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选取我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医学生200名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对本校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医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方法,问卷问题大都的专业心理教育教师、学者根据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构建的,问卷为200份,发放学生200人,回收为200份,回收率为100%。

3研究结果

3.1不同年级医学生主要心理健康问题比较。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对不同年级医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3.2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在不同年级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对比研究中,知晓医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许多朋友、比较活跃、有时有点自夸、为自己的健康担忧方面。这些影响到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模式。详见表2。

4结束语

第2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1)模型基本分析。从表1中,模型拟合信息,包括仅截距项的情况和最终的模型情况,其中P值为0.006,所以模型比较显著,整体性较好。表2中反映了三个伪回归系数的值,这些值较为一般。但是引入自变量后,似然比检验结果显示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水平,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在5%的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影响。其他如年级、性别以及网络对学习的帮助效应也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显著性影响。

(2)模型参数分析。表4给出了多项分类logistic模型的参数、假设检验结果以及优势比置信区间等信息。经过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的数据进行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如下结果: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0.031*性别:女-15.581*大学一年级-14.016*大学二年级-14.62*大学三年级+3.035*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2.850*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2.531*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639*性别:女-16.551*大学一年级-15.236*大学二年级-16.435*大学三年级+3.196*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3.98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606*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查找教学资源的途径+1.240*性别:女-16.150*大学一年级-15.517*大学二年级-15.68*大学三年级+3.352*网络对学习有很大帮助+4.142*网络对学习比较有帮助+19.923*网络对学习没有帮助G4=0由这个模型估计结果,可以估算出某个大学生心情不好时的处理情况,如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G1=LOG[P(利用网络查找解决方法)/P(放弃)]=14.980-0.500+0.031-15.581+3.035=1.965G2=LOG[P(求助他人)/P(放弃)]=15.331-0.307+1.639-16.551+3.196=3.308G3=LOG[P(听音乐、看电影等)/P(放弃)]=16.031-0.082+1.240-16.150+3.352=4.391G4=0根据多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的原理可以继续求得:P(Y1)=e1.965/e3.308+e4.391+e0=0.07P(Y2)=e3.308/e1.965+e4.391+e0=0.31P(Y3)=e4.391/e1.965+e3.308+e0=2.28P(Y4)=e4.391/e1.965+e3.308+e0烅烄烆=0.01因此,对于一个认为网络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并且查找教学资源的主要用途是供自学学习使用的大学一年级的女生而言,大都会选择听音乐、看电影、旅游、睡觉等方式来解决心理问题;利用网络方式解决的概率仅为7%,反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必要性;而传统的排解心理困扰的方法,如求助同学、老师、父母、朋友等的使用概率也不高,仅为31%;但要引起注意的是,仍然有1%的概率会放弃。因此,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利用网络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日趋显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1.建立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交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网络时代的发展,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育理念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心理健康课程必须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第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利用网络,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网络教学互动。部分高校在此方面已经做了积极的探索。如:打开广西大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的主页(http://mcxsy.gxu.edu/cn)后,可以看到里面设置了课程特色、课程建设、教学录像、网络课堂、心理咨询、学术交流等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的内容。广西大学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精品课程网络建设,实现网上教学互动,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教育工作的新途径。第二,通过网络QQ、微信、微博的即时聊天和E-mail(电子信箱)发送电子邮件,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师生互动。这样,学生心理问题和所需知识通过网络可以非常及时、便捷地得到解决。

2.把握学生需求,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

根据大学生最希望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网络课程资源调查的数据,我们需要建立的网络学习资源主要有如下几种:(1)建电子文档,以网络文字、符号和图像为主的HTML形式的学习资源。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点来看,有关定义、概念,心理测验量表等辅导型的学习资源和有关课外心理健康知识等资料型的学习资源都可以使用Web形式来编写。(2)建立名师课程视频、音频教学资源。可在资源库中加入大量的名师网络直播课堂、名师讲座网络视频、音频点播等内容。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获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源和信息。(3)建立案例库,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浏览和阅读,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进行更好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化学习、研究性学习以及合作化学习,通过对相关案例的学习,从而调解和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这在时空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4)建立交流群,以QQ、微信、微博、线上老师咨询和BBS论坛方式为平台的信息交流资源。对不同专业、不同爱好的学生还可以在线答疑和课程指导性的信息,对全体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控制,真正实现因材施教。(5)建立电子图书、心理电影沙龙、动漫、心理游戏等各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文化精品,并且力所能及地创作、推广符合各个年级、各个专业特点、服务各年级、各专业学生群体的需求,在大学生文化产品供应中发挥积极作用。

