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虎字四字吉祥成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虎字四字吉祥成语

第1篇: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

2. 恭喜发财 财源亨通 金玉满堂 喜气洋洋

3. 万事如意 大吉大利 三羊开泰 财源广进

4. 牛耕绿野 虎啸青山 无边春舍 有福人家

5. 四时喜庆 五谷丰登 四时如意 万事遂心

6. 龙吟国瑞 虎啸年丰 龙兴华夏 燕舞新春

7. 平安无恙 吉庆有余 百花献瑞 百花齐放

8. 福星高照 恭贺新春 吉庆有余 福享新春

9. 喜气盈门 岁且更始 时乃日新 三阳开泰

10. 心想事成 五福临门 五谷丰登 迎春接福

11. 春光骀荡 国步龙腾 门凝瑞霭 户发春光

12. 风光胜旧 岁序更新 天翔紫燕 地暖春风

13. 天高地阔 人寿年丰 天开淑景 人乐丰年

14. 万物回春 天开化宇 人在春台 一门瑞气

15. 万里春风 春回柳叶 赋献梅花 千祥云集

16. 百福骈臻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椒花献颂

17. 万马奔腾 全家福气 满院春光 庆云跃日

18. 金玉满堂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百业兴旺

19. 芳草迎春 江山秀丽 人物风流 江山如画

20. 吉星高照 吉祥如意 开春大吉 五谷丰登

21. 五福临门 万事顺利 万事顺意 六蓄兴旺

22. 荣华富贵 金玉满堂 鹏程万里 万古长青

23. 笑逐颜开 心旷神怡 莺歌燕舞 招财进宝

24. 新年快乐 学业有成 福星高照 万事如意

25. 日月皆春 江山永固 祖国长春 红梅献岁

26. 喜鹊鸣春 花香四季 月满一轮 花迎春光

27. 励精图治 革故鼎新 抬头见喜 举步迎春

28.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国光蔚起 民气昭苏

29. 财源广进 恭贺新禧 吉星高照 恭喜发财

30. 财源广进 合家欢乐 飞黄腾达 万事顺意

31. 幸福美满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万事顺利

32. 恭贺春节 恭贺新喜 恭贺新禧 官运亨通

33. 合家欢乐 龙凤呈祥 龙门精神 红红火火

34. 二龙腾飞 三羊开泰 四季平安 五福临门

35. 六六大顺 七星高照 八方来财 九九同心

36. 官运亨通 美梦连连 万事顺利 荣华富贵

第2篇: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

摘要词汇同语言一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挖掘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明确二语习得词汇文化的差异性,不但能够帮助二语习得者掌握词汇,更有利于加强二语习得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以英汉语言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汇为例,通过二者语言词汇文化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性。

关键词:二语习得 英汉词汇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反过来成为语言的内涵。词汇作为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必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特质。然而在长期的二语习得教学中,学习者往往偏重于追求词汇数量的增加,而并不十分重视探求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词义理解偏差、语境与词汇选择不得当等等交际失误。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在《语义学》著作中阐述了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区别,即:词汇的概念意义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确所指的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指词在说者或听者、作者或读者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情感和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意义,也就是联想意义。我们可以得知,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涵义直接影响着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二语习得者对词汇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深刻,就会造成词义对应的错位、词汇匹配的错位等问题。笔者以英汉语言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汇为例,通过二者语言词汇文化的比较研究,进而对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 二语习得过程中色彩词文化的比较分析

人们通过对色彩的感知来认识世界,又经过不断的判断与推理,运用语言来描述色彩,从而产生了色彩词;这些色彩词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语言中,经过转义、引申的过程,逐渐具备了文化内涵。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色彩词,其文化涵义差异很大,只有在参考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思维方式、语言体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色彩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明确的判断。

在我国古代,色彩观念自“黄帝”崇尚单色起,就与我国的文化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把色彩与“礼”结合到一起,寓于色彩儒家传统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色彩被纳入“五行说”,此后色彩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封建统治、封建迷信使得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更为抽象,色彩寓意深广,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相比而言,西方文化体系的建构更加注重科学理性,提倡现实主义的科学态度,力求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西方人的色彩观念较之中国而言寓意更为直接。下面笔者通过“黄色”与“红色”这两个典型色彩词的文化寓意来进一步阐释。

1 “黄色”

