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开放性教学模式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在开放性教学模式下,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受到了诸多挑战,而大量的开放性教学实践也在不断证明着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高中政治学科特点,简单阐述了几点开放性教学模式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 高中政治;开放性教学;新课程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学活动都是侧重于知识的学习与理解,重结果轻过程的传统教学方式。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往往一切由教师安排,学生很少甚至完全没有自主学习与发挥的空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改中提出的素质教育目标,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已经刻不容缓。在无数改革的尝试中,开放性教学模式是其中一个颇受关注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现如今,我们处于一个开放的时代、开放的社会,思想政治作为高中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顺应开放性时代、开放性社会的要求,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
一、开放教学时空
教学时空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条件。在传统的政治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唯一的学习形式,也就是说,教室和课堂教学时间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的唯一的时空条件。这样的教学时空显然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开放性教学模式下,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打破教学时空的限制,让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和课堂教学时间之中。教师可以尝试着把思想政治教学活动开展到教室之外,并延伸到课堂教学时间以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渗透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各个方面。例如,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社会资源,如博物馆、纪念馆等,还可以利用生活资源,如社区、工厂、文娱部门、司法机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场所。这种润物细无声式的教育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打破教学时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限制,同时还能让学生在更丰富的时间和场所进行更加有效的交流与合作,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使得学生自身的潜能能够获得更具深度的挖掘。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费观”的问题时,就以“中秋月饼的进化史”为课题,引导学生上网查找中秋节月饼在不同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所发生的变化,然后再让学生以所查找到的资料为依据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并逐渐把学生引入“树立正确消费观,建立节约型国家”的主题思想上来。这样一个活动可以充分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起来,使得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同时,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由此可见,开放的教学时空可以有效提高政治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效果,并对学生其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二、开放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学活动中,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来源于思想政治教材和教参,而在开放的教学模式下,教材、教参就难以满足开放式教学各式各样活动的需求了,这时候,教学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十分必要了。除了教材内容,教师可以多关注一些学生的现实生活、自我个性特征,以学生自身为资源来开发教学内容,另外,教师还可以积极利用丰富庞大的网络资源,网络上各式各类的新闻、影视、娱乐等资源通过加工处理引入到教学内容之中,另外,一些校园文化、乡土资源也是丰富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在开放的教学内容之中,学生不仅可以扩展视野,丰富精神世界,同时,教学活动也能在丰富教学内容的支撑下实施更加丰富有趣的教学形式。
三、开放教学方法
思想政治学科是一门偏重理论性的学科,这样一个学科特征本身就容易让教学活动出现枯燥乏味的问题,再加上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传授式”、“灌输式”这样一些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更是加剧了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这一问题。在开放性的教学模式中,我们要努力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引进一些“小组合作式”、“探究式”、“引导发现式”教学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有一个重要的特征,那就是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容易得到彰显。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氛围,更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
四、开放评价机制
评价环节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环节往往也呈现出孤立封闭的特点,也可以说,教学评价的封闭也是造成整体教学活动封闭性的重要因素。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考试、卷面分数基本上是评价学生的唯一内容和方式,在这种评价机制下,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只能把很多甚至所有的精力放在这些能够评价估测出成绩的教学内容上,这样势必会造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封闭固化。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开放的、动态的评价机制,在内容上要突破单一的知识性评价,把知识以外更多的能力、道德素养等内容纳入评价内容之中,在形式上,要突破单一的考试形式,用更加灵活的日常考察活动对考试评价进行补充,保证教学评价活动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保证评价活动能够长期从多视角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评价,只有这种开放的评价机制,才能为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有效的动力。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模式,既是时展的要求,又是思想政治学科内在学科功能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政治教师,我们要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把开放式教学模式渗入其中,以开放带动发展,以开放促进成长,让学生在开放化的思想政治教学中“全面开花”!