3.发挥校园网络文化优势,为学生网络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产生积极影响。探索和用好校园网络载体,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上建立BBS信息、利用E-mail交流信息、整合信息;创办电子刊物,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疏导技巧,例如我院创办的《心露》(电子刊)心理杂志和举行各种网络文化知识竞赛活动,将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深得学生的喜欢。校园网络文化以达到明辨是非、提高觉悟、陶冶情操、构筑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为目的,要注重把艺术、时尚、情感元素与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吸引和引导大学生的注意力。

4.精心建设网站,开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网络资源库是一个动态的工程,必须要做到:第一,要精心制作网站。制作网站包含很多的内容,整体内容的把握、具体页面的设计与制作、图片的筛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动画以及视频录像的创建等等。但要坚持进入该网站操作量较少、方便、快捷的原则,要使新的教学课件、新的电子书籍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资源一点就可以查到。第二,要及时更新学习资源。对于不适合再使用的资源要及时删除与更新,以便提高网站的使用效率。第三,服务器要定期备份,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和完善工作。网络技术有更新快、时效性强的特点,整个数据库的维护也需要大量的投入,不仅仅是财务方面,还有人员的配备和数据库的持续稳定与更新,做好这些相关工作,访问者才可以实时迅速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5.加强高校相互交流合作,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学习资源。

第3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亳州学院附属学校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组长:孙结红

副组长:李国锋、姜文锐、罗海雷

成员:学校班主任和保卫科全体工作人员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省、市关于学校健康教育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工作目标:

培养良好的文明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和卫生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自立自强的生存、生活能力,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接纳自己,化解冲突情绪,保持个人心理的内部和谐。矫治学生的问题行为,养成正确的适应学校与社会的行为,消除人际交往障碍,提高人际交往的质量。

三、工作原则:

1、以尊重、理解学生为前提。

2、面向全体学生。

3、学生主体性原则。

4、预防矫治与发展养成相结合。

四、具体措施:

(一)做好教师心理培训工作。

让教师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什么样的心理才是健康心理。让教师能认识到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维度。学会初步判断自己或同事的健康状况,并能区分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和精神疾病等概念,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形成求助的意识。

(二)继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提高班级凝聚力,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有机专题教育,如语文课,课文中丰富的思想内涵可以直接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体育课竞技项目教学同样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品质。

(四)阅读整理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集中教师学习;可以通过召开讲座、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自学材料、外出培训等途径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五)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中,春风化雨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七)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站、宣传栏、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八)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科学的、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五、具体安排:

三月:

1、 安排五年级团体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 安排六年级同学观看勤奋学习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追追追》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观察植物活动,自己种植小豆芽,体验生命奇迹。

5、 教师心理培训《教师的启示》

四月:

1、 安排五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固定开放。

2、 安排五年级同学观看诚实守信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冬冬的第一次旅行》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一日护蛋活动,体验生命珍贵。

5、 教师心理培训《心理健康的意义》

五月:

1、 安排六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 安排四年级同学观看动物生存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搬过来搬过去》并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我的自画像活动,自我认识。

5、 教师心理培训《学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六月:

1、 安排六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 安排三年级同学观看科学幻想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莱恩的愿井》并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独一无二活动,自我认识。

5、 教师心理培训《如何培养快乐的心理》

九月:

1、 安排四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 安排二年级同学观看智慧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角角王国》并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大饼、油条、豆浆活动,学生找到彼此之间的共同点。

5、 教师心理培训《优点大爆炸》

十月:

1、安排四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开放。

2、安排一年级同学观看残疾人奋斗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蓝斯。阿姆斯壮》并做反馈活动。

4、各年级开展魅力四射活动,培养自信。

5、教师心理培训《巧手三六操》

十一月:

1、 安排三年级团队沙游,每周一个班级2-3个团队。

2、 安排一年级同学观看助人为乐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 面向全体讲解绘本《多朴基的天空》并做反馈活动。

4、 各年级开展优点大爆炸活动,培养自信。

5、 教师心理培训《测测您的健康指数》

十二月:

1、 安排三年级个体沙游,每周一中午开放。

2、安排二年级同学观看坚强生存的心理影片,并做反馈。

3、面向全体讲解绘本《柠檬的滋味》并做反馈活动。

第4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认真贯彻1+1行动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发挥1+1的优势,通过各种途径继续认真开展多种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指导,帮助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知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班主任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学科性和实效性,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

二、具体目标

1.注重学生心理辅导,做好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利用好沙盘游戏,做好学生的个体和团体辅导

2.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常规建设,努力发挥心理辅导室的作用,进一步在全校做好宣传、发动、普及、教育等工作。

