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养老护理员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养老护理员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养老护理员培训

第1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06-0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和人口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及其老龄人口健康照料问题已成为21世纪我国及世界共同面临的民生问题,这不仅为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对养老护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养老护理队伍是养老服务行业中从事老年人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的最大群体[1]。然而,目前老年护理队伍建设面临着持证率低、培训内容陈旧、培训覆盖面窄等问题,政府和养老机构应分析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需求,制定相关措施加强培训。本文就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综述如下:

1.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培训现状

1.1养老机构护理员持证率低 2000年国家《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了从事技术复杂以及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90个职业的人员(含养老护理员),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2]。但由于国家有关养老护理就业准入的规定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地方相关部门对养老护理从业人员的培训教育重视不够,大量未取得护士执业资格及国家养老护理员职业资格的人员从事老年护理工作。据统计,全国现有约100万养护人员,其中95%以上没有执业证书,普遍缺乏专业护理知识[3]。调查显示,北京、上海等市持证率为57.4%,其中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持证率仅为43.5%。广州市养老护理员持证率更低,仅为12%。天津市141家民办养老机构中甚至有52.7%的养老护理员连简单培训都没有进行,养老护理员5成无证在岗[4]。

1.2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内容陈旧 培训内容多为生活照料知识、老人安全知识及常见老人疾病的简单护理知识,而老人心理护理及康复、急救知识培训极少,难以满足老人对护理服务的特殊需要。而培训后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过程中,护理员认为仍然难以完全胜任养老院的照护工作。专业知识的缺乏不仅不能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服务,甚至由于缺乏护理专业知识,可能导致差错事故的发生。

1.3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覆盖面小 目前全国、省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基地主要侧重于养老护理员晋级培训,包括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由于每个级别的晋升条件中都有年限的限制,即对于养老护理员个体而言要经过3-4年才有晋升培训的机会,当然各市、县民政机构也组织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但缺乏系统性、持续性和评价性,相对于养老护理员队伍规范化建设的需求,培训覆盖面小,培训时间短[5]。

2.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培训对策

2.1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员职业培训重要性的认识 养老行业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对高素质服务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同的老年群体,有不同的养老需求,但我国护理业发展与国际标准水平相比远远不相适应。目前,大部分养老护理人员是直接从社会招聘过来的下岗或农村务工人员,以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为主;而养老服务应当是综合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领域,养老护理员除了需要具备必要的医学、康复和护理知识与技术外,对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语言沟通、交往礼仪、社会组织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针对培训对象的特点及行业需求状况,以满足岗位任职需求为目标,以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确定整体课程目标,在形式上采用项目组合的方式,每个项目中分为不同的专题,按照项目、专题进行教学[6]。

2.2分析养老机构护理员培训需求 据调查[7],养老护理人员最希望受到的培训内容为老年人常见疾病基础护理知识,其次是心理护理知识、生活照料知识、康复知识、安全及紧急救护知识。因此养老院的护理员必须掌握一定的疾病护理知识,来满足患病老人的疾病护理需求。

2.3实施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分层次培训 养老机构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对养老护理员进行培训。所谓分层培训是指按照不同年龄、等级、能力进行划分的培训教育方式。可充分利用护龄长短或职称、文化等级等属性将护理员进行分批分层次培训。

2.4发挥地方高校护理专业优势和作用 探索适合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培训方法和内容 建设养老护理人才队伍,利用医学院校丰富的护理教学资源和优秀的护生资源,护理专业可发挥积极作用。

3.小结

老年人群是弱势群体,老年人群中约70%以上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疾病,自理能力低,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因此,政府和养老机构要重视护理员的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建立学习型的养老机构,根据老年护理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科学、合理地制定培训计划,建立一支由护理专家、高学历护士及处于职业生涯成熟期的护士组成的师资队伍,对处于职业起点及低学历或无学历的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

参考文献:

[1]庄梅宝,孙小娅,向敏.养老机构护理员面临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康学,2012,24(19):2430-2431.

[2]冯金娥,杨丽黎,叶志弘,等.美国护理专业化发展回顾及对我国护理发展的启示[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6):502-504.

[3]Hanson CM,Hamric AB.Reflecting on the continuing evolution of advance practice nursing[J].Nursing Outlook,2003,51(5):203-211.

[4]李兵,张恺悌,王海涛,等.关于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社会建设,2011(1):66-68.

[5]白利民,白婧文.江苏省养老机构护理员专业水平现状调查.护理研究,2011,25(8):2090-2091.

[6]李玲,耿杰,梁文兰.养老护理员职业培训的教学研究与设计.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35):4311-4312.

第2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南昌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凌丽(1990―),女,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险。(江西南昌 330000)

据南昌市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南昌市总人口为504.26万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88945人,占总人口的7.71%[1],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随着年龄增大,老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部分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养老机构中养老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影响老人生活质量,为保证老年人一定的生活水平,使其安享晚年,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护理员队伍,愈发迫切。本研究旨在了解南昌市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为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养老护理人才提供参考。在相关政府部门和养老机构的大力支持及配合下,本研究2015年2月至2015年3月对南昌市221名B老护理员进行问卷调查,现调查报告如下。

一、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南昌市养老机构(包括养老院、敬老院、福利院、老年公寓等)的养老护理员为调查对象,其中公办养老机构4所,民营养老机构6所。

(二)方法

1.研究工具

自行设计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包括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单位性质等5个问题)、培训需求与满意度(包括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程度、接受培训的必要性、经历及满意度)、职业待遇与职业规划(包括月平均收入、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及购买保险、从事养老护理与不愿做护理员的原因、家人对护理工作的态度与是否会换工作)三部分。

2.调查方法

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对221名养老护理员进行现场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前向调查对象说明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及填写方法,由被调查者自主完成问卷填写,若被调查者由于文化程度低等因素不能自主完成时,则由调查员采用“一问一答”式代为填写。调查结束后问卷当场收回,由调查员核对。共发放问卷240份,收回有效问卷221份,有效回收率为92.1%。

3.统计学方法

利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与统计,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

二、调查的结果

(一)养老护理员基本情况

据调查显示,在被调查者中,养老护理员多为已婚中年女性,文化程度偏低,大部分服务于公立养老院。其中,男性27人(12.2%),女性194人(87.8%);年龄在36-55岁157人(71.0%),21-35岁40人(18.1%),56岁以上17人(7.7%),20岁以下7人(3.2%);已婚208人(94.1%),未婚13人(5.9%);文化程度是小学及以下107人(48.4%),初中68人(30.8%),高中或中专23人(10.4%),大专及以上23人(10.4%);所在工作单位是公立养老机构127(57.5%),民营养老机构80人(36.2%),养老服务公司10人(4.5%),个人2人(0.9%),其他2人(0.9%)

