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大学生研究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研究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研究论文

第1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1.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数学建模是对现实问题进行合理假设,适当简化,借助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化处理的过程。数学建模竞赛的选题都是源于真实的,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例如:小区开放对道路通行的影响(2016年赛题),2010上海世博会影响力的定量评估(2010年赛题),题目有着明确的背景和要求,鼓励参赛者选择不同的角度和指标来说明问题,整个数学建模的过程力求合理,鼓励创新,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方法,没有指定参考书,甚至没有现成数学工具,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相互讨论,反复推敲,最后形成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参赛作品好坏的评判标准是模型的思路和方法的合理性、创新性,模型结论的科学性。同一个实际问题从不同的侧面、角度去思考或用不同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就会得到不尽相同的数学模型。数学建模竞赛不仅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新途径,也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广泛应用于各科学领域和经济领域的有效切入点和生长点。

2.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高校的理工科专业都开设很多基础数学课,例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统计、运筹学、微分方程等,目前这些课程基本上还是理论教学,主要以考试、考研为主要目标。由于缺少实际问题的应用,知识点相对分散,很多学生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怎么用。那么如何将所学的基础知识高效的立体组装起来,并有针对性拓展和延伸,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3]。实践表明:数学建模竞赛对于促进大学生知识结构完善是一个极好的载体。例如在解决2009年赛题———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的问题时,学生不仅要借助数理统计方法,找到医院安排不同疾病手术时间的不合理性,还要结合运筹学给出新的病床安排方案,并结合实际情况评估新方案合理性;2014年赛题嫦娥三号软着陆轨道设计与控制策略,参赛学生首先根据受力分析和数据,判断出可能的变轨位置,再结合微分方程和控制论构建模型,并借助计算机软件求解,找到较好的轨道设计方案。整个数学建模过程中,参赛学生将所学分散的数学知识点拼装集成化,在知识体系上,数学建模实现了知识性、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应用性为一体的过程;在知识结构上,数学建模实现了学生知识结构从单一型、集中型向复合型的转变。

3.数学建模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现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的优秀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青睐。数学建模竞赛也需要三个队员组成一个团队,因为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确定选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求解模型,结果分析,单靠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这就必须要由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互补互助,并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才能让团队的工作效率发挥到最大。同时,数学建模作为一种创造性脑力活动,不仅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学会倾听别人意见,还要善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并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团队成员间良好的沟通能力,不仅可激发团队成员的竞赛热情和动力,还可以形成更加默契、紧密的关系,从而使竞赛团队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依托数学建模竞赛,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对策

1.以数学建模竞赛为抓手,构建分层的数学建模教学体系,拓宽学生受益面。不同专业和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培养的侧重点都存在较大差异,构建数学建模层次化教学课程体系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和使用数学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建模以及竞赛,通过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更加真切感觉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切实增强数学的影响力,扩大学生的受益面。南京邮电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大学和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这些方面相关工作和经验值得借鉴。因此,构建数学建模分层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结合专业特色,有针对性设置教学方案和内容,逐步完善具有不同专业特色的数学建模教材,讲义和数据库、并保持定期更新,不断深入推进创新教学理念[4];在课程时间的安排上,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思路,一、二年级大学生开设数学建模选修课,介绍数学建模的基本理论和一些基本建模方法,三年级、四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开设创新性数学实验课程,重点训练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并通过参加建模培训、数学建模竞赛以及课外科研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目标的定位上,数学建模有别于其他的数学课程,集中体现在数学的应用、实践与创新,因此,数学建模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集成各种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6]。

2.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搭建横纵向科技服务平台,扩大数学建模影响力。数学建模竞赛的理念是“一次参赛,终身受益”,这就要求数学建模活动要立足高远,不断向纵深推进与发展,将数学建模应用融入服务国计民生。因此,选择优秀本科学生、研究生和毕业生,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科研课题以及企事业单位关注的问题等,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调查数据,查阅相关建模问题的文献资料,建立数学模型,借助软件进行模型求解,最后独立撰写出建模科技论文或决策咨询报告。全程参与“课外实习与科技活动”的方式,不仅实现了因需施教、因材施教的目标,还搭建了连接企业和学生的桥梁,不仅让大学生创新创业落到实处,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了智力支撑,真正实现所学知识服务社会。

3.以数学建模竞赛为平台,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数学建模授课和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学习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总和。数学建模的教学与传统数学教学相比,对教师的动手能力、教学内容驾驭能力、教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等有较高的要求,因此,数学建模指导教师可以通过自主研修,网络研修,参与集体备课、听评课、教学研讨等方式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同时积极参与赛区、全国组织的学习和培训,加强交流,开阔视野,不断地提高自我认知、认识水平。只有建成一支高素质、实力雄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学科梯队,数学建模整体水平才能有较大提升,才能适应数学建模发展的现实需要,切实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6,7]。

三、我校数学建模教学和竞赛改革的实践

1.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针对我校轻工特色,结合专业培养需求,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针对食品、生工、医药、化工和轻化等实验科学为主的专业,重点将实验设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析等内容模块化;针对数学基础较好的物联网、计算机、信息计算和自动化等专业,构建微分方程,运筹优化和控制论等内容模块化;偏于社科类的管理、会计、金融和国贸等专业,重点将概率模型、优化等内容模块化。再结合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构建“专业基础模块+知识拓展模块+竞赛需求模块+科研论文写作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

第2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大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一般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撰写,完成修饰及最后答辩阶段,每一步骤其信息需求都有所不同,如:选题和开题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这时主要根据自己的选题查找最新的文献,一些文献的查找对其选题有着决定性作用。在开题阶段对开题的内容写法等一些规范性资料是必需的,撰写阶段将需要大量的新旧文献,尤其是一些知识含量较高的专业书籍、期刊,对学生写作有重要作用,可能直接影响写作进度。在论文完成后期较喜欢对一些写作规范及答辩中的注意事项进行了解。总结写作中的信息需求,主要可分如下两种:

1.一般需求。适于所有学生的一般性写作需求如:论文书写规范、论文一般研究方法、一般文献检索方法、数据库使用方法。网络环境下知识量异常丰富,如何在海量文献中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献,而不是盲目地去翻阅、浏览。学生需要了解与论文有关的全部书刊资料在图书馆的收藏分布情况和借阅规则,包括实体馆藏如流通部的各种馆藏信息、样本库、过刊库资料等,虚拟馆藏包括光盘、及学校购买的各种数据库数字图书馆资料。这一方面需要学习文献检索知识,一方面,需要图书馆有关人员准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目录、索引等,及时提供信息服务。

2.专业需求。专业知识、专业研究方法、专业检索方法。学生论文写作需要对本专业有着较全面地了解,并要求对某些方面有较专深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写好文章。图书馆在这方面似乎难以给学生以重要的帮助。但图书馆可利用自己信息中心的地位和各系部资料室、指导教师联系,帮助整理专业信息,逐步发展出即懂信息又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学科馆员,培养出本校的信息专家,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信息服务。

