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行为礼仪范文

行为礼仪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行为礼仪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行为礼仪

第1篇:行为礼仪范文

1、信封:

很多外企在收到应聘简历时,都会把一些信封上印有原公司名字的简历第一轮就淘汰掉。原因很简单,将公司业务交往用的信函私自挪为己用,是一种对原单位的极不尊重,同时也是应聘者个人行为很不负责任的一种表现。

我曾收到过这样一封简历,信封是他第一家工作单位的,信纸是第二家的,其漂亮的彩色打印效果很不错,只是在每页的右下角都打印有他所在第三家公司的标记。我十分惊佩此人居然能将跨度为四年的三家单位的历史浓缩在一封简历里,想必并非打算以此证明他的履历的真实性,而是习惯成自然的一种表现。此人一贯的工作方式以及个人素质都值得认真商榷。

2、电话:

在外企公司一般说来每个人的办公桌上都安有电话,而且因为业务需要通常都开通了国内或国际长途。但仍有一些公司在走廊或休息区专门设置了供员工拨打私人电话的投币电话,目的是让大家明白,公司电话仅是用于公司业务用途,而不是可以随意聊天或处理私人事务。

3、手机:

前些年,在社会上还未普及的时候,很多销售人员因为业务需要由公司配备了手机,外人看来颇有为风光,可当电话是由朋友打来的时候,他们仍是会简而言之后迅速挂断了电话,因为他们心里明白,每月的电话使用清单上这部分私人电话是要计入自己账单的。

4、电脑:

很多外企公司不允许员工在公司电脑上打游戏,网上聊天自然也是被公司禁止的,但仍有人利用公司的内部网络“笑傲江湖”。一位员工通过互联网到一家国外的下载了许多图片,却不料这笔高额费用算到了公司的头上,清查之下这位员工很快失去了这份相当不错的工作,并且在个人形象方面也大为受损。

5、纸张:

很多公司对纸张的使用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例如:在打印机和复印机旁一般都设有三个盒子,一个是盛放新纸的,一个是盛放用过一面留待反面使用的,另一个才是盛放两面都用过可以处理掉的。如果用过一面的纸张不便于再用作打印或复印,可以简单装订起来作为草稿纸,或者用于财务报销时贴发票,总之一定可以另找到用途,而不可随意废弃。

6、水杯:

有的公司规定一次性纸杯只能供客人使用。在公司开会时,经常可以看到客人一侧是清一色的纸杯,而公司职员这一侧则是风格各异的瓷杯或玻璃杯,充分体现了主人的风格与爱好。

7、用电:

在中午的休息时间或办公区长时间无人时,须自觉关闭电灯及电脑显示器等。如果在中午时间你到了一家公司,发现里面灯光暗淡、电脑也似乎没有开机,不要担心,这一定是吃饭和午休时间,办公室的主人们也许正在公司的餐厅或楼下咖啡座里享受人生呢。

8、私人会谈:

对私人朋友来访很多公司都专门设有会谈室,通常说来不会允许客人进入到工作区。而且,在时间方面也有着较为严格的规定,一般只允许在休息时间接待这种来访,除非是急事,并且也要求尽可能的简短。很多人都觉得白领们大都喜欢下班后搞个聚餐或是找个酒吧、咖啡厅聊聊天,似乎特别在意搞些情调,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工作时间根本没机会闲聊或是与朋友们交流感情,一个白领自嘲说:“工作中像一个上了发条的机器零件,下班了也得像上足了弦的玩具兔子,从这个餐厅蹦到那个酒吧,而且不得不让自己不停地动起来,不然朋友们会以为他消失了。”

第2篇:行为礼仪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礼仪素养

一、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表现形式

(一)课堂礼仪的行为失范。进入大学后,学校过于注重师生平等,却忽视了课堂礼仪反映的师生间的互尊互敬。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注重教学的高效,却助长了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不正之风。不仅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等现象屡见不鲜,课上玩手机、睡觉亦是平常,更有甚者课堂大声聊天、随意打断教师讲课,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与大学生的受教育程度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二)师生、同学间交往礼仪的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尊重意识淡薄,缺少谦虚随和的态度。对于师生间的交往,大学生丧失了路遇老师见面问好的意识,常常视而不见;课下大学生更是对不投自己喜好的老师恶言相加,捏造、散布不良信息,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声誉。

在同学间交往方面,由于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崇尚个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若与他人遇到分歧,经常意气用事,轻则恶语相向,重则触犯法律。

(三)校园公共场合的礼仪行为失范。在校园公共场合缺乏公德意识,违反公共道德的行为时有发生。一些大学生在图书馆内高声打电话,大声喧哗旁若无人;占座现象严重,导致图书馆座位利用率低,造成公共资源的严重浪费等现象比比皆是。大学生的不自律行为看似日常生活小事,但细节决定成败,这些行为不仅妨碍影响了他人,更损坏了大学生自身的良好形象。

(四)仪容与服饰穿着的行为失范。随着时代潮流的日新月异,大学生衣着张扬个性、特立独行。但有些大学生则过度追求时尚,盲目追求潮流,经常在校园中穿着奇装异服,浓妆艳抹,与学生形象背道而驰。

二、造成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教育制度弊端的限制。由于应试教育模式和考试制度在我国仍然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一考定终身”的现象在很多地区还十分普遍。为获得优异成绩、提高升学率,大多数中小学选择“捷径”,将教学工作完全扑在学生成绩的提高上。衡量一个学生优秀与否,唯一的标准便是成绩。学生礼仪素质的培养没有得到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很好的贯彻与重视,是导致国内很多优秀大学生礼仪素养很低的原因。

(二)家庭教育的先天不足。家庭教育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现在很多家庭对学生早期的礼仪教育是缺失甚至是误导的。由于家长忙于工作、外出打工等原因,忽视了对孩子启蒙时期的教育;其次,家庭变故、家长自身素质不高等因素也对学生产生了消极影响;最后,由于今天的大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家人的过度溺爱导致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习惯,为日后孩子的自私自利、散漫无礼埋下了种子。

(三)高校教育的断层。目前我国高校教育大多关注专业教育与技能培养,礼仪教育仍处于德育的边缘地带。高校往往将教育基点放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容易忽略“礼仪”这一反映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活动的最直接、最根本的表现形式,造成了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逻辑上的断层。

由于礼仪教育的效果难以量化分数进行定量考核,高校管理者对礼仪教育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将礼仪课程设置为选修课等非必修课程。教育者的不重视直接导致了学生对礼仪素养的忽视,学习效果差强人意。

(四)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目前我国大学生礼仪素养实践的缺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礼仪教育课堂缺乏实践。课堂上没有条件将所学的礼仪知识应用于实践,往往是道理讲得多,实际历练少。其次是缺乏课外实践。大学生在学习礼仪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明白了礼仪知识的内容,却缺乏习礼的过程,不知道这些礼仪该什么时间什么场合用。课外实践机会少,大学生的实践效果更是难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效果。

