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百分数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学内容: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科书第6页例1,第7页课堂活动第1~2题及练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讨论与交流等学习活动,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参与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学习活动,体验化方法的多样性,并获得成功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
教学难点:理解百分数化成分数和小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百分数计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出示教材第6页情境图。
请大家找出图中的信息。
(1)我们监测了340个城市的空气质量。
(2)其中有35%的城市达到了二级标准。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空气质量达到二级的城市有多少个?
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学生大胆进行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已有的知识,类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列出算式:340×35%
设疑:怎样计算呢?
猜:要是能把35%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就好了。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探究百分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出示教科书第6页例1
把17%、40%化成分数
(1)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进行提示。
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汇报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生甲:我们把百分数看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百分号写出分母100,然后再加上分子。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40%=。
生乙:我们的化法和他们的相同,只是我们把化成的分数最后能约分的化成了最简分数。
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17%=、40%==。
抽小组到黑板上来汇报
小组汇报:
1号板书或展示17%=,2号讲解1号的方法,3号板书或展示40%==,4号讲解2号的方法,最后小组长总结他们这一小组的方法。
再提问:其他小组有补充或问题吗?
最后根据小组的方法总结出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这个地方本来应该要突出处理的是40%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跟前面不一样,变成了五分之二,这里就只能看学生生成的情况,如果有没化简的情况出现最好,在巡视的时候注意看一下,如果有就抽那一组,不过这个内容估计已经上过了,基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多半不会出现这个情况,只是看小组汇报和其他小组补充后,老师反问一下,重点突出能化简的要化简。
课件再出示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3)同桌互相说一说百分数化分数的方法。
(4)
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整数。
8%=(
)
100%=(
)
120%=(
)
48%=(
)
125%=(
)
160%=(
)
12.5%=(
)
87.5%=(
)
49%=(
)
2.5%=(
)
这个内容,最好是在小组长的分配下,每人做两道,然后小组检查正确与否,汇报的时候,也是抽小组一起汇报,每人汇报2题,每人汇报后再问其他小组有不有问题或补充。这里可以不用到黑板上去,但小组一起站起来汇报。这里重点要解决的是后面两个该如何化简。
2.探究百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出示教科书第6页例1
把46%、128%化成小数
(1)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小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师巡视指导,适时进行提示。
学生先独立尝试将例题中的百分数化成分数,再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组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小组汇报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生甲:我们把百分数看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然后再用分子除以分母,化成小数。下面的我们化的结果:46%==46÷100=0.46、128%==128÷100=1.28。
师:还有没有其它的化法?
生乙:我们组直接去掉了百分号,然后把分子缩小100倍。
抽小组到黑板上来汇报
小组汇报:
1号板书或展示46%==46÷100=0.46,2号讲解1号的方法,3号板书或展示128%==128÷100=1.28,4号讲解2号的方法,最后小组长总结他们这一小组的方法。
再提问:其他小组有补充或问题吗?
上面这种情况预设是书上的方法,但是这个内容已经上过了,基本不会再出现这种方法,都是直接去百分号的方法。
课件再出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3)同桌互相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数的方法。
(4)
把百分数化成小数或整数。
72%=(
)
985%=(
)
0.5%=(
)
300%=(
)
12.5%=(
)
3.归纳整理,小结提升.
教师:我们刚才经历了将百分数化成分数、小数的过程,那么,你
们能不能说一说怎样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同桌之间交流,最后全班集体交流.交
流时,引导学生说出:百分数化分数,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
分数,再化成最简分数;百分数化小数,可以直接去掉百分号,同时将
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
(三)巩固新知
1.
用自己的方法解决340×35%
2.画一画
完成教科书上的课堂活动第2题。
画好后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要那样画?(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涂画)
(四)达标反馈
1.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
12%
25%
120%
2.把下面的百分数化成小数。
36%
13.6%
75%
30%
(五)课堂小结
请学生独立反思这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一下自己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和不足?
