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化学方程式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方程式既是中学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因此,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不科学,记不清甚至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导致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其实,掌握科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能较容易地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我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一下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不难发现,系统的知识比零碎的知识易记忆,理解了的知识比不理解的知识易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将不同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总结,把相同特点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在一起,根据反应规律让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分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大约占80%左右,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大约占20%左右,记住氧化还原方程式,就记住了大部分化学方程式,实际上大部分氧化还原方程式是不用专门记忆的,而是可以通过推导得出的。
然后记大约20%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将这些方程式分类总结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水解反应等。根据不同反应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理解记忆,就能很快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化学方程式和它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成物颜色的不同、火焰颜色的不同、指示剂颜色的改变等许多直观现象的不同,可记住许多化学方程式。例如: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其实验现象是钠首先熔化,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有淡黄色固体固体物质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助于记忆这一化学方程式。二是寻求内在联系,巧妙记忆观察下面一组化学方程式:其特点是两个反应的反应方向相反:A中反应物恰恰是B中的生成物;A中的生成物恰恰是B中的反应物。其次,反应的条件也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找出内在联系,可以巧妙地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三是根据物质性质,类比记忆。例如,氢气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与许多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WO3、ZnO等)起反应。因此可以类比记忆这一类化学方程式。此外,一氧化碳、碳单质与有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酸与金属起反应等,这几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
当然以上这些记忆方法仅限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强,底子也弱的学生就要重头、重严“治理”了。首先,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学生,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抽背,不合格的上报,我再找学生谈话,限定时间让学生到我这里背诵,直到合格为止。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进行抽背。当然方程式要用汉字注明。实践证明,负责的家长抓得较好。利用开班级家长会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家长进行表扬、鼓励。然后,进行课前的听写,一般需要五分钟时间,一般听写十个方程式。听写之前告诉学生将会听写哪十个方程式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时间长了忘记前面学过的方程,听写的十个方程里面有五个是之前听写过的。
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最好是面批面改,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若出现不合格学生要求其利用当天时间记忆并到组长那去背。必要时候要找其谈话或者让他多写几遍加强记忆。时间允许的话,反复多过几轮,效果会好得多。以上方法主要是在复习期间使用,如果是上新课则要加强平时的听写。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积累,肯定还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4).
[2]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化学教学,1988(01).
[3]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中学生理科月刊,1996(24).
关键词:数学方程思想;化学方程式;配平;待定系数法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079-02
在高中化学中关于配平化学方程式的问题,是一个非常带技巧性的问题,特别是在配平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配平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难点问题。因此,现课程改革后的高中化学教材中,将这一问题的教学采取分阶段推进的层次教学,在高一年级只要求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判断、标出电子转移数目,不涉及配平问题;让学生具备丰富的感性知识后,在高二年级化学中讲配平问题,以便分散教学难点。
前人总结了许多配平化学方程式的优越的方法,如观察法、奇数偶配法、氧化数升降法等。但这些方法都有一个局限性,那就是只对特定类型的化学反应方程有效,对某些反应方程的配平显得无能为力。于是就有一个问题:有没有一种对所有的化学反应方程式都能适用的配平技巧?本文就是从配平化学反应方程的本质出发,运用数学方程思想寻求一种具有普适性的配平技巧——待定系法。
一、化学反应中涉及数学方程思想的原理分析
所谓数学方程思想是涉及等量关系的思想。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表现为质量守恒定律。所以,化学反应中存在等量关系,这就为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数学方程思想在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应用常常表现为: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或三元一次方的问题解决。
首先,将反应物(或生成物)系数用特定的字母表示出来,再以此推导定出生成物(或反应物)的系数;其次,根据反应前后的元素种类和原子数目不变建立相关的数学方程或数学方程组;最后根据最小公倍数法确定特定字母系数,从而达到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
