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范文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国餐饮市场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国餐饮市场报告

第1篇:中国餐饮市场报告范文

中国宠物经济日趋成熟,行业现“分水岭”

2013行业“爆破式”蓬勃发展

2013亚洲宠物展的盛大举行,从方方面面都昭示了当下中国宠物市场的日趋成熟。本届展会无论是国内、国际展商的数量和质素、馆内展台搭建的整体规模和品质,展品陈列的种类和方式,都给现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卓越体验。今年的602家展商中,欧洲展团、阿根廷展团、巴西展团、台湾展团全新进驻,以及Hunter、Ferplast、Nature’s Variety、Cat it、Brasch und Bringsel等众多国际品牌首次登陆,共同见证了中国宠物市场的发展潜力。而在展台搭建方面:本届展会光地搭建的比例超过70%,前来参观的全球最大宠物展纽伦堡Interzoo的项目总监也表示:“现场展台的搭建非常漂亮,中国宠物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然超乎所料。”展商开始重视通过展台搭建来传递品牌形象,这无疑表明——当下宠物行业已发展到品牌意识强化的重要阶段,这恰是中国宠物市场发展中开始转型变化、走向成熟的“分水岭”标示。

InnovAction宠物新风尚——首度打造年度宠物新品平台新品牌、新产品、新技术齐集,吸引观众问访展商提升贸易成交

贯穿整年的InnovAction宠物新风尚新品推广活动,在2013年展会现场得以最终华丽呈现,2号馆的宠物新风尚精品展示廊,集中展示了59家行业领头企业带来的2013年度新品,“FLEXI外星人VARIO系列”、“玛氏SHEBA高端猫粮系列”、“发育宝Hello Kitty天然粮”、“宠爱FroliCat FLIK猫咪飞盘”等新品均获得极大关注,两天专业日共有5700余名专业人士参观了该展示区域并为心目中最喜爱的新品投票,最终“厦门吉新德新型宠物屋”、“皇家宠物食品湿粮全系列”、“鲁西制药的驱虫梳”“以最高票数分别获得”“第十六届亚洲宠物展”宠物新风尚用品类、食品类及医疗产品类【年度新品风尚大奖】。

新品的吸引力,在本届展会直接转化为促成“贸易到访”的推动力。诸多观众、买家在InnovAction新品展示区观览新品后,直接寻找到新品所属展商现场下单。

高规格行业论坛共享价值信息,特定渠道代表独家数据

渠道商大会更务实、深入探索行业发展趋势

在中国宠物行业不断蓬勃发展、又面临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竞争碰撞的背景之下,第三届IPIS国际宠物业高峰论坛——中国宠物渠道商高峰会应时召开!作为第十六届亚洲宠物展的重要同期活动,200余位来自英国、日本、香港、台湾以及中国大陆的领先品牌商、批发商、经销商、零售商代表8月21日共聚IPIS国际宠物业高峰论坛,现场座无虚席、研讨气氛热烈,各方渠道商的热情参与,令主办方印象深刻。

大会上,欧睿国际信息咨询公司高级调研分析师Clarissa Nicklaus立足客观精准的市场调研信息分享的《2012-2013全球宠物市场报告分析》,再次证明了中国宠物市场的巨大发展潜力;英国最大宠物连锁店Pets at Home商务总监Peter Pritchard演讲的《渠道经营实例分享》为听众带来了前瞻性国际市场的发展经验,深受欢迎。

而以天猫、亚马逊为首的电商渠道与会代表,则在论坛现场独家《2011-2013宠物市场电子商务渠道数据报告》,在这样一个电商引领的时代,该报告使行业人士从数据中看到了市场趋势。天猫代表的总结“目前中国宠物市场尚处于共同把蛋糕做大,还不到分蛋糕的阶段”让所有业内人士深表赞同。现场传统零售商和电商代表的互动研讨环节更是将论坛推向。现场各界业内人士纷纷表示:“IPIS是国内首个真正积聚行业精英、分享行业信息、探索行业趋势的前沿活动。”

