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普通话小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话小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话小诗歌

第1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最近的一个周末,实在是闲得有空,于是去逛了一下超市—沃尔玛山姆会员店,距离我家大约4个公交车站的车程。从市中心搬到城郊住已经有10个月了,这大概是我第三次去逛超市,前面两次分别是去逛小区里的社区超市以及街对面的另外一家大型综合超市。这三次逛超市,多少都有点熟悉一下新居住环境的目的,买东西倒是在其次。有不少邻居都是这家山姆会员店的常客,在他们的推荐下,我才决定也去看看。去了才知道,原来来逛山姆会员店的也大都是跟我这些邻居一样的群体:白领,中产,收入优渥,休闲时间充足,家庭结构稳定,一般都是周末的时候开着车带着孩子一起去超市,一次买齐十天半个月的食物和日用品。而山姆会员店的环境设计也很适合这样家庭购物者:所有的货品都是大号或者大容量装的,购物车也是我在所有超市里见过的最大的,货舱即卖场,不需要太多装修,但大得足够一群群的“熊孩子”穿梭自如。

于是明显感觉到,我应该不属于这个超市的主流消费人群了。因为我一个人,吃得少买得也少;驾照还在考,车还没影儿,买多了也拎不动;最重要的是,我也实在没空常常特地跑这么远来购物,虽然4站路其实也并不远。

不过最后我还是花了150块钱在那儿办了一张会员卡,因为我特别想买两包新鲜的莲蓬回家啃,我特别爱吃这东西而且它卖相实在是好还足够便宜,但是人家店里必须得办会员才给买单,于是,我不得不乖乖入会,办会员花了150元,最后买单的金额还不到50元。

我也实在不知道自己下一次去会是什么时候。

第2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若论考试升学,泰州教育在整个江苏省优势明显。当下,家长们普遍紧盯孩子的成绩,在考试和升学上,社会对泰州的教育是满意的。泰州教育人完全可以在赞誉声中安享“太平日子”。可事实却不然,他们并未满足于学生一时的成绩与升学,而是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泰州市教育局局长宋吕银说:“我们要改变教育一味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育人的现状,因为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

“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从2010年9月28日开始,一场声势浩大的教育工程在泰州大地全面启动。“三进”工作,通俗地说,就是教育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这不是大家一直在做的平常事嘛,有什么新鲜?”在热衷于“新名词”、“新概念”的人眼里,这似乎是不值得一提的“小事”。而泰州教育人却“勿以善小而不为”,把“小事”做得郑重其事、有声有色。

咬定青山不放松

在鉴赏家眼里,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取决于细节。大体来说,泰州教育可谓形势大好,为什么还要搞“三进”?这并非空穴来风。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交流方式及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孩子们对于“写好字”的意识却日益淡漠。老师们反映,在中考、高考阅卷时,卷面上错别字特别多,字迹越来越潦草,有时甚至还出现一些“火星文”,真让人看不懂。家长反映,孩子在家里听写生字,也要用电脑“通过拼音输入查一查”,还振振有词:“练一手好字,不如打一手快字。以后都是通过电脑、手机进行联系,就算不会写、写得丑,也没什么。”这绝非个别现象。

泰州属江淮语系和吴语系混杂的地方,即便是在泰州市4市3区内,不同市(区)的人说起方言来,也往往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宋吕银局长在县市工作时,也曾遇到上级领导来基层检查工作,基层干部不会讲普通话而导致领导听不懂的尴尬场面。

担任泰州市教育局局长后,一次宋吕银到学校调研,校长、副校长都在场。校长红着脸说:“让我们的副校长介绍工作吧!”事后才知道,校长不会说普通话,有意回避。再深入到课堂,尽管教师讲得神采飞扬,但方言大行其道。“课堂里坐着不少外来人员子女,他们能听懂吗?”宋吕银内心有一种深深的忧虑。

随着对教育的深入了解,宋吕银发现,不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端地降低了教学要求,说、写、读的基本教学要求不达标;同时,又无端地拔高了教学要求,将大量时间花费在题海战术上。自2007年10月以来,泰州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实施了“减负增效提质”工程,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逐步得以控制。学生在校上课时间短了,作业少了,却出现一个苗头,不少学生走进了网吧。“推进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做减法和除法,还要做加法和乘法。”宋吕银说:“不能让学生无所适从,应该让孩子们跳起来,动起来,自己学起来。要让学生多读多写,丰富课外阅读,学会自主学习,快乐获取知识。”在宋吕银看来,说普通话,练书法,诵读经典,就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也是提升学生素质最基础、最本真的内容”。

教育局并没有急着作出决策,而是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他们发现,在普通话方面,学生说得比老师好,老师普通话考试虽然已经达标,但在校内,普通话并没有真正成为校园语言,尤其是少数教师在课堂上也不用普通话;在书法方面,学校之间差距较大,同一学校班级之间,作业书写质量差距明显;在诵读方面,教师只按部就班地完成语文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阅读缺乏系统安排。

经过广泛调查和慎重研究,2010年9月底,泰州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在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活动的意见》,决定从2010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市初中、小学开展“三进”活动,旨在以培养中小学生“说好话、写好字、读好书”为切入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校语言文字工作水平,提高中小学生的人文素养,打造泰州区域教育特色。《意见》明确指出,到2012年年底,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基本建成“三进”工作合格学校,其中20%以上的学校建成“三进”工作示范学校。《意见》还对“三进”工作的“时间”、“教材”、“师资”等作出具体要求。如“落实时间”,要求学校将“三进”工作纳入学校课程,每两周安排1节书法指导课和1节诵读教学课,学生课外自主时间也可以安排“三进”的有关内容。

《意见》一经下发,立即产生了较大的反响。校长和教师们觉得“三进”是好事,同时又认为是“小事一桩”,是“小题大做”。普通话天天讲,字天天写,诵读内容教材中就有,为什么还要把“三进”当作重点工作、专项工作来提出并推进?因此,不少学校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甚至有的校长认为这是一项“运动”,一阵风而已,于是采取了一种观望、等待、应付的态度。

可他们没有想到,教育局认准了的事,还真有一股子“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劲头。2011年5月20日,教育局召开泰州市“三进”工作推进会,会上,宋吕银慷慨陈词:“全市上下,教育部门积极推进,学校主动探索创新,‘三进’活动已全面铺开,特别是教材、课时、师资以及渗透、融合等重点、难点问题都有了校本的或者区域的解决办法。要按照‘全覆盖、常态化、创特色’的要求,将‘三进’活动引向深入。”随后,教育局下发了《泰州市“三进”工作专项督导和评估的通知》。2011年9月30日,泰州市教育局召开“三进”工作交流会。宋吕银高调地谈道:“对于‘三进’的现实意义我们不是不懂这个道理,不是不认识这个问题,而是行动得不够。有的学校不是行动得不够,而是坚持得不够,‘恒’的问题没有解决。还有的学校是坚持了,但是被动、痛苦地坚持,没有当成一种享受,没有变成一种幸福的教育。”

在紧锣密鼓的行政推动和制度推动中,泰州教育人终于形成了共识:“三进”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很好的一个抓手,是为学生成长奠基的工程。

“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写一手好字,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三进’切口虽小,但事关学生的精神成长,带给他们的是一种素质、修养和气质。走上社会后。他将会是一个大写的人,出类拔萃的人。”宋吕银充满自信地说。

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

2011年8月,《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颁布。《意见》指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书法教育对中小学生进行书写基本技能的培养和书法艺术欣赏,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培养爱国情怀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学生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提高文化修养,促进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时隔近20年后,教育部重提“书法教育”的重要性,重拾书法教育的优良传统,这给予一年前提出并实践“书法进课堂”的泰州教育人莫大的激励和鞭策。

此时的泰州,“书法进课堂”工作已经摸着一些门道儿。这是兴化市周庄中心小学高志坤老师的一节书法课。

师:印度总理尼赫鲁对他女儿说:“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优美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伸缩》这一课,用我们会发现美的眼睛来感受汉字的“伸缩”之美。

师:什么是“伸缩”?

生:一字中如果笔画出现重复,就需要进行变化,延伸一部分,收缩一部分。

师: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生:经过“伸缩”处理以后的字就能避免呆板,使字形生动美观。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徘”字的伸缩变化。)

师:谁来说说这个“徘”字什么地方用了“伸缩”的处理方法?

