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物业管理实务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设计情境,学生分组准备
设定学生扮演的情境为某物业管理公司办理业主入住手续的现场,先从2013级物业管理班的64名学生中推选出4名同学和教师一起组成评委组,进行打分和提问。将剩余的60名同学划分为5个组,分别为业主模拟组、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部模拟组、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部模拟组、物业管理公司客服部模拟组、物业管理公司工程部模拟组。学生分组后,根据教材,查找各模拟组在业主入住手续办理中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相对应的知识点。各组学生充分准备自己所在模拟组的工作内容和程序以及必需的道具和文件。例如,房地产开发公司财务部模拟组需要提前准备业主缴纳房款的详细资料,以及充足的发票道具等。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部模拟组需要准备收费项目表、收费标准表以及当地物价部门的审批文件等。物业管理公司客服部模拟组需要准备业主入住时签署的文件和合同,准备好住户手册、入住指南、管理规约、前期物业管理服务协议等相关文件。而物业管理公司工程部模拟组则需要根据情境的设计,准备好《业主入住验房表》和房间的钥匙等相关道具。
2.挑选学生“演员”,培训学生“观众”
教师询问各模拟组的准备情况,以及各组演员的推选情况。根据角色特点、学生性格特征以及学生的意愿,教师和各模拟组成员共同推选出每一个模拟组的演员。由于角色定位的不同,各学生演员也需要具有与角色相同的性格特征。例如,业主模拟组的演员需要寻找个性较活泼,直率、外向型的学生来担任,从而敢于在办理入住时,提出自己的疑问,质疑物业管理公司,有针对性地为其他模拟组的演员设计问题和障碍,考察其他模拟组演员的应变能力和解释沟通能力。其他未成为演员的学生将成为观众,教师需要在课堂角色扮演中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为了使不参加扮演的同学进入状态,需要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和培训。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相关问题,角色扮演结束后让观众回答和讨论。例如,针对业主入住手续的办理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你认为哪位同学的角色扮演最贴近实际的物业管理工作?入住手续办理时的情节发展是否符合实际?若不符合,应该如何发展?哪位同学扮演的角色有所欠缺?欠缺在什么地方?如果你是这位同学,你会如何处理?要求全班所有学生都要认真思考这些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使学生融入设定的情境中。
3.课堂角色扮演,讨论模拟效果
开展课堂角色扮演,需要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仿真表演。教师安排学生将教室前4排的座位留出来,作为角色扮演的场地。根据物业入住的实际办理环节,房地产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共4个模拟组演员依次坐在第一排的位置,业主演员在教室门外等候,教师给出指令,角色扮演就开始了。课堂角色扮演是角色扮演教学法的核心。这一阶段也是学生之间现场模拟角色、即兴发挥的最好时期。模拟演员在角色扮演中充分碰撞出火花,推动情境的发展,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学生演员根据情境的设计,合理模拟职业环境场合的仪容仪表、语言、动作和问题冲突。由于物业入住环节设计4个管理部门和1位业主,共有5名学生演员参与,所以角色扮演的进度和时间,教师应严格控制。一般情况下,业主在各部门办理手续的模拟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物业入住程序的模拟总时间控制在20分钟内。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角色扮演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现场模拟的时间如果过短,演员之间还未充分展开角色对话和情境问题的分析,入住程序不完整,就很难实现最初角色扮演的教学目的。反之,如果时间过长,学生演员很容易陷入情境问题中,反复讨论和争论,局限于一个点而不能抽离,也不利于情境的推动和情节的发展。学生演员在仿真表演的过程中,教师和评委,以及学生观众,应根据表演的效果和演员的演技,适当记录和打分。在表演结束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讨论,针对演员在职业情境中的模拟表现,分析其优势和劣势,以及双方在语言、动作、思维逻辑方面的问题,提出需改进的地方,最终对每个学生演员做出评价。教师和评委学生根据评价结果,给每位学生演员打分,给出成绩,按20%的比例计入物业管理实务课程的期末成绩。
4.教师点评,拓展应用范围
教师点评环节对于角色扮演法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充分听取评委和学生观众的讨论结果后,从角色的特点和角色心理以及角色行为之间的关系入手,进行点评,为学生扩充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学科方面知识,引导学生透过基本知识点,深入思考物业管理涉及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与技巧。例如业主演员在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部办理手续时,质疑物业管理公司的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这种情节设置是否符合角色的特点?针对这样的情境,除了运用标准服务程序解决外,是否可以从业主的职业、性别、性格等方面入手,分析业主的动机和行为。引导性的点评和总结,既能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知识的掌握,也能实现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深化学生对物业管理行业的认识。教师在最后的点评中,应根据学生演员的表演效果,提出改进方法和措施,并针对情境问题,可以开展第二次角色扮演,实现教学目标。同时,角色扮演法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物业管理技能模拟大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实学生的课外活动。针对我院2012级和2013级物业管理专业120名学生,管理学院开展了2014年物业管理技能模拟大赛。模拟大赛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预设的情境中,现场进行角色扮演,模拟物业管理的工作环节,由评委老师打分,最终确定奖项等级。模拟大赛的开展,为我们提供了角色扮演法的一个新的应用范围和应用方向。
二、角色扮演法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1.合理设计情境问题和模拟角色,进行课堂时间控制
角色扮演法在实际操作中的核心问题,就是情境问题和职业环境的设计。作为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方法,它的应用既要考虑到灵活性,也要考虑到原则性。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设计开展角色扮演的章节内容,突出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同时,教师也应在学生角色扮演中,给予学生演员充分的发挥和表演空间,使他们在限定的情境中,合理想象,大胆争论,充分实现演员间的有益碰撞。由于每节课50分钟的时间限制,角色扮演开展前的大量准备工作需要在课下完成,而在课堂上角色扮演的时间需要严格控制。学生通过学习课本知识、观看视频(如物业管理是怎样炼成的)、收集资料等方法,为课堂角色扮演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教师应限定课堂角色扮演的时间,使预设情境和预设问题在20分钟左右的仿真表演中充分展现和解决,高效利用课堂时间。
2.预设问题和课堂讨论,调动观众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角色扮演法在实施中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调动观众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一般情况下,一个教学班级的学生有50~60人,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演员根据不同的情境可能有5个左右,而剩下的四五十个学生,都将成为观众。观众学生在仿真表演中的表现和反应,直接影响演员的表演效果和现场气氛。在学生演员仿真表演的时候,如何使学生观众深入情境表演中,发现表演中的问题和缺陷,成为教师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教师需要在仿真表演前,为学生观众预设问题,让学生观众带着问题去观看表演。在仿真表演结束后,指导学生开展全班范围的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观众带着问题去思考,投入情境表演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学生观众的边缘化,切勿使角色扮演法流于形式。
3.及时总结评价,反思仿真表演存在的问题
课堂角色扮演结束后,教师应及时总结评价表演效果和存在问题,使学生能在第一时间对模拟的角色行为和语言进行反思。同时根据课堂讨论和观众学生提出的问题,共同分析角色特点和角色心理,分析模拟中角色间情境的推动是否合理、是否紧凑。演员学生可以针对教师和观众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复和解释,剖析自己对角色的理解和设想。教师和学生应一起对职业情境内的人物和情节进行推敲和思考,指出物业管理的标准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帮助演员学生对涉及物业管理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律关系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和体会,完成表演后的反思和改进工作。
三、结语
关键词:校企合作;物业管理;工作场地教学化;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5-0022-03
一、企业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意义
在后勤社会化的背景下,目前高校的物业管理一般都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专业型物业管理公司,这提高了高校物业市场化运作及管理的水平,实现了校园物业企业主体的自主经营,提高了运作效率。
在高职院校强调“技能培养、工学结合”的背景下,物业公司入住校园,作为高校最有便利条件实现校企合作、完全对口的物业管理专业,如何利用好这一资源,深化校园物业公司与专业间的校企合作,对合作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校园物业公司而言,这是它的一个责任,同时,通过加强双方的合作,物业公司通过完全融入专业教学工作,形成紧密的互生关系,可以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能确保在下一次公开招标中击败对手;对物业管专业而言,这是落实“工学结合”,充分实现校企无缝衔接,实现企业工作现场教学化的重要资源条件,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合作现状
珠海市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于2005年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物业的管理方,已挂牌成为河源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初步参与到了物业管理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一)合作现状
1.中竣物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计划等制定。中竣物业作为物业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之一,在制订各级人才培养计划时,都参与相应研讨和指导,提供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争取使人才培养计划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在制订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时,原则上要求各任课教师,咨询中竣物业相应部门的意见,争取获得相应部门的支持,使各课程的重要实操内容能够与企业工作计划一致、同步,逐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