参考文献
[1]吴正辉.思想政治课实施开放性教学的几点体会[J].山东教育,2004年17期
[2]赵毅.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的开放性教学模式[J].西北职教.2008年07期
关键词: 交互式电子白板 高中思想政治 互动性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理论学科,思想政治课程在学生心理成长,人才培养,帮助学生明确国家和民族发展前途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思想政治教学工作常常遭到学生的“冷待”,对思想政治课程缺乏兴趣,心理上不重视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我们发现,除了因为思想政治学科本身理论性较强的学科特点以外,教师的教学方法落伍、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是造成以上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努力对现行的思想政治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在众多改革措施中,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引入是一个亮点。在思想政治课堂上,通过引入电子白板辅助常规的教学工作,使得传统课堂教学格局和节奏发生很大变化,给思想政治课堂增强活力,思想政治课程不再那么单调乏味,这样教学效果自然就得到显著提升。
一、利用电子白板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政治学科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屡受挫折,与学生缺乏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如何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成为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中一个十分棘手的任务。电子白板是一种结合声音、图像、动画等众多形式的新型教具,通过电子白板的运用,可以给学生营造鲜活有趣的教学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非常有效。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体味文化”这节的内容时,就在上课之前先用电子白板给学生播放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中“画卷”的片段,虽然这个片段很多学生曾经看过,但大多数学生都不会对其包含的文化内涵进行深思,而把这个片段拿到课堂上展示,随着美妙的画卷一点点地展开,学生多个感官都感受到强烈的刺激,学生开始渐渐地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对本节课要讲的内容产生十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奠定了成功的基调。
二、利用电子白板创新板书内容和形式
在传统政治课堂上,黑板是教师向学生呈现知识的主要途径和工具,而黑板在呈现知识的过程中都是静态化的知识形态,并且以静态的文字形式为主,这样再结合政治学科偏理论的特点,使得政治课堂尤其容易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而以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后盾的电子白板在呈现知识的手段方面要灵活得多,电子白板不仅具有传统黑板具有的一切功能,而且具有很多自身优势。电子白板可以将静态的文字知识转变成动态的形式,如通过电子白板呈现视频、动画等教学资料,这样的知识呈现形式不但可以让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而且能对学生的感官产生较强刺激,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让学生借助观察、想象促进思维活动朝着更深的层次发展。除此以外,电子白板还能对静态化的文字图片做动态化处理,如随意地放大、缩小、拖拽等,使得整个板书的结构更灵活多样。
三、利用电子白板促进师生、生生互动
交互性是电子白板一个显著的优势,与传统教学工具相比,电子白板在促进师生、生生互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传统政治课堂上,教师往往只能通过问答、分组讨论等活动与学生互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有一定的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大形式化和外化,很难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参与互动,从而使得师生互动的效果大打折扣。而使用电子白板以后,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直接在相应的文字、图片上画一画、写一写,在适当的位置做个标记等,这样手脑并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把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除了师生互动外,电子白板在促进生生互动上也具有显著效果。例如笔者在讲到“公司的经营”这部分的内容时,在讲完了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战略等要点以后,利用白板给学生展示一些当代各个行业比较著名的企业家及他们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接下来笔者问道:“你们想不想像他们一样成功?你们愿不愿意做出像他们一样的大胆尝试?针对以上不同行业的成功人士,如果你是他们会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经营策略?”笔者的一系列提问迅速使得学生进入讨论氛围中,只见学生自觉地组成几个讨论小组,开始针对以上几个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就这样,在电子白板的恰当运用下,生生互动取得良好效果。
四、利用电子白板拓展课堂教学内容
课堂是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学习环境,教学内容也多以教材为主,并且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每一堂课的基本教学内容都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这样的特点使得政治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相对来说比较固定和单薄。然而思想政治学科本身是一门与时代密切相关的动态发展的学科,如果一味地将思想政治课堂同新鲜的时展割裂开来,则不仅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会让课堂教学活动变得干巴巴的,毫无生气。然而,在传统教学工具下,即使教师要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拓展,也苦于缺乏必要的时间和手段,而电子白板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电子白板在知识呈现的速度方面具有传统黑板无法比拟的优势,以往需要教师花上相当多时间的板书在电子白板的帮助下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就能实现,这样就使得课堂教学的节奏大大加快。不仅如此,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白板可以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这就使得资源庞大的互联网变成课堂教学活动巨大的资源库,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求随时随地地调取互联网资源,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而这一点对思想政治这样强调时代性、时效性的学科尤其重要。
总之,电子白板既是现代化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工具,又是思想政治教学活动改革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懂得把握电子白板的优势,掌握电子白板的使用技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徐春利.交互式电子白板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0).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快乐教学法;有效运用
教育家赫尔巴特说:“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索和行动。”学习活动是兴趣和认知的统一,“快乐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政治课堂更应该成为实施“快乐教学”的基地。
一、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快乐教学法”的意义
1.“快乐教学法”是实现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型的有效
途径
传统的应试教育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视为最高境界,其勤奋刻苦的态度固然值得学习,但这种忽视青少年成长规律的态度早已不适应当今时代人性化的需求。伟大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说过:“教学应当是一种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不仅仅把教育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手段与工具,更应成为陶冶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手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快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只有乐学才能善求,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因此,有效运用“快乐教学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让学生在学习之乐、生活之乐、和谐之乐中健康成长。这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不只是单纯地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是教育思想的革新,是教育观、教学观和学习观的更新和转换。
2.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决定必须运用“快乐教学法”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因内容理论性强、趣味性少的特点很难为广大高中生所喜爱和接受,并且许多观点需要用理性抽象的思维去思考,而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强,他们对形象、具体、生动的事物更感兴趣,看问题常常带着浓厚的感彩,尤其在看待别人的思想意识行为及社会问题时更是这样。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有效运用“快乐教学法”来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主观感受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样既能达到思想教育、智力教育和能力培养的目的,又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有效运用“快乐教学法”
1.巧用时政趣事,捕捉学生乐趣
政治学科是一个时效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把一些国家大事、时政热点拿到课堂上来,有助于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主动性和爱国情感。例如,对“连战访问大陆”“吴仪拒见小泉”的事件在台湾和大陆,中国和日本国内产生的不同影响和国民的态度的对比来启发学生思考等等。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琐事也会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政治的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乐趣。
2.利用游戏实验,引导学生快乐
在课堂上,教师只有让学生经常感到趣味盎然,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快乐教学”。因此,把形象而生动的实验,有趣而互动的游戏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枯燥乏味的政治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章节,我自编了一个“联系接龙”的游戏,首先根据一个典型事例作为开始,然后由学生依次列举事例进行联系。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使其身临其境地体验出了事物总是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哲理。
3.运用语言艺术,引发学生兴趣
新课改下的思想政治教学,要一改从前照本宣科、死气沉沉的语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打动学生,收到“音美以感耳”的效果,使学生在充满感情的语言世界中接受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17世纪捷克大教育家夸美纽斯曾形象地指出:“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会像油一样浸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除上述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灵活地运用其他的方式方法,搜集音乐、视频、Flash素材在多媒体中结合运用,但不论采用怎样的方法,都要与开放式的问题启发相配合,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快乐的学习,以达到教学相长、寓教于乐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全莉娟,邾强.中学教师课堂提问的现状与分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0).