(二)养老护理员培训经历及满意度

数据显示,大多数护理员对相关的护理知识技能并不熟悉,有的甚至从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但是渴望接受专业培训,多数护理员能够接受培训费用由单位支出,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是能学到护理知识技能,护理员对于培训的满意度也较高。在所调查的护理员中,180人(81.4%)对所照顾的老人的情况很了解,不太了解35人(15.8%),不了解也不想了解6人(2.7%),对护理工作略知理论、工作熟练的有100人(45.2%),既懂理论又能实践66人(29.9%),不懂理论、比较熟练的30人(13.6%),照顾老人不需要理论的25人(11.3%);觉得有必要接受专业培训的145人(65.6%),很有必要的62人(28.1%),没有必要的14人(6.3%);比较渴望通过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的84人(38.0%),无所谓有68人(30.8%),渴望通过培训提高工作技能的67人(30.3%),不希望的2人(0.9%);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有125人(56.6%),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有96人(43.4%);培训的费用支出由单位出的有130人(58.8%),免费学习73人(33.0%),单位和个人分担15人(6.8%),由个人出3人(1.4%);护理员对专业培训的评价是比较满意的有141人(63.8%),十分满意39人(17.6%),不太满意36人(16.3%),不满意5人(2.3%);对培训满意的原因是能学到为老人服务的技能有91人(41.2%),能学到养老护理知识77人(34.8%),能提高竞争力和工资待遇53人(24.0%);对培训不满意的原因认为是时间较短的有110人(49.8%),费用过高46人(20.8%),影响挣钱41人(18.6%),作用不大24人(10.9%)。

(三)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待遇及职业规划

多数养老护理员收入水平低,还存在部分单位没有与其签订劳动合同,为其购买保险的现象,虽然多数家庭比较支持家人从事护理工作,但是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劳动强度大使得多数人不愿从事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员面临着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的风险。据调查显示,养老护理员月平均收入1501-2500元126人(57.0%),501-1500元49人(22.2%),2501-3500元43人(19.5%),3501-4500元2人(0.9%),500元以下1人(0.5%),每人平均收入不到2000元;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护理员有190人(86.0%),24人(10.9%)没有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还有7人(3.2%)不知道是否与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认为购买保险很有必要的有162人(73.3%),有点必要的有30人(13.6%),觉得无所谓24人(10.9%),觉得没必要的有5人(2.3%);单位为其购买的保险以养老保险最多,有140人(63.3%),其次是医疗保险84人(38.0%),工伤保险63人(28.5%),失业保险18人(8.1%),生育保险9人(4.1%),没有买保险的护理员有60人(27.1%),对单位是否为其购买保险不知道的有21人(9.5%);对于从事护理工作的原因,103人(46.6%)的原因是收入比较稳定,其次是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65人(29.4%),原因是为老人服务很开心的只有37人(16.7%),想在城市工作的有22人(10.0%),而为了学到老年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有12人(5.4%),得到好评与尊重6人(2.7%);家人对护理员工作的支持一般的有120人(54.3%),比较支持48人(21.7%),态度是非常支持的有33人(14.9%),不支持其工作的有20人(9.0%);181人(81.9%)认为工资待遇低是很多人不愿做护理员的主要原因,其次认为是社会地位低的有157人(71.0%),认为原因是劳动强度大的有86人(38.9%),风险责任大61人(27.6%),职业无前途30人(13.6%),技能要求高19人(8.6%);如果有机会做其他工作,护理员会转行的有80人(36.2%),不会转行的只有39人(17.6%),然而有102人(46.2%)持不好说的态度,转行要视情况而定。

三、讨论

(一)问题分析

1.专业知识欠缺,培训经历少、时间短

护理员以女性为主,大部分为“4050大嫂”,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有限。在调查的对象中,对护理工作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只有29.9%,大部分人对不太懂相关理论和熟练程度不高,专业知识欠缺。90%的人觉得有必要接受专业培训,大部分人培训意愿较强,而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的人只有56.6%,还有43.4%的人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技能培训。针对培训费用支出,58.8%的由单位出。80%的人对专业培训的评价还算满意,满意原因主要是能学到为老人服务的技能、能学到养老护理知识,而对培训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时间较短。总体来说,培训效果明显,同时,因不具备充足的培训条件,如时间、资金不足等,且大部分是短期培训,培训效果有限,只有很少的护理员有过培训经历。护理工作需要有耐心、爱心、细心的人来做,大批中年女性因学历程度较低,也未掌握专业技能,尤其是照顾高龄失能老人欠缺专业技能。

2.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留不住人才

B老护理员的工作整体工资水平不高,还有部分护理员并没有与工作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虽然工作单位为63.3%的护理员购买了养老保险,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不知道是否购买了保险甚至是没有保险,社会保障不到位。大部分从事护理工作的原因是收入比较稳定、暂时没有更好的工作,只是为了缓一时之需,一半的家人对其护理工作持一般的支持态度,还有9.0%的家人不支持其工作。很多人不愿做护理员的主要原因是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其次是劳动强度大、风险责任大,46.2%的护理员存在转行的可能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还有很多人看不起甚至歧视此护理员,认为其做的是伺候人的下人工作,使得护理员陷入社会地位低下的境地,护理员工资待遇很低,更留不住人才,进而使得护理员队伍的建设更是难上加难。总体来讲,养老护理员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不高,人才流动大,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养老护理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二)对策

1.关注护理员精神健康

养老护理工作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护理员不仅面临工作强度大的问题,而且还面临各种工作和精神上的压力。护理员普遍工作时间长,没有太多的休假和休闲娱乐时间,政府及养老机构需要对其实施一定补偿性措施。建立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晋升制度,对优秀护理员进行职位提升,使其得到一定的工作成就感。实施护理员节日轮休的制度,并发放一定的日常生活用品或津贴予以慰问。开展心理咨询和休闲娱乐活动,对护理员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心理压力,丰富精神生活。同时养老机构领导要多与护理员谈心,关心其工作、生活、生理和心理健康,缓解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压力,尽量解决护理员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无后顾之忧专心投身到养老护理事业中去。

2.推进养老护理员专业化建设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离不开一支专业的护理队伍,因此政府要补齐护理人员培训短板,对护理员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育与培训。一是各护理院校可以增设老年护理方向的专业,开展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教育等多层次老年护理教育,完善老年护理人才体系。[2]可效法培养师范生的做法,出台针对护理专业学生的优惠政策;二是持有资格证书者在上岗前要接受培训,规定一定的培训学习时长,并且针对所照护的老人的情况要进行定期的针对性培训,使护理员掌握照顾不同自理能力老人的技能;三是监督护理员的工作,对违背养老行业职业道德与规范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惩处,对轻者进行批评教育,对重者将其逐出行业。四是对护理员进行定期免费培训,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专业化的养老护理员供求不足,要加强养老护理员的队伍建设,建立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3.提高养老护理员的职业荣誉感

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养老服务需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政府、社会及个人都需要转变对护理员的看法,重建社会价值观。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倡导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营造尊敬老人、尊敬养老护理员的社会氛围,逐渐消除职业贵贱的观念,转变人们对护理员职业地位低下的偏见。政府要宣传表彰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养老护理员,从而让人们了解到护理工作是一份高尚神圣的职业,提高人们对护理员工作的认可度,也增强护理员及其养老机构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进而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4.建立工作激励机制

职业待遇较低,社会地位低等各种原因导致养老机构难招人、留不住人,为改变这种现状,要切实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待遇,建立工作激励机制。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护理政策,结合经济发展状况设立老年护理专项资金,同时要建立老年护理队伍资质、岗位认证标准,保障养老护理员的权益,提高其社会地位,改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高素质人员投身于养老护理事业。③政府定期评选先进养老机构,养老机构评选优秀护理员,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例如给予护理员一定的补贴和加班费用。要使养老护理员的工资收入适当高于最低工资标准,而经过认证的养老护理员的薪酬要更高一些,在收养老人失能失智等级划分标准的基础上,按不同等级标准为养老护理员发放相应数量的职业津贴。养老机构要与符合条件的护理员签订劳动合同,按法律规定为护理员购买相应的保险,让护理员无后顾之忧。

[参考文献]

[1]南昌市统计局.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EB/OL].http://.

