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自我认知范文

自我认知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我认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自我认知

第1篇:自我认知范文

一、充分相信和发挥班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自我激励、自我认知的能力

我们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训,指导他们有效地开展工作,考察他们工作的得失,并且对他们取得的成绩及时进行表扬,表扬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实践证明,他们具有较出色的组织管理能力。

“后进生”是职校的一大群体,转变他们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我们先要肯定他们的优点或进步,让他们真正感受老师的关心;然后由他们自己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最后我们再进行有针对性的疏导,肯定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激励他们改正缺点弥补不足,用行动关心他们,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进行表扬。通过这种形式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教育,学生感到老师既尊重他们,又信任他们,明白了老师是在尽力塑造他们,帮他们改掉坏习惯,形成好习惯。这样就提高了他们自我认识、辨明是非的能力。这对于学校良好校风、学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开展主题班会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班会主题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现自己各种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交流架起了桥梁,使他们能很好地相容、互助。活动激发了他们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劲头,同时使他们的人格受到了尊重,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班会让学生们开展了《自信心的重要性》等主题活动,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活动中学生受到了教育,增强了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三、构建职校自我管理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认识的能力

学生是活生生的群体,是有个性的,能力再强的教育工作者,如果只靠自己单枪匹马,就想把独具个性的学生管理做好是不可能的,必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职校自我管理模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样做教师相对轻松,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生活的能力和积极性,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这方面的工作我们正在积极探索。

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守和执行这些规范,增强了管理的主动性。目前,正在摸索制订《职校文明班级评比细则》《职校礼仪规范》,以

增强职校校风、学风、班风建设,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凝聚力。相信随着各项制度、措施的建立、实施和完善,我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认识能力一定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四、开展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类比赛,在比赛中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信心和责任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

上学期我校已经举办了职校男子象棋比赛、男女乒乓球比赛、男女羽毛球比赛、演讲比赛等。在比赛中进一步增强了同学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强化了学生的校纪观念和规范意识,促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促进了良好校风的形成。

通过实践,我校常规管理逐渐显现出自己的特色,我们依据“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养成了“自我管理”的习惯,这对于推进职业学校的素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五、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良性竞争

激励能使学生产生新的更高的成就动机。它对人的成才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公平激励方式。在班级管理中,一是使管理标准尽可能数量化,特别是在考核奖罚中,更要以数量作依据,切忌凭想当然办事。二是在班级管理中要增加透明度,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班上事务公开,进行民主管理。如选举班委、选举先进分子都要学生参与。同时,不因学生成绩优劣、纪律的好坏、家庭情况差异,而歧视学生。要让学生感觉公平,因此可以在班中设立特别进步奖,让全班同学无记名投票选举(学习、纪律、劳动等各方面)进步的同学。其次,强化激励方式。在管理中,应奖惩结合,奖励能使人产生积极向上、喜悦及满足的心理。惩罚(批评)可以认识错误、吸取教训,纠正不良行为,又可以使周围的人接受教育,引以为戒,它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的作用。

职校生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小视的社会群体,应该是富有活力、充满朝气的青年群体。因此,我们要重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将来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和城乡建设的生力军。

参考文献:

[1]林冬桂,张东,黄玉华.班级教育管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2篇:自我认知范文

方老师说:我每天要问自己三个问题:我能发现孩子们今天和昨天的不同吗?我能发现孩子们明天可能会有什么不同吗?我能发现孩子们刚刚比过去做得好的是什么吗?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追问,分析学生呈现出来的各种状态背后的信息,然后给予帮助。同时,采用学生自主成长的方式,让学生成为“自我实现”“自我J知”的人。作为一位年轻妈妈,我看到方老师的这段话特别有感触。在没生孩子之前,我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总是忙忙碌碌地关注教学点,每天问自己的总是我教给了学生什么,我的学生学会了什么?其实在课堂之外真的很少去关注学生自己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更加不可能明白他们的“自我认知”是什么?

有一段时间我在带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比赛,所以和参赛的几名同学比较熟悉了,有一位同学竟然悄悄和我说了件事情:老师,你知道吗?我初中在外面补课花了爸妈好多钱。我就问他,那有效果吗?孩子轻轻撇了撇嘴说道:“没什么效果,他们根本不了解我的真实想法,搞得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只能被动地跟着他们的安排走。”确实,听到这些的那一刻,我的心里是既高兴又失落,高兴的是孩子向我吐露了他的心声,我能够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失落的是我竟然错过了他最重要的人生阶段,在他最迷茫的时候,我没有更多地去了解他,帮助他。是的,我们常常能够对着自己家里的孩子去关注他每天的想法、变化与成长,但是在面对自己所教的学生的时候,由于教学压力大、学生人数多等因素,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们自己的真实想法,也就是他们的“自我认知”。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通常比较喜欢把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拿来作为所有学生学习的榜样,因为人是要全面发展的,但是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其实什么事都不能做成,而终归于失败。”

回到方老师所说的,学生个体之间是没有比较性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更应该在教育过程中关注学生自己与自己的比较,关注他们的“自我认知”。如果把孩子们比成萤火虫,那么,我们希望每一个萤火虫都可以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发出最大的光芒。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要更加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在课后,我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了解孩子们的真实想法,关注他们的内心,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

寒假到日本游玩,不得不感叹,日本的科技发展是源自生活,便于生活。高速公路上的一个反光镜,可以自动清洗,这个东西竟然是日本的一个家庭主妇发明的。正如黑格尔所说,任何人只要确定好了“自我认知”,做好了一个方面,并且坚持不懈地做下去,那么他势必会成功。

之前参加过一所学校德育品牌的会,一位发言人以“小主人”的主题贯穿整个发言,这对我感触很深。她说:我们要让学生做生活上、学习上的小主人,要多动手勤动脑,培养学生“自我认知”的能力,做一个大写的人。是呀,不仅仅班主任是每个班级孩子们的德育工作者,我们每一位教师,包括信息技术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也要更多地关注他们。

