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土建类专业范文

土建类专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土建类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土建类专业

第1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职校;土建类专业;改革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专门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绿色建筑发展的趋势下,其土建类专业的教学势必要进行改革。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于高职院校在绿色建筑趋势下如何进行土建类专业建设改革进行研究。

一、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1绿色建筑的定义

我们通常所说的绿色建筑是一种概念,一种象征,主要是指该类建筑对环境没有害处,同时还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对环境构成破坏的情况下而建造的一种建筑,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作可持续发展建筑或者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等。它是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1]。

2绿色建筑发展的影响分析

绿色建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从经济角度看:绿色节能建筑具有节能性和低碳性,冷天可以减少供暖成本,热天可以减少制冷的成本,更重要的是人们住在这样房子里,也会使得疾病减少许多,从而减少自身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因此总体来说还是物有所值的。②从健康角度看:绿色建筑的自然通风良好,绿化率高,日照时间多,住在这样的房子里,舒适度提高,心情得到放松,对居住者的健康十分有益。③从环境角度看:绿色建筑能够提高水的使用效率,以及其他能源的使用效率,诸如化工能源、材料,换句话来说,绿色建筑能够使得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到最低。

二、绿色建筑趋势下职校土建类专业建设改革措施(1)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创新。当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当中,基本上都是在遵循“教学企业”的思维,坚持进行对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依照各类企业的企业岗位的真实过程以及该岗位的任职要求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建设,进一步改革课程内容,使得职业岗位的形成规律能够得到遵循,从而创造出实施性的专业人才培养办法。与此同时要模拟“教学企业”,在学校内建立起有规模、较高仿真性的实验研究实训基地,从而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2)对土建类专业的课程与体系进行创新。在各种实践教学当中,诸如工种操作训练、综合岗位实训以及岗位实践等等,要强化信息技术以及绿色建筑施工的模拟项目的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有关绿色建筑构造图识的能力,同时学生的CAD绘图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3)进一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库。为了适应当前绿色建筑发展趋势的需要,学校可以重点建设那些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教学,从而使得学校的教学资源可以更为丰富。另外,学校可以重点建设那些群共性的实践教学设施,通过模拟“教学企业”的方式在学校建设一批有规模、较高仿真性的实验研究实训中心基地,做到学以致用;重点去强化改革那些信息技术与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践。

(4)单独制定技能训练计划。为使绿色建筑理念教学实践性教学的各个环节落到实处,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计划中应单独制定技能训练计划,确定出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技能训练目标、专业技能标准[2]。另外,还应有阶段性的实践性教学安排,内容包括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各个阶段在整体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等。

总之,笔者认为要想促进土建类专业学生的教育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要,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革,比如,人才培养创新、课程与体系创新、丰富教学资源以及制定单独技能训练计划等,笔者希望在这一系列改革之下,高职生能够满足当前绿色建筑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第2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绿色建筑绿色施工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高端技能型人才

[作者简介]丁以喜(1967-),男,安徽芜湖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管理教学部副主任,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技术与管理。(江苏南京210046)

[课题项目]本文系院级重点课题“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的研究和实践”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K10-0502)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7-02

一、绿色建筑发展对建设法规、建筑业职业以及人才发展的影响程度分析

1.世界绿色建筑和绿色建筑在中国的发展程度和趋势。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我国绿色建筑、建筑节能未来五年发展目标①:建立健全绿色建筑、绿色施工评价法规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建筑产品施工过程的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10%,C60以上的混凝土用量达到总用量10%,HRB400以上钢筋用量达到总用量45%,钢结构工程比例增加。新建工程的工程设计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达到100%,新建工程的建筑施工符合国家建筑节能标准要求;全行业对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2.绿色建设法规体系对广义建筑业职业的影响程度分析。绿色施工②必须从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对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进行控制,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这六个环节涵盖了广义建筑业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材生产、施工企业等。而这些行业也正是高等职业教育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创业的主要方向。也就是说正在院校就读的大学生们即将面临的建筑市场已经在法律框架的引导下,逐渐由传统建筑市场向绿色建筑市场转变。

建筑业从业人员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尽快适应传统的建筑活动、建设程序和技术规范因此而发生的显著变化,掌握新的市场准入制度、招投标制度、施工技术规范、施工质量验收与评价标准等等,胜任岗位主要工作任务。

3.推进建筑节能,推广绿色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类人才发展战略。提升广义建筑业从业人员素质,全面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和加强队伍建设,保障绿色建筑,是实现建筑行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证。《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基本实施注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顺应绿色建筑发展形势,发挥人才培养优势,推动高职土建施工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保证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和职业专业能力的调研

第一,高职土建类专业毕业生主要职业、岗位和岗位迁移的调研。具有国际水平的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能力的麦可思公司,在《2011大学生就业报告暨2011年就业蓝皮书》专题报告表明:高职土建大类主要专业,毕业生半年后平均就业率93%,均高于全国高职高专88.1%平均水平,处于前50位之列;职业期待吻合度约在50%,也高于全国高职高专平均37%水平,处于前20位之列;2007届三年内职业转换率较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前10位中没有土建大类专业。

第二,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剖析(如108页表1所示)。

三、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定位的新认识

高职土建类专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建设目标,是建立在“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基础之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它有别于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格:在应具备的专业知识中应增加绿色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验收与评价等内容。在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中应增加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能力、专项建筑工程技术、造价软件和基于Web技术的项目综合管理软件运用能力的训练内容;在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中应增加项目多方位的协调素质等。

四、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实现途径的改革探索

1.创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目前,高职土建类院校正在按照“教学企业”的理念,积极探索和优化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的形成规律,构建实施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中心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采用多种校企合作形式,让企业接受学生到真实的施工一线,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在现场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接受企业专家的专题培训,通过综合实践形成综合的职业能力。

2.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2011年度麦可思—专业就业质量年度指标表明:麦可思—2010届主要高职土建专业要求的前3项核心知识(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所掌握的28项知识)摘要,如表2所示:

要强化以上核心知识学习领域,满足绿色建筑施工过程控制中主要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对职业专业能力的新要求,各高职土建类专业院校可以根据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提倡有不同的侧重与特点,增置有本校特色的课程和实习实训环节③;更新绿色建筑趋势下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内容。在主要的课程设计实训、工种操作训练、综合实训及岗位实习等实践训练环节中,强化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以提高学生绿色建筑构造图识读与AutoCAD绘图等能力。

3.重点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教学体系,丰富教学资源库。土建专业学习的对象是建筑工程项目,由于其特殊性,企业难以一次性承受大批量学生长时间的实习实训,更不可能在校内营造与施工现场氛围相同的实践环境,建设体现绿色建筑理念的实践课程体系还需要长期的实践探索。重点建设专业群共性的实验实训基础设施,采用模拟“教学企业”在校内建立一定规模、仿真性较高的实验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重点加强信息技术和绿色建筑施工模拟项目实训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尝试的有效途径。

2010年5月,高职建筑类国家示范学院已经向教育部申请立项“职业教育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树立了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榜样。

“十二五”期间以及将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建筑业都将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状态之中,高职土建类院校有责任推动高职建筑类专业建设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贴近绿色建筑的设计、施工与运营管理全过程;探索优化绿色建筑趋势下的人才培养途径,面向施工管理一线输送高端技能型人才,推进建筑节能减排,推广绿色建筑与绿色施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注释]

①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2011-07-06.

