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朝花夕拾鲁迅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朝花夕拾鲁迅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2、生活如花,姹紫嫣红。

3、旧朋云散尽,余亦等轻尘。

4、人说,讽刺和冷嘲只隔一张纸,我以为有趣和肉麻也一样。

5、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鸣清高。

6、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7、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它。

8、不知怎地我们便都笑起来,是互相的嘲弄和悲哀。

9、把酒论天下,先生小酒人,大圜犹酩酊,微醉合沉沦。

第2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看到的世界。他不断长大,身边的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鲁迅更加成熟,懂得了更多,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与悲惨。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1人到中年,总会或多或少的想起童年或者青年时候的趣事,再感慨一番。《朝花夕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鲁迅回忆起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一共十篇,鲁迅写这本书时候正在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写出的文章也不止有回忆,还有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影射。

这本书的各个篇章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鲁迅写得最为生动的《父亲的病》。这个故事讲的是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这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描写了作者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奔波治病的情景,和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以及开药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对庸医的讽刺之意,也告诉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

光是从这一个事件中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心的险恶,连治病救人的医生都如此草菅人命。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二十四孝图》中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时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中作者对鬼有善心,人更应有人情的感叹;以及《范爱农》中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悼念。

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像衍太太、庸医这样的“精神废料”,我们要检讨自己,永远都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还有《无常》中的鬼,它也在告诉我们:连鬼都如此心善,人应该更有人情。在生活中,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当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让封建制度彻底消失。

这本《朝花夕拾》通过鲁迅的描写,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可怕与残暴,黑白不分,浑水摸鱼的人比比皆是,搅动局面,出谋划策的“忠臣”随处可见。

我们总认为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快乐的,没有烦恼的,可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封建旧制度、旧道德随处可见,连公平都没有,更别谈快乐了。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费青春的大好年华,我们要积极向上!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2鲁迅在晚年时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那犹如新鲜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无声无息的绽放了那美丽无比的花儿,在夕阳时去摘便失去了它原本的香味。夕阳给予了它让人幻想的感觉。《朝花夕拾》正与它这个名字一样。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与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

我读者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儿时的可爱,他趁先生不在的时候偷偷跳进百草园里玩耍,有时他还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甚至还爬上大树上摘野果吃。虽然每次都会想到先生那严厉的目光,但也仍避免不了儿时的任性与孩子气。

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引起了我的共鸣,鲁迅先生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啊!

童年是快乐的,是令人回忆的,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的家属于郊区,房后绿油油的青草一大片,儿时玩累了就躺在那。青草上闻花的香气听鸟鸣的叫声,有时我还会到田里去捉龙虾,赤着脚丫,踩进泥土里,伙伴玩的不亦乐乎,虽然有时去河里捉鱼,脑子里幻想着大家一起大口大口吃鱼肉的场景。但这毕竟是幻想,可是河里的鱼太敏捷了,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有捉到鱼,这美好的幻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现在为了能考上好的学校,而奋斗着,再也不能跟从前一样快乐了。

童年已渐渐溜走,留下的只剩下泡沫般的记忆,倒不如去读一读《朝花夕拾》,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跟鲁迅先生一样热爱生活。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3点点滴滴的回忆,给了鲁迅晚年的快乐,好似一朵芬芳清香的花朵,在阳光下悄然无息的绽放着,散发出它那独特的幽香。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摘取,花儿却已经失去了晨时的艳丽。可夕阳却给了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这不像是跟鲁迅他那独具一格的朝花夕拾一样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它那韶光的快乐和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忆,这种滋味,正如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就是一条走也走不完的回忆长城!

我读者鲁迅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了鲁迅长大后奔赴日本求学的样子,“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茶的时候用来学习了!”也因此得到了藤野先生亲人般的关照,最终考了一个好成绩。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风雨无阻,也因此引起我们的共鸣,每当绝望时,都只因为一张照片而坚持下去,读起来让人感觉异常的奇特。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的奇妙无比。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家建在海边,那里有好多条小溪和小河,小时候,我总会拿着爸爸的渔网偷偷地河边捉虾,久违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我赤着脚,跳到水中与小鱼玩起了游戏,风儿吹过我们的耳边,好像是在弹一首美妙的歌曲,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就是孩子的“天堂”!

