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科技创新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技创新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技创新治理

第1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1.1国外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经济法激励的实践考察

在美国,政府利用财政激励科技创新主要通过资助协议、合作协议和直接补贴三种方式进行[5]。日本十分重视财政对科技的投入,2007年科技预算为3.51万亿日元,其中“科学技术振兴费”为1.3678万亿日元,增幅超过当年预计2.2%的GDP增长率。同时还进一步扩充竞争性资金,文部科学省、经济产业省等8个政府部门实施的竞争性资金达到4766亿日元,其中科研补助增加到1913亿日元[6]。美国激励科技创新的税收制度主要有:一是科研机构免征各类税收;二是对企业R&D支出实行税收优惠;三是相关科研人员免征个人所得税。英国规定,企业的研发支出可以从税前的营业额中扣除,用于购买知识产权或者技术秘密的支出,可以按递减余额的25%从税前扣除。日本制定了“科技振兴折旧制度”等一系列折旧制度,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激励科技创新和高新产业的发展。美国规定政府应该优先采购本国商品,并且对中小企业的采购份额不少于23%。据统计,2005年,在美国联邦政府2500亿美元的采购总额中,90%的采购合同都交给了本土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来实施。另外,还以订立合同的方式来采购服务,如政府通过合同的方式来资助科研活动,在美国存在大量政府拥有并提供研究设备由私人或者大学承担研发活动的实验室。美国制定中小企业投资计划,以国家信用发行债券,鼓励社会资金投资中小企业。另外,还成立小企业管理局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进行担保。英国“信贷担保计划”规定,如果高新企业不偿还银行债务,贸工部将会以2.5%的年息偿还债务的70%[7]。日本政府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为其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德国设置中小企业研究与技术专项基金,对中小企业与学术界的科研合作提供政策补助和低息贷款,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1.2国外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经济法激励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科技创新需要一个良好的激励性的制度安排体系,否则就难以有效推动现代经济的发展[8]。科技发达国家都以法律的形式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规范、引导和激励。并根据国家科技创新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最终形成一套相当完备的科技创新正外部性激励法律体系。作为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工具,法律的制定以政策为指导,政策依靠法律来贯彻执行。科技发达国家为了实现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目标,纷纷制定专门性的法律以激励科技创新,以基本法的地位和高度将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固定下来,增强其权威性和执行力,以激励本国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科技发达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从政府的财政投入,对创新企业给予税收等优惠,实行科技奖励,制定科技成果保护法律制度,保障创新主体权益等方面逐步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不断加大对科技创新正外部性激励。据此调动经济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实现了良好的激励效果。科技发达国家激励科技创新的立法范围从最初的政府采购、税收激励和专利保护扩展到政府投资、风险投资等范围。包括对创新主体实行财税优惠和奖励,对科技创新活动进行投资,对创新产品保护和优先采购等各个方面。囊括了科技研发,创新成果的归属、管理、保护和转化,高科技领域以及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等各个阶段。

2我国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经济法激励机制的完善

2.1完善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的财政法律制度

我国现有的激励科技创新的财政制度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科技创新财政投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投入总量低;其次,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再次,在财政补贴的管理操作上不透明、不规范。导致激励科技创新的效果不理想。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科技创新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投入方式,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第二,合理分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比例和方向。中央应重点投资社会公益与基础研究领域以及战略高科技行业;地方应把重点投向具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创新产业,从而增强财政激励科技创新的效果;第三,规范财政投入结构。调整和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和项目投资安排,增强政府财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第一,明确财政补贴的对象、范围和方式。如为鼓励企业进行R&D投资,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R&D的投资额和销售额的比重设立标准,对超标企业进行非专项性的补贴,增加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补贴等;第二,丰富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例如,可以通过“无偿+有偿”的方式,在技术创新孵化期给予财政补贴,若创新失败,财政补贴无偿提供,若创新成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让收入政府可以分享一定的比例[10]。第一,健全监督管理法律体系,对财政投入的科研项目从立项、运行到验收进行全程监管,确保资金使用的安全合理;第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和明确的绩效目标,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效果;第三,完善财政投入效果的评估方法,综合考量和评估财政科技投入效果,以实现财政投入的经济以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并为今后的财政科技投入提供更为科学的参照。

2.2完善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的税收法律制度

我国现行税法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作用尚未完全得到发挥。首先,税收法律体系立法层级低,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其次,税收优惠措施和优惠对象比较单一;再次,优惠政策多是区域性优惠,缺乏明确的激励目标;最后,缺乏专门促进风险投资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问题都使税收在激励科技创新方面的作用大打折扣,因此有必要对其完善。从企业所得税角度看,第一,将激励科技创新的优惠措施扩大到所有创新企业,实现公平税负。第二,将税收优惠运用到科技创新的研发到投产的全过程,而不只是创新结果的优惠。第三,增加对间接优惠手段的运用,如投资抵免、加速折旧等手段,激励企业投资更新设备和科研活动。从个人所得税角度看,强化对科研人才的所得税优惠,扩大对科研人员的科技奖励所得税免征范围,减轻创新人才的税负。第一,合理划分税收收入,增加地方政府激励科技创新的财力;第二,要正确处理分权与集权的关系,赋予地方适当的税收管理权,便于地方根据本地实际,发展优势创新产业;第三,建立税收优惠预算和管理制度,引入“成本—收益分析法”评价税收优惠制度激励科技创新的实施效果,优化税收的支出和管理,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我国规定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可按一定的投资比例来抵扣应纳所得税额。但这仅仅是在所得税领域的优惠,因而需要进一步对其完善。首先,应当对风险投资公司免征营业税;其次,对居民投资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所得免征个人所得税;再次,对于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获得利润后的再投资,实行再投资退税。

2.3完善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的政府采购法律制度

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科技创新的作用。首先,据统计,在我国政府采购的结构中,本国企业仅占10%的订单,且仅限于一些低端的日常用品,缺乏对创新产品的采购;其次,现行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法律制度效力层级过低,难以实现激励科技创新的目标。因此需要对其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可以在满足政务需要的基础上实现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的目标。政府采购激励科技创新应坚持几个原则:第一,系统协调原则,建立政府采购本国创新产品以及高科技产品的协调法律机制;第二,重点优先原则,即政府采购要有利于激励产业的科技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第三,政府采购要有利于激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扶持中小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第一,明确规定对本国创新产品优先采购。把本国科技创新产品或拥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服务纳入优先采购范围;第二,明确对科技创新产品利用优惠价格采购的制度。对相关产品的采购实行价格优惠,以增加企业销售创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机会,引导更多的企业订购创新产品;第三,规定固定比例采购法律制度。对政府采购本国创新产品的比例制度化,便于直接、强制的推动政府对于本国科技创新产品的采购,激励我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第一,对于首次投入市场的创新产品或者服务,政府可以进行首购,降低创新产品的销售风险,提升市场和消费者对创新产品的认可度;第二,对于需要研发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可以面向社会进行公开招标,签订订购合同,建立相应的考核验收和成果推广机制,促使企业根据政府需求来研发高新技术产品或服务,减少研发的盲目性。以此激励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对其正外部性的激励。

2.4完善激励科技创新正外部性的金融法律法规

第2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认识到科技创新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加速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步伐,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已成为了当前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此背景之下,国家相继出台了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发展。但是,不少科技型中小企业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就停留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之中,不思进取,排斥着新的创新模式的形成,成为阻碍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本文拟通过分析揭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形成的内在成因,提出针对性的治理措施,期望对增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借鉴。

2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的核心刚性

2.1 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概念

核心刚性的概念是Barton(1992)最先提出的。企业因为核心能力的长期积累而产生一种难以适应环境变化的惰性即为核心刚性,也就是说,所谓核心刚性是指依托技术创新形成的,对现有创新模式起强化作用而对新的创新模式起阻碍作用的因素。企业的刚性行为很多,但只有因为由核心能力所造成的企业惰性行为才能称为核心刚性行为。近年来,国内外理论界对核心刚性的研究集中在核心刚性的路径依赖本质、核心刚性的产生本质与知识治理系统以及核心刚性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成因

