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任职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
做好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工作的重点是要结合任职教育的实际需要,以培养能力为首要目的,其关键在于构建适合于任职教育的创新型教学评价体系,为锻造良好的任职教育心理素质作好准备。
1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原则
任职教育是围绕某一岗位的任职需要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而开展的教育。任职教育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任职教育心理学评价有其独特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三个原则:1.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核心是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过程中不但帮助培训对象提升任职教育心理学理论水平,而且重点是帮助培训对象提高运用理论知识来解决任职教育中涉及的实际心理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把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主线,是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核心。2.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内容重点在于对学员普通经验的升华。任职教育下的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是要把那些比较零碎的学员心得体会和工作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使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为此,在教学评价中应把培训对象对普通经验的总结、提炼、升华能力作为重点内容突显出来。3.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内容突出工作创新能力。借知识更新进行工作创新的能力是任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教学评价中,要鼓励创新和独到的见解,不必强求一个答案。有些学员的观点即使不够成熟,但只要有真知灼见,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当鼓励支持。
2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内容
1.平时评价
平时评价是教员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进行的.它具有直观、方便、组织实施简单、评价的结果受外界干扰较小的特点,能帮助教员及时掌握学员对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任职教育心理学实际技能的熟练程度;了解他们在学习上的困难及产生原因,为改进教学,有针对地指导学员学习提供第一手材料。包括:(1)口头提问:这是教员在教学中,用问答的形式,来了解学员对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程度。这种形式使教学双方处于直接对话的状态,便于教员观察学员的思维活动,查明他们对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吸引学员的注意力。(2)检查作业:是教员通过批改、评定学员的作业,了解他们对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学习情况。批改作用通常可采取全部批改、部分批改、抽查批改等。无论采取什么方式批改,批改后教员应进行作用分析,分析共同存在的问题或典型性问题。(3)模拟演示和操作:让学员在预设的任职教育场景中当众进行自我调节演示和安抚其他成员心理的操作。这是考核学员的常用方法。这种方法便于教员把评价与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当场对学员学习进行评价和指导。(4)日常观察:观察是在自然状态下,教员通过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员学习活动而做出评价的一种方法。由于观察是在教员与学员直接接触中进行的,不仅可以获得直观的而又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而且可以及时指导学员的学习活动,于检查指导于教学之中。
2.总结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对一个阶段或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完毕进行的全面性的检查。总结性评价主要采取考试的方法进行。考试是对学员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技能和能力进行总结性检查、衡量和评价的一种主要方法。其种类繁多,名称各异,从不同的角度可作出不同的分类。依考试的方式,可分为口试、笔试,操作考试,撰写论文。上述各种考试功能各异,用途不同,应注意克服考试方法单一的弊病,力求灵活多样,综合应用。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以闭卷笔试为主,口试为辅,考察学员对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督促学员更好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对任职教育心理实操能力考核,以情景模拟的形式进行考核测试,考察学员在情景中开展心理工作的情况。在考核时间上,应采取课终考试与平时考试相结合,实行综合评分,尽量避免一次课终考试便“一锤定音”,以“一次得分论英雄”的局面。
3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途径
1.学员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学员作为学习的主人,不是被动接受评价的对象,而应是自我评价的主人.在学习评价中,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员参加评价工作的积极性,让学员自己也担负起评价的责任,对自己学习任职教育心理学知识的效果,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进行事实求实的评价。在学员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再进行相互评价。这样既能激发学员的责任感,提高学员评价水平,又促使他们能够清醒地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
2.教员评价
任课教员根据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对学员学习态度、对任职教育心理技能掌握程度的观察了解,根据平时测验与考试的结果,对学员学习做出客观评价
4 任职教育心理学课程评价的方法
关键词: 高师; 公共心理学; 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关键词: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20-01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是中职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就目前的教学情境来看,教学情境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厌学、怕学的学生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理论性。学生对课程对象―幼儿缺乏实际的研究,造成了教学内容毫无根据可言。学生缺乏与幼儿接触和相处的经历,对幼儿身心变化规律了解不甚了解,对理解所学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难度。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从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等方面,浅析了中职幼儿教学心理学课程教学。
一、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过程是一种典型的师生双向活动过程。因而,不仅要研究教师如何教,还必须研究学生如何学。一个成功的教学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即学生能否以主体角色参与学习,把自身蕴藏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这在职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众所周知,职业中学的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面,和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在《幼儿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活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实施项目教学法
一个项目的过程包括设定目标、实施方案、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项目教学法,需要学生花费课余时间完成项目,教师要随着对学生进行咨询与指导,在“儿童心理健康”的一章中,针对儿童行为的偏差进行矫正,可以将学生划分成小组,六人一组。
1、第一步,由组成员分析项目的任务,利用各种方法收集相关信息,每个小组还要根据成员自身能力确定项目的目标,有的学生选择进入幼儿园焦虑、有的选入攻击行为、有的选入社交恐惧等,这一期间小组要明确任务的要求,对任务有初步了解,还可以到幼儿园内选好目标。
2、第二步,拟定实施项目的方案,分配成员任务,制定任务计划表。实施者要针对幼儿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个性化方案,方案中包括:制定活动的总目标和层次目标,将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作为总目标,层次目标可以有单元目标、动机目标、情感目标、认知目标;活动的步骤,可以使用主体单元等系列方式;选用的方法最好是游戏法,游戏中的玩具和情境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游戏中的规则是幼儿容易接受的约束,在轻松的心理氛围下,能够让幼儿保持在自然状态里,不知不觉了解幼儿的行为问题。
3、第三步,以小组完成项目的计划,定期进行检查,例如利用游戏发现社会退缩幼儿干预中的问题,幼儿在游戏内外的表现会不一样,如何在真实生活中引进游戏情境?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从象征性维度分析角色游戏、构造游戏、表演游戏的特征,将它们划分成不同层次,学生可以利用游戏情景增加与幼儿之间的接触,减少幼儿退缩行为。.
