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逍遥游教案范文

逍遥游教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逍遥游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逍遥游教案

第1篇:逍遥游教案范文

关键词: 幼儿消防安全教育 消防意识 培养方法

1.问题的提出

信息化时代,人们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等方式接受信息,感受、认识周围的事物,其中,消防安全方面的重大事故足以让人们谈火色变。可是,偏偏有一些人持有“事不关己”的态度,他们总是认为:大火离自己很远,一般情况下也是不易发生火灾的,没有必要谈火色变。殊不知,这种消防意识的淡薄才是真正可怕的,最关键的是人们消防意识的淡薄,直接影响到了孩子,这是最为可怕的,是我们必须及时纠正、弥补的。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但他们身心各方面的发展还不成熟,知识经验缺乏,能力有限,在体力神智等方面还不能适应各种复杂情况,极易成为火灾事故的肇事者和受害者。因此,只有增强孩子的消防意识,丰富消防知识,才能真正杜绝人为火灾的现象,让孩子们远离火灾。

2.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现状

规模较大的幼儿园,在消防安全教育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幼儿园的设施、规章制度、教学安排、教具和教材、教师能力等方面,都能够达到消防安全的要求,并且他们会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但是,有一些民办幼儿园是营利性和公益性的矛盾结合体,幼儿园的大部分经济来源是保育费,为争生源,极力迎合家长,使幼儿园具有功利色彩。他们开设各种特色班,如:在课程上注重识字、算数、音乐、英语等见效快的内容讲授,将智育内容放在幼儿园教育的首位,而安全教育的内容很少涉及,上课以简单的说教形式完成,安全教育并没有像其他教学内容一样得到重视,安全教育的时间和质量难以得到保证,甚至被忽略了。

另外,有一小部分幼儿园的基础设施不足,存在较多、较明显的消防安全隐患。某些幼儿园的领导和教师对消防安全认识不够,他们嘴上说一套,实际上做一套,他们认为:只要孩子在幼儿园不出事就万事大吉,至于幼儿园之外的事情,与自己毫不相关。幼儿园是教育幼儿的地方,他们有责任培养幼儿的消防安全意识,传授给幼儿消防安全知识,让幼儿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很好地保护自己甚至他人。

家庭是幼儿最重要的休息和活动场所,家长的以身作责在幼儿安全意识的形成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根本不重视消防安全教育,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才是他们关注的重点和中心。这种现象对幼儿消防安全教育极为不利,也是消防隐患的重要因素。

3.幼儿消防知识的内容

我们最常用的幼儿消防知识内容有:①火柴、打火机不是玩具,一旦发现,应告诉大人或老师。②不要摆弄家里的电器、煤气、灶具开关等。③燃放烟花爆竹要在大人的看护下进行,不得单独燃放。④发生火灾时,要立即通知大人或在场的其他成年人,并迅速离开火场不要灭火,以免受到伤害。⑤知道幼儿园和家庭火灾疏散的途径。⑥在通过烟气弥漫的火场时,要低姿行进或匍匐爬行,不要深呼吸并用湿毛巾蒙住口鼻。⑦一旦身上着火,要立即站住,就地躺下打滚不要乱跑。⑧困于火场时,要拨打“119”电话向消防队求救。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没有安全保障的教育就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没有安全保障的人生也会失去意义。因此,幼儿消防安全教育不容忽视,是学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它需要领导、教师、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做到、做好。孩子的安全大于天,我们的责任重于泰山。

4.2建议

关于幼儿消防安全教育的书籍、资料、规章制度、教学手段等有很多,也比较规范。可是,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不够,以至于幼儿消防安全教育大打折扣,甚至名存实亡。针对这些不合理现象,本文给出了一些具体建议:①幼儿园要严格按照消防安全要求,完善幼儿园的设施。②教师要严格地按教学计划开展消防安全的教学工作。③幼儿园要定期对消防安全设施、教学工作开展检查。④幼儿园要定期开展消防知识教育活动和安全演练。⑤幼儿园要定期开家长座谈会,围绕消防安全知识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第2篇:逍遥游教案范文