(五)大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缺失。由于大学生存在经验不足、自我控制能力低等内在缺陷,面对外来文化往往有着对西方文化一边倒的倾向。在逆反心理的影响下,片面否定优秀的传统礼仪文化,把追求西方不合理的文化作为时尚,实则是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伪装。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品德修养。提高大学生文明礼仪行为的自觉性,加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关健在于改变大学生的个人思想认识。要切实完善高校的德育体系,从大学生思想品德修养与文化素质入手,提高大学生礼仪修养,为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铺好基石。

(二)发挥学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的礼仪示范作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无论是任课教师或者校园内其他管理人员,都应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发挥榜样的作用。这要求学校要对教职工进行全校范围的礼仪素养培训,提高教职工整体的文明素养,在生活中教职工要严以律己,潜移默化中影响大学生、改变大学生。

(三)学校应提高礼仪课程重视程度,建设校园礼仪文化。高校应首先从礼仪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着手做起,提高礼仪课程的地位,提高学生重视程度。同时改革礼仪课程上课形式,增加课程实践的比例,将理论应用于行动。

要想切实提高学生对礼仪素质的重视程度,必须在校园内创设良好文化氛围。为此,学校应加强校园礼仪文化建设,宣传礼仪教育的重要性与相关知识,开展相关活动,在校园内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 胡道安.关于当代大学生礼仪行为失范的原因及对策的几点思考[J].科技文汇,2009(4):65-66.

[2] 秦国华.关于加强大学生礼仪素养教育的思考 [J].南京化工大学学报,2001(3):80-82.

第3篇:行为礼仪范文

【关键词】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礼仪修养缺失行为

中国是世界上旅游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入境旅游接待人数从1978年的181万人次,增长到2011年的1.35亿人次,增长近75倍。入境旅游外汇收入从1978年的2.6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485亿美元,增长近186倍。接待过夜旅游者人次数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世界排名分别从1980年的第18位和第34位上升至2010年的第3位和第5位。2001年以来,中国出境旅游一直保持着20%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7025万人次,增长22.42%。从市场规模上来看,世界第一大出境市场正在中国形成。与此同时国内旅游方兴未艾持续高速发展,2011年国内旅游人数26.4亿人次,增长13.2%。2011年中国旅游业总收入2.25万亿人民币,增长20.1%。旅游业从国民经济的一个边缘门类迅速成长起来并被推到了前台。

一、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内涵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中国游客(据文献显示,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多为大陆游客,本文所述“中国游客”指中国大陆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层出不穷。高速路上行人随地大小便;天安门广场、海南大东海海滩垃圾如山等振聋发聩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又悉数在2012十一“黄金周”现形。世界有中国游客的各个角落可见部分国人抱着自己的小孩随处小便,非吸烟区吞云吐雾,甚至随意脱鞋等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常常见诸于各国报端,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2012年3月,美国市场调研机构曼达拉公司针对 16 个国家的 5600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关于旅游的在线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因“不讲卫生、不遵守公共秩序、踩踏黄线、在飞机上争夺行李架空位”等原因名列“最差游客榜”第二名[1]。此前,在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榜上有名。

(一)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概念

礼仪泛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形成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修养是一个人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艰苦磨练和长期陶冶逐渐使自己在某一方面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修养包括道德、情操、学风、审美和礼仪等方面。修养的提升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须经过长期的磨砺才能积累。

礼仪修养是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专指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缺乏礼仪修养,没有遵循应有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不当行为。

(二)礼仪的功用

孔子言:“不学礼,无以立”,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人类为了实现自身满足和自由,不仅受自然规范的约束,而且必须接受一定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社会规范中,除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以外,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礼仪规范。个人的礼仪修养不仅涉及个人形象,而且关乎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反映。礼仪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建立自尊、自信、自爱、为人际交往铺平道路。对社会而言能够改善人们的道德观念,净化社会风气,提高社会文化素质。礼仪是人类有教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方面

1、社会公德

社会公德:在禁止使用照相机或闪光灯的文博馆、教堂等地拍照。不遵守集合时间,耽搁全团人员的参观游览。在“禁止吸烟”的地方吸烟,随意触摸展品,在文物上乱写乱画……社会公德是公民为维护整个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而共同遵循的公共生活准则,也是文明公民应有的礼仪修养。

2、形象礼仪:不修边幅,不讲卫生,随地吐痰;出席正式场合着装不恰当,如穿着拖鞋背心参加宴会;随意脱鞋;天热男士赤膊上阵;在大庭广众下追逐打闹,或躺卧在公共座椅上休息……

3、语言和使用通讯设备礼仪:公共场合如乘机、饭店大堂、博物馆、教堂电话频响;手舞足蹈,高声说笑喧哗等等……

4、空间礼仪:秧歌队、合唱团体、京剧票友在旅游景区使用高功率音响设备,破坏旅游者共同拥有的空间环境……

5、位次排列礼仪:登机、边检、上旅游巴士甚至乘电梯时拥挤着一哄而上……

6、就餐礼仪:自助餐不排队取食、不按量取食甚至打包;就餐时大声劝酒、猜拳行酒令、大声喧哗;抢食好吃的菜……

7、涉外礼仪:随便询问西方国家居民婚否、收入、年龄等私密问题;不遵循目的地国家的风俗禁忌。如在泰国用手摸小孩的头,用脚踢门等……

二、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恶劣影响

(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国际形象

古人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故称华”。“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2]。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礼仪教育始终占据着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国人旅游即中国形象巡游。意大利哲学家亚米斯说:“一个国家的国民教育程度,最能从他们的行为和举止中体现。你在街上的表现说明了你的教养”。作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民间大使”和“形象大使”,无论是在境内还是境外,中国游客的言行举止不仅仅代表自己个体,而代表中国整体。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严重影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损害了中国的国际旅游声誉;侵蚀着中国“礼仪之邦”的国际形象!

(二)影响旅游目的地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良好的旅游资源环境是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国游客乱丢垃圾;用闪光灯在珍惜艺术品前留影;随意刻画文物景观等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直接导致旅游目的地景区环境污染;景观质量下降;加速旅游吸引物的寿命缩短。造成旅游景区旅游价值降低,整体吸引力下降并严重影响着直接威胁着旅游目的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当旅游资源环境恶化之时,即为旅游目的地旅游业衰竭之日。

(三)造成境外旅游接待地对中国游客的接待歧视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行为常常影响其它游客的空间享受和景观质量,对境外旅游接待地社会带去全方位的冲击。导致一些旅游目的地国家针对中国游客歧视性接待。如马尔代夫2000多个小岛上遍布度假村但只有几个度假村愿意接待中国客人。欧洲部分高档酒店不愿接待我国旅游团,据2012年10月3日英国《每日邮报》,法国时尚品牌Zadig&Voltaire创始人蒂埃里·吉利埃称“我们对客人是有选择的,比如,2014年在巴黎开张的新酒店将不接待中国游客。在巴黎,要求很高——很多人都需要一些私人空间和一个安静的环境。”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引起境外旅游地民众的反感, 深化与当地民众的矛盾。而旅游接待地民众的态度,又是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 故此双方这种对立矛盾对旅游业的发展损害是深远的[3]。