2.2.1 技术的积累特性

技术的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过程,也是企业技术积累过程。企业在原始的创新成功之后,研发人员会在原有的创新方案附近搜寻新的方案,而排斥根本上的突破。因此,与原有创新模式相匹配的技术工艺、行为习惯、管理模式以及企业文化等都随之得到强化和稳定。员工知识的增长只是限于在原有的技术知识范围内,而不是最新的技术知识。虽然从每一阶段的短期看,选择都是最优的,但是从长期看,正式这些得到强化的因素成为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2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

为了进行技术创新,特别是原创性的创新,需要企业投入很高成本,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了沉重的财务负担。一旦创新成功,企业会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以回收成本,在这之前,企业不愿冒风险投入更大成本进行技术创新。先期投入的成本即为沉淀成本。沉淀成本和信息不完全形成了企业新技术投资的进入壁垒。企业对新技术未来是否成功缺乏完全的信息,企业担心投资新技术不能成功而使得成本无法得到收回,从而造成投资不足。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换的高成本就形成了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2.2.3 变革阻力和行为惯性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的技术创新中会形成相应的权利和利益结构,一旦创新成功,这种结构也得到确立和固化。如果要建立新的创新模式,就会发生组织变革,打破原有的权利和利益结构,而损害一些管理者和技术人员的短期既得利益,尽管从长期看这种变革是有益的。另外,技术人员已经形成在原有的创新模式下的行为习惯而排斥新的创新模式。因此,变革阻力和行为习惯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推行新的创新模式的巨大阻力。

2.2.4 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新技术的获取和吸收能力不足

目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观念、实力等原因,普遍存在着对新技术重引进轻吸收转化问题,导致新技术无法实现对现有技术的及时突破,从而阻碍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变革,最终形成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

3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核心刚性的治理措施

科技型中小企业虽然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并且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背景下,技术创新周期越来越短,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形成的技术创新核心刚性,将阻碍技术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无法与外部环境动态匹配,最终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对技术创新的核心刚性进行治理。

3.1 加强文化建设,营造创新氛围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创新的文化氛围,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至关重要,只有这种创新的文化氛围才能为新的创新模式产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可能。加强文化建设,就是要建立起新型的学习型组织。科技型中小企业员工素质较高,规模较小,适合新型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因此,要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原则、程序和要求,并将创新的思想融入其中,循序渐进,引导员工超越现状,勇于创新,鼓励员工大胆尝试和试错从而突破思考的边界。着力营造用于创新、敢于创新、风清气正的创新氛围。

3.2 推进管理改革,激发创新活力

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原始创新成功后,就应不断推进科研组织模式和资源配置模式改革,充分激发创新要素活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科研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创新为核心,建立健全科学

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形成激励创新的正确导向。依靠组织

力量清除权力障碍,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重视和亲自参与。将技术创薪和成果转化纳入绩效评价范围,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在组织权力的保障中改变员工的行为。

3.3 推进多元协同,完善创新机制

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在资金、人才、技术上实力较弱,协同创新是新形势下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出的新思想、新途径。在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好政策下,各地都在进行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这为中小科技型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因此,要充分利用各地的创新平台,加强同外部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协同,从而削弱组织边界技术转移和退出的约束作用,减少技术转移成本对技术创新变革的阻碍作用。

3.4 加强创新能力与环境动态匹配,实施动态创新

我国很多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规模实力相对弱小的中小企业,大多是通过低端模仿和模仿创新开始的,在这一模仿过程中实现技术、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于动态创新能力比较强的企业,整合公司内外部资源、适应环境能力也比较强,从而在模仿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为企业进入自主创新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成功企业的技术创新实践表明,成功的技术创新并不是一个简单独立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因此,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加强与环境的动态匹配,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创新模式,加强对新技术的学习与吸收,尽可能减少对原有创新路径的依赖。

4 结论

第3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1内固定技术的发展与骨科护理

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其代表是AO组织,是一种设计非常精细的内固定系统,使骨折固定更加牢固,极大的方便了临床护理工作,如胫骨骨折,以前通常是普通钢板固定后外加石膏固定。要求护士在进行不同护理的同时还要注重石膏的护理与观察,而现在由于内固定技术的发展,采用了坚强的钢板内固定后,不需加石膏外固定,使护理工作由繁琐变得简单,固定更加牢靠,且患者可在术后早期下床活动,减少了由于长期卧床所致的并发症,有利于肢体的康复。然而内固定技术的发展,虽然在某些方面简化了临床护理工作程序,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以前一些无法完成的高难度的、危险性大的手术现在可以完成。在脊柱外科,可以经胸腔或胸腹联合入路来完成脊柱结核病灶清除一期植骨内固定术[1]、脊柱侧弯的前路矫形内固定术等,要求护士在术前及术后的护理以及术中配合中更需注意一些新的问题。

1•1重视术前患者的心理支持[2]

在手术前,患者虽然思想上已经做好手术准备,但是对于具体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效果仍然是顾虑较大。护士应向患者大致介绍手术情况和方案,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完善术前教育,并介绍一些成功病历以增强患者的信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接触患者时间较多,术前教育能够消除患者的焦虑恐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特别应注意术前教育,年龄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环节,因儿童手术往往由父母决定,术前教育主要针对家长进行,但对于少年患者,应考虑患者本人对手术的承受能力。在实施术前教育中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尽量用常人的语言,以免造成患者的胆怯和迷茫。术前教育应包括对手术室先进仪器设备的介绍、疾病的诊治、手术方式、手术优点及手术中的安全保护措施等,从而取得患者的理解和良好的配合。

1•2完善的术前护理准备

现代骨科手术不再局限于四肢和脊柱后入路。而是经常可从胸腔、腹腔或者胸腹联合入路显露脊柱,所以术前护理除常规准备外,还应包括肺部胃肠道、皮肤准备等。

1•3术后观察及护理

无论何种内固定手术,都应密切观察术前、术后肢体的运动感觉以及血运的变化。对于经胸腔行脊柱前路内固定的患者,术后都带有闭式引流管,除常规护理外,还应经常观察患者是否有胸闷、气短等现象,并注意观察引流量和引流液的颜色(对于腹腔负压吸引的也应有相同的措施)。

2微创骨科的发展对骨科护理的影响

近年来微创骨科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80年代出现的关节镜技术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较成熟的微创骨科技术,如经皮椎间盘镜下椎板间开窗、椎间盘摘除术,经胸腔镜或腹腔镜行脊柱侧弯矫形内固定术,或脊柱结核、肿瘤等病灶清除活检术等[3]。而相应的内镜技术则要求护理工作进行相应的调整。

2•1术前不进行刮除体毛的工作

因为内镜技术手术切口小,感染的机会较少,现有文献报道,在手术前1d刮除体毛,容易造成微小的创口,在这些微小的创口中,容易存留细菌,从而导致感染的机会增加。所以现在术前皮肤准备应改变观念,不需常规刮除体毛,如确需备皮,可在手术室进行,而且只需刮除手术切口周围的体毛即可。

2•2功能锻炼由于手术创伤小,患者恢复较快,卧床时间常常由手术后1周缩短至术后当天即可下床。所以,指导和鼓励患者进行康复功能锻炼是术前和术后护理的重要内容。如,关节镜下异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患者,术前教会患者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第2d即可让患者进行锻炼,对患者早期恢复关节的稳定,减少打“软腿”,恢复移植肌腱的正常张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对于颈椎间盘镜行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的患者,术前应该教会患者正确的上下床姿势,在术后第2d就可鼓励患者下床进行锻炼。

第4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目前在各高校普遍开设了创业类课程,传统的大学生创业课程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实践操作和综合素质较薄弱等方面的问题,为了适应目前市场对创业人才的需求,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针对经济管理类学生进行创业管理课程的设计及创新。