时间是无情的,抱着童年一同远走高飞,童年的脚印渐渐变浅。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个时代童年的悲欢离合,和鲁迅一同成长,一同分享着快乐。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文章所记述的大多是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事。书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阿长。

起初,我对阿长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愚昧无知,思想刻板保守,繁文缛节却一套套。

但在读了后面的故事之后,我却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时,少年鲁迅因为听了远房叔祖的介绍而对《山海经》迷恋不已,可却求之不得。我读到这里,心里叹息不已,看来这要成为一个遗憾了。但在之后,书中写道“阿长放假回到她的家乡,回来时兴冲冲地把一部木印的《山海经》递到我手上。”我不禁感慨:阿长对少年鲁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将他的愿望放在心上日日挂怀,要知道,阿长可是一字不识,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的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与阿长极为相似,思想刻板保守。每次放寒假回到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一点钟都要带着我赶到古寺去拜佛。那个时候,我正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往往哈欠连天,所以总在心里暗暗埋怨:为什么要带我来拜佛?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就让我在困意连连时赶过来?也未免太古板了吧。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外婆,听她说什么都觉得厌烦,与鲁迅对长妈妈之前的情感很相似。

但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对外婆的看法。

我曾经很想吃一种水果,什么名字早已忘记,是一种金黄的水果,跟杨桃很像。我是从一个国外回来的亲戚口中知道的。那个时候不懂事,所以便日思夜想着。我央求妈妈去帮我找这种水果,他们去了很多市场,都不见踪影。再之后,我跟父母去了一趟外婆家,一进门,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五六个那种水果。我不知道年迈的外婆是如何买到这水果的,也不知道她到底跑了多少次,到底跑了多少路,我只记得,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外婆有过埋怨了。因为我明白她的那份心意与阿长对待鲁迅很是相同,是我心中永远的阿长!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有一个脱俗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犹如一朵美丽多彩的花在清晨的阳光点缀下悄然无息的绽放自己,待到夕阳时分在去摘取,花亦那花,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但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味无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一个人物用了很多描写,在不华丽的文字中体现了对这个人的爱,她就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有这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爱唠叨,她爱“切切察察”,愚昧迷信,但更多的是朴实善良,她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让鲁迅对她非常的憎恶,但她寻购赠送鲁迅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让鲁迅对她心生敬意与感激。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比较有代表特点,他就是鲁迅日本的同乡,范爱农。他是一位觉醒但无法在当时黑暗社会立足的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前不满社会而追求革命,后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又备受打击,最后怀揣着痛苦与悲凉与这个社会妥协,在与友人游湖时投湖自杀。

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迫害,但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美好的回忆。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爱感受到那份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突然间,我好像看见了幼年的鲁迅跑进百草园,与他的昆虫们为伴,又采摘野果,好像又看见了寿镜吾老先生在专一的读书,孩子们却在各干各的事,而鲁迅同学正在画画。

第3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一、《野草》灵魂的炼狱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不同于作者的其他作品, 这部集子是在鲁迅经历了革命队伍的分化之后,再次陷入沉默时期所创作的,不同于第一次沉默期的逃避与陷入故纸堆, 这次作者把对现实的困惑与绝望沉入灵魂的最深处, 作品是对自身的自我追问与拷问。因此,《野草》是一部沉潜的心灵体验之作,是唯一一部写给自己的书。

(一)深重的空虚

有人说《野草》是一种独语,而笔者认为它是鲁迅精神与心灵的炼狱,在这里,鲁迅经历了灵魂的挣扎与历练。鲁迅曾说: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这是鲁迅《野草题辞》的开篇语,或许也可以当作对这座炼狱的一个说明。

空虚在《野草》中并非指无,而是作者难以名状的煎熬与苦痛。这里的空虚至少蕴含以下两重含义:首先,鲁迅是一名有思想的战士,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社会沉重腐朽的封建性及国人精神的劣根性,并对之深恶痛绝。可以说,鲁迅在战斗中所产生的所有决绝的抵抗与深沉的悲悯都源于这种发觉与憎恶。而社会的封建性与国民的劣根性不是具体体现于一人、一物、一事, 它们已经变成了厚重的历史积淀与国民的集体无意识,是作为国民日常生活的常态,无处不在却也无影无形,这就是所谓的无物之阵与空虚。可见,这种空虚是负载着几千年来国家与国民的深重顽疾与创痛的。其次,鲁迅的灵魂深处是孤独的, 这种孤独来自坚忍地独自承担艰巨的促使国人觉醒与自救的工作, 也来自鲁迅自身深刻的生命体验, 这是一种更深层的形而上的思索与探究。鲁迅从存在层面深切体会到个体生命生存境遇的虚空与无着, 灵魂的漂泊无依与无可归属。正如《影的告别》中写道: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 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意去。这是对现实和未来所有既定秩序和法则的彻底拒绝,最后只能彷徨于黑暗之中。这种空虚和彷徨在《腊叶》《希望》等文中均有或隐或显的体现。这些都促成鲁迅生命深处深切的虚空感。

