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劳动力培训范文

劳动力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劳动力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劳动力培训

第1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第二条各劳动保障分局所属的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以下简称“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及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设立的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的收集和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市劳动就业管理中心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工作的综合管理,协调、指导全市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四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具体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和工作。

第五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包括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信息(以下简称“就业信息”)和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岗位信息(以下简称“岗位信息”)。

就业信息是指需要转移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个人的技能培训和就业情况信息。

岗位信息是指适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用人需求信息。

第六条建立岗位申报制度。对一次性用工招聘人数在50人以上的企业,由用人单位做好招聘岗位申报工作。

第七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并指定专人负责收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

培训就业信息通过*省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收集,并实现与*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的数据共享。

岗位信息可通过转移企业岗位申报、企业用工需求调查、在工业园区及产业转移园区建立信息收集挂钩点以及专场招聘会、设立专职信息员定期与企业沟通联系和在转移企业聘用兼职信息员等途径收集。

第八条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重点做好辖区内企业的岗位信息收集工作,并采取措施,加强与产业转入地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及时组织企业到对口劳务帮扶地区招聘劳动力,扩大转移就业规模。

第九条收集并经确认后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必须统一录入*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

岗位信息内容应包括招聘岗位、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单位名称、单位性质、经济类型、所属行业、工商登记号、社会保险登记证号、联系人、联系电话、详细地址等。

培训就业信息内容应包括公民身份证号码、姓名、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专业技能、择业地区、工种及要求、联系方式等。

第十条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应建立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收集工作责任制。要制定信息收集目标任务,规范信息录入、审核和使用程序,并在信息使用和匹配前对信息的真实性予以确认,确保信息真实有效。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对上网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应做好跟踪、更新和归档,已使用过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及时更新,已使用过的岗位信息应及时归档。

第十一条收集的岗位信息应通过辖区内公共职业介绍服务前台、产业园区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及*省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等途径及时进行;经信息提供方同意的培训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还应通过辖区内的人力资源市场互联网站和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进行。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收集的岗位信息,还应及时通过“*省人力资源市场网站”的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就业岗位信息专用模块,进行和交流。

第十二条的岗位信息应包括企业名称、招聘岗位、招聘人数、人员要求、待遇及联系方式、详细地址等具体内容。

的培训就业信息应包括个人基本情况、技能培训及等级、拟就业区域或工种、待遇要求及联系方式等具体内容。

的岗位信息和培训就业信息均不得包含就业歧视性内容。

第十三条信息坚持“谁,谁负责”的原则,信息方应对所的信息质量承担责任。

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严格把好培训就业信息和岗位信息的质量关;严禁虚假、过期和无效的信息。

第2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企业培训;动机;人力资本投资

[中图分类号] F4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5?0001?05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

近些年,无论是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比重,还是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两者均呈明显上升趋势。1990~2009年,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占城镇劳动力比重已从17%上升至61%,同时,他们对城镇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从9%上升至48%[1]。由此可见,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在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方面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与正规就业劳动力相比,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在劳动者禀赋与工资待遇方面显著较低,不但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而且导致社会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在社会生产中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既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又是促使社会分配趋于平等的重要因素[2]。因此,尽快提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和技能,才能够促进经济更快发展,缩小收入差距,促进非正规就业形式正规化,实现社会和谐进步。

通过培训能够有效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Pellissery等人研究了部分亚洲国家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情况,发现在经济发展不景气时,通过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最低工资,并不能有效解决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问题。而通过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其工作技能,才能够从根本上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解决收入差距扩大问题[3]。

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主体为政府、社会培训机构或者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培训具有准公共产品属性,在理论上应采取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形式,但是,国内外研究文献均表明目前由政府或者社会培训机构提供的培训存在一些问题。Hatipoglu等人的研究指出低技能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需要社会再分配政策支持,然而政府在这方面做得非常不够,因此政府有责任为无法支付培训费用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自由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4]。但是,由政府提供的培训存在着信息不畅、内容针对性不强、管理缺乏整合、就业功能体现不足等问题[5]。同时,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自身缺少资金,无力参加以营利为目标的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这需要政府增加资金投入,利用多方教育资源来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综合素质[6]。与政府或社会培训机构相比,企业培训由于针对企业自身需求设计,培训目标明确,成本较低,因此企业培训是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更为合理的选择。

有关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培训绩效、培训风险与培训措施等方面。Yamauchi等人对泰国企业培训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无论是在职培训还是非在职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均能够通过培训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获得更高的工资回报[7]。通过政府支持,由雇主与雇员组织以

[收稿日期] 2013-09-10;[修回日期] 2013-10-10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教育培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BAA090023)

[课题组简介] 负责人:燕晓飞(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主任、教授、博士)。成员:刘军丽(女,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张勇(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博士),赵鑫全(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经济管理系讲师、博士),刘理(男,湖南理工学院教授、博士).

及非政府组织进行联合培训,能够在低成本情况下有效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劳动技能和生活状况[8]。胡伟等人的调查发现,93.6%的企业认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有重要的作用,但每年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投入的培训经费却很少,只相当于总培训费用的10%左右[9]。张苏串等人认为人的社会性加大了企业培训投资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培训投资的风险,企业必须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系统,采用不同的激励手段,培养优秀的企业文化等手段来降低培训风险[10]。谭岚等人从理论角度对企业参与培训的动因进行了评述,得到培训为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是企业进行普通培训的主要动机的结论[11]。

综上所述,企业培训是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但是现有文献中探讨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机影响因素的研究比较有限,对其进行实证研究的更为缺乏。本研究尝试根据相关培训理论和专家咨询设计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对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机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影响企业决策的主要原因,以期从企业角度为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设计

为保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基于实践基础之上,本研究尝试通过调查问卷对企业进行实际调查。调查问卷指标依据相关培训理论及专家咨询设计。由于相关培训理论中培训对象并没有明确是非正规就业还是正规就业劳动力,因此培训对象包括了两者,而由专家咨询设计的指标则具有针对性,培训对象特指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由这两部分所得到的指标综合构成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劳动力动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

(一)指标设计的理论依据

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培训过的员工可能利用本企业培训的技术服务于其他企业,因此,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只有培训费用完全由员工自己承担,企业才会提供一般培训[12]。但是现实中,企业仍然会对未缴纳培训费用的员工进行一般培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现实中的劳动力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存在较高的搜寻成本和匹配成本,员工的工作选择受到约束。这样企业可以通过支付低工资的形式,获得部分培训的收益,在此情况下,企业有动力对员工进行培训[13]。

第二,员工所在企业与外部企业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这意味着,如果培训过的员工离开原企业,就可能由于外部企业不了解其边际生产力而支付给其较低的工资。此时,经过培训的员工不愿意流动到外部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会对员工进行培训。

第三,员工培训的溢出效应。在团队生产过程中,员工的劳动效率和团队的生产效率是相互促进的。企业通过对部分成员进行培训,支付其较高工资,以提高整个工作团队的劳动效率。

第四,员工培训的激励效应。培训通常被企业作为一种激励措施,用于给优秀员工提供更多的学习和升迁机会,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留住和吸引更多的人才。

第五,其他原因。例如社会制度规定、合同期限、最低工资规定、企业社会地位影响力、企业文化等因素,都会对企业是否进行培训的决策起一定的作用。

依据以上理论,企业获得培训收益、劳动力流动制约、提高团队劳动生产率及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工作等维度指标应被纳入到调查指标体系中。