创业管理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该课程的设计依据创业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和活动,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和创业者素养的培养贯穿于各学习情境(任务),使课程集教、学、做于一体,让学生达到知行合一。

一、设计思路创新

1、基于创业实践为导向,创新并实施“三个课堂联动、三类实践递进"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第一课堂,突出小项目创业体验和学生创业知识的积累,使学生领悟并系统地掌握创业知识,熟悉创业路径,夯实学生的创业技能;

第二课堂,突出课后实践,参与各类创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创业素养,开发创业潜能;

第三课堂,突出市场实践,校园创业孵化园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活动是本课程创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大赛挑选一批优秀的创业计划书,鼓励和推动大学生进住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行创业孵化 园,进行创业实践。

2、基于行动逻辑体系设计课程情境框架、序化教学内容创新

以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过程为主线,分析与细化创新创业过程中所需各项职业能力,以培养各项职业能力为目标,将课程内容以寻找商机、初涉创业、深化管理和创业进阶的行动逻辑体系构建四个学习情境。每个情境划承担着关键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的培养任务。四个情境层层递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诠释创业管理不同阶段。

3、基于学生认知规律、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组织课堂教学改革

本课程将按照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理念,通过“PDCA循环”“任务驱动”“学做交互”序化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按照“任务引导――过程性训练――体验、实施――汇报、评价与技能拓展”的PDCA循环式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和高效完成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

4、以保证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构建“全过程、多角度”考评体系

为了保障教学效果,采用全国程、多角度的考评体系,全过程是指考核与评价贯穿每个学习任务、每个学习子情境和创新创业学习成果,目的是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团队责任心、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考核内容包括团队课堂表现、团队形成性作业、个人课堂表现及职业能力等方面。多角度是指考评指标依据不同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科学设置,考评采取“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的多角度评价方式。此种考评体系的建立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的内容选取

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通过分析创新创业路径中的典型工作任务,细化知识点、技能点,最终将其转化为由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所构成的课程内容,力求培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设计四个学习情境,每个子情境都承担着若干项创新创业工作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既实现创业过程知识的完整重构,又力争与实际工作高度吻合,保证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课程内容序化

该课程以实践创业活动的实际工作过程为主线,从创业机会发现到创业实施,从组建创业团队到管理团队,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工作逻辑序化教学内容。

1、 课程内容划分四个学习情境递进式展开,诠释创业的四个阶段;

分别是情境一 寻找商机 情境二初涉创业 情境三深化管理 情境四创业进阶

2、 设计十一个学习子情境遵循创业活动的实施步骤,环环相扣,突出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

3、 布置二十一个典型性创业学习性任务,做与学联动,管控教学每个环节;

4、一份创业计划书的撰写,系统融汇学生创业知识、综合提升创新创业能

力。

三、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在教学方法上,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团队协作,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为以学生为主体的“做与学”交互式教学模式,采用体验式教学、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第二课堂教学、引导文、管理游戏、企业调研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有效地运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性任务中,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1、体验式教学方法 课程在小项目创新活动体验中开展,学生根据学习性工作任务的要求,以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通过循环式的“体验汇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的方式,体现“做中学”“做中教”。

2、案例分析法 选取典型教学案例,以二人小组或团队为单位,开展自主学习,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路径,完成案例分析。目的是引导知识的扩展,使学生在完成案例任务中,牢记知识点,并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通过案例任务的分析、讲解和实施驱动课堂教学,形成师生互动,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完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3、小组讨论法 学生组建创业团,6-7人分为一组,小组构成注意层次搭配、性格互补,针对各项学习任务或某一问题,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小组讨论结果通过海报画、卡片法等可视化形式进行展示、讲解和汇报。通过小组讨论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人际沟通能力。

4、第二、三课堂教学 通过借助第二、第三课堂,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YBC工作室、创业者营销俱乐部,利用学生业余时间进行创新创业的宣传与辅导,对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挖掘学生创业潜能提供了有利支持。

5、引导文教学法 课程设有四个学习情境,十一个学习子情境,每个子情境都包含了若干典型工作任务,在课程教学中,为了对学生创业体验的每个步骤都能有总体的管控,因此采用“引导文教学法”,通过借助清楚的任务描述,设计“学习工作单”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通过自学完成每一个学习性任务训练,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职业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玉利主编,《创业管理》(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7月

[2]许湘岳,创新创业教程,人民出版社,2012年7月

[3](美)波尔顿,(美)特纳,牛建波译,创业管理,格致出版社,2009年1月

[4]张玉利,创业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1月

第5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关键词]高中政治;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4-0086-02

在高中阶段的政治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两个基本点是需要特别强调的,首先是教育理念应当与创新教育要求相一致,教师不能谨守权威和传统而不放,而是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才华展示空间。其次是课堂教学内容应当同高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相一致,时时照顾他们的敏感且不稳定的情绪。

一、以漫画为主线是创新课堂的大胆尝试

高中政治教材具有较强的原则性,哲学与政治学、经济学的观点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了抽象、枯燥的特征,如果一味采取传统授课方法,课堂不免沉闷,学生易于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我们应如何处理这一问题?漫画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表达政治观点,分析经济原理时,教师可以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漫画带到课堂上来,激发学生热情,以兴趣指引教学。但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都很容易发现,那些平日学习成绩不甚理想的学生,他们并非不想学,只是找不到学习突破口,他们普遍对教师提供的漫画表现出极浓厚的兴趣。当漫画展现在他们面前时,这部分学生精力之集中、讨论之热烈,往往要超出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为创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提供不小的助力;而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因为课堂氛围的活跃,呈现出更加活跃的思维状态。有了这种认识基础,教师完全可以将漫画的功能从辅助功能拓展到主体功能,从而创建一个适于学习的良好氛围,将学生的兴趣置于可调、可控的状态之下。

例如在讲解联系客观性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供讽刺漫画《失败是什么原因!?》(漫画中呈现的内容是,在足球比赛的总结会议上,一个球队把比赛失败的原因总结成:在比赛之前,守门的运动员被女球迷吻了一下,这太不吉利了。)在看到这幅漫画之后,大家觉得特别有趣,并产生了自己的独立想法。当师生之间进行紧凑高效的讨论时,教师可以给出总结:我们要注意并警惕这种做法――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人凭主观想象臆造各种事物间的联系,甚至将事物真实存在的客观联系破坏殆尽。为了让漫画继续在课堂上发挥引导功能,教师还可以继续呈现漫画,用多幅漫画将课堂主线贯穿起来,如为大家呈现《喜鹊报喜、乌鸦叫丧》的漫画,使学生明确联系的深层次意蕴。

二、以时政为依托是创新课堂的生命活力

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具有理论性强、抽象性明显的特点,学生接触时,虽然对具体的文字、词句并不会觉得过于晦涩,但是在整体把握时却有困难。所以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其关键在于如何把课堂中那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化与形象化,使之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2]如果教师能够不失时机地将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联的时政信息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便可以让政治知识走出抽象的框架,进入形象的新天地。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感染力增加了,时代感增强了。比如在学习和我国宗教政策有关的内容时,为了让学生领会我国宗教政策的难点,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带领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再将与制定宗教政策一些会议资料及会议基本精神呈现给学生,借助感悟与启发的办法,使学生主动思考,并明确我国的宗教政策是什么样的,为什么要注意宗教事务的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思考这些问题时,学生可以集体讨论,也可以分别查阅资料。无论基于哪种方法,都应以创新能力发展为目标,从而得到我国必须坚持自由政策的讨论结果。

把时政融入讨论是一个方面,让时政进入练习则是另外一个方面。[3]为了让创新能力发展落实到具体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过程中来,教师在进行课堂练习设计时,可以把时政新闻同习题结合起来。比如近些年来,在高考试题里面的一些开放性试题就可以拿来为课堂所用。另外,教师应当注意试题与课堂结合的有机性,而不可让二者似联系而实分离,因此在题型设计上,要强调多类型的训练,让学生可以在理论上进行多角度的知识迁移,在实践上进行全面的知识构建,以便达到从理论到实践的活学活用。比如在讲解到世界文化多样性内容时,教师可以把韩国亚运会的赛况引入其中,并结合教材提出问题:请根据本课知识,谈一下你对韩国亚运会促进文化交流的感受;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谈起,说一下“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的深层次含义。时政融入增强了课堂的政治导向性,拓宽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以开放作业为收尾是创新课堂的拔高机会

