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童年的发现主要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课前引读
学生预习要弄清四个问题,即课文主要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你怎样写?针对此文,首先,我设计课前引导:“同学们,我们学习《幼时记趣》已半年多了,谁还能说出这一课的主要内容?这一课主要写了哪些‘童趣’?课文是按什么结构来结构文章的?”从同类课文引入,既激发学习兴趣,又复习旧知,还能将学法迁移。然后,再引出本课课题:“从课题内容看,本课应该写哪些内容?写哪些事?如果是你写,该从哪几方面去写,反映怎样的主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发言。最后,让学生带着假设去预读课文。
二、课中引点
课前,学生已经按照要求进行了预习,倘若课堂仍按部就班讲授,不仅浪费时间,而且也枯燥无味。学生充分预习之后的课堂教学,重在正误点化。
课堂中的“引”主要有“四引”,即引入、引渡、引法、引境。
引入,即是平常所说的导语。“童年好似一曲古老而悠扬的歌谣,它吟唱着我们每个人童年的难忘,童年的故事都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今天让我们就随着这篇动听的乐章,一起去看一看鲁迅先生的童年故事。同学们课前一定预习得很好,看谁能离开课本按预习的要求汇报一下读书的情况。”简洁的引入,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很期待。
引渡主要是指课堂结构或课文段落间的过渡。在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后,我把学生引渡到理清课文的脉络上来。“同学们,你们从课题了解了课文的哪些信息?”学生从课题上意识到课文着重记叙两个地方,文章是按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来写的。
引法是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实际而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比如,本课是从《幼时记趣》一课引入的,所以我一开始就让学生对比二者写法的异同。通过讨论和交流,学生觉得两课都是写“童趣”的,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童年趣事主要在“百草园”,写童年枯燥的学习生活主要在“三味书屋”。
引境是指教师把学生引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去。常用的引境方法有教师范读、小组合作朗读、电化教学的配音朗读等。比如,在学习“百草园”这一部分时,我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描写的几件趣事,让学生体会作者儿时生活的无限乐趣。配音朗读让学生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和快乐,最后去掉配音,让学生在清读中读出愉悦的感觉。
课堂教学中的“点”是指点拨。点不能面面俱到,而是有所侧重,画龙点睛。就内容而言,主要有点重点、点难点、点疑点三种。
关于点重点。比如,课文的第2至7自然段是课文第1部分的重点,学生通过上述朗读进入情境后,我通过点拨让学生体会作者描写的精彩之处及特点。描写昆虫时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征,即根据儿童的心理,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文章不仅春、夏、秋景俱全,并且形、声、色、味皆备;条理分明,层次清晰。
关于点难点。比如,课文的第2部分,百草园是课文的难点,难就难在它的“主题”上。在“引法”环节,就有同学提出异议,认为第2部分是写三味书屋里的学习枯燥无味,而非写儿童的童年快乐。对此,在赏析课文第2部分后,我引导学生就第2部分的“主题”展开分组讨论,结果大家形成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对比关系;另一种看法认为,通过写三味书屋乏味枯燥的生活,和第一部分的快乐形成衬托关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和损害;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主要写儿童千方百计在枯燥无味的三味书屋生活中极力寻找快乐,其目的是与第一部分形成和谐统一的关系。为了让提出异议的那部分学生也能与第三种理解“和谐说”形成共鸣,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及四件事。向先生问“怪哉”故事;在三味书屋后的小园内寻找属于自己的乐趣;师生读书的场面;学生做游戏、画画儿。学生们体会到,对于孩子来说,快乐是简单的,即使在荒芜的园地里,孩子依然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快乐,即使在乏味无趣的学堂中,他们也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乐趣。当然,主题归纳并不强求全班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归纳。
关于点疑点。比如,在学生自主阅读后的汇报交流中,有学生质疑写美女蛇的故事是否有点跑题。为此,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并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最终取得共识:写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给百草园增添神秘色彩,同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课后引伸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课文只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实践和应用这些范例。如果我们把学生课前预习说成是知识的耕耘,课中学习是知识的播种的话,那么课后巩固则是知识的收获。这里的“引”是指从课文中引申到课堂外,这里的“伸”是指课堂知识的延伸,知识的迁移。
比如,我在这一课的总结阶段,做了这样的引伸:“同学们,鲁迅有如此快乐的童年,那么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快乐吗?请你也写出几件快乐的事或几个方面的快乐生活来!”当我将这一要求提出来时,有些同学用质疑的目光看着我,好像我是寿镜吾先生。为此,我鼓励学生写真话,诉真情,并激励大家与鲁迅比一比高低。学生在我的鼓励之下,一挥而就,不到半小时,写出了七八百字的作文。有的同学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他如何从一天近十小时的学习生活中寻找快乐,但部分同学认为此法不可取,学习不专一;有同学写学习如何的枯燥无味,但有同学建议要“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就必须刻苦学习;还有学生写学习有文化课,有音体美课,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等,所以学习生活是丰富多彩,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受到了大家的啧啧称赞与高度评价。
通过巧妙引伸这一环节,既使学生课堂所学知识与写作技能得到迁移应用,又使学生在写作评价中建立起科学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学生习作中出现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但总的来说,不外乎是整体写坏和局部写糟。有的尽管写坏了,但文中的一些事例却很有典型性;有的整体写得不错,但局部却写砸了。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认真地再作指导,让学生进行修改,直到较满意为止。在这种反复修改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一个道理,那就是叶圣陶先生说的:“文章不厌百回改,多改出华章”――文章是可以改好的!
有的同W的作文写坏了整体,如果仍按照原来的习作要求,那就得全盘否定。但如果调整一下角度,另辟蹊径,让他转轨变型,则能起死回生。
如:《童年的回忆》一题应写记叙文,可有一个同学却写得不像记叙文。作者写了这样两件事:一件是父母要求每天晚上睡觉之前一定要刷牙,可“我”老是忘记,有时甚至被妈妈从床上拖起来刷牙。经过一段时间后,“我”终于养成了就寝之前刷牙的好习惯。但继之而来的是,早晨睡懒觉的问题没有解决。父母规定冬天起床时间为六点,可“我”总是起不来,开始是用闹钟,但闹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常常被妈妈掀掉被褥从床上拖起来。又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坚持,终于养成了准时起床的好习惯。最后,作者得出了“良好习惯一定要在童年时代就养成”的结论。全篇议论较多。据此,老师建议改写成议论文,文题改为《“养其习于童蒙”小议》。经三易其稿,终于成功。
再如《漫步新村林阴道》一题,有个同学这样写道:“我漫步在林阴道上,面露喜色,不时地以欣赏的目光打量着自己刚穿上的名牌皮鞋,越看越美,希望自己脚下的林阴道延长些,再延长些。我不仅自己如此欣赏,而且还招引了不少同龄女孩的艳羡的目光。正当我满怀喜悦,步履薄洒之时,不知怎么脚下一扭,几乎要跌倒,仔细一看竟是鞋跟掉了,真是啼笑皆非,只好一脚高一脚低地回家去。“鞋”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尽管写得较生动,但毕竟离题了。经过启发,作者改为专写鞋子,警示世人:不要迷信名牌,谨防上当受骗!并易题为《我的高档鞋》,获得成功。
但习作中出现更普遍的是局部写坏的问题,特别是结尾写坏,可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若把结尾改好,则全篇生色!如题目《童年忆趣》,有个学生写了两件事:一件是一次妈妈把“我”放在坐椅中就要去烧饭了,可“我”却凭借椅旁小凳爬到了缝纫机台板上,之后又爬到窗台上。另一件是一次父母带‘我”去逛街,“我”却被橱窗里的漂亮的洋娃娃吸引住了,“我”挣脱了妈妈的手,径自奔到商场里去看洋娃娃了,但看了一会却不见了爸妈,这一下可急坏了,“我”赶忙奔到街上,极力寻找;好不容易在前面的人群中发现了爸爸的背影。“我”加快脚步冲上去在他背上拍了一下,但仔细一看却不是爸爸,是个陌生的叔叔。“我”连忙又奔回商场继续寻找,可就是找不到。正当“我”要哭出来的时候,爸妈却突然出现了,并连连夸奖“我”勇敢,还给“我”买了洋娃娃。文章的结尾是这样的:“每当忆起重年的这些趣事时,我总是满含微笑地回到现实中来,我的童年是多么幸福、美好啊!”