[2]曹晓燕,加强城市独居老人护理队伍建设问题思考――以上海为例[J].理论导刊,2015,(9).

第3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国外;护理;管理;经验

养老护理是指从事老年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的一种新型的职业。养老护理员是指对老年人生活进行照料、护理的服务人员。他们直接为老年人提供着生活护理、照料陪护等,是养老服务工作中一支基础而关键的力量。

目前,我国社区机构养老护理员供给现状不容乐观,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并总结出其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第一,在社区中,护理人员主要来自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年龄大多在40多岁或50多岁。在“量”方面严重缺乏,而且多数是女性。

第二,相对于其他雇佣人员,养老护理员更可能具有较低的学历。我国养老护理员的文化水平不高,学习和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足,对专业技术和服务的学习缺乏兴趣与热情。

第三,工资待遇低且工作劳累辛苦,福利待遇差,收入和付出严重不成比例,矛盾突出。养老护理员的社会认可度低,社会地位低,荣誉感弱

而目前的国外养老护理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养老护理员行业发展更为迅速,笔者在此文中简述了三个国家的护理员发展现状以及借鉴意义。

一、发展现状及意义

(一)德国

目前,德国已形成了多元化的养老护理体系。2013年底,德国养老机构总数25775所,其中养老护理机构13030所,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50%;在养老护理机构中,私立5349所,约占41%,教会及慈善机构7063所,约占54%,国立618所,约占4.7%。目前,德国从事居家上门的服务机构有12746所,其中,私立8140所,约占63.8%,教会及慈善机构4422所,约占34.7%,国立184所,约占1.4% 。2013年,德国有护理从业人员1005524人,约占总人口的0.12%,其中养老护理机构685447人,占护理从业人员的68.2%,居家上门服务机构320077人,占31.8% 。目前,德国护理行业从业人数高达100多万人

德国也有各种老人互助的项目,社区义工也会定期上门。比如年轻时参加“储蓄时间”义工项目,老了就可免费享受义工服务。

(二)日本

在日本,护理员也叫介护福祉士,日本的护理已经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而中国并没有。并且日本的护理体系健全,职能分明,日本医院都有明确的护理目标和管理宗旨,护理标准收费体系为护理管理提供了保障,并且在临床护理工作人员中中,24-35岁青壮年是占绝大多数的。

(三)英国

英国的护理员也叫护理助手,与中国不同的是,他们平均每星期只工作37.5小时,英国护理管理体制是完全独立的,护理业务和行政管理由护理人员自己管理,护理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建立健全相应的组织管理委员会进行质量控制。

二、借鉴经验

(一)德国

1、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加快培养护理人才队伍。2015年3月国际合作中心与德国国际合作机构就中德养老护理培训项目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德双方选择了三个项目试点城市,承德市、自贡市和贵阳市。

2、提高政府引导及管理的有效性,相关政府部门应加大养老护理服务和培训的扶持力度;加快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增强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投入。建议各级政府拨专款对护理员给予培训专项补贴,对养老护理员实行免费培训,提高人们参加养老护理服务培训的积极性。通过培训和考核相关从业人员并颁发“养老护理水平证书”等方式,让这个职业展现出应有的职业优势,推进我国养老护理员的职业化与专业化。

3、提高护理人员的地位和待遇,按现在的物价水平,如果护理员的月实际收入能达到3000元以上,将会吸引更多有志于养老事业的人员长期从事护理员工作。

4、建议尽快开设法定护理保险,推广“个人服务时间存储”制度。建议我国选择试点城市借鉴和推广德国模式,出台符合中国实际的养老护理保险改革方案。

(二)日本

1、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养老护理员。借鉴日本经验,我们应建立和完善老年护理人才培养体系,在普通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独立的老年护理专业,培养中专、大专、本科甚至硕士等不同层次的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加强在岗职业培训。

2、培养“尊老爱老,关爱他人”的服务理念。

3、培养有效的沟通交流能力,护理人员与之沟通时要态度诚恳,语言亲切。

(三)英国

1、丰富护理内涵,目前我国养老机构有养老院、疗养院、敬老院等,很多养老机构并不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也没有配套的疾病护理,只提供长期生活照顾。

2、借鉴NVQ制度,促进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分层培训体系的建立。根据护理人员不同的年龄、职称、工作能力、生活习惯等进行分层培训管理。

3、完善养老护理员的福利与奖惩制度,养老机构或者民政局也可以开展服务满意度调查,技能竞赛等奖惩制度,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也间接提高他们的社会荣誉感。

4、完善规章制度,确保持证上岗比例,目前我国很多养老机构还存在无证上岗现象,持证上岗能使老年人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公共事务学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波谈我国养老护理员的生存现状,《新华养老》2015年9月

[2] 钱晓云,社会工作价值观视角下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0月

[3] 邓淑英,我国养老护理员供给现状研究综述

[4] 告诉你德国真实的养老护理情况,中国护士网,2014年3月

[5] 德国养老护理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6] 吴杰,日本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对上海的启示[J]探索带2014年24期

[7] 日本养老护理机构准入及借鉴意义,中国社会报,2013年

第4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一、重点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供给体系

我国目前基本建成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无论是出于主观意愿还是客观情况,依托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一直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在人口老龄化压力最大的日本,也是如此。日本厚生劳动省老健局所做的全国老年服务需求调研显示,无论是老年人本人还是其家属,希望在家接受服务的比例都最多,分别占70%和76%,希望入住养老服务设施和医疗机构的比例不足一成①。在我国,根据规划,社区居家养老需要满足97%左右的老年人在餐饮、物品采购、日托服务、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日常护理、休闲娱乐、心理疏导、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方面的需要,基本涵盖了老年人生活服务业的大部分内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尤其吸纳了大量中小型企业的参与,比如,北京有数万家加盟服务商通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平台提供服务,社区内的小型托老所也是供不应求;广西柳州市社会服务中心吸收了300多家服务商加盟,为两个城区的老人每年提供2万人次的服务。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支持建立以企业和机构为主体、社区为纽带、满足老年人各种服务需求的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上,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调动各类社会资源,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积极组织和串连起社区范围内的公办、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志愿慈善类、为老服务型社会组织,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驻地内的学校、小型托老所等机构以及家政服务公司、餐饮机构等各类服务性企业等一批为老年人服务的部门和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就近、方便、实惠、快捷的养老服务。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的信息化建设。引入企业和机构,开发和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在各地市普遍推广为老服务一键通或老年热线等为老服务信息平台,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物品代购、服务缴费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

二是通过扶持政策措施,培育和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加盟。通过网络平台,聚集和培育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上门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定制服务。各地市以区县为单位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摸清城乡社区老年人的重点需求,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扶持覆盖和辐射若干社区的中小型服务企业,兴办或运营老年供餐、日间照料、心理咨询、老年活动中心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规范化、个性化服务。养老服务需求量大的社区,由街道、乡镇为中小型服务企业提供联系运营场地、租金优惠等扶持。

三是创新运行机制,提升农村社区居家养老质量。我国中西部地区农业人口居多,大多属于劳动力净流出地,农村留守老人多,所以农村地区养老服务发展是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在满足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前提下,支持乡镇五保供养机构改善设施条件并向社会开放,增强护理功能,提高运营效益,使之成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鼓励农村探索自助式、互助式养老服务机制,依托行政村、较大自然村,充分利用农家大院等,建设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活动站等互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将之纳入村级综合服务设施的统一建设。加大财政对农村专业化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向农村社区定时输送专业的护理服务培训和指导、心理疏导和咨询等服务,加大政府对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互养老服务设施的专业运营管理岗位的购买力度。

