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数学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案例

第1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教例;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

中图分类号:G6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6-0-01

可以说,教学案例就是关于某个具体教学情景的故事,既有故事发生背景,又有故事发展情节。在叙述这个故事的同时,常常还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点评。所以,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真实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一、教学案例的特点

(一)案例与论文的区别。从文体和表述方式上看,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议论为主;案例则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也就是说,案例是讲一个故事,是通过故事说明道理。

从写作的思路和思维方式来看,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演绎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抽象到具体;案例写作是一种归纳思维,思维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

(二)案例与教案、教学设计的区别。教案和教学设计都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案例则是对已经发生的教学过程的反映。一个写在教之前,一个写在教之后;一个是预期达到什么目标,一个是结果达到什么水平。教学设计不宜于交流,教学案例适宜于交流。

(三)案例与教学实录的区别。案例与教学实录的体例比较接近,它们都是对教学情景的描述,但教学实录是有闻必录,而案例则是有所选择的,教学案例是根据目的和功能选择内容,并且必须有作者的反思(价值判断或理性思考)。

二、数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数学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一)背景。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情况下上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一个重点班级还是普通班级,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执教,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二)主题。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例如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学困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或是观察学生的独立学习情况,等等。或者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学任务解决过程和方法,在课程标准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要求怎么样,在课堂教学中数学任务认知水平的发展怎么样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三)情节。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首先需要教师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外显的和内隐的)活动的清晰感知,然后是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的转折过程,要把学习发生发展过程的细节写清楚,要把教师观察到的学生学习行为,学习行为反映的学生思想、情感、态度写清楚,或者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突出情况写清楚,或者把个别学生独立学习的典型行为写清楚。不能把“任务”布置了一番,把“方法”介绍了一番,说到“任务”的完成过程,说到“掌握”的程度就一笔带过了。

(四)结果。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的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学生学习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五)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反思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是一个学困生转化的事例,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学习理论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反思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以启发。

三、初中数学教学案例主题的选择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案例,可从以下六方面选择主题:

1.体现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

2.体现教师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3.体现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采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模式教学的成功经验;

4.体现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方法;

5.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

第2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案例1】

课题:常用逻辑用语

教学过程:

……

随堂练习:设命题P:若a>b,则■<■;命题Q:若a<b,则■<1,给出下列四个命题:①P或Q ②P且Q ③?P ④?Q,其中真命题的个数为 ( )

A.0个 B.1个 C.2个 D.3个

(一分钟后,大部分同学都完成了练习)

师:请学生甲把这道题给我们分析一下。

生甲:命题P和Q都是假命题,根据复合命题的真假表可知,?p和?q为真命题,所以答案选C。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请坐。

此时,学生乙举手问道:“老师,命题P的非命题为:若a>b,则■≯■,例如a=2,b=1,■就不大于■,所以?P也是假命题。”

师:这道题只需判断P为真命题,由命题与非命题的真假性相反,可知 一定是真命题,难道真假表错了,(全班哄堂大笑)你再思考一下,肯定是你哪里出现问题了。

下课后,我想了许多也没有发现那位同学错在哪里,后来我们教研组长告诉我,其实这是一个全称命题,命题P可以理解为:对任意a>b则■<■,命题P的非命题可改写为:存在a>b使■<■,一语点醒梦中人,很显然问题出在非命题的改写上。后来我又深入了研究。这道题实际上可用我们所学反比例函数性质来解释。

对于反比例函数f(x)=■,其单调减区间为(-∞、0)和(0,+∞),对于a、b同号时,a、b在同一个单调区间,命题P是成立的,并非■<■一定不成立。所以命题P可理解为若a>b,则■一定小于■,?P:若a>b则■不一定小于■,这样也非常容易理解。这正是我们强调函数的单调区间有几个不连续的区间时,不能用并集联结的一个很好实例。

第二天,我把其中的原因讲给学生听后,学生终于解开了谜团,他们脸上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案例2】

课题:高三试卷评析

教学过程:

……

已知:平面上有点P{(x,y)|(x-sina)2-(y-cosa)2=4,a∈R},则满足条件的点P在平面上组成图形的面积是 ( )