生甲:老师,我发现“徘”字右部6个小短横从上到下逐渐加长,上缩下伸。

生乙:我发现“徘”字双人旁的两撇上缩下伸。

生丙:我还发现“徘”字的右部“非”的两竖左短右长,左缩右伸。

生丁:我还发现“徘”字的左右两部件左窄右宽,左缩右伸。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将“徘”字的伸缩变化基本上都找出来了。经过大家的分析,我感觉到“徘”字左右高低参差,富有韵律,横画长短排列有序,左右穿插避让得当,真是美不胜收。下面我们来讨论讨论,字中伸缩有什么规律。

生:数横并列或数撇并列时(如徘、降、素)上缩下伸;左右并列时(如惟、徘、降)左缩右伸。

(教师范写“降”字。边范写边强调书写该字的注意点。)

师:书写“降”字时我们要把刚才讨论的四种伸缩变化都注意到,即写左耳旁时要窄,竖画要略短,且要和右部有呼应之势。在书写右上部时,首撇要短促,横撇的横非常短,撇要长而舒展。捺画同样要舒展,收笔和长撇相比略略上提,要做到上部既紧凑又舒展,右下部注意向上穿插不松散。

(学生描一写一,老师巡视辅导,并给写得好的字打上红圈圈,同时给予鼓励。将写得好的进行展示后大家再写一个。学生试写“徘”字,集体评价。)

师:同学们,刚才“降”字大多数都写得不错,下面我们自己试着来写“徘”字,也是描一写一,同样我们要把“徘”字的几处注意点注意到,使它富有节奏感。(写好后学生同桌互评,将写得好的进行展示,也找两本有典型缺点的书写本进行展示,并指出修改意见。)

教学过程中,教师由扶到放,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伸缩美。通过背景音乐的烘托,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范写过程是一个优雅的、值得享受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书写的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宁静、闲适的氛围中,享受书写带来的快乐。

高志坤老师是一位书法爱好者。原来,他自己书法写得漂亮,但对于怎么教学生,却苦于找不到对策。兴化市教育局小教科科长何伟俊原为语文教研员,他深入周庄小学,和高志坤等一帮书法爱好者一起研究,并申报了江苏省级课题“写字教学与书法教育有效策略研究”,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书法课,教师教什么呢?我们摸索出,一要教运笔,笔拿在手上,点横撇捺是怎么写出来的,如果教师不指导,学生写出的字就是硬邦邦的‘火柴棍’;教了如何运笔,他就知道轻重快慢粗细,他写出来的字就有了生命的灵动;二要教笔画的写法;三要教偏旁;四要教汉字结构。”何伟俊颇有心得。

早在1994年,靖江市城东小学就成为中国教育学会书法研究会“全国书法实验学校”。“三进”工作开展之前,学校一直注重写字技能教育,还编写了校本教材《100个关键字的书写》。“三进”工作开展后,学校开始思考“如何让写字教学走向写字教育”。“教育的着眼点应该是人的发展,从技能到素养和做人,我们总结为:严谨踏实写好字,一笔一画写好人。”校长朱俊杰说。在长期的书法教育实践中,城东小学的老师们认识到,书法对培养孩子严谨、踏实的态度,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高雅的审美情趣,具有很大促进作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理能力比较差,学校提出“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整理书包,自己准备写毛笔字的笔墨纸砚。多年来,城东小学的孩子们一直坚持春节期间义务为社区居民写春联,笔墨纸砚都是孩子们自己准备,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开展书法教育,离不开一支师资队伍。一开始,学校通过行政强行规定,所有教师每星期必须完成“一三五工程”,即认真书写100个毛笔字、300个粉笔字、500个钢笔字。起初,老师们有畏难情绪,“教学任务这么重,让书法爱好者练就可以了,何必让我们每个人都练毛笔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语文老师朱志明,专门研究硬笔字的教学,正是他,将自己多年写字教学的经验和思考整理成《100个关键字的书写》著作,确定为学校校本教材,并获得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改革成果特等奖。如今他又开始研究“120个行楷字的书写”。语文老师龚尽冬,擅长毛笔字,天天坚持练习。他喜欢读书,对中国历史文化比较熟悉。语文老师郑彬,工作再忙,每天坚持三四个小时练书法,如今已是江苏省书法协会会员。在他们的带领下,学校45岁以内的所有老师,每天放学后都会自觉留在学校读书、练字1个小时。老师们从书法和读书中尝到了甜头,他们自觉意识到,教会小孩子写字是自己的一项使命。城东小学的书法教育逐渐蔚成风气,还带动了学校周边笔墨纸砚商业的发展。

书法教育需要持之以恒,正如美国诗人P.C.库利治所说,世界上没有什么能代替坚持!朱俊杰说:“书法进课堂,离不开文化积淀。大凡书法家,他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电脑网络游戏风靡社会的今天,这里的孩子却把每天的写字当成了最大的精神享受。“走出我们学校后,孩子们的书法情结也已经解不开了。即便在高三,他们每天不写50个字就觉得很失落。”朱俊杰说。

作为靖江市书法教育龙头学校,靖江教育局教研室每年都要组织学校到城东小学进行书法教学观摩活动。其间,学校每个孩子的书法作品都要展示在校园里,让前来参观的老师观摩、体会。这无形之中对孩子们是一种特别的激励。

为调动孩子们参与书法的积极性,教研室还模仿围棋段位评定,自创了一套书法段位评定细则。细则依据课标对不同年级学生的书写要求和书法、写字本身的技能技巧来确定,分为九段。如一段的孩子要求坐姿和握笔姿势达到基本规范,点横撇捺等基本笔画要规范等。中级水平要求书写规范,而且要美观。九段是最高级,要求书写端庄、规范、匀称、美观,而且要达到一定的速度。一至三段是初级,不发证书;四段以上的孩子可以获得段位证牌,称为“书写能手”,八段九段的孩子称作“小小书法家”。“别小瞧这个小证牌,一旦获得,孩子们便爱不释手,他们上学放学时都会戴在胸前,扬眉吐气,连晚上睡觉的时候都要压在枕头下。”教研室副主任刘振铭笑呵呵地说道,“为了获得更高级别的段位,孩子们‘不须扬鞭自奋蹄’,勤学苦练,劲头可足了。”书法训练,其实更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书写技能技巧迁移运用在日常书写中。教研室要求学校在日常的作文批改中把“书写分”单列,书写好,可以加分。如今,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也采用了靖江的段位评定细则。

“三进”以来,泰兴市古溪小学专门添置了42张写字临摹台,让学生午休时间练写毛笔字。每天中午,临摹台前总是人头攒动。学校明确提出“写好字、育好人”的理念,每学期在全校海选写字佼佼者书写这6个大字,放大并张贴于学校综合楼前。泰兴市黄桥初级中学的徐刚本是一个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的英语老师。“三进”活动开展后,徐刚老师的书法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学校专门为其成立了“徐刚工作室”,引领全校书法教学,师生的练习热情空前高涨。教师中涌现了王涛、丁鸿儒、耿虎等一大批书法好手。整个泰兴市分区域开展的师生书法比赛异常活跃。让普通话成为校园语言

一天下午放学后,靖江马桥小学的朱炳林正在学校批改作业,突然听到校门口传来阵阵吵闹声。他放下笔,走到门口一看,一群人正围着几个老师大声嚷嚷:“我们的孩子就是听不懂嘛,怎么办?”原来这些人是外地务工人员家长,他们的孩子进入马桥小学读书后,普遍反映听不懂老师讲课,没法和同学交流。语言差异,成为外地务工人员子女融入当地的巨大障碍。

这是多年前发生的事情,如今,朱炳林已成为马桥小学的副校长,但这一幕至今仍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中。“这种情况在泰州并非偶然现象,说明在人才流动迅速的时代,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朱炳林说。在推广和使用普通话这个命题面前,学校责无旁贷。

李华是泰州市寺巷中心小学的教师,他是在考人泰州师范后,才首次接触到普通话的。字正腔圆的普通话发音深深吸引了李华,但是泰州人学普通话、讲普通话有许多困难。对于从小到大一直讲方言的泰州当地人而言,学习普通话无异于学习一门外语。为了练就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李华坚持每天听广播,大声朗诵,刻苦练习。虽然仍有个别词语说得不太标准,但李华的普通话在班里算是最好的。

毕业后分配到农村学校教书,李华仍然没有放弃使用普通话。作为当时全校唯一一个用普通话上课、与学生交流的老师,他显得很“另类”,师生还给他贴上了一个标签——“普通话老师”。对于这个称谓,李华把它看作别人对自己的欣赏。

因为对普通话的执著,李华是学校最早一批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的教师,不久又获得推荐,参加省级普通话测试员培训。一年后,李华通过测试,正式成为江苏省普通话测试员。作为当时50名省级测试员之一,李华自己觉得非常光荣。但是,他的工作做起来却并不顺手,只能“偷偷摸摸”地行使普通话测试员的主要职责:推广普通话和参与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

“你这个小伙子真奇怪,没事总让我们说普通话。乡音难改,我们年纪大了,怕是学不好了。”每当李华宣传普通话的好处,倡导使用普通话时,其他教师总能找到推托的理由。“用普通话上课勉强还可以,跟学生交流不行,说着别扭。”年轻教师这样回答。普通话的推广需要语言氛围,单独靠一个人的力量,无异于蚍蜉撼大树。对于测试工作,李华也有很多无奈。更多的时候,他只能以家庭事由为借口向学校领导请假参加测试工作,只因这项工作并非自己本职工作范围内的。

事情转机来自于泰州市“三进”工作的展开。市教育局出台了一个规定: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教师必须取得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因为“幼儿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孩子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时候教师的影响尤其重要。”宋吕银对记者说。一时间,泰州市教师掀起了学普通话、用普通话的热潮。只有教师讲普通话,才能影响学生,进而影响家长和社会。