二、图书馆的服务方式

随着网络环境发展,高校图书馆在大力购买印刷型文献的同时,又不断增加数字化文献的入藏比例。这些举措,促进了高校文献信息资源的不断完善,夯实了高校图书馆利用馆藏文献资源为毕业生撰写学位论文服务的基础。现代知识爆炸环境下更加重视信息的利用和用户的评价。图书馆员虽然不能象指导教师一样去全面帮助学生,但可以从图书馆的职能出发,为学生提供方便的信息服务。特别是网络环境下,高校文献资源的收集、存储、加工、利用的方式日新月异。这就给高校图书馆的文献管理、检索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高校图书馆要与时俱进,创新文献管理、检索服务内容和方式。

1.充分利用图书馆的传统服务方式。(1)以讲座、授课的形式进行文献检索课教学和指导。我校曾经举办过一次CNKI数据库使用方法讲座,由清华大学教师讲授,听课师生非常多,说明师生对讲座的重视及对检索教育需求的广泛。如:每年定期举办这样的讲座一定非常受欢迎。文献检索课教学需求也非常大。(2)以专题讲座或整理资料的形式进行专题服务。(3)建立咨询台为学生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

2.建设图书馆网页,并努力开发网络服务功能,提高图书馆的现代化服务能力。网络不但可以多用户,多功能,而且能够方便地将资源进行存储,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各种传统服务方式都可通过网络实现,还可开发更新的服务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主要如:(1)虚拟参考咨询服务是一种基于网络环境的帮助服务机制,咨询员和读者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接受提问和给出答案。目前,国内外图书情报机构提供两种虚拟参考咨询系统。一种是异步参考咨询系统;一种是实时参考咨询服务。异步参考咨询主要采用电子邮件和web表单方式。实时参考咨询是参考咨询员和读者通过网络以即时交互的方式来咨询问题的服务方式。它是一种真正的在虚拟环境下读者与专家的交互过程,它的最大优点是交互性和实时性。国内较典型的主要有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参考咨询系统、北京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清华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系统等。(2)网络资源导航主要是以本校专业为基础将资源进行整理,并以网页形式提供给读者以便于使用本校资源(3)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个性化定制和个性化知识推送两种服务形式。MyLibrary是一个用户驱动的个性化集成定制系统,提供以图书馆信息资源为主的资源集合的个性化定制功能,其目的是根据用户的需求特征,通过用户定制、系统推荐和推送功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减少由于信息过载对用户造成的困扰。个性化知识推送是对读者需求进行分析后可将相关知识资源直接推荐给读者,主要是一种辅助检索的功能。天津泰达图书馆由中国数字图书馆公司帮助开发的mylibrary和个性化服务系统就是两种服务的体现。(4)网络学术社区可以说是网络学术服务的最佳形式,它是一个集资源与交流为一体的网络学术平台,以资源为基础,以网络为平台,以个性化服务为目标构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用户可以构建自己的学术圈,可查找资源、,并寻找自己的学术同仁,讨论学术问题。目前主要以Blog形式进行,还在开发探索阶段。

[此论文为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课题《大学生信息素质与读书策略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074572234。]

参考文献:

[1]胡冬梅:《泰达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的探索与实践》,《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10。

第3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采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一90)、身体自尊量表、体育锻炼态度量表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状况的相关性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互促进的关系逐渐被人们所认识。为探寻高校体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有效结合点,本文基于测试和调查的数据,深人分析了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身体认知结构和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之间的相关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办法,选取湖北经济学院、广东汕头职业技术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的50个体育教学班级,共1715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792人,女生923人。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量表测评法

选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将调查对象分为正常组、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较高的效度。

1.2.2身体自尊量表

选用《大学生身体自尊量表))OPSPP),测量个体对自我身体的不同方面的满意或不满意感程度。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ma

1.2.3锻炼态度量表

选用《锻炼态度量表》了解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认知与行为情况,该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信度。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和SPSS11.0软件对三项测试的评分进行描述统计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分析

SCL-90总分是90个单项分相加之和,反映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水平,SCL-90总分越高,说明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低,反之,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越高。f=1参照李虹报道[3[中的类似标准规定:SCIr90总分)180为心理障碍,其中180}SCL-90总分<225为轻度心理障碍,225}SCL-90总分<<270为中度心理障碍,SCL-90总分〕270为重度心理障碍。9个因子中任一项3分为心理卫生问题的阳性检出。对SCI-90问卷的初步统计结果表明:有226人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占总人数的13.2%;具有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总人数的9.2%;具有重度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为32人,占总人数的1.93%;有173名大学生至少在一项因子上得分〕3分,本次调查的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为10.1%。通过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心理问卷中的9项因子分项统计,笔者发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症状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和偏执,其次为抑郁、焦虑和敌对;这些症状均可引起大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不自在、自卑、交际范围狭窄、与大多数同学合不来、对同学的优点嫉妒等现象,致使其处于忧郁、苦闷的情感之中,从而导致其在体育教学中不愿参加集体性和竞争性活动项目,对游戏性活动项目缺少兴趣,反应迟钝。

2.2大学生身体认知结构时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分析

个体的心理健康发展与健康的良好感觉紧密相连,且健康主观感受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其身心实际健康状况的感觉。rs}为分析身体认知结构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情况,笔者从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体状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等5个方面的认知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根据该量表的评分规定,除运动能力分量表的评分越低表示对自我运动能力认知越高外,其余4个分量表则是评分越高,表示认知水平越高。由表1可知,随着心理健康水平的下降,除在运动能力认知方面的评分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外,其余4个方面的评分则逐渐下降。另外,体质不及格组在身体自我价值感和身体吸引力中的标准差和其他3个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心理重度障碍组5方面评分中的标准差与其他各组相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说明,大学生对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2.3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镶炼状况的相关性研究

2.3.1不同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6J:第一,体育锻炼有助于非认知因素的发展;第二,体育锻炼可减轻心理压力;第三,体育锻炼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第四,体育锻炼能产生充实感、满足感。很显然,体育锻炼能有效地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但不同体育锻炼状况下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否会存在不同呢?为便于研究的需要,将大学生群体划分为经常锻炼和不经常锻炼两类。根据我国体育人口的判定标准问,将每周体育锻炼3次以上,每次体育锻炼时间30min以上的学生确定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反之则视为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从表2可以看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为1017人,占总人数的59.3%;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698名,占总人数的0.7%;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中有821人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经常锻炼人数的80.73%,有196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19.3%;不经常参加锻炼的698名大学生中有479名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占不经常锻炼人数的68.62%,有219名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不经常参加锻炼的总人数的31.4%。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而重要的调节作用。