三、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国民礼仪修养提高落后于物质增长

中国的经济增长了,但精神文明建设却大大落后于物质文明建设,礼仪修养似乎成了一块补不齐的短板。中国游客缺乏修养其实是我们长期缺失礼仪教育的结果。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重礼仪细节,没有养成礼仪言行举止的习惯。我们的教育,以分数为导向,不重视学生平常的礼仪文明教育,旅游礼仪缺失行为在本质上归根结底还是教育问题。另外,修养与财富并非正比关系,礼仪素质的提高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精进的过程。正如巴尔扎克所说:“一夜可以产生一个暴发户,三代也培养不出一个贵族”。

(二)我国旅游业管理规范化不够

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的发生不能全部归因为游客素质低,旅游行业管理方面也有原因。我国旅游业发展欠成熟,旅游行业管理有待进一步协调规范;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堪忧;旅游企业功利性强多只关注于经济效益。旅游旺季各景区不注重游客管理,游人摩肩擦踵的情况下景区的相关服务和设施如垃圾箱、休憩处和公厕可能满足游人的需求,从而导致部分游客选择非礼仪的行为。景区收入确实增加,但却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绝对的永久的伤害。旅行社的行程安排、导游员的职业道德修养缺乏监管等也会导致游客的礼仪缺失行为。比如导游员安排游客在景区游览的时间过短,匆忙集合时垃圾杂物随地丢弃,污染环境。可见,旅游管理相关部门和服务单位对游客礼仪缺失行为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备

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缺失行为与我国旅游接待设施缺乏科学规划、不完善密不可分。景区的功能分区、游人游憩设施、游道设计、指示牌系统、停车场位置、垃圾桶数量;卫生间分布等等规划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决定游客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很多游客抱怨:景区服务设施不足直接导致他们“非自愿”失礼。如垃圾桶间隔较远,产生垃圾后游人难以及时找到垃圾桶。厕所指向不明、不卫生,旅游者“内急”便随地如厕。另外,我国人口众多,由于历史原因,公共设施长期不足,致使国民养成“凡事都要抢”的心理和习惯,比如坐公共汽车要抢,否则很可能上不去。结果一出境,无论是乘飞机还是坐游轮,都会习惯性往前抢。

(四)游客没有尊重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礼仪禁忌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国游客不了解旅游目的地国礼仪禁忌造成了信息不对称,就不可能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尊重当地的礼仪和风俗习惯。比如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是尊重是热情,西方国家民众则认为是侵犯个人隐私而非常反感。不了解文化差异在旅游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文化冲击”甚至“文化冲突”。当然也有旅游者自身的主观因素,如文化或物质的优越感形成的傲慢、偏见所造成“入乡不随俗”。

四、提升中国游客礼仪修养的对策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国人进行“礼仪扫盲”

政府、学校、社会团体等各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等形式加大普及礼仪知识力度,长期不懈宣传礼仪知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渠道弘扬文明行为,播种礼仪习惯。如制作“中国游客礼仪知识”宣传短片并长期在机场、车站、码头、景区等公共场所滚动播出,让礼仪知识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旅游企业制作多种形式的宣传品,免费发放给游客,引导游客做文明旅游者。

(二)提升文明旅游素质需要法制保障

2006年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等规范性文件。不过面对“中国游客礼仪危机”还远远不够,还需制定“硬”性的法律法规为确保文明旅游活动构筑法律制度围墙,例如规定旅行社必须为游客行前提供礼仪培训;旅行社可向游客收取礼仪押金,如果游客礼仪行为缺失造成恶劣后果,可从押金扣抵等等。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均有相应的法规处罚游客礼仪修养缺失行为,如法国早在1886 年就出台了世界上第一部禁止随地吐痰的立法;新加坡与香港均对吐痰处以高额罚款。相信通过长期严格法规约束,中国游客可以被迫逐渐形成礼仪行为的习惯并涵养精神。

(三)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

我国儿童启蒙经典《三字经》强调:“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提升游客旅游礼仪修养必须从孩子基础教育入手。培养新型旅游者加强对在校学生的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旅游的德育功能, 因为青少年不仅是当代旅游的重要群体,也是未来旅游的主力军[4]。我国学校教育应关注于如何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高素质的人而非分数。教育部门应把文明旅游内容加入课堂教育和学生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细胞,大人言传身教礼仪习惯,小孩自然会耳濡目染。同时全社会也应共同营造一个讲文明、树新风的良好环境。

(四)中国旅游业各环节携手努力创造礼仪环境

政府管理部门可将提升公民旅游礼仪修养列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旅游管理部门建立公民旅游礼仪考核制度;对旅行社履行教育游客礼仪职责实施有效管理和考核。

各旅行社应科学安排旅游团行程。建立导游和领队全程礼仪规范责任制。建立游客礼仪行为行前培训、行中督促、行后总结系列制度,重视并组织好旅游团出行前游客的礼仪培训。国外一些旅行社的游客行前培训值得我们借鉴:为到中国旅游的游客放录像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教他们怎么使用筷子,如何欣赏和体验中国的文化。同时在出游过程中,导游适当的引导、调整以及提醒都能避免游客发生不文明的尴尬事情[5]。

景区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如厕所、垃圾桶等的分布应合理、科学。设置文明标识如温馨的礼仪宣传标语牌、门票和导游图上加印礼仪提示语。设立文明礼仪监督岗,及时提醒、教育和引导游客文明游览。星级酒店、餐饮服务场所、商业网点也应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文明礼仪教育和管理。

(五)游客自身不断提高礼仪修养

没有文明的旅游者就没有文明的旅游业。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虽说是全社会各部门的共同责任但其关键还得依赖每一位游客切实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仅仅坐而论道礼仪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其关键是 “知行合一”即游客在自己生活、工作、学习的空间环境,言行坐卧均应注意礼仪的践行,将礼仪行为培养成自身的习惯常态。游客出行前应自觉学习旅游目的地文化礼仪禁忌,旅游过程勿忘关注自己的举止礼仪。做好旅游民间友好往来的“礼仪形象大使”。

礼仪出游不仅显示个人修养,更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中国游客的礼仪修养提升是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及每一位中国游客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蔡正奋,文明匮乏给黄金周添堵[N]. 重庆日报,2012-10-11 (11)

[2] 彭林,为什么我们要讲“礼” [N].解放日报,2012-10-27 (8)

[3] 田勇,旅游非道德行为与旅游道德的塑造[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10(2):16

第4篇:行为礼仪范文

面试者还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一般情况下应该这样做。

1、如果是登门造访的不速之客,则应将右手握成半拳状,用中指轻轻扣门,得到许可后方可进入。如果是约定好面试时间,则应提前到达,因为迟到本身就是失礼,当被叫到名字时,以爽朗的声音应答。

2、走进办公室时,应抬头、挺胸、面带微笑,目光注视考官,不瞻前顾后,不左顾右盼。男士步伐矫健、端庄、自然、大方,给人以沉着、稳重、勇敢、无畏的印象女士步伐轻盈、敏捷,给人以轻巧、欢悦、柔和之感。走到考官面前,应亲切地道一声您好,若主考官站起来与你握手,你则热情地把手伸过去与之相握。然后站直身子,精神饱满,面带微笑,挺胸收腹,两脚并齐,双臂自然下垂或交叉于体前,两腿靠拢,像松树一样伟岸挺拔,男士显得刚毅洒脱、舒展大方,女士显得婷立端庄、秀丽俊美。

