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高考全国二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考全国二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考全国二卷

第1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关键词:唐代文学;高考;全国

作为教育考试的核心环节,高考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是出卷者精心设计的。在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绝大部分的唐代部分都是以诗歌鉴赏为主。放眼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唐代诗歌鉴赏以杜甫、李白、王维等唐代著名诗人为主,但是近年来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也开始出现在高考语文卷上。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

只要一提到唐代诗人,许多人会脱口而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笔者在整理近20年的高考全国卷时发现,除了一些年份没有考到唐代文学,基本上这20年里每一年都有会涉及到唐代诗词的考试,且一些著名诗人的诗歌会换多种形式进行考察,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重要性,唐代这些著名诗人重要的历史价值。

如表1,刘禹锡诗作连续两年成为高考的题目,且分值都相对较大。诗仙李白的诗作依旧是语文学科的考察重点;杜甫,其作品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影响深渊,考查较多。此外,韩愈、王维、杜牧、白居易、王勃等也考试较多。

近20年的语文高考中,除了以上这些名家,我们也不难发现还有像修睦和李华这样的作者。李华,作为唐代诗人,其尽管没有以上几位诗人的成就,但是其创作的《春行寄兴》也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好诗。修睦,所留下的诗句并不多,作为唐末五代的诗人,他的影响力也远远不及李白、杜甫等人,但是他的作品也在那个时代引起巨大的轰动。

从表1中,我们不难发现唐代文学的考察都是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这与高考的考察初衷是一致的,无论是韩愈的《师说》、还是李白的《蜀道难》等,都具有较好的教育意义,因此这些诗人的诗作出现在高考卷上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二、高考诗歌鉴赏中的“名家”选择取向分析

从恢复高考后,高考诗歌鉴赏从原来的探索,到现在形成的命题取向,高考诗歌鉴赏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首先,其符合语文课程标准。选择古代诗歌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能够有效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并培养学生的预感,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唐代诗歌在我国文学历史上地位卓越,刘禹锡、李白、杜甫等人的诗歌影响着唐代诗歌的发展方向,同时这些诗人的文学成就对后代的文学发展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选择“名家的作品”或“名诗”进行考察,能够让学生了解那个辉煌的历史,也能够帮助学生梳理那个朝代的发展方向。而“名诗”考察体现了高考考察的全面性,对于学生全面了解那个时代的文学具有较好的知道意义。

学习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应当从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也应当去了解那个时代文学创作者的创作思想,用现代的观念重新审视那些作品,对其存在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予以客观的评价。

三、总结

纵观近20年来的唐代诗歌考察,我们不难领悟出卷者的考察意图。一个民族精神的源泉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无论是高考复习,还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教会学生感受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并抓住规律,在学习名家作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那些“名诗”背后的作者,这是考点,也是一种学习的态度。

参考文献:

第2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全国一卷: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广东、安徽、福建

全国二卷:

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重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

全国三卷: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

自主命题:

江苏、浙江、上海、北京、天津

备注:

山东:语数外(新高考Ⅰ卷)

第3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关键词: 高考生物 实验试题 教学建议

自实施新课改以来,高考实验试题的灵活性不断加大,要求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创新综合利用所学知识。本文通过对近五年高考生物卷实验试题的研究与分析,为学生进行生物复习提供一定导向作用,也为教师在教学方面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近五年高考实验试题题型特点研究

从考点和考查能力两个方面,对近五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进行了分析归纳,详见表1。

二、近五年高考实验试题分析

1.着眼教材,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拓展应用。

通过对近五年高考生物实验试题调查研究,可以看出,高考实验试题覆盖的知识点广,重视基础,同时又突出了对重点内容的主干知识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1]。2006年全国统一卷理综生物第30题,题目: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实验材料和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如下。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稀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分析预测的结果如下。

本题的具体要求有四个:①明确实验目的。要清楚实验要求解决的问题。如果实验目的把握不错,整个实验设计就无从谈起。②分析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灵魂,决定着相应实验材料和用具的选择,以及实验步骤的设计。③确定实验思路。根据实验原理,充分利用所给的材料和用具,以及实验设计的思路,对产生的现象做出预测。④续写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实验结果。可见,试题既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又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2.命题越来越倾向于遗传变异、基因工程(生物技术)、生物与环境的考查。

从表1分析可以看出,遗传与变异、基因工程、生物与环境三个方面的考题,出现频率相当高,在遗传变异方面,除了考查孟德尔两大遗传规律基本内容外,还增加了新考点,2006年全国二卷考查了细胞质遗传,使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有机结合。2007年全国卷一考了XY同源区段问题,这是对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书本知识的挑战,也是对学生灵活性的考验。部分试题还出现了现学现考的现象,这就要求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能够把知识学活,应用于生产实际中。2008年全国卷二的实验试题30考查了植物激素在生产中的应用。污水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31题考查遗传变异,其中涉及的部分知识是大学内容,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基础知识在实际中的综合应用能力,方能解答[2]。