(二)浓烈的绝望

面对这样的炼狱既藏污纳垢、倾轧灵魂又无形无影、无所附着,鲁迅首先生发出绝望的呐喊。所谓绝望,并非可以从其字面来理解,它是鲁迅于炼狱中辗转挣扎的思想结晶。

藏脓裹血的社会是一个坚固的庞大营垒。欺压者自然要拼命地从被欺压者身上攫取他们想要获得的一切利益, 因此他们无所不用地压榨,索取。而作为压榨与索取的保证,他们一方面通过皮鞭强迫管制被欺压者以使之被动地顺从, 另一方面从灵魂深处进行阉割, 使他们相信命运本该如此从而主动地顺从。如《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中的奴才形象,成天劳作辛苦却始终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唯一的发泄就是向人发牢骚,借此希望得到同情,而从来没想过反抗,反而帮主人赶走要救他逃离黑暗的猛士。奴才的不觉悟才是社会或国人命运最悲惨的根源所在。被阉割了灵魂的广大民众甘心做奴隶, 并为做好了奴隶而沾沾自喜,他们已完全丧失了独立的人格与灵魂,更不要说反抗与斗争了。他们完全被彻底地同化了,无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他们都实实在在地成了欺压者的帮凶与同伙, 共同建立起关押他们身体与灵魂的铁屋子。这样的情形不能不使少数灵魂尚且独立而清醒的人触目惊心、痛心疾首而又深感绝望。而鲁迅作为一名清醒的革命者,更是深刻体会到了现实的残酷。因此,《野草》中很多意象都是诸如死尸黑暗孤坟地狱等令人惊悚而又绝望的事物。

由此可见,《野草》没有像作者的其他作品一样,总是为不惮于前驱的勇士摇旗呐喊,总是在黑暗的笼罩中透露出点点的光亮,给人以希望,而是多多少少透漏出自己看透一切之后的虚空、孤独和绝望的内心深处悲凉的体验, 如同炼狱般焦灼痛苦,在黑暗中舔舐自己身上的血痕与伤口,而这才是鲁迅最真实的灵魂与血肉。但作者并没有在绝望中沉沦,而是选择了反抗绝望。如在《希望》中,作者面对死气沉沉的现实,表示我只得由我来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了。

二、《朝花夕拾》灵魂的憩园

相对于《野草》中作者灵魂的孤独彷徨与无处安放,《朝花夕拾》正是作者苦苦追寻的心灵安放的憩园。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的结尾鲁迅写道: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也可以说,这是作者心灵深处的呼唤,是他在受到种种外界的磨难之后追寻的灵魂的向往之地。

(一)重提的旧事

鲁迅的《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总题为《旧事重提》。鲁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说: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它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朝花夕拾》是对鲁迅以上自叙很好的阐释与例证。他不要带露折花,这样固然新鲜,但却绝没有经过岁月的沉淀与过滤之后才能生成的绵绵情愫与深长意味,而后者正是鲁迅孜孜以求的。《朝花夕拾》即体现了这样的追求。

这部散文集所收集篇目均是回忆性叙事与书写,有的回忆童年纯真生活,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有的纪念逝去或别离的亲友,如《父亲的病》《范爱农》《藤野先生》等。这些记事记人的文章均是经过时光筛选、过滤甚至提升了的表现型再现, 是作家对往事与旧人的重新发现与书写, 作家以爱的眼光穿过时间的隧道深情注视往事与亲朋, 在某种程度上对往事做了修正:去掉恶而张扬美、善。它们不再是真实准确的人、事,而是融入了作家深厚情感的抒情化表达,是承载作家美好理想的乐园。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枯燥无味的私塾生活被自由自在的童年趣事所淡化;《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愚昧与迷信都浸润在长妈妈对我无微不至的慈爱之中,留下的是我对长妈妈深深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所以,整部集子呈现出来的是少有的温馨与纯净。