二、应用案例枚举
1、涉及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配平类型
⑴配平KClO KCl + O
第一步:设反应物KClO的系数为x,并以此确定KCl和O的系数:MO
即: KO K+
第二步:为使取最小正整数,只需x=2
即: 2KClO 2KCl+3O
小结:在分解反应中,往往只涉及到一个未知数,所以确定系数后只需满足系数取最小正整数确定未知数的取值。
2、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配平类型
⑵配平Cu+HNO(稀)——Cu(NO)+HO+NO
第一步:设反应物Cu和HNO前的系数分别为x和y,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稀)——Cu()++
第二步: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
3y﹦6x++(y-2x)
解得: 3y﹦8x 根据最小公倍数法:x﹦3;y﹦8
即:3Cu+8HNO(稀)﹦3Cu(NO) +2NO+ 4HO
⑶ 配平 KMnO+HCl——KCl+MnCl+HO +Cl
第一步:设反应物KMnO和HCl前的系数分别为x和y,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
第二步: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
4x﹦
解得: y﹦8x 根据最小公倍数法:x﹦1;y﹦8,又因需满足(y-3x)/2为整数,故需x﹦2;y﹦16
即:2KMnO+16HCl﹦2KCl+2MnCl+8HO+5Cl
3、涉及三元一次方程的配平类型:
⑷配平S+NaOH —— NaS+NaSO+ HO
第一步:设生成物NaS、NaSO和HO前的系数分别为x、y和z,并以此确定反应物的系数:
+ —— ++
第二步:分别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和钠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组:
① O : 2z﹦3y+z z﹦3y
② Na: 2z﹦2x+2y z=x+y
联立①式②式可解出:x﹦2;y﹦1;z﹦3
即:3S + 6NaOH﹦2NaS+NaSO+ 3HO
⑸ 配平CrI+Cl+KOH—— KCrO+KIO+KCl+HO
第一步:设反应物CrI、Cl和KOH前的系数分别为x、y和z,并以此确定生成物的系数:
++—— +++
第二步:分别根据反应前后氧原子和钾原子数目相等立出方程组:
① O : Z﹦4x+12x+ z﹦32
② K : Z﹦2x+3x+2y 27z﹦2y
联立①式②式可解出:x﹦2;y﹦27;z﹦64
即: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配平 观察―分数法在中学化学学习中,方程式是化学学习的重点,其配平方法除了常见的观察法和最小公倍数法外,众多参考书介绍了名目繁多的配平方法,如奇数配偶法、归一法、待定系数法等,这些方法确实能配平一些不常见的反应,但这些方法难上手、适用面窄,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为了克服这些不足,在复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笔者引导学生开展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巧“凑”课。
一、引入课题
[投影展示]配平下列反应式:C■H■+O■―CO■+H■O Na■O■+CO■―Na■CO■+O■
[学生讨论]笔者在巡查过程中听到学生这样讨论:
这两个反应很熟悉,但怎么一下子配不平了。好像能配平,但我就是平不了。
第一个中氧元素出现了三次,我用不了最小公倍数法。第二个中只有氧变价,可怎么变的呀。
我记起来了,第二个是2,2,2,1……
“我配平了!”有个平时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突然惊呼道。旁边有同学立即凑过去,却又很快散开,同时把目光转向教师。此时,我就势了解该学生的配平情况。可该学生低着头,回答道:“老师,我是配平了,但我是凑的!”
二、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是的,这就是化学方程式配平中的观察―分数配平法,即易学易用的巧“凑”法,配平过程中先用观察法配平简单元素,较复杂的元素留在最后用“凑”的办法暂时将其配平,然后用等式性质将方程的系数化为互质的整数。
[例题分析]配平下列反应式子:C■H■+O■――CO■+H■O
此题若用最小公倍数法来配平,在配平O原子会遇到困难,即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3个,最小公倍数为6,但用此法无法配平之。
此题涉及四种物质,即C■H■、O■、CO■、H■O,其中有三种物质中含有氧元素,显然,O原子的配平较复杂,则不应最先配平O原子,一般最后配平O原子,可先配平H原子和C原子。
[学生展示]如何配平C■H■+O■――CO■+H■O呢?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发明了如下配平方法。
步骤:(1)配平H原子,左边H原子1个,右边H原子1个。故原式照写。
(2)配平C原子,左边C原子2个,右边C原子1个。故在CO■前配写数字2,C■H■+O■――2CO■+H■O。
(3)分数法配平O原子,即在O■前配个分数,使左右两边O原子个数一样多。因为此刻左边O原子2个,右边O原子5个,则在O■前配写分数“5/2”。C■H■+5/2O■――2CO■+H■O
(4)在每个化学式系数前,乘以分数的分母“2”。2C■H■+5O■――4CO■+2H■O,即完成了此反应的配平。
[教师小结]观察―分数法配平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是:
(1)首先在单质存在的一边中,选定一个比较复杂的化学式,假定此化学式的系数为1。
(2)在其他化学式前面分别配上一个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除单质元素以外的其他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3)然后,在单质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系数(可以是分数),把单质元素的原子数目配平。
(4)最后,把方程式中各化学式前的系数同时扩大适当的倍数,去掉各系数的分母,化学方程式就配平了。
[教师引导]按照此“凑”的配平方法,Na■O■+CO■――Na■CO■+O■
这一反应方程就只需要在O■前配二分之一了。对这一经常用到化学方程式,有些同学就不用背系数了呀。(有同学哑然失笑)
[教师引导]根据这一配平方法,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常考的难点方程。
1.CH■CH■OH+Na――CH■CH■ONa+H■
2.Na■O■+H■O――NaOH+O■
3.Al+H■O+NaOH――NaAlO■+H■
4.CH■CH■OH+O■――CH■CHO+H■O
[教师点拨]这个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常考的特殊反应,相信有些同学都记住了该方程的系数。但对该反应的酌配平过程却是比较模糊的。用这种观察―分析法使得对于该反应的配平思路变得简单且清晰。应用观察―分数法能很好地化解中学阶段有机化学方程式配平中这几个难点,大大减轻了同学们的学习负担。
[教师小结]通过同学们的归纳与讨论,这些方程都是中学阶段常考且配平有一定难度的方程,通过观察―分数法配平,能轻易地突破难点。
[技巧总结]1.应用观察法配平一般元素时应把握“由简到繁”的原则;
2.应用分数法配平较难元素时一般应将单质前的系数改为分数而将方程暂时“凑”平。
三、课后反思
1.观察―分数配平法的理论依据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二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应首先找准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学生现有水平为出发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跨越“最近发展区”,达到新的较高级的发展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观察―分数法的生长点:
(1)观察配平法化学方程式:在配平化学方程式时,学生最先想到的是观察法。观察法常见的思路是:首先通过观察,找出方程两边各只出现一次(即最简单)的元素,先配平这种元素,然后再配平其他元素,最后配平方程中最复杂的元素。
(2)数学中方程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2.提出观察―分数配平法的过程
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找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配平且又常考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往往用观察法或最小公倍数法难配平。在此基础上归纳其共同特征,提出了用观察―分数配平法解决这些重难点方程。同时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找到生长点,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建构这一新配平方法,让学生自己实现了“跳一跳,摘果子”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中化学“小高考”实习策略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如何提高“小高考”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2008年,我承担了两个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2009年我又承担了一个班的“小高考”教学任务,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认识,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学业水平测试说明
1.命题指导思想。
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的命题,以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江苏省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为依据,结合我省化学必修科目的教学实际,全面检测学生化学必修科目的学习状况,重点考查学生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2.测试范围。
必修模块《化学1》和《化学2》,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基础》二者选一,以及相关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
3.试卷结构。
(1)题型比例
试卷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可包括填空、简答、计算等题型。选择题占分约70%,非选择题约30%。
(2)试题难度比例
各类难度试题占分的比例约为:容易题70%,中等难度题20%,较难题10%。
(3)内容比例
《化学1》和《化学2》占分共约85%,《化学与生活》或《有机化学基础》约15%。
二、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化学科试卷的特点
1.难度适宜,着重考查基础。
学业水平考试试卷注重对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多源于课本或在课本的基础上稍作加工的基本理论或概念及基本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具体知识点上来看,本试卷在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化学计算这几个知识点上提高了考试要求。总之,2009年化学卷过关容易,冲A则需学生有相当实力。
2.贴近生活,注重STS思想。
《化学与生活》模块中的每一个题目都体现了科学、技术、社会的统一。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中,而且体现在试题的导向中,以这种方式让学生体验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实现“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指导思想。
3.整体稳定,保持命题的连续性。
化学卷与前两年比在试卷结构上略作调整,但与之前各次模拟试卷结构完全相同,符合考试说明的要求。这与学业水平测试是过关性考试的定位一致。
三、考生答卷情况分析
从考生答卷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一知半解。
(1)化学式、化学符号书写不规范。
(2)化学方程式书写不熟练,不配平,条件不写。例如一些考生对第25题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不知道配平。
(3)解答时化学专用名词错别字多,如一些考生将“油脂”写成“油酯”,对第14题中的质子中子和质量数之间的关系不熟,等等。这些都表明:一些学生对一些基本的理论和概念还没有掌握熟练,甚至包括一些最基本的。
2.轻视教材,缺少基本的化学素养。
从第25题第(3)小题的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可以看出,考生对课本上的重要反应还相当陌生。有关这一点,我们不难从他们写的下列反应中看出:Na+H2O=Na2O+H2。上述反应是课本上的重要反应。
3.审题不清。
比如第25题反应①要求填写离子方程式,反应②要求填写化学方程式,而部分学生全部填写离子方程式或化学方程式。
4.解题能力有待提高,这是取得学业水平测试A级的关键。
四、学业水平测试化学教学和复习备考的对策
1.弄清学业水平测试要求与高考的关系,充分认识考试过关的难度。
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着眼点是素质教育,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是为了加强对高中的课程管理和质量监控,同时向高校提供更多有效的考生信息。实行学业水平测试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更加科学、自主地选拔人才。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中必修学科等级计算方法:各科原始分满分为100分。100分―90分为A级,89分―75分为B级,74分―60分为C级,59分及以下为D级。单科C级及以上的比例一般控制在95%以上。对第一次参加必修科目测试达到A级考生,在划线前加分计入统考成绩。因为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既要保证大多数考生能顺利达C级,又要控制达A级,所以学业水平测试试卷的难度必须在基础性的前提下有少量有较大难度的题目。
2.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统一安排计划。
学业水平复习计划安排一个月,由于选修是在本学期学习的课程,并且课程结束后马上是学业水平考试前的综合复习,因此复习时间可以短一些,必修1和2中的内容有一些在选修中进一步巩固和延伸,可以在复习时将选修的复习穿插在必修1和2中进行。
3.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必须吃透标准,对标准中的“识记”、“理解”、“应用”、“综合”各层次的要求心中有数,对标准中的样题要细琢磨。教师要在认真研读《课标》、《教学要求》、教材和《高中化学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说明》的基础上,自己出模拟试卷,这样才能对江苏新高考化学学业水平测试做到心中有数。此外,教师只有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来组织复习,才能有效地使学生达到既定的知识、能力水平。
4.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根据《课标》和《教学要求》,绝大多数知识的认知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知道、认识和了解,体验性考查要求的水平层次为体验。因此在复习时教师要抓基础知识,抓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体现课标的所强调的“基础性”、“时代性”。在复习中,教师要重点抓住化学核心知识的复习、人教版和苏教版二种教材交叉部分的复习,有针对性地对具体物质进行复习,整理知识主线和方程式。由于化学知识点多而杂,学生自己很难将知识总结到一起,可以分章节总结知识点,将知识点串起来,印发给学生,三册书的方程式也总结归类打印出来发给学生,使学生复习有方向。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多,学生记忆难度大,课堂上要强调;化学平衡知识难度大、抽象,要搭设台阶,让学生知识掌握牢靠,知识掌握准确才能达到优秀。