3.不断丰富教师的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4.认真开展各班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活动。

5.做好家长辅导学校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6.充分利用班队会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7.争取获得绵竹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称号。

三、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工作计划

(一)心理健康教育具体途径:

1、学生板块

(1)课程设置:班级心理健康活动课(每周一次),参考课题

一年级:1、我是小学生——学生角色意识培养

2、集体生活真快乐——学校环境、学校生活的适应

二年级: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立意识培养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年级:1、与好习惯交朋友——良好学习习惯培养

2、定好学习时间表

四年级:1、人际交往中的第一印象——交往礼仪技巧

2、学会合作

3、学会感恩

4、让自己更快乐——情绪调节

五年级:1、我的注意我做主——注意力培养

2、我是最棒的——自信心培养

3、认识自己的优缺点

4、亲吻考试焦虑——考试技巧培养

六年级:

1、我也曾失败过——应对挫折能力培养

2、什么是竞争

3、如何与他人沟通

4、爸爸妈妈和我

(2)心理讲座

a、打开心灵的快乐频道

b、对六年级学生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讲座

2、教师板块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

(2)对教师进行情绪与压力团体培训,遵循教师自愿报名参加原则,情绪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五周;压力团体培训每周一次,持续六周,在学校团体辅导室进行。

(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课活动,教师互相观摩学习。

(3)咨询室面向教师开放,让每位教师在其中得到身心放松。

3、家长板块

通过家长学校和家长会的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亲子教育方法

(二)心理咨询室工作计划

1、进一步将咨询室设计得更加科学合理,如室内布置,心理咨询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等等。

2、心理咨询室开放时间:周一到周五中午12:30——1:20,下午16:30——17:30。心理咨询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

(三)建立并整理好学生心理档案,完善学生心理档案制度

1、建立心理档案制度,拟订心理档案守则和借阅规定。配合心灵守望计划,做好学生的心理测试。。

2、收集个案记载和分析。

第5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生 心理健康 人格倾向 艾森克个性量表(EPQ)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都是普高落选者,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又有哪些心理问题,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希望为中等职业学校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山东省青岛市3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问卷230份,回收215份,回收率为93%。

(二)测量工具

采用钱铭怡1999年修订的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该量表由P(精神质)、E(内外向)、N(神经质)、L(掩饰性)四个分量表构成,共有48个项目。该问卷有较好的效度和较高的信度。

(三)统计分析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讨论

(一)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不同性别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由表1可知,中职校的男生和女生在E、N、L各分量表上没有差异,而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3),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女生和男生虽然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女生的得分低于男生,低于全国常模。这些数据显示女生的心理问题比男生更多,她们更内向、冷漠,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差。这启示我们要多加关注女生。

(二)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2)

表2: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

从表2可见,独生与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T=-0.261,P=0.001),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高于独生的中职生,高于全国常模,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在E、N、L各分量表上两者没有显著差异,但在E分量表上,非独生的中职生得分低于独生的中职生,低于全国常模,在N、L两分量表上两者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我认为导致非独生的中职生在P分量表上分高的原因可能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关。有两个孩子的父母更容易采取放任自流的教养方式。由于生活压力的增大,无论生活在农村,还是生活在城市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每天都为生活而忙碌,父母对于孩子只是尽力满足其物质上的需要,很少在精神上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在实际生活中,父母为了降低消费支出,在家庭生活中就要求许多资源需要与兄弟姐妹共享,在资源共享中可能就会出现矛盾,而矛盾的解决也许是由父母的审判来决定但不一定公平,又因为对父母还有依赖,这就造成孩子内心的不满和敌意却不愿表达出来,所以情绪开始不稳,变得冷漠无情,不与人接触;或者矛盾的解决是遵循强者为王的规律,这样竞争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从小就形成了。而对中职生来说,随着学习、情感、就业等压力的增大,他们早以感受到竞争压力所带来的痛苦,因此在这样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一般有性格内向孤僻、对人冷漠、常抱有敌意和较强的攻击性心理。

(三)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比较(结果见表3)