第3篇: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自我认知;职业认同感;执法方式;社会处境

收稿日期:20130509

作者简介:浦 静(1992—),女,安徽合肥人,回族,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大学生。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7025502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迅猛发展起来,给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但同时也给城市建设带来了许多问题。作为城市管理前线实践者的城管,其工作质量直接影响着城市管理的质量和结果,是城市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加强对城管的关注十分重要。目前有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城管的自我价值感,认为目前大多数城管对其工作缺乏安全感,对职业的认同感不够,工作成就感普遍偏低,职业的荣誉感不高[1]。目前,由于城管自身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市民对其误会与偏见较大,面对的社会舆论压力大,这些都不利于城管自身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城管工作的有效展开,城市管理难以落到实处和取到想要的效果,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改变目前城管的困难处境十分必要。要想改变光靠外部力量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城管的主动积极配合才能事半功倍,城管对自身情况的正确认知显得十分重要。根据本项目组随机调查数据显示,再根据本项目组的随机调查统计,应届大专毕业生占到55%,本科约占20%,且年龄偏向年轻化,多数在23岁~30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年轻人属于心理发展的成年早期阶段,这一阶段是建立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对处于这一时期的城管工作人员进行自我认知的引导十分必要。

2 城管自我认知现状

2.1 城管职业认同感的认知

职业认同感指在长期从事某种职业活动过程中,对该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职业社会价值和个人意义的熟悉和认可程度。职业认同感是价值感的重要影响因素[2]。

在一项关于对自己城管身份感觉自豪的调查中,有76.4%的城管感到很自豪,接近1/4的城管对自己的城管身份并不满意,这说明目前仍然存在城管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高的现象,对于城管部门工作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隐患。

城管对职业的认同感不仅体现在对工作的自豪感上,也体现在对于城管这个职业的期望价值的认知方面。在“我觉得城管的工作在城市建设中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调查中显示有80%以上的城管表示赞同,城管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影响到城管在工作时的积极态度和热情投入程度。

2.2 城管执法方式的认知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管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强化。与此同时城管的执法方式遭受的质疑和批评也越来越多,成为社会和媒体聚焦的对象[3]。城管对与自身执法方式的认知,有助于减少工作的失误和阻碍,提高自己的执法能力和水平,缓和目前与群众间的矛盾,改善自己的社会公众形象,更好的投身于城市环境建设中。

通过对目前执法方式现状来了解城管的自我认知情况。城市管理工作的工作量大,许多法制法规不够健全与完善,加上市民素质不高,城管在执法过程中出现暴力执法现象。在调查中有56.9%的城管认为部分城管人员在执法中存在暴力执法现象,这表明有一半的城管工作人员勇于面对现实,对自己的不足有恰当的认知。

2.3 城管社会处境归因的认知

城市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执法手段单一,执法理念落后,市民的偏见不理解,媒体上经常有关于城管的负面报道,城管与市民商贩的矛盾越来越深,城管的社会处境十分尴尬[4]。为了缓和矛盾,改善现状,城管对其自身处境的归因方式十分重要,城管对其归因的方式有利于帮助社会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症下药,选择最佳方法塑造城管的新形象。

在调查中发现有50%以上的城管工作人员将目前城管社会形象不佳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认为城管自身的行为不当,部分城管存在暴力执法的现象,以及政府部门工作的不协调。这种归因结果一定程度上说明城管在工作中有积极反思自己的行为,认为自己在执法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如自身的职业素养,法律素养,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工作承压能力等方面存在不足,这些有利于城管及时完善自己防止事态进步恶化,有助于改善城管形象。

仍然存在一部分城管将其社会处境归因于外部环境,认为城管目前尴尬的社会处境不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城管自身有一定的原因之外,市民尤其是商贩的因素也至关重要。城管工作人员认为市民对城管工作的不理解甚至是曲解,以及部分市民的素质不高,影响到城管的形象树立。

3 对策与建议

3.1 政府部门的支持

政府部门对城管的自我认知有重要影响作用。政府部门为城管人员营造一个轻松舒适舒心的工作环境,工作的环境充满友爱,团结,增强城管对于工作的归属感,在工作中感到放松愉悦。政府要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使城管在执法时有法可依,避免暴力不文明执法,使城管对其工作的有明确的责任和权利意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政府部门要改善城管工作人员的工作工资待遇,使其与家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和提高,从而提高城管工作的积极性。政府部门要加大城管工作的宣传,帮助树立良好的城管形象,使其工作受到群众的拥护,让城管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和自豪感。政府相关部门多组织城管工作人员间的交流活动,让他们相互借鉴经验,相互倾泻感情,抒发压力,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政府部门要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工作,提高执法时的效率,避免部门“闲置”使工作人员无所事事。政府部门要帮助建立科学完善的城管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内部的奖罚制度,提高城管工作时的热情和积极性,使其获得职业成就感,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管理的工作。

3.2 提高城管的文化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城管科学文化知识尤其是专业知识对于提高自我认知能力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在城管人员的选拔上要把好关口,按照国家相关的人员招聘要求,通过职业资格考试。城管部门定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进行职业继续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法律素养、执行政策能力的培养,对外考察,学习其他地方先进的经验,多与外界进行交流合作。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讲座,专家讲授一些面对工作压力、生活压力时如何正确面对和处理,定期进行心理评估和咨询,提高城管工作人员的应压能力和心理调节水平,缓和工作时产生的紧张感和疲惫感,避免产生职业倦怠。

3.3 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城管的自我认知除了受其自身的因素外,社会环境对于城管的认知也产生重要的影响。社会环境应该对于城管工作多点包容和期许。媒体方面要负责任的客观报道事实,不歪曲事实,要实事求是,不能为了人气,只报道负面的新闻,要坚持正确的新闻方向,要做个负责任的媒体人。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建立完善媒体法律法规[5]。作为群众而言,学会换位思考,加深对城管工作的理解,以客观看待媒体的报道,面对合理的惩罚要接受。

4 结语

城管的自我认知对于城管自身的心理健康以及城市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都十分重要,社会的各方面力量都要相互配合,共同建立一个和谐美丽的江城。

参考文献:

[1] 王 缙.我国城管执法人员自我价值感偏低与提升策略[J].城管天地,2009(11).

[2] 马 雷.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职业稳定[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2(4):116~117.

[3] 黄 闯.城管形象危机的致因及重塑的路径[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1):30~32.

[4] 于智辉.中国城管的调查[J].决策与信息,2002(4):35~36.