2.中竣物业在专业教学方面给予大力支持。(1)实习。自2007年以来,中竣物业河源分公司为物业管理专业提供了100余人次的专业实习机会,提供了多批次的认识实习机会。为保证学生的实习质量及全面性,专业实习学生实行轮岗制,实习岗位涉及安保、宿管等,加深了学生对物业企业的理解,较全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
(2)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自入驻校园以来,中竣管理河源分公司逐步融入专业技能综合实训教学,一是消防器材专项训练的校企融合,通过专业教师讲授理论,由公司主管向学生演练展示,主要是灭火器训练、水带的抛卷训练、营救逃生训练等内容,有效提高了教学的效果;二是协助专业开展消防演习,包括逃生软梯、警用器具、安全器具等工具,并有相关管理人员实地参与指导,加强了演习的逼真性,有效提高了演习效果。
3.中竣物业参与物业管理专业技能竞赛。为更好地强化学习效果,以赛促学,物业管理专业积极开展校内技能竞赛。在校内技能竞赛方面,中竣物业一是在大赛服装、器具等道具上给予了大力支持;二是派出相关管理人员参与技能竞赛现场的评比环节,并给予点评,促进了专业校内技能竞赛的逐步提高。
(二)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问题
1.思想上不够重视。中竣物业作为校园物业的管理方,认为其工作就是做好校园物业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没有意识到校园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深化融合的重要性,导致部分管理人员对配合物业专业的日常教学工作等有畏难情绪,认为是职责之外的工作。在物业管理专业方面,对充分利用校园物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中竣物业的资源,导致日常教学与校园日常物业管理衔接融合不够紧密。
2.缺乏常态的交流与协调机制。目前,中竣物业与物业管理专业的交流与协调,主要由专业主任和项目经理对接,一般是有事情需要协调时沟通,临时性、随机性明显,导致日常校企合作对接一般是就事论事,缺乏规划与深入的协调,影响了校企合作效果的发挥。
3.中竣物业隐性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目前,物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物业管理专业是一门综合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在实训器材、设备设施有限的情况下,没有主动去发掘校园物业公司已经拥有的相关器材及设备设施,导致不少能够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隐性资源未被充分利用,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训练及提高。
另外,各门课程的教学计划都由各任课教师单独制订,任课教师只考虑到了课程的逻辑顺序、主次内容等,没有考虑校内物业公司的实际工作周期及日程排,导致任课教师在讲授需要实地操作或观摩的内容时,校内物业公司却没有相关的工作安排,二者的时间不一致,限制了校内物业隐形资源的利用,影响了授课效果。
4.中竣物业兼职教师人员有限。中竣物业经过多年发展,管理人员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整体素质仍需提高,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理论水平较弱,能够胜任兼职教师的人员有限,限制了双方的深入合作。
三、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合作模型的构建
作为高度对口的校企合作双方,校园物业公司与物业专业的合作,可以考虑将物业管理专业的各门课程与负责相应职能职责的部门对应起来,校内物业公司资源与专业课程的衔接的对应关系有:物业设备类课程,对应泵房、配电房、配电柜、保安监控室、钳子、螺丝刀、万用表、电笔、疏通机、扳手等资源;绿化保洁类课程,对应枝剪、锄头、剪刀、打草机、喷雾器、竹筢、玻璃刮、地拖、手推车、扫把、拖把、铁铲、斗车,吸尘器、清洁剂等资源;安保类课程,对应消防监控室、保安值班室及岗亭、钢叉、警棍、木棍、盾牌、钢盔,对讲机等资源;实务客服类课程,对应宿舍入住管理流程、服务质量检查标准、各部门岗位职责,日常管理制度等资源。
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无缝对接,实现工作场地教学化、工作内容项目实操化,初步构想的校内物业与物业专业深化合作模型见图1。
四、深化校园物业与物业专业合作的路径
(一)相互参与对方行政例会
一般而言,物业公司都有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物业专业也有每周一次的专业教研室会议或活动。为更好地实现双方的教学与工作上的协调一致,建议双方建立常态的互知互通制度,即专业主任或委派教师每周或每两周参加一次物业公司的例会,物业公司的项目经理或其他管理人员每周或每两周都参加一次专业教研室的例会。通过制度性的互知互通,可以使物业公司知道相关课程未来1―2周的教学安排及实践实操需求;各任课教师可以通过专业主任的传达,知道物业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工作计划与安排,可以提前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或与物业公司沟通,探讨能否调整物业公司相关项目的工作计划,以便实现教学计划与物业公司的工作计划相协调。
(二)以公司日常管理项目为抓手,鼓励管理人员参与日常项目化教学
1.强化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
位。对一些实操性强的课程,如安全管理等,结合专业教学实际,建议继续加强物业公司管理人员的外聘兼职教师地位,进一步发挥校内物业管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同时,校内物业管理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可以更好地挖掘和运用校内物业公司的资源潜力,有利于该课程中实践实操部分的开展与实施,可以更好地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
2.制订更加灵活的外聘兼职教师制度。传统的外聘兼职教师,一般是聘请企业人员担任某门课程的兼职教师,完成整个学期该门课程的全部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课程内容及教学连贯,外聘教师的工作经验与理论相结合,但其缺点也很明显,企业人员由于工作任务或时间精力的限制,一般都无法接受此类教学任务,导致聘请合适的兼职教师比较困难。
为解决该问题,建议学校可以考虑允许按照总课时的一定比例来聘请兼职教师。具体建议如下。一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不需要承担整门课程的教学任务,校内专任的任课教师可依据课程的课内实践实操需要,灵活确定该门课程的外聘课时数量,常规的理论课程,建议按照总课时的10%―20%来确定。这样可以既保证课程的必要课内实践实操有企业导师的指导,又可以缓解企业人员对担任整门课程教学任务的畏难情绪。二是考虑到企业人员工作日需要上班,其空闲时间难以提前确定,建议此类兼职教师的授课时间不确定,主要依据兼职教师的空闲时间,由任课教师与兼职教师沟通确定,从而解决此类兼职教师怕没有空闲时间而拒绝的问题。
3.深化双方人员融合,实现双向任职锻炼交流。为进一步深化校企双方的互通互知,校企双方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对有培养潜力或专业操作方面已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公司管理人员,可以考虑进行集中的教学方法技巧培训,比如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学技巧等课程,提高他们教学方法及理论水平。
二是继续培养、聘任物业公司的管理人员任兼职教师,使物业公司管理人员了解教学中存在哪些课内实操与实践需要外聘教师讲授,也可思考物业公司还有哪些资源可以融合到专业课程的实操实践中,深挖物业公司的隐形资源。
三是建议双方探讨专业教师到校内物业公司挂职锻炼,参与到相关部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这样可以使专业教师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自己的实操技能,也能深入了解物业企业所拥有的能为教学所用的资源,更好地为专业教学服务。
4.争取教学项目与企业项目同步,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为更好地以校内物业公司的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教学中实操项目与企业工作计划不一致,充分实现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建议校企双方考虑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在上学期末或本学期初,各任课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前,召开一次由物业专业全体教师及物业公司各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沟通协调会,各专任教师详细介绍所负责课程计划进行的课内实践实操计划,初步计划进行时间及所需资源,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依据工作计划或惯例,介绍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时间。通过双向沟通,各专任教师可以确定所负责课程中实践实操计划的大致时间安排计划。
二是在实施课内实操计划前的2至3周,各任课教师,特别是房屋构造、安全、物业设备、绿化保洁类课程的任课教师,应提前与物业公司相应部门负责人再次进行沟通协调,再次确定公司可能开展相应工作的具体时间,再结合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协调出一个学生可以现场观摩或实操体验的合适时间,实现校内工作现场课堂化、校内工作场地教学化。
三是在课内实操计划完成后,各任课教师应总结此次教学效果,总结此次校企合作共同授课中获得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次的协调合作提供建议和指导。
5.扩大合作空间,加大横向互利合作。校企双方在原有的合作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合作空间,建议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探索共同开发教材。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双方完全对口、相互比较了解,能够较好地渗入对方工作中的便利,探讨开发基于校内物业公司日常工作内容课堂化、日常工作场地教学化的教材,探讨编写一本真正融校内物业日常工作与日常教学于一体的项目化教材,探索实现“工作教学相融合,企业专业相融合”的工学结合模式。
二是扩大双方的横向互利合作。基于校园物业公司的员工素质整体上还不够高,而高校相应专业拥有高素质的教师资源,建议双方可以开发适合员工培训的课程,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物业公司管理水平;在我国物业将进一步兼并整合的大趋势下,校园物业公司也有必要进一步走出去,对外拓展新项目,对内优化管理,建议双方可以采取物业公司出资、高校付出人力开展研究的横向课题模式,探讨如何将高校的人力资源转化为物业公司的经营发展优势。
三是深化校物业管理协会与中竣物业融合。校物业管理协会,作为物业专业学生自主管理的一个组织,为学生的专业技能锻炼与视野开拓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进一步锻炼学生技能,丰富课余生活,建议协会多与中竣物业协调,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公司日常的维修、管理工作中,特别是参与校重大活动的现场管理协调中。对中竣物业,建议探索加大对协会活动的支持力度,甚至可以考虑冠名赞助支持,使日常的员工培训等工作与协会的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进一步扩大中竣物业在校的影响力。
四是为公司在本地的拓展提供支持。建议中竣物业与物业专业建立项目拓展小组,共同对本地的物业市场开展专项调查,及时掌握河源物业市场情况;在对具体项目的招投标活动中,物业专业发挥其特长,为公司招标书的制作提供支持与协助,提高公司项目拓展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8).
