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范进中举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关注学情,弹性预设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必要环节,包括备教材、备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案往往是备教材与知识点,对学情分析较少,即便分析了学情,也是线性预设,设置了条条框框。同时,为赶进度,不少教师常常照搬教案,让学生的灵感与智慧湮没在线性教案中,影响教学效果。实际上,多花点时间备学生,通常比备教材更有价值。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学生能力水平,这样才能优化预设。同时,提前“备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情,可防微杜渐,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走入学生心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备课观,关注学生学情,注意弹性预设,为无痕教育打好基础,给学生自我建构与生成做好铺垫。
如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需要考虑他们的已有基础与现有困难,有的放矢。首先由学情看,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也未养成正确的自学习惯。其次,从已有基础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几篇散文佳作,对散文有一定认识。另外,教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给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学与讨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探索与研究。同时,在文本解读时,不需面面俱到,而是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慢慢感悟,逐步理解。此外,教师还应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预设多种应对策略。比如:当学生陷入思维障碍时,应如何启发与引导;当学生都清楚明白时,该如何深入;当课堂出现争论时,应怎样调控等。这样,通过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能够更机智地组织教学,打造更生动灵活的课堂。当然,除预设“已知”之外,教师还应该预设同学们学习中的“未知”,预留弹性空间,设想教学过程,诱导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比如提问后,同学们会如何作答,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引导、启发与点拨,这就需要教师多多模拟教学情境,多多思考问题,确定更有广度与深度的预设。这样,当遭遇始料不及的情况时,因弹性预设与未知预设的有机结合,教师便能游刃有余,运筹帷幄,促进自然生成。
二、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毕竟是死的,而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即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完全预测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变化,灵活调整,因地制宜,追求学习过程的生动。正所谓:“大课无痕,好课无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未融入教学交流时,课堂是能够线性预设的。然而,当学生进入到课堂交流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非线性跳跃的。所以,“无案而课”可让课堂变成常态。因为“有案”时,教师往往会想到执行,更甚者照搬,教学就会有痕。当然,此处的“无案”,主要指教案需要随着变化的课堂、变化的学生而相应变动,打破设定的条条框框,结合同学们的思索,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碰撞思维,捕捉生成资源,演绎动态生成,而并非放弃备课。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主体意识 素质教育
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对于其他科目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过程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诸方面素质的教育,它的主阵地是课堂。如今语文教学课堂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是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落实。只是少数成绩好的学生在课堂上的任务是配合教师展示教案,而更多的学生则称为“观众”,教师让学生能照搬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确保能小心翼翼地牵着学生沿着教师的“教路”走。教师最担心地是完不成自己精心设计的“密不透风”的教案,力避学生的“节外生枝”,故而教师“珍惜”课堂上的一分一秒,大讲特讲“自我陶醉”,而学生疲于奔命、昏昏欲睡。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又如何得到发挥呢?因此语文教学呼唤主体意识,要紧密结合学生实际,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让学生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得以尽情展示。
一、把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
目标明确了,学生才有了学习的方向,内容才会学的主动。按照三维目标的要求,不仅要掌握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及文中出现的生字词,更要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还要领会其思想内涵且受到启迪,其次目标要恰当,应分层次;后进生完成最基本的教学要求,中等生完成发展目标即理解知识有一定的深度,运用技能比较熟练,优等生则要完成上限目标即知识理解深刻,既能运用熟练,且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如学习散文《春》一课,后进生的目标是识记文中的生字词,背诵描写春花、春风的两段及末尾三段,明白春是美丽的;中等生要欣赏写景角度、方法;优等生的目标是学习写景技巧,能形象描写你心中的春天。
二、把时间交给学生
自主活动时间是学生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首要条件。教师必须由课堂教学的主角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协调者,真正树立起“为学而教”“为育人而教”的教学思想,心中装着全体学生,使爱的阳光照射到每个学生的心头,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尽可能多的学习活动。最近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故乡》,听课老师反映,这节课上的活动使人耳目一新,学生也认为自己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我也深深体会到只有把课堂时间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才会活,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
