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制度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石油工程企业;内控制度;管理;融合
内控管理是石油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体系,也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内控管理与经营管理存在目标趋同、路径融合的关系。全面推行内控制度,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建立风险识别、风险防控机制,不断提高经营绩效是十分重要的。
1内控的定义与内涵
内部控制是由公司董事会、监事会、高管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推行内控制度的目标是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保障资产安全性和可靠性、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是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其他经济组织、政府机构也需要内控,但内控的概念和外延存在差异。企业性质的经济组织对内控的需要更为迫切和必要,本质上是由企业的性质决定的。企业尤其是公司制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由投资人出资设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企业担负的使命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满足企业投资者的投资回报。要实现价值最大化,保障投资回报以及承担社会责任,必须规范管理、严格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公司制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造成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存在受托关系以及因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而存在道德风险,所有者希望经营者加强内部控制,防范风险,保障投资安全。对上市公司而言,除了股东要求控制风险外,证券监管机构以及政府也要求控制风险。内部控制首先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内控的边界首先在企业内部。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生存和运营,必然存在内部与外部两个环境、两种条件,内部主要指企业占用的各种资源、企业组织架构、企业经营战略、企业文化建设等环境,外部主要指企业所处的经济、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等环境。外部环境难以改变,企业要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冲击,外部环境的影响通过内部作为化解。内部控制一方面是强化内部管理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承担着沟通内外部环境的功能。企业管理中的“控制”跟生活中的“控制”内涵不一样,管理学中定义的管理活动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种因素,多数教材中将现代管理过程划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种职能。无论是五种因素还是四种功能,控制都是其中必备的一个要素。概括起来,控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现代企业的管理离不开控制职能。
2内控制度与管理活动的关系
2.1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关系
内部控制是石油工程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与经营管理过程结合在一起,而不是脱离于企业的基本活动之外,它使经营达到预期的效果,并监督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内控制度与管理制度的异同点比较如下。2.1.1相同点1)都以业务为管理线条,内控按业务类型设计管理流程,管理制度按业务类别制定或修订,如生产、经营、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2)内控中的控制点的设计多来源于管理制度的规定,是管理制度中重要风险点、重要管理节点的梳理和再造。2.1.2不同点1)内控以风险管控为出发点,内控侧重于管理与生产经营价值、风险、损失等密切相关的领域,而管理制度包容的内容较多,与企业管理有关的活动都可以制定管理制度,但不一定是内部控制重点关注的领域;2)内控侧重程序、权限和流程管理,要求程序合规、权限适度和关键节点控制,而管理制度更多侧重政策、标准管理,如绩效考核政策、费用开支标准等;3)内控侧重财务方面的控制,多数内控的业务流程都与财务相关,由财务参与或配合;管理制度中财务是重要的方面,但有些业务与财务联系不密切;4)内控侧重层级式管理,一本内控手册管到底,下级单位不需要再制定自己的内控制度,只需严格执行内控手册,只用回答“有效执行、未有效执行和未发生”三个问题,而管理制度下级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和补充,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管理制度;5)内控评价重点在通过对内控五要素的检查、分析进行风险评估和缺陷认定,整体评估企业管理现状和控制能力,管理制度有考核体系,但没有评价体系,考核是对单个问题、单个事项的考核,没有整体的管理评价。
2.2内控制度与“三重一大”的关系
“三重一大”指由石油工程企业党委会、党政联席会、总经理办公会集体研究决定的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及大额度资金运作事项。内控制度与“三重一大”的异同点比较如下。2.2.1相同点1)内控中关于集体决策权限的范围与“三重一大”基本相同,尤其在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方面比较一致;2)在重大和重要问题上都强调集体研究和集体决定。2.2.2不同点1)内控业务范围要宽,非重大重要项目也是内控关注和规范的内容;2)内控中关于重大重要问题的规定,只规定由最高权力机构(如股东大会)批准或企业办公会审定或审议,即只规定了决策的形式,没有规定具体的决策程序。
2.3内控与风险的关系
风险是指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潜在事项,按照风险造成的后果可分为纯粹风险(只带来损失)和机会风险(损失和盈利的可能性并存),按照管理对象可分为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内控与风险的关系是:内部控制研究的是纯粹风险,即对可能带来的损失进行分析、评估、应对。内部控制主要是对能预见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以及制定防范措施,难以预见的风险具有突发性,内控不能全面覆盖。风险评估主要是在识别的基础上,采取定性或定量方法对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评定,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前提。石油工程企业的内控制度中专门配有风险清单,内控业务流程中每个控制点都对应一个风险编号,风险编号来源于风险清单,在内控手册中,内控与风险是一一对应的,即控制点是针对潜在的、特定的风险而设置的,目的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
2.4内控与预算的关系
预算是通过预算目标确定、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分析与考核等活动,合理分配企业资源、组织和协调生产经营活动,完成既定经营目标的管理行为。预算由业务预算、资本预算、筹资预算和财务预算组成。内控与预算的异同点比较如下。2.4.1相同点1)目的都是实现石油工程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2)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措施,内控流程中的诸多控制点都要求进行预算编制、分解、执行、考核;3)预算组成内容与内控管理范畴存在重叠。2.4.2不同点1)预算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管理,可以量化、可以比较、可以考核,而内部控制更多强调程序和权限、业务与流程,很难量化和比较,考核主要通过缺陷识别、检查和评估手段;2)预算更多体现为数量、价格和金额等数额式关系,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价值运动的高度概括,预算表现载体主要是预算报表、预算分析报告和预算绩效考核报告等,而内控较少涉及数额式关系,表现载体是在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载体相对分散,没有单独的集中报表、分析报告等进行反映。
3内控执行中常见的问题分析
3.1内控认识不到位
1)对内控的认识经常视为是日常管理活动之外的一项独立性的工作,内控与管理往往割裂开来,没有将内控融合到日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2)对内控的重视不够,内控工作没有摆到日常管理工作的主界面上去,处理业务很少能想到去查查内控怎么规定的,内控是怎么流程,因为重视不够所以执行起来不主动。3)对内控存在抵触,认为内控是约束和限制管理行为的,不想被约束,核心问题是对内控片面理解为授权问题,内控除了授权控制,还有多种控制方式,授权不是内控的唯一内容。
3.2执行过程中存在有选择性地执行的问题
如对自己有利的积极执行,不利的被动执行;抱怨节点流程多,审批环节多,经常想变通或逾越流程;有的企业签字前不熟悉情况,不认真把关审核,权与责存在不匹配运行;事前不申报不审批,事后遇到问题时要求通融或相互让步解决;事前不请示不汇报,遇到节点“卡住”则埋怨业务部门或经办人员不作为,或者抱怨管理部门不替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3.3存在突破内控管理的“分散”倾向
主要表现有:缺少大局和整体意识,总强调本单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能正确理解公司各项决策和政策的改革调整意义,总以个别现象、个体样本、个人利益去挑企业政策的“毛病”,缺少自觉维护企业制度的主动性和严肃性;违背统一的费用政策、费用范围和费用标准,擅自扩大费用开支范围,擅自制定标准,造成诸多矛盾,影响队伍稳定和结构调整;市场管理制度执行不够,未批先施工、应招标而未招标、服务商质量监控、服务商退出机制等存在一定不足;管理工作中,石油工程企业机关部门的内控程序意识较强,但所属单位普遍存在程序和权限意识不到位的情况,该请示的没请示,该汇报的没汇报,该提到企业层面审批的没审批,业务决定权应该在企业而实际所属单位自行决定。
3.4内控执行中审核环节力度不够
对石油工程企业所属单位的各级管理者而言,多数业务只有审核权,没有审批权,审核权在企业来说是最高权限,但往往审核环节执行不到位,应研究未研究,应过问未过问,应审核未审核,注意力放在签字上,没有重视业务的必要性、业务的真实性、费用的经济性、流程的合规性等问题,管理责任实际上在弱化。有些所属单位只强调签字权,不强调审核责任,没有认识到签字只是形式,审核和控制才是根本。审核签字环节存在认识模糊,在权利人没有转授权前,无权限人员不可以代为签字,实际工作中存在交叉签字、替代签字的现象。
4深化执行内控制度的思路与措施
4.1领导重视是关键
内控制度首先规范的是管理行为和管理权限,企业领导作为实施管理行为和拥有管理权限的管理者,既是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又是内控制度的带头人,可以说内控制度是企业管理层工程,内控制度能否贯彻落实,核心在企业领导的重视和遵从。石油工程企业的各级管理者可以不熟悉具体业务流程的程序、控制点、控制文件等,但需要熟悉内控的目标、原则、要求和标准,需要提高对内控的重视程度和尊重意识。具体业务处理过程中及时提醒经办人员按内控要求去做,遇到内控流程长、审批环节多的情况时坚持定力,稳住心神,支持经办人员积极执行内控规定,树立整体意识、遵从意识、受控意识、程序意识和权限意识。
