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课程思政教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思政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思政教学

第1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幼儿文学;课程思政

在幼儿文学课程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思政融课,可增强育人功能,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符合新时期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并且进一步明确和优化了幼儿文学的教学目标。”[1]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意义

1.“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广度如,绘本《小蓝和小黄》,讲述的是小蓝和小黄是一对好朋友,有一天小蓝找了好久才找到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惊喜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结果融合在一起变成了“绿”。“绿”回到小蓝家,小蓝的爸妈认不出来是小蓝了。去了小黄家亦是如此。“绿”很伤心,哭呀哭,最后全变成了蓝色眼泪和黄色眼泪,蓝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蓝,黄眼泪集拢到一起变成小黄。于是小蓝和小黄先回到小蓝家,小蓝爸妈高兴地拥抱小蓝,又拥抱小黄,结果变成绿色,直到此时,爸妈才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绘本的主题内涵是什么,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理解“包容与接纳”“距离产生美”等主题内涵。“有容乃大”是小蓝和小黄彼此接纳后的新高度。此绘本又可以解读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时候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产生美。在“互联网+”背景下,“”“和而不同”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从绘本中挖掘这样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中,就拓宽了绘本内涵的广度。如,作品《一只小鸟》的审美教育,目标设为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敬畏之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把立德树人的核心教育观贯穿教学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并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让教和学都有更深广的内涵。

2.“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温度2017年课程思政引起学术界关注,各大高校逐渐展开思政课程的教育,挖掘各种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所谓文史哲不分家,文学课能体现的思政元素是非常多的。如,幼儿作品望安的《小太阳》,内容讲述的是孩子陪刚刚病愈的姥姥晒太阳,姥姥认为孩子剥桔子、陪老人晒太阳这一行为是体己的,把孩子比作是自己的小太阳,这就体现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更多的是在网络上,减少了彼此面对面的互动,这使得人际关系产生了距离感。在幼儿文学审美教育中,强化德育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传承优良的传统美德,使教育内容变得更有温度,还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情感的交流,并能够强化师生的专业素养。

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职学前幼儿文学课

程思政让教育内容变得更加有力度课程思政能为教师和学生指引前行的方向,使教师在教学时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学习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科课程标准承载着教育的理念与理想、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色、规范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规格。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幼儿文学课程应先确立教学理念,在课程标准中渗入总的思政目标,再具体细化到每一个章节。例如:在学习幼儿散文鉴赏一章节,引导学生进行幼儿散文作品诵读与赏析,学习如何引导幼儿感受散文之美。再通过实际的幼儿散文阅读设计案例,掌握散文的阅读设计步骤,从而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职业所需的教学能力。同时,能适时地在文学美育过程中融入有针对性的伦理道德观和与时俱进的价值观。如,案例作品《春雨的色彩》审美教育过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能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学习诵读幼儿散文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诵读幼儿散文应该做的准备,掌握诵读的技巧,争取做到诵读时能情景再现。以文学作品《金色的小船》为例,师生共同讨论,掌握朗读技巧。在教学过程中,把立德树人贯穿整个教育的始终,把幼儿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放在首位,体现“儿童本位”“以人为本”的精神。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幼儿文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方法和路径

1.在幼儿文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中体现思政教育

幼儿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课,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课,具有融合幼儿与文学两大领域的综合性,是提升幼儿教师职业修养和能力的重要课程。幼儿文学课程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幼儿文学的基本特征等理论,掌握幼儿文学各文体的特点,拓展阅读视野,增加作品积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根据专业要求,提高学生鉴赏、分析评价幼儿文学作品的能力和文学作品阅读推广、指导的能力,强化多学科交叉学习,提升实践综合技能,为学生将来从事幼儿园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综合素质和思政目标是通过文学阅读,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自觉形成并强化对文学和幼儿的热爱,提升儿童文学素养,使其具有致力践行于幼儿早期阅读的美好理想。将自主创新、小组合作探究、自强自立、树己树人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发挥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2.从教学材料中挖掘思政元素

在幼儿园文学教学活动中,选择的儿童文学作品直接决定了幼儿阅读的走向。在选择儿童文学作品时,要结合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发展特点、知识经验水平和审美能力,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导下,要充分考虑作品的德育价值,选择具有丰富内涵、充满教育智慧的文学载体,进而探寻作品内容中与课程思政的映射点,挖掘故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梳理教学的思政目标,向幼儿传递具有正向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培养幼儿形成高尚的品德素养。在学习幼儿散文的诵读方法和阅读方法时,可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上一些示范视频学习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和模仿,从而掌握正确的幼儿散文诵读方法,并将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诠释在诵读过程中。如,教师在讲授郑春华的《很大很大的爸爸》时,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先判断散文的类型属于抒情散文,再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分析,读到将爸爸比作一座楼、一艘船,“我能装进他的口袋”时,是能体味文中传递的父子亲情,从而正确把握幼儿心中对爸爸的自豪感。教师在授课时,适时传递亲情的重要性、亲子沟通和亲子教育的有效性,不仅能够教育幼儿尊重父母亲,还能够使优良的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3.做好幼儿文学课程的“互联网+”思政融课教学模式

