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语文教师观课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语文报杯 中学语文教学
“语文报杯”是全国中语会与语文报社联手举办的一项大型语文活动,是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品牌赛事。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学习,收获颇丰。本次大赛选手由来自全国各省市推荐的18位初中语文教师和15位高中语文教师组成,评委皆由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构成。三天时间,我们一共听了18节课,包括13节初中语文课、4节高中语文课和1节由全国知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执教的名师示范课——读报指导课,听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畅广元教授带来的“名师大讲堂”——《从文化学的视角看语文阅读教学》,观赏了“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课件展示。
本届大赛展示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指导课、读报指导课等各种课型。选手们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灵活巧妙的教学引导和节奏控制、圆润独到的学法指导、一丝不苟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等等,都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收获很大。专家们的现场点评更是精彩精到,畅广元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遗存问题的认识豁然开朗,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笔者将择其要阐述如下:
一 初中语文课要准确定位
大赛评委、现场点评专家、浙江语文名师褚树荣在做点评时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决定任务,学科决定目标,活动决定策略和内容。针对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语文基础的积累;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要把文本精读、语言品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语言丝丝入扣。同时,中学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内化方式的更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 课堂教学要有能够打动人心,心灵共颤的地方
语文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找到读者和作者心灵共颤的地方;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使这种心灵共颤最大化的程度。本次大赛中,四川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王晓霞老师在执教《满井游记》时抓住满井春色之美展开研读与讨论,并联系王观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领略“景美”和“情美”,进而讨论“写出如此美文的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找到了这种“心灵共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
上海的曹刚老师在执教《信客》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表现信客心理的典型语句:“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杭州高级中学的徐涛老师和长沙雅礼中学的王良老师分别在执教高中课文《祭十二郎文》和《陈情表》中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使台上台下的学生和老师潸然泪下,就是将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如此等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读”,读中感知,读中审美,读中传情,在师生共读中才能真正达成师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共颤”,也只有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三 课堂教学要重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近几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语文界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和谐课堂”、“本真课堂”、“三生课堂”(即生活、生态、生命课堂)的口号,要重视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评委专家、成都市中语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中语专委会学术委员王必成先生在现场点评中也进行了强调。但是,从本次大赛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是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朗读教学中抛开了对诗人处境和故事情境的把握,仅从情感上讨论语调、语速、重音,就失去了朗读表现的活水之源;另一方面,问题答案的设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如《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教学中对文脉和主旨的概括。还有对既定教学目标的急于达成,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感悟,忽视了学生由体验、感悟才能上升为认识的规律,如《满井游记》中对写景状物四个特点的分析,《台阶》中对父亲形象的理解,都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畅广元教授强调:在各环节的构想中要把知识内化作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内在需求,适当具体有效的引导,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知作为一切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途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增强体验,而教师要做的,则是运用教学智慧,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体验上升为认知。这样才是“本真课堂”,也只有基于这种认识,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四 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显缺失
关键字:个性化;初中语文;教学
一 语文教师开展个性化地教
个性化学习(Personalized Learning)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观,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核心与归宿。2007年1月4日,一个由英国政府委托的专家组了改革英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报告中,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便是“个性化学习”。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教育的人文化。
个性化语文教学,是师生双方之间的教学过程。尽管教学中需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应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初中语文个性化教学中,教师应开展好个性化的教。
二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让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参与的过程,成为真JE合作的相互作用过程,我们不要为新的教学方法而忧虑,也不能抛弃所有那些久经证明的传统教学模式,积
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学生与社会、与生活的距离,经常联系接触社会实际,从生活中来学习、思考,努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多样化学习方法,那样,教与学一定会更轻松愉快!