开放型作业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又一途径,而这一途径却往往易为教师所忽略。因为新课改的持续推进,高中政治学科在高考试题设置上已经体现了足够的创新思维,这是高考试题考查的一个亮点。[4]这类问题题干不源于教材,答案不限于教材,使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得以尽最大可能发挥。这类高考问题教师是可以拿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的。当一节内容讲授完毕,教师给出的开放型作业,可以带领学生继续进行问题的深入探索,以便从中得到新方案、新途径与新思路。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组为单位完成的作业,让学生有机会在课下继续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发表见解,踊跃展示,然后各组把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到教师处,再由教师在接下来的与所讨论内容有关的课堂进行讲评。这种开放型作业的收尾,实际上也是下一次创新课堂的开端,容易使学生将新旧知识混淆。

需要引起教师与学生注意的一个问题是,为了加强思想政治开放作业的完成与评价效率,应当建立起必要的激励机制。最值得注意的一个理念是:评价方式应当多元化,传统形式下过于注重知识性的纸笔测验评价方式固然不可或缺,但是其他新型评价机制也应当补充上来。首先,教师要尝试将作业评价主体加以改变,增加学生评价的分量,具体的利用办法是,教师批改传统型可以用对错评判的作业,而由学生自评或者互评开放型问题。当学生评价完成之后,教师甚至不必亲自审阅,而是可以将作业交至其他同学手中再次复核,让学生在互评与互改中取得进步。其次,既然开放型作业难以用对和错两个字进行简单评价,那么教师就要始终坚持肯定性评价优于否定性评价的观点,让过程评价与终级评价中的肯定因素增加起来,以达到增加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肯定自我的过程中逐步正视自我。

四、总结

带动学生向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发展是高中政治课堂的主要努力方向,须知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同时兼具理论性、实践性及和学生紧密联系性等多项特征,这对于教师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尊重学生为己任、以依靠学生为基础,改变既有的僵化教学观念,在课堂中加入漫画、时政等平时看似起辅助作用的元素,以便让课堂氛围与高中学生心理特点更加契合。

参考文献:

[1]陈占元.新课标背景下的三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模式[J].大观周刊,2011(2).

[2]刘海燕.新课程下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

第6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一、有益探索——科技推广机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经济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一系列创新。作为对农业发展起科技支撑作用的科技推广体系也不例外,从机构、队伍、推广方式等方面必须适应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要求。

1、机构建设——适应专业化、产业化要求

过去,我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建立,原则上实行上下对接,一个模式,主要是农技、畜牧、农机、农经四大块。这两年,随着各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优势主导产业的初步形成,一些县开始根据产业发展的需要设置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平利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提出一业率先突破,建立西北名茶大县和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的目标。为了适应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该县按照精简、便民、高效的原则,理顺管理和服务体制,整合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把原由林业部门主管的茶叶工作划归农业局主管,建立了县政府直属事业局茶叶产业局,成立了茶技中心,在茶叶基地乡镇设立茶叶站;并建立了绞股蓝研究推广中心,保障了产业发展技术体系和技术需要。

2、队伍建设——向优势产业、生产一线集中

在农业向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必须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要发挥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最终必然落脚在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上。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农业科技推广采取的是行政加技术的方式,这种推广方式多依赖行政命令;加之权责不明,经济效益与个人利益脱钩,严重影响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推广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科技人员只有沉下身子,走典型示范、效益引路的推广途径。平利、石泉两县采取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机关,在广阔的绿色田野中发挥聪明才智,建功立业。平利县支持科技人员带资创办龙头企业或以技术入股,并享受政府对龙头企业和农民办企业同等优惠政策,收入归己;允许科技人员带资在企业工作,并在企业获得一定的收益;给在农牧三场改制中入股的科技人员优先配股。仅县直农业部门就有23名科技人员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在企业工作。同时组织科技人员在主导产业基地抓点示范,将目标任务与干部工资、奖金挂钩。农业系统共抽调232名技术干部,抓各类示范点88个。石泉县按照“两区两带”发展战略,确定把国道沿线农业经济基础较好的川道地区建设成为高效农业示范带,为此,将分散在农业、畜牧、林业、蚕桑、水利等大农口系统的科技人员集中起来,实行统一管理,实行单位委派和科技人员自主选择相结合的方式,有组织、有计划安排农业科技人员带技术、资金在高效农业示范带内跨专业、跨乡镇承包农业科技项目。参与科技承包的人员在原单位一切待遇不变,编制保留;对承包项目实行以奖代补、贴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承包中获得合法收益;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优先晋级晋职。2003年共有46名科技人员,承包了14个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县农业局组织40余名干部职工创办科技示范园,直接在一线工作的科技人员占县级农业科技人员的63%。

3、推广模式——科技经济一体化

面对传统的推广模式不适应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情况,石泉、平利两县大胆探索,引导科技人员融入市场经济大潮,采取多种途径,使科技和产业、科技和经济有机结合。一是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这种方式主要是由农业科技推广单位和个人租赁土地,投资入股,引进优良品种、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通过效益示范推广先进技术。近两年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集资入股59万元,创办了三个科技示范型农业企业,由农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承包管理。投资23万元建成50亩设施农业示范园,投资23万元建成100亩观光莲藕示范园,投资13万元建成以奶牛为主的畜牧良种示范场。二是创办领办龙头企业。平利县围绕畜牧业、茶饮业两大主导产业,通过职工入股组建了牧工商有限公司、女娲茶叶有限公司、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20万元的平利县牧工商有限公司,立足于全县养殖业发展,提供畜禽良种、优质饲料、畜禽药品、饲料加工设备等配套服务,年营业额60万元。拥有50万元固定资产的女娲茶叶公司,主要履行对全县茶叶统一品牌管理、产品质量认证、标准化质量管理及产品宣传和市场开发等公共基础工作职能。依托种植加工大户成立了女娲银峰、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品牌经营公司,并为三个公司提供统一品牌包装,为打响女娲品牌奠定了基础;以加工大户为依据,组建了48个名优茶加工厂,提高了茶叶加工水平;申报取得了5000亩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女娲茶叶公司已成为全县茶产业的龙头。平利农盛绞股蓝饮品有限公司,开展了绞股蓝产品开发、质量认证、产品营销、宣传推介等工作。取得了3000亩无公害生产基地及产品认证,建立了72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新建了12个绞股蓝加工厂,年均销售优质绞股蓝255吨,产值1500万元,实现利润300万元。三是技术入股。平利县牧工商、女娲、农盛三个龙头企业分别从农技、畜牧、茶叶、绞股蓝四大中心聘请技术顾问22人,女娲银锋、女娲绿茶、八仙云雾三个民办股份制企业也分别从茶叶技术部门聘请了技术专家,取得一定的技术分红。石泉县农业局干部职工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杨家坝农民合伙,建成了100亩优质西瓜、名优特瓜果蔬菜及花卉、盆景等示范基地,参与技术指导和产品销售全过程。四是内引外联,推行订单农业。石泉县农业局引进山东国泰公司的“两瓜一菜”生产技术和订单农业机制,由县农业局和镇政府组织农民集中建塑料大棚,每亩年付给技术指导费500元,国泰公司全部回收产品。引进的汉江置业公司投资1600万元新建池河农科园,通过“公司+农户”的运作方式,带动周边村组发展养殖大户300余户。引进的浙江草莓能手何发新租赁城关镇堡子村土地20亩种植草莓,并通过农业局与58户农户签订了草莓种植技术指导与产品销售合同,带动农户发展草莓120亩。

