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拓展训练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薄刀岭属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发脉于罗田境内的四大支脉之一。这里群峰耸立,林深岩险,沟壑纵横,地势险要,集华山之险,泰山之雄,峨眉之秀,庐山之幽于一身,横卧于大别山中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其峰高耸入云,鹤鸣九天,山峰奇拔,形如薄刀刺天,声闻于外而名之为薄刀岭。
行程设计:
第一天
07:00在指定地点集合,发放装备。
07:30出发,开往薄刀岭大本营,车行4个小时约在11:30分到达目的地薄刀岭山庄。
11:30学习野外生存知识,吃原汁原味的农家饭。
12:30丛林穿越,定向登顶,过脊鱼背使你步步惊魂,险象环生。
14:30牛脊天然岩壁攀爬,让您感受在四肢并用的向上攀爬中,发挥你最原始的潜能,僵硬的手臂、麻木的手指、乱颤的双腿让你体验极限。
18:30农家小撮。简单的粗粮粗怍,咸咸的、酸酸的。大婶笑呵呵的向你推荐"来盘土鸡蛋吧,这东西你们城里可没有."看到了,才知道什么叫金灿灿。
19:30亲自搭建营帐,体验大地当床,天空做被的山间野趣。好几十年了,每天为了房子、车子、票子奔波,累吗?记得小时候和邻居家孩子玩过家家吗?来吧,搭把手,享受一次简单的乐趣。其实,国家登山队登珠穆朗玛峰支帐篷也不过如此。
20:30篝火联欢(跳兔子舞,幸福团团转等)
23:00入住帐篷/睡袋休息,没有希梦思,没有轻音乐,没有柔软的睡衣,不过,睡得很好。可以听到溪流的声音,夜鸟的鸣叫,隔壁帐篷的细语,验天当房、地当床的山林野趣,数着多的看不清楚的星星。。。。
第二天
07:30起床,洗漱。
08:00农家早餐。清早的雾气散了,空气被沉淀了一宿,拉开帐篷门,用力吸气,吐气,反复3次,感觉就像把肺里的灰尘洗净了,象是新生儿一样清爽。多久没有好好吃过早饭了,因为忙,这顿早餐你一定喜欢,因为还有一天的路要走呢,也一定要吃饱,
因为中午要在山中吃干粮呢。
08:00穿越原始生态林区,抵百米断崖
09:00绝版垂直极限-断崖悬降活动。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终身回味。看过喋中喋里汤姆-克鲁斯后背上拴根绳"刷"的从屋顶跃下吗?你要做的比他牛多了,因为你要从百米的崖壁上换根绳索,再下50米,然后再"刷"的跳下来。不过跳的高度和你爬的高度成正比,放心!我们的安全绳很结实,上次一只大象都玩上瘾了呢:)。
百步穿杨—飞镖,古代印地安人的狩猎装备,现代射击的标准,这所有的一切都靠您的手上的巧劲和眼力上演一出百步穿杨的神话。04:00农家饭合影留念,总结回顾,评选"开心宝贝""勇士先生"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等20:00有些疲劳,有些想家,两天的收获就是享受了疲惫后的轻松。圆满完成愉快的山林探险,带着对野外生存活动的回味回到城市中来,信心百倍的迎接新的挑战。行程特点:4级4星,穿越式,难度高,娱乐性强。版权所有
活动内容:绝壁攀岩、丛林穿越、断崖速降、定向登顶、露营、篝火晚会、农家饭注意事项:事先应认真听取教练员的讲解和指导,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听取教练员的指挥,不要太逞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相互作帮助。
服务标准:
1、往返交通接送、食宿、药品;
2、提供全套法国、意大利等进口登山探险专业器械;
3、提供所需野外用品(背包、帐蓬、睡袋、防潮垫、炊具、手套、帽子等);
4、国家级专业持证教练;
5、1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提供"开心宝贝""勇士先生"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等;
7、赠送集体合影照一张(6寸)个人要求和须知:个人自备:手电筒、水壶、登山鞋、宽松耐磨衣裤、个人洗漱用品、水。其他:我们还可以根据企业团队设计和安排相关活动内容,费用另算。考虑季节、天气及突变情况可能会作者适当调整,但不影响整个活动质量。注意事项:
事先应认真听取教练员的讲解和指导,认真阅读《安全篇》和《环保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听取教练员的指挥,不要太逞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要相互帮助。
服务标准:
1、往返交通接送、农家饭、露营、药品;
2、提供全套法国、意大利等进口登山探险专业器械;3
、提供所需生活装备(背包、帐蓬、睡袋、防潮垫、炊具、手套、帽子等);
4、国家级持证教练和资深教练;
5、10万元人身意外伤害保险;
6、评选“挑战奖”、“巾帼奖”、“环保奖”等并颁发荣誉证书及奖品;
7、集体合影照一张(7寸)
个人要求和须知:
1、热爱大自然,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版权所有
2、有挑战自我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准备;
3、具备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愿意接受临时纪律和安全训导;
4、个人所带物品仅有:耐磨宽松衣裤、小物品袋、手电、登山鞋或运动鞋、备用鞋、水壶及小刀。
5、自带2份中餐干粮,请带质轻、便于携带和保存的高热量、高能量食品,如牛肉干、巧克力、火腿肠、压缩饼干、八宝粥、水果黄瓜等:
6、个人身体健康,无心脏病、高血压等病史,无不适和从事剧烈及高空运动病症。
其他:
【关键词】初中英语,听力训练,有效性
听力教学既是一种语言学习,又是一种技能培养。在“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中,“听”是语言的输入过程,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形式,是获取语言信息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其它技能的基础。弗里斯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笔者认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为了达到听懂的目的,学生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而且还要对录音、音像材料的题目、内容、讲话者等有所了解。因此,本文从课堂教学过程、训练技巧、训练形式及听说读相辅助等方面,探究改进听力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一、强化课堂教学的听力训练,在“有意学习”中提高听力
英语语言听觉能力主要指辨别英语音素、辨认理解英语词义的能力,它与英语的语言基础直接相关,是听力的基础。主要表现在辨音听力训练、数字听力训练、句子结构训练和句子听写等。因此听力训练宜与口语训练同步进行,听中有说,听说结合。同时,除课堂教学之外,还应组织利用各种非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在课内与课外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多说英语,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语言环境,提供更多的听说机会,从而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听觉感知能力。
1、变换听力训练的过程。通常听力训练的流程大致是暗给语境――识单词――学课文――回答提问进行的。这种流程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较为适用,但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许“吃不饱”。对于有一定词汇量的学生,听力训练的流程应改为集中学单词――拓展词汇――听问题――听课文――回答问题。流程交换,交叉运用,教法灵活,形式变化,提高密度,扩大容量,词汇丰富听力提高。特别是带着问题听课文,运用“有意注意”的原理,提高听力效率,给基础好的同学也留有了发展的空间。
2、让学生保持适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动多思。适当“加负”,只要合“度”,有利于学业成长。听力训练时,时而增加密度,时而增加容量,时而提高难度,时而缩短时间,时而改变节奏等等,都是提高听力的有效方法。当然对于难度较大的材料,可以抓住关键预设问题,从而减小坡度,使问题迎刃而解。
3、材料复述。逐句复述听力材料的内容,既可检验听力的水平,又可训练良好的记忆,有利于学习者对语言材料的把握,提高听力的效果。
二、加强听力技巧指导。
听力训练有一些基本的训练技巧,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平心静气,做好准备。这点实际上要求我们在听力训练之前,首先安定好自身情绪,集中精力,轻松愉快地做好训练前的一切准备,尤其是心理准备,接着在听力材料播放前,以常态的心情去略读听力材料的题干与选项,尤其是第一、第二题的内容,以使自己头脑中有个清晰的信息筛选概念。这种带着问题听录音,有利于学生快速地对所听信息与头脑中已获取的其他的干扰信息进行对比,从而能有效快捷地做出准确的信息判断。
2、弃前保后,弃小保大,保持良好的心态。在听力训练时,凡遇到前面有听不懂的地方,不必惊慌,心里不必对此过多牵挂,一定要保证自己集中听好后面的内容,力保后面的对话或独白中的内容及有效信息能听得懂,可以进行正确的信息筛选。
3、随听随记,把握信息。听力训练时,我们要遇事不慌,对对话或独白中的一些数字、人名、地名等细节信息要特别留心,无把握时,应及时用笔在草稿纸上随手记下,以便回忆、筛选信息时进行核对用。
三、训练形式多样化。
根据不同课型,在听力教学中,每位教师根据不同的听的目标采用多种有效的听力训练方式。通常有以下三种:全听,选听和精听。
全听听力策略是为了把握所听材料的整体意思,主要用于阅读课教学。该策略成功的关键在于练习题的设计。练习题的设计应能够引导学生做好听前的预测活动,帮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关键词、句上以及指导学生根据所提供的线索克服听的过程中出现的障碍,进行有效的猜测、联想和判断,借助问题中的提示进行听前的预测活动。问题可由Yes/No至Wh-问句,也可对听力材料的潜在意义进行理解。
选听策略是为了完成特定任务,把握某个细节问题而采取的听力训练方法。
精听是对听力材料中的重点内容,或是精彩部分进行反复听,旨在体会与学习其中的某些用法或表达方式,或者学习某些特殊的语音现象。精听练习题的设计原则如下:1.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影响听力理解的语言点上;2.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新的词、词组和句型等语言知识;3.对词汇在实际运用中的连续等语音变化进行学习。
四、创设情境,听说读相辅助。
