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教学设计

第1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学校体育;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0)12-0057-05

Teaching design of further educ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ZHANG Xi-qi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Guangzhou 510303,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eaching design of further educ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s conducive to teaching according to different teachers, taking measur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schools, highlighting prac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eaching training, and effectively enhancing training effects. Teaching design of further educ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can be divided into such 5 basic steps as learning need analysis, teaching objective establishment,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teaching strategy design, evaluation of design achievement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eaching strategy design is the core link in teaching desig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 its main contents include the design of teaching organization form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means.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further education for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n 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s;teaching design

著名教学设计专家罗伯特•加涅[1]认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教学的过程,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设计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不少学者对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展开了许多颇有创意的研究。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在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体育学科本身等方面的特殊性,只有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才能切实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效果。

1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研究

1.1从教学对象的主体需要出发,做到因材施教

美国有效教学论专家加里•D•鲍里奇[2]认为,每个课堂上都存在着大量的个体差异。不管你多么熟练地传播知识,这些差异都会影响你的教学效果。

从宏观上来讲,继续教育不同于学历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教学对象的在职性和成人性;从中观上来讲,继续教育可以按培训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骨干教师提高培训等;从微观上来讲,即使是在同一个培训班级,培训对象在思想素质、专业态度、业务水平、能力特长、兴趣爱好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只有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主体需要,才能切实提高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2从课程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做到因地因校制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基础教育课程管理呈现出权力集中和权力下放两种趋势,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在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本国、本地区实际的课程管理方式。在世纪之交,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确立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力主体地位,从而为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优势,确保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和适应性提供了制度保证[3]。三级课程管理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它们在我国课程体系中分别具有不同的地位,也分别有着各自的课程开发主体。

三级课程管理模式的实施,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这对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的研究,是适应新课程管理模式的需要。特别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需要培训者根据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充分考虑本地区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做到因地、因校制宜,才能提高培训工作的效果。

1.3从体育学科的特性出发,突出培训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体育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践性。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每个学生自身既是学习的主体,同时也是学习的手段和对象;没有身体力行,体育学习就无法进行;体育学习的效果是通过学生自身身体和行为的变化而表现出来的。在体育学习中当然也有知识的学习和道德品质教育等,但这些也主要是在运动实践的过程中进行并完成的。这是体育课程的最大特征[4]。无论是健身价值还是育人价值抑或是其它价值,体育学科都必须通过运动实践去达成,这是体育学科的本质特征。

实践性是体育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活动不能简单照搬其它文化学科的教学方式。加强教学设计的研究,有助于设计出那些能够真正提高体育教师教学技能技巧和课程开发能力及实际管理能力,且形式生动活泼、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案,改变过去那种停留在课本、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的现象,突出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性特点。

1.4践行“体验学习”,切实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以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及学科的特点,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的规划和安排。从不同的学习和教学理论出发,就会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活动方案,也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实践活动。事实上,各种学习和教学理论都有着各自的优越性,也相应地有着各自的局限性。

体验学习源于著名教育家杜威的“经验学习”,但大卫•库伯[5]把它推向了另一个境界,认为体验学习既区别于传统的理性主义教学理论,又不同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它具有如下特征:体验学习是一个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而不是结果;体验学习是在辩证对立方式中解决冲突的过程;体验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4]。正如其它学习理论一样,对体验学习也存在着一些质疑和争议。体验学习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文化课的教学中,也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就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体验学习还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根据体验学习的基本特征,我们可以尝试构建基于体验学习的继续教育、个人发展及工作实践的循环关系。立足于体验学习,跳出从理论到理论的纸上谈兵式的低效培训方式,有助于设计出最优化的教学方案,促进继续教育、个人发展和工作实践的良性循环,进而提高培训的实际效果。

2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从教学设计过程的一般模式上来看,教学设计过程包括很多环节,涉及到诸多要素,其中学生、目标、策略和评价是构成教学设计的4大核心要素。因此,常规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为学习需要的分析、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成果及过程评价等4个基本步骤。不过,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可用,也没有固定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供参考,因此,很有必要增加选用教学内容这一重要环节。也就是说,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应该包括5个基本步骤。

2.1学习需要的分析

学习需要的分析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的起点,要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必须重视对培训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教师的教始终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往往体现在学员学习效果及行为和情感变化等方面。学习需要的分析是制订教学目标、选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开展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

教学设计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只有发现了问题,认清问题的本质才能着手对它进行解决。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学习需要的分析主要是进行3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职业态度、知识能力、专业技能、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分析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二是通过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确定教学目标的重点及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三是分析现有的资源条件和制约因素,明确设计教学方案以及可行性。

2.2制订教学目标

在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中,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优化实现预期的目标,因此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前必须明确“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师生的活动、教学资源和媒体的设计与选择、教学策略的确定及应用,均要围绕实现教学目标来进行。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首先要服务于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新课程的全面实施要求中小学体育教师要尽快实现角色转变,从课程教材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的参与者,由运动技能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促进者,由体育教学的控制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引导者,从教材的传习者转变为教材的使用者[6]。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必须坚持实用性、针对性,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着眼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果参照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理论,可以把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目标划分为知识、态度、技能3个基本维度。在知识目标方面,主要是完善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拓宽学术视野;在态度目标方面,主要是帮助体育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教学观;在技能目标方面,主要是增强体育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意识,培养对体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能力等。

2.3选用教学内容

在常规的教学设计中,教学内容的选用虽然也被认为是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但并没有与学习需要的分析、制订教学目标、设计结果及实施过程评价这些环节视为同等重要。然而,具体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而言,教学内容的选用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迄今为止我国并没有组织编写这方面的教材,也没有教学内容体系的指导性意见,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

从基础教育的现状来看,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划分为体育课程改革类、体育教学研究类、大课间体育活动类和学校体育科研类4大模块。课程改革模块主要精选体育新课程的相关理论知识,帮助体育教师了解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教学研究模块主要精选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体育教学方面的新知识,帮助体育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技巧;大课间体育活动模块主要选择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和方法等内容,以促进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推广;体育科研模块主要选择体育科研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员的科研能力,达到以研促教的目的。这4大模块构成了培训内容的总体框架,具体到某个专题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根据学员主体需要和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