表3: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EPQ中的得分情况

对一、二和三年级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个年级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多重比较发现,在E分量表中,二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一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7799,P=0.05),与三年级学生的也有显著差异(T=1.05272,P=0.05),二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低于全国常模,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无显著差异。这说明二年级学生比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的性格外向,心理更健康一些。这可能因为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适应了在校的生活,逐渐增强了与人沟通的能力,而且此时学习课程的范围已经缩小,公共基础课结束,完全是专业课的学习,学习压力相对减小,他们相对一年级和三年级的学生要开朗、活泼一些。但三个年级学生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说明中职生还承担着社会舆论的压力,有悲观倾向,不愿放开自己,做事存在顾虑等心理。在N分量表中,三年级学生的均值差与二年级学生的有显著差异(T=0.81771,P=0.05),三年级学生的得分高于二年级学生的,但与一年级学生的没有显著差异,并且一年级与二年级学生的得分也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三年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有关,因为就业已经迫在眉睫,他们对就业的期望值很高,希望能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然而在社会实践中却发现自己在校学习的东西远远不够,要在企业中成为一个管理者或是一个技术型人才存在不小的差距。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中职生就业前景仍不容乐观。特别是自2008年金融风暴以来,高学历的大学生就业都成为问题,中职生更是担心自己能否成功就业,并对就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存在很多顾虑。这些因素使得即将毕业的三年级学生出现了情绪上的较大波动,如焦虑、紧张、易动怒、抑郁等。在P与L各分量表上,三个年级学生分别比较,均值差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这表示他们普遍存在适应性不强,不关心他人,并常抱有敌意,或者是对自己处境的不满所以常常带有掩饰性心理。

(四)专业和生源地不同的中职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文科生和理科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但他们在P、N、L分量表上的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在E分量表上得分低于全国常模。这可能和他们个人的境遇有关,大多数都是普高落选者,他们的心理和面对的境况大致相同。而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EPQ中没有显著差异,这也许与青岛市地区的经济状况有关。青岛是一个发达城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的家庭经济状况总体上较好,多数电子产品已经普及百姓家庭,网络的使用拓宽了农村学生的视野,尤其是随着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的发展,城镇化建设速度之快迅速缩小了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因此生源地不同的学生在EPQ中比较未见显著差异。

通过此次的调查研究发现:同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平均水平比较,青岛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问题,同时也暴露了中等职业学校确实应该加强对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钱铭怡等.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的修订[J].心理学报,2000,32(3).

[2]教育部文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职成 [2004]8号.

第6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我校(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秉承“生活为源,生命为本”的教育追求,一直把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致力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我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更好地生活,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最为重要。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三维健康,也正是我校“生活为源,生命为本”价值观引领下的健康教育新模式,体现出我校的办学思想与为学生一生发展奠基的责任感。

一、心育常态化与团体化

学生的健康不仅包括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包括正确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调节、正常的情绪状态和情绪调控、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优秀的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等。我们希望当学生离开学校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丰富的知识,还有独立的能力、创新的精神与完善的人格。为此,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我校特色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校以心理咨询室为载体、心理健康辅导课为平台、多种宣传活动为途径,把心理健康教育推,向常态化、团体化、活动化的层面:

(一)高标准建设心理咨询室,让心育常态化。我校的心理咨询室包括“师生聊天室”、“心理阅览室”、“沙盘游戏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咨询室工作期初有具体的计划,期末有工作总结,平时定期组织召开各班心理信息员会议、咨询师案例讨论会,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师生聊天室”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在各班级和校园橱窗中醒目张贴开放时间表。每周一至周五中午12:30-13:30,下午17:30-18:30开放,接待来访的学生,帮助个别学生面对和处理心理困惑。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员严格遵守《南京市学校心理咨询人员工作规程》,并按心理咨询专业需求做好情况记录及资料保存。

为拓宽学生参与心理咨询的渠道。学校积极开创了多种辅导形式。①开通电话咨询。公布“师生聊天室”电话号码,学生可以在电话中及时和老师对话,或预约面询。②开创网络平台。建立并公布电子邮箱,且在校园网专门开辟了“心灵氧吧”,向师生和家长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学生可以利用聊天工具和电子信箱与心理老师沟通。也可以通过浏览校园网的内容提高自我认识,主动进行自我疏导。③开设咨询信箱。“师生聊天室”门口安置了小信箱,学生可以把心事、烦恼、困惑和问题都写在信里投入信箱,咨询老师们将――认真回复。帮助学生排忧解扰。这些辅导形式既保护了学生的隐私,又能避免师生面对面的尴尬,同时解决了部分学生没有时间面询的问题,解除了同学们的心理顾虑,增加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进行团体化辅导。学校在初一、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程。通过专门的心理辅导课,使学生能系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并得到系统、科学的训练。由专职心理教师进行班级团体辅导,内容涉及认识自我、学习与考试辅导、人际交往、情绪调节、价值观澄清等方面。以角色扮演、情景体验、讨论分析、谈话沟通、行为训练、心理陈述等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成长意识,帮助学生了解自身面临的发展任务与挑战,努力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调控自我;培养他们乐于学习、善于学习、乐于交往、善于合作、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品质: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关注和参与社会的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生活目标,养成健全的人格。