[2]韦柳.高职院校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探索
[J].高教论坛,2013,(3).
[3]叶昌建.基于现代学徒制的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
[J].现代企业教育,2014,(10).
[4]黄继刚,李琳.独立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7).
1.物业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物业管理行业出现人才缺口。物业管理是一个朝阳行业,同时传统的物业管理又是一个微利行业。基层人员工作强度高,压力大,事情琐碎,导致人员流动性很大,而项目经理等中高级人才也相对缺乏,出现了各个物业公司到处挖人的局面,市场中出现恶性竞争,行业人才需求量大,但人力资源市场供给较少。
2.物业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需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物业管理属于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是有形或者无形服务。一方面,它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业设施设备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趋势,致使专业化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缺乏。从业人员多半路出家,缺乏系统规范的物业管理专业素养和技能。现实的市场和人才结构为高职学校物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和发展方向,促使校企深度合作,共同探索实践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鉴于此,笔者从校企深度合作出发,探讨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作。
二、物业管理专业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意义
确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所有的教育教学改革实施都围绕着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适用性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就促进了校企合作形式的出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校企合作的“纵深”,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的长效人才培养模式。
1.订单教育符合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是产、学、研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订单教育就和企业生产产品一样,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这就迫使当今的高职院校面向市场,主动和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合作,“生产”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在这个过程中,教育教学改革都必须围绕这个基本点进行。在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还要不断地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向国外的高职教育改革借鉴学习,和同行业积极沟通交流,对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模式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使其符合高职教育办学的理念和方向,促使高职教育长久发展。
2.有利于学校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传统的单一课堂模式,到走进企业的现场教学,从一纸定终身到实践实训的灵活化考核,这都促使学校要进行实质性的教学改革。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到课程标准的修改,再到“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选择,都要进行改头换面的实质性变革。
3.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企业的本质在于其逐利性,现今社会支撑企业盈利的关键性因素是人力资源。企业需要的是上手快、动手能力强、能够快速适应环境的高素质人才。而通过校企合作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恰恰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毕业后即能上岗,快速适应环境,且企业的认同感强,节省了企业人才招聘的成本,树立了企业形象提升了品牌知名度,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4.为高职院校毕业生拓宽了就业机会。近年来高职院校招生形势不容乐观,如何吸引和扩大生源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而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能够给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使学生成为校企合作最大的受益者。
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运行的关键条件
1.突破口——企业需求驱动与支持。经项目组前期调查,发现物业管理行业人才的紧缺影响了物业服务的整体水平,存在着很大的人才缺口,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的物业管理人才已迫在眉睫,因此,采用以市场为导向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十分必要。而在人才需求的驱动下,企业也愿意并能够提供人员、资金、技术、设施设备和实践实训场所等在内的各种软硬件支持。
2.优势——发挥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高职院校侧重于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更符合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要。因此,发挥比较优势,形成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才能吸引企业,吸引学生,最终以自己的专业优势实现与企业产学研一体化的合作以及订单式人才培养。
3.支撑——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成与物业管理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重要载体。校内实训室将学生放在一个仿真的场景中进行技能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企业、行业协会、政府部门合作共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假期实习、参观调研、现场教学、顶岗轮岗实习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与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从而实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保证专业招生“入口”顺利,学生就业“出口”通畅。
4.基础——建立符合订单式培养模式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高职院校应本着“走出去”和“请进来”的理念,一方面,积极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务的专职教师,给予他们到企业实习、挂职锻炼、与行业企业进行沟通交流的机会,培养“双师型”教师,打好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另一方面,邀请同行业的优秀专业人才走进课堂,通过讲座、现场教学、实训指导等多种形式,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
5.核心——适应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制订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应着眼于市场需求,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订。同时,要根据学情、市场变化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修订和完善。改革教学体系,从专业设置切入,力求实现“产需”链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注重课程设计的“项目性”;改革现行教学效果评估体系,不仅注重知识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学生素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6.依托—组建职教集团促进校企合作订单式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2008年陕西省政府启动实施“民生工程”,将职业教育项目列为10大重点建设项目之首,并积极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深度融合,组建职业教育集团。职教集团是指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事业单位(或集团)支持下,高职院校间组建而成的一种联合办学体。这样,用人单位与学校之间建立的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必然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极大的发言权和主动选择权,这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因此,要获得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必须采取集约式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特别是通过职教集团,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四、校企合作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策略
1.不断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高职院校在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时应广泛开展市场调研与专业论证,准确定位物业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选择优质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践实训基地,这是确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前提;基于对人才需求的准确定位,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依据工作过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项目开发与改革,将物业管理从业人员资格考证课程也纳入专业核心课程,同时将部分专业实践实训课改为现场课教学,加大实训力度;与合作企业签署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组建人才培养专业指导委员会,招收企业冠名班,实践订单式人才培养。“订单”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确立的关键;按“订单”组织教学与考核,考核评价与企业录用提拔相结合;合作企业设立奖(助)学金,鼓励(帮助)学生进步并完成学业,为订单企业储备人才;跟进调查,掌握毕业生工作情况,做好就业评估工作,根据用人单位实际情况的“需求反馈”来调整教学,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做好人才需求的衔接工作。
2.解决订单式人才培养中的发展瓶颈,完善订单式人才培养的核心条件。订单式人才培养避免了高职教育教学中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和模糊性,它具有适应市场环境、人才培养针对性和目的性强、契合企业人才需求等特点,这就要求办学的基本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相匹配。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指导委员会讨论,不断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以工作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生实际职业能力的训练;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企业行家进行现场教学、讲座等;加强实训基地的实用性,组织开展参观调研、假期实习、顶岗轮岗实习等。同时发挥校内实训室的作用,通过真实场景模拟职业体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发挥政府公共部门的主导作用。推进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需要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配套的法规保障体系,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引导和协助。德国“双元制”职业技术教育之所以卓有成效,就在于德国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管理机制和政策和法规体系作为保障,形成了政府主导、全民参与、严格规范的职业教育体系。政府应出台有效的政策激励办法,给予订单企业财税和金融信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吸引订单企业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捐资协作,同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表彰奖励。通过物质与精神双重激励的手段,有效激发企业参与订单式人才培养的积极性,打造有利于高职发展的大环境。
