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文化产业园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产业园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产业园管理

第1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当代社会新财富创造形态及其所产生的巨大的经济效应正日益引起普遍关注。在我国,文化产业更是备受关注的朝阳产业。本文分析了文化产业,文化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比较西方优秀文化产业范例,结合我国国情从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现状,文化产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并对于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竞争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我国文化产业资源产业结构

文化产业已成为21世纪发展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它与信息产业并称为21世纪的两大新兴支柱产业,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两个新亮点。现代社会,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带动国民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力量:美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占GDP的18%至25%,其消费类视听技术文化产品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已经取代航空航天工业而成为第一大出口产品;在日韩两国,文化产业也成为在国内创造产值,出口创汇,在中国,摩根斯坦利的报告指出,对11种产业中建立世界级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显示,传媒业只需8年时间,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建筑、日常消费等行业。中国传媒业甚至只需年2年就能建立区域或行业优势。文化产业已成为当今和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的增长点之一。2005年,文化产业在中国17个城市已成为支柱产业,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即指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文化及文化产品作为一种资源,有很强的可持续发展潜力。

文化作为一种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越来越显示出其基础性地位。文化需求具有比一般消费需求更高的收入弹性,因而,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文化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对物质消费需求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是以精神产品为基础的产业,对自然资源、环境不构成威胁甚至不造成消耗,具备了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要素。世界各国的相关经验证明,文化内容产业能够有效地结合传统产业,增加传统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和发展方向。新兴文化内容产业不仅能够有效地建立起与传统产业的战略关系,促使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升级,而且还能够促进整个文化产业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跟上“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步伐。

此外,文化产品价值具有增值效应。一件物品的使用价值是随着使用时间和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的,而一个文化产品的使用价值却往往是不断增加的,这是文物、艺术品收藏之所以成为资产保值增值常用手段的前提条件。因此,文化产业是具有极大可持续发展潜力的产业。如果开发得当,文化产品往往可以产生很大的投入产出比,具有极为可观的边际效益。回顾我国启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历程,文化也曾被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然而,文化事业在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现状却令人不太乐观。迄今为止,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点是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文化仍然没有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操作层面上找到合适的位置,它的作用似乎仍然只限于利用文艺手段对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在近些年的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摸索与发展中,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到人们的重视。

一、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源泉,比如历经我国五千年历史洗礼下的文化古迹对于旅游业是一笔可循环开发利用的瑰宝;中华民族文学作品和民间流传的众多神话传说为电影,电视,戏剧戏曲以及相应的文化产品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素材。文化资源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可发展性,但它也是需要加以保护的、在某些方面和某种意义上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文物和无形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历史遗存,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

迪士尼就是这方面卓有成效的例子,它不断地从世界各地汲取创造素材,再通过科技及创新重新编排故事,甚至对这些素材展现出来的思想予以创新并加入商业和娱乐元素,对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化人物进行包装再出口,使之成为成熟的商业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其中,迪士尼动画《花木兰》中的故事和人物形象就是源于我国著名诗歌“木兰辞”,在保留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被赋予了崭新的美国式追求梦想,要求妇女平等主题,在98年推出之后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销售奇迹。一部较为尊重原著的《泰坦尼克号》,或者由莎士比亚戏剧而改变的动画片《狮子王》竟能创下十几亿美元的票房价值,可与我国几大产业的利润相匹敌。其所依靠的,不过是一点新颖的创意和简单的三维动画技术,还有借助“拿来主义”所吸纳的文化素材和历史背景。那些优秀的文化资源通过再开发和创新再利用,为文化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发。

另一方面,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古国,文化大国却少有充分利用其丰富的资源。而日本,这个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联系,从古至今多次向学习中国文化的邻国,却将很多中国古典文化发扬甚至创新,获得了很大成功。最典型的好比国人引以为傲的四大名著《西游记》,经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的精心雕琢与包装摇身一变成为极受欢迎的漫画《孙悟空》,以及取材于西游记曾进风靡一时的漫画和动画《最游记》,还有曾在中国取景拍摄等等的日本版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等等,都在日本本土乃至东南亚获得了巨大成功,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应。而中国除了多年前那部由六小龄童演绎的经典电视剧之外,基本上没有文化再开发的作品与之相匹敌。中国游戏产业也有待成熟,《三国志》这是日本光荣游戏的产品,有“三国志系列”等,任天堂则有“横山光辉三国志”等。加上其他日本公司的产品,至少有30款日本三国志系列游戏,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中国传统文化就像是一座富矿,源源不断地回报着深刻挖掘和爱护它的人们。

二、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文化市场需要引导和规范,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我国文化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所谓“大众文化”和“高雅文化”,大体上分为这两种类别。而无论是“大众”还是“高雅”,观众的文化鉴赏力,媒体的宣传导向以及政府的引导都是需要关注的。由于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优秀作品未能百家争鸣,相比于高速发展的经济,表现出严重的“供不应求”。

于是,传统文化产业的保护主义抬起了头。他们坚守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面对日益万新的社会和市场却坚持不创新,不变通,不思进取,以保持传统的名义阻止变革和创意,甚至还要求社会和政府给与支持。这样的力量阻碍了我国文化产业的交流与发展,使得脆弱的传统文化在面对汹涌蓬勃的国际化趋势时,在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与开放的市场时,显得无力而很难适应。这些本应得到大力开发的内容产业,吃着祖宗留下的老本,由于不曾尝试可持续发展,创新与变革的道路,一点一点被破门而入的强势文化所蚕食。

同时,由于供不应求的文化市场,一些制作粗燥,缺少文化内涵的作品乘机冲击了文化市场,不仅对文化资源是一种极度浪费,对于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来说都是一种文化垃圾,伤害着人们的视听。比如近两年网络上流行的一些颇有争议“芙蓉姐姐”、“木子美”等现象,不仅不能成为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反而可能浪费资源,错误引导未成年人,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广告行业也是如此,一些通过引起消费者的厌恶而取得商业效应的垃圾广告每天仍然污染着消费者的视听,却并没有受到管制,如著名的“脑白金广告”等。对于由于科技发展,信息爆炸时代产生出的垃圾文化产品,人民和社会应当联合起来抵制,阻止它们泛滥产生负的社会效应。

三、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业链和国家竞争力

我国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以前一直实行双轨制计划式发展,直到2006年才开始从试点转向全面改革。“十五”期间。相比速发展经济和总体消费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却趋于缓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文化产业化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是被当作一项由政府引导安排,社会响应,公众被动的一项公共事业。文化的两面性,是重点体现在文化产业中的经济效应(商品属性)和文化事业中的社会效应(使用属性)。而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引导发展方向,管理高度集权和统一,国有企业不以盈利为目标,只需按政策组织完成计划,形成没有来自市场竞争和消费者选择的文化,被剥夺了其商品属性和盈利能力,使其很难出现生机勃勃,百花齐放的局面。由于用文化事业的方式管理文化产业,以至于资源有效配置不足,很难做到可持续发展。再加上出现很多准入限制和垄断,导致产业发展受到抑制,需求严重大于供给,文化产品多样性上也受到很大破坏,文化产业链更是难觅其踪。

