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医英语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如果能集合多人的思维进行交流沟通,在观点碰撞的同时就会让每个人都收获几份拓展性思维方法,完全打破一个人的思维局限性,因此组织学生参与活动、学会合作是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在合作中,自己必须要拥有一个自己的看法用于交流,因此,就激励每一个学生都积极思维,努力创新,让自己的表达更出众,更能说明问题。教师此时的任务就是将学生进行分组,注重层次性与实效性,一个组内应包含有优、中、差每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实现思维互补,每个学生在活动中才会实现努力进取,在激烈的讨论中开拓更广阔的创造空间。比如在牛津初中英语9A《Unit4TVpro-grams》单元学习中,可以让小组内进行一个讨论和资料的征集,为小组间的辩论做准备,因为已经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了,对于语言的运用已经到了可以实践化的地步了,因此,教师组织引导了一次以《IsTVgoodorbad?》为题的辩论比赛,组内学生进行有效分工,收集资料、组织语言、抒发观点、创新理论等,然后再通过等形式,落实收尾,在比赛当中,学生都跃跃欲试,热情高涨,辩驳之声此起彼伏,竞争激烈,积极思维,努力反击,在浓厚的氛围中,每一个学生都达到了创新思维的要求。
2.激疑设疑解疑有意训练,激发创新意识
有问题,就会激发思考,有思考,就会激发思维拓展,有了思维拓展,自然就有了创新意识。教师在授课当中,应在合适的环节进行设疑,激发学生思维,让其在不断思考中,发现并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在发现中,提升创造自信。教师的引导很重要,需精心备课,那里可以设疑要心中有数,对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有意训练与有效引导。在牛津初中英语7B《Unit4Amazingthings》单元学习中,学生对奇怪而神秘的事物本就充满了疑问和好奇,教师就可以在授课当中时不时进行激疑,让其在趣味中积极解疑,这样会大幅度激发其创新思维的产生?”“Doyouknowifthefishcloseeyeswhenitissleeping?”出乎意料的题目让学生们捧腹,也让学生们在了解课文大致内容之后,进行拓展性的趣味思索,各种答案应运而生,有的标新立异,有的别出心裁,还有的逾越常规,敢于大胆想象猜测,突破思维定式的条条框框,得出一个个令人难以置信,又角度多样的答案,这样的发散思维训练让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又高了一个台阶。
3.倡导自学重视学法指导,搭建创新枢纽
(一)对事物认识存在差异
不同国家之间审美情趣和观察点也是不同的,甚至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点。这都导致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存在差异,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就中文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原文不同的现象。
(二)对颜色的认识存在差异
不同民族之间对颜色的界定标准是不一样的,这种问题在同一个国家不同地区都会存在,例如有些地区的人会把所有的红色都统称为红色,但有一些地方就会进行很细致的划分。不同国家之间,对不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认识也是不一样的。例如,在中国,人们特别喜欢红色,认为红色表示喜庆,通常在新年或者比较喜庆的场合都会大面积的使用红色,中国人结婚会穿红色,过年也会用红色装饰,商人在经商时也有“开门红”的观念,红色是美好的象征。但是,在英国他们把红色理解为暴力、不吉利的,因为他们觉得红色像血的颜色。因此,在与英国人进行商务活动时,就要避免红色,因为颜色使用的不合时宜也会影响商业发展。此外,西方人比较喜欢白色,认为白色代表纯洁、美好,所以西方婚礼上会采用大面积的白色,而且新娘通常穿的都是白色婚纱。但是,在中国白色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在喜庆场合绝对不会有白色出现,白色通常只会出现在葬礼上。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种颜色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进行国际商务交流活动中一定要注意这些细节,避免颜色问题毁掉整个商业发展计划。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就要特别注重这些问题,确保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三)对数字的认识存在差异
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偏好的数字,认为这些数字能够带来好运。在中国“6”通常被认为是吉利的数字,在商业活动中有六六大顺的理解,但是西方国家并没有这种认识,而且他们比较忌讳“666”三个数字连在一起,因为它们在圣经里象征着魔鬼。因此,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就要避免这个问题。在众多数字中,有很多数字在不同国家都有不同的解释,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所以,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正确翻译,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破坏商务交流活动。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对应策略
(一)提高学生英汉双语理解能力
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会设计到不同国家之间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因此,译者既要根据原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又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不会造成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深层次语义的丢失,从而减少理解上的误差和理解障碍。所以,对于译者来说,就必须加强不同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要求译者必须更深层次的发现语言在不同背景下的异同,从而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
(二)重视文化背景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尤其重视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语言,对人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都是不同的,在这些背景下产生的语言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这些知识上的差异在商务英语的翻译中也是不可避免的,要保证商务英语的翻译不会出现问题,就要求我们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深刻了解不同国家的历史背景和风俗习惯,从不同的文化背景中理解语言的深刻含义,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才不会产生误差。
(三)注意语言环境
语言发生环境在商务英语翻译中是很重要的,在商务活动中对语言进行翻译时一定要注意周围环境在这个词中所起到的作用。这就要求译者有强大的逻辑,在翻译过程中切忌生搬硬套,一定要保证语言是符合语境的。例如对ergonomics进行翻译时就不可以翻译成词典解释的生物工程学,而应该翻译成人类工程学。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翻译的准确性,过分生硬的翻译会破坏国际商务活动中的交流。