关键词:岗位需求;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它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条件,可以改善人们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通过综合开发,避免分散建设的弊端,有利于城市规划的实施;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如建筑、建材、化工、轻工、电器等工业的发展。行业迅速地发展,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队伍。近年来,房地产专业人才所从事的岗位主要有:一手房销售、二手房销售、房地产策划、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
我校《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房地产专业课程改革研究》课题组(以下简称课题组)就走访、调研了解到部分岗位对从业者能力的要求,从而审视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并进行成因分析,并结合我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改革方案。
一、房地产专业主要岗位需求面临的问题
(一)一手房销售。通过与房地产专业已经工作或实习半年以上的学生交流,发现此岗位最为看重的是工作人员的接待能力、沙盘讲解、逼订技巧以及处理纠纷的能力。但是目前房地产销售教材偏重于理论知识,对于这部分重要内容却很少提及,而老师上课按部就班,考试也只注重课堂所授内容,缺乏课堂演练。如果能把房屋销售中的各个环节纳入平时课堂的角色扮演,并将此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学生能力将有显著提高。
(二)二手房销售。此岗位最基础的是寻找房源和客源,并将二者进行匹配。只有合适的配对,才能促成交易。但是如何寻找有质量的房源和客源,避免虚假广告,这是需要思考的。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一年的学生提出,课堂上税费、按揭以及过户过程是要重点加强的。
(三)房地产策划。房地产策划岗位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要求高,不仅要对宏观以及区域房地产市场进行分析,还要了解市场供需状况。这一部分因为变化太快,几乎很少有教材会涉及。教师在课堂上也忽略了这一部分的讲授。项目的SWOT分析,也只是停留在了找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而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诸如优势与机会、优势与威胁、劣势与机会、劣势与威胁的匹配,从而寻找突破点。此岗位除了具备出具策划报告基本知识以为,房地产营销活动中的认筹、开盘、明星活动、暖场活动、拓展活动的实际策划能力,选择合适的广告媒介,提出中肯的沙盘制作建议也是一名优秀策划人员应当具备的,但是这一部分的内容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及。
(四)物业服务。我国房地产开发已经经历了粗放型发展的过程,房地产的发展逐步走向成熟,开发趋于理性,国民关注的是物业增值与经营管理,那么物业的经营与服务不容忽视。据已经在此岗位上工作的学生介绍,物业服务中楼宇验收、纠纷处理、资产运营是工作的几个主要方面。与此同时,国内的商业地产迅速发展,只租不售的模式已经成为主流,如何做好物业服务、商场运营来吸引顾客值得思考。但是很多讲授次门课的老师还只是停留在物业管理的基础知识上面,没有深挖物业运营。学生也有反映,现在商业地产不仅仅是购物商场,还涉及到旅游地产等,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另外,瑞典皇家理工学院、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美国的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房地产专业,其他的更偏向于物业的经营与管理,这是一种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这与欧美国家的状况相吻合,因为这些国家已经经历了城镇化的过程,城市建设趋于稳定。
(五)房地产估价。房地产估价,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一份受人尊敬的职业。近几年,国内经济迅速发展,涉及到抵押贷款、司法鉴定等等都需要估价人员的参与。但是该门课程一般的教学方法都是按照传统教材的思路,花费过多精力在各种评估方法的讲解上面,而忽略了不同目的的物业评估。中国正处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各个省市都需要进行拆迁评估,由于涉及到工程造价、农林地块地评估,很多从业人员这一块的知识在学校几乎是空白,都是在工作岗位上才学习。以及特殊物业如酒店、在建工程的评估,还有变更容积率补出让金该如何操作,这些都是岗位上所需要但是课堂教学中很少提到的。另外,房地产评估涉及到各方利益,如何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公正公平,也需要正确引导。
以上是毕业生去向最多几个的岗位。这几年,全国各职业院校房地产专业招生不容乐观,主要与行业大环境有关。而且过去几年,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业最多的岗位是房地产营销。不论是学生还是家长,都会存在误区,认为此专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在大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拓宽就业门路,多多融入技术知识的学习。顾名思义,房地产是“房与地”的结合,我们很多开设此专业的学校,只注重房,而忽略了地。房地不应分家。房价贵主要是因为地价贵,所以土地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重点。一些地方政府只是单纯地通过卖地获得财政收入,却忽视了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如果要源源不断地创造财富,就需要土地规划人员出谋划策。目前这一岗位市场上需求不断。除此之外,通过我们的走访调查发现,目前商业地产呈现出来的主流发展趋势是只租不售,前期策划、后期运营人员需求量大且稳定,将成为未来就业的一个大方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升,不再满足于物质生活地丰富,而逐渐倾向于精神生活的富足。很多白领为了缓解工作压力,会利用周末去城市郊区或者年假去旅游胜地度假。越来越多的商家抓住这一机遇,不断进行旅游业地开发。那么旅游业如何吸引游客并使之经常光顾,需要合理的规划以及成功地运营。既要懂地产,又要懂规划以及运营的人才,目前还是十分稀缺的。而且国内开设房地产专业的院校很多还没有意识到适应这些岗位的人才稀缺性。我们在进行人才培养、制定课程时,可以往这方面考虑。
二、原因分析
(一)过于遵从教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教材章节的编排讲授。房地产专业相关的课程不同于数学、物理等自然学科,这些学科的原理是科学家自人类历史以来发现的科学规律,是成文的定律,一环扣一环。而房地产相关的课程诸如营销、策划、物业管理等,虽然有据可循,但是每个项目不同,需要不断地创新,这就注定不能照搬教材。
(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又直接进入学校教书,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毕竟没有在企业锻炼过,不了解企业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能力和知识的需求。尤其像房地产,是一个不断推陈出新的行业,国家政策时刻在变,营销方式不断变化,随之而来的策划也要跟着变化。住宅、商业、工业地产多元化发展,对与物业的经营与服务要求也不断提高。城市化过程以及经济迅速发展,很多专门讲述房地产评估的老师还只是停留在估价方法上,而忽视了不同目的下房地产估价。这些都只有在企业工作过,并真实出具报告或者参与营销的老师,才会意识到将企业新知识带入到课堂。
三、我校房地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一)人才培养方案。(1) 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房地产经营与管理事业发展急需的,基本掌握经济学、管理学、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房地产估价、房地产法规、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等的理论与技能,具有较强的房地产经营管理分析能力、决策能力和实务操作能力,能从事房地产开发、房地产经营管理、房地产估价、物业管理等工作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心里有思考技能、眼里有观察技能和手上有做事技能的应用型房地产经营管理人才。毕业后可面向房地产开发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物业管理公司、房地产评估机构等就业。(2) 基于岗位需求的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确定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通过与企业探讨,形成“双环境、双师资、三阶段”两双一三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其中,两双指的是:1)以学校和企业为培养学生的摇篮,通过二者联合办学,利用企业门店众多、项目众多的优势,将学期中的认知实习搬进售楼中心现场,学生和企业通过双向选择,可以到合作企业的一二级经销门店的工作现场进行顶岗实习,并由企业给予相应的教育与辅导,形成企业和学校共同培育房地产专业人才的“双环境”。2)专业课程主要由校内骨干教师讲授,定期邀请不同岗位的企业核心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在相课程开设期间进课堂开设讲座,形成校内基础知识与校外岗位素养齐并进的“双师资”培养方式。
“三阶段”指的是将学生的三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以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为主;第二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学习为辅,针对主要的就业岗位,采取学生轮岗实习的方式;第三阶段是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毕业设计。
(二)总体教学进程安排。总体教学进程安排,有三个部分组成:(1) 第一学年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平台课。前者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体育等课程,让学生在人文素养、职业道德、身体素质方面得到提高。后者课程的开始,可以使学生了解专业组成,为后面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2)第二学年包括岗位支撑课程和岗位技能课程。岗位支撑课程学习后续课程的前提,学生在岗位上充分锻炼需要基础知识做铺垫。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策划、房地产经纪、物业管理涵盖了主流传统的房地产岗位。而土地利用规划、旅游地产规划、商业地产运营是根据这些年市场发展,可以新开设的课程。(3)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以及职业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锻炼。
四、对高职院校房地产专业人才培养的建议
(1)创办订单班,工学结合。选择有实力、吸纳能力强的企业,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创办订单班。通过在学校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去企业轮岗实习,并邀请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来校讲座,形成学校与企业共同培育人才的双环境。(2)鼓励教师去企业兼职,打造双师型教育团队。我们目前的教学方式,仍以教材为主。但是一本教材的出版至少需要一年时间,而且一个版本会使用3-5年,具有明显的滞后性,跟不上时展。而企业所需要的技能和管理模式已经远远领先于教材。这时,我们应鼓励老师去企业兼职。这不同于以往教师下企业,只是在企业里呆几个月,完成任务。教师去企业兼职,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只有通过自身不断参与项目,才能了解到目前企业所需要的技能,才会自我学习。也只有通过教师的不断提高,才能将新理念、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过去,对“双师型”教师的理解停留在字面上的不乏其人,简单地说,“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或者“双职称”教师。但是这样,远远是不够的。“双师型”的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还要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应该是一手拿粉笔一手拿扳手的好师傅。好师傅的成长需要在企业里面磨练。
参考文献:
Abstract: In the course of vocational training of 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it must be post-oriented, to train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with good professional ethics ,strong professional skills, the capacit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he competence in front-line posts of the enterprise.
