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九年级化学上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九年级化学上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1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一、探究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和与二氧化碳相关的问题。 (1)怎样检验二氧化碳? (2)怎样证明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比呼出的气体低? (3)如何证明蜡烛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二、药品的取用 (1)如何取用密度较大的块状固体药品?如何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多少? (2)用细口瓶向试管中倾倒液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3)量筒应该怎样正确读数?如果采用了俯视或仰视读数测量值与真实值的关系?如何准确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 (4)如何称取粉末状的药品或易潮解的固体?用天平如何称量未知质量固体或定质量固体?砝码和游码应按什么样的顺序使用?如果药品和砝码的位置颠倒,且使用了游码,能否知道药品的实际质量? 三、物质的加热 (1)如何正确地点燃或熄灭酒精灯?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应如何处理?它的火焰哪一部分温度?怎样证明这一点?(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或固体时,分别应注意哪些问题?两者有何区别? (3)给药品加热时,发现试管炸裂,可能原因有哪些? 四、药品和仪器的处理 (1)玻璃仪器洗涤干净的标志是什么?如何放置?(2)实验后药品能否放回原瓶?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 空气中主要含有哪些气体?每种气体分别有哪些用途? 二、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燃烧匙中一般放什么物质?给物质的量有什么要求?目的是什么? (2)能否用木炭、硫磺代替红磷?为什么?能否用铝箔、铁丝来代替红磷?为什么?如用木炭来做实验,又如何改进实验? (3)产生什么实验现象?得到什么结论?实验原理是什么? (4)若测定的氧气的体积分数明显偏小,有哪些可能原因? 三、大气污染物的来源和危害 空气中的污染物主要有哪些?原因是什么?空气被污染后会造成什么危害? 四、能从组成上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纯净物和混合物有什么区别?例举几种常见的混合物? 五、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区别?如何判断“硫在氧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六、化合反应 氧化物 什么叫化合反应?化合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化合反应?什么叫氧化物?学会识别氧化物 七、探究S、Al的燃烧有关问题 (1)S在空气中燃烧和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说明什么? (2)Al燃烧时,火柴在什么时机插入集气瓶中,为什么?集气瓶底部为什么要放些细纱? 八、分解反应 什么叫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有什么特点?例举几个分解反应? 知道催化剂的重要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如果要证明MnO2是某个反应的催化剂,需要做哪些实验? 九、探究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有三种方法制取氧气,原料分别是什么?反应原理分别是什么?三种方法的优缺点? (2)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需要哪些仪器?如何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 (3)用KMnO4制取氧气时,绵花的作用?试管口为什么略向下倾斜?什么时候开始收集?为什么?结束时,如何操作?为什么这样? 十、探究碳和铁的燃烧 (1)在空气和纯氧中的现象分别是什么? (2)为什么木炭点燃后要缓缓插入集气瓶中。 (3)铁丝为什么要盘成螺旋状?如未发现“火星四射”的现象,原因有哪些?分别应如何改进? (4)通过上述实验得出氧气的什么化学性质? 十一、本单元的反应符号表达式 (1)碳、硫、磷、铝、铁分别与氧气反应符号表达式?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三个反应符号表达式?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 根据什么现象可以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二、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和化合物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要学会区别?各举几个例子,并写出化学式? 三、认识物质的微粒性 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哪几种?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四、探究分子的性质 分子的特征有哪些?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列举几个实例证明分子间有间隔的? 五、水的净化 (1)纯水与天然水的区别是什么?硬水与软水的区别是什么? (2)有哪些净化水的操作?净化程度的是何种操作? (3)明矾和活性炭的净水的原理分别是什么? (4)什么样的混合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进行分离?过滤的操作要领“一贴两低三靠”的含义是什么? 六、水污染 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应如何防治? 七、节约用水 认识节约标志,列举生活中常见的节约用水的做法?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的构成? (2)原子是由哪几种粒子构成的?它们是怎样构成原子的?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原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分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二、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三、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元素可以分为哪三类?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不同类别的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和化学性质各有什么特点? 四、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的元素,如:8、18、28、38、48等 五、形成“化学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是否改变?微观原因是什么? 六、核外电子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为什么说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七、原子与离子 知道同一元素的原子和离子可以相互转化。如:Na与Na+、S与S2-如何相互转化?在转化过程中,质子数、中子数、最外层电子数变化情况?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NaCl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八、说出几种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K、Na、Ca、Zn、Mg、Cl、Al、SO4、OH、NO3、NH4、CO3等。 九、能用化学式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1)根据俗名写化学式;(2)根据用途写化学式;(3)根据化合价写化学式。 十、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1)计算相对分子质量;(2)计算元素间的质量比;(3)计算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计算来确定有机物的组成中除C、H元素之外是否含有氧元素; 当 M有机物 等于 MH +MC 不含有O元素; 大于 MH +MC 含有O元素;差值即为氧元素的质量。 十一、能懂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含量 (1)要注意标示的是物质的质量还是元素的质量,如:加钙盐CaCO3-Ca,加碘盐KIO3-I; (2)要注意标示的单位质量与所给的质量或体积单位是否一致。 十二、能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 (1)标示的含氮量 实际含氮量(不纯) 根据化学式计算含氮量 理论含氮量(纯)则纯度=实际含氮量/理论含氮量×100% (2)判断广告其真实性 若标示的含氮量 大于 理论含氮量 则是虚假广告。 十三、平均值问题 两种不等量物质混合,所得实际结果必介于两种之间。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一、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认识常见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1)铁钉生锈后质量为什么增加? (2)高锰酸钾加热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质量为什么减少? 二、用微观的观点对质量守恒定律作出解释 (1)知道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 (2)会推断未知物质的化学式(注意有无系数) 三、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在什么情况下,必须在密闭体系中进行实验。 四、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方程式 (1)查化学式 --- 根据化合价; (2)查配平 --- 数原子数,尤其氧原子; (3)查条件和箭头 ---- 根据所学知识或题目所给信息。 五、能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1)化学方程式的配平必须要查; (2)比例式必须要列; (3)设答必须要完整; (4)单位,x---不带单位,数字---必须带。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一、认识物质的多样性 (1)碳的单质:金刚石、石墨、C60、碳纳米管;认识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单质; (2)无定形碳:木炭、活性炭、焦碳、碳黑的特性和用途; (3)金刚石和石墨性质有什么显著的特点?主要原因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用途? 二、初步学习实验室制取CO2 (1)用什么药品?固体能否选用CaCO3或Na2CO3粉末?液体能否选用稀盐酸或稀硫酸?原理是什么?用什么装置? (2)依据什么选择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常见的发生装置有哪些?常见的收集装置有哪些? (3)如何进行气体的检验和验满、验纯(可燃性气体)? 三、知道自然界的氧和碳循环 ,如何实现? 四、温室效应 知道温室效应的成因和防治;注意与空气污染、酸雨污染的防治区别。 五、探究CO2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CO2的物理性质有哪些?如何通过实验来说明?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2)探究CO2与水、澄清水灰水反应,学会设计实验说明CO2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由此性质决定它有什么用途? 六、知道CO的主要性质及其用途 1)物理性质有哪些?(2)化学性质有哪三个?(3)如何检验CO? 七、本单元的化学方程式之间联系要熟练掌握。