二、健康教育活动化。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良好是健康的重要标志。我校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新生入学全部参加军训,磨炼意志品质。高一学生学农,干农活、吃农家饭、走访农户、与农民零距离接触,了解社会。每年全校学生都参加春游、秋游,接触自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夏令营,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组织海外休学旅行,每年暑期都有几百名学生赴海外参观游览,培养了国际视野,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

我们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策划组织健康教育活动,以学校、家庭为平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一)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定期在橱窗展出“心灵空间”,更新校园网“心灵氧吧”,校报教师版、学生版分别开辟心理健康专栏,校“守望者之声”广播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二)把每年的5月第四个星期定为我校的“‘珍爱自我・关爱他人’心理健康宣传周”。面向全校师生开展心理图书展销、心理影片展播、心理游戏、心理测试等活动,宣传并解读心理学知识、心理保健常识、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三)针对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定期对各个年级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为初一、初二年级开设“青春期心理保健专题讲座”,为初三、高三年级开设“考前心理调适讲座”,邀请专家为高二年级开设“超越自我”、“调节考前焦虑,积极迎考”讲座等。(四)关注学生家长和全体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及其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在家长会与教师会议中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讲座中向新生家长汇报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讲解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在毕业班教师会议上提出考前班级心理辅导建议,在毕业班学生家长会上开设“家有考生”专题,邀请陶老师热线心理专家团来校做广场咨询,在家长会与全体教师会议上公布“亲子关系调查”与“我最喜欢和最不喜欢老师说的一句话”的调查结果,为老师和家长的教育工作给出指导。(五)开展亲子沟通系列活动。家庭是心灵的港湾。父母是学生的首席心理咨询师。健康的心理从温馨的家庭开始。我校开展了“一封家书”、国庆特别作业、母亲节父亲节的祝福、家庭运动会等活动,拉近了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受到家长们的欢迎。譬如,每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初一年级的全体学生都将体验“一天孕妇”。以与自己出生时相同重量的负重物(如大米、黄豆、砂袋之类)绑在腹部,带着它度过24小时。通过换位体验,学生更能理解母亲与家人;通过活动,学生与家人多了一份交流沟通的机会。

三、健康教育课程化

学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仅靠几位心理专业教师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通过校内学习、专家讲座、市区级培训等方式,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组织一百多名班主任、生活老师参加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通过学习。使教职工明确了・自身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并考虑如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结合心育知识对学生的健康行为进行引导。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关系非常密切,但两者又有所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学生经常犯的一些错误,不是思想道德的问题,多数是心理方面的问题。在教育中如果只是强调外部的社会化的要求而不对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其自我发展形成人格特征的话,往往收效甚微。心理健康教育是将德育的社会化要求内化为个体内在素质的重要手段,在德育中不失时机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提高德育工作的有效性。

第7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图分类号】 R 395.6 R 47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8-0989-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对比研究;学生,护理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工作压力很大的一个群体,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1]。为缓解心理问题对护生的困扰,笔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蚌埠医学院本科、专科和高职护生进行调查,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排除躯体疾病及精神病史,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00份。其中本科200人,专科200人,高职300人;城镇学生474人,农村226人;独生子女123人,非独生子女577人;一年级300人,二年级400人。年龄在17~2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57±1.36)岁。

1.2 方法 首先向护生说明心理健康调查的意义和填写要求。消除其思想顾虑并明确测试目的,然后将症状自评量表(SCL- 90)[2]发给护生进行测试。要求被调查者根据1周的实际感受按统一指导用语独立完成,当场收卷。量表收回后统一编号,并进行统计分析。以SCL-90总分≥160分或任意1个因子≥3分考虑筛查阳性,即视为有心理问题。得分越高,表示症状越严重。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护生组SCL-90因子得分比较 表1显示,在校护生 SCL-90各因子得分在1.34~1.94分之间,本科、高职护生得分高于专科护生,经t检验多数项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农村护生躯体化、焦虑得分均显著高于城镇护生(P值均0.05)。

表1 蚌埠医学院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护生SCL-90各因子得分比较 (x±s)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

