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描写雪景的诗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描写雪景的诗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描写雪景的诗句

第1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梅花——让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就可以联想到寒冬和雪景。

在植物当中我最喜欢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强,所以我喜欢梅花,虽然我没见过梅花,但是我看过描写它的诗句,听过歌词带着梅花的歌曲,每当我打开带有梅花歌词的音乐的时候,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那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让我感到了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它仿佛在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学会坚强,不管人生的路有多艰难,都要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其实我很敬佩梅花,因为它在最寒冷的时候绽放,它用它最美的身躯让冬季不再死沉沉,它在冬季绽放,给这个冬天带了了一丝生机,让这个冬天填了一丝韵味。让我们不再觉得冬天寒冷,如果要是下雪,雪花落在梅花上,好像给梅花穿了一条连衣裙,在冬天,梅花和雪融合起来,那让整个冬天更加美丽。

我喜欢梅花是坚强和顽强,它在枯草之间脱颖而出。它是最美的,她说是最独特的,每当我看到描写梅花的诗句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在白雪中散发着的淡淡的梅花香气。

第2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王晓智

冬天里的雪花漫天飞舞,犹如从天上撒落下来的鹅毛一样,慢慢地飘到地上,给冬日里的大地披上一身银装。

下雪的时候,也是小朋友们欢乐的时候。因为雪一停,他们就可以在雪地里堆雪人、抛雪球、打雪仗。如果有一片大的冰面,小朋友们还可以在冰面上滑冰玩雪。这些娱乐活动都是因为有了雪花,冬天里的雪花给寒冷的冬日平添了一份乐趣。

第3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一、启发想象,进入诗境

诗歌是意象的艺术,抒情言志要借助于意象。同时,诗歌又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别林斯基说:“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想象中进入意境是十分重要的。现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所说的就是要求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描写的特定意境中去。学生进入了诗歌的意境,就能把握作品的命脉,了解作品的神韵,体验作者的情感。因而,诗歌教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设计好富有感染力的导语去震撼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情绪,从而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以达到先声夺人之妙。其次,通过吟诵来培植学生审美心境。古诗词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我们吟诵时就要吟出诗词的情感味、音乐美,让学生在听吟或自吟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再次,要注意教学辅助手段的恰当运用。如随机利用挂图解说、乐曲欣赏或幻灯片等,物化诗境诗情。这样,可以让学生根据作者在诗中所描绘的图画,通过自己的想象,在脑海里再现出诗中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从而产生置身于图画中的审美情感。

例如,教学王维的《山居秋暝》,教师便可这样描述:秋天的黄昏,雨过天晴;彩虹西悬,山野空旷幽远,日光从松树间静静地泻下来,留下参差斑驳的倩影,泉水在小溪中叮咚流淌;竹林那边不时传来欢笑声……这些不同视角瞬间图景,当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描述下迅速将画面组合,并感受到这样一幅美丽的田园生活的画面时,可以说是入境了。然而,这时的学生只不过停留在对诗歌“图画”的欣赏上,接着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以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相似情景进行想象,调动储备在脑中的自己经历过的生活表象,闭目遐想,有如置身在生活的真情实景中。如诗句“莲动下渔舟”,虽然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下不难感受到荷花摇曳的美姿,但难以身临那种“莲动不见舟”的妙境。此时,教师可进一步启发他们根据头脑中储藏的各种审美表象――如田野、青山、绿水、鸟儿、蝴蝶等等,结合每人的生活经验,进行一番整合。这样就不难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美妙图景。当然,由于各人的知识经验不同,感受不同,再造出来的图景自然也会千差万别。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顿悟开窍,不仅领略了诗歌的“图画”,受到感染和熏陶,还增强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教学时,我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影像、动画、声音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与诗人一起展开想象,感悟诗歌所蕴涵的意境美,由桃花盛开联想到“春江水暖”,进而想象鸭群在春江中浮游嬉戏的欢快情景;由蒌蒿、芦苇联想到“河豚欲上”,进而想象:春天来了,河豚也该逆流而上了……这样,审美的主客体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人和自然达到了最美妙的和谐。

二、寓情于景物,激趣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又说:“物皆着我之色彩。”①优秀的诗篇是诗人充沛感情的艺术结晶,他们笔下的景物已经情感化,此情此景已变成我情我景,物我无间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感知诗中所描写的景物形象、生活情景,而且还要感受融洽在这景物形象、生活情景中的诗人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的心智发出灿烂的火花,让他们被美的境界所激发的感情与诗所寄寓的感情产生共鸣。