“黄色”在中国古代就被奉为“正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如:人文始祖“黄帝”、文明起源“黄河”、古代文化重地“黄土高原”、华夏儿女的“黄皮肤”等等。自汉代起,黄色就成为我国古代皇室的专用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被运用到、皇室、皇陵、寺庙等建筑上,甚至我国古代君王的“龙袍”都是以黄色为主的。同时,封建迷信思想,把黄色诠释皇权的神圣也推广到对神灵的敬畏,便有了祭祀神灵的“黄表纸”等衍生物,中国人也常常把死人要去的地方称为“黄泉”(the place where the dead were buried),把大吉大利的日子称“黄道吉日”(the lucky da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而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如此郑重的寓意,英语中yellow一词往往寓意胆怯、卑鄙、靠不住、嫉妒、耸人听闻等,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have a yellow streak(胆怯、卑鄙的行为)、yellow belly(可鄙的胆小鬼)、yellow looks(可怕的脸色、诧异的眼神)等等,这些寓意始于《圣经》中犹大为了30块凯撒币而出卖耶稣的卑鄙行为,由于黄色是犹大衣服的颜色,所以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英语词汇中用yellow来形容庸俗低劣的行为。

2 “红色”

中国古人对红色有着特殊情感眷恋,从民间到宫廷,逢年过节,结婚生子等喜庆之日都要挂红,例如:红灯笼、贴红福字、红春联、红喜字,红盖头、红裙红袍等等。红色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代表正统、喜庆、吉祥如意,当红色被赋予了封建等级色彩后,自然成为皇室的主要装饰颜色。红色除了被用于装饰之外,更重要的是衍生出来很多带有“红”字的词汇,形容突来横运可以说“红运当头”,形容生意兴隆可以用“红红火火”,形容嫉妒羡慕可以用“眼红”,某人很受欢迎可以称为“大红人”,形容美丽女子可以用“红颜”等等。一个“红色”寄托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期盼吉祥康泰的美好愿景。与此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的red多是贬义,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红色本是鲜血之色,理应寓意暴力与流血,例如red ruin(火灾)、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等等。

二 二语习得过程中习语文化的比较分析

习语是指语言中意义和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法,往往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高度概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idiom也做过如下阐释: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s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unit.(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个词的意义)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 or country(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国家的方言或者语言),因而习语较之其他语言表达方式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力,同时又与词一样是现成的语言建筑材料。一般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典故等。本文以成语与谚语为例来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习语的文化内涵。

1 成语

广义上来讲是社会上流传的现成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把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具有它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同该语言的历史、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历史悠久,汉语中成语颇为丰富,大多由四字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过一个神话寓言:古代有个叶公,很喜爱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里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来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从窗户探进来。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后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口头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的人。又如《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籍谈,晋国为什么没有贡品。籍谈回答说,晋国从来没有受过周王室的赏赐,哪里有贡品来进贡。周景王一一举出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籍谈:你作为晋国掌管典制文书官的后代,怎么连这些都忘记了?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其后便出现“数典忘祖”这一成语,用以形容某人忘本或者对于本国的历史无知。

而英语成语往往由短语组成,长短不一,其隐喻意义要在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得以知晓。与汉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成语出自神话故事或诗文名句等。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按照直译应为 “纠纷的苹果”,实际上是指“事物的争端”。An Apple of Discord出自于希腊神话:传说在珀琉斯和爱西蒂斯婚礼上,因为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恼羞成怒决定制造争端。她悄悄来到婚礼并且带来了“属于最美者”的金苹果,导致了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蒂的争执,后因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热衷于阿芙罗狄蒂许下的“绝世美人”而把“属于最美者”的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蒂,由此而引起的争夺“绝世美女海伦王后”的特洛伊战争。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由此产生,多有争端、罪魁祸首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英汉成语中,都多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喻体与喻指不对等,即对于同一个喻指,二者采用不同的喻体;同一个喻体,却表达着不同的喻指甚至出现语义缺失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反映了英汉成语之间语义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差异。

2 谚语

谚语是一种生动简练、涵义深刻的语言表达法,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人们在生产实践和文化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例如在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就常常出现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等,还有一些谚语本身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阶级传统,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总体来讲汉语谚语结构复杂多样。

而英语谚语往往句式结构较为完整,例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喻指,人多手杂反而误事),这就与汉语中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团体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