二、初显成效——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双赢

从两县的初步尝试和探索的情况来看,推广模式的转变既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又使农业干部在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产业发展和队伍建设的双赢。

1、有力地推进了产业化进程。机构重组,使农业技术干部专业对口,用有所长;技术推广方式的转变则使科技经济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平利县在成立茶叶局和绞股蓝技术推广中心并实行机制创新后的短短三年时间,茶叶和绞股蓝产业从基地到加工、到品牌都发生了质的飞跃。茶叶面积从3.2万亩发展到7.6万亩,产量从324吨发展到1000吨,面积和产量接近全省的1/6,居第三位;绞股蓝人工种植面积从2000亩发展到1万亩,龙须茶从50吨增加到400吨,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70%以上。兴办龙头加工企业90余家。并从统一品牌入手,实现茶饮业四统一,既统一品牌、统一种植技术、统一加工标准、统一包装,全面推行标准化种植和订单农业。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基本形成,绿茶实现订单接近全县的50%,绞股蓝接近70%。石泉县池河农科园在建园期间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将可带动全县出栏优质商品猪10万头,产值过亿元,推动了畜牧产业快速发展。石泉县设施农业示范园和观光莲藕示范园带动了全县特色农业和蔬菜产业的发展。

2、经济效益明显提高。通过推广机制创新,发挥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平利县2003年茶饮业综合产值实现6000万元,规模、质量、效益均较2002年翻一番,全县仅此一项增长10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50元。石泉县2003年通过科技承包引进重质的反季节大棚西瓜、蔬菜、草莓平均售价高出常规种植的2倍以上,西瓜、蔬菜平均亩产值达4000元以上,草莓平均亩产值达1万元以上;引进种植的莲藕平均亩产值达5000元左右,相当于4亩粮油作物产值。在整个“高效农业示范带”中,建成示范点30个,培植科技示范户20户,示范面积2000余亩,示范带内农业产值同比增长25.6%,农民人均增收2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327元。

3、农业科技队伍得到锻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人员自身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思想保守,面对市场经济无所适从;二是技术陈旧,只适应传统的农作物大田技术,产业化要求的市场知识、信息知识、现代农业知识十分欠缺。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光靠教育和培训远远不够,只有在市场中、实践中去搏击,承担风险,增加压力,迎接挑战,更新观念和知识。平利县、石泉县通过机制创新,使大批科技干部在艰苦的岗位、复杂的环境和亲身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科技人员通过参股、创办、领办龙头企业或创办科技示范园,开展科技承包等方式,使科技人员直接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提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市场意识、风险意识、产业意识明显增强,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了解新信息的自觉性显著提高。石泉县农业局干部王良全等在科技承包中,不仅承担田间技术指导,还要带领村组干部外出寻找产品销售市场。平利县科技干部在协同搞好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销售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申请原产地保护。绞股蓝原产地已获国家认证;完成了绞股蓝和绿茶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及产品质量标准,绞股蓝国家生产标准已通过省级验收和国家初验,绿茶系列规范标准以为世纪农业行业标准,有机茶认证通过省级验收,女娲银峰2003年在西北五省获全国唯一金奖。

三、存在问题——机制障碍和思想障碍

调查中,我们深深感到,目前我市农技机构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推广模式、农技队伍的现实状况与市场经济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实需要还有很大差距,需要进行调整改革,使队伍建设与产业建设、推广体系与市场经济相适应。

1、机制体制不顺。一是机构设置和产业发展不适应,没有按产业建设需要对口设置机构。二是管理体制不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以乡镇管理为主,上级业务部门没有选人用人的自,一方面大量非专业人员挤占专业编制和专业岗位,另一方面农技人员大部分忙于包村抓中心工作,不能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在农技推广上。三是推广模式不适应。量大面广仍采取的是面上培训,走村串户,田间地头宣传,或在“第一车间”抓点示范的老的推广模式。这种方式与市场不对接,与产业不对接,与农业科技人员责任和利益不对接。

2、观念不够解放。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农技队伍总体上讲思想不解放,观念保守,计划经济、产品农业的观念浓一些,市场经济、商品意识淡薄,对传统大田技术关注多,对农业高新技术不掌握,对延伸到二、三产业的相关技术更是不了解不熟悉;思想上缺乏风险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敢在市场中去搏击,不敢试、不敢创,安于现状。

3、投入不足。一是农技队伍长期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局面,科技干部大部分时间只能呆在办公室里,这对人才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二是投入的方向和重点不明确。微薄的资金投入集中在面上培训、下乡检查大田生产上,没有把投入重点放在市场培育、龙头建设、标准化生产上。三是缺乏农业产业化建设风险防范基金。农业生产是在“露天工厂”进行的,受自然因素的制约,风险比较大。农技人员自主投入承包时,一次性投入过大,一旦遭遇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农技人员将无法承受。同时,由于机构改革频繁,农技人员担心创办科技实体一旦得取效益,怕减少财政拨款甚至“脱钩断奶”。

4、产业发育不足。我区农业产业化建设虽有所进展,但与发达地区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势头相比还很落后,除茶叶、蚕桑、黄姜、中药材、绞股蓝等产业雏形初现外,其他的更多还集中在大田,且规模不大,分布不集中。产业发展与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产业发育不足,科技人员缺少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农技人员的不适应又不能保证和促进产业发展。

四、完善思路——机制创新、队伍建设双管齐下

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从大田栽培向产业发展链条延伸,从小而全的家庭模式到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调整都需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和农技队伍去适应并促进。调查中我们感到,必须从思想观念、机构机制、队伍建设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和创新,使我市的农业机构和队伍能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进程。

1、适应市场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拓创新。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服务对象上,由原来的一家一户为主转为以龙头企业、中介合作组织、科技示范园、科技示范户和承包大户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桥梁纽带和辐射带动作用;二是在服务内容上,由原来的以粮食生产为主转为以优势主导产业为主,由原来的单纯推广农业生产技术转为生产、加工、流通一起抓;三是在服务目标上,由单纯追求产量最大化转为追求效益最大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在方式方法上,由原来的面上指导为主转为搞承包、办示范园、抓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

2、适应产业需要,建立适合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近年来,随着全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全市和区域产业布局逐步形成。全市的蚕桑业,平利、紫阳的茶叶,旬阳、白河的黄姜产业,平利、镇坪的中药产业等,产业布局和产业化雏形已初步形成。但总体来看,全市农业产业化程度还很低,应按照建设绿色**发展战略,围绕“药、水、游”三大主导产业,因地制宜,明确重点,大力培植优势主导产业,并积极向二、三产业延伸,加快产业化进程,为全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奠定基础,同时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当然,产业结构的变化必然要求我们对农技机构和推广体系及人力进行重新调整和分配,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促进区域特色产业的形成。其调整的方向应该是根据各县的产业变化,各县的特色和主导产业应该建立全县性的技术推广体系,下设机构不宜实行乡镇均衡设置,也应按乡镇产业布局针对性设置,甚至可以按产业布局打破行政区域设置专业技术推广机构。从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争取项目资金和上下对口,形成技术推广的合力出发,市级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应逐步理顺,把蚕、茶、果、药划归农业部门主管。

第7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知识创新 机理

[分类号]G302

1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内涵界定

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随着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的资源观向知识观的扩展,知识管理日益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源泉。知识创新作为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效实施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的保证,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的有力手段。

诸多学者对知识创新内涵进行过界定,丰富和完善了知识创新的理论发展。Nonaka将知识创新定义为社会化、内部化、集成化、外部化等4个过程;Ami-don D.M.认为知识创新是通过创造、演进、交流和应用,将新的思想转化为可销售的产品与服务,以取得企业经营成功、国家经济振兴及社会全面繁荣;Choo将知识创新界定为知识识别、知识创造与知识决策过程。在我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等认为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和积累新知识。

本文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界定为:以科技成果转化战略目标为导向,通过个人、团队、组织的创新活动,在知识的对接、学习、共享、整合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探索新的规律,并将知识应用到成果转化全过程并最终完成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及实现产业化的活动。知识创新的功能是提升转化产品知识含量和附加价值,增强转化组织核心竞争力,谋求转化组织持续竞争优势。

