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羚羊木雕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课本剧 综合能力 兴趣 创造力
有位教育家说过,致力于某项创造性活动中的人,他们的心会变得敏感,目光变得敏锐,所有的一切都将赋予创造的意义.听到这句话,我会自然而然地将它与我们现阶段中学语文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联系起来。作为一位刚走上讲台的教师,很需要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进而培养他们创造性思维。课本剧综合音乐、文学、表演、等综合学科的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可以以它为一个教学的手段,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一、研究背景
我们现行试用的新课程标准,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致力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站在讲台上已有数个春秋了,虽然没有太多工作经验可言,但多少已形成一些自己的固定模式了,如果在教学手段方面不开拓创新,只是对照传统的教案授课,拘泥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很容易使课堂死板和枯燥,无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课本剧很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思想性,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让课堂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努力将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让学生自编自演,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对于课本的理解更加透彻,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让学生在编演的过程中得到了身心的愉悦。
我所在学校的特点是城乡接合处,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周围环境和粤语方言的影响,学生语言表达比较差,不善于使用肢体语言,上台锻炼的机会少,所以,我很希望在课堂上能给学生有语言锻炼的机会,也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目的
通过课本剧在课堂上的应用,提高初中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也初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在身心愉悦的过程中,提高了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操。
三、研究过程
我们现在的初一级用的是新教材,从文章体裁上来说,记叙文还占有很大篇幅,另还有诗歌、说明文、神话、寓言。
我第一次尝试课本剧的编排是《月亮上的足迹》,本来我课前准备的是多媒体课件,我向学生展示了我所收集的教学图片,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请你根据学过这篇课文后所了解到的以及你以前所收集到的资料来想象一下,假如是你登上月亮,你描述一下你所见的情景和你将会做些什么?我当时本来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不过轮了几位同学之后,就有同学提出,不如上去让他们表演一下,我当即应允,没想到课堂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同学们积极性很高,表演的同学也很大胆,整个课堂气氛都很好。
对于这节课的成功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课后,我认真总结这堂课,得出的结论是,我可以将课文的某些内容让学生改编为课本剧,纳入教学的环节当中。于是接下来,我在备课的过程中,认真研读课本,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
我认为不是所有的课文都是适合改编为课本剧的,因此,选择恰当的课文是很重要的。因此我组织学生编排了《羚羊木雕》,这篇课文比较长,我选取了里面的一个片段来表演,让学生表演"我向万芳拿回羚羊木雕"这一幕,里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准备的过程中包括让他们改编人物的对话,准备背景音乐,用多媒体准备扬面背景,提前三天让学生准备,采用自愿报名和合作的方式,到了正式上课时,他们准备得很好,配合得很默契,我看了一下手表,总共才6分钟,我按照自己课前的准备,继续自己的下一个教学环节,探讨文章主旨,这一节课,因为加入了学生的表演,非常生动,学生积极性很高。
《羚羊木雕》这节课后,我也进行了认真的总结,整体上来说,这节课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这节课作为老师我插手管得太多,从节选课文,到编排指导,我起着主导的作用,而探讨课本剧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
于是这一思想确定后,我马上调整了自己的方案。接下来的课文《皇帝的新装》,我认为很适合排练课本剧,于是,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自已选取课文最感兴趣的片断来表演,自由组合,并且鼓励他们进行必要的加工,这节课上,学生们有的表演"君臣看新衣"、有的表演"皇帝举行游行大典",课堂生动有趣,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进行了准备。
这次的课本剧从编到演,完全是学生自己的组织,这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在表演的过程中,他们吸取上次表演的经验教训,注重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很重视人物的神态,表演投入认真。在后面的课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寓言四则》,我都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让学生加深理解。
四、研究总结,心得