②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施工导则(建质[2007]223号)[Z].2007-09-10.

③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Z].2004-12-10.[参考文献]

[1]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GB/T50640-2010[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1.

第3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中高职教育衔接;力学课程;土建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3-0123-01

1.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调查,将中职土建专业和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对比后发现――测量、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识图与构造、计量与计价等专业核心课程,内容重复率达50%以上。中高职教育不仅有大量的专业课程重复,其教学内容也几乎雷同,实践教学内容、职业资格考证等方面也有许多重复之处。如此现象,对高职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必将造成教学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单独针对中职生源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使中高职教育实现有效的衔接。

2.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黑龙江省中等和高等职业院校均开展了理念新颖的课程改革,但由于两者都是各自开展课改,没有考虑两个不同教育层次的课程衔接问题,导致两类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等方面存在很多重复问题,其主要问题有:

2.1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

随着高职生源多样化的发展,原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的招生模式,已经转向为同时招收普通高中和中职毕业生的局势,但是普通高中毕业生毫无专业知识,而中职毕业生则已学过三年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平。因此,针对两类起点不同的学生应该制定各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

2.2 缺乏适用于衔接的课程体系

我院中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测量、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构造、工程力学、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造价管理、施工安全、施工技术、施工质检与验评、施工技术资料。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有: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的识别与检测、建筑构造与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结构、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施工组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工程质量验评、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比较目前我院开设的中高职建工专业核心课程,可以看出这两个教育层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极为相似,说明目前该专业的高职课程体系不能满足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需要。

2.3 教学内容重复率高

通过分析高职土建类专业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见表1),可以看出,对于普通高中毕业生来说高职开设的这门课程是适用的,但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教学内容重复率达到了80%,很明显这对于中职毕业生来说是在浪费教学资源和时间。

3.中高职土建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建议

3.1 确定中高职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对土建类专业的深入调查,找出中高职学生在岗位及相应的岗位职责与职业能力方面的差别,确定土建类专业中高职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

3.2 建立中高职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相同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及相适应的职业技能要求,针对学生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规划中高职专业核心课程,并分别建立可衔接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减少课程设置的重复问题。

3.3 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标准

针对已开发的专业核心课程,中高职学校应联合建筑企业进行共同研讨,确定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编制出中高职可衔接的专业课程标准。下面以力学课程为例,分别确定中职与高职的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中职课程是学生学习的基础,高职课程是学生能力的提升。

3.3.1 中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物体受力分析方法及静力学基本理论,熟练应用平衡条件求解支座反力力及约束反力;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基本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变形、强度及刚度等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熟练掌梁的内力计算及内力图的绘制;使学生熟练掌握杆件组合变形时的内力、应力、强度计算方法。

2.教学内容

平面一般力系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材料在拉伸和压缩时的力学性能;梁弯曲时的应力及强度计算;梁的组合变形计算。

3.3.2 高职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1.教学目标

具备对一般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内力分析的方法;掌握一般结构内力图的绘制方法;能够对一般构件进行强度、刚度、稳定性的计算;使学生熟练掌握压杆稳定计算。

2.教学内容

主梁、起重设备等构件的受力分析;脚手架、吊架中拉压构件及起重设备中吊索的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脚手架、主梁等受弯构件的受力分析。

3.4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

根据衔接课程的课程标准,中高职教师联合开展教学设计,分别编制相应的教学单元和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

3.5 编制中高职衔接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标准

专业课程考核评价应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原则,同时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企业,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企业评价相结合;评价方式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即重视过程,轻视结果,主要针对课程的每一个学习单元完成的质量与效率做出评价,侧重技能掌握与学习态度的评价。

总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关键在于专业课程全面、科学地衔接,只有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才能使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工作走上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李全奎.中高职衔接问题的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13(3):3-11.

第4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Abstract: Engineering drawing is an important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course, the teaching should be based on spatial thinking task to cultivate students' training, reading and engineering drawing. Appropriate teaching plan and the methods make teaching more efficient, convenient and vivid, but, i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bsolete teaching means are not appropriate to this course. Therefore, only the teaching means and teachingcontent reasonably matched, then it can fully play its efficacy.

关键词: 工程制图;教学改革;教学计划;教学方法

Key words: engineering drawing;teaching reform;teaching plan;teaching methods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0-0216-01

1工程制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本课程包括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两部分。目前,在教学内容上,工程制图课程分两个学期完成。画法几何一学期,建筑制图一学期。其中,并未包含计算机制图部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笔记。第一学期所有的图例和模型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现场画在黑板上的。课上教师在讲台上边画边讲,课下学生练习画图,然后教师利用大部分时间批改学生的制图作业。长期以来,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上课基本上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学得累,教师教得也辛苦;第二学期书中内容多为建筑制图的内容、画法、规则等,内容空洞,繁复。而最能直观说明问题的示例性图纸却又非常少,一般只给出一套。绘制施工图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一般都是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老师的指导也是只能针对大部分学生的严重错误指点一下。