我国文化产业化程度偏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链还未形成,缺乏国家竞争力。产业化发展需要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中国文化产业必须打造产业链,这样才能产生规模效应和互动效应。企业领导者所具有的视野和对所处产业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对生存环境并不令人满意的民营企业,这种眼光更是生存的必备条件。中国文化产业面对国际大集团,“好比是单一步兵兵种和对方海陆空立体多兵种竞争”。在过去的计划体制下,文化行业都是单打独斗,唱戏的、做音像的、搞出版的,都是各自为政,中间没有关联。而国外最大的传媒公司,都是既生产内容,又发行各种产品。比如动漫产业,值得借鉴的是日本,美国等,纯熟的产业链运作和规模效应,如一部优秀的漫画作品,可以在一到两年内形成由受欢迎的连载到单行本发行,到动画,电影,唱片以至于周边商业产品等传播到世界各地的一系列产值的创造,使消费者需求及时全面的得到满足,有效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迪斯尼、时代华纳、索尼等都是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

由此看来,文化产业和文化内容产业,是一个高度依赖文化内容资源的产业,它的繁荣发展是建立在对文化资源的占有和开发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战略。培养具有认识、开发、经营文化内容资源的高素质人才,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保障。文化内容资源开发属于“创意工业”的领域,参与文化内容资源开发的专业人才,必须对中华文明丰厚底蕴有全面掌握、对优秀文明成果有深刻领悟。

还应该实施文化资源开发的政府管理。政府部门作为文化市场的监管者和文化内容资源的保护者,应该站在发展和保护民族文化的高度,建立和制定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这是文化内容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只有在合理保护前提下的有效开发,才能够充分保障文化产业创意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再有,应该尽快建立文化产业链和产业园区,打品牌战术。例如可以借鉴的是机器猫,米老鼠等动画形象都已经连续创造产值几十上百年,由大受欢迎到成为经典,成为一支新的文化力量,推动着可持续发展。

最后,加强文化交流,将我国丰厚的文化推广到世界。只有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我国文化产业才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舞台,继续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

[2]江蓝生谢绳武:2005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4

[4]王哲平:“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产业发展新趋向[J].天府新论,2003

第2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为了保障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的基本医疗,根据《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规定》(2001年2月20日北京市人民政府第68号令),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现就其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有关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二、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应当按照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由个人一次性补足应缴费用后方可享受相应的医疗保险待遇。

    因企业破产而提前退休的人员,累计缴费年限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补缴费用时提前退休年限对应的企业缴费部分,由破产企业补缴。

    三、为了减轻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个人医疗费用负担,按以下办法为其建立补充医疗保险制度:

    (一)预提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以企业破产上一年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为基数,按破产企业实有退休人员数以及全部退休人员实际年龄距本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的年限进行预提。企业预提的补充医疗保险资金应当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的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区县按照规定时间上缴到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并纳入市社保财政专户管理。

    补充医疗保险资金从企业破产财产变现收入或土地使用权转让所得中预提。国有破产企业,预提资金不足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二)补充医疗保险资金的使用。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范围内(不含起付标准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50%;大额医疗互助资金支付范围内(不含门诊1500元以下的部分)由个人负担的医疗费用,补充医疗保险资金支付60%.四、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在移交社会化管理前由单位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手续,移交后由户口所在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如汇总退休人员医疗费用并到区县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核结算手续等。

    五、外商投资企业中方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后,除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大额医疗互助待遇外,享受本企业的补充医疗保险待遇。

    外商投资企业也可参照破产企业实行社会化管理退休人员补充医疗保险的标准预提费用并一次性足额缴纳到所在区、县社会保险基金管理中心后,对其退休人员的补充医疗保险实行社会化管理。

    六、已经实行社会化管理的退休人员,应按市里的统一部署,在规定时间内到街道社会保障事务所办理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有关手续,并从次月开始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互助和补充医疗保险的相关待遇。

    七、本文件自2002年5月1日起执行,以往与本文件规定不一致的,以本文件规定为准。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北京市财政局

第3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关键词】报业集团 文化产业园 区域文化 互动

【作者信息】柳邦坤,江苏淮阴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江苏省文化科技和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项目“江苏沿运城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13YB30),淮阴师范学院高级别培育项目“京杭运河江苏段城市形象传播与文化产业开发战略研究”(11HSGJBZ17)的阶段性成果。

近些年,我国绝大多数省区市的报业集团、省会城市报业集团以及部分地市级报业集团,都陆陆续续创办了文化产业园,如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创办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山东大众报业集团在青岛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蓬莱创办教育文化产业园,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创办了文化创意产业园,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打造传媒产业园,广东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新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贵阳创建文化产业园,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的长沙文化产业园、南京报业集团的南京时代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嘉兴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等等,可谓方兴未艾,势头迅猛。

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是顺应文化强国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各地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语境下,报业集团坚持事业和产业并举,利用自身优势和条件,迅速抢占文化产业开发的制高点,积极开办文化产业园,这无疑是对文化产业开发的有效推动,是利国利民的一项伟业,是寻求自身发展和突破的愿景。但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怎样的关系?报业集团在文化产业园建设中如何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对接、协调?这也是需认真探讨的问题。报业集团创建文化产业园,要特别注意彰显个性,打造特色;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充分考虑地域文化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影响,实现与区域文化发展的有机互动。

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关系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趋同性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具有趋同性,具体表现在:

(1)在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方面。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同为对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扬光大。进行文化产业开发是推动区域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园区建设又是文化产业开发的一项措施。建设文化产业园区,应立足于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区域文化底蕴。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是对区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效推介,是对地方历史文脉的延续,是对区域文化的弘扬。

(2)在文化产业的推进方面。在区域文化发展过程中,文化产业是着力推进的重要一环。地方的文化强省、文化强市建设,构筑文化大发展的格局,加快文化产业建设进程是首要选择。因文化产业园区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对文化产业发展有着重大促进作用,[1]因此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现实需要,是利用自身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的必然选择。从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开发的层面看,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与区域文化发展是有同一性的。

(3)在文化市场培育和文化产品开发方面。报业集团虽然属于媒介机构,在做好新闻宣传主业的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市场经济,这是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恒久发展的关键。发展区域文化,要培育文化市场,开发文化产品,通过活跃的文化市场与优质的文化产品,吸引消费者,形成文化消费群体,使文化产生效益。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也应做好培育和扩大消费主体及生产和创造最好的文化产品工作。

(4)在文化品牌塑造和文化形象传播方面。发展区域文化,光有产品还不够,还要塑造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有了品牌,才会有吸引力,才会有竞争力。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形象的传播,增强区域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也须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给自己的文化产品贴上精致、精美的标签,同时利用自身优势,传播优质文化品牌,传播特色文化形象,提高园区的美誉度。

总之,区域文化发展与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是有同一性特征的。

2. 区域文化的特殊性影响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与发展方向

区域文化本身就有强烈的地方印记,具有地理性、民族性、差异性、本土性等特质,区域文化的这种特殊性会对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定位与发展方向的确立产生影响。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从所在区域实际出发,立足于区域文化优势,确定带有鲜明区域特色的定位和发展战略。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要与地方实际契合,不考虑省情、市情,不考虑地方的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发展水平,不考虑区域民众的消费能力等,难免会影响园区的健康、顺畅、有效发展。