【关键词】文综政治学科能力构成要素内在联系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培养高中生政治学科能力的策略研究”(编号:12B188)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70-02
林崇德教授认为:“所谓学科能力是指成功地完成学科课题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在学科教学中所表现出的智力与能力的统一,它是学科教学教育与学生智力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一方面,学科能力依学科知识为转移,要发展学科能力,就要掌握学科知识;另一方面,学科能力又不能归结为学科知识,它是学生通过对学科知识的内化、概括化或类化等智力活动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固的心理特征。从学科能力构成的内在关系和联系上说,学科能力具有系统性。”学科能力是学生运用一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能,学科能力与学科特性、课程价值紧密相联。每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其学科能力也不相同。
新课程改革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学科能力要求与以往相比有了新的表述和呈现方式,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种能力目标取代之前沿用的识记、理解、运用等能力要求,它更能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准确、客观评价。因此,在“3+文综”高考模式下,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说,系统研究它要赋予学生应有的学科能力,对于我们更有效地推进新课程实施、更好地展示政治学科形象和影响力、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政治学科能力和素养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一、文综政治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
所谓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其要求是: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能够准确、完整地理解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获取信息,就是检索、提取、输出信息,解读信息,就是深入剖析信息反映的现象和问题,因此,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简言之是指发现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是在材料与问题的结合点上提炼有效信息的思维过程。获取和解读信息要解决“知道有什么”和“要做什么”的问题,而要“知道有什么”和“做什么”,必须有良好的理解、分析、综合等能力。因此,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其实是包括了理解、分析、综合等诸多能力的综合体。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
所谓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其要求是: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重大时事和相关信息,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具体言之,调动和运用知识,即根据获取的有效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经过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等思维过程解决问题,它要解决的是“用什么做”的问题。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通常表现为能将获取的有效信息迅速与相关知识准确而有效地对接,并自如地调用有关知识回答和解决问题。这一能力可以理解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强调理论观点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用原理观点分析实际问题;二是从实际问题中推导出原理观点;三是根据原理观点对实际问题进行准确描述。而“记忆是发展其他能力的基础,知识的保持与再现是知识应用的必要条件,牢固地记忆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有助于在具体应用时得心应手,驾轻就熟;缺少必要的知识积累,不可能有效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是内在地包含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在内的综合体。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
所谓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其要求是: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综合阐释或评价有关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可以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说明的思维过程体现出来。具体而言,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指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并能用简明扼要、准确规范的学科语言对其进行叙述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描述事物的能力,能正确使用学科术语表述事物的现象、状态或过程,侧重于说明是什么,主要表现在观察是否敏锐与细致、全面与准确,表达是否具体恰当、简洁明了;二是阐释事物的能力,能对事物的性质、特征、属性作出阐释与说明,侧重于分析解释为什么,主要表现在概括、分析、综合、评价等方面。描述和阐释事物需要解决的是“怎么做”问题,而要知道“怎么做”,就必须有良好的理解、应用、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所以,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包括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等多种能力在内的综合体。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
所谓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其要求是:根据有关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和技能,发现或者提出体现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问题,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探究问题,得出合理的结论,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是最高层次的能力目标和要求。所谓“论证”,是指用论据(理论依据、事实依据)来证明论题真伪的过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的程度;二是观点组织的逻辑性和层次性等。所谓“探究”,是指对实际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探讨问题的过程,其实是立论的过程,即对某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阐明自己的观点。论证和探究问题要解决“怎样做好”的问题,而要解决“怎样做好”就必须有良好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包含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等多种能力在内的综合体。
综上,从教育评价的角度看,政治学科能力所包括的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其实可归类于程序性知识,更多是从解决问题的顺序或程序来区分的,而之前的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能力等是从性质、层次来区分的,高中政治学科能力要求其实是能力的综合体,每一种能力都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包含了多种能力。
二、文综政治学科能力的内在联系
如前所述,政治学科能力并不是只有一种能力,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系统性,各种能力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前提
获取和解读信息其实就是发现问题即分析实际问题。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种能力是从分析、解决问题的程序或顺序角度进行界定的,它们之间环环相扣,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对问题的最终解决有重要影响。问题就是信息,因此,要分析、解决问题就必须掌握相关信息。对信息能否快速、准确地获取并正确、全面地进行解读,是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人们在分析、解决问题时,只有对信息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的前提下才可能完成。获取信息不全或解读有误,必然会导致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不全或错误。因此,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与论证和探讨问题的前提条件。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是基础
调动和运用知识其实就是分析问题即实际联系理论。在准确获取并正确解读信息的前提下,根据信息确定需要运用的具体知识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基础。运用知识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砌知识,更不是把知识弄成“大拼盘”,而是要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迁移、重组、整合知识,因此,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是把所学知识与问题相连接,并根据设问的要求,对学科知识进行迁移、整合和优化,形成新的“知识块”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没有知识储备,调动和运用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知识储备越丰厚,可供选择的范围就越大,准确度就越高。如果无法快速、准确地确定、调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就会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失去分析、解决问题的“武器”,使得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或不可能正确、有效地解决。因此,快速、准确调用知识在分析、解决问题时极为重要,是完成任务必备的“钥匙”,直接关系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成败。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保证
描述和阐释事物其实就是解决问题即理论联系实际。在准确获取并正确解读信息的前提下,在有效调用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把所思所想用学科语言准确、规范、全面地表述出来,直接关系到对分析、解决问题结果的评价。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这四种能力中,如果说其它能力主要体现在动脑分析思考问题、形成要点和思路的话,那么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则侧重于表现在动笔作答,把思考过程转化为文字表述。缺乏这一能力,就不能将思考转化成文字,就无法呈现思维成果,就算学生的思路再清晰、分析再透彻,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评价和认可。因此,把获取和解读的有效信息与相关知识进行对接,有逻辑、合规范、准确地进行描述和阐释就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是架起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与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之间的桥梁,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重要保证。有时候,学生其实是理解题目的要求和指向的,但就是无法用学科语言准确、规范地表述出来,导致评价不佳,令人遗憾和可惜。