在教学内容方面,“老师根据自己的知识优势,对教材重新取舍,并讲授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一项最受追捧,345份有效问卷有209位同学肯定了此项。与之相对比,“客观严谨地遵循教材体系,按计划完成教学任务”这一项,只有不到30%的同学认可。但老师太过随意地发挥也不太受欢迎,只有15%的同学对“老师自由随兴地调整教学计划”这一项表示赞赏。与此相关联,调研表中设计了“你心目中优秀的古代文学老师是什么样的”这一自由陈述环节。虽然同学们的陈述五花八门,但通过综合与分析不难看出,与时俱进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是同学们最渴望的。同学们在描述老师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知识渊博”和“与时俱进”。与这两个词相比,“幽默风趣”“和蔼可亲”等出现的频率仅居其次。这一调研结果对老师们大有裨益。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也印证了:此次调研所得出的结论都是同学们最真实的想法和愿望。例如,关于司马迁的生平,几乎所有的文学史和有关资料都认为司马迁的一生大致与汉武帝相始终。但郭沫若先生早就此提出过异议,认为司马迁有可能是被杀害的结局,但郭老的观点没有得到《史记》研究界的肯定和重视。笔者对此话题有所关注和研究,并收集了一些有关资料,认为郭老的结论是有据可循的。于是在课堂上,我向同学们讲授了自己关于司马迁之死的研究成果,同学们凝神静气地聆听,生怕漏掉一句话,课堂教学效果极佳,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史记》的兴趣。高校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因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知识量和知识欲的需求都有所增加。所以高校教师不能满足于只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知识,不能只停留于赏析的层次。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深度,且能够做到深入浅出。比如《诗经•关雎》的主题,传统的说法是《毛诗序》的“后妃之德”,虽然今人已不大相信此说,但让学生了解这一说法却是必要的;至于其是否正确,教师应该相信学生有自己的判断能力。陆游教子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对于高校教师来说,要想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功夫是在教学方法之外的。这首先需要教师很强的责任感。除了教师自己的学术研究要不断进步之外,还需不断关注自己教学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把它们及时补充到教案中,教授给学生。笔者从事高校教学工作十余年来,自己的古代文学教案年年都有新的补充和修改,每一次教案的更新都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也使自己对课堂教学更有信心。记得在讲授陶渊明时,所有教材和有关资料一致认为陶渊明是个超然世外、悠然自得的人。

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照此观点讲授,不会有任何问题。但有学者2012年在核心期刊,认为:“陶渊明的一生,尤其在归隐后,心中始终有着强烈的矛盾与痛苦:他对白首无成的焦虑,对声名的渴求,对死亡的忧惧,始终纠缠在他的内心。所以他不得不借酒消愁,从先贤那里寻求精神上的安慰。陶渊明并非那样的超然世外,悠然自得。”我在课堂上把关于陶渊明的这一最新观点和结论传授给学生,得到了同学们的普遍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反应。又如,关于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传统观点一直认为,大鹏虽然能高飞于九万里的高空,但它也需要借助风才能做到,所以大鹏最终也是庄子否定的对象。但学者对此最新的研究结论是:“庄子描绘了一个理想的逍遥境界,大鹏就是向这个理想境界勇敢进发的追求者的形象。”我在课堂上向同学们讲授了这一最新观点,同学们非常兴奋并给予肯定,教学效果极佳。作为高校教师,必须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关心学术前沿动态,把自己和学术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学跟上时代,富有新鲜的魅力。这样做固然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大为受益,老师也会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尊敬和人生乐趣。教师还应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运用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感化、熏陶和启迪。高校教师面对已经是成人的学生,要善于围绕优秀文学作品,与学生达到一种心灵的沟通、审美的愉悦,分享对所学专业知识进行探索、研究所可能有的喜悦、困惑与焦虑,交流对人生、事业、情感等重大问题的认识与思考等等。教学活动的最佳境界,或者说最高境界,应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知音境界。笔者在这方面曾做过一些尝试,围绕着诸如“屈原是否可以离开楚国而出走”“庄子的逍遥人生境界是否有现实性”等话题,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对这些话题的讨论是否有最终结论,或者最终结论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讨论,师生之间进行了一次人生观及世界观的交流、沟通与思考。这对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和距离都大有裨益。