A.4P B.6P C.8P D.10P

从P点满足方程可以看出P是以(sina,cosa)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而圆心(sina,cosa)并不是定点,其中a∈R,它在一个单位圆上,所以P也就是由无穷多个动圆上的点所组成的。

当a取定一个值时,P就在一个确定的圆上,此时它与单位圆相内切,当a取遍所有实数时,点P所组成的图形是以O为圆心半径为3的圆,但要挖掉一个单位圆,所以面积为S=9P-P=8P,答案是C。

【反思】

在日常备课中,特别是备一些习题课时,不能只局限于把知识死板地讲给学生听,仅满足于会讲,如何把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理解,这值得我们深思。在解决数学问题,特别是几何问题的时候,我们往往需要画出图形,即借助图形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让图形动起来。案例2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应以数学案例为载体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把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通过教学案例中涉及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逐步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情景或问题该如何对待,同时掌握了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有助于形成教师的反思能力。当前数学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内逐步推进,数学教师的参与能力如何,直接影响新课程理念的达成和目标的实现,如何缩小从“理想课程”到“实践课程”之间的落差,这值得我们研究。

总之,案例反思和研究是数学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是保证教学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的重要手段。案例研究应该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真正发挥数学教学案例反思和究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调节功能、激励功能和反思功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4.

[2]胡典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教学案例研究.中学数学教与学,2007(6).

第3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1. 学习方式

对于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实际是平面几何中对封闭的两个图形关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两个三角形间最简单、最常见的关系。它不仅是学习后面知识的基础,并且是证明线段相等、角相等以及两线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熟练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并且灵活地应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部分内容,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用设问形式创设问题情景,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索、交流、发现、思维,使学生经历从现实世界抽象出几何模型和运用所学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真正把学生放到主置。

2. 学习任务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书提供的素材和活动,鼓励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体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在以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将直观与简单推理相结合,注意学生推理意识的建立和对推理过程的理解,能运用自己的方式有条理地表达推理过程,为以后的证明打下基础。

3. 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了解了图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征,掌握了全等图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关系,这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做好了知识上的准备。另外,学生也具备了利用已知条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图能力,这使学生能主动参与本节课的操作、探究成为可能。

4.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主动地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2)掌握三角形全等的“边边边”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发展有条理地表达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5.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

从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到动手操作、交流,直至归纳得出结论,整个过程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更重要得是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了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这将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应用数学。

难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探索过程,特别是创设出问题后,学生面对开放性问题,要做出全面,正确的分析,并对各种情况进行讨论,对初一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根据初一学生年龄、生理及心理特征,还不具备独立系统地推理论证几何问题的能力,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因此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时点拨、引导,尽可能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到合作探讨中来,使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并使个性思维得以发展。

6.教学过程(表)

7.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重点的教学思想。教师以探究任务引导学生自学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营造了思维驰骋的空间,在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类、探究、合作、归纳的能力。

第4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变式理论 变易空间 变易维度

变式理论是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变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普遍非常频繁的现象,数学教师几乎没有不用变式进行教学的。然而,变式中“变”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变”?为什么变式教学在数学学科中得以广泛应用?变式通常被用在数学教学的哪些方面?怎样在变式理论的指导下开辟变式教学的新渠道?这些方面的问题,可能有些老师不清楚,甚至未曾思考过,只是凭经验在使用变式教学。

我国的变式理论与瑞典著名教育家马飞龙(F.Marton)创立的变易理论十分相似,一脉相承。两者相比,只是变易理论的视野更开阔些,为变式理论的解读提供了依据,变式理论可视为变易理论的特殊情形。无论是变易理论,还是变式理论无不透露出这样一个理念,即对事物的认识也好,概念的获得也好,都涉及一个“变”字。这个“变”字指的是“无关特征或非本质特征的变化”。那么,为什么要“变”呢?因为“当一个现象或一个事件的某一方面发生改变,而另一方面或其他一些方面保持不变时,发生变化的方面将被识辨”。(Bowden & Marton语) 因此教学中给学生呈现变式对他们的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当通过变异维数的扩展引导学生更好地去认识对象的各个方面”,甚至提出“教学即变易空间的构建”理念。(F.Marton语)