三 进行人文教育促进学习的进步
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其目的是人性而不是人力,教育不应该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事实上,这种人文性也恰是语文的本质
特征,人文精神就蕴含在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初中生这一阶段情感依赖性以及思维创造性,以语文作为载体,就可以将内在的人文精神外化为其自身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另一方面,《标准》中新的理念以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差异性、自主性和独立人格为前提,使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这就需要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和个性差异。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促使人文教育与个性化学发展。
四 和谐发展的教学策略的设计
传统的教学主要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较少考虑个体学生已有知识的存量水平;教学方法重教轻学,从而使得一代又一代孩子成为缺乏自主性和个性的标准“产品”。《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
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五 将个性化教学方法应用于教学之中
(一)尊重学生个性 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关注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近年来,语文教学中个性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智力发展与个性发展并重,正在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中学语文教学共同的培养方向,我们主张通过语文教育培养丰富的人性。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充分展示语文教师的人格的魅力。
1. 转变教育观念。语文教师要有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创新意识。一名好一的语文教师,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还要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是新时代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对语文教师来说。修养是教育的载:体,境界是教育的起点,人格是教育的风帆。
2. 保持一颗爱心。陶行知先生提倡爱:满天下,鲁迅先生强调教育植根于爱。有了-教育的爱,语文教师才能尊重每一个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下。学生才会:抬起头来走路,微笑着面对语文教师,语文:课堂上才会出现畅所欲言、群情激昂的景象。
3. 富有生活情趣。初中语文教师工作:忙,压力大,非常辛苦。我们要善待自己,有:自己独特的爱好,追寻生活的乐趣。一个有生活情趣的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就会:不自觉地派上用场。
(三)贯彻审美教育。审美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能使受教育者获得知:识,锻炼意志,生成美德。通过语文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有其固有的优势和长处,这是其他任何美育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四)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语文教材蕴涵了大量的心理素质教育内容,特别是古今大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摆脱狭隘,宽阔胸怀。看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岳阳楼记》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定会顿生一股豪情。语文教学中渗透着心理教育,能有效去除心理健康课的人为痕迹,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既增强了语文学科的魅力,又贴近了学生的心理,这正是语文课追求的理想境界。
结语:
所谓个性化的语文教学是指以个性化的教学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具有的个性化的敦和学的共同活动。具体地说,就是在实际语文教学工作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现念,遵从学生个性发展的宗旨,选择个性化的教学中介,通过语文教师具有个性化的教学组织和引导,注重阒材施教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与教师个性化的教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 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一、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开发
从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语文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实践活动资源,语文教师应有强烈的开发意识。
(一)自然性资源开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宇宙万象是语文实践活动取之不尽的源泉。笔者的家乡――嵩县,历史悠久、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都很丰富:陆浑湖、白云山、天池山、两程故里……带着学生去亲近、去体会。在青山、蓝天、白云间,在竹海、桃园中,在百鸟争鸣的音韵里,学生观察着、感悟着,他们发现着大自然的神奇,领略着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他们想把这一切表达出来,就象课本中的美文,于是他们尝试着说,尝试着写。这些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二)社会性资源开发。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社会性资源指的是生活中的生产劳动和人际关系,语文学科以认识社会为主线,沿着“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思路,实践活动可以以此作为资源,让学生去工厂、农村、部队、企事业单位……在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体验不同的生活。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人文性资源开发。人文性资源,指文化世界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栏、各种标牌广告等,都可以成为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人文性资源。
二、初中语文实践活动教学资源的利用
语文教育实践性的特点,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重大突破。教师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考虑初中学生形象思维活跃、表现欲旺盛、好胜心强的特点,遵循学生亲历亲为、自主发展、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等原则,沟通课堂内外,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不同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等。这些资源的利用可以形式多样,目的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全面发展听说读写能力。讲故事、演讲,辩论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敏捷性;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写字比赛,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写错别字的原因;查字典,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警句收集、报刊摘要等,可以训练学生概括能力及辩证思维能力;手抄报、课本剧,可以发挥学生专长,发展个性……
(二)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教师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自然、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机会。
联系生活学语文。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自然科学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有他们无限的遐想。这时不妨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会等。如指导学生对本地区水资源利用进行调查,分组分工查找有关文献资料,采访有关人士,进行比较分析,了解本地水源的特点和问题,邀请专家指导,写出调查报告,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等系列活动。这样做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没学,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的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模式,把学生引入“社会规范用字”的实践活动中,去翻阅书报杂志,考辨大街小巷匾额的用字,区分正误,编订《勘误表》。
