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力工程专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本文概述了当前电力工程管理中四大经典项目管理模式:EPC管理模式、DBB管理模式、PMC管理模式和CM管理模式,并总结了其各自的优缺点。最后就我国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进行了简要论述,并提出了采用滚动开发模式;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监督、考核和评估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结构的创新建议。
关键词:电力工程 管理 四大模式 创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电力建设,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建设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但我国大部分电力工程的管理模式依旧较为落后,为了跟上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电力工程管理应当进行积极的管理模式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项目管理是当前较为科学的一种管理方式,其旨在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情况下,由不同部门因同一项目而组成一个团队,并通过运用专门的技能、知识、方法和工具来实现项目目标[1]。要提高电力工程的产品质量和运行效率,需要运用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思想,建立一个综合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项目管理组织。
一、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与目标
1.1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概念
各项电力管理工作总称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建设单位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其管理过程来进行的。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技术和社会两个方面。
从技术方面看,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施工过程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方法进行组织生产,是促进生产力高效发展的重要条件。
从社会方面看,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是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映和体现,其中包括内容有: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各项经济法律政策,必须确保国家各项任务计划的圆满完成,对员工进行科学的监督与管理,确保电力建设企业的生产力能够得到长期有效的发展[2]。
1.2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目标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主要目标是不仅是保证国家计划得以圆满实现,还包括企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全面达成。电力建设企业应当遵循电力生产的规律和特点,将施工过程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在同一系统中对其进行统一的指挥,调动一切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充分发挥一切可利用的有效因素,以最优良的质量、最短的时间和最低的损耗来取得最好的经济效应。
二、 电力工程管理中四种常用管理模式
2.1 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
DBB管理模式是世界上运用的最为广泛的一种管理模式,其应用领域十分的宽泛,如项目咨询管理和金融工程、亚行贷款项目、世界银行等。DBB管理模式最凸显的特点是项目必须按照一定的先后顺序来进行,其步骤为从设计到招标最后是建造。只有前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下一个阶段的任务才能开始操作。这种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有应用面广、通用性强、风险系数低、投资成本少等,其缺憾之处是项目纠纷频繁、项目周期长、管理费高等。
2.2 建筑工程管理方式
CM管理模式不需要像DBB管理模式一样必须遵守固定的项目实施顺序,在项目开始时就由项目委托人雇佣咨询人即建筑工程管理经理,该咨询人运用其丰富的管理经验进行相关的施工管理和项目设计,受托人和委托人组成小组共同对项目的设计、规划和实施负责[3]。当项目工程的分项工程设计完成后,就可立即对外招标。CM管理模式的优点主要是费用省、周期短、收益快和风险小等优点,其缺点是承包费用高。
2.3 设计、采购、建造模式
EPC模式是美国于上世纪8O年代创造的一种融设计、采购和建造为一体的管理模式,该模式特别适用于石油开发、工厂、基础设施和发电厂等工程建设中,在工程承包市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这一管理管模式中,工程的大部分风险是由承包商担负的,而委托方的主要职责就是验收竣工项目。项目管理公司还可全权代表委托方对项目工程进行全面管理,包括项目的设计、采用和施工。
2.4 项目承包模式
PMC管理模式主要是指专业的项目管理公司受项目委托人委托聘请,代表其对工程项目进行分阶段或全过程的服务和管理,在这一模式中,承包商的职责范围和参与程度可以灵活变换。
PMC管理模式有如下优点:一是PMC承包商可处理项目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二是项目管理的水平基本无变动,能够在实践中总结规律提升能力,向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团队靠拢,三是可减少项目成本、优化项目程序[4]。
三、电力工程的管理创新
3.1采用滚动开发模式
这种模式是针对流域水电而开发的一种管理模式,即将其整体分为不同的阶段进行管理,建立具有专业知识的队伍对进行前期建设和后期管理的梯级式管理。
这样做不仅可以使物力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且还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保障工作进程。
3.2 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机构。
组织一支综合素质优秀的团队是建立一个有效管理模式的重要支撑,需要采取特定的选拔人才的手段,吸纳一些个人素质突出、相关经验、知识、技术等过硬的人才,将其组建为一支专业化的团队来对电力工程进行项目管理。通过建立一支优秀团队的方式来实现组织机构的优化整合。以这种方法来创新组织机制,达到创新管理模式目的,提升整个电力工程的管理效果。
3.3 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评估、监督和考核管理机制。
建设工程项目时,最开始一定要对其进行评估,判断这个项目工程的可行性是否,特别是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综合的成本分析,这样做不仅可以避免决策失误和盲目投资还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生命线,当项目工程步入实施阶段时,应对其进行全面的质量监督,并建立起系统的质量监督体系和评价标准,并在项目竣工后能够有一套有效的考核机制确保项目的质量。运用这一系列的评估、监督、考核机制来分析评价电力工程的建设,以此来提高电力工程的竞争力,促进电力工程项目完善其工程管理模式。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传统的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很难与电力工程的发展预期相契合,电力工程管理的模式创新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的形势之下。我国电力工程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因而电力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关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电力工程管理模式必须开拓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步伐[5]。电力工程管理模式的创新,不仅符合电力工程建设长远健康发展的要求,而且也可以最大化保障施工企业与电力工程投资者的经济效益。因此,电力工程投资主体应提高自身意识,积极建立电力工程项目的监督、考核和评估管理机制;建立专业的优秀团队,优化组织结构;采用滚动开发模式等创新管理方式来实现电力工程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王杰 电力工程技术管理的难点和对策 [期刊论文] -硅谷2012(02)
[2].唐诚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12(05)
关键词:电力工程;报价编制;投标策略
1 前言
电力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之根基。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及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电力行业垄断经济负面影响逐步体现出来。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是实现电力工程项目建设高质量、低成本的有效途径,引入竞争手段之一就是招投标。电力工程项目的投标报价逐步转成以市场为主导,是电力部门和竞标企业共同面对的问题。
2 电力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及依据
1944年艾姆布朗在博士论文中最先对投标报价问题研究。弗里德曼最早在刊物发表关于投标报价问题论文,于1956年提出求解第一价格密封的投标最优报价策略模型,给出五种目标:总期望利润最大;至少获得投资某个百分比的收益;期望损失最小;竞争者利润最小以维持长期竞争地位;获得承包合同以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我国对工程项目投标报价研究起步晚,目前有应用解析法和利润法通过最大化投标者期望收益来计算最优报价,利用收益现值法来确定投标报价,基于人工智能投标报价决策等。
电力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是指投标方在采取投标方式承揽工程项目时,在确定投标方案选择投标报价策略,计算和确定承包该项电力工程的投标总价格。电力工程项目投标报价是电力工程项目投标核心,报价过高或过低都不可取,做出合理投标报价,关系投标者能否中标。投标报价依据有施工图纸及工程量表;招标书,尤其是有关工期、支付条件、外汇比例规定;拟用施工方案、施工进度计划;工程材料、设备价格及运费;电力工程项目所在地劳务工资标准;各种与实施该工程有关间接费用。计算报价步骤一般包括:研究招标文件;现场考察、业主答疑;复核工程量;制定施工计划;确定单价,计算总价,确定成本;选择投标报价策略;得出最终报价。电力工程项目投标报价决策是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要遵循一定程序。
3 电力工程投标过程应重视的问题
在电力工程投标阶段,要充分重视招标文件的局限性并依据投标文件的编制时间,优质地编制出适合投标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认真阅读与领会电力工程的招标文件。众所周知,招标文件是投标的重要依据,因此在组织施工设计编制等工作之前,一定要深入地阅读与理解招标文件,包括对招标依据、招标内容、工程的布置、规模范围、特点、水文气象、地质资料、施工用水、地形等各个条件以及具体工期、质量的要求,并对电力工程施工的难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把握。对有些招标文件附带的评标办法及部分编制中应包含的内容和编制做了进一步规定的,一定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写,注意章节编号、题目与要求尽可能保持一致。