5.复习面向全体,落实分层次教学。
分层教学就是把全班学生按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分几个层次,然后根据各层次学生的情况设计授课内容和目标进行教学,它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过程分层、课堂提问分层和课堂练习分层及课后作业分层。复习知识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不同层次,但基点要低,面向全体,夯实基础,练习要全且精。由于时间关系,复习不可能像学习该知识初期时那样细,但主要知识和重点一定要交代给学生,习题和知识点要穿插在一起系统复习。教师对学困生的帮助要落到实处,大多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可以,但学困生在方程式的书写、知识点的落实上还存在惰性,对这些学生的要求在难度上可以降低一些,有些地方需要抓得更实一些,这样他们成绩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6.科学训练,提高学生的得分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把好三关:
(1)文字表达关。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词、句,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
(2)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规范、严谨,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3)审题关。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7.指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复习。
学生学习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练思比”不合理,即练习做得多,研究和反思少,这样学生势必产生惯性思维,只会解决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而对一些新颖的、非常规的、复杂一些的问题束手无策,不能独立完成,甚至做错的题一段时间后又错。教师应安排和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复习,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领悟、反思、研究和消化,如果学生看了以前做过的或类似的问题觉得很简单,就说明他对这一知识研究透了,掌握到位了,基本融会贯通了。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教材是知识的重要载体,它里面都是经典知识的结晶,使学生学会看书,学会从书本中自学知识是现在化学教学中尤其应加强的。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0年就一定是我们的丰收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中化学 学科特点 学习方法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自然学科。要想使学生学好化学,取得高分,就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
1.抽象性
在初中,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从直观的自然现象入手让学生了解化学的概念与理论,学习最基础的化学知识。教师习惯于让学生死记硬背化学概念和公式。而到了高中,化学课程中包含大量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侧重于抽象思维,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上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1]如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论性就非常强,而且十分抽象,需要学生运用抽象思维能力,从而掌握其含义。
2.复杂性
高中化学教学内容有深度、有难度、化学方程式多,需要学生狠下工夫,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初中阶段的化学反应相对比较简单,而高中则相对较复杂,比如氯化钠与浓硫酸制氯化氢的化学反应,就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很多学生对类似这样复杂的知识点感到难以理解。
3.以实验为基础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以实验为基础是高中化学的典型特征。实验能为化学学习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和原理,形成科学的思想和观念。[2]同时在实验过程中,也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手尝试操作一些实验器具,增加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化学的热情。而且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及过程后的总结,也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和原理,增强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化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4.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多
有人说,化学既是理科,又是文科,这不无道理。因为化学的内容杂、知识点多,很多实验结论只能靠学生自己去记忆。特别是高中化学,对很多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既要联想其实验的过程,又要牢记反应的物质、条件、结果。只有准确记住了参与反应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实验操作方式、化学方程式,才能正确地解题。
5.注重实践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它与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学习化学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化学解决问题。所以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要从实际生活出发,从熟知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化学的产生发展过程,体会其中的化学机理,学会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解决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在应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逐渐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