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诗中,诗人在采菊之始时的心情是“悠然”的,只是偶一抬头,却望见南山的日夕气象,悟到其中的真意,这样,南山归鸟仿佛便是诗人,诗人也尤如进入了南山,与南山融为一体。当学生进入诗中那清灵淡远的意境时,自然会被诗人那种超尘脱俗之情深深感染,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似乎也有化身为淡菊飞鸟,或是一抹夕云,而融入其中的感觉。可见,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以浓郁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自然产生共鸣。

三、反复品味,感悟意境

“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是诗人用诗句带给读者的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感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入作品意境后,由于受到作品之境的感染,自然会调动自己储存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但我们还必须看到,这还不是教学的终结,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品味,从情感共鸣进入到对社会、人生的更深层的思考。在欣赏诗人所描绘的“景”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它如何美,还要懂得它为什么是美的;在领略诗人所倾吐的“情”时,我们不仅要学生知道诗人倾吐的是什么情,还要懂得诗人为什么有这样的情,从而使学生有所感悟,有所启迪。例如教学《山居秋暝》一诗,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入诗境后,“青松明月,翠竹青莲”这种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定会深深感染他们: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生活得多么美好快乐啊!仿佛置身于其境其人当中,感受着诗人那种追求安静纯朴生活的情怀。然而再深入仔细品味,特别是结合尾联中的诗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学生就会感悟到诗人写山居之美景只是表层意思,不是真正意图,诗人的真正目的在于要摆脱对狭隘的功名利禄的渴望,从污浊的政治环境中摆脱出来。

又如教读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前两句写山鸟不飞,行人绝迹,字面上虽未提及“雪”,但出色地描绘了一片茫茫的雪景;后两句用孤舟老翁冒雪独钓来点缀雪景,全诗营造了一种清冷、幽静、孤寂的情调,可谓“情景妙合无垠”。②学生反复揣摩品味后感悟到:原来诗中的“江雪”、“孤舟”等景物正是反映诗人在恶劣的政治环境中抗争及其孤独感的写照!这样,学生不但获得了一种心与境相契合的审美愉快,还体味到诗人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见,感悟诗歌中的意境,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要由外而内地透过景、物,去把握其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蕴。

总之,诗歌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学生审美欣赏能力,激发其思维创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

注: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

第4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摘要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都以擅长描写大自然而闻名于世。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以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动植物为主,他把对大自然的喜爱、崇尚之情贯穿于诗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充满和谐、欢乐、恬静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继承了华兹华斯的写作风格,其诗记述美国新英格兰乡村生活的自然情趣为主。两位诗人对大自然格外“钟情”,但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大自然 诗人 美丽 荒芜 快乐 孤独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对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影响很大。华兹华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诗篇中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的朴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乐的画面,看作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丽风光就是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他对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爱和崇尚,得到了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回应。弗罗斯特一生中写了大量自然抒情诗,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大自然诗人。二位诗人都坚持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是对纯朴美德的回归。但他们的诗中却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弗罗斯特三分之一的诗,涉及的是对秋天和冬天的描绘,他所记述的新英格兰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风光,和华兹华斯描绘的充满快乐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自然画面的描写

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认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绘。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新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的诗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在那度过。幼小的华兹华斯充分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壮丽山水。在他的诗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样会说话,风和云可以与人交流。

华兹华斯大部分的诗记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万物新生,植物开始生长,花开了,新的枝叶发芽了。白色、粉色和黄色的花儿装饰着春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农民们在天野里播下的种子,鸟儿在欢快得啼鸣,传递着春的信息。春天是一个令人娱跃、奋发向上的季节。华兹华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快乐季节的幸福描写:“溪水流汩汩/雄鸡啼喔喔/小鸟鸣啾啾/明湖闪烁烁/沉睡的绿色田野沐阳光……”在语言清新质朴,意趣盎然的诗句中,人与自然都是快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读弗罗斯特的诗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诗歌里,诗人大量运用了描写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华兹华斯记叙春天和夏天的诗句相比,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描写的冬天、雪以及树林永远在黑暗的笼罩中,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现“自然界的冷漠、残暴及人类的孤独、困惑”(杨金才,2002:142),如描写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凉之地》、《一个老人的冬夜》和《摘苹果之后》。