(四)寻找不同文化之间的契合点
“本土文化失语”是目前我国文化现状,为了改变这个现状,在商务英语翻译或一般英语翻译过程中都要寻找中西文化的契合点,商务英语对于扭转目前的这个局面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它在翻译过程中要吸纳外国文化、结合本土文化。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求译者表达对等语,尽可能让两种文化比较接近,这样既能避免文化失语,又能增添商务英语翻译中的趣味性。
三、结语
语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语词都含有音义的理由和来源,语词的产生、变异和发展都包含着丰富、复杂的文化信息,如地理环境、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民情、、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等等。语词最能体现浓厚的民族色彩,体现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使不同民族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性。语词的翻译教学要求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从而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语言界研究语境最早始于伦敦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对语境的定义,他认为语境可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是指语言行为发出时周围情况,事情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是指任何一个语言使用所属的某个特定的言语社团,以及每个言语社团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风俗、事情、习俗、价值标准和思维方式等。由于不同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和文化环境不同,各民族的人们对外部世界反映产生的印象和概念也会产生差异,所以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使人们对事物会产生不同的认知概念,因而产生了包含不同文化意义的语词。
三、文化语境与语词翻译
翻译学的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人类行为研究的范畴,人类的交际受语言环境的制约,而语言环境又根植于文化习惯,因此翻译必然受到译出文化和译入文化的影响。可见,不同的文化语境决定着语词翻译中词义的提取,也体现着译者对不同文化的判断和理解,而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语境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例如美国的Massachusetts(马萨诸塞)就是该州境内有蜿蜒起伏的阿巴拉契山而得名,因Massachusetts在印第安语中为在大山岗上之意。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 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19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六”在汉语中是现今受人们喜爱的数字――因为其发音与“顺”谐音,迎合人们的心理,而英语中“six”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如:“No coming to heaven with dry eyes”(眼无泪水,难进天堂),“Crosses are ladders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天神。许多语词来源于佛教、道教。如“三生有幸”中的“三生”源于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该词语用来形容机遇非常难得,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各自特色的重要方面。了解了宗教文化的差异,就能更准确地表达语词的文化意义。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6.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语词的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如:“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 is the architects of his own fortune” (自己的幸福靠自己)、“You have to blow your own 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 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语词的翻译。
关键词: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影响
每一个国家都有它独特的地方,一个国家中的语言是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句话都包含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素养和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家的语言和这个国家中的文化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语言的运用离不开文化,两者共同进退,相互依赖。我们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还要对这种语言背后的文化进行很好的掌握,这也是学习好语言最有利的办法。中国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知道该怎么高效的学习,所以,为了打破学生的这种思想上的顾虑,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也要学习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这种结合式的学习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从而激发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
一、 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在教学当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文化和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有很大的关联,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之间形成了一个很好的整体,文化背景可以在很多方面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从中国英语教学现状来看,英语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以英语知识为中心,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各个院校和高中学校,英语课堂依然是以英语词汇和语法为重点,让学生反复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很少对英语以外的文化进行学习。虽然,学生记住了所有的应声单词和所有的语法,考试中成绩也非常优秀,通过层层考试,但是,他们如果身处在真正的英语交流环境中就会显得力不从心,经常犯语法上的错误,不能很好地运用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真正的交流。所以,英语只注重表面的单纯知识结构是远远不够的,想要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必须要把英语理论知识和英语文化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好地使学生认识到文化背后的英语知识,帮助他们排除层层障碍,提高学生在英语交流中的应对自如。所以,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对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二、 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途径
