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文化工作交流材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工作交流材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工作交流材料

第1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团委青年安全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近两年来,集团公司团委在安委会和上级各安全部门的指导下,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开创青安工作新局面,推动安全生产上台阶”为目标,以“强化引导教育、强化生产现场服务和强化隐患举报和整改”为切入点,紧密围绕生产经营建设实际,努力营造青年安全文化,积极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扎实有效地开展了“青安杯”竞赛活动,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健康稳步发展做出了有效的贡献。在这里,我谈一下我们的一些工作经验和作法,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教和交流。

 

一、健全运行机制,以制度促安全。

 

首先,历年来我们已经形成健全的“青安杯”竞赛工作制度。在强化青年安全工作网络系统的基础上,建立了“年有方案、季有竞赛、重在活动”的工作制度,并且每年根据季节特点,坚持开展“青工春安杯”“青工暑安杯”等竞赛活动。活动内容具体划分为安全目标、基础工作、竞赛保证措施、安全宣传教育、青安岗建设、工作创新六个主要方面。同时,采取月检查、季考核、年度评比表彰的方式,促进"青安杯"竞赛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青年安全工作稳定、持续、可控、有效开展。

 

其次是将青安岗管理工作纳入企业行为。我们专门成立了青年安全工作指导委员会,对青安岗的责、权、利进行了明文规定。集团公司所属二级单位均成立了以行政领导任青年安全工作组长,安全专业人员为技术指导,各级团组织负责人具体实施的活动机构。同时,集团有限公司和各二级单位每年划拨“青安杯”竞赛专用经费,为“青安杯”竞赛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再次是实施青年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制度。从XX年开始,我们已经实施青年安全风险抵押承包制度。在XX、XX两年,我们根据集团公司安全总体目标、各二级单位安全目标及其青工数,将安全指标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团组织,由二级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向集团公司团委进行风险抵押承包,年底酌情给予处罚和奖励。XX年后,从紧贴生产实际出发,改由二级单位团组织负责人向本单位进行风险抵押承包,这样可以结合本单位实际适应各时期的安全重点不同的需要,不但增强了安全承包的灵活性和有效性,也进一步增强了团干部的安全责任感。

 

二、强化引导教育,以宣传促安全。

 

1、安全生产重在宣传预防。一贯以来,集团公司团委坚持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活动,强化青工的安全意识。除了每年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电脑网络等媒介开展各项宣传活动外,还创新地针对各时期的安全生产重点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安全宣传活动。如XX年组织了安全漫画巡回展,以历年来所发生的重大安全事故为题材,征集漫画优秀作品,在集团公司生活区和各二级单位进行巡回展出。XX年我们举办了“向工伤事故告别仪式”,以“青工安全现身说法”形式,既让广大干部职工从血的教训中强化安全意识,又让现场的广大干部职工纷纷为受工伤者献出爱心,达到了安全共鸣、心灵共震的良好宣传教育效果。XX年我们又开展了“警训常鸣,安全常在”安全事故图片评比展以及即将开展全体青工岗位安全知识“滚动发射法”竞赛活动。在节假日,我们组织“青年安全使者”深入现场,向职工发放新年安全贺卡、倡议书、安全小红包。仅去年,就有28个二级单位的686&127;名青工深入现场,发放了3800多张倡议书、近6000份节日安全贺卡。同时我们还通过黑板报、安全标语、安全知识竞赛、青工安全座谈会、安全巡回演讲报告团以及安全文艺节目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声势浩大的宣传活动,增强了青工的安全意识。

 

2、广泛组织安全业务培训,提高青工的安全技能。每年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组织广大青工学习国家和企业的安全法规,岗位安全操作规范,不定期分析各个时期的安全形势;同时坚持每年举办青安岗员业务技能知识培训班,提高广大青工的安全技能。各二级单位也相应地建立了青工安全培训基地,以各单位历年来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作为主要教材,对广大青工进行培训。两年来,我们以企业内部的安全法规、事故案例分析、青安岗员的责、权、利、消防基础知识和技能、人身现场急救常识等为主要内容,对全公司近800名青安岗员和300余人次青工进行了分批分期的培训和考试,有效提高了广大青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3、全面开展安全工作进社区活动,形成浓厚的安全氛围。我们把青安岗工作由八小时内向八小时外渗透,根据青年的兴趣、爱好,开展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在活动中穿插安全知识、安全警示语等内容;组织青安岗员深入青工集体宿舍,提醒青工注意休息,消除疲劳,保持旺盛精力;在全体青工中积极开展“我为安全举报一项隐患,我为安全献一策”活动,发动广大青工立足本职岗位,消灭各种不安全因素,争做“安全型青工”;两年来,组织了“安全幸福送万家”百名青年骑摩托车上路宣传活动和“争做安全青工”宣誓仪式,形成了“人人平安、家家幸福”的安全文化氛围。

 

三、强化三项服务,以实干促安全。

 

1、组织抢修、维护防暑降温设备,为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服务。两年来,暑季期间,26个主体生产单位团组织共组织900多名青年维修工人深入生产一线,维修风扇238&127;台、&127;空调156台,其它防暑降温设备部件506件,为生产现场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共2页,当前第1页1

 

2、组织防洪和优化现场突击,成立防洪抢险青年队和优化现场突击青年队,为生产稳定可控提供服务。两年来,我们共组织4000多人次青工开展防洪抢险和优化现场突击活动,为“安全有序、&127;文明生产”提供了有效保障。

 

3、组织防暑降温义务服务队,为企业高产、稳产服务。每年暑季,各个生产单位的团组织都积极组织青安岗员,坚持义务运送清凉饮料到生产班组,一些单位的团组织还专门买来西瓜或煲凉茶、冬瓜汤、绿豆粥慰问一线职工,深受广大职工的好评。

 

四、严格两项考核,以管理促安全。

 

1、加强自查、巡查。各二级单位团组织,每周一次组织青安岗员深入生产现场进行检查,对生产岗位违章、违纪的现象当即指出纠正、及给予不同程度的处罚;对生产岗位存在的安全隐患,给予指出并发出整改通知单,督促责任单位定期整改;对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积极提合理化建议,积极为安全生产献计献策。据统计:两年来,二级单位团组织深入生产现场检查280多次,

督促整改项目达160多项,共收到合理化建议1098条。

 

2、强化互检、互查。互检互查主要参照“青安杯”竞赛考评内容,采取分组交叉检查的形式进行。对成绩突出的单位予以表扬,对成功的做法予以推广,对工作不足的地方予以批评指正。通过检查,既看到了成绩,又发现了问题,为下一步青安岗工作的开展取得了经验。互检、互查活动形成了单位之间相互竞争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正因为在思想上重视,在制度上健全,在方法上正确,在行动上落实,在内容上创新,集团公司青年安全工作历年来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集团公司团委多年连续被评为省、厅局青安杯竞赛先进集体。

 

第2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哩哩美渔歌”;守护;传承;发扬

临高渔歌是流传于海南临高县渔民中的一种汉族民歌种类,因其多用衬词“哩哩美”和相关传说,也称“哩哩美”或“哩哩妹”。在中国汉族民歌中非常突出,具有鲜明的地方文化色彩和渗透着浓郁的新盈港一带的乡土气息,他不仅是海南省汉族民间歌谣中的典型代表,也是中国最具艺术魅力的首屈一指的渔歌,甚至连一些外国渔歌艺术也只能望其项背,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哩哩美”的形成