3、当主考官示意坐下时,方可落座。就坐后,可适当调整坐姿,坐姿对一个人的心理影响很大,若是直背靠椅,那是比较理想的,应轻轻坐下,上身正直,微向前倾,目前注视主考官的眼部和脸部以示尊重,双手放在扶手上或交叉于腹前,双腿自然变曲并拢,双脚平落地面若是软绵绵的沙发靠椅,也尽量控制自__己,不要陷下去,要挺腰坐直,全神贯注地面对考官。不要弓腰曲背,抓耳挠腮,高跷二郎腿,女士忌双腿分开,身体各部位都不要抖动,要很稳重地坐在主考官面前,按受他对你的全方位考察。

4、需递个人资料时,应站起身双手捧上,表现出大方、谦逊和尊敬。面试结束时,应道声谢谢,站起身走到门前,再转身微笑地道一声再见,把美好的形象留给考官。

第5篇:行为礼仪范文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一)礼仪教育是大学生树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在校期间,建立与他人良好合作交往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是十分重要的。在高校开展社交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高校大学生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能提高大学生身心自我调节能力,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当个人遇到烦恼和困难时,能很快缓解苦闷并得到有效解决方法。

(二)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更好的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作为高校学生,主要的职责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学习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大学是从校园到社会的一个过渡,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在高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学习和掌握一些礼仪知识,特别针对大学毕业生求职面试的仪容、仪表、仪态和言行举止,展开系统的学习和教育,从而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大学生进行必要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的行为举止符合礼仪规范,而且可以满足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更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尽快适应工作岗位。

(三)礼仪教育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在校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较高,思想道德教育十分重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还可以通过学习运用礼仪知识,指导他们的行为规范,把大学生的内在道德素质和外在礼仪形象有机的展现出来,使品质和外在的礼仪形象有机地结合起来,大学生真正成为有高素质的现代文明人。

(四)礼仪教育有利于规范大学生言行举止,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礼仪教育是大学生礼仪修养的前提,礼仪教育可以使在校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水平,提升道德修养,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不仅可以规范和培养大学生的文明举止,而且能推动全体社会公民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从而推进全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

当前,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连续的扩招,虽然大学生数量越来越多,但质量并不与数量呈正比,高校大学生中不符合社会礼仪的行为十分普遍:1.日常生活中存在的现象,上课时间手机铃声不断;个人自立能力差;就餐插队,秩序混乱;2.公共场所中存在的不文明现象,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校园恋爱风气严重;3.社会责任意识薄弱,家庭责任感极差;4.过分强调自我,过分展现自我,缺乏集体责任感。上述行为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大学生出现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成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的主要原因分析如下:

1.家庭教育的消极影响。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和家庭观念。正是由于父母在教育方式上缺乏理性和正确的指导,从而导致孩子在礼仪观念上存在缺陷。在教育内容上,由于我国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父母把是否用功读书,是否考上重点作为评判孩子的标准,学生从小面对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没时间和精力去修身养性,因此不论是父母还是学生自己都放松了对礼仪知识的学习。

2.学校教育、管理上的欠缺。在我国大的教育背景下,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任务,学校主要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得学生把精力都放在应试上,而缺乏对礼仪基础和人际关系沟通的学习,学校对学生的礼仪教育不够重视,使学生很容易变成一无是处的书呆子。

3.社会的不良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建立的还不够完善,大学生的自制力还不是很好,在利益驱使下,一些不好的社会习俗和不良风气,很容易使正在成长、学知识的大学生感染和学习,比如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这些不良的社会习俗会影响大学生的判断和行为,给大学生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产生不利大学生发展的行为。

三、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解决的策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生礼仪教育缺失并不是大学生素质偏低造成的,是因为在学校的教育课程中没有提供给他们相应的教学内容,学生所接受的道德教育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大道理,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得并不紧密,缺少可操作性,无法从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道德修养。通俗的礼仪教育不仅可以把深奥的道德原则具体分解为基本的行为细节,同时可以使学生们有接受礼仪教育、提高礼仪形象的欲望,并且因为它的操作性、实践性比较强使得学生易学易用易实践。

(一)在高校开设大学生礼仪教育课程

高校的思政教育的内容主要侧重于政治思想教育、价值观的引导,而不是具体的行为道德规范,在“小细节”的践行方面,尤其是小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礼仪教育课程大有可为。学校可以根据学校和实践情形制定符合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标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接触到行为总结归纳礼仪知识,从而形成学生对礼仪知识全面系统的认识。

(二)对大学生礼仪教学进行创新

礼仪教学如果只是书本上知识的讲授,不会起到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在礼仪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增强课程的直观性、实践性和有效性,以达到学生礼仪行为养成的目的。一是教学设计上以学生行为养成为目的:礼仪课程是以礼仪学习为途径,让学生养成合理有节的行为习惯为目的,其落脚点应当不是课堂和理论,其课程影响应当反映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同时也应帮助学生成为了解社会交往规范的人。二是设计以案例为中心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去理论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选择更贴近学生的教学内容,摒弃过多的理论讲授,将理论作为实践的必要铺垫和背景知识。其次是案例中心。以案例导入和分析作为礼仪原则理解的最主要方式。三是场景模拟实践的教学方式:以案例分析为导入阐释礼仪原则,以课堂演练和场景模拟为重要途径,辅以多层次、系统性、实战型的实践场景设置,使学生体验生活化的礼仪展现方式,从而达到改变行为习惯的目的。四是过程考核的评价体系:礼仪课程应逐步放弃传统理论考核的评价模式,在课程的进行过程和实践环节中记录学生的动态表现,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三)营造良好校园氛围,开展礼仪文化活动

礼仪教育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高校应从多方面保证礼仪活动宣传,比如在实训室、教学楼、食堂等公众场合张贴礼仪标语和宣传画,及时提醒全校师生注意自己的言行。在学生中开展礼仪风采竞赛,展示大学生良好的礼仪形象。老师应积极正确的引导和鼓励大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种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断积累丰富的礼仪实践经验,通过实践来形成大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

四、结论

礼仪教育和学习伴随着人的一生,学习礼仪对人们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修养都有很大的帮助。高校开展礼仪教育,可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培养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使工作和生活更加顺利。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礼仪犹如一只气垫,虽然没有多少重量,但是它却可以神奇地在你的人生中减少颠簸。

【参考文献】

[1]刘红娟.关于加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9(4):99-100.