(一)经典英语文学作品提高跨文化
完美的文学作品不仅是人们精神的重要的代表,也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结晶。它完整的记录着人们的思想,每一个念头、每一个瞬间。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的结晶,它可以真实地反映文化的特征。让学生通过阅读国外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使学生在巩固英语的基础上,了解民族的文化习俗和文化特点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了解和重新的认识,从而在了解文化的同时,提高了英语知识。由于文学作品情节扣人心弦、很容易把学生吸引到作品当中去,学生在读的时候也是被别国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在英语教学当中应该设置一些评鉴外国作品的教学环节,使学生走进别国文化当中,更好地对英语把握。
(二)理论教学结合文化教学
学生要对英语作品进行大量的阅读,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而且还可以从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在进行英语教学的时候,除了学习英语理论知识,教师要运用理论和文化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完全可以在课堂上选一些课外阅读材料,比如,英文作品片段、英文报纸等很多材料。运用理论教学和文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英语跨文化意识的形成。教师在对两者进行相结合学习的时候,要正确的指导,通过日积月累,让学生学习到非常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为以后两国在互溶交际中顺利的交流打下非常坚固的基础。
(三)通过开展活动来感受异域文化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的某个环节设置一些以英语为主题的文化小活动,可以让学生从中体验异国文化艺术,比如,班内由老师主持每期的英语文化节、英语大赛等很多文化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学生通过英语交流对文化的看法,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三、 跨文化意识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一)跨文化对课本扩展模式的影响
中国标准英语教学的纲领性教材指出,英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应用英语交流和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是建立在学生语言技能和跨文化等一些因素发展的基础上。文化之间的渗透都是在无形之中,不自觉地进行文化相互融合和比较。不管是大学、中学,它们的英语教材也都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文化规律,在英语的教材中,介绍了国外的不同文化的同时也对我国的文化进行很好的宣传。把学生学习到的文化内容和语言很好的融合在了一起。老师对教材做好了充足的准确工作,考验学生对课本模式的掌握情况,让学生分三组进行准备,在课上,第一组用英语讲教材内容;第二组在大屏幕上显示教材内容,并且用英语对该剧情进行详细的解释;第三组结合教材内容来展示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的差异。通过老师不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学习的动力,使学生对跨文化的认识从单一的了解到对文化精髓营养的吸取。跨文化影响着我国课本扩展的模式。
(二)跨文化对报刊渗透模式
在很多的学校,为了让学生学习跨文化意识的内涵,就运用世界报,把世界报作为补充材料,对学生进行每周一节的报刊阅读课。这种形式的报刊阅读课从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都有很大的阅读价值,不仅阅读信息量大,而且阅读内容的可读性非常高。教师为了满足学生对课堂整体把握,把报刊阅读课进行扩展,扩展按不同年级和不同的难易程度进行报刊阅读。扩展之后报刊内容采用英语原文版面对学生跨文化意识进行提高。
(三)跨文化对视听模式的影响
我国在英语教学中要积极融入视听课,试听课中融声音和图像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教育会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因为试听课教学融入声音和图像就形成了一个多维的教学模式。这种英语教学模式为学生设置了一个很好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学生能从英语听力和图画中直接学习到语法和有用的词汇。通过试听课,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从教学的多个角度进行学习和受益。教师在试听课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手段,寻找最佳的时间把试听课程插入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了解英语的基础知识和跨文化,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课堂当中去。试听课教学模式起到了学生对知识的补充和对跨文化进一步的融入。
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割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文化差异有千差万别,但是在千差万别中各自的文化是有渲染性的,因此,中国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理论知识和文化相结合的学生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个信息化时代里,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频繁和复杂,通讯方式也是非常的便捷,各种科技的应运而生都在告诉我们全球化的时代即将来临。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了国与国之间的互溶性,所以,学习跨文化是非常有必要的。培养跨文化从学生抓起,不管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培养跨文化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表明英语教学须要丢到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重新认识文化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王晓影. 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1:172~173.