4.2部门推动是基础
内控流程都划定了企业的职能部门,业务流程的每项控制点都界定了责任部门、经办人员,责任部门负有推行内控的主体责任。实际工作中责任部门首先要学习和熟悉内控的具体规定,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制定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在业务范围内统一流程、模板、文件格式等,指导所属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程序衔接与工作履行。其次,要带头执行内控制度,责任部门职责范围内的业务严格按照内控规定执行,带好头,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再次,对执行中出现的问题,责任部门要及时发现,尽快纠正,告知所属单位规范准确的操作办法、程序及如何申请或报批。通过责任部门的推动、监督,保障内控制度的贯彻实施。
4.3日常融合是途径
内控不是独立于日常管理活动之外的,而是体现在具体的管理活动和业务处理中的,内控的执行过程实际是具体业务处理的过程。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理解内控规定,按照内控控制点的规范去做,基本上可以保证执行了内控。要将内控的执行贯穿和融化于日常业务处理过程中,在业务处理过程和管理活动中直接体现和反映内控执行情况,避免内控与管理两条腿走路,避免为迎接检查而突击整改。做好日常融合,一是扎实做好内控培训,面向企业管理层和员工开展持续有效的内控培训,宣贯内控理念和内控流程,将内控制度以形象化、节点化的语言展现出来,形成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培育内控文化。二是企业业务人员要做好细致的基础工作,设计符合内控规定的模板、报表、报告或表单,作为日常工作运行的基本规范,所有业务处理均按规范运行,保证业务执行内控的实时性和属地化。三是加强信息化系统建设,将内控流程整合进企业的各类管理信息系统中,按照内控制度设计节点、权限及流程关系,以固定的不可逆的信息系统推动内控制度的自觉执行。
4.4经常检查是保障
企业除常规的内控穿行测试外,责任部门要加强日常工作中的检查和监督,通过检查发现问题,改正问题,树立内控的保障作用,推动内控执行。内控检查可以与企业的其他检查合并进行,也可单独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考核是十分需要的。企业内部开展内控自查是必备动作,同时为增强内控管理的科学性,企业还可以聘请中介机构对内控流程设计、贯彻、运行情况进行专题识别和诊断,通过第三方协助检查,进一步发现内控管理存在的缺陷或问题,加强整改规范,实现内控制度高水平运行。
4.5有效奖惩是手段
2015年12月11日,新修订的《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财政部 国家档案局令第79号)正式公布。为方便各单位更好地理解、贯彻和实施,本刊从第二期开始连续四期刊登国家档案局经科司蔡盈芳同志的文章,就《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进行全方位解读,本期对《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保管期限的修订内容进行解读。
向单位档案管理机构移交时间更加灵活
原《办法》要求会计年度终了后,会计档案可暂由会计机构保管一年,一年后应当移交本单位档案机构统一保管。实际工作中,很多单位会计机构的需要应对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以及业务主管部门、审计部门、税务部门等的检查,通常近三年的会计凭证、账簿、报表需要随时查阅。为此,新《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当年形成的会计档案,在会计年度终了后,可由会计机构临时保管一年后移交单位档案管理机构保管。因工作需要确需推迟移交的,应当经单位档案管理机构同意。会计机构临时保管会计档案最多不超过三年。”
明确会计档案出境要求
对于会计档案能否携带出境,原《办法》规定“我国境内所有单位的会计档案不得携带出境”。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档案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国家档案局令第5号)规定档案出境实行分级审批制度。据此,新《办法》第二十四将其修改为“单位的会计档案及其复制件需要携带、寄运或者传输至境外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十九条:“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级档案严禁出境。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二级档案需要出境的,必须经国家档案局审查批准。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三级档案、各级国家档案馆馆藏的一、二、三级档案以外的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和属于集体所有、个人所有以及其他不属于国家所有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档案及其复制件,各级国家档案馆以及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需要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海关凭批准文件查验放行。”
会计档案出境根据其等级不同由不同级别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会计档案需要携带、运输或者邮寄出境的,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审查批准。有关办理方法可参见各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页有关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方法。
《关于加强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相关保密和档案管理工作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境外上市公司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和其他物品的,应当依法报有审批权限的主管部门批准,并报同级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是否属于国家秘密不明确或者有争议的,应当报有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确定。”第四条规定“在境外发行证券与上市过程中,境外上市公司向有关证券公司、证券服务机构和境外监管机构提供或者公开披露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的档案的,应当依法报国家档案局批准。”
对单位间会计档案交接的修改
会计档案的移交有可能发生在以下两种情况中:
第一种情况是因单位分立、合并等变动而引起的档案移交。新《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分立后原单位存续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由分立后的存续方统一保管,其他方可以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后原单位解散的,其会计档案应当经各方协商后由其中一方代管或按照国家档案管理的有关规定处置,各方可以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单位分立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并按照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上述要求中“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和“单位分立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业务相关方保存”均会发生会计档案交接。
第二种情况是单位业务移交而引起的移交。新《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单位因业务移交其他单位办理所涉及的会计档案,应当由原单位保管,承接业务单位可以查阅、复制与其业务相关的会计档案。对其中未结清的会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凭证,应当单独抽出由承接业务单位保存,并按照规定办理交接手续。”第二十三条规定“建设单位在项目建设期间形成的会计档案,需要移交给建设项目接受单位的,应当在k理竣工财务决算后及时移交,并按照规定办理交接手续。”上述业务移交和建设项目移交也会发生会计档案交接。
对于上述发生会计档案交接,根据新《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纸质会计档案的交接,“移交会计档案的单位,应当编制会计档案移交清册,列明应当移交的会计档案名称、卷号、册数、起止年度、档案编号、应保管期限和已保管期限等内容。交接会计档案时,交接双方应当按照会计档案移交清册所列内容逐项交接,并由交接双方的单位有关负责人负责监督。交接完毕后,交接双方经办人和监督人应当在会计档案移交清册上签名或盖章。”会计档案交接文据的格式可参照《档案交接文据格式》(GB/T 13968-1992)中第三条和第四条相关内容执行;新《办法》对会计档案交接最大的修改是电子会计档案的交接,电子会计档案的交接的有关要求解读请参照《中国档案》2016年第3期《修订内容要点解读(之二)》
对违反《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处罚的修改
原《办法》并没有对违返其管理规定进行处罚的条款,给会计档案管理责任追究带来了困难,不利于规范会计档案的管理。对原《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过程中,不少单位提出需要增加罚责的意见。为此,新《办法》增加了第二十七条,规定“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等法律法规处理处罚。”尽管新《办法》并没有对违反有关规定如何处罚作出具体的规定,但由于违返新《办法》均属档案违法违纪,可依据以下法律法规进行处罚。一是依据《刑法》第三百二十九条 “抢夺、窃取国家所有的档案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违反档案法的规定,擅自出卖、转让国家所有的档案,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规定。二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的规定;三是依据监察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印发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国家档案局令第30号)中有关规定;四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四十二条、第四十四条规定。
其他修改内容
一是完善会计档案利用的有关要求。原《办法》规定,“各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不得借出”。实际工作中,在业务主管部门的检查、国家审计部门的审计中或者司法工作中,会计档案会被借出。因此新《管理办法》规定,“单位保存的会计档案一般不得对外借出。确因工作需要且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必须借出的,应当严格按照规定办理相关手续。”