关键词: 岗位本位制;人才培养;房地产经营和估价
Key words: job-based system;personnel training;real estate management and 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199-02
0引言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改革开放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育制度,它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培养的目标是高级“应用型”人才,这就注定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围绕“岗位能力”来展开。“岗位本位制”是笔者自创的用语,借以表述自己对高职教育和高职学院办学思路的理解和总结。其核心理念如下:高职院校以市场“岗位”的需求状况决定开办“什么专业”;在培养过程中以“岗位任务”为导向开展“工学做”一体化教学;在培养效果上以“岗位能力”为标准开展成果考核;最后,以学生能得到社会认可,在企业找到 “岗位”作为最终目标。基于此一理念,结合笔者在企业的工作经历,拟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就高职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全新构建。
1准确定位学生将从事的“工作岗位”
1.1 房地产行业人才需求概况我国房地产业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兴起,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改善性住房市场需求的增加,房地产需求总量不断攀升,我国房地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房地产开发从业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各类大小的招聘会上,房地产类公司热招的职位主要有置业顾问、设计、售楼顾问、房地产经纪人、房地产项目策划、工程监督等。
1.2 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根据房地产业的特点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众多高职院校纷纷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培养房地产行业“应用型”人才。结合高职房地产专业人才的特点,许多高职院校的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很粗略,对于学生将来主要就业领域简单描述为: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地产中介、估价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仅仅进行如此粗略“定位”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定位模糊,就无法在后续的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做到围绕工作过程开发课程教学体系。因此,必须更加深入一步,对房地产企业的部门设置以及各岗位要求进行分析。
1.3 从企业用人角度,准确定位学生将从事的岗位以一家普通房地产开发企业为例,组织架构一般包括综合管理部、 财务部、工程部、销售部等几大部门,工作人员一般在50人左右。各部门的职责及从业人员的要求如下:①综合管理部:负责上下沟通、左右协调,管理项目的具体策划,取缔地以及相关许可的办理等一系列前期开发工作。从业人员除了文员外,要求较高,需要资深管理和前期项目报批经验。②财务部:负责公司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是公司的核心部门。从业人员要求是专业财务人员。③工程部:负责项目的建设和管理,确保工期、质量、安全及成本控制执行等。要求从业人员有多年施工管理经验。④销售部:负责开发项目的销售或者租赁工作,人员占到企业员工总数的一半左右,除了销售主管人员外,从业门槛较低。
从企业用人角度出发,我们会发现房地产销售岗位最适合刚出校门的高职毕业生。同理,我们也可对房产中介机构、估价机构、物业管理公司等进行岗位分析,通过这般深入调研后,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高职房地产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排除专业“不对口”就业等因素,在职业起步阶段,学生最合适的是从事“房产销售员”和“房产中介经纪员”两种岗位,经过3到5年以上的积累,具备一定经验能力,并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后,有机会逐步提升到“房产策划”、“房产估价师”、“房产经理人”等中、高级岗位。
2从“岗位”角度整合重构课程体系
2.1 传统课程体系的不足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按照学科体系,注重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不管完成工作任务是否需要用到相关知识和技能,一古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比如:《房地产开发与管理》、《房地产经济基础》、《房地产法规》、《房地产营销与策划》、《房地产经纪》等课程中许多内容重复、并缺少实践教学的环节。基于对学生将来从事岗位的准确定位,根据高职“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原来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就显现出“理论多”、“实践少”、“内容重复”等不足了,无法适应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因此,必须以“岗位能力”为导向,对各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分解,确定“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各模块,对原课程进行整合,重新构建基于“岗位能力”的新课程体系。课程整合对教师、学生、教学本身都提出了更高的综合性要求,如果专业带头人和专业教师仅仅停留在听取专家和企业建议的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企业,准确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各岗位的工作内容和能力要求,才能满足相关需要。
2.2 基于准确的定位,重新整合课程体系在明确学生将来先从事“房产销售员,房产中介经纪员”岗位开始,并逐步向“房产策划、房产估价师”岗位发展的前提下,以此为导向,可以把所有课程拆散,重新进行课程整合。基础课整合上,建议把原有的10多门专业基础课,按照“经济管理知识”、“建筑知识”两个大类,整合成2门大基础课:《房地产经济与管理基础》、《建筑知识基础与应用》。专业课整合的原则是:根据学生将从事的职业岗位,以一个岗位设置一门大专业课,比如:根据学生毕业后最适合从事的是销售和经纪人两个岗位,整合设置《房地产营销和策划》和《房地产经纪实务》两门大课,同时,考虑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设置《房地产开发实务》、《房地产估价实务》课程,作为“提升模块”,为学生将来考取“房产策划师”、“房产估价师”,以及岗位的提升打好坚实的基础。专业课程的内容选取上,必须基于岗位实际工作过程,安排教学内容。比如:《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可以由以下主要几个模块构成:房地产市场调查、房地产销售礼仪、房地产销售技巧和实务、房地产销售合同管理等。具体实施时,还可以根据情况把重要的模块单独设立成一门小课程。
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3.1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只有让学生“边学边做、工学交替”,才能真正培养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与企业的全过程合作,才能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具有可持续发展学习与适应能力房地产应用型人才。
3.2 《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教学做”一体化设计以《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程为例,其“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可以采取如下模式:
①“先上岗再学习”:在上《房地产营销与策划》课前,通过和校外实习基地联系,带学生在到售楼部“上岗”一周,在房产公司的售楼部感受工作环境、观察售楼员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试着去接待一位买房顾客等。通过这个环节的锻炼,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学习方向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需要提高,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②“岗位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上采用“岗位任务”驱动模式,根据岗位实际任务,把课程实训内容设置成:楼盘资料学习,顾客接待礼仪,顾客心理分析,楼盘模型解说,样板房参观,客户维护,合同签订,贷款落实等任务环节。每个环节的教学,都要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中做、做中学”。③“顶岗”式考核:考核上改变传统的“试卷”式,学生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培养后,完全可以采用“顶岗式”考核。提供一套楼盘销售资料、楼盘模型、虚拟客户,就可以在实训室进行考核,甚至到某售楼中心,让外来“兼职教师”来考核,使学生有真正的顶岗能力。达到学完一门课程,就能到企业“顶岗”的能力水平。
4结论
积极摸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紧扣“岗位”,一切都从“岗位”出发,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专业技能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胜任企业一线岗位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国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纵论[J].职教论坛,2005,(8).
关键词:房地产法教学;案例教学法;法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25-0140-0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国民经济取得了高速发展,房地产市场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起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与此同时,房地产纠纷日益增多,房地产法解决纠纷的功能逐渐凸显。房地产法教学担当起了培养合格房地产法人才的重任,①但如何使房地产法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是一个值得授课教师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为切入点,讨论房地产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以期能对提高房地产法教学效果有所帮助。
一、房地产法教学的内容及其在法学教育中的意义
房地产法是调整房地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房地产法的表现形式有两种,一是房地产法典,二是单行房地产法律规范,我国目前房地产法由众多单行房地产法律规范组成。我国房地产法的体系主要有三部分:第一,基本法。如《宪法》以及《民法通则》等法律中有关房地产的规定。第二,专门法。如《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建筑法》、《住宅法》及各自的实施条例、②细则、办法等。第三,相关法。如《物权法》、《担保法》、《婚姻法》、《继承法》等法律中有关房地产的规定。目前,我国调整房地产关系最基本的法律有两部,即《土地管理法》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现行房地产法教材关于房地产法教学的内容大体相同,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房地产权属法律制度、房地产开发用地制度、房地产开发法律制度、房地产交易法律制度、房地产税费法律制度、物业管理法律制度、住房保障法律制度等。由此可知,房地产法教学不仅涉及民法基础知识,还广泛涉及到民法知识之外的经济法等知识,可以说是民法与经济法的“大融合”。因此,房地产法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的优劣,还可以从中看出学生法学素养的高低。尽管我国法学教育没有将房地产法列为本科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中,学校教学也大多将房地产法列为选修课开设,但房地产法知识贯穿民法教学、经济法教学过程的始终,因而专门对房地产法教学进行探讨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其不仅能推动民法和经济法教学的发展,还能促进房地产法学科的建设。
二、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1871年,兰德尔教授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首创以案例讲授法律的方法。他编著的《合同法判例》是世上第一本案例教学法的教科书。当时他积极探索法学教学案例,主张培养学生具有像律师那样思考的技巧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特别注意学生是否了解一个规则,而在于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法院判决怎样做到这一点。”[1]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的要求,将已发生或将来可能发生的问题作为案例,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分析、讨论交流的研究活动,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对之进行论证说明,促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如今,包括法学在内的各种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以下作用:
1.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房地产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的案例都来源于房地产实务,是司法实践的产物,与生活联系紧密。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房地产法教学中,能将干涩的房地产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经济活动中活生生的事例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法律在生活中的运用,从而更好地理解所学法律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是机械式的灌输与接受的过程,老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对知识的讲解基本采取先概念、再特征、后分类的模式,使本来可以鲜活的房地产法律知识变得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大大降低。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往往没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导致很多学生对课堂教学没有积极性。运用案例教学法将法律知识和理论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起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对案例的讨论,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仅靠一本教材就完成备课任务已不可能,课前或者课后教师必须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众多关于房地产的案例进行搜集和筛选,同时还需加工和处理,使其符合教学目的。教师对案件的搜集、整理过程不仅能扩大自身的教学视野,还能更加深入地思考相关法律知识和理论,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三、房地产法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
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使得教师一统课堂的局面被打破,课堂教学内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课堂教学的成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决定。因此,案例教学法的具体运用不仅取决于教师“教”这一面,还取决于学生“学”这一面。
1.教学前的准备阶段
(1)筛选教学案例。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首先需要由教师对众多的房地产法案例进行筛选,因为只有符合教学目的的案例才能在课堂上派上用场,否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教师在筛选房地产法教学案例时,应关注房地产界最新的发展趋势,选择具有时新性、典型性的案例,因为陈旧的材料尽管能够说明问题,但学生往往对新颖的东西更感兴趣。
(2)研究案例内容。教师为了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对案例进行讲解和分析,必须在课前认真研究案例的内容,将案例所反映的房地产法律知识和原理总结、提炼出来,准备好课堂上要讨论的问题以便提高课堂效率。
(3)分配好案例教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比例。我国法学教学传统和法律体系决定了案例教学无法成为整个课堂教学中的核心,③只能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因此,教师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分配好案例教学在整个课堂中所占用的时间,若案例教学占用太长时间反而使学生忽略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2.案例教学阶段