(2)作好踏勘现场及标前答疑工作。通过踏勘现场,对电力投标工程项目的现场的客观条件做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对当地的水文、气象、交通、施工用水、地质、地形实地进行考察,充分了解工程所处的地理环境并对工程施工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有所准备。另外,还应重视发包方在发售招标文件后,对招标文件及招标的边界条件做出的进一步说明,投标方应在一定的时限内组织专业工程师对招标文件进行进一步的阅读,将专业存在的各种疑问进行汇总,通过书面形式提交给发包方。
(3)确定好重大技术方案。投标过程是一个繁琐的过程,在整个文件的编写过程中都要对主要施工方案和方法进行不断地修改,因此,在认真阅读招标文件并踏勘现场之后,更要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重大技术方案展开详细的研究,比如施工中的总体布置、各部位施工方法、工程工期安排、临时过渡措施等。
(4)不断完善初稿,注意投标施工组织设计的特点。在初稿之后,一定要对初稿进行仔细的审查。编写者应该先进行自审,仔细检查在编写中是否有遗漏的地方及项目:施工机械设备的配置是否适应施工的条件;工期安排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等等。自审之后,项目负责人要对整个文件再次进行审阅,更加系统地完善文件。
4 电力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报价编制
(1)认真复核电力工程投标的工程量。对目前项目可采用量价分离的方式进行报价。投标人在开始投标前一定要对自己招标文件中的工程数量仔细进行复核,尤其要对经过计算工程数量和清单中出入较大的情况要认真分析其数量的变化范围、变更的趋势进行分析并可以通过不平衡报价法来报价。这样,电力工程的投标人的报价就能够在保持总体利润的水平不变之下,在施工过程中尽可能获取更大的利润。但是,有的招标文件中规定不允许出现较大的不平衡报价,因此投标人应该按照业主的具体要求进行报价。
(2)做好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连续性原则、均衡性原则、协调性原则和经济性原则。施工组织设计原则的核心是经济性原则。因此,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尽量在符合施工要求之下,使工程报价水平接近于市场的总体水平。在进行编制时,可以考虑设计多个适合施工要求的方案,然后分别对每个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选择最完善、最经济、最合理的方案。同时,还应该充分考虑其他投标人对设计方案采纳的可能性,通过比较分析确定最佳方案。
(3)对定额、费用的选择。在编制预算价的时候,要在以行业定额为依据的前提下进行。在选定定额之后,按照相关规定确定费用。费用的选定也要依据当地的相关规定进行选取,不能随意增减相关费用项目。若招标文件的清单已经把部分费用的项目抽取归于总则费用时,那么在进行清单其他项目的单价分析过程中,一定要把该部分的费用进行扣除,否则会造成项目费用的重复计算虚增了造价。
5 电力工程投标过程中的投标策略
(1)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针对市场上各类信息进行分类选用。同时,要根据项目的特点,对各个区域及企业的优势进行最佳的配置。市场投标最关键的基础就是获取全面而准确的信息。因此,加强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并认真分析研究信息的内容,从而依据市场信息的内容做出科学的决策,时刻掌握在整个项目信息的动态变化。同时要细分各个业主及主要投资方的类型及其背景信息,按照业主的具体需求采取具有相应特色的应对策略,突出为业主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的特色。在确定对某电力工程进行投标之后,对符合招标单位质量及工期要求之下的工程成本进行科学的估价。在收集市场信息的同时,对于竞争对手的情况进行一定的判断与估计,挖掘出竞争对手的主要特点,采取相应的竞争策略,避免和竞争对手的强项进行竞争并加强对自己信息的保密。
(2)科学地制定报价的决策。在电力工程投标过程中,若技术和商务标书的评分差距不大之下,报价部分的评分对于中标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决定性影响。所以,一定要科学地进行报价。因为标底设置具有多样性,所以投标单位在进行决策的过程中,不但要充分考虑到标底的设置方式,还要对企业的自身实力、竞争优势及主要竞争对手的报价策略进行分析
6 总结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
引言:
在现代化的今天,依旧应用传统的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控制电力工程,无法满足电气工程发展的需求。此种情况下,应当利用智能化技术来优化和创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这可以大大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效率,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可以说,智能化技术是推动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那么,智能化技术如何有效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呢?本文笔者将在下文围绕此问题展开分析和探讨,希望对于促进电力工程良好发展有所帮助。
一、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智能化技术的自动化水平高
相对于传统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来说,运用智能化技术的自动化控制可以在无人控制和操作的情况下,有序的、有计划的运行。这是因为利用智能化技术来控制和调节电气设备,是按照设定的情况来标准的、规范的控制调节电气设备,这会使电气设备以最佳的状态来运行,如此就可以科学、合理的控制电力工程,使之安全、稳定、有效的运行。
(二)智能化控制器无需操作模型
利用智能化技术而构成的智能化控制器,其具有紧密系数高的特点,在具体的控制电力工程的过程中,可以相对精确的、详尽的掌握电力工程相关数据。以此为依据,对电力工程进行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控制,使其正常、稳定的运行。利用智能化控制器的应用,无需依靠操作模型来进行电气工程控制,这大大提高了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效率。
(三)智能化技术的数据处理能力较强
与传统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相比,在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使增强自动化控制水平,使其能够针对不同对象,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合理控制,提高控制效果。但是有些控制对象具有多样性,不容易控制,及时利用智能化技术也不能够实现控制对象全面化。所以,在未来发展电力工程自动化控制时应当注意此种方面的强化。
二、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优势
智能化技术作为科学技术的产物,将其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处理、反馈,优化和调整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促进电气工程良好发展的同时,节约人力资源。可以说,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具有多种优势。主要表现为:
(一)智能化函数近似器应用性更高
因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说人工智能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也就是根据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对象,智能化函数近似器会选用适合的函数计算方法来计算控制对象相关的数据,得到精确度高和真实的数据结果(如图一所示)。以此为依据,科学、合理的调控电气工程,可以提高电气工程的质量和效率。
(二)智能技术更易于调节
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人工智能控制器对电气工程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合理控制电气工程。此种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方式,即使没有相关专家作指导,也能够有效的完成电气工程的控制,为使电气工程良好运行创造条件。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
综合上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和优势,可以确定智能化技术有效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大大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为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做铺垫。
(一)智能化技术能够诊断电气工程存在的故障
电气工程系统运行过程中,电气设备会受到环境因素、自身因素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出现故障,影响电气工程系统运行效果。为避免此种情况出现在电气工程系统中,智能化技术的有效应用,可以电气工程进行全面的、详细的检测,找出故障的电气设备。在此基础上对故障设备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反馈,找出解决故障的有效方法,为使故障的电气设备再次有效应用创造条件。
(二)智能化技术对电气设备优化设计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经常需要对电气设备进行设计,确保所设计的电气设备可以有效的应用,为促进电气工程有效应用提供条件。但是,要想设计出,满足电气工程需要的电气设备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电气设备设计是非常复杂和繁琐的,设计人员不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设计经验,在设计中详细的分析电气设备的功能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的设计,才能够确保电气设备可以有效应用。但智能化技术应用于电气设备设计中,可以利用遗传算法、智能化CAD技术等来辅助电气设备设计,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电气设备的设计,为设计出功能强、性能佳的电气设备创造条件。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控制
智能化技术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可以促使自动化控制向自动操作化、自主化、高效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的智能化技术,可以针对控制对象实际情况,提出行之有效的控制方案,进而对自动化控制系统进行适当的调节,使其可以按照控制方案来控制电气工程各个方面,提升电气工程水平,为促进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创造条件。
结束语:
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下,传统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已经无法,满足电气工程的发展。此种情况下,应当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科学、合理的应用智能化技术,促使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充分发挥作用,诊断电气工程存在的故障、电气设备优化设计、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智能控制,提升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动电气工程良好发展创造条件。所以,智能化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于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甘雷.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探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4(20).