4、第四步,评估和反馈。师生可以共同评估项目完成的质量和效果,主要有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共同探讨项目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关系;对幼儿问题调查、矫正训练等经验进行总结,提出改进意见。
三、拓展教材内容,丰富知识储备量
课堂教学内容难免有些是凌乱而不系统的,而幼儿教育的工作又是实用和具体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相结合,进行有针对性地讲解和介绍。例如,在讲授注意力缺失与矫治中,感觉统合训练这一内容时,教师通常会采用讲授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感觉统合训练的研究者、研究内容、统合训练的方案,但由于受多方面的限制,无法用实物来演示统合训练中所需要的训练道具、使用方法等,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定格、慢放、重放等方式逐项播放给学生,学生可以直观地学到每一种训练道具的样式、使用方法及训练目的,为了让学生可以有更加直观和深刻的印象,教师还可以在播放的同时配上视频演示和讲解,从而学生会形成清晰、具体、完整和系统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将来的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做了更加完善的理论储备。
四、创新作业形式,提升作业实效
《幼儿教育心理学》课时少,内容多,部分学生没有兴趣学习,甚至不学,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变学生厌学为愿学,改革课外作业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举措之一。传统的作业是布置课后练习题,学生抄来抄去,意义不大。于是,教学过程中增加了两种作业形式。一是手抄报作业。即每学一章的内容,让学生把重点知识、疑难问题以及从报刊杂志上查阅的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做成手抄报,定期展评。这一做法,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绘画、书写、排版等能力。二是要求学生课下查找井背诵幼儿教育心理学案例、故事。每次课前让2-3位学生到讲台上或讲或演案例、故事,其他同学总结点评,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笔者教过的一位同学平时不爱说话,第一次上台讲述案例时,脸羞得红红的,手不自然地抬起又放下,站在那儿好半天说不出话,最终是声音像蚊子似的读了案例,笔者和同学们用掌声鼓励了她。自那次之后,这位同学上台交流时逐步大方起来,毕业后还去了一家知名度较高的幼儿园。
参考文献:
[1] 马军康.《幼儿教育心理学》课堂教学的思考[J].吉林教育.2013(14)
[2]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3] 邓宗君.探讨中职幼儿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J].新课程(上). 2014(12)
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
教育心理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研究教育和实践中的各种心理动态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研究实践,包括的心理学有下面这几种心理学:社会教育心理学、学校教育心理学、家庭教育心理学;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指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就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跟教的最基本的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它属于应用心理学,它的研究对象就是怎么教会别人和怎么学会别教的,并且包括教跟学的相互作用。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
教学心理学研究内容大多数围绕教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而开展研究,研究内容包括一下几种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还有教学环境这五种要素。把所有学习的过程、教学的过程、和教学的评价和反思的过程的三种过程紧密结合在一起。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大多数对教育实践拥有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这四种主要作用。这四种主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四个方面:
(1)描述用来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明白要解决的问题。
(2)解释用来为实际教学提供比较科学的理论性的指导工作。
(3)预测能帮助教师预测并且帮助干预学生们的心理活动。
(4)控制能帮助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进行下一步研究。
二、教育心理學课程结构
教育心理学当前属于优化的结构体系。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生怎样学习的特点、学习时的心理规律和学习的条件的科学研究,他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一般的学习心理、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的这些部分。在这些里面“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描述教育心理学的心理发展的理,“学习理论与教学”一部分主要关注学习基础知识,从古至今需要压缩旧的理论,然后再突出新的观点。“一般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学习的目的性、学习的改变方法、学习的实质性和类型、学习的生理机制的内容。“分类学习心理”一部分关系到知识的建构、技能的形成、学习的新策略、问题的解决、社会规范和品德等方面的学习过程以及它的促进条件。“教学心理与教师”的部分关系到教学的设计方法、有效的教学新策略、个别几个的差异、教学的评价、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主要内容。在整个优化的结构体系中,学习跟教学的心理部分前后相互照应,相互辅助而成,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浑然一体。
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
教育心理学的课程主要内容是应该和日常教育教学联系非常紧密,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的作用。但是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不具体还特别的枯燥乏味,因此应该在保持教材体系科学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在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增强教育心理课程的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结合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目标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进行的整合和优化。
1.改变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材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比较强调服务实际生活,是一种重点研究基础。之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绝大多数强调从面相教育事业的实际点作为基础点,重点注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此昂是教育过程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材一般都是从知识方面的学习、各种技能的培训、良好品德的教育、各种审美教育、其他的体能教育、心理学科教学、个别差异等各个角度进行组织改革。
2.尝试改变教育心理课程的实践教学
在现在的课程改革中大多数课程设置较多的实践课程,可以更加的扩展传统教育心理学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教师的礼仪和沟通等实践内容,并且会让每个学生亲自编写教案材料并且开展讲课比赛;并对学生们进行专业的讲课方面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和实践的两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才能够成为市场上竞争的专业人才,在选择就业的时候会具有更多更好的选择结果。
四、总结
教育心理学课程作为心理学专业的一门最重要的心理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实践性。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时候,会通过了解在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下一步的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教学改革会围绕着整个教学的目标、优化教学的基本内容、改革教学的方法、扩展反馈平台、革新评价机制五个大方面进行下一步,取得比较好的成就,也需要进一步的深化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龚少英,刘华山,郭永玉.基于建构主义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尝试[J].《教师教育论坛》.