在教育翻译中,造成错误的,一般不是由于词语的表述不当导致的,而是对不同文化的错误理解造成的。正是因为文化和语言间的紧密联系,我们必须要充分了解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背景知识,关注其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确切地表达出原文的含义和思想。我们在进行翻译时,必须要考虑到文化差异并自主进行合适的处理,使译文既能不偏离于原文,又能符合源语言的表述习惯。
不同民族间的文化特质和文化心理会产生不同的语言,不了解不同语言内在的不同的社会文化,也就很难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之间的相通之处。通过分析中外文化差异,本文提出存在的主要差异以及对翻译产生的几个方面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分析
(一)文化理念的差异
儒家文化对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的“和”的观点在中国的文化上有着重要的体现,“和”强调了平衡、对称、统一的中国造型方法,以规规矩矩、四平八稳为最美。“和”观念更为注重的是天与人的和谐、社会与人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注重天地人和,它强调了群体的价值,认为个体产生于群体之后,先有群体后有个体,个体是群体之中难以分割的一部分。
(二)思维方式的差异
后天的社会文化、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因素会对思维方式造成主要影响,不同文化背景环境中成长的人们,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会有所不同,人们通常从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所描述的问题内容也就存在差别。研究发现,中国人更加擅长形象思维,他们把事物看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注重“和”的思维模式,即更注重平衡与和谐。因此,汉语更加注重语义,语义变化非常大,同一句话即使在不同的语境下也会有着各不相同的含义,这也是中国文化含蓄、内敛的最好体现。而西方人更加擅长逻辑思维,他们经常将要分析的对象分解成不同的部分,从细节之处进行深刻分析,这也是西方文化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最好体现。因此,我们需要加深合理的思维认识,合理的分析不同文化间的表达方式。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分析
(一)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一定性
文化和语言二者息息相关,语言在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育翻译受文化差异影响的表征
1.信仰不同引起的翻译不对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的动物象征是龙,龙代表大气磅礴的民族精神,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中国有“龙马精神”“龙凤呈祥”等说法。但在国外文化中,龙是恐怖的动物,代表着邪恶。
2.受社会风俗习惯差异影响的翻译不对称
我们遇到熟人打招呼的时候通常会说“干什么去啊?”“您吃饭了吗?”如果在翻译的时候直接将这类的话直译,那么绝大多数西方人听了都不会开心,他们不能理解其中深意,也难以接受,甚至于认为你干涉了他们的自由。
三、克服教育翻译受中外文化差异的不利影响
显然, 翻译工作者只有对不同的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才能理解两种语言之中的文字的其中含义。
(一)在教育翻译的实践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
想要更加准确地进行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必?要深刻地掌握和理解不同语言间的文化,从而准确地把握不同语言文字的含义。对于教育翻译而言,我们要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意识,提升中外文化感应能力,准确把握翻译材料中的文化内容及细节,以免产生错译、漏译等问题。
(二)在教育翻译的过程中加强中外文化素养
文化对于中外语言翻译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不断学习中外文化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的中外文化修养。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重视和加强本民族文化教育
加强自身的本民族文化素养可通过浏览一些中国的历史故事、文学名著、观看历史影片等。
2.重视和加强英语文化教育
作为译者应该从多个渠道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如:阅读外国文学著作、观看外国影视作品、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习俗、进行国家间的文化习俗的比较等。
一、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主要体现
不同国家的人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之中,不管在地域特征、风俗习惯、思维方式还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文化的差异。
(一)地域特征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与地域有关,特定的地域环境是文化形成的温床,不同地域环境下人们对同一事物或现象所采取的语言表达形式也会有所不同。即便面对同一词语,身处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也往往会对其有不同的语义联想。比如asummer’sday,对中国学生来说,这个季节是燥热难耐的,而对于英国人来说,夏季则是一年中最为舒适的季节,因此在看到这个词组时,英国学生会自动带入美好,而中国学生则可能理解为厌恶,这种迥然便是地域特征不同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的结果。如不了解这一中西文化差异则很难正确理解词语所要表达的真正含义。
(二)风俗习惯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习惯主要指生活方式,是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往往风俗习惯也会有所不同。以美食文化为例,我国由于自古重视美食文化,因此不同的烹饪方法都会精准且对应的词汇专门表述,如“煎”、“炸”、“炒”等词汇。而在英语中,“煎”、“炸”、“炒”等则被“fry”统一指代。汉语中的“炖”、“煲”、“蒸”等,在英语中则被统称为“stew”。这种中西文化差异都是风俗习惯不同而产生的。
(三)思维方式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作为文化和语言沟通的桥梁,思维方式不仅是文化特征的体现,同时与语言的生成与发展有重要关系。虽然人类思维规律有共性的部分,但由于文化氛围的不同,各个地方的人思维方式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中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有着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差异的产生。以写信地址顺序为例,中国人在汉语习惯上通常按照国名、省名、城市名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而在英语中习惯中则是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这种中西文化差异实际上就是思维方式不同而导致的。
(四)价值观不同产生的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是一种能够帮助人们区别美丑、善恶的价值体系,是一种持久信念,也是人们处世的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每一种价值观体系中其实都是一种文化,不同的价值观所反映出的便是不同的文化。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其中西文化差异的显著性:比如在中国,自古以来人们便对谦虚和礼义十分推崇,以和为贵;而在西方,人们则推崇个人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在这一价值观影响下。西方人崇尚独立思考和判断,争强好胜,对个人利益据理力争,个人价值只为自己服务。
二、中西中西文化差异的渗透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中西中西文化差异必然会导致语言中词义、句义等各种语言现象的差异,为了更好地学习英语,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地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东方语系,这两种语言不管在历史文化还是区域文化等各方面都截然不同,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英语学习中可能很难理解一些西方文化现象,而思维方式或视角的不同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西方思维视角的培养,而只有站在西方文化思维视角才能形成审视西方文化的能力,更好地理解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视角。