听说读写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阅读时增加了词汇量,懂得了语法,当然为听力提高创造了前提;“说”与“听”本是口语交际双向互动的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说”是信息的输出,“听”是语言信息的接收。对话双方的交流又往往具有特定的语境或专题,容易找到自己的语感,“说”与“听”两者关系最为密切。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必须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我在教学中,经常请几人一组运用所学的知识表演,成效较大。听力能力的提高必须建立在良好的辨音能力的基础上,学生必须有很好的语音知识,要能辨别句子的连续、节奏及语调等发音技巧方面的变化,并且尽可能熟悉各种人的音调以及轻重缓急、喜怒哀乐、个体差异等口语特征。听和说相辅相成,听说并进,持之以恒,保质保量,才能打好听能基础。
总之,要求学生的训练以简单、明显、确切为原则,使学生集中注意于听,同时对于一些专门用来检查听力理解的做法还要进行一定的训练,使学生会做。听力训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教师要针对学生实际设计训练方案,在训练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听力技巧,还要根据训练进展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对训练方案做必要的调整,这样,学生的听力就一定能够不断提高了。
参考文献:
[1]束定芳. 问题与对策[M].外语教学改革.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4
一、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只听不讲。这里的讲是指教师的讲解,即必要的指导。有些教师只是提供听力材料,放录音,然后对答案,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学生的听力很难有大的突破。
2、用高考题代替听力训练。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有些教师进行听力训练总是采用高考题,学生经常是在答题的压力下上听力课,长此以往会产生畏惧、烦躁和厌倦情绪,不利于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是通过不断训练获得的,而不是通过测试考出来的。
3、学生基础知识积累不足。如学生缺乏必要的语音知识(如音节、重读、意群、连读、失去爆破等),辨音能力差,学生词汇量不足,这些都影响对语篇意义的理解。
4、学生缺乏必要的听力技巧。如抓关键词、猜测词义、速记等。
二、提高学生听力的策略
针对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对提高听力树立信心,消除畏惧心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训练,从而提高听力教学效果。
1、强化语音教学,使学生掌握必要的语音知识和词汇量
听力基本功首先应包括掌握基本的朗读知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跟读录音,让他们体会英语的语音、语调、重读、弱读、意群甚至韵律。另外,听力理解的关键是“搜索记忆”。如果记忆里有关于该信息的一系列知识体系,已有的知识体系就能与刚输入的信息相互作用,头脑中便能形成概念;反之则不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储藏,培养学生利用多种渠道收集资料、积累知识、善于记忆的好习惯,以备听力理解时随时提取使用。
2、科学设计听力训练,抓住学生的兴趣
听力理解的过程要求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稍有走神,有关信息便稍纵即逝。因此教师应从以下四方面人手,进行综合考虑,科学地上好每一节听力课。
(1)听力训练持续的时间应坚持“短而勤”的原则。每篇材料都不宜过长,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2)听力训练的方式经常变换听力训练方式,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如听力材料与背景音乐相结合,讨论听力材料与听录音相结合,表演听力材料与开展小竞赛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精选听力材料,首先应选择由易到难,逐步深入的系列材料。其次,结合新教材的特点,选择对话多、语言规范、交际性强的材料,培养学生在真实语境中的应变能力。然后选择接近教材内容的有关英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材料。同时可适当拓展题材的范围,尽量让学生接触不同的材料。
(4)听力导入的手段,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熟悉的事情人手引出相关的话题。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调动他们听的积极性,集中其注意力。
3、培养预测和捕捉关键信息的能力
预测是听力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应抓住材料中最能反映某种环境或信息的关键词语,是进行听中预测的重要方法。预测策略可分为听前预测、听中预测和听后预测。听前预测是通过快读选项,对可能的问题(重点预测)和对话或文章的大致内容(通篇预测)进行预测;听中预测是在听的过程中,通过起始句、标志语、关键词等文章内容进行预测,同时这里也包含着对听前预测的分析、修正、整理及再预测。听后预测一般是对听后仍有疑问或漏听的信息的一个回顾和推理性弥补。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可以帮助他们积极地想象、推理和判断,并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理解所听的内容。
4、听与说、读、写结合训练
说、读、写活动在交际活动中与“听”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对听力都有促进作用。所以教师在听力教学中,不能唯“听”而“听”,必须将“读”、“说”、“写”活动也纳入“听”的范畴。即除了“听”本身外,教师还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围绕所听材料和其他话题展开“说”的活动,培养学生大声朗读,背诵一些琅琅上口的好篇章,博览群书,尤其是多读关于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书籍,还要训练学生听中速记和限时写作的能力。
5、精听与泛听结合训练
关键词:成人教育;人才培养;警体素养;警察
一、引 言
面对新时期我国执政理念的显著变化,警察职能也由暴力工具转变为公平执法者,这对警察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现代警察需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娴熟的警务体技能、正确的政治思想。公安系统为保障公安民警紧跟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一部分在职民警进行培训或轮训,而任职资格类培训又是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切实提高这部分民警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使之尽快适应任职岗位要求,是当前从事公安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考虑的问题。本文以警体素养为切入点,以任职资格类培训中的民警为研究对象,通过探讨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来促进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
二、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现实依据
首先是自身需要。当前人类进入科技化时代,尤其是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飞速发展造成人类身体结构和身体机能的退化,身体和心理都形成了一定的惰性,过多地依赖于外界工具,身体活动急剧减少。作为人民警察也在享受着物质文明带来的便利,但也同样在不知不觉当中损耗着自己的身体,加上警察职业的高风险、高压力、高负荷的特点,导致了警察没有更多闲暇时间去进行体能方面的锻炼,其警体素养不适应当前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身体素质方面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及反应能力方面严重不适应职业要求,这也是导致民警伤亡历年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人民警察警体素养的培养是通过警体训练来获得的,包括军事队列训练、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以上的警体训练对于民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是工作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第2条规定:“人民警察的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人身自由和合法财产,保护公共财产,预防、制止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1]一方面通过警察的职责可以看出,警察的工作是一项高强度、快节奏的工作,这就要求警察要具备良好的力量、速度、耐力等警体素质完成警察勤务。另一方面在警务实战中,由于实战训练不足,民警在同违法犯罪分子进行斗争中付出了许多不必要的牺牲,教训是沉痛的。因此,出于民警工作需求,我们应确立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社会的需要。警察素质的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在当前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对警察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警察具备一定的人文知识、社科知识和法律知识,更要求其具备扎实的警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当前暴力犯罪和频发的社会现实中,警体素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素质,警察如果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和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提高警体素养也是社会对警察素质的具体要求。