四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加大财政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并保证持续、稳定、逐年递增,通过向特殊困难老人及失能、半失能老人发放养老服务券等形式引导消费习惯、促进市场竞争。推广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大型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和家政服务企业购买服务,实现养老服务体系内资源互通,满足社区居家老人急需的居家送餐、上门护理、心理疏导等需求,活跃和丰富居家养老服务市场。

二、大力发展医养结合的专业护理机构

2013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有2300万,到2025年每年将增长100万人;2013年,失能老人3750万人,每年约增加150万人,慢性病老人和空巢老人持续增多,2013年均突破1亿人。高龄老人高血压、心脏病、骨科病、支气管炎、中风及脑血管疾病高发,且病后康复过程较长,对于高龄空巢的患病老年人、尤其是长期患病导致半失能、失能的老年人而言,最具有刚性需求的服务就是老年护理服务。护理服务是介乎于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之间的服务类型。《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从发展医疗服务的角度,提倡发展护理服务,提出“各地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此外,还专门从“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的角度整节论述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根据相关调查显示,二级医院床位周转率低,占床现象频发。这说明二级医院作为医疗机构的床位利用率不高,可以实现转型。

大力发展专业护理服务,应积极探索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并重点做好几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推进存量医疗资源向养老护理领域转型。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支撑。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在人口居住密集、医疗资源过盛的城市地区,推进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整合发展,一般不批准新增医疗资源,适时适量地将闲置或低效运转的医院转型成为老年护理院,或者将部分医院床位调整为养老护理床位,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出台相应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管理团队和医护人员向养老护理机构流动,强化临床护理岗位责任管理,完善质量评价机制,加强培训考核,提高护理质量,建立稳定护理人员队伍的长效机制。

二是加快推进医疗服务和养老服务的相互配合。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老年人享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健康档案、健康管理、一般性体检和健康指导等服务,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做好老年慢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简化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的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在养老服务中的协作机制。鼓励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

三是鼓励养老服务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加大对专业护理型养老机构的政策优惠力度。新办养老机构申请要提供医疗设施配套情况证明,鼓励养老机构获取医疗服务资质。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的设立及管理,按照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对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内部设置的已取得执业许可证的医疗机构,如申请医疗保险定点,在符合同等条件情况下给予优先审批。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以及民办养老机构内设的医疗机构聘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在科研立项、继续教育、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与公立医疗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同等的待遇。

三、大力发展老年护理专业人员和管理人员培训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一直存在着人才瓶颈,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和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均严重不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提出,到2020年,“全国机构养老、居家社区生活照料和护理等服务岗位将达到1000万个”,到2015年末,我国共需要培训养老护理员100多万人。但目前,我国持证养老护理员仅数万人,以现有的培训设施和能力,全国每年培训和鉴定人数仅几千人,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求。对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和团队的培训更是极为缺乏。为此,鼓励各地大力发展各种档次的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专业教学、实地培训和职业鉴定等服务,不仅能够解决本地养老服务业人员匮乏的问题,还能够为周边地区储备技术、培养人才。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重点发展:

一是发展养老护理专业教育、培训、认证、就业一条龙服务。支持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护理和运营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引导高校合理确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职业院校,规范并加快培养养老护理员、养老机构管理人员等从业人员。充分发挥开放大学作用,开展继续教育和远程学历教育。加强护理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医院等机构与养老服务机构的合作,实现教育、实训、认证和就业一条龙服务。探索借鉴师范学院培养机制,免除护理专业学生学费并实现定向就业,为偏远、农村地区留住专业人才。具有执业资格的养老护理员和医护人员,在职称评定、专业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等方面,享有优惠待遇。

二是推动形成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基地。依托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的设立,在多个地区打造若干养老护理培训和服务综合基地。创新发展集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保健、娱乐、科研、教学为一体的养老服务机构和示范培训基地,培育若干融服务和培训于一体的产业品牌。加强对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定期在岗培训,对服务规范、优质的养老机构授予行业培训资质,允许从事护理员培训业务。对符合条件的参加养老护理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从业人员按规定给予相关补贴,在养老机构和社区开发公益性岗位,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等从事养老服务。

三是率先开展远程护理培训业务。为解决“工学矛盾”、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率,民政部2013年开始开展全国养老护理员远程培训工作。配合这项工作,鼓励各地具有行业资质的企业和机构,在配合教育培训和在岗实训的前提下,开展远程培训业务,将护理知识、教学视频等运用高科技信息化手段广泛传播,并配合政府开展职业认证社会化综合测试,选拔自学人才。鼓励行业龙头开展多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管理人才培训,为一线服务机构输送管理人才。

四、大力发展老年产品用具市场

与老年人相关的用品,既包括与老年人衣、食、住、行相关的生活用品,也包括与老年人最关心的健康养生息息相关的医疗用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等)、养生保健品、康复辅具等。长期以来,老年用品市场并没有被市场重视,这是由于市场对老年人的传统消费行为预期不高,并没有开发出针对性的市场门类。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年人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符合需求的老年用品。为此,应着力从基本生活用品和生活设施、食品药品、康复辅具、金融产品等几方面加大老年用品市场的开发。

一是着力满足老年群体的基本生活用品需求。围绕适合老年人的衣、食、住、行、医、文化娱乐等需要,支持和激励企业、社会组织、社会企业等积极开发安全有效的老年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引导商场、超市、批发市场设立老年用品专区专柜。政府引导建设老年宜居社区、宜居城市等适老型公共环境和设施,对企业开发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行为给予必要的引导和监管,要求符合《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为老年人营造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二是引导和规范老年养生健康产品市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引导保健品市场进行有序竞争。支持自主知识产权药品、医疗器械和其他相关健康产品的研发制造和应用。继续通过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支持创新药物、医疗器械、新型生物医药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支持到期专利药品仿制,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加快康复器具国产化进程。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学设备、材料、保健用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鼓励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康辅用具和产品。给予必要的财政支持,鼓励养老服务机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及老年人家庭采购必要的康辅器具,引导国产用具的推广和普及。

三是引导和规范老年金融产品市场。引导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理财、信贷、保险等产品。鼓励老年人投保健康保险、长期护理保险、意外伤害保险等人身保险产品,鼓励养老机构投保责任保险,保险公司承保责任保险。鼓励和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领域,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相关业务。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

五、探索发展与旅游业结合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业

健康长寿是老年人的最大愿望。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追求健康的意识显著增强,开始关注健康养生。养生主要是追求健康、少生病,除了衣食住行、生活起居以外,旅游度假、文化休闲、绿色生态、医学保健、养老地产等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为此,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建立起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服务本地、辐射全国及海外的老年养生保健服务产业。具体而言,可以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一是努力打造多个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在长寿之乡、养老服务和旅游服务可以捆绑发展的地区,多元化打造一批养生、保健、疗养和旅游基地,推广康复理疗、中医食疗、休闲养生、艺术鉴赏、文体表演、商业餐饮等服务功能,吸引国内外老年人分时养老和旅游度假。推动发展老年旅游产业,在各地旅游景区推广为老、助老服务设施,加强爱老护老宣传,开发适合老年消费者的中医药特色养生游、健康体检游、绿色生态游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各地政府合理定位、科学规划,在土地规划、市政配套、机构准入、人才引进、执业环境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和倾斜,打造养生保健服务产业集群。