创办文化产业园,离不开区域独特的文化资源。西方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中,非常注重凸显国家民族文化特色和地方城市整体形象,凝聚城市个性化色彩为整个城市的“文化符号”,塑造城市创意产业园的世界品牌。[2]报业集团同样应以区域文化资源为载体和依托,确立园区定位,形成文化集聚优势,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能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报业集团不仅承担区域文化传播者的角色,同时要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参与者、建设者、领跑者,成为区域文化开发的主力军。报业集团以其自身优势,通过创办文化产业园等途径,积极投身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能对区域文化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报业集团本来就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报业集团在人才、资金、项目以及策划、创意设计、经营营销等方面具有较强优势,参与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占尽先机,创建文化产业园就是自身经营的拓展,通过搭建平台,进行项目、资本运作,挖掘、提升传媒业的价值链,使传媒产业与多元文化形成产业互动,提升竞争力,整合资源,获取集聚效应,促进区域文化发展。

4. 区域文化发展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依托区域文化,区域文化环境、条件、水平,为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发展契机与发展空间。现如今各地都把区域文化产业开发当做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发展文化产业,离不开区域文化资源,特别是建设地方特色型文化产业园,更需丰富的本地文化资源,这是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基础和依据。区域文化大发展的宽松环境,区域文化产业开发中的有关人才引进、招商引资、财政金融、税收、户籍等优惠政策,都给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了保障与条件。

二、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互动策略

1.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

区域文化资源直接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可以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开发。报业集团建设文化产业园,是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语境下增强集团实力、实现产业升级的战略部署和区域扩张之举,要从区域文化资源出发,注意利用区域优势,注意发挥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实现突破。区域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区域内传媒业进行文化产业开发的土壤和富矿,报业集团辟建文化产业园,应根植于区域内土壤,从本土资源出发,开发带有强烈本土特征和符号的文化产品,这样就会受到区域内消费者的欢迎并吸引区域外的消费者。区域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遗址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如古街、古建筑等;地方音乐、舞蹈、戏曲、美术、技艺,特色饮食、民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报业集团在与区域文化资源的互动过程中,应注意从实际出发,打地方牌,打特色牌,可以依托区域内的文化古街、旧厂房等,辟建文化产业园,开发和打造文化旅游产业、美食产业、创意产业。如羊城报业集团2000年利用旧厂房创办的创意产业园,为全国首个报业集团创办的创意产业园;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则从自身优势出发,紧密依托区域内的荆楚文化,依附武汉市区的老印刷厂旧址,开发新项目,创办了全国首家以现代传媒产业为特色的楚天818文化创意产业园,“产业园总共占地120亩,有20多万方,其中传媒占了80%”,“截至2011年7月,已签约30余家国内知名传媒及创意企业”。[3]报业集团在区域文化的构建中,首先扮演的角色是区域文化的传播者、区域文化品牌的塑造者,同时也是区域文化的领跑者、建设者。从传播者和品牌的塑造者来看,报业集团可以充分利用集团旗下报纸版面、期刊、网站等优势,通过图文、广告等内容产品,传承区域历史文化,传播区域文化资源优势;从领跑者、建设者角色来看,报业集团积极发展传媒产业,包括创办文化产业园就是积极投身区域文化开发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的彰显,体现了文化自觉。

报业集团所在区域越是文化资源禀赋丰富,越是有建设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园的先天条件和拓展空间。比如,淮安报业集团是区域内较有影响的一家地方传媒企业,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坐落于京杭大运河畔,有“运河之都”称号,淮安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中国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淮安是大运河申遗遗产点数量最多的沿运城市之一。淮安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与区域文化资源互动方面,可以依托丰厚的运河文化资源,选址在运河河岸,创办运河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园定位为以开发运河文化旅游为主,在园区创建漕船博物馆、漕粮博物馆等运河专题和特色博物馆,再现当年建造漕船(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船制造厂)的盛景,再现当年“天下粮仓” (淮安曾是全国最大的漕粮仓储、转运城市之一)的壮观景象,或打造以漕船、漕运、盐运等为特色的运河主题公园;开发以运河以及漕运繁盛期创作的文学名著为题材的影视、动漫、游戏产品,漕运、治河等内容是影视剧创作的富矿,目前还鲜有精品之作,影视产业开发前景广阔。淮安是《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故乡,依托《西游记》这一文学宝库,深度开发影视、游乐、动漫、游戏等产品空间巨大,文化产业园可以大做文章,吸引影视公司、动漫公司以及游乐园等企业和项目进入园区;淮安与扬州、镇江等沿运城市一道,是淮扬菜的发源地,列入四大名菜之一的淮扬菜也是因漕运兴盛而诞生,文化产业园可以开发淮扬美食产业;淮安是淮海戏、淮剧等地方戏曲的主要传承地,另外淮安长荣京剧院的京剧表演艺术家宋长荣,有“活红娘”之称,也是一块金字招牌,可进行演艺产业开发,打造演艺品牌。另外,可以发挥自身行业优势,积极引进人才和项目,开展印务、数字出版、书报刊分销、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艺设计、会展、网购、画廊、运河题材雕塑、运动健身、养生休闲、教育培训等产业开发。通过文化产业园建设,推动区域文化发展,壮大自身实力,促进区域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实现良性互动。

2.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消费的互动

大力倡导文化消费是当下区域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文化消费可以改善民生、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城市居民文化消费水平,也与中国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文化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一个有效途径,文化消费对提高民众文化素养、艺术品位、审美能力也有积极作用,文化消费还可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为实现区域文化消费的有效扩展和延伸,第一必须培育区域文化,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产品,既要有“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产品,也要有低端廉价产品;第二要塑造文化消费品牌,营造消费环境,吸引消费群体;第三要培育消费主体,特别是把本埠市民作为主要消费对象;第四是推进文化消费形成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文化产业园就是实现产业集聚、拉动消费的一个重要载体,建设文化产业园要高度重视文化消费。区域文化资源为文化消费提供了源泉,文化产业园依托资源做好文化消费的文章,可以对资源合理保护、开发与利用,园区在文化消费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自然可以得到丰厚回报。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过程中,要与区域文化消费实现有机互动,获得社会效益的同时,获得最佳经济效益。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积极进行文化消费市场和群体的培育,了解民众特别是区域内民众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消费方式、消费水平,创意产品的开发与设计,要尽可能地考虑当地市民诉求,如广告设计、印刷品印制、产品包装、演艺产品的形态等。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发挥文化传播和文化消费产品生产的优势,让本埠民众认同园区消费品牌,引导消费,聚敛人气;利用集团自身主业形成的人才、规模等优势,搞好报刊发行、印刷制版、广告设计等的经营,如报刊零售可以借鉴上海经验,打造自己的书报亭品牌,进行产品扩展,拓展消费渠道,根据自身定位,园区可开办画廊、博物馆、展厅、酒店,创办时尚用品、奢侈品、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高端产品和小商品市场、店面,还可以向影视制作、动漫、演艺、会展、文体赛事活动等领域进军,发展体验式、休闲式旅游,要搞好创新,提高产品的原创力。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考虑文化消费的持续性和恒久性特点,注意文化资源和消费产品的特色开发、深度开发、增值开发,抓好品质、品格、品位,不竭泽而渔,而是放水养鱼、先予后取,不断拉长产业链条,把区域文化资源转换成消费优势,实现共赢。