三、以提高警体素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结构
(一)培养目标
根据《公安机关人民警察训练条令》关于新警培训、领导初任培训、职务晋升培训、警衔晋升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要求,针对不同培训对象、目的、时间和内容的要求,科学制定各类培训教学大纲和训练方案,突出培训特色,并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做到教学和训练有据可依。[2]任职资格类培训作为民警培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各级公安机关培养纪律严明、政治合格、作风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如山的优秀岗位人才,而岗位人才从事警务岗位的基础就是需具备良好的警体素养。警体素养是通过后天的培养所获得,良好的警体素养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和提高公安民警的适应性和警务实战能力,真正使警察做到“追得上、打得过、擒得住”;另一方面能增强警察意志品质,切实提高处理警务工作的效率和成功率,以及面对突发事件和危险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培养原则
一是要以体能训练和队列训练为主,辅以警务技能训练和心理拓展训练,促进警体素质与作风、精神面貌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坚持从实战出发的战训一致原则。实战与警务活动中需要什么就重点培养什么。该原则是根据警察在执行警务行动过程中实战的特点和职业的要求,紧密结合可能承担的任务,努力缩短训练与实战的距离,提高队伍的战斗力而提出的。三是训养一致原则。是指要注重提高训练效率,注重平时的警体养成教育,提高训练效益。训养一致是提高警察意识、培养作风、精神面貌及提高实战能力的有效途径。四是坚持科学训练、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根据任职民警的任职警种岗位及民警本身的年龄、性别、体质、体能状况、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在训练的安排中要合理安排、注重精讲多练,要把道理和要求讲清楚,有效进行因材施教、因岗施教。
(三)培养模式
理清培养模式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有重要作用,是警察教育理论的具体实践,解决的是“如何做”的问题。培养模式是在职培训模式,虽然培训时间较短,但针对性强,在警务技能的训练中占了较大比例。而提高警体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是需要警察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形成的。任职资格类培训的在校时间较短,为在短时间内加强警体素养就更要注重在职民警的警体思想的养成。所谓警体思想就是警察养成进行警体训练的习惯的观念,这样在短期培训后,人民警察回到任职工作岗位中也能定期进行警体素质锻炼,时刻注重警体素质的提升,对于警体素养的不断提升和有质升华能起到保障作用。
(四)课程设置
提高警体素养是以人民警察进行警体训练为主,包括警务体能训练、警务技能训练、队列训练、心理拓展训练等。具体的课程设置以任职资格类培训的总时间1个月为准,具体的时数可进行相应调整,如表1所示。
四、结束语
任职资格类培训是为提高晋升民警的业务能力、知识水平、政治素养、警体素养等素质的短期培训。由于当前警察因警体素养的水平低下而导致的民警伤亡率逐年递增,严重影响了公安队伍建设。因此,提高人民警察警体素养是降低伤亡率、减少人民警察工作危险度的有效途径。作为警体教育工作者,首要工作就是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实现任职资格类培训中警察警体素养的提高提供条件。
参考文献:
[1] 陈博.警察体能训练与测试评价[M].北京:中国人民公
安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体育特长生;农村;高中
一、强调铺垫性练习
体育学科对体育实践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体育老师在面向全体学生达成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求体育特长生和其他普通高中学生一样,完成规定的常规性达标内容。农村学生的体育基础相对薄弱,即使是特长生,也未必完全掌握了基础性技能。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把好基础关。
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完全把体育特长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样看待,要求他们一样做准备活动,一样练习基础性动作,一样参加考核。如果在起步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就会为今后的长足发展埋下不利因素。所以,我们应当关注农村体育特长生的每一个基础性动作,及时纠正不当之处,现场让他们改正。另外,部分学生因为自己在某个方面比较擅长,容易滋生骄傲情绪,似乎不把其他同学放在眼里,不去重视基础性技能。我们发现这种情形后要及时干预,教育他们懂得奠定坚实的体育基础的重要性。
二、强调高要求达标
既然是体育特长生,我们老师就有责任对他们严格要求,提高达标的标准,充分挖掘他们的体育潜能。一般性教学目标对特长生毫无挑战性,如果我们仅仅要求他们和其他高中生一样达标,就会使他们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我们要以更高的目标要求他们,甚至引导他们创设或打破先前的体育特长生在同类项目上所创下的成绩纪录。
笔者曾经带过一名来自农村的长跑特长生。在训练中,我注意到他的体型和力量、速度、耐力等方面的表现特别利于万米长跑,就有意培养他,对他提出了比其他学生更高的要求。做准备活动时,别人做蛙跳20次,我要求他做60次,练习腿部肌肉时同样几倍于其他学生,跑步速度方面,我也同样要求他跑在班级最前列,而且还要远远甩掉其他学生,目标要瞄准市乃至省长跑纪录。就这样,他在参加市、省级万米田径比赛中取得了前五名的好成绩。
三、强调拓展性习得
拓展性习得指在相同的教学内容中,根据特长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安排与当下学习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密切相关的其他内容,满足特长生向更高层次前进的需要。拓展性的内容难度更大,也更为丰富,更加有利于特长生培养特长。当然这需要处理好大众化教学与特长生教学之间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互为影响。一方面让特长生发挥示范作用,使他们获得足够的尊严,获得成就感,消除自卑感;另一方面给特长生增加训练量和训练内容,提高技能难度,刺激特长生不断追求极致。
比如篮球教学,篮球特长生因为他们可能已经有了足够的篮球基础,甚至不需要老师的传授就已经熟练掌握(即使动作不够规范,经过老师的指点也能很快领悟)。这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再让他们去学习了,一方面让他们给其他学生示范,找到自信和存在感,另一方面让他们研究如何在实战背景下三步上篮,研究三步上篮的变式。这就增加了学习的难度,但是能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三步上篮的技术。
特长生张XX来自偏僻的农村,缺乏自信心,个头较一般同学高,对篮球情有独钟。按照笔者的安排,他认真研究NBA、CBA的球星们三步上篮的路线和实际效果,总结出几种变式,同时给出了实效分析。这种拓展性学习不但帮助他巩固了已有的三步上篮的知识,而且还和实战结合起来,通过研究比赛视频,总结出了一套三步上篮的经验。我试着让张XX给同学们上了一节三步上篮实战化训练的实践课,受到了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他本人也有了英雄般的自豪感。可见,拓展性学习内容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推动着特长生不断提高特长技能。
四、强调个案化训练
所谓个案化训练即针对特长生采取的个性化培养。它强调的是符合个体实情的教学理念,从外部推动特长生达到特长的最大化。上文提到的张XX同学,笔者即根据他的篮球特长和他本人的实际情况,帮助他制订出中长期训练计划,并且陪伴他、监督他、鼓励他,还让他担任年级篮球队队长。平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训练,培养他的意志力和坚持每天必练的好习惯;有比赛时,鼓励他带队积极参加,不断得到历练。如今,张XX在当地已是小有名气,为当地的篮球运动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可见,量身定制的训练方案非常有利于对特长生的培养。因此,我们在实施之前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符合学生状况的训练内容。在制订后,应当按照训练内容严格执行。
参考文献:
[1]朱菊良.论体育特长生在体育教学中的差异教学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7S).
【关键词】社会需求 高职 孤独症儿童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8-0244-02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孤独症患儿总数已达100多万,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而且已经成为世界上患病人数增长最快的疾病。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的数量激增,但还是不能满足孤独症儿童接受康复教育的实际需要。同时,合格的孤独症教育师资也面临着严重不足的问题。目前,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主要是几所师范院校和少数几所大专院校,而专业课程方面也主要集中在传统的盲、聋、智障教育上,涉及孤独症教育的非常少。专门针对孤独症儿童教育的人才培养计划更是微乎其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是我国国内高等学府唯一进行孤独症教育师资培养的学校,已于2004年开办了孤独症教育专业,虽然起步较晚,课程设置、师资配备有着一定的缺陷,但已然是中国孤独症教育专业的最高学府。因此,为满足社会日益凸显的需求,各高职院校的特殊教育专业应该积极探索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课程设计的新方案,用以培养合格的孤独症康复训练师。提高学生专业素质的同时,也能为学生就业拓展道路。