其实,绝大多数教师的普通话都不是零基础,师范教育中都接受过普通话培训。刚进人工作岗位时,多数教师还能坚持用普通话上课,但在纯方言氛围中,普通话的“存活率”很低。没过几年,方言在交流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很多人逐渐忘记了普通话的发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练习,参加普通话考级成为广大教师的首要选择。于是,李华成了“香饽饽”。

“李老师,请你抽时间去给我们学校的老师培训普通话吧!”“李老师,请教一个问题,‘幼儿园’的‘幼’是发ou还是e呀?”在学说普通话的热潮中,李华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不仅可以光明正大地宣传普通话,而且可以理直气壮地跟学校领导请假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学校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因为拥有一位省级普通话测试员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最先受益的是本校教师。

漆老师跟李华搭班,教四年级数学。在李华的影响下,学生们都能使用普通话交流。有时候,漆老师觉得,学生的普通话说得比自己还好。按理说,高年级数学老师的普通话等级只要达到二级乙等就可以,但是漆老师不这么认为:“我跟李华搭班,他的普通话那么好,如果我的普通话太差,那学生怎么看?”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漆老师参加了普通话水平测试,但考试结果是二级乙等。漆老师认为自己的普通话说得还不错,怎么没达到二级甲等呢?她想不明白,找到李华询问原因。“咱们学校学习普通话的氛围这么浓,你又是测试员,你帮我辅导辅导,我也要考个二级甲等。”漆老师跟李华说。听漆老师读了一些词语和句子之后,李华找到了原因:“你朗读字、词时,发音基本都准确,但是一说句子时,一些不正确的发音习惯不由自主地就冒了出来,普通话不是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说’的。”漆老师恍然大悟。

她是个不服输的人,既然找到了问题所在,她开始更有针对性的训练。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讲课内容,反复听,寻找不标准的发音。她还坚持在办公室说普通话,请年轻教师随时纠正自己的发音错误。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再一次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时,她考了89分,属于二级甲等的高分。

漆老师的故事并非个例,泰州市“三进”工作推开之后,每一所校园里,师师、师生、生生交流都坚持使用普通话。课堂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听不懂教师讲课、同学说话的事情再也没有发生过。

于诵读中积淀素养

2010年暑假,张晓骊第一次踏入兴化市大邹中心小学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这所学校位于泰州市最北端,是一所薄弱的农村学校。全校60多名教师没有一名县市级骨干教师,没有一项科研课题,没开展过一次面向全市的教研活动……张晓骊是带着任务来到这所学校的,作为新任校长,他要改变学校的现状。然而,他不知道自己有多大的把握。

当时,恰逢“三进”工作开展,张晓骊意识到,这可是一个改变学校的机会。他带着一种激动的心情向教师们传达了这一消息,然而教师们的反应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这种活动就是在城区树几个典型,‘春风不度玉门关’,这股风是刮不到我们这种地方的!”“我们何苦费劲折腾呢?”从这些“酸溜溜”的话语中,张晓骊听出了其中的无奈。看着教师们垂头丧气的表情,他的内心反而坚定起来。他的想法已不再是单纯地完成任务,而是要想方设法让这所学校的教师们扬眉吐气、充满自信。

要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必须从其自身的特色和资源人手。兴化自古以来就是人文荟萃之地,被称为“小说之乡”。学校所在地大邹,古称“双溪”,旧时为兴化十大镇之一,大邹的老城小巷中,走出了郑板桥、刘熙载等古代先贤以及房干森、费宗波等一批当代文人墨客。在几百年来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大邹中心小学也有一大批爱好文学的教师。何不把教师对文学的热爱与“三进”工作结合起来呢?张晓骊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就从文学诵读开始。

在张晓骊的倡导下,一些教师开始有意识地收集兴化当代名家的作品,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扩充学生的阅读量。没想到,学生对于这些本土作家的文学作品,兴趣十足,张晓骊又生出了一个新主意:编一本校本诵读教材,把教师的个体动作变成学校的常规动作,让诵读进教材、进课表。

编教材?这是这所学校的教师从来没有想过的事情。“就凭我们这些人能编教材?”教师的疑问并非没有道理,编写教材可不是简单的事情,从课程目标的确定,到结构设置、材料选择、实施与评价、经费保障等,每一个环节都马虎不得。尽管困难重重,但张晓骊依然选择一往无前。在张晓骊的鼓舞下,一批有干劲儿、爱好文学的教师成为教材编写人员。他们广泛搜集资料,从几十位兴化籍作家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分为低中高3个年级读本,分别以童诗、童话和散文为主题。3个读本符合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在试用过程中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历经大半年时间,校本教材《遥远的双溪》终于编制完成。这打破了这所学校从来没有校本教材的尴尬局面。这套校本教材还引起当地政府的关注,他们认为对于提升地方文化品位有积极意义,主动出资编印发放给学生,并成为政府部门馈赠来宾的礼品。

校本教材的编印引起了一系列积极的反响,远远超出教师们的预料。以此为突破口,学校“三进”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每天大课间3分钟集体诵读、午间15分钟“兴化作家作品”广播、每月一次诵读展示活动,孩子们诵着、读着、笑着,脸上绽放出了幸福的光彩。同时,诵读也带动了普通话、写字练习。

而张晓骊还有进一步的打算,以诵读的科研化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以诵读为主题,学校先后承办了泰州市名师送教活动、兴化市“三进”工作诵读现场观摩会、大邹学区青年教师乡土教材诵读研讨等活动,借助同课异构、现场讲评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在这种氛围影响下,青年教师成立了读书班,间周进行诵读体会交流,读书、学习的种子深深植入每个教师的心灵。

全覆盖的“三进”工作让这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弥补了教育科研、课程管理的空白,华丽转身,成为首批泰州市“三进”工作特色学校。“这不代表我们做得最好,而是因为我们在薄弱的基础上作出了一定的成效,在这种思路引导下,将来我们会做得更好。”张晓骊还有更远大的目标。

不仅仅是薄弱校,一些当地名校也在“三进”工作中焕发出新的生机。

高港实验小学是当地响当当的名校,社会声誉好,师资力量强。学校一贯重视诵读工作,但是做法比较简单——课外阅读,学生阅读的数量、成效都不好控制。怎么改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校长叶红。

在一次随堂听课中,叶红发现了问题。语文老师按照学习生字、熟读课文、段落分析等步骤按部就班地上课,这时,有个学生嘟嚷了一句:“这几个字我们早就认识了,老师还讲?”上课的老师没有听见,但叶红却听得清清楚楚。她没有放过这个细节,深入调研后发现,全校多数的语文课堂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情况,很多时候就是在做无用之功。”叶红说。原来几年前,学校就开展了“科学认读”实验,学生的识字量远超课标要求。对于学生已认识的“生字”,教师却还在反复讲解,其实这部分时间完全可以节省出来。在与教师商议之后,高港实验小学提出了一项大胆的措施:整合课时,大量阅读。“语文素养不是讲出来的,是读出来的。”叶红信心坚定。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高港实验小学的举措与“三进”工作不谋而合。整合课时之后,节省出来的时间全部用于诵读。学校将拓展的阅读篇目有计划地纳入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广泛阅读书籍和勤于积累的习惯,积淀文化底蕴。此外,学校还统筹安排、精心组织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推荐给学生,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规定适当的阅读量。这些措施实施之后,学生6年的课外阅读量由课标规定的145万字提高到了300万字。

泰州市实验小学实践“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办学理念,在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的同时,先后邀请金波、王一梅等儿童文学作家走进校园。“大作家、小读者”共享经典美文,使得孩子们越来越爱读、越来越乐读、越来越美读。姜堰市第四中学利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诵名言、对警句”的活动已坚持3年。姜堰市教研室副主任沙华中认为,学生深厚的文学素养积淀与学校多年坚持扩大课外阅读量不无关系。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朗朗上口的古诗词配上优美的音乐,由充满童真的孩子声情并茂地齐声诵读,孩子们或温婉或激昂的朗读引来与会者阵阵掌声;旁边的一群孩子正在端坐书写,他们书写的硬笔、软笔等作品或遒劲有力或清新俊逸,令人赏心悦目。这是2012年3月泰州市举行的“三进”工作现场会的场景。“诵读是以阅读为基础,以朗诵为形式,主要目的是在培养学生诵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泰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万琳说。

在“三进”中成就自我

在靖江市外国语学校刚宣布启动“三进”工作的时候,刘艳有些费解:“说话、写字、诵读,这些不就是我们教师干的活儿吗?干吗还要推进?”刘艳的想法代表了一批教师的疑惑,他们不理解教育局的做法,认为“多此一举”。

但刘艳没有止步于自己的想法,她要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解决疑惑。刘艳突然想到了学生的作业本。每次批改学生的作业,她都非常头疼,不仅字写得歪七扭八,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符号,学生还笑嘻嘻地称之为“火星文”。可是仔细想想,这能怨学生吗?作为语文老师,除了在讲解生字的时候讲讲笔画顺序,自己从没有专门给学生讲解过笔画的写法、字体的间架结构等知识。从这个角度讲,普通话和诵读也存在工作开展不彻底的问题。

刘艳突然明白了,“三进”不仅是“进入”,更是有“进一步”的意思,将普通话、写字、诵读工作进一步改进和完善。随后,刘艳将自己的想法发表在学校网络论坛上,引来大批跟帖。“原本,我觉得‘三进’是多了一项负担,听刘老师这么一分析,就清楚了。”“看来‘三进’不仅必要,而且是必需的工作啊!’''