2.4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有效的教学需要有可供选择的策略来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需要在运用过程中不断予以相应的监控、调节和创新。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策略的选用包括策略选择和策略运用两方面。策略选择是指对教与学的活动程序、组织形式、方法和媒体等的相对最优的选择,即在主、客观条件可能与可行的前提下,尽力在更广泛的有关教与学策略等系列中,找到科学的、更具有实效性的教学策略。策略运用又可分为策略监控、策略调节和策略创新3种形式。策略监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随时注意策略运用的效益、缺漏等,使策略过程与认知过程同步。策略调节和策略创新主要是指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多种因素的交叉干扰,如教与学、师与生、知与行等矛盾之中交织着矛盾,需要随时及时给以相应的调整、补充以至创新等。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而言,教学策略的创新尤其重要,因为培训对象的差异性很大,而且到目前为止几乎没有可供参考的适用各种培训的教学策略。

2.5设计成果及过程评价

评价是评判教学设计成果及其实施过程、检验教学效果和调整教学过程的重要手段,因此,确定评价理念及实施方式是教学设计的必要一环。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形成优化学习的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也就是说要促进学习以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看,评价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初步完成后的教学设计方案本身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另一方面则是对教学设计付诸实践后的分析评判,相当于教学反思,为下一次进行类似的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成果及其实施过程的评价,应坚持以“发展性评价理论”为指导,强调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及教师的专业成长。对教学设计的成果要发挥评价的反馈调节功能,以及时修订教学设计方案;对教学设计付诸实践的实施过程要发挥评价的反思总结功能。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设计的评价主要从学习需要分析是否准确、教学目标制订是否合理、教学内容选用是否恰当、教学策略设计是否有效等入手。

3新教学观念下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策略

3.1设计教学策略要树立“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念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工作中,在既定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的情况下,最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策略的选用。教学策略实质上就是要解决“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而不同的教学观念对这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因此,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培训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必须及时更新教学观念。

21世纪以来,随着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过程被认为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和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重大突破[7]。

由于教学对象的成人性及体育学科的实践性,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更应该树立基于“体验学习”的“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念,并全面渗透到教学策略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从体验学习理念来看,应该注重把教师的理论传授与学员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让培训成为促进学员专业成长的过程,致力于构建实践工作――继续教育――个人发展的良性循环。从“交往互动”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学是教师与学员的交往和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员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彼此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3.2教学策略设计的基本内容

1)教学组织形式的设计。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目标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贯彻都要综合、集结、具体落实到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中。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效果具有直接的影响,培训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要善于在适当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工作中,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包括课堂讲授式、问题情境式、校本研究式、自我反思式等形式。课堂讲授式采用教师讲-学员听的形式,主要适用于集中培训;问题情境式围绕某一特定问题展开研讨与交流,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学员成长的过程,主要适用于课题研究和教学研究;校本研究式是基于学校的一种培训形式,它是在职教师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展开学习的一种形式;自我反思式是在职教师通过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自觉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组织形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它们之间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教学方法的设计。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与“学”的关系是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教学方法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在培训教学的过程中,教须依从于学,学要受导于教。教学方法的设计不仅要求从学的角度审视教的问题,还要求将教学方法设计的重心由教法向学法转移、由教授向指导转变。总之,教学方法的设计要贯彻新的教学观念,注重让体验成为学员学习和发展的源泉,注重“做中学”,即使是教师讲-学员听,也应该致力于唤起学员主动学习的热情,激发学员已有的实践智慧,充分发挥认知性学习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的设计与选用,要以学员的学习需要、教学目标的达成及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依据,从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及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上考虑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从而谋求教学整体效益的最优化。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专家讲座式、学习指导式和自学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专家讲座的方法主要适用于课堂讲授,学习指导的方法主要适用于问题探究和校本研究,自学的方法比较适用于学员的自我反思。

3)教学手段的设计。

教学手段的设计,是指在一定的教学要求和条件下,设计出一种或一组适宜可行的教学手段。对于某一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来说,教师只有选择和设计出适宜有效的教学手段,才可望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的设计要注重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有效利用是指现有教学资源要做到物尽其用,合理开发是指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挖掘教学资源,主动创造和改善教学条件。

教学媒体是一种条件性教学资源,它直接沟通着教与学两个方面,影响着培训教学的进程和效果。在选用教学媒体时,设计者既要考虑媒体的物质属性,又要考虑体育教师培训本身的特色。“各种媒体之所以不同,就在于它们可以用来呈现沟通的物理特性的不同,例如,有的媒体可以呈现视觉的效果,但有的则不能……当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对于学习者不论正确或错误的反应提供适当的反馈,可以说是最能增进教学效果的关键”[1]。例如,在进行“如何设计和运用情境教学”的培训时,结合视频展示出的不同案例进行剖析,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自1999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至今已有10余年,然而,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实践工作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究其原因,教学设计的种种缺陷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如果说10年前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尚属新生事物,那么,时至今日,学校体育界就应该责无旁贷地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继续教育的教学设计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以期为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罗伯特•加涅. 教学设计原理[M]. 陈正昌,等译.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

[2] 加里•D•鲍里奇[美]. 有效教学方法[M]. 易东平,译. 南京:江苏科学出版社,2002:35.

[3] 朱慕菊.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1.

[4]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6.

[5] D•A•库伯[美]. 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M]. 王灿明,朱水萍,译.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2-33.

