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P键词: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教学作用;有效策略;行思
小学阶段是学生们正式接受数学学习的基础阶段,所以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们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为他们今后更深层次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学习基础。数学学习课程并不是一个单一、呆板的过程,学生们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创新和探究才能深入学习数学知识,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一、对于小学数学开放题思考
小学数学开放题指的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数学问题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即让学生们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可以运用自身逻辑思维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并正确解答这一问题,进而使得学生们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习惯,以此帮助学生们以高度的学习热情真正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可以说数学开放题是一种具有培养价值的教学方式,它可以根据教师出题的特点来相应的培养学生们灵活、开放、创新以及发散逻辑思维等学习能力,让学生们得以摆脱传统的“被动学习”状态,进而积极的参与到小学数学学习中,从而达到理想中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有效策略
1.依托教材,进行循序渐进的渗透
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设立开放数学题目的目的是要引导学生们在解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的发散自身的逻辑思维,利用开放性的学习理念来对数学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进而使得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更具挑战性,而学生们也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内容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创设和展开的,所以教师在设计开放性数学问题的时候也应该要结合教材内容,在学生们所学内容的基础之上优化和提高数学问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这样才能使得学生们在合理的数学题目中不断的应用自身所学的数学知识,而又在探究的过程中更好的消化和巩固学习内容,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学习与“长方形周长运算”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向像学生们普及长方形的概念知识以及它的运算法则,在这之后教师便可以设计相应的开放题目如:学校准备新建一个长方形水池,该水池长是6M,周长是36M,如果学校想在这个水池中央设立一个长为3M的鱼缸,并保证这鱼缸是整个水池周长的一半,那么请问学校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和位置来建设水池中的浴缸呢?这样的数学问题不仅具备一定的趣味性而且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探究欲望,进而使得学生们可以根据教师给出的已知和未知条件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答。
2.全方位深入思考,做到举一反三
开放题最大的特点便是它的解答方式并不是单一的,而且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快速的解答出数学题目。在这基础上教师要是想充分利用开放数学题目来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树立正确的思考和探究意识,让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同一数学问题,而又在思考阶段找到相应的解答技巧,这样学生们便可以在下次再碰到同一题型的时候只需要直接按照类似的方法进行“举一反三”,由此一来便可以大大推动学生们解题效率的发展,使得学生们解答数学题目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例如,在学习了与“乘除法”相关的内容之后,教师首先可以给学生们缫坏朗分基础的数学题目,如:1000克的花生可以榨出30KG的花生油,现在榨油厂里有花生4000克,那么请问一共可以榨出几千克的油呢?这道题目十分简单,只要运用基础理论知识很快便能够解答出来,而从开放性的角度教师便可以改变其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通过现在榨油厂里已经炸出120KG的花生油,请问榨油厂原来一共有多少克花生等方式来改变数学题型,以此让学生们跟随着条件的变换不断发散自身逻辑思维,由此借助开放题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综合学习能力。
3.实现开放题与现实生活的巧结合
数学是学生们在生活中也要广泛应用到的一项技能,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们创设一定的生活学习情境,以此帮助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应用自身生活经验和学习技能相结合的方式来更快的理解学习内容,而在开放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题目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并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买票、买菜、购物等方式来设计开放题目,让学生们能够直观的在生活情境中检查自身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
三、结语
总的来说,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极强的学习科目,教师必须要积极的利用开放题的方式来发散学生们的逻辑思维,引导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高效的思考和探究,进而不断推动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63-01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趣味性不强。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每节课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数学应用题解析的难度较大,因而无法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长期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的教学现状下,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教学的秩序化也不能得到保障,这些都不利于应用题教学的有序开展。
2、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非常重要,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平等。新课标教学下,要求教师将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要求无法得到落实,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几乎为零,学生也习惯性的接受了教师的讲解,这些都使得数学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需学会分析题干,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减轻解题的难度,因此,教学工作者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来提高和促进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析水平。
1、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对于应用题来说,审题才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如果出现偏差,自然无法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但是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使得解题思路错误,或者产生审题恐惧,导致对题目无从下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却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就是对题目的理解,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这是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基础。数学应用题的语言表达相对精确,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学生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能加减字数而且还要通过精读细读分析清楚解题需要的条件以及数量的关系。