2工程制图的教改的想法

2.1 教学计划中课时安排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本课程的教学计划一般为画法几何和建筑制图将总课时一分为二。这样是不合理的。应将画法几何的学时减少增加到建筑制图部分,使两者课时比在2:3左右。这样的话,画法几何部分的改革建议调整其内容和深度,进行必要的精简,作适当的压缩。保留画法几何的基本内容,特别是作为工程制图基础的投影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点、线、面的投影理论,初步建立空间主体到平面图形的逻辑思维理念,淡化那些难度较大的图示与图解的有关内容。对于建筑制图部分,作图训练在教学内容上同时,加强几何体三面投影图的绘制和阅读,将形体分析法、线面分析法作为主线贯穿课程始终。为后续工程制图部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画法几何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画法几何在学习过程中, 要求学生在空间立体与平面视图之间不断的进行转换, 比较抽象。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这对很多空间想象能力差的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为使课堂教学更形象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抽象的原理概念容易被学生掌握,教师采用多媒体上课是不错的选择,因此,将多媒体课件用于《工程制图》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这并不是说制作一些动画,画些空间立体图就能轻松完成教学任务,要想学生真正轻松掌握重点难点,教师是需要在课件的制作上下足功夫的,要用动画和图形生动逼真地反映出教学内容的内在的联系和本质。而投影规律是在前者的基础上,重点揭示在三视图中的图与图、图与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它是学生今后看、画图样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是《工程制图》课程的理论根源所在,学生对全书的后续内容能否接得上,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教师可先用三维动画将要使用的模型制作出来,使它形象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各个方位的特征可以轻松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然后在引入“三面投影图”的概念,将动画中立体模型的三视图画出来,最后再讲解投影规律。

2.3 建筑制图部分教学方法的选择建筑制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首先讲解清楚阅读施工图的步骤、内容、方法;其次讲解绘制的要点、难点和要求;然后进一步选择有代表性的施工图进行分析讲解,扩大学生眼界;最后结合工程实际布置制图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独立地完成。但整个过程并不是按先后顺序这样的简单程序完成,建议教师使用“项目教学法”完成。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掌握教学计划内的教学内容。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现在以“平面图的读图与绘制”为例说明。第一步,先给出一张简单的平面图(难易程度以大多数认得基本常识可以读懂大部分内容为适宜),让学生思考并回答相关的一些简单问题,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提出一些稍微难的问题,使学生开始有疑问;第二步,使学生带着问题开始学习课本里的相关知识,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学会平面图的形成、内容、绘制步骤原则等相关知识;第三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提供给学生多套平面图的图纸(各种建筑类型的典型图纸,可稍难一些),可配合图纸给他们出一些题目让他们合作完成这些图纸的读图。这是个关键的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要自主学习完成任务;第四步,让每组学生选出一个代表在课堂上汇报他们的学习成果与完成过程,并指出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五步,根据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碰到的难点与疑点做出解析,并归纳总结相关知识点。

2.4 计算机绘图部分的改革建议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和普及,AutoCAD 广泛应用于工程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的绘制,本课程是非机械类工科的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职业技能基础课,设在《工程制图》课程之后,学生已掌握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工程制图及CAD 实训》课程主要采取上机练习方式,以加强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工程制图知识和AutoCAD软件正确的绘制工程图样。计算机不会产生图学思维,工程师所具有的形象思维构思表达能力,是不能由计算机绘图本身产生的,学生只有通过土木制图课的学习,才可以掌握投影法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培养绘制和阅读土木建筑图样的基本能力、一定的图解能力、对三维形状与相关位置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计算机绘图已成为传统土木制图教育的一种必需的延伸,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在传统的制图课程中穿插计算机绘图知识,才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完整地掌握这门工程技术语言。

参考文献:

第5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论文关键词:建筑节能技术;教学改革;土建

“建筑节能技术”此前只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任选课,但是随着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河南理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土木工程、建筑学、工程管理等专业增开了“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目前,我国每年全社会终端能耗折合成电力总计为20000亿度/年。其中,正在飞速发展的建筑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总能耗占全社会终端能耗的27.6%。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住宅一般都配备了采暖和空调设施,建筑能耗大幅度增加,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在发达城市,夏季空调、冬季采暖所消耗的能量已占建筑物总能耗的40%~50%。因此,在与建筑相关的专业中开设“建筑节能技术”课,对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和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但是,作为该课程授课教师,在授课时就遇到了新的问题:能不能照搬给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授课时的所有内容和教学方法?答案肯定是不能的,因为授课对象发生了变化,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一样。如何给土建类学生上好“建筑节能技术”这门课,怎样安排教学内容,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改革

“建筑节能技术”课程主要讲授的内容是建筑及其设备的节能原理与技术,可以分解为建筑本体或围护结构的节能、空调系统的节能和供暖系统的节能,每一部分又包括很多具体的节能技术。对于土建类专业来说,应针对学生的具体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

第一,由于土建类学生没有学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直接讲“建筑节能技术”他们可能很难理解,所以笔者在讲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之前,先给他们补充一些相关的基础知识,比如“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的知识,这样在后面讲授墙体保温隔热、窗玻璃遮阳、低辐射玻璃等节能技术时学生就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等基础课的内容比较多,这部分内容的讲授又不能占用太多课时,所以教师在讲课之前要精挑细选,选择最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精心编排。

第二,根据土建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应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这一部分内容,这部分包括建筑节能与气候的关系、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技术、合理利用太阳光、改善通风等。这些内容与土建专业是相关的,所以要安排较多的课时,对于空调系统节能和供能系统节能部分可以安排得相对少一些。比如,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毕业后做的主要工作是建筑外形设计,我们重点讲授建筑本体节能,就能让他们明白建筑外形不是越美观越有艺术感越好,还要考虑不同建筑形状对能耗的影响,要考虑体形系数、窗墙比等参数,要让他们知道我国一系列建筑节能标准和规范中对建筑的体形系数、窗墙比都是有要求的,如果设计出来的建筑不满足标准规范要求是不能通过审批的,这对他们将来工作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都很有帮助。

第三,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向学生贯彻两种观点:节能不只是减少需求,不用能或少用能,不是要求所有建筑夏天都不开空调、冬天都不供暖,其真正的含义是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建筑节能技术有很多种,但是,每一种具体的建筑节能技术都有其适用性,而不是万能的。对于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如果不加分析地把国外那套拿过来用,可能不但不节能反而更加耗能。所以对于具体的建筑工程来说,要根据其地理位置、建筑类型、可用能源等选用适合的建筑节能技术。

二、教学方法改革

1.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

对于土建类学生来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所用的建筑节能教材都不太适用,况且该课程课时较少,一般在28学时左右,适合采用专题讲授的形式。专题讲授是指每次课讲授一个主题,它不局限于某一本教材,可以针对这一主题通过网络搜集很多资料,特别是跟这一主题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因此,这种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并且及时了解到最新最前沿的东西。 转贴于