认识上的改变带来行动上的突破。刘艳没让三项工作变成负担,而是巧妙地与学生的课业、学业结合起来,让三项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她从小处做起,在班里每天坚持举行“3个3分钟活动”:晨读3分钟、课前3分钟、练字3分钟。“我今天推荐的词语是‘翩跹’,这个词的意思是……”在晨读3分钟的时候,学生可以向大家推荐好词,还可以推荐成语、歇后语等。能向别人推荐一个新的词语,学生们都非常自豪。语文课前3分钟是诵读小诗的时间,“你是一只小狐狸,聪明有心计。从乌鸦嘴里骗肉吃,多么可爱的主意……”这些小诗朗朗上口,易读易记。对于练字,刘艳从不贪多,每天3分钟,学生工工整整地临摹4排字就可以。别小看这每天短短的3个3分钟,日积月累,效果明显。学生们的词汇量大大丰富,语感也得到了提升,而且在学校组织的写字评比中,他们班的成绩也名列前茅。

孩子们说普通话、读书、写字的兴趣浓厚了,每天都在比谁又学到了一个新词,可是这种相互比较的风气逐渐蔓延到生活中,慢慢地,他们开始攀比谁的书包好,谁的文具盒贵。如何把这种不良的攀比习气引导到正途上来?刘艳又动了一番脑筋。

她在班里发起了“评选藏书小明星”活动,每个学生都领到一张表格,在上面填写家里藏书的数量和种类。表格收上来之后,刘艳大吃一惊,有的学生填了2000本,有的学生填了1000本,“你们可别吹牛,老师可要调查的。”刘艳随后发给学生一张跟踪调查表,要求家长签字、居委会证明,并要用照片加以证实。这么一来,学生纷纷来找刘艳:“刘老师,我家的藏书数量需要改一改。”最终,评比结果揭晓后,藏书最多的学生共有500本书,他是班级公认词汇小达人、作文小达人,“你们家那么多书啊!怪不得你每次都有新词推荐给我们呢!”“回家我也让爸爸妈妈多买书看。”这项活动也刺激了家里藏书少的家长:“刘老师,太惭愧了,今后我们一定多买书,多读书。”不用刘艳多说,学生们开始以藏书、读书为荣,班级风气逐步扭转。

刘艳发起的这项活动得到了学校的响应,得以在全校范围开展。“这可以给家长一个正确的引导,也可以把‘三进’工作拓展到家庭,扩大了辐射面。”靖江外国语学校的校长缪明灿说。在刘艳等一批教师的努力之下,靖江外国语学校被评为泰州市首批“三进”工作示范学校。

“三进”工作不仅激活了学校发展的内驱力,也激发了教师的智慧,让他们在更大的平台上发挥聪明才智,有创意地开展工作。

一天自习课上,兴化市实验小学的顾文艳无意中走到一个学生身边,学生看到老师来了,赶紧把一个本子塞到了抽屉里。“藏什么呀?难道是私人日记,不能让老师看?”顾文艳带班一向宽松,时不时会和学生开个玩笑。学生笑笑没有说话,同桌替他说出了原因:“老师,不是日记,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顾文艳有点不太相信自己的耳朵,四年级的孩子能创作长篇小说?“真的,老师,咱们班好多同学在写小说呢!”这引起了顾文艳的兴趣,她想看看班里到底有多少孩子在写小说。“正在写小说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们自豪地举起了手。顾文艳仔细数了数,竟然有20多人。这让顾文艳又惊又喜,一股幸福感油然而生。之所以能出现今天的效果,这与顾文艳坚持开展诵读儿童诗密不可分,其中的灵感来自于她的儿子。

有一次,她带儿子出去玩,儿子突然说:“天是云的家,云是雨的家。为什么会下雨?雨宝宝要出来玩。”顾文艳听后觉得很新奇,便问儿子:“这是幼儿园阿姨教给你的新儿歌吗?”“不是啊,是我自己想的。”顾文艳惊讶于孩子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孩子天生就是诗人,我们应该保护孩子这种诗性的语言。”有没有一种适合儿童吟诵、欣赏、阅读的诗歌呢?反复寻找之中,儿童诗进入顾文艳的视线。

在“三进”工作中,兴化市实验小学非常重视诵读活动,但也尊重教师的个性,在统一规定的诵读材料之外,允许教师有“自选动作”。顾文艳把儿童诗作为主要诵读素材,因为儿童诗“离孩子最近”。

“风跑得直喘气

向大家报告消息

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花朵站在枝头上

看不见春天

就踮起脚尖,急着找

春天在哪里……”

每天早上,顾文艳都要带领孩子们读一首儿童诗,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儿童唯美的世界中。因为内容、语言、想象都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孩子们对儿童诗的喜爱超乎寻常。有时候,孩子们闹腾得厉害,顾文艳会佯装生气,“要挟”孩子们:“如果你们淘气,顾老师就不读儿童诗了!”学生们一听急了:“老师,一定要读,我们会好好表现的。”

随着诵读量的增加,顾文艳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说出来的话越来越有诗意。一天,一个孩子跟顾文艳说:“顾老师,你知道吗,我睡觉的时候,只关门,从来不关窗,不拉窗帘。”“为什么呀?”顾文艳问道。“我怕月光进不来。”多美的意境啊,这不就是一首诗吗?

“夜晚睡觉

我从不关窗

我怕月光进不来”

顾文艳把这首小诗寄给了《中国童诗》杂志,竟然发表了,孩子们朗诵、创作童诗的热情越来越高了。顾文艳在教室后面专门设置了一个“童诗专栏”,每当孩子们说出有诗意的语言,顾文艳就鼓励他们写成童诗,贴在“童诗专栏”中,并择优投给各种报刊。顾文艳的做法鼓励了孩子创作的热情,随着年级升高,他们的创作体裁也转向了小说领域。

长期的坚持结出了累累硕果,顾文艳和她的学生在省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儿童诗,她在童诗教学方面的成果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多次在兴化市开设儿童诗诵读、创作示范课,被冠以“泰州童诗第一人”的雅称。此外,她主持的省级课题“儿童诗阅读欣赏与创作的探索与实践”也顺利立项。“‘三进’工作不仅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成就了我们。”顾文艳感慨地说。

在泰州采访,记者分明感受到,“三进”教育的春风已然吹遍泰州中小学校园,处处萌动着勃勃生机。

第3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一、幼儿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本班共有幼儿33名,其中男孩21名,女孩12名。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行为习惯各不相同,大多数孩子在家受家人宠爱,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或祖辈的依赖性比较地强,比较难融入集体活动,没有形成规则意识,集体活动的时候,喜欢自由的单独活动。孩子们还存在动手意识弱、动手能力差和依赖性强以及缺乏交往技巧、语言表达弱等不足。还有的孩子在入园初期情绪比较稳定,在新奇感过后,出现了严重的哭闹现象等等„„为了使这些孩子们尽快稳定情绪,适应幼儿园集体生活,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常规意识,我们老师将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使每位幼儿都能愉快的生活,取得可喜的进步。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教师主动学习,提高专业素质

1.根据幼儿园提出的“以人为本,时代精神,平等合作,为人师表”十六字师德内涵作为我们的工作目标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时代、责任、创造”主题教育活动以及“以师生和谐共成长”的系列活动。随时发现身边老师的优秀事迹并向她们学习。努力做到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积极主动的参加上级和幼儿园组织的各项活动,使自己成为让领导认可、同事赞扬、幼儿喜爱、家长满意的好老师。

2.加强理论学习,加大学习力度,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本学期我们将深入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及《刚要解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再对《幼儿园班级管理》一书进行学习。认真学习分析幼儿园班级的管理方法,尤其针对要了解小班幼儿的发展特点,重点学习班级的常规管理,使刚入园的小班幼儿的常规有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尽快地速度走入正规,进入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3.除此之外,我班教师将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自己的需要有目的的选择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做好幼儿一日常规及习惯的培养

由于小班幼儿刚入园,各项常规性活动还没有走上正规,我们两位老师协商对孩子一刻也不放松,加强常规性教育,不管是从上课、洗手加点还是自由活动等,都不能顺着孩子自来的小性子来,不给幼儿任何发赖、任性的机会。我们还将紧紧围绕幼儿园提出的“播种习惯,收获人生”这一理念,正确对待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班级老师在一日活动中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严格执行一日活动各环节的作息时间,进一步改善幼儿行为习惯,在组织活动中,老师眼中要有孩子,随时发现幼儿的优缺点,及时的给予有效的指导。

1.加强集体活动常规的指导,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我们将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清楚的了解集体活动的要求和规则,并对幼儿严格要求,使幼儿形成自觉的习惯,使班级的集体活动有序的开展。对那些学习兴趣不高的孩子,我们将进行重点指导,用一对一的形式,利用故事、诗歌、图片、歌曲等对幼儿进行引导,尽早地让他们走上正轨。