举个例子:小明和哥哥帮农场摘苹果,哥哥摘了5筐,小明摘了3筐,他们一共摘了几框?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就很好理解,小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把两个数字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个基础还会有稍微难一点的问题,例如:小明和哥哥帮农场摘苹果,哥哥摘了5筐,小明比哥哥少摘了2筐,小明和哥哥一共摘了几筐?这里的数量关系就有些复杂,如果有些学生不认真读题,就会混淆条件的关系,看到两个数字就惯性思维用加法来计算,最后得到的自然就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利用这样的例子来深入分析,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数学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就是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喜欢按照老师的公式进行,老师讲过的就会做,但是稍微有变化就无所适从,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目的不能只是单纯的获得结果,或者死板的套用公式,而是要形成一种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型的多变性,通过扩编、改编等形式组织出能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新题型。
比如: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几个?对于这道题就可以改编为(1)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百分之几?(2)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百分之几?(3)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1/4,蓝气球有多少个?(4)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1/5,蓝气球有多少个?这种变式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也是数学教育价值所在。
3、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之中,正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的引入必须要符合课堂的需要。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度的引入视频或者画面创设意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直接给出学生一个游乐场的视频,然后给出这样的一组数据:学校组织全校900名师生去游乐场,每辆校车可以乘坐48人,游乐场的门票是50元,一年级有98人,学校距离游乐场有20公里等等。在这个视频中,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游乐场的意境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给出的数据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这就让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数学教学的载体是数学课堂,但是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还应该包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课后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等。在一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想想课堂上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做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用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也是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策略。多进行这种形式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套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热情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教师需客观的进行新课标的分析,按照当前的教学大纲来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一、小学数学信息题的基本内涵与教学价值
所谓小学数学信息题,概括起来讲有三点:一是要突出“信息”二字,即它应能向学生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生活常识、生产实际等方面的信息;二是要具有数学学科的特点,寓抽象性、逻辑性和应用性于一体,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三是要能符合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它不是知识、生活常识、生产实际等信息的简单堆积,而是融丰富的知识、常识等与数学思想方法技巧于一体,有利于小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信息及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而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小学数学信息题往往是为了实现数学教学的各项要求而设计的,在实际教学中或多或少地起着一定的作用。它通常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知识功能
通过小学数学信息题的学习,将学生引入学习新知识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有助于学生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掌握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获得必要的技能、技巧,这是数学信息题的知识功能。
2、导向功能
小学数学信息题的使用往往对教和学都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它能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和执行《数学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认真研制数学习题,把学生的视野由书内引向书外、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校内引向社会,从而促使学生养成多读书、勤积累、善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3、教育功能
数学的育人主要是通过数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小学数学信息题的使用,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定水平的目的性、方向性、确定性和辨别性,有助于学生数学观念的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
4、拓展功能
由于数学信息题中包含了课本中没有的知识、常识等新信息,蕴含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因此,它能有力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学生的思维由平面拓展到空间。
5、激趣功能
小学数学信息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这类题很多是以介绍数学史料等有关数学背景知识的形式出现的,能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到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初步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而有力地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二、小学数学信息题的常见类型
小学数学信息题有多种分类方法,比如,既可从信息获取方式上来分,也可从信息内容上来分,还可从信息表达形式上来分。鉴于信息表达形式在数学教学中的普遍存在性,本文作如下分类。
1、文字信息题
文字信息题是一种用语言文字表达信息的数学题。这类题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例如,教过“比的意义”后,可向学生提供下列信息,让学生寻找合适的量,并说一说这些量之间的比。
信息:小云今年12岁,是立新小学五甲班学生,该班共有45个学生;
小云爸爸今年40岁,在某公司上班,年薪18000元;
小云妈妈每月工资1200元,她所在单位有职工20人。
这样的题能使学生在利用已知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并提出多种多样的问题,从而有助于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符号信息题
符号信息题是一种用数学符号来表达信息的数学题。比如,在教完轴对称图形后,可以给学生出示如下信息题:下列符号具有轴对称性的有哪些?说一说各有多少条对称轴?A E T K N M ω ∞ ∩ ∑≈ @ $ ×。这样的题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索等能力,又为学生今后的数学学习埋下伏笔。
3、数式信息题
这是一种用数与式来表达某种信息的数学题。例如,教“小数乘法”时,可设计如下的数学信息题:根据积的小数位数,在因数上点上小数点,使算式成立:724×303=219.372。算式中隐含了两个因数的小数位数之和是3这一信息。由于积的小数点已定位,因数是几位小数就会有多种情况,可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像、推理,作出多种解答。这样的信息题富有挑战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4、表格信息题
表格信息题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来表示某种信息的一种数学题。比如,教学“平均数”问题时,即可出示如下的表格信息题让学生思考。
右表是小明某次考试的成绩单,由于不小心将成绩单弄脏了,你能将小明原有的真实成绩还原吗?