[2]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D].《中国大学教学》.
[3]吕娜.关于教育心理学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探究[J].《亚太教育》.
[4]杨颖.教育心理学课程及教学改革探索[D].《东方教育》.
[5]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特点;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边缘性学科,这门学科是将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研究心理因素在人类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和规律。临床心理主要包括临床岗位所需的应用性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如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等,以及相关的评估知识,对临床工作有辅助作用。通过学习,学生可初步掌握执业医师所要求的临床心理知识和技能,为此,如何更好地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学效果对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尤为重要。
一、《医学心理学》的课程特点
《医学心理学》与医学的四大学科即内、外、妇、儿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际应用中存在密切的联系,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临床。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其应用于医学临床对心身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中。在医学心理学的教学中,因其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实践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应当注重其实践操作,即在临床医学上的应用,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心理学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作用。
二、《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
1.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医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这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目前,我国本科学科专业设置中,没有专门的医学心理学专业,因此,高校医学心理学课程的开展,师资力量缺乏是一个大问题。医学心理学教师岗位的从业人员大多数是半路出家者,或者是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或者是有一定的医学基础。教学人员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搞好医学心理学教学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程准备时应注重实践资料的收集,尤其是与课程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资料,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照本宣科;此外,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资讯工具,及时了解医学以及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条件允许时也可参加一些心理学的培训和学习。
2.调整授课内容
《医学心理学》虽然专为医学学生开设,但它是医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的一个交叉学科,其中涉及很多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心理学内容在大多学生看来普遍表现为抽象难懂,因此,课程难易程度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过于简单则不易让学生有知识的丰收感,过难又容易让学生缺乏信心,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因此课程设置要难易适中,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的最终目的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认知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整个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的主体作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学习,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4.丰富教学方法
由于医学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中应在传统的理论式授课方式过程中,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角色扮演法,此种方法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根据课程内容需要,模拟实际场景,在创设的情景中体会心理学在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再比如问题导向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前根据授课内容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学,然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该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除此之外,案例法也是一种常用方法,教师给出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写出报告,然后教师再比较分析,找出差异,总结经验。通过对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可以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
5.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医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多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其中的新异因素,使所教的知识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比如列举生动案例来说明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学习活动都是由学习动机引起的,好的学习动机是掌握知识的重要前提。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也要求教师注意对学生兴趣、学习动机的培养,因此,教育工作的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即是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6.情境式教学
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创设相关情境,一方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另一方面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开始上课之前,课程导入时可以提出与课程有关的若干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接下来的课程围绕问题展开,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更有利于相关知识的掌握。
7.多媒体技术的合理利用
多媒体教学方式由于其独特的优势,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医学心理学,因其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多媒体设施使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图片、音像等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使抽象的书本知识具体化,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同时多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更生动有趣,教学内容丰富,扩大信息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8.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以增加学习兴趣
尽管医学心理学知识抽象难懂,但其中涉及较多与人体身心相关的一些问题,加之学生往往对心理学知识又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保证正常的教学效果的同时,适当地安排一些课程相关的课外活动,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
参考文献
[1]姚树桥.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关键词:高职高专教育;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引导;团体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280-02
旅游心理学是旅游类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它是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应用于旅游服务行业的应用性学科。学习旅游心理学,对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能力锻炼有突出作用,因而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目前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如何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关键在于加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主要是为景区、旅行社、旅游宾馆、酒店的各岗位培养一线的服务人员和初级管理人员[1]。根据这一职业岗位群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
2.教学模式单调,以教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心理学课程仍然沿用的是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该门课程本身涉及到较多心理学原理和理论,如果一味采取教师单向传授的方式进行授课,势必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学习动机弱,惰性增强,不愿思考。