这两件事,特别是后一件,确实写得生动有趣,但结尾却写砸了。
问题就在于作者未能把所写的两件事的意蕴揭示出来,说白了就是未能把童年时代已具有的闯劲和勇敢精神点出来,所以结尾不佳。
经启发,她把结尾改成了这样:
“每当记起童年的趣事时,我总是想起儿时妈妈时常拍着我的肩膀说的几句话:‘小燕,小燕,你会爬高,你敢闯店,你真像一只勇敢的海燕!’是的,妈妈,我现在已经长大了,我决心像海燕一样到生活的风浪中去搏击一番,经受锻炼和考验!我想,我是一定能做到的,因为我在童年时已有了一段爬高上窗台和独闯商场的‘经历’!”
这样一改,在内容上就把所写的两件事巧妙地结合起来了,且揭示了意蕴;在结构上,做到了收束有力,使“尾巴”硬了起来。
再如《我家的庭院》一题,有同学把庭院写得既有特色,又有生气,但结尾却写坏了:“我家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和欣欣向荣的气息。这种生机和气息,使我想到了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繁荣景象。看到了这个庭院就象看到了国家的大好形势一样,庭院给我以力量和鼓舞。”
这个结尾的毛病在于:联想生硬,且有八股味,是贴标签式的硬套,与全文极不和谐。那么,如何修改呢?老师可这样启发:自然界有一年四季,而我们人呢?与之大致相仿,也有个“四季”。自然界到了秋天,就意味着成熟和收获,联想到我们人呢,不也应该有成熟收获的时候么…作者按这个思路作了修改,终于写出了令人满意的结尾:
“我家的庭院是可爱的,特别是到了秋天,更入佳境,院中弥漫着香气,枝头挂满了诱人的果实。当我搞下蜜梨品尝的时候,我不禁沉思默想起来:果树每年春天开花,到了秋天果子就成熟了,而我们人呢,也都有个‘开花’的青少年时期,但是否到了‘秋天’都有‘果实’收获呢?那就不一定了!想到这些,我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像果树一样,充分享受阳光和雨露的滋润,吸足养料,力争多‘开花’,多‘结果’……
我家的庭院是可爱的,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充满四季气息的优雅的环境,更给了我生活和成才的启示。”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现有学生41人,除个别学生学习有较大困难外,其他同学成绩比较平均。但从语文素养方面来看,部分学生还没有完全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古诗词背诵积累有待加强。从整体水平来看,学生受方言生活环境影响,语言感觉不佳,口头和书面表达都有待提高。一些学生不会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会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能力差强人意。同时,有几个学生常常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另外,某些学生虽然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还不够丰富。本学期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作进一步的指导,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二、本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精选课文,将课文分为精读、略读、选读三类,共有课文28篇。教材对课文的编排,注意训练的整合性和训练的循序渐进,将课文分为8组,每组一般有3-4篇课文,每组课文之前安排了导读。每篇精读课文后面编写了思考·练习。每组课文之后放积累运用。每个积累运用大致包括以下四项内容:读读背背成词语、口语交际、习作、交流平台、趣味语文、日积月累。本册教材识字量为225个,其中要求学会的200个,只要求认识,不要求会写的150个,多音字在教学之中讲解。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教材编绘了多幅插画。这些插画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陶冶爱美的情趣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在教学中会充分利用图画,把使用文字教材和图画教材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一)精读课文的教学:精读课文是教材的主体和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的主要凭借。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
词句训练始终是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在低、中年级训练的基础上,应提高其训练要求。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准确理解词语,特别是那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要鼓励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词语,学习作者用词造句的方法。把对词句的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训练结合起来,使它们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思考·练习的教学:
修订后的思考·练习,题目简要实用。注意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一些题目具有整合性、开放性和扩展性,加强了课内、课外的结合。有些题目还体现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提示了学习方法。修订后的思考、练习删掉了原来一些繁琐的理解课文内容和孤立进行词句训练的题目,从整合的角度,把理解内容和语言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朗读、背诵,增加了自由度,许多课文,学生可以自己选择背诵的部分。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修订后的思考·练习这些特点,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中的问题,启发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切实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到读书、作文的方法。课后安排的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教学时不要作统一要求。
3、要加强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朗读是重要的阅读基本功,课上一定要有琅琅的读书声。课堂教学要多读少讲,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练习朗读;指导朗读,不要单纯从朗读技巧上指导,使朗读和理解密切相结合,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拨、范读以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二)积累·运用的教学:
积累·运用的内容与课文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如 阅读在每个积累·运用中都安排了阅读短文训练。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教学时可借助短文后面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确阅读要求,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最后再交流、讨论,读懂课文。还有 口语交际指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时,要从创设情景、启发兴趣、激发说话的欲望入手,使学生知道怎样去说。要加强说话通顺、连贯的训练,使学生把话说得清楚明白。另外 习作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不说空话、假话,表达真情实感。无论是写记实作文,还是写想象作文,都要鼓励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甚至是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综上所述,只光教师的认真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引进门,学习靠本人。在教学中教师是一位引路人,其主导作用的是学生。但是在现代科学进步的社会,家长支持,家长的良好的家庭教育,足形成合力共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教学理念:
1、语文教育不能局限于字、词、句、章的学习,务必建立大语文观。语文教学设想要看重探求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以及儿童生活世界的诸多关联。
2、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落实到每个学生,并全方位进步每个学生的语文修养。
3、注重过程,终结评价与组成评价相联合,扶植终身学习的愿瞧和科学探求的精神。
4、重视阅读指导,做到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二、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 72人。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爱学习,有上进心。从上个学期期末测试结果来瞧,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合格率100%,83.3%的学生分析测试达到优良程度。学生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和语文分析使用能力,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要领。但是有个别学生基础较差,家长又疏于管理,还需老师加强领导。个别学生学习盲目,不能及时完成作业,还需老师好好指导教育。本班学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两极分化严重,尤其是习作和课外阅读,很困惑,到底如何缩短两极差距。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位,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久的童年”,第三组“言语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28篇课文,精读和略读各14篇。除了第六组综合性学习,其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需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材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材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熟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熟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
1、加强目标体系,全面、正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富有人文内涵、拓宽题材文体方面,作出了勤奋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越发灵活,编排方式在继续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课后练习题的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改变
6、在“分析学习”中,指导学生大胆设想,开展语文学习活动,重视探究和钻研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语文分析使用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一是指导学生经过学习课文和搜集材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指示学生学习掌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领会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并继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指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相对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要领,并试着将这些写法使用到本人的习作中。
第二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学习课文,领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富有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经过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法;三是注重语言积累;四是描绘本人的童年生活。