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这类主题的儿童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幼儿戏剧与影视文学项目中,嵌入的思政元素是时代的进步改变着文学的内容与样式。中国的戏剧文化历史悠久,创新和改变是学习的一种方式与动力,作为幼儿师范学生要理解时代和社会的进步,对幼儿影视作品的创作与选择应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要以积极明快、充满爱心为原则。如,创造性戏剧源于欧美,要引入中国就应适当做出调整和改变,以适应中国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搜集经典优秀幼儿戏剧和影视表演视频,如,《小熊请客》《小红帽》《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并将其上传至教学网络平台供学生观看,为学生初步感知这些文学样式及其表现形式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让学生在了解的同时产生兴趣。在课堂教学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不同的剧本进行文学样式的分析,再利用测试题巩固知识。同时引导学生将经典的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创新,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将剧本改编后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并通过自身的理解,将剧本生动地演绎出来,录制后再上传至网络学习平台。课后通过票选活动,师生共同评选出最佳作品,鼓励学生继续努力。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即使疫情期间仍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创作、合作和交流。如,学生在线上合作戏剧作品《小熊请客》,小组成员一人扮演一个角色,通过拍摄工具所带有的趣味AR功能,将学生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加形象,省去了道具制作环节。虽然角色所在场所不同,但通过后期制作,也能让戏剧故事拥有画面感和舞台感,再加上学生绘声绘色的表演,小狐狸、小公鸡、小熊等形象便跃然画面了。但是,由于道具的缺乏,导致创新形式不够丰富。

4.构建多元教学评价平台,强化师生思政价值观

第2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思政课程贯穿于学生的所有课程当中,并且能够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向学生不断的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思政课程能够达到目前学校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因此如何挖掘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学元素,并将其有效地衔接在一起,我们目前还在探索当中,我们将以社会心理学课程作为案例,为思政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

1社会心理学课程融入思政教学的优势

1.1二者的融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当代大学生面临着较大的学业压力和就业压力,时常遇到学业、生活、情感方面的挫折,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成为大学生成长和成才道路上的阴影,因此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开始积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将其纳人了思政教育的体系之中。而社会心理学中的很多内容都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学习社会心理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来分析自己和他人在社会中的一些心理和行为,正确的看待自我。社会心理学教师可以挖掘出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蕴含的很多的德育元素,例如正确的沟通方式、合作能力、价值观的培养、自制力的培养等,这样能够有效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学生的綜合心理素质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思政教育的目标。

1.2思政元素可以渗透进社学心理学中

课程思政是要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内容,这就需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而社会心理学与思政教育之间具有非常多的契合点,二者可以实现自然的融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在社会中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以及其内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这些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的,这个背景就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程度以及文化背景,可以说这些因素都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而这些都与思政教育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社会心理学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政治制度、角色规范等内容时,都可以适时的引入思政内容,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等进行了解与思考。

2社会心理学的思政教学策略

2.1精准提炼社会心理学中的思政元素

在社会心理学课程当中不断的挖掘其所存在的思政元素,教师还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找准思政元素的契合点,不断的将社会心理教育和思政教育融入到一起,在挖掘思政教育元素的同时,还要在不影响专业课程的情况下限制课时。教师还应当研究人们在社会传言中所在的心理状况以及行为规律,并结合专业进行学习,精准的提炼社会心理学当中的思政元素,使得社会心理学和思政教育不断的融会贯通,也不会受到专业教学的冲击。

2.2积极应用网络平台,适时引入思政内容

在社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平台,适时的引入思政内容。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非常发达,网络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社会心理学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师在讲授“自我意识”这部分教学内容之后,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起一个小词论,让学生谈谈什么是“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学生的发言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适时的进行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特别是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理想的自我,以及现在的我与理想的我有哪些差距,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和价值观,并引入一些革命先烈和当代奋斗者的事迹,鼓励学生勇于追求自我,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融为一体,实现自我的价值。

2.3创新社会心理学课程评价机制

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评价活动本身的效果保证目标能够顺利的进行并完成,因此这个过程一般我们将其称之为过程性的评价。在社会心理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使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将其作为结果性评价的重要补充,注重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在设置社会心理学考试时也要加入一定的思政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提高学生对思政内容的重视。

2.4教师要加强自我综合素质的提升

如果想要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康完善的发展,教师就应当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约束,并不断地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教师要不断的调整是自我的心态意识,并且完善自身职业道德水平的建设。教师每天以乐观的态度,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不断地感染学生,对学生的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社会心理学教师要用自己高尚的师德、正确的价值取向、饱满的教学热情对学生产生影响,实现显性思政教育与隐性思政教育的融合。

3结语

我国目前对于思政课程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就目前情况来看,社会心理学的课程思政还是有着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对社会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初步优势进行探索,不断的挖掘教材当中所原有的思政元素,将其和专业知识融入到一起,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不断的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使教师完成专业教学任务的情况下,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海鹰,刘听.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04):25-28.

第3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高校课程;思政;商务英语

1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1.1“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联系

从“课程思政”的本质上来讲,这并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思政课程”属于高校的一门单独的课程,但是,“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学安排中,思政课程主要包括了以下的几门主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政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以及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从而弘扬我国的“中国梦”精神。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必须要主修的一门课程就是思政课程,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有着积极深远的影响。课程思政并不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是也属于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属于“思政课程”的一个延展。从具体的内容来说,“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对大学生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课程思政”的不同之处是在学生的专业课程中合理地融入一些思想政治的元素,将思想政治与专业课程进行有效的融合,从而使得专业课的教材得到丰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让高校的各类专业课和课程思政都具备育人、育心的功能,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1]。