数学学科中使用变式教学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原因是什么呢?那是因为数学中充满了“变”,研究的却是变化中的不变。变量与常量是数学中很重要的两个概念,变换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思想,而不变量与不变性才是变换的本质特征。变式教学最终也是为了通过变化,让学生掌握变化中的不变。

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变式教学,主要指概念性变式,目的是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其次是习题教学中的一题多解,目的是解题的多样性。国内较早较系统地研究变式教学当属顾泠沅教授领导的青浦数学教改实验小组,他们进行了长达15年卓有成效的研究(1977―1992年)。顾教授依据数学对象的两重性(结构性与过程性)将变式划分为概念性变式与过程性变式,是变式理论的一次突破性进展。其中过程性变式,就是对给定的概念或规则的形成性变式、操作性变式,主要的目的当然不再仅仅是加深对该概念或规则的理解,而是诱发或促进新概念或规则的产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怎样与时俱进,将变式理论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使之焕发勃勃生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呢?我结合具体的数学教学实例,谈谈如何创造性开展变式教学。

【案例1】三角形中位线情境导入片断[苏教版八(上)教材]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课堂基本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其中设置恰当的问题情境则是学生有效探究的必备条件。许多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情境,而课本中设置的问题情境仅适合一般水平学生。

变式一:主要提供给平时成绩最差的一类学生,属于准现实情境。

问题1:如图是按照某种方式堆放的木头,请在观察的基础上先完成下表。

问题2:图(1)中3是2、3、4的中位数,图(2)中4是3、4、5的中位数,图(3)中5是3、4、5、6、7的中位数。(注:铜山区已连续两年调整教学顺序,本章节内容是放在第六章数据的集中程度之后教学的)根据你对中位数的理解请在下列图中画出梯形中位线EF。

根据上表中的数量关系,请你猜测梯形的中位线EF和上底AB、CD的关系(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问题3:若上述问题中,点A、D按照图示的方向运动成三角形(如图)。

(1)根据你的理解,请画出三角形的中位线EF。

(2)请你猜测中位线EF和BC的关系(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并验证。

设置这一情境,从规则堆放木头梯形三角形,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情境意图的觉察。

范式:即课本上提供的问题情境,主要提供给成绩中等的一类学生,属于准数学化情境。

问题1:下图是一张三角形纸片。请在三角形上剪一刀,使之分成的两块正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注:这里综合了两类不同范畴的元素,一类是生活化的:纸片与剪刀,另一类是数学化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故称之为准数学化的问题。)

(2)若上图中剪下的位置,我们称之为三角形中位线,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3)你能通过图形给出三角形中位线的定义吗?

问题2: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中位线和第三边的关系吗?(包括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请求证你的发现。

设置这一情境,借助剪拼,学生经历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中位线情境序列,学生受剪拼的启发会作出辅助线求证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

变式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来自数学内容中,是抽象了的情境,主要提供给成绩优秀的一类学生,属于数学化情境。

问题1:依据例1题目改编,如图,在任意四边形ABCD中,分别取AB、BC、CD、DA的中点E、F、G、H,并依次连接起来。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吗?为什么?

当学生解决问题1遇到困难时,建议先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2。

问题2:类似于范式问题,这里不再赘述。学生再借助三角形的性质,连接AC、BD构造三角形解决问题。

这一情境从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设置这一情境,对于认识水平较高的学生具有挑战性,能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冲动。

本案例力求根据认知水平低、中、高设置不同层次的情境,即准现实情境、准现实情境、数学化情境,实施分层教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从不同起点开始自己有效的探究历程。

【案例2】直接开平方法的教学片断[苏科版九(上)教材]

第一层次:研究范式方程x=2,并且命名为“直接开平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范式方程的特点:等号左边是未知数的平方,右边是大于0的数。