(二)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内涵
在大学英语教育中渗透和传播文化知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西方英语语境下平等待人、互尊互让等文化背景,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英语文化内涵。在了解这些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西方人为什么喜欢恭维、称赞对方的习惯会有更深的理解,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学习英语有重要作用。
(三)有助于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在英语学习中,人们很容易受到自身所处文化背景的干扰,学习到的英语往往不够地道,如中国的英语在西方看来就只是中国式英语,而非真正的英语。学生在组织英语语言时,仍然会站在汉语的思维方式上进行,表达出来的英语具有浓浓的地方风味。在大学英语中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统一起来,通过文化渗透和传播能够加强学生对英语语言背景文化和语言结构的进一步了解,使学生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有步骤地、系统地掌握文化知识,有利于减少英语学习中本土文化的干扰,能够有效帮助学生跳出中国式英语的怪圈。
三、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建议
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密切,中西文化差异会导致语言学习障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重视。
(一)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要促进学生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的综合提高,首先需要具备高文化素养的师资队伍。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对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水平,对自身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全方位地丰富,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换位思维模式,从而帮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摆脱中国式英语的困扰。
(二)通过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语言中西文化差异
英语篇章和词汇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因此教师可以加强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教师可以以教材为蓝本,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对词汇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对英语国家的地理、风俗、饮食习惯等背景进行详细介绍,帮助学生正确、充分地理解所学的材料,使学生对英美国家和中西文化差异有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三)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
根据所学教材及学生专业的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外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比如英美报纸、杂志、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或报刊是国家文化的反映和载体,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能够使学生对一个国家或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文化特点有更多的了解,提高其文化背景知识积累。另一方面,通过阅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同时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得到很好的文化熏陶,并能在实际交流中加以利用。
(四)开设文化课程及实践活动,拓展学生视野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也可以开设一些有关英美文化方面的课程,或者鼓励学生对有关中国文化的课程进行选修,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中西中西文化差异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促进其文化鉴赏力的提高。其次,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带领他们参加文化展览,鼓励他们多与英语人士交流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对西方国家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有更深刻地理解,提高自己的文化鉴赏力。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1-02
迁移理论认为,知识具有迁移性,一种知识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会对另一种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具有影响力,由此可以推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完成其他的工作具有影响力,即运用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可以解决新的问题。根据影响效果迁移可以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本文所述为正迁移。“为迁移而教”是现代教育流行的颇有吸引力的口号。学校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给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通过学习的迁移,学生可以由已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提高学习的效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明确认识语文教学中的“迁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促进学习的“迁移”,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非常有利。
一、迁移理论在教学中的意义
1.提高知识的系统化,形成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育心理学认为,迁移能够把习得的知识、经验或者技能等概括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形成一定的能力、品德和态度。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把所学到的知识、所获得的经验或技能单纯储存于头脑中,而是通过学习,把这些知识、经验或技能内化于脑海中,并能结合各类情况运用到实际中,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实现知识的运用,只有通过对知识进行广泛的迁移。因为只有通过迁移,才能把原本所具备的知识、经验或技能进行改造,形成概念化、系统化的知识网络,进而有效地调节个体活动,处理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应用迁移理论,对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2.指导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掌握迁移理论的运用规律,对教学实践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严谨和合理的把控;另一方面,对迁移理论规律的把握,有助于教师把教学实践中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迁移到新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或教学方法中,实现高效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条件下,学得更多、学得更快、学得更好,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迁移教学法设计与运用
1.归纳迁移法
所谓归纳迁移就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点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查找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抽象概括出概念和规律,迁移嫁接到新的知识体系中,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达到“以此山之石攻他山之玉”的目的,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