1.2课程思政的具体内容

随着世界局势日益复杂,在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对于高校的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直接关系着我国的社会安定。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和周边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的有效推进,我国要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储备高素质的人才,因此需要在高校的商务英语课程中加入思想政治的元素。因此课程思政需要和高校的商务英语进行有效的结合,商务英语教师需要从商务英语中挖掘出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内涵,要从各个方面塑造出大学生的优良品质,比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等一些方面。在高校中课程思政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了以下的这几点:第一,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以为核心,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重中之重。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来源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主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等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学生在商务英语的这门课程中会更多地接触到西方国家的文化,慢慢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商务英语专业需要加入更多的一些别的因素,比如我国的价值观、政治制度以及经济方面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让大学生树立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2]。第二,爱国主义教育。在思政教育中,教师一般会弘扬民族精神,而这一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直接的关系到我国民族发展。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的同时需要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大学生成为热爱祖国的优秀人才。第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课程中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增强文化自信的要求。在商务英语的学习中,学生往往接触的都是国外的文化,学生在学习国外文化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崇洋的心理,有部分大学生热爱过圣诞节、感恩节等西方的文化,对于我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反而知之甚少。所以,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中,需要加入我国的传统文化,这不仅仅是学校的要求,也是如今社会所要求的。将课程思政合理地融入商务英语的课程中可以进一步向大学生传播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样能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3]。第四,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教育。商务英语专业的大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自己的国际化视野,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需要有好的职业操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热爱劳动以及诚实守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中,对大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方案进行职业素养方面的教育是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将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和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两者相结合,是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重要任务。

2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目前的这个阶段,大学生的德育课程的内容缺乏一些职业教育方面的内容,将思想政治的内容和商务英语课程的内容进行融合还处于一个成长的阶段。英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时的分配、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方面的问题。由于有部分的高等院校缺乏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师面临着不知道如何下手的困境。

2.2课程思成思想政治课程

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与高校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有部分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思想政治课程没能做到有效的区分。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在融入这些“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将专业课教授为思政课。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提出为高等院校的思政课带来了改革的契机,可以充分发挥出育人的根本模式。但是,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高等院校商务英语的教学中,需要避免将“课程思政”转变为专门的“思想政治课程”。此外,不可以在商务英语的教学中为了“思想政治教育”而强行对学生灌输“思政元素”。英语教师在传播英语知识的同时,需要合理地进行思政方面的教育,不能让英语课变成了思政课,需要把握好一个度。

3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的路径

在高等院校的商务英语教学中贯彻落实好课程思政方面的改革,还需要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路径。结合现阶段高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为了有效地推进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思政的有效融合,需要从高校以及教师这两方面入手进行讨论。(1)我国的高校是商务英语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组织者,是重要的保障。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高等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可以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这样才能提高课程思政在商务英语专业中的有效性,进一步地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养。高校需要加大对教材的研发和投入,商务英语教材是课程思政合理有效融入商务英语专业中的一种重要媒介。长时间以来,专业教材需要既能符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又可以满足专业的教学需求并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因此,重视好专业教材的研发,是有重要的意义的[5]。(2)有效地提升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需要加大高等院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这是因为高等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是商务英语专业和课程思政有效融合的一个实施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思政教育的重要功能。那么,英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些比较重要的工作。首先,英语教师需要反复地研究商务英语教材的内容,在英语教材中适当地加入一些思想政治的元素以及我国的传统文化。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不能当作是纯思政教育课程,商务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专业的教学,具有提升学生英语专业素养的功效,思政元素在商务英语中的有效融合需要英语教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商务英语教材方面的内容,做出相应的调整,这些才是英语教师需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其次,英语教师在做教学任务之前需要做好备课的工作,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课堂的教学设计,使得思政教育的价值发挥到最大。英语教师在上课之前备好课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英语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的是教学内容方面的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新的教学方式。最后,在教学设计方面,也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4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的管理者和商务英语教师需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符合新时代的教学要求,不断地寻找出适用于大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使得高校的教研活动与教学模式正在发生着改变,从原来比较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转为了关注英语教学效率的提升,从而有效地激发出教师教学的欲望,使得教师能意识到教研活动的价值。与此同时,也需要采取更多的技术手段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习英语的乐趣,在课堂上获得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政方面的教育。

参考文献:

[1]赵晶晶,王玥.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的探索与实践[J].英语广场,2020(18):27-29.

[2]李朝云.高职课程思政融入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路径——以《英语演讲》课程为例[J].内蒙古电大学刊,2020(3):92-95,112.

[3]莫国涛.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商务英语视听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23):172-173.

[4]李丽.高校“商务英语阅读”思辨能力培养与课程思政的结合探讨[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8,40(12):53-56.

[5]闵翠.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以《综合商务英语》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10):133-135.

第4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思政;普通动物学;德育;水产养殖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同向同行、相互配合、相互支撑,有利于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积极响应中央要求,2018年起就要求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加入思政元素。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自2003年开设水产养殖专业以来,就把普通动物学作为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如何使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到普通动物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好帮助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常值得探索的一项课题。本文将普通动物学的部分内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与课程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绪论部分——引经据典,实施思政教育

普通动物学展示了人类认知动物世界的历程,是无数动物学家和生物学家对动物世界的总结和提炼。其中,绪论是这门课程的概要,具有让学生了解课程内容、课程意义与重要性的作用。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向学生讲述各种正面事例。如,当讲述动物学发展简史时,可以顺势介绍明朝的著名科学家李时珍,简要介绍他用了27年时间编著《本草纲目》。期间,李时珍以身试药,尝遍百草的事迹能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在讲述孟德尔遗传定律时,教师可以简要讲述遗传学之父孟德尔在做出了奠基性突破后,虽终生没有被当时主流学术界认可,却依旧坚持真理的科研精神。孟德尔的事迹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淡泊名利、一心科研的。讲到哺乳动物,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著名动物育种专家熊远著院士。除了介绍他在科研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可简要介绍熊远著院士治学严谨、为人师表、甘为人梯的精神,并讲述他以此精神培养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为中国动物遗传育种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在学术界享有崇高声誉。这些讲述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们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他们探索世界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情怀能够深深震撼学生的内心,有利于提高课程思政和专业知识的教学效果。