(四)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是核心
论证和探究问题其实就是提出问题即理论指导实践,这是最高层次的能力要求。新课程积极倡导“探究学习”,为了更好地发挥高考对高中教学的回拨作用,探究性、开放性试题开始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综合考查学生的论证和探究能力成为重要的导向之一。学生在这一能力考查方面的表现与其能否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息息相关,它要求学生在论证的过程中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书写工整、逻辑严谨,不仅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实际问题,而且要能提出创新性的观点。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更好地论证和探讨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深化与拓展过程,其它三项能力都服务于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由此可见,论证和探究问题能力在政治学科能力中是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用下图表示政治学科能力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能力之间的逻辑关系就是:分析社会生活现象(获取和解读信息),必须寻找其内在的理论依据(调动和运用知识),然后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描述和阐释事物),最终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理论观点(论证和探究问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科考试大纲的说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高中思想政治 校本课程开发 问题 对策
近些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校本课程作为改革的重点走进我国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是对我国原有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重大突破,研究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大多数高中都进行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遇到了很多问题。探索和研究适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构建适合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可操作性的运行模式既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迫切任务,又是落实思想政治新课程,贯彻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
一、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或困难
大多数思想政治教师都意识到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当前阶段的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阻碍了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发展。
1.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政策认识不足,导致开发方向不明确。
学校为了显示其在校本开发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只注重组织老师编教材,这是对校本课程的片面理解。开发校本课程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设置,应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其目的就是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多样化发展。
2.课程开发人力不够,能力有限。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困难是师资问题。目前我国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学历普遍不高,尽管能力不是完全由学历决定的,但学历无可厚非地成为教师综合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志。教师的知识水平有限,仅仅能够满足日常教学,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来应对课程开发。高中思想政治教师的任课班级多,升学压力大,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校本课程培训,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
3.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缺乏有效的指导与合作。
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决策实施过程。但是,目前已经进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高中大部分是学校内部自主开发,缺乏课程专家和课程相关人员及校外研究机构的参与,无法扩大政治教师的知识涉猎面。我国高中课程开发来自社会上的资助很少,许多学校维持现有的教学尚有困难,不能投入更多的人、财、物来开发校本课程。经费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校本课程的开发。
4.校本课程开发内容脱离实际,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
很多高中在课程开发中把创学校特色作为主要目标,指定有资历的教师,配备一定的资源,重视课程设计,忽视教学设计,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导致教育主体的缺席和校本课程开发生命力的丧失。校本课程开发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满足学生发展的不同层次和水平需要,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现阶段由于思想政治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观念十分淡薄,校本课程开发综合知识和能力缺乏及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积极性和研究开发课程的能力不足,使得课程设计、实施不能很好地实现,严重影响着中学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
二、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的对策
针对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现的问题,我查阅相关文献,提出以下几条解决对策。
1.加强对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的研究,明确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正确的课程观。
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开发要考虑到社会发展、学生需要及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三个方面。要牢固树立“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在课程的设置及课程内容的选择设计上,主要体现在课程门类的多样性、课程内容的可选择性和适应性、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趣味性和丰富性等方面。这些特征更有利于学生系统、整体地掌握思想政治学科知识。
2.强化校本培训,促进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发展。
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会有课程发展。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为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方向和途径,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校本开发的主要支撑力量。学校开展校本培训要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以学校为基地,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保证思想政治校本课程顺利开发,学校应该设立校本培训的专门机构,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建立激励机制和管理制度,发展骨干教师指导,开展观摩教学、理论与案例相结合、专家讲学等多种培训方式的课程开发培训,直接指导或运用于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以提高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切实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
3.加强与其他中学、大学及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多方努力促进教育资源共享。
在进行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培训的同时,也要重视与其它中学之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还要将课程专家、大学及科研机构的学者引进学校,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课程开发理论知识,能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教师可以通过与专家、学者合作学习教育理论,共同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既开阔视野又发挥潜能,为校本课程开发注入新的活力。还需多方筹集资金,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争取当地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加强社区之间、学校之间的资源共享。
4.发挥主体作用,不断满足实际需要。
现阶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教师、学生应当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师生的实际需求。这就要求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支柱作用,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并在积极参与中树立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兴趣点,关注学生发展需求”的学生观,通过分析学生现有学习方式,鼓励教师结合学科特点、自身的专业技能和学校实际情况,拓展校本课程开发领域,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努力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着力建设“有规范、有兴趣、有方法、有习惯”的课堂,让学生在兴趣中健康成长。
综上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我们必须唤醒高中思想政治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使广大教师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只有根据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从学校环境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发出校本课程,才能真正体现“以校为本”的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案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5.