能源问题是当今全球所关注的热点问题,2007年广东卷的第40题,分值15分,主要考查了生物技术实践,但不管其题型如何变化,不外乎关于生物工程的实际应用,其理论知识都来自于教材。

3.注重树立实验思想,重点考查实验分析。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实验试题,主要以常见素材为背景,减少学生思维上的障碍,将重点有侧重实验设计转向考查实验思路、实验方法及实验分析,试题立足教材,设计问题难度层层深入,考查考生对实验问题理解的广度和深度[3]。

三、生物实验教学建议

1.重视基础,突出重点。

教学时,要归纳教材的知识体系,让学生理解吃透其间的联系的同时,教师一定要突出重点知识,包括细胞代谢、遗传的基本规律、生命活动的调节、人类健康和环境保护的联系等。这是复习的重点,同时要强化核心知识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读题能力,加强书面表达能力训练。

高考实验试题虽然基本上都是从教材出发,但原封不动的知识基本上是不可能考的。新知识出现的频率很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现场阅读、分析和理解题目,并将得到的信息与已学过的知识进行衔接[4]。在备考中,教师要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遇到新名词新情景时更大胆、细心,将前后信息综合考虑,把题目作为一个整体去看,往往题目中隐含帮助理解新名词、新情景的信息。如前面提到的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那道考题,看到这些实验试剂和器材:蒸馏水、NaHCO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就应该联想到,蒸馏水、NaHCO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肯定是做光合作用实验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用的试剂,看到真空泵,就会联想到实验步骤中会把试验器材中的气体抽掉。此时最主要的是要想到真空中的实验现象,看到暗培养箱,就应该想到呼吸作用会消耗掉哪些物质,这些物质消耗掉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实验现象,那么,这题就会迎刃而解。

3.加强实验技能和探究性实验的学习。

实验能力的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热点,其比重比较大,对实验的复习需要细致、系统,教师不但要重视常规实验的教学,更应充分重视探究性实验,训练学生根据题干确定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和用具等,让学生养成在实验设计中自觉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科学性等原则的习惯,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5]。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渗透磨炼,更需要在整个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练习。

4.让学生动手做实验。

现在的高中,教师在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用的时间很多,甚至出现用实验课上理论课的现象,由于实验费时,由老师做演示实验就代替了实验,学生做实验变成了看实验,这样遏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发展,必须让学生养成一种思维习惯,对于一个实验,除了亲手做好外还必须认真弄懂实验的目的、原理,熟悉试验器材,掌握试验方法和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处理试验中出现的非预期现象的能力,懂得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实验技巧,从而适应高考试题的变化。

参考文献:

[1]赵社斌.立足基础,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能力――2003年高考理综试题生物试题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3,(11):17-19.

[2]周幼玲.回归教材,注重基础2005年高考实验试题解析与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05,(12):32-34.

[3]茂坤.对生物高考试题及其命制的研究[J].中学生物教学,2005,(04):34-35.

第4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关键词:综合;综合程度;跨学科;综合题

综合科目的设立,有利于鉴别和选拔能够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的优秀学生。近几年的文综跨学科综合题呈现了以下特点。

一、选题的包容性

跨学科综合题的选题都有很大的包容性。选题的主题涉及交通、经济(贸易、产业结构、农业粮食安全)、能源、科技、文化、生态等内容,这些主题涉及政史地三科的内容。如交通:全国一卷2006年通商口岸;全国二卷2006年青藏铁路;四川文综卷2009年秦直道、昆曼公路、四川交通枢纽等。

二、问题设置的综合性

所设置的小问只要稍加转换,不改变题意,可以由这一科的题转为另一科的题。同时,答案的语言也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样才有了“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例如2006年全国二卷文综卷40(7)题运用经济常识,分析青藏铁路将如何推动青藏地区经济发展。这是一道政治题,我们稍加修改,变为“从地理角度,分析青藏铁路对青藏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三、答案语言的一致性

答案语言的综合程度非常高,这门学科问题的答案语言在另一门学科的教材语言中完全可以找到。即完全可以从另一门学科的角度来回答问题。

2009年四川文综卷政治部分“39(7)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经济意义。”【答案】打造西部交通枢纽,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培育市场;有利于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促进工业中支柱产业的发展,推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问题加以修改,则题目变为:“从地理角度分析四川省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对四川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答案】打通四川的快速通道,有利于加强区际的经济联系与合作,便于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有利于资源的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并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加工工业、商业、旅游业等产业发展,扩大内需,缓减就业压力;促进西部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加快货物流通、商品交换、促进市场发育,成为西部物流、商贸和金融中心,促进西部的发展。