二、原生动物门——讲述抗疟药青蒿素的研发,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原生动物源于生活,又能影响生活。任课教师要努力提高思政水平,从思政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周边生活,努力挖掘富含思政元素的原生动物的生活案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工作,让学生在学习原生动物门知识的过程中树立讲究卫生的生活理念。当课程内容介绍到原生动物门孢子纲——间日疟原虫时,就不得不提到我国本土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屠呦呦教授。教师简要介绍其团队如何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2],并讲述屠呦呦教授团队抗疟药研发的艰难过程以及药物成功研制的重大意义,告诉同学们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是我国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被世界认可的标志。同时,讲述疟疾为什么让人谈之色变,此疾病为何能够影响人类历史的进程。由此可见,原生动物虽然微小,但跟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研究小小的原生动物也能为国家和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生活中还有很多既包含思政元素又融合原生动物知识的生活案例。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观察思考,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导入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之树立良好的“三观”。

三、节肢动物门——通过虾蟹育种研发的事例,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其中,我们研究比较深入的就是甲壳动物中的虾蟹。众所周知,虾蟹类不但经济价值高、而且营养丰富,在我国水产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我国人民非常喜爱的动物蛋白来源。对虾的营养价值高、口感好,深受大众喜爱。对虾属于海洋水产珍品,但由于其野生资源有限,长期以来一直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对虾人工养殖技术能否实现显得尤为重要。讲述到对虾结构的时候,可以顺势介绍赵法箴院士的科研事迹。教师可介绍他如何长期致力于对虾繁育技术和对虾养成技术的科学研究,以为对虾的全人工繁育技术和对虾养成技术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同时,讲述赵法箴院士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不仅推动了中国对虾养殖事业的大力发展,而且对海区放流虾苗的增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养虾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要告诉学生,赵法箴院士能做出科研成果,离不开其对对虾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所谓地基不牢,地动山摇。这样,既能促进学生对对虾知识的掌握,又能促进学生对从事科研的认可。讲述河蟹结构时,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位已故科学家——王武教授。简要讲述王武教授如何解决了中华绒螯蟹育苗和养殖的技术难题,以为中华绒螯蟹大规模养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教导学生,其人生信条中的决心、节俭、勤劳、谦虚、热情,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还有很大学习价值。上述案例中两位水产专家努力工作和攻坚克难的精神会深深地震撼学生的内心。总之,这些恒农兴邦案例能够强化学生的科技兴农、创新兴农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其科研精神。

四、鱼纲——以我国渔业取得重要成就为例,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

鱼类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支,是人类重要的蛋白质来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蛋白需求愈加旺盛。众所周知,在常见动物蛋白来源中,鱼类蛋白最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水产品供给能力大幅度提高,使人民消费需求持续得到满足。我国连续23年成为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已经将“渔业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而这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得益于我国众多水产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提起渔业养殖,就必须介绍我国著名鱼类生理学家和养殖学家——林浩然院士。对此,教师可向学生简要介绍林浩然院士取得的科研成就:他与加拿大学者彼得教授合作,阐明鱼类促性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将该理论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研发出使用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3-4]。当讲解到鱼类繁殖系统,还可以顺势介绍一下我国的四大家鱼全人工繁殖之父——钟麟教授。曾经,人们只能靠野外捕捞天然鱼苗进行人工养殖,由于钟麟教授的重要科研成果,才有了我国水产业的快速发展。上述水产专家取得的重要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我国的渔业生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推动“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既能激发学生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又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通过课程与德育结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讲课过程中,教师要将普通动物学的发展史与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紧抓知识讲授的同时,强调家国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必须担负的时代使命和时代责任,努力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此外,教师要厚德垂范,以身作则,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从而潜移默化感染学生,让学生形成高尚的品格。在实践课程中,尽量采取小组互助模式,让几个学生一起完成实验,这有助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而在实验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管理条例,实事求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所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要求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着重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为此,教师要充分挖掘普通动物学课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将之潜移默化移植到教学课堂中。这不仅能有效突出该课程的知识育人功能,还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德育意识和担当水平。结语综上所述,把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是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径,能够更好地立德树人。结合普通动物学的特点,尤其是水生动物种类繁多、很多品种研究并不深入等情况,打好普通动物学这个“地基”,才能让学生为自己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而为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而且,也只有将思政和专业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然,要讲好教学中的课程思政,还需要在以后的教研过程中不断总结和完善,进一步挖掘和提炼与课程相关的思政元素,使普通动物学的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刘莉莉,张雪梅,刘琳玉,等.“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蕴含的教育价值[J].中学生物教学,2021(32):56-58.

[2]黎润红,张大庆.青蒿素:从中国传统药方到全球抗疟良药[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9,34(09):1046-1057.

[3]陈曦,江月.植林于江海造福百姓存浩然正气为祖国立功——记鱼类生理学及鱼类养殖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林浩然[J].中国高新科技,2019(03):4-6.

第5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隐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269-03

人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是接受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影响的结果,也是在隐性课程影响下实现的。[1]根据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理论,人接受教育可能性的大小,最终取决于两者结合的程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将两类课程结合起来,实现互补,以期更好地调动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和特点

1.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涵。1968年,美国教育专家杰克逊首先提出了“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的概念。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以自主性、开放性、内隐性教学重构整个课程体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隐性课程被引入各类学科课程的教学研究中。[2]由于研究者所站的角度不同,当今国内外学者对于隐性课程概念的界定并不统一。从隐性课程在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际运用来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就是指高校除显性课程以外,为实现和达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效果,通过受教育者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的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