三、巧妙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去年秋末新的教学形式吸引了我,令我蠢蠢欲动;今年春杜郎口之行令我茅塞顿开。我毅然决然投入到教改洪流中,首先将任教的班级变换了座位,并分成六个学习小组,还给他们划分了“势力”范围,学生们又很自豪地写上自己的“豪言壮语”。我提前两天给孩子们设置了预习问题,让他们合作思考,查阅资料,拓宽思维,作出解答。课上分给各组展示,之后各组间相互补充,接着我对学生尚未全面和恰当地给予补充与修订强调,好!同学们欢呼雀跃,争着为大家展示自己的风采了,或娓娓道来;或天马行空;或旁征博引;或激扬文字。讲解的自我陶醉,听讲的啧啧赞美,识记牢固了,理解深刻了,知识丰富了,技能提高了。语文重在朗读,这时朗读比赛在默契中开始了,那字正腔圆阴阳顿挫的声音,回荡在教师内外。你们会了么?我要看同学们的收获,不行,张三要提问二组,李二要检查四组……整个教室都被同学们饱满的热情充斥着,下课了,同学们还沉浸在那欢乐的求知中。
四、把课堂还给学生
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朗读分析讨论研究,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质疑,积极讨论,大胆想象。如学完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后,开展了以“感受春天、享受幸福”为主体的实践活动,把全班分成六组,各组派五个代表分别完成“古诗词默写(关于春)、作诗、作画、作文、范文朗读”等任务,然后抽调有语文美术特长的学生组成评委予以评比,百分之七的同学都参与其中,结果古诗词囊括历朝历代,诗作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绘画栩栩如生,作文想象大胆,寓情于景。可见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同学们都学到了很多知识,个性张扬了,性情陶冶了,能力提高了,知识丰富了。学生们说“我的课堂我主宰”,长期被老师“霸占”的课堂终于回到了我们手中。
又如,教学《愚公移山》一课,在疏通文义、体会内容后,安排了辩论的学习方式,设计了两种对立的观点,即“愚公很愚”和“愚公不愚”,让持不同意见的两方学生进行辩论,一方学生认为,虽然山高大、人员少、工具简陋、路途遥远,但愚公胸怀远大理想,知难而进,不退缩、不屈服,不畏冷嘲热讽,很坚定、很执着;移山何时能成功姑且不论,我们欣赏的是他的勇气,敬佩的是他的精神。
另一方学生认为,明知山那么高大,移山困难重重,把家搬走比较容易,却执迷不悟,他太不聪明了,智叟的话不是很明白吗?此时教师引导:试想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条件不同,条件差我们就甘心吗?倘若学习上遇到了难题,我们就逃避吗?不能,我们更应该努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技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通过辩论学生们明白了本文的主旨,是说明人力可以战胜自然,学习的是那种坚定不移、不畏艰难的决心与意志。虽然教师的活动很少,但学生都参与了,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语文;教学;备课;方法
语文备课,是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受教育者有效地学习的课前准备。我认为在准备工作中,教师必须做到以下三点。
一,懂教材。拿到教材后,必须深入分析。首先,认真阅读,划分体裁。再根据体裁确定思路。比如,是记叙文的,就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是论文的就从论点、论据、论证入手;是小说的,就从典型环境的描写,典型人物的塑造和故事情节入手。其次熟练掌握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握单元与单元之间和各单元的课文与课文之间,以及各个基础训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共性和个性。有效利用目录去梳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新旧知识点。其三,是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对每篇文章的组织结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把握;并能抓住重点、难点,对课文的系统性、科学性和思想性进行分析、综合。练就一种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整合教材的能力。
二,懂学生。要因才施教,把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教材所反映的生活状况联系起来,让他们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通过我们这个时代和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进行比较,达通学生与名人和作家的那一缕灵犀,已达到与名人作家们休戚与共、忧患同担效果。注意发挥他们的特长。学生喜欢绘画,就为他创造用图画反映所学内容的机会;喜欢写诗歌,就为他创造用诗歌表达情感和生活内容的机会;喜欢写日记,就为他创造和别人分享快乐的机会。根据学生个性,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对于鲁莽粗心的人,多给他做些精细的事情,让他在多次的失败中汲取教训,竟而注意修身养性;对于畏缩不前的人,多鼓励他去做些力所能及并且易见成效的事情,让他在多次成功里体会到做事的快乐,竟而不断增强自信;害怕读书的人,可以推荐趣味横生小说或散文给他看,引导他去欣赏,让他体会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获得心智开启的,竟而提起阅读的兴趣。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对全体。做到:既让优生吃得饱,又让中生吃得好,还要让差生吃得消。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全力建构和谐课堂。在有需要的情况下,在第一时间内对无助者给予必要的帮助,对后进者送去及时的抚慰,给失望者迅速点亮一盏希望的灯。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平等的互助互学的关系。懂学生,换句话说:就是懂得他们想什么,需要什么,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义不容辞地施以援手。我们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分层次考虑,提出适当的要求,努力使每堂课的教学都切合正在接受教育的学生实际,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予以展开。
