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进口食品市场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口食品市场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口食品市场前景

第1篇:进口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家住广州天河区的张小姐近日发现,在广州的许多餐饮、酒店也可以享用到她在美国留学时很喜欢吃的300G亨氏番茄酱了。

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越来越多外资和合资品牌耗油、酱油、番茄酱、鸡精等调味品在悄无声息中进入了中高档餐饮、酒店的厨房。

张小姐的感觉正好暗合了这种市场趋势, 国际权威的Nelson调研机构与CICE市场研究中心2004年中国调味品市场调查表明,2004年中国调味品消费总值约为590亿元,调味品餐饮业销售首次突破200亿大关,年增幅达到了20%以上,是食品行业中增幅最快的门类之一。

和市场高速增长相对应的是,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是个缺乏领导品牌集中度很低的行业。一项调查表明,消费者认为最好的调味品品牌中,只有一个品牌的提及率超过10%,以调味品中消耗量最大的酱油为例,日本最大的龟甲万公司年产量为30万吨,加上其他四个酱油品牌市场份额达到了50%,中国调味品行业显然还没有这种强势品牌。

嗅觉灵敏的跨国公司意识到了这一商机,于是达能收购“老蔡”酱油,雀巢入主豪吉鸡精,吞下太太乐。而联合利华也迅速成立了联合利华食品(中国)有限公司。

而全球著名的食品制造商美国亨氏公司于1999年涉足中国调味品市场后,近期不断推出新产品、并在上海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加大并购本土力度,其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成就一番霸业的意图昭然若揭。

亨氏调味品中国攻略

分析亨氏调味品的中国攻略,就会发现和很多跨国公司不同,亨氏调味品表现出“两线作战”的特点:一方面在青岛建厂,广东收购;另一方面在上海设立进出口贸易公司,进口国外调味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两线作战”的背后,折射出亨氏对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心态和运作手法的变化。

1999年,亨氏在青島合資成立了亨氏-天远食品有限公司,业务是开拓瓶裝嬰儿食品,並同時提供番茄醬給亨氏餐饮业的客戶,拉开了其涉足中国调味品市场的序幕。据调味品行业人士分析,亨氏调味品首先在华东地区建厂的原因主要是亨氏在华东及华中市场品牌形象和市场基础都比较好。亨氏在自己的众多调味品中拿出拳头产品番茄酱从餐饮渠道做起,一方面表明其对中国市场前景的看好,另一方面也表明当时亨氏对市场谨慎和试探的心态。

2002年6月1日,亨氏全资收购了广州市美味源食品有限公司、广州市美味源食品厂和番禺金唛食品厂三家企业。成立了一家新的全资企业———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表明其进军中国调味品市场的提速。正如当时亨氏高层表示“从全球的角度看,中国市场是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全资收购的亨氏美味源(广州)食品有限公司,是亨氏进军东方的桥头堡”。

亨氏收购广东美味源提速中国攻略,有着特定的行业和市场背景。

从行业发展看,1999年—2002年,中国调味品行业进入快速增长期。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和外国资本在中国调味品市场上跑马圈地,占山为王。达能、统一、雀巢、联合利华纷纷出手,对中国调味品企业要么合资,要么并购。亨氏再不下手,并购资源将越来越少,并购成本将越来越高。

从亨氏的全球战略来看,中国市场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消费者对调味品的要求从“知味”到“好味”,麦当劳、肯德鸡、必胜客等西餐连锁进入中国市场,这些为主要面向中高档市场的亨氏调味品提供了巨大空间。同时,亨氏公司在中国的业务也获得了不错的回报。据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齐松透露,从1999年至2003年亨氏在中国的业绩每年都有双倍的增长。

从投资方式上看,亨氏更加倾向于独资收购,而没有延续最初与中方合资的做法。按照亨氏(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高层的说法“两种方式各有各的好处,合资股东的关系如果处理的特别好的话,中方的股东也许会帮你去解决一些地方性的困难”。而据行业人士分析,亨氏投资方式的变化,折射出亨氏要掌控话语权,按照自己的思路操作市场的决心。

尽管亨氏从1999年起就在中国市场上落子布局,但相对亨氏在调味品的行业地位和销售收入,中国市场的业绩仍然善法可陈。据曾任美国亨氏集团高级副总裁、两年前起担任亨氏亚太区总裁的Bertasso先生透露:2003年,亨氏在中国所有产品的销售额不到100万美元,而亚太地区去年则达到了13亿美元,在全世界亨氏调味品一年的销售收入是25亿美元。

一方面是市场蕴含巨大的潜力,另一方面是销量难以短期大幅提升,亨氏在上海外高桥成立亨氏上海公司,进口调味品产品在中国市场销售也就成为必然。

亨氏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亨氏的进出口业务,销售及推广亨氏番茄酱和调味料、汤料、金枪鱼、速冻食品、有机营养食品以及餐饮业等亨氏的几大块主打业务,从而把更多亨氏在全球数一数二的品牌带到中国来。

由此可以看出,亨氏上海公司的成立,显示了亨氏中国布局的调整,随着越来越多进口亨氏调味品和本土亨氏产品的涌向市场,亨氏问鼎中国调味品行业神器的攻略将彰显于世。

但是,亨氏的中国之路也将不会平坦。

首先,进口产品的高额关税无法回避。亨氏香港公司行政总监何宝德曾表示,进口商品的关税高达30%,“进口产品没有钱赚,但是没有钱赚也要进来。”跨国公司进入中国都有着明确的战略目标,前期主要是树立品牌形象和进行市场培育,但是进口调味品长期的“无利生意”,不知亨氏能容忍多久?