第2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探索物理”的理念为指导,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和操作技能,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精神的熏陶。

二、实验教学的目的

1.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2.使学生有“亲身经历和体验“,同时能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通过物理实验为学生检验、巩固物理知识,验证物理假说提供事实依据。

4.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结协作精神。 

5.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分析物理事实,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与人合作的情感,在实验过程中经历成功与失败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实验还可以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等等。

三、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方面:

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其中要求学生具备的能力之一就是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能有目的地观察,能了解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仪器,会作必要的记录,会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2、学生方面:学生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主体,要想有效地实施实验探究教学,就必须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提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的机会,如变演示实验为学生课堂实验,并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探究。

3、实验条件方面:我校也高度重视物理实验室建设,配置必要的仪器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进行实验探究活动,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实验教学进度一览表

周次

实验名称

实验类型

所需仪器设备和药品材料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演示

玻璃棒1、橡胶棒1、毛皮1、丝绸1、铁架台2

4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

演示

验电器2、金属棒1

5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分组

导线9、小灯座2、灯泡2、电流表1、干电池2、电池盒2、开关1

6

串并联电路中的电压规律

分组

导线9、小灯座2、灯泡2、电压表1、干电池2、电池盒2、开关1(6组)

6

影响电阻的因素

演示

电阻定律演示器、导线9、小灯座1、灯泡1、干电池2、电池盒2、开关1

7

用变阻器改变灯泡的亮度

演示

导线9、小灯座1、灯泡1、干电池2、电池盒2、开关1、滑动变阻器1

8

电流跟电压的关系

分组

导线9、小灯座1、灯泡1、电流表1、电压表1、干电池2、电池盒2、开关1(6组)

9

测小灯泡的电阻

分组

导线9、小灯座1、灯泡1、干电池2、电池盒2、电流表1、电压表1、开关1、滑动变阻器1(6组)