第二层次:研究变式1

这三道题要用直接开平方法就需经过移项、合并同类项、二次项系数化为1将方程变形。

第三层次:研究变式2

这三道题要用直接开平方法,就需用整体思想或换元法进行转化。例如方程:先设①A=x+1,求得A=±7,再用x+1=±7求解。

第四层次:研究变式3

相对于“范式”方程,变式1需经过变形转化。变式2中底数除未知数外还有其他数字,需搭建“换元”这个桥梁。变式3中,一是未知数的平方等于0,另一是未知数的平方小于0,而“范式”方程则是未知数的平方大于0。上述教学片断通过变式较好地涵盖了一元二次方程用直接开平方法求解的各种情形,使学生对直接开平方法的适用范围有一个较全面较深入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变式学习,学生的类比、迁移能力将会得到提升,就能较好地解决学完了例题仍不能解决与例题稍有偏差的习题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

【案例3】一道基本几何题的变式[苏科版七(上)教材]

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时表达出来的思路狭窄、应变能力差,往往与教师讲解时习惯于就题论题,缺少变式、缺失拓展不无关联。下面以一道基本几何题谈如何变式。

基本题:如图(1),在ABC中,∠ABC,∠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OC的度数。

变式1:如图(2),在ABC中,∠ABC,∠ACB的两个外角∠CBD、∠BCE的平分线相交于O点,∠A=40°, 求∠BOC’的度数。

变式2:如图(3),在ABC中,∠ABC内角,∠ACB的一个外角、∠ACD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A=40°,求∠B0C’度数。

变式3:由图(1)、(2)可发现∠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若∠A=100°,图(1)、(2)中∠BOC与∠BOC’之间还有这样的关系吗?若∠A=n°呢?为什么?

变式4:由图(1)(3)可发现∠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A=100°,图(1)(2)中∠BOC与∠BO’C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若∠A=100°呢?若∠A=n°呢?为什么?

这道几何题变易空间的构建方法如下:

变易维度1:

两条角平分线的夹角(1)两条内角平分线的夹角度数(2)两外角平分线的夹角度数(3)一条内角平分线、一条外角平分线的夹角的度数

变易维度2:

探索两夹角关系时∠A的度数(1)特殊值40°、100°(2)一般值n°

在学生认知能力可及的情况下,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习题变通,构建变易空间,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下重新认识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规律,帮助学生融会贯通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把能力、思想引向纵深。

变式理论内容丰富,实施途径形式多样。本文仅是我对变式理论及变式教学实践的粗浅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中国学习者的悖论,2001.

[2]徐汝成.马登理论及其对数学教学的启示,2002.

[3]鲍建生,黄荣金,易凌峰,顾泠沅.变式教学研究,2003.

[4]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2004.

[5]王静.变易理论教学研究,2006.

第5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反思 数学语言 课外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下,各级各类学校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探讨,课堂教学的研究以多种课型模式出现在教师们面前,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教师们自主开放课堂,吸纳百川,教师们自觉加入课程探讨,介入课堂评价,交流反思体会,做到教学相长,现将对一节数学公开课后的反思,得到的一些肤浅认识笔录于此,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广大同仁对数学教学的思考。

课案侧记:

这是一节二年级数学公开课。为了实现其教学目标,执教教师按预先设计的教学环节,利用多媒体出示了下列练习题。

命题:3根火柴可以摆一个三角形,18 根火柴可以摆多少个三角形?

生动手,进行探究学习,很快便有学生回答了老师的练习题。

众生:6个。列式:18/3=6(个),学生用事先准备好的小棒三根一组,摆放六个三角形。

教师对学生给予了充分肯定,于是想转入下一个环节。不想,这时有个学生却提出了不同意见说:老师,可以摆12个三角形。

这是也许是执教教师事先未预料的,面对这种局面,教师很事故的把这个问题抛向学生问:"同学门,你们说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对吗?"