(二)体味生命的纯真

《朝花夕拾》是鲁迅灵魂一个宁静的憩息地,是作为战士的他一次难得的精神休息。所谓休息并不是说没有了对生命与人生的深刻洞察,而只是进行了方式的置换: 以追忆与体验代替思索与批判,这是一种更自然与沉潜的方式,也更接近生命的本真状态。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篇(如《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琐记》《父亲的病》等)是以儿童视角进行叙述的。儿童视角,是一种独特的文本叙事抒情视角, 它有着儿童特有的稚拙与天真,透过这一视角,世界显得纯净、真诚。鲁迅正是通过这一视角, 在回忆中体味人生,这时的生命样态是纯真的,它不仅指个体的儿童时期,更指人类的童年状态,可以说,这样的纯真生命是鲁迅期待的理想生命形态,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鲁迅在以这样的生命形态对抗与抵制现实的黑暗,而这种抵制是暗暗的、不动声色的,甚至给人以轻松愉悦感。

鲁迅体味生命本初的纯真是以闲话风的形式进行的。所谓闲话风,是相对于独语体而言的。闲话,即作者与读者平等地进行心灵沟通与对话,作者袒露自己的心灵,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

《朝花夕拾》中,鲁迅通过对个体及人类童年纯真性的体味与感悟, 呈现给读者一个久藏的未被现实黑暗沾染与侵蚀过的纯净心灵世界, 使读者认识到作为战士的鲁迅灵魂的另一面,也通过这样的呈现, 唤起读者对人类纯真天性的感悟与思索。可以说,鲁迅在宁静的憩息中以温和的方式唤醒与救赎国民的灵魂。

三、一以贯之的精神操守

鲁迅终究是一个战士,是天性如此,也是责任使然。战士的使命使他始终关注古老中国根深蒂固的封建性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民众尤其是下层民众的生存,他直视甚至逼视社会的黑暗与国民灵魂劣根性, 企望做深入彻底的发掘与剖析,以唤醒民众自身的觉醒,疗救自我、疗救时世。因此,无论何时何地,鲁迅从未放下他的匕首与投枪,从未停止过战斗。同样,在貌似风格迥异的《野草》与《朝花夕拾》中,依然贯穿了批判精神。

《野草》明显不同于鲁迅称之为感应的神经攻守的手足的杂文,也不同于具有鲜明批判性与讽刺性的小说。《野草》是独语,却是有震慑力与攻击性的独语,它沿袭了鲁迅素有的批判精神。它深入至作家的灵魂深处且将灵魂剖露给人看, 让读者可以一览无余地看到作家灵魂与黑暗的搏斗与厮杀,也看到作为对手的黑暗的强大、暴戾与空虚, 从而震撼每一个饱受同样折磨想要抗争的灵魂,使他们获得进行抗争的动力,也力图震撼每一个尚处于昏昧而不自知的灵魂, 使他们可以得到觉醒。

这反抗是渺茫的但又是义无反顾的、决绝的。就像《过客》中的行路人,他知道前面是坟,坟前面是不可知,但他仍要继续前行,摒弃人间的温情,因为他知道恶浊中的温情只能拖他进入恶浊,带着自己的伤痛与疲惫,执拗地前行。这是鲁迅的姿态决绝地反抗,不计后果。在《这样的战士》中, 他拿着投枪, 面对一切的打压排挤与软化诱惑,毅然决然地作出了自己的选择但他举起了投枪。他微笑, 偏偏一掷, 却正中了他们的心窝。他忍受着众多的不解与孤独,在无物之中老衰、寿终,这正表明了作者最坚决的拒绝与反抗,而这种反抗是以牺牲自我为代价的。我生于黑暗,彷徨于明暗之间,黑暗又会吞并我,光明又会使我消失。我是黑暗之子,身心均带有黑暗时代的烙印却向往光明,因此,我要摧毁这世界连同世界中的自己来换取一个光明的世界,在那个世界中,不再有我的任何痕迹,因为任何痕迹都会使光明重新笼罩上黑暗甚至重新被黑暗吞灭。