3.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制度的互动

区域文化影响制度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影响着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进程。政府与相关部门需要为企业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法律法规、财政金融、工商税收等支持,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完善政策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营造和谐、安全、畅通的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是顶层设计,改善环境,拆除壁垒,优化软环境,创新区域文化制度,减少和杜绝干预、包办,政府尽量放权,变管理为服务,园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步过渡到以自行管理、自我管理为主。政府与相关部门支持、扶持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当务之急是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报业集团具有双重属性,文化产业园主要是产业属性,激活国有文化资产,让其在市场中真正起到主导作用 。[4]政府积极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产业园建设多提供合理优惠政策支持,建立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改变资本运作方式,组建文化创意产业基金、风投基金,引进社会资本、境外资本。重视创意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政府出台引进创意人才的优惠政策,协调区域内高校、培训机构等为创意产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协调高校、科研院所为文化产业园建设提供智力支持。重视项目引进,政府通过举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等形式搭建平台,为文化产业园引进高端前沿、发展潜力好的项目。

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如何与区域文化制度互动?一是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建设要与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拍,创办园区以及园区上项目考虑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宏观规划,不盲目跟风,发展定位应坚持本土性、特色性和创新性,如政府对区域文化发展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报业集团创办的文化产业园的定位以及所上项目就应考虑低碳、循环、可持续及绿色、环保、无污染等诸多问题;二是报业集团创办文化产业园在运行过程中,要遵守和执行区域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市场经济的建立,要求公平、有序、法制化,实现良性发展;三是文化产业园善于运用优惠政策提供的空间,投身机制体制创新,探索现代化园区管理机制、运行机制。

结论

新一轮文化产业开发热潮中,报业集团作为文化产业的中坚力量,理应积极参与其间,为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依托区域文化资源创办文化产业园即是顺应时代潮流、延伸产业链、提升集团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和实践。文化产业园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应该是和谐统一关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互动本身也是资源,在互动过程中,区域文化也会得到发展,“良好的互动对产业组织者而言,便是行动中的有利资源。因此,社会资源是在互动中产生的……互动使产业组织者能够分享资源,增加社会效用 ”。[5]总之,报业集团文化产业园可以把文化、生产、经营与消费融为一体,实现区域空间的合理开发利用,强化和形成孵化、聚集、整合、规模等功能和优势,推动区域文化的协调、快速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郭全中.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研究[J]. 新闻界,2012(18):64.

[2] 闫云霄.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世界经验与中国境遇[J]. 新闻界,2013(23):72.

[3] 周雨城. 我国传媒集团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探析[J].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6):2.

第4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关键词] 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界定;构成要素;园区类型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100

[中图分类号] G1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87- 02

园区一般是指政府集中统一规划指定,专门设置某类特定行业、形态的企业、公司等进行统一管理的区域。文化产业园区是园区的一种形式,它具备特定的业态组合要求、是新形势下文化产业集聚的载体,具有文化创新力和经济效益统一的实际意义。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研究应从属性定位、构成原则、作用机制、架构模式等角度出发,即文化、产业、管理、政策、服务、创新、整合、集聚。

且文化产业园区与其他类型园区的构成要素具备基本定位的联系性与区别性,即社会属性与经济属性的演进与承递关系,及发挥作用的不同层级和角度的区别;构成内容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即基础要素如都需具备统一管理、产业集聚、市场资源、配套服务等构成要素普遍性特征,也具有统一生产、生活、生态三方要素融合统一的特殊性特征。

1 园区概念的界定支撑要素分析

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国内外近些年对此探讨的研究越来越多,对文化产业园区概念进行的探讨有德瑞克・韦恩提出的文化园区概念,Hilary Anne frost-Kumpf提出的文化区概念[1]。其共性是提出文化园区是具备一定文化娱乐、生产消费相结合的,是具有多功能性的、提供就业的、社区性的地理区位。

在我国,对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则包含了集中不同的称谓,如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等,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的界定,则偏向不同的着重点。如陈少峰认为文化产业园是以产业集聚的方式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赵迎芳则强调文化产业园区的孵化器功能、创新研发能力、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公共服务平台、基础设施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的集聚区特征[2]。

2 园区类型及特征要素分析

产业园区的发展历经了工业园区、生态工业园、后工业园几个主要的阶段,文化产业园区便是后工业园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系列的发展过程中,对生产、生活、生态的态度则由对立逐渐走向统一,而文化产业园区在对此三者统一的基础上也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按园区发展的模式划分出了几种不同的类型。

2.1 政策导向型园区

此类园区是在地方政府规划和推动下建立和管理的园区,具有很好的经济支撑和政策支持,“政策”、“产业”是重要构成要素。此外,政府作为规划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因其调动资源的广度和力度,在服务园区企业、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资源等方面具有优势,具有沟通内外的中介连接功能,“中介”也是其构成要素之一。

2.2 开发商导向型园区

此类型园区一般是民营或私企对其进行统一管理,侧重经济效益,在园区开发和经营模式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够吸引企业入驻并形成产业集聚。此类园区以“资金”“资本”为主要构成要素。但因其对商业经营和经济效益的侧重,对产业链培育、和产业的成熟完善则需要进一步提升。

2.3 资源导向型园区

如对传统文化或特色文化资源依附型园区。

这类园区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优势,内涵上侧重地方文化、艺术和工艺传统为特点,主要以“文化”、“感官”、“体验”为要素特点;以大学或特殊人才聚集地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依托“人员”优势,集聚创意人才、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学术”、“学习”、“教育”要素中体现优势;先进科技资源为依托型园区。此类园区一般依托高新技术密集,科技产业发达、高科技企业聚集、科研机构和人员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依托,其构成要素着重以“研究”、“研发”、“技术”为要素特点。

3 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的基本框架:直接或间接受宏观政策及区域政策的影响、并对其规划、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依托雄厚资本和社会、文化、环境等资源;具有产业及产业链培育或集聚能力;具有学术、研究、研发水平;具有服务管理功能、沟通内外市场及要素间流通;具有明显文化属性特点、满足特定文化需求、形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生产、生活、娱乐、消费的有机体。在其基础要素、发展要素、功能要素的分析和研究中,得出文化产业园区的构成要素包括:政策、产业、文化、研究、学术、资本、服务。

由于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在不断完善,园区发展也在不断升级,对于文化产业园区构成要素的研究和分析也将从不同的角度逐渐完善和成熟。

主要参考文献

第5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一、关于文化产业园区概念内涵的界定

在西方国家,一般意义的文化产业园区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地理区位,在这个区位内,城市的文化和娱乐设施等产业以最集中的方式出现。该区位有几个明显特点:一是文化与消费的结合;二是多种使用功能的结合,包括供人们工作、休闲和居住等功能;三是艺术与社区发展的结合。园区内的特殊活动可包括儿童玩乐的场所、图书馆、开放和非正式的娱乐场地等,园区鼓励文化运用和一定程度生产和消费的集中。

