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能化监理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一、智能化建筑概念
目前有关建设部门将智能化建筑定义为:“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高效、安全、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结合了传统建筑工程与高新技术等多学科,内容涵盖多个学科领域,近年来,在我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及巨大的市场潜力。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特点
1、目标的明确性
任何工程项目都有明确的建设目的,有明确的工期和投资限额要求,有明确的质量和功能标准。工程项目管理所追求的目标,就是在项目的各限制条件的约束下,将项目顺利建成。
2、责任的明确性
2.1签订严谨合理的工程建设合同,明确项目管理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相互监督和促进对合同的履行。
2.2工程项目管理的当事人在组建自己的项目管理组织机构时,要根据实现目标任务的需要,设置部门和岗位,并明确其职责、权利和任务,明确组织中各工作人员的责任,制定完备的工作制度。严格履行合同,有一支精干高效的项目管理组织,是确保工程项目顺利实施的主要措施之一。
3、管理的复杂性
工程项目管理是对项目发展周期全过程的管理,跨越了从项目选择、论证、决策,到项目设计、招标投标、建筑安装,一直到项目运营后和评价,跨度大、时间长。现代工程项目本身技术和内容就十分复杂,而工程项目管理的内容又包括质量、进度和投资(或成本)控制,包括项目组织的建立与管理、合同管理和信息管理多个方面,因此是一个综合的、复杂的管理。工程建设项目的一次性和固定性,使得工程建设项目设计单一,不能像一般的工业产品成批生产(建设),工程施工受气候、水文、地质等因素影响大,因而管理复杂。
三、建筑智能化工程管理技术的应用问题
1、缺少系统规划理念
由于建设单位对智能化系统的理解深度还不够,因此,常常片面地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而承包单位对以需求为主导规划理念的缺乏,管理部门专业技术人员的缺少,造成经常是外行管内行,最后导致仅仅简单以技术系统的数量堆砌为衡量建筑智能化的标准,进而使整个工程的有效性降低。
2、设计院设计过程脱节
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设计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在定位不清晰。大多数设计院不重视或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层面上,提不出智能化建筑切合实际的明确需求,根本就谈不上全面系统的规划和设计; 其次,整体设计的理念还不强,在设计时只强调自动化与通信技术及相关功能的应用,较多呈现出电子、自动化、通信技术产品及其功能的简单集合与堆砌的设计倾向,在设计智能化建筑时没有一种整体考虑的思想。在整个项目设计过程中,多数项目智能化工程设计往往滞后于建筑设计,在进行施工图设计时,智能化系统设备尚未选型、订货,所以土建设计图纸往往没有照顾到智能系统,或者仅凭过去经验考虑,造成弱电管线预埋遗漏,电缆通道较小或没有等现象。所以设计满足不了现场施工的要求,从而造成了设计方案不合理、施工质量不合格,工程验收不达标,智能建筑不智能的严重后果。
3、施工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且管理不善
管理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工程建设管理人员准入制度不完善,很多管理人员可以靠着关系或者是凭借某一个高层的喜好而进入工程地方管理,由于准入机制的不合理,不严格,很多不懂管理,不知经济,不明财务甚至不懂技术的人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工程项目的管理层,管理团队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机构臃肿。对人员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在施工过程中,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晰,对人员的管理和对工程的管理脱节严重,同时,对工程技术人员的奖惩、任免、选用等主要是由施工单位的人事部门为主,管理也比较随意。
四、加强对建筑智能化工程的管理的措施
1、组织保证制度的建立
1.1实现目标管理,进行目标分解,从项目的各部门到班组,层层落实,按工程及分部分项工程落实到责任人,明确责任,制定措施,以精心操作的工序质量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1.2制定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控制程序,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定期开展质量统计分析,掌握质量动态,全面控制各分项工程质量。
1.3采取各种不同的途径,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观点和方法,使全体职工树立起“质量第一、为用户服务”的思想,以员工的工作质量保证工程的产品质量。
1.4优化施工方案和合理安排施工程序,作好每道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施工技术交底工作,搞好图纸审查和技术培训工作;严格控制进场原材的质量,严禁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合理配备施工机械,搞好维修保养工作,使机械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采用质量预控法,把质量管理的事后检查转变为事前控制工序及各项因素,达到“预控为主”的目标。
2、物资质量保证体系
2.1供应商确定,须在确定合格的材料供应商或有信誉的厂家中采购。
2.2材料供应商必须保证有足够的能力提供本机电安装工程所需某种材料或设备的全部型号规格与数量,以确保本机电安装工程所用设备材料的一致性。
2.3物资检验,应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规定及标准、规范、合同要求,对物资进行抽样检验和试验,并做好检验记录。
2.4设备材料进场,应及时对其进行验收,验收工作由物资采购部经理组织质检员、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并应邀请监理工程师参加。
2.5材料、设备验收合格后应及时填写《综合验收单》,《综合验收单》应编号存档。填写内容包括供方名称、合同单号、材料单号、合格证号、日期、数量、外观、质量状况、配件情况等内容,并由参加验收人员汇签。该《综合验收单》是质量追溯性管理的主要资料之一。
3、设计阶段的完善
在系统分析阶段,首先要定义清楚用户所需的智能化系统,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为用户做出详细的系统规划书,并在详细设计阶段做好技术设计与施工组织设计。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设计和职责问题,合理安排布置,统筹兼顾,有的放矢。在具体实施中,纠正总体设计中的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4、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的缺乏依然是目前行业的重大问题。因此,有必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技术水平过硬的专业科研人员,在技术开发,科研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在现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组织更多由多方参与的研讨会,听取包括建筑商,施工单位,业主,集成商等众多意见,共同磋商行业发展的方向和出现的问题。建立行业专项研究基金和奖励基金,不断推动科研水平的提升,以此促进整个行业的发展。
5、施工中的管理制度
5.1技术交底制度
坚持以技术进步来保证施工质量的原则。技术部门编制有针对性的施工组织设计或方案,积极采用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针对特殊工序要编制有针对性的作业指导书。每个工种、每道工序施工前组织进行各级技术交底,包括项目专业负责人对工长的技术交底、工长对班组长的技术交底、班组长对作业班组的技术交底,各级交底以书面进行。
5.2样板引路制度
施工操作注重工序的优化、工艺的改进和工序的标准化操作。每个分项工程或工种特别是量大面广的分项工程在开始大面积操作前做出示范样板,统一操作要求,明确质量目标。
结束语