[2]赵积红.校本课程开发:问题与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5.
[3]周浩波主编.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5.
[4]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5]崔允,林荣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学习目标 合作探究 精讲 练习
“为师者,教法为要”。从教师的成长经历看,欲得科学教法,贵在立足实际,因人制宜,因材施教,锐意改革,探索创新,升华为理,始得其法。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摒弃旧的传统教育观念弊端,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构建高效的思想政治课堂,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我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认识。
1.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设计课堂学习问题
打造高效课堂,明确学习目标是第一要务。学校教育的大目标应该是“养心育德,养根育能”。明确政治学科教育目标,需要反复咀嚼“课标”提出的学科目标,包括学科总目标、学段目标年级目标等。高中思想政治每一单元的学习内容都有具体的目的性、针对性、时代性。需要着力解析“三维目标”,考虑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化为单元目标。“课时学习目标”是基于一节课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设定的具体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越好。具体要求“课时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可检测性。针对高中政治学科特点和要求,教师要尽可能运用学生能够明白的行为动词解析“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白要“学会什么,怎样才能学会,学到什么样才是学好”,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教学目标融于合理的课堂设问之中。如在学习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第一框《发展生产满足消费》时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知识目标设计了以下问题:1.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怎样?2.什么是社会再生产?它包括哪几个环节,各环节之间关系怎样?3.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怎样大力发展生产力?这三个问题涉及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学生根据问题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也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
2.合作探究,凸显主体
在教育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让学习的主人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中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主动实践,总结规律。学生根据出示的学习目标和教师预先设计的问题自学教材,进行积极的思考、讨论、探究。在学生自主探究新知的过程中,我常常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一起自由讨论学习成果,发表看法与见解。这一过程至关重要,其使学生学会了参与,学会了倾听他人,更发现了他人的长处,发现了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体验了自学的快乐和分享合作的成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与竞争意识。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建立和谐师生的关系,要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求索,不依不赖,大胆设疑,敢于钻研,教师要放开手脚,大胆创新,锐意改革,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领路人。教师可以进行适当指导,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和独立见解给予正确评价或充分肯定,并注意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培优补差。
3.立足实际,精讲点拨
根据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情况,教师要做到精讲点拨。“精讲点拨”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少讲,不要代替学生包办一切,把现成结论直接告诉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力求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知识,体味成功的喜悦。“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有一桶水”。要做到“精讲点拨”,教师就要在平时备课过程中下工夫,归纳、整理、精选一些题给学生练,应把掌握做题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要鼓励学生善问,善于给学生“解疑”。抓住典型题精讲,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这就需要教师动脑筋,下工夫,找窍门,把题讲得“精辟”、“透彻”,让学生一目了然,这才能叫“精讲”。教师在精讲的同时,自身素质也得到提高。“精讲”不能理解为“少讲”,而是该讲的要讲深、讲透。“精讲”必须抓“双基”教学,所归纳讲解的知识要经过精心挑选和设计,并不是愈少愈好,更不能讲得太多、太细、太烦琐。凡属于有利于条理化、系统化、提纲挈领的知识、使用频率高而又易出差错的知识,都应在“精讲”之列。在精讲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精议,老师在重点、难点、易混、易错、易忽视的地方,精心设计“陷阱”诱学生上当,引起争论,让知识在课堂内流动起来,使学生在题中求论,论中求理,明辨是非,开阔思路,加深印象,深入理解要解决的问题。
4.精选习题,当堂训练
找到合适的学科宣言
学科宣言: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实现幸福人生。
宣言是学科的灵魂,统率学科建设全过程。确定一个什么样的学科宣言,反映着我们对学科价值的认识和追求。因此,研讨确定学科宣言成了我们学科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
学科宣言确定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激辩的过程。在最初提出的宣言中,有基于学生发展的,有基于教师追求的,有基于学校教育理念的。经过讨论,大家达成共识――一个好的学科宣言,一定是能将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研组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我们最终确定宣言内容为“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实现幸福人生”,原因如下: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验)》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为此,我们提出“提升政治素养”的目标宣言。政治课教学就要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与开放意识,逐步形成开放的思维方式;教育学生要具有中华民族的气节,自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自觉弘扬民族精神,保持民族尊严;重视培养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自觉维护社会正义;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引导高中生养成自主思考并规划人生的能力,具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创业意识以及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能力,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等。
从政治学科四大模块来看,“经济生活”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经济学素养,帮助其认识并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经济规律,从而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财富观念、消费观念、就业创业观念、效率与公平观念、科学发展与全球经济竞争观念,具备参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的必要知识和能力;“政治生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政治学素养――国家观念、政党观念、民族观念、公民观念,民主与法制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权力与责任意识、意识、国际视野,具备参与现代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文化生活”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化素养――文化竞争力意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意识,认识与感悟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加强自己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具备参与现代社会文化生活的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生活与哲学”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让学生领悟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复杂问题的思维品质及思维能力,力求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相统一,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人生的境界,实现幸福人生。