第三单元:一是让学生经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经过对不同文体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文体文章表达方式;三是指导学生积累生动的语言。
第四单元:指导学生专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格;领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要领,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五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六单元:指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通方式的改变,领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开始学会使用信息,写简略的钻研报告。
第七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人物形象,领会作家描绘人物的要领,并在习作中学习使用。
第八单元:一是要捉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增长见识;二是要推测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作者的写作要领;三是要注重积累课文中的生动语言;四是要从实践起程,凭据各自条件,经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材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体验。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提高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继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要领。
3、掌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体现双向互动。
2、继续提高学生的口语程度,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本质。小学生作文的本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想、表达三种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安排识字200个,高年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教学要放手。教材在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外的其他部分,一概不再注音,学生在阅读中碰到不熟识的字,可以查字典解决。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快速涉猎,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义,以便在手边没有字典、辞书的情况下,不防碍阅读。本册安排写字150个,都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指导学生写好写对笔画、笔顺,安排好字的各个部件及间架结构,把字写端正。
(二)阅读教学
1、高年段的朗读要求,不但要做到正确、流利,并且要做到有感情。进行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少讲,让学生主要通过自主的入情入境的朗读,读懂课文,有所感悟;要做到读有要求,读有条理,要经过多种方式的朗读,悟情传情,培养语感。在读中体味、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读的指导,要从全体入手,指导学生在掌握全文情感基调及其改变的基础上,凭个别的情感体验,进行有感情的朗读。高年级的默读,既要提高理解程度,又要提高默读速度。教师在教学时,应该为学生留有富裕的默读时间,并提出相应的要领,指导学生凭要求认真读书, 在默读之后要检查学习效果。
2、经过课后的训练题,指导学生理解内容,领会表达要领。在课文中发现言语表达的特点。在“交换平台”中总结某些规律的东西。
3、要凭借课文的差别特点,设想和接纳灵便多样的教学过程与要领计谋。
(三)口语交际教学
要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际的欲望。要创造特定的情境。创造情境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造要实在,体现学生实践交际的需求,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地、针对不同的东西,使用不同的手法,接纳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造还要注重兴趣,要用脍炙人口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交际欲望。三是要创造多个情境,在逐步深入的互动中,体现交际的内容由相对简略,到交际得相对深入的熟练过程。要体现双向互动。
(四)习作教学
1、作文指示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正在鼓励。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打开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开端宜“放”,使学生感慨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指导学生从中挑选最妥帖的内容来写。至于写怎样的标题,在打开思绪、挑选要写的内容的过程中浸透,在写作中、在交换底稿的过程中指导,指导的内容不过乎习作手法能否明确,内容能否具体,顺序能否明确,选词用语能否合适,能否表达了真情实感等几个方面。
习作讲评重正在鼓励。讲评的时候,要归纳综合全班这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使每个学生经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逼真地了解理怎样写,激起对下一次习作的渴望。
2、加强平常练笔的指导。
一方面,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经常写写感受、启示,仿写句、段,续写结尾……自然地体现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另一方面,把练笔延伸到日常生活中。凭借生活需求练笔。应帮助孩子认识到习作是学习、生活的需求,是倾吐、表达的需求。要鼓励学生表达本人的所做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本人感兴趣的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在办事生活的同时,提高读写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本册分析学习活动一“信息传递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手法是使学生了解从古至今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的改变,活动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充分利用阅读材料中的《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奇异的电脑魔术师》《网上呼救》《把握自己》等文章,了解从古代到现代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和差别;另一方面经过本人搜集材料、察看访问、亲身做。
综合性学习活动二“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重点正在于让学生学会怎样写研究报告,因此活动的开展定位于解决学生在读写中可能(或应该)碰到的问题。教材提出的4项活动建议中,暗含了“怎样写研究报告”的要领:
第一步:确定话题;
第二步:获取材料;
第三步:分析材料,组成观点;
第四步:按照样本,撰写报告。
六、教学光 安排:
内容
课时
进度
第一组课文
10——11课时
1-2周
2.24
第二组课文
10——12课时
3-5
3.16
第三组课文
10——11课时
6-7
3.30
第四组课文
11——12课时
8-10
4.20
第五组课文
10——12课时
11-12
5.11
第六组课文
11——13课时
13-15
5.25
第七组课文
10——12课时
16-17
6.8
第八组课文
11——12课时
18-20
6.22
复习
10――12课时
21――22
7.6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共有学生21名,经过近五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同学已具备了初步地认字、识字能力、口语交际、写作能力、预习新课文的能力和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部分学生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学习效率低下,综合学习能力欠缺,课外知识较薄弱。所以本学期除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外,还需继续在阅读书目上做进一步的指导,并且尝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的词语,是由会写的字组成的,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的词语,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一些课文的后面还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全册共安排了五次“资料袋”,两次“阅读链接”。
全册还编排了8篇选读课文,并附两个生字表。生字表(一)是要求认识的200个字。至此,完成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常用字的识字任务。生字表(二)是要求写的150个字,至此累计写字量为2300个。
(二)教材特点:
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
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
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
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
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单元重点、难点
第1单元: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三是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第2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眷恋,感受童年生活的美好,童年时光的珍贵,丰富情感体验,更深切地感受正在经历着的童年生活;二是通过对比阅读,领悟文章的一些表达方式;三是丰富语言积累;四是交流和描绘自己的童年生活。
第3单元: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二是通过对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了解不同体裁文章表达方式;三是引导学生积累优美的语言。
第4单元:引导学生潜心读书,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的情感脉络和表达方法,继续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
第5单元: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第6单元: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第7单元: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第8单元: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域风情的感受。
四、教学目标: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本册识字200个,写字150个,把字写端正。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二)阅读教学
1、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的训练。
2、发现语言规律,学习表达方法。
3、把握每个单元丰富的人文内涵,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到实处。
(三)口语交际教学
1、激发兴趣,引起学生交流的欲望,体现双向互动。