关键词:爱心感化激发兴趣主体参与课堂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体,坚持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但是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个怪象:教师讲得淋漓尽致,学生却昏昏然,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水平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如何使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对语学、乐学,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坐下来认真研讨的话题。
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一、将爱洒向每一个学生
当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强调师生的互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必须记住用爱去唤醒他们。为此,笔者建立了“语文学习互助组”,有效地给学生搭建了互相帮助的平台,让他们在班级大集体中感悟知识与情感。笔者认为,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对班级落后的学生,要经常换位思考,在进行课堂提问时,要以褒奖为主,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样他们在课堂上能注意力更加集中,“开小差”现象会减少;对勉强听课的学生寓爱于严,以爱心抚慰他们的心灵,逐渐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能,激发他们尘封的天资,真正实现爱心感化方针,使得他们爱学语文、会学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老师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适度放松,督促他们全身心进入课堂教学的始终,做到与学生情情相融,心心相印,让学生肌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感知感觉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和学生一起进入和谐合一的境界。
二、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老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连续带了几届初三,笔者深知,到高年级再去调动兴趣就很难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应从基础年级开始。
一般来讲,刚升入初中的孩子好动,对新事物有好奇心,我努力希望把他们的这种热情尽量保持长久,开始尝试把综合性活动真正地搞起来。同时还利用语文辅导的自习课增加了一些和语文课有关联的学生感兴趣的其他语文活动,比如为配合名著导读,我们组织了“故事大王”的故事会和读书报告会;为保持初一新生朗读的兴趣和热情,我们配合着散文单元的学习,分别组织了一次课内和一次课外诗歌散文的朗诵比赛;为开拓学生的眼界,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感悟和思考社会,我们还组织了一次“追星现象之我见”的辩论会。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我指导学生自己准备,自己主持,自己评选。此类活动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也使他们勇于在公众面前进行自我表达。每次活动结束后,总是有很多学生争着预定要当下次的主持人和评委。有学生在送我的贺年卡中也说:“老师,谢谢您为我们组织了那么多的活动,我喜欢上您的课!”让学生爱上语文,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这应该是提高教学行为有效性的首要一点。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对文本进行积极自主的阅读欣赏。在具体操作时,让学生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阅读,促使他们专心致志地阅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生活底蕴对于初中生而言,是书面的,是间接的,学生要真正理解作品的深刻含义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干预、指导。
当然,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积极鼓励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本的内容要有质疑创新的意识,让他们在阅读欣赏中寻求答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在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
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实课堂教学内涵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但如果流于形式,耍耍花样,只能降低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时要注意:
首先,要最佳地呈现教学内容。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知识有一个清晰、感性的理解,这时候呈现有关的图片、效果图,会很有效。
关键词: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综合利用;教学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139-0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与城市的教育背景和教育水平相比,农村地区的人文资源存在着相对薄弱的现象,随着农村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总数不断增加,在农村中的教育水平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应该对农村中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逐步缩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学差距,促进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主动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使用,使农村的资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一、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资源分析
农村是一部完善的百科全书,在组织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应该对农村语文教学的资源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使用。农村之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可以在整体上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自然界中的语文资源,在农村之中的大自然和地理环境有着独特的风光,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初中教材的写作对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乡村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让学生在观察自然环境的时候,有惊喜的发现。在观察的过程之中,菜畦、田垄、耕牛、水井、杂草、野花、炊烟、稻场、果园、竹林、石路、篱笆、板桥、小溪、水库、池塘、炊烟、草场、犬吠、蛙噪、鸟啼、鸡鸣、虫吟等都可以成为如诗如画的文字,在阅读的过程中和学生自身的感受相结合,产生赏心悦目和自然亲切的效果。第二是农村独特的人文环境,例如,正月中舞龙灯、要划船,端午节中的包粽子等民风民俗,还可以让学生对身边发生的时事进行观察,对三农问题、农村税费改革问题、留守子女、农村公路建设、电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等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让这些内容成为在语文的教学之中能够利用的资源。教师在介绍农村的优美景色同时,还可以对文人掌故进行讲解,使学生积累丰富的历史底蕴,加深学生对农村的热爱。第三是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身资源,在农村中学语文资源紧张的时候,应该重视对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坚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主导性地位,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语文课程的资源结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二、对农村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必要性和途径