临高渔歌“哩哩美”是以它的衬词而得名,它的演唱形式为独唱,对唱,齐唱,多以对唱形式出现。对歌时,男女双方都有“领歌头”,哪一方编得妙、对得快、唱得好,即为胜者。

临高渔歌“哩哩美”自从形成至今,已在临高吟唱近千年,经久不衰。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解放后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哩哩美”的发掘整理工作,县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艺术人员深入渔村,进行搜集整理,并赋予它新的内容,经常举行全县性、全镇性的渔歌大赛。人们还运用“哩哩美”曲调进行填词用于各行各业的宣传。最为显著的是六十年代临高县组建临剧团,其唱腔大半数皆由“哩哩美”曲调的改进、扩展而成,使“哩哩美”的艺术性又得到一次升华。

32年前,临高县南宝镇昆殿村村民严定春凭借一副好嗓子,打动了城里姑娘方燕花,并喜结连理,南宝镇地处丘陵地带,在这个只有1.3万多人的小镇里,流传着被人遗忘的山歌“呐×ā薄O衷谏角农民仍旧喜欢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或在牛背上,用歌声来交流感情,或一问一答,或一唱众和。一些老百姓喜闻乐见,充满幽默诙谐哲理的“哩哩美”、“呐×ā北话嵘衔杼ǎ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文艺品种。从2002年到2015年根据“哩哩美”创作的作品获得国内各大文艺汇演的多种奖项。

二、“哩哩美”在民间的发展传承面临的困难余对策

临高自古渔业发达,这也就酿就了渔歌“哩哩美”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临高年青人开始外出谋生,到广东、广西、福建、上海、北京等地打工。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接触来现代音乐、流行歌曲,对于并不专业的草根们,相对单调,熟悉的“哩哩美”失去了往昔的热度,如何更好的发扬和传承千年渔歌,对临高县政府、临高的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目前,临高“哩哩美”在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群众对民间艺术之乡建设的重要性需要提高空间

2、“哩哩美”渔文化建设总体保护规划和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3、从事文化艺术的专业工作人员和民间艺人、传承人匮乏,拥有民间技艺的人数逐年减少,或年事已高,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其中。

4、民间文化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一些传统民俗的关注日益淡化,口述文学、传承技艺后继乏人。

5、政府需加大重视和宣传。

6、要完善文艺普查工作、建立档案、规范管理。

7、要创新、要扶持、要打造精品。

(二)参照外省民间文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县的现有状况主要做以下做法

1、领导要重视、机制要建全。

坚持文化工作和经济工作同步考核,文化阵地建设与城乡基础建设同步推进,制定出台相应文化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方案,形成政府负责、部门配合、齐抓公管的工作机制,同时,县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力度逐年加大,

2、扶持培养、壮大队伍

坚持以人为本、着重抓好文化人才队伍的扶持培养工作,把多年从事文化工作,有经验、有特长的老同志、老艺人吸纳进来,通过不定期的召开座谈会,举办创作活动等形式传承,发扬我县的传统优秀文化,同时,建立文化人才资源库。

三、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哩哩美”曲调优美淳朴,节奏婉转轻盈,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它根植于地方泥土,是渔文化、区域文化和基层文化,具有展示临高人文精神和历史文化内涵的特殊功效,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传承体系。

(一)要从孩子抓起,精心改编更适合学生演唱的渔歌,让孩子们传唱、让孩子们更加热爱家乡、热爱家乡的传统文化。

(二)注重演出队伍的培养和剧目的打造,组建挑选一支相对专业的演出队伍,不仅要学唱山歌,还要学习舞台表演、舞蹈形体、民俗知识等课程,通过长效系统的培训,这些演职人员参加歌剧、实景剧、文艺晚会、民俗表演等。在优秀剧目的打造上,聘请专业人员编制、指导和加盟。

(三)引进人才,多外出交流学习,通过这些平台的交流认识,相互渗透,相互联系,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四)建立“哩哩美”陈列馆,让群众更好的了解“哩哩美”渔歌的发展史,将收集整理的图片、渔歌手稿、演唱视听材料、富有浓厚D家人民俗文物展品等珍贵素材一一展出,让参观者从视、听感官上多角度享受“哩哩美”的魅力,对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建立“哩哩美”渔歌传承基地,在“哩哩美”发源地物色、培养,挑选一批优秀文艺爱好者,定时定点,聘请民歌专家作指导性讲座,并组织参演和交流比赛

(六)大力结合旅游观光,凭借当地有利的旅游资源,结合地方商贸活动,定期举办大型的渔歌节或民间艺术节,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渔歌表演,让更多人知晓和接受。

大力扶持优秀民间文艺团体和民间艺人,依托传统优势,突出艺术特色,通过传、帮、带、示范等措施,使我县民间文化艺术队伍不断壮大、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加大宣传,举办培训及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等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到保护,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工作中来,通过举办赛事,举办文化活动等提高群众积极参与做意识和热情。

第3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一)组织传播的概念

组织传播是指某个组织,凭借组织和系统的力量所进行的有领导、有秩序、有目的的信息传播活动。[1]组织的目标、组织系统、组织规范的形成和运作都离不开传播,各种组织每日每时都要进行组织传播活动,任何组织要是不进行组织传播活动就不能成为组织。而组织传播活动又必须凭借组织的系统才能进行。任何人要是加入某一组织,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接受组织传来的有关信息,人和组织都是与信息传播同步产生的。传播不畅,组织就要衰亡。

(二)组织传播的特性

1.组织传播的范畴

组织内传者与受者进行的传播活动,并不完全是属于组织传播。比如上司同下属谈话,在信息传播方面,上司有按照组织意志下达指示的权力,下属则有认真听取并执行的义务,反过来,下属也有提出意见、反映情况的权利,上司则有认真听取并加以研究或向上转达的义务。由此可见组织传播是以组织系统自身固有的强制力为保证的,从传播内容到传者和受传者之间的关系,都要符合一定的组织规范,不同于两个人的自由交谈,愿意谈就谈,愿意谈什么就谈什么,组织传播不存在这样的自由。组织面向全社会信息的传播活动,比如编印散发宣传材料,召开记者招待会,刊登广告等,不管何种情况,信息一经发出,就脱离了组织系统,组织不可能依靠自身的力量来确保他人一定接受有关的信息,因此不属于组织传播的范畴。

2.组织传播的方式和走向

组织传播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包括个别的和同时面向许多人的,当面的和通过电话、广播等技术手段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复制的,例如请示汇报、通知、报告、发文件、发简报。组织传播的走向可分为纵向(如上司下达命令,员工向上司反映意见)和横向(个人与个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因组织需要按组织程序所进行的传播)。

3.组织传播中传者与受者的关系

在组织传播中,受传者必须接受组织传来的信息,而不允许对接受还是不接受、接受这些信息或不接受那些信息作自由选择。如果受传者不接受或没有接受,往往会承担不利的后果。比如作为组织的员工,要是不听取管理人的指挥,生产就无法进行;作为组织的领导者必须认真了解下属群众的意见以及反映的各种情况,否则就是不称职的。组织传播是带有一种强制力的,即组织传播遵循的是组织本位,不是受众本位。无论传者是组织,还是组织的某个机构或领导者,还是组织内的普通人,都要服从组织的需要和安排,不经过一定的组织秩序,凭借一定的组织系统,传播是无法进行的。

二、组织传播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

推动作用组织是一个协作系统。这个系统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协作意愿、共同目标和信息的沟通。协作的意愿是任何组织都不可缺少的第一项要素,个人之所以愿意参与组织的协作劳动,是因为协作可以使他们完成个人无法单独完成的事。协作劳动所实现的共同目标就是实现个人更多更好的满足。因此,共同目标是维持协作系统的第二个基本要素,也是其成员协作意愿的逻辑推论,但是,如果没有信息的沟通,协作劳动就不可能协调地进行,制定的组织目标也可能没有代表所有成员的利益。或者,组织目标的实现对每个成员的积极意义未能被他们正确地认识到,从而削弱了协作的意愿,这样,组织作为一个协作系统就难于维持下去。因此,信息沟通是“协作意愿”与“共同目标”得以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因素,组织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信息的沟通才得以进行的。