12

电功与什么因素有关

第3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l-35.5 K-39 Ca-40六、选择题(共20分)下列各题均只有一个正确选项,请将正确选项的代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更改答案时,用橡皮擦去,重新填涂。27.氦气可以填充飞艇,“氦”的元素符号是 A.Hg B.Ag C.He D.Si28.以下燃料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氢气 B.天然气 C.液化气 D.煤气 29.净化天然水的过程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蒸发 B.挥发 C.过滤 D.消毒30.纳米二氧化钛(TiO2)可净化室内空气,TiO2中Ti的化合价为 A.+4 B.+2 C.-2 D.-431.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A.氯化镁 MgCl B.氧化铝 AlOC.硫酸锌 ZnSO4 D.氢氧化铁 Fe(OH)2 32.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红磷:产生大量的白烟 B.镁条:发出明亮的红光C.硫粉:产生淡蓝色火焰 D.铁丝:产生耀眼的白光33.含有游离态氧元素的物质是 A.H2 B.O2 C.H2O D.H2O234.关于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室制法:木炭燃烧 B.固态二氧化碳的俗名:干冰C.对环境影响:形成酸雨 D.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变大 35.属于分解反应的是A.2H2O 2H2+ O2 B.2HCl + CuO CuCl2 + H2O C.2Mg + O2 2MgO D.CaCO3 + CO2 + H2O Ca(HCO3)236.能表示2个氮原子的化学符号是 A.N2 B.NO2 C.2N D.2N237.实验室收集氨气(NH3),与选择收集方法无关的信息是A.NH3的密度 B.NH3的溶解性C.空气的密度 D.需收集NH3的体积38.运用100mL量筒进行相关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B C DA.量取20.2mL水 B.收集80mL氧气C.30mL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盐酸 D.配制100g10%的氯化钾溶液39.分类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分类正确的是A.常见的酸溶液:H2O 、HCl 、H2SO4 B.常见的黑色固体:Mg、MnO2、Fe3O4C.常见的有还原性的物质:C 、CO 、O2D.常见的碱性溶液:KOH溶液、Na2CO3溶液、NaOH溶液 40.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对反应前后说法正确的是A.固体中所含元素种类发生变化 B.氯元素的化合价保持不变C.钾元素质量分数在固体中减少 D.固体减少的质量等于产生氧气的质量41.碱与X的关系可用右图表示,则X是A.酸 B.氧化物C.化合物 D.单质 42.1mol氮气和2mol氧气在一定条件下能生成2mol甲分子。若以“ ”表示氮原子、“ ”表示氧原子,以下微粒图示中可以表示甲分子的是 43.室温时,对一定量的饱和澄清石灰水分别进行如下操作,不会产生白色固体的是

A.蒸发 B.通入少量CO2 C.加入少量CaO D.放入冰水中44.应用守恒思想解决相关问题,推论正确的是A.50 mL酒精中加入50 mL水,根据溶质守恒推出酒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B.聚乙烯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根据元素守恒推出聚乙烯一定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C.1mol硫与1mol氧气充分反应,根据质量守恒推出生成二氧化硫的物质的量为2molD.酒精燃烧生成CO2和H2O分子个数比为2:3,根据原子守恒推出酒精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345.硝酸钾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温度(℃) 20 30 40 50 60溶解度(g/100g水) 31.6 45.8 63.9 85.5 110 A.20℃时,可配成50g35%的硝酸钾饱和溶液 B.30℃和50℃时,等质量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所含水的体积,前者大于后者C.40℃时,50g硝酸钾饱和溶液降温至20℃,析出固体的质量为32.3gD.60℃时,50g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1:2146.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其中说法一定正确的是 A.该反应是分解反应 B.物质c发生还原反应 C.物质a的摩尔质量等于b和c的摩尔质量之和 D.物质a中元素种类等于b和c中元素种类之和七、填空题(共20分)请将结果填入答题纸的相应位置47.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① 加铁酱油中的“铁”是指 (1) (填“单质”、“原子”或“元素”) 。② C60能抗辐射,它的摩尔质量是 (2) ,与它互为同素异形体的一种物质是 (3) (填物质名称)。③ 维生素C的化学式为C6H8O6。1molC6H8O6中含有 (4) g碳元素,与 (5) molCO2所含氧原子个数相等。48.碳是组成物质的重要元素。①单质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属于 (6) 性质。②木炭具有可燃性,它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是 (7) 。③木炭具有还原性,可以冶炼金属。请在 内填入配平后的系数。(8) Fe3O4+ C Fe+ CO249.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①水的组成右图是18世纪化学家卡文迪许做的关于水的组成的实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9) ,实验现象是 (10) 。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11)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②水的性质Ⅰ.水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下物质分散在水中,经搅拌过滤后,所得溶液名称正确的是 (12) 。(选填编号) A.氧化钙溶液 B.胆矾溶液 C.纯碱溶液 D.食盐溶液Ⅱ.先锋Ⅵ是一种抗生素,每瓶含先锋霉素0.5g。注射时,配成质量分数不高于20%的溶液,则加入的水至少需要 (13) mL。Ⅲ.右图是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ⅰ.在 (14) ℃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ⅱ.将图中甲溶液从a点降温至b点,两点分别对应的溶液具有相同的 (15) (选填编号)。A.溶质质量 B.溶剂质量C.溶解度 D.溶液状态ⅲ.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4℃(升温过程溶剂量不变),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16) 。③水的用途Ⅰ.写出制取碳酸饮料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17) 。Ⅱ.灭火时将水喷成细雾状的主要原因是 (18) (选填编号)。A.降低着火点 B.增大与可燃物接触面积 C.与空气中气体反应生成CO2 八、简答题(共20分) 请根据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作答。50.为测定某大理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该样品10g,加入足量的10%盐酸,产生CO2 的物质的量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杂质不含碳元素)。