第2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

课程改革集中地反映了时代和社会对人才培养方面的需求,只有做好课程改革,才能实现不同时代和社会的培养目标。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发展历史以及专业定位,参考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经验,尝试从课程设计的不同阶段、概念取向以及结构层次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为我国小学体育本科专业的体育课程改革和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和参考。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及定位

(一)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自1980年至今,我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历史可以用三个词语进行概括: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普遍、从不完善到相对完善。具体来说,小学教育专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民间协作实验阶段、国家立项阶段、深化提高实验阶段。小学教师的培养对应的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因为社会时代被寄给你不同,培养模式、培养方式、培养层次、培养机构等都有着很大的差别。各阶段小学教师具体的培养层次和课程方案见表1。

(二)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本科小学教育创始初期,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定位问题,只有做好定位,才能为教师培养指明方向。因为小学教师专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所以小学教育专业的定位也呈现出相应的层次性,具体表现为不同的高效,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比如重点师范大学面向全国范围,教育定位是复合型教师,旨在培养优秀教育工作者以及创新型专任教师。一般师范院校和综合院校面向各个省内,教育定位是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教师,旨在培养具备一定教研和管理能力,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各个课程的教师。

二、发达国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特征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学术基础;对教育学性质、教学方法整体性的认知。比如,目前法国在培养体育教师的时候,应用的主要培养模式为:定向和非定向相互结合的模式,小学体育教师先要通过大学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学习期满后,经过相关机构的考核和认定,只有考核认定合格的才能进行师范培训,然后上岗教学。

(二)重视教学实践和国内相比,国外教师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践,所以教师教育过程非常重视教学实践,具体来说,教育理论知识是教育工作者从业的基础性知识,而知识指向的终极目标就是专业实践。比如,目前英国小学体育教师教育培养时,比较重视大学和中小学之间的关系,旨在通过综合大学体育教育对担负起中小学体育教育的任务,针对综合大学和中小学,制定共同的教学计划,旨在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三)体现了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目前,诸多教育发达国家的教师培养目标都是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培养。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性,国外大学开始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延长教师培养时间。使得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设计的内容更加丰富,课时量也有所增加,在教学设计中,教学研究成为最终重要的内容,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教育工作的专业性。

三、小学教育体育本科专业项目课程设计概念取向

(一)学术性取向学术性取向认为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传递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能力的额过程,同时也强调了教师培养工作的重要性,只有教师掌握的知识越专业、越全面越扎实,代表教师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能力就越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想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很多国家的教师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他们认为,素养水平低、学术知识浅薄的学生往往也不能成为优秀的教师,目前我国三年制专科学历的小学教师培养就比较重视学术性取向,表现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将基础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

(二)师范性取向在过去,教师大多都是生活或生产技术的传播者,教学过程中比较依靠他人设计好的课程。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专业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课堂教学知识,还应该具备知识传授的方法和技巧,只有具备良好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古人云:“给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反映出,即使在古代,我国就已经开始重视传授学习方法的教育。1990年后,我国各大教育机构开始重视教学技能、教学方法的培养,旨在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水平,但是整个过程却没有体现出教师教育“师范性”培养。

(三)运动健康取向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已经形成,教材也突出了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也愈发向着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和健康行的方向发展。

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实施对策

(一)课程设计综合化目前,几乎全球范围内的教育领域都已经形成这样的共识:必须持续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该共识的形成也推动了各个国家新型教育制度和教育理念的建立。在专业化要求下,小学教育往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教师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化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时候,必须围绕示范性和学术性相互统一的观点,同时确保教学内容可以覆盖课堂教学知识、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技能以及教育专业知识等。

(二)课程设计针对性我国范围内,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具有定向在小学、定格为本科、定性为示范的特点,在设计课程的时候,必须综合考虑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特点,再结合基础教育改革的当前要求,本着满足小学生发展需求为根本,加强学校之间的联系,以校为本,确保可以设计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符合学校发展的教育课程。

(三)课程设计自主化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地理环境,人文环境、气候条件都具有较差的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学校的体育教育传统项目也有所不同,这些都会对体育课程设计的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在设计体育课程的时候,注意从教学实践出发,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灵活的设计符合地区发展的课程,确保可以培养出符合社会时展需求的各种人才。

(四)课程设计实践化专业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较强的反思能力,还应该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通过不同的反思,实践,丰富自身专业教育知识,提升自身教学能力。所以,在设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体育课程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确保学生既可以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又可以具备高水平的教学实践能力。在具体操作上,教育实习也不能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注意分若干个阶段进行,在形式上,可以通过责任实习、现场实习以及参观实习的形式,有效提高学生教学适应能力。

第3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单元整体;目标设定;评价预设;内容选择;板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202-02

1.前言

"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K. Goonman(凯.古德曼)提出的"整体语言教学法",然后将单元整体教学的主体、材料、活动、设计评价等进行系统论述。

国内将单元整体教学与英语结合较早的是20世纪90年代的陈敏的《谈谈单元整体教学的方法》提到"单元整体教学是从教材整体出发,以整个单元系统为考察对象,并以单元知识及训练的要求为纲,通过对各篇课文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来把握知识内容的。"

钱希洁(2010)在《小学英语单元整体设计的宏观思考》教师对单元版块内容进行优化时,需要兼顾整体与单课时之间的内在逻辑,以围绕单元话题形成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

程晓堂(2011)提出整体角度学习语言,语言的意义和语境可以帮助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林燕(2012)在《浅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中提出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五大原则:基于课程标准原则、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最优化原则和情境性原则。特别是教师在统筹安排单元整体设计时,也要突出单元内各课时的特点,形成侧重点不同的各种课堂教学形式,促进学生语言学习的整体发展。

王红丽(2014)从教学策略角度对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阐释。

单元整体教学理念源于外国,我国的语言学家或语言实施者从宏观、微观的角度,结合我国英语教学的实际,对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牛津上海版教材是按照"题-功能-结构-任务"体系编写的,每个单元围绕一个话题展开语言训练单元整体教学颠覆了传统的教师的"单词――句子――语篇"的机械模式,倡导以语篇语境带动语言学习,强调语言和内容的有机结合。

下面我就以4AM4U2 At Century Park为例,谈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一些做法。

2.材分析

本单元主题为At Century Park,基于课标研读教材,基于教材进行单元整体设计,把本单元分为参观世纪公园的准备,参观世纪公园,分享参观公园的照片内容,以及做简单的世纪公园参观游记四个话题,让学生在连贯且递进的话题语境中,层层递进地让学生掌握核心词汇和句型。