工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完善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开发经营逐渐的显出成效,智能化构建管理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极大努力。相信在随着法制化不断改善、建设体制的改革和市场运行机制的不断完善,我国建筑工程管理方法的智能化构建体系必将走向进步和成熟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据中断链路断链;同步异常;采样异常
引言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在电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随着智能站的不断建设,一些问题日益凸显,比如变电站端采集的信息日益增多,对调度端数据库造成严重威胁,特别是发生故障时,信息海量上传,容易导致通道堵塞,数据延时,甚至产生网络风暴最终导致系统瘫痪,在变电站的调试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数据中断、位置状态无效、控制块断链、遥测遥信等无法上送后台、保护跳闸命令、遥控命令不能执行、保护装置与智能终端跳闸命令异常等各种问题。
1、数据链路中断的分析与处理
1.1事故现象。智能装置启动面板的告警灯,同时向后台发控制块断链等告警信号,在固定的周期内收不到订阅报文。
1.2事故原因。数据断链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多,常见的原因有:1.2.1物理链路不通。物理链路不通的主要原因有光缆断裂,尾纤断裂或者尾纤跳线反了,如果物理链路不通,我们可以从交换机面板的灯来看出,若相对应的灯闪烁,则说明物理链路正常,若相对应的灯不亮,则说明物理链路异常,如果物理链路已经通了,但数据依然无法上送,其原因是发送方或者订阅方配置错误。1.2.2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如果物理链路已通,则需要查智能设备的配置文件,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的主要原因有数据集的控制块名称、APPID、SVID等名称出错,导致方或者订阅方的对应数据不一致,使得两侧无法通信,从而保护装置发出数据链路中断的信号。
1.3事故处理。如果是物理链路不通,可以通过红光笔来查找问题也可以通过抓包的方法来查找问题,如果抓包工具检测不到心跳报文,则说明物理链路不通,如果是发送方或者订阅错误,则用数字万用表或者其他抓包工具在接收端口捕捉报文,如无订阅报文则继续向上一级查找,如报文与订阅不一致则检查发送方配置,如报文与订阅一致则向接收方端口模拟发送,并检查SCD配置和装置端口配置,排查接收方订阅错误。
2、信号传动无效的分析与处理
2.1事故现象。在智能终端传动信号时,该信号不能传到后台,或者后台信号与实际信号不一致。
2.2事故原因。信号传动出错的原因较多,如智能终端外部回路接错,或者智能终端的开入插件异常,如果硬件回路正常,其原因可能发生在智能终端与测控装置的配置上,智能终端作为方,出现问题的可能性比较小,测控作为订阅方,出现问题的概率最大,比如控制块名称出错,SVID、APPID等错误,如果信号不一致,可能是虚端子勾选错误,需要仔细检查虚端子配置。
2.3事故处理。首先,需要排除外部电缆回路,如果问题在外部电缆上,我们可以通过常规的方法进行处理,如果排除了外部回路问题后,我们要根据上节方法排除数据链路异常,在链路正常的情况下在发送方模拟信号,用抓包工具在接收端口捕捉报文,如果捕捉不到,其问题出在方,相反问题则发生在订阅方,最后检查动作信号是否与配置一致,如一致则向接收方端口模拟传动,并检查SCD配置和装置配置,排查接收方订阅错误,如果虚端子有误,则需要从新勾选虚端子,重新下载配置。
3、采样值错误的分析与处理
3.1事故现象
采样值偏差过大且无规律、无采样值或者IED经常报出采样异常闭锁保护等信号,合并单元自身会发生数据异常信号,同时保护装置报采样异常闭锁保护等信号。
3.2事故原因。导致采样错误的可能性有采样数据丢点、额定延时抖动、数据无效、双AD不一致等、品质因素异常等问题,这些问题一般发生在合并单元内部的光电转换模块,同时配置错误也可以发生以上现象,如果发生这些问题,保护装置能够检测出来,发出信号并闭锁相关保护,如果没有数据,则原因可能是订阅方的配置错误。
3.3事故处理。用抓包工具或者采样分析软件读取从合并单元里面发出的数据或者波形,分析采样异常原因,首先使用合并单元校验仪测试合并单元,先保证合并单元的内部配置是否正确,在保证合并单元正确后再在合并单元的模拟通道上施加模拟量电流,测试双AD通道的偏差,检查IED双AD偏差阀值,一般双AD的偏差在50%之内,其次在报文分析仪上长时间监视SV报文是否出现异常,如果监视不到数据或者波形,则可能原因是订阅有问题,这时需要检查配置。
4、采样偏差的分析与处理
4.1事故现象。进入合并单元的模拟量的波形和发出的数字量的波形不重合,主要表现在数值方面的大小不一致。
4.2事故原因。遇到采样偏差时首先检查配置文件的变比是否和现场实际的变比一致,其余用合并单元测试工具测通道延时是否符合要求。
4.3事故处理。首先由合并单元校验仪测试数字量输出是否正常,排除合并单元内部问题,合并单元以及保护装置内部都需要配置变比,所以需要仔细核对变比,其次用保护测试仪模拟额定延时同时加多间隔采样值,排除由于GPS异常引起的同步采样误差,如是母线保护装置,可用多间隔采样来排除同步误差问题,再通过合并单元校验仪加额定模拟量,检查SV精度,测量MU额定延时等数据是否符合相关规定。
5、站控层异常的分析与处理
5.1事故现象。遥信、遥测、遥控出现问题,主要表现在间隔层的信号、电压电流不能上传到后台或者后台的控制命令不能到智能终端,无法完成预期的功能。
5.2事故原因。站控层异常的原因主要有:5.2.1不满足逻辑条件。如果在交换机处能够抓取从间隔层发来的信号,但是后台没有信号,此时问题可能发生在测控装置上,主要检查测控与远方操作有关的的装置软压板或者控制字。5.2.2总召周期过长。后台在向测控装置发送执行命令时,首先需要对测控装置发出一个总召唤命令,如果测控装置具备条件,则向后台回复命令,然后后台的控制命令才能达到测控装置,如果总召周期太长,则会导致站控层出现异常。
5.3事故处理。IEDScount登录IED检查对应控制块是否被正确使能,测控装置上检查五防条件是否正确,是否投检修压板;IED断电至通信完全中断后上电,观察变位是否正确上送,镜像交换机端口捕捉报文,检查交互是否正确,检查IED报告控制块的参数配置和后台的61850通信参数配置。
6、总结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的不断应用,大量的技术问题在运行或者调试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因此,如何快速处理现场发现的问题、对工程的进度有很大的影响,针对以上特点,本论文提出的这些解决方案具有以下的几个特点:(1)本论文提供的方案具有通用性。本文提出的解决方案是通过现场处理,实施验证之后总结出的方案,能够在所有智能化变电站中使用,具有较强的通用性。(2)具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本论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已经通过现场设备的稳定运行得到验证,运行效果比较可靠。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分布式系统,综合化,动态化,前期仿真
0.引言
智能建筑的基本问题实质上是信息、资源和任务的综合共享与全局一体化的综合管理。它实现的核心是系统集成,也就是说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综合共享,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达到多快、好省和高效的目的。然而,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发展和受人们对经济日益国际化趋势的认同,智能建筑必将呈现出新的态势,这种态势体现在进行系统集成的同时,考虑建筑物的异构性、分布性、动态性和碎片性等因素的影响下,应充分体现系统的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和智能化,这是建筑智能化进程中一个必须重视的战略性问题。另外,任何工程对方案的考核是至关重要的,就智能大厦而言,对方案的考核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对设计方案的前期仿真很有必要。
1.一体集成的分布化
智能大厦的系统一体化集成实质上是建立在系统集成、功能集成、网络集成和软件界面集成的多种集成的基础上的一门高新技术。智能一体化集成化的本质是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传统的集成式网络管理系统难以适应网络规模日益扩大、网络元素日益复杂的楼宇智能化要求,需要引入分布式管理方法。