第4篇: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学术性高中;小班化;丰富学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6-0044-02

【作者简介】许芹,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物理特级教师。

当前,普通高中发展正经历着由外延到内涵的转变。如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我们认为,文化变革是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的“顶层设计”,育人模式是走向优质特色的关键。高中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直接看到的是学生负担过重,但深层的原因是教育的标准化。“一刀切,齐步走,标准化”形成了“千校一面,万人同语”的教育形态。“以分取人,分分计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学校的优质发展。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2010〕48号)精神,江苏省承担了普通高中“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改革试点项目。在此背景下,江苏省天一中学在2011年提出了“学术性高中”的办学追求。“学术性高中”是我国高中多元发展的一种重要类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探索性实践。

一、学术性高中的内涵

“学术性高中”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还是一个较新的名字,如何正确定位“学术性高中”的自我认知和要素构架,逐步形成学术性高中的整体框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实践探索中,有几个基本方向是可以先行界定的:有鲜明的学校教育哲学和独立精神;学校规模和班级规模适度;有完善的以追求学术素养与高尚人格为两大目标的丰富课程体系,有一定量的具有学术前沿性的课程,学生常态学习有较高的选择性、自主性;教师的师德修养与专业学术水平较高,有一批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有一批具备跨学科开设选修课、指导社团活动的能力型教师;学校有广泛的国际、国内交流,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有丰硕的课题成果和可推广的实验性项目。

二、学术性高中“能力为本”人才培养模式

怎样确定学术性高中的培养目标?或许我们可以从几个重要组织、国内某些省市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国内外若干名校的教育哲学中获得启迪。

国际文凭组织设计的全球统一化课程:IB课程(注: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课程)是一个以培养世界精英型人才为主的、成熟的、国际化的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目标主要是把学生培养成:探究者;知识渊博的人;思考者;交流者;有原则的人;胸襟开阔的人;富有同情心的人;敢于冒风险的人;全面发展的人;反思者。哈佛大学在录取新生过程中,要求提供“校方报告”,其中有“附加的个性评价(additional general ratings)”,共涉及15个方面。这些方面几乎是所有的美国名校都关注的:好奇心(或求知欲),创造性(或创造力),学业成绩,学业前景,I导能力,责任感,自信心,为人的热忱,幽默感,关心他人,活力,成熟,主动性,对挫折的反应,受老师们的重视程度。

近年来,北京市教委重点资助的“翱翔计划”颇受好评,它的《拔尖创新人才选拔标准》共有八个方面,其中涉及了“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具有超越同龄人的学习潜力;有超常的认知能力;有超常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好奇心;具有超常的敏感性和创造性;有超常的学习内在动力;有广泛的交往和良好的交流能力;有较为突出的相关领域学科特长或特殊的才能”。

我们在与国内顶尖大学的学者、国外招生官的交流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在探索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时,有六种能力需要重点培养:好奇心、想象力与兴趣保持能力;洞察与选择能力;独立思考、辩证批判的能力;探究能力;抗挫折力与坚持能力;领导与协作能力。

三、江苏省天一中学“学术性高中”的实践探索

江苏省天一中学自1980年起开始了基础教育领域内拔尖创新人才教育模式的先行性实践,经历了个别培养阶段、群体培养阶段、课程系统优化探索阶段以及基地运作四个阶段。2011年,学校成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进入了以“模式创新、丰富课程、合作探索”为特征的研究阶段。

(一)培养目标

学校通过创设自由生长氛围,构建更加丰富的课程体系,探索更具个性化的指导方式,力图通过以“丰富阅读、丰富活动、丰富经历”为特征的培养模式,让每一个学子的个性和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让每一个学子在天一校园里享受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学子在具备公民素养的基础上,凸显四大核心素养(宏观视野、卓越思维、积极人格、济世情怀)、三大能力(学术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使学校课程成为具有“胸怀抱负、文理兼备、个性卓越”的优秀学生成批涌现的沃土,在高中阶段奠定“积极的生活者”的基本特征。

(二)核心理念

1.每个孩子都是一座金矿。

坚信“每个孩子具有极大的潜能”,从而自觉地、千方百计地帮助孩子树立自信,让无处不在的关爱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坚信无限的期盼与足够的耐心是一种强大的引导力量,让期盼的力量和无所不在的引导陪伴孩子成长。坚信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完全不同的个性,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2.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

每个孩子是如此的不同,承认孩子的差异应该是教育的最基本原则。适合孩子的教育必须适性和适时。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应该给每一棵幼苗以合适的生长方式,帮助每一朵花在该开放的时节绽放。教育的实施和学生发展的实现必须以个体差异性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强调每个学生的学习都应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经历。

3.培养积极的生活者。

“培养积极的生活者”是天一中学的核心价值观。一个积极的生活者乐观、自信、友善,能够自觉奉献社会,能用一颗激情的心去感受生活中最平淡的美,能用感恩的心接受社会现实和回馈社会。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最基础的工作应该是唤醒学生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欲望,激起自我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思想

天一中学努力开发多元课程、多元活动,让每个孩子有个性、有自己的舞台。超越学科中心,推进跨学科学习(项目研究)。精心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让每个孩子享受成功的喜悦。倡导广泛阅读与丰富经历,让每个孩子有人文的翅膀。培养运用英语与资讯处理的能力,让每个孩子都能适应国际化未来环境。

第5篇: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自我发现;自我调控;自我评价;自我激励

自我效能感在学习中的表现

美国心理教育学家班杜拉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行为除了结果期待外,还有效能期待. 所谓效能期待,指的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实现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意识,并会主观地实施这一活动,否则放弃这一活动. 我们把这种对自己能否完成某项特定任务或应付某种情景的自我判断称为“自我效能感”. 它不只是对行为将导致结果的推测,而是对行为能否导致结果的推测. 每个人的自我效能感对调节他本人的行为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有了相应知识、技能和目标时,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它不仅影响学生的选择和思维方向,而且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情绪. 具体地说:自我效能水平高的学生能有效地对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学习信心足,总是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环境的要求和困难的解决上,而自我效能水平低的学生则相反,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在困难面前畏首畏尾,知难而退. 所以,数学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主观判断,培养、激发并不断提高其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影响学生自我效能感提高的因素

由于学生相应知识、技能和目标的掌握程度不尽相同,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思维习惯、学习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都有所区别,所以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水平表现各异,具体可以概括如下:

1. 课程内容

长期以来,数学课程内容呈现“难、繁、偏、旧,结构单一”的现象,这样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知识的获得和技能的掌握上,每天只是重复做大量的练习,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学生害怕数学,觉得数学就是一些令人厌烦的推理和无休止的计算,它毫无用处,学习它实在出于无奈. 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和谐日渐增加.