其次,亨氏调味品主要是以西式调味品为主,中式餐饮很难用到,亨氏要面临怎样解决“中”口难调的问题。

第2篇:进口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关键词] 食品贸易;食品安全;改革开放;竞争力

中国是一个食品生产和食品消费大国,食品工业是对外开放较早的行业。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食品工业增长迅速,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上升,有效地参与世界食品资源配置战略,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食品安全状况不断改善,有效地增强了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作为世界贸易大国,中国在食品安全控制和促进全球食品贸易健康发展方面正在做出不懈的努力。

一、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

与食品安全体系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食品工业,制订了一系列支持食品工业发展的政策,促进食品工业的发展,使食品工业形成门类齐全、技术不断进步、产品Et益丰富、运销网络较为通畅的生产经营体系,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大产业。中国食品贸易发展迅速,出I:1食品安全程度也大幅提高,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建设资金和外汇。截至2007年底,中国共有食品生产加工企业44.8万家,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食品工业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1.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不断增强

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考察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世界市场份额(WMS)、贸易竞争力指数(TC)、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以及产业内贸易指数(GL)来分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变迁。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中国食品出El的绝对贸易额呈逐年上升趋势,世界市场份额的变化比较平稳。1985年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为2.13%,此后缓慢增长,1990年上升至2.49%,2000年。2002年均维持在3%以上,但是2003年开始又有所下降,到2005年跌至3.61%,2006年略有上升,为3.69%。与此同时,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1986年食品出口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高达17.08%,此后不断下降,1990年为12.67%,2000年降至5.44%,2006年进一步降为2.88%,低于同期世界食品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水平。这与中国世界市场占有率的逐年上升并不矛盾,因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上升只说明中国食品出口相对于世界食品出口的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食品工业与国内其他产业相比更具有竞争优势,同时这也与技术含量高的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拉动中国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主要商品以及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缓慢的现实相符。

贸易竞争力指数(TC)主要从产品进出口的数量来分析某类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具有简单、直观、明了等特点,能够快速反应产品在某一时点或连续某一阶段的竞争力变化。考察

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中国的食品贸易竞争力整体水平不高,并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1985年,1989年间,中国贸易竞争力指数不断下降,从0.42降至0.15,1990年开始回升,从0.26升至1993年的0.54,为历史最高水平,1994年以后又开始下降,到2004年出现负值,2005年仅为0.07,2006年略有回升,为0.1。从中国食品出口与进口贸易额的差额来看,中国是食品的净出口国,除2004年外,1985年一2005年间中国食品贸易差额均为顺差,其中1994年最高,食品贸易顺差达到71亿美元,到2005年降至30.94亿美元,2006年食品贸易顺差为49.47亿美元。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一国总出口中某类产品所占份额相对于该产品在世界贸易总额

中所占比例的大小。1985年一1991年间,中国食品RCA指数大于1.25,中国出口食品具有较强竞争力,但是1992年以后,中国食品贸易RCA指数逐年下滑,1998年以后低于0.8,国际竞争力很弱,并有继续降低的趋势。2001年中国食品RCA指数降为0.7437,2002年~2006年分别降为0.6804、0.6030、0.5117、0.4946和0.4608。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主要是制成品)通过外部市场与内部市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间形成的双向流动。国际上最常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格鲁贝尔一劳埃德指数(简称GL指数),GL指数越小,表明产业间贸易比重越小;GL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比重越大。采用GL指数公式计算中国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中国食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是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的。20世纪80年代基本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进入90年代产业内贸易指数不断增高,2001年为79.41,2003年为87.51,2004年、2005年、2006年均高出90的水平,产业内贸易特征非常明显。

2.中国食品贸易的世界地位不断提升

全球食品产业主要集中在美洲、欧洲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规模化和集中度突出。

随着食品贸易格局由传统格局向现代格局的转变,发达国家在食品贸易格局中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目前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为:美国、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西班牙、中国、意大利、加拿大和英国;十大食品进口国为: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和中国。中国是唯一进入食品进出口贸易额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

从世界市场份额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计算,在十个国家中美国的出口食品

世界市场占有率始终排在第一位,荷兰在国际市场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从2000年开始,超越法国成为世界第二大食品出口国,法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居第三位。中国出口食品的世界市场份额变化幅度也不大,始终介于2%。3.3%之间。

从Tc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的Tc指数水平较低,从

1990年的0.17下降为2006年的一0.07。这是因为美国在大量出口食品的同时,也大量进口食品,2002年出现食品贸易逆差,2005年的逆差为111.75亿元,美国从而由一个食品净出口国转变为净进口国。中国、法国、加拿大均为世界食品净出口国。

从食品出口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1990年一

2006年期间,美国食品出口RCA指数一直保持在0.9~I.2之间,贸易竞争力水平一般;荷兰食品的RCA指数较高,介于1.8—2.2之间;法国RCA指数均高于1.4,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中国RCA指数由1990年的1.38跌至2005年的0.49,贸易竞争力一直处于下降趋势,这与食品出口在中国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下降相吻合。

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考察,根据WTO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美国、西班牙、中