分布式管理就是将管理的功能合理地分布于多个管理实体,以便有效、及时地对网络资源进行监视、约束和控制,提高响应效率和扩展功能,更好地实现网络管理目标。一个实际的网络系统,可以根据管理的需要,按照地域、功能子系统、网络等定义相对独立的管理域并选定其管理者;各管理域通过管理者的交互实现全局管理目标。管理者之间的交互有两种结构:层次的和全分布的。层次结构是通过上层管理者与下层管理者的交互来完成各管理域的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全分布式结构是一种对等结构,采用该方式的管理者之间能直接对等通信。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管理的分布化的过程就是将管理应用功能由集中式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式转移到分布式计算平台的过程。分布式计算平台的目标是实现跨平台资源的透明互操作和协同计算。
当前支持分布式计算主要有两类环境:基于过程的分布式计算和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目前的主流是后一类。如基于CORBA(CommonObject Request Broker Architecture,公共对象请求体系结构)和Java的计算,它们采用面向对象的技术,提供对象式的应用编程接口,主要是针对重用和异构环境下的操作问题,这对相对庞大和复杂的智能大厦系统是非常适用的,目前CORBA技术已引起业界的关注和重视[5]。CORBA是一个开放式跨平台的、语言独立的分布式标准,它引入的概念屏蔽了下层的网络传输,利用面向对象概念,实现分布式应用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扩展性,既大大简化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开发和维护,又便于异构环境下的集成,具有更高的可用性和可靠性的优点。目前遵从CORBA规范的产品主要有Inprise公司的VisiBroker,IONA公司的Orbix,Digital公司的ObjectBroker,IBM公司的Component Broker等,将基于面向对象的分布式计算技术引入智能建筑是顺应技术潮流的,同时它应是甲乙类智能建筑的技术要求。
另外,分布式管理系统更容易实现大厦的智能化,不仅能实现管理的并行性和分布性,而且具有对管理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多目标、多因素、多阶段、多层次的协调,实现管理系统的整体协调和全局优化。
2.一体集成的综合化
网络是建筑物智能化的基础,系统一体化是以网络为支撑的,网络信息来源于不同实体,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深化,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对象趋于复杂化,复杂化的因素主要有:被管理的数量、对象的种类、组织的异构性、物理分布、参与组织的单元的数量、服务综合的程度等,这时,由传统的相对单一的网络管理扩展为基于分布化的网络综合管理是环境的必然要求。
环境是系统存在、变化、发展的外部条件;系统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信息、能量或物质的交换。
综合管理是指确保系统的所有资源根据其目的而有效运营的所有手段,它是系统与环境相统一的产物。有关综合管理的平台也在不断涌现和改进,如基于事件(event)的驱动轮询方案,基于CORBA平台的方案。论文大全。
3.一体集成的动态性
事物的发展是m相对稳定的,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随着环境的需要仍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智能建筑系统一体化集成的动态性是基于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只有分布式的管理系统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动态化。
动态化有两个含义:其一是故障的检测与动态重组恢复;其二是系统具有可扩展性。分布式系统具有故障诊断软件包,采用互查技术来检测系统发生故障的部位,并进行处理,动态地分配或重组系统,使系统工作于可靠状态。分布式系统采用并行处理技术,可满足智能大厦分阶段建筑使用的要求,边组织,边开通,从而减少了一次性开通的难度和避免了一次性投资的方式。另外分布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都是模块化的,模块的连接嵌入比较方便,能够很好地配合日益扩大的系统需求,便于提高和完善系统的性能,保障了系统的动态先进性。系统的动态化要求使用动态的管理策略,由于Java和CORBA的迅速发展,动态管理技术也在日趋成熟。
4.前期仿真
智能大厦的建设除了要达到预期的目标,即提供安全、舒适、快捷的优质服务,建立先进、科学的综合管理机制,节省能源和降低成本,还要达到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减少投资。这就需要在工程实施前对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功能进行考核,以便查漏补缺和修正。论文大全。另外,因为智能大厦的网络集成不同于研究试验网,网络系统可靠性、开放性等要素对大厦的智能化管理和提高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对智能大厦的前期仿真就显得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
由美国的Cleve和Moler博士在1980年前后创立的、正在蓬勃发展的Matlab为系统的动态仿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Matlab的家族成员之一的Simulink为系统的仿真更是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综合其它软件的使用可以使该软件在智能建筑的CAD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此软件也能为其它软件提供良好的接口,便于SynchroHome等智能化集成系统软件的调用。论文大全。该软件有两个明显的功能;连接与仿真。首先利用鼠标在模型窗口上画出所需的系统模型。然后利用软件提供的功能对系统直接进行仿真,在系统的任何节点上可以输出波形,从而更好地监控系统的工作过程,并实时地对系统模型进行修改以达到预期目的。这种思想和方法适合于智能大厦一体化集成的仿真与分析,相信基于Simulink的仿真技术必将在智能建筑的CAD中打开一个崭新的局面。
5.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随着智能大厦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深化,随着“数字城市”和“数字地球”研究的不断深入,智能大厦系统集成的主要趋势将是分布化、综合化、动态化,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辅和承和互相促进的;同时由于智能大厦的建设是一种投资行为,对其进行前期仿真是十分必要性。
一、情报分析人员的智能结构与需具备条件
在资讯发达的今天,情报技术日益广泛地应用,文献处理领域也越来越宽,文献情报的选择、加工、存贮与提供过程等服务模式和营销政策越来越复杂,因此,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便越来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体现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相结合的综合性。具体地说,为满足社会对于情报的需求,文献情报人员除去服务精神之外还必须具有:(1)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2)较系统的分析知识;(3)较深的文献情报资源建设、开发利用的知识;(4)较强的分析吸收和综合各种知识情报的能力;(5)掌握、驾驭各类文献管理、检索和计算机应用之技能;(6)较清晰的语言和书面表达与传递、报导知识的能力;(7)营销科技成果和情报产品的知识与技能。
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职业类型按其功能可分为这样几类:(1)文献情报分析与数据库加工类;(2)软件开发与文献情报系统设计类;(3)文献情报研究与决策咨询类;(4)文献情报市场开拓与经营管理类;(5)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类。
在这五类情报分析人员中,文献情报的技术应用、研究与咨询、经营管理以及理论与技术教育等方面的专家,是文献情报行业当前急需补充和造就的四类人员,他们是推动文献情报分析发展的主力军。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文献情报分析职业教育的重点。为了更有效地开展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现对情报分析人员的智能结构和要求作一概略分析。