[2] 耿英会.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02).
关键词:电力工程;工程监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加强对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监理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安全监理是当前电力工程建设中的主要监理内容,并且施工安全与施工质量、施工进度以及成本控制等,同属于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体系,彼此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独立。作为控制工程质量的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有责任有义务,为防止和减少工程质量和安全事故尽心尽力,这应该是监理企业和监理人员追求的目标。
一、电力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的内容
电力工程建设中的工程监理的内容就是“三控、两管、一协调”,也就是控制工程质量、造价和进度;进行工程建设的合同管理和安全管理;协调建设中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促进工程的顺利开展。
1、质量控制
鉴于电力工程质量要求比较高,工程监管就需要充分发挥其控制质量的作用。质量控制工作需要监管单位根据合同的约定进行管理,确保每一项工程建设的质量符合标准,保证某些项目质量满足日后扩建和维修的要求。监理人员要根据电力工程建设的具体情况制定合适的监理工作流程,从细节上做起,保证工程质量。
2、造价控制
造价控制是为了达到预期投资目标,监理单位对工程建设中的人、机、料的费用进行严格控制,合理分配人力资源,节约施工材料,正确运用机械设备,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降低工程投资。在进行造价管理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实际造价与预期发生偏差时要迅速分析问题、寻找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确保工程投资效益的提高。
3、进度管理
监理单位要对施工单位的施工进度进行管理,对施工方案进行审核,对施工单位的资质和能力进行调查,关注施工的实际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时或是问题处于萌芽状态时就要及
时寻找原因,协调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施工进度管理,确保工程如期完工。
二、电力工程建设工程监理的现状
1、监理市场的招投标机制不健全
我国的监理市场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监理单位并不是独立的社会组织,而是隶属于某个企事业单位或政府部门的一个组织,它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于是在进行监理单位的招投标工程中很多时候就带裙带关系。比如说:政府部门,随意批转监理任务;某些监理单位非法转让监理任务,搞不正当竞争。监理市场的招投标工程并没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工作机制,也没有一定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监理市场的行为,监理市场较为混乱。
2、业主对监理制的思想认识有误差
很多业主不能深刻认识监理制,认为监理可有可无,在实际工作中,虽然签订了监理合同,但是却没有给予监理人员“三控、两管、一协调”的权利,因而监理效果没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电力工程的质量、进度、造价等没有受到合理控制,影响了电力行业的健康发展。
3、监理人员的素质偏低
由于电力工程建设中业主对监理制的认识存在偏差,监理的费用较低,这就使得监理单位的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甚至很多都是半道出家的,原是工程设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他们经过短期培训后就直接上岗了。工程监理需要给予业主和施工单位专业技术参考,专业性非常强。同时,工程监理人员还要有一定的法律知识,以确保工程建设是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进行。而当前监理人员的素质偏低,严重影响了监理效果的实现,不利于电力工程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电力工程监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电力工程监理工作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也就给工程监理人员的具体工作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很多问题在工作中逐步暴露了出来。
1、对电力工程施工图纸的监督工作不到位
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完善的预期计划作基础,电力工程的施工监理工作亦是如此。图纸和设计方案是监理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但是,由于电力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企业都把眼光投在了经济利益上,图纸和方案的制定都比较随意,没有结合工程实际,甚至出现了照搬照抄的现象。而工程监理人员也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功效,工作力度不够,无法保证图纸和方案的可行性,缺乏实际应用能力。例如,某电力施工企业在 110kV 送电线路工程施工合同中标注的施工开工和竣工日期分别为3月和8月,但是企业项目监理报送的具体计划中的施工和竣工日期却在10月和次年2月,方案计划和具体流程完全脱轨。
2、缺乏健全的监理制度规范
现如今,法制观念和合同意识深入人心,电力工程建设要依靠完善的规章作基础。针对这样的现状,我国出台了《电力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规章体系,但是,其内部内容还不够细化,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且很多电力施工单位没有做到与实际相连,使规范制度缺乏可行性,在具体的操作中无法科学落实。另外,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理规范,还会造成工作流程的混乱,无法保证权责明确,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电力企业监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与国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电力监理工作起步还比较晚,不仅没有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而且内部监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也有待进一步加强。据调查了解到,目前我国电力企业的监理人员主要是由一些老师傅组成的,他们虽然具有比较丰富的监理经验,但是却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新兴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另外,还有一些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担任监理人员,他们虽然具有良好的知识体系,并能够充分发挥新技术的优势作用,但是却缺乏相关经验,对施工中的电力突发问题无法做到及时有效的管理。
4、电力监理工作管理力度不够
电力监理工作是施工建设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工程顺利安全进行,提高质量的基础,但是很多电力企业却没有意识到监理工作的重要性。虽然有些企业建立了监理部门,聘请了监理人员,但是他们在工作中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监管力度不够,无法真正落实自己的任务,对待工作也不够认真,再加上自身的能力有限,就使得很多人员无法准确落实具体工作内容。另外,某些企业领导自身的认识就不够,起不到带头作用,导致决策的失误,甚至根本不设监理人员和监理部门,导致了工程质量的下降。
四、加强电力工程建设监理的有效策略
1、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事前监理
(1)将安全监理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
实践中,应当结合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实际情况,总监理组织工程施工建设项目部中的专业人员,加强对安全监理工作的计划和安排,并将其有效地纳入到监理规划体系之中,其中主要包括专职安监人员的配备;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定高效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机制和项目安监生产职责等。
(2)电力工程安监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使其获得科学的、稳定的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能力,即:自觉执行安全规章制度的能力;在紧急、危险、关键时刻能够正确处置的能力;在各项工作中对影响安全因素的预见能力;在规章制度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作出有利于安全生产的决策的能力。
(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保证正常运作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对安全工作重点的要求,结合现场安全管理的需要,要求所有施工单位均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并强调“两个体系”即安全保证体系及安全监督体系的独立运作。进一步强化以安全保证体系和安全监督体系的作用。成立以电力建设项目工程安全管理委员会为中心的安全管理体系。执行中,对各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严格检查,落实“两个体系”的建设情况,落实人员到位情况。
(4)编制可操作性文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①实践中,电力工程项目总监理人员作为安监责任第一人,在工程建设实施之前,就应当组织不同专业监理人员、安全监理工程师,通过相互协调与合作,编制针对性的安全监理实施方案和落实细则,严格按照要求对其进行审批,以确保具体方案的实际可操作性。
②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如《现场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现场车辆管理办法》,《现场施工电源管理制度》、《现场施工水源管理制度》,《厂区地下设施施工管理办法》、《交叉作业管理办法》、《工程施工现场成品保护制度》、《大型起重机械专项管理制度》、《应急预案汇编》等。
③建立安全工作例会制度,有针对性的进行有关的安规学习及上级有关的安全文件学习,使各参建单位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