学历本科2001.57±0.51**1.94±0.56**1.83±0.59**1.67±0.56*1.60±0.53**

专科2001.34±0.321.78±0.511.64±0.451.54±0.451.41±0.39

高职3001.52±0.68**1.74±0.481.70±0.511.54±0.511.70±0.54**

F值9.369.572.354.6620.36

P值

生源城镇2261.44±0.441.76±0.511.71±0.551.59±0.541.56±0.49

农村4741.57±0.741.83±0.511.72±0.511.57±0.481.66±0.54

t值2.891.690.240.492.38

P值0.05>0.05>0.05

独生子女是1231.53±0.701.75±0.551.70±0.561.53±0.541.54±0.53

否5771.48±0.521.82±0.511.72±0.511.58±0.491.59±0.50

t值0.981.360.391.000.99

P值>0.05>0.05>0.05>0.05>0.05

年级大一3001.52±0.681.74±0.481.70±0.511.54±0.511.70±0.54

大二4001.46±0.441.86±0.541.72±0.531.58±0.491.60±0.49

t值1.413.050.501.584.96

P值>0.050.05>0.05

年龄/岁17~191361.57±0.641.76±0.481.70±0.501.54±0.471.62±0.51

20~225091.49±0.541.84±0.551.73±0.531.60±0.511.59±0.53

23~25551.39±0.421.79±0.461.63±0.421.56±0.571.53±0.43

F值2.261.981.010.820.59

P值>0.05>0.05>0.05>0.05>0.05

【基金项目】 蚌埠医学院教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BY0706sk)。

【作者简介】 吴雪红(1957- ),女,浙江宁波人,大学本科,讲师,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护理教育。

【作者单位】 蚌埠医学院护理学系, 安徽 233030。

(续表1)

人口统计学指标人数敌对恐怖偏执精神总均分

学历本科2001.63±0.59**1.55±0.571.61±0.531.54±0.53**1.66±0.56*

专科2001.48±0.451.46±0.491.55±0.511.35±0.411.50±0.45

高职3001.67±0.50**1.56±0.441.61±0.591.45±0.461.61±0.53**

F值8.542.720.758.255.07

P值0.05>0.05

生源城镇2261.63±0.511.55±0.491.58±0.641.44±0.451.58±0.50

农村4741.58±0.501.52±0.491.55±0.471.46±0.491.61±0.54

t值1.230.750.690.520.70

P值>0.05>0.05>0.05>0.05>0.05

独生子女是1231.60±0.591.47±0.521.51±0.471.45±0.431.57±0.54

否5771.60±0.511.54±0.481.57±0.541.44±0.461.60±0.50

t值0.001.451.140.220.61

P值>0.05>0.05>0.05>0.05>0.05

年级大一3001.67±0.501.56±0.441.61±0.591.45±0.461.61±0.53

大二4001.51±0.471.55±0.521.51±0.531.45±0.461.58±0.50

t值3.071.331.960.000.23

P值0.05>0.05>0.05>0.05

年龄/岁17~191361.69±0.551.54±0.481.58±0.501.44±0.451.62±0.54

20~225091.59±0.511.54±0.511.56±0.551.47±0.481.62±0.54

23~25551.56±0.461.47±0.411.57±0.491.47±0.451.58±0.47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F值2.280.500.080.000.14

P值>0.05>0.05>0.05>0.05>0.05

注:与专科护生比较,*P

2.2 不同学历护生SCL-90阳性项目状况比较 表2显示,不同学历护生SCL-90总分≥160分者有199人,总阳性检出率为28.42%;各项因子分≥3分的有333人,占总人数的47.6%。见表2。

表2 不同学历护生SCL-90阳性因子检出率比较

学历受检人数因子分≥3SCL-90总分≥160

本科200109(58.5)60(30.0)

专科20076(38.0)54(27.0)

高职300148(49.3)85(28.3)

χ2值11.5690.445

P值0.0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讨论

在校不同层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较一般人群及医学院校其他专业女生差[3-6],本科、高职护生症状较专科护生严重,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抑郁、焦虑和敌对是困扰在校护生的主要心理问题。护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除与护生的人格特质、早期生活经历、现实不良客观刺激有直接的关系外,还有护理专业自身特点的因素。与其他专业学生相比,护生长期处在清一色女性的环境中,缺乏与异性和其他人群的有效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受传统习俗和社会偏见的影响,社会对护理专业低期望值的评价,常使护生对未来职业产生困惑或动摇,从而产生心理压力[7];部分本科护生过于理想化,自我评价和要求社会承认的愿望强烈,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反差及在遇到困难时加重了她们的无助感,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部分高职护生由于学习困难、家庭条件、经济背景不如他人而感到自卑,直接导致对外界刺激敏感和脆弱,引起心理矛盾的冲突。而这些心理问题造成在校护生对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患,严重影响护生的正常学习及日常生活。因此,高校心理咨询教师与年级辅导员应及时对筛选出的可能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护生进行心理疏导、干预,并分层次进行健康教育,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关心护生的成长,提高在校护生对心理危机的应对能力,发挥教师心灵向导作用。