这样的题充分体现了“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这一要求。
5、图形信息题
它是通过图形来表达某种信息的数学题。例如,教学“三角形分类”时,可打破教材旧框框,让学生观察分别只露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钝角、锐角的三幅图形,并判断它们分别是什么三角形。
此案例中最后一幅图的问题解答(答案多样性),突破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有力地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题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了他们学习的过程。
三、小学数学信息题的设计要求
编制小学数学信息题一般要遵循如下几个基本原则。
1、开放性
小学数学信息题本身要有助于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设计小学数学信息题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基础等方面考虑,克服不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做法,做到有的放矢。也就是说,对同一知识点,应尽
可能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式设计信息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之中。
例如,教学“比例”时,我们设计了如下的开放性信息题让学生思考:有一次,甲、乙、丙三位朋友合乘一辆出租车,讲好大家分摊车费。甲在全程的1/3处下车,到了2/3处乙也下车了,最后丙一人坐到终点,共付90元。你认为甲、乙、丙应分别付给丙多少车费才算合理?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了如下的解法。
解法一:将全程三等分,这样甲、乙、丙分别走了这样的1份、2份、3份,共走了1+2+3=6(份),每走一份应付90÷6=15(元),故甲应付15元,乙应付15×2=30(元),丙应付15×3=45(元)。
解法二:开始的路程,付30元,甲、乙各拿出10元;中间的妻路程,付30元,乙、丙各拿15元;最后的1/3路程,付30元,应由丙承担。这样,甲付:10元;乙付:10+15=25(元);丙付:10+15+30=55(元)。
解法一只考虑了三人所走的路程,这是一种常规思维解法,持此种解法的学生是受到了课本中常规题的解法的定势影响的缘故。解法二既考虑了路程又考虑了每段路程的乘车人数,这是一个最合理的解法,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这样的题,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上述例子是教材中没有明确要求的内容,体现了“习题教学紧扣《数学课程标准》,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指导思想。这要求我们不能将学生局限于书本里,应拓宽视野,随时吸收新信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2、层次性
数学课练习的设计非常讲究梯度,要求依据儿童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拾级而上,逐步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数学信息题的设计也如此,要一层一层地开放,引导学生解答问题,使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比如,教学“梯形”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直角梯形等概念的认识,可针对直角梯形的特征设计如下具有层次性的信息题:这是一个你熟悉的图形,请你根据下列信息判断它是什么图形。(1)它是一个多边形;(2)它的内角和不超过360度;(3)它有一组对边不平行;(4)用两个一样的这种图形可以直接拼成一个长方形。
解这样的题,学生必须从第(1)条信息开始,逐条地顺次进行逐步推理,最终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直角梯形。
3、宽广性
数学信息题涉及的内容不仅应为学生所熟悉,而且知识面应当宽广,既有数学学科本身的知识,又有生活中的常识。
比如,学生学过分解质因数后,可让其思考如下的数学信息题:有一个数,请你根据下列信息猜一猜,这是一个什么数。(1)如果以厘米为单位,它可以是一个正常儿童的身高;(2)它只有两个质因数;(3)它有一个质因数是围棋棋盘上交叉点个数的约数(答案:133)。显然这样的信息题容量较大,学生不仅要应用数学知识,还要考虑日常生活、围棋(棋盘上交叉点个数为361=192)的有关常识,能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将来走上社会并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4、互补性
互补性是指学生根据信息题所提供的部分信息,就能先得出结论,从而由此得知信息题中所包含的原本不熟悉的其他知识信息。
比如,让学生进行如下的猜数学家活动:这是一个你比较熟悉的数学家的名字,请你根据下列信息猜一猜他是谁。(1)他是世界上伟大的数学家;(2)他的故乡是江苏省的某个地方;(3)他在数论方面作出了杰出贡献;(4)他的姓名与我国国名有一个字相同。学生往往根据(1)、(4)就能猜出这位数学家是华罗庚,但不少学生原本却不知道(2)、(3)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对华罗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增长了数学史方面的知识。
四、小学数学信息题的教学要求
一、提前梳理,找准典型易错处
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来说,除了最基础的加法和减法之外,比较具有探究意义的便是乘法和除法,而除法则又是在乘法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由此可见,乘法在数学这一课程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要想能够在各种数学题目中灵活运用乘法,首先必须要掌握最基本、最简单的“乘法口诀表”。随着学习阶段的不断上升,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也随之加深,不能让学生永远停留在“1×1=1,1×2=2”的简单计算中,应在已掌握乘法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其对相关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此外,小学数学教师要客观地看待数学错例。相关研究表明,在小学数学中提前向学生们讲述某知识点相关题目的易错点,能够起到“打预防针”的作用,使学生在做题时会格外注意这些易错点,认真计算,降低做题的错误率。相反,一味地ψ沤滩恼毡拘科地讲述无错误的例题,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麻痹心理,在做题时容易粗心大意,导致错误率不断上升。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人教版)这一具体教学内容中,教师在向学生讲解相关的概念和知识内容后可在黑板上列出与乘法分配律相关的计算题,并故意写出错误点让学生来分析。
教师:“同学们,刚才咱们已经学过了乘法分配律的相关知识,那么老师现在在黑板上写一道相关的计算题,请同学们来分析对不对。”
45×101-45
=45×100+1-45
=4500+1-45
=4501-45
=4456
学生:“不对,老师,不是这样算的,你在第一步那里少了个括号。”
教师:“是的,这位同学说得很对,这种算法是错误的,而这也是大家在做题目的时候容易犯的错误,有括号和没括号的区别是很大的,所以大家一定要在做题的时候格外细心和认真,避免出现这样没必要的错误。下面请这位同学把正确的解法写一遍。”
通过这样打破传统的错例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规避“雷区”的良好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二、错题对比,挖掘区别性错误
在各类数学题目中,很多题解答方式多种多样,这虽然有利于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以及思维探究能力,但同时也会导致解题方法错误的多样性或是在同一解题方法中因受其它方法的影响而出现多处错误,亦或是使解题方法复杂化,浪费解题时间。就好像学生正在采用某种方法解决某道数学题时,突发奇想结合其它方法一起解答该题,结果却越解越乱,最终偏离正轨。自主创新固然好,但太过“自作聪明”却也会容易使其在做题时“顾此失彼”,将题目的解法复杂化和错误化。因此,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时将同一种题型的多个错误点或复杂化解法进行比较,挖掘出区别性的错误,使学生能够以最正确、最简便的方法完成各种题型,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例如,当小学数学教师教授“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人教版)这一具体知识内容时,可将某相关题型的两种错误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对比教学。
教师:“同学们,“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这一章节的内容咱们也快学完了,但还是有部分同学还没有完全掌握各类定律,在面对要求进行简便运算的计算题时还是有点模棱两可,容易出现不该出现的错误。下面老师就小明同学的作业来给大家讲解一下。”例题内容如下:
①(25+10)×4=(25×4)×(10×4)=4000;
②(25+10)×4=25×4+10=100+4=104.