国均属于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水平较高的国家。以2006年为例,美国食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为92.59,西班牙为96.67,中国为90.26;法国、加拿大、意大利次之(见表1)。

3.中国食品贸易结构多元化并呈现较高集中度

中国食品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特征表现在各类食品贸易的规模和比重的变化上。根据WTO

公布的贸易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从1995年~2005年各类食品的贸易规模和比重变化上来看,

增减变化的趋势和幅度差异均比较大。1995年水产品出口规模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29.2%;其次是畜产品,出口占比为25.16%;蔬菜出口为第三位,出口占比19.17%;水果的出口占比为5.08%。到2007年,水产品出口仍居第一位,出口占比33.29%,蔬菜出口上升到第二位,出口占比21.27%;畜产品出口下降为第三位,占比为13.80%;水果出口跃居第四位,占比为12.78%;粮食出口占比从1991年的1.17%上升为2007年的7.59%。茶叶和坚果的占比比较稳定,但是干果的占比呈不断下降趋势。

中国食品进口结构变化较大。1995年食用油籽仅占中国食品进口的1.14%,到2007年,

占比已经高达37.2%,贸易规模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植物油进口占比较为稳定,1995年为25.38%,到2007年下降为20.89%,居食品进口第二位;畜产品1995年进口占比为15.36%,2007年为20%,居第三位;粮食进El曾居中国食品进口第一位,但是到2007年已经降至第六位,占比从1995年的37.69%下降为2007年的1.66%,是波动最大的进口食品。

4.中国食品贸易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中国食品出口到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主要出口市场相对较为集中。从地区分布

看,亚洲始终是中国食品最大的出口市场。2005年亚洲市场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67.84%,2006年为62.69%,2007年为60.83%;欧洲是中国食品第二大出口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到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4.7l%、16.3l%和18.11%,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北美洲为中国食品出口第三大市场,2005年、2006年、2007年分别占中国食品出口总额的11.86%、13.76%和13.59%,也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出口市场较小,三个大洲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左右,未来有很大的增长潜力。从单个出口市场考察,2005年.2007年日本、美国、香港、韩国和俄罗斯始终位于中国内地食品出口市场的前五位。五个国家和地区市场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7%。从出口的国家

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分布看,2005年。2007年日本仍位居中国食品出口市场第一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23.85%;欧盟(25国)居第二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3.44%;美国居第三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1.97%;东盟(10国)居第四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10.63%;韩国居第五位,占中国食品出口的9.82%。日本、欧盟、美国、韩国是中国食品的四大出口市场,其出口额在2007年合计占中国食品出口的59.41%,说明中国出口市场集中度很高。

5.中国食品工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中国食品工业开放较早,吸引外资较为广泛,外资进入形式多样。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鼓励国内食品企业以合资、合作、补偿贸易等形式参与国际贸易,同时还接纳了部分行业的跨国公司以独资的形式进入中国。在这种政策支持下,食品工业成为吸引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此后,随着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加入世贸组织,跨国食品公司来华设厂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并普遍开始采取长期战略、全国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着眼于在中国境内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发展。位于全球食品工业前50位的大型跨国公司大多已在中国各地区设立了合资公司、独资公司、研发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等经济、技术机构。中国食品加工业对外联系的提高反映了食品加工业国际化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在资源和市场两个方面,食品工业对国际经济环境依赖性的增强。

6.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不断完善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摆在重要的位置。中国不断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和

制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对食品实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行食品安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进出1:1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8部法律、《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8部法规、《进出境肉类产品检验检疫管理办法》等18个部门规章、国家食品标准1800多个(其中强制性国家食品标准634个)、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近746个,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中国非常重视食品出IZ:l安全的管理问题,食品出口需经过五个步骤:对出口食品的原料种植、养殖基地实施备案管理;对出口食品的生产企业实施卫生注册制度;在生产过程当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出口食品的生产过程实施全过程监控;出El食品还要按要求加贴符合要求的标签或标识,以便进行追溯或对问题产品的召回;在出口前,中国还要逐批进行检验,合格的才可出口。如果进口国有要求的话,还会为食品出具官方证书。无论是在产品的生产、流通、进出口等各个环节上,还是在立法、执法、监督、管理等各个方面,中国都采取了非常负责任的态度,建立了从食品生产到出El的全过程管理体系。

中国与有关国家建立的食品安全合作机制在促进双边和多边食品安全合作、保证进出口食品

安全、解决各方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的前景展望

根据WTO公布的世界货物贸易数据,198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为2238.32亿美元;1990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3000亿美元大关,达到3155.59亿美元;1995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达到4526.85亿美元;2003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达到5514.96亿美元;2004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6000亿美元大关,达到6321.91亿美元;2006年世界食品贸易规模突破7000亿美元,达到7548.37亿美元。庞大的世界食品贸易规模、富有潜力的世界食品市场前景、食品贸易的迅速增长,为包括中国在内的wro成员国的食品出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国食品工业将逐步进入加速成长期的中期阶段。这主要是由于国际国内食品需求量持续增

加,尤其是中国居民收入由较低水平进入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食品工业的产值、从业人数及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都将不断增加。中国食品贸易状况取决于食品工业的发展,因此,未来应从食品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关联度加强、产品结构优化和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等方面发力,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的竞争力。

