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粮食产业发展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玉米;生产现状;发展方向
通过学习玉米的特征、分类等,了解玉米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比如:食用、饲用、工业应用,通过玉米的不同应用开发其潜在的经济价值,再不断地开发和探索中明确玉米的发展方向。
我国玉米的发展方向基本趋于食用和工业用途两方面,在食用中,就要注意玉米的种植,在玉米的种植业的发展方向中,开展高效、高质、高产的玉米种植策略必不可少,而玉米在工业中的应用,更是不可或缺的,比如玉米制药、制淀粉、制油等,因此,发展玉米在工业领域的作用,对玉米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我国玉米的发展生产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玉米深加工的不断发展,玉米已成为粮食、饲料、工业原料和出口商品的多用途作物。中国的玉米消费从上世纪80年代口粮比例占38%,消费玉米2588万吨,饲料用玉米占48%(工业饲料和传统饲料),消耗玉米3269万吨,出口占11%,出口玉米749万吨,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占3%,耗用玉米205万吨左右,到上世纪90年代,人们直接消费的玉米比重在下降。全国口粮消费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19%,消费玉米量约为1870万吨;玉米作为饲料消费在中国有两种情况。一是加工生产成配合饲料。中国近年配合饲料产量约4800万吨,按60%比率折算,年消耗玉米2880万吨。二是传统的把玉米直接用于饲料的消费。在农村中,主要是把玉米直接作饲料喂饲大牲畜、猪和家禽。据专家估计,这种传统的饲喂方式每年估计消耗玉米3500万吨左右,这两项每年消费玉米约638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68%。
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料,也可加工成精制的玉米食品。中国目前用于工业原料和食品工业的玉米大约占玉米总产量的5%左右,年消耗玉米250万吨左右。中国1990~1994年平均出口玉米820万吨,占玉米总产量的8%左右。1995年之后又转向大量进口玉米。近10年来,中国玉米消费趋势是用于生产配合饲料的玉米数量猛增,用于口粮的玉米逐年减少,用作工业原料和食品加工的玉米增长缓慢,从玉米出口国变为玉米进口国家。玉米产量成为影响玉米产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提升玉米单产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焦点。
2 选育高产品种
选育高产品种成为玉米工作者的首要育种目标。根据我国的国情高产品种可分为二类:第一类是高产再高产的品种,具体目标是大幅度提高其生产潜力,向世界最高单产进军,向理论达到的高产目标进军;第二类是具有一定生产潜力而又能使生产投入和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经济高效型的高产品种。第二类不是以追求单纯的高产为目的,而是把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综合抗性和广泛的适应性集于一体的高产品种。例如,它们有高的经济系数,极低的空杆率、秃尖率和倒折率,有高度的抗病性和抗虫性,有极强的抗旱性和耐瘠性等等。这类高产品种的单产潜力只要能达到产量9000-12000kg/hO,而又具备上述多种优点,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我国粮食发展战略的需要。
3 现阶段玉米单产出现徘徊的主要原因
一是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遗传基础狭窄,育成的高配合力自交系少,组配出突破性的强优组合难。二是以前组配的杂交种及选育的自交系均以利用个体优势为前提,忽视了群体增产的作用,而发挥群体增产作用才是现阶段提高玉米单产的主要途径。
4 选育理想型(紧凑型)的玉米杂交种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国内外玉米育种专家相继提出了选育高光效的理想株型的杂交种,即具有玉米株型紧凑、叶片上冲或近于直立,通风透光、适于密植等特点。
玉米理想型一词最早是由Donald(1968)受小麦和水稻育种的启发提出的,意为具有影响光合生产和籽粒产量的标准性状的植株,他认为,理想型品种应具备单株产量不高,但群体产量高,株间竞争少、易于密植,经济系数高和籽粒耐贮藏等特点。理想型玉米包括穗上坚挺直立、穗下叶平展、光合效率高,光合产物运转到籽粒的效率高,灌浆期尽可能长,叶片衰老缓慢等。沈阳农业大学顾慰连教授(1979)从源库关系出发,对理想型玉米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想型玉米植株高度应适当降低,秆粗穗大,光合产物向籽粒运转速度快,经济系数高,出苗到抽穗开花期间隔缩短,有效灌浆期尽可能延长等。随着数量遗传学的发展,采用数理统计手段对玉米的各种形态,生理性状,尤其株型和穗部性状遗传规律及其与籽粒产量的关系研究使玉米理想型研究报道愈来愈多。
5 未来我国玉米产业发展趋势分析及政策建议
长期以来,国内玉米消费能力不定,且国际竞争力偏低,一直是困扰我国玉米产业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稳定和保护我国玉米产业,各方提出了许多建议,如南进北出,在玉米主产区积极发展玉米深加工产业等。
水稻既是世界60%人口的主粮,更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和绝大多数人口的主食口粮,中国水稻生产供给状况不仅关系我国粮食安全,也对世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我国政府从2007年开始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水稻产业技术体系作为重中之重启动建设。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是一个集数十位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专家为一体的开放式、多学科、产学研相结合的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杨万江博士作为我国农经领域的知名专家入选,有利于该学科在交叉融合发展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成果更及时、更紧密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农业产业政策和水稻产业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决策和实践。
据了解,杨万江博士能够参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绝非偶然,他长期以来在农业经济科研、教学与决策服务方面成绩斐然。20多年来,杨万江教授主持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余项,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0部,先后获得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浙江省政府优秀成果奖十余项,多项政策建议被省部委采纳,还为涉农企业制订战略规划,是我国将农业发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为数不多的农经专家之一。