3.教学内容理论性过强。从目前旅游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来看,普遍注重原理和理论的讲授,与实际旅游工作的结合不够紧密。
4.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的课程评价机制主要还是以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作为主要衡量标准,若将评价标准贯穿到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这将对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专注力起到一定作用。
二、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旅游心理学》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从职业岗位群特点分析入手,明确职业能力,构建课程内容,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建立与能力培养相衔接的课程考核方式,加强心理训练,将政策支持、师资建设和教学条件作为课程建设的运行和保障机制,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心理学认为,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2],因而,我们引入团体心理训练和项目引导教学,将过去以“学科体系为系统”的课程改革为“行动体系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分析和旅游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岗位群(导游、旅游相关企业的服务人员和管理人员、旅游专业市场营销人员等)特点,明确职业能力的构成。
2.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将理论与技能、基础知识与操作能力、专业素质与综合素质有机结合,以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
3.突破传统的注重教而非注重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式学习,以职业能力和职业心理素养培养为核心,以模块为载体,项目和团体心理训练为导向,将教学内容序化为三大模块九个任务,通过旅游项目活动的开展、团体心理训练、案例分析、角色扮演、让学生在做中学,利用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过程,把旅游心理学教学与学生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结合起来。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并将逐步实现课程资源网络化,为教学创设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5.改革传统的以期末理论考试为主的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平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考核,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实践完成情况和理论考试综合评定课程成绩。
6.将课程教学与心理素质的训练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整体职业心理素养,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不仅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毕业时有职业,更要让学生将来有事业,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基础。
在内容的选取上我们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知识体系为导向的课程结构[3],构建了“3+3”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内容体系。理论教学遵循“必须、够用”的原则,设计了由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和旅游企业员工心理三大模块构成的课程理论教学内容,实践教学设计了项目引导教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和课外实践教学三个层次。
三、课程设计创新的主要体现
1.按照旅游过程及服务岗位特点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实现能力、知识和素质三结合。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了解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的内涵及发展趋势;重点掌握旅游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能力目标是:具备旅游服务人员必备的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个性完善的能力。
2.依据旅游专业职业能力发展要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旅游者是如何做出旅游决策开始,一直到送走游客做好后续工作为止,教学内容主要由三大模块构成:旅游者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心理。“旅游者心理”篇重点突出游客作为旅游决策者的中心地位,从心理学的角度全面分析影响游客决策的心理因素和它们在游客进行旅游决策时发挥影响的过程。安排了游客的知觉、游客的态度、游客的个性和游客的情绪四章内容。“旅游服务心理”篇以“优质服务”为中心,让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掌握怎样做到尊重服务,怎样实现优质服务,并结合有关原理对旅游实际工作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心理学的分析。安排了饭店服务心理、导游服务心理和旅游其他服务心理(旅游交通服务心理、旅游购物服务心理和旅游投诉心理)三章内容。“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篇以人为中心,注重培养一般旅游从业人员与管理者的人际技能和抗压、抗挫折的心理能力。安排了人际交往和心理保健两章内容[4]。
3.将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融入课程内容。为养成学生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课程内容的设置把团体心理训练等内容纳入本课程教学中,与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形成互补,使职业心理素质的养成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的修养素质。
4.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对传统的理论过多的教学现状进行改革,构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实践课程下设计相对独立的项目引导教学体系和团体心理训练,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知识与素质能力培养的结合,把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贯穿于项目实践教学全过程。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5],具体来讲项目引导教学将通过六个步骤展开教学:(1)创设学生当前所学习的内容与旅游活动中的现实情况基本相接近的情境环境;(2)操作示范。围绕当前学习的知识点,以便于学生“知识迁移”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小项目,并示范解决项目的过程;(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消化示范项目的解决要点,为解决练习项目打下基础;(4)确定项目;(5)协作学习;(6)学习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习小组评价和自评三部分。实践课程中团体心理训练开展的步骤如下:(1)导入课题;(2)布置训练任务;(3)分组进行拓展训练;(4)交流感受,分享体验;(5)学习心理知识;(6)小结。布置课后练习。
5.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积极性为核心,以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互配合的模式建立多渠道、获取式的教学方法体系。(1)任务驱动教学:整个教学内容由三大模块九个任务构成,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2)项目引导教学:其目的是使学生从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体会和掌握完成部分工作的心态、要求、过程和步骤[6],同时掌握一些处理不同情境的应对方法和技巧[7]。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将学生进行不同的角色定位,让其在特定仿真环境中完成一定的任务。(3)团体心理训练: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团体合作共同完成训练,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享交流总结,对于学生的人际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的培养均有积极作用。(4)案例分析法:将各种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其从中体会不同的服务方式带来的不同的效果。最好能将同一事例的不同处理效果对比着讲,能起到较好的效果。(5)参观与学习:带领学生到景区景点、酒店参观,体会游客心理,让学生对于如何为游客提供心理服务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6.构建全程考核的课程评价机制。以作业课堂汇报演示、实训报告、策划方案等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的为主。课程考核强调理论实践并重,以综合技能考核为主线,拟建立开放式、全程化考核体系。理论考试与实践考核各占50%的比例。
四、总结
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从2008年就已经启动,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以课程改革为基础,从2010年初到现在已经进行了近两年的时间,已成功将课程建设的思路贯穿到日常教学,事实证明:从课堂效果、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及学生各项能力所得到的培养来看,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参考文献:
[1] 崔英.推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5.
[2] 薛群慧.旅游心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创新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0,(12):76.
[3] 汪科达.创境激趣探疑导学[J].时代教育,2010,(1):238.
[4] 余永霞.基于素质教育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改革[J].全国商情,2010,(7):88.
[5] 罗君.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以饭店管理原理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6):56.