(二)指标设计的专家咨询论证依据

在以上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咨询了多家企业人力资源主管,以期完善调查指标体系。这些企业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在我国现代经济社会中,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部分企业会在政府的鼓励下,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其次,目前劳资冲突也是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培训机会可以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素质,满足他们的学习意愿,有助于协调劳资之间关系。再次,企业提供培训也可以为本企业和社会积累人力资源,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他们还认为,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在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素质的同时,也使得企业正规劳动力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产生就业危机感,从而达到激励的效果。由此,本研究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劳资关系、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及对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影响等维度指标也加入到调查指标体系中。

(三)调查指标体系

基于以上理论认知及企业专家咨询论证,本研究设计了一个多维的指标体系,力图从多个方面对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考察。本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共包括18个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实证分析

(一)调查问卷与调查方法

根据表1中的指标体系,采用里克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共包含了18个题项。本研究经过测算,发现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占劳动力市场的比例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正相关,因此调查抽样框选择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比较密集的地区,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州和福建等地。调查对象为已经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涵盖了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企业,分布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等。调查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分析。为了保证问卷的有效性和可信度,调查分预调查和正式调查两次进行。

预调查过程总共发放了1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72份。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对预调查问卷进行了效度和信度检验。第一,效度分析。首先,对预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内容效度分析,结果发现该量表所设计的18个题项均非常显著,说明各题项能够充分反映出被调查对象的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其次,预调查的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量表具有清晰的问卷结构,能够将题项清晰地做出划分,结构效度显著。此外,本研究所设计的问卷已经过专家咨询讨论,所以该问卷量表通过效度检验。第二,信度分析。预调查问卷的整体量表信度分析的Alpha值为0.90,说明量表的信度高,整体量表设计理想,通过信度检验。所以在正式调查时,保留了所有的题项。

正式调查过程总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6份,问卷有效率为78.66%,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二)问卷分析

由于考察的指标较多,不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动因影响因素的基本结构,需通过因素分析缩减指标变量个数,寻找能够代表这些指标的主要信息。在不指定提取因子数的情况下,因素分析得到的KMO系数值达到0.854,而球形检验的近似卡方分配值为1348.331,P

整体量表信度Alpha值为0.8690,说明整体量表的信度高,内部一致性高,整体量表设计理想。第一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为0.8212,说明该因素信度指标非常理想,内部一致性高。第二个因素及第三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在0.7左右,说明这两个因素指标比较理想,信度较高。第四个因素分量表的Alpha值在0.6以下,但接近0.6,表明这个分量表的信度指标可以接受,该因素下的题项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表2清晰地表明,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分四个方面。第一个因素包括7个指标变量:提高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知识量、工作技能、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工作责任心等,这些变量的载荷数都超过了50%,解释了总变异的19.152%,是最主要的因素,这些指标可以归纳为“生产效率驱动”因素。第二个因素与第三个因素分别包括4个指标变量,其载荷数也均超过了50%,分别解释了总变异的13.17%和12.933%,这两个因素变量可以分别归纳为“激励效应驱动”和“长远战略驱动”因素。第四个因素包括3个指标,其中第18题项的载荷数稍低于50%,其他两项均超过50%,解释了总变异的9.518%,称为“劳资关系驱动”因素。

(三)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提高生产效率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最主要原因,企业的激励效应、长期发展战略以及劳资关系等因素也影响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决策。

首先,提高生产效率,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的第一动力。通过培训,能够增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更高的工作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改掉不良的工作习惯和不端正的工作态度,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企业带来更高的利润。

其次,激励效应驱动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二大影响因素。在人力资源竞争非常激烈的今天,企业也愈发重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实现提升自己的平台,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经营策略。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可以满足劳资双方的需求:为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提供提高自己技能的机会,为企业培育优秀员工提供渠道和途径。

再次,实现长期战略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三大影响因素。现代企业不仅仅注重眼前短期利益的增加,也更加开始关注企业的长期利益和企业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不仅仅积累了本企业人力资本,有利于企业增加竞争力,促进长期目标实现,还为社会人力资源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最后,劳资关系驱动也影响了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决策。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培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员工的流动性,并且对正规就业劳动力产生一定的激励。同时,企业通过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使得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学习愿望得到满足,对劳动关系的和谐与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四、建议

由以上分析可知,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加强这些因素来达到增加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目的。

首先,政府应在培训费用和培训技术上给予企业支持。利润是企业培训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第一动力。利润的获得,一方面是通过减少培训成本来实现的,另一方面是通过有效的培训来做保障。减少培训成本,并不意味着直接减少培训支出,企业如果没有足够的培训支出,培训效果则无法得到保障,因此政府有必要介入,以弥补企业支出的方式给企业以资金方面的支持。采取的措施有税收优惠手段,或者直接投资培训项目。为保证培训的有效性,减少培训的盲目性,政府也应为企业配置较好的培训资源,包括培训师资和技术,以提升企业的培训效率。

其次,政府应引导企业将“培训”作为企业重要的激励手段。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需要受到各种物质和非物质形式的激励。有研究表明,员工在没有受到激励时与受到激励时发挥能力大小截然不同,其差距能够达到3~4倍[14]。目前对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来说,他们认为自己处于企业最底层,企业不关心他们的精神需求。事实上,绝大部分企业也只注重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物质方面的激励,忽略其作为具有“社会性”的人力资本的感情需求。所以政府应加强引导企业以“培训”为契机,充分重视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感情需求,承认他们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增加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社会人”的满足感及企业忠诚度。

再次,政府应引导企业更加关注企业长期利益。雇佣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的企业大多数为中小企业,而我国的中小企业平均生存周期为3至5年。生存周期短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在于企业缺乏人力资源。政府应对企业宣传教育,对只重眼前利益而缺少长远眼光的企业敲响警钟,使企业意识到本企业对非正规就业劳动力进行培训,既可以有效提升本企业的人力资本,也可以为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最后,政府鼓励企业与被培训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这个举措可以实现三方面目标。第一,降低员工流动性,促使非正规就业“正规化”。企业虽然是培训的投资主体,但是培训形成的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却属于该企业的非正规就业劳动力,投资主体与人力资本所有权的分离导致培训存在接受培训者流失的风险,通过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第二,与非正规就业劳动力签订长期劳动合同,能够激起正规就业员工的就业危机感,激励他们更加投入工作。第三,签订长期劳动合同可以使非正规就业劳动力与企业的劳动关系更加健康、稳定,能够有效改善企业和非正规劳动力之间的劳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胡鞍钢,马伟.现代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从二元结构到四元结构(1949-2009)[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7(2):16-28.

[2] Amuedo-Dorantes, C. Determinants and Poverty Implications of Informal Sector Work in Chile[J].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Change,2004,52(2):349-368.

[3] Pellissery,F.,Walker,R. Social security options for informal sector workers in emergent economics and the Asia and Pacific region[J]. 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07,41(4):401-409.

[4] Hatipoglu,O.,Ozbek,G.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income redistribution[J]. Europea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SI,2011,32(1):69-87.

[5] 张佳,郑洁,李婷.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现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成教研究2011(30):44-48.

[6] 吴小蓉.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分析与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2(2):16-18.

[7] Yamauchi,F.,Poapongsakorn,N.,Srianant,N.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Returns and Investments in Firm-level Training: Evidence from Thailand[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2009,45(10):1633-1650.

[8] Kawakami.T.,Tong.L.,et al. Participatory approach to improving safety,health and working conditions in informal economy workplaces in Cambodia[J]. Work-a journal of prevention assessment & rehabilitation,2011,38(3):235-240.

[9] 胡伟,肖传亮,郑彩云.企业对农民工的需求及培训状况调查――以广东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 2009,33(11):41-43.