他认为:世界粮食安全将越来越突出,中国水稻产业发展必须走技术创新之路。转基因技术作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核心,在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拓展农业功能等方面已显现出巨大的潜力,转基因农作物在25个国家商业化种植长达14年就是证明。
杨教授指出,中国是发展中大国,今后几十年都将面临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持续减少的双重压力,实现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任务将会越来越艰巨,中国必须立足长远以大国姿态改革创新,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高产、优质、生态、环保、高效的水稻新品种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2009年11月国家转基因农作物管理部门首次发放转基因水稻和玉米安全证书,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在尊重科学与事实基础上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目前,我国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生产前期工作正在顺利展开,预计未来2年内我国将迈出转基因水稻商业化经营第一步,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种植转基因主粮的国家。
关键词: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8—0007—1
1 新型粮食物流产业发展模式下重点建设项目设计
1.1 积极组建大型粮食物流中心
实现规模效益是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了促进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专业的粮食物流中心交易平台,并且在粮食产区和销区分别建立相应的粮食物流中心。具体来说,一是要继续加快建设哈尔滨粮食交易中心,真正发挥该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要在粮食产区建立综合粮食物流中心,建立起一个反应灵敏和信息畅通的体系;三是要在粮食产区和销区分别建立综合的粮食物流中心,特别是销区物流中心,以期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
1.2 完善多元化的粮食物流市场主体建设
要进一步深化粮食企业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改革现有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使粮食企业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具体来说,要做到:首先要培育多元化的粮食物流主体,通过资产重组和企业兼并等形式,组建大型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其次,要进一步推广专业分工整合资源、实施标准化作业,发展第三方粮食物流;三是要培养、规范粮食经纪人,鼓励和引导其更好发挥粮食流通参与者的积极作用。
1.3 加强粮食物流运输硬件设施的建设
一是要建设重点粮食物流节点,主要以粮食主产区的、粮食外运需求量大、交通便利、公路和铁路沿线仓储设施较好、中转数量较大的国有粮库为主;二是要完善粮食购销企业内部的基础设施,健全粮食物流功能;三是要增加公路和港口散粮运输;四是要成立专业或兼营的散粮运输公司等形式。
1.4 创建“四散”化的粮食物流运输模式
要进一步构建现代粮食物流,发展先进的“四散化”的散粮运输方式是当务之急。要做到,一是发展公路散粮运输,是提高省内散粮运输效率的关键,既可由铁路沿线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中规模大、实力强、具有辐射能力的国储库、地储库等组建散粮运输车队,也可由运输企业与粮食购销企业组建合伙制散粮运输企业;二是发展省际铁路散粮运输,由省政府、省粮食主管部门从政策上降低或补偿铁路的“空驶费”,提高散粮运输专用车的使用率,组建由粮食、铁路和社会各界共同出资的混合所有制粮食物流企业。
1.5 建立强大而统一的粮食交易物流信息平台
要在各个物流区域内设立信息公共交换平台,实现整个粮食物流体系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和无缝化连接。具体来说,可以以黑龙江省粮油中心批发市场“三网一库”项目为平台,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健全粮食现代化物流信息网络。建立的信息平台将包括粮油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业务指挥调度系统、财务结算系统、粮食品质监测系统和粮食应急处理信息系统六大模块。
2 保障措施
2.1 加强对粮食物流的科学定位和规划布局
从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来看,粮食物流也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为了充分、高效利用和有效节约粮食物流资源,必须正确认识科学组织粮食物流的重要性,需从黑龙江省粮食物流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从粮食生产、运输、品种构成等包含的整个粮食产业链入手,对粮食物流进行一个合理的定位。
2.2 加大对粮食储运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大政府财政对粮食运输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四散”化为发展方向来建设粮食运输设施。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要做到散粮装运接卸设施的协调配套,同时也要做到运输硬件设施和仓储硬件设施之间的衔接配套,使这两者之间达到相互匹配,协调合作的目的。必须要加大政府财政对粮食仓储设施的投入,提高整体运输能力。
2.3 加大粮食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首先政府要打破粮食行业的当前用人机制,使用各种激励措施来吸纳粮食行业内外的优秀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其次,要逐步建立起合理的粮食专门物流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开展粮食物流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再次,要组织粮食物流企业的各种人员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学习粮食物流的新思路、新成果,并做交流。
2.4 强化政府对粮食物流的宏观调控职能
解决目前粮食物流中的无序流动问题,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具体来说,应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可以成立粮食物流调控机构,统一协调粮食物流企业的组织和运行;第二要规划和协调不同粮食品种的流向及粮食物流枢纽的布局;第三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约束粮食物流纠纷;第四为粮食物流提供信息服务和政策指导。
参考文献
[1] 侯立军.我国粮食物流科学化运作研究[J].财贸经济,2002(11).
[2] 姜建华.构建科学的粮食物流体系加快东北地区粮食物流体建设[J].中国粮食经济.2006 (5).
[3] 刘秀玲,戴蓬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6(5).