[关键词]变态心理学 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0-0096-02
变态心理学教学存在内容抽象、空洞,缺乏特征性等问题,缺乏临床实践的在校生难以掌握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学生普遍反映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各种概念及相关疾病临床表现难以理解,部分精神心理疾病临床症状类似而难以区分。多数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招收文科生或文理兼招,其专业培养方案缺乏系统的诊断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目的教学,学生相关医学的基础较差,虽然通过系统的变态心理学理论教学能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应精神心理疾病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标准等理论知识,但学生难以将理论联系实际,对于部分精神心理疾病难以理解,甚至部分该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使本门课程知识的掌握存在表面化倾向。提高变态心理学教学质量,对于培养优秀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至关重要。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从态心理学的教学经验,探讨适用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变态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以期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本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应用PBL教学法,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PBL教学法(基于问题教学法)是1969年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首创,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的五段式教学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小组进行,以问题为中心,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激发学生创新性、主动性等优点,目前在各学科教育中已广泛应用。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变态心理学教学章节的特点,选取部分较难掌握的疾病或重点内容,如精神分裂症、癔症、广泛性焦虑等,在授课之前布置相应的病例并提出相关问题,如该病的典型临床表现、发病原因、与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相关干预方案等,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以书面作业或在课堂中回答这些问题,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相关资料的查阅,问题讨论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其良好的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授课教师针对病例予以适当讲解,以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PBL教学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将之前部分科目的相关知识进行很好的链接。如掌握情感性精神障碍内容需复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中关于心境的含义,完成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相关问题需了解发展心理学的部分内容,理解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社会康复需结合健康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二、加强课堂案例讨论,强化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理解
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部分精神心理疾病过于抽象使学生难以理解,如人格障碍与普通人相似使学生很难区分,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因学生缺乏临床实践难以掌握其妄想、幻觉、情感淡漠等临床特点。只有将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典型症状与具体案例相结合,避免单纯的理论讲述,才能使学生充分了解该病特点。因此,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学习内容;在临床案例教学时,增加案例讨论学时数;根据案例分析其临床症状并完成课后相关作业,以增强学生对精神心理疾病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
三、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部分不易掌握的章节可以通过运用学生感兴趣、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如电影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目的,避免填鸭式或纯理论教学影响学习效果。如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精神疾病,在本门课程中的地位十分重要,但学生缺乏临床实践,较难理解该病幻觉、妄想、智力等方面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以选择观看电影《美丽的心灵》的部分内容,通过分析影视作品中纳什的特点,结合教师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该病的幻觉、妄想的临床表现。同时,影片中纳什在服用药物过程中出现的思维活动缓慢、情感表达异常、下降等特点,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抗精神病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了解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康复的意义。在孤独症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缺乏孤独症临床经验的实际,可以通过选取观看电影《雨人》的部分内容,结合雷蒙的特点,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kanner三联征(社会交往障碍、语言交流障碍、兴趣范围狭窄及动作行为刻板)”的临床表现。对于部分较为空洞的教学内容,如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某些历史、文学著作中的人物;讲授偏执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三国演义》中的曹操;讲授冲动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水浒传》中的李逵;讲授强迫型人格障碍可以结合历史中的诸葛亮。通过介绍这些人物的相关事迹帮助学生掌握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部分心理疾病,如神经症,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要求学生分组模拟精神心理疾病的临床诊断过程,通过亲身参与感受,了解相关心理疾病的特点及问诊注意事项,加深学生对各类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
四、改革考核模式,提高知识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教学模式注重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题目主要由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死记硬背、内容偏多、不重视实践操作技能掌握及学生易作弊等诸多弊端。变态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质的学科,其考核应注重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赣南医学院自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以来,变态心理学考试试题全部由案例组成,要求学生针对案例进行分析,解决相关问题,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将变态心理学科目成绩分多次考核,将在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情况、平时案例分析及讨论情况、课程论文、病例情景模拟等内容作为成绩的一部分,考核学生平时对各类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实际应用能力,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达到教学目的。
五、合理安排实践教学,强化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传统的变态心理学教学以理论教学为主,缺乏课间见习,使学生难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因此,对于某些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神经症、抑郁症,或综合医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躯体形式障碍、肿瘤科患者身心问题等,应尽可能安排精神科或综合医院心理卫生门诊的课间见习教学。学生通过查阅病历、观摩问诊、案例讨论、询问病史等临床活动,结合心理测验及相关心理治疗等工作,了解各类精神心理疾病的分类、诊断标准,提高问诊、询问病史、精神检查、辅助诊断、常用心理测验量表使用等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以达到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目的。
六、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重视人文精神培养
目前,我国重性精神病发病率有下降的趋势,而情感性精神障碍、神经症、应急相关障碍等与社会心理因素相关精神心理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因此,变态心理学教学需要适应时代要求,将课程重点内容向神经症等倾斜。同时,由于历史和社会文化原因,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容易受到社会歧视,在就医过程中更需要心理治疗工作人员的支持、鼓励和理解。因此,在具体的变态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如增加变态心理学发展史的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在历史上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了解人文精神在变态心理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等学科逐步建立在人类发展史上的意义。通过相关的介绍,提升学生人格的整体境界。
综上所述,通过对变态心理学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丰富教学内容与创新教学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掌握变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对心理测试与评估、发展心理学、心理治疗学等相关科目的掌握和理解,能够初步识别常见的精神心理疾病,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优秀的临床心理工作人才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王红星,蔡焯基.提高医学生精神病学临床教学质量的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2):202-204.
[3] 潘俊.关于高职高专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2,(8):108.