2、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
(四)习作教学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培养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要提高学生策划、规划自己学习的能力,用多种途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
五、教学措施:
(一)识字与写字教学
1、对于生字新词,要及时听写检测。
2、鼓励快速浏览,联系上下文理解字词的意思,
3、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应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写字习惯。
(二)阅读
1、在以前的基础上,继续加强阅读基本功训练。
2、阅读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学习和积累。
3、教师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三)口语交际
1、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
2、要创设特定的情境。创设情境要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情境的创设要真实、有意义,体现学生实际交际的需要,让学生了解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围绕不同的目的,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二是考虑到儿童的年龄特点,情境的创设还要注意趣味性,要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激发学生。
3、要体现双向互动。交际的过程并不是要学生一个一个挨着说的过程,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要在互动中使交流逐步深入。
4、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如,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说话要使用礼貌用语;要针对不同对象,文明地进行交际。
(四)习作
1、进一步明确小学生作文的性质。小学生作文性质是练笔,是习作,不是创作。
2、作文指导从内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作文指导,要从内容入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使学生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放”开了,学生就有东西写。再就是讲评的时候,要概括全班此次作文的优点与成绩,肯定大多数同学的努力和进步。使每个学生通过讲评看到成绩与进步,享受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懂得应当怎样写。
3.观察、思维、表达三种能力结合起来培养。
4、加强平时练笔的指导。
(五)综合性学习
1、阅读单元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2、阅读前四篇阅读材料,了解信息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根据主题,搜集有关信息,并写报告。
七、教学时间安排:
起讫日期 周次 教学内容 备注
2.13--2.17 1 1草原2*丝绸之路
2.20--2.24 2 3白杨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2.27 --3.2 3 口语交际.习作一 回顾.拓展一5古诗词三首
3.5--3.9 4 6东阳.童年.骆驼队7*祖父的园子 妇女节
3.12--3.16 5 8童年的发现 9*儿童诗两首 口语交际习作二 植树节
3.19 --3.23 6 回顾.拓展二 10杨氏之子 11晏子使楚
3.26 --3.30 7 12*半截蜡烛 13*打电话 口语交际.习作三
4.2--4.6 8 回顾.拓展三14再见了,亲人 15*金色的鱼钩 清明节
4.9--4.13 9 16桥17*梦想的力量 口语交际.习作四
4.16--4.20 10 回顾.拓展四 18将相和
4.23--4.27 11 19草船借箭 20*景阳岗 21*美猴王
4.30--5.4 12 口语交际.习作五 回顾.拓展五 劳动节
5.7--5.11 13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5.14--5.18 14 22人物描写一组 23*刷子李
5.21--5.25 15 24*金钱的魔力口语交际.习作七 回顾拓展七
5.28--6.1 16 26威尼斯的小艇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儿童节
6.4--6.8 17 27*与象共舞 28*彩色的非洲
【关键词】儿童文化产业;电子传媒;动漫;儿童期;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7/08-0001-05
随着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人类社会从工业时代进入了信息时代,全世界的社会活动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信息的迅速传播,世界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透明,越来越一体化。传统社会的权利等级、阶级差异、地域差别由极度显性逐渐变得隐性,每一个社会人都开始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自己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针对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冲击,1999年,美国未来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推出了一本后来轰动世界的科普著作《世界是平的》。他在书中指出,传统的社会框架将被打破,资源将被重组,新的社会关系网络已经诞生,一种新型的扁平的社会结构模式将替代原有的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模式。弗里德曼承认自己是一个“技术决定论者”,他认为“技术对于社会变革而言是一支决定性的力量,由此着手去分析社会变化的趋势是可能的”。这种技术决定论也反映到儿童教育领域。
一、一种技术至上的儿童观
20世纪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者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本质的、普遍的特征是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继承了弗洛伊德的阶段论思想,从认知发展阶段论角度描绘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发展特点。儿童的认知结构与成人不同。儿童不断以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化的方式接受外部刺激,适应环境。然而,近20年来,很多学者开始质疑发展阶段论的合理性,认为传统的发展阶段论没有充分注意到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深刻影响。在儿童心理学研究领域,一些学者开始对儿童期和童年概念进行反思。“从本质上和长远考虑,儿童是文化的一个发明。”“有些发展心理学家甚至大有忏悔之态,认为自己过去的研究信奉发展遵守内部时钟,现在看来‘它不再像过去那样有力或有强迫性’。”“时间年龄成了人们生活方式越来越差的一个指标。”〔1〕
为什么会这样呢?有人认为全是信息惹的祸。与以往不同,在信息时代,借助电子传媒,尤其是电视的帮助,儿童比过去更早地拥有了更多的信息、角色、权利和责任,受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
肖伯纳说过,任何职业都是针对外行的一种阴谋,因为内行人总是掌握着外行人不懂的信息。因此,人们通常认为“社会地位的区别部分是通过将人隔离进不同的信息世界而形成的”。〔2〕儿童只有按阶段学习,才能逐渐拥有同成人一样的信息权利。不同年龄的儿童所获得的信息的性质和数量都是有区别的。儿童基本上被排除在成人社会的信息之外。这一方面能使儿童免受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又维护了成人的权威。在儿童眼里,成人是最有力的、最能干的、最有权威的。儿童之所以看上去很天真,是因为他们被传统社会排除在成人的社会场景或信息系统之外的缘故。一旦不同年龄之间信息系统的界限模糊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模糊了。电子传媒,主要是电视和互联网,通过图像和声音把信息直接呈现在儿童面前。正如梅罗维茨所说,“有了电视,就没有了儿童屏蔽在成人节目之外的过滤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冲破了世俗知识的排他性,组成了当今社会完美无缺的平等主义的传播媒介。
尼尔・波茨曼说:“电视是一种敞开大门的技术,不存在物质、经济、认知和想象力上的种种约束。6岁儿童和60岁的成年人具备同等的资格来感受电视提供的一切。”〔3〕的确,电子传媒呈现出了成人社会的全部内容,对儿童造成了难以估量的影响。
首先是羞耻感丧失了。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羞耻感是人格结构中用来控制本我中的本能欲望的超我的力量。正是因为羞耻感的存在,人类才具有神秘感和敬畏感,也才保证了人类文明的存在。如果人失去了对冲动的控制,尤其是失去了对攻击和即时满足的冲动的控制,人类文明就不可能存在。“羞耻感的无可估量的价值构成了儿童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中珍贵而微妙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儿童沉浸在一个充满秘密的世界中,心中充满神秘和敬畏的情感……他们最终会了解这个世界,但要通过成人分阶段地教他们如何将羞耻心转化为一系列道德规范。”〔4〕当电子传媒模糊了儿童与成人在信息接收上的界限后,秘密没有了,神秘和敬畏褪色了,羞耻感也就很难作为社会控制和角色分辨的手段影响儿童了。儿童在接受正式教育之前就知道了大量的社会禁忌,包括性、酗酒、、绑架、凶杀等。
其次是成人与儿童的界限变模糊了。除了上述界限模糊对儿童的影响外,这一变化也对成人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包括心理上的口腔期无限延长、逃避社会责任、经济和人格难以独立、沉溺在即时满足之中等。
再次是改写了传统社会结构,包括性别结构、政治结构等。这些变化同样对儿童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可见,电子传媒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对儿童的影响也是全方位的,无比深刻的。难怪技术至上主义者们惊呼世界变平了,童年消失了!
二、人类文化与工具演化
人类进化的整个过程本质上是人的创造力不断发挥和工具不断改进的历史。19世纪,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工具制造技术、人际交往准则和对自然、人力的控制等。20世纪,一种新的文化观代替了传统的文化观,认为文化是从古到今的社会团体对其所处的环境局部适应的产物。“文化是由通过符号而获得和传播的各种外显的、内隐的行为模式组合,构成了不同人类团体的特殊成就;文化的核心在于传统的(也就是历史形成和选择的)观念,尤其是它们的附加价值;文化体系可能一方面被看作是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被看作是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5〕这一定义启示我们,无论是研究人的发展,还是研究文化,都必须顾及两个方面,即文化和物质。
距今5万年前,语言符号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人的诞生。人类的新技术、远距离交往、艺术品的出现等,极大地促进了人脑、人的行为、人的认知、人的文化的发展。旧石器时代出现的大量岩画、洞穴艺术、雕像等人造物都是人类象征性活动的表现。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开始驯养动物,固定居所,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前运算阶段。农业技术、青铜器制作等标志着人类从前运算阶段发展到具体运算阶段。可见,对于人来说,生物的、认知的、文化的发展总是相互影响的,人类文化的发展与工具的使用也总是不可分割的。人类创造出来的文化人造物,如外部化的符号系统,改变了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也改变了个体的认知发展。
人类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工具被不断创造和改进的历史。人类发明和使用工具的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文化的发展也从来没有停止过,人类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样没有停止过。铁器的出现推动了农业文化的发展,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变革,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信息时代的到来,这些无一不是工具革命与社会飞跃的证据。今天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电子传媒从本质上看仍然是人类的一种工具。我相信,电子传媒不是也不可能是人类工具的终极。将来一定会有更新的、更强大的工具被发明和创造出来。那时的人类一定会用我们今天看原始人类的石斧和岩画一样的心情来看待我们今天的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