在本学期的教研中最大感触还是在那一次“随学而导”的主题研讨中,顾老师说过“随学而导”的起点,概括地讲,就是学生的学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也就是说,“学”是起点,“导”是着力点。教师的“导”,一方面体现在课堂中,依据学生的反应而进行的适时的“导”;另一方面也体现在设计方案时,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提供适合的材料和创设适合的情境。支架式教学具有建构性特征,建构性特征要求我们充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学情进行科学预测,缺什么补什么。故随学而导的一些理念与我们的支架式理念不谋而合。可见,数学课堂中教师的“导”之前,先要考虑三个要素就是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下面以《认识百分数》一课为例从情境、新授、练习三个方面具体说一说。
一、顺着学生的感受,导入情境
在小学数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特别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的感受,从而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课《认识百分数》中在出示例题前,先让学生观看了一段我们学校体育课上学生的投篮视频,充分预测学生的感受,这里视频的提供也相当于给学生建立了一个生活“支架”。学生看了我们自己学校体育课的视频自然能联系到实际生活并且产生共鸣,当时上课的效果,学生很感兴趣,故能被带入到这样的场景,接着出示例题,提问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学生在搭建这个生活的支架下自然能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谈到哪场比赛投进的多,哪场投进的少。而当追问怎么比较“哪场投得准一些”时,学生在观看视频充分有了感受后也比较容易想到“投篮命中率”,知道了命中率是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对于揭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即可顺理成章,即为学生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做了一个良好的铺垫。课堂中导入情境有很多种,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应该注重学生的感受,想学生所想,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有一个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
二、顺着学生的思路,提供材料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教师追问哪场比赛投得准一些?有学生是这样想的:我可以看没有投中的次数,如果我算出来没有投中的次数少,就表示这一场比赛投得准。听上去很有道理,课上也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赞成这样的想法,显然此时教师直接反驳,不能让学生信服。但是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提供这样一个材料,我设计一个场景即进行第四场比赛,投篮三次,投中次数0,请学生计算下没有投中次数,学生很快能说出是3,与刚才第一场、第二场、第三场未投中的次数9、7、12比,难道这第四场比赛结果最好吗?学生自然发现第四场比赛一个都未投中,自然不是投得最准。由此知道用没有投中次数来比较哪场比赛投得准是不对的。即在数学课堂中,顺着学生的思路,给搭建一个第四场比赛的支架,让学生顺着这个支架自己去发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提供机会让学生成为一个探索者,会使数学课堂更有效。
三、顺着学生的想法,进行预设
课堂应是学生的课堂,数学课堂探究活动应是学生的活动。良好的课堂“预设”必然是数学探究活动发展与推进的基础。只有在课前精心预设,才能在课堂上动态生成;只有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化,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体验探索知识解决问题的感受,才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在上《认识百分数》课前我们对教案进行了研讨,在讲到练习十四第三题,题目是: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表示,哪些不能,为什么?(1)一堆煤吨,运走了它的。教过六年级学生的老师知道,第一次教学这题时学生往往都不知道怎么去分析哪些分数可以改写,哪些不能。于是我们顺着学生的想法预设:吨很容易被学生理解成可以用百分数表示,那怎么解释呢?我们说可以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那么吨显然只是一个具体数据。所以教师出示此题时,题目稍做了改变:对照百分数的含义来说说下面哪些分数可以用百分数分数表示。下面给出第一次教研课,课堂观察:在上课过程中,当姜老师讲到这题的时候,姜老师采取了同桌互说,我观察到身边的学生果然在说吨也是百分数,由于老师课前进行了预设,并且想到可以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说明,于是我听到刚才说吨也是百分数的学生在尝试用百分数的意义来解释,是一吨的,咦,不对啊,那单位怎么办,于是她发现这个分数是有单位的,接下来这位学生带着疑问听了姜老师对这道题的讲解,她听得很仔细,于是在后来的填空题中,一根绳子( )米,正好姜老师提问到她,我观察到该生很快说出,而不是其他数据,如56%、200%等,追问理由,该学生活学活用,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而这里有单位,应该填一个具体的数据。听到这,我顿时有感教师对教案进行研读,深刻挖掘,顺着学生的想法,对学生的学情做出有效的课前预设,就如这节课中对于这道有难度的题目在出示时,教师搭建一个百分数意义的支架,让学生在这个支架下去做题、去思考,自己经历体验符合百分数的意义的分数才能改写成百分数,如果分数只是表示一个具体的数据就不能改写成百分数,顺着学生的想法开展数学课堂,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有所收获。
总之,在我们构建数学课堂中,时刻注意想学生所想,包括导入情境、教学过程、课堂练习等环节中都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思路、学生的想法,在课堂中教师懂得给学生提供自己学习的机会,提出问题后尽量做到留给学生足够时间思考,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预设;生成
许多教师认为预设和动态生成是一对矛盾体,犹如一副跷跷板,主观预设多了,动态生成就少了;动态生成多了,主观预设就没用了. 甚至有人对“主观预设的教案”的作用开始了怀疑,生怕预设的教案束缚了教师的思维,约束了课堂的生成,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预设”和“生成”变得“水火不相容”. 只有正确认识“预设”和“生成”,以预设促互动,以互动促生成,以生成促发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低负高效的数学课堂.