二是积极发展围绕科学养生的中医药产业。充分发挥中医药资源丰富地区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科技支撑、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产业政策引导等综合措施,培育一批医疗、药品、医疗器械、中医药等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实施中医治未病、亚健康干预等保健养生工程。充分挖掘中药材主要产地的资源优势以及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医药文化,培育依托中草药等进行保健护理的特色养生服务产业。

三是推动与养生保健相关的其他产业发展。支持健康知识传播机构发展,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各类专业养生保健协会在市场推广、健康教育、观念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支持老年宜居社区、养老地产建设,推广为老、助老的市政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老年人营造方便宜居的生活和公共氛围。鼓励养老地产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或者在养老服务机构周边开发田园风光旅游度假区等旅游地产项目,实现资源共享、相互促进。

注:

第5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龄社会 养老问题 思考

有研究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1.78亿,近年来,老年人口比重将从13.26%逐渐增长至16.00%,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会正式进入老龄社会,对于老年人群首要解决的问题为呼吁社会对养老机构的帮助和照顾。因此本文中针对老龄社会中养老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并做了相关综述,具体如下文。

一、老龄人群面临的主要问题

老龄化社会的体系:人口老龄化社会属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而我国近年来仍属于发展中阶段,因此对于科学全面的认识老龄化社会问题相当重要。我国老龄化人口的比重主要受两方面影响,一方面为我国经济社会综合飞速发展,一方面为生育政策的改变。就现状来看,我国对老龄化相关知识仍较为局限,且部分人群将老龄人群视为社会负担,忽略了老龄化属于社会一种正常状态,因此应加强社会、家庭、个人对老龄化社会的看法。我国在面对老龄人员社会保障水平、养老服务体系、社会物质财富积累等现象时,还未做到完善,因此现如今老龄政策体现仍处于碎片化。

老龄化社会进展的不平衡:现有研究统计,我国城市空巢老人家庭已超过50%,大城市达到70%,相比之下,农村空巢老人比例明显高于城市空巢老人比例,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劳动人口大量涌进城镇,导致城乡人口的变动,且也造成农村空巢老人比例上升。研究统计,东中西部地区老龄人群比例差异仍明显,老龄化最为严重的地区为东部地区,总而言之,应加强农村老年人群的经济效益管理。

养老服务人力资源缺乏:经相关研究统计,我国养老机构共有4.2万个,床位有381万张,同时我国功能患者约为3300万人,养老机构看护人员为1000万人,相比之下,老年人和看护比例为1:3,比例明显失调,使部分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完善的护理。同时本次研究,对老年护理人员综合素质进行探查,发现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均较低,经3万人持有养老护理资格证书,大部分看护仅为专职养老护理人员,因此使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的有效护理,相应的老年病医生更是缺乏。

二、老龄化社会的演进

2008年老龄化概念已提出,但随着时代不断的进步,从最初的提出发展至进行,逐渐应用于广大人群。近年来联合国提出,年龄≥60岁老年人占总人群的7%,则可判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人口老龄化标准,其主要用意在于改进人口经济、环境、资源等。与人口老龄化相比,健康老龄化强调的不仅仅是一个自然改变过程,更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贸易水平以及综合素质。

早期联合国针对“健康老龄化”便提出了照料、参与、独立、自我实现等原则,以保障、健康、参与作为三大支柱,不仅强调老年人群不会带给社会负担,其更是社会和家庭的财富,从而激发老年人技术、智力、体能等方面潜能,在实现老年人健康基础上,做到老有所为,尽可能为社会提供自身一份微薄之力。

随着对老龄化社会知识的研究深入,有学者不断提出新概念,更有学者认为老龄化的提出忽略了人口平均寿命时间,过于强调人身心的衰老,因此近年来形成了“人口长寿化”概念,且通过结合我国国情,有专家提出和谐老龄化、保障老龄化的概念。

三、对于社会管理的国际经验

重视养老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在德国,政府将老年人专科护理人员分为老年护理助理和老年护理人员,其中护理人员资格证主要是指通过专业培训,且不断提供职业水平人员。中专职业培训主要针对失业者、家庭妇女、应届高中毕业生等10年基础教育人群,通过1.5年专业知识学习基础,加上重点培训职业能力,从而考取老年护士助理资格证,同时通过临床3年考试和学习,可获得老年护理人员资格证。同时德国大学还设有专门的老年护理专业,且部分人群已完成硕士、学士的进修。

在澳大利亚,其将养老护理人员分为三个等级,分别为养老注册护士、养老登记护士、养老护理助手。其中养老注册护理人员需完成大学三年的进修学习,且获得相关学士学位证书,并能够在澳洲护士局注册,能够独立完成老年人的护理工作;养老登记护理人员主要是指在技校完成的18个月非全职学习,可完成医院患者或养老院的日常护理工作;养老护理助手主要是指在养老院或职业技术学院完成6~8周以护理为主的相关培训,待考核成绩通过后,才可进入养老机构。

四、结语

通过结合个人、家庭、社会,建立养老保障系统:对于国家养老保障体系可从不同层面分析,其主要和社会、文化、经济、政治等领域相关,属于国家长治久安和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因此在养老保障体系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应根据我国农村、城市、中西部地区差异,再结合我国儒家传统思想、人口流动、家庭结构变迁、宏观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针对特殊老年人群,比如低生活保障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给予相应特别的关注。将家庭、社会、国家等因素全部纳入养老保障系统中,从而解决老龄化到老的相关问题,重点强调部门合作,同时加强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姚余栋,王赓宇.养老金融:应对超老龄社会之道[J].银行家,2016,(04).

[2]杨国才.少数民族老龄社会与养老政策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3).

[3]陈永昌.中国养老面临的问题及以房养老的可行性[J].北方经贸,2014,(11).

[4]建立养老机构准入制度 推动社会养老服务发展[J].社会福利,2012,(04).

[5]岳瑛.试析中国特色老龄社会中老年教育功能的拓展[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3).

第6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老年服务;基于工作岗位;课程体系;多元化管理

一、老年服务与管理现状分析

很多较早步入老龄阶段的国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其养老工作人员培养方式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文献指出,澳大利亚的养老护理是从1940年开始正式兴起的,并逐步完善出养老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体系,由单纯的生活照料逐步演化成养老专业护士的培训,针对护理工作分工细。文献2指出,美国养老机构开展养老护理实践的高等教育和训练,培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研究生学历,经过认证,能够以整体的方式处理老年人复杂的照顾问题。

我国进入老龄化阶段相对较晚,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还不是很成熟,但相关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献3-4指出,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人员文化素质低、专业技能差、年纪普遍偏大等,已经影响到我国养老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养老服务事业的健康发展。并建议有关高校应在充分论证老年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必要性的基础上,开设老年服务类专业,培养和培训适应我国老龄化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综上所述,发展老年服务教育事业,早已跳出医院、医学院培养的范畴,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事业,在高职院校建构一个良好的、多元化的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二、以机构养老为主的多元化老年服务与管理岗位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城市老人文化层次高,旧式的单一老年服务与管理,显然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养老院必须与时俱进,实行多元化、分层次管理,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健康程度的老人,可以根据老人个人意愿选择分阶段在家养老或者在养老院养老。对于选择在家养老阶段的老人,养老院可以和社区相对接。还可以利用网络或者中介,给老人提供综合服务平台,涉及娱乐、运动、旅游、创业等方面。