【评析】这两道题属于政治部分,其答案语言与地理教材语言一致。两个问题和答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类似的例子还有:2006年全国2文综卷政治部分40(7);2006年全国2文综卷历史部分40(2);2007年山东文综卷地理部分29(4);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2)。

四、教材案例的相似性及知识语言的共通性

政治教材(旧人教版)高一下册第五课第一节财政的巨大作用和地理教材(旧人教版)选修第二册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2节)所选用的案例都是“南昆铁路”。所以,关于交通作用意义类的题,政地综合程度非常高。政治科目的政治经济学常识的知识和地理科目的人文地理知识(特别是经济地理部分:产业结构、贸易、交通经济意义等)可以互融互通。而历史部分需要借鉴资料结合政治、地理的内容可以作答。

如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2)材料二是20世纪50年代起流行的歌颂康藏公路建设的歌词。根据歌词概括康藏公路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答案】作用:巩固边防,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沟通与内地的联系,加强民族团结;开发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

【评析】这道题属于历史部分,它的答案语言与地理教材语言的综合程度很高。地理教材语言:必修下册7・2节铁路建设“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统一和安全。”“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选修第二册第九单元交通运输的建设――以西南地区为例(9・2节)“促使资源优势尽快转化成经济优势。”“南昆铁路的建设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了西南地区的脱贫步伐。”“它对于巩固国防、保卫祖国西南边疆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五、解题思路的同一性

由解题思路的同一性,导致提取教材内容知识点的多角度性。这样,融会贯通运用知识,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就具有可操作性。在读图分析时,解题思路的同一性同样得到了良好的体现。由此数据、表格、曲线图的判读,可出现在政史地任意一门考查中。例如2007年全国卷历史部分40(2);2007年全国卷地理部分40(5);2009年四川文综卷历史部分39(3);2009年重庆文综卷地理部分39(4);2009年全国2文综卷政治部分(6)。在这些例子中,政史地三科在数据图表设问上涉及“发展”“变化趋势”“特点”等共同语言。同时,在答案语言中对应的出现“减少”“增加”“上升”“下降”“超过”“发展”“扩大”等词语,故解题思路明显是相同的。

第5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摘 要:如何指导学生在“不变”的内容主旨下,对“万变”的题型作适时灵活地分析与解答?复习备考中,通过对本文高考“经典试题”的解剖,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技巧成为高三教学的常态。以一高频考点为例,阐释在常态中探索思考、总结经验、指导教学,完成对考点试题教学由“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的思维递进过程。

关键词:对立统一 高频考点 高考命题 知觉

张强,男,浙江省嘉兴一中,中学高级教师;胡晓多,女,北京师范大学南湖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新一代人生设计大师——古典在其《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有关于“知与觉”递进的描述:后知后觉——当知当觉——先知先觉——不知不觉,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的幸福模式。在复习备考中,运用“经典试题”突破难点、抓住重点、掌握高频考点成为高三师生教学的一种新常态,同样可以在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试题中寻找“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教和学”的“知与觉”体验。笔者由“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这一高频考点说开去,浅谈高考复习备考的知与觉,与一线同行共勉。

一、经典回放,后知后觉

高考试题在时间变幻中轮回,追溯这些年考过的题,“对立统一的观点”流行了多年,经久不衰,验证了“流行的不一定成为经典,但经典的一定流行”的道理。

在回放中,有“后来,我终于在‘考试’中明白”的后知后觉之感。这一试题堪称经典,在于它经得起时间检验,总能与时俱进,找到关乎发展大计或民生实际的切人点,成为教学实践关注的高频考点和永葆高考选拔性功能的好题。这种直接分析二者的关系,知识范围设置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大到小”的过程。这种由“高大难的无范围限定到精准全的具体限定”。表面看来,试题的难度在降低,起码学生在“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方面不用过多地揣测和检索。同时在“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方面难度也似乎在降低,学生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时,都可套用一句共同的理论术语,即“对立统一”。但实质上看,很多学生难以对背景材料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描述形成答案,学生对此类试题得分颇低,难度依旧,而且试题具有很强反猜题的功能。正是这个“点”形成的这道“题”——“理轻(答案理论少)材料重(现实依据多)”流行多年的原由。

一、反馈诊断,当知当觉

下面是浙江省2013年高考试卷关于“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阐明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11分)”阅卷得分情况的反馈。

(二)得分作答情况的反馈:

总体得分反映了浙江省2013年考生处于低位状态,学生平均得分情况为2.8分左右,得分集中在2-4分间。具体作答情形(列举):

得2分的作答情形:对立统一(1分),对立性和统一性(1分)。或: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既对立又统一(2分)。

得3分的作答情形:矛盾即对立统一(1分),经济建设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得4分的作答情形: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对立性(1分),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破坏(1分),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间存在统一性(1分),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可持续发展(1分)。