三、个体发展与文化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一贯将遗传和环境作为一个重大主题来阐述。如今,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观点已经被更明确的生物与文化之间的双向因果关系所替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脑的生理结构是按照预定的时间表逐步发展的。现代脑科学研究则发现“大脑一旦启用便会不停地自我联接。早期经验会不断改变大脑”。〔6〕“人的神经系统不仅仅使得人能够习得文化,而且神经系统还积极要求人这样做,因为只有这样神经系统才能发挥作用……一个脱离文化的人很可能不会有内在才能。”〔7〕
对个体来说,大脑和心理结构的发展是生物和文化相互结合的产物。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强调生物与文化对儿童心理的重要作用,并不是否认心理自身的发展规律。“认知发展具有很强的生物学基础。要以认知发展的形式证明文化的作用,这方面取得的进展比较少。”〔8〕例如,研究表明儿童表征能力的发展模式与年龄相关,不因为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拥有更强的表征能力,可以表征更复杂的视觉模式。所以说,当我们正视文化对个体发展的重要作用时,不能简单、单向地归因。“任何想把工具使用与认知发展或社会传统的性质简单划等号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9〕
技术至上主义者们过于强调技术进步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否认了儿童心理自身的发展规律,甚至彻底否定了儿童心理学的学科合理性,认为“儿童心理学本身是一个特别的文化发明,它与更大的文化波浪一起移动”。〔10〕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儿童心理学对于年龄差异决定行为规范的认识本身也只不过是一种社会规范,如同20世纪初期许多人相信黑人和妇女智力低下一样荒谬。
这里涉及到究竟有没有儿童期、童年是否是个科学概念等根本问题。
从生物学角度看,儿童期的存在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因为儿童期的存在是一个不可否认的生物学事实。个体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肌肉、骨骼、腺体的结构和功能都需要在儿童期里继续生长发育。儿童期实际上就是胎内生长的出生后延续,直到成熟为止。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蒙台梭利准确地将儿童期称为“精神胚胎期”。她认为儿童身上有一种积极的精神生活,在整个儿童期,这种精神生活一直在秘密发挥作用,最终造就出一个适应环境、时代和文化的人。
当展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我们对儿童的认识。例如,心理模块和认知领域的研究告诉我们,儿童头脑中具有先天的核心领域知识,包括朴素物理学、朴素生物学、朴素心理学等。有学者认为,这些核心领域知识是开放的,是个体接受文化输入和持续学习的起点。文化使得这些核心领域知识进一步发展。除了这些知识外,儿童还需要学习掌握大量核心领域以外的知识,比如人类根据某种目的创造的物品以及维持社会正常运转必需的各种社会准则等。因此,儿童期的存在对于人类的文化传承来说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对个体的心理发展来说也是必要的,不可缺少的。
人类正视儿童期的存在花费了漫长的时间,儿童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200多年前,法国思想家卢梭一反历史和宗教对儿童的压抑和摧残,提出“儿童不是小大人”“要把儿童当儿童看待”等主张,揭开了发现儿童的历史帷幕。尊重儿童、保护儿童逐渐成了社会的主流话语。绝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儿童期的存在,也都承认童年的重要性。即使是身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的维果茨基也承认“在儿童的发展中,教学的性质具有若干个极限点。第一个极限点是3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自发型学习。第二个极限点是学龄儿童根据学校的教学大纲进行的反应型学习。而处于中间年龄阶段的幼儿进行自发-反应型学习”。① 可见,维果茨基如此强调社会文化历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也没有否定儿童期的存在。
正如人们现在对文化的定义更注重社会团体对环境的适应性一样,对儿童和童年的定义同样要考虑文化适应性。具体表现为儿童总是生活在成人为其提供的发展小生境①中,而这种发展小生境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的生产水平、家庭的经济条件,更重要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和对儿童的期望。因此,“有没有儿童期”和“有没有童年”的问题,不是一个事实问题,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思潮和家长的价值观。可以说,没有社会的文化自觉和家长的文化自觉,就没有儿童期,没有童年。有家长说:“如果我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他长大后就会还给我一个不幸的成年。”在这样的家长头脑里确实没有儿童,没有童年。但这纯粹属于家长的价值观问题。家长剥夺了孩子的童年,不等于孩子不应该和不需要有童年。
技术至上主义者虽然也承认儿童的生理存在,但把童年看作是一种“社会构造”,以“不知道童年内部以及童年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在哪里”为由否认童年,这是缺乏事实和逻辑依据的。面对电子传媒的普及,惊呼“童年在消逝”,这是一种单维度思维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信息传播的维度来认识人类的文明史。从语言的出现,到后来象形文字的出现,再到后来印刷术的发明,信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这一历史过程并不能得出传媒越发达,信息隔离作用越大的结论。梅罗维茨认为“印刷倾向于将儿童与成人隔离开,而电视则倾向于将他们再融合”的说法才是一种人为的断章取义。电子传媒为我们创造的信息环境是我们所处的真实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远距离反映,它不可能替代真实环境,更不可能取消真实环境。确实如梅罗维茨所说,“在孩子们不能被允许独立穿过马路之前,电视就陪着他们穿过了地球”,〔11〕但是不能否认,儿童在过马路时依然是个儿童,并不因为他在电视里“穿过了地球”,就能在家门口独立穿过马路。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也可以被看作是文化不断冲破少数人垄断的历史。一种新技术的诞生会为文化传播注入新的动力。例如,印刷术发明后,马丁・路德曾兴奋地讴歌印刷术是“上帝最崇高、最无限的恩典”。印刷书籍的大量出现无限扩大了思想和信仰的传播范围。电子传媒同样为我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新气象。我们不应该悲观地看待电子传媒对儿童的影响。虽然已经有许多触目惊心的反面事例表现了不当使用电子传媒引起的严重后果,但所有这些现象都不可能阻挡电子传媒的迅速发展。同样,电子传媒也不可能在心理上消除童年。面对着电子传媒的娱乐功能就宣称“儿童没有了”“童年消失了”,缺少足够的科学依据。新的传媒手段永远只是人类的工具,而不是人类的主宰。面对电子传媒的强大功能,我们的任务是研究新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手段并更大程度地用好它。我们不能让童年的概念成为人类技术的牺牲品。还是蒙台梭利说得好,“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任何希望给社会带来某些利益的人必须保护他不受歧变,并注意他自然的行为方式。儿童是神秘的和强有力的,他内藏着人性的秘密”。〔12〕
四、图像与认知
以动漫为例。动漫播放时采用的基本编码方式是图像和声音。动漫加速了人脑的感知速度,这是动漫的魅力所在。心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和知觉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中许多能被知觉到的事物的最明显特征,要么是运动的物体,要么有运动物体的参与”。〔13〕运动能吸引婴幼儿的注意。利用视觉偏好技术研究发现,1个月的婴儿视觉阈限为1.4度/秒,3个月的婴儿是0.93度/秒。更细致的研究发现,12个月的婴儿更喜欢垂直对称,不喜欢不对称和水平对称。这类研究成果揭示了儿童视觉先天的、普遍的敏感特点。参照这些研究成果设计动漫,是动漫易被儿童接受的基础。
动漫与儿童的认知、情感等的关系更值得关注。
1.文字通过符号指称意义,而图像则能表达文字无法表达的特性。儿童解读图像,本质上是一种隐喻式思维。成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比较倾向注重逻辑性、合理性和因果性,而儿童的思维则注重情境性、跳跃性和相关性,不太了解因果性。图像的组合和跳跃不会造成儿童的理解困难。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抽象画和荒诞剧把成人搞得莫名其妙,却能让儿童津津乐道的原因。
2.儿童对生命的理解与成人不同。儿童固有的泛灵论使他们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充满感情。在儿童看来,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可以沟通的,可以理解的,儿童能用自己的意愿和情感去对待整个世界,世界也用同样的方式回报他们。因此,在动漫世界中,儿童是欢乐的。即便是苦难,在儿童看来也是多彩的。
3.儿童偏爱的动漫作品往往不是专家们高度评价的作品,因为儿童更加关注的是主题事件,而不是技巧呈现,也不是专家关注的美学原则。儿童关注的不是重大意义,而是反映主题的细节。对儿童来说,最大的主题就是梦想一个美好的世界,在那里可以自由地幻想。
以上这些典型的儿童心理特点是制作和评价动漫作品时要注意的重点。如果一定要加以归纳,我认为一部好的动漫作品应该是儿童心灵幻想的伴奏曲,它能激发和伴随儿童幻想。一部好的动漫作品也许没有高深的哲学,没有复杂的道德,但能反映童年的存在,体现童年的欢乐,揭示生命的成长。
当然,图像不同于文字,也不能代替文字。图像能用速度紧抓儿童的感知觉和隐喻式思维,但不太可能同时促进儿童的理性思维发展。图像的娱乐性大于严肃性。理性思维的发展需要逻辑,需要推理,需要时间,需要反思和检验。读图不等于读书,看图不等于叙述,动漫不等于图书。如何处理动漫与图书、读图与读书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一个重大课题,需要花功夫研究。发展心理学界应该在这里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2〕〔10〕〔11〕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M〕.章艳,吴燕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01,203,201,205.
〔3〕〔4〕尼尔・波茨曼.娱乐至死:童年的消失〔M〕.肖志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41,243.
〔5〕〔7〕〔8〕〔9〕MICHAEL COLE.从种系发生、历史及个体发生的观点看文化和认知发展〔M〕//W DAMON,R LERNER.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23,764,765,731.
〔6〕戈波尼克.摇篮里的科学家〔M〕.袁爱玲,廖莉,任智茹,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18.
〔12〕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05.
〔13〕PHILIP J KELLMAN,等.婴儿的视知觉〔M〕//W DAMON,R LERNER.儿童心理学手册:第二卷(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40.
Childhood: Changing, But Not Disappearing
Wang Zhenyu
(College of Preschool and Special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初中生之友》让笔者记忆刻骨铭心!
那是我在金滩附中的时候,2008年10月份(汶川大地震半年后)的一天,笔者按惯例午休走进教室。发现我班的一个语文成绩中等的女生,正默默的流泪!心一惊,询问后,原来是《初中生之友》的魅力:《阳光,在希望中升起》那些在大灾大难面前,大爱无私的人物和事迹感动了学生,让她情感升华。从此以后,笔者鼓励她多读课外书,她的语文兴趣可以说太浓厚了,成绩大踏步提升,在09年的中考语文考了107分!是全校的第一名!