2、加强电力工程施工建设中的安全管理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机构在工程建设中对工程方方面面的监督指导地位,特别是对施工单位而言,其监控作用更为明显。基于此,实践中应当不断加强对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监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不断提高电力工程监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业务技能水平。实践中应当建立以安全责任机制为中心、以安全监理机制为重点的运行管理制度。在制定项目监理细则过程中,应当首先对安全监理目标、计划、方案以及措施工序进行明确,以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工作的针对性、可行性以及实际可操作性。同时,监理单位应加强自身建设,全面提高安监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力工程施工建设监理质量和水平。
五、结束语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其中安全监理工作关系着施工安全可靠性,因此应当加强思想重视和监管机制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施工建设过程的安全性,才能保证我国电力工程建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丽莉.监理监管安全生产的困难及对策[J].建设监理,2005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十二五规划的出台,西藏又掀起了新一轮电力工业发展狂潮。面对一大批重点电力建设项目,如何做好电力工程项目的管理就成为了广受各方关注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来浅谈建设单位优化电力项目管理的方法对策。
论文关键词:西藏;电力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施工程序复杂,其质量受到施工技术、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等诸多因素影响。西藏地广人稀,人口分布不均匀,给工程项目管理增加了难度。且多民族聚居的现状,导致安全因素也是施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的因素。由于施工过程一般都在露天条件下,基本没有稳定的施工环境,使得工程质量的波动性较大;电力工程的施工具有连续性,上一工序的问题,如果不及时发现解决容易被下一工序掩盖;电力工程往往规模较大,花费的时间较长,这也在质量上要求更高。但施工企业在工程质量上往往监管不力,导致电力工程质量存在波动性和隐蔽性,给电力设施的使用带来巨大隐患。近几年来,西藏电力工程设施质量事故不断,从建设单位角度出发,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项目质量管理工作。
(一)明确各参建单位对工程项目的分工
电力工程项目涉及到设计、施工、监理、物资供应以及项目管理等多家单位,故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要统筹规划,使各部门各负其责,紧密配合,共同努力,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共创优质工程。
(二)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监管
首先,建设单位应从项目方案的设计上加强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标准规范、规程;其次,在施工时合理选择设备、材料,力争提高西藏电力工程设备质量;同时,施工现场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最后,完善资料整理等移交工程的服务。
二、西藏电力工程工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藏地区地域辽阔,通常情况下一个标段的长度达到几十公里,施工人员、设备随作业点移动,使得施工具有覆盖面积大、流动性强的特点,加之地形复杂,气候条件恶略,给施工点的转移和项目的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导致建设单位难以及时了解施工的具体进程,施工人员不能将工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映。上下级不能及时沟通协调,使得工程施工中的问题难以及时解决致使工期的延误。
(一)影响施工项目进度的因素
参建单位(建设、设计、物资、运输单位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影响;施工条件的变化;技术失误;施工组织不力;自然灾害及意外事件等等。
(二)解决施工进度拖延的措施
建设单位发现进度拖延,应及时找到延误原因并进行消除,从源头上杜绝进度拖延现象的再次发生,同时消除延误因素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影响,避免造成进一步延迟。具体应做好以下几个控制:
1、施工前进度管理
(1)确定进度管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控制方法与具体控制,进度目标实现风险分析,尚待解决的问题。
(2)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对工程准备工作及各项任务做出时间上的安排。编制施工组织管理总进度计划应重点考虑以下内容:所动用人力、施工设备是否满足完成计划工程量的需要;基本工作程序是否合理、实用;施工设备是否配套,规划与技术状态是否良好;如何规划运输通道;工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满足工程需要;预留的时间是否足够清理现场;材料、劳动力的供应计划是否到位;竣工、验收计划是否完善等。
2、施工中进度管理
(1)定期收集施工数据,预测施工进度的发展趋势,实时监管施工进度。进度管理的周期应根据计划的内容和管理目的来确定,工期较紧的进度控制周期一般为一周。
(2)随时掌握各施工过程持续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及设计变更等引起的施工内容的增减,施工内外部条件的变化等,及时分析研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3)及时做好各项施工准备,加强作业管理和调度。在各施工过程开始之前,应对施工设备物资供应,施工环境等做好充分准备。
3、施工后进度管理
指完成工程后的进度控制工作,包括组织工程验收,处理工程索赔,资料整理、归类、编目和建档等,实际工作过程中,主要出现的问题是工程竣工,而竣工资料未同步完成。
三、西藏电力工程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电力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项目管理的核心,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项目的成功与否。工程项目最终管理目标是使项目达到质量高、工期短、耗费低、安全性高等等目标,而成本是这些目标经济效果的综合体现。西藏电力工程管理以往存在不重视工程成本管理、工程结算不及时的问题,故应加大引入咨询单位参与工程结算的力度,确保保质保量的情况下以最低能耗完成工程。
四、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西藏电力工程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安全与效益的矛盾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最大效益,但部分管理者往往认识不够深刻,只看到安全工作需要大量的投入,而看不到做好安全工作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从而导致对安全工作认识片面,致使安全管理顾此失彼,捉襟见肘。
2、部分工程存在违法分包、以包代管
为满足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要求和各行各业对电力的需求迅猛增加,西藏电力建设工程的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由于进度紧、任务重,劳务分包工作中安全管理形同虚设。 转贴于 3、安全措施不严密
大部分工程施工未事先制定施工方案;或者有方案,但个中内容只流于形式、无针对性;或者方案有内容,但不落实。所有这些,都是措施不严密的表现。而安全措施的不严密、不落实,却往往对工程项目安全管理造成致命性的危害。
(二)工程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1、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的关系
正确处理安全与效益这一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是电力建设企业发展的基础,是经济效益的前提和条件。故当安全与效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应是安全,要以正确的态度,采取有效的措施,消除不安全因素,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者,总揽工程项目的建设,应该也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做好安全监管工作。
2、正确处理激励机制与安全教育的关系
安全生产中使用激励机制,是一种管理方式,一项思想政治工作。当前,物质动力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安全生产,但是必须认识到它并不是万能的,我们既要有物质激励,同时又要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激励。
3、安全技术交底是落实的最好手段
(1)交底方法:各级技术人员、施工负责人应将《施工方案》作为技术交底、安全交底的主要内容之一,分级进行交底,使全体施工人员了解并掌握相关部分,并付诸实施。
(2)交底主要内容:施工顺序和主要施工方法;施工质量、工程进度、物资供应要求;保证施工安全的主要措施;其他注意事项等。
(3)必须明确各级安全责任:施工人员应按交底要求施工,不得擅自变更施工方法和降低安全要求,或违背安全措施。
4、主动服务,降低安全风险
由于施工单位大多是区外单位,对当地政策、电力系统情况及运作不太熟悉。因此,项目管理单位应在诸如青苗赔偿、办理工作票、施工遇阻等棘手问题上,主动协助、帮助施工单位,使施工单位将主要精力放在施工组织及施工安全问题上,同时通过《安全合同》及《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强化安全管理。
五、西藏电力工程员工管理问题及对策
(一)职工管理问题
由于施工队伍庞大,施工点流动性强等不良因素的制约,使得建设单位对职工的管理培训工作难以开展。而多数基层施工人员为农民工等缺乏施工安全意识的职工,为建设单位的统筹管理带来了极大地难度。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元协同;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07-03
南京工程学院是“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试点工作单位之一。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自2012年开始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与培养工作。4年多来,电气工程专业领域密切联系电力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协同,探索出一条培养高质量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道路。
一、相关背景