2. 课堂方式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是真理的占有者,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 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运用知识、技能、经验解决新问题往往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 加之激烈的升学竞争,更导致师生矛盾加剧,造成了学生严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对立. 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师生之间失去了人与人的相通相融,失去了情感陶冶,因而学生也就失去了发挥自我效能的基础.

3. 归因方式

归因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中成功与失败的原因的推论. 如果学生把学习中的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难度小等),就不会增强自我效能感;相反,如果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等),不一定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等),就很容易失去学习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

4. 性别差异

有研究结果表明,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男生的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明显地强于女生,而学习困难的女生的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却明显地强于男生,因为学习困难学生更多地表现为学习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弱于学习能力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女生中学习困难的学生仅为男生的一半. 但女生对数学学习的感觉总没有男生好,信心也显不足,所以性别施教也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1. 多元呈现,自我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然而,由于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能力,基础理论要求肯定也应不同,况且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不是固定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打好基础,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选择适宜自己的目标要求,并在学习中表现为达到目标所作出的积极行为,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提出“较高要求”、“一般要求”和“最低要求”. 这样多元的教学呈现方式,可让学生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从不同的方面认识自我,提高学习信心.

如《椭圆方程》教学中有以下几个建系方案的探究(如图1):

“最低要求”是用类比圆的方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介绍方案①;

“一般要求”是用类比圆的方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介绍方案①,然后让学生证明方案②;

“较高要求”是直接探究方案③,经过学生的一系列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多种观点的碰撞、论证和比较,认识教材建系的合理性和简洁性,进而去认识“标准方程”中“标准”的含义.

又如在《解不等式》这一单元教学中,笔者通常设计不同层次的三组训练题. 一组是基本型不等式,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应熟练掌握;另一组是综合型不等式,中等以上的学生应重视其整体性,并注意化归与转换的手法;最后一组是含参不等式,主要是训练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分类讨论的思想,培养严谨的学习习惯. 通过三个层次的训练,大多数学生在解不等式中思路能准确到位,解题正确率高,对于本章中其他知识也依此法训练,最后班级章节小测平均分居然在年段前列,很多差生开始对数学课感兴趣了,学习信心也加强了,这也为学生自我效能水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参与过程,自我发现

“数学学习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认知的主体是学生,学生能否积极主动地学习,决定着是否顺利地、有效地完成教学认识过程,这对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数学定理、性质和公式,不要强加给学生,教师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精心设计推导过程,尤其是问题的引入,应训练他们亲自动手参与发现.

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用心体会一番下面给出的引出定理的思维过程将是很有益处的. 因为它对学生掌握知识内容、学习思想方法、了解创造的过程都极有利.定理大致是按“设想”“突破”“论证”三个层次得到的.

第三层,证明,上面的结论是分析了少数特例以后立即得出一般结论的.也就是说,上述结论是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到的,因此,其正确性还有待于证明.

又如《椭圆》概念的教学,笔者分为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②提出问题,思考讨论,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会是什么?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间的距离是,又会怎样?如何给椭圆下个定义?③揭示本质,给出定义,强调条件,严格叙述. 像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理解掌握得更好.

可见,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知识对象化、连续化和发展化,使学生能凭借自己的情感、直觉、灵性等直观的感受、体会、领悟,去再认识和再发现数学问题. 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全貌,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这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意味着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学习的成败,也加强了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3. 暴露思维,自我调控

“数学的发展并非是无可怀疑的真理在教学上单纯积累,而是一个充满了猜想与反驳的复杂的过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思维预见性较差,许多学生对问题洞察力、分析力、判断力都较弱,也经常出现“思维短路”.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堂,变灌输式为探究式,变讲解式为讨论式,在探究与讨论中,学生交流思路与策略,既可看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也能从中学习、吸收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现或发掘的潜能.

首先,教师在例题的分析中,要时时处处暴露自己真实的思维,努力揭示方法的思考选择过程,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特别是要重视歧路的剖析,有时教师可故意出错,给学生一个机会,让学生看看教师是怎样调整自己的解题方案,从而教给学生正视挫折、战胜困难的方法.

题组由易到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思维经过探索、调整和深化的训练,不仅学会了挖掘习题本身蕴藏的内在规律,而且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事实上,在解题教学中,类似上述习题的处理是很常见的,只要我们注意引导,加强训练,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易于提高的.

4. 正确归因,自我评价

研究成果表明: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既不是由客观的能力水平决定的,也不是直接由不良的学习成绩决定的,而可能是他们将不良的学习成绩归因于学习能力差的结果. 归因方式会直拉影响学生数学学习的自我效能感,积极的归因能保证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判断,逐步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断激发起良好的自我效能感;而消极的归因将会发挥完全相反的作用. 因此,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训练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把数学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时间安排不当、方法欠佳、数学练习做得少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其次,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数学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数学内容太难、教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①了解学生的归因倾向,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成果,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②每节课留给学生“自我表现”的天地,对学生采取全面、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③让学生每天写学习记录,尽量使学生经常去领悟自己学习进步或退步的程度,以便获得经验和教训;④让学生对考试成败进行分析,养成自己监测学习的习惯. 后三个训练可以重复进行. 总之,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品质,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个性也会得到健康的发展.

5. 情感交流,自我激励

传统的数学教学活动往往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因素,把丰富多彩的数学学习活动最终简化为考试分数,引发了不少学生学习的苦恼、焦虑和其他消极因素,从而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的因素.