【关键词】教学 艺术 创新 初中语文 课堂 效率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时期的初中语文的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还提倡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初中语文的课堂效率谈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动力。因此,教师首先要热爱教学事业,在生活上关爱和尊重学生,在学习上鼓励和帮助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努力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必须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教师要经常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掌握他们在语文学习上的困难和思想动态,以便针对其特殊情况及时调整相关教学方案。另外,在语文的教学活动中,以民主平等的方式与学生交流意见,让学生享受被尊重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展现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语文不同于其他科目,它拥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它不仅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必备的语言工具,同时还拥有深邃的思想、强烈的情感和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语文不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还对学生品质和文化素养的形成,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今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要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的独特魅力,首先就要改变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知识的丰富多彩和包罗万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关孔子的小故事来引入新课,让学生领略《论语》背后深奥的文化知识,比如教师可以通过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为学生讲解由于太阳高度角不同造成地球冷热不均的原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对其中包含的天文地理知识有所了解。
三、利用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中,往往采取“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的教学形式,学生成为了知识的容器,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开发,也严重阻碍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所谓高效课堂,应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创新意识、挖掘自身潜能。创新课堂组织形式有很多途径,例如在教学《陋室铭》或《沁园春?雪》时,可以组织学生选取段落进行书法比赛;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以给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及作品,或组织参观鲁迅作品展;在教授《范进中举》、《孔乙己》等小说类文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编演情景剧,使学生在分角色表演中揣摩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刻理解作者的内心思想和写作寓意。这些不同的教学形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施分层教学,促使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目标
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学生个人的语言天赋息息相关,再加上学生后天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以至于造成了很大的个体差异。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分层教学就是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一般分为以下几种:分层制定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教学方案、分层布置练习和作业、分层进行考核评价等。这样既能避免出现教案设计不能顾全“两头”的状况,又能避免出现“快慢班”的弊病,促使成绩差的学生积极进取不断进步;推动成绩好的学生再上一个台阶。
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采取各种教学方法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的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高效的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教学手段是丰富多样的,比如:编演情景剧、课本剧,参观博物馆或与课堂知识相关的实物,开展第二课堂,组织各种活动等。其中那种方法才是最有效的呢?答案是各不相同的。因为我们想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必须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只要是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积极性的都是好方法。例如,我们在教学《背影》这篇文章时,可以组织学生编演课本剧,使他们通过身临其境的真实演出,来体会作者的写作用意;在教学《变色龙》时,可以演出情景剧,让学生感受文中人物内心的巨大反差;在教学《苏州园林》时,如果有条件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类似的景点,让他们切身感受祖国的秀美山河和古人的聪明才智,不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观,也培养了他们的爱国之情。
关键词: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所谓的学习困难生,其实除了一小部分是智力问题外,大多数是由于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尤其是在转化语文学习困难生的过程中,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成绩,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呢?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阐述。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基础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识到“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在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学生喜欢某位老师,就会格外喜欢学习这位老师所教的学科。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优势和自身的个性特征,吸引学生,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中学生喜欢的语文教师应该学识渊博、平易近人、语言幽默、热爱生活。