教师:“这两种就是大家在乘法分配率计算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首先看第一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明确指出了带数字进行分配计算时括号里的运算是不能改变的,可能因为概念和公式太多,很多同学就容易混淆,出现这样的错误。难道大家在吃饭时重新盛一碗饭用的就不是原来的碗了吗?”
小明:“哈哈,老师,我懂了。”
教师:“那再看第二种。把‘4’分配进括号计算的时候括号里面的加法是不变的,这个大家都明白,但是,就像起床穿衣物一样,不能光穿衣服不穿裤子呀,既然知道要用‘4’和‘25’相乘,那为什么要落下‘10’呢?”
小明:“嗯嗯,老师你这样解释我就明白了。”
以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比和总结出易错点,使学生在做题时轻松避免,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氛围,一举两得。
三、矫正方法,减少解题失误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数学时的好帮手,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过多地走“歪路”“错路”,指引学生正确的学习方向,同时还能进一步强化其攻克数学难关的能力,加快其解题速度,为其节省更多的学习时间。当然,教师应有技巧地利用错题,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出现错误时予以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同时还应注意照顾到学生的情绪,不能一看到学生出错就用类似“这道题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你还在犯同样的错,你怎么那么笨啊?”之类的话语直接严厉批评或嘲讽学生,这不仅会使师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教师应耐心地予以点拨,引导学生在错题中逐渐矫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减少其解题的失误性,加深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印象,使其学习数学的信心和能力同步提升。
例如,在“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人教版)中“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这一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黑板上列出相关的约算题并随机抽选学生进行解答。
教师:“小红,保留两位小数,4.581的约数是多少?”
小红:“4.58。”
教师:“很好,非常正确,那么5.995的约数又是多少呢?”
小红:“老师,这个我不是很确定,是5.90吗?”
教师:“没关系,虽然你回答错了,但你能勇于回答也是很好的。‘四舍五入’要求被约数的后一位若是等于或大于5则应向前进一位。”
小红:“是呀,可是‘9’向前进一位就是‘10’了,难道要继续往前进一位吗?”
教师:“没错,就是这样的,你还是很聪明的,只是对自己的信心不够,那根据你自己所想的方法,这个约数应该是多少呢?”
小红:“是6.00。”
教师:“非常正确,大家掌声鼓励一下。”
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就学生的错题进行循序渐进的耐心引导,不仅纠正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同时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有效促进其学习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审题能力
G623.5
在每次学生看到试卷上老师标记的错误之处时,很多小学生会立即知道自己哪里做错了,并且自己就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有些小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题时,可能还不明白为什么错,但老说一读题目,就立刻能反应过来。这样的错误,往往被家长和老师冠以“粗心、马虎”的帽子,小学生也理所当然的接收这一说法,细究原因,小学生独立完成作业或测试过程中,没有老师的提示,就会出现审题不清、计算错误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背后能够体现出小学生审题能力薄弱问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条件,只有提高审题能力,才能避免这种无谓的失误发生,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作用巨大。
一、让孩子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孩子在阅读过程中总伴随着玩玩具,吃零食的毛病,久而久之,便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无法认真阅读的毛病。阅读是解题的起点,是学生培养审题能力的关键一步,小学生只有认真阅读题目之后,才能J真审题,为解题做好充分的准备。那么,读题有哪些小技巧呢?