2.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学应该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学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须能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式教学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调动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外墙保温技术时,讲过外墙保温的基本原理和做法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保温层是不是越厚越好?不同气候区外墙保温层的厚度是否都一样?外墙保温技术是否适用于我国所有地区?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互相讨论,然后教师再给出答案,这样可以加深他们的理解,取得良好的效果。

3.与案例相结合

“建筑节能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在教学中如果能挑选一些典型工程案例讲授,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例如,在讲热泵技术时可以介绍上海世博园区江水源热泵和地源热泵联合系统,在讲空调系统节能时,可以介绍焦作本地的案例——解放军91医院的恒温恒湿恒氧系统,选择这些案例会使学生感觉更加亲近,更感兴趣。在讲授案例时不能只是教师讲,还要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

在课堂讲授案例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走出教室,融入社会的大课堂,到外面进行参观并据此写出调研报告,对节能工艺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看法,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指采用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一种新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图形、文字、声音、动画等融为一体,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繁琐内容精练化,实际问题形象化,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例如,在讲墙体外保温技术时,可以通过插入图片,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外墙保温的做法;在讲热泵技术原理时,可以通过动画形象展示热泵机组各组成部分以及流体的流动传热过程;在讲工程案例时,可以通过大量现场图片展示建筑外观、空调机房、室内末端等,使学生更快地了解该案例。

5.学生讲授法

学生讲授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讲授部分教学内容,进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讲授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选定课题,拟定提纲,课前准备,学生讲授,补充、评价总结。要想取得好的效果,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对待。学生讲授法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在“建筑节能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安排1~2次课让学生来讲,比如让学生自己来搜集国内外著名的节能建筑实例,选取一个来分析其所用的节能技术及其优缺点。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自己查阅文献搜集资料,还要认真写讲稿,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讲授,这样其查阅文献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问题能力都会得到提高,并且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会更加深刻。

第6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高职高专;土建类;测绘技能;实践;建议

我院是于2003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的,由原国家级重点中专升格而来的建筑类高职(专科)学院。在转型过程中,学院从明确高职高专的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加大教育科研力度、改革教学方法入手,紧紧抓住实践性教学改革这一突破口,密切联系区域经济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实际,围绕新农村建设需要地形图和规划图这一情况,在2005年初把相关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推向了生产一线。工学结合,边实践,边学习新的教育理论,针对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科研探讨,找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从而逐渐明确了一些实践性教学的规律和方法。笔者具体组织和指导了多个县市乡镇新农村的规划地形图的测绘,长期从事高职高专土建类专业《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工作,在培养学生测绘专项技能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并于2006年3月份向学院申报了教改科研课题《土建工程测量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性教改探析》,2006年10月份被列为院级教改课题,之后作为“2006年度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课题”(项目编号为JXJG-06-2)。由于尚处于研究探讨阶段,笔者仅拟作一阶段性小结,以期抛砖引玉。

实践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与理论教学同步的课间实训教学

我们在《工程测量》课程的绪论部分了解了工程测量的任务和作用,明确了测量工作的实质是确定地面点的位置以及测量的三项基本技能就是观测、计算、绘图等内容之后,就进入了掌握测量常规仪器的教学过程。我们采用理论教学与课间实训教学同步进行,每周4课时,先上2课时理论再进行2课时的实训。三项技能的学习均是先理论再实训,紧密接合,同步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简单地认为观测(操作)就是测量的全部技能,而应完整地了解测量包括观测、计算、绘图等三项基本技能,这样才不至于偏离教学的基本方向。

《工程测量》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技能训练是提高测量实践技能的重要教学环节。学生通过训练,既可以验证课堂理论,深入掌握所学知识,又可以巩固专业思想,锻炼各项技能。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强化素质非常重要。

(二)校园大型实训周教学

校园大型实训周(综合技能训练)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在实习场地集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是各项课间实训的综合应用,也是巩固和深化课堂所学知识的必要环节。通过训练,学生不仅能够系统地掌握测量仪器的应用、地形图绘制与点位测设等技能,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训练中,应该树立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和团结协作的集体观念,从而为学生从事土建工程勘测、设计、施工、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校园大型实训周教学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投入少、易于组织、又有较好的实效性和仿真性等特点。建筑类专业都会安排一周时间,只要组织得好,加强教学管理和指导,是不难取得成效的。但需要考虑教学设备的总量所能允许开展的班级和人数,相对错开各班级的实习周次,笔者认为考试前三周均可安排实习。

(三)结合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争取校企合作的机会

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抓住契机,积极参加江西省各县市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互惠互利,这样既可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又可使学生得到实际的锻炼机会。从2005年开始,我院土木工程系、建筑工程系、环境工程系等三系部的建筑工程、工程监理、城镇规划、道路与桥梁等各专业的学生近1000人分期分批先后参加了全南、定南、吉安、吉水、安福、贵溪、萍乡、南昌、婧安等地近1000个村庄的全站仪数字化规划测量地形图的测绘以及近期和远景规划设计图的设计。其完成的数字化地形图既要接受下道工序的严格检查,又要接受业主的检查,其完成的规划设计图(最终成果)更要接受业主全面严格的检查,这与在校的实训已有本质的区别,对学生职业行为的形成非常有益。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农村工作中有许多现实问题必须处理好,首先是农村工作非常艰苦,其次是村民对工作的不理解。这就对我们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开展好这项工作,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业务技术指导,还要教育学生“做事必先做人”的道理。首先应明确要求学生做好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还要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的工作,包括做好村干部的工作。通过自己的行为树立良好的形象,逐步建立社会能够接受的较为规范的职业行为能力。笔者在指导学生实践时曾明确告诉学生:当代大学生的形象是靠自己的一言一行逐渐建立起来的,尤其是高职高专的学生要得到社会的承认,更要接受现实社会严峻的考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建立了完全类似于正式工作的作业小组(4人一组),每组一台全站仪、一台电脑,电脑安装有数字化成图软件(CASS6.1),经过一定程度的岗前强化培训,再由“双师型”教师指导开展工作,在学生很快掌握了测图技巧之后,再放手让学生自行完成生产任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我们要求学生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自检自查,互检互查,工作回访反馈等企业管理的一般制度。

现代化的教学必须有紧跟时代要求的仪器设备,在参加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和测量实践中,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测量实践活动,从利用当地政府仪器设备资源全站仪和电脑(安福5台全站仪器、10台电脑,贵溪5台全站仪器仪、10台电脑),到加大投入购买仪器设备,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学院就拥有了完全用于测量和规划实践性教学的12台全站仪、10台台式电脑、10台手提电脑,数套数字化成图软件,初步拥有了专业测绘队的仪器设备,为全面开展测量实践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也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合适的土壤。转贴于