第6篇:自我认知范文

   论文关键词;意义疗法 自我认知 自我意识 

 

维克多·e·弗兰克尔是维也纳大学医学院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之后,被称为“维也纳第三心理治疗学派”的意义治疗的创始人。由于弗兰克尔有医学背景,因此他关注神经官能症的性质和治疗。他把神经官能症分为几种形式,并把由心理原因产生的神经官能症归结为患者不能从他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责任感。 

 自我认知是对自我的洞察和理解。当个体通过意义疗法找到生命意义的同时,也是自我认知达到一个全新境界的时候。因此,想要解释意义疗法和自我认知,就需要说明这二者之间存在的共通点。 

 一、意义疗法与自我认知的关系 

 弗兰克尔发现,许多神经官能症患者并不是由神经生物学的原因导致症状出现的,真正的致病原因是由于这些人没有找到他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他总结了大量的心理临床工作经验,并结合自己曾在纳粹集中营里的经历提出了意义疗法,也就是以意义为中心的心理疗法。这是和精神分析方法、人本主义方法、行为主义方法还有其他心理学方法等同的心理疗法。 

 认知属于心理活动的范畴,是人基本的心理过程。而自我认知是其中的一种形式,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即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人—我关系的认知,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等,也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疗法是心理治疗师为了矫正求助者的各类心理与行为问题而采用的符合心理学原理的治疗方法。心理疗法是否有效,除了治疗师的个人因素以外,被治疗者的积极配合,对自身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客观清醒认识也将起到关键作用。总之,对于心理求助者而言,心理疗法是客观的,而自我的认知心理活动是主观的。 

 如果说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那么也应该包含对自我生命价值的洞察和理解。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自我认知都要上升到这个层面。意义疗法的最终目的是让个体找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为了帮助个体发展自我认知。只是个体在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构建自我意识,找到生命的意义也就意味着自我认知得到发展。因此,意义疗法是帮助个体发展自我意识的途径之一。 

 综上可知,意义疗法是否有效,个体的自我认知不可或缺,一旦个体找到生命意义,其自我认知必将得到发展。 

 二、通过意义疗法发展自我认知 

 弗兰克尔认为要寻求生命的意义,就必须找到确立意义的良好作用。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人的大部分行为都会受到潜意识的影响;潜意识是被性本能控制的,个体的许多动机都是处在动物本能的状态下。而弗兰克尔却认为这只是人的潜意识需要贬低了人的纯真,人真正渴望的是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才是生命的初级动机,而不是本能驱力[1]。如果停留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里,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是难以得到发展的,只有把潜意识的东西放到意识层面上,才有可能谈论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因此,弗兰克尔从一开始就强调,人很清楚 “能够为了他的理想和价值观而活甚至作出牺牲”。发展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必须清楚行为背后的意义。 

 弗兰克尔指出,人们在追寻生命意义时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必将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这些挫折会影响人们的行动与决心,如果不能按照最初的设想去实现目标,很有可能导致各种神经症的出现。这时就需要意义疗法帮助人们克服这些困难,帮助患者发现这些挫折背后所隐藏的意义,重心是关注现实存在。这又回到了自我认知的层面,不仅需要对自身的认知,也需要对自身所处的周围环境的认知。关注现实存在也就是关注现实中的我及我所处的环境。关注也就意味要面对和承受,不是只有美好的才能接受,人们更多时候必须面对困境。人在经历难以忍受的情境时,“就是人们已经实现的与还应当努力争取实现的成就之间的紧张,或者是人们已经成为与将要成为之间的差距。”弗兰克尔认为,为了寻求生命意义而不得不人为制造的一些紧张是有必要的。这些紧张增加焦虑,从而促使人们更加努力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弗兰克尔说过:“生命的意义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因此,重要的不是一般性的生命意义,而是一个人在某一特定时间内生活的特定意义。”个体在作为独立的人存在时,其不受外界影响的独立意识才是最重要的。个体要明白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自己成为负责任的人才能对生活作出反应。当个体明白了自身的责任时,也是他自我意识得到发展的时候。 

尽管每个人的生命意义不同,但都有应当承担的责任——实现其生命的潜在意义。为此弗兰克尔提出三种途径来发现生命的意义:(1)通过成功地完成某项工作或事情,来证明个体的生命意义;(2)对某些人或物产生的体验和感受;(3)对生命不得不承载的苦难的理解和态度。对于第一点,很多人都很容易做到。生活中一些点滴小事的完成,都能使个体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成就感。例如,可以从种了一盆美丽的花或是饲养了一只可爱的宠物来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第二点,弗兰克尔把对物的体验和感受提炼为“真、善、美”,例如享受一次精神盛宴而体验到生命的价值;把对人的体验和感受认为是“爱”,爱是一种力量,通过去爱或者接受爱,发现自身存在的潜在力量,使潜能变为现实。第三点,就是经历苦难。因为承载了生命中不得不承载的苦难,个体将悲剧变成了极大的成功,把一个人的困境变成人类的成就,从而最大程度地证明了个体独一无二的潜力。 

 这三种具体途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第一种途径很容易做到。当个体完成了第一步时,他承担着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并且能够从他完成的力所能及的事件中找到自我价值,这种承担责任、寻找自我价值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意识发展的过程。如果个体不能觉察自己及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无法明了肩上的责任及自我的生命价值的。第二种方法建立在第一步基础之上,由此个体才能够明白自己的能力如何,能够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爱,能够接受什么样的爱。很多人认为“爱”谁不会,这是人的本能。但是弗兰克尔提出的爱和本能的爱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爱需要个体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同时,也了解他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了解自己可以付出什么样的爱;只有了解他人,才能了解自己付出什么样的爱是对方能够接受的;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了解对方付出的爱自己该如何接受。如果爱是错位的,是不可能找出自身的潜在力量的。然后因为有了爱,个体去爱想爱的和该爱的人,也得到了自己希望得到的爱。由此个体有了力量,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苦难,都充满了勇气。当个体在苦难中审视自己及他人的生命时,他找到了自己的生命意义。弗兰克尔认为不要把苦难仅仅看成是苦难,只有那些真正经历了苦难的人才更有可能发现生命的意义。因此,在自我认知的过程中,用什么样的态度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环境很关键。 

 这三个阶梯式的步骤对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个体的自我认知水平不断发展时,才能一步步了解生命的意义。弗洛伊德曾说过,精神分析是给有一定智力的人准备的。在这里,意义疗法是给对自我认知有要求的人准备的。 

第7篇:自我认知范文

[关键词]自我认知 消费心理 服装消费行为

着装,自古就是审美文化的一种象征,它将人类的审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地体现出来,并与社会生活发生感应。延及到经济领域来说,大众对于服装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正是其对于着装自我认知与服装消费心理之间的一种互动认知。当今社会,服装产业在助力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推动力,因而对于着装认知与消费心理二者关系的研究,更能为服装营销乃至时尚产业带来有效的借鉴。