有关公园游玩的话题,都在之前三年的学习中,不同层次地涉及过,在本学期前面的Module中学生已初步掌握用一些 where's …? .的句子互相询问地点,同时能用It's in/ on…等介词词组进行回答。对祈使句的肯否定形式也有较好的学习基础,学生已初步具有相关单词、句型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年级的要求有所提高。如之前所学描述公园中万物的色彩,简单讲述在公园中能做什么。而四年级,需要学生知道公园的场所及携带物品等。以对话、段落形式呈现,更为生动、多样,体现了牛津英语语言点复现、形式丰富多彩、层层递进的特点。

3.情分析

该班大多数学生思维较活跃,积极与同学合作,对英语学习有强烈的欲望。喜爱和公园有关的话题,80%的学生能围绕相关主题在语境中至少说3句话,但部分后进生听说能力较弱。基于对学生的情况,在设定目标时,没有过高要求学生做他们能力范围外的活动。在内容整合时,采取缓入状态。第一课时是整个单元的导入,采取的方式是比较缓慢的,目标设定为理解核心单词。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跟着主人公去参观公园,学习世纪公园有些什么场所及活动。第三课时在之前的语言基础上,通过分享照片,回顾前一课时的参观过程。第四课时是整个单元综合运用核心语言的时刻,把前三课时的学习内容融入学生完成参观世纪公园游记中,要求学生在会说的基础上,要会写。

4.注学科核心价值,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4.1目标设定,基于课标、教材和学生。本单元的设计思想是通过完整的参观,包括前期准备工作,参观过程所见所闻所感,参观后的分享照片回顾照片里的人物所做的事,及最后完成参观世纪公园游记,让学生感受到公园的美丽及参观公园的乐趣。基于课标,立足真实的语境,以英语应用性阅读教学为抓手,促进基于标准的英语教学的有效的落实。在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学情这三个维度的考虑下,对本单元进行了统整,划分为四课时。四分课时话题与单元主题在语境上、内容上、情感上都紧密联系、层层递进,体现了单元教学的整体性。四分课时的目标服务于单元总目标,又呈现渐进性。

4.2评价预设,提高课堂品质。课堂教学预设,是教师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规划、设计和安排。预设的评价必须是具体、明确和可操作的。在设定目标时,运用了行为基本要求:行为主体(全部学生还是大部分学生),行为动词(跟读还是朗读),行为条件(在图片、句型的支撑下还是没有支撑)和表现程度(熟练还是较熟练),这些都是帮助我在教学过程推进中把握对学生的评价。在本课时的post-task环节,在抽学生展示自己所学成果时,一定要全面铺开,语言能力较强的、中等的、较弱的都要叫他们交流,便于自己检测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在listen and fill in the blanks环节,老师巡视班级,看他们是否理解核心词汇。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恰当与否,是学生情绪的晴雨表,如果学生能得到老师及时而中肯的评价,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被赏识、重视,就会愉快、积极,增强自信心。反之,就会情绪低落、被动、缺乏信心。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权利。因此课堂中我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发言,如果学生的发言质量较高,我鼓动全班学生用"Super,super,super,You are super!"来表扬学生,如果学生能正确的回答问题,我会鼓动全班以拍手鼓励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我会给予正面的评价后,再指出学生的错误。教师尊重个体差异,客观地评价学生,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自信心的培养。

4.3教学内容,注重核心语言的复现。根据目标要求确立主题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实施内容的有序组织。本单元主题为At Century Park核心词汇是两种类型:cap、sketchbook和camera属于携带的物品,而fountain、pond和aviary属于公园场所。针对这一特殊情况,我决定把两类核心词汇分不同课时进行教学。基于课标、教材和学生,我把本单元分为做参观世纪公园的准备,参观世纪公园,分享参观公园的照片内容,以及做简单的世纪公园参观游记四个话题,每一个课时虽然不同的话题,但其内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无论从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应用上都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学生从整体感知到信息提炼再到简单输出最后综合运用,都是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

1.A plan for visiting Century Park核心词汇句型――知识学习

2.A visit to Century Park核心词汇句型――技能形成

3.Photos of visiting Century Park核心词汇句型――初步运用

4.A travel diary of visiting Century Park核心词汇句型――适度拓展和运用

第二课时的教学文本处理方式为:整体感知――分段学习――整合运用。利用辅助文本进行分段教学,旨在让学生明确公园场所及其方位、活动等信息。在推进参观公园的过程中,有效推进教学活动的开展,开展一些在A visit to Century Park话题下的语段式语言学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语言活动的有效性。

4.4板书设计,凸显语义功能。板书呈现的是对一个课时语义功能的提炼,是推动学生进行完整语用输出的支撑。四课时的板书设计,思路清晰,有目的性与针对性,体现四个课时的目标,展示教学的重点,利于学生理解、识记和运用,体现教学内容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其中本课时中有一次换板书的环节。

开始的板书是这样的:

4A M4U2 At Century Park

Period 2 A visit to Century Park

What placeWhereWhatWhat...can do?How

pondnear the aviariesducks and fishhappy

aviariesnext to the plant housebirdsfun

plant housebetween...flowers and plantsnice

fountainbeside the treeswatercool

最后post-task环节中,把框架进行修改,最终呈现的板书是:

4A M4U2 At Century Park

Period 2 A visit to Century Park

PlaceLocationThingsActivitiesFeelings

pondnear the aviariesducks and fishhappy

aviariesnext to the plant housebirdsfun

plant housebetween...flowers and plantsnice

fountainbeside the treeswatercool

这个处理,也是基于学生的。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更容易接受What、Where、How这类的框架,换板书让学生接受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帮助学生梳理信息,更有利于学生进行语言的运用。

基于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通过对教材深度研读,科学地优化单元的教学内容,让教学在有限的时间里发挥最大效益,让学生建构自己的语言知识体系,更好的发展语言交际和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Marianne, Celce-Murcia and Elite Olshtain.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M].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00.

[2]程晓堂.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3]朱浦. 教学理论探究【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4]林燕.浅谈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原则【J】.新课程学习,2012.