1.注重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化学知识,比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3]在做化学实验之前,学生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实验步骤、实验过程、化合物性质、实验仪器,特别是需要注意的各种事项,确保实验过程安全顺利地进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让学生规范操作、注意观察、抓住本质的现象,时刻提防可能出现的问题,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对整个实验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实验结论,同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2.加强记忆积累
首先,学生接触化学的学习较语文、数学等学科晚,有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其次,相对于初中化学的知识量少,内容相对较简单的特点,高中化学的知识点非常多,不仅需要强化记忆训练,还要对其原理规律有较深刻的理解;最后,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切不可死记硬背,要有针对性地记忆、有重点地记忆、有技巧地记忆,要先理解了再记忆。化学规律的掌握不仅要靠长期积累,而且要依赖正确合理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高中化学的保障。在学习化学的各个环节中,比如:预习、听课、记录、实验、作业、复习等,都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把课前预习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听讲,课后及时复习上课内容,做好练习,同时要把平时练习、考试做错的题目整理出来,细心揣摩,专心思考,最终攻克问题。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老师请教,把问题搞明白。
4.抓住典型与关键
学好高中化学,不在于老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多,而是要让学生抓住关键和典型,学会总结归纳,从典型习题中获取所学知识。[4]比如可以利用一题多解的典型习题,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从中总结化学原理和规律,达到良好的化学学习效果。
总之,要使学好高中化学,就必须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的基本特点,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规律,并且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注重实验基础、加强化学知识的记忆积累、抓住典型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学好高中化学。
参考文献:
[1]唐圣华.从高中化学的特点谈学习方法的变革指导[J].成功(教育),2011(23):10.
[2]贾志明.简析高中化学教材特点,构建学生化学科学素养[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6):24.
关键词:基本方法;化学用语;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在初中化学中,很多内容都是化学最基本的内容,比如化学元素周期表,元素符号、方程式、化学式等。但正是这些基本的内容在以后的化学学习中会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对于初中化学用语的教学是十分重要的。然而这些基本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比较枯燥,那么,怎么才能做好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呢?
一、激发学生兴趣
1.巧用语言,联系生活。
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物质的重要性,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多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分析讲解。比如,我们在讲空气的构成时,可以提问的方式问学生一些关于空气的问题,空气是我们每天都能接触到的,但空气由那些物质构成,我们人体所需要的空气成分又有你哪些,我们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这一章课程的兴趣。
2.用实验法激发学习兴趣。
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要尽可以能运用实验进行操作讲解,这样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有利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印象。比如在进行温度计使用实验中。首先要给学生讲解一下使用温度计的注意事项,要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并且注意最大测量温度是多少;其次,要让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最小测度是多少,在进行测量中要精确小数点;最后,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先给同学们说清注意事项,要把温度计头部的玻璃泡全部放入水中,并且能碰到容器,等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再进行读数,读书时保持温度计在水中不动,并且视线要和温度计里的液体面平行。
3.举行化学竞赛
在进行化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每章学习结束后,进行一次统一的学习知识竞赛,可以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然后进行知识竞赛,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比如在学习完第二章空气和第三章氧气时,可以把这两章的内容结合起来,让每个小组出一些比较实用而且有趣的题,题型不限,然后老师组织一场化学竞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加深对学过知识的记忆。
二、分散教学方式
1.分散记忆。
分散记忆,有利于把原本非常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易懂,尤其是对于初中化学的方程式和元素周期表的记忆,这些是学生最痛疼的事,也是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散记忆。比如,在讲解课本中第三章的元素组成一节和第四章的化学方程式一节时,如果单单的在这一节让学生对27种化学元素或者是化学方程式进行记忆,这是比较困难的,并且记忆的效果也不会太理想。所以我们可以在刚开始进行第三章课程的学习时,就让学生对这两节的内容进行复习背诵,真等到了讲解时,学生就一点点的记住了。这样既不会加大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不会影响到老师的教学进程。
2.分散教学任务
这种方法,主要是老师根据教学情况,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要把每个阶段的任务明确化,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心。比如,我们可以把化学学习任务分成三个阶段,一般情况下在学习完后的第一个月对化学元素以及元素口诀进行集中记忆,让学生深刻的记在脑海中,第二个月可以专一的让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对所有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总结归纳默写,第三个月可以对化学基本概念进行记忆,每一个阶段结束后老师都可以进行一次娱乐性的比赛,分组对比学习情况。
三、规范要求
1.严格把握写作要求