一、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有效预设
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充分的预设. 而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是预设的重点. 深挖教材,充分预设,既能准确把握教材,有针对性地处理好教材,又能使课堂教学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如在预设“百分数的意义”时,结合最近的教育现代化创建这样的情境:① 播放校园典型景点,引出校园的绿色信息:2008年我校的绿化占学校总面积的49%;自教育现代化创建以来,我校目前绿化面积达到了学校总面积的56%. ②学生读取信息并引出百分数. 师:“教育现代化创建给学校带来了哪些变化?通过这两个百分数的对比你发现了什么?对于百分数想了解些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认识百分数. 以校园新貌引入课题,让学生倍感熟悉贴切;让学生说说想了解百分数的哪些知识,创设一个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问题场”,更好地调动了学习的内趋力,为下面自主建构百分数意义提供了可能. 这样的预设不是被教材所束缚,而是要将教材为我所用,充分发挥自己的再创造能力开发课程资源,既能帮助学生整理好要掌握的知识,又能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思想,使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二、全面了解学生,理智认识生成
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个性特点必然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和推进. 因此要尽量了解学生,预测学生学习行为、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是科学预设的重要前提. 例如,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读法”之前,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起点,教师对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已通过各种途径,具备了万以内数的感性认识,有大部分的学生会读写部分万以内的数,只是还没有具体完整的读数方法,显然学生的现实起点大大高于教材的逻辑起点. 基于这样的现实,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进行了重新定位——从原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万以内数”的读法调整为自主发现、概括读法,并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调整和补充. 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学具自己摆数、读数,组建学习材料,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这些数进行分类概括,发现总结读数方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感到既随心所欲,又学有所得.
三、预设弹性方案,适时促进生成
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 在备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设计富有弹性、留有空白的预设,使课堂教学体现出更大的自由度和宽容度,从而给生成留足空间. 如学习“圆的周长”时,拿着硬纸板剪成的圆片,问:怎样才能知道这个圆片的周长?这一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说出“绕一绕”和“滚一滚”的方法,并选用一种方法进行操作,去探究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得出计算圆周长的方法. 但在课堂中,学生不仅提到了这两种方法,还提出用计算的方法,即把圆周率乘直径. 还好,教师在课前已预想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点,设计了两种预案:一是对圆周率的探究;二 是对同学提出方法的验证. 教师灵活地选择了第二种预案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既引领学生经历了猜想和验证的过程,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
四、驾驭教学过程,巧妙运用生成
新课程对互动的关注、对过程的强调、对探究的重视,都使得课堂教学越来越处在一种变化、动态的场景中.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生成性内容看作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预设,形成新的教学方案.
1. 在生成中灵活选择预设
2. 在生成中机智整合预设
【关键词】动态生成;数学课堂;构建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正如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预设,引导“生成”
教师要精心设计教案,做学生的知心人。“课标”要求我们不要“教”教材,而是创造性地“用”教材。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赋予课堂更多的创造性、生成性。在设计教案时,必须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才能做到预设的准确、恰当。如教学《统计》时,出示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后,让学生充分观察,并相互说说看到了什么。
师:看到这幅情境图,你认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
生1:它想知道来了哪些客人?
生2:它想知道小猴来了几只?
生3:它想知道小狗来了几只?
生4:它想知道大家给它送了什么生日礼物?