①该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式计算)(19)②若取该样品10g,充分煅烧,最多可以产生CO2 (20) g。51.为验证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和水蒸气,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将混合气体依次通入。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药品均足量且每步反应完全、夹持仪器省略) 装置 现象甲 增重乙 无明显现象丙 粉末由 变红丁 试液由紫变红,气球变大 甲 乙 丙 丁Ⅰ.仪器a的名称 (21) 。Ⅱ.丙中粉末由 (22) 变红,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3) ,其中氧化铜作 (24) 剂。Ⅲ.根据上述现象,分析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可能含有二氧化碳 。写出可能含有二氧化碳的理由 (25) 。Ⅳ.在不改变装置的前提下,只需将装置 (26) 中药品换成 (27) ,即可判断二氧化碳是否存在。52.右图装置气密性良好,K1和K2处于关闭状态。分别进行以下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夹持仪器省略,分液漏斗加入液体后关闭活塞)①若打开K1,在甲中放入适量二氧化锰,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5%过氧化氢溶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8) 。验证乙中氧气是否集满的方法是 (29) 。反应后从甲中分离出二氧化锰的操作是 (30) 。②若打开K1,甲中放入适量氧化钙,乙中有水,从分液漏斗中加入一定量水。观察到乙中有气泡,写出产生该现象的原因 (31) 。 ③若在a处添加多孔塑料板,通过打开或关闭K2,装置甲能否达到启普发生器“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效果,你的理由是 (32) 。(写出一条即可)④若打开K2,甲中放入大理石,乙中盛放滴有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从分液漏斗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写出实验过程中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33) 。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题号 空号 答案 分值 说明27 C 1分 28 A 1分 29 D 1分 30 A 1分 31 C 1分 32 A 1分 33 B 1分 34 B 1分 35 A 1分 36 C 1分 37 D 1分 38 B 1分 39 D 1分 40 D 1分 41 C 1分 42 B 1分 43 D 1分 44 D 1分 45 B 1分 46 D 1分 47 (1) 元素 1分 (2) 720g/mol 1分 计算或单位错扣1分 (3) 金刚石(石墨) 1分 错别字扣分 (4) 72 1分 (5) 3 1分 48 (6) 化学 1分 (7) 木炭燃烧,产生白光 1分 (8) 1 2 3 2 1分 没有化简等均扣分49 (9) 2H2+ O2 2H2O1分 (10) 氢气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瓶壁出现水滴 2分 漏写一条扣1分 (11) 氢、氧(H、O) 1分 (12) D 1分 (13) 2 1分 (14) t4 1分 (15) A B 2分 漏选一个扣1分,一对一错、多选扣2分 (16) 乙﹥甲﹥丙 1分 (17) CO2+H2O H2CO31分 (18) B 1分 50 (19) 解:设含有xmol CaCO3CaCO3+2HCl CaCl2+CO2+H2O(1分)1 1x 0.07 (1分)x=0.070.07mol×100g/mol= 7g (1分) ×100%=70% (1分)答:该大理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为70% 4分 (20) 3.08 1分 51 (21) 锥形瓶 1分 错别字扣分 (22) 黑 1分 (23) CuO+CO Cu+CO21分 (24) 氧化 1分 (25) 甲中氧化钙吸收水蒸气生成氢氧化钙,如含有CO2会与氢氧化钙反应,导致乙中无明显现象 1分 合理给分 (26) 甲 1分 (27) CuSO4 1分 52 (28) 2H2O2 2H2O+O21分 (29) 带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木条复燃 1分 (30) 过滤 1分 错别字扣分 (31) 反应放出热量 1分 (32) 甲中液体进入乙中,不能回流到甲,所以只能停止反应,无法继续。(产生的气体无法收集) 1分 合理给分 (33) 甲中产生气泡、液体流到乙中、乙中酚酞颜色变淡(无色) 3分 漏写一个现象扣1分整卷化学方程式未配平、缺条件或扣1分

第4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一、空气的成分和组成

1.空气的成分:

空气成分N2O2稀有气体CO2其它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78%21%0.94%0.03%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如右图)

观察到的现象:有大量白烟产生,广口瓶内液面上升约1/5体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P+5O2点燃4P2O5;

结论:空气是混合物;O2约占空气体积的1/5,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

思考:(1)液面小于五分之一原因:

装置漏气,红磷量不足,未冷却完全;

(2)能否用铁、碳代替红磷?不能,原因是碳产物是气体,不能产生压强差、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

3.空气的污染及防治

(1)对空气造成污染的主要是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为CO、SO2、NO2、O3和可吸入颗粒物等。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不易溶于水

2.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3.氧气的制取

(1)工业制氧气―――分离液态空气法法,利用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沸点不同,此变化属于

物理变化。

(2)实验室制取氧气原理:固固加热:(化学方程式)

2KClO3MnO22KCl+3O2、2KMnO4K2MnO4+MnO2+O2

固液不加热:2H2O2MnO22H2O+O2

(3)发生装置

收集装置:排水集气法,因为氧气不易溶于水;

向上排空气法,因为氧气密度比空气大。

(4)操作步骤和注意点:

①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防止冷凝水倒流引起试管破裂

②试管口应放一团棉花:防止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③排水法收集时,待气泡均匀连续时再收集;

④实验结束时,先移开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防止水倒吸引起试管破裂

(5)氧气的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复燃,证明是氧气。

氧气的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它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

在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的物质

三、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2.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

(1)剧烈氧化:如燃烧

(2)缓慢氧化:如铁生锈、人的呼吸、食物腐烂、酒的酿造等

他们的共同点:①都是氧化反应;②都发热。

四、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如空气、海水、生铁等;

2.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

①单质: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如N2、Fe等;

