、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昔日课堂的主演,而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导演。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来,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人。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老师要和学生做朋友,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良好的师生情感应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的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也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善于激励和赏识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应从传统的权威中走出来,建立开放、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走近学生。另外教师要关注个体差异,把每个学生都当作一种资源,并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通过师生互动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观念不断充实自己。现在从学校、教师、学生到家长,对政治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对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做了明确的规定: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律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质以及环境意识、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也就是说,新课程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即将走进新课程时,观念必须先行,而关注入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即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趣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现在的一二年级教材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年级注重培养健康的人格,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挫折,排除各种情绪困扰,为学习其他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甚至对将来走向社会都能起到作用。
3、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新课程还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方法,采用举例、讨论、辩论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另外可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生动直观的画面不仅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能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增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在重视教学研究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学习过程已不仅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本次新课改强调活动实践、调查、经历,所以教师平时教学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用语言描述,用脑子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教师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自我理解和感受,强调体验性。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辩论、表演及观看影视录像等活动,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引导学生搜集资料,引导学生撰写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由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对“知识和技能”更难以测量和评价,加上现行的地理考试很难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和一些新课程中的地理课,仍然是围绕“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而“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如同虚设,很难落实。
初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还没定性,可塑性较大,因此,关注初中地理课堂“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达成度,应成为目前地理教学的重中之重。那么,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达成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趣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根据这一观点,在地理教学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另一方面要努力使学习内容兴趣化。
地理知识内容丰富多彩,与生活、生产息息相关,与人们的衣食住行联系密切。把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入地理课堂,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充分认识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密切联系生活,感受地理的魅力,产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师在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时要注意:① 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在吸引力,或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绚丽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或采用直观手段,在学生面前展示无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创造地理意境,把学生带入想象的“王国”中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② 要善于结合教学内容挖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或借助直观手段展示与已有知识矛盾的事实,形成问题情境;或创设问题情境;或者通过知因求果、知果求因的办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有效
按照“有效学习”理论,学习内容对学习者越有价值、越有意义,学习的效果就越好。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我认为采取如下的教学方式比较有效:
1.体验性学习―― 主要包括① 地理游戏活动,如地理拼图,地理谜语等;② 地理报告会、地理辩论赛的组织;③ 角色表演;④ 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
2.小组合作学习 ――以小组形式进行教学活动。
3.课题研究 ――针对某一专题,设计教学活动。 如:查找资料;收集、整理、信息;撰写地理小论文、调查报告、制作手抄报、黑板报、开展讨论等等。
4.实践活动 ――包括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动手制作模型、测量与绘图等活动。
5.家乡教育―― 结合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结合家乡地理进行综合实践,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体现出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意义更加深远,它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能完成的,它更多的是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问题探讨的氛围,如何让学生在这种学习方式中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是新课程给地理教师提出的重大课题。
