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

第1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作为发展中的大国,我们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方针政策。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城市是国家的基本组成部分,文化的发展对于国家很重要,对于一个城市也同样重要。所谓城市文化软实力,对内表现为国民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凝聚力;对外表现为文化精神、价值资源、文化风格、活力和吸引力。文化软实力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内在的精神,是城市品质和品味的象征。

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展能够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城市社会资本和可持续发展。一个城市只有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加强软实力建设,才能永远保持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文化软实力滞后于经济硬实力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瓶颈。因此,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愈加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艺术是发展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首先要立足于城市的地方特点和文化特色,充分发挥本土文化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品牌。

我国人民在漫长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世代先人智慧,融汇了具有独特地方韵味的精神品性和道德理念。常言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这方人在这方水土上聚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而形成的城市,是区域人群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部历史和文化的活记录簿。传统和岁月造就了城市的特色和个性,也造就了城市的民风民俗和传统艺术。由这些因素构成的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底蕴和内涵、形象和生命力,它是地方人文风情的写照,也是吸引外界目光的魅力所在。

城市文化软实力源于对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升华和整合。如果一个城市能够对本地独有的特色文化艺术加以整合,形成一种文化品牌,那么这个城市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它能够帮助城市获取发展先机和丰富的资源,从而大幅度提升城市竞争力。

整理历史文化资源,升华特色文化影响力,倡导民风,使其成为广大民众的品貌,传承和弘扬优秀历史文化,才能使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形象和个性,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娱、宜教、宜看、宜生活的高品位家园。

二、艺术素质教育在推广地方特色文化,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中的重要作用

提升城市文化实力最关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公民,城市文化对于市民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市民的艺术素质对于城市文化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文化的发展有赖于市民素质的提高,艺术素质教育在这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作为一个刚刚迈入大众教育的国家,在开展艺术素质教育的时候难免会受到长期以来形成的“精英型”教育的影响。因此,在以提高市民艺术素质为目的的普及型教育实践中,我们应当避免走精英、专业艺术教育“扩大化”的路子。我国的应试教育模式基本牺牲了中小学的人文艺术素质教育,可以说基础薄弱,而我国的国情更不可能支持普及“专业”艺术教育。如果走“精英型”教育路线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空谈。

以提高市民艺术素质,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为目的的教育应当有什么样的要求呢?

首先是要耐心持久。教育以育人为本,育人以育心为本。既不能是心血来潮的形象工程,也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而是应当坚持长期一贯、耐心细致、坚持不懈地工作,企图一蹴而就速战速决,那样所培养和提高的根本不可能是素质,至多只能是表面粉饰。

其次,充分开发艺术教育资源,扩大受众层面,全方位地实施,使艺术素质教育不仅在学校整体教育、各类各门课程教育教学中占有应有的地位,也能使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受益。可以以学校为主体,社会机构,社区活动为辅助,积极开发这些资源,以形成全面的、完善的艺术素质教育网络和体系。只有在环环相扣、面面呼应、氛围十分浓郁的大环境里,市民艺术素质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再次,开展艺术素质教育,培育和优化城市文化个性,要注重城市文化形态的多样性和独特型,注重城市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创新。艺术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不在于培养音乐家、演奏家、歌唱家,也不在于进行音乐技巧的训练及知识的灌输,而是以艺术教育为手段,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艺术素质教育中结合优秀的民间艺术,有利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利于提高市民的艺术欣赏品味,形成城市特有的文化氛围。

三、满城寸跷艺术的启示

寸跷是迄今为止在河北艺术历史中较为悠久,艺术形式也较为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之一。因在脚下加上五寸高的木制小脚,故名“寸跷”,又称“低跷”或“矮跷”。关于寸跷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200余年前起源于满城县东渝河村,由宫廷舞蹈发展而来;另一种说法则是起源于清代祭祀舞蹈,发源地为完县,由祭祀“天仙圣母”而来。寸跷表演分“踩街”和“打场”两种形式。前者是列队行进中进行表演,特点是整齐、红火;后者则是在一定得空间里进行的表演,特点是有简单情节、既歌亦舞,为寸跷主要表现形式。寸跷的行当安排、舞蹈设计、表演形式有其独到之处,与河北省的其它跷类舞蹈相比,其艺术形式也较为完整。但是20世纪30年代之后,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寸跷”在数十年的时间里面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变成不为人知的艺术形式。

近年来,满城当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与当地民间老艺人共同努力,逐步地、科学地将满城寸跷艺术融于农村小学的艺术素质教学中。这一举措的施行在继承这一传统艺术形态的同时,也使其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河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多次对其进行专题报道,寸跷作为满城文化的一张名片在媒体上广泛传播,大大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这种尝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和借鉴性。

过去,寸跷表演是没有具体的情节,基本属于情绪舞蹈,但通过唱词也能表达一定的内容,反映农民生活的某些侧面。满城县实验小学将寸跷艺术融入到艺术素质教学中,使用寸跷音乐中的民间音调作为教材的一部分给学生讲授音高、节奏、旋律等知识,并且将寸跷表演列入了教学计划,作为一项艺术特色活动长期坚持,使学生真正了解了民间艺术,陶冶了情趣,并最终学习到了音乐基础知识和民族音乐常识。

为使寸跷更利于新时代农村表演与实际音乐教学需要,当地艺术工作者在保留其文化精髓的同时进行了艺术上的创新。比如,在音乐创作上,保留民间基本曲调,继承其基本节奏韵律,通过细节处理使音乐风格更加完整、细腻而富于变化。再如,在舞蹈动作的设计上,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的拧、颤、颠、抖等基本动作,保持其原味不失,另一方面,创造出一些更符合剧情需要和儿童身体特点的颇具特色和表现力的新步法。