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出现较晚,相关的理论研究也比较滞后。一般来说,文化产业园区又称艺术园区、创意产业园区、文化产业集群等。文化产业园区是指与文化关联的众产业集聚的一个特定地理区域,该区域具有鲜明的文化形象,集生产、交易、休闲、居住等功能为一体,园区内形成了包括生产、发行和消费为一体的产供销文化产业链。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主要特点表现在:一是园区内文化产业多以传媒产业为核心,其他各文化产业企业和学术研究等相关支撑机构共同集聚,使产业园区呈文化多样性特点;二是核心文化产业集群、文化产业集群和相关支撑机构等形成产业组合,相互联系,密切合作,产生明显的孵化效应和强大的整体辐射力,使产业园区呈功能多样化特点。

二、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概况

在我国,文化产业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6年,北京市率先提出将文化产业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之后不久,当全国许多地方还对“文化产业”感到茫然的时候,北京市便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领先性地提出了“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园区”的概念。北京市在《2001-2005年文化建设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建设规模化的城市文化产业园区,要用推动和建设科技产业园区发展的力度和措施,积极推进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在政策、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提供不低于高科技产业园区标准的发展条件。在之后的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文化环境建设专项规划》中,北京市又明确提出要“创作文化产业孵化器扶持和培养创新型文化企业”;在《2004-2008年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提出要“推动传统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利用多元资本推进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建设,推进新型文化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北京市对“文化产业园”建设的动议和目的,对全国各地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奠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的雏形和发展模式。

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发展模式上借鉴科技园区建设的经验,旨在存进对文化产业的大发展;二是在发展功能上,具有“孵化”文化产业的作用,即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一个发展平台;三是在资本运作上,体现金融支持的多元化。“文化产业园”的建设目的,是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快捷的发展途径和运作平台,政府为平台建设提供政策、税收、信贷等多方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准入和发展原则,进入、组合并形成有机发展产业链;社会各界按照利益原则加入,并获得最大的发展效益。文化产业园区在政策支撑、资源整合和社会支持的优势条件下,大力尽快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我国文化产业园区的类型划分

围绕文化产业园建设的主要目的,各地根据政策、资源、生产、营运等诸多条件,组建了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园”。从园区性质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类:

1.政府主导型文化产业园区

此类园区,多为政府根据当地地区经济发展现状、政府经济发展设想和规划而建立,这类园区的建设主要服务于政府发展经济的意图,因而在政策支持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比如四川成都的数字娱乐软件园,得到了四川省和成都市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山东青岛的创意100产业园,是青岛市“十一五”期间发展创意产业的重点项目。

2.资源依托型文化产业园区

这类园区的建立和发展,一般立足于已有的文化资源,比如以大学为区位依托,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区位依托,以旅游文化遗址为区位依托等。大学是人才的聚集地和技术的发生器,是一个提供多元文化的相对开放的社区,因此依托大学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是一种重要的途径。如上海市依托同济大学建成的杨浦区赤峰路建筑设计一条街;北京市建成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园和广州市建成的TCL(广州)文化产业基地,等等。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内拥有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一批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在此聚集,科技与文化方面的智力型人才众多,因此最适宜发展文化和科技产业,是理想的文化产业园区依托资源。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内的中关村创意产业先导基地、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内的张江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和辽宁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都属于这类产业园区。

3.租用改造型文化产业园区

在现代化城市改造进程中,城市中有一些被废弃的旧厂房和仓库,由于其面临闲置空间再改造的境遇,并且具有宽敞明亮的空间,在租金上又非常廉价,因此常成为文化产业园区的又一理想发展区。创业者租借这些园区,只需较低的入门费,便可白手起家开启事业之门。比如,我国北京大山子艺术区,以北京朝阳区酒仙桥路798工厂的老厂房为依托;上海泰康路210弄的“田子坊”创意产业园区,以上海20世纪30年代最典型的弄堂工厂群为依托;上海建国中路10号的“八号桥”创意产业园区,以上海汽车制动器公司的老厂房为依托,等等。这些创意产业集聚区,将文化产业与工业历史建筑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三者有机结合,实现了建筑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统一【附:M50艺术产业园区(原上海春明粗纺厂)改造前后场景对照效果图】。

四、转变――以M50为典型代表的园区转型

1、老厂房功能的转变

M50艺术产业园经历了解放前的信合纱厂、解放后的十二毛纺织厂和春明粗纺厂。2001年第一位艺术家将工作室安置在此的时候,M50正式掀开了老厂房的转型序言,2003年登陆了美国时代周刊,2005年经信委挂牌M50创意园,2011年“品牌化、产业化”的大旗标志了老厂房转变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从传统制造业到现在的文化产业园区,老厂房的再利用成为工业史上一次最华丽的转身,机器的轰鸣声被艺术、设计、办公、展示所取代,工业厂房依然成为依托文化产业的平台,带给更多的文化产业工作者的是灵感、是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

2、经营者角色的转变

1992年,上海春明粗纺厂(M50艺术产业园)拥有1200名员工,全年产值1亿,利润几乎为为零。时隔二十年后,M50园区管理人员不到50人,全年经营收入2000余万,利润可达400万元。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园区人员的大幅锐减,从原来传统制造业的经营者已经将角色投入到经营园区运营、提供物业服务的新型服务业岗位。园区经营者不再是以前抓产量抓效益的思维模式,到了今时今日,园区的经营者更希望搭建起园区这个服务平台,为入驻的创意人士提供更好的服务,创造更好的产业环境,打造园区的品牌效应,提升客户的业态水平。现在M50艺术产业园的经营者更多的是希望园区获得更多的荣誉、更好的口碑、更高的园区知名度,从2003年M50首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起,至今已获得了多个文化创意产业的最高荣誉,如2006年十大时尚地标之一、2007年“创意中国、和谐世界”年度最具品牌价值园区、2008年优秀创意产业聚集区、2008年度摩登上海老外眼中最上海地标、2009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区奖、2010年AAA国家级旅游景区上海名牌、2010年AAA国家级旅游景区、2010年度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突出贡献奖、2010上海设计展城市理念开拓奖、“2011长三角文化创意产业年度大奖”优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金鼎奖、M50获上海市著名商标称号、2012上海设计之都年度品牌等等。

五、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

1、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就文化产业高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一批成熟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园区的集聚效应愈加明显,同时培植了大批龙头企业,成就了一批文化产业高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据资料统计,截至目前,文化部共命名了10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命名了204家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各省、

地市建成了一大批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和文化产业园区(基地);一批新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建设和筹建中。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催生一批龙头企业,具备较强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如华强、保利、盛大、华侨城等从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脱颖而出;汉王科技、暴风影音、第一视频等北京文创骨干龙头企业在北京文化产业集聚区落户;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则集聚了浙江三分之二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其中包括华谊兄弟、华策影视等国内首批文化上市企业。2010年,国家级示范园区(基地)总收入2500亿元,总利润逾365亿元,获得16600余项自主知识产权。2011年,北京市21个市级文化产业集聚区文创收入的同比增速,高于全市文创产业收入同比增速近3个百分点;湖北省文化产业园创造年产值115.63亿元,实现利润10.67亿元。同时,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催生了一大批文化精品力作,如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区内企业先后推出了《集结号》、《潜伏》、《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等众多影视精品,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文化产业园区建设促进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第6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关键词:黄冈 文化产业园 发展模式