一、《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传统观念和现实条件的限制,某些特殊教育专业课程内容的设计仍未能跨越学科体系的藩篱,因而难以适应社会对特殊教育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上突显以下几个问题:
(一)课程目标的确定未能充分反映职业教育要求
高职特殊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是为特殊教育学校和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培养合格的特殊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是对残疾学生进行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要求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能力包括三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心理行为康复训练能力和教育活动组织实施能力。以往课程目标的确定并未与这些教师的基本能力紧密结合。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未能充分满足学生职业需要
目前,孤独症教育康复方面的教材很少,高职本课程一般使用的教材是谢明主编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属于全国特殊师范教育专业课规划教材。此书广泛涉猎目前孤独症教育康复的最新研究成果。因为学时有限等原因,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每一种教育康复方法都只能是浅尝辄止。学生并不能通过这一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所有孤独症教育康复的方法,从而成为合格的孤独症教育康复人员。
(三)教学方法的使用未能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特色
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对于本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虽然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元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教育康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此过程中,教师多是采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观看相关教学案例的图片、视频等材料,或是以课堂演示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表现出来,但因为没有对孤独症儿童直接的接触和认识,对孤独症儿童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及教育训练方法的学习,多是凭借自己的想象,不能真正地通过实践教学增长知识和技能。
(四)评价手段的采用未能充分考查学生职业素养
该课程的考核形式是多以考查书本知识的闭卷笔试为主,考核内容往往局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理论和案例分析等,不能全面考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而形成的职业素养。同时,也使得学生养成了死记硬背、考前突击、为考试而学习的习惯,更不利于能力的养成。
二、对《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课程设计的思考
(一)结合专业特点,确定课程目标
《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一门新拓展的特殊教育专业课,是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具有职业技能性质的专业课程。从目前的社会需求来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是特殊教育专业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课程如果没有课程目标指引,就容易出现教育康复理论与实践相脱节,或是枯燥的理论知识堆积,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还要具有扎实的、系统的专业应用知识。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为了突出高职“理论有用、能力为重”的教育原则,特殊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孤独症教师的职业需要,突出技能型教师的专业培养目标,侧重于特殊学校或普通学校等教育机构所需要的孤独症教育教学方法等专业技能的掌握。
(二)立足职业需要,选取课程内容
在基础理论教学中做到立足职业需要,以“必需、够用”为度,舍弃那些不是职业能力培养必然要求的“纯理论”性的内容。目前,国内教育康复机构对于孤独症儿童训练的主要内容为:言语与语盲训练、生活自理能力、运动训练、社会交往、刻板行为干预和认知能力训练等。而主要采用的训练方法有行为干预、感统训练、结构化教学和应用行为分析等。根据实际的职业需要,可以把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特别是教材中所介绍的语言训练、行为训练、感觉统合训练等内容。除了这些传统内容,还可以把现在较新的训练方法如人际关系发展干预疗法和地板时光疗法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另外,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从时间安排上,如果是一个学期的总课时是34课时,那么实践课时至少要占12课时;从实训内容上,每一节实训课都有具体的目的、内容、步骤,引导学会怎样解决实际问题。
(三)体现职教特色,应用教学方法
在职业教育中运用较多的几种现代教学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兴趣小组教学法、模拟情景教学法。职业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固然可以借鉴基础教育的教学方法,但是在专业教学上仅仅靠那些借鉴过来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实用的,所以,探索一些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对发展职业教育有很大的好处。因此,本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以往案例教学法和多媒体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互动,回答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可以引导学生使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库等教学平台,让更多的同学改变单一的学习途径,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由于孤独症康复训练具有特殊性,实践教学能让学生真切地接触到现实中的孤独症儿童。因此,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和模拟情景教学法。如果条件允许,高职院校应积极创设实习实训环境,充分发挥课内外、校内外实训基地的作用,将实训内容与课程教学、孤独症康复技能的应用紧密结合,强化教育实践练习,缩短职业适应期,为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侧重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考核
无论是什么样的课程设计,都应关注课程实施中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积极作用。加之高职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出现平时不学习、考试就凭死记硬背的问题。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职业应用能力,在考核方式上要强化实训技能的动态考核,采用平时考核和期末考核综合评定。如果实训基地充足,实训的考核可以在康复机构或特殊学校教师的指导下,每名学生选定1名孤独症儿童,与其结成对子。观察与记录孤独症儿童的异常行为表现,设计教育训练方案,并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教育康复训练,最终写出个案训练报告。课程教师和实训教师共同对学生工作的全过程进行考核,促进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学生职业认知、职业态度与职业情感的养成。另外,可适当提高平时考核的比重,训练方案20%、实操30%、期末卷面50%。书面考试内容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将考核的重点放在对教育康复知识的实际应用上。
总之,《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高职特殊教育专业的重点课程,同时又是一门不断探索更新的课程。课程目标的设定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一定要基于社会需求,要围绕孤独症儿童教师这一职业岗位任务展开。课程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积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提高实践课比例,完善教学考核等,真正把理论教学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掌握这项专业技能,将来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
参考文献:
[1]谢明.孤独症儿童的教育康复 [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
[2]魏轶兵.特殊教育院校孤独症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探析 [J].中国特殊教育,2007,82(4)