(四)开展中级工程测量工的培训考证工作,引入客观的考评标准

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确立参照职业技能鉴定的公众标准作为实训教学内容。实训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或者组织技能鉴定。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至少获得一个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坚持个人申请与教师推荐相结合的原则确定参加考证学生,坚持我院教研成果(分层次教学),不搞“一刀切”。从2005年下半年开展首届“中级工程测量工”考证工作以来,我院已成功举办三届,参加技能鉴定获证人数达850人,接近相关专业在校生人数的一半,这项考证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吸引力。

(五)举办多种形式各种层次的测绘技能操作比赛

我院在南方仪器公司赞助下成功举办了三届“南方杯”全站仪操作技能比赛,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院的倡议下,我们还与其他三所院校联合举办了江西省高职高专首届校际间“南方杯”全站仪操作技能比赛,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上了一个新台阶。江西教育台派两名记者进行了全程跟踪和拍摄,省高教处、省测绘局、省测绘学会、冠名单位南方仪器公司都非常重视,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赞助,并参加了比赛开幕式,观看了部分比赛。在比赛中我院取得了1金2银2铜的优异成绩。这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土建工程测量施工放样的能力。

反思与建议

(一)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和校园实训仿真基地

要有先进的实训设施,“高新技术”是高职教育的突出特点,“以明天的科技来为未来服务”是高职院校的理想追求。建设科技含量高、设备先进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新技术人才的物质基础。只有让学生在符合教学需求的仿真实践体系中,或争取校企合作的机会,在符合相关专业要求的实际工作中与社会“零距离接触”,才能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缩短毕业生校企之间的适应期,达到尽快胜任工作的目的。因此,不具备先进的实训条件和环境,就很难办出高职院校的特色。

(二)地方性和行业性原则

高职教育比较明显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地方性和行业性。“服务地方和行业”是高职院校创建特色的出发点和落脚地,高职院校要紧紧把握地方和行业经济发展的脉络,立足为地方和行业经济建设培养急需的高级技能型应用人才,使学院成为当地和行业先进文化的“传发中心”、先进技术的“研发中心”和优秀人才的“源发中心”。

(三)要严格执行“双师型”教师标准

经过几年的引进和培养,我院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但在结构和质量上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提高,需要进一步明确“双师型”教师的标准。通过实践性教学和搜集的一些相关资料,笔者认为教育部高教司在高职高专教育教学工作合格学校评价体系中提出的“双师型”教师标准比较全面。该标准要求“双师型”教师应符合以下条件之一:(1)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够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中级(或以上)教师职称,亦即相关岗位工作经验加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的专业职称,亦即双职称,同“双职称”说的界定一致。(3)主持(或主要参加)两项(及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主要强调科研能力。

(四)要推广现代教学方法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推广现代教学方法。例如,行为导向教学方法,是现代教学方法的核心。通过实践,笔者认为:(1)要素作业复合的进度、难度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技能水平来确定。学生在实践和操作之前必须接受细致的理论讲解;在实践过程中要接受及时的指导。在不断的操作与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技能的反馈与纠正。(2)模拟教学可以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与任务,即可以针对单项技能、综合技能及应用能力进行训练。综合技能的形成依赖于单项技能的形成,而实际应用能力的形成则必须通过反复训练和模拟来完成。(3)顶岗实习法要在“双师型”教师或由相关专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的兼职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让学生自行组织完成生产任务。为了保证工程质量,要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熟悉企业管理的一般制度,尽量与教学计划相融合,与培养职业行为能力相结合,比较理想的是与就业相结合。目前,我院与上海某企业联合举办的建筑行业测量员、资料员、安全员培养方向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五)进一少完善我院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实践性教学,显现出管理体制上的一些漏洞,我们要从制度上保障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重,进一步推行“素质+技能+敬业”三位一体的全面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网络,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更多合格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第7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 武汉城市圈;高等职业教育;建筑产业;人才需求;土建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26-0035-03

湖北省建筑业发达地区主要集中在武汉城市圈,如武汉、黄冈、孝感、新州、团风等区域。以武汉为中心城市,与其他8个城市共同组成的武汉城市圈建设,为湖北建筑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对全省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和引领作用。建筑业已成为武汉城市圈支柱产业,面对建筑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高技能人才提出的新要求,高职土建类专业应进行充分的调研论证,及时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建筑产业人才需求。

一、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状况及其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一)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状况

湖北省统计局2012年1月31日的数据显示,2011年湖北省建筑业总产值高达5617.29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创历史新高,跃居中部第一,跻身全国前6名,成为提升全省经济总量的强大引擎。面临世界性经济寒流,湖北省建筑业迎难而上,闯入“5000亿俱乐部”,2011年实现增加值1280.72亿,建筑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例达28.9%,建筑业的支柱产业地位得到进一步凸显。武汉城市圈2011年建筑业产值超过4000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围绕打造建筑强省的发展目标,通过做强规模企业和做大产业集群“双轮驱动”,武汉市不断优化建筑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着力培育经济总量大、产业结构合理、专业化机械化施工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建筑产业集群,加快从数量型向质量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按照“湖北省建筑业十二五规划”,武汉城市圈建筑业产值十二五期末预计将达到5000亿元以上,建筑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二)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特点

对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的调查发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企业的发展壮大,建筑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急需高技能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但目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业高技能型人才比例较低,企业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也相对较少,低端劳动力、未经过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占很大部分,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创新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凸显了技术人员老化、高技能人才年龄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人才质量问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2010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中,高职以上的建筑专业人才仅占职工总数的18.48%,见表1,技师和高级技师只占6.2%。这已经成为制约武汉城市圈建筑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从表1可以看出,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对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较为明显,在2008、2009两年建筑产业的硕士以上、大学本科、高职高专三类从业人员中,高职高专学历人员所占比例最高,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2011年后,随着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的快速发展,预计对高职高专层次的人员还将有更大需求。

根据近几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规模、从业人数及《湖北省建设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按线性预测的方法,预计到2016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将达到160万人以上,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要达到30%,而目前只有18.48%,土建类专业技术人才缺口较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在18万人以上,平均每年人才需求量在3.6万左右。