1.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

中国现行食品工业体系中。属于嗜好类产品的烟草加工业的比重较高,特别是利税比重很

高。将食品属性很弱的烟草加工业包含在食品工业体系内,因其利税等经济效益指标贡献很高,抬高了以平均值衡量的食品工业的经济效益水平,掩盖了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和饮料制造业经济效益偏弱的现实。如果将烟草加工业排除在外,食品工业的地位和经济贡献将明显降低。食品工业的经济贡献过度依赖嗜好类的烟草产品支撑,反映了我国食品工业结构欠佳。

未来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包括粮食加工业、食用植物油加工业、果蔬加工业、肉类

加工业、水产加工业、乳制品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制糖工业等行业。中国食品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构建食品工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发展食品装备制造业、建立现代食品物流体系、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比重不断增大,将促使食品工业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包括膜分离技术、微胶囊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微波技术、超高压杀菌技术、冷冻干燥技术、食品生物技术在内的食品高新技术能够不断开发出新食品材料,实现食品营养质构的人工重组。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工业紧密相关,将成为中国未来食品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2.中国食品工业与前后向产业关联度增强

食品工业的发达程度取决于产业链各环节的竞争力,它不仅取决于食品工业本身的企业组织效能和技术研发能力,还取决于前向的投入原料的农业、投入生产设备的装备制造业以及后向的包装、运输、储藏、销售等行业的整体竞争力。中国食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涉及多个产业部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和制造以及食品流通和消费分散在各大产业中。食品工业布局与农业生产布局衔接不紧密,农业生产与食品加工生产互为促进的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造成原料供应与食品工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是3:1,中国仅为0.5:1;发达国家深加工用粮占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在70%以上,中国则只有8%。未来国际食品市场竞争的核心将集中在加工业的规模和科技水平方面,即通过实现规模经济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来争夺更大的市场份额。为此,就需要推进规模化生产和资源综合利用,发展食品加工业,建立现代食物产业,在大力发展优质食物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人工种植养殖的各种初级农产品资源,拓宽加工范围,开拓加工领域并积极开发野生资源。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加工业与金融、保险、信息、运输等相关产业的有机联系和协同效应。

3.中国食品工业产品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消费已经由量的追求转向对质的追求,向质量、营养、方便、安全的目标转变,食

品消费结构变化加剧,对食品制成品的需求迅速上升。食品生产企业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食品工业发展的变化趋势,顺应消费市场的需求,制订既有前瞻性又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规划。

中国食品工业中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和精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正处于成长期。目

前中国加工食品占消费食品的比重仅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优化食品工业产品结构,提高居民食品制成品消费水平,向精深加工发展,进行多品种、多层次、高附加值的加工,使加工食品方便化、适用化、系列化、多样化。运用新技术大力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适合不同消费者饮食特点的传统食品,实现传统食品现代化,现代食品国际化。畜牧、养殖、采集、水产等劳动密集型食品产业,中国特有的可食资源、地方特产禽畜、果蔬、黄酒、白酒等特色资源食品产业,中国烹饪餐饮产品、保健食品、名优食品等风味食品产业,均具有独特优势,具有较好的贸易增长前景。食品业应注重对国际市场的分析和跟踪,根据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努力开发适销对路的新产品,改变和增加花色品种,增加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更应加强食品安全,带动多类食品产品提高质量、档次,增强中国食品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竞争力。

4.中国食品工业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中国食品工业的生产集中度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中小企业比例高,技术水平低,同质化

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狭小。食品行业的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有限,主要从事食品生产活动,缺乏研发机构和经费投入。随着行业整合及行业成熟度的提高,行业利润向大企业迅速集中,行业龙头企业将担当起行业资源整合的重任,积极适应消费升级、注重品牌培育、渠道建设与管理绩效持续改进的中国本土优势食品企业。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大国,食品加工企业在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上面临着发达国家食品加工业的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中国食品业需要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创新能力强的食品企业和产业集群。

三、完善食品安全体系。

提升中国食品贸易竞争力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关注食品安全,目前,除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制定的《国际推荐操作规程:食品卫生的通用原则》及其附录《HACCP体系及其应用准则》以外,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也于2005年制定并颁布了描述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的使用指导标准——Is022000:2005标准。争夺食品安全国际标准主导权成为发达国家的战略选择,发达国家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方面,积极争取承担起草工作,以保证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充分体现本国利益。各国政府制定和实施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f3趋严格,但是在具体内容上各国还是存在巨大差异性。这些差异既有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也反映出各国在风险意识、科学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上的差别。不同的食品安全

标准在国际贸易环境下难免导致贸易冲突。食品安全标准不断趋严成为限制发展中国家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建立和完善统一、协调、科学、高效的国家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是未来进一步提升中国食品

贸易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1.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中国食品安全立法既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又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兼收并蓄国外先进的立法经

验和知识,包括世界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立法的先进思想和理念,食品安全国际组织的指南或示范性标准,以及WTO/SPS和WTO/TBT协议,加快食品质量安全法规以及配套法规的规章起草,依法管理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出口,监督食品质量,制定无公害食品生产和消费的政策。

2.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

中国政府应加快食品安全标准的修订进程,增强制标的科学性,推动标准的国际化进程,更多地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建立完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从源头抓起,把生产、加工和出口等主要环节全部纳入标准化控制;建立食品市场准入门槛,确保产品质量适应目标市场要求;健全食品质量检验检测和监控体系;建立食品出口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降低检验检疫管理风险及提高产品质量信誉;做好质量体系和环保体系等认证工作,确保出口食品质量等。