(一)我国研究生发展概况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科研型岗位主要由博士研究生担任,而大量的一线应用型岗位主要由硕士研究生担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传统的以学术研究为导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全国共设置专业学位39种,招收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200多万人。近几年来,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已接近研究生招生总量的一半。[1]
(二)“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简介
2011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复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63个试点工作单位,南京工程学院列在其中。之所以在这些单位开展培养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试点,主要是由于这些院校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普遍成果斐然,与行业、地方的产学研合作开展得较好,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等方面c同类型高校相比具有优势,具备了开展专业硕士培养的条件。
(三)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基本特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属于研究生培养中的一种类型,符合研究生的一般特征,比如需掌握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基本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等。但不同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以培养基础性、学术型理论研究人才为主,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很强的职业导向性,其培养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2]
二、加强协同创新,优化培养途径
(一)行业和区域优势明显
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面向电力行业办学,为我国电力工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所在地江宁区为国家级电力自动化产业基地和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科研产业基地,聚集了国电南瑞、国电南自、ABB、西门子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所以,无论从历史还是区域来看,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成立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2012年,学校联合行业企业,与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南瑞集团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建江苏省“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电气工程领域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行业企业的紧密合作,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培养途径。
(三)产学研深度协同
2013年,学校与南瑞继保合作共建“江苏省柔性输变电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迄今,学校已与南瑞继保、国电南自、南瑞集团和江苏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等企业合作建立了7个研究生工作站和20多个联合培养基地。近3年来,电气工程领域校内导师共获得产学研合作课题100多项,科研经费逾3000万元。
三、加强校企合作,丰富培养载体
(一)校企共建创新学院,构建“层次清晰、对接工程”的实践教学体系
电气工程领域发扬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优良传统,加强校企合作。与通用电气、西门子、三菱电机等8家世界前500强及11家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共建集基础实验、工程实训、项目教学、实践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践教学中心――创新学院。积极构建“层次清晰、对接工程”的3层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如下图所示),实现了“培养方向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模式与专业学位对接,培养标准与职业资质对接”,充分体现了“基础―实践―理论―再实践―综合”的螺旋式提升的实践教学规律,有效实现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交替互补、全程贯通的实践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按照基础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专业实践3个层次逐步展开:
1.基础训练。安排在第一学期,内容为工程认知实践。主要通过工程案例分析、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听取企业专家技术讲座等方式,培养学生多课程、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综合创新训练。安排在第二学期,重在创新学院实施,内容包括工程综合技能训练和创新项目训练两部分。工程综合技能训练集中安排在第二学期的前两周,创新项目训练贯穿一年级整个学年,主要在课外完成,实行项目驱动、目标考核,培养学生针对产业共性技术的专业核心能力。
3.专业实践。从第三学期开始,导师负责安排研究生到校外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产学研基地、工程中心)或校内实践基地(协同创新中心实验室、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践一年(按40周计算),其中校外实践不少于半年。学生参与校内、外导师共同制定的企业项目,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二)新建一批高水平研究院和实验室
2015年,学校成立了“智能电网研究院”,围绕智能电网相关技术领域开展协同攻关。电气工程领域争取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建立了“电网实时仿真实验室”“新能源发电实验室”“变电站数模混合仿真实验室”“变配电新技术实验室”“交-直流混合型微电网实验室”等一批高水平实验室和工程训练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一个多元协同、优势互补、产学研相融合的优质育人平台已经形成,较好地满足了本领域研究生工程实践的要求。
四、加强学科协同,改革培养方法
(一)围绕“大电力”,开展学科协同
以国家大力发展全球能源互联网为契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智能电网及行业相关专业领域,电气工程领域选取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电力电子与新能源发电、智能电网及其信息工程3个方向开展科研及研究生培养工作。围绕“大电力”,以江苏省重点(培育)学科电气工程为主要支撑学科,以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热物理、通信与信息工程等学科为交叉支持学科。电气工程领域选聘校内导师40多名,涵盖了电力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通信工程和计算机工程等院系。
(二)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
为适应智能电网及新能源产业学科交叉、技术集成的特征,电气工程领域充分利用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平台和人力资源,改变传统师徒传承的指导方式,实行“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探索资源开放互动和人才柔性使用制度,并围绕研究生培养形成多元紧密融合的新模式。由领衔专家、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和协作导师共同组成培养团队来对学生进行指导。领衔专家由知名教授或企业知名专家担任,主要参与学生研究内容、培养方案的组织制定等;校内导师全面负责学生整个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工程训练和学位论文指导;协作导由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担任,主要参与研讨确定重要环节的培养方案以及论文的阶段性指导和评议。此外,根据校外导师所承担的课题研究情况和本人学术水平,聘请部分校外导师或参与本领域培养方案、重要学术活动的组织制定,或担任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五、电气工程领域专业硕士培养取得的成效
南京工程学院电气工程专业领域通过与电力行业企业开展多元协同,逐渐探索出一条高质量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道路。近年来,学校在研究生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主要有:
(一)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显著提升
以电气工程领域首批入学的2012级17名研究生为例,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研发课题达20多项。其中产品开发且通过型式试验的课题有3项,通过资质单位验收的课题有12项。
(二)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电气工程领域研究生在江苏省机器人大赛中获得一、二等奖共2项,承担江苏省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6项,校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30余项。在校研究生在包括权威期刊《电力系统自动化》等在内的刊物上共46篇,其中核心期刊18篇、EI检索6篇。在校生共申请专利3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22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三)研究生的就业竞争力增强
2012届首批17名研究生中,有15人参加国家电网公司2015年招聘考试,成绩均超过各省电力公司录取线并通过面试,被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和福建等省电力公司录用,1名学生被世界500强企业金佰利(中国)公司录用,1名学生考取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孙也刚.服务需求,积极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6).