[5]鲁子问.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第4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一、引领学生重视体育学习

在升学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中高考所看的就是那一纸成绩。为了提高成绩,节假日要补课,不管主管部门怎样三令五申都于事无补,哪还有什么时间去参加各种体育活动?这个恶习,从小学就开始了。

学生自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写作业,小学就大补课,而且是“恶补”,直至高中毕业,节假日还要上这个特长班那个补习班的,美好童年总在父母的监视和高压下机械地学习,真有些痛苦不堪。而家庭条件差、父母文化少或没时间没条件辅导孩子的,再碰上一个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的教师,好习惯没养成,坏毛病倒不少,即使上课也心不在焉,致使各科成绩都在几十几分,再督促紧点干脆就厌学辍学。这些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令人心痛。所以,在小学就要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他们的身心健康,这是大势所趋,迫在眉睫。

二、学生的体育锻炼要从小抓起

学生的身体成长非常迅速,必须在小学就挖掘出他们的潜质。比如说游泳,根据世界蹼泳的情况,我国蹼泳运动水平位居世界前列,我国运动健儿在无数蹼泳项目中技压群雄,成绩骄人,然而也有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全世界各国蹼泳运动员的水平极其接近,竞争激烈,因此需要良好的训练方法。在我们的学生里面,谁敢说就没有一流的蹼泳冠军呢?

做为一项竞速运动,蹼泳意在对人体的耐力、力量以及速度进行训练,其中尤以力量为主要,这个环节之所以为关键,是因为蹼泳运动员的成绩首先归功于运动员有非常强大的爆发力。一个运动员,如果没有强大的爆发力,那么在比赛的开始,就已经逊人一筹,又怎么能够领先夺魁呢?有爆发力的运动员,在比赛一开始,已经遥遥领先,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手。最近这些年,运动员的水平不断提高,竞争十分激烈。运动员训练是否得力,就要从小抓起,而教师的训练方法对此有直接的影响。

三、就地取材,利用经济适用的体育器械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比如一些经济的排球、篮球、铅球等,利用好它们,让学生认真地掌握住其技巧,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拓展教材的内涵,遵循教学规律,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发扬学生在学习当中的主体地位,强调活动的多样性,为他们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律、自控、自评的能力,发动喜欢动手的学生亲手制作简单的体育用品,让学生有充分的发展空间,让他们不仅仅有自觉性,而且要有自,让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个人爱好选择自己喜欢学习的体育项目,教师因材施教,给予每一个学生充分的帮助,给学生创造条件,以多样化的体育课程满足他们的学习要求,以无限的关心激发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观能动性。

第5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一、设计意图:

跳绳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特别在学生中广为流传,而且跳绳也是我国学校体育的基本教学任务,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重点教材,是必须考核的项目,但该项目对于协调性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要学会还是比较困难的。然而,一年级跳绳教学往往被大多数教师所忽视,有的只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更多地是让学生自己学,因此一年级就能跳得很好的学生并不多见。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掌握正摇并脚跳短绳的方法和相关知识,发展学生跳跃能力及身体协调能力,体验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在互助、协作、友爱的活动中,逐渐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从而更好地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跳绳是小学生十分喜欢的一种体育活动。它是一种以下肢运动为主,结合上肢协调配合的一种身体活动,它可以通过控制动作的繁简和速度的快慢而很容易地达到调节运动量的目的,适合不同的年龄和性别。由于设备简单,不需要很大的场地容易开展,是小学体育教材中很好的内容。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技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弹跳力、灵敏、协调性等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少儿智力、身高的增长,增强少儿心肺功能和肠胃功能。

三、学情分析:

1、一年级小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肌肉弹性较差,他们的骨路肌肉以及内脏器官发育不完善。对跳绳这一项目并不是很了解,少部分学生接触过跳绳。

2、学生在跳绳学习中可能会出现手摇绳、脚跳跃等错误,对协调性较差的学生会出现手、脚配合错误。不仅如此,学生在教学中也可能会对跳绳产生厌烦心理。

3、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有的会模仿跳的好的学生学习,有的会向老师询问,有的可能会放弃。

四、教学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在教师地引导下,学生能够愉快地进行学习,敢于表现自己。

运动技能目标:75%的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并脚跳短绳的动作方法,并能将动作运用到其他活动中。

身体健康目标:通过双脚连续跳发展学生腿部力量,上下肢的协调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协调能力。

心理健康目标:敢于挑战自我,并展示自己,获得成功的喜悦。

社会适应目标:通过集体学习、互相观察与讨论,增进友谊,发扬团结协作的能力。

五、重难点:

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跳绳学习的常见错误,在本课教学中灵活安排了多样的练习方法,如徒手空绳练习、跳低台阶练习等等,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学习的课堂气氛,多留给学生一定的活动天地,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使他们乐学、自学、勤学。通过观察跳得较好的同学,让其他学生思考得到启示,促使他们与同伴合作、帮助,有效的激发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使各层次学生都得到提高。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成功感,给学生一种学会了的愉快,成功了的喜悦,获胜的开心和自豪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七、常见错误和解决办法:

1、手摇绳错误。

有的小朋友摇绳时会将手内旋,或摇绳不连贯,或所用力量不均匀而造成摇绳间断。解决办法是一手并抓两绳头,一只手一只手的练习。老师可手把手――握着小朋友抓绳头的手一块摇,帮助学生找到感觉,熟悉绳性。用此种办法20%的学生初步能连贯跳起来。但要注意必须散开,以免被绳甩到。

2、脚跳跃错误。

初学跳绳的小朋友应以双脚并跳为佳。练习时请一个跳绳节奏较好的学生在中间摇绳跳,其他学生站在四周徒手模仿跟跳,练习并脚跳节奏。练习时要求学生紧盯跳绳,以找到感觉。还可以以一帮一,即一个会跳的学生带一个不会跳的同学一块跳。用此种方法15%左右的学生能初步连贯跳起来。

3、手、脚配合错误。

手快脚慢,手慢脚快,手、脚配合不够协调,是学生最易犯的错误。针对此错误的解决办法有:

(1)跳空绳。学生左右手各持一绳,双手同时甩,双脚并跳。

(2)集体跳空绳。两个学生在场中间甩长绳,其他学生看绳双脚并跳。此方法比单人跳空绳效果好。十几个学生同时跳起落下,容易让学生掌握节奏。

(3)摇绳、跳跃的强化训练。让学生自己持绳,甩过头顶落地后停顿一拍,然后双脚轻跳过绳,同时双手将绳后拉。一个能熟练跳过后,连着跳两个,然后逐个增加。这种方法针对节奏感较差的学生效果较好,但易出现摇绳动作变形的现象。所以教学时应因人而异。

跳绳教材在小学体育课时中所占比重毕竟有限,要想让学生掌握跳绳技术,还必须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勤练,少数仍掌握不好的学生应及时与班主任、家长联络,请他们在课余、在家中进行辅助。

一、开始部分—时间:3分钟

(一)常规内容

组织:师生问好,宣布学习内容

形式:四列横队(如图)

要求:精神饱满,体委整队报告出勤人数

(二)队列练习:踏步走,立定(一)齐步走,立定(三)跑步走,立定(五)

组织:教师喊口令,统一指挥

形式:四列横队(如图)

要求:队列整齐,口号洪亮

二、准备部分—时间8分钟

(一)一般性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系列操《七彩阳光》

组织:教师领做,学生喊口令

要求:动作舒展,准确有力

(二)专项准备—时间:4分钟

内容1、徒手跟着节奏跳,让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跳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四列体操队形(如图2)

要求:跳得要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时间26分钟

(一)单摇并脚跳

--18分钟

动作方法:两手握绳的两端,并脚跳过由后向前摇转的绳(加一次垫跳或不加垫跳)连续做数次。

教学重点:双手正摇并脚跳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

教学环节:

1、教师讲解示范握绳和掌握适宜长度并脚跳的方法--时间:

组织:学生观察,并模仿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基本方法

2、按节奏徒手模仿跳绳动作--时间: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按照在专项准备训练中已熟悉的节奏

3、单手拿绳跳,(左右手交替练习)--时间:

次数:左右手各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绳落地时双脚跳动。

4、两手各握一条对折绳的两端跳—时间: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5、并脚跳绳练习—时间: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6、优秀学生展示—时间:

组织:学生观察并加油鼓励,教师重点提示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7、并脚绳再次练习—时间:

次数:练习一次

组织:教师巡视指导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上下肢协调配合

(二)游戏:并脚跳比赛--时间:8分钟

游戏方法:1、10秒、20秒、30秒单位时间内跳绳比多

2、一次性跳绳(失误为止)比多

游戏组织:体操队形

游戏要求:动作协调,速度快

四、结束部分—时间:3分钟

(一)放松

组织:教师领做

形式:体操队形

要求:全身心放松

(二)小结本课师生再见

第6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领悟更需要教师的引领。因此,研究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阐述

课堂提问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应该遵循的原则,最后设计出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提问 设计一、引言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普遍运用的一种教学形式。但事实上,我们发现这种最古老、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被轻视与忽略了。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经常听到的是教师简单、随意、重复的提问,课堂上占半数的提问是缺乏科学设计的。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提得好即教得好”。可见,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在教师有效提问的引导下学会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小学语文提问设计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桥梁与催化剂。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理论

(一)课堂提问的过程

提问行为是问题编拟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行为的简称,共包括问题编拟、发问、应对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排列顺序显示问题行为的全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将隐含学科知识的授课内容演绎为一个个极具启发性的思考题的过程即可视为问题编拟。问题编拟是课堂提问行为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的优劣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下。

(二)课堂提问的功能

对课堂提问功能的全面认识,有助于教师富有成效地在实践中运用提问手段,并逐步达到教学艺术的境地。课堂提问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集中学生注意力;2.激发学习兴趣;3.启迪学生思维。

三、小学语文课堂提问必须遵循的原则

在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从不同角度考虑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利因素,随时控制那些价值不大或毫无意义的提问,保证提问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为此,我们应该遵循一些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学提问的科学性,不仅要求教学内容是科学的,而且要求语文教师使用的语言也是科学的,语言的科学要求:概念准确、判断合理、遵循逻辑规律,简单明晰地表达客观事物和情感世界。

(二)普通性原则

同一班级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性品质必然会有差异,学习能力会有上中下的不同层次,口语表达也会有愿不愿,善于不善于的区别。班级学生因个体差异,提问也应该体现一个普遍性原则,让每个学生获得均等的话语权,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提问对象的大众化,全班化也是重要的一个手段和方式,即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使一部分学生能对提问产生积极反应,而置另一些学生于不顾。

(三)启发性原则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问时还要遵循启发性原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地思索、探求,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学生必须通过己有的一些信息展开思考,初步寻找其中的奥妙和趣味,如果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一下子就知道,显然价值和意义不大,不值得一提。

(四)目的性原则

在课堂上,教师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在教师心中一定要明确清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某项教学内容提出一个或一些问题,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内化学生语文知识。

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

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课堂上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小学生自主性相对较弱,认知水平较低,生活经验匮乏,这使得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具有积极的引导意义,更能发挥其引领示范的作用。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具有决定性作用。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该精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学生行走期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疑问,产生参与活动的力量和冲动,探究问题的答案。教育实践证明,这是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二)提问的技巧

巧妙的提问,犹如微风在平静的水面上卷起涟漪,能激起学生点点思维的浪花,教师要善导善控整个教学过程,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和技术。

(三)把握好提问的四个“度”

人类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由于要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而引发的。课堂上要让学生积极思考,教前就需要有疑。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能力,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

1.掌握难度。怎样把握住问题的难易程度呢?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使问题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2.安排梯度。学习活动的过程如同人类认识其他事物的过程一样,先易后难、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设计问题组时要注意各问题之间的过渡与衔接,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调节密度。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常用方法,并且效果甚好,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激发兴趣、集中注意、达到提问的作用。不恰当的提问,高频率、高密度的问题围绕学生全面轰炸,其实不能实现提问的价值,反而阻碍课堂教学效果。