②化合物: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的纯净物,如H2O、KMnO4等

氧化物:含有两种元素,其中一种元素是氧的化合物。如H2O等。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一、水的组成实验

如右图:两极产生气泡,正极产生的气体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

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是氢气;正负两

极气体的体积比为1: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H2+O2。说法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构成物质的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1.分子、原子的性质:

①体积和质量都很小;②分子、原子之间有间隔;③分子、的子在不断运动;④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相同”或“不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相同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粒子;

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三、净化水的方法:

1.常见净水的方法:静置、吸附、过滤、蒸馏。

2.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吸附、过滤、消毒;

明矾的作用是吸附悬浮水中的细小颗粒;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颜色和气味。净化效果的是蒸馏。

四、硬水和软水

1.硬水是含有较多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而软水是不含或少含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

2.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分另加入肥皂水,产生较多泡沫的是软水,泡沫少,有白色浮渣的是硬水。

3.能将硬水转化为软水的方法有:煮沸、蒸馏。

五、爱护水资源

措施:(1)节约用水:一水多用、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和改变习惯减少用水

(2)防治水体污染:

①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工业污染、农业污染、生活污染。

②预防和消除水体污染的方法:工业三废要经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生活污水要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提倡零排放;合理施用农药、化肥,提倡使用农家肥;加强水质监测。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的结构:

2.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值,为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3.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①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核电荷数);

②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主要是最外层电子数;

二、元素

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表示的意义:

(1)(宏观)表示某种元素;(2)(微观)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

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以表示一种单质。如Fe、S、He。

3.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核电荷数不同

4.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四种元素:O、Si、Al、Fe,其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Al。

5.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判断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的方法:

(1)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小于(填大于、小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

(2)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大于或等于4,在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形成阴离子;

(3)稀有气体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在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性质稳定。

三.元素周期表规律:

1.横行(周期):电子层数即周期数,在同一周期中,电子层数相同,

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加;

2.纵行(族):同一族中最外层电子数相等,元素的化学性质相似。

注: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四.离子:

1.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表示铁离子;2SO42-表示2个硫酸根离子

3.原子和离子:

(1)

(2)同种元素的原子和离子

①核电荷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4.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

阳离子阴离子

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大于电子数质子数小于电子数

粒子电性不带电性显正电显负电

符号氧原子O钙离子Ca2+氧离子O2-

五、化合价

1.单质化合价为零,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2.化合价的实质: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n价;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n>4,元素一般显—(8-n)价。如铝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3,因此,铝元素显+3

价,表示为Al;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6,因此,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表示为O。

六、化学式

1.意义:(以H2O为例)

(1)宏观:①表示一种物质(表示水)

②表示物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2)微观:①表示一种分子(表示水分子)

②表示分子的结构(表示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氯气N2;氦气He;白磷P;水银Hg;生铁、钢的主要成分Fe;

干冰CO2;冰H2O;过氧化氢(双氧水)H2O2;氧化铜CuO;

铁锈的主要成分Fe2O3;氯化氢HCl;氯化亚铁FeCl2;氯化铝AlCl3;

氢氧化钠NaCl;石灰水的主要成分Ca(OH)2;硫酸铁Fe2(SO4)3;硫酸镁MgSO4;石灰石、大理石主要成分CaCO3;硝酸钾KNO3;

硝酸银AgNO3;硝酸铜Cu(NO3)2;天然气主要成分—甲烷CH4;

第5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一、情况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看出,13个班级中寄宿班之间、普通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五、教学进度周次 内容 备注1 沁园春 雪(2)

阅读名著《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背诵附录中的十首古诗。3 隆中对(3)、乐业与敬业(2) 4 5 作文(2)、故乡(3) 6 孤独之旅(1)、国庆放假 8 出师表(4)、词五首(1) 9 词五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期中复习 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复习、考试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2)、综合性学习、作文(2)、杨修之死(1) 14 智取生辰纲(2)、范进中举(2)、香菱学诗(1) 15 综合性学习、作文(2)、公输(2)、《孟子》二章(1) 17 综合性学习、作文(2)、曹刿论战(2) 18 邹忌讽齐王(2)、愚公移山(2) 19 《诗经》两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 20 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复习、考试

第6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年级

科目

数学

课题

二次根式1

章节

21.1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师

班级

习目

基础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二次根式。

拓展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挑战性目标

我知道二次根式的基本性质:

和。

学习导航

备注

一、复习回顾

(1)已知,那么是的

;是的

,

记为

,一定是

数。

(2)4的算术平方根为2,用式子表示为;正数的算术平方根为

0的算术平方根为

;式子的意义是

.

二、自主学习

1.

观察式子、、、、、;思考这几个式子中被开方数的特点?

2.一般地,我们把形如

的式子叫二次根式,叫做

,叫做

.

试一试:判断下面哪些式子是二次根式,哪些式子不是二次根式

①;②;③;④;⑤;⑥;

解:

是二次根式;

不是二次根式。

当为正数时指的

,而的算术平方根是

,负数

,只有非负数才有算术平方根。所以,在二次根式中,字母必须满足

,

才有意义。

三、合作交流

3.

根据算术平方根的意义计算:

(1)

(2)

(3)

(4)

根据计算结果: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其中.