而第二届全球宠物食品高峰论坛——中国站(Petfood Forum China)也于8月23日再度与亚洲宠物展同期举办,为中国宠物食品生产商了解国际宠物食品行业最新的原料、加工、营养、运输等相关的技术和标准提供通路,以技术力量驱动行业发展。

多维度、针对性贸易配对活动

淘宝皇冠买家店铺直通车、优质买家招待计划——直接提升现场订单机会

大会主办方不仅借助在线贸易配对系统,为观、展双方便捷寻找贸易合作对象,预约洽谈。同时,顺应行业发展趋势,首次推出了“淘宝皇冠买家店铺直通车”及“优质买家招待计划”:前者与淘宝网直接合作,为78家四皇冠以上的淘宝集市买家提供绿色通道、接驳班车、餐饮招待等在内的便捷服务,为参展商提供了与电商精英企业一站式商贸配对、直接对话的机会。“这次参加亚宠展确实看到了更多新兴渠道如电子商务平台的加入,并且普遍质量都很高,是采购量比较大的买家,为我们品牌考虑新的销售渠道提供了契机。”展商如是说。

而“优质买家招待计划”首度邀约到了近百家来自全国各地的顶级批发商、经销商的加盟,主办方提供的包括免费住宿、班车接驳、商务贸易配对优先权、绿色通道、饮料券、Happy Hour酒会等在内的贵宾招待服务为展商锁定了高质量买家的出席及贸易机会。成都伊之东宠物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向旭东作为买家代表表示:“自公司成立之初每年连续参观亚宠展,也正是在亚宠展上结识了众多品牌商并达成了贸易可能,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行业快速发展的潜力,给了我们很多渠道商以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主办方近年来不断扩大海外买家的邀约,为展商提供更多的外贸机会。在本次展会上,跨境电子商务领头羊——兰亭集势,首次携手亚宠展,现场举行“兰亭集势采购招商大会”,为中国国内宠物用品生产商提供免渠道直接获订单的外贸机会,赢取更多利润空间。

现场服务人性化,提升观众参观体验

地铁站接驳班车服务、遮阳篷和喷雾降温设备的增设、导览手册的免费取阅、清晰的区域划分告示、买家休憩区的提供、功能区免费wifi覆盖等都体现主办方将观众参观体验放于首位的理念,提高观展效率,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使您的参观省时省力,高效便捷。

公众观展体验历史新高,外地公众批量前来

小宠活动掀起养宠“小”时代,90后令畜主推动小宠市场

今年公众活动的最大亮点,要数“时尚小宠乐园”,掀起了畜宠“小”时代的到来。仓鼠、龙猫、兔子三类小宠在本届展会中赚足人气,仓鼠钻迷宫、玩赛车;兔子比美、龙猫秀靓照,都获得了广大宠友的最热关注。正也和天猫“90后畜主更倾向于对畜养小宠”的调研结果不谋而合,有理由相信,小宠经济将掀起新一轮热潮。而深受欢迎的传统项目“发育宝杯”中国犬赛、“皇家杯”CAA世界名猫展、“拜宠爽”杯狗狗运动会,模式和赛制上也不断更新提升。举家出行,人宠同欢、充分体现了“爱宠人士年度亲子嘉年华”的真正意义!

第2篇:中国餐饮市场报告范文

三四线城市的消费力是被低估的,Hladnik十分相信这一点,“消费力在那里,人们只是没有选择。”他希望给这群人提供Subway这个选择。

Hladnik对三四线城市市场潜力的自信来源于Subway掌握的大量一手数据。除了购买第三方机构的调查数据,Subway的数据库里还保存着来自所有加盟商和潜在加盟商的实地调查报告。这些报告所提供的信息不仅包括城市的各项基本指标、商业地产的成熟度,还包括竞争对手的发展现状,这部分信息甚至详细到它们从不单独公开的地区门店营收数字。