在对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时候,应该加强教师对农村校内外资源的有效利用,避免很多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产生畏难情绪的现象。如果教师仅仅将书本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机械、繁琐和枯燥的记忆,使农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想力受到严重的限制,使学生产生了厌恶语文课程的消极情绪,阻碍了农村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教师应当寻找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途径,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习惯。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对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的时候,通常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遵守语文教学规律,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对学生身边的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加强对学生进行的听、说方面的训练。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之中明确指出了,语文课程应该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发展和形成,不断开阔学生对语文的运用和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形成强烈的资源利用意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最终展开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在农村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该针对乡村的语言资源、歇后语和俚语方言等,从生活之中的谚语出发,通过这些基础性语言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浓厚氛围,让学生去发现存在于身边的种种美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培养学习习惯、提倡广泛阅读、把握课程特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多读书、读好书的传统,因此,应该培养学生阅读优秀书籍的习惯。在农村图书资源十分匮乏的条件下,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将学生家庭之中的书籍集中起来,在学校的帮助之下,在教室之中成立图书角,使学生能够不断增大阅读量。在对文本进行广泛阅读的过程之中,提取出相关的信息,提高自身对语言的感受,将文字性的体验转化为富于个性的语言。
(三)发挥资源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进行综合学习
在农村的语文教学中,应该综合性的考虑到能力和知识、方法和过程、态度和情感。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阅读的能力,不断丰富、充实和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农村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习专栏、黑板报和墙报等进行充分的利用,将那些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进步文章在班级或者学校中进行展示。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让学生筹办自身的文学社团,创立社刊和报刊,对积极投稿的学生进行鼓励。在全校范围内招聘学生记者,鼓励学生将学校的新事物和学生的新面貌,通过文字的形式进行展示,登在报刊或者板报上。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参加国家各级的作文比赛,在讲评作文的过程中,举办评优活动。鼓励学生写下自身的生活体验和生活经历,激发学生对社会生活、学校和家庭的感悟和体验,针对学生的自身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指导,为农村语文教学提供一个自主的、开放的资源平台。
三、针对农村语文教学资源特征改进语文教学
随着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有了用武之地,因此,应该使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相符合,从根本上使语文教学和农村生活相联系。在对语文教学课堂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使学生的第二课堂进行丰富,将农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语文教学相结合。
(一)与农村需要相适应
当农村学生毕业之后,很大部分要参与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因此,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从农村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学生将生活和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和社会需求相适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农村特色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深入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之后,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快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步伐,将这些优秀的文章作为教材,对统编教材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使学生能够学有所用,将所学的语文知识充分的运用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之中,促进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同时,结合国家开展的农远工程,使初中语文资源的项目和资源不断扩展,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加深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程度。
(二)结合学生实际生活
教师应该对农村实际生活进行调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在学生因为农忙放假的时候,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在学生和农民的交谈与一起劳动中,对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调查之中有所收获,让语文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生活的作用。目前,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都已经建立了农村文化站,需要大量的表演人才和艺术创造人才,语文教师在对学生的交际能力进行指导的过程之中,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口头报告、说明股市、辩论、演讲、即兴讲话、交谈、发表议论、叙述事件和故事、复述等。例如,在讲授四年级的课程《元日》和《春联》之后,教师可以设计和家乡的春节习俗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学校小组,通过调查访问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从庆祝活动、饮食言行和贺年食品等角度上对家乡过年的风俗进行了解,通过组织相关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还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深刻的了解,保证了文化的传承。最终实现了学校和社会,教育和生活的统一,使语文教育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将生活作为语文教学的源泉,教师指导学生走进生活、实践生活,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农村的教育事业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需要对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应该不断缩短农村和城市的教育差距。用先进的资源使用理念对语文资源的利用进行引导,从学生的语言实际环境和实际生活出发,提高语文教学的课堂效果。农村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使用,使农村的资源能到充分和合理的开发,最终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农村特色的优秀文章。教师在深入的研究语文课程资源后,与学生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不断加快对教材进行改革的步伐。让学生搜集相关的语文学习素材,在学生和农民的交谈与一起劳动中,对农村的精神面貌变化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深入的认识,让学生能够在调查中有所收获,让语文学习起到促进学生生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家正,杨世国,李伟,郭世平,朱广化.新课程理念与农村语文教育教学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6).
