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预算管理制度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预算管理制度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预算管理制度论文

第1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1.预算管理意识不强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都流于表面,根本原因在于医院预算管理的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医院的预算管理的重心仅仅在于年度预算的编制,而对于预算的执行管理却缺乏有效地执行和监督机制。另外,由于缺乏医院领导层的支持,使得年度编制的预算在执行中面临随时更改的状况,这充分体现了医院预算管理意识的薄弱。

2.预算管理机构配置不科学

我国大部分医院的预算管理机构是临时性的,或者由财务部分兼职的,极少数的医院拥有专职的预算管理机构。由于预算管理机构配置的不科学,也缺乏专职的预算管理人员,使得预算的编制过程中已经远离了医院的战略目标,预算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也根本不存在预算的考核和评价机制,累积的问题在下一年度还会重复出现。

3.预算编制方法落后

就预算管理而言,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起点,是预算管理的重中之重。但现阶段医院编制预算时大多采用的是落后的增量预算法。这种预算方法十分简单,当医院的预算环境以及业务发生重大改变时,简单地增量预算法无法对预算的改变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从而导致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出现很大的出入,最终导致预算的管理的形式化。

4.缺乏预算考核和评价机制

就算是再科学严格的预算管理制度,都无法实现编制的预算完全无偏差的执行。要促进预算执行效果的提升,必须加强预算管理的考核和评价。现阶段预算管理的考评机制是缺乏的,从而预算执行的部门的工作业绩很难予以量化的考核。有一部分医院虽然构建了预算考评机制,但是这仅仅从财务的角度进行评价,而且评价的参数、指标都无法进行量化,从而也无法真正的发挥考评的作用。如果没有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那么,预算管理实质性效果就很难得到突出,预算管理初衷和目的就很难实现。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预算的管理方式

1.新医院会计制度配置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要实现医院预算管理的目标,就必须配置科学合理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组织制度的保证是实现预算管理目标的基础。医院可以构建三级的预算组织管理架构体系:一是医院的领导班子负责指导预算编制的;二是成立专门的预算管理委员会,由预算管理委员会负责预算的编制的具体执行以及预算的执行考核评价;三是各科室、各业务单元为预算的执行层。通过三级预算管理组织架构的合理配置,实现预算职能的科学分配,理顺预算编制流程管理,明确职责。

2.新医院会计制度采用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

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主要表现为原则性和灵活性。原则性指的是医院编制预算时应当采用某种基本的编制方法,灵活性指的是医院编制预算的过程中还应当灵活运用其他方法,结合其他方法才能编制出科学合理的预算。这是因为医院的业务复杂,单一的编制方法无法准确反映出医院的预算科目,因此,需要根据不同业务的特点进行编制。

3.新医院会计制度健全预算编制、执行监控制度

监控制度指的是预算编制后,执行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预算的编制的要求,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监督和控制。预算监控要涵盖医院的全部科室和岗位,要对每一个业务流程和环节进行监控,通过多样化的监控方法,以及严厉的监控手段,发现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保证年度预算目标的完成。

4.新医院会计制度构建严格的预算考评机制

严格的预算考评机制是对预算执行结果的考评。考评的目的是发现考评目标与考评结果之间的差异,并找出差异存在的原因,并且针对这种结果予以适当的奖惩的制度。通过考评,对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并予以惩戒,对预算执行结果较好的科室、岗位和个人,予以适当的奖励,从而提高预算执行的效果,确保预算目标的实现。

三、结论

第2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构建;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通过财务预算进行企业管理是一种具有战略性、全员参与的管理体制,企业要想驾驭市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节约和使用资源的环节,必须通过快捷、准确的财务预算来给企业的管理者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一个好的财务预算机制,可以使企业有效的回避风险,使企业向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 

1 当今企业财务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1.1 预算人员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的主管部门对企业的预算如何去运作存在很多模糊的认识,很多企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企业能得到其他单位的认可,才制定了一系列看似严格的本企业财务预算制度性文件,然而企业不应该把财务预算作为自身的管理制度去补充企业管理制度上的空白,而是应该把企业的预算管理作为企业战略发展的助推手段,我们不仅要关注企业的财务预算制度,还应该关注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实施和落实情况。 

1.2 建立企业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在实行企业财务预算的管理中,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企业预算管理机构,大部分都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兼管,也有的由计划部门来管理,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没有组织部门保障,在日常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冲突和矛盾,企业中没有协调的委员会进行协调。其次,企业中没有相对完整的财务预算制度也是当今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就使很多企业在财务预算时十分简单,使企业财务预算工作有名无实,企业预算人员也没有严格的规范可以遵循,影响了企业财务预算工作的有效开展,失去了应有的作用。 

1.3 对预算的实际效应缺乏足够的认识 

在实现财务预算的企业中,财务预算管理和企业战略管理的关系处理的不好,造成了企业只注重计划、协调和控制的作用,而没有重视财务预算在企业实际管理中作用的发挥。 

1.4 企业认识上片面 

很多企业认为财务预算是纯粹的财务行为,应该由企业的财务部门全面负责管理和控制,而随着现代企业意识的加强,企业预算已经形成业务预算、资金预算、利润预算等综合性的预算体系,财务部门仅仅作为预算中的一个体系,为各部门提供预算编制的原则和方法,对各种预算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所以,企业财务预算管理是企业全面的管理行为,应该由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组织和指挥,由业务、投资、筹资、管理等各部门协调完成,所以我们不能将财务预算看成是企业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任务。 

2 构建合理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2.1 制定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企业的财务预算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管理和约束,如果企业的财务预算没有站到一定的高度上,也只能算是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提高竞争力没有太大的帮助,最终会使企业失去发展的方向,所以企业的财务预算过程必须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目标,企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也决定着企业的预算模式,预算重点工作和预算目标的确定过程;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只有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才会散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所以,企业应该首先根据市场的经济情况,制定出本企业的长期和短期的发展目标,然后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制定出本企业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方向,使企业的财务预算真正的发挥实效。 

2.2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 

有效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顺利执行,企业一旦制定出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就成为所有参与企业预算人员必须遵守的规范,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依据,在制定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规范的时候,必须依据有关的方针政策来制定,内容要详实,通俗易懂,每个工作流程的要求都要有,使得企业的整个财务管理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从而保证企业的财务预算工作有效的开展。 

2.3 细化企业财务预算的项目,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虽然很多企业都在进行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管理,但管理的力度和方式方法的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是不同的,企业在制定财务预算的时候一般分为业务预算和资本预算,每一项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求规范,流程要科学,企业要根据自己本身的特点制定出从生产到销售一系列的基础管理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预算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细化管理,责任落实到人头,企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动态管理,减少企业预算的盲目性,使得企业的财务预算真实、有效、合理。 

第3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经营计划;价值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框架

ABSTRACT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has been widely used as an effective way of management in western corporations since 1920s, and rich experience has been accumulated. From 1980s on, several new budgeting models have emerged in theoretical world, including Activity Based Budgeting, Kaplan Budgeting Model and Beyond Budgeting. In China, companies and corporations began to apply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since its 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By learning to the western experience and exploring actively by themselves, they have established a budgeting system that is proper in Chinese business environment. However, there still are some disadvantages in some respects.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the disadvantages have been concluded in both comprehension and application of budgeting under the requirements of Value Based Management (VBM). In order to remove the above defects, with the guidance of the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for Chinese Corporations, som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group corporations are given under the enlightenment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hina Mobile in four aspects as join of strategy and budgeting system, fix of budgeting goal, enforcement and control of budgeting, as well as review of budgeting. These suggestions are aimed to make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a better tool for management in Chinese corporations to strengthen their competency in international market.