[2]潘懋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技术应用型 创新实践 培养模式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的重心已由注重理论研究转向注重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就是为了全面提升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确保人才培养质量[1]。因而,探索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如何设置创新实践环节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开拓学生专业知识面,锻炼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理论扎实”并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向应用型转变”,已成为近年来高校转型发展的热点。武汉东湖学院积极响应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政策导向,在人才培养改革过程中结合专业发展特色及学生群体特点,不断调整实践环节的设置,从而满足院校向技术应用型本科转型的需要。目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创新实践环节设置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创新与专利
《创新与专利》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亮点,以生动形象的实例来介绍专利申请方面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设计方法和技巧,用专利手段保护创新成果。该课程能够在专业生活的各个方面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发掘学生创新潜能,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随着该课程的开设,学生专利申请的参与度和专利申请的数量逐年上升,呈现良好态势。
二、实验课程
实验课程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辅助,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程理论和知识点加深理解。在实验课程教学环节中,适当增加设计型实验的比例。设计性实验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
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兴趣,给学有余力的学生一个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
三、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工科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过程。同时《课程设计》又是专业知识深化、专业视野拓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全面锻炼的契机。教学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掌握专业设计的一般步骤和方法,学会如何运用各种规程、规范、手册和参考资料等。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设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微课程
微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个特色教学环节,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课程通过专家讲座、观看视频、座谈讨论、实践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获得专业相关信息,接触实际工程,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开阔视野,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专业实习
专业实习使学生接触社会,接触电力工程施工和管理,增强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加强对电力工程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的认识;了解如何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工程实际中的问题;了解电力工程建设中提出的各种矛盾、实际问题、方针政策、施工规范和解决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尽快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六、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形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毕业实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提供学生了解、认识社会,解决实际工程及人际交往问题的机会,学习一线工人和管理人员敬业爱岗、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为毕业后适应社会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七、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最后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实现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教学环节具有实践性、综合性和创新性,既是对学生知识能力水平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由在校学习向社会工作过渡中专业技术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具体实践。
八、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等,建立学生创新中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课题研究,定期进行学术专题交流,分享知识、经验、成果,共同分析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日趋成熟,各项实践活动开展顺利,基本满足技术应用型学科发展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发展过程中,将继续探索实践课程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化冰,翟子楠.高等工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J].大学教育,2013(18):18-19.
论文关键词: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储备系统;人才培训
2010年以来,上海市电力公司率先在国家电网系统试点推行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以来,新组建的上海久隆电力(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久隆电力)整合了原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4大集体企业,成立了新的久隆电力,其业务范围也由过去的以电力工程总承包为核心,转变成为以电力工程总承包和电力综合服务为重点的发展模式。随着经营规模和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做好人才储备,适应企业快速成长需要,已经受到公司上下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作为久隆电力对人才储备和培养的重要手段,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在一年多的实践中,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为企业输送了各类人才累计超过320名,有效保障了企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需求,也为企业发展的人才储备作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一起分享一下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实施的经验,以期为类似的电力集体企业解决人才结构性缺员问题提供借鉴。
一、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状况分析及问题梳理
新组建的久隆电力整合了原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所属的各类控股多种经营企业,从业人员中全口径员工人数达1630人,多种经营从业人员中全支集(即主业支援集体,编制属主业)人数为1126人,集体编制人数504人。尽管人员数量众多,但由集体企业性质所决定,一部分人员为主业安置型人员,导致久隆电力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关键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久隆电力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其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力资源结构亟需优化
从年龄结构上看,工程类分(子)公司员工平均年龄超过47岁,年龄结构明显老化,青年员工只占20%,而科技类分(子)公司又呈现年轻化趋势,中年员工只占14%,缺乏具有一定经验的员工,对公司的发展也十分不利。
从学历上看,员工总体上学历层次偏低,大专及大专以上仅占36%,具有硕士及以上的高学历员工更少,从整体上影响久隆电力未来的竞争力和成长性。
从工程类分(子)公司职称结构看,员工职称等级比较低,中高级职称仅占职工总人数的5.57%和0.98%。工程类分(子)公司与市场上的标杆企业差距非常明显。
2.关键岗位人才储备不足
久隆电力及其所属电缆工程公司具有一级总承包资质,其“名义上”已经具备一级项目经理40人,但是专职的项目经理中4/5并不具备一级资质项目经理证书,造成证书与岗位分离。公司非常缺少既具有证书又胜任项目经理岗位的人才。另外,公司建造师、安全工程师等专业人员数量也有一定不足。久隆电力人力资源实际现状与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3.缺乏人才成长竞争机制
受体制影响,久隆电力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人才引进与培育机制,无法引进企业需要的关键人才;晋升机会不太多,对核心人才的吸引力不强;kpi考核设置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考核结果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偏于形式化;没有一套科学的人员测评系统,人才也不能合理流动。
造成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缺乏有效的人才储备与评价机制,以致于人才不能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脱节。基于这种考虑和认识,久隆电力借助劳动组织综合改革之机启动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的人才储备系统工程。
二、发挥人才“蓄水池”效用,构建人才储备系统平台
1.人才“蓄水池”的概念
人才“蓄水池”工程是久隆电力启动的在企业内部培训、培养、储备优秀管理人员的一项长期人才培养计划。一方面是面向企业内外遴选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从一线岗位开始实习,通过在项目部、基层单位和本部职能部门岗位培养,使其熟悉公司业务模式与运作,从而将其逐步培养成为公司业务或管理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建立社会专家人才队伍,企业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的沟通跟踪机制,让这些专家人才参与到企业管理和发展中,形成潜在的专家人才库。它是通过这两方面“储备”,使人才数量和结构能够满足久隆电力发展要求的一项系统工程。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要以获取人才信息为核心,借助内外部人才市场,在内外部人才信息与内部人才需求之间建立有效的“缓存”。其好处是:一方面,延长了企业对于人才的考察期,可以提高人才甄选的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企业储备了足够的人才信息,可以提高公司人才招聘的及时性。