二、对古代文学课外阅读的调研与思考

文学的学习,除了课程教学之外,阅读和拓展是反映教学的延展性和深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总量占整个文学阅读的比例”这一问题的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在同学们的阅读活动中占据了比较大的比例。在345位同学中,回答这个问题的有284人。根据我们对研究对象的了解,没有填写具体答案的同学中,有很大比例是极少进行古代文学作品阅读活动的。结合具体数据来看,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占课外阅读总量的比例小于10%的在345位参与调查者中有70人,而高于50%的也是少数,只有17人。绝大部分同学都在10%-50%之间。其中,占10%的有50人,占20%的有67人,占30%有72人,占40%的有26人,占50%的有24人,这些是比较集中的。从这一结果来看,古代文学的教学应该是比较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的。但在这看似可喜的结果背后,当我们进一步调查古代文学阅读的内容时,也发现半数以上同学所进行的古代文学阅读基本限于课堂涉及的作品,有20%的同学能够在课堂讲授之外阅读作品选中其它的大部分作品,而真正能够在教材之外认真开展古代文学阅读的学生,仅有73人。可见对古代文学作品延展阅读的引导还需要加强。在当前古代文学的拓展课程方面,关于诗词和古代文化的主题是同学们比较感兴趣的,也是文学院当前比较重视发展的环节。同学们“对古典诗词朗诵和背诵活动的态度”大部分是积极的,愿意积极参与的有245位,但其中有大量的同学选择了“愿意参与,但担心做不好”,可见还需要进一步鼓励。对于古典诗词写作或古典戏曲改编等实践性的学习内容,同学们也很有兴趣,普遍觉得能提高古代文学的学习兴趣。不过在成立古代文学兴趣社、创办古代文学内部刊物的问题上,持赞同态度、愿意参与的只有大约40%的同学,群众基础还不是很坚实。

三、选择古代文学进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调研

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学术研究的一个指定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作为毕业论文选题的同学有139人,占有效问卷数的41%;不愿意的有111人,占32%;还有持无所谓态度的93位。看得出来,古代文学对学生还是有不小的吸引力。而在不愿意选择的理由中,古代文学太难是比较主流的意见。考研是本科同学走向研究的重要途径,在341份有效回答中,有187位同学保留了考研的选项,其中愿意选择古代文学方向的有51人,而选择其它方向的有136人。在考研方向的选择中,仍然以传统的唐代文学为大宗,其次是明清、先秦和宋代文学。显然,在传统的唐宋热点之外,随着明清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地方文化发展的推动,同学们对近古文化和文学的了解更加深入,兴趣不断增强。总体看来,本次调查是一次比较深入的教学信息的互动,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则可以通过调查更加了解学生的心态和需求。同学们认真的态度从调查表上的留言可以体现出来。“这样的调查很好,期待能带来真正的变化。”“希望调查的结果能有实际的体现。”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明确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思路并加以操作,将调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实处。通过本次调研,我们确定的基本改革思路和目标是:

(1)运用尽可能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积极性。

(2)更新教学观念,切实落实多媒体教学和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改变教学中“满堂灌”的传统,努力使古代文学教学注入更多生动活泼的、学生易于接受的因素。

(3)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案,去除陈旧的观点,代之以最新的研究成果。

第3篇:逍遥游教案范文

关键词:教学活动 感性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践行。

但是,纵观现今语文教学的状况,教师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理科式的条分缕析,肢解原文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课文,探研所谓的微言大义,课堂作业和课后练习林林总总,语文学习成了枯燥乏味的技巧的训练。语文课呼唤感性,语文课堂需要生命力,语言文字训练要与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结合,让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中把语文的学习当作一种生命的需要。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难设想,一堂让学生听而生厌、恹恹欲睡、照本宣科、索然寡味的语文课能产生多大教学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说:“所谓课上得有趣,这就是说: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类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

一、把阅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学生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不应该用自己对课文的深加工来替代学生阅读的艰苦求索。学生阅读是从模糊情态中获得独特认识和体验的过程,教师不应将知识点从文章整体中分离出来,进行“碎尸万段”式的剖析,也没有必要在自己认为十分重要,难懂的地方,细枝末节都不放过,而不考虑学生的现状。要引导学生按照“披之――感物――体情”或“寻言――明象――悟道”的顺序展开阅读,培养学生的内省体察能力和语感能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思。语文是博大精深的,它不同于一些数、理、化学科,有现成公式可套,语文的学习材料是整个人类文化,浩如烟海。庄子《逍遥游》曰:“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一些学生语文成绩不好,根源就在于积淀不丰厚,苏轼也讲:“厚积才能博发。”读多了,见识就广了,思维也就活跃了,写作自会有套路了。