二是对不具备设立档案机构或配备档案工作人员条件的单位做出了特别规定。针对小微企业等不具备设立档案机构或配备档案工作人员条件的单位以及依法应当建账的个体工商户,新《办法》规定“其会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鉴定销毁等参照本办法执行。”(第二十八条)。此外,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外包发展迅速,很多小微企业委托中介机构记账,因此,新《办法》明确了记账中涉及的会计档案管理问题,规定“单位委托中介机构记账的,应当在签订的书面委托合同中,明确会计档案的管理要求及相应责任。”
三是对委托记账机构的档案管理责任明确了要求。新《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委托人委托记账机构记账,应当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订立书面委托合同。委托合同除应具备法律规定的基本条款外,应当明确下列内容:(1)双方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完整性各自应当承担的责任;(2)会计资料传递程序和签收手续;(3)编制和提供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4)会计档案的保管要求及相应的责任;(5)终止委托合同应当办理的会计业务交接事宜。记账机构接受委托对单位的会计档案进行管理的,应当遵照《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记账机构如满足新《办法》第八条、第九条规定条件的,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管理委托人的电子会计档案。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执行力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8020801
1 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是个大系统,一套合理完善的管理制度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无形动力。企业在建设管理制度体系时,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在的行业特点以及行业内的规则,要综合考虑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能源管理、技术管理等多方面的要求来建设管理制度,以便企业处理各项业务时有理有据,保证企业的经营、技术和生产等各个环节都处于受控状态,实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概括的说,企业管理制度的内容应根据自身实际包括:经营企划管理制度的内容、行政管理制度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内容、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采购物流管理制度的内容、生产现场管理制度的内容、技术管理制度的内容、项目管理制度的内容、安全环保管理制度的内容、能源管理制度的内容、审计与内控管理制度的内容等。
2 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管理制度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实际性原则,即建设企业管理制度时应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不能凭主观意向随便制定。
(2)合法性原则,即企业管理制度应遵守国家宪法和法律。
(3)系统性原则。企业管理制度要覆盖完整,从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包括人、机、料、法、环、测,以及人、财、物等环节来建设企业管理制度。
(4)协调性原则。企业内各部门在建设管理制度时应相互协调,内容上要相互兼容、协调、统一,避免重复和交叉,从而发挥企业管理制度的整体功能,获得最好效益。
(5)阶层性原则。主要指企业管理制度是管理者层与员工层意愿的双重结合。
3 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在制度管理建设方面虽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管理制度不系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系统的制度体系,存在制度缺位现象,使得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无法可依,管理出现空白;企业内部各部门在制定管理制度时,本位主义严重,各自规划,只考虑本部门利益,不考虑各部门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性和系统性,各项制度之间职能界定不清晰,相互交叉,导致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现象。
(2)管理制度不稳定,主要表现为:日常工作中针对临时性或特例问题而修改正式实施的管理制度;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运行周期短,修改频繁,不稳定的管理制度使得员工无所适从。
(3)管理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没有就管理制度自身的内容和相应格式要求等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对于管理制度制定或修订过程缺乏统一、有效的管控流程,造成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管控流程的规范性差。
(4)管理制度的执行力不够,主要表现为:企业内部从上到下缺乏足够的执行力,制度形同虚设,上层管理者往往采用“长官式”的管理方式处理工作中的问题,总是“特事特办”,实质是管理者说了算;普通员工对制度的掌握度不够,工作中按习惯办事、有章不循;或者,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可操作性差,原则性、粗线条多,定量、定具体标准少,无法执行。
4 管理制度的管控流程要规范
管理制度从起草到颁布实施要有完善的管控流程,并且企业内部要设立专门的制度主管部门对企业管理制度建设进行统一归口管理。
管理制度管控流程具体是指如下,制度起草人员在制定制度之前需向制度主管部门提出立项申请,只有通过立项申请的管理制度才可以进入制度的编制环节,制度编制完成后;制度主管部门组织企业内相关部门进行制度的评审,起草人员根据评审意见修改制度内容,为强化管理制度的审核机制,起草人员要携带修改定稿的管理制度到相关业务部门会签,会签完成后报制度主管部门进行制度格式和内容的最后审核,审核通过后报总经理批准,批准后的制度方可、培训、实施。
制度主管部门要根据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情况,设定管理制度的编号,每项管理制度要有唯一的编号。
5 管理制度要有统一的格式
为了管理制度内容和格式的规范性,避免不同管理制度间格式不统一的现象,企业可参照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标准规定的要求,同时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编写细则,细则中要对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内容和格式进行统一要求,并编制统一的管理制度模板。
管理制度内容主要包括职责权限、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等要素。职责权限指管理事项中各部门的职能分工与权力,管理制度一般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分工,规定出主责部门、协作部门及其相互关系,确保各部门职责界定清晰。管理内容和要求要以业务事项为主线,明确过程中各项工作由谁负责、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到什么程度。能量化的尽量量化,不能量化的要明确质量、时间或成本的具体要求,只有明确具体要求,才能方便制度的执行。禁止同一内容在两个不同制度中重复描述,若需引用,必须写明引用文件的具体名称和编号。检查与考核主要指制度制定部门要定期对制度内容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以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增强制度执行的实效性。
管理制度格式统一主要指对制度文本的封面样式、字体、字号、段落、表格等格式提出的统一的要求。
6 如何提升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企业仅具备完善规范的整套管理制度而不执行,那么再完美的制度也只能是空谈,管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1)管理制度的内容要合理。只有职责权限界定清晰、管理内容与要求合理的管理制度才具备可执行性,这就要求制度起草人员既要熟悉企业内部相关的业务分工,充分掌握本专业的业务流程及管理内容与要求,又要站在客观公正的角度上才能制定出合理的管理制度。
(2)管理制度要有稳定性。一成不变的制度不一定是合适的制度,但经常改动的制度一定是不合适的制度。企业可根据生产经营的实际需要,对制度进行适时更新,但是,朝令夕改的管制制度将令员工无所适从。因此,企业要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来完善管理制度,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合理化,只有具有稳定性的管理制度才能发挥其规范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
(3)制度的宣贯学习要到位。员工只有了解制度才能执行制度,员工对制度内容的理解和认同是关系到制度执行与否、执行好坏的关键。企业要以各种形式持续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学习力度,员工只有熟悉掌握与自身工作相关的管理制度,才能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按制度办事。
(4)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做执行管理制度的楷模。管理者作为企业的决策层,在管理工作中更要严格按管理制度办事,如果管理者将个人意志凌驾于制度之上,视制度为儿戏,无形之中则会破坏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影响管理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执行力。因此,管理者要将制度执行放在首位,能够自觉遵守制度,且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在企业内形成上行下效、人人按制度办事的氛围。
(5)监督检查要到位。无数经验表明,监督检查到位才能执行到位,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可以保证制度的有效执行。企业要根据管理制度内容的要求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活动,检查工作要切入实际、有深度,避免形式大于实质的检查,发现问题要找出责任人,并将制度的监督检查情况与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考评挂钩,以强化监督检查,确实起到典正法度、保证企业正常运转的功效。
7 结束语
管理制度建设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因此,企业应该按照自身实际对现有制度不断进行完善,使之在实践中逐步趋于科学合理,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为实现企业总体目标、发展战略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罗前.国企制度体系如何有效落实的探索与思考[J].大众科技,2005,(5):141142.