师:好,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
学生很快地投入到统计小动物的活动中,兴高采烈地进行统计。面对丰富多彩的情境图,学生想知道的肯定很多,出现的随意性也就很大,把问题预设为“大象最想知道什么”,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学生自然而然会为大象想想“来了多少客人”、“都送了哪些礼物”等,下一个预设的活动――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也呼之欲出了。
二、教师要善待意外,捕捉学生奇思妙想,演绎思维精彩
教师要善待“意外”,及时捕捉学生的奇思妙想,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智慧之花闪耀光芒。如我在教学“分数与百分数的互化”时,按照预设程序,在揭示出分数化成百分数的一般方法后,让学生读一读书中的结语: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这样,学生在字斟字酌的探索中,深入参与分数化百分数方法的分析、解释以及例证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捕捉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让智慧闪耀光芒
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这些亮点是学生学习的顿悟、灵感的萌发、瞬间的创造,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用心倾听、及时捕捉和充分肯定,让智慧闪耀光芒。如教学活动课“鸡兔同笼”问题时,当出现“鸡兔共有16个头,44只脚,问各有鸡兔多少只?”题目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的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太繁了,把每只兔子都砍掉二只脚,每只鸡都砍掉一只脚不就得了。”我听了开始一楞,马上心一动,立即让他走上讲台进行讲解:“鸡和兔共有44只脚,每只兔子砍掉二只脚,每只鸡砍掉一只脚,44只脚少了一半就是22只脚,这22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16,另一部分是兔子的只数:22-16=6(只)。“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大家情不自禁地为他鼓掌,这样一来,其他学生也兴趣盎然。教师顺水推舟,干脆来个小组讨论。随着讨论的进行,不时有学生举手,不时有新的想法产生。直至下课,共有三种方法由大家讨论、赞叹声中被公认为“奇思妙想”。由于教师捕捉到的信息“价值不菲”,从而激活了其他学生的思维,迸发了智慧的火花。
四、教师要善作“引领者”,促进课堂思维生成
学生在课堂中生成的内容,虽然教师课前未预设到,只要是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教师要及时地补充,机智地生成。如教学“量角”一课时,我请学生思考:把一个180度的角三折后,所成的角是多少度?学生读了题目后,有学生对题中的“三折”的意思提出质疑,吴老师在课前没有预设到,学生这么一问,她就及时补充了这一环节,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这时,课堂上一下子就热闹起来了,很多学生纷纷举手,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1.对折再对折,平均分成四份;
2.平均分成三份;
3.对折、对折再对折,三次对折,平均分成八份;
4.在对折的基础上,再折二次,共折三次,平均分成6份;
5.连折三次,平均分成四份。
听了学生这么多的意见,我没有马上下结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讨论,来理解“三折”的意思,在这里,正因为教师机智的面对动态生成,采取了恰当的教学策略,才凸现了学生的个性,点燃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课堂因此而丰富、炫目。
总之,课堂的“动态生成”恰恰为教师教学个性、教学艺术的呈现提供可贵的空间和极大的自由度,同时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造多指向,深层次的可能。面对动态生成,教师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采取有效的策略,从而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具有挑战性、富有个性、情智共生的学习过程,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研究,1997(5)
关键词:数学学习;实际生活;自我积累;实践经验
一、课堂教学要注意生活化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我国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中也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课堂是学校教师与学生最主要的生活空间,是教师教学的舞台,课堂教学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任何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真正触动课堂的话,那么这种改革就不能说是彻底的。
教师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中心主义”“纯课本”“小课堂”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从课本、教案的束缚中走出来。多研究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多研究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生活经验,使课本内容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融入课本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第十一册数学《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师:同学们,下面我们进行小组合作。(1)取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仔细观察长、宽、高与体积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我发现体积是4立方厘米时,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2)取三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一层,继续观察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生:体积是12立方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1厘米。(3)再6排同样长方体摆3排2层,再次观察长、宽、高与体积有什么样的关系。生:体积是24立方厘米,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就这样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景下,经过自己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思考,学生发现了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定理。
教学中,要使学生由传统的“听”数学、“练”数学变为“做”数学。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在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的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一个学生加入到“做数学”的创造活动中来,体验知识,获得过程,享受“做数学”的乐趣,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获取知识。教师要注意课堂管理模式生活化,少一些惩罚、命令,多一些对话、鼓励。教师要作为与学生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互动。师生之间友好地传达、交流信息,而不是被动地让学生服从命令,要让每个学生感到在课堂上不是压抑,而是愉悦。最后,学习环境的布置要生活化,依据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学习情境和氛围。