尝到了甜头,笔者很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手段,也是课内阅读的延续和发展,它可以让学生更深刻理解课内知识的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增长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品味人间的喜怒哀乐,体验人生的滋味。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基础上,受到教育,得到愉悦,再反馈到课内学习和应用上,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引导,课外阅读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给学生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在14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笔者逐渐探索出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方面行之有效的方法。
1 针对学生能力选择不同的读物
不同年级,不同学生,阅读能力因智力因素、能力水平等原因,存在一定的差异。作为语文老师,应认真掌握每个学生的阅读水平,为他们选择不同的读物。阅读能力处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除了《初中生之友》,可指导他们选读篇幅较短、内容连贯、内涵适当的作品,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莫泊桑的《羊脂球》等等;让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除了《初中生之友》则推荐他们读篇幅较长、历史背景复杂、内涵丰富隐含哲理、手法新颖独特的读物,如《《白鹿原》、《边城》、《雷雨》、《人间喜剧》、《寂静的顿河》、《百年孤独》等,这些读物的内容即有思想深度,又有艺术特色,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了情操,促进了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2 教会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课外阅读才能真正的收到实效,如果只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良好效果的。常见的阅读方法,教学中已经讲过,学生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但在课外阅读中,还应补充一些,如:(1)把好词佳句,精彩的段落摘录下来,注明出自哪一本书,有条件的制作成卡片;(2)默读和朗读有机结合,好的段落可以大声朗读;(3)有的段落要细心品味;(4)一般的课外读物,要求学生通过泛读、略读、快速浏览,以达到开口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的目的。(5)短而精的书,要多读几遍;有助于扩大知识面的书,要多读若干遍,以增加知识积累。(6)篇幅比较长,或者内容复杂的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写阅读提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要求学生在读完整本书后,必须写出读书笔记或读后感,所谓“雁过留声”,把自己读书受到的教育和启发,产生的感想和见解,整理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中有效提高写作水平。
3 为学生创造课外阅读条件
(1)动员学生捐书,成立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订阅报刊。
(2)时间要充分保证。即集中读又分散读,每天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广泛阅读报刊,每周抽出两节课给学生阅读课外书。给学生的课外阅读以充沛的时间,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定期对学生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反馈
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是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老师要适当检查:抽学生介绍阅读内容、并对故事情节进行复述,交流体会,展览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等。老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阅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阅读质量不断提高。
5 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一、营造轻松、愉快、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充分展现个性
我校的生源来自于城乡结合部,大部分孩子是进城务工子女,他们性格比较内向,在表述时语言单薄,积累较少,词不达意,声音不响亮,让人无法听清,讲述或回答问题时语言缺乏逻辑性,听他人说话,不专心,难以把握要领。语言基础弱,普通话水平低,有的学生还有讲本地话的习惯。造成这些现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当前部分薄弱校小学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口语交际教学是密不可分的。
鉴于学生的基本状态,笔者认为创设一个平等、宽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自由活泼、充满朝气的课堂气氛是新理念实现的前提。只有学生愿意表达,在情感上有认同感,才能言有心生,言有所得。因此,教师要有效地实施口语交际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基础作起点、架设语言交流的阶梯,有效扫除学生口语交际的心理障碍,真正放开思维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说话交流,鼓励学生敞开心胸说说生活中的所得,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课前交流以学生平日的喜闻乐见的场景作为交流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来自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感知上的认同,不仅能促进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还能促使学生自觉扩大阅读面,留心观察生活。 另外。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尊重学生,取得学生的认同感,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双向互动”,形成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平台。
二、在情境中交流,做到循序渐进
在教材的安排上,人民教育出版社课标本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上的规律安排了口语教学的内容,其训练内容由简入难,训练目标的制订也随着年级的升高由低到高,为逐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依据。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学生周遭的生活情境进行恰当的处理。然而课堂上话题式的口语交际与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言语交际活动有不同,它比较随意,思维上的要求与言语上的完整性不做具体的要求,但它缺少激发学生思维的环境和动力。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就话题进行口语交流,就必须创设一个与现实生活相仿的交际环境,只有进入了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内心真实的情感体验才能真正被激发起来,发挥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情感,达到交流的目的。例如: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二《难忘童年》让学生把童年生活中那些难以忘怀的事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要说清楚,说具体。教师可以根据本次的口语交际的目标,创设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春节放鞭炮的情景,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童年的愉悦;也可创设孩子们游戏的场景,让孩子们在游戏回归场景;或是组织一次春游等等。这些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心中对于本次口语交际活动的认同感,回归了生活本源,激发学生说的兴趣与表达的欲望,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给方法,有效提高口语交际水平
[关键词]爱的态度;细致入微的方法;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06-0110-01
“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 》)作为一个班主任,只有以爱的态度对待自己从事的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而爱的要诀全在于一个“细”字。
一、细心倾听 走进学生情感世界
谈话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手段,个别班主任在与学生谈心时,只注重谈,而不注重倾听。表现在交谈过程中:先入为主定基调、劈头盖脸猛开火。即使是听了,也是在评判的听,冷漠的听,寻找机会去压服学生。其实,谈话的关键在于倾听:用倾听去发现学生,让每个学生为你打开心灵的窗户;用倾听去鼓舞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自觉自愿去接受老师的洗礼。在谈话中,老师的倾听,是对学生诉说心曲的鼓舞,是老师了解学生的最佳良机。拉家常式的开端,静静地等待,为的就是学生能向你吐露心声。适时的插话,适度的肯定,为的就是在交流中让学生放下包袱,畅所欲言。有了教师的倾听,才会有学生的畅谈。只有教师精心设计时间、场合、氛围,用心去倾听,才会有随时随地的师生交流。
李镇西老师说:“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倾听是走进学生情感世界的开始。作为教师要不放过任何接触学生的机会,在接触中倾听学生的心声。在倾听中,“以儿童的思维”体察学生的行为动机,从而读懂学生。这样你才能用一颗包容的心原谅学生的过失,理性处理班级内每天发生的故事。所以,用好自己的两只耳朵,是每个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二、细心观察 发现学生每一点变化
班主任工作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用好一双眼,用一双眼去观察学生的每一点变化。每天,从早晨进校门到晚上出校门,一天中,算一算你有多少次可以从教室旁经过,进教室绕一圈,拾起地上一片果皮废纸,看看桌子摆的是否整齐,帮学生整理课桌上乱放的书籍......在你的一双慧眼的扫描下,拾起的废纸也许是学生初恋的情书;乱放的书籍下面也许是学生匆忙间藏起的手机;乱摆的桌椅也许是不久前打架的场地。看一看在每天的作业中是否少了几个后进生的影子;看一看几个爱美女生的耳上是否又多了一副耳坠。用心去观察,你才会发现:经过多次谈话后,你的某一位学生进步了;经过多次观察后,杂乱的教室整洁有序了。
尤其是对那些特别的孩子,你更要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家庭构成及成长经历,发现他们的兴趣动机,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转化,及时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褒奖。唯有如此,你的一双慧眼才能变成x光机,去发现诊断,为班级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细心琢磨 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
班主任工作的第三个重点,就是用好一颗心。在今天,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做一个有心人,应该是一个班主任的职业操守。对学生细心琢磨,你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朵初绽的花蕾。只有剔除自己的喜好,你才能看到学生千姿百态的一面。这一环节的关键是琢磨自己的做法,问一问自己:喜欢学生甲的理由是什么,不喜欢学生乙的理由是什么?剔除这些主观因素,你才能不偏不倚地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对每天的事情细心琢磨,你就会发现你那烦琐的工作,原来有章可循,个别令人头疼的学生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事前预设方案是细心琢磨的主要内容:早恋、过生日、穿奇装异服、玩手机、打架等问题,看似互无关联,却有可能互为因果。作为班主任事前利用班会等形式,给学生讲透道理。通过讲座、倡议、签名的形式,让学生规范自己。在事前对事件进行梳理预设,制定出一年或一个学段的各种预案,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如针对早恋现象,可以举行《正确交往,快乐阳光》的主题班会,或以《做一个阳光的少年》为题发出倡议,举行签名活动;针对打架事件,可以举k《理往,拒绝校园暴力》的讨论会,号召学生远离暴力,做文明少年;针对玩手机的现象,可以召开家长座谈会,以《共同管控,远离手机的纷扰》为议题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家校联合来解决问题。
一、多个句子的排序