最不喜欢的语文教师动辄布置大量作业、讲课刻板、高高在上、缺乏幽默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要使学生尊重你、信服你、钦佩你,就必须用高尚的道德行为影响学生;用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用自己的爱心感动学生;用生动风趣的教学语言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其次在平时教学工作中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亲近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民主平等相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切忌把自己看成是高人一等、凌驾于学生之上的领导者,动不动就无端训斥、漫骂,甚至横眉怒对,冷眼相加,冷嘲热讽。因为这样的做法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伤害。其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学习困难生。因此对待学习困难生,尤其应当倍加关怀、真诚帮助。再次,语文教师要注意教学的情感感染力。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丰富的情感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必能使学生情绪高昂,思维活跃,学得轻松愉快,产生微妙而丰富的情感感受。反之,如果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苟言笑,不会表情达意,只知不动声色地宣读教材,念教案,只会冷冰冰地进行知识传授,这样的教师即使知识渊博,也不会受学生的欢迎。
二、发挥语文教学的艺术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手段
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活的艺术,尤其是内涵丰富的语文教学。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艺术的手段,以激发学生特别是语文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教师的言行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幽默风趣、富有文彩。有的老师讲课讲得有声有色,学生愿听,也乐于听,且意味盎然;有的教师讲课语言干巴巴,照本宣读,或者语调平平,口头禅特别多,这样的课对学生来说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不愿意听,也不想听。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和魏书生老师的课之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就是因为他们注重了教学语言的运用,整堂课是幽默风趣,文采飞扬。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激发,学生在愉快之中迅速掌握知识。
其次,用好教材是一门艺术。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思想的意愿,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锻炼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比如,在学习小说《心声》之后,可以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心声,或者谈一谈对小说中涉及到的教育现象进行评价。在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之后,可以请学生谈谈这篇文章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怎样的启迪等。这样的问题,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也变得非常简单,他们完全可以畅所欲言,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提高他们参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第三,鼓励学生也是一门艺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愉悦感。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相反,如果教师提问的问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他们就会逐步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体味教师赞赏的愉悦。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开展丰富多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作业设计
语文新课改之后,教师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许多新理念、新方法由此走进课堂。于是,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活泼,精彩纷呈,但在热闹繁华背后,有一种趋势不得不令人担忧,那就是:当今的语文课堂过分追求华丽,许多看似“精彩”的东西实质降低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2012年九月将实施的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让语文更像语文,回归语文课的本真。” “让语文更像语文”就是以简洁的方法,通过简洁的环节,打造高效语文课堂,去除雕饰和浮躁,还语文的意境美、情感美,放飞思维,启迪智慧。简洁高效的语文课堂应主要从下面几个环节做起。
一、简洁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组织课堂教学的原动力,是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列子》中说:“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命。”意思是说:大道因为岔道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目标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同样道理一堂课只有45分钟,教学目标必须清晰简洁,对目标的探索才能达到一定深度,否则,有限时间内只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本想多得却反而得不偿失。
有的老师担心教学目标简洁会造成三维目标的缺漏,对此,北大中文系教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小组负责人温儒敏先生解释说:“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知识和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不可能在每一节课内全部落实‘三维 ’。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必须相对集中,不可能完成太多目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要果断地整合取舍,做“减法”。下面是一位老师《孔乙己》一课的公开课教案,其教学目标设定很有代表性:
1.知识目标:
(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
(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炼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目标:
(1)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2)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这位老师严格地按照“三维”的标准确定了三个体系的教学目标,其中有重复和重叠的,知识目标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与情感价值目标中的“病态社会的冷酷”是一回事;能力目标中的“认识孔乙己的形象”包含了知识目标“小说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和情感与价值目标“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所以,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整体,互为依存,没有明显的界线,不能生硬地割裂开来,导致教学目标的繁琐复杂化。这份教学目标完全可以整合修剪成:
教学目标:
(1)分析孔乙己性格的复杂性。
(2)探索孔乙己悲剧的原因。
(3)学习运用肖像、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目标一完成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包含对孔乙己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的解读;目标三是写作训练,是目标一的提升,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目标二的探索可以揭示小说的主题:批判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整合后的教学目标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符合文本的特质,有限的时间内目标的达成度高,当然课堂效率就会高。
二、简洁的教学过程
设计好合适的目标后,我们就可以预设课堂环节。课堂环节必须服务于本课的教学目标,有的放矢。教学环节力求简洁高效,不必面面俱到,与目标关系不大的环节可省可略。例如前面列举的《孔乙己》一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介绍,因为初三的学生对于鲁迅比较熟悉,而背景与教学目标关系不大,可以一两句带过,快速导入。当讲到众人嘲笑孔乙己:“孔乙己,你当真读过书么?怎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时要详细介绍一下封建科举制度,它与教学目标中的理解主题: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主题思想密切相关。而学习本单元的《范进中举》时关于科举制度就不必再讲了。这样有选择地设置环节,即节约了时间又突出了主体。
教师在参透文本准确把握的前提下要选择恰当的课型,就是确定教师以何种方式达成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阶段学生的专注力大大提高,注意力可以维持20分钟左右,这给我们的课堂深入探索提供了物质前提。因此,课堂活动方式应简洁实用,以保持课堂情境的相对稳定,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有充裕的时间,保持应有的深度。而有时“为精彩而精彩”的课堂生成反而成为哗众取宠的笑柄,教学过程设计繁琐,教师紧张忙碌,生怕漏掉某一环节,学生跟着老师兜圈子,忽而看视频,忽而听音乐,忽而转身讨论,一堂课走马观花,一无所得。
我们的课堂应该在一种常态下进行,传统的“读读写写、讲讲读读”就很简单有效。中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课堂活动就是“朗读”,我们研究的以“朗读”活动为主的系列创新课型,由教读课、品读课、研读课、辨读课、听读课、想读课、背读课、等多种课型组成: 教给学生朗读方法,通过“朗读”对课文进行文意、文理分析,在朗读训练中进行语言板块的积累指导,赏析式地读,“美读”,在朗读教学中激发学生想象,训练想象能力。我曾听过特级教师于漪的一堂《沁园春·雪》,对此感慨颇多。首先于漪老师把它设定为朗读课型。第一步教读,通过声调、节奏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第二步想读,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置身于高山之巅俯瞰北国雪景及祖国壮丽山河,进一步体会此情此景引发的诗人的感慨,抒发自己伟大抱负。第三步品读,体会诗人遣词造句、修辞的精妙。第四步听读,伴随配乐朗读,体会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然后完成一份多媒体出示的课堂检测,个别目标没有完全达成的地方再细读,直到完成。最后剩下的时间自由背读,理解巩固。细细想来整堂课环节简单,方法朴实,理解、感觉、体验、察悟主要凭借一遍遍的朗读,由浅入深,由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逐渐达成目标,既简单又高效,真正回归了语文课的本真。
其实,近几年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简单高效的创新课型还有很多,如:启发讨论式、答疑讨论式、自学讨论式、读写结合式、讲授指导式、见习观摩式等,都可根据文本的需要灵活选择,甚至灵活组合。
三、简洁的作业设计
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课堂教学成果,是完整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心理学研究证明,当天接受的新知识24小时内如果不及时复习巩固,会遗忘70℅,如此看来布置作业十分重要。
作业设计的原则是简洁精炼高效,紧扣课堂教学知识点,有的放矢。有些老师习惯让学生机械抄写,反反复复,弄得学生很厌烦。还有的老师喜欢让学生做现成的试卷,每份试卷从字词到篇章,从课内到课外,面面俱到,只有数量没有质量,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可想而知,长此以往挫伤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做法应该立即摒弃。
每位语文教师的作业设计都应有自己的个性特点,与授课内容和自己的授课方式相匹配,对于我们手中的大量试卷习题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一定要亲自下水,仔细筛选,有所取舍为我所用,保证质量控制数量,既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救出来又实现高效。另外,作业的方式可灵活多样,可写随笔,写日记,可朗读,可背诵,可课外阅读,可收集资料……让学生在多样化的作业中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语文课堂力求简洁,有限的时间内只有简洁才能高效。这里的简洁不是简单,而是一种智慧,一种能力的提升,教师只有参透文本,准确把握文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才能做到,才能具备四两拨千斤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追求简洁高效语文课堂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参考文献:
[1]吴国林.江苏教育研究.语文课因简约而高效,2012.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