1、有利于实现企业管理的战略目标
企业在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方方面面的经营和管理目标。健全而合理的内部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大幅提升企业的管理沟通效果,将企业长远战略发展方针政策溶于管理制度中,使得内部信息传达和沟通准确顺畅;而且还可以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有所偏差的经营问题予以向上反馈,有助于管理层及时调整及时改进,从而实现企业系统目标。
2、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完善而健全的制度建设过程可以有效保护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的切身利益,有效弥补管理上的不足和漏洞,从而杜绝贪污寻租的现象发生。企业的管理制度稳定而健全并且地位在领导职权之上,这样的科学而规范的管理形式使得员工在心理上有所保障,职工的业务行为和操作只要是在企业的管理制度范围之内的,就可以不必按照领导的喜好而行事,便于员工发挥自身主动性,从而拥有工作职权。对于经营管理者而言,可以按照管理制度来行使职权,从而有利于形成自我约束,相互监督的行为处事方式,避免个人主义和官本位现象的出现,有利于营造平等友好的工作氛围。
3、有利于形成良好企业文化
当一个企业的经营规模和管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开始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过程一定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也是基础管理规范。拥有现代化的管理规范制度体系,企业在流程执行过程中可以提升员工的业务素质,从而营造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塑造出高效而有绩效的企业管理形式,从而提升社会评价和口碑。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企业得以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企业管理制度应具有合法性、可行性、严肃性和先进性,为满足“四性”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原则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来阐述企业管理制度体系,深入分析各项管理制度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功能作用,从而从根本上揭示了作用于企业管理效率的要素和内涵。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业务流程的长短和效率决定了各个部门的运行效率。将企业的管理活动按照业务的开展进行设计,以流程为导向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从而满足了系统性流程管理的原则和思想。
2、以人为本原则
在企业的组成成分中,最重要关键也是最具有可变性的就是员工。但是企业管理是否能取得成功、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功能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可见只有在各个业务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能力,企业才能够取得经营目标。3、稳定性与匹配性相结合原则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对于不利消极因素总是要进行不断否定的过程,保留和发扬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吸收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从而适应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这就从客观上需要遵循和按照稳定性和适应性相匹配的原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宏观对策
做好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从宏观上来说需要关注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1、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科学性
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包括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单项制度,它们共同组成了有机整体,这就需要各个单项制度之间彼此关联相互支撑,既在各自业务范围内发挥有效作用,有所侧重,同时也要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只有在科学性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得各个管理制度合理配合,自然衔接从而发挥制度的整体协同作用,保证管理制度的积极性和合理性得以发挥。
2、增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实用性
在企业制度方面,每个企业各有千秋,由于制度本身所具有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因此在内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除了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行业属性之外,还要求制度和企业的长远发展相契合,只有符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是最合适的。如果企业不顾客观情况而照搬其他成熟管理制度生吞活剥,轻则会使企业正常的作用无法发挥,重则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投入。
3、提高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可操作性
现代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决定了如下特点:问题要尽量简化,形式不宜繁琐,体系建设不宜复杂。相应的管理制度应当是详略得当,简化有效。根据企业不同的实际情况,对于当前急需执行的任务,优先发展的制度予以制定并执行,同时随着企业的业务需要和制度需求的认识加深,再根据重要性对原有的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从而逐步有步骤地建设完整完善的管理制度。循序渐进的流程和完善的体系建立过程可能会起到更加明显的效果。
4、确保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时效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不断推进,现代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相应地,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也要发生相应变化,这就使得原有的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产生了滞后性、不适应。因此,企业在制度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与时俱进的提升和改善。与时俱进就要求管理制度建设和企业组织建设相结合,管理制度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动而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只有在不断地变化中进行完善,才能够从性质上实现企业人员、制度和职能的相互搭配从而提升企业的管理竞争力。
5、保持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先进性
美国宏观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增长利润的来源。企业要对于瞬息万变的市场进行适应,就需要进行持续创新和学习,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有所创新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想要得到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目前,国内企业还处于快速发展期,同时也碰到了良好的机遇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以开拓创新和勇于发展的进取精神,落实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发展,从而全面综合的提升企业形象和潜力,以迎接新任务,适应新变化。
四、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微观流程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制定有一定的程序,它直接影响到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劣,进而影响到企业管理活动的成效,整个企业的存亡兴衰。因此,在进行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时一般要遵循以下流程。
1、进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调查研究
制定和计划企业管理制度,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安排企业中涉及制度建设的部门和管理人员、专职人员对于现状进行充分的调研。在结合国家大形势及方针政策路线的基础上,学习其他优秀先进企业的管理制度经验上,进行分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管理制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2、管理制度的起草拟写
在进行了前期调研的基础之上,就要进行制度的起草阶段。起草阶段的工作可以根据各个部门具体工作进行,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在进行资料草拟阶段,可以多准备些相关的资料以便开展后续工作时有大量的资料进行整合。管理制度的规章内容是由标题、发文时间和正文三部分组成。其中主要的标题内容通过事项和文体进行组合。发文时间写在标题下面(也可以写在正文之后),有时还要写上经什么会议通过。正文一般有三种写法:
(1)条目式。即整个规定从头到尾部都以条目的形式反映。一般前一、二条写制订本制度的原因、目的、依据等,中间写具体内容,末尾几条写实施说明,如适用范围、执行日期、解释权、与原有关制度的关系等。
(2)总则、分则、附则式。其中总则要写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原则;分则要写明该制度的具体内容;附则要写明该制度的生效时间、适用范围、解释权等。
(3)前言、主语、结语式。其中前言写制定制度的目的、依据、原由;主体部分写规定的具体内容,一般分条写,可以列若干个小标题,小标题下用序码排列条目内容;结语部分写实施说明、执行日期、解释权等。一般来说,内容比较简单的用前言、主体、结语式;内容比较复杂的用条目式;内容复杂、层次较多的用总则、分则、附则式。不论采用哪种形式,一般都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即总则或前言或条目式的前一、二条,都是说明制定该制度的依据、目的、意义或适用范围(也有的把适用范围放在最后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分则或主体或条目式的中间部分,这部分是制度的核心内容,要写的周密、准确,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第三部分,即附则或结语或条目式的最后一、二条,都是写该制度的实施说明,如执行日期、解释权等。
3、管理制度的讨论审议