综合上述老年服务与管理项目,归纳起来,基于工作任务共设置岗位部门如下:

(1)机构养老,主要设置服务部、策划部、外联部、执行部、膳食部、文艺娱乐部等六个部门。

第7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香港;深圳

中图分类号:TU24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75-02

香港与深圳在地缘上比邻而居,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虽然两个城市的意识形态不同,但因为深圳是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一切有利于深圳乃至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形式发展的模式都可以借鉴和学习。深圳市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缩小了与香港在经济领域的差距。因此,借鉴香港社会养老服务的优势,为提高深圳市社会养老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主要从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角度进行阐述和分析,以期对深圳养老护理员方面的改革发展提供参考。

一、深圳养老护理员现状

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有着特殊的人口结构,据深圳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深圳60周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4万,占户籍人口的6.1%,常住老人约有42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1%。专家预测,到2015年深圳市老年人口将达到48万人,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65万人。如此庞大的老年人口规模同全市仅有养老机构29家的数据是不相称的。政府也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在会议上讲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5~10年重点推进的工作,目前正在加紧建设市一级的养老活动中心,到“十二五”期间将增加2000多张床位,还将整合街道养老院为社会服务,于是,未来将出现很多养老护理员的缺口,不光是机构养老缺乏护理员,目前主推的居家养老,也急需养老服务机构人员上门服务。通过对深圳市养老服务中心相关管理人员的调研,目前深圳有2000多家家政公司,但大部分主要以月嫂、保姆等为主。因此,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社会工作者是解决养老服务人员素质较低、专业水平不高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当前内地养老服务水平较低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现状及特点

截至2010年,香港总人口达706.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2.2%。由于香港的强制性公积金制度是2000年12月1日开始在全香港推行,所以现在的多数老年人并没有国家保障的养老金。因此,香港社会在养老保障问题上的解决更多依赖于服务保障,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香港养老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体系。其中服务水平的专业化是特别重要的一方面。

1.香港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在香港,社会福利署对于老年服务机构的各类专业人员,包括社会工作者、医务人员、护士、护理人员、心理专家、康复以及理疗师等的使用安排都有比较明确的规定。在不同的养老服务机构配备各专业人员的比例不同,其中以护理人员为主,并对各种专业服务都明确规定了要求,实现了服务队伍专业化。同时,在社会福利署内部,对专业人员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在社会工作的教育培训方面,香港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社会工作教育,发展至今,香港已经拥有了非常完善的社会工作教育及培训制度,各个高校每年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社工。由于香港社会对社会工作者需求较大,并且要求有较高的专业服务技能,因此,社会工作者在香港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有较好的社会地位与收入,所以香港社会工作者队伍较内地更加成熟和稳定,相应的制度安排也更加完善。社会工作者上岗以前,不仅要在高校接受全日制教育并获得社会工作学位,还要有实践经验,即获得社区服务的专业培训;即使上岗后,也要根据社区服务的新要求,不断接受再培训,以达到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2.要求严格化。社会福利署自2000年11月起,开始推行“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是由认可评估员(均为专业人士,如社会工作者、护士、职业治疗师和物理治疗师等)采用一套国际认可的评估工具,评估委员会就申请人的自我照顾能力、身体机能、记忆及沟通能力等方面做全面的评估,从而识别申请人的长期护理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统一评估机制的推行极大地增加了安老服务编配的合理性,成为香港安老服务的一大特色。

三、香港养老服务机构护理员的实施对深圳市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香港的养老服务已走过50多年历程,其水平可与世界许多经济发达国家媲美,虽然香港与内地体制不同,但其老年社会福利服务的宝贵经验无疑值得我们学习,其作为一个发展比较成熟的老年社会福利模式,对于内地来说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其回应人口老龄化压力的种种理念和措施很多是可以直接用于内地的养老事业的。人员素质是养老保障机构管理和服务的关键。这里的人员不仅包括普通的护理人员,还包括管理人员,即从事养老保障服务行业的所有人员。要提供高质量、人性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做好对养老机构的人员培训十分重要。这个培训的目的不仅仅要让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树立良好的为老年人服务的意识和“服务出效益”的思想,做到熟悉和掌握本职工作中基本的医疗救护、日常生活照料、房间环境布置,还要做到能认真与老人谈心、聆听老人的倾诉、排遣老人心中的苦闷、帮助老年人开心以及对老年人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第一,专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福利社会化和老年服务行业刚刚兴起,这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和职业人员极为短缺。老年服务是一个需要专业技术和热情、耐心、爱心的行业,所有从事老年服务工作的人都需要接受全流程以及分类服务的专业培训。第二,建立老年保障与服务的教育机制。老年保障与服务是各个国家都必须认真对待和从事的一项长期工作和任务,在全球老龄化的形势下更显得紧迫和必要。但是要真正做好这项长效的工作,首先要建立科学的教育机制,把养老保障的理论和科学知识的教育与专业化的培训结合起来,让政府和社会共同参与实施。做好养老保障与服务上游的老年保障的理论研究和专业及技能教育,中游的老年社会保障的机构建设及各类人员培训及其下游的老年保障与服务的实践和完善等各环节的规划和实施。第三,开设老年保障的专业课程。从产业的角度看,要做好养老保障服务工作,培养合格的人才是关键。深圳地方政府组织与有关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研究开设《老年保障学》、《老年心理学》、《老年护理学》和《老年经济学》等课程和其他与之有关的具体的专业课程,为养老保障服务培养高质量的合格的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第四,做好养老保障服务人员的专门技能培训。对于从事养老保障服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养老保障和服务的主管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并对现在养老机构和社区从事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进行一次梳理,要求他们定期参加必要的知识和职业技能培训,并对其进行严格的上岗考核。

养老是社会问题,也是一项产业,更是一项事业,如何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让他们健康安享晚年,是近年来社会、政府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看到许多发达国家在对老年人的服务方面的确做得很好。深圳的养老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优势明显,邻居香港已经很完善,我们可以向它学习,相信深圳的养老服务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第8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Abstract: The pension is not only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but also economic problems. Currently Jiangxi has more than 6.337 million people over 60 years old, and the aging process continues to accelerate, pension consumption has become a hot social spot of the people and the governmen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and the data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old age consumption in Jiangxi, this paper finds the bottlenecks restricting the old age consumption and the big health industry in Jiangxi, and 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7 aspects. These have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the pension consumption to become a new driving force to stimulate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关键词: 老龄化;养老消费;大健康产业

Key words: aging;pension consumption;large health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F1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1-0044-03

0 引言

江西省自2005年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2015年底,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达到13.88%和9.44%,比2014年分别提高0.43和0.32个百分点。目前,江西已有60岁及以上人口633.7万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养老消费市场(以上数据来自江西省统计局)。同时,江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民风淳朴,一流的生态环境和宜居环境对省外老年人休闲养老、度假养老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通过加快养老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和促进养老消费,推动江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大有可为。

1 江西养老消费的现状

江西是中部欠发达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中下游,养老消费总体处于起步阶段,呈现总量小、业态少、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偏低的特点。