首先,一个合格的情报分析人员,至少应具备下述两个条件:第一,文献情报采集、分析、存贮、传播和提供利用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第二,理解熟悉受教育者所需情报内容,并能与受教育者进行情报术语交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因此,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知识构成应是交叉性的、复合型的,其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元化的动态知识系统。
其次是文献情报人员的智力要素。主要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与判断力等。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些要素之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可形成具有一定智力水平的、响应客观事物影响的综合反映能力。同样,从事文献情报分析的人员智力素质的要求中也应具备这五个方面,但还需突出以下两点:
⑴敏锐的洞察力,指对有用文献情报的快速发掘能力和对潜在问题的超前预见能力。文献情报人员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在大量的文献情报中发现有价值的文献情报,才能对影响全面的或有长远影响的事物变化做出反应与预测。这也是通常所说的一个人具备“文献情报意识”的基础。
⑵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不论是文献情报开发系统、用户服务系统的筹建、市场的开拓、网络的分析、设计和建设等,还是服务于管理、决策的文献情报搜集、整理、分析研究的规划预测或评估论证工作,都要求情报分析人员必须具备对客观事物的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素质。只有从最初的综合开始,即从一个多元协同系统的整体立场出发,来分析各个子系统(包括相关的外部文献情报流)特征、功能、异同和相互之间的影响,才能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部分与部分之间的互相依存、互为因果的密切联系,形成有效的“综合――分析――再综合”过程。
情报分析人员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才能从繁杂的研究对象中分清主次,理清头绪,发现规律。“综合就是创造”――文献情报人员的创造思维就立足于此,这也是情报分析人员智力要素中的核心部分。
情报分析人员的知识结构、智力要素,是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必要条件。同时还需要熟练地掌握从事文献情报工作所必须的基本活动技能,即快速、准确地搜集文献情报的方法与能力,运用计算机进行文献情报分析、传递的技术和能力,中外文语言的交流表达能力和编辑能力,较强的公关与组织协调能力等。情报分析人员不经过必要的基本技能素质的训练,是很难胜任文献情报分析工作的。
二、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的发展历程、体系和形式
职业教育是对在职人员不断进行知识技能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一种追加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补充、延伸和发展。这种与科研、开发以及生产任务紧密结合的教育形式,由于使受教育者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掌握先进技术和发挥创造能力,有效地促使最新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发展成为新的领域,进而形成国际教育运动和培训制度。
职业教育模式是开展培训和再教育的规范。它既是前人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又是新的培训工作的具体依据。科学的成熟的职业教育模式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准备、规划、培训实施、成果落实和坚持不懈。这五个基本要素同时也是一个完整的职业教育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五个基本步骤。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全国3850万科技人员中,每年约有40%以上得到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我国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在50年代初期已初露端倪,职业教育起步较早。如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先后开办了情报学讲习班、训练班等,首开中国情报学科职业教育之先河,为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而且为全国图书情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先例。随后为了更快地适应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在全国范围内,国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工作性质的各类文献情报分析人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的培训班、进修班、研究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促使职业教育在文献情报领域中有了较大的发展。
2000年以来,据不完全统计,仅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科技部及各省市文献开发、情报分析等单位,就举办各种进修班、培训班几百期,受训人员近万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各高校都在不同时段举行了“情报研究方法研讨班、情报分析处理方法进修班”。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总结我国文献情报分析在职教育的成果和经验,探索并研讨与企业相结合的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模式。
总之,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事业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大大提高了从事情报分析人员的素质和分析水平,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文献情报行业的发展。
三、对情报分析人员进行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格与教学体系的建议
情报分析人员是新型的复合型人员。在其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应以文献情报技术应用、文献情报研究与咨询、文献情报经营管理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为主要的分析方向,并体现出“博”与“专”相结合的知识系统,在原有背景分析的基础上,补增现有文献情报工作岗位所需的相关分析知识,不断掌握新技术和新方法,强化文献情报资源开发利用和研究能力的训练,使优秀人员脱颖而出。
1.为适应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目标要求,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规格和多形式的教育培训系统。一般可区分为学位教育、等级培训和分析进修三种教学模式。
⑴在职学位教育。对于具有大专文凭的学员,可脱产或在职接受高等院校为成人教育系列开设的专科起点的文献情报分析本科教育,优秀者可获学士学位;已具有本科学历的学员,可在职或脱产攻读研究生课程,并完成硕士或博士学位论文。硕士生与博土生的文献情报分析教育是高层次文献情报研究与管理人员培养的主要途径。
但由于学员的背景分析不同,其培养目标应有所不同。
一类是持非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因为已具有理、工、医、农、财、经类的分析知识和能力,又有一定的文献情报工作的积累,因而,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的综合分析人员(软科学研究专家或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高级情报经理或顾问)和用户文献情报系统管理专家。
另一类是持文献情报分析学士或硕士学位的研究生,由于他们经过系统的文献情报学科的分析教育,具有较完整的文献情报人员所要求的智能素质。所以,其培养目标是文献情报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与教学人员、文献情报技术应用专家、文献情报机构的高级管理专家以及文献情报理论与技术教育专家。