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对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Bagehotw[1](1962)认为,在英国工业革命过程中,金融体系的资本供给发挥了关键作用。Hicks[2](1968)进一步认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并非由于技术创新,而是由金融系统创新引起的。Kashyap[3](1993)等人实证分析了银行信贷与投资、利率和产出的关系,并认为银行信贷变动能有效地影响投资、利率和产出。Pagano[4](1993)在Kashyap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整个金融体系可以通过提高储蓄率的方式,实现投资率的上升,并以此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逐渐引起国内学者关注。王小平[5](2003)等人以甘肃省天水市为例研究西部地区信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得出2000~2003年间西部地区信贷与经济增长呈负相关关系的结论,并指出信贷萎缩将严重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组[6](2003)使用1985年以来的银行数据,利用Panel模型对我国货币和信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贷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强度高于货币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强度。孙明华[7](2004)通过对信贷与GDP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协整关系。刘涛[8](2006)从货币与信贷在解释经济波动差异方面入手,并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特点,分析信贷变动与我国经济波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波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信贷约束”的地方政府过量信贷与承担宏观调控和银行风险的中央政府存在需求压缩之间的矛盾造成。李成[9](2007)对我国不同地区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东向西,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递减趋势。
以上研究成果表明,信贷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这种相关关系存在区域间的差异性。这给区域经济发展与相关信贷政策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但这些研究成果都忽略了对信贷与产业结构转变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经济发展不仅有量的增长,更要有质的提升,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黄伟[10](2010)等人对信贷退出与产业结构优化关系的机理进行研究,指出,信贷通过信贷退出—资金流量结构—生产要素配置结构—资金存量结构—产业结构的过程作用于产业结构,并使其得到优化。这一研究解释了信贷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但该研究缺乏实证分析,同时也缺乏对信贷与不同产业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本文拟以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等方法,建立我国1980~2009年信贷与产业结构的回归模型,深入分析信贷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指标与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我国1980~2009年各产业增加值、各产业信贷数据,①拟采用单位根检验、回归分析等计量分析方法,研究1980~2009年各产业信贷对各产业增加值增长的推动作用。
1.指标选取
产业指标选用我国各产业增加值水平,并对其序列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新的产业增加值序列数据,新的序列记为Mi,其中Mi为:Mi=LN(GDPi)(i=1,2,3)(公式1)公式1中,i表示第i产业,GDPi表示第i产业的GDP值,Mi表示第i产业的GDP值取对数后的值。信贷指标选用我国各产业信贷值(XDi),并对其序列进行取对数处理,得到新的XD序列数据,新的序列记为Ni,其中Ni为:Ni=LN(XDi)(i=1,2,3)(公式2)公式2中,XDi为第i产业的信贷值,Ni表示第i产业的XD值取对数后的值。
2.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产业增加值、XD两个指标作为研究指标。其中,各产业增加值与三产业总GDP原始数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1980~2010年),各产业信贷原始数值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1980~2010年)。
三、分析与结果
1.协整检验
(1)ADF检验根据协整检验的要求,序列只有在平稳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协整检验,因而,在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需要检验的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测。在此笔者选用单位根检测(ADF检验)方法,检验我国各产业增加值序列(Mi)、各产业XD值序列(Ni)进行单位根检测,其检测结果见表1。
(2)协整检验由表1可知,我国各产业增加值与各产业信贷原始序列进行二阶差分后,都实现了平稳,在此基础上可进行序列的协整检验。首先,以进行对数处理后的我国各产业增加值、XD数列为基础,构建GDP与XD的回归模型。
(3)残差ADF检验在对我国各产业增加值与XD构建回归模型的基础上,对模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其检验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增加值与XD总量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残差的ADF检测值-3.8624小于其1%水平下的临界值-3.6852,表明此回归模型的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表明序列MGDP与MXD之间表现为协整关系,亦即我国各产业增加值与各产业XD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由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XD总量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残差的ADF检测值-1.8796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4.3276,表明序列MGDP1与MXD1之间表现为协整关系,亦即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与第一产业XD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XD总量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残差的ADF检测值为-2.9028,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2.6522,表明序列MGDP2与MXD2之间表现为协整关系,亦即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XD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和建筑业的增加值与其XD总量所构建回归模型残差的ADF检测值分别为-2.6522和-2.7850,分别小于1%水平下的临界值-2.5040和-2.6486,表明序列MGDP2g与MXD2g之间以及MGDP2j与MXD2j之间表现为协整关系,亦即我国工业增加值与工业XD总量以及建筑业增加值与建筑业XD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由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XD总量所构建的回归模型残差的ADF检测值-0.7482大于10%水平下的临界值-1.9824,表明序列MGDP3与MXD3之间表现为不协整关系,亦即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三产业XD总量之间并不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4)各产业信贷效率及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由残差单位根检验结果可知,1980~2009年间,除第三产业外,我国其他产业的增加值与其相应的产业XD总量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公式3可知,我国信贷对GDP增长效率整体为0.7669。第二产业信贷效率整体为0.9021,其中工业信贷的效率为0.9271,建筑业的信贷效率为0.8237,但由于建筑业本身所占我国增加值的比重较小,其对整个第二产业的信贷效率影响较小。由公式4可知,我国第一产业信贷效率为0.6478,其效率值在三大产业中较小。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我国国情决定。我国耕地资源有限,而人口,尤其是农村人口众多,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人口不能得到合理的流动,这一国情导致农村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另一方面,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限制第一产业信贷效率的提升。长期以来,农业在我国处于基础性产业地位,其主要用于维持粮食的稳定供给以及工业原材料供给,以满足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需求以及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作为粮食供给为主要目标的农业生产,其投入产出效率低,见效慢,造成信贷效率相对于第二产业要低。