关键词:PBL模式;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应用;课程特点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从事旅游行业所必须掌握的重要学科,是用来研究旅游者的心理活动以及客观规律,是为了适应新时代旅游行业发展所产生的新型科学。能否学好这门学科,直接关系到实际的旅游行业中的经济效益,然而传统的旅游心理学教学模式远远不足以用来指导如今的旅游发展,因此学习其他学科教学方式,吸收成功的教学经验,并运用进旅游心理学教学中,将其融合在一起,提高教学效率,改革目前教学形式,上好旅游心理学这门学科,达到教学目的,是当下的主要任务之一。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特点
旅游心理学课程主要有两个特点,首先第一个就是综合性较强,旅游心理学涉及到多方面的心理学知识,例如社会心理学、人类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等,除了核心的心理学,还要具备基础的社会学、旅游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其他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旅游心理学的综合性较强,涉及范围广,需围绕与人活动相关的各种理论知识,结合多方面因素,不管是社会发展还是经济现状,是一门以心理学为基础,其他学科作为辅助的综合性学科。结合目前的旅游心理学教学现状而言,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由于教学涉及方面广,知识结构复杂,以及学科的特殊性所导致。再而传统教学方式已跟不上新时展的脚步,也达不到新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要教育出全能型、综合素质都较强的人才还需要改革目前的教学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旅游心理学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旅游心理学是现学现用的,不管是在旅游行业,在今后其他服务类行业都很有用。另外,旅游心理学的学科交叉性较强,虽然研究的主体对象是人,但在其他领域也有涉及,因此具备了多方面知识结构,在学习时能了解多层次的知识,加强其实用性与灵活性。旅游心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旅游行业服务水平,促进旅游行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通过学习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案去开发旅游景区、制定旅游产品,进而提升旅游行业经济效益,加快其发展。
二、PBL模式的作用构建
PBL模式全称是problembasedlearn,意思是基于问题的学习,主要强调将学习设置至实际情况中,在实际面临的问题中进行学习,从而发掘出处理问题的规律,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以及面对问题的灵活性,将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显露出来,为学生提供全面、有效的知识结构参考,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与自行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其创新思维。2.1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任务中的问题结合PBL模式进行旅游心理学教学能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任务中的问题。将课堂的角色转换,老师作为配角,学生才是课堂的中心,通过老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解决,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思考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从而加深学生印象,挖掘学生思维能力潜质。教师在构造情景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针对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进而解决,经过相互交流,完善对任务的理解,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2.2引导学生应用团队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应用团队合作的方法解决问题,进一步实现PBL教学模式,还能锻炼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在未来学生工作中,会有独自面对问题的时候,但更多的还是与同事打交道的时间,因此,培养一个良好的与人相处、与人交流的习惯对学生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另外,协同合作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还能通过小组之间互相讨论探究出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3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心理学的知识通过把课堂教学内容搬入进实际问题解决中,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同时能够主动去思考与学习,进而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应用心理学所学知识完成任务,达到锻炼学生的目的。学生在应用所学旅游心理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强化自身知识结构认识,提高教学效率,在应用心理学教学内容的过程,将所学理论知识转化成具体的解题方式,实现知识系统结构的转变。2.4引导学生自主的拓展理论知识在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果所学内容不足以解决问题,那么学生会自主去寻找解决方式,通过查询资料与自主学习,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增加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加深专业知识见解,从而提升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加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率,能给教育带来很多优势。不仅轻松了老师,老师在课堂上不用花太多精力在提高学生学习方面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终身受益。
三、如何在旅游心理学中运用PBL模式
在实际教学的PBL应用模式构建中,运用PBL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拓展知识范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学习兴趣,在团队合作中,能增强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经过实践应用探索,在多次探究与实验后,我们综合分析了PBL教学模式在旅游学中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点方面:3.1通过PBL模式,提出假设问题场景,引导学生自己营造学习情境目前在旅游心理学教学中,理论知识教学成分含量太重,教学理论性太强,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操作。教师完全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而通过闭卷考试模式对学生进行检测,学生只用将理论知识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即可,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所呈现的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只是记住了书本上的语言而已,将理论知识灵活应用进实际情况的能力还不够,理论性太强导致忽视了最重要的实践性方面。理论性注重过多,毕竟要记要背的东西都很枯燥,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间长了容易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厌倦情绪。除了老师主动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也可以自主营造学习情境,自己从实际生活的观察中发现旅游会存在的问题,进而将问题提出来,可以小组协同合作或自己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学生在自己营造问题的同时,已经包含了自己对问题的见解,处理问题灵活性也有提高,在自己营造的学习情境中,所了解的知识印象也更深一点,能够结合自己所欠缺的地方针对性的去弥补去学习。3.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重点学生通过自身对问题情境的认识,加上自己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在PBL教学模式中,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学习重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了解哪里才是处理问题的根本,哪里才是学习的重难点。进而提升学习效率,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提高学习水平层次。在学生发现学习重点后,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从而避免了学习过程中走弯路,有计划有重点的去学习,学习起来也更轻松,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当下旅游心理学教学缺少实践活动,学生们得不到锻炼,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足,在实际操作情况中很难灵活应对。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上面一个人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有的听了记了就忘了,学习效率不高,未能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具体处理问题的过程中。缺少锻炼这很难提高学生能力。因此需转变师生角色,让学生主动学习,学生成为课堂的中心人物,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自己思考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自身综合能力。因此,要在讲课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点、自己学会学习。3.3在教学总结中,利用PBL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知识系统PBL教学模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索,通过自己分析问题,进而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目前旅游心理学教学所使用教材都比较陈旧,都是几年前的教材内容循环重复使用,未能与时俱进,而旅游行业除了研究人的行为活动与思想,还要结合当下最新局势,比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地理条件如何以及舆论方面,所以当下旅游心理学教学时代性不足,导致有些方面不能考虑完全,容易出现疏漏,这需要教师在课堂讲解时多补充一些实时新闻,在教育管理方面,相关人员也要注意定期对教材进行改编与更新。所以需要安排定期教学总结活动,在总结所学内容的过程中,小组合作讨论、自己查询相关资料、向老师询问等,利用多种学习方式进而拓宽自己的知识范围,深入知识层次,引导学生自主拓展知识系统,塑造全面性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优秀的文化素养,扎实理论知识。提升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增强综合性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发展建立良好保障。