在进入中国市场19年后,这家三明治店的加盟商已经超过了400家。它们负责Subway在中国的共近500家加盟店的运营和销售工作。这是Subway经营体系中非常独特的组织架构。与肯德基、麦当劳等其他品牌不同,Subway在全球市场上的一贯经营策略就是不开直营店,完全依赖加盟商。

Subway中国区办事处的员工连Hladnik在内一共有17人。这意味着中国区已经成为了除美国总部以外,全球区域市场中最庞大的人才架构。

用Hladnik的话来说,Subway并不仅仅依靠公司内部的人才发展,之所以现在能够迅速扩张,更是因为在公司外部建立起了强大的加盟商与发展区域商组成的经营体系。现在Hladnik每三个月就会收到超过2000份加盟申请,申请者的个人品质、性格与执行力是衡量其是否符合加盟资格的主要标准,“有没有钱,在当地有多少关系,有没有经验,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要建构起基础稳固的外部经营体系,Hladnik的目标是“找到对的人”。

有野心的加盟商会开出更多的加盟店,也会帮助Subway推荐更多合适的申请人。Subway在过去的3年中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这是加盟商们所带来的。在1990年代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在没有加盟商、不了解中国的市场的情况下,Subway选择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这是Subway在中国发展的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主动进入一个城市。随着北京新店和加盟商数量的增多,Subway得以在其中挑选并任命了几名发展商,并依靠它们的力量跳出北京市场,继而逐渐把店开到了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目前Subway的区域商数量已经达到18个。“基础系统的成熟帮助我们迅速壮大,”Hladnik解释说,“这让我们过去3年的新店扩张进行得尤其顺利。”

Hladnik3年前加入Subway的时候,刚好是新店开业的迅猛增长期。“我们早期花了15年的时间才在中国开出了200家店,现在却只用3年就开了255家。”他对《第一财经周刊》说,这个数字在今年年底还会增加100家,而接下来的目标则是用1年时间开出200家店,此后再用半年开另外的200家。他觉得这很有意思,因为开店“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不过新店开在哪个城市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随机性的,因为主动要求加盟的申请者具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一方面为Subway带来了新疆、青海、等出乎意料的偏远地区市场,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Subway门店在全国市场的布局。

Subway管理团队的主要工作包括帮助加盟商分析市场潜力。当Hladnik评估加盟商提交的市场报告时,一个城市的GDP、人口数量、人均收入等传统指标是被边缘化的,Hladnik更在意的是城市已有的Subway加盟店的覆盖密度、销售表现以及品牌认知度。

“我敢说Subway在许多三四线城市的品牌认知 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居住在中国的13年间,Hladnik观察到了一些变化―出国游学或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他们会在其他国家看到Subway这个品牌,而另一方面,许多一线城市的人才也正在向他们的家乡回流。

贵阳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三线城市。“它的GDP不高,但是它的品牌认知度已经在那里了。我们经过综合评估后,发现贵阳的市场潜力可能会达到15家门店,而现在一家都没有,这就意味着你应该进入那个城市。”Hladnik对《第一财经周刊》解释说,“在成功开出几家店之后,这个城市的潜力还有可能会翻倍,只是现在还不知道。这就更有把店先开起来的必要。”

烟台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发展成为与北京地位不相上下的市场的。根据Subway的后期评估报告,无论从门店的销售表现还是品牌认知度来看,烟台都足以被列入Subway的一线城市名单,Hladnik说。

Subway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的二线城市发展成为自身门店体系中的一线城市,让三线城市变成自己的二线城市。所以即便是四川峨眉这样的传统五线城市,Subway对这个市场的判断依然是有利可图。

“只要100万个峨眉市民中有5%的人想吃Subway,我们就至少能开出一家店。”Hladnik指出,峨眉有许多高中生、白领和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知道Subway,也希望吃到,但是没有机会。五线城市的潜在市场也反映出了一种趋势―从小学生到高中生都在逐渐成为Subway的基础顾客。