由此,《野草》中作者的心路历程便很清晰:作者身为战士,敏锐地洞察到了现实的欺骗与腐朽,因此,作者拒斥现世存在的一切既有秩序,留给自己的却是无边无际的空虚与绝望, 在绝望中啃噬自己的灵魂,承担全部黑暗,最后自我毁灭。这里的空虚与绝望绝不是一无所有与彻底的消沉,而是一个更大的有的境界。就像《墓碑文》中所说: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作者在《题词》中写道: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作者承担一切,甚至自我毁灭之后,相反的却是微笑坦然歌唱,因为由此便进入了一个更生的时代。这正是作者彻底的战士斗争精神的体现。鲁迅曾自己总结说:我以为绝望而反抗者难,比因希望而战斗者更勇猛,更悲壮。

《朝花夕拾》明显不同于《野草》,它清新自然,充满童年趣味,这在鲁迅的创作中是难得一见的,是鲁迅灵魂柔软与温情一面的展现。将它放在鲁迅的创作谱系中进行考查, 自然会发现其新意与深意。《朝花夕拾》中,一类型作品是鲁迅对于童年美好生活与亲友美好品质的书写, 有意展现出一个纯真的生存境遇。如《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让我们感受到了雪天捕鸟的快乐, 感受到的是久违的属于童年的无忧无虑。可以说,这是在拒斥黑暗现实的同时努力建造与守护人类心灵的净土,是作者埋藏在心底的精神家园。再如《范爱农》中,范爱农从一而终的斗争精神, 一生落魄不得志但从未改变其政治理想, 就连死后都保持着直立傲然的姿态。这样的革命者,正是鲁迅所钦佩的;《无常》中,作者回忆了儿时迎神赛会的情景,以记忆中的纯净美好来反衬现实的污浊不堪,以无对抗有:即以没有污秽、冷漠、麻木的世界对抗现实世界的污秽、冷漠与麻木。从这个角度来看,《朝花夕拾》中的温情与纯净恰恰是鲁迅别一种反叛、对抗现实的方式。其中的另一类作品,在温暖与柔情的包裹中还是可窥见鲁迅一贯的批判与战士精神。如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可以感受到了长妈妈的朴实与善良,但在长妈妈身上,也有让作者很无奈的迷信和落后。在《父亲的病》中,看到了民众对西医这一外来事物的排斥, 顽固地认为西医不仅包治百病,而且可以起死回生,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第4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朝花夕拾》原本叫做“旧事重提”,收录了鲁迅先生记述他童年和青年生活片段的10篇文章。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大量使用了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首先使用了许多鲜亮的文字记叙在百草园无忧无虑的生活,接着再写道“我”不得不告别百草园去三味书屋上学。前边写的百草园很好地反衬了后来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体现了鲁迅对旧社会私塾的不满。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我”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中国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中国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朝花夕拾》用平实的语言,鲜活的人物形象,丰富而有内涵的童年故事,抨击了囚禁人的旧社会,体现了鲁迅先生要求“人的解放”的愿望。

虽然在鲁迅的童年中有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灿漫的感情,让人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这些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自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有采摘野花野果。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的严厉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学就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吧,因此我才会那样喜爱,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异常的亲切,充满激情。

第5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鲁迅爷爷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

今年暑假我重温鲁迅爷爷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鲁迅爷爷晚年是写的幼年时期的事情。幼年的事情到了晚年再去回想,犹如清晨开放的荷花,到傍晚去采摘,虽然失去了盛开时的艳丽,但夕阳的照映却使荷花平添了一种特殊的风韵,而那若有若无的清香则更令人回味无穷;幼年之事就像潺潺的流水声,在每个人心中旋绕,一回想,就那么滔滔不绝……

书中的十则故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藤野先生》。当时,中国在日本的心中的确是一个弱国,可是,当我看到《藤野先生》中的那一段话,便没有来由地努力起来——“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自然是低能儿……”我想努力,去见证我们中国不是弱国,而是和平的强国,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鲁迅爷爷重点写得是??藤野先生严谨的教学作风,对学生、鲁迅爷爷真诚的关怀,对于中国,对于“人”的热爱。《藤野先生》里,洋溢着鲁迅爷爷对这位恩师的赞扬与牵挂。