[10] 张苏串,梁嘉骅.浅谈企业员工培训投资风险的规避[J].经济问题,2005(6):39-38.

[11] 谭岚,姚先国,郭东杰.企业参与普通培训动因的理论解释与评述[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4(4):11-12.

[12] [美]加里・S.贝克尔.人力资本――特别是关于教育的理论与经验分析[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16-19.

第3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广西;劳动力;模式;项目培训

一、2001~2005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近年来,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2001至2005年间,广西外出务工人数从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2.7%增加到25.2%,年均增长2.50%。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比上年新增人数从2001年的7.2万人,到2005年新增85.8万人,增长11.9倍。2005年广西转移农村劳动力达756.84万人。但是,与全国相比,2005年广西农村转移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的比例,较全国低12.2个百分点,农村就业占全部就业比重较全国高近11个百分点,农业就业比重高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2005年广西城乡收入差距3.72倍,高于全国0.5个百分点,这都说明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压力仍然非常大。来,广西外出务工人员性别结构、文化程度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转移者的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者逐年上升。2005年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人员占72.2%,比2003年提升4个百分点。在这部分人中,接受过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占26.7%,说明了教育与培训因素在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劳动力的文化程度因素人手,分析广西教育与培训的现状,并提出具体的模式。

二、当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的培训模式

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出于社会经济发展对农民的要求,为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及其知识技能水平而开展各种职业技能训练活动的方式组合及其相互关系。目前广西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散见于“绿色证书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工程”和“百万中专生计划”中。“绿色证书工程”主要是按农业生产岗位规范要求对广大农民开展培训,培养骨干农民的一项基本科技培训制度。“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是由农业部、财政部和团中央共同组织实施,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为目的,以科技为主的综合性培训制度。“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由农业部等六部委2004年起共同组织实施的,旨在提高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素质和技能,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进行引导性和示范性培训的制度。“农业远程培训工程”是一种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快捷有效地向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迅速传播农业科技成果的做法。“百万中专生计划”是农业部从2006起开始组织实施的,依托农广校、农业中专学校等机构,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用lO年时间为农村培养100万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从事种植、养殖、加工等生产活动的实用型人才计划。

目前广西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模式主要有:从培训主体角度看,有院校培训模式、行业培训模式、民间培训模式、用工单位集中培训模式、师徒制培训模式、远程教育培训模式等;从培训对象角度看,有岗位培训模式、就业引导培训模式、创业培训模式、晋级履职培训模式;从培训内容角度看,有订单培训模式、即学即用培训模式、课程中心培训模式、特色技能培训模式、热点项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手段角度看,有课堂教授培训模式、程序化教授培训模式、案例分析培训模式、网络培训模式、现场培训模式、参观访问培训模式等;从培训管理角度看,有学分驱动培训模式、自学考试培训模式等。模式分类较多,都突出了短期性、分散性的特点,整体效率不是很突出。

三、当前广西劳动力教育和培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广西农业教育发展主要存在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以及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教育培养目标主体错位

农业教育的对象主要包括农民和农民家庭、农业干部和中央农业服务人员三类。但是,农民是农村发展的主体,因此农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农民和农民家庭。国外许多国家,如荷兰、日本就非常注重对农民和农民家庭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广西农业教育培养的大多是国家农业技术管理干部,他们较多关注的是与政府目标相关的部分,对农村发展的关心程度不高,这与国家农业教育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二)教育内容、方式脱离实际

在教育内容上,农业生产的特点是农户小规模经营,专业化水平较低,兼业现象比较普遍。但是,广西许多农业教育单位只顾模仿发达国家设置专业,教育中过分专业化,设计的课程很难适应农户小规模经营的需要,导致农业教育与农村现实需要错位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农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与农业实践的紧密结合性。农业教育应该在教授学生农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十分强调实践教学。但是广西多数农业教育机构和教学单位主要以传统课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实施教育,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不够,同时也缺乏实践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很差。

(三)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薄弱

建国以来,我国始终把为高等教育培养生源作为中小学办学方向,把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和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农村普通教育与城市普通教育实施相同的模式。由于学制和教学大纲限制,我国农村学校进行的农村学生在校期间基本没有学习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在广西,这一点更加突出,由于各种因素制约,农村学校的升学率非常低,绝大多数的高中毕业生只能回乡务农。因此,农村中就出现大量“科盲”。同时,农村成人教育非常薄弱,大部分县份的农民终身没有接受过职业训练,也没有参加过任何培训活动。据统计,全区近2/3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15%左右。而且还存在培训面太窄、内容陈旧、培训方式落后等问题。薄弱的初等农业教育和农村成人教育是导致广西农村人力资源科技素质低的重要原因。

(四)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一是技能鉴定总量相对较少。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急需向农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向比较效益高的农业各产业领域深度转移。但是,农业职业技能鉴定总量较少,远不能满足农民对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需求。二是技能鉴定发展不平衡。从农业不同行业看,种植业、畜牧兽医、农机、饲料、渔业、农垦、农村能源、农广校、乡镇企业等9个行业(系统),由于开展工作时间先后不一和各行业实际情况各不相同,技能鉴定工作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三是技能鉴定机构布局不合理。从农业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分布来看,不仅数量少,覆盖面窄,而且相对封闭,尚未形成针对农民的服务网络。

此外,广西农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障碍性因素,如社会对农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教育管理体制僵化、农业教育现代化投入不足、社会对农业教育缺乏规范的法制化调节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广西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在广西农业教育后续发展过程中,可以这些因素为突破口,寻求加快农业教育发展的可行之道。以充分发挥农业教育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三、广西劳动力教育培训具体策略

(一)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

抽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农民工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系数达0.89(国家统计局,2004),农民工参加半年以上培训的通常要比只参加一个月内培训的工资高200元左右。由此可见,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非常关键。广西各级政府要把对农业劳动力的培训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责任,把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列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紧紧围绕当地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的需求,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促进就业为目标,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力度。一要健全培训机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现有农民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建立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资源合理配置、开放型、多元化、可持续、扩散型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体系。通过项目带动、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等手段,发挥县乡党校、农广校、技工学校、职业学校以及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建立区、市、县、乡四级培训网络,促进农村成人职业教育稳步有序发展,搞好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及岗位定向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职业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工作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结合起来,运用长、中、短期各种方式,大力开展委托培训、定向培训,促进劳动力供求衔接。二要加大实施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大财政预算的支持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拓展培训内容和培训范围,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县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设置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

优势互补的培训模式是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人需求的优势,把各方面的优质资源整合在一起,根据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岗位、工种的人才需求,进行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一种模式。如广西的职业学校与广东省的各类企业实行联合培训,每年向广东省的企业输出6万多人。这种培训模式一方面在同一区域内优势互补,即农村与城市优势互补,农村出现人多地少,存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城市由于企业的集中形成聚集效应,不断辐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企业用人的岗位需求增多,可广泛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另一方面在不同的区域优势互补,即东部和西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部和发达地区具有企业优势,而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具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双向结合,使农村劳动力能够更好地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根据自己的个性选择培训,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从总体上既可以推动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增加他们的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也可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三)大力发展项目培训模式

项目培训模式是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就业要求,根据经济发展状况、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就业习惯等因素确定培训项目,以项目为依托,进行理论实践培训的一种模式。如河北省行唐县成为闻名的蘑菇种植基地,就是利用蘑菇种植项目和项目能人李文为培训师。对全村劳动力进行蘑菇种植技术培训,使他们掌握蘑菇种植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产品远销广东,带动全村农民致富。