自2004年起,受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带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遍布于全国各地,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更成为各地经济发展中的增长亮点,有力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在区域综合竞争和提高区域整体实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总体上来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在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集聚区是成为培育产业迅速成长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把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上大量而有效地集中,如文化、创意、科技、人才、资金、信息等,这样便于利用技术、政策和市场等资源,促进资源优化配置,降低协作成本,为产业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环境,提升产业整体质量和综合竞争力[1]。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因此结合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研究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形成与发展模式,把握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律,对于促进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增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文化产业园区相关研究

产业区的概念是在1891年,由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首次提出的;1990年,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关于产业园区的研究始于产业集群的概念,按照产业集群理论,实现外部规模经济是产业园区形成的基本目标,众多有关联性的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生产要素的共享,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利于开展企业合作,从而产生互补效应,为激励企业持续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区域内关联性产业整体创新水平的提升[2]。

目前,学术界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文化产业园区的界定、产业发展以及运行模式等方面。国外研究中,德瑞克・韦恩认为文化园区指的是特定的地理空间区位,其特色是将一个城市的文化与娱乐以最集中的方式聚集在该地理区位内,文化园区是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结合,同时也实现了多项使用功能比如工作、休闲、居住的结合[3]。John Montgomery总结了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区所处地理空间必须具备活动、形式、意义这三个要点,通过对四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过程进行比较,研究了文化产业园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Florida和Mitcheu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集聚趋于开放度高、容忍度高、进入障碍低、文化多元化、公共服务完善的城市地区,特别是大城市地区,并具有特定大城市吸引特定创意产业园区的特征。此外,Zukin、Molotch和Caves的研究表明,创意产业园区的发展偏向大都市的旧仓库、旧工厂和内城等贫民区[4]。

国内研究中,对文化产业园相关理论的研究较少,内容上也有一定局限性。主要是围绕文化产业园的定义、特征、类型划分这几个方面进行说明,如樊盛春和王伟年(2008)对我国文化产业园进行了一些理论上的探讨,指出我国与国外在这三个方面存在的差异。张凌云(2011)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建设成功的文化产业园应具备的八个要素。而袁健(2011)则认为要创建精品文化产业园,必须要深刻理解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而研究重点是把握文化与旅游的内在联系。赵淑玲等和王伟年等另辟蹊径,从其他角度研究文化产业园的相关理论,如赵淑玲和姜秀娟 (2010)以郑州信息创意产业园区规划为例,从园区规划的角度探讨了包括总体布局、区位选择、核心业态选择等相关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理论基础,提出文化产业园规划的结构和发展模式[5]。

在黄冈地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引导关键性文化产业群的集聚,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是不够的,需要引入政府力量,引导特定关联性产业在地理区位内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具有本地特色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竞争优势。因此,对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模式的研究,要结合县域经济特色,探索一条适合黄冈地区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道路。

二、黄冈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三种模式

深厚的文化沉淀和个体创新创意创业精神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资源,实现产业集聚效应和企业孵化器功能是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主要目的,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关键要素为:环境、人力资源和活动,在三种因素的配合下,形成城市景观、产业园区和艺术空间的复合文化空间[6]。目前,全国各地的政府都在加大对文化资源的挖掘以及充分利用,鼓励引进文化产业人才集聚,依托大型的文化资源创新创意活动,以形成文化产业园区。黄冈地区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充分挖掘县域特色文化资源,提高技术、艺术、人文的整体实力,吸引文化产业相关优秀人才,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黄冈地区GDP的增长质量。

(一)特色文化资源带动模式

黄冈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东坡文化、戏曲文化、禅宗文化、医药文化,这些资源为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文化物质基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宝库,为发展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其中,有些文化资源尚未进行有效地产业化开发。对黄冈地区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并进行产业化经营,在此基础上形成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并且结合园区对游客的吸引功效,进一步积极拓展资源,对文化产业链进行拓展延伸,形成以视觉艺术(绘画、雕塑摄影和古董)、文化资本(红色遗址、博物馆、展览馆、故居等)、民俗文化表现形式(艺术和手工艺品、节日与节庆活动)、表演艺术(结合当地文化特色的表演艺术品牌)为拓展的整合经营模式,不仅有利于黄冈文化资源的开拓,更能够形成多元化的主题园区,打造文化特色资源品牌,创造新的价值。

(二)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

企业主导型模式是指通过行业内一家或多家龙头企业的进驻,带动其他相关企业的相继入驻与发展,最终形成的文化创意园区。企业主导模式的园区代表包括北京怀柔影视基地、北京大兴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深圳华侨创意文化园等。以深圳的华侨创意文化园为例,原来是一个工业区,原入驻企业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2004年华侨城集团对其进行改造,引进了设计、摄影、动漫创造、教育、培训等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以及有创意的餐厅、酒廊、零售、咖啡等相关产业,在保留旧的建筑形态基础上,衍生出更有生命力的产业经济,到目前为止,入园企业超过了120家。

近些年来,黄冈市不断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尤其是支持经营文化产业类企业的入驻,如政府引进了恒天集团,致力于打造一个恒天黄冈文化创意城,立足本土资源禀赋,有机整合和创新转换特色优势,形成以文化创意、休闲旅游为核心的大型综合性文化产业园区,引导鼓励其他企业入驻。这种重点企业主导型模式较容易形成示范效应,重点企业统一规划设计园区,有序投资,可以起到鼓励其他文化创意类企业入驻投资的作用。此外,文化品牌的树立也需要主导型企业来精心打造,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园地位形象的提升。

(三)区域优势带动模式

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积极利用黄冈的区域优势,现有的区域优势包括逐步形成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以及政策优势。这些优势都可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一方面目前黄冈地区在逐步融入武汉城市圈,更有利于资源的互补以及经验的借鉴与交流,例如人才的战略联盟、互访学习的机会、资源技术的整合等。另一方面,武汉城市圈中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较快,资金实力雄厚,市场宽阔,更有利于带动黄冈特色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

1、相关产业带动

资本、人才一直是制约黄冈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文化产业要取得快速的发展,仅依赖政府投资难以弥补现实的资金缺口。近年来,随着一些企业的进驻,黄冈地区逐步吸引了一些资金的流入,通过相关产业的合作,引导地方企业投资的转型,使部分资金有序流入到文化产业项目中来,引进先进的技术,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的文化产业项目,将科技与文化结合起来,用文化来赋予科技产业灵魂。

2、区位优势带动

随着近几年交通大环境的改变,黄冈的区位优势明显增强,武冈城际铁路和四条高速公路在黄冈交汇,将中三角、武汉城市圈和长江经济带密切地连接起来。黄冈发展文化产业,逐步建立文化产业园区,也依托于自身的区位优势,文化产业的发展以及文化产业园区的建立需要创新要素的驱动,如人力资源、资金以及信息技术等要素。在区位优势的带动下,这些要素会逐步活跃起来,促进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物流的发展,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

3、利好政策带动

由于文化产业属于附加值较高的现代服务业,当地政府为引导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相关领域,在政策上给予了倾斜,尤其是在投资基础设施、投资服务、要素成本、信贷融资、税收服务以及技术创新等方面出台了优惠的政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三、小结