二oo八年可谓多事之秋。撮其大者来说,我们咀嚼了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苦涩,品尝了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的喜悦。沧海横流,否去泰来,或悲或喜,使我们对国、对家、对自然、社会、人生等有了新的认识,加深了“形而上”的思考。二0一0年也是业务工作繁忙充实的一年。围绕教育厅的中心工作,,教科所要做的工作很多.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以及教育部有关课改的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工作的方向,增强了服务意识,要时刻想着基层学校的广大师生,切实为他们做一点实事。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用先进的理论先进的思想武装头脑,提高教育教学的研究水平。要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不满足已有的一点成绩,脚踏实地,开拓进取,争取再创佳绩。
业务工作完成较好。一二三月份修订会考纲要,编制、校对各年级期末考试题、全省高考诊断试题,四月参加了省教育厅组织的“走进课堂”调研活动,听课、评课,为期一周。并参加了城关区骨干教师的评选工作。五六月份中考会考命题审题,同时到云南昆明考察,提交了《云南省普通高中发展战略研究》调研报告,并完成了教育厅基教处交付的《XX年年冬季全省会考语文试卷评阅质量报告》。五月随省教育厅组织的专家讲师团到庆阳市镇原县讲学。做了《课程改革与语文课堂教学的若干问题》的报告,六月参加高考阅卷质量监控,七八九月份举办了语文学科优秀论文、优秀案例的评比等等。今年十月份,参加中英项目培训初中语文教师的活动,为期一周,担任讲授和辅导工作。十一月参加全省会考语文试卷命题。十二月份,举办了全省初中语文语文优质课课评比活动、并担任评委,听了十几节课,并做了评课总结报告,受到欢迎和好评。
二oo八年共2篇。它们是:《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2010年高考试题与考生答卷分析》等,分别发表在《教育革新》《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上。其中《高考优秀作文解读分析》被国家级刊物《课堂内外》全文转载。今年除担任《甘肃省高中会考复习指导纲要》和《甘肃省初中毕业会考指导纲要》两本书的主编外,同时还主编龙门书局《三点一测丛书·九年级语文上下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
平时能按时上班不迟到、不早退,按时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尽职尽责;维护团结,维护大局。由于年事渐高,事业心、进取心渐趋平淡,总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得过且过、低调做人的想法,今后要注意克服这一类消极情绪。还是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得好:真正的学者(我仅是学习者)是不可能“退休”的,况且我离退休还有几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啊!
【关键词】职业高中;语文教学;思考
要提高职高学生全面素质、综合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职高语文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了。
一、职高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大多数职高语文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重传授轻探究,重结论轻过程,重共性轻差异,重独立轻合作,重认知轻情感,重课内轻课外等传统教学固有的弊端依然普遍存在,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专业课改革相距甚远。在传统教学观念长期影响下的语文教师,一时很难摒弃旧观念的痼疾,致使语文教学脱离社会生活,脱离职高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进一步滋长了学生对语文的轻视和厌学情绪。
其次,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高生源质量差,部分学生甚至是"双差",即: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差。学生入学起点不高,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进入职高后,多数学生片面认为,职高只要专业技能好,其它科目无所谓,于是放松了对语文的学习。另外,由于职高基本上没有升学压力,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较弱,缺少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中等实用型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由此可见,职业教育具有特殊属性,即地方性与行业性、技术技能性、市场导向性。职高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初中语文教学基础上,通过听、说、读、写的强化训练,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能有效地进行多方面的交流,以提高他们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语言文学修养。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在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的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学更应强调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职高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实施策略――创设语文+专业的活泼生动课型
职高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因此我认为:
1、教学内容要与专业进行有机的结合。目前,职高语文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基本无关或者关系不密切。因此,职高学生大多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课。语文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就要以专业为突破口,巧妙地把语文和学生的专业联系起来,使教学内容具有实用性。它要求不仅从直接兴趣为切入点,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间接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些生动活泼的课型,即把单一的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演讲课等。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能力。直接兴趣是对活动本身而产生的兴趣,间接兴趣是对活动结果所产生的兴趣。比如计算机专业学生,对技能练习的枯燥和乏味可能不会产生兴趣,但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技能水平"这一活动的结果却具有浓厚的兴趣。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利用好这种间接兴趣,在选择技能练习的材料中,有意识地选择能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材料。如在进行文字录入练习过程中,有意选择一些名家名作、名言警句、优秀学生作品等,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无意间增大了课外阅读量,使学生体会到语文是美的,文学是美的,让他们受到情感的撞击,达到提高语文阅读与鉴赏水平的目的。另外,语文课教学,还要确立"大语文观",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出教室、走进社会,从生活中积累素材,运用知识,并积极地观察自然、了解社会、思考人生,充分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近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变化,职校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上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为此,我利用学生的专业特点,鼓励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在花卉园艺专业讲"调查报告"这种应用文体时,我鼓励学生到市场搞一个调查报告。这种作业弹性大,学生发挥的空间也大,大家都愿意做,乐意做。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还让学生在搜集、阅读资料的过程中,锻炼了自己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语文教师与专业教师要密切配合,在配合中实现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的"阶段性"同步提高,语文教师提供资料,专业教师形成相关的技能练习资料库,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使之真正做到把语文素质提高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有机结合。