Keywords: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operation plan, Value Based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Budgeting

目 录

摘 要 Ⅰ

ABSTRACT Ⅱ

第一章 引 言 1

1.1选题背景 1 1.2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方法 1

1.3论文结构 1

第二章 国内外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文献回顾 2

2.1国外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 2

2.2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的发展 3

2.3本文的研究贡献 4

第三章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5

3.1中国式预算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5

3.2理论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5

3.3实践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6

第四章 对中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的建议 10

4.1战略与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 10

4.2预算目标的确定 10

4.3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 11

4.4预算调整与员工激励 12

第五章 中国移动全面预算管理案例介绍 14

研究结论和意义 20

参考文献 21

第一章 引 言

1.1 选题背景

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曾对现代工商业企业的成熟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后,这一方法很快就成了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20世纪80年代一项对美国400家大型公司的调查研究表明,当时几乎所有的大型美国公司都运用了预算这一方法。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管理控制的目标从完成生产的品种,产量计划,逐渐转移到追求企业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上来。全面预算管理由此不断引起重视,并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被放到企业经营机制和战略管理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从而在实践中被一些企业大力推行。相比于成熟经济体的全面预算管理,中国的企业无论是在认识上还是实践上都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对于中国预算管理的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结论及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中国企业实务中存在的种种不足,提出的中国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框架为指导,分析了我国全面预算管理的现状,并对国内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从战略与全面预算控制体系的对接,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和预算考评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并介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较为成熟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以期对中国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有所启示。

1.3论文结构

本文其他章节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是相关的理论和文献回顾,主要包括国外理论发展和国内相关文献介绍。第三章是有关中国的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分析。第四章是针对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建议。最后一章是介绍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的案例。

第二章 国内外全面预算管理理论和文献回顾

全面预算管理是涉及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具有全面控制和约束力,决不仅仅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理解和把握全面预算管理应该立足于公司治理机制,它不仅是一种管理制度和控制方略,更是一种管理理念。

2.1国外预算管理理论的发展

自20世纪20年代全面预算管理在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杜邦公司、通用汽车公司产生后,很快就成了大型现代工商企业的标准作业程序。经过60多年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完善,到8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和高新技术的发展明显加快,消费者主权意识也空前强化,从而使得预算或财务控制暴露出弊端,主要表现在预算控制不能同时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和忽略了预算或财务指标所依托的物质内容。同时,由于新的制造环境下间接费用在产品比重中增大、管理费用和销售费用在企业成本中比重增大,标准成本制度在管理制造(间接)费用上的弱点也暴露出来,从而发展出以作业成本制度(包括作业预算)为代表的新的成本管理技术。

一、作业成本制度与作业预算

作业成本制度(ABC)由美国教授Kaplan和Cooper创造,在作业既定的条件下,可以简化为“Turney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其纵轴是说成本分配方法:按资源动因将耗费的资源分配到作业,再按作业动因将作业成本分配到产品、服务或客户;其横轴是说如何优化被分配的成本即通过优化流程来优化作业,通过优化作业来优化成本。作业成本计算的关键是确定作业成本和动因。解决的途径在于“分解”——分解流程或/和分解作业成本项目,最终达到一项作业一个动因的理想状态,否则还可继续分解。在作业成本基础上编制的预算就是作业预算。

二、Kaplan预算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哈佛大学Kaplan教授对管理会计的卓越贡献,除创造作业成本制度以外,还与Norton创造了平衡记分卡,并在保持原有预算的基础上,通过平衡记分卡将预算与战略、与非财务指标联系起来,形成Kaplan预算模式,使预算适应新的环境。图2说明了该模型,从中可以看出:预算和战略的连接纽带是平衡记分卡;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的连接图中没有显示,是通过绘制战略图来实现的。预算与战略的连接,为发挥预算在集团公司中的整合作用提供了新的途径。

转贴于 三、超越预算

20世纪90年代,欧洲学者提出“超越预算”(Beyond Budgeting)的概念,目的在于否定现行预算理论和方法,在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引起不小的轰动。倡导者认为,现行预算理论与实务弊端丛生。例如:预算“钉死”在一个固定数据上,缺乏持续改进的理念;内在“命令——控制”的集权思想;基于历史数据,不能为经理提供有用的信息;助长内部各单位间的分散化和冲突;浪费时间,助长官僚主义等。因而,他们主张放弃预算作为业绩指标的做法。超越预算有其合理性,但是,预算最突出的优点是系统性,在没有预算的情况下,如何系统地确定、计量、反馈和评价那些没有直接勾稽关系的非预算或非财务业绩指标,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重大实务问题,或许这正是它不能被广泛接受之原因所在。

2.2国内预算管理研究的发展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我国经济逐渐融入国际竞争,预算管理也越来越受到我国企业和学者的重视。自上个世纪就就是年代以来,我国财会管理期刊上刊发的关于预算管理的文章也明显增多,但是这些文章出了经验介绍外,多为一些一般性的建议和指导。

国内预算管理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思想是苏寿堂(2001)等人提出的企业预算管理主要具有四种职能,即规划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和业绩考核职能。苗振亚(2001)认为应从战略管理会计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企业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目标应该更好地和企业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潘爱香(2001)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内容,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时即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之后第三层次的法律文书,明晰弃权则空间和责任区域,并通过制度化石企业的决策,行为和结果得到高度的协调与统一,高晨(2004年)认为全面预算管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战略保障体系是全面正和企业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经营管理制度,处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位置。于增彪(2004)等人认为预算时正和企业资源的有效方法,而不仅仅作为一种控制费用的手段。

2.3本文的研究贡献

会计理论可分为会计学家的理论和会计工作者的理论,前者强调方法论,后者重点解决实务问题。统计到的关于预算的学术论文大部分属于会计工作者的预算理论。国外文献关于会计学家的理论很多,但国内对这方面几乎还没涉及,这是我国预算研究的缺陷;另外,统计到的论文内容上可分为四类:预算管理模式、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工作分析报告。其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工作报告,基本上为作者从自己某一方面的观察和感想出发,缺乏完整性;问卷调查与案例分析的论文为真实地了解预算实务,深入开展预算研究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素材,但其规范性尚待进一步提升。

本文结合西方成熟的关于全面预算管理的研究给出了分析中国现状的框架,并且案例的编写也是本文的特色之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资料由辽宁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营口分公司提供,经整理加工形成。

第三章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3.1 中国式预算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