关键词:拓展训练;高职;体育教学;运用策略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将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等作为主要教学目的,而传统的过于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难以激起学生学习体育课程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而将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拓展训练教学方式引入到高职体育教学中,可较为容易地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有助于学生各种素质与能力的大幅优化。那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如何运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是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1借助拓展训练,创新体育教学模式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高职体育课程教学效率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教学模式过于陈旧、单一与枯燥,很难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与有趣,这就不利于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从而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明显提升。因此,要想快速提高高职体育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大胆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地将拓展训练这一新兴的教学方式应用到教学活动中,最大限度激发与维持学生参与体育知识学习及体育技能掌握的兴趣与积极性。比如,在学习“快速跑”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摒弃传统枯燥的单纯性训练教学方法,积极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将学生分成5人小组,作为最基本的对抗阻,让组员在设计小组标志与口号的过程中形成很强的集体意识,然后借助引导学生在训练中突出自身特色,并在组员相互交流快速跑经验与鼓励中快速掌握教学内容。教学实践表明,与传统教学教学方式相比,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可大大提高教学方式的生动性与丰富性,而崭新的教学方式更易于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活动的热情,并促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长时间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
2借助拓展训练,优化体育教学质量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体育课程将高效教学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而拓展训练可通过使得学生在小组协作学习中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及运动技巧,并逐渐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及集体荣誉感,从而使得学生都能为实现集体荣誉而努力学习,最终切实提高高职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与“跳大绳”有关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就可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全班学生划分成均等的8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开展跳大绳拓展训练,训练目标是各个小组学生都能在单位时间内(1min)集体完成至少50圈。通常情况下,在跳大绳拓展训练最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小组成员知识缺乏默契性,极易导致训练活动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通过相互沟通与协作的形式努力寻求到可以确保大家动作高度一致的办法与策略,比如“通过喊口号的形式调整步伐”等,从而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意识到协作的重要性,并深切感觉到个人对集体的巨大影响作用,然后学生就会自主而积极地调整自己的训练策略,尽可能向集体靠拢,最终高效完成拓展训练目标。教学实践表明,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之间有广泛的交流与沟通,可相互影响与借鉴,与传统的“单打独斗”相比,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整个教学质量的大幅提升。
3借助拓展训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是最核心的因素,他们之间关系如何直接影响了教学氛围的积极性与融洽性高低,并对教学效率的优劣有重大影响作用。将拓展训练教学法引入到高职体育课堂活动中,可大大提高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频率,有助于师生之间距离的缩小及情感的增进,有助于构建出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为教学方案的合理优化与调整创造良好条件。比如,在学习与“障碍跑”有关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教学活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从备课环节就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以充分了解学生的体育基础及兴趣爱好,对拓展训练教学活动的意见与建议,借助学生的力量与智慧,努力组织出符合学生兴趣及学习需求的拓展训练教学方案,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在具体的“障碍跑拓展训练中”,由于师生之间的频繁与良性沟通与互动,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得知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从而可更有针对性调整训练方案与计划,进而快速提高拓展训练活动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最终切实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实践表明,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用拓展训练教学法组织高职体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关系,他们就拓展训练的方式及细节进行深入而全面的探究与交流,可快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师生情感的增进,有利于营造出民主、积极的教学环境,从而为高效教学目标的实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4借助拓展训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拓展训练,是一种有趣性、挑战性、综合性的体育教学方式,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不仅可在有趣的活动过程中学习体育知识,而且还可在分组协作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荣誉感,并且还可磨练学生的意志力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的高职学生普遍具有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惧怕困难、比较自我、依赖性强,因此,在高职体育教学在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还应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增强,从而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提高自己的意志力与坚韧不拔精神,进而显著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学生高质量,顺利就业增加砝码。比如,在学习与“单腿站立”有关的内容时,教师可把学生随机分成5人小组,给每个小组发一张A4纸,要求每个小组通过一定的站立技巧让所有成员都能站在这张纸上,并比较哪个小组站立的时间最长就算赢得训练。在拓展训练的最初几分钟内,几乎每个小组都认为5人同时站在A4纸上是不可能的,有几个小组想直接放弃,他们以为教师是在难为他们。当教师提醒大家围在一起试一试时,大家开始尝试各种站法,最后通过多种尝试,大家终于找到可以让所有人站在A4纸上的办法:5人先围在一起相互环抱腰部,其中每人的一只脚站在A4纸上,另一只脚在地面上,当大家准备好后,齐声喊“起立”,地上的脚就快速抬起。教学实践表明,在拓展训练中,学生不仅可较好地掌握体育知识,并且可提高自身解决问题及抗挫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明显增强。
总而言之,将拓展训练教学法应用到高职体育课程教学中,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在优化教学质量的同时构建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还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身心健康、品质优良的接班人。
作者:王林槐 单位:新疆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凌寒.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110-112.
[2]刘长红,熊焰.拓展训练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27-30.
[3]王海燕.关于拓展训练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25):118,120.