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能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就必需强化学生的实践活动,把语文知识与活生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把语文技能与具体生活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会兴趣盎然,在实践中真正提高能力。编演课本剧是其中一种方式,通过这个学期对课本剧的编导,我得到了如下的启示和心得:
1、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重要途径。
在编排课本剧的过程中,让学生自编自导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
初一的学生普遍比较喜欢表现自己,对于表演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因此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将表演与课文结合起来,这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而且课本剧有别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能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有别于枯燥无味的教学模式,而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课本剧在课堂上的运用,将会极大吸引他们投入语文的学习。
2、编演课本剧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认为课本剧的编演首先是培养了语文能力,在编演的过程中,学生要对课文进行剪辑,这就涉及他们处理教材的能力,课本剧又是一门综合艺术,这就全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对于那些平时胆小的学生来说,要站在讲台上来表演,很需要勇气和信心,是一个挑战自我的过程,对于课本剧表演成功的学生来说,他可以在其中感受到身心的愉悦,而作为一位语文老师,我认为收获这些对于一名学生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意外;精彩;课堂生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案剧”的演出,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随时都有可能面对学生独到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问题,复杂多变的现场,如果教师能把这“意外”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当中,随机调整教学策略,重构课堂动态生成,就能把课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转变成教学中的一次次精彩。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做法。
1因学生而生成“意外”
(1)观点分歧导致“意外”。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因学生之间观点不同而争执不休,或因师生观点相异而讨论得没完没了。《羚羊木雕》的最后一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那么还要怪谁?于是学生议论纷纷,主要形成三种观点:“我”、父母和万芳,他们都有不足之处。此时我让学生代表某一方展开辩论,以合适的语言阐明理由,我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对课文的主体做了深层次的探究。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铭记一点,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合理便是正确,许多的阅读题答案也是“言之有理即可”。
(2)突发疾病引发“意外”。 记得有一次,有个学生突然流鼻血,血流不止,这时班上的同学都在关注他,根本听不进我讲的内容。于是脆停下来,问学生:“同学们知道怎样止住鼻血吗?”同学们都满脸疑惑,随即我就叫学生拿来毛巾,打来冷水,又是浇水又是拍额头,一边做一边给同学们讲解操作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血止住了,下课时间也快到了,我让同学们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同学们滔滔不绝,收获满满。课后我也扪心自问,今天的教学任务有没有完成,这样的课能否算是成功的课?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我们的课堂任务应该是多样、综合、灵活的,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任务,要根据课堂的实际,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教学任务。一言以蔽之,学生获得新知便是课堂的成功。
2因教师而发生“意外”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在课堂上说错话、写错字的状况难免发生,怎么办呢?我的做法是将错就错,以“意外”造“意外”。记得在教学“尴尬”一词的时候,我随手就写成“九”字底,学生也没人提出来。随即我就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但是我没有直截了当地承认,而是先让学生查阅这个词的意思――神色、态度不自然;形容处境困难,不好处理;然后让学生看清这个词的偏旁,有的说是“九”字底,有的说是“尢”字底,争执不休。这时我说:“现在的我就处于两难境地,因为我在纠结该怎样把自己所犯的错误巧妙地告诉大家,现在用‘尴尬’来形容我最合适不过了,因为刚才我把这个词的偏旁写错了,可惜粗心的同学竟然没有发现。”于是我趁机强调了这个词的意思和偏旁,学生记忆深刻。
3因环境而发生“意外”
安静的课堂外面突然风雨大作,这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是学生还是会骚动起来,这时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没见过下雨啊”,可是效果不佳。有一次,我换了一种方式,干脆停止教学内容,让学生仔细观察窗外的景色。我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儿。天空一声霹雳惊天动地,许多学生吓得叫起来,我又趁机让学生观察这些同学的神态、动作。一场暴雨哗哗地落下,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我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应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一会儿下课了,我趁热打铁布置作业,结合动静描写进行片断练习――“暴雨”,第二天作业交上来,效果出奇的好。其实,这种教学时机是经常出现的,给学生的作文提供了素材。当然,并不是每有突发事件就大做文章,相机而作,浑然天成才是处理教学“意外”的最高境界。