(1)先讲解基础知识,后分析教学案例。如前所述,案例教学不能成为房地产法教学中的主角,教师在课堂上不能从头至尾都分析和讨论案例。因此,教师首先应理清房地产法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然后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房地产法的兴趣。
(2)介绍案例内容时辅之以其他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法等。在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同时多种教学方法并举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案例本身的鲜活性和真实性,加之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学生会对这样的教学方式乐此不疲。
(3)针对案例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案例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参与到教学环节之中。其中,教师针对案例并结合讲授的基础知识提出问题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最佳方式之一,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改变了传统教学法中教师占主导地位甚或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也显示出案例教学法较之传统教学法的优势所在。
3.教学后的总结阶段
(1)反思学生课堂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课堂教学完成后,并不是说教师就与所讲的知识和所讨论的案例脱离了干系,教师课后应该针对学生在课堂案例讨论环节中表现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各自的观点、理由和论证方法等进行总结,这不仅能为以后更好地教学提供参考,还是教师深化学习的一个过程,因为学生的讨论大都是经过思考准备后进行的见解、意见纷呈,教师往往也能从学生对案例的讨论中受到启发。
(2)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房地产法教学中案例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案例分析报告的撰写,毕竟课堂讨论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课后可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课堂所讨论的案例或者是学生自己感兴趣案例,运用所学房地产法知识和理论进行分析、论证,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房地产法是如何在生活中产生作用的,通过书面作业的形式还能起到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总之,房地产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房地产法的教学仅仅依靠教师对一般理论和法律规范的讲授很难起到理想的效果,在房地产法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④对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房地产法学科的建设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者简介:刘远山(1968-),男,湖北天门人,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法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博士后;余秀宝(1987-),男,重庆人,海南大学民商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海南 海口 570228)
注释:
①很多学校设置有独立的房地产学院或专业如上海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②典型的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物业管理条例》等。
③其例外情形是专门的案例课程和法律诊所等实践性课程。
④这里还涉及其他相关实践教学环节以及典型案例的具体说明和解剖等内容,限于篇幅暂不予论述。
参考文献:
关键词:人才培养方案;工程管理;电力建设企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0―0101―02
电力建设企业是电力企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指发电、输配电、供用电设备设施的建设及安装企业。电力建设企业是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具有生产经营程序化程度高、操作规范严密、安全第一和牵涉国计民生等诸多特点。因此,必然要求电力建设企业的施工管理人员具有专业基础知识深厚、懂技术、善于管理等素质。显然,建设适用性、耐久性、安全性、可靠性、经济性、协调性高的高质量的电力发供电企业,没有大批既懂建设安装知识,又懂工程项目管理知识和电力生产建设知识的人才,是不可能完成这样的艰巨的任务的。这就给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新课题。本文对此提出几点建议。
1电力建设行业人才需求特点分析
1.1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电力建设企业是技术密集型企业,专业性强,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目前很多新建电厂或企业的自备电厂,聘用人才时最看重的是实际工作经验与面对实际工作的应用能力。而目前多数院校毕业的学生难以达到要求,多数学生仍然是理论知识胜于实际能力。从工程院校的角度看,缺乏与企业的内在联系,缺乏开放的办学机制,校企合作面临诸多困难,学生很难得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学生从步入工作岗位到成长为一个合格的项目管理者,需要很长的适应期,而发展成为优秀的企业核心管理骨干,难度就更大。因此,工程教育需要改革,需要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训环境,政府、社会要给予政策机制的支持与鼓励。
1.2电力建设企业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应变能力的“拓展性”人才
通过调查我们感到,电力建设企业管理人才质量的提高滞后于电力企业的实践要求,因为对一些新环境下产生的先进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学习和运用,电力企业往往快于高校。因此毕业生的管理创新能力往往不足,需要投资,进行必要的培训。而规模较小资金缺乏的中小企业一般无力做到。因此面向电力建设企业的工程管理专业应以面向电力建设市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新时期人才培养的目标。
2依托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沈阳工程学院是一所新升本科院校,经过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基本上形成了自身的办学特色。学院秉承“工程教育、职业取向”的办学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行业优势的学科体系,围绕能源和电力产业链,调整和优化专业布局,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以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坚持走特色发展之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应用型”。
我院工程管理专业充分依托电力学科的优势,遵循“依托行业、面向市场、工程教育、职业取向、打造品牌、人民满意”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较强的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工程背景的现代管理人才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管理人才的人才”目标定位,构建了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具体说,以面向电力建设工程领域为主,涵盖工程施工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单位,培养具备管理学、工程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一是按照“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较宽厚的专业技术基础,扎实有效的实践训练体系,适用对口、技术含量高的方向”的基本思路,确定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结构框架。
二是贯彻差异化教育理念。以为指导,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上实施“差异化战略”,培养目标与国家注册师接轨,积极寻求并培养具有电力行业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增强方案的实用性。
三是突出我院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国家注册师的考试要求接轨,开设其它监理、咨询等课程,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和从业喜好选择考取监理工程师、建造工程师、咨询工程师等执业资格。
四是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由于我院电力行业的背景,与电力行业密切相关的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必将成为学生就业的新领域。工程管理专业应充分依托电力行业的优势,构建工程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培养符合电力建设行业需求的电力工程管理复合型人才。因此,考虑市场需求和行业特色优势,设置电力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五是重视实践环节教学基地建立,对实践教学的基本建设进行重新规划。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接触和了解实际用人单位的职业环境。根据实际情况,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积极加强与电力建设企业、其他单位的合作,积极开拓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构建依托电力建设行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在修订人才培养方式过程中,贯彻“以工程科学为基础,以实践性、综合性教学内容为主干,以电力建设行业需求为依据”的原则,实现“培养工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据此,我们对工程管理专业过去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并相应制订了新的培养方案的原则。
一是拓宽专业口径,建立“按学科大类统一基础、按专业模块分流”的教学体系。
二是围绕课程体系,进行“整体优化”。改变过去重知识、轻能力、轻素质培养的状况,对课程设置进行精简、整合和优化,建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的培养方案。
三是改革教学管理体制,所有课程按照学分制培养,构建多个专业方向模块,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和发展。
四是健全教学评估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为实施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证。
在此基础上,学院在构建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管理类人才培养方案时,采取了以下有针对性的措施。
3.1全面修订完善依托电力建设企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和专业口径要宽、工程科学基础知识要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强、综合素质要高的要求,采用上下结合、校内外结合的方式全面修订了培养计划,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实施不同专业模块的教学。
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和“加强基础、强化实践、面向行业”的思路,本着“削枝强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合理衔接,精讲多练,培养能力”的原则,突出了重点骨干课程,增添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和人文社科知识等课程。经过调整,专业理论教学时数控制在2100学时、180学分以内。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时间也由原来的不超过30周提高到40多周,增加了综合训练实践环节。
全面实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取消升留级制度,实行重修重考、滚动淘汰、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多种适合学生特点的较为灵活的管理体制。学院还建立了完善的教学工作评估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及教学督导、教学检查、领导听课、学生评教、事故档案等制度,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的中心地位。
采取学校与地方政府共建、开展校际联合与合作等方式,积极与企业和科研单位联系,推动教学工作开展。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导师制”,组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高年级学生中因材施教,参与老师的科研、教研等工作,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
修订后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体现在:
一是课程体系。从决策、可行性研究、施工到项目竣工后评价整个工程管理阶段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在新的课程体系中都有所体现,课程体系侧重于管理和技术平台。
二是实践环节。专业方向模块课,按照对应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设置。能力培养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实验室里,利用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等软件对工程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模拟。二是学生到施工一线直接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并结合具体工作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任务。专业综合实习主要安排到建筑工地实习,以熟悉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
三是模块课程。专业课程分模块教学,开设项目工程造价管理和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方向专业课程,如: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电力工程基础、电力生产概论、电力工程施工管理、电力设备概论、电力工程质量管理、电力工程施工安全管理、电力设备实训等课程。依托我院的电力行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使课程具有针对性。按照职业能力要求,从职业资格认证角度,安排建筑工程招投标理论与实务、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案例分析、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造价管理实训等课程,以增加岗位就业竞争力。
四是能力培养。以能力训练为轴心,采用“大平台+小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构建专业培养方案。大平台包括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课平台,增加专业课门数,文理渗透,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3.2进一步推进适应电力建设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知识信息的分析及综合运用能力。
为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班导师。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选课,辅修等事宜;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参与老师的教研、科研。
对于电力行业管理类专业课程,通过案例将枯燥的理论形象化,通过案例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一两名或更多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程的教学,这些教师本身都具有相关专业的工作经验并各有所长,因而能给学生更实际、更丰富的知识。
此外,针对某些课程,我们还取消了传统的考试、考查考核方式,建立了过程考核、项目考核、实践和作品考核、结业测试等若干种新的工学结合的考核方法。
3.3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以电力企业为重点建设实践创新基地
(1)与行业企业建立密切联系,为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筑平台。
学校注重把自身融入电力建设行业和企业之中,把电力建设企业的理念和文化引入学校,共同进行人才培养。为此,我们大力提倡开门办学,培育开放意识、市场意识,积极主动地与电力企业联系,建设了辽宁省电力公司第一电建公司等十多个实践教学基地,增加更多的生产实践的岗位。