草稿写成以后,应进行讨论审议。讨论审议应在拟稿人员中间和有关职能部门及基层单位中进行。并报请有关部门会签和专家领导审定。讨论审议是制定制度、完善制度的重要环节。对制定的管理制度应进行充分讨论,集思广益,查漏补缺,精益求精。讨论审议可先在拟稿人员中间进行,在草稿初具规模后,再组织有关部门、单位一道进行会签、修改,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最后经企业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对于涉及企业整体利益或职工切身利益的管理制度,如工资、住房、医疗、职工教育等,需提请有关会议审议通过。
4、管理制度的试行修订
关键词: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制度;创新;措施
石油企业文化是石油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推动企业发展的一种文化管理模式。它是企业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一种软实力,是企业潜在的生机与灵魂。随着“文化强企”呼声的渐高,强化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成为当下石油工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石油企业必须透析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功能作用,并知晓文化建设存在问题,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开辟蹊径。
一、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功能作用
企业文化建设是石油企业的生命之本,其对于石油企业发展具有以下功能作用:一是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和员工思想价值观起到导向功能,它能引导企业经营管理沿着正确的发展轨道进行,并对企业员工的个人思想和价值起到导向规范作用,促进员工个人发展。二是约束功能。企业文化潜移默化地对员工的思想和起到约束功能,使员工摆脱社会恶俗趣味影响,提升自控能力。三是凝聚与激励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能提升企业向心力与凝聚力,同时也能鼓舞与激励员工摒除万难,直达成功,为企业发展再创佳绩。四是品牌功能。企业文化建设有利于企业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形成品牌效应,提升石油企业市场竞争力。
二、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企业管理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淡薄
在当下石油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员工思想较以前有了一些变化,如爱岗敬业意识不再强烈,懒散意识慢慢滋生等。从企业方面来讲,主要是因为石油企业管理部门没有正确处理好生产经营与文化建设的关系,文化建设意识相对淡薄。毋庸置疑,由于企业重视度不够,文化建设工作人员未能完全发挥效用,例如宣传工作效率有待提升,工作实施制度不健全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改善。
(二)文化建设内容与方式稍有落后
文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文化建设能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优化创新。但就目前来看,石油企业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着文化建设内容与方式稍有落后的问题。从内容上来,教育内容在与时俱进方面有所欠缺,如很多内容难免枯燥,实用性逐渐削弱,故应基于当下石油企业员工的发展需求进行革新。从方式上来看,文化建设工作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建设,但就目前来看,略显落后,新意不足,员工的工作的积极主动性没有被完全调动起来。
(三)文化建设中人才与制度需进一步完善
在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中,人才缺乏、制度不完善逐渐成为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首先,企业文化建设需要一批强有力的人才建设队伍作支撑,而目前很多是由企业文化建设人才不能满足文化建设,素质有待加强。其次,企业文化建设需要有一定的制度推动文化建设发展,如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激励制度等等,这些制度能对领导者与员工起到一定的约束与激励作用,同时这也是强化企业文化建设,构建和谐、良好企业文化的绝佳途径,各石油企业要在此方面下功夫,真正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三、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措施
(一)以石油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制度创新
石油企业的管理制度主要是由企业组织、企业管理制度、企业岗位职责、企业管理规范等一系列内容组成,而企业管理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企业管理制度创新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特色一定程度上在企业管理中反映出来,优良的企业文化能有效促使管理制度的与时俱进、优化更新。企业要首先要强化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加大资金与人才支撑。其次,企业要与时俱进,更新文化建设内容。注重内容的时代性与实用性。最后,运用多样化的建设方式激发员工兴趣,如多媒体信息技术方式。
(二)创新石油企业管理制度强化文化建设
毋庸置疑,在石油企业日常管理过程中市场弥漫着文化气息,而在企业管理制度的运用与实施过程中,企业文化理念也逐步提升。因此,借助石油企业管理制度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很有必要。首先,管理者在管理制度实施与创新中,应注重引导员工进行顺利正确的价值观,还要积极培养优秀人才,发挥榜样作用推进文化建设。其次,石油企业应强化岗位培训制度。促进管理者与普通员工的友好沟通,在此过程不仅为员工个体发展提供契机,同时也使企业文化深入人心。最后,设立激励制度。鼓励员工积极配合管理,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三)将文化建设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去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制度创新具有密切联系,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将文化建设渗透于企业日常管理中去,并使其扎根于管理制度中。诚然,强化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规范企业管理、推行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而石油企业内部管理与交流过程时刻渗透企业文化理念与企业经营理念。在新形势下,石油企业可开展一些企业日常生活、日常管理相关的文化活动推动文化建设。如可通过开展多姿文体活动、建设绿色石油小区等实现该目标。
综上所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品牌功能等多种功能作用,石油企业领导者应充分意识到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透析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以文化建设推动管理制度创新、管理制度创新促进文化发展、将文化建设渗透企业日常管理中等途径实现文化建设与企业管理的结合,使二者互相促进、相互借鉴,共同提升,推动石油企业长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茜淋. 石油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摘要:企业的持续发展有赖于规范性运作,而想要保证规范的企业管理制度,就必须要科学合理地对其进行建设,并明确其在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中的重要性。管理制度在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管理的基础,是维护企业内部秩序的核心,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条件,是企业规范管理的依据。如果不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制度建设,就会导致企业各个部门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团结起来共同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具体地说,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主要是指对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进行评估、立项、起草、颁布、实施、修订的过程,决定着企业发展的成败。
关键词: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现状;措施
一、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概念与职能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概念
广义的管理制度包括产权制度、组织制度、规章制度,由此构成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其包括现代企业经营思想、发展战略、决策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约束机制、组织架构、管理标准及企业文化等。狭义的管理制度通常就是“规章制度”,由企业内部制定,包括管理标准、公司章程、部门制度、员工守则等,用于规范企业的人事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技术、业务流程等活动。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职能
企业管理制度存在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具有系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特点,是全体人员共同遵守的规定和准则的总称,其根本职能是为了满足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必须以环境或条件为基础,一方面是内容标准化,不能违背企业管理任何对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是过程规范化,包括全体员工的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只有这样,所有工作人员、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操作都可以实现规范化,否则就会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中。
二、企业管理制度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赖以存在的体制基础,在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过程中起着核心纽带和基础作用,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企业要想求得生存和发展,不仅要有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更重要的是企业的整体运行以及内部各级组织机构的活动,都要在制度的框架中实施,从最高领导层到从事一般生产活动的普通员工,其行为都不能突破企业管理制度的各种规则和约束,要以企业管理制度为准绳规范员工行为,企业管理制度就是规范员工行为的准则。