2.加强生活活动常规的指导。本学期我班将根据幼儿园的要求,重点进行生活能力的培养,我们将根据“幼儿日常行为规范”讲卫生、学做事的要求,利用小诗歌、故事、游戏、歌曲等形式,让幼儿熟悉漱口、洗手、午睡、加点、如厕等生活活动的要求,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

3.加强户外活动及其常规的指导。及时的组织幼儿的户外活动,活动中,严格要求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及户外活动的规则,指导幼儿主动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强化规则的意识。同时,小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差,需要老师提前对幼儿做口头提醒,老师也得紧跟幼儿,做到眼到、口到、手到。

(三)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1.在班级开展学说普通话的活动,坚持人人讲普通话。

2.在周一开展周末趣事分享活动,引导幼儿将在家中的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

3.开展好班级的每周一诗活动和点前谈话活动,拟定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进行交流。

4.小班幼儿有很多发音口齿不清的孩子,教师平时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并多给此类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以便于教师加强指导。

(四)搞好班级的特色活动。

1.加强对全班幼儿的礼仪方面的引导,根据幼儿礼仪的内容,选编一些故事、诗歌、图片等形式利用点前活动对幼儿进行引导,开展“百花园中我最美”的评选活动。活动中老师要及时的发现幼儿的闪光点并给予鼓励。

2.针对班级存在的特殊的幼儿,我们将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引导幼儿看到别人的长处,改掉自己的缺点。

3.引导幼儿将自己在家里的一些表现讲给同伴听。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妈妈做事情、听家人的话。

(五)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1.根据幼儿园计划中提出的“环境是第三位教师,环境是的记录方式之一”这一要求,我们将加强对环境的管理,根据主题,组织指导幼儿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在环境创设方面下功夫,根据主题及时的更换,指导幼儿利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进行环境创设,使环境与幼儿互动。

2.创设与幼儿年龄相适应的活动区域,我们将为幼儿创设“娃娃家”,“聪明屋”、“小书屋”、“巧手乐园”、“小舞台”等区域。发动幼儿家长搜集和制作游戏材料,及时更换,引导幼儿在活动中探索创新。

(六)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1.幼儿年龄小,安全意识差,在自由活动与户外活动时,我们要做到手勤,眼勤,口勤,反复讲解,反复提醒,特别是要及时提醒那些自理能力差的小朋友,使他们知道不远离老师,不做危险的动作。

2.教师做有心人,时刻关注幼儿安全,及时排除不安全隐患,做到预防为主,全面管理。

3.坚持保教并重的原则,严格执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制度。

(1)勤洗、勤晒、常消毒幼儿床铺及教玩具。

第4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近年来,文学教育似乎在升温。1959年报刊上开展“怎样教好语文课”讨论,提出“反对把语文课教成政治课”,“不要把语文课教成文学课”。现在看来,前者很中肯,后者虽有针对性,但有负面影响。此后很长一段时间,文学教育受到削弱,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方法不对头。例如,常常把小说当作一般的记叙文来教;教诗歌,却不注重朗读、品味,而多作繁琐讲解,弄得索然无味。直到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培养学生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情况才有所好转。1996年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也强调培养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文学教育更加引起重视。

文学是语言艺术,文学作品以诗歌的语言最为精练,感情最为丰富。可以说,欣赏诗歌是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矗本文拟就诗歌教学策略谈一点个人意见。

诗歌这种文学样式,偏重于抒情言志,抒情诗自不待言,即便是叙事诗或阐明哲理的诗,也必须饱含诗情,才能真切感人。情绪和感情是诗的基矗诗歌与其它文体相比,能较为充分地显示作者的品格和情怀。优秀的诗篇能丰富和美化精神生活,并启示真理。但它不直接告诉读者应当如何如何,而是以默默的持久的力量,改造并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灵魂。阅读欣赏诗歌,应从情绪和感情着眼,从语言入手。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代诗歌遗产光辉灿烂,“五四”以来的新诗成绩斐然。中学语文课本编选了不少古诗、新诗,而诗歌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如何运用教学方法,众说纷纭,教学效果一直不怎么理想。

我以为,总体说,诗歌的教学重点是领悟感情,品味语言,适当传授知识。教学方法主要是点评、朗读、背诵。通过点评得其精要,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进而背诵,加深理解,并且作为一种素养积淀下来既经济又受用不荆。

先说古诗教学。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古诗,一般都比较浅显。当然也还有个语言障碍的问题,但只要引导学生参照注解,必要时讲一下背景作为辅助,就不难疏通内容大意,领会思想感情。但不要求理解得很透彻,不宜铺排讲解,一首小诗分析一两节课,占去大量教学时间。诗的意境可以不涉及,因为很难说清楚,学生也难于理解。诗的风格也难讲难懂,如陶渊明的朴厚,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三言两语讲不清楚,也不易理解,深入品味可以留待将来揣摩。炼字用词倒要有选择地讲一讲,因为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僧·敲月下门”,“微风燕子·斜”,“窗·含西岭千秋雪”,“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但最终还要集中精力朗读、背诵。朗读要处理好句中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感情恰如其分,抑扬顿挫不作为硬性要求。一般不用借助手势动作。朗读流利后就可背诵,最好能在课堂完成;理解便于背诵,暂时不很理解也可以背诵。有条件的教师,指导学生尝试吟诵,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至于体裁、格律知识,很有用,要讲一讲,但要讲得通俗易懂。鉴于我国幅员辽阔,方言众多,语文教学发展不平衡,许多教师缺乏这方面的常识,这里着重介绍一些,供教学参考。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

近体诗的对仗,又称对偶,主要有两层要求:一、声音要平仄相对,即仄声对平声,平声对仄声;二、意义要同类相对,即实对实,虚对虚,数对数,名对名,动对动,甚至再近,名的鸟对鸟,兽对兽,等等,总之是类越近越好。例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仄仄平平平仄仄

一行白鹭上青天平平仄仄仄平平

窗含西岭千秋雪平平仄仄平平仄

门泊东吴万里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对仗工整。汉字单音节,而且有四个声调,可以分为平、仄两类。古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平”指其中的平声,声调悠长;“仄”指其中的上声、去声、入声,声调险仄。现代汉语的四声来源于古四声,如果也按平仄分类,则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是“平”,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是“仄”。普通话没有入声。粤方言、湘方言等却保留入声。上面《绝句》的标调,是按古四声标的,因此与普通话有所不同,如“白”标为“仄”,而不标为“平”,因为它是入声字。这点知道一下就是了,不必指导学生去深究。又,其中“西”、“门”二字是平声。这里本应用仄声字的,但诗人没有因辞害意,用了平声字。当然也还有个“一三五不论”的灵活性,因此并不犯忌。这点下面再讲。至于这首诗意义相对,且同类相对对得很好,很容易看得出来。

近体诗要求对句和出句平仄相对之外,还要求在一句诗里平仄相间,以便形成均匀而多变的节奏,从而加强音乐性。所谓平仄相间,就是诗句中逢双的字平仄必须交替。即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例如,该句的第二字为平声,第四字就要仄声,第六字又要平声;反之,如果该句的第二字为仄声,第四字就要平声,第六字又要仄声。还以杜甫《绝句》为例:

两个(仄)黄鹂(平)鸣翠(仄)柳

一行(平)白鹭(仄)上青(平)天

窗含(平)西岭(仄)千秋(平)雪

门泊(仄)东吴(平)万里(仄)船

总之,平仄是句与句之间声调相对的关系,又是本句内部的声调关系,以两字为一节奏点,平仄交替。这里讲的是常体。古人作诗有变通、拗救之说,是例外,非常体,这不必向学生细讲。以上介绍的有关古诗的知识,给学生讲多少,讲哪些,或集中教,或分散点拨,教师可灵活掌握。

再说新诗教学。新诗教学与古诗教学的基本点相同,都要着重于朗读、背诵。阅读欣赏新诗,没有时代的隔膜,没有语言障碍,知识也比古诗简单,这是方便的一面。但是,新诗受外来诗歌的影响,表现手法比古诗复杂了许多,给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困难。况且现代人读新诗,理应要求高一些,深入一些。

首先,要求真正领悟诗中的感情内涵,区别这种感情是否积极向上,是否给人美的享受。然而,要捕捉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并不容易。有的诗命意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读后一类诗,要注意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倒会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怎么领悟呢?下面介绍几种切入角度,也可看作方法,供教学参考。

第一,从诗的意象(诗人意中之象)创造的总体氛围中,把握它所要暗示或启迪读者的东西。例如,读艾青的《盼望》:

一个海员说,

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

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

一个盼望到达。

从总体氛围看,这首诗揭示了一代海员的情怀。而千百万海员豪迈而丰富的性格,不正是亿万人民精神风貌的诗意的概括吗?