①床位过剩与“一床难求”并存。截至2015年底,全省已建成各类养老机构1781家,配备养老床位19.4万张,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30.6张养老床位,已入住老人13万人,养老床位使用率为67%,还有三分之一的养老床位闲置。由于定位不准、运营不善,一些养老机构入不敷出,濒临关门倒闭。与此同时,一些收费合理、设施完善、服务到位的公立、民营养老机构却一床难求,比如九江市社会福利院,排队入住的老人甚至已经排到两年后才能入住。

②社会力量办养老发展相对较慢。目前,江西养老服务机构仍以公办为主,其中敬老院和光荣院占绝大多数,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三无”人员和农村“五保”对象等政府兜底的社会救助人群,服务的面较窄,费用较为低廉,服务较为低端。而城市社区养老、社会力量兴办的中高档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难以满足现阶段城镇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成为江西培育和壮大养老消费的一大短板。

③中高端养老产品供给总体不足。目前,居家养老仍然是江西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首选。据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协会2011年调查显示,江西老年人认为“符合自己要求的养老机构太少”的比例为45%,比全国高3.1个百分点;日常消费支出主要集中在食品和医疗两大类,把这两项支出列在首位的老年消费者占比分别为84.6%、54.5%,其中选择食品支出的老年消费者占比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3.8个百分点,而选择营养保健的老年人则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3个百分点。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的同时,促进养老行业不断丰富业态、提高服务质量,满足老年人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需求,江西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④外省老人来赣养老消费尚处起步阶段。江西区位优越,夏可避暑、冬可泡泉、春秋可赏美景,拥有庐山、井冈山、三清山、龙虎山、婺源等山水资源,有温汤、星子、靖安、安远等优质温泉资源,在发展候鸟式养老、医养结合养老院、老年旅游养生院等方面大有可为。但江西这些优质资源在省外知名度还不高,同时没有纳入到全省养老产业规划,依托生态资源发展养老产业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同时,省内异地养老医保不能直接在当地报销、外省老人医保不能在江西报销等问题也直接制约着候鸟式养老消费发展。

2 制约养老消费的突出问题

总体来看,江西养老产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服务体系,但在养老服务与产品供给、体制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制约了养老消费快速发展。

一是没有充分调动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养老既是民生问题,也是经济问题,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目前,江西在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完善“三院”硬件建设,改善供养老人的居住条件,提高膳食标准等兜底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资本运作、撬动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养老机构方面,才刚刚起步,还没有探索出一条市场化办养老的成功路径。

二是养老产业专业护理人员严重不足。截至2015年7月,江西全省养老机构只有护理人员5178名,其中持证护理人员仅2083名,平均每个养老机构的护理人员不足3人,有资质的护理人员平均只有1.2人。现有的养老护理人员大多数为“4050”人员,甚至是“60”人员,大多数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专业知识匮乏、总体素质较低。现有的专业护理人员要照护失能、失智老人尚且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大健康产业格局尚未真正形成。与养老消费息息相关的生物医药、特色医疗、健康食品、养生保健、康体旅游、健康服务管理等产业相互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系统协同发展的路线图,导致资源不能共享、产业链不能配套延伸。依托“互联网+”的平台建设滞后,对“互联网+”模式在医疗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不够,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医疗信息共享、医保异地结算等进展缓慢。

3 对策建议

“十三五”时期江西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快,养老消费必将成为经济增长新的拉动力。江西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依托生态优势、医药优势、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健康养老与文化、旅游、医疗、家政、体育相互融合的新业态,逐步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业态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重点培育一批健康养老集聚区和连锁集团,打造全国大健康产业发展基地。”为此建议:

①促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发挥江西生态优势,大力支持和推进养老与旅游、体育、医疗等新兴消费领域的融合,在业态创新、机制体制、集群发展等方面创新探索。如以建设中医药健康养老旅游产业示范园区为抓手,推动养老产业与中医药产业、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将各相关部门联合和相关领域的消费升级作为养老消费新的增长点,形成多点支撑、融合发展的大养老产业格局。

②加强投资和运营管理。由省民政厅牵头主导,财政、卫生、体育、旅游部门参加,以省属大型投资公司为发起人,其他各类资本加入,组建省级养老、产业投资集团公司,并由公司牵头发行成立相关的产业投资基金,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有效供给。由省民政厅、省卫计委、省旅游局等主管部门牵头指导,主动引进或组建专业的养老、医养游结合等产业运营公司,管理和运营新建或已有的产业项目。鼓励和支持各类专业运营公司采取合作、租赁、承包等各种经营方式,提升运营质量水平和效益。

③破解养老机构融资难题。将养老投入纳入政策性保障,在财政预算中明确相应比例,建立起养老财政投入的长效增长机制。结合江西实际,设立补贴级差制,对标准化的养老机构,新增床位每张补贴4000-5000元;其他养老机构逐年提高建设补贴标准,增加运营补贴,逐步缩小与外省的差距。对运转良好、资信记录佳的民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无抵押的信用贷款,或者将划拨土地性质置换成出让用地,并在置换过程中予以相应政策扶持,以符合银行贷款的条件要求。

④健全医养融合政策。对床位数较多的养老服务机构,鼓励和支持在院内设立卫生室、医务室等设施,并聘请具有职业资格的医师、护士提供基本的医疗护理服务。养老机构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科研评奖等方面享受同级医疗机构待遇。设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就诊转诊绿色通道,养老院老人一旦患病可及时转诊到医院诊疗;而长期入住医院的老年患者,在治疗到一定程度后,将转介到养老院进一步接受康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医生定期上门服务,并建立应急通道,随时为养老机构的老人提供诊疗服务。出台医保结算及异地支付等政策,力争尽快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医保结算全覆盖。

⑤做大做强一批现有养老机构。整合资源支持南昌市中华情老年公寓、南昌市社会福利院老年颐养中心、上饶市养老服务中心、上饶市心连心老年公寓、新余市银河园老年服务中心等运营管理较为成功的养老机构做大做强。一方面,要整合财政和福利彩票等资金进行精准扶持,在用地、税费减免方面给予倾斜;另一方面,要积极促成北京泰康之家等有实力的养老机构,与省内养老机构进行联营、合作,快速做大本地养老机构的规模,提升发展理念。

⑥完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进学历教育,省教育厅、民政厅等部门要认真落实教育部、民政部等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人才培养的意见》,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建议有条件的中高职院校、卫生院校都要开设养老服务与管理、养老护理等方面的专业,并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扩大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模。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教育,加强对各类养老机构的医生、执业护士、管理人员和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对从业人员实施准入管理。鼓励和支持养老机构与职业院校合作,采取订单培训、定向培养等方式,不断规范护理员服务内容与服务行为。支持省红十字会等机构针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和志愿者的培训,凡培训合格者,省人社部门要对其颁发从业资格证。不断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生活待遇和社会地位,从制度层面提高养老护理人员的待遇。将民政部门验收合格的养老机构的服务性岗位和协助管理岗位纳入公益性岗位认定范围;探索建立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特殊岗位津贴制度,对养老服务机构中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人员,按照不同等级分别给予特殊岗位津贴。定期组织养老护理人员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护理人员评比等活动, 对符合条件的优秀护理人员,在落实户籍政策、子女上学等方面予以支持。

⑦促进全社会养老服务理念转变。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大养老宣传力度,特别是电视、网络等媒体要多做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养老节目,多宣传一些先进的养老理念、养老模式和典型人物,推动全社会关注养老问题、重视养老产业、转变养老理念。民政部门要适时联合省内主要媒体,定期在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中开展创先评优表彰活动,对优秀从业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和政治待遇,符合条件的可推荐为同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人选。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尊重护理人员的浓厚氛围,以提升从业者的社会地位和认同感。

参考文献:

[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力“三个转变”[N].中国质量报, 2016-07-08(002).