众生:不对。(还夹杂着一片嘲笑声)

执教教师顺着学生的回答,间接的否定了学生的回答,又开始了他预先设计的教学。可是,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刚才积极发言的学生,再也没有发过一句言,也没有集中精力去听老师的上课,而是在摆弄手中的小棒。

下课后,我专门找来这位同学,询问他得出12个三角形的原因,于是他将18根小棒分成三组,先用六个小棒摆出一组三角形,并示范数给我看,我惊讶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接着我又详细的询问他们得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答案的原因,他气呼呼地说:"《小弥猴》故事书上讲过:在一个森林王国里,小猪和小猴为争吃一个香蕉。于是便用6根木棍摆三角形,谁摆的三角形多,香蕉便归谁,结果小猴便用上图取胜的,老师出的题目,18根火柴刚好可以分为三组,于是,我便那样回答了,再说老师出的题目上并没有明确指出是三根三根的单独摆,为什么不可以相连呢?书上小猴便取胜了,可我们的老师却说我们说错了,这节课真没劲。

这节课,执教教师突破了常见的引导学生应用背乘法口诀来解决低年级除法应用题教学问题的教学模式,而是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际的摆放探究,从而让学生从实际的操作中明确知识,成功的迈出了从传统型向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从课堂效应,我们不难看出开发探究的课堂会使学生兴趣盎然,真正的让生感受课堂教育的意义,这是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可取的一面。然而由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是为了完成其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我们也不难看出整过课堂依然有一只无形的黑手在牵引着学生,制约着学生,根据这节课执教教师构建的教学环节和出现的教学环节,我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值的得我们教育战线上的同仁去思考。

首先,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新课程理念下教学的基本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开发学生的想象,拓宽学生的思维,开启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节课上,最后发言的学生,可以说真正地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他们的思维从单一构建到整体联系,从平面感知到建立空间观念,能大胆的对老师的命题提出质疑,只要我们的执教教师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这一点,可以说会让学生一生受益无穷,可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预先设计的方案依旧限制教师按程序化的模式进行,学生的思维依旧被固定在老师设计好的思维空间,按部就班地去实现其教学目标,这样实际上依旧在限制了学生的发展,仍然激不起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我认为要真正地实现新课程理念下三维目标的整合,让我们的课堂变成真正的民主,真正的开放,真正的探究性学习,教师则要牢牢的把握其个别放射出来的火花。

第6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

案例教学法首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是指教师以教学案例为载体,在课堂上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学习目标的互动教学方法,最早被运用于法学教育中,后来成为法学、医学、商学等学科的教学模式,被学界称为哈佛模式【1】。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枯燥性,对于好奇心强的小学生来说,单纯地传授理论性的数学知识是十分困难的,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理想。利用科学、合理的案例,从小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排斥,而是充M热情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可以实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具体可在如下情况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的准备和应用两各方面具体阐述:

一、案例的准备

一个好的案例对案例教学的成功实施至关重要。一般而言,教师选择案例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一是真实可信原则。案例是为教学服务的,与教学理论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教学的目的又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我们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经过调查研究,可以结合学生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才有参与的积极性【2】。二是典型型原则。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具有触类旁通作用的,而不是单一地呈现同一类的教学内容,否则不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学习规律和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利用案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节课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的开始是否合理。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只是用简单、直白的叙述开始知识的讲解,学生的注意力没有很好地集中起来。很多学生还沉浸在课下的游戏中,教学效果自然就不好。所以,为了

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利用合理的案例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案例情境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在学习上下位置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案例情境。比如要讲授分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吃苹果的情景。例如,一个家庭有父母、2个孩子,将1个柚子切开分成4份,让每个家庭成员吃1份,每个人吃的柚子占总份数的比例多少呢?教师可以一边引导学生一边提问,然后引入分数的感念并讲解,这样学生可能会更容易接受,激发小学生的兴趣,积极地参与学习。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加强探究

小学生的天玩,而且对外界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中.小学生不可能做到40分钟都集中注意力听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还应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引入案例,引起

学生的关注,再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在学习lO的认识时,在学生明确10的位置、大小比较等问题后,引入案例:一个星期天,小明准备去看望奶奶,给奶奶带点什么呢?对了,这里有10个苹果,给奶奶带去,但是一个袋子装不下,就把1O个苹果分别装到4个袋子里,怎么装这10个苹果才最合理呢?教师的提问将有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思考,有助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开展教学

很多学生认为数学知识是枯燥、无聊的,不愿意学习数学,而且传统的数学教学是以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及大量习题为主的,数学教学脱离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数学知识是来源于生活的,教师应注重生活化案例的引用,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思维锻炼,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更好地学习.生活中数学案例的引用. 能够使学生的数学意识逐渐增强,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生活中的事物,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3】。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乘法除法时,可以利用打扫卫生的场景,假设一名学生一天乱扔一张废纸。那么一个学校一年会产生多少张废纸?这些废纸是由多少棵大树做成?这样不仅能增加该题的趣味性.还让学生接受了不乱扔废纸的思想.