4.设计宽度。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能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自我发挥的空间,并允许学生做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这是探究性提问的重要特征。但并不是说,探究性提问没有一定的答案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注意目标清晰,组织问题的语言精练,具体明白;二要注意设计的问题不能过于宽泛,不着边际,使学生不知从何作答。

五、结语

课堂提问在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应用是有其独特之处的,主要取决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实践探索,笔者深深感到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提高是个难度极大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小学语文课堂的不可控性以及诸多的干扰因素。尽管如此,源于教师提问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对学生发展的重大影响,广大的教育理论和实践者还是坚定不移地奋斗在求索的路上。真诚地期待更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小学语文的提问设计,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好玩、好动,求新、求异的心理较强,这就要求我们每节课都要设计的有新意,教学内容要用新鲜的事物或形式,这样才能启动学生活动的动力,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让学生体会到运动的乐趣,从而达到“健康第一”的课程目标。

首先,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意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建议,老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内容,这样,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版块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同时,由于活动内容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们就会更加的投入与积极。而游戏一向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体育游戏则是综合性质最强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手段,它不仅具有健身作用,同时还具备了娱乐、教育的作用,课堂教学如果设计得具有娱乐性,那就意味着教学成功了一半,体育游戏只有具备了娱乐性、趣味性,才能存在与发展,并且才能更具有诱人的魅力,我国许多优秀的传统游戏如老鹰抓小鸡、丢手绢、猫抓老鼠等等源远流长。所以体育游戏的创编,应从提高其娱乐性、趣味性出发。再比如你追我赶的游戏方法:将队员分成a、b、c组,三组队员成等边三角形站立,教师站在中间,按顺时针方向a追b,b追c,c追a。要求: a追b时,b逃跑时还要追c,a追b时还要防止自己被c追到。触到身上即为追到,先被追到的要有适当的惩罚。

其次,以学生为中心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小学生来说,只有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才能使课堂教学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在一、二、三年级的教学中,虽然跨度不大,但是三年级学生对于简单的游戏已经不像一、二年级学生那么热衷。拿“单双跳接力”活动来说,一、二年级学生对于单纯的跳跃接力能玩得不亦乐乎,而三年级学生就会表现出不悦、不屑的行为,假如在途中添加一些障碍,三年级的学生就会觉得有难度、有挑战而变得跃跃欲试。

以目标达成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提出以目标达成来统领教学内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学校以及教师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达成课程学习目标,由于这是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去耕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和分析,教学内容的编排要结合学生体育兴趣、爱好、态度、自身素质等等,在学习与活动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通过自身努力都能完成学习目标,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运动的快乐,不一定苛求教学内容的统一性,即使是同一个内容也要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标,让学生依照自己能达到的目标选择练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体验到体育教育的快乐。另外,在体育课堂的许多教学内容都是相通、相近的、可交叉变换的,所以在选择时可以灵活变换。如投掷内容,可以用掷羽毛球、沙包甚至利用废报纸团、废布团练习投掷,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投掷的基本技术,再如耐久跑,很多学生往往坚持不到最后,提前几米甚至是几十米就停下来了,如果能利用追逐跑、运球跑、接力跑、定时跳绳、越野跑等方式来进行,这既完成了教学目标,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生活和安全为中心设计教学内容,新课标认为,一切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的体育教学内容均可以纳入选择范围。但是,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身体正处在生长发育期,其生理、心理等都尚未发育完善,活动强度过大或者负荷运动都会给学生的身体带来危害,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一定要简便易行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能够为生活服务,学习内容只有和学生生活相联系时,学生的学习才会有动力,本来体育教学的许多内容都来源于实际生活,因此体育教学也应使学生学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另外,在体育游戏的创编上应考虑安全措施,注重安全问题,必须考虑到活动的范围大小、班级人数、体育器材等因素,尽量减少与避免可能发生地运动损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尤其应该选用低难度、低要求,但通过意志努力又能克服困难达到目的,活动范围较小集中性的适合低年级孩子特点的游戏。

第8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单元设计;整体教学

小学新课改自2001年就已经开始实施,小学英语教育新教材的采用已经有几年时间了。随着新课改和新教材的引入,小学英语教学从内容到策略都出现了新的变化。变革传统英语教育教学设计,突出整体教学的优势,开展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进一步挖掘新教材的价值,促进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的双重提高,

是小学英语教学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1.需要考虑的基本元素

在诸多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开展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时,虽然受到教材编排、学生学习能力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语言知识、英语文化、语言能力和英语思维这四个基本要素是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

2.整体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教学设计实质上来说主要突出的是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因此,相应的单元整体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通常为:分析―设计―评价―反馈修正,这和普通教学设计模式一样。

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为了以实际案例生动分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本文笔者采用新版牛津英语一年级英语教材相关模块为案例展开分析。

首先是分析。教学内容:第四模块,该模块共计三个单元内容。

Unit 1 on the farm教材分析:单元主题为on the farm,教学的主要目标是用kitty和grandma去参观动物园这一话题,设计谈话语境,运用给定的语言结构,向学生介绍一种喜欢的农场动物。学生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之前的英语学习,对于表示动物外形的形容词,如:fat/small,对表示动物动作的jump,swim等已经掌握,加之孩子们在平时的动画等影视作品中可能已经见过这些动物,因此在用到这些词描述动物时,大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陌生。在能力基础方面,由于经过将近一个学期的英语学习,孩子们已经能够听懂并运用简单的课堂用语去描述话题了。而困难之处在于学生首次接触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对于用It is...句型描述动物有时会出现句型混乱。

其次是设计。设计主要分为目标、内容、策略和过程设计四个方面。在目标设计上,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强调的是整体目标与单课目标的关系定位,整体不是各个单课目标的简单叠加,二者之间是在知识环环相扣的基础上的递进关系,其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以第四模块第二单元in the zoo为例,其设计环节基本情况

如下:

单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为学习并且理解tigger,bear等表示

动物名称的核心词,并能简单运用It is.../What is.../以及Yes/No等句型和回答技巧。能力目标则要求能够朗读并且听懂目标单词以及目标句型。而在情感目标上则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活泼、可爱,进而产生热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而在分课时目标上,教师则可以根据学生学习态度等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分解设计,并无完全一致之模式。内容设计方面,首先要注重挖掘单元之间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在选择好单课话题以后,选用和教材关系较近的文本进行教学,例如:牛津英语4B Module 2 Unit 2 anlima friends,其教材的原文本是这样的:Miily sees an apple on the tree, she wants to eat it, but the tree is tall.而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可以通过加词的方法对文本内容进行丰富,可以有这样一种重构:

Milly is two,she is a mouse,she see an apple on the tree,she wants to eat,but she is small,the tree is tall,she can not climb the tree.