当然,四个模块对学生素养的培养不是条块分割,而是相互渗透和补充的,并且共同体现着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政治素养、思想道德素养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精神的要求。
我们研讨认为,合格公民是推动国家社会各项事业进步的源动力。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存在着政治课堂大讲社会理想、政治参与等专业知识,而学生对班级、学校、社区事务漠不关心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要通过教学实践,让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明白个人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校和社会的公共生活,让他们在公共生活中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引导他们关心社会、关注国家,使学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有足够的能力真正行使公民的职责,做一个负责任的、合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追求“卓越发展”的更高目标,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长远发展、终身发展理想,并为他们在今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和幸福人生奠基。
要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实现他们的卓越发展,必然对政治教师提出更高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转变教学理念,开阔教学视野,增长教育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分享成功喜悦,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实现教师人生价值。因此,我们提出学科宣言――“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合格公民,实现幸福人生”。
自觉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改革成效如何无疑将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关系到学科宣言的实现。
当前的政治课教学普遍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有些“冷漠”,导致教师也感觉“难”教。我们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还在教师自身。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影响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从根本上泯灭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从问卷调查分析中发现学生不喜欢上思想政治课的原因,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师说教,教学方法单调、枯燥、不生动。此外,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不够、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也是重要原因。
夸美纽斯说过,教育办不好的原因不是人的智慧不够,也不是学科太难,而是教学方法不好。因此,针对当前政治课教学现状和我校的实际情况,着眼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科振兴,我们要下决心、高度自觉地推进我校的政治课程教学改革。
第一,真正树立新课程理念,把握课改本质。
从效果看,新一轮课改增强了政治课程的活力。“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只有让学生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他们真正从接受性学习转变到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性,我们的政治课才会有活力。
第二,多彩的课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一节40分钟的课堂,我们可以有多种多样的结构设计。在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教研组老师大胆改革,坚持一个原则:每节课上把10~20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很多教师的课堂都设计有一个固定环节: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前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联系、分析、说明实际问题的能力,轻松愉快地形成对书本知识的综合、迁移、拓宽和加深,从而达到我们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引人入胜的讲解,纵横捭阖的分析,怎能不令学生感到妙趣横生?声情并茂的语言,明快有力的节奏,怎能不令学生兴味盎然?因此,从天下事引出理论,寓理论于天下事,就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启迪和教益。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构建“课堂+学科+社团”的课堂模式。
政治课的生命力在生活实践,政治教师的舞台在三尺讲台,更在广大学生火热的生活实践、社团活动中。我们要凸显学科特色和优势,在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现全面发展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我组教师指导学生“西北师大附中模拟联合国协会”“我思社”“商业挑战赛”“法学社”“哲学社”“旭阳义工”“思明社”等众多社团活动。在社团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之外找到了发挥自己所学的场所,学生也学到了课堂所无法获得的东西。
“旭阳义工”成员焦婕同学感言:“加入‘旭阳义工’两年了。对我来说,她是一个参与社会公益的平台,更是一个大家庭。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培育了我对社会的责任意识。促使我将这种精神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温暖更多的心灵。”“思明社”成员戴正说:“亚里士多德指出:‘人类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自去年加入‘思明社’以来,我在政治学科方面有了不小的收获。当我们徜徉在德摩斯梯尼和凯撒的雄辩、勇气与魄力中时,同时也获得了朴素的民主体验。感谢‘思明社’给我一个思想的俱乐部,感谢政治卢老师给我们的指导!”
第四,拓展课堂外延,充分利用本地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在育人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利用高中政治小课堂,也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实践出真知,教师可以依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等,让学生在接受传统课堂教育的同时,走入社会的大课堂中进行学习,提升自身整体素质。教师可组织学生到社区采访,到博物馆参观,有效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检验与升华,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创新精神。
2013级高一(18)班赵恩玉在参观甘肃省博物馆后感言:“这次参观省博的活动让我受益匪浅。钱学森事迹不仅让我全面了解了钱氏的一生,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了他严谨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的工作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我们还参观了丝绸之路展馆,在感受到甘肃彩陶文化的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同时,也意识到弘扬我们甘肃本土文化的重任就在我们肩上。这次活动培养了我们的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形式对学生的公民教育是深刻的、终身的、高效的。