结论
综上所述,PBL教学模式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上能发挥重大作用,不仅能拓展学生学习范围,还能让学生自行发现学习重点,进而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提升学习效率。另外新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课堂教学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加强建设综合性素质人才,为祖国培养出更多创新型全能人才。推进我国教育建设,在今后教育工作中,要深入改革与创新,为增强我国教育水平做出最大努力。
参考文献:
[1]汤丰林,申继亮.论基于问题学习的教师观——兼论我国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角色的变化[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年04期
[2]刘小粉,杨锐,贾强,王元元,高琴.关宿东.PBL教学对医学院校本科生高级知识学习能力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关键词]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后发优势;策略
全国第一批9所医学院校在200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突破了此前应用心理学专业只在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设置的局面[1]。截止2009年7月底,根据教育部网站公布的信息,全国开设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医学院校(含专业方向)已达50余所(这里主要指未合并入综合大学的独立医学高校,且不涉及精神卫生专业)[2]。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是新的时代环境下,社会发展、医学模式转变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相比较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起步晚、起点低,面临着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学模式难以统一、课程设置左右为难、毕业生就业门路狭窄等问题。虽然医学院校设置应用心理学专业存在先天不足,但也有自身特有的优势,医学院校若能把握好自身的后发优势,在短期内赶上甚至超越师范类或综合性大学的心理学专业是很有可能的。
1何谓后发优势
后发优势(late-moveradvantage;Second-moveradvantage;又称为次动优势、后动优势、先动劣势)是由美国经济史学家亚历山大•格申克龙(AlexanderGerchenkron,1904-1978)于1962年提出的,他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后发优势理论[3]。后发优势是指相对于行业内先进入企业,后进入者由于较晚进入行业而获得的较先动企业不具有的竞争优势,表现为“观察先动者的行动及效果来减少自身面临的不确定性而采取相应行动,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4]。例如:避免行业风险,减少研发成本等。在经济领域中,存在进入市场的次序优势。先进入的企业享有先动优势,后来者有后发优势。先动优势指的是先进入企业抢先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竞争较弱。“后发优势”,也被称作“落后得益”、“落后的优势”、“落后的有利性”等。对次序优势的研究,早期集中于先动优势,后来才慢慢注意到先动劣势或者说后发优势的研究。20世纪末对后发优势的研究逐渐深入,1990年两位学者Lieberman和Montgomery对后发优势进行了总结,指出后来者在三个方面存在后发优势[5]:1)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应:在市场开发、顾客消费习惯引导、人员培训、基础投资、产品研发等方面,相比先动者,后动者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却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收益。2)先动者锁定了错误的技术或营销战略:早期进入的企业,由于市场未知,没有先例可循,对于产品的技术和顾客的需求不够了解,在决策过程中容易犯错;而后动者有了前人的经验,可以从先动者的失误中吸取教训,避免犯先动者犯过的错误,更容易走捷径获得成功。3)在位者惯性:先进入企业一旦占领了市场,由于沉没成本的存在和组织惰性,不再愿意做新的变革;而后动者没有任何包袱,作为一个追赶者,会利用一切机会发展壮大,挑战先动者的地位,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后发优势现象在社会的其他领域也同样存在。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相比其它高校,也是后动者。作为后动者,同样也享有上述后发优势。
2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相比较师范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而言,劣势是不言而喻的,当然也具有后发优势。它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心理学学科发展已经成熟,人们对心理学专业的认同;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需求加大;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提供了成功的办学经验和办学规模效应等。
2.1心理学学科发展的社会前景广阔
心理学学科发展趋于成熟为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前景。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从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到目前为止,学科体系已成熟,分支学科日渐增多。我国的心理学在引进西方心理学成果和研究范式的同时,也展开了本土化的研究,努力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行心理学中国化的探索。目前,国内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开设了心理学专业,培养了大批心理人才,并且创办了大量心理学刊物。应该说心理学探索、揭示人类心理的奥秘已被众多学科所认可,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教育到医疗;从人员选拔到工程设计;从企业到社区;心理学已被人们所接受。人们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人的健康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其中离不开心理的健康;心理学知识的社会普及率也越来越高。基于这样的社会环境,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心理学人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熟的学科体系,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编撰精良的教材,大量的研究成果,社会的认同,其他学科的认可,这些都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和广阔的前景。医学院校可以免费搭乘其它高校已经建设好的应用心理学发展模式,享受后动者所特有的免费搭乘效应。
2.2心理学人才需求缺口巨大
社会对心理学人才的大量需求促使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按照国外的标准来计算,我国目前心理学人才的缺口巨大。在发达国家,专业心理医生与人口比例约为1∶1000;同比计算,我国至少需要2百万心理医生[6]。而国家卫计委日前公布的数字显示我国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有27733人,心理治疗师5000余人,总计只有3万多人;而我国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达17.5%,总体呈上升趋势。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的增强,广大民众对心理健康的需求度和重视度不断提高,再加之学习、就业、工作、住房等诸多压力的增加,心理疾患的人群不断增加[7]。人们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现有的培养模式和速度赶不上需求,此时,医学院校加入到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中,前景可谓一片光明。
2.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心理学专业多年的办学经验和效益有利于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发展。早在1917年,北京大学就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心理学实验室,紧接着南京高师于1920年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经过近一百年的发展、普及、壮大,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的师范类院校都开设心理学专业,一些综合性大学也设置了心理学系。这些院校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对于心理学的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教材建设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得到社会各阶层各方面的认可。尤其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中国的心理学发展可谓精彩纷呈,人才辈出,对于心理学人才的培养已经从本科逐渐延伸到博士,形成了相对系统、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这些都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后发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照,让医学院校享受后动者的“免费搭乘效益”。