基于对目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发展状况和从业人员数量、结构的调研分析,武汉城市圈建筑产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如下特点和趋势:第一,建筑类专业人才需求量大,特别是高职高专层次的高技能人才需求量最大[3]。第二,对建筑产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要求提高,更加注重求职者的职业技能、实践经验和从业经历。第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逐渐趋于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学历,而是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用性与合理性。据不完全统计,建筑企业单位对本科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占44%,对专科层次毕业生的需求占48%,对中专层次毕业生需求占8%。第四,专业需求的热点集中在建筑工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建筑设计技术、工程造价、楼宇智能化、给排水工程、供暖通风与空调、工程管理、建筑经济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专业,见图1。从历年情况分析,十大热门专业需求人数占行业对大中专毕业生需求总量的80%以上。第五,需求紧缺的专业显现。2011年湖北省建筑行业相对紧缺的专业有建筑学、工程测量、城市道路、市政工程、公路与桥梁等。

二、武汉城市圈高职土建类专业发展对策

当前,武汉城市圈建筑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数量,尤其是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建筑业对人才的需求。作为土建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土建类专业群的建设,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强化内涵建设。

(一)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

湖北省各高等职业院校应根据区域基础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的契合度,尤其要对接武汉城市圈建筑设计行业,开设建筑设计类专业,培养建筑设计高技能人才;对接武汉城市圈建筑施工行业,开设土建施工类专业,培养建筑施工高技能人才;对接武汉城市圈工程管理行业,开设工程管理类专业,培养建筑工程管理、造价、监理高技能人才。

(二)探索建立职教集团,构建企业和职业院校“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政校行企”四方联动,成立职教集团,以相关产业及对应专业为纽带,主动与区域行业、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在专业共建、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员工培训、信息共享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充分发挥职教集团的优势和作用,优先向合作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与智力支持。同时,高职院校应根据企业岗位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要求,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积极开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模拟教学等。

(三)校企共建专业,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鼓励企业与高职院校依据人才需求,合作举办相关专业。校企合作开办专业可通过“董事会”、“理事会”等制度来实施管理。高职院校结合产业发展实际,以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基本依据,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合作构建新课程体系。

(四)推进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建立真实或仿真的实训场地,努力营造与生产现场一致的教学环境,将先进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使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融通,将职业道德、职业规范、职业情感培养纳入课程内容和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服务至上的工作态度,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促进学生职业选择和其人生价值实现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张友兵,等.面向湖北汽车产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路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2(5):47-49.

[2]祁静,孙玉红.辽宁省高职土建类专业设置现状与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9(3):18-19,91.

[3]钟汉华.高职土建类专业群建设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3):17-22.

Demands for Construction Industry Talents in Wuhan Urban Circ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Yong

(East Hu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uanggang Hubei 438000,China)

第8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关键词 施工实训 城市远郊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in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CHEN Lingpei

(Tianhe College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0)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s one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in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demands much more specialty practice. For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its geographical position restricts the course training. This paper will discusse the content of the course training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in the college in the city exurb.

Key wordsconstruction training; city exurb

0 引言

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是土建类专业重要的专业课,对实践性要求很高。由于该课程内容丰富,且涉及大量实际操作的内容,仅通过课堂讲解,学生难以有直观认识。通过课程实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实践中对所学知识具体化,对提高学生认识水平有重要作用。

1 研究现状

对于如何进行建筑施工技术实训,许多学校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方式:

(1)顶岗实习。学生通过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方法,可以最近距离地接触工地现场,并通过与工人和技术人员同生活同劳动的方式可以最快地熟悉施工现场的状况,是最佳的实习方式。此种方式的缺点是学校能联系的工地往往是有限的,每个工地容纳学生的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使顶岗实习只能在部分学生中开展,难以大规模开展。

(2)工地参观。教师组织学生集体去工地参观,使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施工的过程。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将工地看到的内容与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更容易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此种方式为各高校建筑施工技术课程实训的常规方式。其缺点是工地进度与教学进度不一致,如果遇到雨雪或大风还可能停工。同时,如果工地距离学校较远,每一次外出参观所花的时间往往较长,对后勤保障的要求高。

(3)多媒体工具。教师利用视频、图片、PPT等形式展示施工工艺和施工现场。学生通过多媒体工具,可以拉近书本和实践的距离。①此种方式的优点是通过多媒体,学生可以在校园内了解施工知识,比较直观,安全可控性强。缺点是学生只看不做,缺乏立体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中难以提出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2 城市远郊的特点

自1999年以来,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城市用地的紧张,新建高校和扩建迁建高校往往选址在城市远郊。这对建筑施工技术实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是地理位置决定了校外实训的成本高昂。这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高校远离市区,使各种校外实训耗费在车上的时间较多,真正用于工地现场实训的时间较少,时间利用率不高;同时,通过租车方式外出,资金成本较高,对后勤保障要求也高。其次,城市远郊高校的选址远离市区,附近的大型基建项目较少,学生在校园附近接触工地的机会也少。再次,由于交通不便,联系实习基地的难度增加,对扩大实习面不利。

综上所述,既要完成建筑施工技术的课程实训,让学生得所得益,又要考虑实训成本较低,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利用校园及附近条件进行实训,也是许多同类高校正在研究的对象。笔者根据所在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实训内容进行了一些探索。

3 实训建议

在具体考虑施工实训内容方面,建议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展开:

第一方面是“看”,即施工现场参观(如果条件具备,通过顶岗实习的方法更好)。根据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有不同的要求。

(1)学校内有在建工程的。施工实训时间建议分散为主,不搞集中实训,根据施工进度,不定时地带领学生到工地参观。这样的话不用出远门,就可以根据施工的进度来安排实训。平时的课堂教学可以根据工程进度有所调整。在工程建设过程,鼓励学生关注工程的进度,并加强观察。

经检验,这种实训效果良好,学生平时对工程的关注度较高,能主动把观察到的结果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巩固了学习的效果。

(2)学校附近有在建工程的。由于学校位于城市远郊,大型基建工程较少,附近居民自建房可以成为重点实训对象。在实训过程中,教师不要强求讲解复杂先进的施工方法。在现场讲解过程中,要告诉学生哪些施工方法是正确的,哪些施工方法是不规范的,如何整改;如果某种方法和书上标准做法不一致的话,又是考虑了什么要求,这种考虑是否合理;在施工中,可能存在哪些质量隐患或者安全隐患,应该如何整改。

经检验,此种方法结合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来指导学生,学生在施工现场往往能提出一些问题来,通过问题的解答,学生对“因地制宜”这个施工原则理解得比较深刻。②