预算管理在我国企业整合中发挥的作用还非常有限。为了发挥预算管理的作用,将国外成功经验和我国实践结合,构造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是十分必要的。由于集团公司规模大,管理复杂,全面预算管理在集团公司的管理整合中具有典型性,所以构造集团公司预算管理系统的框架对于各类型企业开展全面预算管理都具有参考价值。

图2可以改进为图3的形式,内容更加明确,也与Kaplan教授的整体思想统一起来。图3不仅包含了编制、执行、计量、分析、报告、奖惩、鉴证(或内部审计)和技术支持等八个模块,明确了预算与财务会计及非财务指标的关系,而且明确了由战略到平衡记分卡,应该是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和人力资源四类指标,而不仅仅是预算(指标),而且四类指标并非事无巨细,只能是关键性业绩指标(KPI);二是预算往下的执行,显然不仅仅执行预算,应该还包括其他的KPI。

基于这一理论框架,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的现状。

3.2 理论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从价值管理的要求分析,目前我国企业的预算管理就存在不少误区,在理论层面,我国企业对预算目标的选择,对全面预算科学性与功能认识上的偏差具体表现为:

1. 在预算目标的选择上存在三种错误倾向。

一种是将预算目标等同于公司战略目标,结果使预算“高不成,低不就”;另一种倾向是认为预算只不过是对近期业务所做的预测,甚至将预算与预测混为一谈,结果使预算失去了明确的目标;再者就是为了预算而预算,把全面预算管理尤其是预算编制与公司价值管理本末倒置。

2. 对全面预算管理科学性的认识不足

表1—表9数据来源:南京大学会计系课题组《中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的判断及其评价》,会计研究,2001.4

如表1,在全面预算的科学性方面小企业认识不足。大企业面对市场主宰企业的严酷现实,以生产为中心的生产经营计划的不足之处暴露得十分明显,因此大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的要求更迫切一些,而且大企业也有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来开展这项工作。对于它们来说,由于存在大量的现金流量,进行全面预算的收益大于成本。而小企业可能因为一方面企业领导的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较为简单,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均受限制,实施全面预算缺乏必要的条件和动力,相应的对预算科学性就无法做一个较为明确的结论。

3. 对预算的功能认识上的偏差

理论上预算的功能被认为有两种:决策管理和决策控制。在实际中,预算则常常被用来作为控制费用的工具,其他的功能却被忽略了。企业普遍编制了生产销售和费用预算,而有关资本支出的预算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并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这说明企业预算对价值最大化战略的实施的支持功能有偏差。

3.3 实践层面分析我国预算管理现状

在实践方面,按照价值管理的要求,在组织的各个层面上应该都能做出有利于增加价值的决策,通过科学的程序和措施使企业的战略决策、资源配置决策、一线部门日常经营活动决策都符合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具体而言,价值管理包括三个步骤,如图5所示:①目标制定。从立足于价值最大化制定战略,到确定关键业绩指标、将价值最大化战略转化为具体的长期和短期奋斗指标,再到经营单位制定经营计划、财务预算以确定在未来12个月内为实现其指定目标应采取的具体步骤、确保有条不紊地实现目标。②过程管理。全过程监控企业的经营活动,跟踪业绩与计划、预算差异,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纠偏措施。③结果评价及反馈。通过成绩测定和相应的奖惩措施追踪指标的实现进度、激励经理和其他雇员努力实现目标,从而完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图4 价值管理的步骤

对照以上价值管理的要求,我国企业在运用预算管理上仍存在以下不足:

1.目标制定:预算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

一是财务指标不能完整、准确地诠释企业的价值目标,从而使预算的管理价值功能削弱。二是将预算目标与会计性质的业绩评价指标挂钩,使得管理者为达到预算目标,不惜采用盈余管理的种种办法。

2.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

如表2,在预算编制工作的组织上,中国尚有相当部分的企业未设置专门的预算管理机构。按照《公司法》规定:制定公司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是公司董事会的职权,审议批准公司的年度财务预算方案是股东大会的职权。如表3,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大部分由总经理对预算方案作出最终决定,董事会次之,然后是专门的预算机构,财务部门对预算指标作出最终决定的最少。这种现状与我国企业不甚健全的治理结构有关。

关于预算编制的种类,如表4,企业普遍编制了销售和管理费用预算,而有关资本支出的预算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并没有引起企业应有的重视,可见企业预算管理关注重点仍局限在生产经营领域。注重生产经营活动的预算控制是必要的,因为这将影响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企业对这些方面的预算较为重视,有利于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绩效。但是对于投资这样的重大项目缺乏预算,一方面说明企业事前对全部资金的投向和期限结构的安排并没有进行合理预测和准备;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投资活动尚未形成规范的行为准则,既没有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主营业务的安排,也缺乏事前的充分规划。现在大量企业失败的原因都是不审慎的投资,正是因为投资缺乏从企业全局角度出发的事前安排,致使投资方向与主营业务失去互相支持,投资资金由于缺乏规划而大量占用且难以产生效益,而形成周转不灵,最终出现投资损失。可见,投资活动的预算是中国企业目前的薄弱环节,也是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亟需加强的领域。与此同时,企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预算的比例也很低。这一方面仍然说明企业缺乏对整体资源的合理安排和规划,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长期发展规划的意识不强,对企业一年以后的财务状况、未来一年内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动性缺乏必要的分析与判断,这使企业长期规划和实现未来现金流动的整体统筹缺乏基础。以现金流量预算为例,它可以提醒企业注意合理的资金筹措与使用安排,而调查结果显示编制此预算的企业比例很低,说明大量企业在资金预算控制方面都存在不足,我国企业会计还局限于事后反映的狭隘领域,进行着低效运作。

第4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关键词:预算会计;问题;对策;会计毕业论文

 

本文讨论和分析了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措施。

1.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预算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的适用范围看,相当于国外的政府会计。自1998年实施新的预算会计制度以来,我国的预算会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以加强和规范财政管理为中心,在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编制部门预算、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行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实施使预算会计制度在核算内容上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原来的核算内容及核算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变化,迫切需要对预算会计制度进行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a.现行预算会计不能真实、完整地核算和反映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后出现的新业务;

b.现行预算会计不能为编制部门预算提供相关的会计信息;

c.现行预算会计不能全面、完整地揭示政府债务的真实信息;

近年来,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行了大量的国债,我国还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及外国政府借入了数量相当的外债,这些债务均为政府的现实负债,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反映。但是,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这方面的完整信息;

d.现行预算会计不能提供完整、透明的政府会计信息;

虽然我国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各有一套会计报表,并提供汇总的会计报表,但各套报表自成体系、分别编报,无法通过汇总生成政府整体的合并资产负债表,没有一套能够完整地反映各级政府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全貌的合并会计报表。现行预算会计虽然提供关于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包括未来财政年度的预算收支报告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但由于许多类别的财政交易(例如政府基金和预算外交易)并未包括进来,这些报告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政府整体的预算报告。