第二,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避免理解上一味追求实指。就《盼望》的“出发”“到达”而论,说的是通常意义的出发、到达吗?不是。这是比喻,又是象征,诗中通过对这两种盼望的具象(具体形象)的描绘,表现的是海员们与大海“拼搏”的渴望,是到达“胜利”彼岸的期待。因此,我们阅读欣赏时需要了解,诗人往往表面说的是这个,所指的却是那一个。试看郭沫若“五四”时期写的《炉中煤》: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烧到这般模样!

这个“炉中煤”所“心爱的”“年青的女郎”,就是“五四”时代中国的象征。“炉中煤”和“年青的女郎”又是形象的比喻,这两个比喻充分传达出诗人怀念祖国的炽热而深切的感情。

第三,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鱼化石》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第5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论文摘要:由《诗经》中有无史诗引出为何无长篇史诗的关键问题,《诗经》没有长篇史诗的原因较复杂,影响它的因素很多,特别是周人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以及中国诗歌重抒情、言简意赅的特点影响了长篇史诗的形成。

1((诗经》中有无史诗

1.1史诗的概念

史诗源出古希腊,有平话或故事的意思,是亚里斯多德在他的《诗学》中为文学作品分类时首先提出的。

“所谓史诗一般是指人类童年时期创作的长篇叙事诗,往往取材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塑造崇高的英雄形象,充满激昂奋进的精神,它气魄雄伟、结构宏大,并富于神话色彩和纯真的气质,是文学史上一种古老而重要的文学体裁。”

1.2《诗经》中有无史诗

在中国,史诗概念出现得很晚,是“五四”以后学者们运用西方的诗歌艺术理论研究《诗经》时才提出来的。《诗经·大雅》中《生民》等五篇诗歌叙述周人从始祖后樱创业到建国的历史,具有史诗的性质,有学者认为是汉民族的史诗。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诗经》中《生民》等数篇诗歌是不是史诗,或者《诗经》中有没有史诗的看法很不一致。

一种意见认为这五篇诗歌是史诗。持此种意见的有陆侃如、冯沉君等,他们主要根据马克思论述希腊神话时提出的史诗“三要素”,理由是(1)((生民》等诗产生于野蛮和文明交替时期,是艺术发展尚不发达阶段的产物。(2)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和一定的故事情节。(3)具备了马克思提出的史诗的三个“必要条件”,即神话、歌谣和历史传说。

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这五篇诗歌规模太小,根本算不上史诗。余冠英《诗经选》称之为一般叙事诗,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称之为历史叙事诗。这五首诗篇幅最长的《皇矣》是%句,篇幅最短的《绵》是54句,五首诗加起来才380句。这同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15693行相差甚远。

持第一种意见学者由于论证充分,赞同的人越来越多。每个民族历史的发展过程不同,篇幅的长短也不是断定为史诗的决定因素。既然这样,那么,中国历史那么悠久,古代文明那么发达,代表中国古代最早、最高诗歌成就的《诗经》为什么没有长篇史诗呢?

2((诗经))中为何无长篇史诗

2.1宗教思想的影响

史诗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有神话色彩,谈这个问题,必然谈到中国古代神话。中国古代不乏瑰丽的神话故事,如共工怒触不周山、夸父逐日、后男射日、女蜗补天、精卫填海等,这些神话可能还比周史诗形成的时间早,可这些神话的传播却只能停留在零星的、片断的水平,没有像荷马史诗那样被整理成篇,更不要说长篇了。前辈学者提出中国民族缺乏想象力,且没有自己的神谱,所以没有生成系统的神话乃至史诗。这种说法,用民族性的抽象概念去解释具体的问题,与答案没有直接关系。中国上古神话并不缺乏想象因素,前面谈到的那些神话可谓想象奇特,很有想象力。而且这种伟大的传统一直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发展,从屈原、到李白、到吴承恩、到蒲松龄,能说中华民族无想象力吗?

其实这与周人的宗教思想是分不开的。周人崇拜的至高无上的神便是上帝,或称为天、上天、昊天、苍天,如《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一切天灾都归于上帝的震怒,如《大雅·板》:“上帝板板,下民卒瘴。”一切像丰收、人口繁衍、战胜敌人等祥瑞都是上帝的赐予,如《大雅·文王》:“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险降,在帝左右”。《大雅·皇矣》写道:“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乃眷西顾,此维与宅。”《大雅·生民》曰:“上帝不宁,不康樱祀,居然生子。”这个上帝的形象是很虚幻、很模糊的,并不是一个实体。《大雅·文王》写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看出,周代的宗教思想中,神和人并不像西方的神话是同体的,神是被清晰地人格化的。正是周人的这种单一神教、人神分离的宗教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对神的想象力,也就限制了诗歌的篇幅。究其原因,大概与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有关系。周天子对于各诸侯国是统属与被统属的关系。《小雅·北山》写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国只有一个至高无上的周天子,上天也只有一个上帝。

2.2采诗制度的影响

采诗制度对《诗经》的形成有莫大的功劳,但是《诗经》最后没有出现篇幅浩大的叙事史诗,又与采诗制度有直接的关系。

这里的采诗,一是民间采诗,二是官员献诗。民间采诗是为“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收在《国风》里。官员献诗“大抵是周公从虑后不安,永保天命出发,以诗乐的形式,为进行传统教育而制作出来的”,大部分收在《雅》、《颂》里。从一开始,采诗就有比较明确、具体的政治目的。可以说,一切与采诗有关的活动都是围绕着“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为稳固王权、永保天命,推行礼乐教化进行的,而并非因为有了自觉的文学意识再去热心采集、整理诗歌的。

周代采诗制度大为风行时,下至民间诗歌,上到高级官员所献之诗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便越轨。不管是为了观民风、行教化之用,还是为了配乐欣赏、娱乐,都对诗歌的内容、篇幅有所取舍。一些涉及当朝统治阶级上层禁忌的诗歌,或者是篇幅过长的叙事类长诗可能不在鼓励创作之列。余冠英先生曾经作过研究,断定《诗经》经过统一的加工修改。他的结论是《诗经》在两方面被修改过:一个是统一文字,消灭方言,改为周人的普通话,并进行加工润色;另一个是增减章节,分割拼凑。形式可以被修改,内容当然也可被改变。

《国风》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没有一首诗写到有关先祖先贤的。在崇祖意识强烈的周代,是不允许民间诗歌涉及先祖、先贤的内容的。《国风》里不允许有歌颂先贤、先祖英雄的内容,此类内容只能出现在用于祭祀的《颂》和用于朝廷礼乐的《大雅》中了。《生民》等五首诗都收在《大雅》中,“雅”是周首都的乐调。《左传》昭公二十年:“天子之乐曰雅。”而《大雅》的用途,据朱熹《诗集传》说:“正大雅,会朝之乐,受鳌陈戒之辞也。”《大雅》是用于周天子与诸侯,或诸侯相互之间举行会盟朝见等仪式时所用的乐章。《左传》襄公四年:“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杜预注:“《文王》之三,《大雅》之首,《文王》、《大明》、《绵》。”又《国语·鲁语》:“夫歌《文王》、《大明》、《绵》,则两君相见之乐也。皆非使臣之所敢闻也。”由此可见,周史诗是西周初期的作品,其目的是在天子、诸侯朝会的时候歌颂祖先的功业。

这些史诗的作者具体是谁不可考,大概有乐师、大青、小青、大师、著朦等官员。不管是哪些官员,或者是天子,决定了这些诗一旦创作成功便不再允许修改加工,也不可能有太长的篇幅,在庄严、郑重的朝廷礼仪场合,是不可能有耗时很长的颂唱的。在这一点上,欧洲的史诗则不同,它的创作、流传都是在民间进行的。像荷马因失明没有其他的工作,只能靠演唱来维持生活,他的演出没有固定场所,街头巷尾、宫廷盛宴、节日聚会都是他演出的地方,为满足不同层次听众的要求,不断改变演唱内容,对古老的神话传说和希腊的英雄事迹进行修改、加工以至成为长篇,成为了客观的需要。在当时,周的史诗是不可能这样的。

具有明确政治目的的采诗制度,要求诗歌的采集、整理、加工、定形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不能随便越轨,这较大程度上限制了《诗经》中诗歌的篇幅和内容,一些歌颂先贤、先祖的英雄史诗不能随便进行再创作,以形成大型的长篇史诗。

2.3中国诗歌特点的影响

商代时,人们认识世界开始由宏观走向微观,认识对象扩大,开始把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一次小小的采摘,一次耕作都能构成一首完整的小诗。周代时,诗经《国风》的许多篇章都反映了这种现实生活。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复杂了,人的感情世界被作为描写的对象,抒情诗占多数,叙事诗占少数,而且极少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篇幅也不长。新晨

这与中国古代诗歌简约、清隽的风格也有很大关系,它决定了中国古代不会产生鸿篇巨制的史诗。《大雅·生民》短短一句“履帝武敏,散枚介枚止”,却讲述了姜媛踏帝趾印生子,得到后人帮助的经过。正如徐迈先生所说:“这种言简意赅、意蕴深远的表现手法既制约了古诗创作的篇幅长短,使其不可能向长篇史诗发展,同时又呈现了别国诗篇无法媲比的精巧玲珑、微言大义。”