农村护生躯体化、焦虑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城镇护生;一年级护生在焦虑、敌对方面症状较二年级护生严重,二年级护生在强迫症方面较一年级护生严重。分析原因可能是,本次调查有67.71%的护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经济状况相对较差,较高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护生的心理压力;一年级护生对大学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新的教学模式不适应和高年级护生的学业、考试和就业、竞争压力等,均是造成护生心理问题相对较多的主要原因。为此,关注护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护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迫在眉睫。在新生入学时,应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护理教育过程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对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请心理学专家及时进行心理矫治,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使护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和自我调控的技能,提高护生人际交往和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促使他们自我完善的意识不断增强。

4 参考文献

[1] 谢晖,陈刚,孙雪芹,等.护理本科新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蚌埠医学院学报,2006,31(3):305-306.

[2]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4-287.

[3] 杨珍.高职院校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9,11(1):116-117.

[4] 曹枫林,厉萍,高庆岭.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03,18(2):84-85.

[5] 范宇莹,李秋洁,盛兵,等.护理本科生与专科生择业期间焦虑程度及其相关因素的对比性研究.护理研究,2007,21(5):1167-1169.

[6] 许红,王春桃,龙芳.护理专科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8,23(9):68-70.

[7] 叶建琴,李勤,彭歆.国内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09,23(4):857-859.

第8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一、完善德育体系,优化管理平台

“三位一体”的开放性德育体系。首先是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德育处、团委和分部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学校的德育工作;聘请派出所领导任法制副校长,与政法、公安、消防、科技、环保、气象等政府机关和人民团体加强联系协作,使德育工作延伸到社会;通过发挥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的作用和通过家访、家长会、“家校通”、学校开放日等渠道建立家校联系机制。可以说,使德育扎根于家庭和社会,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开放性德育格局在我校已经形成。

“三圈一体”的规范性德育体系。以班级、年级、德育处为圈层的同心圆式的德育管理体系,第一圈层以班主任为主的班级常规管理,第二圈层以分部主任为主的分部监管指导,第三圈层以德育处主任为主的学校宏观管理,从而形成校内德育行政体系,通过强化行政组织管理,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规范性、有序性和有效性。

“三会一体”的自主性德育体系。“三会”是指团委会、学生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充分发挥“三会”在学生管理中的自治作用,让他们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让他们自主策划、自主组织、自主实施开展各种大型活动。如:各种集会、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者活动、义工活动,还有各种检查评比活动等。

二、促进专业发展,打造育人团队

学校制定并完善了《班主任工作职责》、《班主任工作评价方案》,通过对教师角色形象塑造、校本培训、职务培训、激励机制等方略全面提升德育师资队伍的素质。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德育师资水平

首先、学校成立师德建设领导小组,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师德教育网络,有序推进了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增强了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其次,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和道德素养。利用每周一次的教师例会,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定期开展政治理论和德育知识的专题学习和研讨。开展校本培训,增强广大教职工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提高教师的自我角色认识,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德育观念,奠定队伍建设的思想基础。

再次,对照学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表彰“优秀班主任”、“师德先进个人”,通过各种渠道和媒体,广泛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和优秀教师群体的感人事迹,引领教师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无私奉献,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建设积极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工作氛围。

2.选拔培养德育师资队伍,搭建成长阶梯

我校特别重视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在全体教师中选拔出一批年富力强、爱岗敬业的优秀学科教师,经过专业培训后担任班主任工作,并始终坚持“不培训不上岗、不优秀不上岗”的原则。我校结合市、区的班主任培训计划,设有自己的班主任校本培训,并作出了相应的具体规定。

3.提高班主任待遇,建立激励机制

学校特别重视班主任的工作待遇,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制度,目前为止,我校班主任待遇在全市居于高水平,除了提高班主任的经济待遇,学校还增加了班主任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提高班主任职称评聘的分值,把是否担任班主任作为学校各项评优评先工作的优先条件。学校规定,在年度考核中,班主任被评为优秀的人数要占到总指标的70%以上。由于学校是全寄宿制学校,班主任工作强度大,所以每学期都适当安排1-2次机会,让班主任去休假,以缓解紧张工作带来的压力。这些举措,吸引了更多优秀的教师主动要求担任班主任,出现了20个班主任岗位有40余名老师竞聘的现象。我校还给每个班级都配备了副班主任,副班主任的工作也有相应的职责和待遇,主要目的是培养班主任梯队。