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的要求。近年来,我国财政投融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政府投融资主体多元化,随着私人部门介入公共领域,对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准确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实现与政府部门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一方面要求政府部门提供充分的信息来对成本进行计价、核算和比较。现行预算会计不能适应wto及国际竞争的要求。中国的入世关键是政府的入世,经济全球化使政府变成了企业或使政府企业化,既然是企业,当然就要按企业规则办事,这样才能生存和发展,而企业会计核算确认基础是权责发生制,因此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的现行预算会计不能较好适应政府公共管理的要求,不能实现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

2.改革我国现行预算会计的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公共财政框架的构筑以及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等改革的不断深入,现行预算会计的弊端和不足越发显现,必须对现行预算会计进行改革,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参照发达国家预算会计实践的成功经验,发展更为全面的预算会计。

2.1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预算会计新体系

我国的预算会计体系是预算管理服务的,预算管理体系决定了预算会计体系的群体构成。新预算会计改革基本保持了我国多年来行之有效的预算会计体系,只是在体系内部进行了局部的重新划分,这就是总预算会计、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这一体系,是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的预算舍弃模式和运行机制,它对于保护国家公共财产的安全完整,强化预算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现有的预算会计体系随着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界定不够准确。我们应按照国际惯例,预算会计体系由政府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构成,其中政府会计由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组成。因为,随着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财政部门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临近对象已延伸到原来的单位预算会计,对单位预算会计的依赖减弱,财政支出就是实际的购买支出或转移支出。各行政单位由于它只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其所有的资金都是财政资金,都要通过国库单一账户收付,其资金活动已通过总预算会计反映。因此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是总和分的关系。

2.2逐步转向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

权责发生制是使用者评价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必要手段,也是新公共管理体制下政府会计的改革方向,发达国家不同政府会计模式都不同程度地采纳了这一会计基础。根据权责发生制原则,收入只有在政府提供服务时才加以确认,而且在政府接受服务以后,就应该将相应的义务确认为当期费用,并将其作为债务列入资产负债表,这样,政府的财务报告就可以完整地反映政府的财政状况和运行成果;同样,权责发生制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上确认所有的经济资源,如新西兰将高速公路和其他基础设施确认为资产,并确认了其折旧费用,这样就会使政府更加注意其对有关资产的管理和维护,更好地认识未来的短期债务、更好地管理基础设施、更有效地重新分配预算。我国预算会计会计基础应是渐进式转变,先事业单位会计后政府会计,先报告系统后预算系统,先个体后整体,先地方后中央。在我国政府会计改革的初期,我们可以考虑借鉴德法模式的修订的收付实现制,即首先确认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实现收入和支出在各个期间的平衡,明确政府当期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

2.3改进完善政府会计信息体系

第5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关键词:财务预算考核 株洲段车间班组 分析症结 解决途径

财务预算管理是具有铁路运输企业计划、协调、控制、激励、评价生产经营等功能的一种综合贯彻企业战略方针的机制,是对企业相关的投融资活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未来情况进行预期并控制的管理行为和制度安排。西方有句谚语:“在管理活动中,如果没有监督与考核,再美丽的天使都会变成可怕的魔鬼。”用此来形容考核、监督工作的重要性是十分恰当的。没有考核,财务预算工作无法执行,财务预算管理变得毫无意义。

车间、班组是铁路运输企业的最基层组织,车间、班组财务预算管理是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我们必须建立健全车间、班组财务预算管理体制,特别是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促使车间、班组全员参与当家理财,努力提高货车检修质量,降低维修成本,实现株洲段的各项经营目标。

一、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

科学有效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应具备以下几点:

(一)建立层级管理的企业组织结构

考核是自上而下的层级管理系统,阶梯式结构是企业实施财务预算考核的基本前提,因为考核关系与管理关系是一致的,管理关系不明确,考核就无法进行。考核的最大权重永远掌握在职工的直接上级手中,直接上级是最了解下属职工的一个阶层,他们最有权利对职工的工作业绩进行评价。如果职工没有明确的直接上级,或者有多个直接上级,考核就不可能有合理的权重划分,也就会削弱主管对职工考核的坚定性与有效性,造成评分系统的紊乱。我们株洲段,采取的就是预算管理小组考核车间、科室,车间考核班组,只有这样层级明确、管理结构合理,财务预算考核才能够正常进行。

(二)设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体系

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是财务预算考核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做好财务预算考核工作,必须设立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指标,把好财务预算指标分劈关,总的要人人肩上有“指标”,人人手上有“斤两”。

(三)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

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大力推行财务预算考核,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强调责权利的有机结合,进一步完善财务预算考核办法,突出科学性、实用性和创新性,优化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全段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改进考核方式,实行年度、季度考核与日常考核以及重点工作事项督查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考核制度。

(四)普及职工的财务预算考核知识

财务预算考核对职工的知识储备、学习能力、判断能力等综合管理素质有较高的要求。货车修理段可以通过教育培训使职工明确财务预算考核的目的、方法、内容、程序、结果等等,通俗地说就是让全段职工明确财务预算考核考什么,谁考谁,怎么考。对全段职工的素质与技能进行强化。

(五)严格财务预算奖惩制度

在考核过程中,必须严格考核标准,规范考核程序,确保考核过程公平、公正,提高考核的效率和质量,增强透明度。要将考核结果作为评价车间、班组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切忌形式主义。

二、株洲段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现状

2010年,根据集团公司要求,株洲段进一步深化全面预算管理控制,完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一)建立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2009年2月份,根据集团公司广财发48号文《集团公司、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决定》,株洲段成立了全面预算管理领导小组,段长、书记任组长,段发文件《2009年成本预算管理办法》要求车间必须将成本预算分劈到班组,形成段、车间、班组三级成本预算机制,使全员参与到成本预算核算工作中。段下达株段财发[2009]1号《成本预算管理办法》和株段计发[2009]1号《成本考核管理办法》,落实责任考核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强化成本管理的刚性约束。近几年来,株洲段查缺补漏,将零散的财务预算制度进行有机串联,形成了财务处理程序制度、内部稽核制度、财务会计分析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货币资金预算及控制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监督制度、原始记录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财会信息化管理制度、车间财务会计工作细则、差旅费管理办法等一整套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财务管理制度与激励、考核机制相结合,形成完整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二)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预算管理核算模式

通过在株洲检修车间的试点,逐步建立段、车间、班组三级预算管理核算模式。一级:段每月根据预算工作量和预算单价向车间下达预算指标,季度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车间进行考核。二级:车间根据段下达每月工作量合理安排各项费用支出,通过材料核算系统,对本车间材料支出情况及节超原因做出准确分析。三级:车间通过历年班组成本支出数据,核定各班组单位成本预算,每月按照预计工作量下达给各班组预算指标,月末班组根据实际完成工作量和成本支出情况,向车间上报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车间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班组预算,使之趋近于合理,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班组进行考核、奖励。