(2)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过程中,尽可能做到结合理论教学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1年左右的生产性实训。邀请电力建设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企业共同“定岗位、定能力、定课程、定模块、定体系”,体现工学
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环节。
(3)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着力点。我们适度调整课堂教学的学分学时,增加实践教学与创新教育活动时间,并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协调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的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把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构建了包括专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论文(设计)、创新活动、创业实践等方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年贯通不断线。同时,积极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减少验证性实践,提高创新性、综合性实验比例,注重实习前的教育和实习后的总结,突出职业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
4结语
总结几年来我院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我们认为,面向电力建设领域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从遵从以下三个要求:
打牢“基础”。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应有牢固的工程技术基础,能胜任一般技术性工作。尤其是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工程管理及相关的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土木工程技术、工程经济与管理方面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这样才能有较大的专业发展空间。
强调“实务”。工程管理是应用型的交叉工程学科,既强调理论研究,更重视工程建设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和工程建设实施的科学组织与管理工作。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以综合素质见长,同时又要有自己独有的看家本领,否则,专业没有生命力。
重视“拓展”。现代电力工程建设管理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要求我们设置的课程体系和内容,除立足于电力工程建设服务领域外,还要兼顾相邻领域业务工作的内容。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职会计;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仅仅记住一些理论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应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始终贯彻“理解、掌握、运用”这一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很好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而目前众多中职学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尚存在一定的偏差,“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仍比较严重,容易导致学生就业以后,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欠缺。因此有必要对目前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我们应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应用型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
一、重视会计教学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培养学生的会计感知性
会计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掌握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会计作为一门专业很强的课程,比较抽象,如果没有任何感知性认识,进入学习状况的过程就很是缓慢。由于在校中职生在初中从未接触过有关这方面的知识,进入职高后,突然“遭遇”会计专业理论,一时难以适应。因此在会计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实践性操作的渐次引入,这实际上是一个把抽象学习内容具体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引导学生关注会计实践,使其在感性、具体认识中培养起浓厚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模拟的“财务室”环境,将具体的会计问题置身于相应的会计核算情境中,让学生充分理解会计所要处理和反映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公式、阿拉伯数字和会计分录。其次,我们在会计教学中,还要大量采用实际会计工作中应用的各种凭证、账簿和报表,使学生在进行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的同时,增加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往年的模拟实习账簿都有存留,如果我们把这些成套的账簿放在模拟实验室中或课堂上,每桌一本,在会计教学中带学生观看、了解,也可以增强其对会计的感性认识。最后,我们可以通过认识实习阶段,使学生了解会计主体,从不同侧面了解会计这个职业,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这个阶段可由学科带头人进行实习动员、互动方式探讨、交流会计热点问题,激发学生今后爱岗敬业的热情。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制造企业、商品流通企业(商业和物流)、物业管理企业等,使同学们了解各类型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工艺流程、资金循环、企业组织结构和内部制度,为后续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完善会计模拟实验的实际教学环节,构建合理、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的会计学专业在实践课的开设上,没有把实践教学放在与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其他主干课程同等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还是附属于理论教学,表现在:实践课时安排不足,实践教学形式化,系统性差,这使得整个会计实践环节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而会计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应体现实际工作能力与经验。模拟实验是连接会计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是教学适应社会的必行之路,它强调会计知识学习和会计动手能力的并重。因此为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应完善会计模拟的实践教学环节,构建合理、完善、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会计专业实践环节应是一个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系统过程。实践环节的设置既要遵循知识结构的前置因素,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的循序渐进。实践教学体系课由学校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两大部分组成。学校模拟实验教学采用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结合,社会实践教学由认知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等分层递进式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这两部分最终形成了由课程实验与模拟实验相结合、手工实验与计算机实验相融合、学校实验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相辅助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多方位立体式地实现了对会计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其教学环节主要可分为课堂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顶岗实践。
1.课堂专项技能实训
在进行理论课学习的同时边讲边练、当场指导的实训,其设置按照“必须、够用、实用”的原则,围绕会计基本应用能力、财务软件应用能力和财务分析应用能力等课程,设置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课堂实训,通过课堂模拟学习,巩固知识培养具体的操作技能。
2.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以及专业后续发展能力将几门课程是知识融合在一起所进行的实训,目的使学生在模拟的职业环境中学会实际会计岗位中的会计处理能力、操作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训项目是指对于那些内容以实训为主的课程,如:ERP沙盘对抗模拟、会计综合模拟、会计制度设计、会计电算化管理等,这些课程是在前期课程的基础上所进行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应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实训为主。
3.顶岗实践
由于校内模拟实训与现时的会计工作仍有差距,毕业前夕,学生直接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或顶班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由企业会计人员讲解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学生身临其境,动手处理会计实际业务。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不仅可以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而且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印象。除此之外,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校外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三、注重会计教学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强化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会计教育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势必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难以实现培养目标。为此我们会计教师要改变目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加强学生会计学习感知性的同时,探索启发式教学方式、专题教学、模拟教学以及案例教学等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由接受者向主动探求者转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如我们在讲解会计理论的时候,要经常联系大量的具体的经济业务。每教学生一个账户时,可出几个业务题,让学生做出会计分录,通过做题,学生会很好地体会该账户的用法,借方记什么内容、贷方记什么内容,期末余额在哪一方,表示什么意思。但这样讲完所有的账户后,学生只是理解了各个账户,还不会具体应用,一些账户学生进行分类练习,主要分下列几类:筹集资金、采购原料、生产销售、利润结转及分配等,每一类让学生做大量的真实业务练习。在此过程中辅以提问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思考、讨论、归纳、总结,而不是仅仅告知结果,简单地从理论上来论证。为了所有的学生都能理解分析,要让每个学生必须站起来回来,要求他们努力思考,表现一个最好的自我。同时也要鼓励学生向老师质疑、向公理发难,变“教学为导学”,通过激发思考培养其创新意识,为会计工作要求的创新能力打下基础。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为将知识系统化,要结合案例,给学生某企业一个月的经济业务,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几个团体,我们随机抽查团体中成员的作业完成情况,因为他的作业成绩代表着整个团体的成绩,这促使同学们课后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做练习的时候要考虑该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运用哪些知识。最后,我们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如分别扮演付款单位、收款单位、付款单位开户银行及收款单位开户银行,让其模拟整个结算过程。在几轮模拟中,注意让学生进行角色互换,从而熟悉各环节的具体操作程序,这样一来,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学生不仅熟练掌握了各种结算方式的操作程序及注意事项,还能在活动中发现课本中没有提及的问题,做到触类旁通,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牢固掌握会计理论知识和务实操作技能。
四、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水平,同时要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讲课
首先,要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正确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会计学科知识更新很快,市场经济下新的会计事项不断发展出现,国家几乎每年都出台一些与财务有关的制度、法规或规章。因此,我们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我们会计老师不仅要掌握中级财务会计、高级财务会计、税法、财务管理、成本会计、财务分析和审计等;还要学习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同时也要掌握当前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些较大的财务事件。一个会计老师要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系统、更透彻,就必须要掌握各个方面的知识,这样在讲课的时候就可将其穿来,让其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要尽量追求用最简单和通俗的语言将复杂的会计理论讲清楚。这一方面可激起学生的兴趣、喜欢听老师的课,另一方面也可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
其次,要提高会计专业教师的实践水平。会计本身是专业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他不仅要求会计专业教师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工作经验。加之实际工作中各单位的会计政策、会计程序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如果专业教师没有相应的工作经验,在教学工作中不能正确处理这种差异,则培养学生的工作能力只能是“纸上谈兵”。而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大部分会计专业老师是走出校门上讲台,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即使有部分老师参加了社会实践,但是实践功底较差,很难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使会计教学不生动,不能贴近企业财务会计的运行实际。因此学校应积极创建“双师型”转化。目前可采取以下的做法:(1)将从学校毕业后直接参加教学工作的年青教师送到企业带薪锻炼一年;(2)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允许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到企事业单位兼职;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兄弟学校与社会的联系;(3)要鼓励教师参与社会活动,为企业出谋划策,做企业财务顾问,在帮助企业解决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这种既服务了社会,又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还能获得一定报酬。
最后,学校应长期聘请一线的会计人员(如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企业财务总监等等)兼职任教。“亲其师而兴其学,乐其友而信其道”,教师真实的经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把最新的会计发展成果介绍给学校师生。
学生的质量,就是学校的质量,学生的出路,就是学校的出路。要能适应市场变化,就有必要对目前会计教学模式进行改革,通过探究目前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倡导实务操作与理论学习相结合,注重学校的会计教学质量,从而让更多的毕业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怡萍.中职财务会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邓玉芳.浅析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现状和教学方向[J].商场现代化,2010(24).