(3)学校内部有较新已建建筑物的。实训前,先收集整套建筑图纸,然后在建筑物现场教学。可以对施工现场平面布置、施工方案的现场选择、水电暧的走向布置、建筑材料与装修施工、建筑物使用过程中对建筑设计的反思、单栋建筑与校园整体协调等方面进行讲解。

经检验,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增强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建筑图纸与建筑物的比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所提高。

(4)学校内部有较旧已建建筑物的。建筑物使用时间长了,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有些可能是当时的施工工艺留下的隐患,有些可能是设计或使用不当造成的问题,有些可能是材料老化造成的问题。教师可以带学生到建筑物参观,结合建筑物出现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再讲解处理方法,进一步再讲预防措施;也可以针对建筑物提出修缮要求,并且现场提问和分析修缮的方法。

经检验,通过现场提问,让学生分析质量问题的成因,实训教师再总结的方法效果较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

第二方面是“做”,即布置实训作业让学生操作。根据各学校的条件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实践内容。

(1)施工测量。实训教师在学校划出一块空地,按给定的图纸及精度要求,要求学生在现场将建筑物平面位置测设出来;还可以形成方格网,结合土方量计算。为了增加难度,可以考虑在斜坡或长满草的场地进行。值得重视的是,在测量实训完以后,教师一定要对学生的测量成果进行验收,这样才能避免学生的懒惰现象。

(2)土方量计算。学生在做完施工测量实训内容以后,会在地面上形成测设棉线。由于场地的不平整,造成地面高程变化。学生应根据施工现场实测成果,结合基础施工方案,进行土方量计算。由于各组学生场地的地理位置不同,计算出来的结果应该有所区别。这就有效地防止抄袭现象。

(3)质量验收。在每个单项工程施工完成后,都要经过质量验收的程序。教师可以结合现有的建筑物,让学生模拟验收程序。质量验收以无损检验为主,如检验饰面砖的垂直度、地砖的平整度、砼的回弹强度等。

(4)工种实操。学校在场地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建设施工工种实操实训室。③在实训室里,学生可以学习工人的操作技能。如抹灰、钢筑绑扎、脚手架搭设、砌筑等。

4 小结

建筑施工技术是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在实训条件不足时,可以通过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实训效果。城市远郊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训方法。

注释

①华建兵,孙爱琴.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施工教学方法探讨[J].山西建筑,2011.37(15).

第9篇:土建类专业范文

(1.安徽建筑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建筑大学教务处,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根据产业结构转型期市场对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的要求,针对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结合德、美两国在应用型本科教育经验,初步建立了“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在实验室中实验-在项目中实践-在企业中实训”的“二创三实”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强化校企联合办学,构建了适应于土建类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期对我国高校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土建院校;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Cultivating Model of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s Specialty Talents in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ZHANG Feng-jun1 XIE Fa-zhi1 XU Hai-yan1 DING Yi1 PAN He-ping2

(1.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2.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market for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during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ition,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ng, combined with the experience of th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etween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the talents cultivating model called “two innovation plus three practice” were established, is that “concept innovation and system innovation as well as experiment in the laboratory, practice in the project and training in the enterpri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 the introduction of CDIO engineering education concept, and strengthe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system of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s cultivating was constructed adapting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s, in order to play a certain reference role in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talents cultivating of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Key words】Civil engineering college; Applied-type undergraduate; Material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ng model

0 引言

应用型本科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的产物。应用,在辞海中的意义是使用、或直接用于生活或生产的。突出“应用”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核心,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定位和办学立足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实践,强化应用。材料、信息、能源被认为是21世纪国民经济的三大支柱,目前,中国已有100 余所高等院校设置了材料类专业。然而,在处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时期,出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产业发展急需的专业人才招聘难的供需矛盾。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1]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方向之一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所以现在急需解决的是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为适应产业转型的需要,用人单位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2-3]。目前大部分高校材料类专业的实践课程总学分低,单独设课少,大部分实验只是理论课程的辅助,课程实验内容之间缺乏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类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建设,有效地改进实践教学的内容,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从实践教学中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赋予其行业和地方特色,才能满足产业转型单位对人才的要求。

1 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现状[4-5]

1.1 课程体系设置落后

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内容远远落后于科技的发展,课程设置跟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课程体系普遍存在结构不合理,内容陈旧; 重理论、轻实践,重学术、轻技术,重研究、轻应用,重知识、轻素质等现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投入不足,往往重理论课教学,轻实践性教学,大多数实验都是验证性实验,作为很重要的诸如课程设计、专业实训、生产实习及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1.2 实践教学条件欠缺

材料类专业的实验基本包括原料提纯、合成、分析、材料制备、性能测试等环节。但是基于学校自身经费的不足,很多学校在实验实训基地层面没有太多的财力支持。制备与合成实验相对容易实现,而结构分析、性能测试实验需要的设备不是一般院校都能齐备的,比如X-射线分析仪、电镜等设备动不动几百万上千万,有几个地方院校能买得起如此昂贵的仪器?更别提单台套实验了。相反,合成材料的结构分析实验是必需环节,如果不知道合成的是何材料,就没法证明合成实验是否成功,以后的性能测试就太盲目了。实践教学条件的欠缺,使得学校很难保证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专业知识较好,但实际运用能力较差,创新能力不足。

1.3 考核体系尚待完善

虽然实践教学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学校在实践教学方面处于起步阶段,实践教学评价和监督体系并没有形成或者不完善。首先,很多高校没有把实践教学看成是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环节,没有专门针对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计划。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体系目前尚未建立或健全,配套的激励机制尚未出台,从而无法对千差万别的、独特的实践教学成果和实践教学水平做出公正而科学的评价,这样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又严重抑制了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和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研究的积极性。

2 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发展状况

自20世纪中叶起,以工程教育为代表的应用型本科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在各国迅速崛起。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特别重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且已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德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强调面向工业生产实际,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工程院校具有较完整的工程教育系统,能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一体化,其培养的工程本科毕业生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专业实践能力过硬,其工程师培养质量更是享誉全球;而美国工程院校通过推行通识教育、实施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使其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掌握了较为广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和活跃的创新思维,并很好的与其发达的继续工程教育进行后续工程深造的衔接,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国外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我国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2.1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6-9]

1)教学目标明确:应用大学的重点为工科、经济、企业管理、财会、设计等专业教学;应用大学入学则是面向德国职业专科中学、高级专科中学或十三年制高中毕业;学习年限是4-4.5年;毕业学历是应用学科硕士;科学研究强调教学,并从事一定的应用性研究。