第6篇:行为礼仪范文

基于以上思考,本文重点探讨了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幼儿的文明礼仪,从而达到让幼儿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能以文明行为要求自己、要求他人的目标。

1. 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礼仪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懂得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但这一过程是渐进的,同时也是漫长的。为此,我们可以通过入厕、洗手、接水、用餐、离园等形式,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评比礼仪之星等活动,来逐步提高幼儿的评价与自我评价的能力,提高幼儿礼仪行为发生的频率,使幼儿情感获得愉悦体验的同时,极大的提高幼儿文明礼仪行为的持久性。

可开展“今天我做到了吗”礼仪养成实践情况记录活动,进行“我真行”、“我真棒”、“我的发现”、“我要学习他(她)”自评、互评等活动,使抽象化的礼仪概念在幼儿一日生活中较形象、具体地出现,让幼儿在轻松愉快地情绪情感体验中形成良好的礼仪道德观念,让良好的礼仪习惯贯穿幼儿一日生活的各环节。

2. 在区域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创造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游戏环境,将文明礼仪教育渗透于区域活动中,如娃娃家、科学室、建构区、图书角等区域,从而帮助幼儿在虚拟的氛围中体验到真实的存在,使幼儿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如何与他人交谈。

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带孩子走出校园,以“礼仪小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周围的社区、超市、医院等公共场所,向大家宣传礼仪知识、文明习惯等,通过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发挥先进典型和示范的辐射作用,为幼儿的成长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大环境。

3. 在集体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组织与实施是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及主动活动的学习过程,也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从知识、智能及品德三方面去考虑,抓住各科特点,深挖教材中德育因素,进行有机渗透。比如在《洗手》中,学会正确的洗手方法,懂得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要排队,节约用水等。

可开展幼儿礼仪专题教育,培养幼儿在园的文明行为、交往和生活习惯,争做“文明、礼貌、能干的好宝宝”,使文明行为内化为全园幼儿的一种自学自愿的行动,提升幼儿综合素质,使幼儿在园的生活更温馨、和谐。

4. 在游戏活动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通过游戏,幼儿能够将学到的东西亲身加以体验,加深印象,逐步融入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所以,我们要抓住孩子好动好玩的天性,让孩子在玩中潜移默化的学习文明礼貌知识。例如在户外活动滑滑梯时,孩子们你争我抢是不可避免的,要求幼儿“上下请排队”,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说“对不起”、“没关系”等等。

开展“文明举止伴我行”、“尊长、友爱伴我行”、“文明习惯伴我行”的宣传教育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文明加深对文明礼仪的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良好的礼仪行为带到自己家中,带到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为幼儿日后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7篇:行为礼仪范文

在涉外场合,目前有关行的礼仪,具体上可以分为步行的礼仪,乘车的礼仪,乘机的礼仪等三个主要方面。

首先,涉外人员要遵守步行的礼仪。有关步行的礼仪,是行的礼仪的核心内容之所在。具体而言,它涉及到了一个行走之时的各个环节。就重点而论,涉外人员非凡应当关注下述几点。

第一,要注重步行时的仪态。人们常言:“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在行走之时,每个人亦应注重自己的仪态与风度。一个人在行走时要作到仪态优雅,风度不凡,重要的是要作到稳健、自如、轻盈、灵敏。要保持的基本姿态是:脊背与腰部要伸展放松,脚跟要首先着地。具体而言,要作到正确而美丽地行走,就应当注重下列几个步骤:

其一,走动时应当是上体前驱,以腰动带动腿动与脚动。

其二,行进时应当将腿伸直,而要作到这一点,就要使膝盖伸直。

其三,行走时应当上身挺直,并且始终目视自己的正前方。

其四,走路时应当将注重力集中于后脚,并且使脚跟首先触地。

其五,步行时应当保持一定的、相对稳定的节奏,不论是步幅、步速还是双臂摆动的幅度,均须注重此点。

其六,前进进应当保持一定的方向。从理论讲,行走的最佳轨迹,应当是双脚后跟落地之后恰如一条直线。

在行走之时,不雅的仪态主要有如下七种:

一是上看下看,左顾右盼。

二是东跑西颠,方向叵测。

三是驼背弯腰,缩脖摆胯。

四是连蹦带跳,手舞足蹈。

五是摇摇摆晃,东倒西歪。

六是跑来跑去,虚张声势。

七是走路带响,震耳偷袭。

第二,要注重步行的方位。任何人走路,都会碰上一个前、后、左、右的方位问题。

在涉外交往中,需要注重的步行时方位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与交通规则有关的方位问题。在任何国家里,每个人都要遵守交通规则的义务。要遵守交通规则,首先就必须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在世界各国里,与步行方位有关的交通规则主有两类。一类是具有普遍性的交通规则。它们在世界各国广为通行,并无二致。比如,横穿马路时,必须依照规定,要走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或是走人行横道。

不答应随意穿行马路,或是跨越栏。在通过人行横道时,要注重交通指示灯,并且严格地遵守“红灯停、绿灯行”的惯例。在街道上行走时,一定要走人行道。在机动车道上走来走去,是违规的行为。另一类则是具有非凡性的交通规则。它们往往适用于某些国家,而在另外一些国家则不一定适用。例如,就行进方向而言,目前世界上存在两种模式。一是“英式”,以英国为代表,行进时要居左而行。另一种称为“美式”,以美国为代表,行进时要求居右而行。再者,有的国家往往会划出一些道路作为专用通道,如仅供盲人专用的“盲道”。还有一些国家,则对外国人划出了一些。它们是不可擅闯乱行的。

其二,是与礼仪惯例有关的方位问题。与他人同时行进时,居前还是居后,居左还是居右,是同礼仪直接相关的。在一般情况下,尤其是在人多之处,往往需要单行行进。通常讲究的是“以前为尊,以后为卑”。前面行走的人,在位次高于后面行走的人。因此,一般应当请客人、女士、尊长行走在前,主人、男士、晚辈与职位较低者则应随后而行。不过有两点务请注重:是行进时应自觉走在道路的内侧,而便于他人通过。二是在客人、女士、尊长对行进方向不了解或是道路较为坎坷时,主人、男士、晚辈与职位较低者则须主动上前带路或开路。倘若道路状况答应两人或两个以上的并排行走时,一般讲究“发内为尊,以外为卑”。倘若当时所经过的道路并无明显内侧、外侧之分时,则可采取“以右为尊”的国际惯例。当三个人一起并排行进时,有时亦可以居于中间的位置为尊贵之位。以前进方向为准,并行的三个人的具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居中者,居右者,居左者。

第三,要避免步行时的禁忌。

一忌行走之时与他人相距过近,尤其是避免与对方发生身体碰撞。万一发生,务必要及时向对方道歉。

二忌行走之时尾随于其他人身后,甚至对其窥视、围观或指指点点。在不少国家里,此举会被视为“侵犯人权”,或是“人身欺侮”。

三忌行走之时速度过快或者过慢,以至于对四周的人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四忌在私人居所四周进行观望,甚至擅自进入私宅或私有的草坪、森林、花园。此举在一些国家被定为违法之举。

五忌一边行走,一边连吃带喝,或是吸烟不止。那样不仅自身不仪,而且还会有碍于人。

六忌与早已成年的同性在行走时勾肩搭背、搂搂抱抱。在西方国家里,只有同性恋者才会这么作。其次,涉外人员要遵守乘车的礼仪。有关乘车的礼仪,主要包括乘车时的座次与礼待他人等两个方面的内容。乘坐轿车与乘坐公共汽车、火车、地铁时的座次,各有不同的讲究。而轿车的类型不同,乘车时座次的排列便大为不同。乘坐吉普车时,前排驾驶员身旁的副驾驶座为上座。车上其他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乘坐四排座或四排座以上的中型或大型轿车时,通常应以距离前门的地远近来确定座次,离前门越近,座次越高;而在各排座位之上,则又讲究“右高左低”,简单地讲,可以归纳为:由前而后,自右而左。