这让我想起了计老师,她跟藤野先生一样,有严谨的教学方式,对同学们的关爱和支持,待我们像亲生孩子一样,为班级准备各式各样的用品……上次,有一个征文比赛,要表达自己的情感,计老师为我出题,叫《妈妈的手》,我写完后计老师看了后,对我的作文提出了好多不足:感情不够强烈、用词不妥、了无生趣……于是,对我的征文,不厌其烦的修改,题目改了,全文都有过了适当的修正。好像这篇征文 是计老师写得一样,参赛后不久,喜讯传来,我的这篇征文《寸草心》获得了区级征文比赛叁等奖,这可是计老师苦心修出来的呀……

在过往的日子里,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太多屈辱的历史,而如今,在祖国繁荣富强的今天,我们怎能不为了中国而去努力呢?从《朝花夕拾》中,我惊见自己,那么单薄,那么坚定的意志!

第6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刚读这本书时还不是很懂,所以放下来没在看了,后来我拿出这本书再看就看了个完,并且深受感触。

《狗猫鼠》说了狗猫鼠的关系,应为猫吃了作者的小隐鼠说一作者憎恨猫。《无常》是说了人与鬼的关系和作者小时候对鬼是由那些看法。这篇文章也是给人很大的启《朝花夕拾》是我国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这本散文集原本名叫《旧事重提》,后改名为《朝花夕拾》。

说实话,我刚示的。它告诉人们人活着要严格对自己,不要对别人严格过自己,即使官再大也不能摆臭架子。这样,人人都怕的无常也就变得和蔼可亲了。

第7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藤野先生,鲁迅初到东京时,看到的是清国留学生在上野公园的樱花树下让人鄙夷的身影,听到的是留学生们傍晚学跳舞的喧闹。这让鲁迅极为厌恶,于是他去了仙台,在那里认识了藤野先生。藤野先生虽衣着模糊,但对科学严谨求实,对学生的作业一丝不苟,在鲁迅的作业上用红笔圈出来。而且他平等公正,毫无民族偏见,有着高尚的人格。

印象最深的情节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享受这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三味书屋后面还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抓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的。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而《阿长与山海经》说的是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比如她睡相不好,“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了我的“隐鼠”,给我买来了《山海经》等。刻画了一位可敬可爱的封建女性的形象,她有着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她不仅质朴,而且善良,关爱别人。作者由原来的讨厌她,变成敬她爱她。

一切感受都是那么的天真烂漫,令人回味,尤其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份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的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家奴管束着,不过,这正是儿童特有的。

第8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对往事的回忆,只是现实生活的一点安慰,而每一个美好的回忆又都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百草园和绣像摹本卖掉了,长妈妈也匆匆告别了人世,本应是激发人们的爱心的《二十四孝图》背后,却隐藏了谋人性命,教人看的丑恶祸心。去留学,并且碰到了一位令自己敬仰的师长,却因为感受到医治人的精神比医治身体病症更重要而离别了,在学校办事兼教书,实在勤快的可以的老友范爱农,终究摆脱不了贫困潦倒落水而逝的命运。

在对这一连串苦乐参半的事件的记叙中,作者还追究了自己的一些思想根源,例如仇猫,小小的,带给作者遐想的隐鼠的失踪,只是个象征的意念: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这才是作者仇猫的动机:它在夺人所爱。从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看:嫉恶如仇,不过是对缺乏爱、失落爱、痛惜爱的一个自然反应罢了。

对这个细节下作者又给自己开了个伤心的玩笑:他的仇猫是毫无道理的,虽然猫吃老鼠,但他的隐鼠却不是猫吃的,而是被长妈妈踏死的,那么是否要恨长妈妈呢?在下一节回忆中,长妈妈也确实有些让人生厌,睡觉时占领了全床,满脑子的穷规矩和愚昧的信念,就是这样一位长妈妈,却把作者日思夜想的,别人都不能重视的渴望化成了现实,不懂识文断字的长妈妈把她自己都叫不出名的《山海经》买来,送给了“我”。正因为长妈妈这颗未被旧道德泯灭的爱心,使作者记起她,追念她。

在朝花夕拾的回忆中,作者多次写到封建教育的失败和狭隘。

第9篇:朝花夕拾鲁迅范文

2、《西游记》作者:吴承恩;

3、《水浒传》作者:施耐庵;

4、《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5、《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

6、《白鹿原》作者:实;

7、《特立独行的猪》作者:王小波;

8、《呐喊》作者:鲁迅;

9、《朝花夕拾》作者:鲁迅;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