2.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特点。(1)课程范围的广阔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除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外,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而规范设计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的总称。因此,其范围非常广阔,涉及到学校生活的诸多方面并渗透于其中。从教育环境而言,它不仅包括以校园建筑、校园装饰及校园绿化等为主体的校园环境,还包括学生学习的课堂环境和学生生活的宿舍环境;从教育活动主体而言,它不仅包括涵盖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和全体学生的教学主体,还包括学校领导、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教育管理主体和教育服务主体;从教育活动内容而言,它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生活、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方面。(2)课程方式的潜隐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是以潜在的、内隐的方式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各种学习与实践活动中,使其不知不觉地接受各种载体的隐性影响,达到潜移默化的良好效果。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系统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它既受到学习经验、生活体验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周围环境的熏陶和感染,经过认知、认同而转化为内心信念,并自觉遵循的过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在设置好的学习活动和环境氛围中,通过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使其在自然和无压力的状态下潜意识地接受教育者所倡导的理念和社会主流的思想道德。(3)课程作用发生的无意识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作用方式和机制不同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它不是开门见山地直述道理,也不是引经据典地直率说教,它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潜性的教育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在学生无意识的心理反应中,通过隐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整合能力而发生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4)课程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通过学生无意识的感知对其进行影响,采取受教育者乐于接受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在不知不觉中使教学内容真正渗透到学生的心灵里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发展和内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使学生逐渐把课程所倡导的思想、观点融入到自己原有的思想中,形成新的自我思想。学生的自我思想一旦形成和内化,就会对其人生产生持久的影响,从而促进其个性和人格得到完善和健康发展。

二、对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思考

1.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主要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校园规划、建筑、人文景观和校园生态环境等物质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主要是指各学校特有的制度、特色文化活动、理念、价值观、行为方式等意识形态的文化氛围,是一个学校风格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3]构建高校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一方面要注重在校园建筑、校园规划等人文方面的建设和开发,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力图使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同时,高校应当发挥自身实践教学的特色,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等实践教学资源,让学生通过实践接受职业道德的熏陶。另一方面要加强校园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根据学校的办学思路和理念,营造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引导学生参与校园公益活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品牌,营造良好氛围。高校应结合学生需求,通过在学生中开展“学会感恩”、“理想信仰”、“职业规划”等各种主题活动促进学生在成长、成才、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奠定思想道德素质基础。构建校园文化环境隐性教育体系,使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和校园精神文化环境统一协调,将创新意识融入其中,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现学校的风范正气,给学生一种高尚的文化享受和催人奋进的动力,让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高校所设课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在学校设置的专业课、公共基础课以及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中也隐藏着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因此,学校要加强非思政课程隐性教育建设,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外的这些隐性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所包含的德育价值,充分发挥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中的作用,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能力。

3.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为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隐性思想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人格的这种价值辐射远比道德说教、填鸭灌输更加符合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一个有高尚人格的教师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并加以模仿。4]隐性思想教育课程的建设中,应注重发挥教师人格隐性教育的作用,身正为范,德高为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政治理论素质,以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引导学生奋发向上、敢于创新,增强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4.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成为了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网络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空间,克服了传统隐性教育中活动场所单一、学生真情实感流露受限等不足,为隐性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增强了吸引力。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二者结合,在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作用的同时,要注重克服网络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多元、行为方式的不良影响。充分发挥网络隐性教育的作用,学校要加强思政主题网站建设,通过校园网、校园BBS、飞信、微博和手机报等新的信息传播途径,系统地、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播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和创新学习的观念,让学生随时、随地、随身都能接受思想教政治育和创新观念的熏陶,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邹强.高校德育不可忽视隐性课程[J].咸宁学院学报,2004,24(1):73-77.

[2]叶琳琳.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隐性课程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17):73-76.

[3]王丰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方法及其创新[J].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160-162.

第6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课堂“边缘人” 形成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1.044

On the Causes of "Marginal Man"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SHEN Dongxia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of Chongq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ongqing 401524)

Abstract "Marginal man" classroom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appears a special group, an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n this group, especially large. Based on the author's many years of teaching experien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at textbooks, teachers, students themselves,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f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marginal man"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For the "marginal man" return 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bjectives to achiev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a number of potentially effective responses.

Key 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classroom "marginal man"; causes; coping strategies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以沉默的姿态倾听课堂,以近乎“局外者”的身份观望课堂。在课堂活动中几乎听不到他们的声音,更难以见到他们活动的身影,他们似乎并不存在,这就形成了高校思政课的边缘人现象。目前,我国学界对于课堂“边缘人”的研究比较多见,但大多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相对欠缺,本文基于这一研究现状,试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此抛砖引玉,推进相关领域的深度研究。

1 高校思政课“边缘人”的形成原因

1.1 教材原因

课程性质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增加了课堂教与学的难度。在学界看来,思政课的课程性质主要是理论性、政治性、思想性和德育性,相比于其他专业课程而言,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具有更高的难度与挑战性。

课程设置衔接不当,忽视高中文理分科。高校思政课课程设置有如下几点弊端:一是课程设置没有处理好大学与中学衔接问题,公民道德常识和法律常识教育是所有个体完成社会化的重要环节,应该在高等教育之前普遍实施。但在高中阶段这些课程则作为选修课来开设,文理分科的现实情况表明,理科生对于此类常识的学习是不到位的,理科生在学习思政课时经常提到:“老师,我是理科生,学习思政课我一点自信都没有”。二是大学思政课忽视了高中文理分科的现实,课程设置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因此与中学内容存在较大幅度的重复,例如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课,就出现了中学讲爱国主义,大学讲爱国主义的重复现象,这不仅没能有效利用资源,也不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学生在这样的课程设置下,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与热情都有所下降或消减。

教材内容的重复性与语言的无趣性。高校思政教材为追求各自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各门必修课程之间内容上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复,此外,由于思政课课程的特点,语言理论性较强,不够生动,缺乏趣味性,对学生没有吸引力。基于此类课程教材的原因,学生在思政课的学习中没有很好地借助教材进行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在思政理论课上自身的学习动力、兴趣、努力程度等都会受到不良影响。