黄冈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面临诸多发展优势和机遇,建立和发展文化产业园区不仅对于推动黄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黄冈市产业结构的改革、经济质量的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而且使黄冈地区的特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从而促进黄冈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牛维麟.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陈剑锋,唐振鹏.国外产业集群研究综述[M].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8)

[3]张京成,沈晓平,张彦军.国外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花建.产业丛与知识源――论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内在规律和发展动力[J].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4)

[5]向勇,刘静.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实践与观察[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2

[6]李兰.我国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路径的思考[J].前沿,2011(24)

第7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关键词】文化产业园;自然山水;坭兴陶

1 千年泥兴陶之历史

钦州的坭兴陶始于唐代,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与宜兴紫砂陶、四川荣昌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其生产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参观钦州坭兴后题诗:

钦州桥畔紫烟腾

巧匠陶瓶写墨鹰

无尽瓷泥无尽艺

成功何止似宜兴

钦州坭兴陶历史悠久,名闻四海。随着钦州城市的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的崛起,钦州坭兴陶将成为城市底蕴深厚的文化名片。

2 依植于山水之规划理念

坭兴陶文化产业园作为钦州市重要的城市风貌,身处山水共荣的地形环境之中,必将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融入自然,以体现坭兴陶的根本文化精髓,打造钦州市独有的“园中有坭、坭在园中”的坭兴陶主题文化公园产业区。

2.1龙形水系的打造:

基地内现状水体丰富,但略显分散,并未相互连接形成整体水系。通过对低洼地带的局部梳理,使水源整体联通,相互交融,形成“龙”形水系,让园中水面宛如一条蜿蜒滂沱的巨龙,盘踞在茂密山林中。

2.2自然山体的梳理:

北部区域用地以保留原有生态地形为主,突出生态与文化的共生;南部区域对地形加以平整、梳理,以适应产业生产的需求。基地最大限度的保留原生地貌, 70%左右的山体均得到了保留。依据对基地现状山水的研究和梳理,建筑依山而建、临水而生,与自然相互掩映,形成古陶园中各具风情的文化景区。

3 自然山水演绎文化产业园

3.1依山水自然分区

规划将古陶城基地划分为两大片区,北区为“泥兴陶文化片区”,南区为“泥兴陶产业片区”。

泥兴陶文化片区以旅游参观及接待为主,成为封闭性生态园区,易于管理。其国际商务接待园自成一体,具有高端国际商务、会议接待功能,利用自然山体和水体与游客参观区域自然分割开来,接待园内基本保留原有地形特征,建筑依山水而建,形成静谧、私属、高雅、幽美的园林式接待园区。

泥兴陶产业片区以生产、参观、销售为主,有着较高的交通及商业需求,需要与城市有着便捷的交通联系,因此,此区为开放性园区,路网规整,与城市连接便利。片区中心水系贯穿于参观销售路线的始终,与北部文化片区联系紧密。再配合用地西南角保留现状的山体和水体,形成“园中有街,街中有园” 的生态型商业步行街。

3.2创古陶特色园区

千年古陶城主入口设置在用地北侧正中部位,游客参观的路线由“龙首”入口进入,沿着蜿蜒的“龙身”水系,得到全程的滨水文化体验。古陶城共分为八个主题园区,依次为:国际商务接待园、文化展示园、文化体验园、文化创意园、大师工作室区、博物馆文化园、工艺设计园和生活配套区。

4 特色山水型文化产业园打造

规划设计力图通过对现状山体和水体的保护和梳理,达到产业园区与环境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的园区效果。景观节点分布及旅游线路均沿“龙体”展开,形成被“龙脉”串联起的坭兴陶文化景区,让游人在美景中多角度领略底蕴深厚、蓬勃发展的坭兴陶文化。

整体旅游线路的设计,以“龙形水系”为依托,形成陆路、水路两条游览主线,游客可通过不同套票种类的选择,在水路两线尽情畅游,在山水间领略千年坭兴陶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陶城的景观系统,以“龙”形水系为景观主线,各个景区利用自然山体分别串联于“龙体”的不同位置,形成相互呼应、紧密结合的整体景观体系,对原有生态地形给予了充分的尊重。

结语

千年的文化积淀,滂沱的产业发展,坭兴陶文化产业园将为世界陶艺文化复兴、岭南文化建设,钦州旅游发展,增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第8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以武汉为例,武汉的周边200公里范围内有8个中小城市,号称“1+8城市圈”,城际列车的高速发展让中小城市的市民每天很容易到达武汉。花20块钱,用20多分钟就可以到武汉,形成了城际人流的“潮汐现象”。但武汉人却很少坐高铁到周边小城市,因为那里没有吸引他们的东西。本来预想的“小城市和大城市高频互动,让大城市的人也可以到小城市来消费”的事实并没有出现。反而出现了“中小城市的中高等收入者不断到大城市购房、购物、就学、就医,把附加值高的消费都向大城市进行转移”这样明显的“三级县市空心化”现象。

激活文化产业,走差异化道路

很多政府特别是三级县市政府对这种“三级县市空心化”表示担忧,在城市发展方式层面表示困惑,希望企业投资大型产业园,来迅速拉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是难度很大。因为近一两年,中小城市已经开始出现土地资源和房屋严重空置以及劳动力短缺现象。年轻的劳动力更倾向到大城市去享受更优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不愿在家乡“安居乐业”,所以单纯依靠开发工业产业园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方式,事实上是很难的。更重要的是,同质化的产业布局会加剧同一城市圈内不同城市之间的恶性竞争,导致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解决城市空心化的核心不仅仅是单纯发展工业和提高就业,而是必须要激活当地的文化产业,想办法提升城市的文化创意和创新能力。不要指望我们的廉价劳动力在市场上有多大的竞争力,因为劳动力已经不再廉价了。随着城市人出行要求越来越高,能够刺激他们到县市去的一定是大城市里没有的。所以县市要开发个性化的资源,激活并创造出新的价值产品,才能吸引更多大城市客源,这是三级县市解决城市空心化问题必须要破的题。发展文化产业,走差异化的产业发展道路,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嫁接合适资源,发展地方旅游

在三级县市打造文化产业,要考虑三个路径因素,第一是“入口”,第二是“出口”,第三是“平衡杠杆”。

“入口”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资源来打造文化产业。首先要明确:不是什么城市都适合打造文化产业。在一个城市圈中,只有文化资源品位最高、资源基础最好的城市才适合打造文化产业。但这样的城市,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文化资源非常丰富,难以取舍。武汉城市圈中的黄冈市就是这样一个城市。黄冈是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古城,是全国著名的红色将军县,是禅宗四祖、五祖的祖庭,是坡的谪居地,还是药圣李时珍的故乡,每一个主题后面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如何选择?