(1)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寻找适合的读题方法。老师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实际需求,调整读题的形式,比如说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允许默读,大声朗读,高年级的学生要求默读。在读题过程中,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不丢字,不漏字,不主观臆断,把题目读清楚、读明白。
(2)适当对题目做标记。在重点词句下面做标记,可以提醒小学生常见的解题陷阱,同时在做标记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阅读过程更加投入。
(3)培养学生图文结合的意识。数学题目中,有许多图文题目,图文结合是解题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图文的含义和联系,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小学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小学生的图文意识,对未来学习数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多动笔,划下题目重点
在小学生解应用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对题目中关键的条件、重要提示和问题划一下,能够对题目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和认识。这种方式能够弥补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感知粗略的缺点和不足,同时能够让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去粗取精,将条件和问题清晰的展现,避免被无关条件误导和干扰。比如说一道题目:“在市场有两车西瓜,第一车重500千克,比另一车重200千克,这两车西瓜总共有多重?”很多小学生的回答是500+200=700(千克),分析原因,是因为审题失误,将“比”字忽略掉了。如果训练小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对于敏感字眼“比”、“轻”等关键字加以突出,那么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对于文字的理解,理解数量关系,才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应用题多数以文字表述为主,在这样的题目中,训练的便是孩子将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学知识的能力,语言和文字是沟通术式与应用题的桥梁。其中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往往是一些关键词决定的。划一划,才能加深小学生对于这些数学术语的理解,对今后的解题才会有更大的帮助。
三、抽象题目具象化
在校学习的小学生们,没有任何社会阅历,对于自身没有清晰的认识,对专业的数学术语也很陌生。学校教育的不断深入过程中,对知识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思想不够成熟,对抽象化问题不能很好的理解,尤其是难度较大的数学科目,小学生容易被困难所击倒,对数学失去兴趣。所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象化对于引导小学生解决数学题目,培养数学兴趣至关重要。小学教育工作者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有效的数学题目,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比如说,教学数学问题“夏庄小学共有学生1263人,其中男生690人,女生多少人呢?”
我们按照下面的步骤将问题具体化:
(1)男同学先全部站起来,女同学再全部站起来,让学生了解到男生加女生就是班级的总人数,同理,全校男生加上全校女生,便是全校总人数;
(2)让同学们列出男生、女生、总人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3)启发学生解决具体问题。
通过这种方法,小学生会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有趣味性,而且非常贴近生活实际。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学习的乐趣,让孩子真正爱上数学。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所学知识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于今后解决此类题目,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四、强化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对于书本上的知识理解不够深入,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着动手实践,不但能增加对所学知识的印象,还能够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影响巨大。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老师不要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大胆让孩子们亲手去做,大胆尝试,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理解所学内容的实质。
比如说,在讲解圆的周长这章时,老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公式结论,而是让孩子们准备好半径为3厘米、4厘米的圆,让孩子们亲手曲梁圆的周长与半径的关系,分成小组得出最后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获得了团队协作的快乐,动手能力也有所提升,这样持之以恒的做下去,孩子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对于开发孩子的数学潜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思维的培养不是短期就能形成的,思维培训是在一段较长时间内的持续训练,才能让学生打破思维惯性和已有的审题习惯,站在全面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形成良好的审题能力。
五、结束语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肩负着中国崛起的重担。如何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美德、如何用人格魅力征服世界成为新一代青年的责任。小学生的审题习惯决定了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对于遇到的问题能够进行独立而正确的分析,并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是小学教育对当下小学生的要求。在培养审题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生要养成认真阅读、多动笔、划下题目重点等习惯,老师也要有意识的将抽象问题具体化、增加孩子们的动手机会等。本文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审题能力的培养做了针对性的回答,希望对教育事业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数学 高年级 探索题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46
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探究题目主要是指那些问题条件已经给出,需要学生经过观察、归纳、猜想、尝试以及探索才能得到解决方案的一类数学题目。探索性的题目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教师要合理运用探索性题目来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一、提供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教师在给出探究性的题目的同时也要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这样学生才能够对题目有全面的理解。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
师:我们之前学习了分数加减法运算规则和乘除法的运算规则,今天就来学习有关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提到四则混合运算,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整数的四则运算。
师:谁能给我们总结一下整数的四则运算规则?
生1:先进行乘除运算,再进行加减运算;如果有括号先计算括号里面的运算,然后计算括号外面的。
师:在进行分数的混合四则运算的时候也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请思考“6/13÷[7/11×(1-3/7)]”这道题如何解。
生2:先计算小括号里面的,要进行通分计算,然后计算中括号里面的乘法,最后计算除法。答案是33/26。
师:说得很好,以后再进行分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则。
在计算一些复杂的计算式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在回忆四则运算的基本法则的基础上探究和解决问题,学生的运算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二、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过程
探究性的题目与学生平时解决的数学题目不完全相同,需要学生熟练运用数学思想方法。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为例。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对圆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学习,了解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和面积计算公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道问题:在相同周长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中,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这道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
生1:涉及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这些知识点。
师:现在想想这道题目该如何解决呢?
生:设周长为2,长方形的宽和长分别为x、y,圆半径为r,则长方形:2(x+y)=2,x+y=1,面积=xy≤1/4(当且仅当x=y=1/2时取等号,正方形面积最大为1/4);圆:2×3.14×r=2,得r=1/3.14,面积=r×r×3.14=0.318471>0.25=1/4。所以圆的面积最大,正方形次之,长方形最小。
师:能够利用类比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非常棒!