第9篇:养老护理员培训范文

关键词:居家养老;人力资源;困境;解决路径

养老问题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的一代人步入高龄,生活方式发生巨变,我国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一、居家养老的定义和相关概念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服务内容涵日常生活料理,医疗保健服务以及心理健康疏导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由经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上门为老年人开展照料服务;另一种是在社区创办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日托服务。居家养老的服务对象一般是“三无”老人。

居家养老相比于机构养老、社区养老,他更多的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的一种提炼和总结。中国五千年来,向来主张孝道,封建统治者也将孝作为衡量和评判官员的重要依据;同时,一直以来自给自足的封建小农经济在我国都是占主要地位,这种经济方式决定了农民离不开土地,也决定家人之间根据血缘居住在一起,养老方式主要依靠自己的子女。

二、居家养老中人力资源的困境

(一)人力资源的数量匮乏

家庭养老的人员减少。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了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造成了农村家庭结构的变化,出现家庭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现阶段我国的养老最重要的支持是子女的供养,但是这种养老方式受制于子女的经济收入水平,一旦每个子女的收入有限,在保证子女自己的花费后,用于赡养老人的花销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之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用于赡养老人的家庭成员人口减少。可以给老人提供养老的人数减少,支持力下降。专业养老人员不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快速老龄化的阶段,据民政部预计,到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2.16亿。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4.8亿人步入老年,占总人口数的35%左右,届时每天将有3万人加入老年人队伍。老龄化日益加剧,老龄人口不断增多,但是与日益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数量不100万,其中,经过专业训练、持证上岗的护理人员不足10%。

(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匮乏

首先,专业技能单一。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对老年人提供的服务涵盖内容较多,涉及家政服务、康复护理、文体健身、心理咨询、维权、热线服务等。但是,在实践中养老护理人员能给老人提供的服务往往比较单一,多集中在家政、文体健身上,提供的服务与实际需求还有一定的错位。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区工作人员,每日的工作主要就是帮老人们打扫卫生、陪他们聊聊天,更像是一个家政服务员和情绪调解员。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需要维修东西或者是突发病情需要采取急救措施,这些养老服务人员由于缺乏专业技能就会束手无策。实践中,大部分养老人员都属于非专业人士,缺乏专业系统的培训,队伍质量参差不齐。

其次,服务人员的心理健康辅导技能不足。家庭是亲情维系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和老年人情感和精神的重要支柱, 老年人对亲情的的需要是以及因此需要的心理问题需要养老专业人员有足够的心理辅导技能。养老服务人员应掌握与养老服务相关的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护理能力,还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交流沟通能力等,尤其是应该掌握较强的心理健康辅导技能。应该认识到,老人的养老问题不仅仅只包括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生活需要,更应该关注老人内心情感的渴望,对子女陪伴的渴望。这些内心情感的需求如果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会影响到老人的身体健康。目前来看,多数养老机构中从事第一线工作的养老服务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老年学、心理学、护理学等相关的专业知识,无法有效对老人们的心理问题有效的疏导和沟通,其综合能力素质仍与实际工作需要有较大差距。

(三)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和资金投入匮乏

人力Y源管理制度缺乏。虽然我国养老机构的服务工作队伍快速发展,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严重影响了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国并没有统一标准的养老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办法,各个省市都是按照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台有关的养老人员管理规定,缺乏统一标准,管理效果不佳。以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定为例,社会工作者和养老服务人员有很强包容性和想近行,某些工作内容也相似,也是近几年来被《国家职业标准》认定为一项职业的,各地拟定相关管理办法仍处在探索阶段,许多地方还需要修改和完善,严重制约着养老服务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养老人力资源的资金有限。随着居家养老规模的日益扩大, 供养对象的增多,支付养护员工资标准的提高以及培训费用、管理费用的增加,资金不足、来源渠道不稳定等问题凸现出来。目前,由于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导致养老机构的经营成本也不断增多,多数养老机构周转资金匮乏,极少部分的养老机构能付出高额薪酬聘用专业护工,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整体较低。这种较低水平的待遇,无法吸引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使得养老机构无法招聘到专业的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机构人力资源建设出现恶性循环的局面。

三、创新解决居家养老人力资源匮乏的路径

(一)完善制度,激发人才活力

制度的完善是保障居家养老人力资源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手段。在制度制定过程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问题为导向,针对目前养老人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水平整体较低的情况,建立养老服务工作人员的权利保障机制。最首要任务要切实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收入,建立收入正常增长机制,必须提高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和社会地位,有效监督养老机构为养老工作人员依法提供相关社会保障,切实保障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同时,引入市场化公司制的人力资源绩效考核机制,把养老服务工作者的薪酬待遇与其绩效相结合,鼓励良性竞争,激发养老服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根据工作者的岗位职责、任务量和工作表现确定考核标准,对那些服务态度好、服务本领强、社会评价高的工作者加以物质和荣誉奖励;对于长期不思进取、服务水平差、社会评价低的工作者要予以解聘,促进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建设的发展。

(二)构建培训体系、提高养老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积极开展技能培训。现存的养老服务人员培训体系不健全,且执行不到位。政府部门应确立起养老服务人员培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府所掌握的资源。首先,明确培训目标,编制培训计划,整理好养老服务人员所需要的技能的具体内容。其次,在明确培训目标和编制培训计划的基础之上,分门别类组织相关部门进行精准培训。在培训实施过程中,政策类技能培训可以又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进行指导培训,医疗卫生和突发疾病急救可以由政府协调医院开展培训等等。再者,培训之后要评估,有反馈。通过开展培训构建养老人力资源培训体系,常态化开展养老工作的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通过对新从业者开展岗前培训,引导新从业者培养其尊老、爱老、养老的思想观念,提高其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最后,加强培训监督,保证培训执行到位。为了避免培训执行不到位,流于形式,还要对在岗职工开展规范化、经常化的在岗培训,举办技能培班、经验交流会、考察观摩等,使在岗服务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掌握新的服务理念和技能。最终通过构建培训体系,加强养老服务人员技能专业化建设,逐步实现专业化、系统化。

(三)推动政府购买,扩宽养老人员来源渠道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邀标等形式将原本由自身承担的公共服务转交给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履行,以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质量和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满足公众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资金保证是解决居家养老人力资源不足的重要举措。因此,巧借政府购买的东风,加大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资金力度,提高养老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通过政府购买精准定位和高校签到合作协议。通过政府精准购买,为报考养老服务相关专业(护理、医疗、心理健康)的考生支付学杂费。其次,通过政府购买,培育一批市场化程度较高专业水平过硬的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外包公司,弥补养老服务人员不足的境况。再者,通过政府购买的形式,提高赡养人赡养老人的意愿,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和城市独生子女养老问题。

四、结论

当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模式处于不断摸索和发展阶段,经过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民众们已经逐步认可和接受了居家养老这一符合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也培育了一批专业的、有效率的养老服务人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些列的养老问题。更重要的是为我国的养老问题解决提供了一条明确的,有效的解决路径。

参考文献:

[1]任炽越.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本思路[J].社会福利,2005(01):8-13.

[2]戴卫东.居家养老―――应对“未富先老的可行性选择[N].人民日报(理论版),2006年5月24日,第9版.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