⑵等级培训。这是非学历教育性质,但层次分明的正规培训模式。
参照技术职称的层次要求,可分成三个等级,一级和二级分别为已具有初级或中级职称的学员,在晋升中级、高级职称前必须接受一定学时的培训教育,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其主要内容是上述四个分析方向有关的分析课程以及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的训练。
在二级证书培训中,可设立导师制以利于有业绩、有才华的中青年破格提升。
三级为高级文献情报分析人员、高级管理人员或中青年业务骨干的专题研讨班,或称研修班。这种职业教育形式是把高级人员自身的提高和文献情报行业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或关键性问题)结合起来,并根据学科发展前沿或各地区、各系统文献情报工作的发展规划选择专题,在一个新的层面上由专家共同研究,集中解决,既提高了学员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又促进了本学科、本行业的发展,并为人员层次衔接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
等级培训模式目前国内文献情报行业还未正式实行。它需要建立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制度和政策环境,在培训目标与标准的确立、培训实施细则的制定等方面,还需组织高校教师和文献情报机构专家们共同研究,提出具体实施方案。一旦这种等级培训制度建立,将使我国文献情报人员的职业教育朝着制度化、法规化方向前进。而且,也可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分析正规教育的发展,并有利于文献情报学科的建设和提高分析的理论研究水平。
⑶分析进修。这是相对于具有等级要求的正规培训而言的。
具体是指非常规举行的各种短训班、研讨班,或是根据工作需要到高校进修几门课程,或者是以访问学者形式出国研修的随机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文献情报部门已有良好的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得了较大的成绩。
2.在实施文献情报人员在职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有的放矢的进行职业教育,补充和更新分析知识。建议:
⑴应立足于人员的知识更新、补充、加深和拓宽,既要适应文献情报学科和行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也应符合文献情报分析技术人员施展才华,干一番事业的进取心理。根据人员不同知识结构和岗位,举办时间长短不一的综合训练班和专题进修班、研究班。
⑵应重视学员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强调分析知识结构的完善与独创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重。定期或不定期地结合社会需要针对制定计划、规划中的某一重大问题召开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会。
⑶应注重创造力的开发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训练。对于文献情报人员来说,主要体现在对文献情报的洞察能力、选择能力和系统分析与综合思维能力。
⑷担任职业教育的师资,既要有高等院校专职教师,又要有文献情报行业的有关专家,这两类人员的结合,将有利于新型文献情报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⑸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讲授与研讨并重,提倡在导师指导下的研修形式,以培养高智能的文献情报人员,并建立“证书登记制度”。
⑹提倡自学,鼓励和支持不具备规定学历的年青同志参加电大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已取得大专学历者职业攻读学士、硕士学位或第二学位,有计划有条件地选送一些青年同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文献情报学系,作更高层次的学习或进修。
⑺对于那些已具备中级职称(馆员、助理研究员)者,以委托方式下达合适的研究课题,定要求,给条件,限期完成研究计划,结合实际业务促使其锻炼成长。鼓励中级以上职称的分析人员积极参加各有关学术团体和这些学术团体举办的各种活动,以开阔视野,启迪新思路,接受新的知识、技术和情报。
⑻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分析性参观、考察、情报交易交流等活动,培养和锻炼分析人员的公关与营销能力。
为了保证上述途径之畅通,组织和动员大家接受职业教育,从而较快地提高各类分析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在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的同时,认真总结和筛选适合于信息社会情报分析人员的职业教育模式,研究正在形成和发展中的情报市场有关理论和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多元化学习评价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5B-0040-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08]8号提出,要重视研究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适应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角色的转变。加快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的标准和制度。我们以此作为指导思想,探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分析化学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构建。
一、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存在的问题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分析化学课程学习评价,开始侧重于课程一个阶段结束的终结性评价,以理论笔试为主,忽视对学生技能和能力的考核。后来又进行了改进,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40%)和考试成绩(60%)组成,这个方案开始重视过程性评价,但由于没有确定的标准和细化评价设计,教师实际操作起来比较随意,往往把它作为送分给学生拉及格的途径,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无益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改革和完善分析化学学习评价方案是必要的,方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对教与学的过程进行“改进和引领”,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构建分析化学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
(一)多元化评价的概念
多元化评价是指采用多种途径,在非结构化的情景中评价学生学习结果的一系列方法,其实质是全面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潜能,学业成就,以提供改进教学的信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多元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他人评价;(2 )评价形式多元化,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质性评价、量化评价相结合;(3)评价内容多元化,即知识评价与能力评价相结合;(4)评价标准多元化,即标准化评价和个性化评价相结合。
(二)多元化评价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是单个能力,而是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因此,教师应该树立多元的评价观,以多元化评价模式评价学生,使得每个学生都能通过适合其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来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该理论指出,智能是动态的、个性化的,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变化的,多样的。它主张评价情境化和真实化,注重评价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强调评价的重点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设计程序