(三)临卷诊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种失重的状态促使自己潜心钻研,才能找到平衡和谐,这大概就是当知当觉。作为一种选拔性的高考试题,考查是它的主要功能之一。我们可以在考生作答的情况中进行反思性总结,感觉它、知道它。

1.考生知识点类型及认知掌握状况:知识类型包括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类。本题侧重于考查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包括类别与分类的知识、原理与法则的知识以及理论、模型与结构的知识)。考生对“矛盾”这一基本概念能在认知目标要求中做到识记和简单应用。但是缺乏对矛盾的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准确理解和综合运用,以及二者的关系原理所形成的方法论要求的知识的灵活运用。

2.考生学科能力掌握状况:《考试说明》对思想政治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四大能力要求中,就此题本身的特点,尤其是要突出“描述和阐述事物能力”来真正阐明二者的关系。从科学思维方法的角度,按照“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来考查综合分析思维。通过以下表格,从“答案呈现一描述阐释能力要求一考情诊断”分析:

本题希望运用现实生活的情景,处处体现出话题的思辨性,要求学生认识当前社会存在的客观而复杂的现实问题,考查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以更好地理性应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

三、备考策略,先知先觉

高考试题还有一个主要功能:教育导向功能。通过临卷诊断,得出学生学习存在的普遍问题:“基础不牢,能力不强、方法不当”。高三备考复习策略无论是采取“大一轮到底”,还是“二轮三轮”,都务必知道自己学生此刻“在哪里”的学情,才能更好地确定要带学生“去哪里”的目标。都务必在“夯实基础,提升能力,训练方法”下功夫,而且知道怎样下功夫。

1.以课标为依据,吃透教材基本内涵。“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是高三一线师生的共识,所以高考备战在书本基础上要下深厚功夫、花大量力气视为“夯实”,但不能一味盲目蛮干,防止教学过深过繁,或者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甚至平均用力等问题。这就必须立足学生实际,根据课程标准,听取学科指导意见,明白考试说明。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为例:

在条目、标准、意见、说明中准确定位“矛盾”基本概念和“同一性和斗争性”基本属性及其关系,以及根据其在本课、单元、模块中的重要地位,调整课时,正确把握难度、进度和重难点。通过情景探究法、实例论证法、漫画剖析法来把握矛盾的含义,花时间探寻“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追问:事物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合作学习中真正感悟“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二者关系的精神和实质,才明白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至于2014年修改的教材增加了“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没有必要花力气主攻,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按照条目、标准、意见、说明来处理。(因为关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对绝对问题,哲学界也正在展开讨论。有的坚持所谓传统的观点: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有的则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是既相对又绝对的。)

2.以能力为导向,重视教材生活逻辑。以“能力立意”的高考试题,启迪我们在备考中必须把“提升学生能力”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追踪这个高频考点编制的经典试题,我们可以在形式多样的背景材料中,获取和正确解读这些背景材料有效信息,做出正确选择或回答问题。这必然要处理“材料的变”与“教材的不变”的关系,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中把握教材。这些年,“景区经济开发与景区保护”、“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经济效益与保护资源环境”、“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等这些关系在变,但是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理念不变。感受每个时期的焦点热点问题,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求学生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

这就要求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充分尊重教材生活逻辑,就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理论逻辑:课标题——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框标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目标题——同一性与斗争性,主干——总述矛盾的基本概念基本属性,分述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总述对立统一构成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深化课改,彰显思想政治学科的理论力量。

3.以方法为抓手,跳出思维范式陷阱。在一线的教学实践中反映的情况常常是:学生一开始面对用对立统一观点看“××关系”显得无所适从,然后经过教师释疑解惑获得这一类试题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但是又很容易陷入不分青红皂白就运用“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思维定势。

比如:学生作答2014年浙江学业水平考试:简要说明材料中国务院的要求是怎样做到“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的(8分),学生很容易生搬硬套“同一性和斗争性作答”的习得方法。殊不知本题是要提取国务院的要求,调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作答。再比如:学生作答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二卷:结合材料一,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如何处理敦煌莫高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的关系(14分),大多数学生只会套用“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殊不知本题还有一半的分数是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

听北大卢晓东教授《走出思维范式陷阱》,领会大数据时代的魅力,我们如果对流行多年的经典试题进行微格剖析,是可以积多年经验教训为教学智慧,交给学生一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形成必要的范式。但是,在旧的范式中沉浸越深者,学习越多、掌握更加精确、陷入旧的范式陷阱越深,越难以跳出思维范式陷阱。怎样才能跳出这个陷阱?笔者认为,就是要以《课标》、《意见》等引导学生从旧的认知发展到新的认知,在思维的变式训练中,找到学生在旧认知中越陷越深的问题,分析其根源。通过有效的情境创设,加强“意义构建”,解开思维的枷锁,从而获得个性自由感受和学习的价值。