对知识概括归纳进行强化,可以建立知识网络结构,确定可以引导新知的相关旧知,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可行性前提。如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登泰山记》),“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这些句子归纳出对古文中“阴”和“阳”的普遍性理解:用“阴阳”来说山水时,山之“阳”,水之“阴”指南面;山之“阴”,水之“阳”指北面,“阴阳”作为一对相反的概念,古人还用它们来解释万物,如天地、日月、山水,昼夜、男女以至脏腑、气血等。
由此总结,在学习文言文作品时,应该把每篇课文中较为典型和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实词以及文言句式归纳起来,进行分类整理,形成基本的文言文常识。在教学新的文言文作品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诱导,引导学生利用先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联系新的文言文作品的上下文,从中找出相似点,在具体的语境中细心领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依靠丰富的文言文知识积累,解决学习新课时遇到的问题,这样不但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完成了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此外,初中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文章题材都是培养学生分类概括能力的好材料。如学习教材中的小说时,可以归纳出文章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并进行具体分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以及思想变化等。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概括方法,可为知识迁移打下基础。
2.对比迁移法
先前获得的知识,对新学习的知识可以起到正迁移的作用,反过来,如果先前获得的知识不是很牢固,那么后来学习的知识又会干扰旧知识,容易混淆不清。所以,对相似、容易发生混淆的知识,要加以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加强掌握知识的清晰度,防止负迁移。
所谓对比迁移,就是通过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并进行对比,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分析,形成更鲜明的特征,从而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对比中同化或顺应,达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诱思探究教学论的创始人张熊飞教授说:“人的认识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完善、丰富的构建过程。任何不经过主体本身的同化或顺应而形成的新认知结构,都是不牢固的。”此话启示我们,要在教学中找对比点,以诱导学生思维为主,让学生对比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中的相似点或不同点,进行合作、探究、交流,达到迁移的目的。
例如,苏教版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主题,组织听、说、读、写和语文实践活动,每个单元都有精读和略读的篇目,另外还有一到两篇“诵读欣赏”课文。教材还以读导写,设计开放性作文题,编写“口语交际”和“语文实践活动”各三则,分别安排在六个单元中,还有“名著推荐与阅读”以及“专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这些内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寻找这些知识的联系点,让前后的知识互相影响,从而使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有利于学生对于同一类型文章的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又如,学生对表达技巧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其对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文体的鉴赏。表达技巧的含义较广泛,主要体现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上。不少中学生对这些概念模糊不清,赏析思路单一,不能从多个角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教师有必要让学生熟记以上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区别,训练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迁移到同种文体其他篇章的阅读。
3.延伸迁移法
所谓延伸迁移,是将课文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探究的热情和兴趣。这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的时代性,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又能满足学生渴望了解社会的心理需求。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文中鲁迅是怀着敬慕的心情刻画寿镜吾老先生的,但因为时代的不同,学生对寿镜吾老先生的看法会有所不同,教学中可以“我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先生’”“从寿镜吾老先生谈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等为话题,诱导学生思考,进行口头表达,从而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又如,《端午日》一文对赛龙舟场面进行了描写,采用正面描写(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刻画出了桨手、带头的、锣鼓手各自的特征,表现出比赛场面的紧张、热烈,突出了奋力争先的拼搏精神;同时,还通过想象“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梁红玉老鹳河水战时擂鼓的种种情形”,侧面烘托了比赛场面的热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的一大写作技巧,文中追鸭子的活动并未展开描写,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契机,设计一个拓展延伸的小练笔“结合生活经历,运用正面和侧面描写方法写一段追鸭子的场面”,将课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从而使教师的“为迁移而教”和学生的“为迁移而学”默契地结合。
张熊飞教授说:“学生对已有知识、技能的概括化、系统化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出以前没有认识过的同类新知识、技能的本质特征,并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进而转化为能力。”在初中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老一辈教学工作者摸索出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其中“把新课上成旧课”和“把旧课上成新课”的两种教学境界就是极为高超的教学艺术。这都是迁移理论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灵活运用。在教学中使用迁移艺术的关键点是找准切入口,让新旧知识对接,让学生在学的乐趣中,通过迁移,让大脑中已有的认知结构所贮存的信息复活,在新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形成能力。
【关键词】中职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培养 教学观念 学习兴趣 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6-0105-02
一、引言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中职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学生只有具备了跨文化意识,他们才能更好的学习英语,理解英语的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文章结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希望能够引起教学工作者对这一问题的进一步关注,能够对教学实际工作发挥指导作用。
二、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必要性