《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描写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夜色茫茫中观赏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盖,面对苍茫大地,诗人孤身一人,内心孤寂,无法排解。《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实质上想要表达的是诗人荒凉的孤寂的内心世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抚慰人的心灵,使孤独的人不再孤独,但是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美国新英格兰凄凉的冬天画面。人类不仅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安慰,反而变得更加孤独。

二 对大自然的态度

对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诗人受伤的心,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崇尚大自然,甘居乡村,过田园生活。通过与大自然交流,他们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带来的欢乐。华兹华斯称:“(那时)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来生命的归宿。

华兹华斯在经历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与他妹妹罗西重游葳河,写下了著名诗篇《丁 寺》。他听见潺潺作响的山泉,又目睹岸边的危崖陡峭,还有那黑压压的槭树、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园和树林中冉冉升起的团团青烟,不禁发出了由衷感叹:“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过树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灵魂多少次求助于你!”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独而敏感的他,在经历了心灵的创伤后,却仍有着美好童年的回忆,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重新站起来。因此,自然是他“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当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灵受到了创伤,大自然总会给他滋养与抚慰。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都被誉为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唤起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而弗罗斯特的诗,与华兹华斯的诗歌《丁 寺》完全不一样。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惧怕,大自然具有破坏性,令人厌恶,而不是盲目的爱。他的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自然总是被描述成邪恶的产物,是有邪恶的元素构成的,对人类具有掠夺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许被令人吃惊的黑暗设计所控制,他的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诗歌《设计》(Design)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Design)讲的是作者在早晨,发现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首诗重复最多的是这两个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幅画面就像一块坚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满了死亡和枯萎的气息,像巫师做的有毒的汤药的配料一样,已经死去的飞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纸风筝一样。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白色的恐怖气息几乎使人窒息,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诗的最后诗人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刚好落到那样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飞蛾呢?是黑暗的设计吗(Design)?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飞蛾,但实际上,飞蛾象征着人类,蜘蛛象征着冷酷的宇宙。在残酷的宇宙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是软弱的,人类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那只飞蛾一样,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这首诗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无情,深不可测!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电闪、雷鸣等等。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统一。大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每一件物体都有它的特殊价值,它的涵义很广。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诗人喜爱描述的对象。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灵感,他认为“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能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丽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使人们忘记了人间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智慧和知识。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达了大自然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和谐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和睦相处,人们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德。诗中写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写的是一天诗人来到小溪边休憩,听见有百曲千歌的谐唱交响,快乐的思绪涌上心头,在小溪边,他还看到“绕着绿阴下的葱葱樱草/长春花绾出了个个花环/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奥/如吐纳氤氲而觉着心欢”。长春花和樱草在绿荫下和睦相处,它们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欢乐。与祥和快乐的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充满了烦恼和冲突,诗的最后两句写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诗人有足够的理由悲哀,因为人类社会的不幸福和不公,人们应向大自然学习。

根据浪漫主义的特点,大自然不仅美丽,还能给人们提供知识,人们真正的老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厌的奇书,能启发人的智慧,教给人真理。在华兹华斯《转折》(The Tables Turned)一诗中有明显的阐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华兹华斯告诉人们,林间红雀甜蜜的歌声包含着智慧,小画眉的歌声也是不同凡响的,他号召人们都来聆听自然的教导。大自然中有丰饶完美的宝藏,能启发人的智慧。而自然这本书永远读不够的。

再看弗罗斯特的诗,唯一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自然以各种各样的消极、负面形象出现,或者冷酷残忍,或者荒凉漠然,或者潜伏着危险,或者阴险狡诈,根本就无视人类的存在,自然不仅不能抚慰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如《一个老人的冬夜》,诗中“屋顶白雪”是老人的白发,“墙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泪,暗示老人与屋子之间的关系,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老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夜晚他只能与月亮为伴,表达了人与外界的隔阂,强调老人的孤独、绝望和无助。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华兹华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朴素、生动的日常口语,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劳动人民的不幸与质朴,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开创了一种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诗风。弗罗斯特诗歌风格是语言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自然界的冷漠无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时,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四 两位诗人不同自然观的成因

从以上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和分析中,我们看到两位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画面和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这与两位诗人所生活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华兹华斯出生在新英格兰的西北部湖区内,湖区以秀丽的山色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闻名,他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华兹华斯对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敏感。