在普遍追求课堂生成的课改背景下,面对课堂“意外”,教师不仅要正视,还要更好地捕捉,必须要注意在实践中动态地调整,基于学生的探究所得进行再设计,及时运用和激活自身的教学灵感和机智,巧妙地引导点拨,保证生成的正确方向,让它成为教学的亮点,给我们的课堂创造精彩。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方法、及其误区 文章作者:吴高珍 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9:4 语文教学中多媒体 课件的制作原则、方法、及其误区 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 吴高珍 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把需要讲述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视频、声音、动画)图片、文字来表述并构成的课堂要件。它可以生动、形象的描述各种教学问题,增加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在中小学教学中的手段,是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下面我来谈谈语文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方法、及其误区。 一、语文教学中多媒休教学课件的制作原则: 1、以人为本的制作原则:课件制作以人
为本,就是以教学双方为本,充分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既方便教师演示,又方便学生自学。简单说来,让自学类的课件能够在结构方面松散一点,方便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适应课堂演示;让演示类的课件能够更加注重人机交互,能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2、科学性原则:教学目的明确,内容准确,表述规范,文本、图形、动画、音像、视频等各种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层次分明,屏幕设计清晰高雅,色调搭配适中,生动活泼而又不失严肃,注意引导式启发,防止简单的书本搬家和呆板的说教,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特性,不失时机的穿插学与教的信息交流。 3、素材精选原则: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语感实践为主线,实现由“语言研究型”向“语言学习型”转变,加强语文实践能力的训练,创新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所以语文课件的制作不可能与物理、数学等理科相比,一味地追求动画、形式多样的插图等,而是要精选多媒体制作的素材,注重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创造能力、个性、灵气等。不追求不等于说不用,就目前中国的音像市场有许多以中国古典文学蓝本改编的vcd、录像,我们可通过电脑的视频、音频采集,把其中的精彩片段剪辑下来,插入我们的教学课件中。 例如《春》、《济南的冬天》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所能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极大享受。这一感官上的享受,能很好地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除了可以听书本课文的朗诵以外,我们还可以把当代一些好的朗诵作品,配上与主题一致的背景音乐、画面,让学生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中国语文文字的认识应用能力。又如《斑羚飞渡》、《羚羊木雕》一类情节性很强的文章,若是单让学生朗读,效果不一定好,但若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成一幅幅有趣生动的图片再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们的感受将会更加深刻。再如上《马》这篇文章时,我们可以提供许多其它写马的作品。可以演示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古诗;现代作家关于马的作品:等。 二、语文教学中多媒休教学课件的制作方法 从几年前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信息整合无不要求教师的计算机素质。一线教师都很清楚:要想跟上飞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是何等的困难。年轻教师学学信息技术还马马虎虎,但对大多数有心尝试课改的中年教师又该如何面对呢?如何让一线教师在计算机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快速做出自己的网页课件呢?“偷梁换柱”和“盗亦有道”对我们不无启发。 1、“偷梁换柱”法 大凡有过上网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互联网虽然大,内容多但是很多网页给你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仔细看看发现他们是非常的相像。其实有点经验的人都知道网页修改很容易,这就给我们提供了发挥的舞台。 首先上网搜索,找到你喜欢的或适合你使用的网页然后保存下来,接着用网页编辑工具,如dreamwever打开该网页,你可以看到网页中所有元素(图片,文字,动画等)都变成了一个个可以编辑的单元格。现在要做的就是换文字,换图片,换链接,换一切你想换的元素。当然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换上你的大名。存盘后再次在浏览器中打开,你可以看到你的最新成果了,不过这可是你“偷梁换柱”的结果。 如果你是位高手的话,也可以用高级手段来“偷梁换柱”。找到合适的网页,可以不是一个,根据自己的需要由这些网页生成“模版”、“css式样表”、“html式样”。这样在做网页时,就可以轻松许多。打开页有下面来句感谢的话:感谢××提供帮助!对于原作者来说也是一种安慰。对于有版权的图片和视频文件我们可以用同样的方法解决。 