(一)组织结构反映组织传播的能力

组织传播是一种能力。第一,它是一种影响能力。人与人在进行对话活动时,信息、思想是交流沟通的主要内容,在接受了传播内容之后,双方才有进一步的互动。这种互动实际上是双方在接受了对方信息和思想,经过思考之后的反应。所以,传播的能力从根本上来说是作用于大脑,再通过大脑影响人的行为发挥功用的,即对人的作用,说到底就是一种影响力。第二,它是一种思维能力。组织人相互之间是通过思维的传通,来达成共识,协调行为,形成合力,进行企业生产与消费的。由此可见,组织传播能力是一种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联通、融合、规范、凝聚组织人思想的思维力,是一种组织合力,即组织思维力。第三,它是一种文化能力。组织传播能力的产生是由于组织人的传播活动,如人际交流,组织沟通,营销宣传,公关联络、企业形象塑造等,而这些无一不体现组织的文化水准。正是这些文化形式或者说手段,以一种“软性”的力量投入到企业活动,并赋予企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以文化内涵,以期实现在产出上的物质和精神的高度统一。一个组织传播能力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这个组织的结构。组织结构不科学,信息就不能高速、高正确率的流通,增加管理的随意性,各种事务都要依赖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自觉性。所以,组织结构科学与否决定了组织的传播能力,从而影响企业文化在组织内的传播效果。

(二)组织传播时塑造企业文化的前提条件

组织传播不仅是企业一个动态的基础过程,而且也是形成企业环境、成员趋动力、领导力和决策的基础。在企业管理中,组织传播是促进企业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传达信息、积累知识和共享彼此价值观的一个重要方法。国外一些学者在管理实务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通常要花费50%至80%的时间用在与人的沟通上;企业的经理人平均每年花费一千小时以上的时间在进行传播的活动;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员工认为传播能力是一位好主管最需具备的能力之一。[2]因此,组织传播在企业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企业文化,是要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共享价值观,以此更有效驱动企业管理。“文化”与“传播”是统一于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文化是通过人类的传播而形成的文化,文化只有依赖于人类的传播活动才能得以产生、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传播本身是人类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离开具体文化的传播,就有载体而无承载物。因此,人类的文化只有与传播结合在一起才能显示其有机生命之本。同样,企业文化与组织传播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完善都离不开组织传播这个大前提。

(三)组织传播是企业文化发挥其管理和经营功能的重要手段

唐玛丽•德里斯科尔、迈克•霍夫曼在《价值观驱动管理》一书中说“:建立了一个价值观方案却不通过持续的宣传沟通加以强化,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没有良好的、经常的、以各种形式进行的宣传沟通,世界上再好的方案也是没有多少价值的。对管理者来说,最大的挑战便是能够把公司的核心价值观始终展现在组织的面前。”[3]是的,企业文化的塑造和建立需要组织的沟通为前提,而企业文化的推广,渗透和完善一样离不开组织的沟通。企业需要通过有效的组织传播手段,才可以做到让企业家文化转变为企业文化,让企业文化广泛渗入到每一位员工的观念和行为中。当然,企业建立的价值观要争取企业员工对它的了解和理解,赢得他们的支持,最终与全体员工达成共识,从而使它成为企业共同持有和普遍奉行的准则是非常不易的,它既需要企业通过言语传播和非言语传播营造一种氛围,使企业整体的精神环境以及行为环境都体现出企业价值观的要求,让全体员工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潜移默化地形成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同时,它也需要通过企业改进信息传递的路径和结构,扩展企业内部“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传递和反馈;它更需要企业建立和改进各种信息传递的渠道,减少传播过程的噪音和成本,增加传播的准确性。只有这样,企业的价值观才能不断地加以完善、强化,企业才有可能达成共同认识,去实现企业的愿景和目标。以上这一切都不可能离开组织的传播与沟通来进行。因而,组织传播是企业文化发挥其经营作用的根本方法和手段。

三、提高组织传播效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一)提高组织结构设计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结构的组织结构设计时,必须考虑六个关键因素:工作专业化(任务分解细化到什么程度?)、部门化(对工作进行分组的基础是什么?)、指挥链(个人和工作群体向谁汇报?)、管理幅度(一位上层企业文化管理者可以有效指导多少个下层企业文化者?)、集权与分权(决策权应该放在哪一级?)、正规化(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规章制度来指导企业文化管理者?),从而保证全方位的信息流通,最大限度地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传播力度。

1.企业文化系统整体专门化

“整体上的专门化”是针对企业文化管理的领导体制而言的。企业文化管理实现“专人专事”,在企业整体工作中确立其专门化地位。同时,实行统分结合和垂直管理,即分公司(部门)基层企业文化管理者与分公司行政管理脱钩,其行政关系和业务管理直属企业文化部(处)领导。如此,有利于企业文化统一部署、统一管理、步调一致,从而提高企业文化传播效率,避免“双重管理”。

2.企业文化系统内部多中心

“系统内的多中心”是就企业文化系统内部组织结构而言的。在企业文化实现“整体专门化”的领导体制后,要将当前各个部门分管的所有企业文化事务都划归企业文化管理机构,以“中心”为载体,企业文化管理者担任各中心的主要负责人。当前企业中与企业文化有关的职能要有所优化整合,实现企业文化处(部)、各部门、分公司、工会和团委等单位的有机重组。根据工作需要重新组合,形成功能专业的新机构,建立直属企业文化副总经理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其中属于企业中日常的生产、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称为主线结构,属于员工在企业期间所涉及到自身发展所需的内容称副线结构。按照主、副结构的设想,建议企业文化组织结构。

(二)不断健全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激励机制

由于目前我国企业中“人治”现象并不鲜见,企业文化建设的效果常有赖于领导对于其需要的认识程度。这种随意性,与现代管理发展要求不相吻合,因此必须建立制度化的方式来满足需要。通过确立规范化的制度条文,对企业文化干部的职责、任务、培训、考核、待遇、升迁、奖励表彰、合理流动等各个方面做出明确规定,使企业文化干部的管理有章可循。“能得到奖励的事才会有人做。”同时,激励机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企业文化队伍的建设问题,是改进企业文化管理结构中的“人”的最大因素,具有建设性的意义和作用。弗罗姆在其期望理论中提出:激励力量=期望值×效价,即只有当激发指标既使人觉得能够达到(不是高不可攀),同时又能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时(不是轻易可得),它才具有较高的激发力。同时关联性价值(关联性即指工作绩效和所得报酬间关系)也是影响激励水平的重要因素。为此,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企业文化系统的激励机制进行优化。

1.提高企业文化工作者的期望水平

根据工作目标的具体性、难度以及制定的参与性来进行目标制定。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工作目标时,采取“跳一跳,够得着”的方针,目标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高不可攀。同时,还要考虑到企业文化的琐碎性,对企业文化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加以注意,及时予以表扬,提高其工作成就感,不断增强其工作动力。

2.提高企业文化效价水平

激励措施要考虑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个体差异性。首先,要了解企业文化者的需要,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制定出提高激发力的措施。一是精神需要的优先性。企业文化工作者大多自身素质较高,往往对精神需要更加渴求;二是渴望理解和需要尊重的突出性。由于企业存在着重视生产和营销的倾向,企业文化工作者倍受冷落,因而特别需要得到企业的理解和他人的尊重;三是对自身待遇的关切性。和技术人员相比,企业文化工作者地位较低,待遇相对较差,晋升和进修机会偏少,因此企业文化工作者对自身待遇也比较关切。其次,创造条件和环境来满足其合理需要。一是企业应从思想观念上重视企业文化工作,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企业文化可有可无”的思想和“企业文化是消防队”的被动局面。二是通过政策导向的作用来稳定企业文化工作者队伍。通过改善待遇合理解决企业文化干部的职务、职称评聘。在培训、提职晋升、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第4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 群众文化 功能 特征 建设