按照Hlandik的说法,纯加盟模式与肯德基、麦当劳的“直营+加盟”模式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资金的大规模投入。“如果不是完全依赖加盟商,我们自己开直营店可能又是一幅完全不同的景象。”Hladnik解释道,自己投资开直营店除了要做大量的市场数据分析工作,还要结合传统的GDP、人均收入等硬性指标去判断城市的市场潜力,此外还需要提前支付一笔高昂的开拓资金,建立一个庞大的办公室系统以及各项基础设施。而最后的开店顺序可能依然是传统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接下来再进入传统的二线城市市场。

“但我们现在的做法是打破传统的,你可以看到依靠外部的结构和团队是一种非常经济且风险较小的做法。”Hladnik说,“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很可能会直接忽视掉烟台、贵阳这样的三四线城市的市场,因为各种分析数据都会告诉你在这里开店的成功率并不高。”

Tomaz Hladnik眼里的“新一线”

C =CBNweekly H =Subway大中华区总经理Tomaz Hladnik

C:什么样的城市可以被看做是“新一线”?

H:对我们来说,我们衡量城市的重要性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的目的是进入对的城市,获取对的消费者。Subway可以在中国的一、二、三、四线城市成功地开出加盟店,这当然也说明一些问题。我们并不是那么在意一个城市的GDP,而是更在意能不能让对的消费者来购买。这是很不同寻常的。所以在我们的“新一线”城市中,你会看到烟台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四线城市。对我们来说,烟台的销售表现、店面人流量、重要性都跟北京差不多。

C:在过去的几年中,消费者的饮食习惯发生了什么改变?

H:我们通过第三方机构做市场调查,另一方面我们也会接收到加盟商向我们提供的数据,这一点也很重要。这些数据可能比第三方调查机构的数据更真实和详细,接地气,我们会频繁地从加盟商那里获取信息,并输入到我们自己的数据库里。数据能够说明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在意他们吃下去的东西是什么,而这正是Subway的优势。在一二线城市,我们是市场的领导者,而在三四线城市我们只占30%至40%,消费者还在等待我们给他们更多的选择,这是我们的机会。

C:如何看待三线、四线城市在过去5年内的发展?

H:回看这5年,我不敢相信我们会在呼和浩特、贵阳、郑州这样的城市开店。中国的城市发展非常快。我看到的是,2010年左右,人们因为奥运会和世博会把太多的目光放在了北京和上海。但是一旦这些盛世结束,你可以看到在过去的4年中,越来越多的目光重新放回了二线、三线和四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到良好的教育,许多在北京和上海工作的人重新迁移回了他们的家乡,他们尝试在那里开展自己的生意和事业,他们看到了更多机会和空间,他们更多地接触世界。

第3篇:中国餐饮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个人保险人制度;现状;问题;对策

一、我国个人保险人的现状

按照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保险人管理规定》的定义:保险人是指根据保险人的委托,向保险人收取手续费,并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代为办理保险业务的单位或者个人。

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落户上海,带来了寿险营销个人制。此后,个人保险人制度成为中国保险业10多年来高速发展的原动力之一。综观个人人制度在中国所经历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引入期(1992-1995年)。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在上海引进了个人人保险制度。到1994年底,友邦保险公司共招收保险营销员近5000人,业务量超过1亿元人民币。1995年美国友邦又获准在广州开展寿险业务,发展势头也相当惊人,当年公司营销队伍就发展到8000人,新单标准保费收入近3.88亿元人民币。

第二阶段:高速发展期(1996-1998年)。由于个人人制度能够面对面的与客户进行交流,并且在广大民众保险意识还不是很强的情况下,通过个人人展业,够传播和普及商业保险知识,发掘保险潜力。因此,中保人寿保险公司、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寿险公司纷纷采用了个人保险人制度,个人人制度在中国取得飞速发展。从1996年以来,中国寿险市场保费收入以平均每年40%的速度增长,这主要归根于寿险的个人营销。尽管近年来银行保险突飞猛进,但统计显示,个人销售仍处于市场主导地位。2002年,个人险仍占全部寿险保费收入的80%以上。2004年,全国的寿险人大军已扩充到了150多万人。