关键词:速率 效果 政治课堂笔记 创造性转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27-03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中学政治教学逐渐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但值得深思的是,思想政治作为文科,研究者大多集中在“政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途径”、“分析和阐述政治问题的方法”等方面,对传统政治教和学的一些有效方法却关注不多,笔记就是其中之一。事实上,看书、听讲、笔记、温习是政治学习一般过程和经典方法,如果能从新课程的角度对这些传统的经典过程和经典方法进行继承、改造、创新,借用林毓生教授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提出的概念,实现经典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创造性转化”,笔者试以课堂笔记为例进行剖析和讨论。
1 从速率、效果角度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
无庸讳言,政治课堂笔记曾经长期是应试教育的奴婢,“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是对传统的接受式政治学习的辛辣讽刺。于是乎,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政治课堂笔记成了“应试教育”的殉葬品,在政治教学研究中倍遭冷遇,鲜有提及。其实,传统政治教学很重视课堂笔记,一般认为笔记有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等三大功能,这主要是基于政治知识掌握的认知角度看问题。如果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可以获得一些新的认识。
1.1笔记是最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之一
一般而言,政治学习方法既包括各学科通用的一些方法,如阅读、听课、笔记、思考、解题、讨论等,也包括政治学科的独特学习方法,如汲取、鉴别、整理、归纳政治信息的方法等。近些年来,对后一类学习方法研究逐渐深入,但结合学科特点对前一类方法的研究却很少。其实,与其他学科相比,看书、听讲、笔记、思考等传统的学习方法在政治学科中的运用显得更重要,换句话说,这些学习方法在政治学习中更具有“经典性”,笔记就是这样一种经典的政治学习方法,学会记笔记的方法不仅在学生时代有意义,更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重要的梯航。
1.2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政治学习中,阅读教材、上课听讲、思考问题、同伴讨论等过程都不能“事无春风了无痕”。勾勾画画、写写记记可以记录阅读政治教科书的感受体会,可以记录教师授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知识框架,可以记录思考和讨论政治问题的过程和收获,可以记录政治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因此,政治课堂笔记是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主要载体。
由此观之,积极引导学生记好笔记、用好笔记,不仅能便利复习、巩固政治知识,更是养成良好的政治学习习惯、获得政治学习方法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政治学习方式转变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 从速率、效果角度剖析政治课堂笔记的现状
事实上,大多数政治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笔记习惯的培养,但着眼点却只关注教师讲授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对学生政治学习中思考、感悟、交流、讨论的笔记关注不够;只关注课堂的笔记,不关注整个政治学习过程中的笔记,重视了“政治课堂笔记”,不重视“政治学习笔记”。从学生的角度看,很多学生仍然没有养成良好的笔记习惯,把笔记当作任务、课堂笔记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有较好笔记习惯的学生,“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仍是不少学生的尴尬境地。以下试结合政治课堂笔记的几种类型作一简要分析。
2.1教材目录型笔记
试看如下的《生活与哲学》笔记片段:
例1: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一《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这种形式的笔记主要是教材目录的整理记录,可能对学生宏观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和结构有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比较随意,太过简略。从记笔记的角度看,只是教材目录的简单抄写,既没有对教师讲解的记录,也没有思维含量,对理解政治问题、形成知识体系帮助不大;从用笔记的角度看,这一类笔记在任何一个复习环节都不能代替政治教科书,起不到很好地课堂再现、知识整合的作用。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记这类笔记的学生既不能因为笔记而保证认真听讲,也不能通过笔记而掌握一种记录笔记、整理笔记的方法,他们只在于形式上笔记的有无和心理的自我安慰――我的学习态度是端正的,课堂笔记本记录认真清楚的,政治学不好我很无辜!
2.2知识结构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笔记记录比较详细。如:
例2:人民版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框题二《意识的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
(2)基本要求: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略)
②“两个结合”
③“两个反对”
这类笔记比前一类更清晰和详备,基本上较好地囊括了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也有助于学生把握哲学知识的框架结构。(有些教师喜欢用各种示意图、表格来呈现政治知识结构,相应的表格式、图示式的笔记在本质上仍是属于知识结构型的。)在课后政治学习和复习的某些环节中,可以用看笔记代替看教科书,达到“把书读薄”的要求,发挥政治笔记“课堂再现、查漏补缺、释疑解惑”的功能。从笔记的过程看,这类笔记所花的时间较多,如果是随堂记录的,听课时必须非常认真,因而,笔记与听课相辅相成,体现了呈现学习过程的作用。调查发现,做这类笔记的学生学习比较认真,形成习惯后,多数学生也不会因做笔记而影响听课;部分学生笔记速度较慢,需要课后结合教材和其他同学的笔记加以补充,通过认真的笔记,能把课堂内的听课、笔记等学习活动与课后的笔记整理、课堂回忆、同学讨论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使政治学习的过程更充实。无论从政治知识掌握的角度,还是从速率、效果的角度,都对学生政治学习有不小的帮助。但这种笔记仍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对政治问题的质疑、探究明显欠缺,有待进一步改进。
2.3标注教材型笔记
有些学生不是把笔记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而是在教科书上做各种标注。
例3:人教版必修1《经济生活》第九课框题一《市场配置资源》。
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手段。(批注:资源配置的基本手段)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市场经济。(批注:市场经济的含义)在市场经济中,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只要是通过价格的涨落以及供求的变化由市场来调节的。(批注:市场配置资源的信号:价格、供求、竞争)哪种商品在市场上好卖,人们就扩大上产;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昂贵、供应紧张,人们就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市场中好像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批注:“无形的手”――市场)
这类笔记做起来比较容易,上课相对轻松,主要功能是帮助理清教材的知识结构。很多学生选择这种形式的听课笔记,有划划写写在书页旁边的(如上例),有用不同颜色涂出相应文字的。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这种笔记方式一定程度上能保证认真听讲的时间,又可以通过对教科书的批注学会看书,找出书中的关键词句和信息,对后续的复习也有一些作用。但整本书划划写写的,有时会重点不够突出。这类笔记形式同样是基于接受式学习的,不能反映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方面明显不足。
2.4问题重点型笔记
有些学生的政治课堂笔记除了记录主要知识结构外,还记录一些思考的问题。如:
例4:人教版必修2《政治生活》第七课框题三《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宗教掠影――现状分析。
2、全面正确地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1)自由政策(思考:地位、内涵、为什么是一项基本权利而不是基本政治权利?――详见P-9)
(2)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正常――保护,不正常――制止、打击和抵御等)
(3)宗教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联系宗教方针:自传自养)
(4)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思考:为什么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3、弘扬科学精神。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思考:宗教与迷信的区别)
(2)中学生要接受无神论宣传教育,树立科学世界观(思考:为什么中学要接受的是无神论?)