社区群众文化是社区文明程度的象征,社会文化在社区中的反映,也是居民在社区各种精神文化生活中的反映。各社区之间的差异首先是表现在文化上,不同的社区有不同的群众文化。

一、社区群众文化的功能

社区群众文化已经成为以社区为依托,以开展文化活动为纽带,将社区内各阶层成员联为一体的开放型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多重功能:

(一)宣传功能

即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弘扬先进文化,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通过精神食粮的供给,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居委因势利导,重点加强科普、保健宣传;利用板报、宣传栏为窗口,介绍科普知识、生活小常识及医疗保健知识等;定期举办医疗保健讲座;在街头、空闲场地挂横幅、发放宣传材料,组织义诊、医疗咨询等活动。社居委还协助居民组建各种健身操队,坚持每天晨练。社居委通过宣传活动又促进了文体活动,提高了辖区居民的身心健康,深受群众欢迎。

(二)教育功能

即配合党的中心工作,运用文艺形式,对群众进行教育,把党的方针政策送到千家万户,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如老工厂区下岗人员较多,这些人情绪低落,思想负担较重。社居委根据这种情况便以再就业为目的开办了“成功策略”和“专业技能”培训班。一是通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使失业下岗人员转变观念,树立再就业、开创新的生活历程的信心。二是根据他们的各自情况,帮助他们学习和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社区居委与人才市场建立了联系,近两年来已为几十名失业下岗人员安排了新的工作岗位。

(三)协调功能

即组织协调所在地区社会单位、驻区部队、学校及社区居委会,共同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艺术活动,增加社区凝聚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社区群众文化又增加了一个特别的功能,那就是消除都市文化生活带来的负效应,即人际疏离和人际冷漠,以改变由此而造成的个人孤独感和失落感。如成立“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该会由社区所在单位组成,建立密切关系,有利于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居民和各单位之间都有受益。

二、社区群众文化的特点

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兴起,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扩大了群众文化的外延,无论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出比以往的文化娱乐活动完全不同的时代特征。

(一)广泛性

社区群众文化打破了传统的文化工作渠道,跳出了小文化的圈子,以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出现,由城市街道办事处作为综合管理机构,从组织协调入手,将社区内成员单位有机地结合起来,成立社区文体协会,依靠社区共建单位,资源共享,解决社区文化活动场所短缺问题。面向社区广大单位、居民,以“社区文化大家办、大家受益”为宗旨,活动覆盖面大,深入广泛。从群体到个体,从办事处到居委小区,从剧场演出到广场娱乐,从胡同到家庭,从多种知识的学习到各种类型的便民服务,多层次、全方位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活动的条件,推动了群众文化与社会各界接轨,加速了群众文化社会化进程。

(二)群众性

社区群众文化发展的直接动因,是广大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是社区群众文化的出发点。群众文化繁荣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是全民参与。社区群众文化是具有较强的社会性,群众性的文化,是社区居民参与社区、了解社区,加强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方式。近年来,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团队已经成为繁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合唱团、演出队已经坚持多年。中老年舞蹈队晨练成为街头一景,戏曲爱好的群众分布在街头公园、空闲场地自娱自乐。文化庙会,社区文艺调演,消夏电影晚会等广场活动,参与群众数以万计,更形象地反映了社区文化的群众性。

(三)多样性

满足不同层次社区成员文化需求,它融文体、教育、科普、卫生、老龄服务、社区服务为一体,以灵活多样、多渠道的形式开展文化艺术活动。民族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这里携手交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这里并肩发展,公益文化与消费文化在这里相辅相成,行业文化与市井文化在这里取长补短,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在这里雅俗共赏,充分表现出社区群众文化表现形式的群众性。

正是由于社区群众文化的特征和它不同于一般文化的社会功能,社区文化才得以发展和繁荣。它的出现呈现着鲜明的时代色彩,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整个社会横向联合在文化方面的反映,更是广大人民群众要求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理想形式。

三、社区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

任何一项健康有益的社区群众文化活动都会产生强大的社会效应,对于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都会产生许多其他形式代替不了的积极作用。当前抓好社区文化建设:

(一)加强社区文化理论研究

随着社区文化的深入开展,各种探索性的工作,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的新形态,需要理论上加以概括与总结,当今我们在社区文化方面的理论研究还很粗浅,这种缺乏理论研究的状况阻碍和影响着社区文化向更高层次的发展,也无法把握社区文化的基本规律和发展趋势。因此加强对社区文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发展社区文化的重要环节,每一个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的同志都应该结合社区文化的新特点,努力从理论上阐明一些问题,出一些理论成果,这对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加强社区文化发展趋势的预见性,都会大有裨益。

(二)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群众文化必须通过社区居民在一定的空间开展一定的活动来体现,这就要求必须具备一批有现代化水平和现代气息的文化娱乐设施,社区环境设施贴近自然,而且要达到一定数量,在社区整体建设中要注重文化基础设置,文化站的建设应注重扶持社区文化团队的建设,注重营造各具特色的社区文化的氛围,使之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社区。

(三)加强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培养

社区文化工作者应具备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只有具备这三种素质,才能使社区工作者心中有底、工作有劲、成绩出新,才能使社区文化事业不断繁荣进步。

(四)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兴办社区文化事业

社会力量参与社区文化事业是繁荣社区文化的必由之路,在今后社会群众文化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区文体协会的组织建设,尽可能动员社区各行各业各个成员都来关心支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使社区全体成员增加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从而形成社区群众文化的合力,只有这样,社区群众文化才能不断地由初级到高级发展,才会有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五)发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在社区的作用

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是本区域指导开展群众文化的专业机构,社区文化应是其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两级馆重视上级交派的任务,对基层文化重视还应该再加强。中央在《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基层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基础,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要求,作为基层文化工作,对于培养人们健康、文明礼貌的生活方式,提高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作用和意义,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本地区基层文化建设。”我认为社区是群艺馆、文化馆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的土壤和平台。两级馆应深入社区、了解社区、开发社区的群众文化,应充分发挥群艺馆、文化馆在社区文化工作中的作用。

社区群众文化建设既包括了物质文化的内容,又涵盖了精神文化内容,是两者有机结合和具体体现。如何使社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真正成为一个有吸引力、凝聚力、有安全感的新型社会单位,社区群众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文化进社区”真正为百姓办事实、办好事,这其中课题值得我们探讨和实践,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在社区文化这片新田地里,我们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玉琴. 发展群众文化构建和谐社会[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4) :83

[2] 李幸芷. 浅谈群众文化大型活动的策划[J]. 大众文艺, 2010, (02) :214

[3] 王玉琴. 浅谈群众文化的发展措施及意义[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7) :171

第5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一、本土艺术教育的失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各种文化的涌入,使我们享受着多元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然而,在这些文化中,有先进的、代表着进步文明的;也有落后、代表某种制度的、实施文化殖民的。受客观、历史的影响,我们的孩子,面对本国的传统文化往往知之甚少——一首著名的传统乐曲,他们茫然不知;一块古朴的瓦当被视为残砖烂瓦;一方石章被视为土气十足。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甚至于否认,这不能不说是我们学校艺术教育的一大遗憾,长此以往,必然会从漠视民族文化的存在到漠视民族的存在。

 

正因如此,努力发掘本土艺术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因素,让儿童从小接受本土艺术的熏陶,在接受本土艺术的教育的过程中,接受并传播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影响,树立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以纠正并建立起符合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是我们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二、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实施操作

 

(一)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教育资源建设

 