对于化学的学习,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重中之重,所有的记忆,实验都是为化学的应用为准则的,而化学的运用又需要通过方程式来表达出来,所以要严格把握好学生的书写情况。比如,学生在写化学方程式时,容易写错大小写字母和数字,比如会把CO误写为Co;或者把H2SO4误写为H2SO4,这些都是比较容易发生的错误,还有就是方程式左右两边没有配平,箭头乱标,这些都是书写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书写记忆
要想书写规范,就必须先要记牢化学方式,在记忆化学方程式中要教会学生记忆窍门,比如可以用十字交叉法,负价在右,正价在左,化合价写在上面,先约简单再交叉,数字之和化为零。
(2)书写练习
化学方程式是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好化学方程式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化学计算。所以在每一次知识讲解后,尤其是学完了一个新的化学反应,要让学生进行反复的练习,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3)书写步骤
要清楚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步骤,第一,要正确写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物质和生成物质;第二要把方程式两边的化学价配平;第三,标注好反应条件以及生成物质的状态。尤其注意的是要配平两边的量。
只有正确的读出化学元素,和化学方程式,才能够更加正确的写出来。有些同学在读化学用语时就不够严谨认真,比如,常常把FeCl2、FeCl3全部读成"氧化铁"或者是"氯化亚铁"'还有同学在读方程式时也不按照正确的要求进行,比如常常把化学方程式H2+O2=H2O读成氢加氧等于水。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根据学生自身所出现的错误,让学生认真改正。
3.规范实验要求
在化学学习中,实验也是整个化学学习中比较重要的部分,所有的结论也都是通过化学反应来证实的,而在化学实验中,又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要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严格把关,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细心。比如在实验中对浓硫酸进行稀释时,一定要浓硫酸倒入装有水的试管中,因为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小,
如果在操作中,学生把水倒入浓硫酸,浓硫酸所释放出来的热量就会让水立刻沸腾,这样就很容易让硫酸四处乱飞,伤害到学生。
四、结束语
初中化学是学生第一次正式的接触化学,对于老师而言,能否把化学用语有效的渗透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是一个挑战,对学生而言,能否产生对化学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对以后化学知识的学习。所以对于化学用语的教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把握好了教与学的关系,才能有效的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才能提高老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初中化学用语的教与学,也需要我们每一个老师根据自己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的运用,只要是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方法,我们都可以尝试着用,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才会找到自己的优势,看到教学中的不足,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我们不断的研究,不断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吴星.化学新课程中的科学探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二氧化硅和硅酸;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5-0098-03
一、设计理念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5个维度,它是高中生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化学学科育人的基本要求,全面展现了学生通过化学课程学习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本节课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出发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基于学科知识特点,将教学内容分成两个子主题(二氧化硅、硅酸),在每一个子主题中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通过阶梯式问题的设计,为学生搭建学习的脚手架,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喜悦,逐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新课程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的第一课时。将硅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作为非金属的开篇,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硅及其化合物在非金属材料和信息技术领域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突出了硅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氧化硅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物质,含硅元素的材料制品大都是以二氧化硅为原料的,先学习比较熟悉的二氧化硅,再学习其他化合物和单质硅的顺序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作为这一节的第一课时,把学习内容定为二氧化硅和硅酸。
二氧化硅是典型的酸性氧化物,在生活中学生对其感性认识较为深刻,从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习起来具有亲切感。学生在第二章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教学中运用分类、类比的方法,从复氧化碳的性质入手,迁移建构二氧化硅的性质,知道化学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并遵循一定规律,符合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在二氧化硅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对比学习中,给出二氧化硅的网状结构和二氧化碳的结构,通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并为今后结构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教学目标设计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2)了解硅酸的制备和化学性质。
(3)了解二氧化硅材料生产、生活等领域的应用。
(4)认识元素周期表中位于同一主族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学过的CO2的性质,借助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建构SiO2的结构、性质和用途,建构化学反应变化观念,学习运用分类、类比等方法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
(2)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培养获取有用信息,并有效归类、有序表达的能力?