通过继承、改革、发展,寸跷这一独具特色的冀中农民舞蹈具有了更加浓烈的艺术内涵、广泛的社会基础、鲜活的时代特色和完美的表演形式,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得到了传承和发展,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和小康文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成为满城城市文化实力提升的动力之一和有力的证明。

满城寸跷艺术的成功发展模式给我们一定的借鉴并带来更多的思考。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民间艺术,利用艺术素质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名片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唐家路.民间艺术与艺术素质教育随想[J]. 设计艺术,2002.3

[2]叶波.充分开发艺术素质教育资源[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5.12

[3]郑一民.提高城市文化品位传承民族历史文化[J].群言,2009.12

作者简介:

第2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我国自古以来就贵为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成为我国的传统美德。但是,实践表明,现阶段很多幼儿园学龄前学生对于礼仪知识的了解并不多,这也就导致了礼仪认知同实践行为互相脱节。很多国外的幼儿园早就重视了对儿童进行礼仪教育。比如韩国在幼儿园阶段开设了礼仪室,对孩子们开展规范培养教育。新加坡则把儒家学说视礼仪教学的中心,在幼儿园设置了公民课程。反过来看我们国家,贵为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的却很少。基于此,为了优化我国的优良传统、传承我国的传统美德,做好幼儿园礼仪教育,则显得很有必要了。本文主要围绕礼仪教育展开如下几点教学见解;

一、了解幼儿年龄特征,应用丰富化的礼仪教育手段方式 在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首先需要注重榜样的激励作用。幼儿园的孩子们都具有较强的可塑性,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都喜欢模仿。因此,幼儿教师要从我做起,呈现礼仪的规范。要言传身教,为孩子们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随时、随处地为儿童们树立模仿的楷模与礼仪的榜样。依据孩子们的特征,幼儿园开展礼仪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切忌抽象枯燥、教育手段单一。教师可以进行比较观察,组织丰富生动的手工制作、交流探讨或者是游戏体验等方式,让孩子们去感知礼仪、指导实践。让孩子们逐渐地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此外,幼儿园礼仪教育也要注重践行。幼儿教师要紧抓住日常生活中一些恰当的时机,对孩子们进行礼仪教育,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掌握这些礼仪知识,并且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

二、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主题活动 开展礼仪教育,最好的方法就是定期举行诸如我是文明礼仪小先锋的主题活动等,这样能够强化孩子对于文明礼仪的意识和兴趣。开展具体的礼仪活动教学,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强有力的教育。优雅文明的环境能够很快把孩子在短时间内带入到纯净和谐的精神世界中去,然后再通过艺术的熏陶,孩子们可以逐渐建立起自己内心的文明礼仪小世界,这个时候,如果再进行各种亲子活动或者师生活动的话,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小班的礼仪教育可以从入园、阅读、倾听、排队以及盥洗、进餐或者是节日礼仪等为主要的教育内容;让孩子们在这些活动中收到良好的教育。中班开展礼仪可以在小班的基础上逐步提高要求,比如可以增加自我介绍环节、值日以及公共场所礼仪等;这些都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还能够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融入礼仪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儿童生来都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在游戏时,一直都是积极的状态。游戏时,孩子们也会将自身的积极性、参与性以及主动性发挥到极点。因此,幼儿教师对于一些包括社会道德观念在内的礼仪行为规范等,都可以将其穿插在游戏当中进行教学,激发儿童参与进来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启发,这种教学也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幼儿老师可以通过设计体育游戏《跟不倒翁做朋友》开展礼仪教学,指导孩子把不倒翁当做玩伴,然后再邀请不倒翁做游戏、请不倒翁到自己的家中来做客,再和不倒翁一起吃饭等。教师要要求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礼貌、谦让,让孩子们初步理解你对朋友好,朋友也会对你好的道理:如果你对朋友不好的话,朋友也会对你不好的道理。开展这样的游戏教学逐渐地提升孩子们的礼仪交往能力,在游戏环节中还能够有效的培养幼儿机智、活泼以及外向的性格。再如,给孩子们讲《孔融让梨》的故事,随后让孩子们各自扮演角色上演孔融让梨,最后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最后得出同伴之间要懂得礼让的道理。通过设计游戏教学,将礼仪教育穿插在其中进行渗透,既能够激发孩子们玩的热情,又能让他们玩得有积极性、玩得有水平,还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可谓是一举多得呀。

第3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职教育;素质教育;生命教育

作者简介:毕金杰(1971-),女,辽宁昌图人,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6-0080-02

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是新世纪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国家的既定教育政策,也是国家赋予教育的使命。当前,高职教育中的素质教育理念不断延伸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集中到对生命的认知和尊重上。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命教育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不仅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学会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生命,保持身心健康,提升生活质量,发现生命的意义,找寻生命的价值;另一方面,通过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对生命有正确认识,全面系统地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以及个体、社会、自然三者的协调关系。在学习的过程,他们将学会尊重自我生命的生老病死之规律,同时也尊重他人生命的自然发展过程。在认识生命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提高对生命的责任感,在与不同生命个体的交流与互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加强与其他生命个体的协调进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素质教育和生命教育开展现状

21世纪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创造了条件,素质教育进展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效,应试成绩不再是衡量学生良莠的标尺,更多的关注度集中在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上。尤其对于高职学生,教育内容与社会需求接轨,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得到丰富,高职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另一方面,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成为了教育参与者们关注的重点。然而相比较发达国家,我国在生命教育上起步较晚,存在认识不够全面、内容不够深刻、形式不够丰富等各方面的缺陷。多数高职学生刚刚成年,正处于迈向社会的第一步,是实施生命教育的关键时期。然而长期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许多职业高中仍然持有这样的观点:过分强调学科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道德、人格、心理承受能力的锻炼和培训。有不少高职教师存在错误的认识,认为教育谋求的是“何以为生”的本领,他们轻视了生命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意义,没有尽到引导学生对人生负责的义务。意志力的磨练、审美情趣的养成、人格的塑造与完善、乃至为人处世之道等在我国现行的高职教育中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学生放弃了“为何而生”的思考,心之所向无处托付,导致他们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会因为被一时偏激的价值观所遮蔽而丧失整个生活的意义感。