由图1中我国一、二产业的发展趋势可知,1980~2009年间,第二产业的比重虽有波动,但基本维持稳定,其中,工业所占比重决定了整个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的变动趋势,建筑业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由于信贷效率较低,同时由于其自身产业、信贷规模均较小,导致其增加值虽有增长,但其在我国增加值中所占比重增长较缓慢。1980~2009年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较慢,其规模由1980年的30%下降至2009年的10.4%,与第二产业比重的差额由1980年的18.1%缩小至2009年的36.0%。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第一产业信贷规模的配置比重较第二产业日渐下降,投资额度的增幅日渐缩小(刘艳华,王家传2009);[11]另一方面,第一产业由于内部结构不合理,加之产业本身的特点,使得第一产业的信贷效率较第二产业低,造成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发展规模的差距越来越大。
第三产业的比重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在增加值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21.6%上升至2009年的43.4%,略高于第二产业的比重水平。但第三产业信贷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并不存在长期均衡稳定的关系。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产业发展规律可知,进入一定的发展阶段后,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其发展规模不断变大,在GDP中所占份额逐渐超过第二产业,成为比重最高的产业。我国亦不例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第三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另一方面,由于信贷政策在产业间的失衡,第三产业信贷规模的额度虽不断上升,但其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慢,同时第三产业内部信贷结构不合理,使得信贷效率较低,并造成第三产业信贷与第三产业增加值之间不协整。
四、结论与建议
1.研究结论
首先,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等分析方法,对我国1980~2009年各产业信贷规模与各产业增加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各产业信贷效率及其对产业变动的作用进行研究。笔者发现,1980~2009年间,我国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建筑业,以及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与其XD总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虽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所占份额不断提升,但第三产业增加值与其XD总量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其次,我国各产业效率表现为第二产业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信贷效率高于建筑业信贷效率。第一、二产业的信贷对其产业变动影响均较大。
2.政策建议
首先,从全局高度优化产业信贷配置,提升信贷效率。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过程来看,随着一国经济发展的深入,产业结构调整表现在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最高,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先升后下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小。就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现状来看,我国并未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在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对于信贷投入应当站在全局的高度,依据我国产业发展现状,合理调配信贷方向与信贷规模,促进产业发展、转变、优化,并根据具体产业的特点,制定具体产业的信贷政策,提升各产业信贷效率,为最终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
其次,加大第一产业信贷配置,优化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第一产业比重在三大产业中的比重虽然日渐降低,但第一产业的基础发展定位使其发展对于信贷的依赖程度日渐提升。为了确保第二、三产业的稳定、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对第一产业的信贷投入。同时,由于我国第一产业内部发展结构主要是为了满足我国人口增长对粮食供给的需求,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是忽略了第一产业内部的其他效率较高的行业发展,虽然这一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重视,但其不均衡发展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并成为影响第一产业信贷效率的重要原因之一。信贷作为有力的调制工具,一方面利用信贷促进第一产业内部除粮食生产外的其他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依靠其他效益较高行业的发展来提升第一产业信贷效率的提高,促进第一产业的稳定发展。
1、整顿油菜种子市场,保证品质。目前,全县的油菜品种多达100余种,而油菜在扬花时容易杂交,使优质变劣、“双低”变性。建议在全县主推3个“双低”优质品种,重点推广“华油杂系列”、“中油杂系列”、“中双系列”。
2、全面实行油菜移栽,提高产量。据调查,我县常年油菜移栽面积只占总面积的60%—70%,按移栽正常单产150公斤计算,撒播单产只有100公斤左右,全县20万亩撒播油菜将减少油菜籽1.5万吨,按年托市价3.90元/公斤计算,每年因此损失约3900万元。全县应大力推广油菜移栽,将移栽比例提高20个百分点,达到80%—90%。
3、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实现双赢。对全县推广的“双低”优质品种,由油脂企业用高于市场价0.05-0.10元/斤的标准收购,让农民受益;油脂企业通过发展订单生产,得到优质的菜籽和足量的货源。
4、支持龙头企业扩大生产,壮大产业。家意粮油在城东工业园已建一个年产18万吨油料和储油5万吨的油厂,该项目已纳入国家支持计划,省农业厅也将家意粮油纳入为支撑“双低”油菜产业发展的主导企业。我县应多途径大力扶持油脂产业的发展,不断壮大家意、刘阳等企业规模,提高其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并通过公司引导农户生产,带动农民增收。
二、油脂产业振兴计划的效益分析
1、品质效益。通过品种改良,提高油菜籽单产30公斤/亩,全县100万亩可增加总产3万吨,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约1.17亿元。
2、移栽效益。通过推广油菜移栽(提高20个百分点),可以增加总产1万吨(20万亩,单产增加50公斤/亩),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约3900万元。
3、订单效益。实行订单农业后,油菜籽收购均价高于市场价0.05元/斤,按总产18万吨计算,可以增加农民收入约1800万元。
4、加工效益。全部油料由龙头企业就地加工,按每吨100元加工费计算,可以增加效益约1500万元[(180000-30000)×100元]。
5、税源效益。油料全部在本地销售、本地加工,可以增加税收约750万元。
综上所述,振兴油脂产业,每年可以直接增加经济效益约1.89亿元,增加税收约750万元。经过3—5年的努力,力争使我县油脂产业实现年加工油料20万吨,年创产值10亿元,入库税金突破1000万元的目标。
三、油脂产业振兴计划的实施