(四)完善政府、企业、个人分担职业教育培训成本的保障机制

教育和培训既有益于个人,也有益于企业和社会。它可以使个人具备就业能力,并帮助他们获得体面的劳动和避免贫穷及边缘化;企业和社会通过其在人力资源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和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因此,投资于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应由公共和私营部门共同分担。但是,政府“必须始终承担投资于基础教育和初期培训的主要责任”,并分担向面临社会排斥或歧视风险的群体投资的最大部分责任。而投资于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和培训以及以工作场所为主的终身学习和培训,提高个人就业能力和企业竞争力,属于个人和企业的共同责任领域,企业和个人是教育和培训的主要受益方,因而被要求在学习和培训计划的投资方面承担更大的份额。我国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人力资本意识淡薄和在使培训投资回报内部化方面存在困难,投资培训的积极性不足;个人因培训开支和风险规避心理,参与培训的意愿也比较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制度的完善,政府将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领域负起更大的责任,同时制定适当可行的政策和鼓励办法以保证企业和个人开展必要的培训。

(五)远程教育培训模式

远程教育培训主要是指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为中心开展的农民职业教育。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是1980年创建,覆盖全国农村的农民职业教育学校,也是迄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村远程教育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由全国15个部委联合办学,农业部主管。形成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办学体系。现设有种植、养殖、农业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等多种门类46个专业。教学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的技能培训,涵盖了农民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每周演播22个小时,为基层县装备了地面卫星接收站,配有文字教材、音像教学带、实用技术VCD光盘等。

第4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一、目标任务

2020年,以全区有培训需求或输转意愿的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为对象,大力开展各类培训150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70人),其中:职业技能培训1450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培训70人);高素质农民培育50人(任务分解见附件1)。

二、培训类别

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和高素质农民培育。

三、工作职责

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在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由区人社局牵头,区扶贫办、区教育局、区财政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商务局、团区委、区妇联配合共同组织实施。

(一)区人社局会同区扶贫办、区商务局负责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劳务品牌培训、“两后生”职业技能学历教育培训,同时区扶贫办负责向相关部门提供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础数据。

(二)区农业农村局负责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

(三)区财政局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根据各业务部门资金性质、用途、管理办法等,负责做好培训资金的分配、调度、拨付及评价资金使用绩效。

(四)区教育局、团区委、区妇联及各乡镇做好本领域服务对象参加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宣传动员工作。

(五)各职业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及企业,负责开展具体培训工作。

三、工作要求

(一)按需选择培训单位。各业务主管部门从基础设施、师资配置、实训场地等方面确定相应的条件,通过自主选择或采用招投标方式确定具有合法资质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开展培训工作,若本地培训机构资源不足、能力弱的,可在全省范围内择优选定,并将确定的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名单报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二)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各业务主管部门应结合市场需求及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意愿,优化培训课程内容设置,增强培训的针对性,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餐饮服务业培训及创业培训等,其中就业技能培训课程要突出操作规程,农业培训课程要突出实用技术,同时将安全知识、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禁毒知识等一并纳入培训内容。

(三)强化培训监管力度。各业务主管部门开展培训前要严格审核教学计划、大纲和教师资质等资料;培训期间通过影像资料采集、随机抽查等方式,督促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结束后,及时了解参训人员满意度、掌握培训内容等情况,并严格核查验收培训资料。若发现弄虚作假、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被培训”或培训“缩水”等问题,对培训具体实施单位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视情况给予追回培训补贴、限期整改、吊销办学资格的处理。

(四)积极落实凭“券”结算。为更好保障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培训机构、职业院校的权利,各业务主管部门推行“培训券”式培训服务,农村(精准扶贫)劳动力在自愿选择完成培训后交付“培训券”,培训机构、职业院校凭“券”结算。培训券使用详见《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券”使用管理办法》。

区人社局、区扶贫办、区商务局培训券编码暂定为“2000001-2001450”,如编码不足另行分配。区农业农村局培训券编码为“2001451-2001500”。

第5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一、县农村劳动力的现状

1、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情况

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县劳动力总数为43.7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为21.7万人,预计到2010年我县劳动力总数将达45.8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将达20万人.据2005年资料,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总数为16.5万人,占我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6%,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强大。

2、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

根据调查推算,2005年全县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总数为14.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3.1%,占富余劳动力总数的87.8%,与2003年外出务工人员总数相比增长16%。务工人员以青年为主,其中18—35岁的占82%,16岁以下的占2.1%,35岁以上的占15.9%;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占75.5%,初中以下的占20.2%,高中以上中4.3%,职业学校毕业的还不到1%,充分说明在农村劳动力转移中,职业学校的培训空间存在着相当多的空白,培训市场广阔。

3、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⑴外出务工意识强

通过对我县农村劳动力的调查,认为外出务工是农村劳动力最佳选择的占91%。调查中还发现,许多家长对此事持积极态度对孩子外出务工表示支持。

⑵外出务工人员以从事简单劳动为主

我县外出务工人员大多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而且很少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所以绝大部分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比例高达95.3%。

⑶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与职业技能水平明显相关

农民外出务工之前是否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直接影响他们的收入。如该校电工电子专业02级学生目前已全部就业,月薪多数达到1500元以上,有的晋升为技师,工资更高。而未经过培训的初中或高中生多在1000元左右。

二、庄墓职中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成功实践

庄墓职中是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创办于1983年。现开设有电工电子、数控机床、计算机应用、农林、畜牧兽医等5个专业,在校生1216人。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为我县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1、转变农民观念,鼓励转移就业

尽管改革开放使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安于现状,守摊吃饭,“两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思想在一部分农民头脑中仍然存在。针对这种情况,该校在教学过程中教育来自农村的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改变升学高就为唯一出路的择业观,克服“宁要本地一张床,不要外地一套房”的恋家思想,形成“走出去、学回来、带技术、建家乡”的正确创业观,为农民和农村毕业生外出就业扫清了思想障碍。

2、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转移就业

该校专门设立了就业指导办公室,专门负责学生实习实训、职业指导和就业推荐工作。该校还积极与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合作,参与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阳光工程”培训,计培训农民1500余人。同时该校与外地信誉较好的企业广泛联系,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搭建基础平台。通过这个平台,该校近几年每年转移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1000余人。本着立足当地、面向外地和送出一个学生、脱贫一户农民的原则,广泛开辟就业渠道,现已向广东、福建、上海、北京等地输送了4000余名毕业生,帮助他们走上了“异地就业,本地脱贫”的道路。

3、根据企业需要,实行“订单就业”

随着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引进以及消费者对于开发新产品的压力不断加大,不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的企业是很难做大做强的。因此,企业界对于经过正规培训,具备职业技能的学生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需求。针对这一情况,该校应市场而动,急企业所需,借企业发展之势,先后与国风集团、荣事达集团、江苏华丰集团等多家企业“联姻”,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实行“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由企业根据岗位要求确定开设课程,学校根据企业要求负责制定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社会“四方共赢”的可喜局面。现已为各类企业培养了1800多名农村学生,均已陆续走上工作岗位,为我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

4、提供跟踪服务,做到长期就业

本着对用人单位和学生及家长双向负责的态度,学校规范了输出学生和农民的考察、选拔、培训、输送等程序。一是先考察后组织。每次安置就业前派出专人到用人单位,尤其是外地用人单位实地考察,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并根据用人单位要求,严格做好报名考试、体能测试等工作;二是保证质量。通过严格体检、集中培训、技能测试、礼仪教育,层层把关,优中选优,以提高一次性就业的成功率;三是专人护送到岗。确保学生安全,免除家长担心。护送到岗后,再在当地观察一段时间,等学生适应后再返回;四是跟踪服务、定期回访。通过电话、书信等形式,与学生保持长期联系沟通,让学生及家长时刻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温暖,为学生排忧解难,帮企业实施管理,使学生“出得去,安下心、干得好、出成绩”,真正做到“一次送出,长期服务”。