第三阶段:稳步发展期(1998年底至今)。由于受中国人民银行连续降息的影响,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步入低谷,这也促使有识之士深入思考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道路,个人人趋于减少。2000年,由于寿险新产品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推广,保险业的发展逐渐走出由于利率降低而带来的低谷,与之相适应,个人人数量稳步增长。据《2010年上半年保险中介市场报告》,截至2010年上半年,全国共有保险营销员3023612人,比上季度末增加了9.55万人。其中寿险营销员2632526人,产险营销员391086人。截至2010年上半年,保险营销员共实现保费收入2305.93亿元,占总保费收入的28.83%。

二、我国个人保险人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个人人的法律定位问题

在现行营销体制下,个人保险人与保险公司签订的是委托合同,两者之间是完全的关系。个人保险人并非公司正式员工,与保险公司没有劳动关系,无法享受公司的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障;而许多保险公司却对个人保险人有许多制度规定,如对违规人实行处分等等。这种委托关系与劳动关系并存的现状,使人的法律定位模糊不清,极易助长人的短期行为。而要求一个自身权益得不到保障的人去主动维护公司的形象、树立长期服务理念是不现实的。作为缺乏归属感的保险公司的边缘人,人容易产生只重业务增长、不重业务品质及售后服务的短期行为。另外,由于现行保险法规定,个人人在保险人授权的范围内进行的合法行为与不合法行为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均由保险人承担,这更加会诱使人产生短期行为,进而影响整个保险行业的形象,而且与保险公司的长期战略相悖。据了解,从中国人民银行监管到现在中国保险监督委员会举行的保险人资格考试,总共已有700多万人通过了人考试,但目前人实际只有140万左右。

(二)个人保险人的佣金提取机制不科学

人每卖出一份保单,即可拿一定比例的佣金。据有关人员透露,像寿险这样的分期交费业务的佣金,保险机构一般在3-5年内,提前、集中支付给营销人员。营销人员首期可以取得占首期保费总量5%-40%左右的佣金,以后逐年减少,一般到第5年止,几年时间内将佣金全部提完,客观上使人在转换保险公司时没有后顾之忧,长达二三十年之久的远期寿险因此其难保服务质量。但实际上,按总服务年限达到10-30年或者更长时间平摊起来,人费用实际只占总保费的4%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们的保险人佣金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国家(东南亚一些国家长期险的首年佣金比例达到当年交保费的100%,有的国家已达到120%)。在我国,人一旦离开原公司,他就不能分享续单带来的利润。

业内人士指出,保监会、保险协会规定人的佣金分为两部分:直接佣金(工资)和附加佣金(奖金、养老保险、培训机会等),可很多时候因为保险公司的运营成本高,他们吃掉了附加佣金的一大半。为了实现展业,人要自己支付车旅费、餐饮费、礼品费之类的开支,而保险公司却不会为他们报销相关费用。

(三)从业人员素质问题

合格的保险人应具备文化水平、保险学、经济学知识要求,展业技能技巧,也应有敬业精神,职业道德要求等。当前,个人保险人主要有两类,第一类是国企改革的下岗职工,且以女性为主,有吃苦耐劳精神,但其中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第二类大中专毕业生。由于大中专毕业生不再包分配,于是许多毕业学生把从事保险营销作为一个过渡性的工作,做完了“亲戚单”、“人情单”之后,或者有了其他的发展机会之后,就一走了之,只有少部分人能坚持下去。正是因为现有个人人供给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心理、职业水平较低,对保险知识、经济知识掌握不够,所以当寿险市场上不断推出新型产品,如与金融投资功能相结合的投资连接保险、分红保险、万能保险等,要求保险人了解更多金融投资方面的知识,为客户提供专业的服务时,专业知识贫乏的人就难以对客户的疑问提供准确圆满的解答。于是,缺乏正向激励机制的引导时,特别是个人保险人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所获取的收益大于遵守规章行事的机会成本之时,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各种误导客户消费、欺骗客户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完善个人保险人制度的对策