1、加强领导。全县将油脂产业振兴计划纳入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明确责任目标,做到长远规划,分步实施。
2、部门联动。农业部门负责品种推广和科学种植,并争取国家油脂产业的项目支持;工商部门负责收购市场整顿,打击扰乱市场行为;粮食部门负责协调企业订单农业,争取托市政策和国家安全储油计划;畜禽、水产部门负责协调饲料产业发展方向指导和水产科学养殖的指导,协助企业培养养殖示范基地,促进养殖业的科学发展和壮大。
首先是土地流转产生的集约化经营带来的新变化,这种新变化对农机同行们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二是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对农机提出新的要求,这个要求跟过去三十年是不一样的。第三是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农业经营组织变革对农机提出的新的要求。第四是主要外资品牌已经全部进入中国,并通过控股、独资等各类形式主导中国市场,使我国的农业机械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国际化竞争。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战略选择显得特别重要。面对环境的变化,中国农机企业关乎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战略选择,可以说一天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奇瑞重工是我国农机行业的小字辈,公司这三年来的战略运营主要是侧重于三方面。
一是在整体战略的规划方面,按照“科技改变世界,制造成就未来”的使命,致力于做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解决方案的供应商。二是在产业战略层面,公司坚持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同时抓,农业装备、粮食装备两大业务一起做。三是在市场战略层面,我们以中国为根据地,在市场布局上坚持既要立足中国,又要面向世界,稳步推进。
科技创新是农业装备产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农业装备的创新表现为战略创新、理念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及服务模式创新等多个层面。一个农业装备企业能不能做强做大、是否可持续,主要是看企业的创新和创造能力。时间证明,创新是农机企业发展的不懈动力。
关键词:产业聚集;城市化;聚集效应;产业链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107-04
一、关中地区产业聚集及其推进关中城市化水平分析
(一)关中地区产业聚集现状
关中地区的产业因受历史方面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比较落后。但近几年,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国有大中型企业尤其是军工企业纷纷改制,逐渐走向重新发展的新时期;另一方面,在高新技术人才及海外、东中部资金和人才的催化下,兴起了一批新产业。目前,关中地区正集中力量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西安、宝鸡、杨凌、成阳、渭南五个开发区已经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和高效节能的高新产业。积极发展纺织、食品、医药、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工业,金融、旅游、商贸、科技、服务业等也迅速发展,成为关中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其中,五个开发区的情况如表1所示。这五大开发区是关中经济发展的核心和领导力量,也是陕西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部分。关中地区城市(镇)的建设和发展必须依此为依托,通过高新科技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与农村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
其中关中地区的产业发展以工业体系较为完备,以机械、电子、轻工、食品、有色金属等产业为支柱,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骨干,以一批名优产品为龙头的工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是一个具有实力的工业基地,工业基础较为雄厚,门类基本齐全。基本形成了制造、兵器工业、电子通讯、电力机械、汽车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煤炭华工、制药、纺织、食品等一大批优势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的发展成就奠定了今日关中地区作为我国西北经济核心区域的基础。
关中地区的粮食生产也支撑着陕西经济的发展。关中地区的农富产品丰富,如小麦、水稻、谷子、玉米、棉花、油菜子等。小麦是陕西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为160万公顷,占农作物种植总面积的39.4%。小麦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33%多。而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小麦的主要种植区,关中地区种植小麦面积占全省小麦面积的80%,为全省小麦总产量的85%。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小麦品种不断更新,优质小麦生产不断发展。此外,近年来果业发展也较为迅速。苹果、梨、弥猴桃等成为关中农业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也有力地支撑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近年关中经济带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成为推动关中乃至陕西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因素,现代化的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随着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程度逐步提高,关中经济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吸纳了大批社会劳动力,成为关中地区吸纳城乡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为改善、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2%。关中经济带作为陕西现代服务业集中区域,现代服务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拥有一定基础的会展、物流、金融、旅游、信息服务业以及制造业研发、文化创意、国际商贸等产业近两年快速发展,凸现了关中经济带良好的市场发展空间。
(二)关中地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分析
关中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城市带,宝鸡、咸阳、渭南、铜川等城市竞相发展,蔡家坡、杨凌、韩城、潼关、华阴等一批工业城镇悄然崛起,西安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西郊有“电工城”,东郊有“纺织城”、“工业城”,南郊有“电子城”、“文教城”;宝鸡是陕西第二大城市,“全国文明城市”,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在关中率先发展,已成为现代装备业制造基地,有色金属、“西凤酒”、“好猫烟”等名牌产品享誉国内外;咸阳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实施“西(安)咸(阳)一体化”发展战略,电子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渭南、铜川的煤炭工业历史悠久,城市产业结构经过转型调整焕发出勃勃生机。这些重要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关中地区城市化的中坚力量。随着关中地区产业的不断发展、聚集,使得国民生产总值呈上升趋势,城乡居民的收入也在不断地增长,可以说关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在产业聚集的推动下逐步在提高,但因关中地区产业聚集模式还不够科学化、合理化,进而影响着城市化前进的步伐。
1、城市化水平较低
世界银行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将比重低于30%视为低水平城市化,达到30%-70%为中等水平城市化,高于70%为高度城市化。关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为33.20%,由此可见,关中地区虽然迈入了中等城市化水平的初步,但还是属于低水平的城市化状态,这和关中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物质资源非常不相称。
2、农业人口比重大