2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机理框架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是创新型人才、创新型团队、创新型组织构成的知识创新主体,在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下,由知识更新与市场需求驱动而发生的技术知识创新、管理知识创新和市场知识创新行为。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机理包括触发机理、传导机理和运行机理三个逻辑上顺次递进的发生关系。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机理框架如图1所示:

3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触发机理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触发机理,主要是知识创新源如何被激活的原理,其目标是“产生知识创新的源头,明确知识创新链网的流向”。

3.1 问题引发机理

3.1.1 疑难问题引发疑难问题是产生创新思路的触发点。疑难问题的研究过程就是隐性知识的融合与“发酵”过程,疑难问题成为“知识发酵”的“酵母”。疑难问题本身也是转化组织的知识,对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应该有专门的疑难知识库保存。转化组织有必要组织专门的疑难问题收集人员,随时捕捉转化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问题触发的灵感。转化组织也可以构建在线专家答疑平台和在线讨论平台,使疑难问题形成一个“场”,各种疑难问题的串联就能成为组织新知识、新方案的主要来源。

3.1.2 需求分析引发需求分析主要是指对客户或市场需求的分析,客户对于产品功能的需求往往比转化组织要了解得多,客户对于产品功能的设计方案应该成为转化组织的宝贵知识财富。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团队中,营销人员是客户与中间商的直接接触者,他们掌握有关客户需求和意见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往往能抢先了解到竞争的发展状况,对于营销人员和客户知识的挖掘是需求分析的基础。转化组织通过鼓励客户参与设计和将营销人员的工作范围前移而贯穿整个成果转化过程,可以有效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方向。

3.2 思维贯序机理

3.2.1 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根据所掌握的客观规律,由已知知识推测未知知识。逻辑推理是将疑难问题和市场需求转化为知识需求的工具,是创新人才将知识需求进一步细分,并从已知知识中获取原料加以整合连贯的能力。创新人才通过逻辑推理使疑难与需求进一步深化,并沿着深化的路径将不同来源、不同种类的知识串结,形成一条有完整意义的知识链。问题引发的意义在于找到知识链的“链头”,逻辑推理的意义在于从现有知识库中寻找相关知识组装成知识链。逻辑推理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启动知识创新的功能,即创新人才以自身现有知识为起点,出于自我实现的需求,对知识进行深化与推导,从而对现有知识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逻辑推理是一个知识创新,灵感触发与知识链网编织的过程,当创新人才在思考其他问题时,有可能遇到逻辑断裂,此时就需要重新组织逻辑,往往能产生新的思路,激发灵感引发新的知识创新构思。

3.2.2 灵感激发灵感激发是指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充分运用智力,对解决未知问题的方案反复思考而形成观察、分析循环,以激发知识创新的行为,其方法包括个人灵感激发和群体灵感激发:①个人灵感激发包括情境悟性激发、挫折事件激发、逆向思维激发等形式。情境悟性激发是指创新人才在某一情境下瞬间诱发自身潜意识中的“创新种子”,进而联想创新内容与情境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创新的思路和方法。挫折事件激发是指创新人才在遇到挫折中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从而在挫折中领悟到“创新的真谛”。逆向思维激发是指创新人才在持续的创新思考中仍无法达到创新的目的时,从惯性创新思维的反方向思考,寻求创新解决的途径,从而收获创新的思维方法。②群体灵感激发包括正式组织群体灵感激发和非正式组织群体灵感激发。正式组织群体灵感激发通过组建专家小组以激发群体创造力,针对疑难问题提出设想,并从一个设想引发其他设想,连续进行并记录,整理后得到知识创新构思;非正式组织群体灵感激发依据的是群策群力、知识社会化思想,通过众多知识员工的知识交流与沟通,整合不同来源的知识达到知识创新的效果。

4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传导机理

知识创新触发后,进入知识创新的传导过程,知识创新的传导是对触发的创新构思在实践中加以实践、检验、融合、选择、深化,直到产生符合需求的能有效指导实践的知识。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传导的目标是“形成知识创新链网,连通知识员工与组织的知识创新路径”。

4.1 情境嵌入机理

情境是引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实践和创意产生的情景与环境条件,是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及知识库发生交互耦合作用的场所,是知识创新活动的载体与路径。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是知识创新情境嵌入的客观载体,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创新并不是独立的活动,而是嵌入在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中的创新活动,知识创新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知识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进程。只有嵌入科技成果转化业务流程的实践,知识创新对科技成果转化才能具有

价值。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平台是知识创新情境嵌入的技术条件。知识创新活动的实施大多需要借助信息平台,通过信息平台创新人才和团队能互相交流,互相提供知识支援,并发生知识激荡,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平台也是创新人才与团队、组织沟通的桥梁,他们从组织知识库中获得知识营养,需要信息平台的支持。

4.2 交叉选择机理

交叉选择是在情境嵌入的基础上发生的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融合与优化过程,它建立在创新人才的知识遗传和变异的方式基础之上。

在个人知识库中,创新人才的知识创新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这种遗传因素就是创新人才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决定着员工的知识思维模式,知识思维模式不同,知识创新思维的激发频率也不一样。在知识创新过程中,员工的个人知识与组织的知识交织在一起,形成双链耦合结构,在双链中,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具有相似的排列规则,两者存在补偿效应。员工知识库与组织知识库的耦合是组织知识库逐渐丰富的基础,是组织记忆能力的前提。组织通过双链结构,将不同员工的知识库连接起来,系统组织员工的知识,并从中能发现员工知识的断裂点,以便通过知识创新加以修复。

在知识创新过程中,由于外来知识的参与和外部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发生变异,变异将产生组织全新的知识基因,为组织创造全新的知识基因组,优化组织的知识结构。变异的发生也可能并不都是对科技成果转化活动有利的,也可能产生冗余知识或无用知识,这些知识需要有一定的选择机制加以分类管理。交叉选择为科技成果转化组织产生大量有效的新知识,组织内知识的交叉选择概率对知识创新效率与效果有重要影响。

4.3 交互反馈机理

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由成果对接、试验、试制、生产制造、市场开发诸环节联结的有机整体,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投入,后一个环节作为前一个环节的输出,对前一个环节知识创新发挥重要的反馈作用。

4.3.1 顾客与创新人才和团队交互反馈客户需求的知识也就是知识创新需要得到的知识。客户知识引导创新人才和团队知识创新的方向,并随时检验员工创新的知识的市场有效性。客户与组织的交互反馈是知识创新行为发生后的补偿优化式知识创新行为,交互反馈能充分暴露组织自身的知识缺陷,以创造缺失的知识弥补产品功能的不足。

4.3.2 技术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知识交互反馈技术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知识交互反馈,不仅发生在新产品投入市场之后,更发生在新产品概念形成之初,通过市场营销人员搜集客户知识,汇集整理客户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据此产生知识创新的构思。在科技成果转化全过程中,技术人员与市场营销人员反复不断进行知识交互反馈,使组织内的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市场知识与市场营销人员提供的服务知识、商品化知识、潜在需求知识进行交互耦合,在此基础上发现组织知识缺口,对组织知识创新提出需求与目标。

4.3.3 产品设计、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人员知识交互反馈 一方面,产品设计人员参与工艺研发与生产组织设计,使产品工艺与生产制造过程既能保证产品性能和质量要求,又能避免功能冗余,减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工艺设计、生产制造人员参与概念产品研发、样品设计,使工艺、设备、生产组织和产品设计有机结合,既能保证产品工艺和生产制造的可行性,又能开发生产制造潜力,提高产品开发的高效性。

5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螺旋循环运行机理

科技成果转化组织的知识创新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在不同知识转化模式的轮换过程中。按照日本学者野中郁次郎提出的知识创新的SECI模型,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相互转化形成一个知识螺旋,包括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4个循环过程。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运行机理的目标是“将创新的个人知识组织化、将创新的组织知识个人化;将创新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将创新的显性知识隐性化;通过知识的循环转化实现知识的进一步创新”。