关键词:生存拓展训练;课程资源;身心健康;地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的缘起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而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爱心怀抱”中,经不起一点挫折,吃不了一点苦,而生存拓展训练其内容项目新颖刺激,神秘莫测,符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帮助。我们开展的生存拓展训练不仅在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竞技运动,还拓展到学生喜欢的各种项目,不仅是一周两节课,还要拓展到节假日;既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又注重让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育性和发展性原则:确定教学内容,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切实反映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优选最佳内容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实生活,锻炼体魄。
(2)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正常教学时间内,还拓展到节假日。
(3)健身性和文化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护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竞技化,又充分发挥运动项目对锻炼身体,提高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的作用。
(4)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既有最基本的要求。又有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既有统一尺度的教学评价又有针对发展个性的动态评价。
3、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3.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实施中学生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所处的地域情况制订了教学的总目标。即①挖掘体育的潜能,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②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也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的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目标二]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2)运动技能。[目标一]了解各项拓展运动的基本技能,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目标二]掌握和运用运动方法,展现自身运动能力,自觉关注社会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
(3)身体健康。[目标一]增强体能。[目标二]在不断增强体能的基础上帮助同伴改善体能状况。
(4)心理健康。[目标一]在拓展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发展学习能力;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二]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帮助同伴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一]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目标二]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应将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拓展训练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多个目标来开展。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这一内容学习的积极态度,而且使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本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不仅对所有的参与训练的学生都提出了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目标一),还对少数学有余力且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提出了发展性的学习目标(目标二)。
3.2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施实际和周边地理环境情况主要选择了如下三类教学内容:体能类:山水游泳、登山攀岩、百步云梯、胜利墙、划木船、轮胎足球、四足蜈蚣、捆绑行动;技能技巧类:野外烧烤、野外定向、竹筏急渡、云中漫步、群英飞跃、肢体语言、应答自如、走方块、梅花桩、南辕北辙、做迷藏、碰碰车、搭帐篷;心理拓展类:信任背摔、天梯、水上漂速跑、水上独木桥、第六感、抽象网、团队沟通、空中抓杠。并根据每项内容的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游戏活动规则和训练目标。配备好活动器材。
3.3设计课程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精选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即着手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我们把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常规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校内常规教学以理论课的形式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主要讲解该项内容的活动规则、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问题等等。校外综合实践则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实践考核。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模块十多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方案。
3.3.1设计教学流程
一般把握五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根据学生主体,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问题所在,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发现问题,多留心学生的心理表现,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细节。再对症下药设计开发出适合的拓展项目,设置好场地,讲解好活动规则、要求、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作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体验中,通过活动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广泛举例,用大量的实例引证所学的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启发学生回味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参与体验进行评价,并且要课后追踪学生是不是有所收获。对症下药有没有效果。
体验环节中学生的亲身参与是重中之重,在此五环节中分享交流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留出部分时间用于交流、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拓展运动效果的形成。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体育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理念。3.3.2探索具体活动方案(以野外定向越野为例)
(1)《野外定向越野》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定向越野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爱好者在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锻炼体魄,培养意志,提高识别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挑战自我身心极限,是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而新开设的体育选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定向越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定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一并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程任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耐久能力,增进学生健康;②使学生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东西,经历人生的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⑧基本教会学生如何在大自然中挑战自我和把握自己的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爱护自然的意识。
(2)《野外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
地形图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分类,比例尺、地形图的符号、注记颜色及识别,地貌判别;指北针基础知识和实地使用地形图;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定义、特点、器材、场地、竞赛);定向越野的组织与比赛:野外生存知识(野外判定方向、行走,野外动、植物的食用、野外露营、伤病防治、求救信号):
(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抽象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上,在教学中采用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实验环节:①实践课:我们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基本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队――破冰游戏――授旗――取队名――开展竞赛活动――总结。②答疑和质疑。
(4)制定《野外定向越野》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