乘坐双排座位或三排座轿车时,座次的具体排列,则又因驾驶员的身份不同,而具体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由所乘轿车的车主亲自驾驶轿车。在这种情况下,双排五座轿车上其他的四个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三排七座轿车上其他的六个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副驾驶座,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当主人亲自驾车时,若一个人乘车,则必须坐在副驾驶座上,若多人乘车,必须推举一个人在副驾驶座上就座,不然就是对主人的失敬。

第二种情况,是由专职司机驾驶轿车。在这种情况下,双排五座轿车上其他的四个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副驾驶座。三排七座轿车上其他的六个座位的座次,由尊而卑依次应为: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后排中座,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副驾驶座。三排九座轿车上其他的八个座位的座次,由尊面卑依次应为(假定驾驶座居左):中排右座、中排中座、中排左座、后排右座、后排中座、后排左座、前排右座、前排中座。根据常识,轿车的前排,非凡是副驾驶座,是车上最不安全的座位。因此,按惯例,在社交场合,该座位不宜请妇女或儿童就座。而在公务活动中,副驾驶座,非凡是双排五座轿车上副驾驶座,则被称为"随员座",循例专供秘书、翻译、警卫、陪同等随从人员就座。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地铁进,往往需要对号入座,座位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太大。比较而言,有关座次的也相对较少。基本规矩:临窗的座位为上座,临近通道的座位为下座。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同的座位为上座,与车辆行驶方向相反的座位为下座。在有些车辆上,乘客的座位分列于车厢两侧,而使乘客对面而坐。应以面对车门一侧的座位为上座,上背对车门的一侧的座位为下座。

在乘坐车辆时以礼待人的问题,应注重下列三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是上下车的先后顺序。乘坐轿车时,按照惯例应当请位尊者首先上车,最后下车。位卑者则应当最后登车,最先下车。在轿车抵达目的地时,若有专人恭候在此,并负责拉开轿车的车门,则位尊者亦可率先下车。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地铁时,通常由位卑者先上车,先下车。其目的是为了便于位卑者寻找座位,照顾位尊者。

其二,是就座时的相互谦让。在相互谦让座位时,除对位尊者要给予非凡礼遇之外,对待同行之人中的地位身份相同者,也要以礼相让。倘若座位有尊有卑,座位所处的具置有好有坏,或者座位不够时,应当请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或身体欠佳者优先就座。即便对方不熟悉自己,在必要的时候,也应当自觉地让座于人。在让座时,应当表现得大大方方、光明磊落、不要虚情假意。倘若对方让座于自己,不论是否熟悉,均须立即向对方致谢。

其三,是乘车时的律已敬人。在乘坐车辆时,必须自觉地讲究社会公德,遵守公共秩序。对于自己,处处严格要求。对于他人,时时要友好相待。具体而言,要作到律已,在乘坐车辆时,切勿携带违禁物品。上下车时,与乘客要相互礼让,排队依次而行。乘车其间,不要多占座位,或在不属于自己的座位上就座。在放置私人物品时,应当不对他人构成影响。在车上切勿当众更衣、脱鞋、或是吸烟、吐痰。不要乱扔废弃之物。不要让小孩子随地大小便,或骚扰其他人。不要在车上吃气味刺鼻的食品。要作到敬人,需要注重的问题则有:上下车时,如需别人让道,应当先说一声“对不起,请让一下”。之后,还须说一声“谢谢”。万一碰撞、踩踏了别人,要立即向对方道歉。寻找座位时,如打算坐在他人身旁,应当先问一下对方“这里有没有人”,或是“可以坐在这里吗?”在放置私人物品时,如有必要挪动他人之物,务必要首先征得对方的同意。在自己的座位上就座后,应主动向四周不熟悉的人问一声好。当别人这样作时,应当予以呼应。对于车专职的服务人员,既要尊重,又不宜要求过高。

最后,涉外人员应遵守乘机的礼仪。在所有正规的交通工具之中,飞机最为舒适,其档次也最高。在乘坐飞机进,必须要认真遵守乘机礼仪。具体来讲,主要应当在维护乘机安全,从严要求自己等两方面多加注重。

一是上机时不得违规携带有碍飞行安全的物品。通常规定:任何乘客均不得携带枪支、弹药、刀具以及其他武器,不得携带一切易燃、易爆、剧毒、放射性物质等危险物品。

二是登机时应当认真配合例行的安全检查。在进行安全检查时,每位乘客都要通过安全门,而其随身携带的行李则需要通过监测器。如有必要,对乘客或行李使用探测仪进行检查,或手工检查。不应当拒绝合作,或无故进行指责。

第8篇:行为礼仪范文

[关键词] 礼仪实践;礼仪认知;礼仪行为;弥合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2-0043-03

一 大学生礼仪教育的必要性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孔子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在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礼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特别的重要性。社会中的人们需要维持融洽的人际关系,其前提必须包含着相互尊重,即讲究礼貌礼仪。大学生是当代优秀青年群体的代表,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承载者,是未来参与社会实践和国际交往的主力,注重礼貌礼仪和讲究修养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然而,在我国当前,大学生礼仪实际行为的低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生礼仪素养高层次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矛盾,这种状况颇令教育者感到担忧。

作为一名大学辅导员,在与学生的深度接触中,根据社交场合(或者对象)的不同,发现大学生的礼仪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类问题:(1)公众场所。公共场所是公众集聚的地方,人们需要遵守公众规范才可避免混乱,形成秩序。如在大学食堂内,就经常发生大学生插队打饭行为,以及对于食堂工作人员的不尊重等行为。(2)家庭内部。年轻人相比于父母而言,能够更加迅速接受新事物,同时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家庭内部,子女对于父母的反哺现象已经形成共识。这很容易给当代大学生造成一种偏执的认识,即他们相比于父母,走在社会的更前沿,他们的能力也已经超出父母,从而在与父母的日常交际中表现出不尊重,例如在电话沟通时经常表现出急躁,会打断父母的话并不愿意与父母沟通。(3)教学场所。大学生在教学场所经常接触到教师与教管人员,他们的不礼貌行为通常表现在课堂上不尊敬师长,随意接打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司空见惯等,并可能发生恶意的言语或身体碰撞。(4)对待异性。由于身体的年龄差异以及高中阶段过度强调文化课程学习等原因,青年群体在高中阶段与女生接触受到较多的限制。在踏入大学校园后,这种限制被一种更加开放的性别氛围所代替。对待异性的基本礼貌是大方和把握分寸,这需要学生在对待异性时能够坦荡地接受对方的好意,并诚恳地回报谢意,同时不要过于亲昵,让人产生误会。但是,刚入学的大学生在对待异性方面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把握尺度。(5)对待自己。大学生群体特别注重追求个性,经常在外在形象方面肆意追求时尚,因此,经常出现穿着不得体现象,如女生穿着可能过于暴露,男生则可能会穿着奇装异服或者将头发染成各种颜色。