2.人才储备系统的输入与输出
久隆电力人才储备系统是以人才蓄水池为核心,以人才(人才信息)的输入、输出为要件,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为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信息存储、更新、甄选等功能。
(1)系统输入。系统输入端明确了输入对象、输入标准及信息获取通道等问题。在获取大量基础人才信息后,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作进一步的评价,然后才能进入战略性人才储备系统的人才蓄水池。人才储备的实施步骤是:
1)人才需求预测。根据久隆电力“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公司人才需求可以划分为两类,即围绕企业愿景组建的电力科技研发人员、电力工程施工的技术人员,工程管理、项目投资管理等战略性人才,以及依据公司发展战略和产业拓展急需的经营管理、项目管理、综合服务以及采购、法务、工程预算等相关人才。
2)人才信息收集。人才信息的收集是人才储备系统建设的基础,采取内外部两种方式相结合搜寻相关人才信息。研究表明,各个公司60%至90%的领导岗位都是由通过内部晋升的人员担任的。这些人才的专业经历和受过的专业培训是晋升的台阶。因此,久隆电力非常注重内部人才的挖掘,并尝试采用人才派遣的方式挖掘外部人才,由人力资源部专业人员负责填制《人才储备信息表》。
3)人才入池评价。公司人力资源部组织内外部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对前期收集的人才信息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哪些人才可以进入公司的人才蓄水池。评价的基础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员前期填制的《人才储备信息表》。人才信息入池评价只是初步评价。久隆电力在人才招聘过程中还需要通过面试、笔试、心理测试、情景模拟等手段,最终做出较为科学全面的测评。
久隆电力人才入池评价除了重点关注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等共性标准外,还重点关注岗位任职标准和个人成长性、适用性及职业性等的个性标准。对于同一职位,原则上都要有3-4份人才资料的储备。人才的匹配度根据初步评价由高到低进行排序。经过专家评价认定通过的人才信息,即可进入久隆人才蓄水池,人力资源部负责录入相关人才储备管理信息系统。
4)入池人才管理。对于进入人才蓄水池的外部人才,久隆电力通过组织相关研讨会、交流会、项目短期合作等方式进行联络,以体现公司对他们的关怀,增强企业以人为本的用人形象。对于内部人才,久隆电力则以培训成长为主。一方面,公司根据不同层次的员工及其具体的工作性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另一方面则引入人才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各类人才的智慧和潜能。
5)人才考核评价。根据企业每年制定的培养计划,久隆电力人力资源部组织定期进行考核。对于确实取得实际效果并在工作中有良好表现的入池人才,人力资源部进行备案并记录进入人才储备信息管理系统,还对整个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6)系统信息更新。对已进入人才蓄水池的人员涉及主要职务变更、工作调动、职务调整、重大奖励、调离本企业或离职(含退休、死亡等)以及新增的符合条件的新入池人选等重要变动信息随时更新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2)系统输出。系统的输出是对人才蓄水池人才信息的综合运用,即根据公司人才需求,对人才蓄水池的人才做进一步的面试、测评,以招聘其进入久隆电力相关岗位。
1)输出方向。人才信息输出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通过招聘程序进入久隆电力对应岗位,二是由于信息的可获得性以及人才个人意愿等原因,将该人才信息清除出人才蓄水池。
2)输出程序。从人才储备系统输出人才,原则上依然需要通过公司《员工管理办法》规定的招聘流程,即要通过面试、体检、品德鉴定等步骤,然后签订劳动合同。
人才输出后,人才信息依然保留在久隆人才储备系统,并对该人才日后的工作情况继续跟踪评价,并记录在人才储备信息系统存档。
三、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的应用与实践
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分准备、实施、阶段性评估三个阶段开展实施。
1.准备阶段
2010年1月起,根据上海市电力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企业发展规划,久隆电力结合人力资源子规划的制定过程,全面分析、审视人力资源现状,对公司劳动组织综合改革涉及管辖范围内的全部64家公司(含原4家集团公司本部)的电业编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人员结构统计、分析,针对公司实体化运作和工程总承包要求,对工程类公司人力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形成了《人力资源现状分析报告》,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并落实到具体措施,为人员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司还建立和完善未来人才需求岗位的《岗位描述》、《岗位任职资格标准》、《招聘管理流程》、《录用管理流程》、《合同(协议)续签流程》、《离职管理流程》、《工资结算流程》等配套制度和措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领导层和人力资源专家根据近期发展规划和岗位设置原则,经过充分讨论和协商,确定部门、机构的定岗定编(其中公司本部定编105个,15家基层单位专职及以上岗位定编455个)。
根据电力工程总承包一级资质和企业发展要求,久隆电力将近期人才目标分为四类,由电力科技技术、工程项目管理、电力工程专业技能、综合服务等人才组成,初步预测目标需求人数分别为: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人才50人左右;电力工程专业高技能人才150人左右;电力科技专业技术人才100人左右;综合服务专业人才50人左右。这些人才缺口按计划逐步实施,每年需引进或培育70人左右。
公司还研究确定了人才储备系统管理办法,做好相关组织、人员保障工作。至2010年6月,久隆电力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
2.实施阶段
久隆电力实施人才“蓄水池”储备系统以来,2010年上半年,久隆电力在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基础上,根据企业对“蓄水池”储备人才统计分析功能的需求,对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进行完善和升级,全面实现了系统输入与输出设定的全部功能。
在此基础上,久隆电力全面开展内外部人才信息搜寻和培育工作。公司建立的人才“蓄水池”着重从以下5个方面做好工作。
(1)敞开视角,建立人才“蓄水池”。公司各级领导和人力资源专家在人才选拔和梯队建设上承担更大的责任,用心研究目标人选的性格特点、工作作风及心理状态,做到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挖掘培养后备人才。久隆电力结合年度人才招聘工作,每年都有选择、有目标地招聘“蓄水池”人才。对入池人才管理,公司借助系统管理平台,根据民主推荐得票率、个别访谈记录、年龄、学历职称条件等,形成入池人才考察报告,经报党委会讨论同意后,初步建立公司入池人才人事信息档案,为后备干部考评提供依据。
(2)循序渐进,全力培养梯队人才。久隆电力根据入库人员的核心优势安排合适的岗位和工作,并根据核心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有针对性地制定中长期培训计划,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项目共50余项,参加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次,有9人获得一、二级建造师、经济师、监理工程师等证书,组织92人参加高压电工进网作业许可证复证等培训,150余人参加财务人员继续教育、造价员、合同员等复证及培训,280余人次参加安全生产三类人员继续教育、安全干部、消防安全等培训课程,并对取得企业急需的各类资格证书的员工进行了奖励,对引导员工主动参与学习培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鞭打快牛”,让储备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久隆电力给予梯队人才能力发挥的空间和绩效目标的压力。为了加速其成长,公司实行“鞭打快牛”,将纳入“蓄水池”储备系统管理的人才全部安排在生产和服务一线,给他们压担子,使其接受一个又一个高目标的压力,督促其全身心应对挑战,在学习中提高,激发潜能,提升素质,良性竞争,让人才在压力中成长。一年来,在久隆工程分公司、电缆工程公司工程一线的储备人才有1人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2人获得上海市文明服务标兵,5人被评为闸北区青年岗位能手。
(4)竞争考察,大胆使用梯队人才。久隆电力在选人用人上,坚持有德有才者,大胆任用;有德小才者,量才录用;无德有才者,坚决不用。领导干部首先破除论资排辈的观念,把确实是基础好、作风正、有朝气、能力强、有潜力、能服众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看准就用,这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人才的特长和才能,还能防止埋没优秀人才,使其职业生涯更加明确。经过努力,一年来,久隆电力共提任中层干部46名,调整中层干部岗位10余名,有效改善了干部队伍结构,保证了公司改革的平稳过渡。
(5)关心爱护,鼓励储备人才健康成长。久隆电力各级领导干部非常重视“蓄水池”中的人才管理,经常通过座谈会、一线慰问、集中培训、讲座等形式,在思想上关注,在工作上帮助,在生活上关心,做青年人才的知心朋友,让其时刻感觉被重视,令其保持旺盛的工作劲头,对单位的培养感怀在心,自觉做到司其职、尽其责、使其智、成其事。公司还进一步严格监督机制,加强对年轻干部的教育管理,增强其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自觉性,并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促使其在前进的道路上健康成长。
论文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
随着智能电网、绿色能源席卷全球,电力行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时期,电力不但要信息化还要智能化,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有电力专业背景的人才,这给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带来机会和挑战。结合电力大学的大电力特色,为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开展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培养智能电网急需的信息人才,需要开展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教学,首先要开设“电力信息化”课程。
一、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