3、重学习过程,淡化卷面分数。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应让学生从分数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必须摒弃原来的考评体系。我建议把教学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而不是单一的考试卷上。语文考试要少用或不用标准化试题,职高语文考试更不应该以标准化试题为主要手段,考试要以学生的专业发展为本。所有考试、测验都要重专业能力,重专业知识的运用,反对死记硬背。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案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和其他课程一样,现行的语文课程在体系上存在一些弊端,过于强调学科本位;过分追求语文学科严整的知识系统或训练系统,把自己孤立起来;过于强调统一、集中,使课程变得凝固、僵化,缺少弹性。要克服这些弊端,就必须在课程的视野下理解语文,搭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教育平台。为此,本文主要从“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这三大面进行探讨。希望对基层的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语文课程资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课程资源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分类
课程资源是一个内涵十分宽泛的范畴,由于课程资源在我国还处于一个刚刚起步阶段,所以理论界对此做出的定义并不多。
1、语文课程资源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另外,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由此可见语文课程资源的范畴是较为广泛的
2、语文课程资源分类
对课程资源的类型,我国学者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2.1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除了教科书以外,还有教师、学生,师生本身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不同的简历、学习方式、教学策略都是非常宝贵的非常直接的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乡土资源、家庭资源等。
2.2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素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学习和收获的对象从哪里来,包括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智慧、感受等因素;条件性课程资源是指那些并不是学生学习和收获的直接对象,但却是学生学习和有所收获的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
2.3显性课程资源和隐性课程资源
显性语文课程资源是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直接运用于语文教学活动的课程资源;隐性课程资源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十分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可是,长期以来,教师对语文课程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教师的教学行为也往往只是遵循“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教授“教科书”。
1.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和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体而言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源意识淡薄;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初于无序状态;
1.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广大教师对校内各种形式的传统课程资源还是比较重视的,能够有意识地予以利用。但对除此以外的其他教学参考资料的利用则因人而异,相差就比较大了。
1.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对校外语文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定的基础,但还很不充分,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挖掘。
1.3潜在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师在思想上对隐性课程资源普遍不够重视。绝大多数教师不能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成绩好、品行好的学生往往格外喜欢,对成绩差、习惯差学生总在心理上怀有歧视。
2.学生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认知与开发利用的现状
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积极性和具体的方法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调动与指导。
2.1校内资源
在校内诸多语文课程资源中,教师是一个重要的资源,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影响也很大,但教师对于自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重视,挖掘还很浅显。同时,学生对教科书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兴趣也不太浓厚,忽视了对文本的反复咀嚼。
2.2校外资源
校外语文课程资源非常丰富,能明显能够感到学生对校外语文资源能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行动上却不够重视,忽视了对它的开发与利用。
2.3语文隐性课程资源
学生的语文学习受外界的隐性影响比较大,但由于这些语文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处于无意识状态,因此对学生学习语文的影响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及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任意而行,需要一定的原则来规范。这些原则是根据课程资源基本特点和类型及开发条件提出的,对实际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操作有很大借鉴作用。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为了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这种针对性体现在不同课程目标应该开发与利用相应的课程资源。
2、开放性原则
课程资源是丰富的,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去开发与利用。山川河流、城市乡村、奇花异草、书籍图片等,都是我们身边的资源,必须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3、经济性原则
所有行为都离不开社会劳动与经济支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尽可能用最少的开支和精力,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二>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新课程教材及其相关资源具有丰富和开放的特点,所以在落实课程资源的开发时,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1.树立“大语文”课程资源意识
语文是学校语文教学的核心材料,但我们必须摈弃传统的“教材就是教科书”的想法,应该建立大语文观。进行课程改革,必然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的模式,合理构建语文课程资源的结构和功能,以适应时展的多样化的需求。