二 大学生礼仪教育中的断裂

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形成的原因,学者们近年来已经展开相关的探索。李瑛认为,造成大学生礼仪礼节失落的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家庭与教育制度;另一个是高校教育、管理。李艳认为礼仪知识匮乏、礼仪意识淡薄等则是重要原因。相对而言,康小莉的研究则更加深入,其研究指出造成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1)教育体制不合理,致使中小学校和家庭礼仪教育缺位;(2)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使社会对人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失束,导致大学生失去礼仪;(3)高等学校的决策、管理部门对礼仪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大学生礼仪教育处于无序状态;(4)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叛逆、排斥,使其缺失了传统伦理道德意识和礼仪行为的基础;(5)大学生对西方文化中人自由和个性张扬的盲目崇拜,使其从根本上排斥了礼仪的核心思想。应该说上述研究均从不同方面或者不同角度对大学生礼仪教育问题的原因进行了阐述,但是对其进一步分析并结合笔者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得出结论是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礼仪认知的不足。礼仪认知,解决的是行为人在思想上具体明确、认识什么是文明与不文明,什么是礼貌和不礼貌,为什么要讲文明讲礼貌,如何讲文明讲礼貌,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做到应知得知,扫除愚昧、摒弃庸俗。大学生在礼仪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礼仪知识储备的不足。我国的教育体制在政策上对中小学生的礼仪教育特别重视,但是处于转轨阶段的中小学教育仍然十分偏重应试教育,与此相应,应试教育模式与考试制度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衡量学生好坏的主要标准仍倚重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文化教育与礼仪教育在总体上趋于一致而并非相互冲突,但是从学期阶段甚至到大学阶段一直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轻视学生的“德”考,学生做人的礼仪知识传授和礼仪规范行为极易被忽视,使学生的礼仪修养并没有随着文化知识的增长而同步增长,以至于升入大学后仍然有诸多不够文明、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2)礼仪意识淡漠。大学生礼仪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对礼仪修养不够重视与对不同场合的礼仪缺乏清晰的判断。大学生在主观上难以意识到自身礼仪知识的匮乏,礼仪素养的欠缺。大学生虽然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但是在经过大学教育后将会被编织进复杂的社会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建立自己的社会资本,对个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个人良好的礼仪素养是建立社会资本的必备且极其重要的素质,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性显然认识不够。此外,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比较重视考试成绩和能力面试,而在礼仪方面,除了对于着装、发型等外表方面比较注重以外,对礼貌等内在修养方面不够在意。一般的交际礼仪主要包括公共礼貌礼仪、求职就业礼仪、职业礼貌礼仪等,大学生往往不能根据交际场所以及交际对象的不同,对交际礼仪把握得恰到好处,或者是不能意识各种场所之间的差异,或者是礼仪过度。例如,将求职礼仪用于与师长之间的时常交往,就显得有点礼仪过度了。

第二,礼仪活动的缺乏。大学生主要生活在校园中,与校园外部的社会接触较少,宥于有限的活动空间,大学生所能参与的社交场合、接触的社交对象比较有限。尽管近年来,大学在培养学生礼仪修养方面采取了少量举措,在开展的形式上也有所拓展,例如,开设兴趣班,开展辩论赛,利用校园广播站、校报等展示名人修养轶事,聘请礼仪专家学者举办礼仪讲座等,但是不难看出,在诸多形式的教育活动中,存在以下弊端:(1)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多是一种被动式参与,而非主动式参与。比如,在开展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中,参赛学生之目的在于辩论或获奖,而不是集中于礼仪知识与礼仪行动;学生参赛会按照比赛规制,各学院各派出一支代表队等。(2)部分学生参与而非全体参与。仍以与礼仪相关的辩论赛为例,直接参与其中的只有辩论赛的辩手们,在我院组织的一次辩论赛中,一个学院仅会出一个队伍,人数仅为3~5人之间,占学院学生数总数的1%以下;而在学院级的辩论赛中,大约会在8~12个队伍之间,直接参与人数在24~60人之间。间接参与的学生数要远远多于直接参与的学生数,比如参与组织比赛的学生会干部,观众等,约在200~300人,占学院总数的20%左右。即使如此,在一些理工科院校中,以理、工科为学科主要研究方向的二级学院无论是组织的频率上,还是学生参与的比例上,一般都会小于上述比例。

第三,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礼仪认识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主要体现在礼仪认知。就其本质而言,礼仪礼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孤立的言行问题,而是大学生内在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问题。即便解决了使大学生的礼仪认知问题,要想让大学生在礼仪行为层面得到落实,仍然是较为困难的。礼仪行为养成的困难主要在于:(1)大学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中,其日常行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固化了,其中的不礼貌行为习惯的改变会异常困难;(2)大学生在入学后,在教学过程中接受的礼仪知识有时还没有来得及被内化即已被淡忘,同时由于部分大学生的自律性较差,知而不行也会阻碍礼仪行为的养成。

三 断裂的弥合:礼仪实践

古代哲学家王阳明认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教育家陶行知却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从辩证的角度来看,在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不同阶段,在知与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完成了知与行的统一。如果只教不育 、只说不做不练,那么礼仪行为将最终无法落到实处;如果没有基础的礼仪认知作为指导,礼仪行为便成了无源之水,或者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若能使文明礼貌教育的理论认知与行为养成两个方面有机地弥合起来,必将取得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弥合这二者之间的断裂呢?礼仪实践是弥合礼仪认知与礼仪行动的一剂良方。何为礼仪实践呢? 应该如何践行呢?

礼仪实践指的是大学生根据社交对象和社交场所的差异,将礼仪认知付之实践并将其内化并最终养成礼仪行为的过程。根据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目的,大体上可从以下三方面的实践入手,从而实现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的有效弥合。

1 个人社交礼仪实践

个人社交礼仪是指个人在参加人际交往中自身礼仪规范和行为举止要求,也是个人文化、品德、思想修养等精神内涵的外在表现,是一个人发展自我、体现自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个人社交礼仪实践方面,需要遵循“仪容端正,服饰得体,举止从容”的路径逐步提高和深入。仪容,是包括仪表容貌、个人发饰、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等之类的总称。虽然不建议改变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自然形体,但是对于形体的修饰则是在一定程度上鼓励通过努力去实践。服饰可以说是服饰穿着、饰品佩带的二者统一。适当的服饰搭配不仅可以得体大方,更是能够遮丑扬美,进而通过服饰体现个人更佳的形象气质。服饰得体需要从仪容端正入手,逐步提高和深入。举止,是指人体的动作和表情,是人体静态与动态的造型。在重要性上,优雅的举止远远要高于形体服饰之美,从而将个人的气质形象彰显到极致。无论是在大学生教学的课堂内,还是在宿舍以外的其他生活场景中,鼓励大学生根据自身的原初定位,不断地在个人社交礼仪方面去尝试,从而不断修正并最终为自身准确定位,既是大学生社交礼仪实践的目的,也是其社交礼仪水平提高的必然措施。