(三)建立合理的财务预算下达模式

株洲段的成本预算分劈以不突破广铁集团公司下达的运输总支出预算为前提,努力加强车辆检修各环节的控制,降低检修成本;加强水、电设施节能管理,加强间管费用控制,深入挖掘生产管理过程中的成本控制潜力,大力开展修旧利废。其中:直接生产费的下达,货车列检费用我们按上年同期实际的到达、始发、直通工作量和辆单价下达预算;货车维修、段修、厂修费用,我们按调度科下达的临修、辅修、段修、厂修任务量和各自相应的辆单价分劈下达预算,按实际工作量进行考核。间管费用,我们采用“零基预算法”,对各项成本,分析其基本支出,再考虑新技术、新设备投入运用等,核定其定额,确保预算分劈下达科学合理。

(四)建立财务预算考核体系

株洲段要求各车间、科室每月上报成本预算执行情况分析资料,从而全面掌握全段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科根据车间成本支出情况,对比分析预算指标,将车间成本执行情况汇总编制表格,与车间共同核对金额并分析原因,再按成本预算执行结果进行考核。通过对2010年度成本执行结果的考核与奖励,把预算执行情况与责任人和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奖惩分明,从而使职工与企业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通过以上举措,株洲段的运输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段修、辅修工作量比去年同期下降,工资上调的前提下,实现了成本支出结构性调整,达到货车修理收支平衡,实现了2010年货车修理经营目标。

三、株洲段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症结分析

我们发现,虽然我们车间班组的财务预算考核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考核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充实完善。

(一)在车间班组考核指标的设计上还需进一步改进

年初株洲段制定下发的《关于下达2010年成本预算的决定》中涉及的考核指标与车间班组实际存在不适应的地方,考核指标有待进一步改进。如生产用电,预算下达到车间,但由于电表原因,却无法实现对车间的考核。

(二)在考核运行机制的健全上还需进一步增强

虽然我段一些车间每月已将预算分劈下达到班组,下月初车间根据班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了考核,但仍有一小部分车间没有考核到班组,我们要加强财务预算考核运行机制的全面实施。

(三)在考核人员素质的提高上还需进一步深入

目前,考核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有差距,存在考核怕得罪人的“老好人”现象。考核的成绩能否客观反映被考核车间班组的真实工作落实情况,主要取决于被考核车间班组的落实情况,同时实施考核的人员素质也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人员素质包括业务技能、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等诸多方面,绝大多数参加考核的人员素质较高,考核比较客观、公正,但大家毕竟工作、生活在一个大家庭,考核中难免会出现考与不考、扣与不扣的矛盾现象,有的甚至碍于情面,考核的原则性发生动摇,出现了应该考核扣分的情况而不进行扣分的情况。

(四)在考核的及时性上还需进一步改善

现在是2011年3月底,但时至今日,株洲段2010年4季度财务预算仍未考核到位,影响了广大职工对财务预算考核的积极性与热情。

四、对株洲段完善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的设想

我进一步了解了车间班组实际,形成了以下一些设想,以期能促进株洲段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工作,完善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机制。

(一)细化财务预算指标,完善考核奖惩体系

按照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要求,细化、量化、具体化财务预算指标。增强财务预算指标的针对性,不搞放之四海皆准的笼统原则,而应对不同车间、不同班组、不同岗位分门别类,确定不同的考核重点,制定不同的考核指标。健全领导分工责任制、牵头部门承办责任制和具体人员负责制,落实全过程跟踪监控和奖惩兑现,达到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身上有指标的工作目标。配合目标责任分解,修订现有的考核办法,使其详细又具有可操作性,从制度上确保各项目标既有标准,又有督导、检查、考核和奖惩,完善预算考核奖惩体系。

(二)注重考核人员的选拔培养,提高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

要选调工作认真、责任心强、业务熟练的同志从事考核工作,注重加强对考核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责任心教育。使考核人员具备一种敢抓敢管、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当“老好人”遇到矛盾绕着走,凡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凡是领导安排部署的工作,都盯住不放,一抓到底。通过集中学习和网络交流的平台,组织各级预算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扩大学习交流的机会和范围,使每一个参与预算管理体系的人员了解该系统的运作和流程,理解各项制度出台的原因、意义,为株洲段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体系的良好运转搭建人才基础。

(三)建立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信息反馈机制

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信息反馈机制的建立能进一步严格考核程序,完善考核方法。此外,反馈机制的建立对提高财务预算考核工作的质量有促进作用。一方面,它要求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结果必须全面、准确、客观、公正,另一方面,也可以给车间、班组一个申诉的机会,车间、班组可以对一些有出入甚至不符合事实的情况进行说明、补充和纠正,从而使年度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结果更准确、更全面。

(四)建立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监督管理机制

定期不定期到各车间、班组抽查指导季度考核落实的情况,对车间、班组的季度考核应加大监督力度,以确保季度考核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加大对年度考核的督察力度,进一步提高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工作的权威性,充分发挥车间班组财务预算考核的激励导向作用,确保株洲段各项经营目标的全面完成。

参考文献:

第6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被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般以规模大小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忽视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情况,对广东省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为调动高校扩招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办学自、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改革现行高校经费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实行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一是按学生不同层次和专业折算的学生当量,以学校不同类型的生均定额标准核定高校正常经费:二是根据2002年高校经费生均支出水平,并考虑省级财政的承受能力,核定2004年新增的正常经费生均基准定额为6300元/生,省属普通高校执行生均基准定额,专科学校下浮10%;三是清理归并现有各项专款,重新设立少量专项资金,包括按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及广东省建设创新强校工程设立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四是实施范围包括20所省直属普通本专科学校、3所部委属学校和5所省市共建学校。

2《办法》实施以来,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办学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造成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绩效不好。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因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二是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的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三是盲目扩大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生均基准定额四年保持不变,忽略了通货膨胀和办学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有所下降。《办法》明确规定:“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前,学校按要求准确填列有关数据,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审核,广东省财政厅结合财力可能并考虑学校当年的增支因素,与广东省教育厅商量、确定下一年度的生均定额”。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2004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选择“高校基本建设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但需要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但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八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前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绩效预算理念,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1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2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3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2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给有关行政部门。3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

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等。作为绩效指标在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二)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绩效预算是世界性的财政改革潮流,是广东省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从国外推行绩效拨款或绩效预算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实践中也正在不断的接受检验。因此,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广东省应在实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绩效预算模式。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广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广东省政府财政对高校投入实行“综合定额+专项”的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花钱买效果”的绩效观,但是尚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要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和本年度在校学生规模、类型核定当年“综合定额”,改变四年以来未变的现状;(2)加强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改革,增强统计“生均培养成本”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其真实性和可靠性;(3)根据通货膨胀以及广东省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对“综合定额”进行调整;(4)加强对“专项”绩效评价的追踪问效和责任意识,避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2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政府对高等教育投人实行绩效评价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通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推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信息和支出成本,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是政府财政部门按某种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拨付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绩效指标体系成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3合理设计评价指标。绩效指标指专门用于评价产出和成果的数值或特征的指标,是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它基于公共支出的价值判断,是用于指导政府支出所“购买”的效果或结果。现有的广东省财政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块: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财政资金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这种指标体系重点是关注资金的投入,以及事后的效益分析,尽管对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预算的目标来说还是不够的,应该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投入、过程、产出和发展四部分:

(1)投入指标包括经费来源结构(财政性资金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

(2)过程指标包括经费使用结构(具体包括生均事业支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教学业务费与公务费比率等)、设备与设施利用率,包括图书资料借阅率、电子文献下载率、实验室开出率、仪器设备使用率等。

(3)产出指标包括教学成果产出(毕业率、获得学位率、就业率、每百名师/生获教学奖人数)、科研成果产出(教师平均科研成果、学生平均科研成果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评价(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教师和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满意度、每百名学生获奖人数)。

(4)发展指标包括基础条件状况(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占有图书资料和教学实验设备量、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比例、生师比))、专业教育能力(学科学位点数量、规划课程开设率、学分完成率)及财务支持能力(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

第7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与财政经费相对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目的的高等教育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被提上日程。本文分析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揭示了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绩效评价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一般以规模大小和增长速度为价值取向,忽视了投入资金的效率和效益,导致部分高校盲目扩大办学规模而忽视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损失浪费现象严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经费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为主题的高等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以此为契机,结合实际情况,对广东省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和创新进行了探讨。

一、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现状

(一)《广东省省属高校经费预算管理暂行办法》(下文简称《办法》)的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4年,为调动高校扩招的积极性、扩大高校办学自、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广东省改革现行高校经费基数加增长的拨款方式,实行学生综合定额加少量专项资金的新的预算管理办法。广东省实施高校经费预算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一是按学生不同层次和专业折算的学生当量,以学校不同类型的生均定额标准核定高校正常经费:二是根据2002年高校经费生均支出水平,并考虑省级财政的承受能力,核定2004年新增的正常经费生均基准定额为6300元/生,省属普通高校执行生均基准定额,专科学校下浮10%;三是清理归并现有各项专款,重新设立少量专项资金,包括按中央和省有关规定设立的专项资金以及广东省建设创新强校工程设立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专项资金;四是实施范围包括20所省直属普通本专科学校、3所部委属学校和5所省市共建学校。

2《办法》实施以来,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投入,为广东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的提升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以办学规模为导向,忽视办学质量,造成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不高,绩效不好。这种模式下的拨款依据是在校学生数量,生均成本实际是往年的决算数而非合理的成本。由于拨款的标准无法体现高校之间的资源利用效率与社会效益方面的差别,在校生数量多的学校获得更多的拨款,导致高校在数量和层次结构上盲目扩张和升级,并因缺乏绩效评价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滑和教育经费的浪费。二是以争取更多拨款为导向,忽视学科和专业设置。部分高校不是以自身优势为主,而是设法增加所谓的低成本专业。无法引导高校实现教育数量与教育质量的统一,也无法引导高校提高办学效益。三是盲目扩大建设,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四是生均基准定额四年保持不变,忽略了通货膨胀和办学成本上升等因素,使得高等教育投入增长有所下降。《办法》明确规定:“在编制下一年度预算前,学校按要求准确填列有关数据,报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审核,广东省财政厅结合财力可能并考虑学校当年的增支因素,与广东省教育厅商量、确定下一年度的生均定额”。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

1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尚未建立。2004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试行方案》,并选择“高校基本建设财政贴息贷款”项目和学科专项等进行试点。虽然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已经建立,但需要在实务工作中不断完善。而专门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还只处于理论探讨中,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科学、规范和合理的评价体系。

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分类,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学生层次的开支具有不同的特点;二是评价指标的通用性,由于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公共性与复杂性,找到合适的指标来反映所有的项目难度较大;三是评价标准如何制定,即使同属一省,但由于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同,使得评价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比性值得深究。

2未建立对应的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的缺失,使得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绩效评价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

目前,部分高校在预算管理上只重视争取更多的经费和把钱花出去,而忽视了预算资金的有效性和效率性,没有从源头上控制没有绩效和低绩效的教育投八项目。在教育投资责任上也没有形成绩效考核和追踪问效制度,导致已经实施的高等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3未形成有效的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的绩效监控机制。目前,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监督制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以及经济责任审计等,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审计或检查的内容仍只注重于合法性和合规性审核,未转向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评价;监督工具以事后审计为主,没有引入以事前定目标、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的效益审计。

二、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

(一)建立绩效预算理念,引入绩效拨款机制

绩效预算的核心思想是:“绩效与结果相挂钩,预算以绩效为依据”,具体包括三方面:1以结果为导向。这种结果是一种社会效益,是产出的进一步延伸。例如,政府修建了一条高速公路,这条路就是产出,而这条路带来的效益——社会综合效益(如公众的交通便利、企业的运输成本减少、地方经济的带动等)才是结果。2以绩效为依据。资源的配置必须以产生的绩效即社会综合效益为依据,绩效越大,获得的资源越多,反之则越少。而传统预算模式下仅以产出即这条路本身为依据作为获取财政支出甚至申报政绩的筹码。3以评价为核心。绩效的确定最终依靠评价指标来衡量,如高速公路绩效的衡量可以通过车流量、人流量来计量。因此,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成为绩效预算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

绩效预算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应用过程应当包括以下三个基本步骤:1绩效目标设定。给每个支出项目设定若干绩效目标指标,并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为确定项目拨款额以及事后评价提供依据。2绩效拨款。根据确定的绩效目标和成本,计算预定拨款额度,将实施环节委托给有关行政部门。3绩效评价。评价绩效目标达成情况,为结算提供依据,根据目标的完成程度,以增减财政支出的方式进行奖励或惩罚。同时,分析单位未达到目标指标的原因。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高等教育目前的情况看,对高校实

行完全的预算经费与绩效指标挂钩的绩效预算制度是不现实的,原因在于: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大部分开支相对比较稳定,而绩效预算相对波动性较大,立即实行完全的绩效拨款机制在实际运作中阻力较大:另一方面,对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的度量存在难度。例如经济效益、人口素质、综合国力等等。作为绩效指标在客观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方面很难兼顾,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求证。

因此,从可行性的角度来说,可以先实行部分绩效拨款制度。即将总预算资金分为普通拨款和绩效拨款,比例大致可以按7:3或8:2确定;普通拨款按照生均定额与学生规模的乘积获得,绩效拨款通过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来确定。绩效好的予以奖励,绩效差的适当核减下一年度的预算经费。

(二)预算管理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

绩效预算是世界性的财政改革潮流,是广东省财政支出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方向,也是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从国外推行绩效拨款或绩效预算的过程来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探讨和研究,而且实践中也正在不断的接受检验。因此,广东省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循序渐进。广东省应在实施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拨款积累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实施绩效预算模式。借鉴国外绩效预算的经验和教训,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广东高等教育财政支出预算模式改革的路径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步骤。

1完善现有的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目前,广东省政府财政对高校投入实行“综合定额+专项”的机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花钱买效果”的绩效观,但是尚存在以下问题需要解决:

(1)要根据上年度生均成本和本年度在校学生规模、类型核定当年“综合定额”,改变四年以来未变的现状;(2)加强高校会计核算制度方面的改革,增强统计“生均培养成本”的可行性和操作性,提高其真实性和可靠性;(3)根据通货膨胀以及广东省财政承受能力等因素对“综合定额”进行调整;(4)加强对“专项”绩效评价的追踪问效和责任意识,避免绩效评价流于形式。

2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政府对高等教育投人实行绩效评价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西方国家。瑞典、加拿大、英国等国家通过建立规范的绩效评价制度,推行权责发生制的会计制度,全面、完整地反映预算信息和支出成本,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高等教育财政支出实行绩效评价制度是政府财政部门按某种规则和绩效目标指标,对高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拨付进行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因此,绩效指标体系成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上海财经大学马国贤教授认为:“绩效管理”是根据财政效率原则及其方法论,形成以绩效目的为主的公共支出管理制度。他将政府绩效管理的基本理论体系归结为“一观三论”,即“‘花钱买服务、花钱买效果’的预算观”、“公共委托理论”、“目标结果导向理论”和“为顾客服务理论”。该理论对于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成为高等教育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理论基石。

3合理设计评价指标。绩效指标指专门用于评价产出和成果的数值或特征的指标,是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它基于公共支出的价值判断,是用于指导政府支出所“购买”的效果或结果。现有的广东省财政教育支出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四大块:投入资金分析、财政资金利用效率、财政资金产出效益和发展潜力。这种指标体系重点是关注资金的投入,以及事后的效益分析,尽管对于财政支出效益的提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对于绩效预算的目标来说还是不够的,应该进行修正和完善。具体来说可以将指标体系分为投入、过程、产出和发展四部分:

(1)投入指标包括经费来源结构(财政性资金占总经费收入的比例)。

(2)过程指标包括经费使用结构(具体包括生均事业支出、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例、教学业务费与公务费比率等)、设备与设施利用率,包括图书资料借阅率、电子文献下载率、实验室开出率、仪器设备使用率等。

(3)产出指标包括教学成果产出(毕业率、获得学位率、就业率、每百名师/生获教学奖人数)、科研成果产出(教师平均科研成果、学生平均科研成果和应用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社会效果评价(学生对高校的满意度、教师和行政人员对高校的满意度、每百名学生获奖人数)。

(4)发展指标包括基础条件状况(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用房面积、生均占有图书资料和教学实验设备量、专任教师数量及结构(专任教师占全体教职工比例、高级职称占教师总人数比例、生师比))、专业教育能力(学科学位点数量、规划课程开设率、学分完成率)及财务支持能力(发展性支出占总支出比例、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等。

第8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一、转变思想,树立理财观念,提高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我国现行会计体系分为预算会计体系和企业会计体系,当事业单位被推向市场,事业单位的定位即随之发生变化,过去对事业单位性质的定位:非政府、非企业、非营利已经被打破

政府变全额或差额拨款为少量补贴。并通过宏观杠杆间接扶持,如享受税收减免优惠等,一部分事业单位不再具有行政职能和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如文化事业单位、勘测设计事业单位等,除少量补贴外,资金来源基本通过开展专业业务活动来解决,理财环境越来越趋向企业化。等、靠、要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日益发展的需要,资金供求矛盾会越来越突出。这就要求事业单位在国家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开展有偿服务,合理组织收入,提高单位的经费自给力,同时,要坚持正确的用财之道,妥善安排使用各项资金,清理压缩行政性支出,按照轻重缓急分清主次先后,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最需发展的业务性事业项目上,并建立经济性效益指标考核制度,推动事业单位不断提高资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加强制度的贯彻落实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财经法制观念不强,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内控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力,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从根本上防范和遏制违法违纪问题的发生,是推进廉政建设,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是保障财政财务改革各项政策、制度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必要手段。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应做到科学、合理、规范,便于操作,并通过实践不断加以完善。同时要重抓制度的贯彻和实施,否则形同虚设。一方面,单位负责人要重视,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行民主理财。另一方面,要建立责任考核制度,一级抓一级,层层负责,切实把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三、规范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一)但由于各项改革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预算管理相配套的制度尚不完善

1.没有完全摆脱“基数加增长”、“以支定收”“、以收定支“,不留节余”的预算编制方法。这些方法容易形成单位对财政资金、上级资金的依赖,自求发展,自求平衡,积累意识淡薄。

2.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足,有些单位认为编预算就是应付上级财务部门的事,预算编制的准确与否,执行的好坏,不需要承担责任;有些单位则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争取要钱,而且可以调整预算,形成“爱哭的孩子有奶吃”。

3.预算编制工作无规划依据,无基础信息,人为因素较大,形成编制的预算内容和实际执行两张皮现象,弱化了预算的约束力。

4.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严肃性,存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混合使用或是用项目支出弥补基本支出经费的现象。以上这些行为和做法违背了部门预算改革的初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事业单位发展和改革的进程。

(二)进一步完善和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增强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确保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与部门预算改革的平稳衔接

1.提高认识,摆脱形式主义,明确改革的方向,遵循稳妥可借,量入为出,自求平衡,略有节余的原则。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防止低估预算和高估预算的现象,真正发挥部门预算的作用。

2.做好预算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清查各项资产,核实债权债务,理清资金来源渠道,分析历年支出结构,确定人员编制、实有人数,制定科学、合理的人员支出和公用支出定额标准,根据财力状况确定单位发展目标和工作规划等。

3.规范部门预算编制内容和编制方法。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对单位所有收支活动采取零基预算法编制。预算收入一般根据上年度收入情况和本年度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具体收入项目,包括:单位自有收入、预算内拨款、预算外资金、各项专项资金等。支出预算按照资金来源的不同相应地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支出经济分类科目逐级细化到每一开支项目。

4.加强预算执行和监督力度。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关系到编制的预算能否变成现实。一般情况,年度预算经批准后即具法律效力,不能随意进行调整,必须严格执行,确因特殊情况需要调整预算时,必须报主管部门和财务部门批准,以强化预算的约束力,发挥预算的财政监督职能。单位在搞好预算编制的同时,把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执行预算和监控资金使用上,实现预算编制、审批、执行、变更、决算、监督各环节规范化、法制化。

四、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维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一)目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普遍存在账实不符、资产流失、资产利用率低、资产的使用与管理脱节的现象

1.固定资产重购置轻管理,出现配置过剩、闲置、超标现象,加重了单位的经济负担。

2.应收款项长期挂账不清理,有相当部分事业单位应收款项账面余额占流动资产的30%以上,而且多属呆账、坏账,严重影响了资金使用效率,甚至造成单位的经济损失。

3.事业单位所属企业无偿占用国有资产,形成的收益归集体所有,甚至私设“小金库”,如租赁收入、效益收入、转移预算外资金收入等。

4.相互攀比,随意变卖,擅自处置国有资产,变卖、处置是为了购买更高标准的资产,而不考虑配置效率和财力状况。

5.存货管理混乱,无存货购置计划,大量购置后过期无法销售,造成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不办理入库领用手续;无进销存存货明细账目;存货保管人员责任心不强,造成存货毁损、丢失。针对上述问题,原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于1995年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通知,明确了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做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有关要求,对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促进各项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几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革,财政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适应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财政部于2006年5月30日以第36号令公布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部令的公布,对于全面规范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保障事业单位履行职能,构建节约型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保证《办法》的贯彻落实,促进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的改革与创新,使资产管理提升到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平上