二、职业学校做好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几点建议

从近两年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情况来看,一方面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企业界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程度的提高、人口增加、土地减少等因素的影响,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仍将继续扩大,职业学校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参与度理应随之上升,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职业学校的教育资源远远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尤其是地处农村的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现象。形成这一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客观的原因,包括农民保守落后的就业观念、教育制度的漏洞、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农民就业空间的局限、农民转移就业政策的制约等;二是主观的原因,包括职业学校自身存在的办学指导思想问题、培训方式、培训周期、培训师资、课程设置、专业选择的问题;校企结合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问题;公办学校容易出现的体制性问题等等。根据以上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职业学校要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大显身手,应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认识,整合资源,分工合作

作为党委、政府来说,应协调相关部门更加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性,各部门要明确职责,充分发挥职业学校的主阵地作用,避免多头办学、重复办学的资源浪费现象;作为培训主体的职业学校来说,也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正确定位,以市场需求作为检验培训效果的唯一标尺,避免在职教和普教两条道路中摇摆不定以及随波逐流的现象,形成良性循环的培训机制,进一步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新空间。

2、面向市场,供需结合,提高质量

职业学校在面向市场办学过程中,要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和改革老专业、拓展新专业,科学规划专业发展的方向。在专业调整过程中,应按照“技术领先、满足教学、量力而行、逐步完善”的原则,加大实习、实训的投入力度,让学生在“真枪实弹”的环境中掌握过硬的技能,满足市场需要;在培训方案的选择上,职业学校要更加重视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求,与他们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他们“量体裁衣”培养人才,打造具备综合素质、“适销对路”的紧缺新“蓝领”,从而让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走进职业学校的课堂。

第6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初探

本文主要阐述在农村开设淘宝课堂,充分的借鉴中职教育的平台重点以农村电子商务作为突破口,进一步探讨在新时期的情况下,农村电子商务最佳的发展途径,促使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旨在为我国剩下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有效的建言献策。

一、农村中职学校参参与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具体含义

(一)作为落实党和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教学发展的有效策略

据我国教育长期的改革与发展计划纲要当中有明确的规范:“必须对各级各类各所学校积极自主参与的培养文化、懂技术、学会经营等新型农民给予一定方面的支持,展开进程务工人员、农民劳动人们的转移培训。”为了将党和国家提高发展速度成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战略实现贯彻落实,部分地方政府将强化转移培训农村劳动力的相关工作提到重要会议日程上。农村中职学校积极地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主要是具体展现出加强落实党和国家提高发展速度的现代化职业教育的有效策略。

(二)有助于升级劳动力的素养,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快速转移

利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能够实现促使农村劳动力素养方面的有效提高,也作为实现农民工市区化、城市化客观层面的需求。与此同时,优化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养就是为了确保剩下劳动力面向城市、农村二、三产业实现转移的关键环节。农村中职学校参与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中,将培养剩余来动力培养成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合理的发挥出国内来动力层面的具体优势,为了促使我国建设成具有强大人力资源与创新型国家、经济全面发展形式有简易型合理的转变成集约型,进而促使群众的基础实现提质增效。中职学校在参与农村剩余来动力的转移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质,以此既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与效率有效的提高,并且还非常符合经济结构改革更新的形式,增长农民快速的迈进市民化,进而有效的推进农村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

二、在农村课堂设置淘宝课程

(一)根据学员的他特征划分角色培训

合理的推进淘宝课堂的培养,能够合理的起到肯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并且淘宝课堂还能充分表现出多元化的角度。在农村淘宝深化发展的同时,不同种类的电商,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装都具有不同的层次、全面性等方面的特征。

(二)鉴于工作当中设计出相应的情景式课堂

某中职学校的电子商务所具备专业的师资团队在细致分析淘宝店铺多样化经营的任务、情景、具体工作流程的有关知识,在此情况下,成功的转型成学习淘宝课堂领域的基础课程体系。设计的的淘宝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初级购物体验期间。在初级体验阶段的具体任务就是先注册会员,支付宝账号、开通网银、加强掌握网上购物的具体流程、网上购买东西、网店谋划、网店注册等环节,在此种课程上必须促使学生全面的掌握购物周边环境、网店谋划、书册网店的能力,重点学习网上购买东西、注册网店等基础课程。

(2)建设网店阶段。建设网店期间的具体任务就是为产品进行拍照、布光、利用先进的光影魔术手处理图像,还要通过Photoshop美化图片的软件、网店书面的整体格局、商品上架、使用上架工具等内容,来培养学生对商品进行拍照,处理图像、装修网上店铺、商品上架的水平,同时还要重点学习数码照相机、美化图像的专业技术,设计网页、编辑网络等相关的课程。

(3)销售商品阶段。在进行销售商品的阶段中,具体任务是在网上与客户洽谈以及销售商品、确认验收商品、评价商品、退换商品、推荐橱窗为推广、利用博客、论坛、SEO、促销等方式进行推广,并且为客户提供服务、赠送客户礼品、包装商品、物流配送、确定费用等诸多方面,在培养学生进行网上销售商品、推广店铺、管理客户关系、玩转物流等基础课程。

(4)管理店铺的阶段。管理店铺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管理财务、人事、处理卖场出现的矛盾、管理店员、采购商品、供货商、管理库存、决定经营店铺方向等,以此来加强培养学生管理网店的核心实务水平,终点促进学生学习管理经营网店等基础课程。

(三)有目的性的为农村淘宝课程设计相应的课程包

按照培养学员地区的背景下,尤其制定出农村淘宝课程包,可将其作为选修项目通过学生自主的选择。选修课的项目可以根据学分制计,在进行考核的同时,学员在具体的网络中销售获得的成绩可折合成学分计入最终的考核成绩当中。

三、管理农村淘宝课堂的制度

(一)健全减免学费制度

农村学员特别关注的重点就是学习的成本问题,其直接关乎着学员最终的选择。政府也要给予相应的政府支持,建议在农村职校中推行助学贷款规划,还可在学校中开通绿色通道,或是实行民间资本来鼓励企业制定奖学金制与特困学生减免学费制,并且还要出台农民学员减免学费以及生活补助的相关制度。

(二)加强推进校企合作的力度

校企合作具体来讲就是促使生产与教学相结合,学校与企业相互支持、渗透、融入、优势互补、利用资源、利益共享,合理的发挥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优势,促使两者共同为社会与市场培养出需要的专业型人才,这也是推进科研与经济发展的最佳方式。同时这也是学校搞好职业教育,为一线培养建设、管理、服务、生产的有效路径。

(三)创新学习的管理方式

要想确保农村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供应坚固的基础条件,既能让学生进的来还能促使其能读起能出去,在此基础下,必须加强创新农村学员管理学习的方式。通过全日制和余制的相结合、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同时举行、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的组合灯顺应学员具体的学习情况,勇于创新技术认证和技术转换的学分制,并且积极的追寻攻读相结合的强性学制,以此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进而保障学员顺利的完成学业建设性战略。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环境下,农村剩余的劳动力进行转移培训重点定会在未来的发展中日渐突显。社会在此领域的投入,也会收回一定的回报,这不仅是农村职校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理所当然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超.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实效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

第7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issue concerning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is the primary problems affecting China's construction of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ts root cause lies in how to improve the farmers' incomes and living standards.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social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force employment structure changes. The countryside surplus labor force began pouring into cities and economically developed provinces, on the path of the migrant workers. With the emergence of more and more surplus rural labor, cross-regional migrant workers are increasing.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kill training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quicken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o non-agricultural industries is am important measure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e, countryside and farmers", and fundamentally eliminate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to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so as to achieve early realiz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of an affluent society.