从一开始就必须精准把握文化产业的入口,用精确的定位提炼文化主题,用独到的创意升华主题,用新颖的手法表现创意。我们认为“亮剑”主题的独特优势在于:第一,在全国范围内,红色文化遗产地如遵义、井冈山、西柏坡等,都具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较大的影响;第二,《亮剑》的主人公李云龙的原型,就是黄冈的著名将军王近山;第三,电视剧《亮剑》播出十年时间,在全国各大电视台几乎无间断播放,培养了庞大的观众人群和市场知名度。基于这些,我们以红色文化为入口,把《亮剑》从电视屏幕上搬进实景剧场,选择打造实景剧《亮剑》作为打造黄冈文化产业的发力点。

“文化产业是市场化的产业,市场在哪里,就选择什么资源”。作为黄冈市驻场的旅游演出,获得了当地市场很大认可。去年在保利剧院试演三场,效果非常好。由这个主题演出为核心,以现代化的震撼表现方式为抓手,延伸出一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综合体,用一个2000万投资的小制作文化演出撬动了15亿的产业体量。

“出口”,就是要考虑文化产业和什么业态进行嫁接。万达集团在武汉的楚河汉街项目做得非常成功,把演出、电影、主题公园进行了强大的展现。《亮剑》项目从演出深化为城市文化综合体,是把旅游业作为文化产业对接的出口;我们在黄冈的蕲春县打造的李时珍中医中药文化产业园,则是文化和养老产业进行嫁接,这两个产业毫无疑问都是面向强大的市场,面向老百姓的市场。

不管是《亮剑》实景演出还是中医药养生养老产业园,这些投资都非常大。《亮剑》城市文化综合体,最终的静态投资预计在15亿左右,李时珍的中医药养生产业园投资在30亿左右,这么大的投资是如何来平衡的?这就涉及到了什么是大规划投资的平衡杠杆。三级县市与北京、上海这样具有丰富融资渠道的大城市不同,且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产业的强力支撑,因此一定要有地产做投资平衡。只有产业嫁接合理,投资平衡才有保障。

三级县市文化产业项目必须要有政府适当的政策扶持。投资者要让政府意识到,好的文化产业项目能够改变当地经济,甚至比一座工厂、一个工业产业园甚至大型央企带来的效益更大、更长远。落地选址上,不能像工业园区一样,随便划出一块地,一切从零开始。文化产业项目应该选择城市中心人文、地理、交通、商业等优质资源高度组合的区域,才能最好彰显文化产业的魅力。

所以说,三级县市文化产业的打造是一把“双刃剑”,投资方必须具备专业的创意能力和雄厚的投资实力(也许创意能力更重要),必然事先考虑投资的回报能否覆盖投资本身,能否创造合理的利润;同时政府也需要以更宽广的胸怀,把丰厚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给投资方,才能实现文化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作者简介

第9篇:文化产业园管理范文

关键词 城市文脉;传承;规划设计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在时间的不断积淀中形成自身的历史文化,在空间的不断延续中形成本土的城市特色,在自然积累和稳定演化中实现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然而,伴随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如何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保护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并将城市文脉传承下去,这是当代城市设计者面临的重要命题。因此,本文以“凤翔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为例,在对“泥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剖析的基础上,对于城市文脉在规划设计中的渗透和表达给以一定的释义。

1 城市文脉解读

1,1基本内涵

“文脉”一词译自英文“context”,原是语言学中的术语,表明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它还可以表示事物发生的背景及条件,事物只有同具体的背景环境相联系,才能发生、发展。通俗的说,文脉就是为人类创造的事物与事物之间存在的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它既具有横向时空的“共时性”,又具有纵向时空的“历时行”。引申到城市研究领域,可以得到“城市文脉”的基本内涵: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及特定条件下,人、自然环境、建成环境以及相应的社会文化背景之间一种动态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的总和。

1,2项目解析

六营村位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城东偏南3公里(如图1),因明太祖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忠第六营在此“屯兵”而得名。该村是凤翔泥塑的主要生产地,从事泥塑生产的有80多户,300余人,产量50多万件/年。2002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民俗村”;2005年7月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根据《凤翔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中确立了“推进三产发展规模化,建设商贸旅游富县”的目标;因此,以“泥塑马”、“泥塑羊”、“泥塑猪”先后跃上生肖邮票和纪念邮票为契机,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努力把历史文化内涵物化为城市形象和文化产品,从而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升旅游产业的开发层次和经济效益。

2,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首先是在尊重现有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对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进而能够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传承和设计的表达。

2,1现代性原则

在城市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城市文脉的构成要素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显现出对现代的适应性。因此,对城市文脉构成要素中与现代城市发展相适应的积极要素给予大力传承。

2,2整体性原则

在保证城市文脉构成要素最基本的价值评判和可借鉴与运用的技术手段的基础上,“将历史地段的人文特征、空间特征与建筑特征在一个整体中审视,将对物质环境的个体要素置于整体文脉中评价”。

2,3持续发展原则

加大六营旅游资源的保护力度,避免盲目开发,防止人文景观资源的破坏;并建立完整的规划、运作、评价及开发程序,使文化产业园的旅游业发展走上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4多元受益原则

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各行各业、集体及个人投资开发六营村的文化旅游资源,从而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多元化的受益主体,促进其旅游资源的多层次开发。

3,规划布局形态

3,1功能区划

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功能构成是其功能活动的物质载体,它取决于产业园特定发展阶段的发展基础和目标,以及产业园自身的辐射强度和市场运作需求。综合分析,确定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有九大功能,即宣传、引导、旅游服务、管理、信息、交通、观赏游览和度假休憩以及泥塑产品生产、展示、销售、仓储和综合服务功能。因此,将产业园分以下七大功能片区(如图1)。

迎宾门户区――该功能区以展现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资源特色和文化内涵为主题,如广场、雕塑、小品、泥塑展览厅等设施。另外,迎宾门户区内设置景区图片、背景、注意事项等,给游人营造出一种温馨和休闲。

管理服务区――该功能区以实现游客集散、综合性旅游服务及景区管理等功能为目标,规划设计既突出现代风貌,又与产业园区的整体格调保持一致。

农家风情区――农家风情区以体现乡村田园生活为主题,其活动内容、建筑风格等以规模化、档次化、特色化和规范化管理为目标,带动六营村民参与旅游开发,促进园区内农家乐旅游市场发展。

泥塑产业区――以六营村三组现已形成的生产布局模式为依托,形成六营民俗文化产业园的泥塑产业区,包括泥塑产品加工作坊、包装作坊、销售洽谈用房、泥塑新产品研发坊以及泥塑加工体验坊等。

生态农业区――依托六营村的农业种植地,形成生态农田及果林等;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兼备生态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水上风光区――以康体疗养和健身娱乐为主题,依托其丰富水资源,开展有氧健身、水上休闲、会议旅游等项目。

未来发展区――是为吸引外部更多民俗生产要素,共同促进经济发展,与整个园区的战略目标、发展模式、主体结构、整体功能等方面相衔接,以期对整个产业园的社会经济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影响。

3,2结构形态

在全面分析功能区划、资源特征的基础上,以“立足生态、适度建设、有效利用”为宗旨,突出产业园的资源性质与旅游价值这一主导因素,从而形成了“二轴三板七片”的布局结构(如图2、3)。

“二轴”――指组织产业园区内各个配套设施的景观轴线、交通轴线。

“三板”――根据产业园区内九大功能需求和七大片区,形成的三大板块,即六营新村板块、民俗产业板块和滨水休闲板块;

“七片”――指产业园区内的迎宾门户、管理服务、农家风情、泥塑产业、生态农业、水上风光、未来发展等七大功能片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