城市化进程的.显著表现就是从事农业人口的比重少,但通过对关中城市群的基本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关中地区的农业人口占大多数,总人口2278.40万人中就有将近70%的农业人口,意味着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居多,体现了劳动密集型生产。生产效率低下,使得农业经济落后,农业的发展落后直接阻碍了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城市化是在来自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力的双重作用下向前发展的,由于拉力和推力的作用方向是一致的,因此二者之间易于形成良性循环、一体化发展的状态。而由于关中农村经济发展滞后,促进城市发展的推力微弱,因而城市化的动力主要来自城市自身发展的拉力,但仅靠一种拉力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受到很大限制。
3、区内各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平衡
关中地区共有9个城市,只有一个特大城市西安,宝鸡正在向大城市过渡,其它几个城市从城市建设方面和西安是无法比拟的,再从各城市的总人口来看西安的人口也远远大于其它城市,归其原因就是城市发展水平相差太远,人们都愿意聚集在大城市里生活,因为这里的城市基础设施与建设好,最终的结果就是有可能导致西安这个大城市患上“城市病”,而其它的中小城市很难发展起来,这样就不利于整个关中城市群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人均年总收入低
衡量一个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还要根据人民的收入水平来决定,人民收入水平越高的地区,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也将越高。而关中地区的人民收入水平明显的低于其它经济发达的城市,在物价水平不断上涨的情况下,除了西安和宝鸡算是收入最高的月收入才达到1000多元,其它城市的人民月收入还不到1000元,这就表明了我们关中地区的经济还是比较落后,严重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二、关中地区产业聚集与其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但通过以上针对关中城市化发展情况的分析发现产业聚集在推动关中城市化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不
足之处。
1、整个关中的产业发展关联不高,产业链条较短
政府在思想层面上没有发展产业聚集意识,对产业聚集认识的不够深刻、不够全面。因此,缺乏产业集群的规划,缺少相关的支持鼓励政策。虽然在各城市创建了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园区。而且这些园区通过优惠政策,招商引资,也吸引了许多企业在特定区域集中发展,但由于进入园区的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十分松散、产业关联度低,上下游企业不配套,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集群,难以发挥集群效应支柱产业中缺乏跨市发展的企业,这就使得难以形成产业链,无法产生聚集效应,极大地影响了关中城市化进程。
2、企业集群规模小,数量少,企业缺乏规模效应
集群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充分发挥其聚集效应,关中的大多数产业集群与国内其它集群相比相对过小,虽然五个开发区以及其它产业园的建立就是为了聚集大量的企业进行发展,但关中产业数量明显少于发达地区各省。而且关中地区的企业不够经济,不够规模、有较强竞争力的集团企业过少,所以缺乏范围优势从而对经济增长推动乏力。产业中缺乏支柱企业,各企业的资源难以有机整合,加大了生产成本,难以体现集群效应,产生了不经济,继而影响了城市化进程。
3、农业资源未能实现产业化发展
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关中地区农业物产丰富,既是小麦、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的丰产之地,又盛产苹果、梨、弥猴桃、石榴及各类瓜果蔬菜、药材、木材等。但这些并没有带动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原因在于没有形成研、产、供、销一体化的产业开发链条。对农业资源没有充分、有效地利用就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益的不断下降。其结果是农业投资产生了不良经济效益,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农民收入无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低下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总是处于贫穷落后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城乡结合,无法提高城市化水平,尤其是除西安外的其它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相当落后,直接阻碍了整个关中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程。
4、产业结构不合理
从关中地区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其产业结构的特征表现为:产业结构层次低,从整体上看,除省会城市西安外,绝大部分城市产业结构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中间产业的竞争力不强,缺乏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将很难带动城市化发展,首先无法将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入就业行列,再次无法为工业发展进行很好的服务,农村剩余劳动力过多,工业发展受阻都将直接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关中地区的第一、第三产业发展落后,这是直接影响关中城市化水平进程的因素。
三、加强关中产业聚集促进城市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1、加强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运用相关政策形成产业链条
作为政府方面应深刻地认识到产业聚集对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对关中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形成产业链条,促进聚集效应。
一是继续推进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各园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引进各园区企业之间的关联度,加强上下游企业的配套,首先在园区内形成各产业链,然后再加强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间的协调和规划,做到错位竞争优势互补,各园区之间也要加强关联度,其中西安的高新技术开发区是各开发区的领头兵。所以在产业发展方面要起到带头模范和带动其它产业园科学合理发展的作用。
其次,通过各市区的优势发挥其优势产业,但要进行分类,不能盲目的任由发展,使一个产业在好几个城市同时发展,也不利于聚集,如电子工业在西安、咸阳、宝鸡三市都是最重要的行业之一。就无法通过聚集效应真正将该产业做大做强,我们可以通过利用西安高校、研究所以及人才充分的有利条件进行电子产品的研发,可以在宝鸡设立生产基地,在咸阳销售,这样就可以分工明确,而且可以通过西安来带动周遍城市的发展,形成产业链,增强聚集效应。
2、利用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关中地区农业发展是个大问题,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因没有形成农业产业链,因而农业经济发展总是上不去,所以必须利用现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对传统农业进行合理改造,并不断培育新产业,实现关中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从而形成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关中城镇发展,促进关中城市化进程。
要实现关中城市化道路,首先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改造和提升农业所需的实用技术,形成新的关中农业产业链条。利用杨凌农业高科技。建立关中地区优质粮食生产、加工基地,确保粮食种植稳产、高产,保证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用科技发展关中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形成果业生产链条。凭借高新区的科技优势,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形成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为农民致富及农村城镇化创造条件,农民的收入增加了,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缩短了城乡差距,有利于城市化进程。
3、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增强规模效应