而弗罗斯特可谓尝尽世间的艰辛困苦,他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就担起生活的重担。婚后不久,第一个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脏病突发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儿子自杀身亡。从他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来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运的无情、未来的无法预测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弗罗斯特诗歌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兰乡村和乡下人为素材,描绘了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两位诗人都对英语语言的诗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作者简介:

第5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情感美、景物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因此,在当前的语文教学改革中,把美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美的陶冶,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必须审美化,才能达到艺术化的境界。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让学生发现美

语文教材的内容美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够鲜明生动地描绘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如《最后一课》展现心灵美,《三峡》颂山水美,《故宫博物院》写建筑美等,能给人以如临其境般的想象。课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彩,具有个性的人物刻画等,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课文中有许多地方描写了人们极普通的生活场景,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平凡中的美。以课文《小站》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用简要的文字勾画《小站》的整体画面,月台正面――红榜,小黑板;出站口――卫生宣传画;月台中间――喷水池,假山,小树,小宝塔;月台两头――杏树,蜜蜂。在学生勾画出一幅月台的图画、正要进行审美评价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这小站的地理位置如何?学生会发现小站地处“北方山区”,四周“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小站的形象与周围的自然环境一联系,学生就会发现小站的美,并明白这种美来自本站工作人员的“精心布置”,来自他们热情为旅客服务的心灵。课文中“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就是对这美的心灵的赞颂。至此,学生会欣然领悟,课文以小见大,揭示了生活中的美。学生在感受课文蕴含美的因素的同时,也懂得了“美是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而更主动地去观察生活。

二、让学生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的美,必须使其对课文产生一种强烈的持续不断的求知欲,对课文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创设美的情趣,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及时引到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所创造的情境中去,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可设置这样的语言情境导入新课:“1976年1月8日,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黑色的日子。在这一天,一颗心脏停止了跳动,一个为国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伟大身躯倒下了。群山群立,为之默哀;大海怒吼,为之悲痛;日月无光,为之洒泪。华夏神州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世界五洲四海,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他,就是我们无比敬爱的。虽然永远离开我们了,但他永远在亿万人民的心中。今天,我们学的这篇《十里长街送总理》再现了当年人们在十里长街上送别的感人情景”。并伴随着“哀乐”,给学生先创设出一个特定的悲伤气氛,让孩子们在这个气氛中去学习这篇课文,去了解、认识这位伟大的人物。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陶冶学生的心灵,有着重要作用。

三、让学生鉴赏美

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必须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实践,以提高鉴别和欣赏美的能力。如《第一场雪》一课写放晴雪景一段,作者推门一看,不由发出一声感叹“嗬”,内心的喜悦溢于言表。课文先总写了柳树、松树和柏树上的积雪,写了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震落树枝上的雪,然后引导学生想象万里江山一片白皑皑的雪景,欣赏那洁净无瑕的环境美。再让学生通过读读、想想、说说,明白因为雪下得大,雪花不规则地重叠,细看就给人一种毛茸茸的感觉,亮晶晶是因为阳光放射出光芒。作者通过“毛茸茸”与“亮晶晶”、“蓬松松”与“沉甸甸”这两对初看是不协调的反义词,细读却是观察入微的自然写照的对比,描绘了雪后世界的形态美,再加上随风飘扬的雪末儿映着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以及孩子们欢乐的叫喊声,这一切,组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的美丽雪景。我就这样通过引导学生熟读、精思,启发想象,进行联想对比,让学生陶醉于课文描写的雪景之中,把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和美的熏陶有机在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鉴赏美能力。

四、让学生创造美

第6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四读”指导;语文素养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古人亦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强调:“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更把“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第一学段的目标。可见,“读”是古已有之,且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

低年级小学生年龄小,刚刚学会运用拼音阅读课文,阅读能力还很稚嫩。阅读教学中,保证学生朗读时间,让学生充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至关重要,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的字、词、句,加深领会课文内容,而且还能提高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里,主要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1课《北风和小鱼》,谈谈自己在进行朗读指导时的“四读”做法。

一、自主朗读,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指出,一、二年级学生要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充分相信学生,留足阅读时间,引导他们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自读自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探究心理,教学中,导入课题后,读题,引导学生针对提出想知道的问题,教师板书重点问题,继而让他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自主学习,朗读感知,完成初读目标。如在教学《北风和小鱼》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读题,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板书重点问题:“北风和小雨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教师则借此机会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自主朗读课文内容,并出示阅读要求: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能直呼的,先拼再直呼,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2.再读课文,给自然段标好节号,画出生字新词,读一读。此时,学生便可按要求进行自主朗读。整个初读感知环节,显得水到渠成,效果显著。