不久前,南京某高校一名大四女生预设微博遗书,宣称自己因患有抑郁症自杀,此事引起网络轰动,广大网友对此唏嘘不已。不论该女生是因为何种原因得了抑郁症,或者造成自杀行为,这件事情暴露出很多问题,值得我们的深思:在高职学生中,心理问题已经逐渐演化为以生命为代价的心理疾病了,类似例子充分说明生命教育在高职院校中的开展程度还远远不够。许多学生在遇到情感、学习、工作等方面的挫折时,自身不能正确面对,加上外界疏导和关心不及时,造成心理抑郁,导致行为偏差,甚至构成对自己的生命威胁。

类似事件还有很多。大多数选择自杀的学生除了心理疾病的原因外,有很大一部分不爱惜自己的生命,仅仅因为父母的责骂、同学的争吵等小事就选择自杀,行为草率而冲动,这种无视生命的做法让人心寒。其次值得人警醒的是学生对生命的漠视。不但对自己的生命不珍视,在同伴遇到危险时亦不会珍惜他人的生命,不仅不去救助反而视而不见,生命的意义在他们的头脑中完全丧失,他们所具有的素质也因一时的冲动而销声匿迹,以上迹象直接威胁大学生和谐人格的培养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生命教育已经迫切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一)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对象是人,故此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生命是人存在的形式,则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初衷,关怀人的生命、关注人的价值。高职院校,作为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实现了从人性萌芽到人性完善的过渡。在高职教育中,学校不仅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面向职业需要和社会需求,同时要加强学生身心变化、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综合素质建设。

其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发展,范围囊括了“德”、“智”、“体”、“劳”等各方面的内容,其获得途径主要有社会活动和社会经验。尽管新世纪以来深刻的社会变革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体系,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促进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从而促进个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共进—仍然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内涵与生命教育的核心,即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相契合的。因此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才,高职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将育人与育才和谐统一。新时代的素质教育必须紧密联系生命教育,高职院校应该把生命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第一位。

第4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对策

0.引言

当前我国大学生音乐素质严重缺失,主要是由于我国音乐素质教育开展比较晚,而且有的学校只重视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忽视了音乐素质教育的培养【1】。导致大部分大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偏低。本文就对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深入探讨。

1.实施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意义

音乐素质指的是音乐的综合素质教育,其能够满足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和艺术实践需求,主要包括人的音乐基础知识、审美能力、表现能力和理解能力【2】。音乐素质的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先天性的,主要是指人对音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二是后天培养的,通过长时间音乐与艺术的环境熏陶,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大学开展音乐素质教育,能够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思维拓展有着一定的帮助,提升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另外,音乐还有助于推动文明发展。因此,大学开展音乐素质教育十分重要。

2.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现状

2.1大学生音乐基础知识水平不高

从实际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还不够深入,有的学生对于基本的乐理、五线谱都不了解【3】。大部分学生没有系统地学过音乐基本知识。其中在某高校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调查中发现,从未接收音乐教育的学生占有1.47%,间断式音乐教育的占有52.12%,完整的音乐教育占有72.85%。可以看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水平相对较低。

2.2音乐课程设置较单一

对于音乐课程的设置,有的高校音乐设置相对单一。大多数学生觉得音乐课程比较枯燥,学生无法投入到教学中,从而也就无法实现学生情感上、心理和智力发展的目的。学校在开展音乐素质教学时,并没有将其作为主要课程,而是作为必修课程,学生认为该课程并不是特别重要,因此,导致音乐素质教育难以普及。

2.3缺乏校园艺术文化氛围

当前很多高校只注重文化课和职业课,对于音乐素质教育的还不够重视。有的高校根本没有开设音乐素质课程,音乐社团也只是一个形式,一般有活动的时候才会进行集训。造成缺乏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另外,高校在音乐素质教育过程中,对音乐课程中的设备的投入不足,无法满足音乐素质教学的需求。

2.4音乐师资队伍不够优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方法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前有的高校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再加上高校没有重视音乐素质教学,使得高校音乐师资队伍方面存在不足。有的音乐教师本身缺乏较高的音乐素质,难以满足音乐素质教学的需求,影响了音乐素质教学的质量。

3.提高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3.1转变音乐素质教学理念

要想提升大学生音乐素质,首先高校要转变音乐素质教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素质教学的重要性。学校要重视音乐素质教育,通过音乐素质教学促进学生健康健全人格的塑造,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渗透优秀的音乐作品,比如,《歌唱祖国》、《组歌》等,这些爱国歌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感受到祖国音乐的魅力。

3.2建立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

音乐作为一种听觉艺术,能够有助于消除人们大脑的紧张感,有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思维,对人的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帮助。因此,高校要重视音乐素质教育,建立和完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不同类型音乐课程,比如,基础类、鉴赏类等,满足学生对音乐素质教学的要求。

3.3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效

音乐对人的听觉神经起着刺激作用,并使人产生心理反射,进而促进人的大脑机能。而且音乐有助于调节人体的情绪,提升人们的记忆力和注意力,促进人们思维的创新。因此,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要充分发挥其功效。

3.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教师在音乐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提升高校师资队伍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是扩大音乐教师队伍,可以开展校内教师的培训,另外还可以进行校外聘请的方式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二是加强音乐教师的自身素质,教师在平常需要注重学习音乐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以此更好的教导学生。

4.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其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改善与丰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4】。然而,当前有的高校在音乐素质教学中还存在不足,其中包括音乐课程设置较单一、高校校园艺术文化氛围不足、高校音乐教师队伍不够强大等。为了促进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发展,高校要转变音乐素质教学理念;建立完善的音乐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成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以此提升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唐敏.大学生音乐素质调查――论改进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对策[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62-65.