中职英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它的必要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新教学大纲的要求。新的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落实大纲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通过英语的学习,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并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2.现实交往的需要。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果对西方文化缺乏了解,往往会因为理解和翻译的错误而给交往带来尴尬的局面。一方面,一些学习英语很多年的学生根本没有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勇气,这与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相背离的。另一方面,与外国人交往中由于用语不当而造成尴尬的局面。例如,一见面就问别人的年龄和收入,这在西方往往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方式甚至是侵犯隐私的行为,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而导致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对西方文化缺乏相应的了解,缺乏跨文化意识。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三、中职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策略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相关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强化文化交际意识。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首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更新教学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一方面,教师要注重提高语言运用意识,丰富自己的知识,多接触外国文化,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将其很好的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提高教学水平。另一方面,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外国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文化的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
2.营造良好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如果缺乏对外国文化的了解,必然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须营造良好的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才能加强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的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并渗入文化教学,增强英语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如,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频、音频、图画等将英美文化图文并茂的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在浓厚的英美文化氛围内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异,并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增进对英美文化的了解,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使他们更好的学习英语,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3.重视内容导入,培养文化交际能力。第一、词汇教学。在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和含义之外,还应该充分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例如,在学习“龙”这个单词的时候,在英美国家龙是罪恶的象征,而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解释词汇的文化内涵,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准确的运用所学词汇进行交际。第二、口语教学。要积极创设各种情境,构建真实的交流氛围,使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体验到不同文化的差异,了解西方国家的风俗人情,掌握正确的与人交流的规则,避免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问题,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进行得体的交流,提高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第三、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文化信息的导入和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不仅能够消除学生阅读上的障碍,还能够加深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把握好文章的主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4.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文化意识。教学实践表明,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所以,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要想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还必须认真组织课外活动。例如,开设选修课程,让学生阅读英文原著,收听英美广播,观看英文原声电影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将学生置于原汁原味的英美文化环境中,有利于增加学生对英美文化的理解,能够真实感受东西文化的差异,在无形中会更多的学习西方文化,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此外,还可以组织一些课外活动,比如英语演讲、英语竞赛、话剧表演、英语广场等等,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还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对外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高跨文化意识和语言交际能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中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后在教学实际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注重对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全方位的向学生进行文化意识培养的教育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积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他们以后进一步学习英语,提高英语水平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雪.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培养[J].华章,2012(17)
[2]李淑红.浅谈中职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教师, 2012(17)
对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尤其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全球化时代背景的影响下,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极易对中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这和中学生特殊的成长期有着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他们活泼好动,极易接受新鲜事物,而且其人生观和世界观正在逐步形成,如何抓住并利用好这一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促进其个性品质的健全、健康发展至关重要。由于城乡教育的不均衡发展,农村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十分滞后。