一、何为着装自我认知

所谓“自我”,亦可以被称为“自我意识”,即是人类对于自身的一种自觉,它存在于内心世界对周围社会环境与自身存在之间辩证性的一种觉察,是理性状态下的“自在”。而“服装”则正是人类对自己身体的物质创造与精神创造的聚合体,是与“他在”区分的显著标志,它充分蕴含了人类的审美认知和审美取向,并成为在日常生活中将审美理想直观化的载体之一。

在社会生活中,服装成为人表达自身形象和确认社会地位的有效手段,它寄托着在别人心中建立良好形象的期待,是自我认知外在化的的一种表达。同样地,由于社会大众对于着装标准有着相对普遍的定义,着装也成为了判断人能否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的依据之一,当人对自己的身份、地位、社会角色等心理认知,与对脸型、肤色、体态、性别等生理认知达到认知平衡的时候,他的着装将会更容易地得到社会的认可。

有趣的是,服装作为一种审美表达,与人自身又是密切相关的,服装因人而存在,因人而美丽。就像表达服装之美时,必须要有纤浓合度的身体来穿着一样,服装的灵魂就在于服装与人之间的结合,即是着装。因而可以这样说,是人对着装的自我认知在引导着人对于服装的欲望。

二、何为服装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作为一门学科而言是属于交叉学科范畴的,它是营销学与心理学的有机结合,它以消费行为为研究情景,将消费者在消费中的心理活动作为研究重点,为商家的营销策略与方式提供了众多理论参考,从而带动了产品设计、广告应用、销售手段等一系列营销战略的发展与完善。

现如今,时尚产业已成为全球性的产值利润巨大的行业,而服装产业作为整个时尚产业的核心,它所拥有的是前所未有的经济效益与产业推动力,“美是销售成功的钥匙”作为一众商家在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时所提出的口号,足以体现审美产业在商业大潮中的风头正劲。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心理,却也比其它商品更值得揣摩。如果说思想文化构成了一个时代的“土层”,那么无疑是最表面的就是服装所留下的烙印,服装作为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结合体,具有表象一个社会主题的价值,因而服装消费行为也受到了来自经济、文化、政治、宗教等多重环境的影响,按经济学家拉切尔·达蒂斯博士的说法:“对许多人来说,服装意味着很多东西”,正因为如此,研究相关的消费心理,对于服装营销领域的意义将是不可小觑的。

三、着装认知与服装营销策略

成功的服装营销标准与其他产品相同,即是以符合甚至超越顾客期待的方式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然而一次愉快的服装购物体验却并不仅限于此,相较于产品实物,获得满足感和自信心在服装购物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社会交往中,除了语言和肢体动作可以作为沟通手段以外,服装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所呈现给他人的首要印象,进而消费者对于服装便有了更加深层的期待,这种着装自我认知对于服装消费行为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分析:

1.社会角色。社会角色是指一个人在整个社会背景下所具有的处境。由于社会群体具有惯性认知的特点,因而每个人在展示其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实际上是有着先见与偏见的,这种特性在服装行为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一个人的着装社会化取决于他的性别、年龄、职业种种因素,同时也在其多个角色转换过程中发挥着心理自证的作用。比如工人、农民、商人、学者之间在着装上往往有体现自己身份地位的特色,但同时如果他们又分别担当着丈夫、儿子、父亲、朋友等其他社会角色时,他们的着装风格又会有一定的交叉点。一个人在工作与居家中的穿着打扮不尽相同,因为伴随着角色的改变,每个人对自我的心理认知也在发生着变化。社会人在生存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着这种角色转变,从学习到就业,从单身到已婚,从少年到老年,社会化服装的不同很大程度上为他们社会角色的转变提供了心理自我认知方面的辅助。就比如,相信对于一名初步入职场的社会新鲜人来说,一套得体合身的套装对其在职场中建立自信起着很大的作用。因而服装一线营销人员在销售过程中,应当仔细观察并合理猜测顾客的社会角色,一方面可以为其推荐有助于强化其社会角色认知的服装;另一方面,也可从社会角色扮演的角度为其提供有效选择,帮助消费者更好地迎合社会的对于其所处于的各种角色的期待。从上述心理学角度来看,这类服装对其将会更具有适应性,也会更容易被接纳。

2.心理意识。从婴幼儿开始,人类便会通过外在环境对自我进行评估,通过外在引导与内在同化的双重影响下,他人的反馈对于人类的自我评估开始有了极其重大的作用,即便幼儿也已经懂得,获得外在世界的好感将会更容易的取得生存优势和社会资源。因而,当一个人的服装被更多的人接受认可甚至投来钦慕的目光的时候,人对自身的评估也会显示良性,并更容易得到作为社会人的满足和快乐。

因此,好的服装营销需要暗示并强化在这方面人类所获得的,如果消费者因为一件服装而更具吸引力和魅力,那其自身对于这件的服装的购买欲望将是异常强大的,这种现象正是基于前面的心理论证,也是绝大多数消费者所认可的,即具有吸引力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会获得更有利的社会环境。而吸引力的产生,一方面有来自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就是依靠对于气质、妆容、服饰的修饰打造,同时,两性特征明显也会使人具有更多的魅力。在服装购买行为中,消费者对服装的认可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以上这种联带想象的影响,一件可以凸显消费者外貌优势的服装,会将其代入这种美好想象,由于身体激素的关系,人在情感上则会处于一种愉悦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服装营销者来说绝对是有利因素,因而如果能使出售的服装具有这种魔力,那必然会带来更可观的销售量。

3.个性需求。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讲,人性也并非只具有对社会集体的依附与归属,叛逆与个性追求也是人类潜意识中所存在的一种状态,甚至由于这种状态所具有的附加风险和离经叛道的,对人更容易产生吸引力,至于这种对于个性追求的巨大魅力,或许从下面这个例子中可以有所体现。汉语中有一个成语叫“心猿意马”,汉代魏伯阳为它作注解为:“心猿不定,意马四驰。”唐人亦有诗云:“机尽心猿伏,神闲意马行。”而恰恰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小说“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广受民众传颂的孙悟空形象,正是代表了这只“心猿”,代表了一种反秩序反传统的状态,而它之所以能受到几百年来大众的喜爱和钦佩,也正是由于人类心理层面同样有着这种不安分不循规蹈矩的因子,这种蠢蠢欲动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剥夺的特性,在服装认知中自然也同样存在。

因而,让服装能成为消费者自我的符号,并可以使其拥有区别于大多数他人的自我风格,对于服装营销来说格外重要。消费者对于服装差异性的选择,对于个性审美的需求是无止境的,概念性服装的出现和为人所乐道,也旁证了这一点。所以,在社会化服装的前提下,细节的新意、气质化的审美风格,适当的与众不同和对于不同气质人群的迎合,对于消费者将产生致命的吸引力。

人类对于审美的无限追求在服装方面是有着淋漓尽致地体现的,如果缺少适宜的服装,人的外在展示将是不完整的,相互沟通也无法顺畅。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对外交往还是自我认知,服装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对于服装营销来说,对于人们着装方面自我认知心理的熟悉和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同时服装产业对于着装心理学的重视和迎合,不但会有助于带动产品的销售量,更有利于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着装之乐、着装之美。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社会学》.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第5页.