[2]安静.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J].大舞台,2013,05:213-214.

[3]乔宽宽,宋政.非音乐专业大学生音乐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韶关学院学报,2012,01:184-186.

[4]谢伦灿.当代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透视与对策[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01:24-26.

作者介:姓名:马玉,性别:女,学历:本科,出生年月:1972.8.16,籍贯:山东,职称: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工作单位: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

第5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早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已经在高校全面开设文献检索课。目前,大多数高校都普遍开展了不同程度的信息素质教育。然而,随着近年来社会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信息量呈爆发性增长,信息质量良莠不齐;另一方面信息新技术新工具层出不穷。以往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成长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既不能有效地利用信息来解决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信息问题,又觉得很有必要通过专门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因此,必须对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对薄弱环节进行改进。第一,信息素质教育形式单一,没有完整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目前,许多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还缺乏系统性,信息素质教育以单一的文献检索课为主。除了图书情报、信息管理等专业以外,其他专业一般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在面对五花八门的选修课时,只有少数学生会选修文献检索课。文献检索课的教学一般由高校图书馆承担,即使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有限的师资力量也往往不足以覆盖全体学生。另外,文献检索课学时短、学分少,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意义也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学生的抽样调查表明,63%的学生上文献检索课是为了学分,21%的学生是为了提高检索能力,只有16%是为了提高信息素质[2]。由此可见,许多学生学习文献检索课的目的不明确。高校在新生入学时,虽然会进行图书馆入馆教育,但是新生的信息需求不明确,还体会不到信息素质的重要性。高校有时会举办与信息素质相关的学术讲座,可是由于讲座形式的限制,内容往往浅尝辄止,对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作用有限。由此可见,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形式相对单一、覆盖面不广,没有形成完备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第二,信息素质教育内容陈旧,不能贴近信息实践的要求。我国已经出版了上百种的文献检索课教材,但是很多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内容陈旧并且更新缓慢。一般来说,文献检索课教材的内容主要包括文献检索基本理论、文献检索方法、常用中外文数据库检索等。大部分教材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介绍,而相对忽视文献检索的实践性。有的教材使用了过多的篇幅来介绍文献的手工检索,而对网络信息检索、多媒体信息检索、国内外重要的综合性和专业性信息检索系统的介绍则不够。此外,文献检索课的内容还缺乏实用性和针对性,不能有效解答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跟学生专业课的学习联系不紧密。学生虽然在文献检索课上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实际能力,课后在查找信息时经常会觉得无所适从,学过的理论知识也会很快被遗忘。文献检索课还需要进行检索实践。检索实践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条件,需要购买或建设一些数据库或信息检索系统。有的高校在这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没有机会开展检索实践。一旦脱离了实践,文献检索课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第三,信息素质教育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有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主要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单向灌输书本知识。教师在课堂上一边展示大量的幻灯片,一边按照教材的内容照本宣科,学生则被动听讲、囫囵吞枣,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提不起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检索语言时,叙词表主题词的参照项“用、代、属、分、参、族”理论就比较抽象。教师在讲授时如果使用特定的专业术语举例,如主题词“用”是“电磁波测距”,参照项“代”是“电子测量法”,参照项“分”是“光电测距”,参照项“属”是“精密测距”等等。这样虽然也能说明知识要点,但是有些学生可能就不那么容易理解。文献检索课作为选修课或公共课,学生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要让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学好文献检索课,就不能不改进教育方法,改善教学质量。第四,忽视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道德教育。很多时候,人们总是会把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跟文献检索课混为一谈。似乎信息素养就是专指文献检索的技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经常局限于文献检索课,忽视了对信息意识的培养和对信息道德的教育。其实,信息素养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体现为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环境中,能够主动、有效、合理、合法地获取、评价、选择、组织、交互、共享、利用和创造信息,解决在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具备良好信息素质的人不仅要掌握检索信息的技能,还要树立积极主动利用信息的意识,要能够有效扩展和控制信息需求,要能够评价和挖掘信息价值,要能够实现信息创新和增值,要能够制定完整的信息利用方案,还要能够合理使用信息,避免发生侵犯知识产权、学术不端等不良现象。这些方面的素质仅靠文献检索课是难以实现的。

2面向需求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高校信息素质教育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要从“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的教育方式向“学生需要什么,教师就提供什么”的新教育方式转变。在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目标下,适应社会信息环境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贴近信息实践,提供面向需求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

2.1合理规划和完善高校信息素质教育方案

要提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水平,高校首先必须重视信息素质教育,要合理规划和完善信息素质教育方案。高校应该明确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将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应该对全体新生开展图书馆入馆教育,不仅要介绍图书馆布局、馆藏资源分类、信息服务项目等具体内容,还要让新生初步认识到提高信息素质的必要性。除部分专业将文献检索课作为必修课以外,高校应该把文献检索课作为通识类课程,在低年级普遍开设文献检索课,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基本技能。在专业课学习中,可以结合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开展文献检索的嵌入式教学,提高学生处理专业信息的能力。在高年级要配合学术研究、课程设计、论文写作、求职创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有关文献管理、信息分析、信息合理使用、知识产权保护等专门指导,协助学生解决各种信息问题,把信息理论知识内化为信息实践能力。还要举办信息素质主题的系列讲座,普及信息知识、介绍信息学术领域的前沿动态,同时还要加强信息资源和平台建设,为学生开展信息实践创造条件。