多元智能理论为学习评价提供了新的理念,基于这一理论,笔者根据课程目标、教学模式,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制订评价标准,设计出评价量规。评价方案的大体框架初步确定后,请资深教师对方案进行论证。选择一个班级对经过论证并修改后的方案进行试验,实践后再次论证修改,最后形成正式的课程学习评价方案“442”方案(见表),设定:学生成绩=平时成绩40%+考试成绩40%+综合20%。设计过程从以下四个方面体现多元化评价。
拓展评价内容,实现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减少单纯知识评价。项目的评价置于真实的工作场景或模拟场景,重点评价学生的运用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创新能力、社会能力等。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是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方案的关键。多元化评价强调过程性评价(估)与终结性评价(估)相结合。传统的终结性评价以理论笔试为主,对促进知识学习有一定作用,但评价模式单一,导致教与学重分数和结果,轻能力和过程。所谓过程性评价也称形成性评估,“是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根据教学目标,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部曾要求教学评价要采取形成性评估与终结性评估相结合的模式。过程性评价跟踪学习过程,经常对学习进行评价,并及时反馈跟踪信息作为教师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的依据,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科学、更全面、更合理。过程性评价主要方式有笔试、口试、技能操作,通过作业、单元测试、课堂观察学生表现、学生学习档案袋建立、学生自评或他评、问卷调查、学习日记等,也可采用描述性评估、等级评定或评分等方式记录。这些评价形式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方法、态度、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过程和创造性发展。让教师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策略,从而满足学生学习要求。
传统考试方式面临许多争议,但也不应废弃,根据技校学生的智能差异和个体差异,对传统考试进行如下改革。
一是“一试两卷”。由于分析化学理论比较难,面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考试可分别命制A和B两种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期末测试题。
二是“一试两卷和一卷多试”。为了突出技能训练,分散难点,技能考试的试卷可分为A和B两级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但每位学生期终都要求全部通过两个级别的考试。在新学期开始,就把本学期技能考试的试卷及有关的评分标准公布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练习情况随时提出考试申请,若学生对评定的成绩不满意,可再次提出考试申请,直至满意为止。
改变单纯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多元化评价特别强调评价对象作为评价主体,注重自我反思、自我调控、自我改进。笔者采取的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企业人员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学生由评价的被动者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从评价的权威变成评价的组织者,担当策划、管理、协调、讲解示范和咨询辅导作用,不再是唯一的评价主体。
标准化评价与个性化结合,实现评价标准多元化。多元化评价更强调人的发展,“创新是人的生命本质”。评价标准要因不同的类型而不同,专业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应该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标准。在对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精神等制定标准时,要重视个性化,强调对个人因素的关注,尽可能给学生的独特性和创造性得到发挥,另外,还应该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对学习评价标准的讨论和制订。
三、方案实施效果及意义
“442方案”体现了多元化评价的基本要求,考评项目和标准细化具体,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有效性、可行性。开学伊始,笔者将方案公布,并将一些考核项目的内容、评分细则分发给学生,使学生对方案和标准有正确的理解。实施后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设计平时成绩,能够引导、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
考核学生在课堂上讨论、回答问题的表现可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考核出勤能约束学生自由散漫行为,遵守课堂纪律。考核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拓展视野。随机测验是检验一个阶段的学习情况,能够促进学生梳理、归纳总结学习过的内容。学习档案袋记录了学生对学习的反思,能促进学习目标、方法的调整,学生之间通过分享档案袋,有利于学生互学互助,提高学习兴趣,档案袋里装的学习成果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平时成绩的设计充分体现了过程性评价,它使学生不要只关注考试分数,让大多数文化基础差的学生不用过于担心考不及格,消除学习化学的恐惧心理,促进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
(二)设计考试形式和标准的多样化,提高学习积极性
设计专项技能考试,能够显现分析化学课程突出技能要求的特点,让学生重视技能练习,最终获得知识和技能。降低期末理论考试权重,改革考试方式,评定标准化与个性化结合, 能顺应学生智能结构、水平差异与个性需求。不会因为文化基础差造成理论考试分数低,引起学生的焦虑和抵触的情绪,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开放式的综合测定项目的考核设计,注重理论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可全面考核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能力、创新能力。小组合作形式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三)改革评价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学生通过自评学会反思,并进行自我激励。学生互评能学会尊重他人,理解和欣赏他人,学会信任他人,公正地对己和对人,取长补短,提升自我。教师通过学生的自评,能了解学生的需求以及学生对待学习成果的态度,引导和帮助学生确定新的学习目标、策略。学生参与评价能促进他们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的发展。企业专业人员参与使教学和社会需求进行良好衔接,考评对学生更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四、不足之处
一是平时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学习过程、方法的形成、情感态度等,是过程性评估的主要形式,教师不但要考虑学生的情感态度、语言表达、合作意愿、个体差异,还要考虑评估方式的生动性、有效性,因此,评价者难于准确、全面地把握学生的表现,这是多元评价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与单纯测试、考试比,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是考核是贯穿于每个教学环节,一个学期下来,考核的项目较多,内容细化,操作起来比较费时,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三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评价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难于做到完全公正、客观。特别是学生作为评价者容易引发被评价者质疑,影响学生的评价积极性。