二、情境朗读,品味语言

直观的画面是引领儿童入境生情,增强内心体验的有效朗读指导手段。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指导学生“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在实际教学中,我以课文插图为基础,充分运用多媒体课件,适时呈现相应画面,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个画面。这样做,既引领学生身临其境,理解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例如,教学第四自然段时,为使学生体会到北风“气极了”的样子。此时,我便相机出示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并说一说从哪儿可以看出北风“气极了”。学生很感兴趣,有的说:“他的脸气得发青了!”有的说:“他的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的说:“他吹的气更猛了,吹来了大雪,河水结冰了。”等等。继而再让学生读一读文本,学生皆能读出北风生气的样子。

再如,指导学生朗读第二、三自然段,北风和小鱼的对话时,我是这样做的:先请两三名学生做北风,学一学它的样子(骄傲、得意),再请学生做小鱼,体会小鱼的勇敢、坚强。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同桌合作,分角色表演对话。通过此环节的设计,学生兴致盎然,读得入情入味,演得惟妙惟肖,读出了北风的骄傲、得意,同时也读出了小鱼的勇敢、坚强,把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回味朗读,升华情感

“回味”原指吃过东西后,留在口腔中的余味,引申为在回忆中细细体会、玩味。在此,意为学生在充分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细细回味文本,借助美读、说一说等形式,升华学生对课文的情感体验。如,此课教学中,先让学生说一说:当寒冷的北风吹来时,还有谁不怕北风?(学生汇报课前预习搜集来的资料)然后出示雪景图,问:喜欢吗?为什么?你们又知道这美丽的雪景是谁带给我们的呢?借此渗透思想教育:感谢北风在这寒冷的季节里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愿亲爱的小朋友们像小鱼一样,在寒冷的冬天也能快乐成长!再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学了这篇课文后,北风和小鱼,你喜欢和谁交朋友呢?最后,全班学生诵读课文。

四、课外朗读,拓宽视野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要求“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重视并突出课外阅读的指导,同时也获得不小收获。课堂结束时,我给学生设计了两道课外阅读题,任选其一完成。1.选择相关系列的童话故事读一读。2.收集描写冬天雪景的诗句背一背。这样透过文本这扇窗户,学生便可接触更为广阔的语言世界,体验较为丰富的情感,在阅读中享受语言文字所赋予的乐趣,从而喜欢上阅读。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素养便可大大提升。

第7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第8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一、感受韵律美、节奏美之读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的诗歌最早是合乐吟唱的。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不仅讲究韵律,还讲究鲜明和琅琅上口的节奏等美学特质。诵读中国的古典诗词,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古典诗词的声韵显示语言的抑扬,节奏显示语言的顿挫,正如郭沫若所言:“节奏之于诗,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所以,在七年级上册教学古典诗词时,我就首先教给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基本方法,以此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强烈兴趣。其法:五言古典诗词通常只有3个节奏,比如唐代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七言古典诗词通常有四个节奏,比如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春泥。……”而四言古诗的节奏一般只有两个,比如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在教会学生把握诵读古典诗词节奏的基本方法后,再引导学生采用全班齐读、小组读、个别读、高声吟唱等方式感知古典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音乐美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琅琅书声中完成对古典诗词上述诸美的体味、品鉴目标了。

二、感知形象美、意蕴美之读

教学古典诗词,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文本音韵美、节奏美的感知与品味上,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的方式走进文本的深层意蕴,在读通、读顺、读懂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收集和处理古典诗词文本中透露出的信息:读出古典诗词中蕴含的深刻道理,感知古典诗词中塑造的人物(事物)形象,感知作者在文本中运用的叙事、抒情、议论、用典等写作方式,体味文本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思想情感等。但是,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指导,并非是句句领读,而是指导学生抓住古典诗词文本中的难点、重点和关键词、句来读,唯有如此,才会事半功倍。