2.2贴近信息实践并更新信息素质教育内容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现象瞬息万变,高校信息素质教育也要与时俱进,贴近信息实践的要求,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对于信息理论知识的介绍以基本内容为主,不必过于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互联网环境下,纸质检索工具的作用在逐步降低,因此应该突出对网络检索工具的介绍。应该紧密结合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需求,开展专题式、专业式的信息素质教育,如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黄如花教授以“如何帮你省钱”“防止上当受骗”“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畅行万里路”“免费读万卷书”等贴近生活的主题进行信息检索课教学,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信息检索的作用,教学效果非常好。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应该跟学生的专业相匹配,既要介绍一般性的检索工具,还要根据学生的专业不同介绍专业性的检索工具,如对于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ABI/INFORM系列数据库、哈佛商业评论数据库等;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高校财经数据库、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中国金融数据库等;对于信息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介绍IEEE/IETElectronicLibrary、ACMDigitalLibrary等。此外,高校在学生的不同学习阶段,要有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内容的信息素质教育,如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查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指导学生检索文献,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指导学生获取就业信息等。

2.3根据学生的特点改进信息素质教育方法

当代大学生深受网络文化的影响,眼界开阔,思维活跃,习惯于借助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借助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来改进高校信息素质教育已经势在必行。许多高校以前由于受到师资力量不足的制约,难以在全校范围内普及信息素质教育。现在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的发展,MOOC、微课、播客等在线教育形式方兴未艾,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大规模的信息素质教育。教师应该搜集整理信息素质教育的网络学习资源,制作教学视频和课件,提供给学生。学生则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信息素质教育课程,并在线完成作业和测试。文献检索课堂的主要任务要从知识传授,翻转为引导和督促学生自主学习,组织课堂讨论,了解并辅助学生克服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内化。要积极开展信息实践教育,让学生在任务情景下,通过实践来掌握信息检索工具的应用,还要把信息素质教育的重点从信息检索技能延伸到信息分析和挖掘,促使学生把信息理论知识转化为信息实践能力。

2.4加强信息意识培养和信息道德教育

大学生的信息素质不仅体现为信息技能,还体现在信息意识和信息道德方面。信息意识是信息素质的基础,是对信息的敏感度和洞察力。具体表现为面临问题时能够及时明确信息需求、确定信息获取的渠道和方法;面对信息时能够及时与实践相联系,分析信息和扩展信息。信息意识的形成需要通过信息实践经验的积累才能实现。高校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该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意义,并在具体的信息素质教育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自觉利用信息的习惯。信息道德是有效利用信息的保障,是对信息行为的规范。缺乏信息道德将会导致学术不端、信息滥用甚至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很多时候,信息道德的缺失是由于对信息道德规范的不了解。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作论文时要详细介绍合理使用参考文献的要求和正确的标志方法;要对学生进行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专门教育;要教导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应该遵守的信息礼仪等。信息道德教育不但能够让学生避免错误的行为,还能够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意义非常重大。

3结语

第6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36(2015)06-0044-04

目前,随着国外高校开展通识教育和国内普通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以来,民族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民族院校教育质量,改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素质方面起到了良好效用。但依笔者的观察,民族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民族院校的内在发展要求以及大学生成长成才对文化素质的内在需求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民族院校因为有普通高校的特点,又有自身民族特色的实际情况,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时候,不能照搬照套普通高校的做法,应该探寻适合民族院校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路径方法,将文化素质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和可靠接班人上做出新贡献。

一、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民族院校存在着个别领导、部门和教师对文化素质教育认识错位的现象。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而这些个别领导、部门、老师把文化素质教育看成一种工作形式,存在着措施不力的现象。此外,民族院校因历史原因,大多基础比较薄,部分民族院校因经费问题,在文化素质教育方面投入不够,致使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只能简单化甚至形式化,各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发展不平衡。

(二)重特色建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建设不够理想

民族院校普遍重特色建设,民族理论、民族艺术、少数民族文化等学科课程得到非常重视,但文史哲等基础学科的建设与发展相对就投入不足,对大学文化精神方面研究也不够,学校文化建设较差,层次不高,客观上弱化了文化素质教育。

(三)重专业教育,轻视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在民族院校的开展,使各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实际工作中,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在民族院校没有得到同样的重视,部分民族院校误把文化素质教育当作了专业教育之外补充教育的东西,在这种观念引导下,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被放在了一个次要甚至不太重要的位置上,两者没有得到同样重视,造成两者在事实上无关联甚至撕裂的局面。

(四)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不能得到很好融合

由于多年课堂教学养成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习惯只传授学生专业知识,而不能将文化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课教学中,很多教学采用的仍是以前的教学老路,专业课传授的是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开设的文化素质教育课传授的是文化知识。在这样的局面下,很难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很难让其均衡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如何合理地搭配并能渗透是民族院校要解决的问题。

(五)重人文知识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提升

很多民族院校错误地把文化素质教育等同于开设人文课程、举办人文讲座、阅读人文书籍,传授文化知识上面,这背离了文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完满人格。文化素质教育若不把归结点放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提升上,就会使文化素质教育成为民族高等教育的点缀。

(六)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不够完备

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基本形成,但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不够,随意性较大。二是课程质量不够高,有的公共课没有教材,有的课程老师备课不到位。三是有些文化素质教育课程比较陈旧,内容前沿性不够,不能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的最新成就。

(七)实践上急于求成而缺少统筹考虑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实践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一些个别民族高院校突然增设了过多的文化素质必修课、选修课,并大面积增设了社团文化组织,让老师学生苦不堪言,其后果令人堪忧。

二、民族院校要加强对文化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一)要提高对文化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