三 二语习得过程中动物词文化的比较分析

动物词在英汉词汇中,都有着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负载的代码,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都是由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的。

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于是常常取用自然之物来喻指人的品行,汉语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便由此而产生了。例如:牛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牛的动物特性使得中国人由此联想到人的勤劳、朴实、忠厚等品行,所以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年轻人胆大肯干,不肯服输的精神)、老牛舐犊(借用牛的特性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等。而西方人却很少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行,而是用动物的自然属性来象征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这与西方人重视事物的客观性是分不开的。季羡林先生曾写道:“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不敢判断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一个词组中或者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季羡林先生的这段话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也形象地概括了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英汉词汇中的动物词文化中,就是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文化往往追求一种心灵上的领悟,所以往往将动物道德化、人格化,而英语中动物词汇文化却受其直线思维的影响,多表现在更为直观的形式上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人崇拜“龙”,于是造出了许多关于龙的成语:望子成龙、生龙活虎、车水马龙、画龙点睛、来龙去脉、龙盘虎踞、群龙无首、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龙却是被人们极其厌恶的一种动物,在《新约启示录》中曾描述龙是一种古蛇,又名魔鬼,是迷惑天下的撒旦,因此龙在西方常常被比喻为魔鬼。又如在中国的词汇典故中“狗”常常被描述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偷鸡摸狗、狐朋狗友、狗屁不通等,这是中国人根据狗的特性而联想到人的品行,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和贬义色彩,中国人虽然喜爱动物,但是仍会习惯把动物当做牲畜或玩物,实际上不为人所重视。但是在西方就大有不同,“狗”这个词在英语中被称为dog,在英语中有涉及到狗的相关词汇也很多,往往直接指代人而非人的某些品行。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风水轮流转)等等。这些词汇往往都有褒奖意味,显然可以体现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可见,同一个概念意义词汇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所蕴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2]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向明友、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第3篇:虎字四字吉祥成语范文

一、旅游文化的重要性

旅游的核心之处在于文化感受,壮丽山河、秀美风景不仅让外国游客陶醉其中,满足了感官上的愉悦享受,更重要的是亲临体验了异国他乡的历史文化和地方风情,了解了其中独特的文化气息。旅游宣传资料成为推介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重要媒介,浓郁的民族气息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体现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旅游不仅是生态旅游,也是文化旅游,在游览中陶冶情操,丰富知识,体验文化。旅游语篇是文化的载体。吸引游客、唤起他们参观景点的兴致,并激发其参与游览的乐趣,这是旅游英语翻译的目的所在。与此同时,还要增加游客对地域历史风俗习惯的了解,传播中国文化精髓。文化内涵的翻译传递就成为旅游资料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因为汉英两种语言和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而种种不同必然要反映到旅游资料的翻译中。自然山水风景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相结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旅游文化特点,我们要利用旅游英语弘扬民族精神。在翻译时,不仅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化和对比,还要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要注重文化的准确传达,使旅游英语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游客之间的精神纽带和交流桥梁。

二、旅游英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的一种认知标准和调节方法,或者是对文化的一种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本身就是不同文化的交际双方以语言为媒介,通过信息源———编码———信息传递———解码———反馈等环节所构成的一个双向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旅游本身就是一种大规模的文化交流,这种文化沟通是旅游活动的基础和依托,旅游资料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外国游客在感受理解游览地独特文化的同时,也把自己国家的文化习俗带到景区所在地,使地区间的文化差别日益缩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跨文化交际变成一种需要。为外国读者和游客提供实用的游览信息,包括历史文化信息,这是旅游资料翻译的根本目的,在旅游服务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宣传资料翻译实际上是代表源语文化的译者与代表译语文化的外国读者之间的跨文化交际。由于不同文化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文化取向、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认知行为、社会规范等,因而有可能造成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相互沟通受阻,交流合作不畅。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看待旅游翻译可有效减少由于不了解文化差异和文化特性而引起的语用失误和交际误解。旅游资料翻译作为一种专门用途英语的翻译同样离不开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渗透,因此了解和研究文化差异有助于追求多元文化的协调兼容,洞察交际障碍与文化冲突的原因,同时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