比如,教学曹操的《观沧海》,我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一体现曹操一统天下鸿鹄大志的既是描绘虚幻之美丽景色又是抒发个人远大抱负的诗句反复品读赏析。而后,我再对曹操写作这首诗的背景及诗歌的主旨等加以适当点拨:这首诗是曹操建安十三年(208)五月北征乌桓、消灭了袁绍残留部队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在这首诗中,诗人将自己北征乌桓胜利的喜悦、阔大的胸襟、一统天下的宏伟抱负等融汇到诗歌里,借对大海雄伟壮丽景色的描绘,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经此点拨,学生很快就沉浸在了这首古典诗词所营造的雄浑美丽的意境之中,全身心地去体味、感知曹操勇武睿智、文韬武略之高大形象了。

三、展开想象翅膀、创造新意境之读

雪莱说:“诗可以界说为‘想象的表现’。”中国古典诗词尤甚。因为中国古典诗词具有篇幅短小、语言凝炼、情感丰富、内蕴深远等美学特质,所以,诗歌创作时,作者唯有通过想象才能将复杂的社会生活、深沉而抽象的情思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而事实上,几乎每一位远古的诗人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将有形的客观事物同自己丰富的主观情境等有机联系在一起,运用文字的功力将之组成一幅幅优美的、生动的、幻化的图景,从而使作者无限抽象的情思寄托在具体可感的意象之上,起到“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艺术效果。

第9篇:描写雪景的诗句范文

随着淮安市教育现代化的推进,多媒体教育手段逐步遍及所有中学。多媒体的应用,极大促进了教学改革和发展,其中以语文教学最受益。因为多媒体技术能真实地多角度地表现语文的形象性、直观性和可塑性,很好地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及在外听课中的感悟,就多媒体应用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谈谈见解。

一、利用多媒体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诺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好奇心强,大多喜欢直观、感性的教学方式。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新课开始前可先展示一段有关课文内容的图片或视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整和强化兴奋点,从而使学生迅速调整到积极的学习状态。

例如在教学《阿里山纪行》一课的前2分钟,播放一段《阿里山的姑娘》flas歌曲,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予学生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上,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这好比是茫茫沙漠中的一处绿洲,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

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一课时,我首先出示一组热带雨林、傣家竹楼、望天树等画面并配以傣族歌曲,让学生充分感受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这样以形象的画面、生动音响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讨论和学习做好准备。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选入语文教材的作品中,有不少是文质兼美的,要使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就要设法感动学生。利用多媒体可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例如教学《春》一文时,我精心设计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课前,先播放一组展现春天风景的幻灯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后口头简要描述画面情景,并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然后在画面的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音。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播音员极富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进入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美好意境,深深感受到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

利用多媒体软件可以制作模拟动画、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某种教学情境。课堂上,让学生边仔细观察、边思考讨论,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例如教学《愚公移山》时可依据智叟和愚公的对话,制作一个CAI课件,演示故事过程,创设教学情境,然后让学生讨论其是非对错。又如同样可以用卡通人物制作一个《两小儿辩日》的CAI课件,让学生讨论《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从哲学上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具体情境,将枯燥的文字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学习讨论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体验到追求真知、学会创造的乐趣。

四、利用多媒体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化难为易

现行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或深邃难懂、或枯燥无味,要准确理解十分困难。当教材中的重难点或关键处需要学生掌握而又难以掌握时,利用多媒体把知识内容与图、声、动画有机融合,将要表现的信息直观、形象、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就能化难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词时,如何透过词语、诗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的意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播放“北国雪景”图片的同时伴随配乐朗诵,一时间漫天雪花飘飘洒洒,冰封雪盖,巍巍长城,滔滔黄河依次展现,朦胧中连绵的山峦在舞动,起伏的高原在前行,一下子就把学生引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中;在一望无垠的冰雪背景下一轮红日从东方冉冉升起,那栩栩如生的画面,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豪迈的情怀,进入词中的艺术境界。

五、利用多媒体,能扩大教学容量

语文常规教学的时间为45分钟,老师往往既要花很多时间板书,又要拼命赶进度,导致一节课下来讲授的内容既不多又不透,时间利用率较低。而利用多媒体教学则不同,教师在课前已做好准备,把课堂流程和需要板书的内容制成幻灯片,上课时播放即可。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可以从容有效地组织教学。

例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启发学生思考回答菲利普夫妇随着于勒由“贫”到“富”再到“贫”的变化,神情、语言、动作、对于勒的态度等方面有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归纳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再用幻灯片显示出完整的板书设计。这样比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快几倍,再利用节省的时间,导入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语文教学跨越课堂、跨越学科,走向知识的综合化道路。

六、利用多媒体,能优化作文教学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作文教学过程情境化、形象化、趣味化,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