1.提高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认识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前提。(1)单位领导要重视。《会计法》明确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单位领导要高度重视资产管理工作,树立资产效益理念。(2)财务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要重视,形成从单位领导到单位职工都重视资产管理的良好氛围,转变“重钱轻物”、“重使用轻管理”的思想意识。

2.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是加强单位资产管理的保证。单位应依据新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办法。具体应包括:资产购建制度、登记制度、领用制度、处置制度、清查盘点制度等。只有建立和健全资产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单位资产管理规范、安全、有效。

3.建立资产管理机制。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是推动单位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保障。(1)明确专门资产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管理工作,具体负责资产的计价、计量、使用、监控、清查、处置、考核、分析等工作。(2)实行目标管理,建立单位领导、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分级管理责任制。(3)制定资产管理考核指标和奖惩办法,使资产管理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紧密挂钩。如应收款项回收办法应明确坏账损失率、回收多年挂账款的奖励、由于个人失职造成应收款无法收回的责任等。超级秘书网

4.做好资产清查工作。资产清查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当前,资产清查工作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的重点。通过清查摸清事业单位“家底”,真实反映事业单位资产及财务状况,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信息资料,为科学编制部门预算、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创造条件。

五、加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综合素质

由于事业单位现行管理体制和事业职能的原因,事业单位会计人员涉及的会计业务范围相对较窄,会计核算业务相对简单,财务管理水平普遍偏低,综合素质相对较差。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工作职能逐渐由“反映型”向“管理型”转变。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计环境及新法规、新制度的不断出台,会计人员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不断加强新业务知识和新法规的学习,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才能适应事业单位各项改革的需要。单位负责人要鼓励和支持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并把继续教育做为财务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常抓不懈。

参考文献

第9篇:预算管理制度论文范文

关键字:火电厂;全面预算管理;应用

1 全面预算管理

全面预算管理是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多年来所积累的成功的经营管理经验之一,在我国也越来越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重视。国家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中明确要求企业内部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所谓的全面预算管理是指以目标利润为导向,对整个企业的所有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的预算管理。通过编制、执行、控制、调整预算来建立的一种管理控制体系,以使整个企业的组织经营活动能沿着预算管理的轨道科学合理地进行。全面预算管理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管理,它的本质是管理从粗放的定性化管理到精细的定量化管理的过程;它对企业的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整合,是集规划、控制、考核于一体的系统化管理工程。

2 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和作用

全面预算管理包括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控制以及预算的差异分析三部分。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使管理转变为事前的目标控制、事中的过程控制与事后的考核分析相结合的动态管理体系。

预算的编制是通过系统地分析电厂内部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相互协调关系。以及外部竞争环境的变化,通过事前的管理,妥善确定并分解落实企业的利润目标。预算的控制则是通过动态地分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控制偏差,通过事中的管理,保证企业利润目标的实现。预算差异分析是综合分析评价控制结果及效益状况,通过事后的管理完善并优化企业利润目标。预算管理的三个部分是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而预算的控制和分析是预算实现的保证。

企业进行全面预算管理的主要作用如下:(1)预算是公司出资者与经营者的游戏规则。(2)是公司战略实施的保证与支持系统。(3)企业整合系统,具有全面控制的能力。(4)企业日常经营业务,财务收支活动的控制标准。(5)是业绩奖惩的标准,激励和约束制度的重心。

3 火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特点

3.1 火力发电企业全面预算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不同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核心不同。由于火力发电企业产品单一,在销售量和收入方面比较简单,不存在特别复杂的计算方式,而且也很难进行控制和扩张,所以增加利润就需要控制成本和费用。因此,一般火力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以成本控制为核心。

3.2 火力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火力发电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相对比较复杂。其中包括,各类成本的预算指标,比如:人工费用、备品备件的费用、机器设备的折旧、原材料的成本等。而且不同的企业和指标进行预算控制的中心也不同,有些指标是按照部门和责任主体进行控制,有些指标按照项目进行控制,不同的预算又要进行指标的分配,所以火力发电企业的预算体系相对比较复杂。

3.3 非财务指标的预算同样重要

非财务指标是指不能用金额来衡量的指标。在火电厂中,主要指发电的经济指标,其中包括发电量、上网电量、厂用电率、负荷、煤耗等,这些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所以也非常重要。

4 大同二电厂案例

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大同第二发电厂、国电电力大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控股子公司国电电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所属的两座百万级火力发电企业。2007年,大同第二发电厂、大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两厂实施了管理整合,合并总装机容量达到376.0万千瓦,装机规模在华北电网列居第二位,年发电耗煤1000余万吨。

大同二电厂(大同发电公司)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组织机构、财务独立核算的管理体制。到2009年8月末,全厂共有职工2784人,在运容量240万千瓦,担负着向首都北京供电的重要使命。

大同二电厂采用预算管理体系,成立预算管理小组。该厂预算管理体系在控制发电成本方面的思路是:目标倒逼、责任到位、闭环控制、偏差管理。火力发电厂预算管理主要以成本控制为核心,而燃煤成本占发电总成本的60%—70%,所以大同第二发电厂重点控制燃煤成本。在预算管理机制的作用下,该厂采用了一下具体做法:1.配煤掺烧模型指导配煤掺烧,成立了专门的配煤掺烧办公室,根据电力市场负荷预测,每天调整配烧方案,核算入炉综合标煤单价,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经济煤种作用,全年掺配低价煤节约燃料成本约1.8亿元。2 .拓展燃煤经营管理广泛开辟稳定煤源。大同二厂在巩固内蒙、同朔、浑源“三足鼎立”的基础上,在煤炭市场三级,主动与山西、内蒙等第各大煤炭集团洽谈,此间共拓展19个煤源点,形成了煤源、煤质相互补充,价格相互制约的良好态势。3.大同二厂开展控制“三个热值差”竞赛。该公司采取划片分段负责的方式,由不同部门分别负责“合同与矿发热值差”、“矿发与到厂热值差”、“入厂入炉煤热值差”管理,并建立完善了控制热值差的激励机制,产生直接经济效益3.3亿元。

在全面预算管理的体系下,大同二电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也说明预算管理体系在火力发电企业实施的必要性和实用性。

5 结语

虽然全面预算管理系统越来越受到火力发电企业的重视,但是,目前真正成熟的适用于火力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产品还很少,成功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系统的发电企业也很少。如何选择更科学的预算体系,更好地控制成本,更客观进行预算预测,为企业管理提供辅助决策,以及如何更好地与其他系统进行接口,这些将成为下一步研究工作的重点。

参考文献

[1] 王建平 国电邯郸热电厂全面预算管理应用研究[学位论文]2006

[2] 曹国旺 火电厂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研究 电力信息化20053,3(6):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