通过对比这两种文本,我们发现重构后的文本在确保不超出学生知识范围的原则下,故事情节更加丰富、完整、有趣味性,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了内容上教材与教学的完美结合。在教学策略设计上更是有更大的操作空间,教师可以在遵循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科学整合、灵活运用、实施调整、逐步提高的基本原则下自主设计,在此不做案例分析。而在教学过程设计方面,一般突出整体―局部―整体的原则。

最后是评价。评价是课程设计中一个基本的也是重要的环节,评价是否科学关系到课程目标的最终实现。首先,要坚持评价环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其次,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最后,要突出评价内容的多样化,从口语、听力以及英语文化知识等多方面进行评价。要确保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小学英语教学目标与新教材、新课程标准相结合而派生出的小学英语教学设计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既有其基本原则,也有其自主操作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要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丰富和改进这一模式,推动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9篇:小学体育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生兴趣;激励性教学评价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只有在兴趣的影响下,学生才会表现出高涨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认知新事物。因此,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感受思想品德知识的魅力和应用价值,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积极思考。那么如何让小学品德教育充满趣味呢?

一、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为趣味教学打基础

如果将一堂课比喻成一场战役的话,那么课前备课就是战斗之前的备战阶段,如果一场战役没有制订充分的战术策略,做好充分的战术准备,那将会必败无疑。因此,在课前积累“快乐”素材,是“快乐”教学的关键所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摒弃单一乏味的教学手段,采用“快乐”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一名教师,切忌在上课时临时抱佛脚,胡乱编排几个故事来应付学生,而是应该在上课之前,通过网络或电视搜集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趣味故事或实例,拿到课堂上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搜集素材的途径多种多样,需要教师形成积累的良好意识,并从日常生活入手,正所谓“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生活中可利用的教学素材,使其为课堂教学服务,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德育应从小学生开始抓起,因此,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就变得尤为重要,教师本身就应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将抽象的道理生活化、简单化,只要教师肯用心付出,用心留意,就一定能为课堂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学生搜集广泛的“快乐”素材,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并在其亲身生活实践的基础上,从中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促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情境创设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之一,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是实施知识教学的主要阵地,提高小学品德教学效率的关键环节在于设计适当、有效的问题,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教学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在具体教学中,应将“教”和“导”分开,教的重点在于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上,导的重点在于疏导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诱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所提出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育规律,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

2.创设趣味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我长高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从家中搜集以前小时候穿过的衣服鞋帽,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试穿。这时,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也在活泼兴奋中感觉到自己的成长。通过这种方式,唤醒了学生童年的记忆,激发了他们的原有知识体验,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并回忆起很多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事情。于是,生活中的某些场景、父母对自己的关爱等情景,犹如一股股暖流流淌到学生心里,在无声无息中浇灌了学生的心田,激发了他们强烈的情感体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基础,无论学什么、做什么,丧失了兴趣,将步步难行。皮亚杰曾说过:“如果怀揣着兴趣去做事,那么他将会超越自己耐力的极限,超越自己。”学习不是逼迫学生被动接受,而是要让学生将学习看成是大人们给自己的礼物,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知识的魅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品德知行的统一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不可或缺的作用。教师要联系教材和生活,把握时机,围绕教材开展与生活相关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成长。把握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以丰富多彩、具有感染力的教学活动为教育的立足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快乐学习中明理、导行,让学生敞开心扉,畅游更加广阔的活动空间,收获积极情感的体验,享受成长的快乐。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将眼光从狭小的书本转移到更广阔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中释放自己的想象力,激发自己的创造潜能,一显自己的身手,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例如,在“在爱的阳光下”这一模块中,为了让学生走出课堂,身体力行,我为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型“作业”,取名叫“爱的回报”,要求学生对自己的父母说一声“我爱您”;在家做一次家务;对护送同学们过马路的警察叔叔说一句“谢谢叔叔”;为曾经帮助过你们的人制作一张“感谢卡”;做一次义务劳动。这些小事看似微不足道,但它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培养学生感恩社会,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怀,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准,也提升了社会的整体道德高度,为学生的健康快乐、全面发展保驾护航。

四、用激励性教学评价,让学生体会到快乐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着无穷无尽的创新潜能,创新思维意识都存在于他们的头脑中,因此,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挖掘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创新潜能,保护和拓展学生的独创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赏识,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赞美和表扬,哪怕是一个鼓励的眼神和微笑的肯定,对于他们来说也是莫大的动力。因此,教师应采用激励性评价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快乐激励,可以帮助学生看到自己的创造性天赋,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当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一堂课的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管理能力。就好像一部好的剧本,如果没有遇到一个好的导演等于白搭。因此,教师应把握好“快乐”教学的尺度,如果将“快乐教学”演变为混乱的课堂,脱离了教师的把持和掌控,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无效的。

总之,让小学品德课充满趣味,不但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加奋发图强,因此,作为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兴趣在小学品德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灵活采取教学方法,让品德与社会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参考文献:

[1]高利佳.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品德课[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04).

[2]朱家军,刘永兵.浅谈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J].新课程:中,2011(01).

[3]王佩兰.培养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质量[J].甘肃教育,2009(02).

[4]卢方钦.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J].新课程:小学教学版,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