1、从地方志中查找线索

 

教育需要适合的材料,艺术教育本土化的关键就在于寻找富于地域色彩的本土艺术资源,考察并研究这些本土艺术资源的教育价值,从而为艺术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后援。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熟悉地方志,从文献中查找线索。从地方志中,我们找到了不少流行于虞山舜水的民间艺术或手工艺术形式,如:哑鬼戏、莲花落、年糕面塑、竹编、草编、陶瓷制作、泥瓦制作等;还有不少古代遗迹,尤其是曹娥庙。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用的艺术教育资源。

 

2、从专业人士中吸取建议

 

教育工作者不是专业的民间文化研究者,对于本土性极强的地域文化可能知之甚少,甚至闻所未闻。通过文献检索查找到的地域艺术是否存在于现实中,存在于何地,何人在继承,是否有现实意义,是否适合现代生活实际等等,是十分需要听取专业的文化工作者的建议。因此,我们分成不同的专业方向,访问了本地文联及其各专业协会、文化馆、博物馆。就陶瓷制作、民间戏曲、建筑等问题进行详实的探讨,以获取有价值的资料和信息。

 

3、从实地考察中获得经验

 

借鉴文化工作者的工作方法,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采风、考察是鉴别材料有用性的最佳办法。艺术教师也需要像文化工作者一样,去田野考察,进行有价值的资料收集工作。

 

a.组织学生考察上虞越瓷,收集整理有关越瓷的图片及资料,了解古代越瓷工匠们的制瓷工艺及流程。

 

b.考察“江南第一庙”的碑廊、石刻,收集了有关篆刻的历史资料。采集了多种当地的泥土进行对比分析,确定了篆刻用的泥的品种;制作了多方印章验证效果,获得教学的第一手经验。

 

c.组织学生访问文化馆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上虞地方民歌、民间音乐片断、戏曲音乐等作为学习素材。

 

4、从尝试实践中积累材料

 

有了第一手的素材,但还不能直接应用于教育实践之中,需要对收集到的素材按照教育价值取向进行一定的改造、调整、重组,成为可以应用于实践的教材。如上虞的陶瓷艺术如何应用于美术课堂当中呢?所使用的材料暂且不说,使用的工具就是学校无能为力的。但越瓷确实是艺术的瑰宝,不能不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就必须转换思路,借用学生已经掌握的技能,变换学习材料、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实践。于是,教师可以把这一专题分成三个阶段来实施,首先,以越瓷成品作为写生对象,对越瓷的图案、颜色、造型进行必要的表象积累;其次,以现成的白釉盘子、碗作为加工对象,变通使用水粉颜料作为釉色,在课堂中模仿勾画出越瓷的颜色、图案;或者以彩色橡皮泥粘贴于盘子、碗、罐上,模拟出越瓷表面的立体造型。最后,以陶泥为材料,造型独具个性的现代 “越瓷”。这样,一个专题,就积累色彩、图案、造型三大方面的素材,学生在一个专题的学习研究中获得了技法、思维方式的锻炼。

 

(二)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艺术课堂教学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途径,艺术教育的全过程都应该有美的体验、美的享受、美的创造,是艺术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手段。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时候,我们不能不重新审视我们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探索、改造、尝试,摸索比较适宜本土化策略的教学模式。

 

1、采风+指导

 

这是一种带有综合实践性质的课型,通常是模仿文化工作者的艺术采风活动。在学生的社会考察、参观、访问、训练等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十分重要,教师要花比课堂上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要考虑诸如行进的线路、路途的安全、考察参观后的材料组织、访问的问题以及社会活动中涉及的礼仪问题。这是一种学生十分喜爱的学习方式。

 

2、欣赏+模拟

 

本土艺术形式对于学生来说往往是很陌生的,需要教师的介绍说明,更需要实际的欣赏。因此,每一个专题的第一堂课,我们总是以欣赏作为开场白,让学生在陌生的艺术表现形式中自由的领略本土艺术的内涵,以自己的经验判断分析。学生间会有一场热烈的讨论,交流自己的理解,并模拟其中自己认为最好的片断(局部)。如学习印章的款式,欣赏过古代各种各样的篆刻作品之后,学生就模拟了古代作品的款式,仿制一件“老古董”。

 

3、参与+体验

 

艺术的欣赏、表演、创作都需要人们的参与,无疑艺术教育的课堂实践也不能脱离这一规律,必须强化课堂实践中的学生参与、体验,让学生在本土作品的演绎中体验本土文化的特性,感悟本土文化的精神。课堂组织以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是动态的,获得的是经验性的知识、能力。

 

4、自主+创造

 

这种教学的组织是在充分信任学生能力的前提下进行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提供丰富的材料,但没有任何思维的框框;学生在进入课堂前,也收集了零星资料,并已有自己初步的思考。此时,教师应主动的退到次要的角色位置,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或讨论、或查资料、或相互印证、或相互争论,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与研究性学习有相似之处,但过程上要来的短。

 

5、微格分离

 

在我们的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教育技术应用对本土化策略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应用新的教学技术,简化了我们的许多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高分辨率的数码成像技术,回放美丽的上虞地域艺术文化,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更清晰的观察实物对象,我们把高分辨率的图像切割,提取实物中的精髓部分,或把大图像切割成若干小图像,再把小图像逐个放大,以便让学生们观察到最清晰的图像,建立正确的认识。对声音作品,我们借助于专业的声音处理软件Cool Edit,把声音切割成若干单位,分别加以观察认识。这种精细化的观察学习方式因为是把对象切割细化,逐个认识,所以我们把它定名为“微格分离技术”。

 

(三)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中的校园艺术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课堂教育之外,校园的艺术活动是另一个重要领域。学校艺术教育在实施本土化策略的过程中,同样不能放弃校园艺术活动这一领域,而应该投之以更大的热情、更多的精力、更多采的形式,激活地域文化的校园应用。

 

1、社团为基地

 

学校的兴趣小组学员是校园中最活跃的艺术分子,对艺术也最为敏感。在他们手中,地域文化被演绎得更适合学生的审美心理。如:泥印作品展,通过兴趣小组学生的演绎,中国传统的篆刻艺术在学生眼里由遥远而变得极具亲和力,也似乎变得十分的简单,为推广学习篆刻扫清了障碍。再如越瓷上的图案,在学生眼里是神秘而古老的,但通过这些“艺术小天才”巧手打造,古典的图案显得如此有童趣、有意蕴、有变化,这是我们始料未及的。

 

2、活动为载体

 

在学校传统的文化艺术活动中注入本土艺术的气息,渲染地域文化的色彩。如:“上虞民俗器物展”设计这一活动本身就带有很浓重的地域色彩,为了这个展出,我们设定三个阶段来完成整个展览活动。第一,发出征集民俗器物的通告,并请学生把通知带给家长,取得家长的支持,填写民俗器物展览意向书。第二,征集小组整理确定录用的物品。第三,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通过向长辈的咨询、资料的整理,撰写好《民俗器物说明书》连同物品进行展出。学生在这个活动全过程中的学习、享受是多方面的,以至在观看展览时本身就有了重要的本土教育意义。

 

三、学校艺术教育本土化策略的反思

 

学校艺术教师大多对本土艺术的了解到不如对西方艺术的了解,进行艺术教育的本土化必然不能光凭学校教师的力量,不能以外行的眼光去处理乡土艺术。在这一方面,地方文化工作者由于长期接触民间艺术,对它们有很深刻的研究,借用它们的研究成果,向他们学习民间艺术是唯一一条捷径。同时,社会对民间艺术的认识亟待改观,文化部门应加强对地域文化的宣传,加大对地域文化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