关键词: 就业;剩余劳动力;培训

Key words: employment;surplus labor;training

中图分类号:F2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4-0229-02

1 农村劳动力就业面临的问题

1.1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 一是与工业产业化进程相比,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落后。城市化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服务业的发展,通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一步融入城市服务业。二是城镇和农村户籍制度的差异,进一步使得城乡居民之间出现身份的差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流动成本和风险,同时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产生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进一步削弱了就业竞争力。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及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时,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进一步导致劳动力的供需关系出现差异。四是在就业市场上,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者随着城市失业人数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竞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劳动力在城市找工作的机会成本。

另外,对于传统行业来说,出现了大量的下岗工人,进一步增加了许多人再就业的难度;而贸易和技术职业等新兴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又奇缺。

1.2 农民工就业环境不宽松 在行业、工种等方面,虽然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务工的限制有所放宽,并且出现逐步取消的趋势,但是限制依然存在,甚至在制度方面还存在限制,歧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象依然没有消除。对于城市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来说,通常情况下需要在解放思想、制度、物质、技术等方面对农民工进行开放,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

1.3 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存在差距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问题依然比较严重,主要表现为:拖欠、克扣甚至拒付农民工工资,强迫农民工加班加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超出规定的工作时间,卫生条件和劳动环境非常恶劣,不按有关规定或通过欺瞒等手段和农民工签订霸王合同等。

1.4 农民工缺乏社会保障 当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历史和现实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依然比较薄弱,对于进城就业的农民工来说,许多企业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需要缴纳的社会保险金进一步转嫁给农民工形成超额利润,进而加剧了资本的积累,同时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的贫困程度。

2 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参与转移培训积极性的对策

2.1 提高认识,营造良好氛围 在转移培训方面,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宣传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网络,以及其他的广告媒体等面向农村地区进行招生,在转移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等方面,针对农民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对于培训后所能达到的效果进行重点宣传。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断扩大宣传的广度和宣传的深度,对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意义和效果要让农民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对那些接受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人员进行跟踪,尤其是加大对于外出创业取得成绩的典范的宣传力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其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激发农村劳动力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以及参与训的热情。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各类培训单位、企业等,进一步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表彰活动,不断扩大社会影响,营造舆论氛围,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农民接受培训的动力。

2.2 适当提高补贴标准,尽量减轻农民负担 在补贴力度方面,应适当倾斜照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采取措施提高补贴的标准,与其他农村劳动力培训项目相比,避免出现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标准过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流失组织培训的生源。地方政府需要在政府常态性工作规划中纳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的保障工作,并且将其纳入到地方财政预算中。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的力度,另一方面引导用人企业提高出资的比例,另外鼓励社会捐资,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民的个人出资数额,进而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提高培训质量,增强就业技能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活动中,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积极吸纳较好的培训单位进行参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通过打造良好的培训品牌,进一步吸引农民参与培训。在组织培训活动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结合农民的实际需求,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综合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专业进行科学的设置,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师,按照就近培训,就地转移、就近安排的模式组织培训。为了农民便于接受培训,通常情况下将培训办到村镇,甚至农民的家门口,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参与培训提供便利。通过建立和完善订单模式培训、用工企业参与培训的运行机制,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摸索出先培训后输出、定向委培的培训模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促增收,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就业率,提高农民的收入。

2.4 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就业 通过对广大参训农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定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政策,进一步促使培训机构不断提升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对于不合理的现象进行逐步的改善。同时建立和完善先培训后就业的就业政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健全的培训就业服务体系,使农民个人自觉自愿地参加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积极推进市场准入机制,以及劳动力预备制度,对于持证上岗制度要严格落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人单位树立使用合格劳务人员的意识,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用工行为进行规范。对于贫困等原因而不能进行参训鉴定的农民,通常情况下需要实施费用减免政策,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强化完善政府部门的服务职能,简化农民工进城务工的手续,加强管理政府各部门对口的各类职业中介机构,促使其提供真实可靠的就业信息,努力把农民工外出务工的劳务风险降到最低,使参训农民能及时的、舒心的、安全的、充分的就业。要及时出台政策法规,严厉打击那些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犯罪分子,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克扣、拖欠农民工务工劳动报酬、工伤索赔以及其他严重侵害其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的案件提供劳动、法律等方面援助,切实保障农民工务工的合法权益,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

参考文献:

[1]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2007.

第8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一、补贴对象

劳动年龄段内的:

(一)具有本区户籍的城乡各类劳动力;

(二)在本区各类用人单位就业的外地农村劳动力。

二、补贴类型和标准

(一)证书培训补贴

1.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市职业技术培训证书》的,补贴300元/人;

2.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500元/人;

3.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800元人;

4.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1200元/人;

5.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1500元/人;

如参加培训的工种属本区紧缺工种,取得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标准最高上浮50%。对特别紧缺工种,培训费给予全额补贴,但最高不超过3000元/人。

紧缺工种、特别紧缺工种,每年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公布。

(二)创业培训补贴

本区劳动力参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并取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的,培训费全额补助。

(三)困难群体培训补贴

本区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和享受低保待遇等人员,参加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织的职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培训,培训费全额补助。

(四)培训生活补贴

本区户籍的农村劳动力参加证书培训,在给予培训费补助的同时,给予一次性生活费补贴。标准为: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300元;取得《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市职业技术培训证书》的150元。

(五)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

参加就业准入工种首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费补贴。

三、课时要求

(一)《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市职业技术培训证书》培训时间不少于24课时;

(二)《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时间不少于48课时。

(三)不同工种、不同类型培训的具体课时,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课程难易程度每年确定一次,向各培训学校公布。

四、培训的组织实施

(一)建立规范有序的培训机构资格准入制度。对承担政府补贴培训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要进行资格认定,每年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具有资格的培训机构,严格管理,规范操作。

(二)建立公开公平的招标培训制度。所有的培训业务都通过招标形式开展,由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根据年度的培训计划,在具有资格的培训机构(企业培训基地)中招标确定,落实培训任务。

(三)建立形式多种的自主培训制度。

1.劳动者自主选择培训。列入培训补贴范围的各类劳动者,可到所在镇乡、街道接受培训指导和资格审核,并在全区范围内选择定点培训机构,参加相关课目的培训。在考核合格、获得相关证书后,按相关标准给予培训补贴。

2.企业自主培训。

有条件的规模以上企业,可申报建立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利用企业的师资、设备、场地等资源,组织本企业职工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无条件自行组织培训的企业,可委托有资格的培训机构进行“校企合作”,培训人数占该培训机构当年的中标数。

企业培训基地开展补贴范围内培训,每年初须向区人力社保部门报批全年的培训计划,具体培训人数通过竞标确定。培训合格人员(包括通过“校企合作”形式培训的职工)仅享受证书类培训补贴,不享受生活补贴。

(四)建立严格规范的技能鉴定制度。证书类培训的鉴定考核由区职业技能鉴定中心组织实施,每年制订出考试计划,一般实行全区统考。鉴定合格后核发《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市职业技术培训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享受培训补贴的前置条件。