1.2 教师原因

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本”相矛盾。受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多采用“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而传统的“填鸭式”、“满灌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的指导下,教师多表现出“照本宣科”、“生搬硬套”的教学风格,使课堂教学缺乏互动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而与学生沟通交流得知,学生更加青睐于“侃侃而谈”、“生动活泼”的教师教学风格,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对教师的个人偏见和对课程的倦怠,在课堂学习中不能很好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不能有序地参与教学活动与互动。

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与学生需求的前瞻性相矛盾。高校思政课部分教师因为其自身专业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储备不足,其思想更新具有滞后性,一些学生对相关思政课问题满腹热情,在积极主动向教师请教疑难问题时,不能及时得到回复或得不到有效回复,其学习积极性受挫,在日后的思政课学习中,其参与度明显下降,甚至直接缺勤此类课程。

思政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能力都是影响学生的课堂融入度和归属感的重要因素。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态度、人格魅力、教学能力与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在课堂中的归属感有很大的相关性。而这种相关性同样具有确定的方向,即老师的态度越认真,人格魅力和教学能力越强,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归属感越强,相反,老师的态度越差,教学能力越差,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和课堂的归属感越弱。这说明,思政课老师态度的欠佳、人格魅力不够,教学能力不强是课堂“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在课堂上,老师扮演的是一个学生的引导者、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老师自身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向学生传授的能力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将思政课理论分析得透彻的老师容易使学生成为课堂“边缘人”,这点需要引起教师们的关注。

1.3 学生自身原因

学生认知结构。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衔接,但由于应试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与不当,使学生对于思政课有某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如“凡思政课均枯燥、深奥、难懂、无用、空洞、无聊”,这种错误的认知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积极主动融入思政课课堂的学习。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与课堂中“边缘人”形成有较大的相关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好,就越不容易形成“边缘人”,反之,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越不好,就越容易形成“边缘人”。所以学生对思政课的总体认识不好是课堂中“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原因。

学生学习能力。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脱节或断层现象,认知结构存在严重误区,学生的自主探究不能与教师的课堂教学同步同趋,具有与其他“中心地带”的学生截然相反的课堂表现。

学生性格及兴趣。调查结果显示,一般情况下,性格孤僻、内向、胆小的学生在选择座位时多选择靠后或角落处,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和主动向教师提问的频率很低,甚至为零。此外,兴趣程度也是“边缘人”形成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对于思政课不感兴趣或完全无兴趣的学生,认为思政课实用性很低,学习枯燥,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努力程度。综合上述原因,学生在学习中成就感不足,导致其不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最终在课堂上散漫、懈怠。教师的提问不能够自主思考,缺乏问题意识等导致学生沦为思政课课堂中的“边缘人”。

1.4 社会环境影响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抬头向钱看,低头向钱看,一切向钱看”;“前途、前途,有利就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等等已成为许多人内心默许的信条。这些市场趋利性的思想也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思维,导致他们将一些务实求真的理论拒之门外,形成了市场趋利性和课堂道德性的现实差距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产生接受性心理障碍。

而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中,教师们在呕心沥血的教育学生热爱祖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求学生们读史明志,深切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精神并且身体力行,争当一名光荣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要盲目崇拜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和随时为国家、为社会献身的无私精神。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指导学生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让他们有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但是它们的影响是潜在性和滞后性的。所以当老师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讲述着这些“高大上”的理论学说的时候,学生却完全感受不到它们的优越性,觉得它们太空洞,太虚幻,太说教,感受不到学习它们对自己目前的境遇有何种改善作用。所以在心理上,学生在“利”与“理”的选择上毫无疑问地更愿意倒向“利”的怀抱,注重实的东西,觉得专业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2 促使高校思政课“边缘人”回归课堂的应对策略

2.1 自觉矫正大学生自我边缘化的状态

思政理论课对学生无吸引力的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于课程本身、教师或环境影响等外部原因,内因的决定性作用也是毋庸置疑的。学生自身对于思政课不科学不全面的认识,不利于其学习兴趣的提升、努力程度的提高。为此,大学生要做到以下几点来自我应对。

以开放的心态对待思政课。通过与学生交流得知,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主观臆断性,在没有真正了解思政课是什么的情况下就先入为主地给它冠以“乏味、单调、说教、无用……”等标签,然后放弃去了解它的机会。这种封闭的、保守的心态使学生无法开启学习思政课的大门,更无法切身去体悟思政课的真谛,因此,学生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认识思政课,杜绝对思政课的个人偏见与成见,以科学的方法学习思政课,在不断的学习探索中总结出高效学习思政课的方法,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感受思政课的魅力所在,将思政课的学习融入生活,爱上课堂学习。

提高努力程度来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学生在正确认识思政课的实用性后,培养了学习兴趣后还要为思政课的课堂学习付出自身努力。在课堂学习之前,能够做到自主预习,具有问题意识,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提出和解决与思政课相关的新问题,做到“课前心中有数,课中应对自如,课后继续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思政课课堂学习中,积极思考、回答、讨论问题。

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评价方式。课前学习目标的制定与课后的自我评价与反思,并做出适时的调整计划,对学生的后续课堂学习也很重要。课堂学习效果使学生的成就感增加,在此基础上,根据学习难度和自身能力适度调整学习计划,树立新的长短期学习目标,能够使学生在日后的思政课课堂学习中更有信心和效果。