三、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原则
企业的管理制度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而服务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确保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首先管理制度要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在建设制度之前要对企业的内外部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和生产经营规律特点,进行相关的制度建设使其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实际需求。其次管理制度必须是合法、合规的,企业管理者要在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管理制度的建设。此外企业管理制度应当是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企业的管理者要在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环节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管理制度建设。企业管理制度中既要体现对经营管理活动的定性要求也要体现定量要求,为后续的执行和考核提供准确的依据。最后管理制度是面向所有的企业员工的,因此管理制度中的相关规定需要清晰明了,方便企业员工了解掌握和遵照执行。
四、我国企业制度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各项制度间的关联性
在企业对制度进行建立的过程中,很多企业虽然建立了制度,但是制度建设过程较为复杂,制度与制度之间缺乏关联性。毫无疑问,条条框框太多会限制企业的发展,导致制度在执行的过程中受到阻碍,不具备较强的可行性。除此之外,在现实情况中还有很多企业的制度不符合实际情况,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相关人员没能够对现实情况进行详细地调查,仅仅是借鉴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制度,不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也不符合企业所属行业的具体特征,当制度与生产出现脱节的情况时,就会导致制度建设成为一种形式主义,根本无法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过程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严谨性。
企业在制度建设中由于制度起草或审核把关不严,会导致个别制度前后条款自相矛盾,反映出制度内容的不严谨,给制度的执行造成困难,给企业的管理造成漏洞。制度起草部门在起草过程中大量套用同行业或其他相关业务企业的类似制度,与企业实际管理脱节、治理结构不符,导致管理制度的适用性欠缺,与工作实际脱节,无法起到指导生产经营工作的作用。制度管理部门在制度过程中审查审核不严谨、不完善,缺少必要的审核、评价、的程序,最后导致制度效力不够达不到管理制度的标准。以制度管理要求规范时不被认可,会给企业治理造成一定影响。
(三)企业对风险防范的差异性
企业在经济业务活动中,风险的影响因素不可避免。经济的发展不仅为其带来了机遇,同时还加重了风险因素对企业管理的影响。从目前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情况进行分析,部分企业存在了严重的风险防范机制漏洞,各部门成员未能意识到风险问题对于自身经济活动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了对风险的评估效果不足的问题。在风险防范机制缺失的情况下进行经济活动,不仅会对企业的经济情况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企业的未来发展也会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无法及时对风险问题进行应对、处理和防范。
(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可靠性
为有效实施内部管理经营,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在经济基础稳定情况下,保证公司管理层与决策人员了解公司现状,完成企业实现决定目标,把那个对外界公开公司内部财务管理能力遵循法律法规具有可靠性,加强人员管理的严谨意识。在实施企业管理内部制度建设的同时,首要工作便是防止会计工作的信息准确性,控制工作信息出现失真性,由此可看出现今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在保证企业能在市场环境中运行完好的状态下,实现企业定下的战略和经营目标。
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建设的对策
(一)健全完善企业制度体系
企业想要更好地建设制度体系,就必须要了解现实情况才能够完善制度体系。企业制度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修改才能具备合理性。除此之外,企业处于不断发展和运行的状态,所以企业的具体制度也会经历从适应到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相关人员需要对企业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地管理,保证管理的合理性。管理的合理性体现在对企业制度全方位的管理方面。对外部环境的管理包括明确国家出台政策的情况、了解法律法规的情况、理解行业发展特点、发展前景等等。再从内部管理的角度来看,无论是企业自身存在着的特点还是企业对战略的选择、对企业文化的选择都需要包括在其中。由于制度建设涉及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管理层次,所以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就必须要着眼于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进行处理。
(二)优化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
根据部分企业内部存在的严重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分析,阻碍了企业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对企业的运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分析整理,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强调法人的作用以及监督权,对企业的组织架构进行优化,在保证企业能够正常进行运营的同时,体现法人以及监督权的主体地位,为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奠定基础,保证日常工作的开展。另外法人还需要对治理结构进行改善,实现权责分明制度。例如制度的完善,能够避免部门超越权限开展业务现象的发生,保证其能够在正常的管理模式下进行工作,确保权力的稳定。通过改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可加强上下级沟通,避免权力与职位不对等的情况产生。
(三)加强重视提高执行自觉性
企业管理者要认识到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对管理制度建设要高度重视,关注管理制度建设成果,保证管理制度的时效性和全面性。严格要求具体制度的完善和修订,掌握有效在用管理制度整体动态。加强管理制度的宣贯和培训,在条件许可前提下,可以开设讲座、培训班等。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内部专题会、网络宣传、宣传手册等多种形式使广大熟悉制度内容,掌握制度实质,牢固树立按章办事的理念,增强按章办事的自觉性。管理者和制度制定部门要带头执行制度,将制度管理要求和规范落实到日常管理和业务当中。可以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不执行制度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对尽职尽责按章办事的给予表扬和奖励,从而不断提高管理制度执行的自觉性。
(四)坚持科学合理的制度建设
首先是坚持合规性建设管理制度。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公司管理制度的要求,不得与法律法规及公司制度相违背;要紧密结合企业管理实际,体现管理制度的可行性、操作性、实用性及合规性。在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保持严谨认真的态度,不得产生敷衍了事的心理,确保企业管理制度的质量性。在制度建设完善及修订时,要保持全局观念,系统化的考虑问题,保障管理制度的可操作性性。其次是管理制度建设要在分析现状,充分讨论分析存在的不足及缺项,按照程序开展梳理、修订、评审及,才能确保制度的严谨性、合规性及适用性。再次是树立管理制度的权威性。管理制度是经过严格程序、严谨思想、严肃修订的用于构建企业运行机制的根本,在其适用范围内具有强制约束力,一旦形成,不得随意修改和违犯; 所有生产经营运转、工作落实均需按此制度办理,否则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同时,这种权威性是相对的,当现行制度不符合变化了的实际情况时,又需要及时修订。
(五)提高管理制度可操作性
内部管理制度的文本应当是简单准确的,使企业员工可以快速明白制度所要表达的内容。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内容要注意不可过杂,根据企业的规模确定体系的细致程度,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内部制度体系可以较为简化。针对企业的主要业务以及与企业经济效益直接相关的活动,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应当作为重点,一些经营生产中涉及较少的部分可以较为简略。管理者在构建内部管理制度体系时,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先将较为紧急的制度内容确定出来,后续再进行不断的完善。伴随着企业的发展,内部管理制度内容也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和更新,确保其适用性和可操作性。
(六)明确划分员工工作职责
职责工作分工控制通常解释为:对不同员工所分属不同职业进行分离控制工作,若发生某人主要责任工作出现错误行为与舞弊行为,并且可能通过职位便捷性掩盖这一事实的职务,通常情况下称为不相容职务。不相容职务的主要工作职责便是对业务展开经办工作,授权批准并实施监督与检查工作。在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实施工作中,不相容职务可以大概率的避免发生工作舞弊行为。对不相容职业实施分离工作是展开内部管理控制的主要措施,基于此类原因,许多企业在进行设立与建设管理制度时,应该在第一时间划分员工之间的工作职责。企业总体运行的职责需要分段划分清楚,在做到不留死角的同时,还要做到分配责任后人员之间不产生冲突,在员工充分理解自己的权职范围后,了解自己的工作要求有哪些,使员工在工作时所涉及到的职务不产生交叉行为,在制度中明确授权单位与工作人员的工作权限与职责,两者之间不允许跨越权限工作。并且应在公司管理中制定奖惩规定,在员工完成工作后加强检查考核力度,保证工作质量与效果。
六、结论
总的来讲,实现企业内控制度,需要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条件进行体制和制度的完善,规范的制度能够促使企业内外环境的稳定,同时能够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稳定性,促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张洁.企业内控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分析[J].全国流通经济,2019(20).