三、 采用的教法是否灵活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我在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熟悉课程标准后,再换个角度想,如果我是学生我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学习新内容。想出几个方案,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来选择不同的教法。如:在学习《世界气候类型》时,在气氛活跃的班级让学生自己看图填表,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在全班对填错较多的部分共同分析错的原因;在气氛较为沉闷的班级,采取游戏的方式,把整个班级当成了亚欧大陆,定讲台为北方,各小组讨论应该处于什么样的气候类型,为什么? 教法选择得好,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地理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如:在《降水和降水的分布》一课中,关于降水的季节分配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四人为一组,每组给12个试管,作为一年中的12个月,再给一瓶红颜色的水,让学生自己设计世界任何地区可能的一年降水量,将水注入到试管里,展示并说明该地区的降水季节分配的状况,然后在绘制成图。这就给学生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会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四、 评价学生的方法是否多样化
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学生主观的认识和理念,属于内在特征,因此,评价时通过观察、问卷、访谈、测试等手段,搜集评价对象的有关资料,然后经过比较分析作出价值判断。同时,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与习惯。有时通过对学生某些典型行为、习惯的考察,也可以间接地反映出他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水平。具体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计。
案例一:展示198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宣传画――“地球出汗了”,让学生讨论:这幅漫画有哪些寓意? 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漫画反映的环境问题多少与深度,在表述这些环境问题时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供了学生对环境问题关心程度、环境道德意识水平等信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画一幅与环境问题有关的漫画,并说出寓意。学生表达的想法,是评价学生对环境基本态度的重要依据。
案例二:给出世界水日的资料及1996-200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让学生讨论,或者写小短文,也可作口头表述,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此评价方式可以用来评价学生对水资源危机到底持怎样的态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评定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191-02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也存在普遍性问题:对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的紧迫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力、管理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被弱化的现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缺乏既有渊博知识、人格魅力,又有教学热情的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学科建设基础薄弱,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支撑不够;思想政治理课与大学生日常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不够,教学方式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育教学的吸引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基于上述各种不足之处,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和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同行参考。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核方式改革的具体设想
为了探索出符合我院实际情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应该遵循先试点、再推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改革路径。具体来说,就是先办好几个教改试点班,每个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然后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到一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进而推广到所有4门课程的全部授课班级。试点班级授课应以专题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关键在于办好以下几种教改试点班:
1.组合式教学试点班。由一个教师将一门课一讲到底的做法是“承包式”的教学方法,而一种“组合式”的教学方法应该大力推广。具体来说,就是由多个教师来讲同一门课的不同专题。可以由系上带过相同课头的6~7位老师每人选择2~3章的内容,按章节顺序依次给同一个班的学生上课。
2.学生能力培养试点班。选择一个人数相对较少的班,主要由学生自己讲课。学生们3~4人一组,自由结合,自选专题,自己备课、自己做课件。第一小节课由小组代表讲课50分钟,第二小节课由小组全体成员接受其他学生的质疑、提问、进行答辩,再由全班学生当场给该小组成员打分统计成绩,最后由教师点评。讲得好的学生,还可以去给其他系其他班级上示范课。
3.实践教学试点班。实践教学不能占用理论教学课时,也就是要在理论教学学时之外,按照事先拟定的计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①组织全班学生看一些纪录片、资料片或者听取专题报告,教师统计学生出勤情况。②每位学生在规定的周次内,选读原著或人物传记,写出读书心得,由教师评定等级并记入平时成绩。优秀文章在全班交流。③全班学生分组进行社会调查,先明确组内分工,然后设计问卷,而后实施调查,回收的问卷和调查报告一并交给教师,由教师写出评语并记入平时成绩。④利用在校课余时间,组织全班学生参观考察近一点的地方。利用寒暑假时间,可以组织部分学生参观考察远一些的地方。愿意去的学生自己应适当出一部分费用。
4.大班课堂互动试点班。从我院现实情况看,以后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上课”、“合班上课”还是主流,这就面临一个怎么开展提问、讨论等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问题。比如,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自己起一个有特色的“组名”,提问回答、讨论辩论都以组为单位计分,组内成员共享该小组的成绩。这种做法应该能够扩大课堂教学互动活动的参与面。
由于各种教学试点班的教改侧重点不同,平时成绩的计分方式就不宜整齐划一。但是,最起码要包括出勤分、作业分、笔记分三项,除此之外,教改侧重什么,平时考核就应该突出什么,这一点可以通过调整其权重来实现。同时,建议我院取消思想政治理论课全校统一闭卷考核的原则性规定,改为不同的任课教师或同一任课教师所带的不同班级可以采取不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评定方式
1.平时考核。①学生出勤:教师每学期点名次数不得低于10次。学生全勤计分为100分,如有迟到或者早退,每次扣除2.5分;请假每次扣除5分,旷课作为一种严重的违纪行为,每次扣除10分,教师要详细将上述情况记录在考勤表上,直到100分扣完为止。②课堂笔记:每学期教师至少检查对学生的课堂笔记一次,如果学生笔记记录的板书内容齐全、书写工整,整体质量高,则按100分计,如果笔记书写不工整,内容缺失较多,则按60分计,若该生无笔记,则此项成绩为0分。③平时作业:作业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形式。书面一般结合公务员考试申论科目的形式,从现实出发,对热点焦点事件,作出评论或者给出相关建议。口头作业一般以小组形式完成,对于大班授课,可将学生按照10人一组的标准分组,由每小组编辑、播报新闻,并且上交PPT。每小组成绩共享,具体负责的小组成员单独加分。④课堂互动:教师尽量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活动,包括讨论、提问、辩论等。学生只要能够集中精力听课、比较积极的参加课堂互动并给予反馈,就可以得到基本分60分。在此基础之上,每有一次积极的表现就可以加10分,直到100分加满为止;而每出现一次消极的表现就减10分,比如上课不停地说话、瞎起哄、破坏正常的互动活动等,直到60分扣完为止。若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课堂互动活动,其成绩即由该小组成员共享,但是若该小组成员没有出勤则记为零分。
2.阶段测试。因为平时考核的方式并不足以衡量学生对该门课的学习情况,所以,在最终给成绩时,仍然要以具体的测试为主。一般情况下,测试分三次进行,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2次书面测试和1次口头测试。当然,也可进行三次书面测试。书面测试即跟普通考试方式类似,给学生出题,开卷考试。由每个学生随堂独立完成。这就要求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尽量少出或者不出客观题,出主观题时尽量不出课本上能够找到的原话。至于如何安排分阶段考试内容,由任课老师自己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口头测试可以借鉴上文所提到的学生能力培养试点班的情况来进行。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讲稿并讲课。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对于该门课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对于计算机方面的应用能力以及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