3.建立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中国应加快信息网络建设,建立食品安全与食品贸易的TBT/SPS预警机制,完善的预警机制包括检验检疫信息收集、传播、决策、反馈系统。通过建立国内外技术法律、法规、标准及合格法定程序数据库、WTO/TBT、SPS通报评议数据库、出口企业及产品数据库、专家数据库和典型案例数据库,实现查询、通报、评议、预警和咨询五大功能,使食品出口企业可充分利用该网络平台,方便快捷地了解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技术标准、技术法律、法规、技术政策、标准结构的变化动向和国际上技术壁垒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对WTO成员国特别是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有关措施、标准和合格评定的信息进行系统全面的收集、研究和咨询,为国内企业争取更多更好的国际发展空间。

4.严格把关,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中国各级检验检疫部门应全面加强进口食品的风险分析工作,严格对出口国的食品安全体系进行评估。进一步规范进口食品、动植物产品检疫审批工作。加强口岸能力建设,提高进I:1食品的检验检疫水平和执法把关能力,对大宗、重点食品要实施进口食品安全监控计划。加强对进口食品的监督管理。严厉打击敏感食品的非法入境行为,查堵非法入境食品的销售渠道。

5.增强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贸易争端处理能力

中国政府应尽快具备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争端处理能力,善于运用WTO争端解决机制,根据

WTO/SPS协定,有效地排除贸易障碍,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解决纠纷,维护中国的贸易利益。

6.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加强食品安全国际合作

食品贸易的增加将会促使食品监管部门对外交往增加,食品安全领域多边、双边国际交流与

合作增加。中国政府应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安全组织活动,特别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采取国际标准的同时,应尽力争取将本国已具有优势的项目标准纳入到国际标准中去,使国际标准尽量反映中国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应注重食品安全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技术专家参与各类食品安全技术培训、研讨、交流和水平比对等活动,并欢迎国外技术专家来访、学习和培训。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贸易大国,中国应通过保障食品安全,不断提升食品贸易竞争力,更好地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立才,黄祖辉.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农产品和食品贸易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6(1).

[2]白丽,马成林.世界食品体系的结构性变动与各国的食品安全控制行动[J].中国标准化,2005(11).

[3]王金玉.国际标准竞争的态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10).

[4]鲍晓华.WTO.TBT/SPS制度框架和中国产业安全[J].经济管理,2005(23).

[5]陈卫平,侯晓霞,王长春.中国加工食品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现状与决定因素分析[J].管理世界,2004(9).

第3篇:进口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对话:致力于绿色未来的餐饮总监

《名厨・味道》:目前投入的食品加工区的基本情况如何?

徐俊:目前在上海孙桥农业生态园,我们投入了2000万建设有机食品的加工区,前段时间刚刚从广东考察回来,顺便购买了套120万的有机食品制作的流水线。这条流水线从原材料加工到洗净最后成品包装都有一套完整的流水线系统,并且每个流水线都是专门房间密封,进入房间必须要全面消毒。整条流水线节约人力约在100人左右。高技术化操作流程比人力更严密。

《名厨・味道》:正在建设的加工区原料如何采购?

徐俊:正在投入的加工区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这个开发区成立于1994年。孙桥以现代科技武装的工厂化设施为基础,以现代生物工程和与设施农业相关的加工工业为主导,走的是。产加销一体,农科游结合。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在此建设加工区正是利用孙桥的便利的生态园,从生态园采购到最新鲜的蔬菜等直接进入我们的流水线系统,经过流水线的一系列加工,以最快的速度将新鲜产品包装上市。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蔬菜的新鲜度。

《名厨・味道》:最后出品后未经上市的产品如何保险?

徐俊:我们准备建立9个冷库,其中包括恒温冷冻等不同冷藏程度的冷库。同时为了保证整个加工厂的畅通和无障碍,我们修建了无障碍通道,作为参观等使用。

《名厨・味道》:生产后的产品销售渠道如何?

徐俊:加工厂成立后首先供给和记餐饮的十几个门店所需,同时面向上海各大市场和超市,但最大部分还是以进入餐饮企业方式销售有机产品。

《名厨・味道》:目前有机产品的市场前景如何?

徐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食品安全,绿色有机食品在超市卖得很好,这说明有机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同时上海的有机市场也走在全国前线。未来佰年,将是有机食品跨越式发展而富有挑战的时期。可持续发展已渗透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将有利于有机食品的发展。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短缺,农业生产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农业收入不高,农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外部资源要素投入的拉动。据统计,200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比20年前的1983年减少了45%,农村居民减少了14%。城乡居民人均肉类消费量则分别增加了46%、69%;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分别增加了65%、93%,鸡蛋、奶制品、水果的人均消费量也大幅度上升,加工食品占食品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

《名厨・味道》,目前上海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市场规模如何? 徐俊:到2036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601家(含转换期),产品数2647个,认证的面积共计264万公顷,产品实物总量2]1万吨产品销售额61.7亿元,出口额1.6亿美元。认证企业数认证面积产品总量分别占全国的26%、50%,56%,发展速度和总量规模已位于国内有机认证行业之首。到2036年底有机食品国内销售额达到56亿元2007年市场规模已经达到刚7亿元,国内有机食品的生产企业达到2300多家。

2C08年年底中绿华夏认证的企业数已达到864家,截至2009年10月,通过认证的企业已超过1000家认证企业数量正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这无疑给有机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