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作用具体反映在不同的心理因子上。通过对经常锻炼与不经常锻炼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经常锻炼者9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低于不经常锻炼者,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高于不经常锻炼者;将两种锻炼状况下的大学生的9项心理因子与国内正常同龄人常模进行两两比较阴,发现不经常锻炼者各项因子的症状均明显高于国内常模,经常锻炼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阳性项目数明显高于国内常模(P<0.05)。除躯体化和恐怖因子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其他7项心理因子与不经常参加锻炼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0

2.3.2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相关分析

研究表明,喜爱体育锻炼的程度、每周锻炼的(下转第48页)(上接第45页)次数、每次锻炼的平均时间、锻炼的选择强度、锻炼后的自我感觉和锻炼的坚持程度6个维度和心理健康相关系数依次是:0.483,0.410,0.310.0.314,0.159,0.321和0.473a}’,由此可知,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每次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起主要影响作用。

从表4可以看出,(1)从表格的行间数据看,四个心理健康水平的组内均存在着:目标态度、锻炼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而体育锻炼态度又影响着学生的锻炼意向。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性;(z)从表格的列间数据看,除主观标准外,其余7个因素中的数据都是随着心理障碍程度的加重,各因素的评分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说明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一行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较高的相关性;(3)从各组数据的标准差来看,心理重度障碍组除在情感体验和行为控制感两因素中不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余各因素的标准差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知,心理严重障碍组的学生在这6因素方面的离散程度较高。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大学生对身体自我价值感、运动能力、身(州犬况、身体吸引力和身体素质5个方面的认知有显著性差别,说明大学生的自我身体认知结构越高,其L}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3.1.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发生率和心理问题阳性检出率均低于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1,3大学生的身体认知结构、体育锻炼态度、锻炼行为和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正相关性。

3.2建议

3.2.1以身体认知教育为切人点,促进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第4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园区管理

一、开辟大学生园区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必然选择

(一)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推进,学生宿舍也逐步迈入了社会物业管理的轨道。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企业经营和员工思想政治工作素质普遍不高的现实,使得学生生活园区工作出现“轻教育重管理”、“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建设”的现象。这种新情况对加强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二)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学分制、弹性学制的逐步实施,学生年级、班级的概念趋于淡化,这给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而需要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打破院系、班级界限,形成一个整体,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手臂延伸到学生生活园区,实行总体规划,统一管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进学生生活园区,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贴近学生生活,把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从而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召力和渗透力。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驻学生生活园区工作的途径与措施

(一)积极探索,建立健全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网络体系

1.建立学生生活园区工作办公室。办公室负责统筹、规划、协调和实施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校派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到办公室工作。

2.建立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在园区学生工作办公室下设立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学校派选一批思想政治觉悟高、管理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政治辅导员和班主任到中心工作,具体负责并组织实施园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3.建立学生宿委会等学生自治机构。宿委会在生活园区学生工作办公室的指导下开展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内设宣传、文化、纪检、生活等部,下设舍长、层长、室长等职位,形成较为完善的学生生活园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好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作用。

(二)突出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贴近实际,关注学生的所思所盼所想所求,这样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在学生生活园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从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入手。近年来,大学生在社会适应能力、性格、情绪、意志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据统计,当代大学生中存在轻微心理障碍的占65%左右,较重者则高达20%左右。心理障碍严重制约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重要方面。在学生生活园区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宣传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心理辅导和咨询活动,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进学生生活园区的新的亮点。

(三)加强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建设,突出环境的育人功能

1.积极开展争创文明寝室、文明小区活动。通过争先创优活动来推进学生基础文明养成教育,调动学生参与寝室和生活小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提高寝室内部和小区的文化品位。

2.充分发挥园区学生成长成才指导与服务中心、园区学生党团组织和园区学生自律委员会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园区活动,丰富园区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园区教育资源,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开展一些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于一体的文化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又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爱美情趣和爱校爱家(生活园区)情感。

3.加强学生生活园区环境建设,增强“硬环境”的文化教育含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学生生活园区每个角落、每项设施都应充满着文化的符号,潜藏着教育特质,应在每一栋宿舍楼前设置宣传栏,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强化成才意识,提高爱国爱校的责任感。还应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阅览室和借书室,为同学们的学习提供方便,增强学生生活园区的文化育人功能。

(四)创新园区思想政治工作的手段和方法,占领网络阵地。

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和手段,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如今,许多高校学生寝室已经接入“三线”(电话线、闭路线和Internet线),学生在寝室就能上网查询和获取知识。可在学生生活园区建立“大学生网室”,让学生在生活园区上网。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与媒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防止一些错误思想和信息对学生的侵蚀。要充分利用闭路电视进寝室这一有利条件,录制和播放一批优秀的专题讲座、形势报告及文娱节目,加强对大学生教育引导。

参考文献

第5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戴尔1卡耐基说过:“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可见,人际关系的好坏是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对于大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人际交往是每个大学生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学生通过交往、沟通、交流感情,建立友谊,切磋学问,探讨人生。大学生的交往效果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和成长发展,也影响着高校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培养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和特点

1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类型教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的两大基本群体。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是和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教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的学习成长。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大学生人格模仿的对象。与教师交往也是大学生知识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业缘关系,师生之间心理距离小,心理相容度高,教师对学生充满爱护与关爱,学生对老师充满尊敬与敬仰,师生关系是一种纯洁而无私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人际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是最普遍,也是最微妙和复杂的。一方面,大学生年龄相仿经历相同,兴趣爱好相近,共同生活在一个集体,学习相同的专业,沟通与交往容易;另一方面,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生活习惯个性气质差异,再加上大学生空间距离小,交往密度高而且自我空间狭小,而对人际交往的期望较高,一旦得不到满足,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态度。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1]。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大学生交往呈多元与开放交往。大学生渴望友谊,渴望结交更多的朋友,交流更多的信息,接受更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新思想。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式交往趋势,表现出以下特点:(1)交往范围扩大。交往对象由以前的亲缘、朋友交往转向更广泛的社会交往群体。同学交往不局限于同班同学,而逐渐发展到同级、同院系甚至是同校的可认识的同学;不仅包括同往,异往也是交往的重要方式。(2)交往频率提高和交往手段多元化。大学生交往由偶尔的相聚发展到经常的聊天、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娱乐以及其他一些集体活动。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为大学生的交往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交往空间,交往手段的发展使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变得更方便、更快捷。(3)从交往方式看,以寝室为中心,社会工作和网络社交占主导。大学生由于时间、精力、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交往的主要场所在校园,中心是学生的寝室和教室,新型的社交方式BBS和QQ等发挥着重要作用。(4)交往目的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学生在选择什么样的人交朋友,并不纯粹是由于情感和志同道合,交往动机变得很复杂,越来越注重与自身社会利益相关的务实性,呈现出情感型交往与功利型交往并重的趋势[2]。