2 面试礼仪实践

当前,工作单位招收员工一般包括笔试和面试两部分,面试部分则是面试人与面试官之间面对面的直接交流,表现不善则可能直接导致面试失败。面试礼仪的要点在于:提前到场,面带微笑,谦和热情,适当的无声语言。面试礼仪看似简单,似乎通过面试前的突击即可解决,事实则不然。面试礼仪的有效实践是在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次的大学生社团面试和模拟面试来实现。在大学校园内部,有各类学生社团,社团在招聘新人入团时通常会举行面试,但是大学生对在参与过程存在的问题不够重视,因而其效果略差。大四时,大学生即将面临各种面试,为了增加录用的机会,建议大学的二级学院和学生社团可以举行各种模拟面试,以通过再现面试真实场景的方式,增加学生对面试礼仪的理解,从而达到有效的实践。同时,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会多次参加面试,前次的面试可以为后续的面试提供有效经验,但是需要在面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在各种方式的“面试”过程中,o导员或者礼仪教师的参与会使礼仪实践达到更好的礼仪教育效果。

3 职业礼仪实践

学习和掌握职业礼仪是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实践,其在职业操守中主要表现为言谈举止和行为规范。大学生尚未正式参加工作,而是处于职业准备状态,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显得犹为必要。那么,既然尚未正式工作,职业礼仪如何实践呢?其渠道大致有二,一为礼仪模拟,即根据大学生的专业设置和职业定位,适当举办职业礼仪模拟活动,从而在模拟实践中学习、掌握和运用职业礼仪;二为职业实习,多数大学在学生毕业前,或学校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或是学生通过自身资源获得实习机会。实习是正式工作前的重要阶段,这是在完全真实的场景中职业礼仪实践。无论是礼仪模拟还是职业实习,两种实践活动都是学生礼仪认知的真实实践。在这一阶段,行则是知之始了,从“行动”中获取的“知”又高于学生直接从学校礼仪教育活动中所获取的“知”,并将在正式参加工作后将这种“知”付之实践,为学生的职业规划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梳理既有的大学生礼仪教育研究,结合数年的大学生教育经验,我们认为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是目前大学生礼仪行为未能养成的主要原因。为了弥合这一断裂,笔者认为礼仪实践可有效地弥合大学生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之间的断裂。具体表现在:礼仪实践既可以将大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学得的礼仪知识转变为礼仪行为,是礼仪行为养成的必然阶段,又可以深化大学生的礼仪认知并进一步付之礼仪的实际行动。但诚如已有学者所指出的,加强青少年的文明礼貌教育,提高青少年的文明礼貌素养,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不是抓一阵子、做几个报告、开几次座谈会、搞几场活动就能奏效的。实际上,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该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只是在大学生的不同年级关注的重点不同而已。具体在大学生的不同阶段,各个阶段应该如何实施礼仪认知与礼仪行为教育并将二者通过礼仪实践弥合起来,则正是学校应该努力的方向,为社会输送的不仅是专业合格更是礼仪标榜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萍.大学生的基本礼貌常识[J].道德与文明,1994(4).

[2]李瑛.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礼貌礼仪教育[J].绿色视野,2013(2).

[3]李艳.当代大学生礼仪修养存在的问题[J].统计与管理,2015(6).

[4]陶行知.行是知之始[A],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郭华,孔江联.现代大学生职业礼仪与实践活动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08).

第9篇:行为礼仪范文

一、教师时时、处处、事事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3―4岁的孩子模仿力极强,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孩子的模仿当中,此时的教师是“身教重于言教”,为此我们班的老师们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每天来园或离园时主动向同事、家长、小朋友问好、问早、说再见等,接待家长及来园客人做到热情礼貌 ,时时、处处、事事给幼儿做出好的示范,为幼儿做出行为学习的榜样。除此之外老师还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同伴行为的好坏,并且每天都要把新的发现告诉小朋友。如:今天起床后,老师发现刘璐瑶小朋友帮吴俊豪穿上了马夹,吴俊豪对刘璐瑶说:“谢谢你 ”,刘璐瑶对吴俊豪说“不客气”,小朋友你觉着他们是不是有礼貌的孩子?如果换了你,你会怎么来做?孩子们便会根据老师的问题展开讨论,从而积累了经验和学习掌握了文明礼貌的方式。

二、在日常生活中利用鼓励表扬方法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孩子的经验来自与生活,又回归与生活,因此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多交流,让每个孩子都愿说、想说、喜欢说、主动说,同时教师在生活中要不断发现一些礼貌行为并且表扬和肯定讲礼貌的幼儿,如“刘钊睿真棒,每天都向老师问好”“逄淑涵变的有礼貌,老师听见她和逄丞小朋友打招呼了……”引导一些不主动或逃避向老师问好的幼儿。这样,幼儿不仅学会礼貌问候,更懂得如何礼貌的提醒别人。在老师和小朋友的共同努力下, 11月份,我们小班的孩子基本能做到见到幼儿园的老师要问“老师好”,见到自己班的老师问“X老师好”、见到小朋友要问好,离开幼儿园跟老师说再见等,知道了与人交往要使用礼貌用语,因此我们幼儿园里每天传播着礼仪的气息,洋溢着温馨,在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初步形成了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渗透礼貌行为

幼儿良好的礼貌行为,是在各种实践中通过不断的循序渐进和日积月累的感受中形成的。各种活动是由而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调动幼儿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组织活动,注重综合各种有趣的游戏,从而发挥教育的整体效益,寓教与乐,让幼儿在玩乐中,在轻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懂得道理,受到熏陶,达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从而避免只是机械的模仿所造成的做与说的不一致,因此必须寓礼貌教育于游戏活动中。例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当有些幼儿给娃娃穿不上衣服时,教师可以及时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思考“我该怎么办?”,一方面鼓励会的幼儿要乐于帮助别人,启发着说:“别着急,我来帮你的忙。”另一方面,鼓励暂不会的幼儿要有自信心,可以“让我再试一试”,实在不会可以有礼貌地请求帮助:“请你帮我给娃娃穿上衣服好吗?”得到了别人的帮助说“谢谢”等。每一次游戏,都要提出说话礼貌、行为文明方面的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幼儿认知,巩固文明的言谈举止,最终形成内在的需要和自觉行为。

四、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的礼貌行为

3岁以前儿童已出现模仿性活动,但能力有限,模仿活动还不多,3岁以后模仿性活动非常突出,他们模仿的多是一些具体的外部活动或动作,他们仿佛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有能力了,所以成人做的事、别人做的事都会引起他们的新鲜感,他们都想去尝试一下,因此不可低估孩子的模仿性,所以提供一些礼貌故事等,让幼儿从无意到有意,从自发到自觉去学习榜样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在11月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结合小班社会活动《小熊请客》对礼貌教育的内容进行了运用和巩固,让孩子们通过这节课知道了一些请客和做客的礼貌用语,同时幼儿感受到友爱同伴,礼貌待人的好处,事后我引导幼儿讨论:“如果你是小熊,你会怎样来请客?如果你是客人,你会怎样到别人家做客?”等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孩子们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一方面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巩固了礼貌用语的运用。

五、家园同步促进幼儿礼貌行为的形成

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作为家长应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礼貌待人;别人有了困难热情地去帮助别人;适时地邀请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家的孩子来家里做客并学会有礼貌的招待客人等;同时家长还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经常带孩子出门走动,让孩子通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交际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