第8篇:自我认知范文

【关 键 词】关系型自我构念 情绪 认知 关系动机 自我调整

一、引言

长久以来,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自我是通过独立于他人及社会环境的抽象特质等定义的(Markus和Kitayama,1991[1])。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西方人的自我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通过与重要他人之间的关系定义。这种对自我的表述被称为关系型自我。关系型自我提出后,因其对人际生活的重要影响而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传统上,研究者将关系型自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最近,有学者认为关系型自我是通过情景激发方式产生的。这种对关系型自我的进一步认识可能会为谈判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本文将依据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理论来重新探讨关系型自我的定义、对认知、情绪、动机和自我调整的影响,同时进一步阐述其给管理学相关研究带来的启示。

二、关系型自我的定义

(一)人格特质视角下

关系型自我被定义为人们依据亲密关系定义自我的程度,被作为一种人格特征用来区分西方社会个体对人际关系重视程度的差异(Cross和Madson,1997)。对高度关系型自我的人来说,关系是自我定义、表达和增强的必要元素;开发、维护亲密关系是个人的首要目标 (Cross等,2000)。

(二)社会认知视角下

在社会认知视角下,关系型自我被定义为记忆中储存的与特定重要他人表征相联系的关于自我的知识(Andersen和Chen,2002[2])。重要他人是指任一对我们的生命产生过重大影响或者我们对其进行了情感性投资的个体。个体在同重要他人的日常接触中会形成多个关系型自我,每个关系型自我都和相应的重要他人表征相联系。由于我们记忆中存在这种联系,所以当一个陌生人激活了某个重要他人表征时,与此重要他人相关的自我的知识将进入工作记忆中。从而导致我们脑海中浮现相关的关系型自我,也就是关联性的感觉、信仰以及自我评估,然后在无意识中塑造我们与该新个体的互动。不同的关系情景将会导致不同的关系型自我被激活。

三、对认知、情绪、动机和自我调整的影响

人们看待自我的方式将影响他们的认知、动机、情绪和行为(Markus和Wurf,1987)。因此,对关系型自我理解的变化必然会对先前相关的研究结论造成巨大冲击。

(一)对认知的影响

人格特征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强调从人际间关系角度去解释自我,突出对个体间相互依赖性的重视。高度关系型自我的人更可能去识别、编码和处理那些能够有益于培养其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刺激物 (Cross等,2002)。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理论认为,关系型自我提供了一个过滤、处理、编码和记忆信息的框架。

首先,关系型自我影响我们对信息的识别,将社会认知的范围集中在那些能够维护被激发的关系型自我的信息上。当正面印象的关系型自我被激活后,寻求与他人建立关系以及情感上的亲密成为人们行为的出发点。此时,他们对能够促进双方关系的信息更加敏感同时会忽视可能损害双方关系的信息(Andersen和Chen,2002)。

其次,关系型自我影响我们的记忆过程。关系型自我对我们记忆的影响体现在其使我们的记忆呈现出与表征相一致的特征。当一个陌生人激活了我们记忆中关于某个重要他人的关系型自我,我们更倾向于记忆这个陌生人身上表现出的与此重要他人表征相一致的信息。

最后,关系型自我影响我们对他人的推断。关于某个重要他人的关系型自我被激活后,过去对该重要他人的假设及其与之共处的经历将主导我们当下的认知 (Andersen和Cole,1990[3])。

(二)对情绪的影响

人格特征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理论强调对人际间依赖性的重视。因此,对高度关系型自我的人来说,能够与他人建立、维持关系是积极情绪与自尊的重要来源,否则将导致出现消极情绪(Cross等,2002)。

在社会认知视角下,关系型自我对情绪的影响更加复杂。通常情况下,当与某个重要他人相关的关系型自我被激活后,我们与此重要他人的情绪体验将会再现。当一个和某重要他人相似的陌生人采取的角色和记忆中的角色不一致时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相反地,如果该陌生人采取了一致的角色那么双方的情感体验应该反映和这个重要他人相关的综合情绪(Carver和Scheier,1998)。

(三)对动机的影响

人格特征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理论认为,对于高度关系型自我的人,关系是个人行为的主要动因。他们更渴望发展和巩固与他人的关系并更倾向于运用能够增强同他人关系的策略(Gabriel和Gardner,1999)。

社会认知视角下的关系型自我理论认为关系型自我中包含着各种动机成分(Andersen和Chen,2002),其中具体的动机取向往往与相应的重要他人持有的对我们的期待、标准和回应相联系(Downey和Feldman,1996)。当我们的关于某个重要他人的关系型自我被陌生人激活后,相应的动机也将被激活并运用到这个陌生人身上。

(四)对自我调整的影响

传统的关系型自我理论认为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目标是调整个人行为的依据。高度关系型自我的人可能会在整个互动过程中密切关注自己同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且为达到关系目标而改变他们的行为。

根据Andersen和Chen的观点,不同性质的关系型自我会导致不同的自我调整策略。正面印象的关系型自我会导致关系保护型自我调整策略;负面印象的关系型自我将产生自我保护型自我调整策略。

激活正面印象的关系型自我的个体所具备的负面特征会对我们看待记忆中的重要他人以及彼此之间关系的积极观点造成影响。个体将采取某些自我调整的策略来缓和这些威胁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Murray和Holmes,1993)。激活负面印象的关系型自我会导致关系型自我的消极方面汇集到工作记忆中,从而对自我造成一定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些威胁,人们将更积极地评价他们具备的与激活的关系型自我非重合的自我概念(Andersen和Chen,2002)。