第6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重商主义的旋风吹遍全球,关于商业的学科在社会公众内心的地位,已经上升到非自然科学、非技术科学领域之外最受欢迎的部门。

在极重视学历教育和应试选拔的中国,每年各地的“高考状元”中,绝大多数会选择清华、北大(近年来增加了重金“买状元”的港校),在选择清华、北大的状元中,已淡化了“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专业选择标准,相当的部分会选择金融、经济、管理等相关的专业(也即职业方向)。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所面临的是耐得住研究探索的寂寞、坚持得了枯燥的反复实验、忍受得了不断的失败。而商业活动的色彩则要丰富得多,站在纯财富收益的视角,置身财富积累、增值、流动的层面,参与者自身可能得到的财富预期也大大高于其他领域。

接受商科教育,商学院是不二的选择,到哪里去读商学院呢?或者说读哪一家商学院呢?对中国有志于读商科而且决心拿到MBA文凭的学子或者是职场人士来说,这个选择是值得探讨的。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这样形容全球商学院教育现状:“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计算出全世界超过13000所学校提供商业学位,其中中国和印度就占了2700所,它们几乎都是1990年后创建的。1997年,大学只设有74门新的商业课程,到了2007年竟达641。”

中国和印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商科教育强国,特别是中国,商科教育的勃兴不过是近30年的事,如果从中国高校大扩招算起,才不过20来年。现如今中印两国的商科教育院校数,占到世界商科院校数的五分之一,有点“”的味道。当然,中国和印度庞大的人口基数,有对应的商科教育需求并不奇怪。然而“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一夜冒出这么多商科院校,师资力量、校园文化这些软实力的积淀无法速成。

一般来说,高考考生遴选商科院校的标准自然而然地倾向于两个层面,其一是院校的名气,清华经管院、北大光华经管院为高考状元们的首选,近年来重金揽才的港校也在其列,而人大、复旦、上交大等的经管院就属高分考生们眼中的第二梯队了;其二是院校的地域,京、沪、港院校当仁不让是第一梯队,全国各区域中心的商科院校也是热门。

在商科教育积淀厚重的西方及西方媒体的眼中,怎样看数量庞大的中国商科院校中的楚翘呢?在两家全球顶级财经媒体《经济学人》和《金融时报》的相关报道中,中国大陆的商科院校被提及最多的仅有一家,上海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

需要指出的是,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仅限于MBA教育,即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工商管理硕士)。望文生义,MBA的培养目标是商界的高级白领乃至于金领。或者可以换一个角度,MBA教育于求学者而言是商科学历的高级追求,于商科院校而言是商科院校教育水平的评价基准。就此,国内一流名校如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上交大等等必然也将MBA教育作为其商科院系的必备设置。

以MBA为评价标准的商科教育于我们是当代的舶来品,显然就应该站在一个全球化的层面审视这个灼热的领域。事实上在中国的MBA教育架构中,国外知名商科院校如影随形。

《华尔街日报》披露“欧美知名商学院渴望利用中国的需求获利,纷纷开始推出、扩大与中国大学的MBA项目合作,或是独自推出面向处于职业生涯中期的高管人士的课程。”用了这样的措辞“一流商学院来华掘金”。其一,说明商科教育在MBA这个层面是市场化的一门生意;其二,说明中国的商科教育市场很诱人;其三,说明进入中国的商科教育市场是需要资格的,这个资格叫做“一流”,国际级的一流。

英国《金融时报》每年做一个“MBA年度排名”,被加入排名的商学院100个,也即是《金融时报》排名者心目中的“世界前100商学院”。观察排名名单,在院校所属国家一栏中,英国出现了23次(有两个是与他国院校合办),而美国则出现了59次(有一个是与他国院校合办)。即在全球商科院校的第一方阵里,英美两国占据了大半壁江山(80%)。在商科教育这个领域,美国的领先程度和强悍实力无可匹敌。

这个榜单中,中国二字出现了4次(有一个是与他国合办院校),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在2010年的榜单中综合排名第10,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综合排名22,香港中文大学综合排名第28,中国/美国/英国/阿联酋合办的霍顿国际商学院综合排名94位。

在中国四所入围2010年度前100的商学院中,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近三年未跌出过前20,三年平均排名14;而中欧商学院从2008年的11、2009年的8,跌落到2010年的22,三年平均排名14;香港中文大学则是首次升入前100,且跨度极大,一下就进入28名。

从这四所中国相关的商学院观察,体现出极为强烈的全球化色彩,中欧国际商学院是中欧合办的。香港是全球最富盛名的贸易自由港和国际金融中心,香港商科教育的厚重积淀使港校商科在中国名列前茅名至实归。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能够迅速崛起,排名如此靠前,与借助欧洲知名院校雄厚的师资和管理资源恐怕不无关系。据《华尔街日报》“即将卸任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院长一职的George Yip,将去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工作。曾任伦敦商学院院长的奎尔奇最近成为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荷兰鹿特丹管理学院2010年排名25,三年平均排名28,至于伦敦商学院就更有说头了。