5.1 社会化

社会化实质上是隐性知识在不同主体间的互动,是创造出来的隐性知识的共享。在组织中,能否共享隐性知识,关键因素在于经验或某种共同的经历。社会化的主要特点是需要人们运用感官,通过观察、体验、模仿等感性经验交流,来转换难以用语言表达的隐性知识。智者言传身教、团队的共同体验,以及亲密、和谐、相互关心的组织氛围和文化,都是保证个体间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有效途径。

5.2 外在化

外在化阶段是知识创新活动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在这个阶段,被分享了的想象和创意,能够通过语言、图像、模型、概念等显性知识的形式得到表达,并在成员之间传递。隐性知识已经由想象阶段迈向了概念性表述,成员之间的交流将快速和有效,在这种互动中越来越清晰的概念得以形成。

5.3 组合化

在组织知识的创新过程中,一方面是个人的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是知识创新的起点;另一方面,则是分布于不同个体、不同部门的显性知识通过组织内的知识网络发生交换和整合,最终形成转化组织的知识体系。知识组合化的过程也就是组织知识的形成过程。

5.4 内在化

内在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将经过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而成的知识转化为成员的经验与心得体会。内在化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随着新的显性知识在组织内的共享,员工开始将其内化,用来拓宽、延伸和重构自己的隐性知识体系,组织内的成员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新概念,将这些显性知识转化为自身的隐性知识,完成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

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创新的螺旋运行形式如图4所示:

6 案例分析

哈飞集团是一个建国初期建立的以军用飞机生产为主的大型军工企业,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为我国军工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80年代,哈飞在民的大潮中开始涉足汽车行业,开发微型车。哈飞集团的微型车开发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创新过程。

哈飞集团的知识创新是由问题引发和思维贯序共同作用触发的。20世纪70年代末,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哈飞集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军品市场萎缩,民品技术不过关,企业技术创新效率低下,经济效益逐年降低。同时,汽车行业却开始欣欣向荣,但哈飞却没有相关方面的核心技术知识,更无知识产权。因此,哈飞集团选择了国际合作、协同创新、自主开发的复合式创新路线。

在确定市场目标后,哈飞开始了艰苦的知识创新步伐。首先,哈飞在充分调研国内汽车市场的基础上,与国外汽车生产商进行合作开发,不仅将国外的先进技术加以学习吸收,还开发出了一部分自主知识产权,终于在1985年生产出松花江型微型客车。然后,哈飞与世界著名的设计公司宾尼法瑞那公司合作开发,1998年,拥有全部知识产权的“松花江中意”车正式通过国家鉴定,成为中国第一个通过定型鉴定的汽车。由此可见,哈飞的知识创新过程就是国外技术本土化、外部知识内部化、内部知识组合化的过程。

当掌握了大部分汽车产品开发的知识时,哈飞开始了知识循环提升的过程。在哈飞汽车占领了国内市场的一席之地后,哈飞转变开发理念,由协同创新为主向自主创新为主进军。1999年6月哈飞中意参加了北京国际车展,2000年作为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第一次作为中国汽车参加了第70届日内瓦国际车展。哈飞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哈飞的汽车研发技术知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哈飞的知识创新取得巨大的成功。

7 结论与展望

第8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机制”是一个系统内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的综合体。此处主要指一个或多个组织机构依据特定的规章制度、优化整合相关资源和应用具体的方式方法来开展工作的过程及其效果。“教育科研激励机制”主要指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奖励等方面的制度总和及其实施效果,包括教育科研管理机构、从事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科研人员或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评价制度、教育科研奖励制度等要素。本文主要对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科研机构及普通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进行论述。其中,教育科研机构主要指区域层面(市、区两个层面)的教育科研机构。

1.教育科研现有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基础教育阶段,现有的评价激励机制的不足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单一化,缺乏针对性。例如,区域教育科研专业人员与中小学普通教师由于岗位性质、专业学科背景、工作特点的不同,在开展同一层次或级别教育科研项目研究活动的目标和效果评价与激励中没有采取差别化对待的方式,缺乏合理性和针对性。第二,教育科研成果评价过于重视和著作出版的数量和级别,忽视成果自身的质量和应用推广价值及实际效果。第三,教育科研评价考核周期多采用学期或学年度的时间段,催生了教育科研急功近利的思想和“快餐式”成果。第四,过于细化的评价激励指标和繁琐的程序尽管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兼顾公平”的原则,但也容易给教育科研的自主空间和创新发展戴上机械式的枷锁。

2.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弱化科研激励动力

实施绩效工资政策前,基础教育科研机构与中小学校可以根据科研人员和教师开展或参加教育科研活动的情况(如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数量、及出版著作的数量和级别、教育科研获奖成果数量和层次,等等)给予教师一定的科研奖励,包括颁发荣誉证书、发放物质(或津贴)奖励、评优晋职提干政策加分等,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中小学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然而,近几年来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实施后,由于绩效工资制度本身设计的局限性,教育科研奖励的一些基本要求难以在教育科研机构以及中小学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中体现,尤其是原有对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的物质(或津贴)奖励难以实施。教育科研工作对于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而言是属于其自身工作的要求的,但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目前还处于一个激励的发展阶段。尽管我们在科研奖励方面提倡以精神激励为主,但教育科研工作的辛苦付出得不到合理的回报,也会一定程度上挫伤教育科研专业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3.科研项目经费过度监管限制科研自由度

由于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监管不力、科研人员行为道德不当等原因,教育科研经费在早些年确实存在被挪用或侵吞、支出杂乱无章、绩效较低等突出问题。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从多个层面和渠道着手开展对教育科研经费的监管和督查,但在具体实际操作中仍存在“科研经费是由课题负责人及课题组全权支配还是由单位统筹支配”“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可用于与项目研究相关的科研活动”“科研经费是否可以有一定比例用于奖励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管理部门经费监管行为是否存在过度”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实践操作层面界定不清晰,给教育科研人员和一线教师带来了新的困惑,也影响了教育科研的创造性。

二、创新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思路与策略

1.总的思路和方向

(1)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教育科研激励是对人的激励。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认识和考虑人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为发挥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性、主动性、能动性和积极性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保障。

(2)掌握激励机制的内涵和特征教育科研激励机制具有系统性、引领性、针对性等特征。系统性是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对教育科研评价的制度建设、操作规范有全局性的设计和有序组织。引领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重在发挥引领性作用,激发教育科研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针对性主要指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针对不同的项目、不同的工作内容或成果、不同的对象提供适切性的、个性化的评价激励措施。

(3)遵循教育科研自身的规律教育科研发展有自身的规律,其主要体现在:第一,教育科研要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引、方法应用和学术规范,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第二,由于教育对象和教育行为的特殊性,教育科研工作的成效及成果价值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而且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检验才能得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具有一定的延后性;第三,某一教育科研机构、中小学校或区域的教育科研发展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走向成熟,具有阶段性。因此,构建教育科研评价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教育科研发展的自身规律。