(五)建立规范的补贴支付制度。

参加证书培训的劳动者,报名时须向定点培训机构预付一定数额的培训费,预付额不能少于培训补贴额的50%(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低保人员不少于补贴额的25%)。考试合格、取得证书后,由区人力社保部门按培训补贴额的50%(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低保人员按培训补贴额的25%)以及生活费补贴直接补给参训者,将其余的培训补贴额核拨给培训机构。本区劳动力创业培训,以及失业人员、被征地人员、低保人员参加职业指导、公益性岗位培训的,参训者不需先期支付培训费,培训补贴全额核拨给培训机构。

企业培训基地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所涉补贴由区人力社保部门按标准核拨给企业。

定点培训机构或企业培训基地如在今后区人力社保局培训质量监管考核中,发现培训不到位、操作不规范、考核不达标的,将视情节轻重扣减支付给培训机构的补贴。

城乡劳动者一年内只能享受一次培训补贴。外地农村劳动力培训、鉴定费补贴先由中央就业专项资金按外来务工人员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标准列支,不足部分由区就业专项资金补足。其余各类对象的各项培训补贴全额由区就业专项资金支付。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政策宣传,营造培训促就业的良好氛围。各镇乡(街道)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重视,贯彻落实好政府的补贴政策,把这项工作放在促进就业、提高劳动者素质的高度来抓紧抓好。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培训补贴政策的宣传,引导广大劳动者积极参加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倡导广大用人单位主动参与技能培训,增加用工储备。

第9篇:劳动力培训范文

关健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培训

作者简介:林振东(1966-),男,福建龙岩人,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理论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7-0035-05

一、现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现行成人教育体制无法满足农民工的多种需要

现有的成人教育体制在时间安排上基本上采用全日制,在收费上往往令农民工望而却步,在班级安排上使具有不同经历的农民工与未走出过校门的学生坐在同一教室里,在教学内容上不符合农民工的生活实际,在教材用语方面不符合农民I的思维习惯,等等。目前,虽然部分省、市如上海已经开办了专门的农民工学校以满足他们的特殊需求,但那些传统的职业学校很难迅速改变它们的时间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管理形式等。现有的成人教育体系是农民工所不能接受的,现有的成人教育费用对于农民工来说更是无法承担的。此外,农民工来自农村,他们固有的生活体验、生活习惯、思维观念、文化观念具有特殊性,这也注定针对市民的传统成教体系无法胜任对农民工的教育工作。因此,教育部门要面对现实冷静思考。吸引农民工走进学校,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要进行适时调整。

(二)现行农民工教育缺乏系统的安排

农民工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而目前的农民工教育所缺乏的是:统筹安排与协调不一致,政府、用人单位、职业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系统安排。

1 多头管理的培训模式制约了对农民工培训的实施。目前,农民工培训工作的主管部门有农业、科协、教育、劳动人事部门,地方主要是县乡政府,这种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农民工培训布局使得培训无法形成总体的统一规划,各部门相互推委责任下压,势必造成培训工作最终落在县乡基层政府头上。而基层政府根本没有财力投在对农民工的教育上,农民工培训吸引民间投资和社会捐助的能力又很薄弱,致使我国农村农民工职业培训的市场化进程大大落后于经济市场化进程。

由于各级政府缺乏一套统一协调机制,政府、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也缺乏沟通与联系,而出现“民工潮”这种供不应求与供求错位的问题。

2 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极大,他们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是短期的、不稳定的,因此具有盈利性质的企业和用人单位是不会花大力气对农民工进行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培训,更不用说系统性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对此缺乏指导与监督机制,而职业学校对此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弥补。

3 职业学校的办学缺乏政府的宏观指导与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的引导,出现了无计划性与盲目性。由于农村条件限制。目前许多打工者只能在城里寻求培训。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单位或个人趁此机会开办一些不重实际效果只图收费的培训班,有的一味追求对农民进行所谓的强制性培训,只要交了钱,就可以拿到务工证。还有一些培训学校乘机到处招摇撞骗。宣称有学历、解决就业出路,使得一些迫切希望掌握劳动技能的打工者节衣缩食交了培训费,却学不到真本事,工作依然难找。笔者认为,政府需对社会力量办学加大监控,对一些违法办学机构加以取缔以保证职业学校办学市场的规范化,切实引导农民工参与能为他们带来收益的培训。

(三)农民工自身的积极性不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生活负担过重、工作繁忙辛苦而缺少时间、年龄偏大、收费过高等等。笔者认为。由于城市自身出现的就业压力问题与下岗问题,即使是接受过教育与培训的农民工也很难找到能够与其教育投入相一致的工作,这便造成农民工对教育的高期望与低效益的矛盾心理。

二、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施农民工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政府的扶持。为农民工教育提供有益的社会大背景。“民工潮”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关于农民工的系统安排已纳入到各级政府的规划范围。

第二、农民工自身对教育的渴望。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农民工往往只能从事城里人不愿干的脏累活,所以他们比其他农民更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尽管农民工具有对教育的高期望与低效益的矛盾心理,但他们也明白接受较多的教育意味着自身竞争力的提高、收入的增加和命运的改变,所以农民工自身对教育是感兴趣的。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农民工非常重视其自身的教育。

第三、新生代农民工的智力水平、接受能力和丰富的生活经验为他们接受教育提供了前提条件。据统计,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年龄在16―25岁之间,位于技能开发的最佳年龄阶段。

第四、对农民工教育的不断深入探索和研究,将会不断地给农民工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近些年来。关于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分层和流动人口的专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这无疑给农民工教育研究提供宏观理论背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农民工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

(二)农民工教育培训失衡的归因分析

1 企业、政府和社会的责任不到位

政府责任缺乏,是农民工参培率不高的重要因素。农民工生活在城市,工作在城市,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是他们依然是农民工,不能享受所奉献城市的社会福利政策,“二元”户籍和经济结构在劳动者身上体现得最充分。农民工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

政府部门只是重劳务输出,轻技能培训,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研究不多。指导不全面系统:对与农民工教育培训有关的用人单位、教育机构、从行业的各种关系协调不力: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资源整合不够,造成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对农民工教育培训采取的措施不力:没有建立统筹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政府的服务不够,有关农民工培训和就业的信息渠道不畅通。农村闭塞、农民分散、现代通讯工具少。书报杂志订阅少,农民不知道在哪里学、学什么符合市场的要求;不知道哪儿好就业,只好辗转南北盲目流动。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相关教材开发跟不上形势的要求。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指导不及时,对农民的教育培训结果评价系统不健全。

农民工在次属劳动力市场超强度工作、超时间劳动的背景下还投入学习是不太可能的,加上企业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常以农民工缺乏稳定性为由,拒绝对其招用的农民工实施培训,在农民工培训问题上不愿作长期投资。

有些领导和部门对农民工培训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具体问题落不到实处,相关政策、措施不到位,致使农民工培训处于一种比较松散的状态。加上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不足,缺乏资金保障。多数培训机构基础条件较差,缺乏培训所需设施、设备、

培训教材和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等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

2 农民工对培训的认识缺乏开拓性、长远性

农民工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自然经济冲击下诞生的,其思想与农村自然经济思想一脉相承。农民工受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思想的束缚,视野较窄,目光缺乏长远性和开拓性。首先,对参加培训缺乏足够的动力,79%的农民工并没有像多数学者预言的那样准备“农民变市民”,而只是做好了打几年工。临时赚点钱的打算,最终还是会回归土地,但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因为要准备变为市民,必然要考虑到就业、子女教育、住房等问题,而这个门槛对于农民工来说实在不容易逾越,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缺乏足够的动力参加培训。其次,对培训内容的选择缺乏长远性,为了让农民工永远转移进城市,培训内容应该是丰富的,如法律知识、纪律与时间效率观念、自我保护意识以及职业技能培训等。但是。农民工大多只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在对培训内容的选择上,更看中的是短期收益。第三,对培训的成本和收益缺乏正确的认识。参加培训是要付出成本的,即培训的费用和培训所需的时间,后者构成了培训的机会成本。