2农村中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
2.1爱国主义教育多流于形式,走马观花
由于相关主管部门的不重视,校园里的爱国主义教育顶多就是在学校宣传栏里写一下爱国事迹,喊一些空洞的爱国口号,学生很少有驻足认真阅读,思考爱国对自己意味着什么。教室环境的设计和文化熏陶较为苍白,要么黑板上方写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么墙壁上几句名人名言,要么就是什么都没有。再者,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条件、资金投入有很大关系,本来资金投入就不足,大都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方面了。
2.2农村中学里分数至上的理念
不仅城市里的中学把分数看得至关重要,农村中学尤其如此,相关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农村中学的声誉,学校和家长对教师的评价,甚至学生本人对自己的评价均为学习分数和排名。评价体系中只关注结果,也就是分数。分数高,成绩排名靠前,家长就会继续鼓励其努力学习,将来考取好的大学。如果分数差,排名较落后,多半初中毕业就跟随父母外出打工了。
2.3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呆板
由于教学评价体系中分数至上的看法,多数教师只看重课本知识和考点的讲解及练习的巩固,再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学生很少有丰富的课外读物或者第二课堂活动去拓宽他们的视野,连体育课、音乐课的课时都常被语、数、外等核心课程挤占。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在政治课上当成一个知识点被老师一点而过。更别提在其他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教学形式基本上是填鸭式教学,老师讲学生听,学生间的互动和课堂讨论较少,认为学生的讨论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3改善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措施
3.1加强教师培训,更新教师教育理念
我国目前实行的师范类大学的顶岗支教工程,对于农村地区的中学教师来说就是提升自己的很好机会。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去师范类大学进行培训学习,更新其教育理念,提升教学技能。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让广大山区、农村地区的教师认识到,要立足课堂,充分挖掘农村地区的资源,做到“以人为本”,不能只看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人的发展,要以学生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为重,尤其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其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的培养不可或缺。
3.2结合英语课程特点和知识结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2011版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学生学习英语,不仅是通过学习词汇、语法掌握一种外语交际工具,更是在跨文化的背景下如何高效地使用英语,搭起有效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因此,英语课程还承载者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任务,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要注重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生活阅历,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此外,《新课标》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要以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总目标,可见总目标中既重视了学生语言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又体现了英语课程人文性的重要,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健全其人格和品格的发展。下文将从课程设计的角度讨论如何在课程讲授过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3.3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入英语教学设计及过程中
农村中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课上不敢开口讲英文,生怕犯错,结合学生的特点,上课要在相对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设计情景教学,英语游戏或者歌曲,努力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焦虑情绪,激发其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其建立英语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人文素养。以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学期教材Unit8Whenisyourbirthday?为教学案例。首先,教学目标的设计。知识目标:学会序数词、英语月份的表达。能力目标:掌握句型结构Whenis…(birthday)?Itis…情感态度目标:(1)增进同学情;(2)加深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其次,教学活动设计。本课重点是学习序数词的构成和日期的表达法。教学难点为when引导的特殊疑问句的构成和使用。为了使课堂教学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充分地参入课堂学习,采取了任务型教学,特设计了以下活动。课堂活动一:1-31的数字卡片游戏。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同学从老师事先准备好的阿拉伯数字卡片中抽取一张并展示出给另一组同学,另一组同学看到数字后于5秒内说出该基数词的英文表述及序数词形式。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熟悉数字1-31的序数词表述,为下一个活动做好准备。课堂活动二:小组活动,询问组内同学生日;操练句型Whenisyour/ourmotherland’s/yourmother’s/yourfather’s/brother’s/sister’sbirthday?It’s…通过同学间,师生间的互动,重温祖国母亲的生日,让学生意识到繁荣稳定、团结统一、和谐向上的社会生活来之不易,同学们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做到全面发展,为祖国更加灿烂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激发其爱国之情。同时,老师可以“就地取材,充分使用当地资源”,向学生展示2005年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换上新貌的图片,展现社会主义新农村万象更新、欣欣向荣的面貌,激发农村学生心中对家乡的热爱,并使其将热爱之情转化为具体的行动,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技术,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添砖加瓦。通过询问彼此的生日,老师要努力让同学们明白生日的意义,不仅仅是蛋糕、蜡烛、许愿,更是一种对爱你的家人一年来无私的付出所要表达的深情的感恩,感恩平日生活中家人在一起的每一个幸福瞬间,感恩全家为了和谐美满的大家庭所付出的努力,要让孩子们懂得感恩,珍惜自己的生命,做到自尊自爱。课堂活动三:看图说节日,练习序数词的使用。老师课前要准备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图片。如:一年中的重要节日:新年、春节、五一劳动节、母亲节、六一儿童节、父亲节、中秋节、教师节、国庆节、重阳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这个活动可以设计为全班性活动。老师出示一张节日图片,问:Whenis…?学生们给予正确回答。同时老师可以利用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向同学们渗透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课后活动:制作个人日历,巩固日期的表达和序数词的使用,让学生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珍惜时间。老师设计的这些活动和任务,不仅操练了英语句型、练习了序数词的表达,还将爱家、爱国、和谐、团结、勤劳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渗透到活动中,不仅使学生的英语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情感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