4.由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公式

,利用此公式可以把任意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

如;也可以把一个非负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形式,如.

练习:1.把下列各数写成一个数的平方的形式:①;②

2.在实数范围内因式分解:

①;

四、检测评价

A组

1.下列式子,哪些是二次根式,哪些不是二次根式?

,,,,,-,

2.

取何值时,下列各二次根式有意义?

④+

B组

3.

若,则x=

,y=

4.

在式子中,的取值范围是

C组

5.(1)若有意义,则a的值为

(2)若

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为(

)。

A.正数

B.负数

C.非负数

D.非正数

6.已知,求的值

五、课堂小结

1.

二次根式的概念。

2.

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

3.

二次根式的非负性。

六、课后作业

1.课后练习1,2题。

第7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课题

课题三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定稿

时间

主备人

年级

九年级

课时

1

课型

教材

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化学方程式质量比内涵的基础上引入的,对于数学方面的计算上,学生应该不存在难度,教材的处理要注意如何完成质量比到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渡,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质量比是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前提。

1、通过练习和教师的有效指导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计算的格式

2、通过练习会进行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3、认识到定量研究的重要性

教学

1、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2、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思维定式

课前

学生

知识

储备

1、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氢气燃烧

铁丝燃烧

红磷燃烧

用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

用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制氧气

用高锰酸钾制氧气

电解水

2、完成氢气燃烧、红磷燃烧及氯酸钾制氧气的质量比

3、思考:计算出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有何用途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检查课前知识贮备:采取男女竞争板演的方式,要求力争脱离课前知识小卷完成。

引导学生进行检查评判,并强调要完整的书写化学方程式(并让学生交流质量比的含义)

引导

板演,其它学生在练习本上写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自查纠错

[引入]我们说质量比能够帮助我们进行计算,下面我们就学以致用,让大家来做一次火箭工程师。

[展示]发射火箭是展现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发射火箭时有的利用液态氢作燃料,同时要加载液态氧作助燃剂。如果本次火箭发射需要加载100Kg液态氢,你认为应该同时加载多少液态氧呢?

[在此提出假设:是越多越好,还是按一定比例,要求学生说明依据]

当学生得出应该按一定比例后,提出你能否解决呢,如果解决不了,困难在哪里。

预想,学生会分析出需要知道物质间的质量比,如果学生不能顺利进行,要注意引导:要进行计算,必须提供一个固定的比例。

引导学生化学方程式计算,要先完成质量比

通过独立思考、交流形成质量比的必要性

独立思考

主动交流

注意质疑交流

[尝试练习]

实验室欲制取3.2克氧气,需要多少克氯酸钾?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并以小组的形式提出自己存在的疑问或问题,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预设:格式存在问题;各物质的质量比可能运算不对;会列出所有物质的质量比。这些问题为解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提供材料。

意图:正确计算质量比是解题的关键

加强巡视,个别指导,注意归纳学生存在的问题,为讲述解题格式应该注意的问题做准备

尝试练习,通过组内交流解决困难,并注意总结自己的解题困难。

独立分析题意

尝试训练

注意表达与交流

教 学 过 程 与 内 容

教师活动

教法策略

学生活动

学习策略

我们在学习化学式计算时,知道化学计算有自己独特的解题要求,那么化学方程式计算有哪些要求呢?请大家自学P100例题1,并注意与自己的做题格式进行对比 ,看有何不同。归纳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例题1:加热分解6克高锰酸钾,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

对自学提出具体的要求,分析格式的重要环节

自学并注意按教师的要求完成相关内容

有目的的阅读

对比

[学以致用]钢铁企业是我镇的支柱产业,已知炼铁的反应原理为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氧化铁?

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解题格式解题

加强巡视

个别指导

独立完成

两人板演

结合解题格式进行交流

独立训练

交互判阅

[课上小结]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格式要规范,步骤要完整,计算要准确。

三个关键:方程式要准确,质量比要正确,已知量、未知量要找对。

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全P101“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回顾自己的收获。

要与学生展开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注意思考、交流与倾听

表述、交流、思考

[课上练习]

1、在实验室里利用红磷除去空气中的氧气,已知共用去红磷6.2克,则这部分空气中含有多少克氧气?

2、在电解水实验中,若产生了64克氧气,则同时能产生多少克氢气?

[课下尝试练习]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前两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注意观察存在问题,并为下节课的课前知识贮备罗列素材。

课下尝试练习,意在判断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化学方程式综合运算措底数

尝试性应用

巩固性应用

课后练习1、2、4、5

拓展迁移性应用

欲炼制224吨铁,至少需要多少吨含氧化铁80%的铁矿石?