三、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1.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或是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历史文化、不同的地域自然环境会使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们养成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西方文化也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一词在东西文化中有不同褒贬义、联想义及象征义。如“喜鹊”汉语报春,预兆喜事临门,而英语指傻子,比喻话匣子,叽叽喳喳的人;“狗”汉语多贬义,而英语多褒义,指可爱的宠物、忠实的朋友;“龙”在中国是权力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却是凶狠的恶魔。另外,这一差异还表现在以不同事物表达相同语用意义,如兽中之王在中国人心目中为虎,而西方则指狮子;富贵牡丹是中国人眼中的花魁,而浪漫玫瑰则是西方的代表。

2.民风民俗

文化的渊源不同,词汇所承载的民族文化涵义也必然不同。由于两国的民风习俗差异造成的词汇空缺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翻译困难是合理的。附加上必要的注释成为译者在处理译文文化转换时常用的方法,以促进交流顺畅,加强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如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我们会在农历五月初五当天赛龙舟,吃粽子。因为“端午节”是汉语有的词汇,在英语中找不出与之相对应的词语。那我们如何让外国人在吃到粽子时怀有这种感情,我们肯定要加上必要的说明和解释。又如SpringFestival,对外国人而言,因为西方文化中没有“春节”所隐含的包饺子、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给红包等信息,所以他们自然而然地把它认为是春天的一个节日,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而已。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如感恩节、复活节、圣诞节,西方人也有不同的庆祝方式和民俗活动。另外,在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下,词语表层的指称意义与深层的言内意义不一致。在英国人的印象中,“西风”为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而中国诗句中的“古道西风瘦马”则道出了苍凉之感。汉语中的“东风”象征“春天,温暖”,东风报春,万物复苏大地回暖,而英国的“东风”则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寒冷凛冽,给人萧条凄冷之感。对于不同生活习俗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影响力,译者必须要仔细领会并融会贯通。

3.思维心理

中国人注重整体上的感观认识,直觉思维占主导地位;而西方人关注逻辑思维,严谨缜密,理性心理占主要成分。例如,汉语旅游语篇先从不同角度广泛描写记述,言辞华丽文笔优美,主观感受强,最后归纳总结出段落的重点,呈螺旋上升式。而英语旅游景介则注重客观写实,语言简约而流畅,段落的开头先有一个传递信息出发点的主题句,简明扼要告诉读者段落的主线和范围,便于其理解和接受,呈直线式。汉语无论修饰语长短、繁简,都放在中心语前面;而西方人则喜欢将介词短语、动词不定式、分词、定语从句等诸如此类的修饰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句式严密。中国人在待人接物上强调谦虚和褒扬,这是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这样的文化心理导致中国产生了很多敬辞与谦辞,如恭候、令尊、贵国、拙作、高见等,可是英语里的toawaitrespectfully,yourfather,yourcountry,youropinion,my(poor)writing等并不是这些敬辞的完全语用等效翻译。因此要译者要熟悉西方人思维习惯和心理特征,牢牢树立起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得译文符合目的语的思维表达方式,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理解。

4.语言特征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汉英旅游文体独特的语言风格也是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发展的结果,形成了中西方读者各自喜闻乐见的形式。英语和汉语是这个世界上发展非常成熟的语种,英汉互译有相当的难度,这一点尤其体现在词汇选择和句式运用上。例如,有的译文把“精品游览线”中的“精品”译成essence,这里的“精品”应理解为“精选”而不是“精华、精粹”,最好译成choice或well-selected。再如小吃“藕粉”不应译成“lotusrootstarch”,这会让西方游客想到吃多淀粉食物带来肥胖的后果,所以应译成“lotusrootpaste,powder或pudding”,让外国游客一目了然更容易接受。中国的古典文学一贯强调神韵、格调以及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主观色彩极浓。在语言上注重意合,语言形式零散,语法呈隐性。汉语讲究中庸,推崇“不偏不倚”,喜欢大量使用四字成语,比如莺歌燕舞、雕梁画栋、桨声灯影等。在介绍旅游景点时,大多使用描述性语言,托物言志,倾向神似,语篇优美华丽,用词凝练含蓄,行文工整,声律对仗,达到音、形、意皆美的效果。相比之下,西方传统哲学强调分析型的抽象理性思维,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其句式框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用词强调简洁自然、行文注重逻辑理性、描述突出直观可感,在主观与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地强调的是摹仿和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