[2]宋雪寒.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9).
纵观本地学校的制度建设情况大致是,学校要么照搬别的学校的相关制度,要么硬套上级文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制度的刚性与学校的人文管理难以把握,结果造成重建的制度不是针对本校在实施新课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制度的内容空泛不具体,制度的条文模棱两可。我校的制度也是如此。制度的程序繁杂不清,制度不配套,不能互相衔接,制度过多过细,极不便于实际工作的操作,也无法形成整体,发挥综合效应。时间久了,这样的教学管理制度慢慢地被师生们束之高阁,成为一纸空文;或者学校的管理人员疲于奔命,整天忙于日常的统计和检查之中而无暇思考学校的长远发展,失去了重建教学管理制度应有的意义。
以上学校制度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确实是急需专家或教育主管部门帮助和解决的问题。
学校在教学管理制度重建过程中应该努力遵守以下原则:
一、理念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做到理念与实践相结合,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校长对新课程理念、教学管理制度与新课程实施的关系、教学管理制度与学校发展的意义以及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的认识。例如:大家都知道,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设计只是一个“蓝图”,并不是最终的方案,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进行调整。但有些学校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时把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赋予了相应的分值。在课后评课时,有些教师会因为在课堂上及时解决新生成的问题,减少了教学的某个环节而受到领导的批评或得到较低的评价。理念与实践相结合需要校长在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这个问题上有民主的意识、反思的勇气和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第一线实施新课程情况的作风。
二、统筹和协调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发挥整体功能,需要统筹和协调。首先,教学制度的重建不仅要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同人事制度改革、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学制改革、考试升学制度改革等相关联,与学校办学传统、所面临的社区政治经济背景相适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众多的制度因之相互缠绕、交织在一起,要使它们相互支撑、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就必须整体设计,进行系统性的变革。仅做微观教学层面的变革,有效果,但不会那么显著。其次,教学管理制度重建因为其制度内容和管理重点发生了变化,需要改变原来的教学管理模式,对大家已经熟悉的教学管理体制(形式)进行改革,这需要学校领导具有相当的大局观,系统考虑行政管理各部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考虑新的行政管理形式是否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适应。
教学管理制度是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整体发展服务的。从横向来说,它是教学思想、课程计划、教学常规、教学行政、质量监控和教育科研等方面的内容的有机结合;从纵向来说,它关系到上级教育主管、教科研指导部门、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的衔接、执行和配合的问题。这就要求学校在重建时要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通过预测新课程实施可能带来的新问题以及新问题带来的对管理的需求,根据课改的理念或者上级的指导,针对本校的实际做好重建的计划,从整体出发,抓住重点,先急后缓,分步骤实施重建工作。
三、执行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新课程的实施,会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情况和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具有发展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制度的内容以及制度的落实模式需要创新,教学管理制度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发展。
同时,为了与新课程实施相适应,保障新课程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要继承传统、勇于创新,创造性地将新课程的理念与现有教学管理制度相结合,促进学校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激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重建教学管理制度要避免近视行为,要关注学校的长远利益,立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新课程的“新”,促进个性化发展。
四、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关键词:石油企业 制度 管理
所谓制度是指企业按照规定程序印发的具有长期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包括公司经营目标与战略,公司的管理组织以及各业务职能领域活动的规定。制度标准化就是以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基础,按照科学的制度类别、层级和类型标准,运用标准化制度模板构建的涵盖公司全部业务领域的制度
钻井公司传统的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格式不统一,比较多样化,经常出现以通知的形式制定制度;二是没有专业的制度审核部门,且对审核内容不清晰,造成制度中管理职能交叉;三是制度管理不够规范,对已停用制度不能及时废止,造成新旧制度脱节,管理上存在盲点或多重管理。
钻井公司管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业务面比较广,涉及技术、安全、设备、人员、经营、市场、合同、车辆、法律、财务等等,容易产生管理漏洞;二是一线职工人数较多,是公司管理的主要执行者,而一线人员的能力水平差异较大,容易造成公司管理执行不到位。
通过分析钻井公司传统制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钻井公司管理的特点,我们不难得出,制度标准化对于钻井公司管理是非常迫切的一项工作。
一、标准化制度具有规范性,只有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才能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
一个具体的专业性的管理制度一般是由一些与此专业或职能方面的规范性的标准、流程或程序、规则性的控制、检查、奖惩等因素组合而成的。标准化制度包含了制度的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实施程序、管理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关系等,其中属于规范性的因素有:管理制度中的编制目的、编制依据、适用范围、管理制度的构成等;属于规则性的因素有:构成管理制度实施过程的环节、管理制度实施的具体程序、控制管理制度实现或达成期望目标的方法及程序;形成管理制度的过程,完善或修订管理制度的过程,管理制度生效的时间、与其他管理制度之间的关系。这一系列规范都有利于制度执行者在查阅制度时更清晰的了解到作为制度执行者应该做哪些工作,做到什么程度,更有利于制度的落实。
标准化制度的规范性能够发挥管理作用的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
1.编制的制度是规范的,符合钻井公司管理科学原理和钻井公司行为涉及到的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或规则;
2.实施标准化制度全过程是规范的,而且是全员的整体职务行为或工作程序;
只有这样,钻井公司管理制度体系的整体运作才有可能是规范的,否则将导致管理制度的实施结果呈现不规范的状态。
二、标准化制度具有统一性,统一性是制度标准化的基础
制度的统一性是指所有制度都应该执行一致的格式,无论是制度的基本信息,还是制度内容安排。钻井公司标准化制度在制度基本信息中涵盖了制度名称、印发文号、主办部门、会签部门、生效日期、废止制度、制定依据、适用范围、约束对象、涉及制度等内容,在制度内容安排上也做了统一要求,围绕“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分别阐述制度的管理对象、职责分工、管理流程以及监督检查程序,统一的制度格式设计简明,要求清晰,执行效率也相对较高。
标准化制度的统一性能够发挥管理作用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统一的制度模板为制度制定部门提供方便,便于制度制定,同时有利于制度审核部门对制度进行审核。
2.统一的制度格式对制度执行中各层级、各部门的职责划分比较清楚,便于各部门、各单位推行制度运行。
3.统一的制度格式,制度执行单位能够清晰地掌握该负责的工作节点,尤其是对于生产工作比较集中的基层单位。
综上所述,标准化制度管理在钻井公司的推广应用,能够适应钻井公司的管理特点,满足钻井公司的管理需求,且从根本上理清了钻井公司各部门和各层级的管理职能,有效促进钻井公司制度管理水平提升,提高钻井公司制度执行力,为钻井公司实现各项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性又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这一项工作的开展需要许多高校部门和人员共同的参与,这就需要有一定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来对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引导。但是长期以来,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一直令人不容乐观,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的关系把握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两者的分离,使得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存在诸多弊端。但是纵观这些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不足,但是目前的研究仅停留在问题表面,而未曾触及到问题的根本,这样的研究形势也给新的探讨留下了充足的研究空间。笔者认为对管理制度与管理方法之间关系的研究应该在回归根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新颖的研究角度,这样才能把握住问题的关键,而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因此笔者的这一研究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入手,即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基本内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及其影响。
一、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基本内容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从整体上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一种约束,并且还指明了管理工作的大体运营方向。因此,管理制度必然涉及到各种因素,这样其基本内容必然是丰富的、复杂的。但是从总体上看,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四个部分,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一)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教学活动能否有效进行,因此高校主管部门必须定期进行巡查[1]。这项工作的开展最初是一种临时性的,但是随着高校的发展、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增多,逐渐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管理制度。在很多学校的规章制度上都有主管部门定期对教学楼管理工作定期巡查的制度,一般来说巡查主要是对管理效果的好坏、管理相关规定的执行以及管理人员的到岗情况进行有效的检查和监督,并且对于各部门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是整个管理制度的核心基础,只有这项制度存在,其他各项制度才能有效地执行,且管理制度的规范性和权威性才能够得到保持。