电力信息化是指计算机、通讯等信息技术在电力工业各个环节应用全过程的统称。我国当今电力信息化现状是实施电力工业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化,包括电力工业规划、设计、施工、发电生产、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供电营销、物资及管理等各个环节。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电力信息化的基础,各类电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力信息化的核心。提高电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水平和经济效益是电力信息化的宗旨。智能电网将使电力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发展。智能电网是电力信息化的延续和飞跃。智能电网是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新能源变革融合在一起的产物。中国的智能电网目标是分三个阶段推进:2009年至2010年为规划试点阶段,重点开展“坚强智能电网”发展规划工作,制定技术和管理标准,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和设备研制及各环节试点工作;2011年至2015年为全面建设阶段,加快特高压电网和城乡配电网建设,初步形成智能电网运行控制和互动服务体系,关键技术、装备实现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并自主可控;2016年至2020年为引领提升阶段,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技术和装备全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通过分析我国电力信息化现状及智能电网的目标可见,各国探索智能电网建设的先行策略是信息技术应用。为实现智能电网的战略目标,电力企业将需要大量高水平的既精通信息技术又懂电力信息化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电力特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二、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
面对电力行业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形势,特别是智能电网席卷全球,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在保有原有优势的基础上创建特色,开展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电力专业背景为辅的特色教学模式。2010年学校设立了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的教改项目,以实现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电力特色教学重点要放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交叉点上,电力特色教学的先行策略是由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承担此重任。2010年学校将电力信息化课程列入433门核心课程中。修改后的2008版教学大纲中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不但要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内容不断优化,同时也要求对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电力大学计算机专业电力特色教学模式的后行策略是在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改革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课程群建设,开设代表计算机技术和电力专业最新技术交叉点的“电力云平台”、“电力物联网技术”等课程,并将“电力信息化”、“电力云平台”及“电力物联网技术”三门课程纳入到一个课程群来建设。可见电力大学亟待探索并建立适合计算机专业的电力特色及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式。
三、电力信息化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分析
1.电力信息化课程的特点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涉及面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电力工业生产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电网调度等全过程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课程内容包括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配用电生产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电力信息安全技术及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等。
(2)技术先进前沿。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内容涵盖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热点技术。如在讲解变电站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IEC61850。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信息领域的热点技术SOA和电力领域的热点技术CIM及其在电力调度的应用。在讲解物联网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要详细分析当今信息和电力领域的前沿技术物联网、智能电网及云平台。
(3)与电力行业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实际工程。如在讲解发电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紧密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工程,如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火电站的DCS系统、发电厂?SIS系统、发电厂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等。
(4)多学科的交叉。电力信息化课程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电力系统背景知识的融合与交叉。在讲解课程的各部分内容时处处是多学科的交叉,如在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中涉及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涉及控制领域的PLC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涉及水力发电特性专业背景知识等。
(5)电力信息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动态的,是与时俱进的,随着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而不断地补充新内容,没有现成的教材。当今世界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非常迅速,如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开展广域全景分布式一体化的电网智能调度技术支持系统研制。在讲解电力调度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这部分内容时就必须补充这部分新技术。
2.电力信息化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师资紧缺。从上述分析的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的特点可见,要求老师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及电力工程经验。
(2)课程内容与电力实际紧密结合,学生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又是多学科的交叉,学生感觉课程难度大且抽象,学习兴趣不足。很多学生很想学好这门课,但他们中只了解信息技术,没有其他学科技术知识的积累。本课程开设在大三的第六学期,很多学生感觉困难后就放弃了,准备考研复习。
四、电力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思想和方法
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是综合应用课程,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改革是必要的,具体措施如下:
1.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
通过引进发掘培养人才,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吸纳不同学科的拥有前沿的信息技术、丰富的电力背景和工程经验的老师进入团队,可以根据老师的特长安排讲解相应的章节。电力信息化这门课程可由若干老师共同完成。由于国内市场几乎没有相关专著和教材,已经组织讲课团队老师撰写并出版电力信息化教材。教材包含当今电力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技术并提供老师们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团队的老师需要及时了解电力行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最新动态的最新技术。除了合作项目途径外,老师要利用一切机会参加合作、进修和交流。通过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没有现成的教材、课程难度大的问题。
2.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
鉴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先为学生补充必需的计算机控制与通讯基础技术知识,包括计算机控制通道接口技术、PLC技术、串行通讯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工业以太网技术等。在学习电力信息化的具体相关内容时为学生铺垫必需的电力背景知识和工程背景内容,如讲解水电站厂级监控系统时要先补充水力发电厂相关内容。通过利用一定的学时补充课程中需要的其他学科知识来降低学生课程学习的难度,使学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并掌握电力信息化技术。
3.新技术、新理念的引入
由于没有现场工程概念,学生在学习电力信息化课程时会感觉抽象、难以理解,老师有必要与时俱进地将新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例如可以引入当今电力行业流行的先进仿真培训软件,比如三维变电站仿真培训软件,让学生在软件上仿真漫游变电站并模拟各种操作。通过仿真软件让学生模拟接触电力工业现场,建立对电力工业现场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消化和应用所学知识,可以将新的理念引入课堂中。借鉴西方本科教学及我国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本课程课后作业巩固环节可以尝试不同于常规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每章的作业是查阅与本章相关的文献资料并撰写提交小论文,期末每个学生制作PPT文件并开展讨论。
在学生课后巩固教学环节中老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指导本科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时,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信息中查找到需要的优秀文献,如何充分利用校图书馆提供的优质库资源,然后指导学生如何读文献,如何写小论文。要求学生在每章节后阅读15篇以上相关文献资料并提交小论文。教师要认真批阅学生的小论文,总结学生容易出现的普遍性问题,在下次写小论文时提醒学生注意。
4.实施案例教学
新的电力信息化教学实施方案与国内外电力发展紧密结合,既具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此课程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将理论与工程案例结合,实施案例教学。案例可以来源于实际经典案例,也可以来源于老师们的最新研究的相关成果。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如何将工程应用问题转化为计算机问题的能力。如在讲解IEC61850和CIM技术时,要剖析IEC61850和CIM是如何利用计算机技术中的面向对象技术来建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