关中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立,有利于我们运用其提供的条件大力发展传统产业,通过高新科技与传统产业的接轨,提升传统产业,使军工、机械、建筑等传统城市工业企业获得更新改造的技术条件,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力。在高新区进一步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精、尖技术,并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外部资金注入,提升产业份额,发挥其在关中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面向东中部市场及海外市场,培育有持续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运用现有的装备制造业的基础进一步发挥在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机床工具、汽车以及零部件、电子设备、工程机械、石油装备产业等领域的优势,不断扩大规模,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先进制造业在促进关中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中,优化发展轻纺、建材、能化等产业,有效发挥和利用劳动、土地、矿产等资源优势,提高产业综合发展水平和整体实力。
4、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一)美国的“能源农场”策略
为了控制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美国在军备支出方面付出巨大代价,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把资金投给动荡不安的中东还不如投给国内的农场主。美国的能源农业是以燃料酒精为突破口发展起来的。在上世纪70年代初,美国开始利用玉米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80年代后期,由于石油价格走低,燃料酒精产业的发展一度处于停顿状态。近年来,受石油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燃料酒精再次得到重视,生产规模迅速增大。美国人少地多,农业生产发达,玉米等农产品过剩,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燃料酒精具有良好的产业化条件和基础。目前,美国玉米酒精年产量已达1000万吨,其中,912万吨被添加到汽油中,替代了运输用能源的3%,在中西部12个州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5%~10%。
为了推动能源农业的发展,美国在总体部署、市场供应、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技术开发等方面做出了系统的安排。
1.总体部署。1990年以来,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推动生物质能源的使用。例如,1994年,美国环境保护委员会(EPA)规定,以燃料酒精为主的可再生清洁燃料在大城市必须全年供应:1998年,国会通过《汽车替代燃料法》,鼓励使用燃料酒精作为替代能源。1999年,美国总统签署的一项国家战略计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质燃油将取代石化类燃油消费量的10%。2005年实施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规定,销售的汽油中必须包含一定比例(将逐年递增)的生物质能源燃料,在未来的5年内,燃料酒精的产量将增加一倍,到2012年,汽油中添加酒精的数量要达到80亿加仑(2430万吨),2013年,可再生能源要占全部能源的7.5%以上。2005年,美国农业部(USDA)宣布实施综合能源战略,支持燃料酒精、生物柴油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生产和使用,成立能源理事会,协调与美国能源部、环保局等部门的合作,监督综合能源战略的实施。
美国通过以上法令法规,从总体上对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进行了规划,以法律手段为能源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2.市场供应。2005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要求汽油中必须添加一定比例的燃料酒精,能源部门也通过政策规定,联邦、州和公共部门必须有一定比例的车辆使用生物柴油。为保证了燃料酒精的市场供应,美国加快了乙醇加油站的布点建设,2006年,乙醇加油站增加了近1/3,目前,境内的乙醇加油站已达到1000个左右。此外,美国的汽车制造商也十分配合生物燃料的推广使用,仅2006年一年,向市场投放的可变燃料汽车就达到100万辆左右。
3.税收优惠·为了推广燃料酒精的生产和销售,美国制定了十分具体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涉及两种税的减免:一是燃料货物税的减免,减免幅度根据燃料中酒精的含量确定,例如,对E85酒精(85%酒精与15%汽油混合)减免57美分/加仑;二是对生产、销售、使用燃料酒精的企业减免联邦所得税,减免幅度因企业类型不同而异,例如,对酒精生产商减免所得税10美分,加仑,对酒精汽油配制商减免所得税54美分/加仑,对酒精汽油零售商或不通过零售商直接使用酒精汽油的机构销售或使用E85酒精,减免所得税5.4美分,加仑。积极的税收优惠政策有效地刺激了生物燃料在美国的应用。
4.资金支持。据USDA统计,2001年以来,USDA的农村发展基金已经投放资金2.9亿美元,资助酒精生产工厂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项目。2005年的《国家能源政策法》规定,在未来的5年内政府将为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30亿美元以上的资金。2006年1月,在美国最大的农业组织--美国农业社团联盟(AmericanFarmBureauFederation)年会上,USDA宣布将提供1900万美元作为无偿补助资金支持可再生能源生产计划,鼓励农场主和中小企业从事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并对可再生能源项目优先提供贷款。
5.技术开发。美国加大了能源农业的研发投入力度,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在能源作物选育上,美国科学家利用甘蔗和热带草本植物杂交选育了能源甘蔗,其生物量比一般的糖料甘蔗高一倍左右,酒精发酵量高达23~26吨,年·公顷。在生物质能源生产工艺上,美国进行了技术创新,采用先进高效发酵工艺,使酒精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在过去的15年中降低了2/3。考虑到粮食酒精生产本身需要消耗大量的石化类燃料,近期美国的生物质能源发展计划出现了战略性转移,粮食酒精开始向农林纤维素酒精过渡。由于纤维素酒精的原料――纤维素酶价格较高,燃料酒精生产在成本上不合算,近期美国在提高酶的生产活力方面重点攻关,利用生物工程技术有效控制生产成本。
(二)巴西的燃料酒精发展计划
目前,全球生物质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平均比重为13.6%,其中,发达国家为6%,而巴西已经达到44%。巴西具有发展能源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该国国土面积851万平方公里,牧场2亿多公顷,农田6200多万公顷,这些土地都非常适宜种植甘蔗、玉米以及大豆、油棕榈、蓖麻、向日葵等能源作物。此外,巴西还有大量能够种植能源作物、但尚未开垦利用的土地。这些有利的自然条件为巴西能源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巴西是世界上最早实施燃料酒精计划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实现生物质能源产业化的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巴西利用本国榨糖业比较发达、甘蔗资源十分丰富的有利条件,开始利用甘蔗生产燃料酒精。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甘蔗种植-燃料酒精-酒精汽车”产业链,产业规模不断增大,到2005年底,燃料酒精年产量已达1200万吨,出口燃料酒精21亿升,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燃料酒精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
燃料酒精的规模化生产降低了巴西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保障了能源安全,同时也调动了农民种植甘蔗的积极性,稳定了蔗糖生产,现在,燃料酒精产业已成为巴西的支柱产业。巴西能源农业从燃料酒精产业化发展开始,取得成功后又在生物柴油上加大了投资的力度,并且取得可喜的回报,每桶生物柴油的成本已经降低到26美元。
1.总体规划。在不同的时期,巴西选择了不同的生物质能源发展战略。在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初期,巴西选择了以传统产业--榨糖业为支撑,以甘蔗酒精为突破口,实行燃料酒精产业化的发展战略,取得了能源农业发展的先机。在本国燃料酒精产业的规模稳定后,巴西及时提出酒精出口战略,特别是近年来在石油价格急剧上涨、双燃料动力汽车热销、全球对燃料酒精需求量增长的背景下,巴西加大了燃料酒精出口推广的力度,目前,巴西已经开始向委内瑞拉和尼日利亚出口燃料酒精,同日本建立燃料酒精合资企业的计划也在积极商讨之中。此外,巴西政府已经把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等能源匮乏国列入目标国,正在加强政府间的游说。借鉴燃料酒精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巴西将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和产业化列入下一步的发展重点,由总统府牵头、14个政府部门参与,成立了跨部门的委员会,负责制定生物柴油推广政策和措施。