在中国人心目中,一提起商学院,恐怕第一时间就会想起美国的哈佛,在中国无论是正规的书店还是卖书的地摊上,很长一段时间来,只要浏览财经书籍,就满目晃动着哈佛二字。在最新的“福布斯100家最好商学院排名榜”中,哈佛商学院排在第一,斯坦福商学院排在第二。而有意思的是在《金融时报》排名中,总在前两位晃悠的并非哈佛,而是英国伦敦商学院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哈佛2010年第3、2009年第3、2008年第5。所以,上海中欧工商学院能够由伦敦商学院前院长做院长,肯定加分不少。

前面说过,商科教育,特别是MBA教育是被当成一门生意来做的,这门生意相当于教育领域的“奢侈品”,读商科的代价很高。既然是生意,就没人想做赔本的买卖,读商科的高投入是与其职业预期的高收益挂钩的。

美国经济尚未复苏,MBA毕业生的就业也尚未达到金融风暴前的水平,根据《华尔街日报》,“整体上,美国57%的全日制MBA学生在3月中旬就已拿到录用通知书,而在一年前,该数字仅为40%。”而且,“根据研究生入学管理委员会的调查,今年MBA毕业生的预期平均起薪为91,433美元(约为54万人民币)。”在美国招聘网站最新的2010版200个最好和最差职位的调查排名中,平均薪酬最高的是航天工程师,为95,000美元,而MBA毕业的职场新人的平均起薪已经达到91,433美元,这就是高收益的象征。

根据《金融时报》排行榜,MBA毕业生的平均年薪最低的是加拿大Alberta大学商学院,为79,383美元(约合48万人民币),最高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为169,989美元(约合110万人民币)。在MBA毕业生薪资最高的前10位商学院中,美国的商学院占据了前八。说明美国的商科教育如此发达,水平如此之高,跟其商科毕业生在市场上的认可度是正相关的。哈佛商学院在MBA毕业生薪资的榜单上位居第4,盛名与实际表现多少有些差距。

值得关注的还有中国相关的四所商学院,在MBA毕业生薪资榜上,中欧工商学院以119,309美元(约合77万人民币)位列第一,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115,535美元(约合74万人民币),香港中文大学103,136美元(约合67万人民币),以中国人的人均收入水平,可见其含金量。

国内媒体有一句话“业界人士表示,国外MBA学费的多少是按毕业生平均年薪来衡量的”,预期收益远在社会职业圈的平均水平之上,则商学院们张开收费的大口也就不谦让了。(以下数据来自学校官网)

在《金融时报》榜单综合排名前三的

伦敦商学院2011年为53,900英镑/15~21个月课程(包括课程资料费,不包生活费),约合54万人民币。

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为53,926美元/2011~2012学年(食宿、健康保险、书籍、杂费需35,300美元,总计89200美元),课程2个学年完成,总费用超100万人民币。

哈佛商学院为51,200美元/1学年(9个月食宿、12个月保险、书籍杂费需32,800美元,总计84,000美元)课程2个学年完成,总费用超100万人民币。

与中国相关的四所商学院中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2011年入学的MBA全程全费用为636,000港币(包12个月食宿开支,课程杂费,书籍)。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MBA课程学费为29.8万人民币/2个学年(不包括食宿和杂费)。

总体上,香港、内地的MBA学费与欧美之比天壤之别。

学费虽然足够奢侈,但未必有钱就能够如愿就学,还有更苛刻的门槛。商科是很偏重商业实践的课程。著名商学院的MBA都为申请人设立了与实践相关的门槛。商科教育与英语几乎密不可分(在排名前100的商学院中80%在美英),英语水平的要求自然不低。

《金融时报》榜单综合排名第一的伦敦商学院,要求申请人具有三年以上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非英国留学生IELTS最低分数:7.0;TOEFL最低分数:(书面卷)600,(计算机卷)250;GMAT(经济管理研究生入学考试)平均成绩:640(满分700)。

排名入前10的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全日制MBA要求申请者具两年相关从业经历,IELTS最低分: 6.5;TOEFL 最低分 600 (书面卷),250 (计算机卷) 或100 (网考卷) ;GMAT平均成绩: 650 无最低分要求,80%申请人在 580以上。

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全日制MBA要求申请者具有两年以上工作检验,鼓励提供TOEFL和IELTS成绩,必须参加GMAT考试,无最低分要求。

要求的严苟可能来自两个侧面:其一,想进入世界排名靠前的商学院的申请者众多,门槛被抬高;其二,世界排名靠前的商学院为教学质量和毕业生质量计,不敢拿入读标准开玩笑。这样,这些顶级商学院手里拿着两把刀,一把是实际经历,一把是学业水平(包括英语),把前来申请的群体中鱼目混珠的赘肉剔除得干干净净,剩下一根精白的“骨头”。