二大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

1猜疑心理,缺少知心朋友猜疑心是在交往中由主观推测而产生的对他人不信任的复杂情感体验。这类大学生对别人总是持不信任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态度,不肯讲真话,戴着假面具与人交往。一些人由怀疑他人到怀疑自己,失去信心,变得自卑、怯懦、消极和被动,人际交往陷入困境。因为找不到交心的知己,所以,他们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

2自我中心,不能深入沟通这类大学生虽然能与其他人交往,但是关系非常一般,沟通质量不高,与多数人的关系仅是“点头之交”,没有知心朋友,既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希望周围的人以他为中心,服从于他。这种人强烈希望别人尊重他,却不懂得尊重别人。只从自己的经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和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3自卑心理,交往困难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不如他人的情感体验。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大多较为敏感,缺乏自信,他们处事过分谨慎,为减少挫折,尽力避开人群,因而丧失许多发展机会。还有一部分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表现为凡事对自己要求很高,在交往中总是力求完美,以免于遭到他人的耻笑常以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来掩饰自己自卑而脆弱的心理,这使他们将自己的社交圈子限制得非常狭小。

4恐惧心理,社交恐惧症有些大学生与人交往时,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导致社交恐惧症。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尤其是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大学生容易沉溺于网络上虚拟的社交活动以对抗日益增大的精神紧张情绪,而忽略了真实的人际社会中人与人的直接交流的社会技巧。

5孤僻心理,不想交往孤僻心理的大学生总是不愿和他人交谈,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时间长了以后,他们就会出现寡言少语、感情冷淡、不善交际等表现。他们认为人际关系不重要,甚至瞧不起所有的人,自我封闭、孤芳自赏,性情内向,少言寡语,有些人可能还存在某些怪癖[3]。

三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因素

1认知因素对自己、他人和人际交往过程本身的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造成交往障碍的关键原因。比如:过高评价自己会引起自负,导致交往中的盛气凌人并不屑交往;而过低评价自己会引起自卑,羞于与他人平等交往,导致交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往中的恐惧感。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有限,心理上也不成熟,人际交往中常常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实不符就会产生交往障碍[4]。

2个性因素个性因素是影响大学生能否成功地进行交往的重要因素。有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来源于其不良的个性品质,如不尊重人、缺乏责任感、情绪无常、放纵自己、过分苛求他人、行为怪异、虚伪、冷淡、自私等。部分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欠妥当,有的人说话夹枪带棒,或出语尖酸刻薄、言外有意等,常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影响人际交往的效果。

3交往能力和技巧不足有些大学生不能与人成功交往,往往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这些同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所谓的“读死书,死读书”的人,他们一贯作风是只顾埋头读书,很少注意与他人沟通和交往。但是大学生活的多样化又迫使他们不得不和他人交往,他们也意识到了加强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其内心渴望交往,但又因为以前没有类似的经历不知从何做起,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导致他们在交往中屡次碰壁。

4社会环境的影响价值多元化对正在形成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许多大学生在交往中带有很强的功利性。其中,拜金主义和价值主义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不再单纯,不少大学生为了当选班干部而请客吃饭等;游戏主义让一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些大学生追求过程,不在乎结果,这在异往中尤为突出;互联网的普及让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在网络上寻找人际安慰,完全忽略了或者不重视现实环境中的人际交往。社会上的这些负面因素正在侵蚀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

5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好坏也是影响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因素。有些经济状况好的大学生不太愿意和经济状况差的学生交往。经济状况差一些的大学生对于生活和前途关注较多而对人际关系关注不多。特别对于一些贫困大学生而言,他们认为自己的条件不如别人,从而很容易带着自卑的情绪与人交往,这些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也比较敏感[5]。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遵循的原则

1平等与尊重的原则平等和尊重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无论你的学业成绩多好,相貌多英俊,父母的地位多高,家庭多富有,只有与他人平等相处,尊重对方,才能与别人进行正常的来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如果自以为在某些方面有优势,就居高临下,看不起别人,就很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遭到大家的反对而被孤立。

2真诚原则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以诚相待是人际交往得以延续和深化的保证。在人际关系交往中,只有抱着真诚的动机和态度,双方才能互相理解、接纳和信任,思想和感情上才能产生共鸣,交往关系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如果一方虚情假意,言行不一,甚至欺骗对方,就不可能得到对方的信任,交往也就无法顺利进行。

3理解原则互相理解是人际沟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促进交往的条件。理解不等于知道和了解。就大学生人际交往而言,大学生不仅要细心了解他人的处境、心情、特性、需求,还要根据彼此的情况,主动调整或约束自己的行为,尽量给他人以关心、帮助和方便,多为他人着想。在交往中,善解人意,处处理解和关心他人[6]。4宽容与谦逊的原则社会是多元的,每个人由于出身、经历、文化、观念、习惯和性格的不同,会有很大的个性差异。差异的存在容易造成人际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大学生在交往中应遵循宽容和谦逊的原则,正确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能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宽容待人,以博大的胸怀去感化对方,从而消除矛盾和误会。同时,大学生应虚怀若谷,谦逊谨慎,戒骄戒躁,虚心向别人学习,谦虚待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7]。超级秘书网

六解决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对策

1正确的看待自己正确的看待自己,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有积极健康的自我体验,悦纳自己。具体来说就是要客观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同时要接受自己,喜欢自己,满意自己,有自豪感、成功感、顺心感和愉;能确定适度的奋斗目标,有积极的自我体验,开朗、乐观,对生活充满憧憬;能够冷静地、积极地对待自己的得与失,充满信心地认定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既不“夜郎自大”,也不盲目自卑,在人际交往中,确定自己的角色,摆正自己的位置。

2发展为动力,不断加强大学生自身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中。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如何加强人际交往,是每一位大学生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人际交往也是一种复杂的社会互动,有着独特的交往原则和技能技巧。只要有可能,就要努力提高自己,改进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很多值得学习的东西,大学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优点,在与其他同学的交往中,不论是水平比自己高的,还是水平比自己低的,我们都能够从他们身上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品质[8]。

3客观地了解别人大学生在与别人接触时,对别人的印象不完全是直接获得的,而往往是间接推断的结果,间接推断往往会带有不少客观因素,需要我们加以注意。首先要尽量避免人际交往中认识偏差的影响,充分认识它们的规律;其次积极对待他人的情绪,用心去倾听他人的心声,感同身受,将心比心;最后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别人,避免自己对他人产生绝对化要求,不要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来要求别人。

4积极的自我暗示在交往中,如果发现自己出现不良交往情绪时,可以对自己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比如:我不过是这么多同学当中普普通通的一员,谁也不会对我特别留意;或者告诉自己“天生我才必有用”。用这种自我暗示,不断提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醒自己,逐步摆脱过于关注他人评价的思维方式[9]。