二、情景设计要注意生活化
善于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那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采用生活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导入对一堂课的教学效果起到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采用让学生感到自然、亲切、易懂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话题进行导入。
在对《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进行教学时,由于百分数在电视、报刊等媒体上经常出现,所以学生对于我们要学习的这一课的新知识可能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于是导入时,我就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学校“小广播站”今天为您播送新闻片段如下:
第一条:2010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了64%。
第二条:201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第三条:2010年,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2%。
第四条:2010年,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25.3%。
(学生自读)
然后教师提问:“新闻中出现的这些数你们认识吗?在哪里见过?”从而引出课题。用这组新闻进行导入,可以让学生初步感到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把百分数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体会到学好百分数对于指导我们的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再现“生活情景”使学生易懂、易学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可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且因此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练习生活化,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数学知识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使其服务于我们的生活,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完一部分新知识后,我们就要设计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进行解答,用以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生活化──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拓展数学知识
开展数学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解题和应用能力,都有积极的意义。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使小学数学教学成为开放的在对社会探求活动中自我积累的完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
2.《中小学数学》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5.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王玉林,《昆山教育研究》,1999
7.张奠宙,《中国数学双基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8.李善良,《现代认知观下的数学概念学习与教学》,2005
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在课堂教学中常会生成一些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其中既有教师预设的成果,也有在课堂教学中意料之外的“生成”,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这种意料之外的“生成”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成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关注课堂生成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因此,学生主体意识应得到充分地体现。表现在课堂上,就是要求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的生成,并顺着学生的思维,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实现课堂生成的价值提升。
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设计这样一道题:“某绿化队去年植杨树、柳树、松树共2400棵,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柳树占植树总数的40%,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按常规解题思路,教学预设为:先求杨树和松树各几棵?杨树:2400×45%=1080(棵)松树:2400×15%=360(棵)再求相差数1080-360=720(棵),最后求出杨树比松树多百分之几?720÷360=200%,课堂施教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列式解答:45%-15%=30%。这是意料之中的生成。教师请一位这样做的同学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他解释说:杨树占植树总数的45%减去松树占植树总数的15%就求得相差的百分数。说到这里,他顿了一下,幡然醒悟:“45%-15%不对,这时相差的百分数的单位‘1’是植树总数,而问题的单位‘1’却是松树呀。”他在叙述自己的想法时反思了自己的解答方法,发现了错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单位“1”的意义,促进了知识的构建。教师抓住时机发问:“是不是就不能用45%-15%列式求解呢?”继而组织学生分小组沿着这条思路继续合作探究。通过小组讨论,学生得出打破“常规思路”的解答方法:(45%-15%)÷15%或45%÷15%-1等有创意的解法。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预设为基础,发挥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让学生在陈述自我解答方法的过程中“顿悟”,发现错误,促进了知识的理解和建构。在小组活动中,巧妙地将这一“错误”转化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引领学生去思考、探究、亲身体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灵动的生成即是对预设的丰富、拓展、延伸、超越,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的生成,没有精彩的生成,课堂上也就少了亮点和令人怦然心动之处,因此,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发展与升华。
二、巧用错误资源,促进预设与生成的融合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学生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教师应将及时捕捉这些“弹性灵活的成分、始料未及的信息”等生成性资源,并纳入课堂临场设计之中,从而让课堂教学呈现出灵动的生机和跳跃的活力。