4、利用多媒体展示案例促进教学开展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长期使用这种枯燥的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渐渐产生抵触和厌烦,不利于教学效果的实现。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开始广泛应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资料为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案例内容感兴趣,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4】。在学习前后位置关系时,教师先让学生们初步体验前后的位置和顺序,然后利用多媒体引入案例:小动物赛跑,小鹿、小狐狸、小白兔、小蜗牛参加赛跑,起跑后不久,它们的位置发生了怎样的改变?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现在小鹿跑在最前面,它后面有哪些小动物?谁第二?小白兔跑第几?小蜗牛跑第几?如果比赛继续进行,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通过多媒体展示动画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加强兴趣,从而积极地开展学习。

三.结束语

数学是小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应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积极作用,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案例,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许燕频. 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论》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7,25(3):120-121

【2】谢袢.浅谈案例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法课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0,12(6):25―26.

【3】周旭芬.谈小学数学课中如何运用延伸与拓展[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2,24(1):38―39.

【4】杨建国.案例教学法在开放教育中的应用[J]。发展,2011.18(1):88―89.

第7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学案导学 ;案例分析

一、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概述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模式指的是以导学为途径、以学生自学为主体、以老师引导为主导、以“导学案”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在对数学教材深入研究的前提下,根据学习重点来编制导学案。学生按照设计学案来阅读教材并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提出见解或观点,与老师共同学习研究。“导学案”作为“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载体,是教和学之间沟通的纽带,在自主学习、点评展示、复结、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培养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一方面反映了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新课改理念,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学环境,针对学生的特点建立起自主管理的导学机制。另一方面,“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充分的落实了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的长久发展。教学中,通过培养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促使他们养成善于提问的意识,从而探索出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途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例析

1.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1) 课前预习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高中新课程学习之前下发导学案,在导学案所设计问题的引导下,进行教材自学和实验的探究,让学生在课前预习阶段发现问题,并进行导学案的填写,做完和课堂教学有关的基础检测题,同时用特殊的符号将疑难问题标出。高中教师在课前也可以将学案收起来批阅,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对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明确,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2)课堂教学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课堂教学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主要如下:首先是在学生预习导学案和课本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向学生提问一些基础内容,对学生的自学情况进行了解。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对自学过程中归纳的疑难问题分析讨论,选出代表进行总结和报告,表达本小组成员对问题的见解,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接着,教师编制一些较好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对学生巩固和掌握新知识有很大帮助,还可以减轻学生的课后任务。然后,在例题做完后,引导学生对例题本质进行剖析和反思,总结规律并提炼方法。同时,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组织学生在一定时间里独立完成习题测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惯。最后是课堂小结,促使学生对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在哪些数学方法和思想上有收获,是不是完成了教学目标,数学学习中出现的问题是不是都已经解决,从哪些方面来完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途径,结合自学情况,发现自己哪方面有进步等等。在学生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可以形成清晰的知识脉络和知识体系,逐步提高学习能力。

(3)课后巩固阶段“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施。

在高中数学课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所学新知识和导学案进行整理、消化、归纳和补充,然后要求学生将数学错题写在专门的错题本子上,从而能进行及时的总结和复习,对所学知识进行较好的巩固。另外,教师应该定期将学生的错题本和导学案收起来,进行仔细的批阅,针对导学案上所展现出的问题以及课堂教学中没有解答的普遍问题,及时的进行讲解和指导,从而使得“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具有较好的实效性。