3.4革新教学评价
创新性的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评价与之配套。中学体育新课程指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也改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判方式,采用三维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设计了评价量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作一次评价,同时对同一个组内的其他同学也要作一评价。
3.5完善安全措施
在开展拓展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设计缜密完整的训练方案和路线等方式来保证拓展活动的安全,从组织工作上做到有惊无险。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各种险情,如何对昆虫蛰伤、蛇咬、出血、骨折及扭伤进行急救,如何发放与识别各种求救信号等,通过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来加强拓展训练的安全性。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确保学生安全。
4、课题研究的成效
(1)丰富、充实和拓展了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实践表明:开展拓展运动,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仅为丰富和完善中学体育课程跨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而且对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参与拓展训练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的学习,获益匪浅。学生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野外生存生活技能,还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展了体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提高了身心素质,在协同战胜困难中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通过拓展练习,我们带回了青山,带回了绿水,带回了欢笑,带回了友谊,带回了真情:带回了信心,勇气,希望,信任,还带回了我们所想要的,所缺乏的,所珍惜的……
5、我们的思考和展望
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也认真总结成败得失,对于把拓展训练引入中学的体育课程里,完全有必要也有效果,当然也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主要是校外实践课中学生的管理给我们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和展望:
(1)开展拓展运动应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在拓展运动中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员亲身参与体验,交流总结,从而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运动中的综合素质是中学体育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性。
(2)要注意练习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渗透性。拓展运动重在学员体验,从学员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入手,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从中形成新的品质,这其实在我们体育新课程中的情景教学中已有渗透,我们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不断重复练习,改进技术动作,再去体验,收获成功。两者都是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建立动作定型。
(3)要力求场地器材的简洁性。拓展运动教学其所需的场地很容易达到,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在非常狭小的场地开展,而且器材简洁,在场地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满足,有许多项目不需要器材,许多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的训练器材。
(4)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拓展运动很多项目对学生的心理上有较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教学和调查问卷中76.4%的学生在练习前很紧张,只有7.8%的学生心理上比较放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个细节,讲清规则、要求,加强安全措施。
(5)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需要有很高的要求。拓展运动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很好的统领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练习者在活动参与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体能准备,了解活动的目的、作用和方法。活动中参与者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同时参与者应量力而行,若暂时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不要贸然行事。
[关键词] 团体;心理咨询;心理矫治
[中图分类号] D916.7 [文献标识码] A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心理科学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到“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才是全面健康标准。罪犯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之一,存在心理障碍或患有心理疾病的罪犯占有一定比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改造,推行对罪犯的心理矫治,并与思想和劳动教育等矫治相辅相成,不仅是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必然要求,而且是监狱深化教育改造,使监狱监管教育水平不断提升新台阶的重要措施。心理矫治现在已经成为除了监管改造、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之外的第四种手段。
罪犯作为特殊的个体, 被判刑入狱, 失去人身自由, 加上原本具有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 必然导致其服刑期间的心理障碍比一般人群更为严重。因为罪犯的心理构成包含有常态心理、犯罪心理和服刑心理,其形成过程是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存在有缺陷,从而导致其走上犯罪的道路;当他触犯了法律即实施了犯罪行为以后,要经历逮捕、和审判,这时的犯罪人心理又可分为犯罪心理、犯罪嫌疑人心理和被告人心理;犯罪人从实施犯罪到案发,再到投入监禁场所改造,其间犯罪人在经受这一系列的刺激中,其心理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宣判后在看守所等待投送行刑机关的罪犯,由判决前关注会不会判刑或判多少年刑,转向关心如何面对或长或短的刑期,其原有的侥幸、紧张、恐惧、忧郁等心理状态,进入暂时的麻木,这时犯罪人的刑罚心理达到了服刑前的最强烈点;随着刑罚的确定和行刑关系的确立,罪犯又开始形成以早日出狱为内容的核心需要,并由此产生服刑心理;监狱又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人身自由受到严格的限制,其行为能力,事实上与因未成年、肢体残疾或心智不全的限制行为能力的人相似,只不过对罪犯的限制是由法律所拟制的;其孤独、痛苦、悔恨、尤其是抑郁情绪更是带有普遍现象。这些消极情绪的存在,必然影响罪犯的改造态度和改造行为, 使一些罪犯表现出或消极混刑、或抗拒改造、或不思上进、或拉帮结伙等行为, 或者萌生自伤自残、脱逃、轻生等念头,情绪的长期压抑还会使个别罪犯产生心理变态或精神疾病, 有的甚至会出现狱内再犯罪或刑释后重新犯罪。所以, 对罪犯负性情绪的疏导尤其是对罪犯抑郁与焦虑情绪的心理矫治,是刑罚执行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罪犯心理矫治的含义
在罪犯改造中开始引入心理矫治手段是在二十世纪80年代末。根据《监狱法》,心理矫治既不能定位在纯粹的医学概念上,也不能与改造工作雷同。它包括对罪犯的心理与行为矫正、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以及与此相关的罪犯心理诊断、疗效评估、再犯罪心理预测等项内容,由专业人员与监狱人民警察密切配合,协同进行,构成一个完整的操作体系。
罪犯心理矫治是指监狱机关运用心理学原理,采用心理咨询以及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术帮助罪犯克服心理障碍和服刑期间出现的心理问题,促使罪犯心理素质的良性转化,以利于稳定狱内改造秩序和提高改造质量的一项手段。
罪犯心理矫治的基本任务:
1. 入监心理调查。在新犯入监集训期间,开展罪犯的心理调查和评估,对罪犯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自控能力以及智力能力等作出分析和评价,并建立重点罪犯心理档案。新收犯的建档,为新犯劳动分配、监管以及教育改造提供参考。
2. 心理危机干预。在监区设立心理咨询室,预约或定期开设心理咨询门诊。针对罪犯的焦虑症、抑郁症、妄想症、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开展咨询和治疗,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尤其是情绪障碍,化解人际关系危机,提高自行自控能力,使身心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使其服刑改造心理向积极方面转变。
3. 预测罪犯的行为倾向。对罪犯中有高危倾向的或发现有心理变化迹象时,要及时组织心理复测,结合心理档案及观察收集的情况,预测和发现罪犯的不良行为倾向,对危险犯加强监控,防止矛盾激化,使其不致绝望而自杀或闹事,“防范于未然”。
4.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心理现象的形成、心理障碍的识别、心理卫生维护、简单易行的心理调节方法与手段、心理承受和适应能力的训练等。
5. 个案矫治工作。抓好重点罪犯的心理矫治工作,结合个别谈话教育,转化思想,促进身心健康。
团体心理咨询(含训练)是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之一,它在帮助人成长及发展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学帮助与指导的重要方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