多个句子的排序,为确保其快捷性和精确性,必须首先从大的方面把握内部层次(粗排),然后再在同一层次内调整(细排),如果标点符号已经明确表明了层次,则更要牢牢抓住。如: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2008年高考全国卷I)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了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个世纪末实现了亿吨大关。
A. 462531B. 453612C. 516432D. 543621
横线上的句子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④⑤,其中④讲得是“战略”,⑤讲得是“措施”。第二个层次是③⑥,讲得是产量,其中⑥是对③的具体说明。第三个层次是①②,讲得是“意义”,其中①讲得是对中国的意义,②讲得是对世界的意义。这样,六句话就形成了“采取战略措施――使产量提高――产生巨大意义”三个鲜明的层次。据此,横线上的六句话应排列453612,该题的正确答案应为B项。
二、古诗词鉴赏
例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浙江卷)
日暮倚仗水边①
(金)王寂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
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唯有彼苍知。
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慢迟。
注:①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
1.此诗颔联以____和____两位被贬官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2.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粼粼的水面,作者倚仗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内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一般一泻而出,滔滔不绝。诗人为什么有“乱如丝”的“羁绪”呢,从注解中可知是因为贬官漂泊异乡而生,改不改变初衷志向呢?使人明显地以屈原、白居易自况不会改变志向。通篇全诗分析,四联间为解说关系,颔联、颈联、尾联是对首联的解释说明。由此可知,“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应为:大夫泽畔行吟处――漂泊的旅思;司马江头送别时――谪官的愁思;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唯有彼苍知――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苍颜华发今如许,――年华易逝的伤感;便挂衣冠已慢迟――宦海浮沉的厌倦。
三、语段压缩
例3.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压缩成一段文字,不超过60个字。(5分)(2006年高考全国卷Ⅱ)
(1)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2)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质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成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弹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3)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4)二胡产生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根据题干“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我们可以将整个文段划分为四层(题中数字为作者所加),即每句话为一层。然后逐层勾要。第一层: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第二层较长,可再分为两部分(中间用分号隔开),属并列关系,分别写二胡由琴杆、琴弦和琴筒构成及二胡用马尾琴弓演奏。第三层:二胡声音低沉圆润。第四层:二胡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第三步是进行整合归纳。我们只要把这几层相加就行了。
(1)二胡是胡琴的一种。
(2)二胡由琴杆、琴弦和琴筒构成;二胡用马尾琴弓演奏。
(3)二胡声音低沉圆润。
(4) 二胡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
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四、现代文大阅读
例4.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那些“童年烙印”?(不超过28字)(2003年高考广东卷现代阅读)
关于“童年的烙印”,主要集中在下面一段(原文的第二段),共七句话
①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②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③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属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④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融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⑤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⑥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里、桥上井边、田睦篙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渲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⑦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纹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分析可知,题目在⑦句,第⑦句是③④⑤⑥的总结性语句。题目所问的“哪些”涵盖在③④⑤⑥中。由第③句得到答案的第一点“父母亲族的爱,由第④句得到答案的第二点“家乡的山水草木”由第⑤句得到答案第三点“悲欢离合的家史”,由第⑥句得到答案的第四点“邻里乡亲的情感”
五、主题词变换
例5.用“儒、道、佛”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愿意。(1999年全国卷第25题)
苏轼的生活创作充满了矛盾,因为他曾受到儒、道、佛各方面的影响,思想比较复杂。
儒、道、佛____ 。
解析:这是当年出现的新题型。从表面看,题目的直接要求是变换主题词,实际上是一种句子内部结构关系的调整。此类题要理解好句子的内部关系,明确随着主题词的变化,句子内部关系会产生什么变化,如因果倒置或因果还原,条件结果倒置或还原,本来是主动句的可能要变成被动句,本来是被动句的可能要变成主动句。
答案:儒、道、佛各方面对苏轼都有影响,使得他思想比较复杂,生活与创作充满了矛盾。
例6.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
天鹅在水中游,是凭着一切以缔造太平世界的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而地上的狮、虎,空中的鹰、鹫就不是这种,都是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
答:地上的狮、虎______ 。
解析,此题的内容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天鹅在水中游的条件;一是狮、虎在地上善战称雄,鹰、鹫在空中善战称雄的凭借,题干要求以“地上的狮、虎”为开头,这个必须做到,同时将与之一个层次上的空中的鹰、鹫放在一起,再写另一个层次上的水中的天鹅,这样再使语言连贯就可以做好本题。
答案:空中的鹰、鹫,都以善战称雄,以逞强行凶统治群众,而天鹅就不是这样,在水中为王,是凭着一切以缔造太平世界所有美德,如高尚、尊严、仁厚等等。
六、长短句变换
例7.将下面的长句变成短句,要求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因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句的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而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误例,中国古人不仅喜欢把流畅自如的水看成智者的象征,而且还喜欢把宁静自守的山看成仁者的象征,他们还喜欢用比喻的手法在自然界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
解析:误例没有把握原句的逻辑关系,把并列关系误作为递进关系了(“不仅――而且”),此外,还忽视了原句是个因果复句。
答案: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的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被看成智者的象征,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仁者的象征。或:中国古人喜欢用比喻的手法在自然界寻找人生品质的对应物,因此,流畅自如的水,宁静自守的山被看成智者和仁者的象征。
七、现代文小阅读
例8: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做什么”和“怎么做”决定了“为什么做”,这只是人的价值观的外在表现
对应原文:正是价值观的不同,“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人们活动是由价值观所指导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说到底,不过是人的价值的外在表现。
题文比较,原文说“为什么做”的问题,最终决定了人们“做什么”和“怎么做”,选项将这段关系颠倒了。
例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C.中国发明十九年七闰制比古巴比伦人早了一个世纪,同时中国对音律的认知也早于古巴比伦
1、课题的选择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人类大量的知识和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儿童早期开始的,如果说阅读是学习的基石,那么,儿童阅读就是基石的核心。因此,早期阅读更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儿童时期的阅读是发达国家早期教育的焦点,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召唤,在80年代,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就已把儿童智能发展的重点转移到阅读能力的培养上来了。
儿童早期阅读的材料是图书,其中儿童文学以独特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不仅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儿童文学的特点与儿童的年龄特征相对应相合拍的,它适合儿童的接受心理、接受能力、接受方式。它将那些“有持久生命力的艺术珍品”,呈现给儿童,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所以,以儿童文学为小学生高年级的阅读材料,也为教师走入儿童内心世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提供了一把特殊的钥匙。
2、课题的选择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有人说,童年阶段的阅读是审美情感和美好人性的起点,阅读儿童文学它能让人善良,增强人审美的意趣,能让孩子的心灵变得丰富敏锐,培养和提升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儿童文学的阅读,遵循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有助于儿童语言教育和自身发展。
3、课题的选择是本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从葵涌街道第二小学的教学实践和研究来看,在语言教育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特色,特别是课题“”实施以来,也积累了大量可供借鉴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研究基础,并且具备了一支擅长文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和两年的绘本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课题的实施,也将对我校校本文化建设,以及结合新课程构建校本特色课程,将起到一个引导、落实、推进、深化的作用。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目标假设
(一)概念的界定
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主题明确突出,形象具体鲜明,结构单纯,语言浅显精练,情节有趣,想象丰富,其内容、形式及表现手法都适合于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按不同年龄阶段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又分为婴儿文学、幼年文学、童年文学和少年文学,体裁有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曲艺、儿童戏剧、儿童影视和儿童科学文艺等。这儿的儿童文学主要是针对小学高年级阶段而言,题材以儿童故事、小说、散文、戏剧等为主。
儿童文学阅读策略:是指以儿童文学为切入口,来研究符合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阅读教育行为、计划和方法。
(二)目标假设
1、通过研究,探索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及其有效的教学方法。