对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涵义,杨叔子、胡显章、李曼丽、王义遒、金顶兵等人进行了探索研究,从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了界说或限定,它们的观点既有相通之处,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个人认为教育部给定的定义最为合理。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文化素质教育下的定义:“文化素质教育,是指对大学生进行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进行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2:。它包括了人文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学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必须从这个定义出发,去设计方案,并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民族学生较多,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教育欠发达影响,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所接受人文和科学教育普遍不足,所以民族院校开展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必须包括人文教育和科学精神培养两方面内容,对各族各学科学生对等进行两方面的教育,把各族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很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全面发展的、负责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要提高对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1.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3:。当前,科学教育得到全世界全社会的空前青睐与重视,而人文教育受到普遍冷落,从国内外的有关报道和研究结果来看,给世界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各个国家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开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同步发展。在这种时代下,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2.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客观要求2:。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科技发展呈现知识高密集和综合化的趋势,人们的知识结构处于大调整综合阶段,我们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与信息时代的要求,所以我们要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科学素质、人文素质。

3.开展文化素质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2:。通过学习文化知识,参加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感召下,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人生境界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有利于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四有”人才,有利于他们成为我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文化素质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高级阶段,内涵丰富,范围广泛,准确理解和把握其主要内容,对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全面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文化素质教育应包括人文科学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审美教育、国防教育、身心教育和劳动教育等内容。人文科学教育应重点放在语文根基、民族语言、史地知识、美学基础、哲学素养等方面,通过向学生传授人文知识,唤醒和引导潜藏在学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帮助他们认识和理解自己、他人以及环境的关系,增强人文关怀的意识与能力,理解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从而树立起高尚的理想情操,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自然科学教育应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科学方法的训练,通过自然科学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精神,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定能力。审美教育即美育,借助判断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能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国防教育包括爱国主义教育、军事理论教育、军事技能教育、日常生活作风教育等内容,通过国防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捍卫国家、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颠覆和威胁,维护国家、民族利益和世界和平的意志与能力。身心教育应包括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两方面内容,使学生掌握身心健康的知识与技能。劳动教育包括劳动观念教育、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习惯教育、社会公益劳动教育、自我服务劳动教育等内容,使学生形成劳动光荣思想,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和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

四、民族院校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的路径方法

(一)建立有利于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体制机制

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关键在领导和制度。各民族院校要成立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组织机构,专门从事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和组织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担任负责人,要有固定办公室,固定工作人员,专项文化素质教育经费。要制定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方案,形成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规章制度。要根据民族院校实际情况和生源组成情况,对不同学科专业,分别提出要求,分步实施,分类指导。要统筹不同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真抓实干,深入推动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工作。

(二)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师是推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爱因斯坦说:"学生对教师尊敬的唯一源泉在于教师的德与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师的头脑中只能有了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具备了一定高度的素质,才能按照学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的,才能把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把文化素质教育贯穿到每一门课程中去,贯穿到每一节课堂中去。民族院校要加强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的同时,有意识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

(三)建立科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学校,传授文化知识,建立文化环境就离不开课程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安排。从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与根本出发,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培养目标应体现: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树立强烈的爱国情怀,坚定走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培养为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感与施展才华的能力;帮助学生增长历史文化知识,拓宽眼界,形成良好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意识;加强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民族观、审美观教育,不断加强学生对上述“六观”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四)要克服对民族特色以外课程不够重视的问题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一名大学生应该达到的理想境界。过去,在民族院校课程设置中,很重视民族特色课程,其它人文课程相对重视不够。人文学科所占比例较小,在文科学生中自然科学课程则可能没有。今后,要特别注意,要建立起科学完善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考虑到学业时限、专业实际、各族学生的差异,民族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在整个民族院校课程体系中要体现出基础性、综合性、层次性3:的特点,分层次,有步骤,循序展开。

(五)通过一、二课堂科学实施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文化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第二课堂。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应分为知识性课程和体验性课程。第一课堂体现的是知识性课程,学校要将经过全方面考虑,将予设置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安排在第一课堂传授,例如内蒙古民族大学安排了20多门文化素质教育课在第一课堂讲授,深受学生欢迎。第二课堂要体现体验性课程。文化素质的本质是将精神气质和人格品质内化于人的心灵。那么怎样内化呢?就是要通过教育、培养、熏陶,通过学生的体验、感悟、升华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和品格,这就要安排体验性课程。第一要举办系列文化素质教育讲座。通过举办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的讲座,吸引学生来参加,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感,受到教育。当前,内蒙古民族大学在校园中坚持开展讲座活动,讲座内容既有人文知识又有自然科学的基础方法问题;既有各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又有世界形势和文化发展热点;既有主讲人的精彩讲授,又有听众的提问,还有相互的讨论,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第二要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设这方面课程的目的是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化知识,促进文化知识向素质的转化。每年举办的课程主要有校园科技节、文化节、艺术节、社团文化节、公寓文化节、体育节、少数民族文化节、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民族团结教育月,另外设有文学社、诗社、书法社、摄影社、无线电社、天文社、国防社等百余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学校的指导下,开展讲座、讨论、阅读、辩论、研究等文化素质活动。同时,还要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内蒙古民族大学这些年就开展了上述文化素质体验课程,通过上述课程,各族学生不但增长了文化知识,而且边参加边体验感悟升华,将知识逐步转化为了自己的精神和素质。

(六)利用校园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加强文化素质教育民族院校除民族特色外,还和普通高校一样具有传播科学和文化的功能,校园应该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和科学氛围,这样才有利于推动文化素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民族院校要加强建设高品位高格调的人文景观,主要包括:道路、广场、楼堂、亭阁、画廊的命名;建造有文化或科学精神意义的牌匾、楹联、雕塑、塑像、奇石;在教学楼、图书馆、阅览室、会堂悬挂科学家和文化名人画像、名言警句、生平介绍等;在校园道路、广场、花园周围设立精美的警示牌、文明寄语、文化鉴言等4:,充分发挥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开展文化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刘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9.