2.具体方法与策略

(1)构建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首先,明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不同于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的科研机构更注重理论上的构建和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也不能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普通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更注重理论应用和实践创新。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处于教育科研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中枢位置。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具有为区域教育行政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研究、组织区域教育科研工作、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实践、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推广和应用教育科研成果等方面的职能。其次,掌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现有科研人员的组成结构、能力水平和工作任务。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的专业人员主要包括教育科研人员、教学研究人员、编辑人员等三大类型,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占较大比例。不同类型的专业人员的工作性质和任务也有较大差异。例如,教育科研人员的工作重点是科研项目研究、教育政策调研和指导中小学教育科研;教学研究人员的工作重点是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中小学学科教学实践;编辑人员的工作重点是报刊杂志、课程教材或教辅资料的组稿和编辑以及区域教育科研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新进展和新成果的推介。因此,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内部的教育科研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型专业人员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的评价激励措施。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实施教育科研引领、组织和评价功能。区域教育科研机构应成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成员可以以所在单位学术(或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育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统筹组织本单位教育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对本单位教育科研工作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等等。最后,关注区域教育科研机构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整体水平较高,对其的评价激励要立足于在理念和方向层面的引领,重点对优秀及骨干人才提供制度支持和奖励,以发挥其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2)构建中小学校教育科研激励机制的方法与策略首先,明确中小学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性质和职能。中小学校的工作重点是立德树人、教书育人。教育教学工作和德育工作是中小学校的主要任务。中小学校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发挥教育科研在推动学校办学理念创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中小学校承担的教育科研项目应以应用研究、行动研究和实践研究为主。其次,掌握中小学教师队伍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科研有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应用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改进、形成教育教学特色和成果,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丰富职业生涯的内涵。学校教育科研管理部门要对学校教师科研能力水平的现状有准确、到位的把握,并结合学校的整体发展需要,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提出合理的发展目标。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科研水平较为薄弱的学校应以特定项目为依托,骨干教师参与为主,发挥骨干的示范辐射作用;对于有一定科研基础并需要进一步发展的学校,可探索以校本研究方式组织学校教育科研工作,鼓励多学科骨干教师参与;而对于科研基础较好的学校,则可以鼓励以学科、团队研究为主,激励全校教师的参与。再次,成立学术委员会和教科研管理部门,实施教育科研引导、组织和评价功能。中小学校学术委员会可以本校学术(学科)带头人为主,也可外聘若干学术顾问。鼓励中小学设立科研处、教科室(教科所)等形式的教科研管理部门。中小学教科研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系统设计和制定本单位的教科研规划及相关规章制度;对教师课题申报、课题研究、成果推广等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对学校教师教科研工作成效及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对优秀成果予以奖励并推广应用。最后,关注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策略的重点。相对于教育科研机构专业人员的科研激励策略而言,中小学校对教师的科研激励策略可以更加细化和具体。在对优秀和骨干人才激励的基础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激励要照顾到教育科研水平不同的教师之间的差异和发展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激励策略,激发全校教师积极投身于教育科研实践的热情。

第9篇:科技创新治理范文

河南省邓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南阳 474150

[摘要] 目的 对急性心肌梗心血管内科治疗进行护理临床探讨。方法 112例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患30例、女患26例,平均为(56.4±5.8)岁;研究组:男患31例、女患25例;年龄47~78岁,平均为(56.6±5.7)岁。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心血管内科治疗及护理后,相应临床症状皆得到明显缓解;研究组患者在抑郁与焦虑的改善及住院时间与复发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结论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

[

关键词 ] 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4(b)-0038-02

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心血管内科中比较常见,而我院近几年的临床实践来看,该病属于多发病之一,常见病因主要是心肌畸形坏死或者缺血等所致[1]。急性心肌梗死若不及时给予治疗处理,进展后对患者身心健康都会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了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及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除了要做好患者的积极治疗外,还应给予有效与合理的护理策略[2]。基于此,我院针对接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展开了研究,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效果,现将结果作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接待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全部经过常规及病理检查确诊,皆符合WHO制定有关于AMI诊断标准[3],所有患者皆有不同程度的言语障碍、意识模糊及心律失常等。112例患者根据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自56例患者,其中对照组:男患30例、女患26例;年龄45~79岁,平均为(56.4±5.8)岁;合并症包括糖尿病6例、高血压8例、冠心病12例等;梗死部位包括23例后臂、19例下臂及14例前臂。研究组:男患31例、女患25例;年龄47~78岁,平均为(56.6±5.7)岁;合并症包括糖尿病7例、高血压7例、冠心病11例等;梗死部位包括24例后臂、18例下臂及14例前臂。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等一般资料上经统计学分析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可比性很强。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主要有对症支持、病情观察,而研究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血管内科全面整体护理,具体的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之后,一般会出现疼痛、胸闷及濒死等症状,随着进展这些症状可能会加重,因此患者极易出现紧张、焦虑与恐惧等不良情绪,这些都会引发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度提高、血压增加、心跳加快,进而会造成患者的疾病恶化及心律失常等。为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积极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采取有效的方式同患者交流与沟通,详细解释该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方法与效果,同时将预后及不良反应情况告知患者,以便患者做好心理准备。若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让该病治疗成功的案例作现场说法。护理人员在于患者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必须言语平和、态度真诚,以便最大化促进患者不良情绪缓解,最终使得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②用药护理:AMI药物治疗可以采用300mg氯吡格雷与300mg阿司匹林,行嚼服,可以辅助给予50000IU肝素,行推注处理,若患者符合溶栓指征,则可以采用静脉滴注150万IU的尿激酶处理,但应在半个小时内滴注完毕,此外睡前还应采取口服10mg/d阿托伐他汀处理,一个疗程以四周计,总计治疗三个疗程。③饮食护理:在整个治疗期间,必须加强患者的饮食护理,饮食要以低盐、低脂及流质饮食为主,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以适当增用维生素与维生素,饮食不宜过饱,以少食多餐为宜,从而减轻患者心脏负荷。对于吸烟与饮酒患者必须禁止,若有条件要增加蔬菜与水果的摄入,同时要避免便秘的发生。④疼痛与吸氧护理:AMI患者会发生剧烈疼痛,故而在患者疼痛期间,护理人员必须加强重视,对疼痛的部位与性质进行仔细观察,同时采取对症处理,若过于严重则应及时告知相关主治医师,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完毕。一般情况下,可以采用镇痛药物给予缓解。AMI患者即便未发生肺部感染也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缺氧,时常觉得自己胸闷,故而需要给予这类患者积极的吸氧护理,尽量缓解他们的胸闷与疼痛;若患者有肺部疾病则应根据动脉血气分压来加以处理[4]。⑤健康宣教:在患者出院时,要提前做好相关的健康宣教,同时要做好相关的出院指导工作。让患者明白AMI同高血压、糖尿病及肥胖症之间的联系,遵照医嘱合理用药,这尤其体现在出院后,必须按照医嘱用药,必须坚持继续用药,同时定期回院复查,适当做一些体育活动,运动量应根据身体的康复情况适当增减。此外,出院后要注意饮食的调节,生活不能一味享乐,还应加强劳逸结合,禁烟酒,养成一种有规律的良好生活习惯。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主要为两组患者的抑郁与焦虑改善情况,同时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复发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其中抑郁、焦虑改善采用焦虑抑郁评分量表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相关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8.0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心血管内科治疗及护理后,相应临床症状皆得到明显缓解;研究组患者在抑郁与焦虑的改善及住院时间与复发率等方面都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据分析可见表1所示。

3 讨论

在心血管内科中,急性心肌梗死属于其中发病较快且常见的一种疾病[5],由于病情恶化较快,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对患者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虽然急性心肌梗死病症的治疗方式有很多种,可是不同治疗方式效果都不相同,而近些年我院采取内科治疗策略取得的效果比较明显,不过在治疗基础上给予了积极的全面整体护理策略。本次研究针对接待的112例患者进行探讨,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心血管内科全面整体护理,护理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抑郁症状的改善、焦虑症状的改善、住院时间及随访复发率上皆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前述观察指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性显著(P<0.01),有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本次研究组给予积极的护理治疗策略,用药的护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同时缓解他们的疼痛,并促进缺血组织的血管新生,在一定层面上也可以降低心肌缺血事件发生;而给予科学合理的饮食护理后,能加强患者预后[6];给予疼痛与吸氧护理,能加强患者的耐受力与抵抗力,而健康宣教与出院指导则可以让患者出院后养成一种良好与科学的生活习惯等。

[

参考文献]

[1] 赵峰.急性心肌梗死心血管内科治疗及护理[J].吉林医学,2013,24(8):5046.

[2] 曹跃梅.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3,21(11):2853-2854.

[3] 黄莉.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3(23):529-530.

[4] 王东霞.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护理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3,5(9):1318.

[5] 陈丽.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2,8(17):712-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