2、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对儿童文学阅读的兴趣,提高倾听、理解、观察、表达、表现、思维、想象、自信等综合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和课题研究的价值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外对阅读策略的研究是随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兴起的,它被当作学习策略的一个内容来研究。如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达菲(G.G.Duffy)等人对小学生进行的排除阅读理解障碍策略的训练(1982—-1987),由科克(L.K.Cook)主持的对大学二年级学生进行的有关阅读材料组织策略的训练等。“阅读策略辅导”在语言教学领域里已相当普及。虽然我们能看到的这些研究报告主要是从心理学实验的角度做的,研究也仅限于阅读策略的某一方面,但这些研究报告对于我们如何严格地组织阅读策略辅导实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和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越来越多的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者将研究目光投向了与儿童文学相关的儿童文化领域,致力于寻求和探讨儿童文学与童年文化之间的复杂关联;而这种探求构成了对于传统儿童文学研究话题的重要丰富与拓展。例如,《儿童文学的乐趣》一书除了探究儿童文学及其阅读活动的方方面面之外,还探讨了诸如玩具、电视和电影是如何影响体验和理解文学的方式等话题,其主要作者佩里·诺德曼本人也是对于儿童文化始终保持学术敏感的一位研究者。《你只能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一书则将儿童文学、儿童电影等的研究置于错综复杂的儿童与成人的“文化-权力”关系中加以探讨,同时也显示了鲜明的美国文化色彩和意识。
在美国,不管是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还是现任总统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大力提倡阅读。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由于移民渐增,英国正快速变为多种族、多语言的国家,语文能力下降已经成了一大隐忧。因此,英国教育部下决心要在几年内让80%的11岁学童达到应有水准。他们把1998年9月起到1999年,定为全国阅读年,全国各学校每天也增加1小时的读写课程。早在10年前日本政府就积极推广儿童阅读运动。1995年一群国会议员开始推动设立国际儿童图书馆,1997年日本修正“学校图书馆法”,规定学校规模只要超过12个班,都必须指派学校图书馆员。2001年底,日本儿童阅读推进法颁布,指定4月23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
西方国家的主流课程体系和我国不同,他们趋向于设置专门的文学教学课程。英国和美国都探讨并制订了语言艺术课程标准。西方教育界认为,文学是人类想象的文字表达,是一种文化自我传播的基本方法;阅读和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增加他们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体验和理解;文学教学对学生有重要的意义;英美诸国都有为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制定的教学目标。
国内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起步较晚,改革开放后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因而国内教育研究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成为热门,如研究记忆策略、解题策略等已经出了不少成果;但对阅读策略的研究还比较少。上海市宝山区教科室周龙兴所作“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及教学研究”(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3期),是研究阅读策略起步较早也是比较典型的一例,另外还有一些中小学教师,研究不同文体的阅读方法也涉及到了阅读策略。语文教学法研究会出版的《学会阅读》(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北京第2版)一书,从阅读能力培养的角度,总结出的一套阅读方法,也可以看作广义的阅读策略。
考察各国和地区,除了政府发动,民间推动外,家庭、学校互动外,各国和地区都非常重视在小学母语课程体系中纳入儿童阅读指导的内容,而且从初步的考察可以得知,各国和地区的儿童阅读是以儿童文学为主要内容的,并且在小学——母语教育的初始阶段,儿童文学更是和小学阶段的母语课程密不可分。不仅各国和地区的小学母语课程教材中大量收进儿童文学作品,而且不少儿童文学作家直接主持或者参与教材编写,中国台湾的林海音就有10多年参加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经历。还有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直接深入小学校和学生开展读书交流,直接和孩子就童书展开讨论。英国的钱伯斯、美国的吉姆.崔利斯就是突出的例子。同时,国外的小学语文教师都受过比较充分的儿童文学教育,有比较好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和素养。
从大陆的情况来看,建国以来,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改革小学阅读教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等方面,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但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界和小学语文教育界长期缺少沟通和对话,小学语文教育中儿童文学视野的缺失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种缺失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究竟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怎样引进儿童文学的视角,促进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这些已经是很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2006年5月31日,北京师范大学亚太实验学校正式成立了全国首家“学校儿童文学阅读示范阅览室”。以切实推进“中小学儿童文学阅读活动”为首要目标,倡导儿童文学的教育推广,以公益性、专业性、实验性为特色,在传播儿童文学阅读理念的同时,力图解决中小学校课外文学阅读“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什么时间读”、“什么地点读”等基本问题,尝试建立一种常态而规范的,可运作、易推广的基础学校文学阅读活动模式,促进中国儿童文学阅读在校园的普遍开展。
近几年来,国内许多学校都将读书活动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广大教师也充分认识到了阅读在孩子健康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审视当前学生的阅读现状却不太令人乐观,在大力呼吁读书的同时,许多老师并不知道该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孩子们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课题研究的价值
我们课题研究的价值在于从儿童的心理与能力出发,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指导,有效地提高孩子的阅读质量与阅读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适应力及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课题研究目标、内容与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目标
1、教师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科研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能写出可供的专题课改论文。
2、学生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和提升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态度、兴趣、习惯、和鉴赏能力,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的情境、语言、审美情趣有所感悟;促进和推动课内外文学阅读的同步和互动;培养学生延伸到成年生活的阅读习惯;在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科研层面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探讨、总结出儿童文学作品阅读指导的理念和基本策略,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探讨和实践。重点是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策略的探讨,希望研究出的策略能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能让学生在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中从小吸收规范的、高质量的语言,为其后的语言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课题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兴趣和习惯,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2、如何确定小学高年级儿童文学阅读的目标、内容、措施,并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
3、如何提高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分析力,促进教师深入细致地研究教法和学法,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五、课题的预期创新点
1、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
2、对开展的阅读交流活动(如:读书笔记展览、读书征文活动、故事会、知识竞赛等)的组织形式、推进策略进行研究。
3、教师对学生进行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指导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收集有关儿童文学阅读的中外研究资料及他人成功的阅读课、读书会的案例,借鉴其成功之处,同时进行不断扬弃,形成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
2、行动研究法:实验教师研读童书,引领学生阅读童书,以阅读课为阵地,课内外想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个案研究法。通过建立《儿童阅读成长档案》,教师应观察并记录个体阅读情状及个体心理变化,施以个别辅导。
4、对比法:对实验前、中、后期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状况进行对比。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践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和实践层面上总结、提炼童书阅读的具体方法与经验。
(二)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及具体安排:
1、申请立项阶段(2009年3月-2009年5月)
(1)选题。申报课题。
(2)成立课题组,组织教师学习培训。
(3)对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现状、现行儿童文学现状等进行调查、分析,收集资料。
(4)制定方案、开题论证。
2、研究阶段(2009年6月-2010年5月)
(1)根据研究目标、内容、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开展实质性研究。
(2)定期交流课题研究进展,做好阶段小结。
(3)进行中期成果鉴定。
(4)在第一轮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有关问题展开验证性的研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
(5)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吸纳前期研究经验,逐步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模式。
3、结题深化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1)收集论文。活动设计、个案记录等材料,归纳总结。
(2)完成课题研究报告,举行结题评审鉴定会。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组长:李梦
副组长:任海燕
组员:高年级语文老师
(二)制度保障。课题组有较健全的科研制度,将参与活动情况和科研成果纳入课题组成员的年度考核。
(三)师资保障。课题研究队伍年富力强,既有较丰富的科研经验,又有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活力。
(四)经费保障。学校划出一定的资金作为课题组专项研究经费。
八、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论文、研究报告、目标体系。
2、校本特色课程集、案例集。
3、课题阶段性研究报告。
4、课题结题报告。
5、课题研究活动影视专集(视频与图片)。
九、主要参考文献
1、《通向儿童文学之路》陈晖著新世纪出版社
2、《阅读儿童文学》梅子涵著少年儿童出版社
3、《中国儿童文学5人谈》梅子涵、方卫平、朱自强、彭懿、曹文轩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