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为参加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社会活动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支持的团体气氛,使成员可以以他人为镜,反省自己,深化认识,同时也成为他人的社会支持力量。团体心理咨询具有互相支持,集思广益,治疗效率高,疗效易巩固,特别适于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人。团体心理咨询结合一定的针对个体的心理训练和辅导,对于提升人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团体心理咨询面向对象广泛,主要是针对人的不良行为习惯,不良心态,不良人格特点进行的针对性的心理素质方面的训练,如克服社交恐惧症,成瘾行为,行为,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训练以消除不良心态和行为,建立新的心理行为反应方式为目的,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
三、研究方法及过程
(一)工具
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 。
(二)被试
1. 人数:人数共有15人,均为男性;已婚1人,其余14人均未婚;其中城市3人、农村12人;
2. 文化程度:在筛选被试时考虑到量表测验和对训练设计的需要,均选择文化程度在初中毕业以上;
3. 年龄因素:年龄从19至29岁,平均24.47岁;
4. 刑期从2年6个月至5年6个月不等,平均3.9年;
5. 初、惯犯:初犯13人,二进宫有2人;监狱经验:以入监三个月以上, 对监狱生活已基本适应者,尽量避免选择很快要刑满释放者;
6. 罪名:罪名主要是抢劫、盗窃、敲诈勒索、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恐怖、证券交易等虚假信息);
7. 原籍:服刑前原籍地分布在贵州、河南、安徽、湖北、江苏、上海、重庆、四川、山东等地;
8. 抑郁或焦虑程度:主要选取中度和重度抑郁或焦虑患者作为被试。
(三)实验设计
根据埃里克森的“自我发展理论”,青少年及青年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远远大于父母以及老师的影响。这项训练主要针对情绪障碍型罪犯,这次“团体心理训练”共有15人参加,是从全监区近600多名服刑人员中筛选出来的,是用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是抑郁或焦虑分值较高、结合平时我们的观察,发现表现沉默、主诉小毛病很多、不太与别人交流、人际关系不良、或易于别人发生冲突的人员,通常也是各方面不积极、不主动的人员。
团体心理咨询与普通游戏的操作区别在于,一般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必须按先心理测验找出问题,再心理咨询补充了解个性情况,最后把情况类似者组织起来制定针对性强的心理辅导训练方案,按计划进行辅导训练,而普通的游戏活动一般不用考虑参加者的个别心理状态。
每周一次的“团训”我们都精心设计,每次训练首先让大家舒适而坐(以最舒服姿势为宜),听一段音乐《忧郁圆舞曲》、《第40交响曲B小调》或《蓝色狂想曲》等,每次大约10-15分钟,进行训练活动时把团队分成二大组,进行友谊性对抗游戏。
每次“团训”一个主题,主要有:相识、相知、振作精神、调整情绪、情绪治疗、提升价值、升华、大结局等;形式主要有“怎样更有效率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或角色扮演游戏,或组队模拟完成工作等等。每次“团训”结束前,我们都安排回顾整个训练的项目,谈谈每个人的感受、变化、收获。讨论感受解散之前再问一句“在今天的活动结束之前,在这种氛围下谁最后还有什么想说的话?”往往还真有人有话要补充的,这时我们都给他一个了结。
在团体辅导的后期为更好地巩固他们在先前阶段形成的情感支持与自我探索的成果。本次研究对“团训”组学员的认知训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认清不合理信念与抑郁、焦虑症状的关系;(2) 确认认知错误, 找出自己错误思维方式的表现形式;(3) 学会向消极思维和情感挑战, 与不合理信念进行辩论;(4) 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建立合理信念;(5)认知家庭作业。
在最后大结局里我们特地进行了回顾与展望的总结性探索,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第二:生命之灯因热情而点燃,生命之舟因拼搏而前行。第三: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第四:世上最重要的事,不在于我们在何处,而在于我们朝着什么方向走。第五: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第六:团体活动,能让每一位成员在活动交流中去感觉、感受、感应、感染、感激、感恩、感谢、感悟人生;去体会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有真正意义的朋友。
每次“团训”历时150分钟左右,为期两个多月。大约经过十次训练后,结束辅导。在结束辅导后不久,研究者对“团训”成员进行回访,并对全体成员进行临床症状 (SCL-90)量表测试, 并得出后测结果。
(四)辅助研究方法:个案法和访谈法
在“团训”开始之前, 从“团训”组成员中选取三名进行个案的追踪研究。先让其以自传形式, 把自己目前的抑郁症状、心理困扰和产生原因等描述出来。在“团训”过程中, 研究者会通过访谈形式, 让这些研究个案逐渐感受出、体验出自己在情绪和思维观念上的变化, 并与其他成员共享其成长的经验。在“团训”结束后, 再让这些研究个案写出自己在治疗过程中的感受, 以及目前的情绪状况, 进行前后对比的个案研究。
四、结果统计与分析
“团训”前后的资料对比及统计分析结果(见下表)
五、结果及讨论
(一)结论
统计结果显示, 本研究使用“团训”辅导的形式对罪犯进行认知训练,效果是良好的, 在较大程度上缓解了罪犯的抑郁与焦虑症状。
通过前后测对比研究发现,“团训”组全体成员在强迫、抑郁、焦虑、精神和其它因子的P值小于0.05,即前后有明显的差异,而忧郁因子P值小于0.01,有极其显著性差异(这可能与我们的方案主要是按调试抑郁情绪来设计有关)。这或许说明,对于这些具有抑郁症状表现的罪犯,只要我们了解判断准确,团体咨询方案设计科学、合理,给予他们足够多的关注、足够多的安慰, 多进行一些针对性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其抑郁情绪,甚至效果可能是明显的。
分析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1. 这个“团训”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13人),都是初次犯罪即被判刑入狱的犯罪人,他们初次作案就被抓获,因而刑罚对他们的心理效应鲜明而强烈,能够较好地发挥威慑、辨别、遏止、预防等功能。其犯罪意识、犯罪恶习不深,教育改造易于发生作用。在服刑期间其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1)服从性、被动性强。监狱环境是全新与陌生的,他们入监后的生活内容主要是观察学习、模仿和适应,心理活动具有突出的被动特点;(2)适应性差,波动性大。由于对监狱生活缺少思想准备,对入狱服刑心理上难以承受,情绪压抑、低沉、焦虑,在服刑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都可能引起他们较强的情绪波动,有时甚至是痛不欲生。他们在入狱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处于对自己所犯罪行的悔恨和愧疚之中,降低了生活的积极性;(3)改造意志薄弱。由于心理活动的被动特点突出,易受诱惑和暗示,易被情境所同化,也就容易受到“团训”组整体积极活跃气氛的感染,因而抑郁情绪改善也就明显。
2. 这个“团训”组全体成员均是轻刑犯(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其心理主要为:(1)服刑压力小,他们所体验到的服刑痛苦相对较轻,再加上重返社会的时间不太遥远,使得轻刑犯服刑压力较小;(2)服刑心理浮躁。由于刑期短,罪犯入狱后不久就进入服刑后期,需要考虑出狱的事。服刑初期和服刑后期都是罪犯心理活动变化剧烈、稳定性差的时期,特别是服刑后期,因盼着出狱的时间快点到来而更加焦躁不安,心情难以平静。这种浮躁心理使罪犯难以集中精力投入改造,不太可能自觉反思自己的罪行,针对这种情况设计训练方案,配合监狱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对他们产生积极影响,其抑郁、焦虑、强迫情绪转变也就显现。
3. 关于精神因子的变化情况,由于“团训”组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13人),都是初次犯罪即被判刑入狱的犯罪人,面对电网、高墙和失去自由,极易产生反应性心理问题。所谓“反应性”,是指对不良心理社会因素(通常指应激强度大、频度高和时限长的)作用下引致的精神障碍。典型例子就是我国古典名著《儒林外史》所描述的范进中举后的精神病态。大多数精神疾病并非由精神创伤作为病因的,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诱发因素或促发因素。真正由精神创伤直接导致精神障碍的疾病就是反应性精神障碍。
这类症状是典型的心因,症状发生前有明确的精神创伤或应激性生活事件,起病常比较急骤,经过适当治疗措施,病情很快好转,恢复健康,预后良好。如果无精神打击,不会再度复发,达到终身痊愈的满意疗效,一般视为“良性心理疾病”。
4. 罪犯群体心理的作用,“团训”组也是一个规范的群体,由于在训练前就讲清了目的、任务和作用,在活动设计上紧扣目的,在群体内形成较强的内聚力。在高内聚力作用下,个体的自信心和安全感增强,成员对群体产生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力量感,自愿成为群体一员,积极参与群体活动,自觉遵守群体规范,认真履行角色义务,努力实现群体要求等等。处于这个阶段的群体,全体成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有认同的集体目标,并能以内化的群体规范协调自己的行动,致力于群体目标的实现,所以“团训”组全体成员训练效果较为理想。
(二)本次研究存在的问题
1. 本次研究对象全体成员绝大多数是初犯和偶犯、均是轻刑犯(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罪犯)并且年龄也集中在19至29岁,平均24.47岁,这样的构成其心理特征就比较单一而不复杂,降低了训练的难度,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 “团训”组全体成员的成分构成复杂的话就需要进一步研究,所以这个研究的借鉴价值需要拓展。
2. 本研究对被试的筛选还太粗糙,仅仅根据临床症状量表(SCL-90)进行测验,用其结果和平时的观察来判断研究对象是否患有抑郁症,似乎有些武断,需要进一步的观测。
六、要客观地认识团体心理咨询矫治的成效问题
我们开展团体心理咨询的心理矫治工作,是一个探索的起步阶段,选择的对象比较单一,因而其心理特征也不复杂,在对罪犯全面性矫治方面还没有明显成效的经验,在控制转化顽危犯方面更需要进一步探索以便取得较大收获,但开展这项工作要有恒心、耐心,要认真设计训练课程并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训练方案。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以后肯定会有较大收获。为继续做好这方面工作,提高改造效果,我们今后工作的思路是:
(一)加强培训,提升内功。继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对干警心理矫治技能的培训,争取对基层干警全面培训一次,把热衷心理学的干警送到外面专门机构培训,继续派送监狱内从事心理咨询的专职干警接受有针对性培训,以提升自身的内功,并以此做到重点培养与普遍培养相结合。
(二)完善档案,夯实基础。目前我们采用的心理档案材料虽然完整但尚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在监狱成立心理矫治工作领导小组,在各大队设立心理矫治工作小组。有计划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的调研活动,定期召开罪犯心理矫治暨个别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提高我们干警做好心理矫治工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