5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管理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有益的交往空间。丰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容,增加交流机会,扩大交往的范围,让学生有广泛地与人交往的机会,既在交往的实践中锻炼自己,又在互相帮助、互相尊重的群体氛围中协调人际关系。建立和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校开设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提高心理调适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对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学生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或咨询,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找到问题症结,增强调适人际关系的能力[10]。

第6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日益激烈,全球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自杀。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自杀率远远高于同龄人,是非大学生同龄人的2-4倍,并呈上升趋势。教育家李镇西曾痛心感慨:我们教给了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没有教给学生正确面对社会的态度和方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元的,笔者用伦理学的观点,分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思考。

二、大学生轻生原因的伦理学分析

大学生本是人们口中的天之骄子,但太多的原因使他们一个个本应美丽的身影逐渐消失,这是令人痛心的。笔者认为导致大学生轻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生价值的存在丧失了其合理性,也就是说大学生生存所依赖的核心价值不复存在了,使大学生感觉到生存的意义不明确,生无眷恋。导致传统价值合理性丧失的因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人生信仰缺失

在人类文化史上信仰长期作为价值生活的依据。有坚定信仰的人,无论是宗教的信仰、政治信仰抑或是职业的信仰,这样的人是从不缺乏价值合理化能力的。然而,现代社会似乎正在经历一个信仰的低谷,不仅有信仰的人数在减少,就是那些宣称自己有信仰的人,对于信仰之物的态度也不全是精神性的,而表现为能带来相应的物质性的利益。

当代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旧的信仰体系已经打破新的体系尚未建立之时,他们缺乏坚定的信仰。对于部分大学生来说,宗教信仰是迷信而虚幻的;信仰迂腐而不切实际;对于未来的事业或者工作,更确切的说是作为个人的谋生手段而不是终生奋斗的理想信念,更多的是陷入迷茫状态。如果非得给大学生加个“信仰”的话,那恐怕是“金钱”,以及金钱所能带来的安逸的生活。过分地看重物质,更加淡化了对精神信仰的崇拜。

在缺乏人生信仰的情况下,大学生遇到重大挫折、各种压力或突发事件,外在表现便是意志薄弱,焦虑、抑郁,甚至是长期困扰于某个或某些问题而走极端。

2、个人主义盛行

大学生中严重的个人主义阻碍个体社会性的发展。现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代,这样的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伦理学中的个人主义是相对于集体主义而言的,目的是反抗集体控制个人的行动。但人首先具有社会性,在社会中生存是不能摆脱各种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也不例外。大学生往往忽略社会关系对个人的影响,如家庭关系、朋友关系等。很多情况下这些亲密关系都能为个人提供价值生活的依据,例如“为爸爸妈妈而活”的说法并不少见,因为多了一份责任感,生的意义又厚重了一些,更多了一些生的眷恋。

社会亲密关系在个人遭遇到重大挫折时,还能够给予支持、开导、帮助、启迪、宽慰等,阻止其走上轻生的道路。然而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这些亲密的社会关系逐渐在解体,如大学生在家中跟父母有代沟,认为他们思想老化;在学校中过分注重个人权益,与同学格格不入,人际关系恶劣。在遭遇挫折的时候找不到可以疗伤的避风港,情绪得不到安慰,甚至轻易否定自我价值,淡化个人的责任意识,放弃生命。大学生否认了社会关系对个人的支持作用,有可能导致其走上轻生的不归路。

3、缺乏理想的道德人格

在伦理学范围内,人格通常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关于自杀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在国外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不管哪种自杀类型都隐含着共同的人格基础:孤僻,退缩,焦虑,敏感。就个体而言,如果在这些特征方面发展到极端,自然属于异常人格。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重智能、轻人格的误区,即片面强调智能培养,忽略人格的塑造。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不健全,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和他人,不能勇敢地面对和接受现实,没有积极乐观的情绪情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差。例如因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消极的态度,心理失去平衡,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抑郁沮丧乃至自暴自弃。

三、大学生轻生问题的伦理学干预

1、树立追求自我幸福的人生信仰

大学生若是有正确的宗教信仰,他们不会选择自杀,在他们极端无助的时候还有终极信仰来依靠;倘若没有终极信仰就需要树立自己的信仰,那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即以幸福作为精神的支柱。人道主义学者弗洛姆认为,人生的任务和意义就是成为自己,充分实现自己的潜能,追求自我的幸福。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在具有人的特性之外,他的性格、气质、天资、性情等都与其他人相区别。在个体遭遇各种逆境时,应该具有生存的勇气和追求幸福的信念,然后才能发展人的潜能,成为独立的人。幸福是一种持续的快乐的体验,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有必要成为挽留生命的理由。拥有强大的自我,相信自己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相信自己具有实现幸福的潜能,这所有的一切的前提要求是个体必须继续生存,必须活着。

2、培养生产性的爱

弗洛姆首先肯定了自爱是合道德的,并指出,“爱是人与他人及与自己之关系的生产性形式。它包含着责任、关心、尊重和认识,包含着对他人成长和发展的愿望。”爱自己首先要关心自己,这要求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疼爱自己,关心自己的身体和精神,更需要对自己能力的发展负责任。爱自己就要使自己健康、自由、全面的发展,而不是轻易否定自己,剥夺自己生命存在的权利。

生产性的爱不仅包括爱自己,追求自己的幸福,还包括爱他人,爱身边的人。作为教育者,应当培养大学生具有生产性的爱,真诚的爱护家人,真心的对待朋友和同学,尊重老师,承担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以及个人的行为结果。当个人将别人对自己的爱作为一种财富,倍加珍视时,家人的爱与支持,老师与同学的关心与帮助,也会使其获得生存的依据。

3、培育理想的道德人格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理想道德人格,它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我们应该培养大学生当想的道德人格,即主体性道德人格,培养大学生独立、理性、自为、自由的道德人格。这样他们才能以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才能以无限的热忱和坚定的信心去宽容生活中的各种不幸,成长为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具有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大学生,他们懂得如何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使生命具有尊严和i价i值。

第7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市场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就业市场中的诚信缺失现象也逐渐凸现出来。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人数的逐渐攀升趋势,引起社会和高校的普遍关注。如何正确理解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如何正确评价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现象?高校应采取哪些积极的应对之策?本文谈些粗浅看法。

1.现象:诚信缺失即道德缺失。就业市场中的大学生就业诚信缺失大致包括:就业前就业材料的“注水”,避实就虚,夸大其词,各种就业证书的“克隆”、作假,各种职务的“加官进爵”等;就业过程中的“骑牛找马”,“一女多嫁”,重复签约,恶意违约等;就业之后的频繁改行、“跳槽”等。