第三节: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格式:

1、解设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列出已知量和未知量的质量比

4、摆好相关的已知量和未知量

5、列出比例式,并求解

第8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1 “梦的教材”让学生飞

浙教版科学新教材以生为本,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需,符合学习需要理论.更关键的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时,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认识简单机械》一节中,一是内容丰富.从工厂车间到施工工地,从生产和生活中的日常用品到构成人体的骨胳,都包含着杠杆的知识.二是形式多样.有读图、讨论、活动和思考等,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联系实际紧密.将平常接触到的开瓶器、垃圾桶、指甲剪等都呈现出来,使学生感悟到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且各章节均有不同的优点,如九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6页中的读图,笔者用了三次读图.一次读图,叫学生找出已学习过的地球和太阳,然后以它们为基准点展开,否定“地心说”,建立“日心说”;二次读图,找太阳和其它行星的共同特点(会转,同向转,近共面);三次读图,从计算器“复位”引出“逆向思维”,然后叫学生大胆想象,这个“家族”原来曾是怎样的?这样的教材使学生思维活跃,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和理性推理的能力,以及科学结论是要证据的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这么丰富内涵的教材,应该有一套优秀的作业与之相配.可遗憾的是作业题的质量跟不上,导致老师和学生埋怨起教材.如:浮力一节作业,八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A第11页第10题第二小题的计算,它涉及同方向上的三个力,因初中删除了合力知识点,故此题显得较难.再有,作业本中有些答案难些或不好回答的就写一个“略”字.还有,答案有问题的.如九年级科学上册作业本A第32页第9题中的第(2)小题:“通过对上述实验数据的分析,你认为斜面省力情况与斜面倾斜程度的关系是:斜面越陡,越________.”参考答案竟是费力.我们知道运用斜面是为了省力的,怎么变成费力了呢.可能编者的意图是此费力而非彼费力,那何不用少省力这答案.诚然,这些内容会让学生飞,笔者称它们为“梦的教材”,即“梦的教材”让学生魂飞.

2 “梦的教材”让老师飞

科学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担子最重的是教师.因为,教材进行了重新洗牌.教龄越长的越难适应,并且年长的比年轻的教师花时间更多一些.通常采用办法:一是物理、化学和生物老师相互拜师结对;二是参加上级组织的合科培训;三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做理、化、生各学科的练习;四是老师通过参加优质课等业务比赛脱颖而出.在此过程中,老师的知识增长了,方法多样了,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新教材丰富和充实了教师的头脑,使老师赶上了时代的脚步.笔者打个比喻,用大米只可煮米饭,但当将大米碾成粉后,就可以做糕、汤圆等各式各样的点心.教材也是如此,老师没仔细去研究时,只能照本宣科;一旦深入研究就会产生出好多种优化的教学设计方案.新教材真能让老师的知识水平提高,教学能力突飞猛进.遗憾的是理、化、生合科后,老师也都成为科学老师,获奖的人数大幅减少,那可是精英.但是,笔者仔细研读教材时发现,由于教材是合科的,或许编者只求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忽略了一些科学严谨因素,这样的教材也会让老师飞.如:九年级科学上册教材《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一节,教材第113页图3-78中呈现出四幅图.是叫学生根据能量转化的顺序,将四幅图串联成一个能量转化的故事.题材新型是毋庸置疑的,但笔者始终不明白,第二幅图女孩子进食,是怎样将其能转化为第四幅图中的男孩子骑车的?!教材编的意图是这人不分男女的,可这里是要学生串联成故事,是相当难吧.又如:九年级科学上册《食物与摄食》一节,教材第118页的活动,目的是测出质量均为1克的花生仁、大米及牛肉干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哪个多,然后说明能量的多少.可步骤8中是这样叙述的:花生仁、大米、牛肉干分别富含脂肪、糖类和蛋白质.通过实验,你认为哪种营养成分所含的热量更高?刚前一章学过,热量是一个过程量,在此怎么变成状态量了呢?!再如:八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第35页图2-4的文字说明是:“空气的成分(体积分数)”.图中表示的意思是空气各成分的体积分数,这个括号能说明得了吗?!是否把它改成“空气各成分(体积分数)”更好呢.这些教材真的会让老师飞,学生当然也会跟着飞.

3 “梦的教材”让家长飞

实施浙教版科学新课程,最忙的是家长.因为减负,教师就必须精选题目,这样导致了学生作业量大大减少.家长看到自己子女早就完成了作业,于是担心孩子会浪费时间或跟不上,然后就去书店为子女购买辅导用书.同时,有些家长还忙着请家教.正是学校减负家长补!家长这两种做法显然都是不对的.因为老师减掉的作业都是一些机械重复的、没有思考性的及不作教学要求的题目.再则,现在书店里辅导书成堆,有些相似到几乎全等,更有些题目或答案错误百出,难些的题目答案基本上是略.这样的教辅资料做了也是白做.不过有些家长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假若物理专业老师教科学的,家长会去请一个化学专业的来补.当今社会是一人读书全家陪同,这样给学生加负也是弊大于利的.也许可算是新教材暴露出的弱点吧.

再则,现在有些章节的教材,对老师的要求过高,不确定性的内容太多,家长们自然很难看懂.过去的教材学生落下了一节,他们自己也能轻松补上.而新教材中有些内容,如果学生落下一节,他们就算叫父母陪读,也很难跟上.因此,他们只能选择了上述糟糕的办法,而更糟的是家长只能请到不是老师的老师辅导.看来新教材已经吸引了家长,可这也要有难度的把握,最好也能让家长们参与教学,达到学校教学社会化,可别难到让家长飞走.