未来十年,中国有机农业生产面积以及产品生产年均增长20%30%在农产品生产面积中占有1%~5%的份额,达到1800~2300万亩,有机食品出口占农产品出口比重将达到或超过5%,但部分有机食品仍将依赖进口特别是奶制品、葡萄酒、巧克力燕麦糖水果等产品,中国将成为第四大有机食品消费大国,有机食品有望占到整个中国食品市场的1%~5%,国际有机食品市场对中国有机食品的需求将达到或超过5%。

清炒野白芹

主料:野白芹

辅料:青椒

调料:生抽,盐,糖

做法

1白芹切段,青椒切细丝。

2锅里热油,放入白芹大火快炒。

3加糖、盐、生抽调味,拌匀后放入青椒丝点缀即可。

特色味道清香特别,茎白香甜,水分充裕。制作关键:大火快炒,不破坏白芹的营养成份和水分。

野白芹白芹为水芹旱作。白芹是溧阳特产,其风味清香。不培土的芹菜按上市时间可作青芹、香刀芹,霉芹,培土的芹菜为白芹,嫩茎雪白。野白芹茎白叶香,水分多,脆嫩而爽口、微甜而不腻,是百味蔬菜中的佼佼者,被誉为江南时蔬绝,水芹的茎,叶柄中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其中以钙磷铁的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收到清洁血液、降低血压的功效。

美极回春青麦仁

主料:速冻青麦仁250g

辅料:茴香草50g

调料:美极鲜味汁5m;、美极鲜鸡粉2g、白糖,精盐,葱油

做法

1速冻青麦仁自然解冻后用淡盐水煮过,捞出沥干水分。

2锅加葱油略烧青麦仁至香后调入美极鲜味汁,美极鲜鸡粉,白糖、精盐,炒匀后盛出稍冷,拌入茴香草末即可。

特色:鲜味汁的简单调味,便提升了青麦仁的清香度,使此道菜品清香鲜香合二为一,而又相辅相成,风味独具特色。

制作关键

1 茴香草末要在冷透的情况下才可以拌,否则色泽不绿。

2 青麦仁一定煮透,口感才会更好。青麦仁青麦仁含有丰富蛋白质和膳食纤维,具有帮助人体消化,降低血糖的功能。将小麦成熟过程中乳熟末期、胡熟前期之麦穗,在沸水中煮10~30分钟,捞出甩干,脱水,脱粒、去杂质得青麦粒,最后冷冻即可。

野菜饼

主料当归苗250g,面粉300g调料:盐,糖少许,香麻油适量

做法

1面粉加水100g和好放入盆中醒约10分钟。

2当归苗洗干净沸水冲凉,挤干水分切好备用。

3将切好的当归苗放入调料(盐,糖、香麻油)制成野菜馅。

4将制作好的饼皮擀开,撒均制作好的野菜陷,对折起来擀开放入煎锅中煎至两面金黄。

5切件装盘即可。

当归苗当归含有溶血磷脂酰胆碱、鞘磷脂。磷脂酰胆碱,磷脂酰肌醇、磷脂酰丝氨酸,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甘油、三磷脂酰甘油,磷脂酸、紫花前胡醇等物质。功效 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蛋皮炒人参苗

主料:人参苗250g,菜鸡蛋两个

调料,盐、花生油,味精少许

制作方法

1 人参苗洗干净备用。

2 菜鸡蛋滩成蛋皮,切条状。

3 炒锅放油入人参苗炝炒断生倒出沥干水。

4 炒锅放油放入人参苗,蛋皮同炒调味勾芡,装盘即可。

人参苗 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脾、肺、心肾经,气雄体润,升多于降,具有补气固脱,健脾益肺,宁心益智,养血生津的功效主治大病,久病,失血、脱液所致元气欲脱,神疲脉微,脾气不足之食少倦怠,呕吐泄泻;肺气虚弱之气短喘促,咳嗽无力,心气虚衰之失眠多梦,惊悸健忘,体虚多汗;津亏之口渴,消渴,血虚之萎黄,眩晕:肾虚阳萎,尿频,气虚外感。

凉拌脑

主料:脑300g、玉米面20g

调料:盐,糖少许,香麻油适量。

制作方法

1 将脑洗干净沥干水分。

2 将脑撒均玉米面,上蒸箱蒸5分钟,

3 将冷却后的脑切成未调味。

4 将原料制成造型装盘即可。

脑以嫩茎叶供食。脑嫩茎叶带香气,食之清爽可口,色,香,味俱佳。可炒食、做汤。同时营养丰富,除了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含量较高外,还含有菊甙,腺嘌呤氨基酸、胆碱、挥发油黄酮甙,维生素B2等;脑具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的功效。可治疗便秘,高血压头痛、目赤等疾病。

美国CheZ Panisse有机绿色餐厅

Chez Panisse Chez Panisse木制的房屋和门前的大树,有点像私人住宅,没办法想象它在美国餐饮界的重要性。但Chez Panisse正是所谓加州料理的发源地,包括克林顿总统在内的许多名人,都曾经是座上客。