如,在“化简比”练习中,一位学生在化简■∶■时,直接写出答案:■∶■=7∶15。讲评时,老师请这位学生将解题过程写到黑板上。才一写完,就引起全班学生的非议。教师亲切地对这位学生说:“你能说说这样做是怎样想的吗?”学生阐述:“我发现前项和后项的分子相同,所以比就是前项和后项分母这两个数的比。”师:“你的想法很独特,善于观察,爱动脑筋。请大家认真想一想,化简后的比与前后项的分母到底有没有联系?有怎样的关系?”小组讨论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们发现■∶■应将前后项的分母调换位置写成15∶7,就是■∶■的最简整数比了。”生2:“对,我还可举出几个例子,如■∶■=4∶5,■∶■=13∶9。”生3:“我发现凡是分子相同的两个比,它们的最简比就是分母调换位置的那个比。”教师称赞:“真是太妙了。同学们发现了同分子分数化简的简便方法,真了不起。”
课堂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错误”,虽然打乱了教师的预设,也似乎扰乱了教学程序,但教师没有把预设外的资源武断搁置,而是及时调整思维角度,将“错误”当做生成性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通过学生自我阐述,小组讨论探究,让学生从“学数学”变成“做数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变“节外生枝”为“锦上添花”。
三、发挥教学机智,促进精彩生成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教学最大的技巧是教师要善于因时改变自己的教学计划。生成动态可变、丰富多彩的,它需要“以学生为本”的预设,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变能力,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去调节教学预设与课堂生成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难免会出现错误、疑问和其他特殊情况,教师应善于发现课堂教学“意外”隐含的教育价值,将这些“意外”作为生成性资源加以有效利用,引领学生从中悟出真知。
如,在“比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归纳出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时,一位学生提问:“2010年南非世界杯足球决赛,西班牙与荷兰比赛的结果是‘1∶0’这是不是比?”这是教师教学预设之外的问题,是学生对“比的意义”还不理解的表现。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中形成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一场足球比赛结果“1∶0”是比,一种认为足球比赛结果“1∶0”不是比。教师因势利导,把认为“1∶0”是比的规定为正方,认为不是比的规定为反方,进行辩论。正方:我们认为“1∶0”符合比的读写法,所以它是比。反方:怎么可能呢?若是比,那比的意义是什么呢?正方: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方:一场足球比赛“1∶0”这两个数是不是相除关系。正方:不是相除关系。反方:那是两个队的比分,是两个队的进球数。正方:(点点头)对。反方:再说假如两个数相除关系,除数不能为0,也就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所以,一场足球比赛“1∶0”不是比。正方心服口服。新知在课堂意外生成的辨析之中得以深化。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并没有回避学生的问题,也未固守原先的教学设计,而是根据课堂即时生成的教学资源适时调控教学,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平等对话的机会,促进了知识的生成,既“红了樱花”又“绿了芭蕉”。
在课堂教学中,难免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出现,有时会让你啼笑皆非,有时会让你措手不及,有时又会让你受益匪浅。因为我们不知道学生什么时候会迸发出什么样的奇思妙想。教师既要对课堂做好充分的预调,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应对课堂上未曾预设的生成,只有这样,才不至于使自己在课堂上方寸大乱。生成,离不开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促成生成。在新课程背景下,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当预设与生成和谐统一时,我们的课堂才会焕发生命的活力,充满灵动的激情。
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看做一个充满张力的生命过程,那么预设既是课堂教学的孕伏过程,又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和源泉。课堂教学的好坏、效率的高低,与预设的有效与否直接相关。高效的课堂教学离不了精心的预设,只有课前进行充分的预设,才能成就精彩的课堂。
一、准确预设,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石
常有人把课堂预设简单地等同于备课的教案,认为课堂预设是一种完全静态的、前置性的、单维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实际上,课堂预设是多维的、丰富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型设计。因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编写意图,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基础,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设计与之相应的应对策略、引导方式,合理设计教学的层次、环节和流程。
1.深挖教材,预设课堂教学基调
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深入研读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明确“教会学生什么”“哪些知识该教”“教到什么程度”等问题,真正明白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道理。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的认识”一课,早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就第一次接触了分数,然后在三年级下册又再次学习了分数,到这里已经是第三次认识分数了,那这次让学生学习分数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呢?该怎样教学更恰当呢?三年级上册第一次认识分数,主要是让学生体会把某件物品或某个图形平均分时会产生一类新的数,这里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的角度出发,结合生活实例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通过丰富的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分数产生的过程;三年级下册第二次认识分数,主要是借助对图形的观察,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认识、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五年级下册第三次认识分数,则是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因此,在课堂预设时,我设计以下四个板块:(1)说说对分数的了解,以旧引新;(2)合作探究,建立单位“1”的概念;(3)对比探究,系统理解分数单位;(4)练习比较,深化分数的意义。其中,主要聚焦第(2)、第(3)两个板块,即如何建立单位“1”的概念和理解分数单位。因此,教师一定要联系整套教材的内容,分析教材每次安排“分数的认识”的意图,从而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学。
2.顺应学生,预设课堂教学流程
作为一线教师,教学如果只盯着学生计算的正确率、从“本”到“本”的话,学生学到的就是有限的知识,而不可能获得灵动的、长远的思想方法。卢梭曾说过:“教育必须顺其天性而为。”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立足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顺应学生的发展趋势和要求,设置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环节。