2.4其他影响

汉语言本身的特点也影响着周代诗歌的篇幅。汉语言是单音节的,有独特的音韵、声调,按一定的次序组合能形成特殊的节奏和韵律,构成音乐美。周代的诗歌节奏强烈、音韵和谐、句式整齐,它的形式更加完美,篇幅也就趋于短小。

还有的学者提出,中国早期的表意文字不适宜记录史诗,即使殷代有口耳相传的史诗,也不可能把那么长的文字记录在甲骨上,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6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6)03-065-001

《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对低年级的朗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方法,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朗读不只是简单的见字读音,而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的过程。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朗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师示范读,实现朗读引领,在模仿中学习

好的范读是朗读教学中任何指导方法都无法取代的,那么在我们范读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情感充沛

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教师范读时极具艺术感染力的语言,就能把书面语言还原为丰富形象的口头语言,就能创设富有感染力的氛围,就能很好地唤起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披文入境,融情于声,以其声、其情感染学生,使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2.时机恰当

范读不可滥用,应当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课前的范读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动听的声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感情能一下子感染学生。教师应准备充分,还应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

课中讲读文本时,我们应选择重点的段落或特殊的句子加以示范,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中的词语,从而帮助理解全文。教师要用自己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自己准确的语言和满腔的激情来感染学生。另外,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到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疑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这时教师恰当的范读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特殊句子的朗读技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在教学《小池塘》这篇课文时,一开始学生读来如“白开水”一般,于是我便顺势抓住了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范读引领,范读时,声情并茂,使学生真切地感受了白云就像是一群可爱的小白鹅,星星就像是一颗颗闪亮的珍珠……听我朗读的孩子们仿佛走进了那个美丽的世界……就这样,通过范读,无形中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把对文本的情感体验传递给每一位学生,激起学生的内心体验,使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感境界,获得准确、鲜明的感知。

二、情绪读,想象中加深感悟

学生的情感世界是丰富的,但他情感的流露不是随时可以涌现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找到一个“爆发点”,再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会让学生觉得更无趣,进而失去学习的兴趣。朗读与理解、感悟课文内容是密切相连的,它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因此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后,才能进行有感情地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与朗读这两项工作不能孤立进行,也无法孤立进行。因此,我认为只有给学生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细胞,使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读出自己的理解,达到较好的朗读效果,才能让其入情入境,读懂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深情朗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比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第三小节时,我是这样询问学生的:“当时得了奖杯的小蜗牛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们开始自由讨论,此时我创设的情境如下:

师:小蜗牛们,我想采访采访你们!

师:吃早饭的时间到啦!小蜗牛们,快过来吃饭吧!(咦,你怎么还背着奖杯呢?)

生:我怕别人不知道我是飞行冠军。

师:心里都想着炫耀自己呢!

师:哎呀,天不早了,小蜗牛,快放下奖杯到软软的草地上睡觉去吧!好不好呀?

生:不,我睡在奖杯里。

师:为什么呀?

生:生怕被别人偷了。

师:哦,原来这样呀!

师:蜗牛就是这样,白天背着奖杯到处炫耀,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真是太(引读)――“得意洋洋”了!

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一下子走进了蜗牛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蜗牛的得意洋洋,并通过自己的朗读把那种得意的感觉读了出来。从学生的回答中,我们也可以知道学生已经悟出了蜗牛的得意,我们还能说学生对课文不理解吗?没有自己的感悟吗?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学生一定能够理解、感悟课文的内容。

三、表演读,感受文本乐趣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小,自然语言积累也不足,老师就要想办法让孩子脑中产生的表象转化为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体验,是开启文本的金钥匙。”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带着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感悟诗歌内涵,可以根据孩子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喜欢的“演一演”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我在教学《江南》中描写鱼儿在荷叶间嬉戏的四行诗句时,我便让学生做做小鱼到荷叶下嬉戏的景象,学生们热情高涨,积极地举起了小手。于是,我把他们叫上了讲台,他们学着小鱼的样子,双手合拢,摆动着身子,在荷叶下穿梭,当孩子们演得正欢时,我便马上问他们:“小鱼们,你们游得开心吗?”有的说:“很高兴,我要和其它的鱼儿一起玩耍。”有的说:“我也很开心,我游到这儿,游到那儿,很自由。”还有的说:“我还想多找些鱼儿一起捉迷藏。”……看到孩子们有了这样的感悟,我便这样来引导孩子们:“小鱼儿们,现在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大池塘,让我们一起走到荷叶下面,尽情地穿梭吧,一起来读好这几句小诗,把你美好的心情告诉老师和其它的小鱼吧!”此时的孩子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表演方式,尽情地边演边读,感受着诗句的美好。由此可见,表演读不仅能够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从而收到教师讲解所达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加强朗读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受美、体验美,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意识,提高阅读能力,陶冶阅读的品质。朗读是“活”的,朗读使人感知、共鸣。因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千万不能忽视朗读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第7篇:普通话小诗歌范文

第一忌,语言不精练、不优美;第二忌,节奏和音韵不合;第三忌,语言深奥晦涩或单纯说教;第四忌,结构混乱;第五忌,平平淡淡没有;第六忌,有破坏没建设的糟糕的谐音。 下面,我们先来详细探讨一下怎样创作出好的歌词。

第一,要能够感动自己,更要能够激起他人的共鸣。

一定要用全部的情感去锤炼一首歌词,把自己生活中最受触动的故事和情感融会在一起,用最准确、传神的语言来表达,以严谨的结构层层铺垫,直到。要写最令自己感动的东西,不仅仅要在一种充满燥动的情绪中去写作,更要在阅读自己的作品时能再次被它打动。如果能做到这一步,你就已迈出了成功最关键的一步。但这一步也是最难的,要看你的文笔和才情是否到家。

真正的高手,他或许只是听了别人的故事,却也能做到感同身受,这一方面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们对人性、对感情、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见解。在这样的基础上,再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文字,也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

反过来,有的人虽然也有着动人的经历,文笔也过得去,可写出来的东西却怎么也找不到那种“感觉”。这是因为在写的时候,这些朋友忽略了对故事的巧妙的讲述,人物的细致刻画,以及巧妙地表达内在的情感。他们没有很好地刻画细节。所以,尽管语气热烈澎湃,但离感动总差一点点。比如,有很多朋友写他们初恋的歌,有的是没头没脑的一段抒情,有的是评书一样的爱情故事。如果这些朋友仔细地研究一下《同桌的你》,也许会真正感受到什么才是最好的关于初恋的歌词。

同桌的你 词:老狼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明天你是否还惦记/曾经最爱哭的你(A) 老师们都已想不起/猜不出问题的你/我也是偶然翻相片/才想起同桌的你(B)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看了你的日记/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你也曾无意中说起/喜欢和我在一起(A1)那时候天总是很蓝/日子总过得太慢/你总说毕业遥遥无期/转眼就各奔东西(B1) 谁遇到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看了我给你写的信/谁把它丢在风里(C1) 从前的日子都远去/我也将有我的妻/我也会给她看相片/给她讲同桌的你(A2) 谁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谁安慰爱哭的你/谁把你的长发盘起/谁给你做的嫁衣(C2) 啦??(D)

老狼在他的这首经典作品里,首先是对“她”进行了细致传神的刻画,“爱哭的你”、“总是很小心,向我借半块橡皮”,这样生动的描绘,言语不多,一个纯真、可爱的女孩却已活现眼前。老狼用非常巧妙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动人的初恋故事:岁月流逝,回首从前,从相识、相爱到分离,唯美但令人叹息的初恋分成三大段来歌唱,每大段都回到的四句排比上,以一种“追忆逝水年华”的总的情感统御几个并不连续但很经典的画面。众多与爱情有关的意象——日记、相片、长发、嫁衣信——交错而过,那份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感,不但没有沉下去,没有在歌声的反复中消散,而是不断地盘旋凝聚,越来越浓郁,越来越清晰,越来越热烈??

综上所述,做好第一点,刚开始的时候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

尽可能描写自己有着强烈感触的故事和情感;

对人性、感情乃至人生要有比较深刻的体悟和见解;

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尤其是很多人都可能有类似经历的那些细节; 不要说评书,要发挥诗歌跳跃性强的特点,“镜头”对准最有代表性的画面; 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哪怕讲得再含糊也要有一点故事的“碎片”或“影子”;

要有最精华的句子来作,“语不惊人死不休”,没有想出精彩的词句就坚决不动笔。 第二,精心规划歌词的结构,把握好“起、承、转、合()”的步调。

做好第一点后,我们应该对要写的歌词有了比较清晰的感觉,同时也应有了最精彩的词句,接下来就应该精心构思整首歌词的结构。有一些朋友一有了好的感觉或词句就迫不急待地坐下来写作,这往往得不到好的作品。我们要养成先规划好歌词段式的习惯。流行歌曲的基本段式有一段式(如邓丽君的《小诗》,见《如歌浓情》),二段式(如邓丽君的《云河》,见《如歌浓情》),三段式和多段式四种。目前大多数流行歌曲都是三段式或多段式,一段式和二段式因为太短,难以很好地表现情感,已经很少用了。一首歌曲的段式一般是由其旋律决定的,像前面的《同桌的你》,还有张楚的《姐姐》等,就是多段式。

我在第一条里讲到“不要只有抒情没有故事”,主要就是针对用三段式或多段式进行整体布局而言的,因为在写三段式的歌词时,用“故事+抒情”的手法相对容易一些。而且一首歌词如果能有一点故事情节,就能更好地进行“起、承、转、合”的变化。虽然这听起来有一些老套,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歌词写作的朋友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其实,大多数优秀的歌词作品都是很好地把握了“起、承、转、合”的结构。我们以《驿动的心》为例,来说明歌词中的“起、承、转、合”。

驿动的心 词:梁宏志

(起——)曾经以为我的家/是一张张的票根/撕开后展开旅程/投入另外一个陌生

(承——)这样漂荡多少天/这样孤独多少年/终点又回到起点/到现在才发觉

(转——)哦??