3 政府缺乏对农民工培训的配套政策

从目前国家颁布的有关农民工培训的文件来看,主要是阐述怎样培训农民,以促进农民非农化,而缺少对农民非农化问题的配套规划和阐述。事实上,农民工培训工作不仅是对数量众多的农民进行培训,更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措施。必须要有农民非农化的长期规划,农民工培训的目的是提高农民工素质,使农民工适应中国产业结构升级换代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需要。实现在城镇就业,最终使农民工融入城镇。同时,经过培训并已在城镇就业的农民工是否依然是农民,政府应该给予他们怎样的社会待遇,给予他们什么样的社会定位,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这也是农民工培训的政策领域存在的障碍因素。

4 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有效整合

首先,在培训机构上缺乏有效供给,以学校为本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忽视劳动力市场需求。难以向农民工提供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其次,在培训内容上缺乏有效的供给,各类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供给上也是极不平衡,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5 缺乏有效的培训质量控制体系

农村青年满怀希望参加外出务工人员培训班,希望能学到点实用技能。但是,结果却大失所望,“技能培训全在黑板上学。这又不是初高中。哪儿能真的学到东西啊”。于是。没过几天班里没剩下多少人,这不仅仅反映出当前农民工培训的现状。更折射出当前农民工培训存在的普遍问题是:缺乏优秀的师资,切合实际的培训教材不多。教学手段陈旧单一,实践教学严重不足,更为严重的是目前政府还没有有效的农民工培训质量评估控制体系,难以促进培训质量的提高,培训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频繁的职业变动使企业和单位不愿为其提供教育和培训。

农民工受教育培训机会的获得与其职业的不稳定和多变有很大关系。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处于无限供给状态,因此农民工外出找工作没有多少选择余地,他们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劳动法》也没有有效地保护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同时他们自己的法律意识也很淡薄,绝大多数农民工无法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不少企业利用法律缺陷和农村劳动力供给的丰富。采取短期使用农民工的策略,以降低企业生产和经营成本:农民工为了寻找更好的工作。或不愿长期干一种工作。也经常会不辞而别。因此农民工很难与企业或单位建立起稳定的契约关系。农民工的频繁流动和这种不稳定的关系使企业或单位不愿拿钱为农民工提供教育和培训。

三、培训的模式思路

(一)构建以输入地区在职教育为主的农民工教育模式

农民工教育由以职前培训为主转变为以在职教育为主,更符合当前农民工的实际。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农民工群体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农民工文化基础较差,多为文盲与半文盲,年龄较大。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劳动强度大、工资低、工作流动性强。他们外出打工的目的主要是为养家糊口。对他们而言。城市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由于缺乏基本的职业技能和城市生活经验,因此,这一时期的农民工教育重点为职前的引导性培训,辅之以职业技能培训。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年龄特征趋于年轻化。以青壮年为主,其文化素质较前一代农民工高,他们从农村出来的主要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赚钱糊口,更期望自己能够长期留在城市,成为城市居民。农民工的这些变化,必然要求农民工教育由以职前的引导性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为主,转变为以在职培训和加强融入城市所必须的文化知识教育为主。

(二)MES模式

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课程模式是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的一种“模块式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意为“适于就业技能的模块组合”。由于农民工受工作时间、工作条件的制约,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课程不应该是固定和系统化的,应该是农民工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灵活选择。MES课程模式提供了适于自学的学习材料。强调学员的自学,这样能使学员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能为农民工节省时间、节省费用。

(三)富平模式

“富平模式”,即“民办公助”的培训――就业――权益保护一体化的农民工培训就业新模式,富平学校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汤敏等人出资于2002年成立的职业学校。是我国第一个“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股份制有限责任中级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它以市场化的操作方式,针对贫困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探索出培训和就业“一条龙”的运作方式。

(四)订单加定向式教育模式

“订单加定向式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参与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与教育部门签订人才培养培训合同,优先录用合作院校的毕业生,并要积极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在根据市场需求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发挥主导作用。这样学生成材率和就业率都比较高,教育部门与用人单位以及被培养者三赢。在全球化经营中,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于是。一些知名企业提出并实施超前“定做人才”战略,“订单式加定向式教育”最大的好处就是。一方面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教育内容专一,教育方法是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要来培养人才,学生一旦进入就业岗位。其适应能力较强。另一方面减少了学生的就业压力。给学生入学就业吃了“定心丸”,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和操作技能。

(五)补偿教育模式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副主委陈守义提

出实施补偿教育,把农民工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他认为,社会上琳琅满目的教育培训机构,对于广大农民工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及”。农民工迫切需要的是适合他们的成人教育模式。所谓对农民工的“补偿教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从硬性的国家和地方政策方面,通过有关的政策法规将对农民工的补偿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如可通过部分财政拨款与雇主、农民工共同负担经费,采取补助、培训券、报账等方式,对农民工进行学历、专业技能、法律常识、公共道德方面的教育。如就地开办培训班、知识讲座等;二是从柔性的文化熏陶、文化感染和文化享受的角度,为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提供服务。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文化站等公益性文化单位都应向农民工开放,为农民工看书阅报、学习科技知识等提供方便。

四、教育培训的保障机制

(一)启动先行地区的试点,加强农民工培训的立法工作

为了切实加强农民工培训,许多发达国家都注意通过立法措施支持农民工培训,明确农民工培训或农村职业教育的地位、内容和资金投入,依据法律规范利益相关者和行为,并协调其相互关系。此项工作虽然已经开始引起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但是,我国农民工培训的专门立法工作,在总体上尚未启动,甚至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我国的农民工培训工作仍处于加快启动和多元分化的阶段,建立全国性的农民工培训专门立法,条件尚不成熟,操之过急有可能产生物极必反的结果。但可在局部先行地区,加快农民工培训立法的试点工作,通过地方立法或部门条例的形式,形成约束利益相关者行为、规范其相互关系、维护农民工培训市场秩序的基本依据。借此,为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民工培训的立法工作积累经验。

(二)引入竞争与市场运作机制促进农民工培训模式的改造与培训质量的提高

1 鼓动各地因地制宜地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的机制,以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农民工培训融资机制的诱导功能

借鉴国际经验和现行政策的基础上,第一,借鉴农村信用社对农户发放小额信用贷款的经验,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先行试点的基础上,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扶持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受训农民及其转移和创业:或利用财政资金对受训农民的创业贷款提供部分贴息。第二,在加强部门合作的基础上将农民培训和鼓励农民自愿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结合起来,对于受训农民参加职业技能鉴定,降低收费标准。第三,允许用人企业将农民工培训经费的一部分冲抵企业税收,以便于激发用人企业开展农民培训的积极性,

2 积极营造不同类型培训机构平等竞争的环境。强化市场对农民工培训机构的筛选机制。加强农民培训示范学校或示范基地建设

对现有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的整合、集成与利用,应该在鼓励和诱导不同类型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农民工培训的同时,一方面注意利用和改造政府及准政府系统现有的培训资源,促进其焕发生机活力并挖掘其培训潜力;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企业、民间培训机构和农民专业协会、专业技术经济研究会、行业协会培训体系的成长,逐步形成鼓励不同培训主体有序分工、公平竞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与此同时,对培训机构和培训资源的整合、集成与利用。应该主要服务于培训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目标,而不是救活培训机构的需要。在此基础上加强有关部门的通力合作,共同加强农民工培训示范学校或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