四是企业人员参与考评不能形成常态化。
以上不足有待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性不良;疏肝健胃汤;中医药疗法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14-02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常见疾病,约占消化科门诊患者的50%[1]。系统评价结果表明,本病总的患病率为11.5%-14.5%[2]。为探讨中药对本病的临床疗效,笔者近年来以自拟疏肝健胃汤进行治疗,现总结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西医诊断标准符合罗马委员会制定的FD的诊断标准[3]。
1.2中医辨证标准符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FD肝胃气滞证[4]的临床特征。
1.3纳入标准①年龄18-65岁;②符合上述西医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标准;③签署知情同意书。
1.4排除标准①合并消化系统溃疡、肿瘤、出血者;②合并糜烂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肠易激综合征者;③严重原发性内分泌代谢系统和造血系统疾病者;④严重心、肺、肝、肾功能损害者;⑤腹部手术史者;⑥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⑦治疗前服用过本类药物或对本类药物的成分过敏者;⑧精神疾病病史者及重度焦虑、抑郁状态者。
1.5一般资料将87例病例均为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科收治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2-63岁,平均(43.75±5.82)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3.28±2.94)年。对照组41例,男23例,女18例,年龄21-62岁,平均(42.89±5.76)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3.61±3.08)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以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忌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定时定量,生活起居规律,合理进行有氧运动。使用多潘立酮片(国药准字H20033213,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10mg,饭前30min口服,1日3次;枸橼酸铋钾片/克拉霉素片/替硝唑片盐酸(丽珠维三联,国药准字H31020664,上海青平药业有限公司)1片,早晚餐后30min口服,1日2次。连续治疗28d后统计疗效。
2.2观察组一般治疗同对照组。药物治疗使用中药,以自拟疏肝健胃汤加减治疗。基本处方:柴胡、白芍、炒麦芽、半夏、茯苓各15g,党参、陈皮、木香、砂仁、山楂各10g,甘草5g。加减:大便干者加决明子、瓜蒌仁各10g;大便稀者加炒白术、党参、薏苡仁各15g;腹痛甚者加香附、郁金各10g;反酸、烧心者加煅瓦楞子、煅海螵蛸各20g;睡眠差者加合欢皮、煅牡蛎各15g。1日1剂,水煎取汁300ml,三餐后30min温服。连续治疗28d后统计疗效。
3观察项目与统计学方法
3.1观察项目观察记录各项临床症状(上腹部胀痛、烧灼感、纳差、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程度和出现频率,根据程度的不同分别记为0、1、2和3分。每一症状的积分等于症状严重程度积分×频率。
3.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4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拟定。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总积分减少≥95%,且停药1个月以上无复发;显效: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总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体征好转,总积分减少≥30%;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者。
4.2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组间比较,愈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5讨论
中国是幽门螺杆菌的高感染率国家,而该菌被认为可能与FD的发病有关,39%-87%的FD患者幽门螺杆菌阳性[6],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使幽门螺杆菌阳性的FD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积分降低,尤其是上腹疼痛症状得到显著改善[7]。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等范畴,肝气郁结是本病主要病机[8]。肝属木,主情志和疏泄,脾胃主运化水谷,属土,为肝目之子。肝气对脾胃有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怒伤肝,思伤脾。若肝气抑郁,脾胃升降失司,运化功能障碍,则会导致情绪抑郁、焦虑、消化不良而出现胃痛胃胀等症。研究表明,47.5%的FD肝胃不和证患者伴有抑郁状态[9]。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FD的关键。本研究所采用疏肝健胃汤即根据此理论而立,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础进行加减而成,为笔者临床习用之经验方。方中柴胡、木香疏肝理气解郁,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半夏、陈皮降逆止呕消痞,党参健脾益气和胃,茯苓健脾利湿和胃,砂仁行气化湿和胃,山楂、麦芽均可疏肝和健胃消食,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之功。药理研究表明[10],香砂六君子汤具有保护胃黏膜,促进胃排空、抑制小肠过快蠕动的作用。山楂、陈皮、白术、甘草等药对HP有明显的体外抑菌或杀灭作用,而且能调整腺体和粘膜的局部功能,因而本方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有效,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刘文忠.幽门螺杆菌感染与非溃疡性消化不良[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2):91-97.
[2]El-Serag HB,Talley NJ.Systemic review:th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course of functional dyspepsia[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4,19(6):643-654.
[3]罗马委员会.功能性胃肠病罗马III诊断标准[J].胃肠病学,2006,11(12):761-765.
[4]张万岱,危北海,陈治水.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6):559.
[5].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34-137.
[6]仝甲钊,曲波,王蓓蓓,等.功能性消化不良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8):679-684.
[7]郭凡,刘诚明,黄艳春,等.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疗效的Meta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2):218-223.
[8]张景洲,武海,刘铁军.肝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7):135-136.