2.市场供应。为了扩大燃料酒精的销售,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巴西出台了一系列具体措施保证燃料酒精的市场销售,例如,一些州规定,政府所属的石油公司必须购买一定数量的燃料酒精,以低于汽油的价格销售燃料酒精,等等。在生物柴油的市场供应上,巴西政府也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从2008年起,全国市场上销售的柴油必须添加2%的生物柴油;到2013年,添加生物柴油的比例应提高到5%。
3.资金支持。长期以来,巴西出台了各种措施对生产燃料酒精的企业提供资金上的帮助,鼓励生物质能源的生产。例如,对燃料酒精生产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国家的政策性银行设立了生物燃油专项信贷基金,提供最高可达90%的融资信贷。为了鼓励农民种植大豆、甘蔗、油棕榈、向日葵等作物,保证生物质能源生产的原料供应,对直接从事能源作物种植的农户,联邦政府设立了l亿雷亚尔(折合0.34亿美元)的信贷资金。
4.技术开发。在1975~1989年期间,巴西政府投资49.2亿美元,形成了蔗糖酒精生产技术和酒精汽车技术的研究体系,一些研究机构纷纷与企业寻求联合,共同致力于生物燃油技术的推广使用。在全国27个州中,已有23个州建立了开发生物燃油的技术网络。最近,巴西又开发出从甘蔗渣中提取酒精的新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甘蔗的酒精产出率。
(三)德国的生物柴油发展之路
由于生物柴油具有可再生、比传统柴油燃烧更彻底、排放尾气二氧化碳更低等优点,从而得到德国政府的大力推广,并且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发展重点加以引导和扶持。目前,生物柴油已成为第一个在德国全国范围内销售的石油替代燃料,德国也成为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国和消费国。
1988年,德国聂尔化工公司率先从油菜籽中提炼生物柴油。经过二十来年的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规模不断增大,到2005年,生产企业有23个,年生产能力达140多万吨,占整个欧盟15国总生产能力的一半以上。据报道,德国的Neckermann可再生资源公司已建成世界最大的生物柴油生产流水线,整个生产工艺从菜籽开始,经过菜籽加工、压榨、抽提、粗油加工几个过程,最后产出生物柴油。著名的壳牌公司也计划在德国北部投资4亿欧元,建设生物柴油提炼厂,预计2008年年产量将会达到2亿升。除了直接从油类植物中提炼生物柴油外,德国对废弃油脂的利用也十分重视,例如,饭馆的废弃食用油不能随意倾倒,必须向环保部门支付收集费,由环保部门统一处理加工成柴油替代品。
1.市场供应。德国政府规定,从2004.年1月起,必须在柴油中强制性地加入一定比例的生物燃油。为了推广生物柴油的使用,德国加强了生物柴油加油站的布点建设,形成密度大、供应快捷、服务完善的生物柴油供应网络。德国现有生物柴油加油站1700多个,平均每20-45公里公路上就能找到一个生物柴油加油站,并且还在以每年120家的速度增长。此外,为了保证生物柴油的质量,德国在生物柴油的质量管理方面做出严格规定,成立了生物柴油质量管理联盟,对生物柴油的原材料供应、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进行严密的质量监控。
2.配套产业的跟进。相关产业的技术跟进是德国发展生物柴油产业的重要保证。德国汽车业发达,为了配合生物柴油的推广使用,汽车厂家对发动机性能进行了改进。大众汽车公司和奔驰公司主动承诺,未来生产的私人轿车将不再需要改装,可以直接使用生物柴油。随着生物柴油发动机技术的成熟、轿车柴油化趋势的加快,预计生物柴油产业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资佥支持和税收优惠。为了鼓励生物柴油的生产和销售,德国每年向油菜种植户提供适当的经济补贴,对生物柴油的生产企业实行完全免税,并且提供一定的产品开发资金,对生物柴油的销售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2、对中国能源农业发展的启示
从美国、巴西、德国生物质能源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能源农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在产业发展方向上的总体规划,在市场、技术、资金、税收政策等方面的全方位支持,这给中国能源农业的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
关于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特殊群体的养老问题。因为工业化、城镇化永久失去土地的农民、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 “无子户”和“双女户”、农村税费改革后的“五保户”,这三类特殊群体的养老需要高度 重视。江苏省分别采取“土地换保障”、“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交一点”、以及 “纳入县级财政支出专户”等办法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以上经验值得推广。
尽快确定农村社保发展方向,解决农村社保基金管理问题。目前农村社保经办机构经费 困难,影响了农保队伍的稳定,也增加了已经筹集起来的农村社保基金的安全隐患。为此, 建议尽快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充分考虑各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实施 的农村社保体系。同时,通过与金融管理部门协商,将各地分散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作为“ 协议存款”,以保证基金增值高于个人定期存款的利率。
处理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中“保大病”与“保小病”的关系。“保大病”和“保小病” 两个方面必须兼顾,由于个人医疗保险基金的积累规模小,对“小病”不宜采取管理成本高 的个人账户模式。在推行新型合作医疗时,还应充分发挥农村初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职能 ,强化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整合。
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要因地制宜,谨慎从事。农村低保应以 因残、因老失去工作能力的特定人群为对象,同时要科学确定标准,处理好社会救助与发展 经济的关系。对于有工作能力的人群,以救急为主,最低生活保障面不宜过大。
大胆实践,探索多样化的农村社会保障方式。根据我国目前发展水平,农村养老应该“ 以家庭为主”,在继续健全现行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的基础上,建议试行几种补 充模式:1利用现有银行体系,以零存的方式,开展养老特别储蓄计划,政府给予贴息和 免税。这是国外养老的一种重要方式,相对灵活,运作成本低,也不会增加农民的负担。2 发展商业养老保险,这种模式既符合市场经济的原则,又满足不同缴费能力投保人的需要 。3试行合作医疗与商业医疗保险结合模式,将合作医疗保险筹集的资金,交由商业性保 险公司按照协商的保险合同承担赔付责任。
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建议
在农民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民的负担越轻,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强。农民的负担主要 用来养干部,为了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林毅夫委员提出两点建议:
(一)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少干部数量。要真正减 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让那些执行在市场中可以商业化经营职能的机构和政府脱钩, 并打破政府垄断,允许私营企业进入。这样既可以减少干部数量,减轻农民的负担,又有利 于私营经济的发展。
(二)进一步深化财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防止干部人数扩张。最近几年有一个值得注 意的现象,在越穷的地方县乡政府编外人员扩张得越快。这种扩张带来两个不利的后果:一 是,这些地方政府的收费和罚款越多,企业经营的环境就越差,经济发展就越不好,陷入一 种恶性循环;二是,扩大编外人员成为某些地方官员寻贿受贿的一种手段,败坏了社会风气 。建议地方政府的人员工资和行政开支完全按编制由财政拨付,地方政府各单位的收费和罚 款不再返还给这些单位,各个单位不准自行决定和扩大编外人员。
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的最有效解决办法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自我保 障能力。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林毅夫提出两点建议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