2.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高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案例比较广泛,本文主要对向量有关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1)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背景的教学。学习目标是促使学生理解平面向量的背景、几何表示和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分析、观察和类比能力。在平面向量的问题探究中,首先创设一定的情境,如猫抓老鼠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形象的思考与向量有关的问题;其次,引导学生形成向量概念,让他们思考时间、年龄、体积和面积等是否属于向量;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向量例题,在学生自主思考和练习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同时组织学生在课后完成目标检测。最后是总结反思,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价,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不断提升学习能力。

(2)向量的几何意义及减法运算。目标是让学生对相反向量的含义进行了解,学会向量的减法运算。在问题探究中,首先让学生复习向量加法运算,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法则进行回顾。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向量有没有减法运算?如何理解?在学生发散思维思考的基础上,引出相反向量的概念,从而掌握向量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然后通过典型例题巩固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并组织他们进行目标检测。最后引导学生对向量减法相关知识进行总结,进一步加深掌握,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三、结语本文结合新课程教育理念,对高中数学中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究。首先讨论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概念和基本思想,然后从课前预习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堂巩固阶段三方面分析了此教学模式的实施方法,最后分析了与向量教学有关的两个教学案例,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这对于改进高中数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白淲良:初中数学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新课程学习, 2012年第6期

第8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研究

教育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在社会发展中占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随着教育改革的力度加大,高校中的学生数量逐步增多,为了保障高校中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教育,国家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目前高校最大的教学难点是数学,主要因为高校中数学内容升级,从基础转变为高等数学内容更难,并且高校数学大部分还保持着传统数学的教学方法,在较难的内容中添加了枯燥感,导致学生在数学课往往兴致缺失,缺乏学习动力。经过实践研究发现,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将以上问题进行解决,其中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加数学的趣味性,辅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学生更好的对数学知识进行吸收。

1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最早出现在工商管理学科中,一经推出便得到一片好评。近些年经过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与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并在众多学科中得到了有效应用。案例教学的与其名字一样主要以案例为主,而案例需要根据教学目的以及理论依据来选择,教师可以使用案例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这种方法对于数学这类理论性强的科目尤为适用。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课堂贴合内容含义突出的案例,引导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理解,然后就案例中的问题组织学生互相讨论,以这样灵活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与问题分析能力,将学习数学变为一种乐趣,让学生不再抵触。

2 案例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价值

2.1 促进师生关系

通过案例教学师生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分析案例时起主导地位,老师加以补充,多次进行,学生会产生好学好问的心理。老师选择好的案例与学生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提高了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同时也促进了师生关系。

2.2 提高数学分析能力

案例教学只是把抽象的数学理念生活化,实际化。缩短了数学理论脱离生活的差距,使学生通过实际更好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理解数学的木质,看清数学的真谛,通过长时间的练习自己勇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3 案例教学在高校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分析

数学中的知识十分难懂,其中的各种数学算法相互交叉,环环相扣,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存在一定难度。而案例教学可以十分有效的将数学学习的困难程度降低,案例教学以案例为教学中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内容制定教学案例,使用很逼真的案例去加强对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且因为案例普遍贴近生活,所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学会的知识不会轻易忘记。

3.1 案例的编写与挑选

在案例教W中,案例是教学核心,适合的教案,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并通过自身思考来分析知识内容,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所以案例的编写与挑选十分重要,需要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所用案例深入分析,研究案例是否能将教学知识全面展现给学生,如果课本中的案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学习,教师可直接使用其开展教学,并在教学当中适当的加以生动语言与同学形成互动,简化难懂的数学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与吸。但如果手中的案例内容不够清晰全面,教学中心不明,教师也可以选择进行案例更换或者自主编写案例,以加深学生对教学案例的印象,辅助数学教学顺利进行。以高等数学中“函数的极限”一课为例:学生经过初中与高中的数学学习对函数并不陌生,但对“极限”一词却无法更清楚的理解,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使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案例辅助学生学习,比如以一根绳子为例,如果将绳子不断对折,会发生什么?学生普遍会回答绳子会越来越短,教师接下来引导,虽然没有准确的数字可以将其说明,但如果绳子折到末尾,会出现什么?这是学生自然而然会将其与极限联系在一起。以上例子仅实用简单的案例便让学生快速将难懂的极限概念清楚理解,这便是案例教学中适当案例的教学效果,对于课堂效率与理论知识的学习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3.2 灵活使用教学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便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兴趣中逐渐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快乐,并最终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数学学习思维。目前学生们之所以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主要与学不懂、学不会这些固定思维有关,如果教师在这样的环境下实行单一的案例教学,对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效果也不会太好,并且容易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出现进行困难等问题。而想要充分将案例的效果发挥出现,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案例,根据当前不同的教学情况,从学生较为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并准备多个案例,试探性教学并从中寻找摸清学生当前学习规律,从根本上效果学生的学不会、听不懂思想。