学生在解决这道探究性的题目时需要用到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需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圆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进行回忆,然后再进行相应的计算,这个过程就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过程。
三、注重探究题目的课后反思
在解决探究性题目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总结的过程,帮助学生对知识点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归纳。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统计”的教学为例。
师:你们已经对统计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今天要解决的就是综合性的统计问题。我们分成两组来进行统计实践活动:一组统计班上男女同学的身高,并将结果用恰当的统计图表来表示,还要计算出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并将男女同学的身高和六年级学生的标准身高进行对比,计算班级的身高达标率。另一组对近一周来本地区早晚的平均气温进行统计,也需要用恰当的形式表示出来。
生1:我们组是对我们班男女同学的身高进行统计,统计结果是用柱状图来表示的,达标率则是用饼状图来表示的。
生2:我们组是对本地区的早晚气温的平均值进行统计的,统计结果是用折线图来表示的。
师:在对不同的数据进行统计的时候,只有选择合适的统计形式,才能将统计结果清晰地展现在大家的面前,这样才能够起到统计的作用。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学生对整个小学阶段的统计知识进行回忆,而学生在复结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在将来解决统计题目的时候就能够游刃有余。
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性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同,导致每个学生的数学能力不同。有些学生因为数学学习能力较强,能够熟练地掌握教师所讲述的知识内容,并将知识点应用到解题的过程中。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对数学知识点进行记忆,由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注定不能取得好的成效,他们在面对新的数学题目时往往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足够重视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培养,解决这一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每个学生的数学水平。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中的关键内容。
二、小学数学思维在教学中的体现
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的学习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过程、判断能力和综合能力。首先,数学的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前数学的教学过程已经不仅仅只是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让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然后再利用思维能力解决数学问题。如果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就很容易让学生养成不正确的学习方法,也就是前文中提到的利用“死记硬背”学习数学知识。其次,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体现在对数学知识的判断上。数学的发展过程本来就是在不断的质疑中发展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对教师课堂中讲述的知识点和课本上的知识内容及时提出质疑,然后及时解决问题。再次,数学的思维能力还体现在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利用自己的综合能力融合各个知识内容,然后再加入自己的思维意识去推理解决问题,因此,综合能力也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在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措施
新课程改革求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让他们能够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并且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提出问题且解决问题。所以,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学习的每一个步骤中,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方法。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数学学习中,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此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好奇心转变成学习中的求知欲,主动进行数学内容的学习,提升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不同三角形的内角进行测量,然后根据学生告知自己的两个角的度数推算出另一个角的度数,以此让学生产生疑惑:为什么老师能够准确说出另一个角的度数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三角形的内角和产生了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在这部分内容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意识。
2.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是培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有针对性地去思考某一数学问题,找到正确的解决方式,然后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中的提问内容,尽量以引导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最小公倍数的时候,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在最小公倍数中,除了各自特优的质因数之外还要找到共有的质因数呢?在过去的学习中,该知识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这一问题能够让学生主动去思考这个问题,在自己主动找到答案的同时提升思维能力。
3.注重知识点的联系
关键词:教学衔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评价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问题是数学教学改革中常被提起的一个话题,很多初一数学教师反映,从小学进入初中学习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着许多不适应,也出现一些原来在小学阶段数学成绩很好的学生,步入初中后,一下子学习成绩出现滑坡现象,甚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问题。学生厌学数学心理产生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教师,有来自于学生自身的智力及非智力因素,但是中小学数学教师没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学法指导上进行衔接,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笔者在调研中经常听中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从中感悟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差异,以及教学中出现断层的症结。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体会,谈如何有效关注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
一、要关注教学内容的衔接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和联系性,教学的最基本原理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进行教学,许多初中数学教师因为不熟悉小学数学的教材教法,在进行新知教学时,往往找不到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数学那些内容有直接的联系,因而就想当然认为学生这些知识是掌握好了,在数学新知教学中就不加复习铺垫直接引入新知。如有位初一数学教师在教《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浓度配置问题,例题中出现盐水的质量分数这一概念,教师就轻描淡写地规定为:盐水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这种规定是一种灌输,学生较难理解和接受。若教师熟悉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和教法,当例题中出现:盐水的质量分数是10%,这一语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说说,这里盐水质量分数的百分之十是指( )是()的10%。这一问就与小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教材教法相衔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就被调出来了,进而也就容易概括出上述的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初一数学教学的难点,初中教师如何才能做到在教学中与小学数学的衔接,首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经常看看小学数学的相关内容,经常听听小学高段数学教师的课,并与之开展研讨,每教到一个新的知识点,备课时先查与小学数学哪部分内容相衔接,有时也可以在复习导入环节中先复习与小学学过的,对本节课新知学习有联系的知识,如上面的《列方程应用题》教学时可先复习这样的口答题:(1)在80克盐水中加入20克水,盐占盐水的百分之几?(2)800克盐水的含盐率是10%,800克盐水中含盐多少克?