第7篇:高考全国二卷范文

关键词:评卷误差;质量评价;网上评卷;评卷系统

0 引言

1989年教育部考试中心确立了《关于高考实施标准化考试的规划》,定义标准化考试为应用现代考试测评理论,采用计算机技术,以降低评卷误差,达到准确公正的目的。

标准化考试只是使用OMR技术解决了客观题的评卷误差问题。但是对主观题的评卷继续采用人工评卷方式,由于评卷员的观点、经验、看法不同,对同样的答题,可能会产生给分的分歧,对考生的评分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这里所说的评卷误差,是指因评卷员掌握评分标准的差异而导致自己与其他人员不一致或者自己在不同时间段不一致所产生的评分偏差或者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偏差。产生评卷误差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只能控制,不能完全消除。现用的纸张评卷方式在误差监控上缺乏有效的手段,为了更好地做到有效地控制误差,提出了网上评卷的模式。

“网上评卷”就是通过扫描设备,把考生的纸质答卷扫描后变成数据流的电子答卷,评卷员分别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评阅答卷,不会受到其他评卷员的打分结果的影响,可以完全做到独立根据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和手段,能够及时发现评分误差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达到控制评分误差、保证评卷准确性的目的。

1 评卷误差及其产生的原由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目标是为了对考生进行教育决策提供决策依据,因此,大规模教育考试都是高信度考试,与考生及考生家庭甚至学校的利益密切相关。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目标和性质决定了考试结果误差必须尽可能少,具有高度的可靠性――信度;这里可以将考试结果解释为考生学科素质的标志,以考试分数为依据对考生进行决策,所以要求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结果必须具有高度的信度和效度。

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取决于很多因素,如考试的测量目标是否准确、测量目标的行为目标及其表现水平标准是否明确;试卷的长度及试卷的结构;考试试题的类型、试题的难度、试题撰写的质量等。

由于我国的大规模教育考试一般都是高利害考试,因此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是教育考试最重要的质量指标,而对考试效度和信度威胁最大的是三种来源的测量误差,它们是:

(1)对所要测量的考生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内涵及其与之相关的行为目标的定义方面的误差;

(2)在所要测量的考生的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及其行为目标确定的条件下,试题的设问、应答与要测量的行为目标相关程度方面的误差;

(3)评分标准以及评卷员对评分标准各种不同的理解和使用方面的误差。

第一个方面的误差主要在考试的设计阶段对其进行控制,第二个方面的误差主要是在命题阶段加以控制,而第三个方面的误差主要在评分阶段进行控制。

可见,评分阶段对误差的控制是保证考试结果信度以及考试结果解释和使用效度极其重要的一环,必须对评分进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对评分误差进行有效的控制。

评分阶段的误差主要来源于主观题评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由于每个评卷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不可能完全一致;另一个是评卷期间同一评卷员不能始终如一地应用评分标准所形成的评分误差。

2 网上评卷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网上评卷作为新生事物发展到现在,已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得到推广,从发展方向和趋势看,已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但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流程和方法上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如何根据网上评卷的特点进一步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发挥优势,并在系统和软件设计上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

网上评卷需要继续研究解决的问题主要有:

(1)评卷模式

现有网上评卷的评卷模式起源于广西考试院对英语、语文两门文科科目作文的评分,随机分发机制对解决文科科目作文评卷员“背对背”引起的主观误差问题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但是,随着全国各省高考网上评卷全科目的推广,特别是理科学科,只有评卷员评分的客观差错,而没有也不应该出现主观误差,这样就导致目前的随机分发机制出现了不适应。寻求新的评卷模式和质量控制模式,是网上评卷今后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2)评卷组织结构

传统的考试评价已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评卷领导小组领导下的学科组组织分为:学科组长、专家组、质检组、题组长(包括大题组长、小题组长)、评卷员五层结构。但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基本上只设置了三层,即大题组长、小题组长、评卷员,并将学科组长、专家组和质检组的部分功能混杂在大题组长和小题组长中。这样就使得学科组长、专家组和质检组不能充分有效地干预评卷进程,也无法实时发现评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评卷流程

第一,挑选样卷的流程是网上评卷前期的重要过程,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没有充分了解评卷学科组的需求。第二,试评阶段非常重要,要重点研发,因为试评阶段涉及评分标准制定的是否合理、评卷员对评分标准的理解和掌握,评分标准的修正,所以应有各项统计数据,特别是对评卷员应有初步评价,以便正式评卷时对可能有问题的评卷员重点监控。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必须加强试评的功能要求,并在无评卷员提问题后再开始正评。第三,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基本上不能提供完整的成绩统计与分析报表。第四,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基本上不能提供有效的评卷员综合评价报表,不利于学科组对评卷员的评价管理。