三、制定阶段目标,实施主题教育

我校根据国家《中学德育大纲》的要求,完善了《光明新区高级中学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德育的目标要求和方法途径,并确定了十二个德育主题,做到月月有教育主题,包括:养成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审美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感恩教育、激励教育、环境教育、责任教育、成人教育、公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各年级又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了不同的教育重点。高一年级着重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高二年级着重“三观”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三年级着重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精神品质。高一年级在养成教育中,通过反复的行为要求,把行为内化为学生的道德观念,这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它是学生的“尝试发展阶段”;高二年级在“三观”教育中,通过“三观”的内化与外化过程,形成学生正确人生态度和道德判断力,它是学生的“自主发展阶段”;高三年级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人格、独特个性和独到的道德批判能力,学生对人生充满期待,对未来充满憧憬,它是学生的“超越发展阶段”。通过对 “三个年级”学生的系统教育,学生不断成长,逐渐走向成熟,他们的行为方式由“他律”走向“自律”,再走向“律他”;行为表现也由“规范”走向“示范”,再走向“模范”。

四、创新健康教育,拓宽德育内涵

第9篇: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范文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飞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心理健康状况波动很大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与其它阶段的教育相比更显重要。

对于刚入学的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离开了熟悉的初中生活,来到陌生的高中,身边的同学、老师和朋友都发生了变化,有的同学需要住宿,从此离开父母,需要独自生活,这些变化都给他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对于海城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来自于海城市各个初中的优秀学生。在此之前,他们是自己所在学校,所在班级的佼佼者,但来到这里之后,他们只是众多学生中的普通一员,角色身份的转变,环境的适应等方面,对他们来说,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人们往往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他们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经常忽略了其心理健康问题。实际上,随着学生生理的发育、心理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加大、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现在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这些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对他们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形成人格障碍。正确而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他们学习如何解决心理问题,是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课题。

本学期,对我校高一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随机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提出了相应对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海城高中高一年级部分学生。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采用中国心理研究所王极盛教授编制的《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高一学生进行随机调查。该量表包括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6个项目,共60个项目。采用1~5级评分制(从不为1分,偶尔为2分,有时为3分,经常为4分,总是为5分)。

发放问卷前,我们对这次问卷调查的意义和保密性作了解释说明,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据实回答。随机挑选4个班级(高一年级共有20个班级),发放问卷200份,收回200份,其中有效问卷196份,回收率为100%,有效率为98%,无效问卷作剔除处理。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196名被试学生中,各因子异常发生率依次为强迫症状65.2%、学习压力62.7%、情绪不稳定61.5%、适应不良59.4%、焦虑51.7%、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46.6%、抑郁46.1%、心理不平衡41.0%、偏执33.7%、敌对30.9%。从统计结果来看,当前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学习压力一项平均得分高达3.65分,说明学生普遍感觉学习压力大,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的教育存在严重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示范性高中,高一学生与一般中学生相比,需要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承担的学习负担更重,更需要发展性的心理辅导,因而在此过程中极易产生一些情境性和状态性的心理问题。轻度和中度心理问题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和各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来改善和消除,否则可能会转成重度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因此,加强对高中一年级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应引起社会、学校和学生、家长的高度重视。

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从调查结果来看,加强和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俨然已成为教育工作的当务之急,应当将其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根据个体的心理学发展规律和要求,并结合当前的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链各个方面入手。

(1)加强家庭教育。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父母的教育息息相关。而经过调查发现,每一个心理健康状态存在问题的孩子都有着其家庭的影响。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停留在空洞的口头上,而应注意自己平时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不应只注重他们的成绩,而应将重点放在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家长更不应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而应将他们当做完全独立的人。孩子表现好时,家长不要只注重物质上的奖励,而应及时夸奖和鼓励;孩子一旦在某些方面出了问题,不应采取打骂的方式,而要平等交流、耐心说服,寻找问题的根源;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家庭成员应保持一致,而不是各自为战。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多少知识,而是要教会孩子如何坚强、负责、有爱心。在学习成绩问题上,不要只关心分数,而是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在学习中不断进步。父母与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应当是平时学习要认真、努力,而无论最后考试得多少分,只要有进步了就应该感到满意。

(2)优化学校教育。学校的职责不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不仅是解惑,还要传道。学校教育远远不应当是单纯的智力教育、应试教育,而是全方位的素质教育。现在只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老师和学校仍然存在,这样的老师和学校,就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隐患。学校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应渗透在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应体现在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心理健康老师的工作,每一位老师都应当运用心理学知识,引导和教育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与其它各项教育工作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们应当细化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伴随学生学校学习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