2原因:大学生诚信缺失成因是复杂的,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有毕业生本人造成的,也有用人单位和就业体制造成的。(1)主观方面:大学生初次就业,经验不足,对就业工作程序和政策了解不够透彻,有时甚至曲解“自主择业”,放任自流;对就业形势缺乏宏观的把握,过高或过低估计就业形势;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就业期望值过高或过低,就业心态盲目自信或自卑;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淡薄等等。(2)客观原因:首先,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诚信危机”现象,不同程度引诱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导致大学生的效仿和跟随,挺而走险,出现诚信缺失现象。其次,高校诚信教育薄弱,诚信教育缺乏针对性,缺乏诚信守诺的心理辅导,缺乏诚信守诺的道德品质的指导,缺乏诚信守诺的行为督导。最后,诚信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没有规范标准去评价诚信度,去衡量诚信行为,从而失去了约束力,失去了诚信的内在驱动力。

3.影响与危害。毕业生诚信缺失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不仅损害了大学生自身的形象,降低个人信誉,而且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直接损害所在学校的声誉,导致用人单位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

二、就业诚信现象之评价

1.评价的目的和方法。(1)目的:这种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目的,旨在通过诊断就业市场中的诚信问题,为不断深化的就业体制改革和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反馈信息,以规范大学生就业行为,加强大学生就业诚信教育,提升高校在社会上的美誉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2)方法:大学生就业诚信的评价,作为学生评价的一种评价类型,就评价的基本模式来讲,可以套用最常用的泰勒模式。因为,诚信如同其他的品质一样都是抽象的、内在的,是不可直接观察的。所以,其评价方法,也同评价其他心理品质与思想品德等方法相同,可以通过外界的行为得到表现,可以通过就业行为来观察了解,见徽而知著,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外面到内在。具体来讲,“刺激—反应法”、“现象一本质法,“效应—本体法”等几种方法可供评价就业诚信时选择,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是正确的。

2.两个观点。(1)上面提及的“刺激—反应法”等评价方法所建立的诱导或假设条件毕竟不是真实的,所以,应该用鉴定的标准反复核对,问他的理由和意图是什么,这种鉴定方法涉及到真实性和合理性等重要问题。下面仅举一例:假设我们要评价S们的诚实,并将他们置于可以欺骗的情形中。S1欺骗是因为他无论如何看不出欺骗有什么错;S2欺骗以获得一点好处;S3欺骗是因为不想遵从权威;S4没有欺骗是因为周围有人,使他有犯罪感;SS没有欺骗是因为他是一个绅士的JL子,而除了在某些环境之外,“绅士的儿子是不欺骗的”;S6没有欺骗是因为对他来说信守规则更有趣,等等。现在,我们可以说S1—S3欺骗了,而S4—S6没有欺骗,S6的没有欺骗仅仅是对诚实感兴趣,这一点也远远是不够的。其他无法作更进一步的鉴定。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显然是不同诚实的人,不同不诚实的人,因为他遵循不同的规则和推论。由例子可以得出两点:第一,如果我们预先将道德领域如诚信限定为一些特殊情境(以诚实、讲真话为“公共标准”),我们将容易忽视不同类型的理性;第二,除非我们能发现“的头脑中在想什么”,否则我们将容易忘记在行为中使用什么概念,这是至关重要的。可见,我们对道德的评价,同样包含对诚信的评价,都必须注意道德思想和行为的不同的方面,这些方面并非来源于任何关于“心理结构方式”的理论或假设,而只是简单地来源于对道德的思考和行动是什么意思的考虑,来源于这种考虑所必然包含的东西,而这些来源都是动态的。(2)第二个观点由第一个观点启发而来。因为一个人可能以一种不合理的、无法容忍的、有偏见的或不明智的方式持有完全正确的信仰,反之亦然。所以,我们要把一个人扮演一种特定角色如就业角色时的功过和他的信仰的正确性区分开来。不言而喻,对就业中的诚信缺失现象,我们应引起足够的关注,加以及时的引导和教育,但对诚信缺失的不同情况应区别看待。就业前就业材料的制假与欺骗、就业过程中的违约和就业后的跳槽等来源于不同的道德基础,所以,诸如就业中的善意违约、跳槽等就不应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首先,毕业生违约可以理解。当今就业市场并未真正市场化,就业市场不够规范。有的毕业生违约是现行就业体制造成的,违约自然在情理之中。协议的签订,基本功能在于给当事人一种相对稳定的行为预期,但有的行为预期长达几个月,过长的行为预期,可能会使毕业生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或改变对用人单位的看法。“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毕业生选择更好的用人单位,也是人之常情。其次,毕业生违约是一种权力。就业协议与其他协议一样,在签订协议的同时,就一定会赋予签约人违约的权力。违约是对义务的违反,也是对个人权利的遵行。在一定限制条件下,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权改变原有的意向,双方均可以选择履行协议,也可以选择违约。我国劳动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经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劳动合同可以解除。”可见,解除合同是法律赋予的一种权利,而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都是用人单位录用应聘者时所订立的书面协议。只要毕业生不是恶意的,没有给用人单位造成恶劣影响,且由毕业生承担违约责任后,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可以解除就业协议。最后,毕业生违约是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就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配置人才资源。部分毕业生违约也可以看作是人力资源重新组合、优化配置的过程,它利于毕业生寻找到更能发挥才能的位置,更利于社会的发展。“强扭的瓜不甜”,如果毕业生迫于无奈暂时不解约,但“身在曹营在汉”,工作时不专心,不忠诚于用人单位,迟早也会改行跳槽。当然,这种人力资源的合理优配,带来的不仅有直接成本的损失,而且还有间接成本、机会成本、诚信成本的损失。

三、应对与措施

1,加强就业诚信教育。就业诚信教育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没有诚信,将导致毕业生人格魅力受损,将失去他人对毕业生和高校的信任。诚信,作为毕业生成功就业的基本前提,应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就业诚信教育要注意把就业诚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培养结合起来,达到从“学术的”到“社会的”相互参照,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与选择能力,强调学生行为习惯的训练;就业诚信教育要不断建立开放性就业诚信教育渠道,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就业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经受锻炼,接受教育,也可充分利用各种媒介、公共环境进行就业引导和教育;就业诚信教育要突出个性化,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主体与客体两方面积极性,使其内因自觉接受并按自己个性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就业诚信教育要充分尊重毕业生作为教育主体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性,在诚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充分考虑毕业生的思想发展水平和能力,重视和加强对毕业生诚信理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技巧的培养,因势利导。

第8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网恋;伦理问题

一、网恋的内涵阐释及现状

(一)网恋的界定

网恋,指的是在现代社会网络化过程中借助网络及其电子媒介物为主要沟通途径的具有亲密性的交往方式,是网络时代才产生的新型的恋爱方式。对此,需要说明几点:

1. 本文所说的“网恋”主要是以网络媒介,例如QQ、微信以及大型网络游戏等为基础的恋爱方式。

2. 网恋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网上认识,并在网上恋爱,甚至在网上结婚组成家庭,但在现实生活中双方是完全不接触的。二是在网上认识,但双方很快在现实中见面并发展成传统的爱情模式。本文所谈的“网恋”仅限上述两种形式中的第二种。