(一)完善有关个人保险人的法律制度体系

在法律法规上确立专业保险人在保险市场上的主体地位,并对其市场准入、职能及营业范围、手续费或佣金标准及支付方法等做出法律规定,给保险公司利用专业保险人开展保险营销或理赔、评估等业务创造空间。在政策上要加强与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的沟通,鉴于专业保险人的发展现状,给予政策扶持和适度的税费优惠。

(二)建立协调短期及长期行为的佣金激励机制

佣金制度是保险激励机制中的核心部分,保险激励机制主要体现为有关佣金数量和发放办法的契约。保险公司一般都将首期保费的较大比例作为佣金支付给个人人,其后各期的佣金比例逐年递减直至停止发放,佣金比例总体上呈“头重脚轻”的变化趋势。现行佣金制度是第一年佣金最高,最多可达到期所交保费的40%,一般为30%左右,第二年降为20%或15%左右,到了第六年开始,就不再有佣金,而只有约2%左右的“继续率”奖励。个人人在没有“底薪”以维持平稳生活条件的情况下,为了生存,为了每个月有足够的佣金收入,展业过程的误导行为也因此不断。所以,保险人应适度提高佣金率并根据不同的激励目的,采取递增型佣金率制度;而以首、续期佣金率适当均衡化并根据市场环境与风险态度适度调节为主要特征的全程式佣金制度,将妥善解决长短期行为之间的“两难”问题;通过确保人的续期佣金请求权为新激励机制的实施,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从而激励个人人在不断招揽新业务的同时也提供优质的保全服务。

(三)加强个人保险人队伍管理,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和问题

要加大对保险营销渠道的投入和管理,强化对保险营销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稳步提升保险营销员队伍素质。首先,可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坚持以市场换技术,以市场换人才,引进国外优秀人才,在获得我国监管部门的资格认证后,允许其与我国有相应从业资格的人才组建合伙制机构,通过交流学习加速培养我国保险的经营人才和管理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我国人才提高知识技能素质。其次,通过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提供保险专业教育,以培养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增量人才队伍。最后,由保险业协会或学会组织,依靠社会专业的保险培训机构或保险公司培训部门整合、提升保险人存量资源,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并进行定期的从业资格认证工作,实施人分类等级制度,从而刺激保险人主动吸取最新的保险专业知识,提高其素质与技能,解决存量人队伍素质提高的问题。从而使其能够为社会公众提供诚信、优质和高附加值的保险服务。

四、总结

本文在对我国个人保险人制度现状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存在的问题,包括个人人的法律定位问题、个人保险人的佣金提取机制不科学问题及从业人员素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为完善我国的个人保险人制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任丽辉.中国保险个人人制度研究[D].东北大学,2005.

2、周鹏.我国保险人制度主要问题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5.

3、吴定富.吴定富主席在2009年半年保险监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9.

4、杨敏.基于防范道德风险的个人保险人激励机制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2).

5、叶安照,覃合.我国保险市场问题探讨[J].改革与战略,2004(6).

6、吴清华.加强对个人保险人的监管[J].上海金融,1995(11).