(4)评卷参数的设置

目前的网上评卷系统不能够很好地针对不同的学科和题目设定不同的评卷模式和给分模式,不能够合理恰当地设置评卷参数,及时有效地监控评卷质量和进度。

3 网上评卷系统的质量评价指标

3.1 网上评卷系统主要的质量评价指标

(1)统计指标。统计指标主要有“平均分”和“标准差”。平均分可以显示出评卷者给分有没有偏高或偏低的问题;标准差显示给分的离散程度。统计指标主要用于评卷质量的监测。

(2)一致性评价指标。一致性评价的目的是评价评卷员的评分标准是否与专家一致(专家一致性)、与题组总体一致(总体一致性)、与自己前后评分一致(个人一致性)。通常采用相关系数法进行一致性评价。

(3)趋中性评价指标。趋中性评价即判断评卷员是否给“保险分”。主要适用主观性较强的科目如语文、外语,特别是作文。评价指标包括标准差系数和保险分系数。

(4)综合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用于单位时间内的有效评卷次数给分与最终结果分的分差的绝对值小于或者等于控制误差值的一半时,计为一次有效评卷。

显然,当评卷员有效率高,评卷时间少,评卷总量大,其综合评价指标就高。但该指标不能明显区别“慢而好”与“差而快”,因此,也是一个相对指标。

3.2 主观题评分的质量评价指标确定原则

(1)主观性较强的科目,如语文、外语、历史、地理、文科综合,多人评分能使误差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所以,应尽量采取多人评分。包括指定三评、组长仲裁、专家组讨论等形式,上述评价指标可全部采用。

(2)主观性较弱的科目,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理科综合,多评并不能显著提高评卷质量,反而增加工作量及管理复杂性。趋中性评价指标的实际控制作用不大,可不采用,只用一致性及综合评价指标,但须加强评卷质量抽查的力度。

(3)上述评价指标只能是相对指标,具体评卷员的评卷质量还需结合抽查评卷员的评卷过程进行认定。

4 网上评卷系统的技术架构

4.1 网上评卷系统技术平台

网上评卷系统平台产品应按照大规模教育考试和网上评卷的相关工作流程,通过对评卷的业务逻辑重组,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集成技术、TCP/IP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XML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来构建。

在这个平台上将实现:

①基于Internet/Intranet、异构计算机和操作系统平台的网上评卷系统产品;②网上评卷信息化标准与数据接口规范;⑨网上评卷的组织与权限管理模型;④网上评卷的质量与进度监控模型;⑤网上评卷的成绩核查模型;⑥网上评卷的评卷员评价模型;⑦网上评卷的成绩统计与分析模型;⑧网上评卷信息安全模型。

4.2 网上评卷系统的体系结构

为了满足网上评卷及其不断增加的相关新业务需求,要求网上评卷系统采用分布式应用的多层体系结构,使得系统在体系结构上能保持良好的可扩展性、高可用性和技术先进性。

分布式应用的三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一层是表示层,主要完成向用户展现各种数据以及收集用户提交的各种数据,并进行简单的数据检查工作。第二层是商业逻辑层,主要完成对数据的商业逻辑运算。第三层是数据库层,负责数据的存储、访问及优化。

三层体系结构的优势在于:首先,通过将整个系统分为不同的逻辑块,客户端和应用服务器、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的通讯、异构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等都可以通过中间件来实现。当业务逻辑改变时,客户端并不需要改变,可以大大提高系统模块的复用性,缩短开发周期,降低维护费用。其次,大大增强了系统的扩展性。由于系统功能模块化,既可以将系统更完善地升级,又可以适当增加系统的其他应用。

网上评卷系统分布应用的多层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4.3 网上评卷系统的功能层次

(1)数据层:由一系列数据库服务器构成了网上评卷系统的数据中心。

(2)系统核心服务层:由业务中间件集构成与评卷业务逻辑相关的服务,同时提供支持各子系统协同的基于消息中间件集的服务。这些服务在统一的服务控制策略管理下运行,更改服务控制策略,可以重构不同的业务流程。系统核心服务由一个系统管理工具来配置与管理。

(3)数据通讯层:本层完成两项功能,第一,通过内容管理为应用系统提供应用逻辑的数据视图以及数据访问;第二,提供和其它系统进行数据交换的网关,比如和网上报名、网上填报志愿和网上录取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换的网关等。

(4)信息安全层:在本层中通过身份认证以及其它一些信息安全策略对系统提供信息保护。

(5)应用层:实现网上评卷系统的权限管理、扫描与数据处理、主客观题评卷、质量与进度监控、成绩核查、评卷员评价、成绩统计与分析等子系统的功能。

4.3 网上评卷系统的软件结构

为了满足网上评卷系统的可扩展性以及可维护性的要求,系统的软件实现一般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用户管理、界面处理、业务提取、业务处理和业务,如图3所示。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