2: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D:.教高司1998:2号.

3:谭秀森,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M:.济南:泰山出版社,2010:160.

第7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校园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对提高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沉淀,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其中人文知识在当今社会被赋予重要作用,对整个时代的进步有着引导作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中华儿女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见证了人文知识逐渐丰富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文知识的载体,是中华儿女吸取知识的重要地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对掌握人文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人文方法贯穿于整个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是人文素质中所包含的具有实践作用的重要方法。学以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积极倡导的重要思想,指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而且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学以致用也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向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人文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筛选积累下来的,对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对规范人文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主要通过人文行为来体现。要想提高人文素质,就要严格规范人文行为,只空谈理论知识,却没有付诸行动,这样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偏离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而影响整个民族大进步和文化的传承[2]。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标准和行事准则,先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这些都成为规范人们人文行为的主要依据。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校园建设

校园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校园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学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日常,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如诗歌、书籍等相关传统文化要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地动仪、“四大发明”等要与科学学科相结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与书本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知识和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应该多开展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相关部门积极引导

走出校园,也存在着许多人文素质低下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挥向导作用,积极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多组织开展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其中,使其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使其渗透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3];媒体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可以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片,定期向人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要特别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使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第8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社会化 信息素养教育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将“营造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浓厚氛围,推动建立学习型社会”作为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更是明确了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任务。目前, 我国政府与教育行政部门, 正在积极推行终身教育政策。作为社会信息化重要基地的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信息储备资源和先进的网络服务设备,是实现终身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对本校师生进行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进一步与时俱进,拓展教育职能,面向社会开展信息素养教育,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的信息素养, 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1.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概念,它又被翻译为“信息素养、信息文化、信息能力”等。它最早是1974 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波尔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首先提出来的。后曾经过数次补充与完善,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将其定义为“知道何时需要信息,并拥有获取、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1]。2000年美国高校与学术图书馆协会提出5个信息素质标准[2]。我国华南师范大学张倩苇教授[3]认为:信息素养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并将它们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和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的信息能力。并被国内学者频繁引用400次。

综上所述,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 、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潜能等。因此,公众的信息素质水平和信息素质教育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信息时代呼唤科学的信息素质教育, 这已成为全球的共识。

2.高校图书馆开展社会化信息素质教育的优势

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如政府、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等。但相比较而言,高校图书馆凭借自身的资源、环境、人才等方面优势成为社会化信息素质教育的主要承担者。Hayden曾指出:“高校图书馆主要是从事信息识别、收集、分析综合以及提供等工作,他们具有信息素质所要求的各种技能,他们实际是信息素质人的缩影”。因此,高校图书馆应该成为社会化信息素质教育的最佳承担者[4]。

2.1 信息资源优势

在网络信息时代, 高校图书馆已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其馆藏内容也发生了改变。除系统收集了纸质文献外, 还拥有大量的电子文献、机读文献、数据库, 以及通过网络而获取的丰富的网络资源。可以说,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因此图书馆凭借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对信息的整序、开发、挖掘、利用为读者提供了各种知识、信息,同时,为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先决条件。

2.2 信息技术优势

图书馆拥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并开通了文献集成管理系统、信息资源网上查询系统、联机数据库等现代化设备。而信息素质培养的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了解、搜集、评价和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需要借助信息技术、依靠完善的调查方法,通过鉴别和推理来完成。因此,图书馆能够利用现代化的优势环境与条件,打造公益性网上信息素养服务平台,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及信息素养教育的全民性。

2.3 信息人才优势

由于在信息社会中, 图书馆员的职能由传统图书馆员发展为“知识导航员”, 他们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 能够知道读者在什么时候需要什么信息, 并拥有确定和评价、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 为高校学生开设的文献检索课, 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由此把这种教育延伸到社会,开展全民的信息素养教育。

3.高校图书馆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3.1 开展展览、讲座与培训班等活动,加大公众对信息素质的认知度。

网络时代,电子资源的蓬勃发展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也使信息的检索与利用变得相对困难。为此,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文献服务领域之外,还通过组织、举办各种知识讲座、文化展览等方式,增强公众的信息意识,使公众认识到“信息就是财富”、“信息是商品”、“信息有偿”等基本观念,提高公众对信息素质的认知度和自我学习能力。

3.2 建立导航系统,完善网络导航服务。引导读者查阅信息资源,制定检索策略,为读者提供联机帮助,提高读者的查询速度、查询质量、查询效率。同时建立和健全读者反馈机制,认真听取读者的心声,构筑网络环境下新型图书馆和读者的互动关系平台,及时调整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努力提高读者对网络下信息服务质量的满意度。建立便捷的远程查询服务系统,建立适合读者远程访问的网络检索馆藏系统。

3.3 建立参考咨询平台,由专门馆员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参考咨询工作与信息素养教育密不可分。数字参考咨询就是依托网络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 整合与参考服务有关的各种服务形式及参考资源,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参考咨询服务,使图书馆不受读者性质、数量、时间、空间限制,任何读者都可以在自己有需求的时候获得图书馆系统对其专门问题的指导, 从而使图书馆在指导的同时逐步向读者渗透信息素养, 完成信息素养教育。

3.4开展 E-learning在线信息素质教育

网络环境下的E-learning方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远程、互动和个性化的教学形式。高校图书馆针对不同用户的信息需求及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无法实现系统信息素质教育的矛盾,采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整合用户需求度高的信息素质教育课程视频、幻灯片等上传到图书馆公共服务平台,设计在线交互式的教学方案,采用模拟教学模式,网络考核评价系统等实施信息素质网络教学。学习者可以根据需要从教学材料中自择学习内容、自定学习进度、自控学习难度、自测学习效果。

4.结束语

总之,社会化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教育,21 世纪的高校图书馆必须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化、开放型图书馆的要求,拓展自己的社会职能,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传播知识、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和参与学术研究等职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

参考文献:

[1]Rockland Press.Information Literacy: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Teacher Librarian,2001,28(3):16-23.