第6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他在员工中率先提出“向我看齐”的口号,要求下属懂的,他必须熟;要求下属做到的,他必须做精,要求特别是归口管理的工作人员始终做到尽职尽责、德才兼备,并时时处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在他的带领与要求下,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条不紊、步步推进,载体创新、内容鲜活。在企业文化理念及论点方面,*同志提出的“公司领导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灵魂,全体员工的作风与风格是一个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论断,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实践过程中逐步被证实、领悟、运用。此外,在公司目前所形成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中,无一不凝聚着*同志的智慧和光芒,他几乎参与了每一步企业文化理念的培养和提炼,并亲自为之把关,使之成型。

二、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的贡献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一项极其庞大系统的工作,是在企业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并体现出来的一种无形精神状态和风貌,离不开人为的培养与整合,绝非一蹴而就。*同志作为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和主要责任人,公司成立两年多来,领导组织公司相关政工人员,从未间断过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努力,在各类会议上强调部署企业文化建设;从公司举办的各类精神文明活动中宣传、弘扬、培养企业文化精神;利用公司网站、广播、报纸、宣传栏、橱窗、标语等手段宣传企业文化工作,营造企业文化氛围;邀请资深教授为公司作企业文化专题讲座;加强与兄弟单位之间的企业文化建设经验沟通交流;组织公司政工人员外出参加各类企业文化相关会议及培训;组织公司政工人员对本公司企业文化进行总结与提炼等等。

三、相关企业文化论著及参加企业文化培训情况

*同志对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不光体现在抓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还体现在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探索中。在他办公室里的日常藏书中,其中企业文化方面的书籍不占少数,每当探讨起企业文化的话题时,他总能滔滔不绝,正是得益于这些扎实的企业文化建设理论功底,他才能够在领导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左右逢源。*同志亲自采写的**一文,字数达**多字,前后几易其稿,不光在*网站刊登,还成为公司历次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方面汇报材料的不可多得的素材。

第7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抓重点、促超前,抓特色、促发展,大力实施文体强县战略,繁荣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事业,壮大文化体育新闻出版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为**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管理工作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体队伍素质。

落实中心组和干部职工学习制度,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各项方针、政策和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规及相关业务知识,抓好和谐支部建设,提高文体队伍干部职工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

(二)加强内部管理,优化文体系统发展软环境。

完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细则,建立权责利捆绑方案,加强日常督查,继续实行周内工作安排。对6个直属文体单位和64个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实施岗位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三)加强综治工作,确保文体系统稳定。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搞好综治、安全、稳定、、计生、精神文明、档案、政务信息公开、市县长热线办理等各项工作,坚持群防群治,常抓不懈,及时排查各类隐患,解决各种遗留问题,消除不稳定因素,确保安定稳定大局。

二、文化工作

(一)抓队伍建设,提高文体生产力。

1.搞好队伍建设。解决乡镇缺文体专干和文工团缺舞蹈演员、主持人、创作人才的问题。

2.加大基层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县文化馆要努力抓好对城乡文体专干、文艺骨干的培训、指导、辅导工作,年内举办一次专干和文艺骨干培训班。

(二)抓阵地建设,搞好文体基础设施。

1.完成**县文化体育中心(包括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文工团、体校、体育馆、室外游泳池、网球场、门球场、篮球场、近50亩的全民建身场地)主体工程建设。

2.按照要求,搞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村文化活动室)建设工程。

3.加大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的力度。

(三)抓活动开展,促进文化工作有声有色。

1.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举办县级大型文化活动6次以上。各乡镇要利用重大节日开展文化活动,最低不得少于2次。县级各部门年内至少开展1次文化活动。

2.县文化直属单位深入农村常年开展送书、送戏、送资料等文化下乡活动,全年在3次以上。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组织队伍,坚持经常送文化下村、组,深入田间院坝宣传、演出。

3.协助有关单位搞好“第**届亚洲青少年艺术盛典”四川赛区的各种赛事工作。

(四)抓创作展演,繁荣艺术生产。

1.建立奖励机制,实施精品战略,搞好文艺创作的辅导、培训工作,组织专业余文艺团体及创作人员创作文艺作品(包括戏剧、曲艺、音乐、舞蹈、小说、诗歌、散文、美术、书法、摄影等),力争每年发表或展出作品1000件以上,同时精益求精,打造精品,编辑出版《**县文艺作品集》。。

2.文工团要排练新戏3台以上,要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洋溢浓郁时代气息。搞好建国60周年文艺演出,力争有重点剧节目在市省级获奖。全年演出不低于120场,其中到乡(镇)、村(社区)、组、户演出占80%。

3.抓好群文理论调研工作,力争有6篇调研材料在省级以上交流和获奖。

(**)抓民保工程,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完成第二批县级、第三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查、保护、申报工作。

(六)抓图书管理,搞好信息资源共享工程。

搞好图书的借阅和电子阅览室的管理。编写《读书顾问》和《科技信息》资料各6期,开展好世界读书日活动和图书馆服务周活动,加强对地方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利用,搞好信息共享工程,为社会服务。

(七)抓文物保护,落实“四有**纳入”工作。

加强“文物法”的宣传,搞好“四有**纳入”工作。全面开展我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深入到农村对我县文物进行全面普查。按要求在年内(9月底)完成**县辖区的田野调查工作,摸清家底,为以后的资料整理打下坚实的基础。继续做好石桥“石牌坊和标语”和“真佛山庙群”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加强馆藏文物管理工作,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保证无任何文物丢失、损坏、霉烂、虫蛀现象。

(八)抓电影放映,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继续搞好农村公益性电影放映工作,巩固数字化电影放映成果,完成每村每月义务放映一场电影的任务。

(九)抓文化市场管理,促进繁荣有序。

1.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建立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

2.规范网络文化市场,尤其是加大网吧接纳未成年人力度,坚决打击取缔黑网吧,完成网吧视频监控平台建设。

3.规范歌舞娱乐市场,搞好互联网点播曲谱系统建设。严格控制超时经营问题,协助环保部门解决噪音扰民问题。

4.搞好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

5.规范农村演出市场。

6.加强音像市场管理,正版占有率**60%以上。

7.辖区内文化经营单位做到情况明、个数清、查处违法经营活动有力,公共文化娱乐场所消防安全到位,无火灾、伤亡等责任事故发生。

三、新闻出版工作

(一)新闻出版管理。

加强新闻出版的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安全工作,依法对印刷、复制业专项整治,完成对县属印刷行业的经营状况的调查,争取政府支持,力争在年内培育1—2家在全市乃至全省有竞争力的印刷企业。对出版物市场发行,特别是中小学教材、教辅读物尤其是幼儿教材的监督管理。规范印刷、发行程序。

(二)“扫黄打非”。

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加大对出版物市场违法经营行为尤其是教辅读物和盗版教材的查处力度,坚决取缔无证无照的印刷、发行经营单位、打复印经营业主和书报刊经营户。

(三)农家书屋建设。

按照上级关于农家书屋的要求,继续完善、维护已建的54家,力争在本年度完成新建50家任务。

四、体育工作

(一)广泛开展全民建身活动。

1.抓好“全民健身周”的宣传,推动全县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营造浓厚的体育健身氛围。各乡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全年主办体育宣传橱窗、报板不得少于4期,全县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人数不低于总人口的35%。

2.认真抓好各单项体育协会工作,每个乡镇至少建1~2个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表演队伍,并经常性开展活动。新建全民健身路径2条,全面完成上级下**的新建农民健身工程目标。利用体彩公益金为机关单位、学校、边远山区乡镇送全民健身器材30件(套),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1期。

3.组织动员各单项体育协会、各乡镇、各部门、各行业系统利用重大节日,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活动,保证全年开展县级体育竞赛活动20次以上。抓好场镇、社区(村)、群众性健身体育活动,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年内县级部门至少要举行1次体育活动,大的乡镇不得少于3次,小的乡镇不得少于2次,其中乡镇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体育活动项目不得少于5个)1次以上