总之,关注数学教学内容衔接,要注意新知教学的复习导入,要以旧迎新促迁移,这个旧知可以是小学里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二、要关注教学方法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启发谈话法、引导探究法、练习法等,由于每节课教学内容相对于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少,小学教师在教法上采用探究学习的机会多,而初中数学教师由于数学课内容的偏多,在教法上更多的是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另外初一学生刚从小学上来,对教师采用讲授为主的教法,一时难以接受,会产生听不懂和厌学心理。因此,初一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注意用小学教学方法逐步过渡为讲授为主教法就显得很重要,如一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的形成教学,按小学的教法,通常是通过学生观察一组代数式,引导学生比较分类,再加以概括得出,而初中教师通常会自己用语言概括得出“含有一个未知数的一次等式”。显然后者的教学时间短,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是很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的。所以我们认为,初一的数学教师不要认为教学内容多,没办法完成就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可以先采用小步子、快节奏、多引导、重训练的教学方式。另外,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笔者常看到一些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过于婆婆妈妈,扶得多,放得少,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而一些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上却恰恰与之相反,即扶得少,放得多。这一教法的反差,使初一学生对学数学产生不适应现象。因此建议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和初一数学教师在教法上要走“中间地带”的教法――该扶则扶,该放则放。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衔接是提高中学教学效率的关键一环。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引导学生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过渡。
三、要关注学法指导的衔接
加强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方向性问题。中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上也存在着许多不注意衔接的问题。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大纲与教材没明确指出某节课要渗透什么数学思想方法,有的教师甚至于连什么叫数学思想方法也不知道,因而,容易忽视这一做法。数学思想方法是指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方法,一般具有较高层次性,但数学思想方法是动态的,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图示法、归纳法、对应法、转化法、化归法、分类法、列举法、假设法、方程法等,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在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来的,如消元法、代入法、函数法、集合法等,而且在初中阶段教学中,大纲在每一阶段教学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几类数学思想方法教学。
对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小学数学教师要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教学训练。在高段进行应用题复习时,利用题组变换加强训练,会取得较好效果。如要求学生用指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下列题组:
“全班有54人,(1)至(8)题关键句如下: 求女生人数。”
(1)男生人数比女生多6人(用图解法解)
(2)男生人数是女生的1.25倍(用对应法解)
(3)男生比女生的2倍少18人(用图解法或对应法解)
(4)男生增加6人后是女生的1.5倍(用转化法解)
(5)男生的2倍加上女生的3倍是132人(用消去法解)
(6)男生的3.5倍减去女生的2倍是67人(用方程法解)
在学生用指定方法解题时,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应加强指导,特别是对学生未掌握好的数学思想方法,应先做好复习准备,如第(5)题和第(6)题用消去法和方程法解,它们是在学生掌握消去法特征、解法以及掌握解稍复杂方程的基础上进行的。另外,应该指出,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有时需要多种数学思想方法的结合使用。例如上述各题的解答,每题都要用到演绎法,但须让学生知道主要运用什么数学思想方法。
用指定的数学思想方法解题,是为了巩固和形成数学思想方法。如果题组中的第一个公共条件,“全班有54人”改为“某班男生比女生多6人”,这样又可得到6道复杂的应用题。这时要求学生根据各题的结构特征,选择恰当的数学思想方法,独立解题,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的数学思想方法,又能让学生学会灵活应用数学思想方法,达到进一步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这种题组变换应用题的做法,减少板书,省时高效,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对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将起重要的作用。
初中数学教师在了解学生小学阶段数学思想方法的基础上,在平时进行新知教学和练习训练中,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如指导学生计算:“后面的分数,这里主要运用了归纳和演绎的数学思想方法,可对学生明确指出:找规律就是应用归纳法,应用规律填数主要是运用演绎法。而计算此题的结果则要运用裂项法,应先让学生理解什么叫裂项法。一种解题方法的形成,最好是引导学生自己概括,如先让学生观察填数,概括规律,运用方法。学生一旦掌握了归纳演绎数学思想方法,让其应用到具体的解题情景中,学生就会非常乐意。
中小学数学思想方法的互相衔接,是中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问题,是发展学生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
四、要关注教学评价的衔接
关注教学评价衔接主要指对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评价和解答数学题时的评价要注意衔接。教师评价态度和评价语是否使用得当,对学生的学习影响至关重大。中小学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存在着较大差异,小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较多地使用激励性评价语言,这与小学生心理特征和年龄有关,事实上适当的表扬对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有着促进作用,但是由于一些小学教师上课对学生较频繁地使用表扬手段,甚至于滥用表扬机制,使有些小学生进入初一后,面对初中教师那种很少表扬的接受性学习就难以适从,这也是导致中小学数学教学脱节的一个原因。另外小学数学教师对学生的解数学题的反馈更多的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或当堂完成、当天批改矫正的形式。这样能使多数学生知道自己每节课对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时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更是细致到位,每节课上好,作业总是马上批改,若有发现学生作业做不好就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直到教会学生掌握为止。而中学数学教师对于学生所做的课堂练习,由于内容较多,多数采用对答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学习成果,缺少有对正确作业的表扬和解题中错因的解释。有时对于布置的作业,学生完成不了,就让其带回家做,采取隔天上交、隔天批改的形式。这种教学评价形式,使一些学生及家长感到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负责任,对学生缺乏像小学教师那样的耐心和投入。而初中教师有时也感到冤枉,他们已经把很多时间投入到备好课、上好课上,但收效还是不大。教学需要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改革要立足于课堂评价内容和方式的衔接,要立足于精选教材内容、精心设计练习,采取恰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功,以此来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