2)课程结构紧凑:与综合大学相比,应用大学更为注重学生的教学。应用大学课程安排紧凑,包括实习在内至少要修满 8-9个专业学期,学生无特殊原因不得任意延长学习期限。并且应用大学更为强调学生的专业学习,学生一开始就进入专业教育,在课程方案中,基础课程内容的选择均与专业相关。教学安排紧凑,理论教学宽而浅,要求严;课程门类多,必修课比重大,课时数多,考试严格,因而,有较高的效率和质量保证。

3)教学方法多变:与综合大学相比,应用大学的教学方法更为灵活,比较常用的是讨论式教学法,注重习题课的比重,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专业课教学上,通常采取“项目教学法”,根据项目确定所开设的课程、讲授的内容和训练计划。这种教学方工业生产的发展需要。

4)校企合作教育:企业始终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由国家出台法律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新生在入学前需要在企业内进行约 6个月的实习,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入学后,企业将组织学生在适当学期与其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最后由实习企业给予严格的考核评定。学校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

2.2 美国应用型本科教育[10-14]

1)教育理念更新: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由“从学校向工作过渡”转向“从学校向生涯过渡”,这种理念上的巨大变化,使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从满足短期社会经济形势的应用上升到培养能够持续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的高度上来,至此美国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日趋成熟和完善。

2)侧重能力培养:在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采用模块式培养,它是在职业分析的基础上,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起来,打破了僵化的学科课程体系。按职业目标分析制定模块式教学大纲,大纲的制定以教育专家为主,吸收企业界人士和技术专家参与,它包含专项能力及其在工作中的意义、完成专项能力学习活动的各项指标、明确学习效果的评价标准。

3)注重实用性:美国应用型本科人才中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的设计非常注重实用性,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也有利于筹得更多企业的捐款,用于学校的发展。基础理论学科占的比重较小,专业课程、实践性课程开设较多,强调实验课程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合实践教学:教学方法上,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自学能力、交流沟通与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运用现场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式教学,用实验、案例、讨论、互动交流等丰富生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安徽建筑大学是安徽省属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知识与技能并重,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经过严格训练的熟练技能,做到学用结合、以用促学,培养成真正具有综合专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从事生产、科研一线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以适应当前产业转型时的社会需求。鉴于我国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借鉴国外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功经验很有必要, 我院在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创新,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大土木”工程材料特色,应用型本科材料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见图1。在材料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并结合材料产业转型期市场需求,初步建立了“二创三实”的培养模式,即“观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实验、实践和实训”。

3.1 观念创新

根据学校办学理念,调研材料类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设置特色较显明的土木工程材料类专业,规划培养方案,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索,用新的实践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理论课体系、实践(验)课体系。课程设置、实践(验)体系符合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设置土木工程材料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通用能力、材料市场分析能力、材料技术研发能力、材料企业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富有创新、团队协作、勇于实践的精神。

3.2 制度创新

以教学过程质量控制为关键点,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熟练程度,知识综合利用和创新能力,完成对学生的学习考核。通过学生学评教的反馈以及问卷调查,考察实践教学效果,并以系院内汇报形式和教师专家指导小组评议实践教学效果。立足于社会经济以及工业企业实际,改革自身实践创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积极邀请社会企业参与办学,深入实施校企合作教育,加强企业考核比重。创建一套特色的材料类专业创新人才校企联合培养实践教学评价体系。

3.3 实行导师制,让学生在实验室中实验

我校在校函〔2013〕112号“关于在本科生中实行专业导师制暂行办法(修订)”中明确自2011级本科专业学生开始实行专业导师制。导师制工作手册要求落实导师的工作职责,主要有如下几方面。①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专业素养的培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②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和知识结构优势,当好学生的学业参谋,努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③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和相关学分制管理规定,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计划;对学生选课、选专业方向以及专业辅修等进行具体指导;④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研究能力,让学生积极参与自己的教科研项目研究,在实验室中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3.4 引入CDIO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项目中实践

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条件、师资情况等,我校材料类本科专业,前两年按照大类平台教学,后两年分专业进行教学。引入CDIO 工程教育模式(代表构思( Conceive ) 、设计( Design )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以其相关规范要求为指导, 以有利于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团队领导和协作能力、交流与表达能力及系统思维能力等为目标,构建了以项目制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15-17]。其中理论课程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大类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与专业方向课程三大块。实践教学则以项目为主体,辅助以其它教学形式。通过学习和完成项目来训练学生获取知识( 自主学习) 、应用知识( 解决问题) 、共享知识( 团队合作) 、发现知识( 技术创新) 和传播知识( 沟通交流)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做中学”得到真才实学。

3.5 加强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企业中实训

学校与用人单位主要可以在技术创新、人才交流等方面进行密切合作,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①校企联合培养:广泛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与教学工作,讲授新技术、新工艺,参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参与学生综合实践训练、生产实习指导,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②稳定企业实习基地:建立稳定规范的工科学生工程实践实习基地,并加以规划、建设和管理,让学生和教师真正在企业中得到实训。③共建工程研发机构:兴建与企业行业相关技术领域的研发基地、工程科研中心和企业实验室等,通过对优秀学生开放,使其直接参与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在检验科学理论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为高校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提供有效途径。补充企业研发力量的不足,同时实现高校科研成果有效的有向产业化转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OL].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2]章晓波.面向产业转型的应用型本科材料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12(5).

[3]张联盟.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设想[J].理工高教研究,2002(21).

[4]秦悦悦.高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9.

[5]蔡信海.我国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6]Kruno H.德国和欧洲的工程教育现状和远景[J].继续教育,2006(2).

[7]张新科.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办学模式特征[J].高职教研,2008(5).

[8]金长义.德、美、澳、中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7).

[9]徐东.工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J].江苏高教,2001(2).

[10]李晓强.建立新世纪的工程教育愿景:兼评美国“2020 工程师”《愿景报告》[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2).

[11]李晓强.部署新世纪的工程教育行动:兼评美国“2020 工程师”《行动报告》 [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12]李强.美国和欧洲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教育[J].高等理科教育,2002(6).

[13]李强.美国的本科材料教育与 ABET 鉴认[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1).

[14]肖鑫.麻省理工学院本科课程设置及其特点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20.

[15]Crawley, E.F. Rethink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he CDIO Approach[M]. New York: Springer, 2007.

[16]查建中.2008.工程教育改革战略“CDIO”与产学合作和国际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