Chez Pmisse店名意为在Panisse的家。Honere Panisse是20世纪30年代年代法国导演Macel Pagnol所导电影三部曲Marius,Fanny和cesar故事中给人带来欢乐温馨的人物名。Chez Panisse的创办人,也是现在的老板Alice Waters,希望能有个像影片中Panisse的家一样温暖的地方,和朋友分享美味的食物,便将餐厅取名为Chez Pmisse,Waters女士原来并不是专业的厨师,她倾心南法普罗旺斯的生活方式和对食物的态度,认为选用最新鲜的,在地的食材,才是料理成败的关键。新鲜的食材则应该来自最自然的耕作或饲养方式,因为这直接影响了食物的质量和风味。

所以,Chez Panisse只使用特定小型农牧场、果园所生产的肉品和有机农作物,海鲜则多使用合法捕捉的野生产品。烹饪方法着重带出食物本身的风味,做菜要慢慢来,和速食走完全相反的路。

加州的气候、农作物和地中海著名的美食区法南意大利托司卡尼等颇为类似,取得同样的食材并不困难。虽然Chez Panisse继承法,意的美食传统,但是口味较为清淡,也不忘将加州出产的其他食材融入传统的中海料理中,成为具有新风格的加州料理。

Chez Paqisse对食物品质的坚持和创新的口味改变了许多美国人对美食的看法,也对北加州的农业带来重大影响,越来越多农民尝试以传统、天然、合乎生态的方法生产食材,各种特殊食材店也应运而生。

每天都有了吃新料理。

因为Chez Panisse随着季节变换使用不同的食材,它的菜单每天都不同,并没有所谓的招牌莱。但是可以保证,如果不是品质最好最新鲜的食物,是不会端上桌的。

像是夏天出现的菜色有台湾美食家常提到的马赛鱼汤(普罗旺斯鱼汤),羊奶乳酪烘茄子,无花果叶烤鲑鱼,慢火烤羊腿等。秋天厨师则将螃蟹、干贝、生蚝等季节性海产大量运用在各种菜色上。

第4篇:进口食品市场前景范文

一、立项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所导致的饮食结构的变化,人们对动物食品的消费,要求养殖业的产品质量有空前提高。消费者对畜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关注的重点是食物的安全性,要求畜产品无污染、无残留、优质、安全、营养。传统畜牧业是靠大数量、低水平,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资源作为代价而发展,且畜产品内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和污染降低了畜产品的质量,造成环境污染,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目前我国农产品和国家行业标准近700个,安全畜产品生产标准对环境质量(大气环境质量以及畜禽饮用水),生产操作规程(添加剂、兽药、农药、化肥使用准则),产品标准以及包装标准都作了相应要求,但安全畜产品合格率仍然不尽人意。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成都)对来自川、陕、云、贵、藏、蒙等地区93-97年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畜产品进行抽检,乳粉平均合格率仅为70.3%,肉制品合格率96年度仅为83.3%;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水分、微生物、杂质、有毒有害元素,其他没有绿色食品标志的畜产品情况就更加复杂,主要是农残(有机氯、有机磷、有机氮)、有害元素(以重金属为主,有机砷制剂预防疾病促生长造成环境污染,添加高铜、高锌促进生长)、兽药残留(抗生素为主)、添加剂与污染物类(色素、甜味剂、防腐剂、黄曲霉素、苯并芘等为主)、病原微生物(以大肠杆菌为主),导致畜产品出口数量只占总产量的1%,中国在2000年3月份之前的6个月共有634批出口食品因杂质、食品卫生、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沙门氏菌等卫生问题被美国FOA扣留。纵观同类食品工业的产品现状,与入世后国际食品市场的要求与标准相距甚远,这与我国农业大国的经济地位极不相称,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生猪生产在农业经济中占很大比例,且养猪生产技术在不断兴起;但都只是从局部进行技术创新,没有把这些技术综合用于畜牧业生产,且养猪业都是以追求高饲料报酬、高生长速度,以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对猪肉安全生产不能确保,所以必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无公害养猪生产技术要求猪肉无污染、无残留、优质、安全营养,可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增进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我国畜牧业发展必然之路。欧盟于1991年制定了《欧盟有机农业规定EEE2092191》法规,美国于1998年颁布了国家有机食品标准,日本农林水产省也于今年4月份颁布有机食品标识规定,我国天津、上海等地先后颁布了绿色畜产品生产标准,且国家饲料安全工程也以启动,所以发展无公害化养殖技术是我国绿色食品企业和业界人士所共同期待的。必须合理使用营养性饲料添加剂逐步减少直至取消药物饲料添加剂,使添加剂预混合饲料无污染、无公害、无残留。有机微量元素、酶制剂、酸化剂、低聚糖类合理应用,都为无公害化养猪创造了有利条件。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在食物消费上,越来越注重安全和质量。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有些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土地资源有限,为减少环境污染,宁愿不养动物而依赖进口,这种趋势只会有增无减,这样的时代背景,为我们创造了极好的发展机遇,无公害猪用添加剂生产的应用国际市场前景更为广阔,为发展安全、高效、优质的绿色养猪业,全面提升我国猪肉产品的质量,在省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2003年**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市畜牧兽医站共同承担了《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研究》项目研究,该项目由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主持,*****等同志参与,项目于2003年6月开始实施,至2005年3月已完成项目所规定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

二、课题目标与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在于避免在猪日粮中有机砷、抗生素的添加,通过对功能性寡糖、有机微量元素、有机酸钙等在养猪生产中的综合使用,提高了微量元素的利用率,解决了养猪生产中的环境污染和药物残留的问题。主要达到以下指标:

1.充分利用本省饲料资源,降低饲料成本,提高胴体品质,提高经济效益5%以上。

2.猪肉达无公害标准,应达到NY/5029-2001标准。

3.15—90kg三元杂交生长肥育猪日增重725-775g,料肉比2.9:1以下。

4.通过合理调制配方,减少了重金属铜、砷、锌以及N、P的排泄,使土壤板结程度降低,可间接提高农作物产量,降低因药残对人体的影响,有效推动畜产品安全生产。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措施

项目主要的研究内容为:1.减少重金属污染的添加剂预混料技术研究;2.前营养物质在添加剂预混料中的综合应用技术研究;3.适合无公害养猪饲料配方综合技术研究。

项目的主要技术措施是:根据猪生理特点,提供适宜饲料配方水平,利用平衡氨基酸合理调制配方,减少氮、氨和硫化氢的排出;同时配方上注意减少重金属对畜产品及环境的污染,使用鳌合或蛋白质结合形式的高利用率微量元素替代无机矿物元素,提高生产性能,利用益生素竞争排斥病原微生物(如沙门氏菌)以及作为有益微生物的特殊营养源刺激肠道内有益菌群增殖竞争性排斥病原微生物;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外源酶加强幼畜的消化能力,从而提高氮、磷及其他矿物元素的利用率,另外利用低聚糖类调控机体微生物区系,增强免疫力,逐步控制抗生素使用,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四、课题实际完成情况

通过对功能性寡糖、有机微量元素、有机酸钙等的综合利用,课题组研制出的无公害猪用饲料添加剂配方,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技术基本成熟,达到了减少在饲料添加剂中使用药物对人体造成的残留危害,减少了生猪的氮、磷、钙等的排泄,降低了重金属过多排泄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

1.通过寡糖复配对仔猪生产性能、IgG水平、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及在替代抗生素方面的作用研究:①果寡糖与甘露寡糖最好组合为果寡糖+甘露寡糖(0.30%+0.15%)或(0.45%+0.10%),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降低仔猪的饲料消耗。②果寡糖与甘露寡糖不同配比对仔猪腹泻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③聚糖能诱导各种免疫功能的活化,具有免疫增强剂的功效。④果寡糖与甘露寡糖联合使用在较大程度上可替代抗生素。

2.有机微量元素对猪生产性能以及血清微量元素水平的影响:有机微量元素的不同组合,按添加高铜和普通水平铜的赖氨酸盐以及赖氨酸亚铁、赖氨酸锌,与无机组相比,提高了仔猪的日增重;有机高铜组提高了仔猪血清中的铜、铁、锌水平,降低了血清尿素氮水平,但差异不显著,且两个有机组之间,血清铜、铁、锌水平以及尿素氮水平差异均不显著,说明中等水平的有机铜组合即可以达到满足仔猪生长需要。

3.岛西神水对生长肥育猪生产性能、肉质、粪便中菌群以及血清水平的影响:饲用岛西神水组整体来讲,提高了生长肥育猪的生产性能,提高了肉的品质,极显著降低了仔猪粪便中的大肠杆菌数,增强了仔猪的免疫力。

4.在临产前一周母猪日粮中开始添加润生源、钙酶(替代等量的碳酸钙),至哺乳结束,试验组母猪日粮不添加抗生素,试验组仔猪与对照组在腹泻率、日增重、日采食量、饲料转化率等指标上差异都不显著。但试验组腹泻率下降;日增重提高;料肉比降低。

5.在生长肥育猪日粮中添加钙酶与润生源,不添加有机酸、抗生素减半或不添加抗生素,①仔猪阶段,各个试验组均能提高仔猪的日增重,提高饲料利用率。钙酶与润声源联合使用能降低粪便中钙、氮、磷的水平;且所有含钙酶组,粪便中的钙水平都与对照组差异显著;②中、大猪阶段能够明显提高中大猪的日增重,降低饲料转化率;③钙酶与润生源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部分或全部替代抗生素在中大猪中的利用。

6.通过对有机微量元素、功能性寡糖、有机酸钙等的综合使用,①在15-90kg生长肥育猪阶段,日粮中不使用抗生素、有机砷等,试验组日增重与对照组相近,料肉比试验组比对照组略有下降。②试验组比对照组在屠宰率、眼肌面积、瘦肉率等指标方面有明显提高、降低了背膘厚度。同时,试验组比对照组猪肉的pH值有明显提高,失水率和滴水损失明显降低。肉色评分试验组为3.5分,对照组为2.5分有明显提高,大理石纹等级评分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7.试验组猪肉各项指标均达到无公害标准,同农业部无公害猪肉标准相比,允许残留的物质远低于农业部标准。

五、推广应用及社会经济效益

本项目在边试验、边推广阶段,通过向饲料厂或无公害养殖基地提供无公害饲料添加剂,用于生产过程中,无公害基地出栏的生猪经有关部门检测,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结果表明该产品能适应养殖生产需求,且使用该产品后,生猪的胴体品质均有所提高,容易被屠宰场和顾客接受,相对价格高0.2元/斤以上,提高了经济效益约5%。从推广以来,共向三个饲料厂(**华达牧业有限公司、**天龙饲料有限公司、**正达饲料厂)和三个无公害养殖基地(**进贤畜牧良种场、安义畜牧良种场、银三角种猪场)提供约530吨预混料,累计新增产值2241.9万元,新增利税161.22万元。

六、结论与应用前景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