4.因地制宜地抓好老年体育工作,抓好市第**届、县第老年运动会的参赛工作。

(二)认真抓好承担省十一届运动会参赛项目的训练工作,加强对4支训练队伍的指导和管理。

(三)积极参加上级体育竞赛,力争获得优异成绩。

(四)搞好体育人才输送。加强与教育部门配合,力争在年内向省运动队和体育大专院校输送合格体育人才10人以上。

(**)抓好农村体彩站的建立和管理工作。

**、文体产业

(一)全县文化产业投入100万元以上不少于2个。

(二)整合全县印刷资源,由政府出面,扶持1—2家印刷骨干企业。

(三)文旅结合、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在加大对景点文物保护的同时,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和旅游配套建设,完成石桥列宁街和真佛山的整体打造,迎接旅发大会。

(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兴办各类文体实体,增大商业演出场次等。

六、文体惠民工程

(一)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3次以上,义务为全县农村放电影9000余场,建立农村书屋50个,建设好大堰留守儿童服务站。

第8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一、农民自办文化的意义

1、净化农村文化市场,树立乡村文明新风。农民自办文化普遍具有文化实践活动吸引力强、内容比较健康、参与者身心满足感强的特点。这也就意味着,在乡村社会,农民自办文化越多越普及,则深度参与其中的农民群众必然越多,相应地,留连于、沉湎于腐朽、落后文化的农民群众就会越少。从而为形成文明乡风提供健康的养料和良好的导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多了,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多了;搞封建迷信活动的少了,聚众赌博的少了。

2、传承乡土文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相当一部分农民自办文化源自乡村民俗文化,或具有不同程度的民俗特征,是对乡村民俗文化的继承。这是由于乡村民俗文化在时间安排、内容和形式上往往与农民群众的生产互补和平衡,与其生活相适应和相融合,容易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成为农民群众丰富的文化资源,因而,乡村民俗文化很容易被今日的农民群众在生产之余和生活之中所沿袭、所采用,很容易转化为农民自办文化。因此,农民自办文化因具有文化的传承功效,将为当代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3、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强农民致富能力。在丰富的农民自办文化中,以开启民智为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的农民自办文化不在少数,如,农民读书社、农民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农民故事会、农民电影放映队(放映各类科教片)等。此类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得越多、越普及,则越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

4、增加沟通交流,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聚合功能。由于农民自办文化一般伴生着农民群众的聚合现象,从而也就大大地增加了农民群众互动、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其结果往往是有助于促进邻里、婆媳、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关系的和谐,有助于实现农村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现状

农民自办文化属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当前*区的农村文化活动基本是在政府及相关部门援助和扶持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成绩但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和氛围。各乡镇文化站充分利用有限的设施,积极开展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农村文化活动室不定期对农民群众开放,适时举行读书、象棋比赛等活动,另有一部分文艺爱好者也常在文化活动室互相交流。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相对较好的乡镇有曲濑乡等。曲濑乡共有12个行政村,总人口1.7万,有一支舞龙队和一支民间乐队。已有图书阅览室的村1个,文化休闲广场2个,娱乐休闲场所1个,筹建中的篮球场4个。*镇有龙灯队20人,狮灯队6人,唢呐队8人。还有禾埠乡、兴桥乡的民间舞龙队活跃在本乡各村,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大部分乡镇农民自办文化活动未开展起来,缺乏浓郁的文化氛围、农民自身的素质和审美观亟待提高。部分村委会的农村文化活动室开展活动情况不太乐观,大部分仅有场所,没有书籍和娱乐器材,有些村委会甚至农民活动场所都没有,使得有些农民活动难以开展。这与各乡镇文化站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很大的关系。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上是“空壳”,有些乡镇文化站没有办公场所,没有设施等,有些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务正业”,被分配做其他部门的事情。从调研中了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还是非常渴望的,随着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目前文化活动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文化需求的情况下,农民自办文化活动一定会蓬勃发展。

三、农民自办文化存在的问题

1、乡镇领导对农村文化工作重视还不够。一些干部对文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有偏差,存在“经济是硬指标,文化是软指标”的模糊观念。造成农村文化工作摆不上位置,往往“说起重要,做起次要,忙时不要”。村一级干部对文化建设也缺乏必要的认识,认为文化建设是上面的事,是城里人的事,农民本身文化不高,没有必要再花吃力不讨好的冤枉钱。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极大影响了乡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发展。

2、农村文化活动缺乏必要的场所阵地。*区大部分村缺乏阅览室、文化活动室等文化活动场所。部分行政村办公地点小,要挤出一部分专门搞文化场所,实属不易。演艺队平时训练主要在简易的晒谷场上,雨雪天则挤在队员的客厅中,无法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同时,在文化设施上,设备陈旧,同时由于缺少经费投入,日常管理问题较大,存在设备散失或损坏的情况。20*年上级部门在我区设立农家书屋共有21个点,将对缓解农村文化活动场所严重不足起到一定的作用。

3、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开展农民自办文化的资金主要靠村级经济挤点投入和农民自筹,可谓杯水车薪,仅够维持开展简单的文化活动所需,无法满足扩大规模和更新内容的资金需求。如:西村村委会一农民自办演艺队,表演用的“狮”“龙”“蚌”等道具损坏多年,因村级经济薄弱,无法修复器材,导致几十号人的演艺队在家“休业”。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的安排来看,首先是盖房子、看病、保子女读书及日常的生活开支,基本没有剩余的钱。所以,农民普遍反映:“文化我们很需要,就是没有钱去享受,希望政府在文化服务时,尽量使农民少花钱,最好是不花钱。”

4、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儿童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力量,而这些人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在家看看电视,农民剧团缺少新鲜血液,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不高。

四、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对策和建议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从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民主法制观念出发,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的高度,充分认识农村文化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对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的组织引导,鼓励农民大力开展适合自己的文化活动。

2、加大资金投入,拓宽投资渠道。积极争取各级部门的支持,进一步落实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并逐步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体制,培植农村文化市场,吸引社会各界特别是企业界的各种捐资,加快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步伐。

第9篇:文化工作交流材料范文

关键词:非遗文化;历史教育;课程基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A-0059-05

睢宁县古邳中学于2014年申报成为江苏省“下邳文化综合学习”课程基地,2015年又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下邳文化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让我们有机会全面、深入地研究“下邳文化”,发掘非遗历史文化素材的教育新作用,探索一条适合乡村中学教学改革的新路。

一、非遗文化进校园动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教育动机和就业问题决定着学生的流进和输出,制约着他们的成败,因而也就控制着人们进入或离开教育领域”,“然而,好奇心,即要求理解、认识和发现的欲望,仍然是人类本性中最大的驱策力之一”。[1]看得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动机,应当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持续挖掘的素材,我们在这方面探索得越深,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习效果会越好。

(一)非遗文化传承的紧迫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文化源于农业文明,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理念和智慧,默默地启示着现代人,让我们真正静下心来体悟,汲取营养。

起源于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我们选取有代表性的项目,如省级非遗“怀中抱子扇”、“云牌舞”等,然后逐步推广开来,让更多的非遗文化在我们的校园重放光彩。但让我们揪心的是,现在,很多非遗文化渐渐消失或正在走向失传的边缘。如据史料记载,1934年,本地蒲包、蒲扇销售额68.85万元,但今天本地会编此扇的人不足10人,且均为古稀之人。