四、讨论

传统上对人际互动行为的研究,绝大部分都建立在西方人群及独立性自我假设之上。因此,对关系型自我的本质及其影响的进一步认识可能会为谈判学、组织行为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启示。

(一)关系型自我对谈判过程的影响

谈判学基本关注于理性而相对忽关系。本文的讨论突出了透过关系型自我对现存谈判学构念与理论进行重新检验的重要性。例如,从关系型自我视角考察谈判中的权力动态。尽管,高权力通常与自利行为(Kipnis,1972)及冲突中的错误判断相关(Ebenbach和Keltner,1998),但当关系型自我可访问时谈判中权力的使用更可能会采取社交回应的方式。同样,关系型自我可能会影响“固定馅饼”偏差及反应性贬值偏差。例如,激发积极印象的关系型自我会减少这类偏差的出现,而激发消极印象的关系自我则会加剧这类偏差影响。

(二)关系型自我对情绪劳动、领导力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组织行为学因其采取的非关系视角而受到广泛的批评 (Fletcher和Jacques,1999)。关系型自我视角将有益于我们对大部分组织行为学现象的理解。例如,关系型自我同样也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相关。激发正面印象的关系自我的个体更愿意参与人际交往取向的助人行为(Lee和Allen, 2002)。关系型自我可能也与组织中的领导力相关,研究表明:对追随者来说,与自己的领导建立关系对其被赋予权力非常重要(Kark等,2003)。

参考文献:

[1]Markus H R and Kitayama S. Culture and the self: Implications for cognition, emotion, and motivation[J]. Psychological Review, 1991, 98(2): 224–253.

第9篇:自我认知范文

1 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对就业竞争力的影响 

自我认知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其受多种情况影响,因个人的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和家庭环境等的不同,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职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与大多数年青人一样,其心理认知有其独特性,同时也存在心理困惑等问题。 

1.1 自我认知的含义 

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能力,即自己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等一切的认知,例如:对自己的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兴趣爱好、性格等心理情况的认识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关系地位等的认识。具体来说,自我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自我,而自我认知就是主观自我对客观自我的总体评价和认识。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在个人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过高,则会导致在个人成长道路上出现坎坷和曲折,从而常常导致失败。反之,如果个体对自我认知偏低,则会导致自我心理封闭和自卑感,不利于个人的心理健康成长。 

1.2 自我认知在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但又不同于本科院校的大学生,他们学习的重点更偏于实际技能的培训。但是,在企业更注重文凭的时代,他们可能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所以,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对他们来说尤其重要。客观、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够让他们在就业时有着明确的态度和方向。反之,错误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来说,可能会让他们在就业遇到更大的困难和阻碍。自我认知过高,往往会导致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当心理预期无法满足时,可能会出现巨大的失落感,出现严重的心理创伤;而自我认知过低,则可能会产生自卑感,出现一些消极的人生态度,从而严重影响其就业竞争力。所以,客观、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大学生只有客观地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寻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 

2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认知力与就业竞争力的应对策略 

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产生不利影响,影响其作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增加其就业的难度。因此,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其充分就业,必须努力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力,培养全面的素质,确定正确的择业目标,规划合理的人生。同时,正确地引导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合理自我认知也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父母对子女的支持和理解,需要社会、企业等对高职院校有充分肯定的认识。 

2.1 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思想教育 

自我认知形成受内在和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一方面需要学生自己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另一方面也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引导,加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 

首先,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各种合理的自我认知教育课程,引导大学生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加强自我认知力的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师资力量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相应的认知教育,建立培养自我认知的社团,为自我认知的形成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最后,高职院校应该加强校企合作,重视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让大学生对社会环境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客观评价自己,培养其自我认知水平,引导其树立一个合理的自我认知能力,从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2.2 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 

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就业时必须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客观评价自己,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优缺点。高职院校不同于一般的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合理地了解自身的条件,应该清楚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能盲目就业。有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时就给自己定了不进企业一线工作,要去就去事业单位或企业的管理层的目标。还有些大学生就业时只找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岗位,稍不关联,就重新选择,不给自己留余地。这样的就业观念显然是不合理的,现在的大学生普遍缺乏先就业,再择业,再积极创业的就业观。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中,要给大学生们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客观合理认识自我的能力,使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形势,树立合理的就业观念。在学校期间就给自己规划一个合理的职业目标,摆正心态,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的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院校的教育方式,高职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术型和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在平时教学中可能会偏重于应用实践教学,而往往会忽视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教育和心理教育等。而且高职院校的培养周期一般只有三年时间,比普通本科院校都要少一年,所以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招聘教师时既要考虑其专业能力,又要考虑到其有无学生管理的工作经验等。另外,可以学习国外的一些职业教育的经验,招聘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教师队伍。学以致用,学产结合,鼓励这些兼职教师将工作中一些经验和方法带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够更早地接触校园以外的先进知识。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该鼓励从事学生工作的教师积极开展职业规划教育之类的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提升他们的自我认知能力,合理地规划就业方向。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立完善的教師考核制度,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大学生。 

2.4 加强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是技术型和应用型居多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考虑市场的需求来合理配置专业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够被企业所接受,那么如何提高就业率。所以,现代化的职业教育要与时俱进,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就业,企业也可以招到需要的人才,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有些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10余年没改变,与校外企业合作的专业更是一个没有,这样的职业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现代社会是一个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市场需求日新月异,变化迅速,所以必须增强校企合作力度,让职业教育成为企业的教育。建立一个良性循环的教育模式,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培养企业需要的专业型人才,并且建立企业实训基地,让在校大学生能够深入企业了解自己所学的知识的运用方法,从而可以根据自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及时地调整自身的职业规划。同时,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应用研究和技术的开发,让企业分享到学校的资源,这样企业可以加大对学校的支持力度,让学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 

3 结 语 

高职院校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关系到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让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社会。要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单单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力,可能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政府、家庭、社会的支持,高职院校也需要加大投入力度,重视学生的心理辅导,加强对父母的支持。此外,社会也要给予合理的引导。笔者希望在不久的将来,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能够让每一位高职院校大学生找到心仪的岗位,并且在工作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娜,李向阳,黎鸿雁.高校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自我认知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