(3)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2)通过资料收集,感受二氧化硅在材料领域的重要地位,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氧化硅和硅酸的性质
难点:二氧化硅的结构与性质
五、教学方法
基于阶梯式问题的学案导学教学法
六、教学用具
剂:硅酸钠溶液(饱和Na2SiO3溶液按1 ∶ 2的体积比用水稀释),酚酞溶液,稀盐酸。
仪器:试管,胶头滴管。
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教学过程
1. 课堂导入
【教师】地壳中含量居第2位的元素是什么元素?它在自然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它们在生活中起到了怎样的重要作用?请负责收集任务小组的组长展示收集整理的图片。
【学生】展示并讲述。
【设计意图】通过课前安排学生自主收集资料,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激发学习热情。
【过渡】为什么二氧化硅在人类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具有怎样优良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1:二氧化硅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设计意图】通过细化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环节2】研究硅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写出C、Si原子结构示意图:C____,Si_____。
(2)碳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有哪些?
【深入思考】
(1)C、Si原子结构有何相同之处?这决定了碳与硅具有什么样相同的性质?
(2)为什么硅元素在自然界中只以化合态形式存在?为什么说硅是构成地球上矿物界的主要元素。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阶梯式问题,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
【环节3】研究二氧化硅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教师】展示学生收集到的二氧化硅的存在和应用图片。
【设疑】二氧化碳是由CO2分子构成的物质,这类由分子直接构成的物质通常具有熔、沸点低、硬度小的特点。SiO2具有怎样的性质特点?为什么它与CO2的性质有很大的差异?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问题分组研究,然后汇报总结。
【问题研究】
(1)根据SiO2的存在和应用,总结SiO2物理性质特点。
(2)为什么CO2和SiO2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这么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进阶式”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将抽象知识形象化,进一步强化“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教师】展示金刚石和二氧化硅晶体结构的动画。
【学生】观察、思考、领悟。
【环节4】研究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
【学生】按以下课堂活动单上的内容自主学习,然后分组汇报总结。
【旧知识回顾】
(1)CO2是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写出它与水、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设置“平台式”问题,利用旧知识迁移,构建SiO2化学性质。
【深入思考】
(2)SiO2是硅酸(H2SiO3)的酸酐,也是酸性氧化物,你认为它能否像CO2一样与水反应生成硅酸?为什么?试写出SiO2与NaOH溶液、Ca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玻璃中含有SiO2,实验室盛装NaOH溶液的试剂瓶用橡皮塞而不用玻璃塞,你知道为什么吗?
(4)实验室里氢氟酸是保存在塑料瓶中,而不能保存在玻璃试剂瓶中,你知道为什么吗?
【设计意图】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设置“进阶式”问题,进行SiO2化学性质的初步构建,培养化学学科的“变化观念”。
【教师】播放氢氟酸与玻璃反应的实验录相。
【W生】记录实现现象,书写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然后分组汇报。
(5)SiO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氢氟酸反应,所以有同学认为SiO2应该属于两性氧化物,而不属于酸性氧化物?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能多角度分析化学反应,深刻认识两性氧化物与酸碱反应的本质,明确SiO2的特殊性质。
(6)从CO2和SiO2中碳、硅元素的化合价看,二者应该还具有什么性质?试写出体现这一性质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能基于证据对物质的变化提出可能的假设,并通过分析推理加以证实,建立元素化合价与性质关系模型,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识”素养。
【环节5】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CO2和SiO2在性质上的异同,并说明造成这些异同的原因是什么。
【环节6】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Ⅰ”。
【过渡】你知道食品包装袋中的硅胶干燥剂是怎么制得的吗?
3. 课堂活动――主题活动2:硅酸
【环节1】明确学习任务
【学生】阅读课堂活动单上的学习目标。
【环节2】实验4-1硅酸的制法
在试管中加入3~5mlNa2Si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用胶头滴管逐滴加入稀盐酸,边加边振荡,至溶液红色变浅并接近消失时停止、静置。仔细观察变化过程及现象,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分组实验。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实验,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赞赏学生面对“异常”现象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
【教师】实验中生成的软而透明的、胶冻状的硅酸凝胶,经干燥脱水后得到多孔的硅酸干凝胶,称为“硅胶”。“硅胶”为什么可用作催化剂的载体和干燥剂?如果在实验中用“硅胶”干燥气体,它应该放置在什么仪器中?“硅胶”不适合干燥什么气体?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设置“进阶式”问题,引起对硅酸性质的深入思考。
【环节3】研究硅酸的化学性质
【学生】自主研究以下问题,然后汇报。
碳酸和硅酸都显弱酸性,二者性质比较相似,试结合碳酸的性质,完成下列问题:
(1)硅酸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硅酸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类比构建硅酸的化学性质。
【教师】在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是逐渐减弱的,所以硅酸是一种比碳酸还要弱的酸,它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请你设计简单的实验,证明碳酸的酸性比硅酸强。
【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设计意图】设置研究性问题,强化对硅酸酸性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究意识。
【环节4】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碳酸和硅酸的性质有哪些异同?