怎样科学合理地传承非遗文化?有人认为应原汁原味地“驮”,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人认为要与时俱进,原先农村里那么土的东西如何登上艺术的高雅大堂?有人认为要迎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融进现代高科技的元素,才会有长久的传承生命力。我们经过实践发现,无论非遗文化以前“长成什么样”,我们都不要嫌弃她,而要保护她、爱护她,核心要素应当是学习这些非遗文化里的智慧元素,为今天人们的生活提供有益的启迪。通过整合、研究,我们初步形成以“非遗文化进校园”为抓手,校本课程为依托,走进乡村跳出文化为特色,让乡村中学的学生们体验到不一样的多元成功教育。

(二)适应乡村课改的需要

乡村教改,如何解决乡村教育的洼地困惑?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乡村学校硬件设施如何与城市学校一样,如果乡村学生没有真切的乡村情怀,他将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生活,难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更难服务好乡村建设。

我们的课题、课程基地正是基于这样一种乡村教育情怀,大胆地引进地方优秀的历史文化,让学生在地方文化的浸润中成长发展。非遗文化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它们凝集了古代先民的生产生活智慧,是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智慧,应当成为我们今天发展的灵感源泉。

(三)人的多元智能特点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经过研究发现,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的成功路径不可能只有一条,而真正能够发现并找到这条成功路的人却并不多见。其实这与他们所受教育有关。依据这一理论,我们在课程改革上更倾向于关注不同学生的多元教育需求、多元成功需求。

(四)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

2016年,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九坝镇和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古邳镇被中英绿色低碳小城镇试点项目列为三个试点小城镇,这为我们研究下邳文化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契机。有关部门将会从地方经济、环境、文化等多角度来评估、设计、引导地方建设,使其走出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实践路径

(一)校本课程开发

1.制定校本课程纲要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的延伸,有其自身的规律和教育发展要求,课程纲要从全局引领、规划我们的课程建设。在纲要里,我们明确了下邳文化非遗课程的目标、实施路径、评价方式、学习效果等,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

2.分类开发校本课程

每门课程依据各自的文化特点和我们的教育发展,由师生与民间艺人共同开发完成。校本课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我们的教育同步行进,同向同步调。

依据文化、教育特点,我们已开设了20多门下邳文化校本课程,如“下邳史话”“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云牌舞”“御甜油的制作”“黄河故道考”“古邳地名考”“下邳地理”“剪纸”“古邳风俗”“下邳文化游戏”等。

3.建立课程评价机制

清晰的学习目标和评价目标是有效评价的关键,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部分,遵循学科核心素养的评价要求,这是一个密切联系、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不同的评价任务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评价任务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类型。

(二)传统文化工作室

1.分类建设

依据文化特点、课程特色及学生兴趣,我们分出不同的课程类别,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一些特殊的文化,集中部分力量,建设相应文化工作室,形成相对集中的研学空间。

工作室课程不同于教室课程,相对单一、集中,有“专题”特点,有的以工作室为中心,形成一个文化辐射链,内引外连扩展开来。

2.常规活动

工作室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召集学员,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活动,学习相关的知识。室内布置,依文化特点,分步推进。刚开始,学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基本的用品、水电网络等到位。随着工作室的活动展开,大量学生作品出现,学生创意呈现,工作室随之成为学员作品的展览区、演出厅、实验室。

在这里,有师傅带徒弟,有学员相互切磋,还有录像、微课、网络,给不同层级的学员提供不同的学习素材。

3.工作室特点

(1)课程的专业性。工作室的教学并不像课堂教学那样严格,基本的教学环节类似,这符合学校教学的实际,能与常规教学有效衔接。教学中师傅会对每一环节进行讲解,教师在一旁进行辅导,必要时当“翻译”,把民间艺人的口头语言转化为教学语言,让学生快速领会。

(2)文化的专题性。工作室研究从某一个点切入,做成专题,形成特色,有时一个文化元素牵引出众多的学科联动。如,怀中抱子扇的编制,不仅有“编”的艺术,更有“织”的艺术,有同学在民间采风中获知:“扇子有风拿手中,蚊蝇一见影无踪,下地干活隔汗水,拍拍打打搁煎饼”,有同学查阅资料后获悉,蒲草是一味中药,有蒲黄、蒲白等,有的同学尝试不同的扇形、编扇材料,有的研究怀中抱子扇的礼品盒,有的还想研究怀中抱子扇的机器制作程序等。

(3)活动的多样性。工作室并不只有室内的实验、制作,还承担更多的宣讲任务,让我们的文化传承走出工作室,走出校园,与社区联动,与乡村发展同步。

4.工作室举例

具体来说,工作室的建设情况如下:

(1)怀中抱子扇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5月,至今已经开办三期,累计培训学员60多人。考虑到民间艺人的生活情况,我们把学习时间定在中午12:20―14:20,由民间艺人亲自到学校传授各类蒲扇的编制技艺;16:30―17:30为学生研学时间。为了激发学生努力学习,我们制定奖励措施,实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学校给予优秀学员一定的物质奖励,颁发优秀学员证书,优先参加相关活动,优秀学员作品优先外出展示。

(2)云牌舞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9月,至今已经开办两期,累计培训学员32人。

学习时间安排在18:30―20:30,相对集中,有利于巩固学习成果。

(3)剪纸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9月,主要是我校美术老师教学,利用周三下午第7节活动课,与民间艺术家进行交流展示。

(4)御甜油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6月,以古邳镇“老三益”御甜油厂为基地,参观、考察、制作。主要请甜油师傅进行讲解,教师指导化学分析,学生完成实验报告。经过实地考察、操作,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御甜油的制作技巧,并开始试验产品。

(5)传统体育游戏工作室:成立于2014年11月,主要采集地方的游戏项目,加以复原,项目主要如下表所示。

(三)课题引领

非遗文化进校园,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系列的实践活动,需要科学合理的提升和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我们把相关的实践研究系统化、理论化。

1.申报课题

近些年,我们先后申报了省市级课题3项,参与市级校本课程研发1项。课题研究让大家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更加科学地传承非遗文化。

2.课题资源化

课题研究是教育研究活动,既是一次师生共同提升的过程,也是一个非遗文化资源整合过程。研究中,我们通过查阅、采访、实践等,让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非遗资源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文化研究资源群落,便于更多的人来学习、研究。

3.学习小组建设

课题研究依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我们选取的是高一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每4个人为一小组,分别有组长、材料员、新闻发言人、记录员等角色,而这些角色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活动,是要轮换角色的,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锻炼。每一次活动,组长们要研讨,设计好活动方案,保证活动的正常、高效、有序运行。

活动小组的组成,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及学生的多元智能特点和兴趣来划分,每个小组均配有一至多名辅导老师。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人物,他们不仅自己学习理论,更要指导学生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并把课题理念贯彻到课题研究的每一项活又小P∽橹饕有故事采集组、剧本创作组、剧本表演组、模型制作组、拓片绘制组、导游创编组、甜油实验组、地名考察组、方言采风组等。有些小组,工作起来进度快,有的组因资料欠缺、学生知识有限等原因导致工作时有困难,教师也是头一次遇到这样大规模的“非正规教学”,好在大家热情度高,时常试验出颠覆性的方法。

课题研究,让非遗文化传承得以理论提升,各项活动有序联结、整合、归纳,形成完整的资源链,为以后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依据。

(四)课程基地建设

1.让“一室一本”走得更宽广

非遗文化的传承教育,在我们学校热热闹闹地开展起来。成为省级课程基地后,我校积极行动,抓住改革发展机会,把乡村文化引入到农村中学教学改革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课程基地建设,让我们的“一室(工作室)一本(校本课程)”走得更远,再配上“一景区”,学校课程基地环境资源有“下邳文化广场”“下邳文化长廊”“圯园”等,让学生可以在立体的非遗文化中徜徉,流连忘返。场馆建设,便利了非遗文化进校园,使抽象的形象起来,让大家能够触摸、感知。

2.实践、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