二、大学生网恋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们必须认清,网恋并非大学生恋爱的主流。事实上,多数大学生主观还是选择传统恋爱方式。

“网恋”注重思想的交流,长时间的语言沟通使得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深刻,性格的彼此了解可以使得双方明白相对于自己,对方是否合适。所以,网恋本身不失为一种好的恋爱方式,通过此达成的爱情会更加牢固,成功的机会也会比较大。网恋是当代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一种表现,可以尽显年轻人寻求新鲜、神秘事物的特点。从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网恋”的影响因素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方面解释。

(一)生理因素

性别方面,男生和女生“网恋”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年龄方面,并不是年龄越大,年级越高就越容易“网恋”,年龄在20-22岁之间、大学三年级是“网恋”的高发期。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的考察主要是性格和情感两个方面,有主见的大学生更容易“网恋”;在感情方面受过伤害的大学生容易尝试“网恋”,但是,在网络中有受骗经历的大学生几乎不相信“网恋”。

(三)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从“触网”时间、同龄群体和城乡差别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并非“触网”时间越长就越容易“网恋”,处于中等“触网”水平的大学生“网恋”概率最高。网络的匿名性、平等性促使大学生选择“网恋”;但大部分大学生对“网恋”持保留态度。一般来说,城市的网络化程度也比较高,城市里来的大学生接触网络环境比较早,对新兴事物有更少的排斥心理,“网恋”也就更有可能。来自发展落后乡村的大学生更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不太愿意“网恋”。

三、网恋中的伦理问题

爱情是人类的瑰宝,几千年来人们享受着这一瑰宝带来的无限美好。网恋作为网络社会中爱情的延伸,本应绽放出夺目的光彩。但是由于网络的隐匿性、虚拟性,使人类内心的虚伪被放纵。人们借以“网恋”之名,在网络社会上“自由”的形式,最终波及到人类现实社会,并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网恋对爱情道德的冲击

网络上有这么一则消息:某大学生在网络上同时或间断的同多名女子建立恋爱关系,然后又将他们逐一抛弃,最后这些女子建立名为“你认识这个骗子吗?” 的讨论区,一石激起千层浪。当社会一片哗然,纷纷痛斥当事人时,该大学生却不已为人,还自认为这是网络空间赋予他的权利,这时我们不得不问在网络社会中网恋就是用来玩弄爱情的工具吗?

爱情作为历史发展的产物包含了丰富社会内容。网恋作为现实生活对爱情的一种补充方式,也应该去维护爱情。现实的爱情道德是一种两性之间特殊的道德关系,它不受法律的约束与维护,使人们恋爱时自觉遵守并始终贯穿其中的特定标准。这一标准维护着爱情的高尚、纯洁、合宜以及持久。并且使恋爱双方在充分享受爱情的同时保持自主、对等的个人权利。随着时代的发展,爱情道德要求我们注重恋爱双方的品质、情操,尊重对方的感情,平等履行义务,相互了解,忠贞专一,保持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交往。但是由于网恋自身的特性以及人们对网恋的游戏态度,导致网恋一次又一次失去她圣洁的光芒,反而成为大学生玩弄爱情的工具。

(二)网恋对现有婚姻道德的冲击

恩格斯对婚姻作出如下表述:“当事人双方的相互爱慕应当高于一切成为婚姻基础”爱情作为男女之间自由婚姻的根本基础。婚姻道德是维持和改善婚姻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的婚姻道德也在不断改善。由群婚制到一夫多妻制,再到今天的一夫一妻制,这一次次的变化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以爱情为基础,实现一夫一妻制”是当今社会婚姻道德的基本原则。但由于网恋的隐匿性、虚拟性以及精神性,大部分的人都是抱着一种游戏感情的心态在网恋中游弋,由于这种情况产生的网恋所引起“网上重婚”不计其数。

现有婚姻道德在网恋的隐蔽性下被隐藏。人们在网恋的庇护下抛弃了对婚姻、家庭的责任。在网恋的纵容下,放纵自己的行为,回到现实中却能当作什么也没发生过,照旧生活着。

(三)网恋对现有性伦理观的冲击

网恋在追求精神的同时也会反扑于生理需要,这是有网恋的自身属性所决定的。人类爱情产生于两性的结合。在满足了两性生理需要之后,爱情作为高处的精神产物孕育而生。性作为人类繁殖的重要途径无法被泯灭,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性伦理道德逐渐形成以至完善,对当进行伦理观学术界有以下几条规范:一切都必须有利于行为所涉及的人的身心健康和人的全面发展;作用与他人身体的必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作用与他人身体的必须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的;人士的必须是自己的配偶;侣关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专属性。

但由于网恋的隐匿性,双方的交谈不会受到他人的干预,由网恋引起的“”、“婚外情”对现实生活中性伦理的冲击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人类现实生活中的其他因素引起的“”所造成的冲击。大学生游历于网络之中,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临时伴侣,由于网恋产生的“”数不胜数。

(四)网恋对人生价值观的冲击

人生观作为人们对生活环境依据一定的世界观对人生目的、价值等重大问题所形成的根本态度,指导着人类社会活动。拥有一个科学、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人们才能更好的在人类社会中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价值。当大学生将网恋作为一种游戏或者一种工具,让自己陷入虚拟角色扮演的泥淖中,他的人生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

四川省的三个大学生“网虫”曾科、陈小月、李刚,在网上聊天时结识了本市一位网名叫“谁都不爱”的女子朱某。其后曾科与朱某聊得火热,成为网上恋人。有一天三人相约找到朱某上网的网吧。当见到朱某本人时。他们才发现朱某同样是一个小伙子。一气之下,三人将朱某拖出网吧毒打致死。案例中的三位大学生在受到网络与现实巨大的“羞辱”后,失去了原有人生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一场悲剧的发生。

江苏省宜兴市某大学的小雪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叫“冬冬”的网友,两人很快陷入了狂热的网恋。后来“冬冬”得知小雪不久将赴英国留学,便与邻居唐振东合谋,先把小雪骗到大连。再向小雪当老板的父亲诈骗118万元。在这个过程中,两人预感到事情不妙。竟然小雪后又将她活活掐死。网恋作为错误人生价值观的温床。由于网络的自由性、虚拟性、无约束性,人们思想中的阴暗人生观得到极度的膨胀,最终偏离了争取的方向,从而使自己的生活产生偏差。

四、结语

网恋作为一种新生的社会现象,其中包含的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我们不可能,也绝不能把网恋和这些问题分开来看,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将网恋给否定掉。根据对网恋的定义,我们知道网恋作为恋爱的一种补充形式,它本身包含着人们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这是应该给予肯定。但是由于网恋自身隐匿性与公开性相互穿插;虚拟性与现实性相互交替;神秘性与浪漫型相互结合;精神性与物质性相互融合的特点,使得网恋受到人们的利用成为违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工具。

通过网恋引发的社会问题牵涉到了包括:网络诈骗、社会治安、婚姻道德、性伦理道德、社会诚信价值、人生观价值取向等等各个方面,但是本文主要从伦理方面对网恋引发的爱情道德、婚姻道德、性伦理道德以及人生价值观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但是文章并未对如何正确应该引导网恋进行分析。网恋发展至今也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对大学生网恋的围堵、扼杀是必然行不通的。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网恋的发展,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参考文献

[1] 李伦.“网恋”及其伦理问题辨析[J].伦理学研究,2005 (01).