关键词: 工程管理 实践教学 体系优化
前言
工程管理专业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当时,西方国家开始对工业工程教育进行评估,发现传统的工业工程教育只注重车间层次的效率和数学方法的运用,其毕业生和工程师们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和管理知识。根据美国工业工程学会的调查,70%的工程师在40岁之后都要承担工程管理的工作。因此,产生了工程管理这个新的学科领域[1]。
我国工程管理专业是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设置的一个新专业。专业整合了建筑工程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物业管理等专业,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较大的专业覆盖范围[2]。据统计,截至2003年末,设置工程管理类专业本科层次的院校共有212所,其中可招收本科生的院校有143所。如何办好这一新专业,更有效地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是摆在国内已设置该专业的高等院校面前的一项具体而又艰巨的任务。伴随着工程科技的进步和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工程技术与工程管理在解决人类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方面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叉具有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工程管理教育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强工程管理实践,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势在必行[3]。
1.加强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必要性研究
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内实验、认识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堂内外各个环节,全面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提高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质量。开展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育是工程管理才人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创新型工程管理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树立职业意识的重要渠道。
工程管理的管理范围广,服务项目多元,要求从事工程管理的人员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由于实践环节的综合性与灵活性,在实践期间所要解决的问题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和场所,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对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有着课堂教学起不到的作用。学生可通过实践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性知识的理解,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实践中,发现所学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存在的不足,在实践过程中拾遗补缺,有针对性地实现自主学习。实践环节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镜子,通过实践能暴露出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存在的不足,及时加以完善和优化,促进课堂教学。
从工程单位对工程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来看,有89%的用人单位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工作经验[4]。用人单位在挑选学生时,不但要考察其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更要注重其工作实践经验及相关的能力。实践训练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等,使学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所学的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接轨,更能符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存在问题研究
2.1教学安排重理论、轻实践。
经调查统计,国内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内容偏少”,是普遍而突出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国内大学教育与国外大学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上差距不大,但在实践环节上有较大差距,国外实践教学学时占总学时的40-50%,而我国大约只占30%[5]。由于过于注重传授理论知识,而缺乏教学实践环节,使学生缺少对实际问题的真切体验,限制了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教学组织松散与投入力度不足。
部分学校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没有从政策导向上和考核机制上对保障实践教学质量进行鼓励和引导,影响教师指导实践活动的积极性[6]。缺乏科研水平高或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参与,专门的实践导师几乎没有[7],缺乏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缺乏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教学的重视与指导。
多数企业对学生实践并不欢迎,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实践期间不能给企业带来多少效益,存在安全隐患,给企业增加了风险和管理负担。所以,一些实习环节只能是“走马观花”,对学生的具体实习过程和收获更缺乏恰当的标准和监控;实践教学经费严重不足,部分教师指导课程设计或实习的时间不够,整个培养方案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总体设计、系统性研究;存在教学工作量计算不尽合理,影响教师指导实验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等,均不能从工作量上得到明显反映。总之,在教学组织安排与管理、资金的投入力度上,均有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2.3教学内容陈旧,综合实验项目匮乏。
专业实习与实践大多是由院系自己组织、教师安排,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与执行,教学效果不理想。目前,在工程管理实践教学形式上,仍局限于实验、实习、课程设计、访问参观、毕业设计或论文等传统教学模式,尚未采用仿真工程管理全过程、全方位、实战式、体验式、参与式等体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实践教学形式,如项目管理模拟仿真、施工过程模拟仿真、工程招投标模拟系统等。独立实践环节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所占比重较大,且多为针对每门理论课程的课程设计,综合设计类比例偏少。特别是部分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已经十分陈旧,没有很好地与实践相结合,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亟待创新和改革。
2.4客观科学的实践考核办法尚待完善。
考核是衡量实践效果的手段,以往的考核方式是实践结束后,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实践日记、实践报告或总结、实践单位给学生的评语和实践答辩情况,按各项内容所占比例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从表面上看上述考核方式似乎很科学,但在教学中发现这种以提交实习观摩资料为主的考核方式,易出现抄袭或造假现象,对端正学生实践态度、提高学生实践主动性、增强任务压力感、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不利的。因此,完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十分必要。
3.工程管理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策略研究
实践教学问题很多,有来自学生主观的问题,也有教师、学校客观的问题,甚至有体制、政策乃至社会的问题,解决工程实践教学的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做法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比如工程实践教学必须面向工程实际法,工程管理4+1教学模式,工程全过程实践教育设计模式,加强工程管理专业的综合实训等做法均值得借鉴。笔者结合我校特点和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方面工程实践教学建议,仅供参考。
3.1践行实践教育理念,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实践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它不单是指实验、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工程实践教学环节,所以不能完全与传统的实践教学等同。针对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不断进行优化。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上要求贴近工程实际,其内容主要来源于实际的工程。在实践技师的配备上以有工程经验的技师为主,并配备任课教师,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理论知识的积累。在毕业设计上放宽选题要求,学生可将实习过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也可以辅导教师的课题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在指导上采用专兼结合的“师工型、双师型”方式。在实践教育中,学生学习更为主动,学习方式更为灵活,思维训练更为开放,知识结构更加系统。综合性、设计性实践既能够锻炼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值得发扬,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理论学习,利用寒暑假深入设计院、房地产公司、工程队、施工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我校秉承“工学并举”的办学理念,有百余年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特色,“工学交替”的教学方法与我们的办学理念不谋而合,模式更切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特点。
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异,我国培养的工程管理人才实践能力、适应社会能力不强。欧美发达国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采用“本科教育培养工程师坯、继续工程教育培养成熟工程师”的模式,即大学本科毕业后,再接受短期的继续工程教育,经过继续工程教育可立即胜任实际工作。我国已认识到继续工程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如工程管理专业本科4+1学制,学生毕业后首先接受1年的实践技能训练再上岗工作。虽然这种教育模式尚未在我校实施,但先进的教学理念值得借鉴。
3.2学校应建立长效型、合作型的实习基地。
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加强实习资金的到位和妥善管理,保障资金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用。建立长期合作、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是高校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与一些工程管理企业建立固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挂牌成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校利用自己的知识、研究资源优势服务于企业,利用企业的实务资源解决实践教学环节的场地、环境及实践指导培训的事务性工作[8]。
实习基地的建设,是全校师生、合作企业同心协力才能做好的系统工程。目前,校外公司企业与我校有实习基地协议单位136家,其中不乏国内知名企业,基地实践环境良好,设施完备,实践项目到位,实习效果明显。其次,建立形式多样的实习校内基地13处。包括土木工程学院在北辰校区开展的测量实习和驾驶实习,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电工厂进行的电气装置制造与检测实践,等等。工程管理专业十分注意利用校内资源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每年的认识实习就是在我校新校区建设工地进行的,效果良好。再次,近年本科毕业设计有向指导老师科研项目靠拢的现象,依托科研题目建立的实习基地的做法也是我校一贯倡导的教学模式,积累了不少经验,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科研、甚至企业的利益均有不错的收获。本科学生跟随指导老师进行课题的研究,体验真正的科研过程,经历难得,意义更重大。
3.3加大实践教学政策支持,科学实践考核办法。
政策支持方面:在现行的考核机制上对教师的要求是完成额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学校对教学质量的检查仅限于课堂教学效果和实践教学的成果,教师也把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完成科研工作中,对实习实践的过程和效果未能进行有效的动态和过程控制,出现实习实践流于形式,实习成果失真等现象。学校应在政策、制度制定上,完善约束、激励、考核机制,对实践教学进行鼓励和督导。如增加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吸引科研水平高或具有专业实践经验的教师积极参与;开展校际专业技能竞赛,学生的成果计入教师的科研工作量;鼓励对实践教学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的设计,对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践的指导进行奖励。
效果考核方面:建立灵活机动、客观科学的考核评价方式,如对实习结束后需提交的书面资料设计统一模板,细化提交内容,保证深度及完整性,降低对书面资料的考核计分权重,加大现场机构对任务完成情况评价和对应的答辩考核权重,计分权重可达60%以上,并实行否决制,从而改变“生产实习=实习日记+实习报告+专题作业”这种纸上谈兵的僵化考核模式。
3.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速实验室建设。
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是当前工程企业的共识,实验课程应凸显工程管理信息化的特点,紧密结合工程应用软件的实际,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和掌握先进的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针对校外实习实践难度大、成本高、不安全的问题,建立虚拟的实践环境是不错的选择。自1982年第一个基于PC的工程管理软件的出现,据统计至今,国内外正在使用的工程管理软件已有2000多种[9]。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工程管理专业模拟教学工程管理信息实验室建设。开设一些系统仿真等技术软件实验,使得工程管理专业的模拟教学成为可能。与现场实习相比,模拟实习的优越性是在有限的时间和费用条件下,能够实践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实验室工程管理软件大体分为应用软件和模拟软件两大类。应用软件专业性较强,同学一旦掌握了,进入企业很快就可以上手工作。市场上品牌名目繁多的工程量计算软件、计价软件,project2000等就属于这一类。模拟软件则更强调模拟工程实际过程,是学习型的软件。近年学院加大投入,引进许多国内外知名的工程应用软件,加强综合试验室的建设。比如“广联达”工程造价管理系列软件,项目管理全套沙盘实践系统,上海普华科技Power系列项目管理软件等陆续登陆我院综合实验室,为学生有机会接受最优质的项目管理软件实践提供了可能。
结语
目前,全国已有30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其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实践是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做好实践教学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笔者立足我校实践教学的实际,在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其他大学好的经验,提出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最终实现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志玉.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2-24.
[2]吴耀兴,王泽林.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5):146-147.
[3]瞿焱.对工程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思考[J].经济师,2008,(3):107-108.
[4]黄海荣.工程管理专业生产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研究.高等建筑教育,2007,(3):641.
[5]李立,刘国繁,厉雅萍,孙胜粼,李淑敏.高等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3):85-87.
[6]刘玲.提升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07,(1):45-46.
[7]王中,陈柏宇,杨学祥.把握就业市场脉搏培育综合能力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2007,Vol.2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