[2]洪拓夷.高校图书馆用户信息素质教育组织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7,03:42-45.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02:9-14.

[4]黄万欣.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主体研究[J].情报科学,2006,04:505-509.

作者简介:

吴卫华,副研究馆员,河北联合大学图书馆。

第9篇:开展素质教育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7-0179-02

在我国医疗服务领域中,“医患关系”是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它原指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但目前这一词汇的出现几乎都是与“紧张”相连,“医患关系紧张”已然成为全社会对医疗服务领域的概括性评价和共识,它体现在医患之间缺乏信任、医患沟通不足、医护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等方面。换言之,笔者认为:医患关系的矛盾是患者日益增长的身心全方位医疗需求与医务人员相对落后的人文素质之间的矛盾。因而,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问题,已成为制约医患关系正常发展的瓶颈,这一问题能否妥善解决,对我国未来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 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一)具有人文素质教育的理念,但认识不足

国内医学院校对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早已达成共识,也提出了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方案,但多数情况下形式大于内容,没有从根本上真正改变,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比如仅仅是增开一些选修课、讲座等等。他们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更深层次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导致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薄弱

西方发达国家的医学课程主要由自然科学、社会人文科学、医学三大部分构成,其中人文课程占总学时数的比重,美国、德国多达20%-25%,英国、日本约为10%-15%,具体课程包括哲学、历史、法律、伦理、文学、艺术以及行为科学等。而在我国,有研究表明,包括“两课”学习以及医学伦理学、自然辩证法等内容在内,人文课程的比例不足5%,人文课程的内容也存在明显的不足。

(三)人文素质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

我国现有的医学教育方式因为传统教育方式的惯性,教育改革创新的缺乏,以及对教育结果评价单一的表现形式,大多延续着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因偏重于原理、概念的解释与灌输,忽略了对逻辑思维的培养与问题的多维性分析的引导,与人文素质教育所提倡的行为模式的示范与切身体验的实践有较大差距,学生在课堂上只是学到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对于人文精神的理解以及对人文知识在医学中的渗透与应用还停留在感性认知的浅表层次,故而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学生难以从中受益。

(四)人文素质教育缺乏系统性、规范性

目前国内医学人文教育尚无统一规范的教学大纲,也没有开设所需课程的统一规定及材。因此,各学校在进行人文教育时往往根据本校的师资水平以及对医学人文教育的主观理解去进行,他们往往根据现有的师资去开设课程,根据主观对人文教育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去进行相应的工作。因而,各校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不尽相同,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带有较强随意性、主观性。

二、 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重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地位与核心作用

医学院校必须意识到对医学生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时机上的必然性、在意义上的重要性以及对医疗卫生事业影响的深远性。我国以应试教育为主的教育体制决定了医学生在大学以前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与不足,而在大学(包含大学本科、研究生、住院医生培训)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与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作为未来医生的人文素质的水平。而人文素质教育在意义上的重要性,则体现在对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公平原则和起码的社会良知,确保医学技术沿着造福人类的道路前进这一高度。我们更应该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交叉融合是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求和结果;推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性力量。

(二)重在行动,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在以往的人文素质教育理念中,往往认为人文教育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多样性以及不可复制性而不易、也不应列入教学计划或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但根据我们已经开展的工作和研究课题情况反馈来看,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总结以往人文教育的规律,抓住人文教育的主旨,大部分的人文教育内容,尤其是课程、讲座、实践等形式的内容,是可以与专业课程一样列入教学计划中去的,并且根据学生每个阶段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不同,通过系统设置人文素质教育的培训项目,科学制定培养标准,是可以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的。课程体系的形成,对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起到了规范性、指导性的作用。尤其是对负责开展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具体工作部门,起到了具有实际意义的督促执行的作用。

(三)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教育与其他教育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实践性的特点,而人文素养的培育注重的也正是在实践中培养的能力,两者在培养模式上具有极大的共通点。在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接触到患者、医生和社会的最佳时机。作为一名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临床实习工作,人文素养的长期性和客观性都需要加强医学生在临床实习阶段的人文教育。医学院校必须把加强学生人文素养的观念有延续地传递到各教学医院和学生实习基地,加强高校与基地共建,通过树立优秀医生楷模,开展真实案例讨论, 邀请病人共同参与等多种形式,在真实情境下巩固医学生人文教育的理论基础,提高医学生人文教育实践运用的能力。

(四)全员动员,形成多渠道、全方位的人文素质教育模式

在以往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常常提倡课堂教育的传授、校园文化的熏陶,但对医学生而言,因其未来所处行业的特殊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接触人员的多样性,我们倡导对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应该全员动员。这里不但应该有全体的教师、医生、护士、管理人员,甚至应该包括其实习基地的高年级学生和其他轨道的相关人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在高素质的人文教育氛围中,才可以避免出现学生在校园内一切都好,一旦进入临床,人文素质倒行逆施的窘境出现。除此之外,多渠道、全方位的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由之路,通过把人文素质教育落实到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医院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使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 在与人和社会、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关系重大、任重道远的工作,它是一个艰巨而又漫长的过程,是一个涉及终身的教育。人文素质培养,是整个社会系统教育的一项复杂工程。在医学教育中弘扬人文精神,推进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必将大大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为培养符合祖国医疗卫生事业需要的高素质医学人才而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芦小兵.试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 286-287.

[2] Lee A.G.Examining the examiner:New assessments will evaluate physician competence [J].Ophthalmology Times,2002,27(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