2.4医学模式的改变,需要具备心理学知识的新型医务工作者
社会的高速发展促使医学模式悄然发生转变,现今的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对现代医生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医生不仅要具备生物医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要掌握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全面满足病人身心健康的需求。可现行的医学教育中对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依然是按照生物医学的模式在进行。在医学专业的本科教育中,大多数的内容还是生物医学的知识,极少涉及心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的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医生,很难利用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知识、技能去服务病人,满足病人的心理需求,也间接造成了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而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心理学专业学生,他们虽然具备了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和技能,却不能考医师资格,无法在医院工作。因此,医学院校应开应用设心理学专业,培养既有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能利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治疗、干预工作的新型复合型人才迫在眉睫。
3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发展后发优势发挥的保障
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虽然没有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的先动优势,但是作为后动者,可以“免费搭乘班车”,学习它们的办学经验,可以从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的经验教训中减少失误,从而更好、更快地发展。作为后来者的医学院校,要想把上述后发优势发挥出来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
3.1社会层面的保障
作为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想在短时间内追赶上,除了发挥后动者的优势外,还需要社会层面提供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适度的宣称报道以及科研经费等的支持。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口要强强联手,营造公平、公开、有序的竞争环境,让医学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综合性大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不能因为医学院校是后来者,就对它们轻视、歧视、甚至无视。在招生、人才培养、办学经费、师资配备、科研立项、教学改革等各个环节都要创设公平、公开的环境,让所有院校的心理学专业都能健康成长。其次,要扩大对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的宣传报道。由于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时间短、影响小、师资力量薄弱,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规模,大众和用人单位对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心理学人才社会认可度不高,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大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相关宣传力度,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办学、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成果及时地予以报道,让社会和大众逐渐了解,加深印象,从而达到提高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的办学社会效益。再次,科研主管部门要加大对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科研立项和科研资助。要想办好现代大学,离不开科研软实力。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除了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心理学人才,在科研立项、科研成果方面也应有所建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部门可以联手合作,共同设立一些跨心理学和医学的科研课题,让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在课题申报过程、立项、实施过程中享受有一定政策倾斜,为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后发”提供科研力量发动机。
3.2医学院校心理学专业自身的努力
作为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劣势和优势兼备。如何避开短板,发挥长处,需要医学院校自身不懈地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方面都要有所侧重,归结到一点,医学院校开设心理学专业,一定要有自身特色,只有走特色化之路,才有可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建设要有特色化。首先,要明确专业发展方向。从广义上来讲,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的都是心理学的应用人才,但是新世纪才设置的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其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基础复合型人才,因此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教育模式更应该具有未来性和特殊性。通过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使学生具备基础医学知识、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削减部分划分过细的临床专业课程,增加学生在心理咨询科室或者专业机构实习的时间,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较系统的医学基础知识,又兼具心理学知识和技能;具备未来在临床机构中从事心理工作的能力。其次,课程进行模块化组合,将医学类课程模块和心理学类课程设计打包成不同的模块,在不同年级进行模块化组合教学,因此,需要对课程进行重新加以梳理、整编,剔除一些生冷僻繁,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的内容,对医学类、心理学类课程进行打包处理,更好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点关联起来,从而满足医学心理学或心理治疗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促进医学院校应用心理学的发展,实现后发超越。再次,教学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见习、实习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结合医学心理的实践案例,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之间能较好的结合起来。还可以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另外,要加强见习、实习基地建设,除了在医疗机构设立实践基地,还可以在心理咨询公司、心理教育培训机构、社区、军队等企事业部门,广泛设立见、实习基地,让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知识后,有临床实践的机会。作为一个后动者,医学院校开设应用心理学专业,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传统就业市场被瓜分、办学时间短、社会知名度差等,但是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果能抓住机会,利用好后发优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医学院校一定能赶超师范类和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医学心理类人才一定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参考文献]
[1]申俊龙,陶林.论高等医药院校非医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J].中医教育,2005,24(1):29~32.
[2]王挺,杜文东.医学院校设立心理学专业的思考和建议[J].医学教育探索,2010,9(1):42~44.
[3]单晓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9.
[4]胡成.新时期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基于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视角[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
[5]刘笃池.自主创新企业与后进模仿企业竞争策略模型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
[6]林大勇,王凌志,王路,等.中医院校医学心理学专业就业前景及主要问题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10):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