第4篇:中国餐饮市场报告范文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高等教育;均衡;配置

一、问题的缘起

国际经验表明,一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或经济的崛起,伴随的是高等教育不同程度的规模扩展。199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展,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30%,比1999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从高等教育的扩展与劳动力市场的互动关系看,这一举措明显带来两个直接后果:一方面,出现了与劳动力市场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使作为高端人力资本载体的大学毕业生陷入“就业难”的困境。据统计,自开始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仅维持在70%左右,2011年达到了最高值,为77.8%。但因为一年毕业生高达670万左右,这意味着有近200万毕业生不能及时找到工作,这无论对学生个人和家庭,还是对大学和社会,都是重大而棘手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完善积累了巨大的人力资本,如果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已经积累的人力资本就会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源泉,从而加快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配置。人力资本投资能够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配置则能够实现人力资本效用的最大化,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而人力资本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引领来实现的。目前,社会关注的焦点多集中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上,对大学毕业生配置状况的关注还不够全面。事实上,大学毕业生配置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就业难”联系在一起的:“就业难”只是某一区域或者行业的“就业难”,并非全面的供给过剩。因此,在高等教育扩展的背景下,从劳动力市场变革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如何配置好和使用好作为高端人力资本载体的大学毕业生,将是一个急迫和重要的课题。

二、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均衡配置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高校等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尽管在价格、制度和政策因素的引导下,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的流向格局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迁,但从整体上看,城乡、区域和行业之间的不均衡状况仍比较严峻。

1.城乡之间分布差异巨大,但差距在逐渐缩小

由于我国仍存在着较明显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在一段时期内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工业和城市,在这种状况下,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大学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城市,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工作,毕业生在城乡之间的分布存在巨大差异。从数字来看:第一,2002―2009年,在城镇就业的大专以上受教育者占全部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比例始终维持在88%左右,只有12%左右的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选择在乡村就业。但从整体上看,城乡之间的差距表现出了缩小的趋势。2002―2004年,城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为乡村的16倍;2005―2009年,城镇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平均为乡村的11倍。

2.区域之间分布差异显著,京、津、沪地区优势明显

随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由“统包统配”向“双向选择”的转变,从“孔雀东南飞”到“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现象就愈发突出起来。1997―2009年,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在东部地区始终在50%左右,中、西部地区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则不断降低,而且随着学历程度提升,这种集中现象更加明显,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集中的趋势也十分突出。其中,京、津、沪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显著高于其他地区,而且存在明显上升趋势,而其他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异并不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上升的趋势也不明显,因此,不同地区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占比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京、津、沪和其他地区之间。

3.行业之间分布差异较大,第三产业吸纳力增强

虽然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展,但不同受教育层次的就业人员在行业间的分布格局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其中,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就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生产相对较为落后的农、林、牧、渔业工作;制造业和批发零售业是初中和高中受教育程度者分布比例较高的行业;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人员多选择在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行业工作,在信息传输、金融、房地产、商业服务等行业分布较多的也是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从业人员。从这一特点上看,第三产业中的生产业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从业人员的需求较大,成为他们主要的就业去向;同样属于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以及居民服务业,对大专以上教育程度者的容纳力则明显不够。

三、大学毕业生不均衡配置的形成原因

作为高端人力资本的载体,大学毕业生的配置不仅仅是劳动力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置效率的高低还将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衔接仍存在着突出问题,形成了高等教育扩展背景下大学毕业生不均衡配置的现状,具体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大学毕业生的供应明显不足,是产生三大失衡现象的本质原因。虽然我国已经开始进入国际公认的大众教育的中期阶级,而且毛入学率指标预计将在2020年达到40%,但是从我国就业人口中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者的占比看仍然较低,据2009年的统计,我国就业人口中仅有7.43%具有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上受教育程度从业人员只是就业人员的一个较小组成部分。以初中受教育程度为“主力军”的劳动力队伍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这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

其次,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是大学毕业生配置失衡的首要动因。决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即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和企业来驱动。2011年,我国经济增长中51.6%仍来自第二产业,其中工业的贡献率高达44.7%,而来自第三产业的贡献率才43.7%,远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近十年来,我国出现了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格局,这看似矛盾,其实是现行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如果简单地将一个产业划分为设计、生产、营销三个环节,我国主要承担了生产环节,设计和营销环节都在外,这种“微笑曲线”两端在外的模式除导致我国经济只获得很低的附加值外,也导致了对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民工的强大需求,而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大学毕业生则需求不旺。