[2] 曾坚明.虚拟与现实:对“网恋”现象的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2(06).

[3] 唐魁玉.过程与结果:网恋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

[4] 桂芳.网恋伦理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3.

[5] [德]黑格尔著.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32.

第9篇:大学生研究论文范文

【关键词】应用 拓广 引申 评价 答辩会 潜能

Hol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nd guide students to make the exploratory learning

Zhang Xianglong

【Abstract】The so-called small thesis means that students apply, develop, extend the meaning of what they have learnt at class and then write what one has learned according to one small certain dissertation. It not only can give prominence to the word “small” but also can show the sufficiency of the thesis. The finished small thesis is commended by the learning group first, then read at the class meeting, accepts the discussion of the teacher attending the meeting, then answers teachers’ question to the thesis at any moment and in the end is given the proper evaluation by the discussing group, this course is called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This activity, not only has aroused students’ enthusiasm in learning mathematics and the creationary potential, improved students’ exploratory learning ability, but also has advanced the change of the class learning ethos. At the “small oral defense” meeting, as long as teachers ask students the question, they can think independently, can discuss actively, contest each other, doing which has achieved the purpose of the autonomic learning.

【Keywords】ApplicationDevelopmentExtending the meaning of a wordEvaluationReply meetingPotential

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情境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发展创新素质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最大特点是问题性、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所不同的是,研究性学习主要是在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索、班级共同讨论来完成。学生通过实验、调查、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对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选题交流,做论文答辩。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2000年秋季开始,国家教育部已把研究性学习作为高中的必修课。然而,初中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尤其是对初中数学这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学生能否进行研究性学习。为此,笔者以举办“小论文”答辩会的方式做了一些尝试。

所谓小论文,是指学生通过阅读课外读物,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应用、拓广、引申,就其中某个小专题写出心得、体会的文章。小论文既突出了一个“小”字,又不失论文的充分性。撰写后的小论文,经过学习小组推荐,在班会上宣读,并接受与会者的评议,随时回答师生对论文提出的问题最后由评议小组给出恰当的评价,这个过程就是小论文答辩会。

小论文答辩会,大体上分为四个环节:

1.做好准备工作。首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写作小论文打好基础。数学课上,老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探讨,启发学生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归纳、引申、拓广。

例如,学习过与圆有关的角以后,引导学生研究两边和圆相交(切)的角的度数和所夹弧的度数的关系。

其次,注意结合学生所学知识,向学生推荐《中学生数学》、《中小学数学》(学生版)、《中学生数学报》等课外参考资料,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再次,在每一章或单元教学结束时,指导学生写单元小结。使学生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注意前呼后应,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归纳习题类型,探求解题规律。并注意指导学生完成编拟单元测试试卷,相互交流。

2.选题与撰写。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重要环节。首先,以发表在报刊上的学生习作为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树立信心,鼓励学生写小论文。其次,利用课余时间向学生介绍撰写小论文的基本要求和方法,要求学生做有心人,收集自己和同学作业中易错的习题和一些习题的创新解法,建立错题集和习题创新解法集锦;做好读书笔记和文章摘录;布置一些小专题,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明确目的要求,不怕题目小,不怕字数少,不怕知识面窄。对学生的文字表达不必要求过高,只要论据能说明论题,条理清楚,说理明白就是好文章。

例如,一位同学以《巧算平方数》为题,根据面积与平方数的关系,推出两位数的平方公式,进而推广到多位数平方规律,并给出了平方数的一般计算方法。通篇不到一千字,观点明确,说理清楚。又如另一位同学就习题:

已知:AB∥EF,∠BED=∠ABE+∠CDE,求:AB∥CD。

根据两直线平行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给出了五种证法,写出《几何证明题的一题多解》的小论文,阐述了做题如何全面分析,寻求多种解法的基本途径。反映了学生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文章虽简短,就题论理,浅显易懂,深受欢迎。

在召开答辩会之前,老师要抽阅学生的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再由学生本人修改,直到学生自己满意为止。切忌,老师按自己的意思亲自动笔修改,因为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且失去了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选题、撰写、修改的过程,是学生翻课本、阅读课外资料、请导师、跑书店、网上搜索查寻的过程,有利于形成浓郁的自觉研究的风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不少以往不爱看课外书籍的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对书店、阅览室产生了兴趣。

3.召开“小论文”答辩会。召开答辩会之前,学生先在学习小组里宣读自己的论文,进行小组评选,较优的论文列为参加全班的答辩会。受活动时间的限制,一次活动以五六篇为宜。答辩会聘请其它数学老师和学校领导参加,组成评议小组,在答辩会的前排就座。学生自己选出代表组织会场。会上,由被推荐论文的作者宣读自己的文章,然后与会师生对文章进行评论,即提出问题和质疑,要求作者当场解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研究与争论,评议组的成员参与这个活动。

例如,一位同学提出题为《浅谈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论文后,评议组老师问:“你是怎样想到这个专题的?”这个学生当场回答:“学习过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公理和角角边定理后,我观察到,它们都是由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就判定了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就想,是否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一定全等呢?课后,我就此进行了研究,并对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写出了这篇论文”。接着,一位同学问:“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中有‘角角边’定理,而你在讨论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不全等的情况时,也提到了‘角角边’,这不相混淆了吗?”这位学生回答:“这只是表示形式,我在文中已经写到,对于‘角角边’,应该注意,如果相等的角与相等的边符合对应关系,则两个三角形全等,如果不符合对应关系,这两个三角形可能不全等。”通过这篇论文的答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公理和定理,纠正了“边角之中有三个元素相等,两个三角形就全等”的片面认识,提高了辩证思维能力。

4.评选优秀小论文。这是小论文答辩会的最后一环,评选既是对学生的鼓励,又是对学生所付出的辛勤劳动作出的正确评价。评议组(也可请学生代表参加)成员根据论文的科学性、创造性、应用性作出鉴定。鉴定要客观,实事求是。对评出的优秀论文不仅发给荣誉证书,还鼓励指导学生向有关刊物投稿,或在学校校报、黑板报上发表,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