3、合作开发 其实不管是“偷梁换柱”还是“盗亦有道”都不是课件开发的最终解决方法。真正要解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素材问题必须实现合作开发。 (1)合作开发产生的背景: 如果我们按某种主题比如“戏曲大舞台”在网上搜索的话,你会发现很多很多与“戏曲大舞台”有关的课件,有powerpoint的,有authorwear的,有flash的,还有网页的等等。不用别人说就可以看出有的课件制作比较好,有的却很一般,问题是你还会经常发现很多较差的课件是在有好的课件之后制作的。奇怪吗?其实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简单,这就是保守、自私的结果。有的较好的课件只能看不能下载,或者下载后发现是打包的,无法修改。所以只能自己开发了,这就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2)合作开发的可行性方式: 自由软件方式:这是国际通用的方式。作为业余撰稿人,在做好课件和素材之后不要加密,即使为了需要而打包处理后也应把源文件同时出来,让所有一线教师从你的创意中得到启迪,通过简单的修改而成为自己所适用的课件,并进行新的应用。就如同互联网上的自由软件一样,只要不是商用目的你可以随意使用。 交换方式:你可以加密。但有人想索取你的源码时必须提供自己的作品作为交换。互相授权,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变相收费方式:说到变相收费即不是真正的收费,有种较为流行的方式可以参考:注册会员,点击广告。想要你源码的教师可以注册成为你的会员,帮你点击广告。你可以从广告商那儿取得你的开发资金。 (3)合作开发的意义: 对一个人来说不管技术有多高,创意有多好,但他不可能对所有主题都能有所建树,他都会看到比自己好的作品,都会面临一个借鉴的问题。是“偷”还是“盗”?其实高手也要参考。更何况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呢! 任何课件或者素材如果要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被别人不断地引用,不断地在实践中被修改,不断地补充;再不断地,不断地应用。只有大家都来使用它,其价值才能真正地体现出来。相信所有的教师在制作完课件后都不是打算让自己欣赏吧!“版权所有,*不究”愿合作开发的日子早日到来吧! 三、语文教学中多媒休教学课件的制作误区 1、误区之一:过重技术,违反认知规律。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之初,所谓课件往往是文字、图画的简单拼合,界面与插件过于单调呆板(特别是一些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的课件),这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追求美观一度成为课件开发者的共识。而目前,一些课件制作者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的课件画面背景复杂,按钮奇形怪状,并且使用大量的动画和音响,似乎不如此则显示不出“档次”。这些课件的确“花”一点,“好玩”一点,但恰恰是这一点画蛇添足、喧宾夺主,违背了学生在认识事物时一定时间内只能接受其主要信息的认知规律,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学生对学习重点、难点的关注,最终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见过一个用flash软件制作的《桃花源记》课件,赏析部分共两分钟,画面上桃花纷飞,图案迭换,文字上下翻腾,赏析内容跳荡出现,诗歌朗诵声情并茂,所配音乐惨惨凄凄。用这样的课件上课,学生似乎接触到许多东西,实则在轰轰烈烈的背后,根本就没有记住、理解任何东西,更谈不上因而去反思、创造了。 2、误区之二:信息超量,出现“迷航”现象。 电脑能够储存大量的信息,这是电脑的一大优势。我们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惟恐体现不出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
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的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 3、误区之三:留白不足,限制学生思维。 常规教学中,在内容处理由形象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留下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想象、理解,师生根据非预见性的互动,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在一些不良课件中,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当学生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时,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此外,目前的课件制作还存在缺乏通用性、容错性、以视听代替朗读等误区。 那么如何走出多媒体制作的误区,真正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我认为首先我们的课件制作者要树立现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其次课件制作时,我们要给计算机正确定位,将计算机作为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课件设计者不应将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图片、活泼生动的动画上,而应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超越传统媒体的局限,变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更好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另外,课件制作应该向积件方向发展。建立积件后,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选择恰当的信息呈现方式和适宜的教学策略,还能利用internet的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最优化的学习环境,实现个性化教育。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文章出处: 原创 【大 中 小】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