比较而言,这类笔记既有一定的知识结构,也记录了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不仅能反映听讲的情况,还能反映思考、探究政治问题的过程,说明这类学生在政治课堂上听课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初步具备了探究学习的习惯。调查发现学生中这样的笔记比较少,多数学生认为这样的笔记知识点太少,参考答案记录不够,不利于阶段性复习。说明由于应试的大背景下,学生有浓厚的“标准答案情节”;另外,这类笔记的后续探究也没有跟上,由于整体上应试教育的模式没有改变,学生作业负担重,政治学科又不受重视,学生在课外没有精力和条件去开展进一步的探究学习,探究止步于课堂中的这些问题。
综合考察以上四种类型的笔记,总体上还是基于听课的,体现的仍然是接受式学习为主的政治学习方式。从速率、效果的角度看,作为经典政治学习方法的功能发挥不充分,基于看书的笔记、基于思考的笔记、基于讨论的笔记、基于探究的笔记等都付之阙如,这方面做得最好的问题重点型笔记,也是浅尝辄止,效果并不理想。作为政治学习过程的重要载体,多数学生的课堂笔记主要是课堂听讲和考前复习的载体,积极思考的过程、合作讨论的过程、课外探究学习的过程体现不够。
3 从速率、效果角度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政治课堂笔记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既有传统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惯性力量的原因,也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在应试教育大格局很难根本改变的形势下,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既要重视课堂笔记在政治知识掌握和巩固等认知领域的作用,更应不断开发政治课堂笔记在速率、效果方面的功能,实现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
3.1使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化
实现政治课堂笔记的创造性转化就要重新审视政治课堂笔记的功能,使课堂笔记从听课备考的载体向政治学习过程的载体转变。从笔记的功能看,要让笔记不仅成为复习巩固工具,还要成为保证听讲、启发思考、记录过程的载体。从笔记的内容看,要改变只记知识点、知识结构的传统,增加笔记的内涵,特别是要记录阅读所得、听课所感、思考所悟,反映整个政治学习的过程。从笔记的形式上,可以设计符合自身特色的分栏目笔记形式,例如,可以通过知识结构、问题探讨、错题集锦等笔记栏目,记录政治学习过程的点点滴滴,使笔记成为自己复习巩固的好帮手,也成为政治思维发展的成长记录册。
3.2从作为学习任务的笔记向作为学习方法的笔记转化
很多政治老师规定上课必须记好笔记,有时还要加以检查,很多学生因此把笔记作为一项政治学习的“任务”来完成。有不少政治成绩好的同学笔记比较“随意”,有的根本没有笔记本,把很多重要的内容、问题标在课本上,但他们上课时从容听讲,踊跃回答老师的提问,有些还在教科书的天头地角记了很多自己思考的问题,学习非常主动。这一现实告诉我们:笔记不在于形式问题,不要把笔记变成一项学习任务,教师和学生都不必对笔记本的具体形式有硬性要求,不能被形式主义的那一套束缚了手脚。
政治学习的一项“看家本领”就是会记笔记,要从方法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会笔记:包括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的关键信息,如何记录阅读和听讲中发现的问题,如何记录思考和讨论中思维的火花……,笔记一旦成为习惯,本身就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终身受用学习方法。
3.3从封闭的政治课堂笔记向开放的学习笔记转化从速率、高效的角度看,学习笔记不仅是课堂学习的记录,还包括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记就不能只记老师列的知识提纲,更不能只记板书,要养成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下来的习惯,从课堂笔记向学习笔记转变。看书时勾勾画画地做笔记,听讲中梳理知识做笔记,做题时结合思考做笔记,讨论时深入交流做笔记,充分发挥学习笔记在记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因此,要处理好课堂记录与课后整理、摘抄、阅读、思考的关系。
课堂记录的内容主要是老师所讲解的知识框架、线索和重难点问题,也应该包括听讲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和疑难批注等许多内容。课后整理就是把课堂笔记进行整理,在原笔记基础上进行补充、修改、完善,这也是一个知识巩固和再回顾、再领悟的过程。还可以把读外阅读中获得的政治知识、思考的政治问题记录在笔记上,拓展自己的政治视野,尤其要把平时对政治问题的思考、探究、讨论记录下来,让自己对政治的“思想灵光”记录在笔记上,使笔记成为思维成长中的一笔财富。
总之, 养成记课堂笔记的习惯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 更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态度。记笔记不是目的, 而是促进思考、 反思、归纳的手段, 而引导学生养成常思考、爱分析总结的好习惯, 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更是为了让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人生道路上过得更精彩!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
[2]宋秋前.新课程教学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教育研究,2005.6.
[3] 课堂笔记在政治课堂的应用[J].考试・高中文科――学科攻略,2013年第2期.
1 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有时政性、典型、广泛,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2 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4 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5 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依次提高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6 以分析方法为核心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