关键词:建筑工程;智能化;系统;监理;措施;U415.1
1.智能建筑与建筑智能化系统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兼备通讯、办公、建筑设备自动化,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向人们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建筑智能化系统就是在建筑平台上,利用系统集成技术实现的通讯自动化系统(CAS)、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BAS)、办公自动化系统(OAS),它们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
建筑智能化技术是现代建筑技术与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和充实,它的技术基础是现代建筑(Architecture)、现 代 控 制 技 术(Control)、 计 算 机 技 术(Computer)、通讯技术(Communication)、图像显示技术(CRT),即所谓的“A+4C”技术。“A+4C”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智能建筑不断集成化发展的进程,并在一些现代建筑中形成一种崭新形式的建筑弱电系统(建筑智能化系统),从而实现信息资源和任务的共享与综合管理,充分体现智能建筑投资合理、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灵活的目标,这也是人们追求建筑智能化的目的。
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性质和特点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众多单位和机构,它们有业主、设备生产制造单位(设备供应商)、管线与设备安装单位(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设备监理机构。要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任务,首先必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职责范围,以及监理机构与其它单位和部门的关系。
2.1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间的关系
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是受业主委托承接监理任务的。经业主授权,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可代表业主对系统的规划设计、工程承包商的选择、设备选型等提供咨询服,对系统的安装质量、系统性能、建设工期、投资进行控制和管理。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间的关系是一种被委托与委托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咨询和监理服务,该服务贯穿系统的整个建设过程,服务内容在委托合同中体现。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间的关系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业主签订监理合同以后,首先是业主向其授权,然后业主再向规划设计部门、设备供应商、安装公司、系统承包商及时通报委托与授权事项,明确监理机构代表业主行使工程监理的职责,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不签任何合同,监理活动是以业主与这些单位签订的合同为依据,按有关标准和规范执行。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与这些单位间的关系是监理与被监理关系。
2.2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主要任务
目前,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大部分未进行委托监理,因此,下面主要分析在施工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机构的任务。
2.3系统承包商选择与设备选型阶段
(1)按业主要求,制订或审核项目招标书;(2)协助业主组织实施招投标工作,提供技术咨询;(3)审核系统承包商的营业执照、企业资质等级证书、工程业绩;(4)作出系统方案、设备性能价格对比分析;(5)为业主商务谈判提供技术咨询;(6)帮助业主审核设备供应和工程承包合同条款。
2.3.1施工准备阶段
(1)审核承包商施工计划、设备供应计划;(2)审核承包商的施工组织设计;(3)组织召开设计、安装、工程承包商、设备供应商协调会,督促其做好技术交底;(4)科学划分设计、安装、设备供应、调试工程界面;(5)审核设计院、承包商的系统深化设计图;(6)监督完成 相关系(如消防、安保、电话等)施工报批手续;(7)审核系统调试、验收方案和相应计划;(8)审核人员培训计划。
2.3.2施工安装阶段
(1)定期组织召开工程例会,协调各方关系和存在问题;(2)审核批复施工联系单、技术核定单;(3)组织系统设备到货开箱验收、移交;(4)按施工计划实施进度控制和工程量的计量认可;(5)进行设备、管线安装质量监理和隐蔽工程验收。
2.3.3系统调试阶段
(1)线缆测试、单体设备性能测试监理,签署认可测试报告;(2)单项系统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3)系统联动调试监理,签署认可调试报告 ;(4)调试计划进度控制;(5)组织实施系统阶段验收
2.3.4系统试运行阶段
(1)组织实施系统试运行;(2)协调业主、物业、系统承包商间关系,明确职责界面;(3)审核系统技术和人员培训资料;(4)审核系统操作规程、设备管理制度;(5)审核与确认试运行记录。
2.3.5系统验收阶段
(1)审核系统竣工资料的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2)按设计要求和合同条款对系统性能及试运行情况进行审核;(3)分阶段、分步骤协助业主组织系统验收;(4)协助业主组织第三方测试与行业主管部门验收;(5)督促落实系统保修责任书;(6)按工程合同、设备供应合同、变更记录审核系统造价决算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如何在一些投资大、技术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中实现投资、质量、进度的有效控制,对包括业主、监理、承包商之内的各方人员都提出了极高的专业技术和工程管理知识的要求,而作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监理人员,则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进程,加强专业知识和工程管理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我充电,以适应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的需要。
一、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现状分析
我国的不少地区均已经涉足于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这样两点。
首先,从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智能化建筑属于技术的整合,因此对集成商的技术理念和施工经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当先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商,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造成了掣肘。据统计,我国当前从事智能化建筑的公司有数千家之多。然而这些公司的业绩却乏善可陈,因此集成商的综合实力也影响了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水平。
其次,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对于现场的调度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我国不少管理部门对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尚不熟悉,因此在管理效率和效果上均不能尽如人意。在不少智能建筑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质量、工期受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的健全
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技术及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行业内的政策和规范无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健全,才能使该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壮大。
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
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保证智能建筑之内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提升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
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一方面熟知技术,另一方面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
(2)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如果集成商的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很容易造成建设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出现断层,影响工程质量的目标。
(3)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
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他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3.加强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的不足,导致效率低下,一些业主由此蒙受了损失。通过加强监理,来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能协调统筹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经验,这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这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4.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
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三、结语
我国的不少地区均已经涉足于智能化建筑,而其建设管理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总结起来,主要的问题存在于这样两点。首先,从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方面来讲,由于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没能及时跟上智能化建筑的发展以及智能化技术中的核心部分必须从国外引进,这些因素均导致我国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未能达到较高的水平。由于智能化建筑属于技术的整合,因此对集成商的技术理念和施工经验都有着很高的要求。但是纵观我国当先的智能建筑技术集成商,其整体素质良莠不齐,对我国智能化建筑的发展造成了掣肘。据统计,我国当前从事智能化建筑的公司有数千家之多。然而这些公司的业绩却乏善可陈,因此集成商的综合实力也影响了智能化建筑的行业水平。其次,智能化建筑的施工对于现场的调度和管理也是一个挑战。由于我国不少管理部门对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和规律尚不熟悉,因此在管理效率和效果上均不能尽如人意。在不少智能建筑的工程项目中,由于工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失误而导致建筑质量、工期受到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造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
二、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策略
1.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的健全
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技术及管理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行业内的政策和规范无法跟上其发展的步伐。只有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着力进行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及规范的健全,才能使该行业的健康顺利发展壮大。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保证智能建筑之内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2.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提升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1)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以技术参数和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一方面熟知技术,另一方面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2)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如果集成商的技术人员由于某些原因而离职,很容易造成建设方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出现断层,影响工程质量的目标。(3)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他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3.加强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不容忽视的是,当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由于专业知识和管理方法的不足,导致效率低下,一些业主由此蒙受了损失。通过加强监理,来保证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质量是当务之急。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能协调统筹各个专业之间的工作经验,这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这可以保证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方案的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4.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的规范化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笔者结合自身在智能建筑施工管理方面的经验,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