4 “梦的教材”让学校飞

科学的合科教学,节省了课时,减少了学生学习理、化、生的时间,从而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是有目共睹的.并且教材中负有大量的反映当代科技成果,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心花怒放.不过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每年的学业评价就好象一架天平,社会各界人士时刻在关注着中考评价这架天平的倾向.因此,学校不得不为这门功课花更多的时间或增加课时而违背课程计划(因科学科目的考试分值太高了).再则,这也是学生后继学习的需要,更是因为高考的试卷是形合实分的.因此,高中有些学校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物理、化学、生物各科的学习,学校在高一特安排一个月时间将初中科学所学的知识点分成理、化、生.新教材是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了全体学生义务教育的需求,同时也带来了初中和高中学校为了考试(中考、高考)而又不得不走回头路的烦恼.甚至高校也为培养合格的合科老师而设置专业,此教材真让学校跟着学生一起飞.

5 “梦的教材”让自己飞

第9篇:九年级化学上册范文

关键词:二氧化碳的纯度;压强传感器;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6-0096-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一、问题的提出

二氧化碳是我们熟知的气体,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在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中,对于二氧化碳气体的收集,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1]。至于为什么没有采用排水法,2001年程明荣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中解释到: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它可溶于水生成碳酸,因此通常不采用排水集气法,而采用排空气集气法[2]。

但是,在现行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还给出了这样一个实验:利用排水法收集人呼出的气体,再向收集的气体中滴加澄清石灰水,振荡后发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从而证明呼出的气体中存在二氧化碳。而人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浓度只有4.1%左右[3],既然这么低纯度的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所以实验室制得的二氧化碳同样应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

已经有研究者通过实验得出结论,使用排水法收集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也是可行的[4-6],本研究将使用数字化实验设备,对上述三种方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的纯度进行测定,以比较各方法的收集效果。

二、实验药品与仪器

实验药品:1 mol・L-1稀盐酸、碳酸钙粉末、饱和碳酸氢钠溶液、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器材:锥形瓶(为了和压强传感器配套的橡皮塞相适用,本实验用锥形瓶代替集气瓶作为CO2的收集装置)、分液漏斗、双孔塞、玻璃导管、橡皮管、玻璃片、火柴、水槽、注射器、压强传感器

三、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过程

1. 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碳酸钙粉末和饱和碳酸氢钠溶液;

2. 按照上图所示,连接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3. 将塞子塞紧,向分液漏斗中加入稀盐酸;

4. 打开分液漏斗,让稀盐酸与碳酸钙粉末发生化学反应,并用如下三种方法收集产生的CO2气体;

方法一:当CO2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排去装置中的空气),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备用,并记录从收集到集满CO2气体所要的时间t;

方法二:当CO2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收集时间用方法一所用的平均时间t0;

方法三:当CO2发生装置开始产生CO2气体15s后,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且在收集的过程中将一点燃的火柴棒放在锥形瓶瓶口,待火柴棒熄灭(视为二氧化碳收集满)立即盖上玻璃片备用。

5. 将吸有20 mL 5 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的注射器与压强传感器密封连接,再缓慢插入已经收集好二氧化碳气体的锥形瓶上;

6. 将注射器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注入锥形瓶中,同时在计算机显示器上观察瓶内气压变化情况。

五、实验结果

六、计算、分析与结论

初始气压大约为104.2 kPa。

使用排水法收集三组二氧化碳气体,平均用时t0=93s。 在二氧化碳被5 mol・L-1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后,瓶内气压分别降低至约9.6kPa、9.2kPa、9.2kPa,取平均值9.3 kPa,CO2的纯度为(1-)×100%=91.1%。

同理得方法二收集的CO2的纯度为(1-)×100%=69.5%。

方法三收集的CO2的纯度为(1-)×100%=61.9%。

由以上数据可以分析出以下结论:

(1)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排水法收集要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二氧化碳气体纯度高;

(2)在中学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火柴棒验满方法并不能收集到满瓶的二氧化碳,因为通过实验发现当火柴棒熄灭的时候锥形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只有61.9%;

(3)利用排水法收集CO2气体,速度快、纯度高(达到91.1%),是完全可以用于二氧化碳收集的,并不是通常理解的由于CO2溶于水而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七、总结

通过利用排水法和两种不同的向上排空气法相比较可以发现,排水法要比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CO2纯度高,并且实验操作简单无需验满,因而可以利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但是,在对中学生解释时由于会和排水法的适用条件(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7])相违背,所以可以采取以下解释:

虽然CO2溶于水,但它的溶解性不高并且溶解速率较低。在二氧化碳大量通入水中时,虽然有少量会溶于水,但更多的二氧化碳是逸出的,可以用排水法来收集。

通过本实验证明出排水法同样可以收集二氧化碳气体在中学教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让学生们充分认识到“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让学生们不死读书,读书又不尽信书,从而有助于学生们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同时通过实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设计探究性实验的技能。

参考文献

[1] 王晶,郑长龙主编. 义务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13-114

[2] 程明荣主编.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3-94

[3] 张光明. 生理学[J].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107

[4] 杨开平. 二氧化碳气体能用排水法收集吗[J]. 实验教学与仪器,2013,30(5)

[5] 毛明. 关于二氧化碳的两种实验室收集方法的教学研究[J]. 化学教学,2013,(5)

相关热门标签