2.语文教师是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广大教师,教师应当成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没有一流的语文教师就没有一流的语文教育,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3.学生也是重要的语文程资源
教育体系中,学生是主体之一,所有的教育都是围绕学生展开的。没有学生,课程就失去意义,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
三、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育界没有课程资源的概念,也无视各种语文课程资源的存在,根本不可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地教学,绝大部分教师还不自觉的将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狭隘化地理解为语文教材。所以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
<一>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1.校内语文课程资源
⑴.语文教师
作为母语教育,语文教育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教育理念的变革,语文教师的身份定位也经历了从知识的传授者到教学的主导者再到学习的合作者的变化,但语文的本质内涵始终决定了语文教育者不仅要有知识、能力,还要有精神的力量。对学生的影响而言,一个教师就是一本教科书。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的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既先于教学活动而存在,又在教学活动中得以丰富深化。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应该包括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知识资源、能力资源。
1.1.语文教师的精神资源
语文内容自身所蕴涵的精神意义决定了执教者必须是一个有着创新意识和独立思想的人,他必须把课文本身所蕴含的生命形态、精神状态、道德情操等有机地转化为个体的生命体验,从而使语文学习变成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的美妙旅程。
1.2.语文教师的知识资源
成熟的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形成一个合理、规范、完善的知识结构,即不但有精神宽厚的“中心层知识”——专业学科、教育科学、教学法的知识,还要有扎实充足的“基础层知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哲学等知识。
1.3.语文教师的能力资源
1.3.1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能力。语文教师不能是现成教材和教参的传声筒,而应该对教学内容有深刻独到的理解,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方式方法,要体现自己教学的个性特征,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1.3.2课堂调控能力
包括对教学进程的合理掌握,对反馈信息的及时整合,对学生表现的恰当评价。
1.3.3科研能力
科研能力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教师不能只靠经验教学,而要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学生,研究学科教学规律,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3.4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
语文教师的特殊才能是指与语文教学有一定相关的才能,如写作、朗读、演讲、书法、表演、歌唱、绘画等才能。这些特殊才能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引入课堂,可以增强语文教学的感染力,沟通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兴趣;还可以在课外活动中一展教师的风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语文才能。
⑵.学生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
⑶.语文教材
重新认识语文课本资源丰富多彩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其一,认识到课本内容丰富的内涵,变语文教学的单调、乏味为多样性、趣味性,其二,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课本丰富多彩的内容不是单靠教师讲出来的,它需要多种灵活的方式来实现,尤其是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三,开发课本的人文性内涵,通过课本这个窗口,让学生看到文学世界的美丽风景,对开启学生心智、拓宽其精神视野、培育人文精神极有益处。
⑷.校园语文活动
校园语文活动也是一项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已经为大家所熟知。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着积极的直接影响。
2.校外语文课程资源
2.1人力性语文课程资源
包含专家、学者,学生家长以及学生的亲戚、邻居、友人等社会各界人士,他们的思想观念、见闻阅历、知识技能、言谈举止、兴趣爱好等都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
2.2自然性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课程应该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与满足.从而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
2.3社会性语文课程资源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中学生从小就要了解社会,从社会中汲取成长的营养。社会资源广阔无边,其中可以引入语文教育教学中来的课程资源也很丰富。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目的是为学生、家长和教师的合作创造条件,最终让学生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掌握语文和运用语文,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1.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施案例
在此,笔者选取了在语文教育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案例,希望从这案例中教师能够得到一些参考和启示。
案例:语文课本剧表演: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
概述:这属于“语文课本剧表演”的开发形式,对课本上的一些小说和戏剧作品的学习,可以让有热情、有才艺的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在故事情节的展开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这种对课本进行二次创作的表演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审美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课本剧的排演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家长一起参与,或出点子,或提意见,或参与角色,让家长和学生在思维方式、审美意识等方面进行碰撞和磨合,从而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多层面地审视事物。
注意事项:从编写剧本、到登台表演,中间的过程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去体验,教师可以给予指导,但不要代办。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参与。
优势与局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深入挖掘教材,发挥创造力,但易受道具、时间等局限。
2.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
为了更好的开发与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在以下几方面还需要加强:
2.1.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关键在于语文教师。因此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使他们投入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去。
2.2.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要多样化