3.3 案例分析与理论紧密结合

一堂成功的案例教学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在案例教学过程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清晰的思维,在学生分析案例时,给予适当提示,在学生准确掌握案例内容时加以鼓励,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学生案例分析受阻时,教师可以首先对学生的部分想法进行肯定随后及时引导和补充,避免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消极情绪。在案例教学中最终要的是教师不能过度重视案例而将理论搁置一边,需要充分将两者结合,不断从每一次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对下一次教学进行改进,防止学生过度钻研案例而忽视理论知识,出现案例学习与理论学习脱节的问题。

结束语

当今我国更需要的是全能型人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案例分析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仅只让学生学会了数学的知识,也让数学应用于生活且更高于生活,同时也为我国造就了更多敢于面对挑战,解决问题的人才。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只要有一个不留神就落在别人的后面,而将案例分析应用于数学教学中,大大提高了我们比学赶帮超的精神,也为我们国家输送了更多人才。

参考文献

[1]邬远林.案例教学法在中西医结合儿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6(22).

第9篇:数学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专业;高等教学;案例教学

1高等数学课程教学效果较差的原因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普遍较差,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都不尽相同,存在较大的差异性。第二,教学计划不科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学进度过快,教学内容过多,学生难以消化和吸收。第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疲于应付,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系统性指导。第四,学生没有学习兴趣,认为高等数学难学,概念较多,计算量较大,难以理解,没有意识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第五,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脱钩,教学方式单一。

2实施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能够从设计好的教学情境中客观反映出教学内容与要求,这是一种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教学模式,能够设计出生动又贴近实际的数学情境,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讨论交流中来,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和见解,建立出最贴切的数学模型。案例教学法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结合,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第一,使数学学习情境具体化。案例教学法使教学情境更贴近生活实际,使现实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让学生能在学习和研究中深刻了解到高等数学的重要性,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数学。第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案例教学法能够将枯燥、抽象的数学概念和原理变得生动化,让学生了解概念的意义和来源,避免产生负面的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第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使教学模式多样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大幅提升。

3实施案例教学需遵循的原则

3.1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是指要在教学案例中设置合适的课时数,并依据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案例,其中,讨论环节应占整个课时比的20%。

3.2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要对接触到的数学概念进行细化,然后让学生进行资料查阅。在布置案例的过程中,要有计划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将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概念应用到教学案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3适用性原则

适用性原则是指选择的教学案例要浅显易懂,使学生能快速消化吸收,能够学以致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在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案例的选择要尽量贴近现实,不易选择理解难度较大的案例。

4经济管理类高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4.1更新教学理念,改良教学内容

不同学生的素质和学习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如果继续沿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在教学标准和要求上就会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教学原则相违背,会直接影响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不利于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将学习内容划分为基本学习内容和高标准学习内容,基本学习内容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掌握,高标准学习内容可让基础较好的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教师要突破高等数学课程上的编排限制,课程难度要由浅入深,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习效果。

4.2引入高数典故,培养学习兴趣

高等数学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如果课堂教学氛围过于沉闷,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为了缓和这种教学氛围,教师要改变原有的教学策略,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度引入些许数学典故,如陈景润刻苦钻研数学定理、哈密斯对四元数的研究贡献、微积分理论的诞生,这种情感力量可以成为学生学习高数的动力,会使学生对高等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4.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建立课程体系

高等数学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性学科,因此,要全面提高高等数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高等数学的授课内容和知识体系。教师要对高等数学的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和教学工具进行详细研究,逐步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