第三,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是导致大学毕业生配置不均衡的基本障碍。制度性分割主要是以户籍制度及其相关配套制度为屏障,将劳动力市场分割为若干个子市场,早期是城乡之间的分割,到后来不仅有城乡之间的分割,更有主要市场和次要市场、体制内市场和体制外市场、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等之间的分割,呈现出一种多元分割状态。以城乡之间的分割为例,目前我国的城镇越来越成为“生产的中心”、“就业的中心”和“消费的中心”,而农村则越来越沦为“资源输出的基地”和”劳动力流出的基地”,这从根本上抑制了大学毕业生向农村的流动。另一方面,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倾向于向公共部门和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市场流动,因为公共部门或事业单位可以带来多项实际利益,如医疗保险、住房补贴、退休养老、子女入学等,而在民营企业就业则往往缺乏这些福利保障,而且存在较大的劳资风险,这种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严重分割的事实。

最后,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是制约大学毕业生均衡发展的政策因素。提高毕业生培养质量、调整经济结构和制度改革等,政府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对于如何提高毕业生质量,高校自然是责任主体,但政府对高校若管得过多,高校自得不到落实,千校一面就难于避免。比如,对于如何调整经济结构,使社会经济环境更有利于创业,使创业成功的概率更大,使创业成为一种风尚,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事实上,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还不明显,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的有关政策不完善或者是落实不到位。再比如,对于如何进行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可以说离开政府的推动是寸步难行的。

四、实现人力资本均衡配置的对策建议

(一)扩大教育供应,优化教育结构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比较快,甚至部分地区和行业出现了教育过度现象,但总的来说,中国仍不是教育强国,人均受教育程度、政府的教育投入、教育的地区差异、教育质量等都有待提高和改进。特别是教育体制、机制不适应教育自身的发展,也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做了很好的规划,关键在贯彻落实。要继续扩大教育规模,但更要处理好教育的结构,提升教育的质量,促进教育的公平,并处理好规模、结构、质量、公平的关系。要创新教育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要创新高等教育的体制、机制和培养模式,提升高校的办学自,鼓励和促进大学之展开合理的竞争。

(二)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需求

决定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易的根本因素,不是经济增长的速度,而是经济增长的结构,即经济增长主要靠什么产业和企业来驱动。相同的经济增长,不同的产业结构所带动的就业数量以及就业结构是不一样的。因此,要缓解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招工难“两难”并存的矛盾,必须继续调整经济结构。一是转变产业结构,从主要依靠低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转到依靠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带动经济增长。这种转变的关键是要使要素价格能反映稀缺性,使企业根据价格配置资源选择经营发展方式。二是优化企业结构,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的企业结构,特别是要给私人企业和民营企业更好的发展环境,缓解大学生就业难。

(三)完善劳动力市场,降低劳动力流动成本

完善劳动力市场,从制度改革层面来看,一是继续完善在现行户籍制度下减少大学毕业生择业和流动成本的政策措施。如基层就业政策,2005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那些自愿去基层和西部地区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户口可留在原籍或根据本人意愿迁往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等。这些制度和政策总的来说是有效的,可进一步完善。二是改革现行的户籍制度,不仅使劳动力可自由流动,而且要使公民可自由迁徙,减少城市户籍和非城市户籍居民的福利和权利差异,从而缩小不同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制度性经济差异。

(四)发挥政策优势,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

政府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我国“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政府目标从增长优先到就业优先的转变,是有效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保障。二是作为一个行为主体多吸纳毕业生工作,或为毕业生购买更多的岗位。政府可以适当扩大对大学毕业生的雇佣,特别是在就业困难时期要发挥蓄水池的作用,可以是直接雇佣,也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向社会购买一些公益性岗位,还可通过给企业减税或支付工资的方式,鼓励企业多雇佣大学毕业生。三是综合运用有关政策,为促进就业提供支持,充分激发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赖德胜.2012中国劳动力市场报告[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李星云.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