语文课程要想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必须发挥除专家、学校和教师的主体作用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及学生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
2.3.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语文课程资源环境。
教师要营造一种宽松、和协的氛围,让学生养成收集语文资源的习惯,鼓励学生大胆去做。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笔者紧扣住新一轮基课程改革的理念,围绕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问题进行了探讨。意在为初中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思路。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我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能够深入展开,如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之中,如何既要体现不同学科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后引用屈原的话与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一、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
著名学者乌美娜教授给教学设计下过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 此外,国内外学者还分别提出过很多诸如“方法说”、“技术说”等观点,众说纷纭。从总体上讲,大家更多的是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来界定教学设计这个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符合我们今天课改要求的教学设计呢?我认为,语文教学设计属于学科教学设计,它是从教学设计的一般原理出发,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按照语文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实际,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优势,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综上所述,并且参考国内外学者有关教学设计的论述,我将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的内涵定义为:在新课程背景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基础,以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发展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而对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所作出的一种策划。
二、初中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初中语文实践课的内涵和属性的阐述,我们知道,在语文实践课教学中,突出的是实践性和实用性,但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的设计常常违背了教学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实践课教学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因此,非常有必要反思一下我们的工作状态,理清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与阐述中存在的问题,再依据科学的教学设计模式,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笔者认为,当前语文教学界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和阐述中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偏离重心的现象。首先我们要认同这样一个观点,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语文学习,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综合学习”。“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学习本身就带有综合性质,因此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从语文学科目标、特点和性质出发来进行。在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综合性”的体现上出现了偏轨现象,一味地大量引入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把语文综合性学习异化为“史地学习、政治学习、生物学习、音美学习”,甚至是“班会活动”等,从而改变了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综合性”的性质。
二是在语文实践课教学设计上存在“去语文”的现象。语文综合性学习究竟是语文学习还是综合科目的学习,这是目前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过程中应首先澄清的问题。我们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属于语文学科的一种学习,是语文课程的有机构成,它旨在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其“语文”的学科性质是不容改变的。以往的实际操作中暴露出的任何“去语文化”或“泛语文化”的倾向,都是背离这一根本点的。
三是不能充分体现语文实践课“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语文实践课的设计在实践中存在着教师缺乏“过程就是目标”的意识,以致于“学习伙伴”的角色扮演不到位;过于追求最终成果交流,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以致于课堂呈现方式单一等问题。
在课堂呈现方式上,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课堂大多为 “教师开场白——学生主持活动——教师评价小结” 这样一种固有模式,除了在主题内容、活动形式上有所差异外,既观察不到学生学习的过程,也体现不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模式陷入一种单调乏味的怪圈,形成了新“八股”课
三、解决综合实践课教学设计问题的对策建议
首先,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要加强过程性引导和基本方法技巧指导(如何从报刊、书籍、电脑或其他媒体中获得有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如何做摘录卡片、读书笔记;如何查找资料、引用资料;如何确定选题、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如何开展调查访问;如何展示学习成果等)。
其次,在教学设计中应加大社会实践的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别于一般的课堂学习。它所面对的不只是课本和学科知识,而是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内容,同时也构成了他们个性发展的世界。因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择什么样的学习内容,实质上是把学生带入怎样的一个世界里去成长,其内容的取向不宜过窄。
第三,在教学设计中应坚决保留语文的学科性质。“语文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在学科内部本身还是跨学科的学习,无论涉及到哪个领域、哪门学科,无论采取哪些方式,落脚点都应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一下资源的利用:
1、 学校资源的利用。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程资源包括语文教师,课代表,文学社,图书馆(藏书,画册,音像资料,报刊杂志,网络资源),校园文化环境,等等。
2、 自然、社会资源的利用。 自然、社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括:语文教育人才资源,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风情,社会文化等等。其中社会文化可以有文化艺术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文化艺术设施(如布告栏,黑板报,读报窗,宣传廊等),文化艺术环境(如建筑雕塑,园林花卉。标牌广告,书画走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