2.2 不断提升教师自身职业素质

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知识的完备与学科视野的扩大。专业知识储备与相关学科领域的涉猎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优秀的令学生爱戴的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学科视野,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能应对自如、自圆其说,让学生在感受思政课的无限魅力中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时代化。思政课教师应改变其传统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在新的学生群体与时展背景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生活实际为课堂的切入点,将课堂落入到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的实际中作为教学的落脚点。在教学方法上,充分考虑学生心理、知识结构、成长经历等特殊学情,采用因材施教、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参与与扩展课堂学习。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拥有清醒的哲学头脑、炽热的教育情感、高明的教育思维、艺术的教育智慧。我们往往拥有这样潜在意识的观念:“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合乎资格的法官,因为每个人都对自己的智慧和他在科学上的优越地位深信不疑,即使他只读过一本概论”。高校思政课教师需要哲学尤其哲学,以使自己摆脱狭隘偏见与打碎精神枷锁。教育情感是教育中的情感,“作为教育者(教师),我们的情感既不能顺从了本能原则,也不能满足于顺从成人社会的道德原则,必须让自己的情感体现教育的一般原则。”教育思维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素质。“作为教育专业能力,教育思维根本上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思维路线;从过程机制角度看,教育思维是再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育思维的产品是教育实践策略和教育理性知识。”教育智慧是思政课教师成为教育家应具备的素养。“一个有智慧的教育者,应该有敏锐而准确的感觉、敏捷而深刻的思维和丰富而合理的想象。”

2.3 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

和谐向上的课堂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教学相长,还有利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这种平等的、相互信赖、相互提高的师生关系提升了双方的价值需求,从而加大其对思政课教学的投入。

思政课教师善于利用学生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机智,善于提问、擅长提问,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及时与知识点结合,增加学习内容的有趣性与灵活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与行为的动态变化,从学生中获取教学资源,及时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引导与指导。

学生主动与思政课教师沟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应主动营造一个思想开放、积极参与的课堂学习环境,主动与思政课教师交流互动,对于课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主动向思政课教师请教,对于自身在实际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有效地向思政课教师咨询,为教师教学的课堂课外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

3 结语

高校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中“边缘人”的现象已成为社会现实,其造成的后果已经威胁到现代社会的发展。“边缘人”的形成原因主要归结于思政理论课课程在其运行过程的各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学生自身、思政课教师队伍、高校思政课相关的机构的共同努力。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而道远,望此次研究能够对高校思政课的课堂教学中“边缘人”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学琦,樊宏法,江士方,朱忠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衔接与整合研究――基于中学和大学思政课教材内容的实证分析[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教育论坛),2012(2).

[2] 胡建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性质及其地位的再认识[J].考试周刊,2008(25).

[3] 丁国浩.问题意识导向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D].上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第7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推进中的困惑

1.行走在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释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不少教师只看到新旧教材在知识体系和编排体例上的差别,没能领会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理念、目标及教学建议,将教材神圣化。有的教师过于拘泥于新教材,丝毫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课堂上都是照本宣科地教教材。

还有些教师不能以最快的速度全面接受新教材并付诸实践,而是沉浸于老教材的知识框架中,尽管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对知识点的陈述,但是他们还是用老方法教新教材,细讲知识点,全然一套应试教育方法。还有的教师,将教材视为唯一的教学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课程资源来为教学服务。

2.行走在“全包全揽”与“全权委托”的中间地带

新课程主张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实现“在做中学”“在玩中学”的目的。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互动交流的动态生成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对待这个问题上许多教师,尤其是一些年轻教师,在活动的设置上把握不好,结果适得其反。

有的教师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式化和绝对化。有的教师开始上课时,就布置几个任务,提出一些要求,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去自由地学习,独自去探究,老师只当旁观者,不组织,不引导,不点拨,不提升,整个教学过程放任自流。这种放羊式的教学,一堂课看起来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学生几乎是一无所获。

3.行走在教学活动和实践需要的中间地带

大部分教师能够依据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设计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使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赛课和公开课教学中,活动设置太多,有时整堂课活动一个接一个,为活动而活动,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体验。整堂课表面看来,学生参与度很高,气氛活跃,但是,追求表面热闹的同时,却冲淡了学习主题,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严重影响着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体现不出学科自身的魅力和课改应有的价值。有的教师,天天让学生去观察、调查、查资料等,这已成为学生一种严重的课业负担,从而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4.行走在“举一”——课本例子和“反三”——课外例子的中间地带

思想政治新课程充满着探究式教学的影子,教材所给的例子,从内容上讲,通常是所要传授知识的最典型说明,最具有针对性;从难易程度上讲,又往往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教材反复实践,并最适宜为学生接受的,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充分利用好教材所给的例子,立足于课本例子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新知识最便捷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5.行走在“新课程教学”和“高考成绩评价”的中间地带

教学过程与结果不尽统一,是新课改中遇到的又一个问题。课堂教学形式发生明显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明显发挥,但学生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没有得到相应提高或变化不大。不会考试、害怕考试、成绩不高是大多数学生的现状;怀疑教法、担心高考是教师们存在的担忧。

二、对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的思考

1.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误解

新课程的理念没有错,错在我们理解比较肤浅,片面地认为只要由活动主宰课堂、气氛热闹活跃就是体现新课程理念;误以为教师的讲解、传授就违背新课程理念,忘记了高中政治课教学的真正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和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教师对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开展没有准确把握,什么时候需要老师讲,什么需要老师讲,什么问题需要探究解决等认识还不是很清楚。学生活动缺少必要的规范、程序和指导,出现活动过多、过频的现象。

2.教材的生活化加重了教学任务

新课程“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教学思想是毋庸置疑的。然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材生活化必然带来丰富多彩的问题。

第8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关键词:目标的实现;理论观点;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一、教学目标的实现

1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是“三维”有机整体,情感应是优先目标,能力目标是主导,知识是基础支撑。

2 目标实现:重点处理好两个关系:

(1)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教学资源选用、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生活实际,方能唤起学生感受、体验、思考,使其心灵受到震撼,从而感悟正确的价值取向。如一位教师在讲“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先播放一段录像:反映当今中学生攀比追求名牌“高消费”现象的场景一引发学生议论评价(正反观点或不以为然);播放贵州省某一贫困山村小学校的情景:弯曲泥泞的险峻山路;风雨飘摇的危旧校舍;向阴暗教室内透射一束阳光的破玻璃窗;十几个小学生在尘土弥漫、木板残缺歪斜的篮球架下争抢一个破旧的篮球;父母外出打工,一个大概十岁的小女孩独自种地、孤单生活、艰难求学,中秋之夜她双手托腮独坐在门槛上仰望天空,瘦小的身影浓缩在清冷的月光之下……这些场景使听课的老师和学生们心灵震撼、情感涌动,陷入默默的沉思……

“同学们,当你们穿着名牌享受着麦当劳的美味的时候,当你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贵族般的生活的时候,当你们开着生日Party喝着可乐的时候……请多想想他们!”教师低沉而富有深情的感召,真是画龙点睛!

(2)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在“自主―合作一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有些教师按照课本的理论知识逐层剖析,有条不紊,且理论联系实例地生动讲解。整节课如同一幅画卷徐徐展开,似乎很完美,可是有缺――缺失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二是教师使命的淡化。有些教师在课堂引入了许多图文并茂、富有特色、生动精彩的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并分组讨论、发表观点、相互评价。这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可遗憾的是教师未做巧妙的设问启发,学生讨论评价过程中又缺乏及时有针对性的科学引导,教师的无所作为使课堂、学习、认知都陷入一片散乱,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二、优质课应具备的六个要素(件)

1 不存在科学性问题的高效率的课。科学性指知识准确无误,观点应全面,非片面(例:胜利的原因仅仅只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作用?――太过于主观和片面);高效率是指一节课学习应使学生知识得到更新,能力得到提高拓展,情感价值观得到提升。

2 教师角色定位准确,学生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的课。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应是“五位一体”,即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学习者而不是万能者,“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包办者,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教学手段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学生的积极性应得以充分调动,使之不仅是知识、思维的参与,更是情感参与和行为参与。

3 预设与生成融为一体的课。“预设”指备课设计科学、思路清晰,“生成”指课堂应该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成为生成性的,而不完全是按教学设计来一味推理。预设为生成创造条件,生成来修正完善预设。这就要求在设计时留下生成的空间,如教学资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生活,落脚点要准确,情感要提升。情境问题的设问应能启发、诱导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而不是让学生思维窒息。

4 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的课。学习过程是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思考与体验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和成长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获得认知、拓展能力、提升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从而使教学目标高度达成,取得良好的教学效益。

第9篇:课程思政教学范文

一、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

良好的导入令学生心驰向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虽然它是一个小小的石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而政治课理论性强,只有新颖活泼、引人入胜的教学形式才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起学生思考,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政治课导入的形式怎样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

1.利用热点时事导入。热点时事导入就是把教学内容相关的理论与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大胆而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的讨论,以启迪学生的心灵,激发他们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

2.利用歌曲导入。当代的中学生在心理上乐于接受新事物,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握好中学生的这种心理,采用一些比较独特的引入方法,例如演唱歌曲等。这种方法新颖活泼,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引发学生去思考,活跃了气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3.利用漫画导入。漫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极富趣味性。恰当地把漫画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学,能丰富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活跃课堂气氛,对帮助学生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有好处。

4.采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导入。政治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科目,很多知识与历史、地理、语文等学科紧密相连,因此,采用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的形式导入新课,更能帮助学生理解书上的知识。

5.通过讲寓言故事导入。也就是根据课程需要,运用历史典故、名人轶事、成语寓言等方面的素材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容易给学生以启迪,同时又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的作用,从而使教师讲课更生动、形象,学生学习更轻松、易于接受与记忆。

导入新课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所谓导之有法,导无定法。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精心设计,就能设计出许多新颖实用的导入方式。

二、要重视课堂教学的探究活动

1.开展探究活动,把抽象的理论通俗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认同,进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比如,《价值的创造与实现》这框题内容,比较抽象空洞,只靠老师灌输式的说教,效果肯定很差。于是,我就让学生找寻自己认为有人生价值的人物,引导学生自由争论和辩论。通过一番争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人生价值的实现途径”。

2.开展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效率与公平》的内容时,我就根据课本中的漫画设计一个小品《分配不公,公司破产》,让学生自排自演。这一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于探索知识的美好境界中,不断将学生求知情绪推向,并在潜移默化中使知识转化为智能。这不仅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他们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增强了学习的自信。

3.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活动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的内容,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等基础知识。思想政治课探究活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主体的合作。因而,开展探究活动,必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科学发展观》内容时,我采用”活动-探究-发展”教学模式,先由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经济增长、资源消耗和生态变化,再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交流、探究,最后,每个小组观点。这种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发现,在探索中得到发展,尤为重要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注重课堂练习,精讲精练,注重传授方法,逆向思维,内化能力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日之功,是一个长期积累和提高的过程。能力的培养要依靠坚实的基础,精准的测练,同时也要靠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技巧。

1.历来政治主观性试题是重头戏,也是重点考查学生能力的准线,如何做好主观题,传授方法技巧是关键。在做主观题时,我本着学生答题的实际,重点培养学生审题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书面表达的能力,术语规范的能力等等。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设问:即设问的类型、设问的角度,设问的范围,设问的主体、设问的对象等方面,又明确了学生在组织答案过程中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组织,应该注意什么等,从而使学生明确了答主观题时的方法和技巧。

2.细化各种类型题应该如何去组织答案,教给学生答题的一般规律,让学生自己运用一般规律结合实际材料去作答,做到游刃有余,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