(二)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涉及到各个方面。例如公共安全、教学设备维护、卫生清洁工作,这就需要高校的保卫处、总务处、教务处、后勤处共同参与[2]。在高校的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管理工作的制度,这一制度中规定各部门应该派出本部门的工作人员进驻教学楼履行各自划分的管理职责,并且有义务、有责任配合其他部门共同开展教学楼管理工作。在出现管理事故时,各个部门应该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实际调查。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是高校基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复杂性而制定的,这项制度确立以后教学楼管理工作就得到了有效的划分,各部门在自己划分的领域内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这样不但能够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还能够保证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质量。
(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
高校教学楼是高校主要教学活动开展的场所,因此正常工作期间都会有大量的师生聚集在这里[3],这样教学楼的各种安全就需要得到保障。因此在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就有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这一制度规定各个部门必须对划分到自己工作范围的安全事项进行有效的保障。后勤部门应该保障消防安全、走廊通道畅通以防范事故发生[4],保卫处应该保障公共安全。应该说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是基于高校教学楼事故多发的现实而制定的,制定这项制度的目的在于保障在校师生的人生安全。
(四)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中有一项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这项制度规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开展中责任应该明确、应该细分,只有这样责任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制度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是为了出现事故以后,相关部门能够进行及时的问责。可以说这一制度的确立是从根本上使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整体处于规范的约束中,任何部门和个人都会严格地按照规定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
二、高校教学楼管理方法基本内容
所谓的管理方法是指实施具体管理工作的方法和思路,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教学楼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一)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
在以前高校的很多管理工作中都实行责任部门制的管理方法,这样往往造成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为了解决这种弊端,教学楼管理工作中实行个人责任制的方法,也就是在每一项管理工作完成后,完成者都要在登记处的责任人一栏签上自己的名字。从实际情况来看,参与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每个部门都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也确实发挥了应有的效果。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每个参与管理工作的人员都能尽心尽力,都能积极地去对待管理工作,并且一旦出现了事故相关部门能够进行有效的事故追责[5]。
(二)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确实需要各部门共同参与,但是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相互监督,这种方法的实行确实是基于共同参与管理制度而产生的。毕竟各部门是否能够各尽其责需要一定的监督,但是这种监督仅仅依靠主管部门的巡查是远远不够的。例如物业部门的清洁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维持的工作,而主管部门的巡查是间隔性的,这就需要其他部门对其清洁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监督,这样才能长期把持。
(三)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
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的核心目的在于为高校教学服务、为高校师生服务,因此管理效果如何应该听取师生的意见。因此,在教学楼管理工作的实际开展中,很多高校都采取了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也就说如果校内师生对教学楼管理中的哪些地方不满意可以进行有效的意见反馈[6],督促各部门进行改正,从一定角度来说,这样才能够全面保障全方位的安全。
三、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的影响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详细介绍,我们对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管理制度在于为管理工作指明大体方向和提供明确的规范与依据,而管理方法在于为管理工作的具体落实提供一些实践操作的思路和思维。根据这些,我们就不难确定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管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一)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
应该说管理方法的运行应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应该考虑是否符合高校的相关管理规定、是否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了负面的影响。通过这些方面验证可以依靠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来实现,也就是说只要管理方法从根本上符合管理制度的相关规定就能够保证其符合高校的有关管理以及不给高校其他方面的工作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都来源于管理制度。
(二)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
管理方法是对具有管理工作的开展而构思的,因此管理方法的制定往往具有一定的时期局限性[7]。因为管理工作形势和需求在不断变化,那么旧的管理方法就有可能不适应新的形势,这就需要对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修正。如何进行有效的修正,这就修正充分参考管理制度来完成。因为毕竟管理制度是从大方向上对管理工作进行约束的,无论管理工作形势如何变化,管理工作的大体方向是不会改变的,这就说明管理制度是一种长久性的依据。因此,管理制度就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管理工作形势。另外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是一项多个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应该说不同的部门有着不同的管理方法,而这些管理方法之间产生冲突是在所难免的。遇到冲突时如何进行调节,各自的管理方法如何进行修正。这依旧要充分参考管理制度,因为各个部门管理工作的开展都是在管理制度约束下运行的,有效维护管理制度的才是核心的目的。
(三)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管理方法能够在管理工作中起到应有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管理方法的合理性,另一方面取决于管理人对于管理方法的有效执行。也就是说即便是管理方法设计再合理,如果没有得到管理人的有效执行,那么依然起不到任何的效果。因此,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存在着张力。而管理制度恰恰能够对管理方法和管理人之间的张力进行有效的调整。当管理方法存在缺陷的时候,管理制度通过相关的修正使管理方法适应管理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管理人存在失误时,管理制度会通过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使管理人配合管理方法的合理作用发挥。
四、结语
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是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有效开展所依据的规范,这些制度是为了协调所有参与部门共同开展工作的一些依据。因此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包含了丰富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高校主管部门定期巡查制度、高校多部门联合参与制度、全方位安全保障制度、工作责任有效落实制度。应该说这些管理制度从大体上决定了高校教学楼管理工作运行的大体方向,但是具体管理工作还主要依靠有效的管理方法来进行实施,这些管理方法主要包含了四个方面,个人责任制的管理方法、各部门相互监督的方法、师生意见有效反馈的管理方法。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介绍,我们不难发现高校教学楼管理制度对管理方法产生的影响,这些影响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管理制度为管理方法的运行提供了合理的依据、管理制度能够对管理方法进行一定的修正、理制度能够有效调整管理方法与管理人之间的张力。
参考文献:
[1]徐惠娟.浅谈信息管理在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应用[A].《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智能城市与信息化建设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III[C].《智能城市》杂志社、美中期刊学术交流协会:,2016:1.
[2]高文田.高校物业服务标准化创新发展之路[A].中国标准化协会.标准化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第十三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2016:9.
[3]曹永旺.结合我校实际,浅谈高校物业管理[A]..机遇与挑战——北京高校后勤物业管理研究论文集[C].:,2003:4.
[4]窦书霞.高校安全危机与危机管理[A].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20.
[5]陈伟.从公共安全管理的角度思考我国高校保卫学的学科定位[A].北京高教保卫学会.北京高教保卫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高教保卫学会:,2005:2.
[6]李竟雄.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培养研究[A].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中青年学者论坛三等奖论文集[C].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