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探讨研究的课题,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地开展实践与研究。以上从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方法、评价、学法指导四方面来谈如何有效关注中小学教学衔接问题,旨在让中小学数学教师,设身处地地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不断改进教学,不断地加强课堂教学的联系与衔接,以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建弘.小学数学教学心理学[J].初探,1994.7.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研究
应用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是最具备实际意义的,应用题来源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普通的数学题不同,需要学生不仅具备计算能力,同时还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随着新课程标注的改革,小学数学的应用题呈现出了多样化。在就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就要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当中注重知识的积累,打好基础,做好与初中数学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无法适当的处理逻辑与计算之间的关系。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既需要学生的逻辑能力,又需要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师当中要注意将学生两种能力结合在一起。但目前的教学当中,教师在处理这两者关系的同时面临着一定的问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有限,学生面对计算题的时候能够对计算题予以解决,但将文字编排到题目当中学生就不能够清楚的理解。很多时候教师运用大量的时间对学生进行讲解,但还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够进入状态,对应用题还存在疑惑,从而使教师在处理逻辑与计算之间的关系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2.高年级的应用题信息量相对较大。高年级的应用题与低年级的应用题不同,高年级的应用题在问题的设置上会包含一些隐含条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加大了难度。本来是简单的数学题,由于一些隐含条件使学生无法尽快的解答出来,需要通过思考分析,有的时候会让学生产生困惑。例如:学校共有200人,女生占总人数的45%,问男生有多少人?这样的问题在设置的时候,就转了一个弯,加大了应用题的难度。对于逻辑较强的学生,相对容易一些,对于逻辑较差的同学,在对问题的解决上就会困难一些,如果教师不能够适当的引导,就会使学生在这类问题上存疑,不利于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开展。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生活经验,无法将应用题带入到生活当中。其实在教学当中,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生活中的经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但是对于小学数学来说,这一教学方式并不适用。小学生的社会经验相对缺乏,将知识结合到生活实践只会加大了学生的学习难度,让学生对于应用题更加困惑,尤其是在小学六年级的教学中,在百分数的内容中,出现了税率等问题,这是小学生从来都没接触过的,是成年人的生活经验,而不是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小学生的学习来说十分困难,不仅不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使学生对应用题失去兴趣。
2.学习态度不明确,缺乏反思。小学生缺乏学习意识,日常的学习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相对于中学生而言,小学生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就只是单纯的老师讲什么就学习什么,学习的坦度不够明确。这就使学生在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反思。尤其是学生在面对自己做错的应用题时,错了就是错了,不会耐心的听教师的讲解,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日长的教学当中我们不难看到,很多学生错过的应用题,在日后的解答当中,这样的类型题还会出错。学生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小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缺乏准确的概念,也不能够及时的对自己学习进行反思,这也是应用题教学的当中的一大问题。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
(一)教师自身的方面
1.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想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首要的就是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巩固,能够减小学生解题时的疑惑。在教学当中,教师不能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的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再逐渐的带入到应用题当中,不能够跨越太大。如果W生连基础知识都不能掌握,那在应用题的解决上也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当中,受要的就是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2.设立适当的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办法之一,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学习之间的联系。但是在设置教学情境时也要十分的注意,太过复杂的情境只会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面临更多的问题。因此,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十分关键。教师在设置教学情境时,应当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尽快的计入思考问题的状态,主动的对数学问题进行探索。
(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生的学习当中是非常重要的,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教师在教学当中事半功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跟上老师的教学思路。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整体水平的到提高。学生对应用题有兴趣,就会主动的对应用题进行探索。其实应用题也是十分有趣的,通过解答应用题,能够使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得到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更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当中,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
2.积极的与学生互动。互动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不懂的题目进行讲解。同时教师和学生的互动能够使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活跃。当学生对问题不能解决时,也可以通过其他的学生来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结束语:
应用题是数学学习中重要的问题,也是难度相对大的问题,教师在数学教学当中要注意方式方法,用恰当的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当中出现的问题。适当的激励学生鼓励学生,不断的展开教学反思,在反思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做到不存疑,保证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正宇.提高低年级学生应用题的解题能力[J].教学探索,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