(合——)路过的人我早已忘记/经过的事已随风而去/驿动的心已渐渐平息/

疲惫的我是否有缘/和你相依

大多数三段式和多段式的歌词,“起、承、合”都十分明显,却没有明显的“转”。这种情况下,“转”主要体现旋律上,一般都是在第二段(承)的最后一句上出现向过度的旋律进程,而这时的歌词往往也有比较明显情绪和语气的变化,以配合旋律转到“”。虽然说“起、承、转、合”的步调主要是通过旋律的变化来体现,但词作者在作词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行。曾见过有的朋友把一首词中最好的句子放在开头,这样只会给人虎头蛇尾的感觉,我常常戏称之为“塌台”,意思是词的后半截撑不起来了。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歌词的结尾,以及全词的和谐。词的结尾一般有三种:一是将的全部或部分反复至结束,例如《凡人歌》;二是从过渡到一些虚词上,像“啊”、“啦”之类,例如《同桌的你》;三是重复开始头(也可以略加变化),让高亢的情绪平静下来,例如《恋曲1990》。歌曲的结尾主要由曲作者安排,可词作者如果能在创作时就考虑到,就能给曲作者留下更多的创作空间。另外,全词的每一个段落要做到前后呼应,尤其在细节上,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完美的作品。

这里要注意的是:

起——开头和一样重要,你的故事、你的情感一开始就要能吸引人;

承——最不容易把握的部分,能否顺利过度到,全看最后一二句;

转——不一定要有明显的“标记”,更多的可能只是情绪和语气的变化;

合——早说过了,没有想出这一段,就不要轻易动笔。

结尾——要让人有回味无穷、“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

第三,把握好歌词每一段的节奏感,运用合理的句式来组织语言。

词作者如果是填词,那有原曲的旋律参照,一般都会处理好语言的节奏感。如果是先创作歌词,那就要会为自己的词设想一种旋律进行,并在此基础上创作。这一点很重要。

流行歌词有别于美声歌曲和民族歌曲类歌词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相对自由一些。传统的歌词对句式有一定的要求,如2+2+3的七字句、2+3的五字句。流行歌词没有这些限制,在同一

段内句式可以有比较大的变化。但在不同的段落之间,尤其是旋律相同或相近的段式中相对位置上的句式,要求不能有太大的变化。如果这些段落句式差别太大,就会给谱曲造成极大困难。《同桌的你》中不同段落间相应的句式就很同步,只在B1段的第三句上句式有少许变化。这样的变化不但是允许的,对于流行歌曲而言往往是必须的。如果每一句(或每一段的相应的句)字数完全一样,旋律上一旦处理不好,就会给人以僵化、单调的感觉。这时,相应句式的少许变化,反而会使整首歌曲显得更生动。

每一句字数基本都相同的歌词是非常难写的。没有顶尖大师的水准,最好不要尝试。这样的代表作有:罗大佑的《恋曲1990》和李宗盛的《凡人歌》。前者基本上是十二字句,但在和尾声部分句式仍加入了微小的变化;后者前四段全是五字句,但进入却从一个六字句过度到七字句,再进而过度到三个九字句,给了部分激越的感情以充分的语言空间,在将前四段进行第二遍反复时,句式又加入了微妙的变化(加上了括号中的字)。这样的作品将语言和旋律运用得出神入化,可以说是流行歌曲里的巅峰之作了。

恋曲1990 词:罗大佑

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

轻飘飘的就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苍茫茫的天涯路是你的漂泊/寻寻觅觅常相守是我的脚步

黑漆漆的孤枕边是你的温柔/醒来时的清晨里是我的哀愁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

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中就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轰隆隆的雷雨声在我的窗前/怎么也难忘记你离去的转变

孤单单的身影后寂寥的心情/永远无怨的是我的双眼

凡人歌 词:李宗盛

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间/终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闲

(你)既然不是仙/难免有杂念/道义放两旁/(把)利字摆中间

多少男子汉/一怒为红颜/多少同林鸟/已成(了)分飞燕

人生何其短/何必苦苦恋/爱人不见了/向谁去和喊冤

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有了梦寐以求的容颜/是否就算是拥有春天

第四,语言要有优美的音韵,即使是纯粹的朗诵也能给人强烈的乐感。

从学术上讲,语言的音韵是由其平仄和辙韵构成的。

所谓平仄,指的是字的声调,在普通话中汉字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基本上前二种为平声,后二种为仄声。一些方言的声调就更复杂了,比如粤语(广东话)就有九种声调,说起话来都像唱歌一样。不过流行歌词的平仄并不是很讲究的,相信大多数词作者在创作时不会从声调的角度去考虑平仄的问题,而是凭自己的语感,自然而然地调整歌词的平仄关系。

所谓辙韵,就是我们常说的押韵,辙和韵是同一个意思。中国的传统诗歌对辙韵(以及平仄)有很深入的研究和规定,比如一个四句的段落中,二、四句一定是押韵的,第一句也常押韵。辙韵有“十三辙”和“十八韵”之分,前者又是后者的基础。下表列出了十三辙的类别,供大家参考:

十三辙 韵 母 用此韵的歌词

发 花 a(啊) ia(呀) ua(哇) 《雨一直下》

梭 波 o(喔) e(鹅) uo(窝) 《小城故事》

乜 斜 ie(耶) üe(约) 《雾里看花》

姑 苏 u(乌) 《风雨无阻》

一 七 i(衣) ü(迂) er(儿) 《同桌的你》

怀 来 ai(哀) uai(歪)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灰 堆 ei(诶) uei(威) 《爱不后悔》

遥 条 ao(凹) iao(腰) 《我是一只小小鸟》

油 求 ou(欧) iu (优) 《让我欢喜让我忧》

言 前 an(安) ian(烟) uan(弯) üan(冤) 《真永远》

人 辰 en(恩) in(音) un(温) ün(晕) 《凡人歌》

江 阳 ang(昂) iang(央) uang(汪) 《梦里水乡》

中 东 eng(冷) ing(英) weng(翁) ong(轰) iong(拥) 《月亮代表我的心》

在很多流行歌曲中,用了不只一个韵,为了让歌词的音律有更多的变化,往往会用二个以上的韵,但一般不超过三个。比如:《驿动的心》三段分别用了“人辰”、“言前”、“一七”三种韵,由于这三个韵母的发音变化很自然,所以韵虽用的多,依然有很好的乐感。巧妙的换韵,会赋予歌词以多样的色彩和情绪,用得好的话会有很好的艺术效果。过多的换韵会使这首歌没有明显的韵脚,处理不好的话,歌词就会显得很难唱。初学写作的人不要轻易尝试。 在歌词转韵中,常常会用“通韵”的手法,即利用韵母中主要元音相近、相似的字,如音和英、安和昂、优和乌、衣和诶等韵,这样会自然很多。一个优秀的词作者会十分重视歌词的押韵,他们会从作品的表现技法、作曲家谱曲、歌手演唱三个角度综合考虑,挑选那些适于传达情感、咬字清晰、发音顺畅的字作韵脚。

只有在偶然的机会下,一些顶尖的词作家才会用自由韵(也即不押韵),初学者千万不要模仿,那只会浪费你的灵感。这样的作品并不多,而且往往是在一些原创的经典作品。自由韵的代表做有张楚的《孤独的人是可耻的》、顺子的《回家》、朱哲琴的《阿姐鼓》等。其实换一个角度去看,这些歌词是用了很自然而又巧妙的转韵,只不过韵脚太多,且转换之间也没有什么规律可言,所以被归入自由韵之列。

以上分别从立意、构思、分段、遣词四个方面介绍了流行歌词的写作要点。但千万别把这些当成条条框框生搬硬套,真正在写作时应灵活处理。这里介绍一种速成的方法,就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进行填词。找一二首旋律非常熟悉的歌曲,不要看原词,纯粹从旋律的角度考虑来填词。这样能很快明白诗歌与歌词的不同,而且也能从中领悟到很多语言无法准确讲述的技巧和要诀。

其实拿别人的曲子来填词也是流行乐坛常见的做法,不少港台的流行歌曲都是拿欧美或日本的流行歌曲来重新填词的,如《柠檬树》。说不定,你的成名作就是从此诞生的呢!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