例如,我校华晴老师执教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设计“学校需要选一位体育老师参加投篮比赛”的问题来展开教学。首先,华老师提供两位体育老师的训练情况(投篮总个数和投中个数),让学生理解选择标准实际上就是比较投中个数占投篮总个数的分率,并明白在总个数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通分来帮助比较;其次,随着参加训练的老师人数的逐渐增加、投篮总个数的不断变化,学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通分去比较分数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通分的种种不便,且费时、费力,实在麻烦,而随着华老师的一句话“参加训练的人数还在增加”,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建立一个便于统一的比较标准是多么的重要,百分数由此应运而生。这样基于学生实际需求的课堂预设,让学生逐步感受到百分数产生的同时,深切体会到了百分数应用的价值,逐步建构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灵活预设,为课堂教学保驾护航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情是随时变化的,教师的教学灵感是随时出现的,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就应在吃透教学大纲、文本及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下,灵活预设和调整课堂教学。
1.多维预设,明确课堂教学走向
多维预设,是指预设面对同一问题时,可能会出现多种不同思路的选择和优化。教师对教学要有充分的准备,以便面对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及时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合理的引导。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教学中,教师往往觉得这部分内容不是很难,常常把精力较多地放在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上,从而忽略学生计算法则、算理的形成过程。但学生的思维是不是和我们预想的那样呢?为什么有的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高呢?我不禁反思:在没有正式教学之前,学生是怎么想的?他们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呢?于是,我课前用48×2这一道题对学生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结果如下。
48 48 48 48 48 48
× 2 × 2 × 2 × 2 × 2 × 2
86 106 126 56 816 96
出乎我的预料,学生对这道题的计算竟出现了六种解法!分析每种解法,我从中看到学生思维的过程和产生错误的原因:第一种解法没有进位;第二种解法把进位的数一起再乘了一遍;第三种解法把进位的1和乘数2先相加再去乘十位上的4;第四种解法进位后没有再乘;第五种解法把进位的1直接放在了十位上,再把十位乘得的数写在百位上;第六种解法才是正确的。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对课前调查时出现的各种情况预设了三个方面的应对:首先,引导学生对所有的解法进行比较,寻找其中的异同点;然后,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最后,解决问题,达成共识。如:“看一看、想一想,你认为这些计算结果中哪些是正确的?问题出在哪里?”“那我们就重点来研究十位上的数吧!你看懂了谁的算法?在他的解法中,对十位上的计算是怎么想的?”“谁先来介绍一下自己的算法?”“看来,都是这个进位1在作怪啊!那我们在计算时要特别注意进位的处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果然出现了几种类似的算法,根据我的预设,引导他们在比较中逐层深入探究,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把问题聚焦到计算的重点和难点――十位上来。这样教学,既让学生找到了问题所在,保护了他们稚嫩的自尊心,又引导学生找到了各种错误的原因,使他们明晰了算理,深切地感受到计算时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
2.弹性预设,预留课堂教学空间
教育家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无论课前预设得多么完美,在面对课堂上鲜活的个体――学生时,总有意料之外的“特例”。弹性预设就是指对教学过程多做一些假设,给学生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为学生预设充分的发展空间。
例如,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一课的巩固练习时,教师可预设以下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简单应用,巩固认识;第二个环节,灵活运用,形成策略;第三个环节,综合运用,形成技巧。由于学生已经有了探究2.5的倍数的特征的知识储备,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过程中也积累了“各个数位上的数是3的倍数,和也是3的倍数”的事实经验,学生有可能主动跳出课前的第一个环节预设(巩固认识)和第二个环节预设(形成策略),而直接进入第三个环节预设(形成技巧)。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将三个环节的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作“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精心预设;动态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4-0290-089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预设”与“生成”是其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预设是教师的备课,生成是教学的实施,二者虽有时间的先后之分,但并不矛盾,它们是相得益彰的关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围绕课程目标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在预设的基础上,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各种“生成”,以生为本,及时抓彩,随机应变,营造开放的课堂。
一、精心预设,胸有成竹的引领
“预设”是预测和设计,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的充分预设。只有精心预设,才能有课堂上胸有成竹的引领;只有充分“预设”,才能灵活地捕捉、调控“生成”。
教学《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喜欢看足球比赛吗?老师也觉得足球比赛很精彩、激烈,尤其是在射门的一瞬间更是扣人心弦。在猛虎队和飞龙队的一次足球比赛中,猛虎队的3号、5号和7号队员发生了争执,同队的队员怎么会发生争执呢?原来猛虎队获得了一次罚点球的机会,此时场上的比分是1:1,如果罚进这粒点球,猛虎队就可能赢得比赛,三名队员建功心切,都想主罚这粒点球,这可让主教练为难了,如果你是教练,你用什么标准来挑选队员呢?表1是这三名队员在近期比赛中的罚点球情况,根据上面的信息,你准备派谁去罚球?”
我先请学生独立思考,动笔算一算,然后和同桌讨论,接着全班反馈、交流。
我预设了三种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做好了回应的准备。
预设:
(1)生:派进球最多的5号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射门总数不同,举例:某队员罚了100个球,进了30个,你们会选择他吗?
(2)生:派失球最少的7号去。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某队员就射门一次,结果踢飞了,他的失球数只有1个,可以吗?