曾听两位老师用不同的方法教学《我的战友》一课,一位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把自己认为十分重要的段落分解成诸多细小问题,如“找一找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像一块千斤巨石?”“找一找,哪些地方描写潜伏部队离敌人很近?”“如果动一动会怎么样……”在五六个问题的指导下,学生从完整的全文中把答案一个一个“抠”出来,一堂课没有让学生完整地读读课文,感受一下烈火烧身的场面。在最后的书面练习“学了课文,说一说你的心里话”时,学生无话可说,或只有“你真是一位伟大的战士”等空洞的口号。学生与文本之间没有产生一点共鸣,自然不可能发自内心地对英雄人物产生敬仰。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处理的:放一段渲染背景的音乐,在音乐声中教师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导入课文,让学生轻声地读读课文,找到自己最为感动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听,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个体由于认知水平,情感体验的不同,所以汇报的内容自然不尽相同,但每一个人发表的都是他自己的感受,教师要做的,是给那些体悟还不到位的稍作点拔,让其有豁然开朗之感。一节课下来,学生对英雄人物、英雄事迹感受相当深刻,有人在朗读时还流下了泪水,这就是学生与文本之前验能可贵的“碰撞”。如果没有亲身去阅读、感悟,怎么可能有这样的碰撞?

二、移情体验,走入人物内心

语文和数学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就在于数学的知识点是相当明确的,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知识点的掌握,各项技能的形成过程,而语文学习科的学习并非是为了掌握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课文仅仅是案例而已,语文学习是阅读、感悟、欣赏的过程。传统的阅读教学习惯于将课文中蕴含的知识点从文本中剥离出来,进行各个击破式的繁琐分析,或者将知识物化为一张张雪片似的试卷,进行机械重复的训练,完全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把语文课上得等同于理性居主导地位的数学课。

学生在阅读感悟课文时,往往会因为没有过切身的体会而无法感受人物的心情,感受,为了让学生能与课文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移情体验;唤起其生活中类似的经历,从而达到“将心比心”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对于送别场面的感悟,一位老师就采用了“移情体验法”,当时,这个班刚好送走一批贫困山区来做客的孩子,教师就以导语引导学生回忆当时送别的场面,自己当时内心的感受,唤起学生亲身感受后,再来感悟课文中的送别场面,学生读着读着,仿佛自己成了志愿军战士或送别的小金花,情真意切,感悟很深,朗读得非常好。要运用好“移情体验”的方法,教师自己要做有心人,多关住学生的生活。还有一些课文,学生无法产生移情体验,教师可以运用师生对话方式或观看相关的教学录象进行感受。

三、巧题训练,深化知识

语文考试很少考现题,无现成公式可套,主要考查学生的见识,考查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独立思考、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能力。教师如只给学生传授死的知识,要他们死记硬背,面对变幻莫测的题山题海,只能束手无策,望卷兴叹。“用记忆来代替思考,用背诵来代替鲜明的感知和对现象本质的观察――这是使学生变得愚笨,以致最终丧失了学习愿望的一大弊病。”教师要以反复的阅读、生动的语言、丰富的直观、“自然的旅游”唤起学生的表象和想象;要在平时的课堂讲授中,拟定明确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训练思维,不要代他们思考,要善于集中群体智慧,让他们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学综合性学习。他们若以自己的思维解读了文本中的问题,就会去掉思维的惰性,使脑瓜变得灵光起来,就会因成功的乐趣,激发更大的创造潜能。

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一些题目,通过实践演习,聚合发散,分析概括,对比思辨,整合筛选,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实践中摸索出应试的技巧与策略,形成方法论的集合。 教材不是不可挑战的金科玉律,学生也不是被动接受的知识容器,两者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教师要教会学生带着猜测,期待的心里和批判精神去阅读,评价作品。遇到疑难时,要善于提出假设,产生分歧时,要敢于进行“二度创作”。发现空白时,要以自己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填补。把语言文字的训练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有机结合。

四、表演再现,加工教材

中学课本中,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都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形象性,如寓言《齐有一妻一妾》、历史故事《鸿门宴》,小说《祥林嫂》、《装在套子里的人》……学生的表演是对教材内化后的外在表现,是学生在对作品的认知与自身原有经验的融洽与建构的基础上,借助动作、语言、神态等手段来表达情绪,展现自我的方式。在表演过程中,没有对话的,补上了对话,为了更好地表现,还外加一些动作。内心的想法变成了内心独自,这是对教材再创造的结果。

如教学《石钟山记》时,教师请全班同学当旅游团成员,一人当小导游,戴上帽子,拿上小三角旗。随着课件上的画面一一向大家介绍。此时,当导游的同学,把书上描写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同学们可以以游客身份向导游发问,由导游解答或由扮作“当地村民”的老师解答。这样的表演,为学生创造了内化课文语言的“平台”还充分体现了学生对交际言语的学习和运用。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