【环节5】应用提升
【学生】自主完成课堂活动单“应用提升Ⅱ”。
4. 学习评价
【学生】自主完成随堂检测。
【设计意图】设置试题,巩固所学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进行结果性评价。
5. 作业布置
(1)预习“第2课时 硅酸盐和硅单质”。
(2)(选做)上网查询深入研究:为什么干冰的熔沸点远远低于石英晶体。
【设计意图】培养学习习惯,培养学习兴趣。
八、板书设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教学策略
一、现状
目前,化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影响了对学生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时,教师只会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忽视了解题过程以及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容易被忽视,学生无法理解守恒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老师对守恒思维能力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学生失去了形成化学计算守恒思维能力的机会。高年级学习化学计算中的守恒,极大程度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学生无法理解相关题型的概念,学生智能水平和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高。
二、教学策略
1.增强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提高自身对守恒思维能力的重视度,低年级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守恒规律类题型,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守恒类题型的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守恒思维能力对学好化学的重要意义。
2.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高中生化学计算中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应当从学生学习中总结经验,发现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和化学学习水平。教师可以用考试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测验,从测验中发现问题,也是比较有效的方式。例如,有学生化学方程式不会写,这就是学生不善于运用守恒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让学生从相似化学方程式中找规律,从而加深对方程式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习化学变得更为容易。
3.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
化学计算题会涉及大量的守恒规律,守恒思维能力在学生计算这些化学问题的时候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高中化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守恒思维能力,题型训练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在教学内容中设计具有守恒思维规律的题型,使学生在题型训练中提高自身的守恒思维能力。
总之,守恒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学好化学具有重要作用,提高学生守恒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水平,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和效率,完成课堂教学要求,实现对学生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化学;练习;有趣;多样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5-0058-01
一、练习设计:简洁有趣,不落老套
传统练习,大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分量大,情感少,不适应时代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记忆多,实验少,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书面多,实践少没能体现高中化学的学科特点;情境少,抽象多,让学生越做越吃力;单项多,综合少,制约了学习水平的提高。
兴趣是学生作业的动力,在练习设计中,要注意变换练习的内容、方式或形式,尽量减少重复,实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力求“举一隅以反三”,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
二、练习布置:形式多样,触类旁通
(一)比较型
有比较才能鉴别,知识点的比较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评价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比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分析归纳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找出问题的关键。
如在高三复习时,有这样一题:例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 +B(g)== 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 (B)均加倍 (C)均增加lmol (D)均减少l mol
解析:本题考查r等效平衡问题.考虑等效平衡时,要注意是定温定压还是定温定容下的等效平衡.在等温等压下,把加入的物质按照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转化为反应物或生成物,物质的量之比保持一致即为等效平衡,选项(A)、(B)中三者比例为2:1:2,与题目中比例一致,为等效平衡,平衡不移动.(C)项可以设想为两步加入,第一次加入l mol A、0.5molB、l mol C,此时平衡不移动,第二次再加0.5 mol B,平衡向右移动.(D)项也可作上述类似没想。选(C).
(二)方案设计型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每个实验我们都要能够按要求写出它的名称、目的、步骤、现象、结论等,在实验设计中,要表现出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能多方获取信息资料、还能评价方案的优劣。高三化学新教材中,有一个单元专题讲述实验方案的设计问题,把实验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和学的新要求。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应始终注重实验方案的设计。
(三)诊断型练习
诊断型习题要遵循“面向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理念。要通过习题训练,了解学生知识、技能和能力,找出学习障碍的原因。习题的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诊断性,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主地选择习题内容,将作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从而实现作业的弹性化。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使其掌握正确的方法,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苏教版新教材设计了一类诊断性、综合性的习题,学生在解决本类习题所提出的问题时,必须综合运用已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对有关材料进行整理和陈述。如苏教版化学(一),专题3专题作业第9题: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污染环境的物质,为了保护环境,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必颏经处理后才能排放。某化学实验室产生的废液中含有Fe3+、Cu2+、Ag+三种金属离子,实验室设计了下列方案对废液进行处理:(1)废液经操作①得到的沉淀中含有的金属单质是()。 (2)在操作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操作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若废液中含有Fe3+、Cu2+、Ba2+三种金属离子,试设计处理该废液的实验方案。
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解决该问题时,问题解决方式和文字陈述形式也会各不相同。因此,问题解决过程既是知识巩固提高的过程,也是学习新知的过程。
(四)开放型
开放型作业的布置,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能力等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自主完成任务的同时,需要相互合作,通过自主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经共享,共同整理、归纳、分类,得到一种比较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