(3)生:派“进球率”最高的7号去。
教师引导学生说明原因:3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5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7号队员进球数占射门总数的,通分后分别是,因为>>,所以应该派7号队员去罚点球。(适时板书)
预设教学中重点讨论方法(3)的公平性,进而导入百分数。
教学这一环节时,由于预设充分,应对生成便从容应变,形成了高效的互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激起了课堂中朵朵美丽的浪花,精心“预设”促成了学生的精彩“生成”。
二、动态生成,无法预约的美丽
“生成”是生长和建构,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情境或行为等信息。“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旅程。”叶澜教授如是说。的确,课堂教学不是预设教案的机械执行,不是灌输式学习,而应是重新生成,不断组织的过程,是激情与智慧互动生成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预设、预设生成的基础上,又有了许多非预设的生成,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无法预约的美丽与惊喜。
这是我执教的《2、3、5的倍数特征》中,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一道题:237至少加上( )是2、3、5的倍数。我预设学生可能会给出这样的答案:2、5的倍数必须个位是0,2+3+7=12,12为3的倍数,说明237是3的倍数,加上的数必须是像3、6、9……这样3的倍数,加3发现正好满足条件。教学中,我先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学生很快纷纷举手回答“至少加上3”,验证加上3后为240,的确同时是2、3、5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呢?”我顺势抛出了这一问题。“我是一个一个地加的,加到3,刚好满足条件。”一个学生这样答道。“我也是。”许多学生应和着表示赞同。“嗯,这是一种方法,那么加到3后满足了什么条件呢?”学生略加思考后纷纷说出了同时是2、3、5的倍数特征。“还有其他方法吗?”我期待着预设中的答案出现。这时,汪同学举手答道:“我是先求出2、3、5的最小倍数为30,再求出30的倍数中240是比237大的,并且是最接近的一个,由此判定出这个数是240,那么就应该加3。”我建议:“把掌声送给江同学。”这预设之外的生成带来了意外的美丽。“还有其他想法吗?”在江同学的启发下,其他学生开始思考2、3、5的倍数特征,想出了我预设的方法。最后我引导学生回顾上述三种解题方法,评优化解题方法。方法一采用的人数最多,但倘若要加的数字较大,就不方便计算了;方法二比较容易理解和操作,学生乐于用这种方法;方法三是我预设的方法,却成了最后生成的方法。这与我的设想大为不同,倘若我被束缚在自己设置的框架中,直接给学生这种解题方法,或一味引导学生采用这一方法将错失多么美丽的风景啊!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变动。”预设需要我们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生成需要我们尊重学生,创造平台。让我们用精心的预设,带给学生胸有成竹的引领,让我们的课堂因精彩的生成带来无法预约的美丽,让预设和生成谱写出课堂的美妙篇章。
参考文献:
小学分数应用题的概念、法则、性质等对小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的.尤其分数应用题,牵涉面广,题型多易变,易于混淆.学生学习感到棘手,教学质量不理想.如何指导学生掌握知识内在联系,揭示解答问题的规律是多年来教学探讨的问题.从学生实际出发,同时根据分数的意义和由它演绎出来的不同数量关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对分数应用题进行统筹了解、融会贯通
全面认真分析教材,明确分数应用题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北师大版数学第十册的分数应用题题型繁多,类型却较为固定.教师课前一定要精心备课,分清各种题型,做到心中有数.对一般教师而言,应明确知道分数应用题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九小类:
①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由此衍生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
②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由此衍生求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比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是多少?
③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由此衍生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已知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
经过这样的梳理,教师对本册教材相关知识做到选材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并针对教学内容,筛选教材、选择教法、设置教案、精心上课.
二、深入浅出地进行梳理指导
教学分数三类题型时,教师给学生梳理它的题型特点及解题思路.教导学生应根据题型特点,了解精确的语言和图示,深入浅出地抓住本质,揭示规律,解决问题.
解决分数应用题的关键:正确找准单位“1”和数量相对应的“分率”.专门用几节课训练学生,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三、复习归类,巩固所学
分数各类题型教授完进行综合复习时,各类题型以综合形成出现往往就分辨不清,为了提高理解和分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可将应用题分类归纳.对学生展示所有题型:
1.某年级男生60人,女生40人,女生占男生的几分之几?女生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占女生的几分之几?男生比女生多几分之几?
2.某年级有学生100人,其中男生占全年级总数的,男生有多少人?
3.某年级男生60人,占全年级总数的,全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4.某个体服装经营店,前年纯利润80000元,去年比前年增加了,去年纯利润是多少元?
5.某个体服装经营店,去年纯利润100000元,去年比前年增加了,前年纯利润是多少元?
展示出以上各题,可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归纳,明确找出关键句,确定单位“1”的量,写数量关系,画线段图的重要性,最后才要求列式计算.通过对照类比,不难巩固分数各类型应用题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四、联系实际,巧妙化难为易
为了巩固和深度知识应用,授完分数应用题复习时,多突出应用题中标准量、对应分率和对应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解题的重点,抓住“量率对应”,即“找出与量相对应的分率”这个关键,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给不完整的应用题补充条件或添加问题,更高层次地编写分数应用题.例如:“一条4000米的路,第一月修了总数的,第二次月修了总数的25%,?摇?摇?摇 ?摇?”引导学生归纳以下几个问题:
(1)两个月各修多少米?
(2)两个月共修多少米??
(3)第一个月比第二个月少修多少米?
(4)第二个月比第一个月多修多少米?
(5)还剩多少米没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